加强法律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48:19

加强法律教育篇1

从个体来讲,青少年思想尚未完全定型,具有相当程度的可塑性。从大局来讲,学校是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对国民法律信仰的培育应从娃娃抓起。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培育学生的法律信仰就显得刻不容缓。结合现行学校教育的实际,我认为实施学校法制教育,培育学生法律信仰的工作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学生法律信仰,始于法律知识的系统宣传和教育

1.按照学科特点,把相关的法律基本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在各个学科中予以渗透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规定语言文字法、著作权法的相关内容;在历史教学中设置法律发展史、法制思想史、国体政体等宪法内容;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法、海洋权益等国际法内容;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宪法、民法、经济法等内容;在自然科学中渗透环境资源法,知识产权法的相关知识。总之,生活处处有法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与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并把各科中的法律知识作为学生考试内容是我们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2.明确并严格落实学校教育中法制教育的专题职能,充分整合各项资源,有效发挥学校教育的德育功能

首先要定编定岗,通过招考或培训等形式,培养并充实法律专业教师队伍。目前各学校聘请的兼职法制辅导员、法制副校长因各种因素制约,法制教育作用极其有限,系统的长期的法制教育任务必须有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来担当。其次要编写符合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实际需要的法制教育教材。特别是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断攀升的现实,教育界应编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目的法制教育教材。第三,科学安排法制教育课的教育形式和课时。法制辅导员、法制副校长要按照法制教育教材和教育管理的实际需要上好专题式的集中辅导课、对班主任的培训课;班主任要上好法制教育班会课;各科教师要上好学科内的法律知识普法课。第四,针对教育经费紧张的现实,教育部门必须投入和落实法制教育的专项经费,并监督专款专用。

二、培育学生法律信仰,应严格依法治校,发挥教育功能的示范作用

身正人之范。依法治校不但是法治社会的要求和体现,而且是学校实施法制教育,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引导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帮助学生培育法律信仰的示范和榜样。试想:像学校这样的承载教育职责的机构,如果有法不依,违法办学,我们怎样去要求学生遵纪守法?像教师这样的肩负教书育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如果本身违法乱纪,肆意践踏学生合法权利,又怎能唤醒学生的法律信仰,让他们去崇法尚法呢?学校要担负起法制教育职责,培育学生法律信仰,就应严格依法治校,发挥教育功能的示范作用。为此,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能肆意逾越法律的底线;学校建章立制,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师生各种合法权益,避免“一个将军一个令”的人治嫌疑,做到合法合理,持续稳定,使师生对其产生法律一样的敬畏感而自觉遵从;教师应该自觉学习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施教,恪守职业道德,努力成为学生自觉学法、守法的模范。

三、培育学生法律信仰,应关注学生的权利,唤醒未来社会主体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责任

“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重视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这是培养法律信仰和培育法治精神的前提条件。社会公众的权利是一部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没有权利内容的法律就激发不了公众对它的渴望。”学校法制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在纷繁芜杂的法律海洋中捞出公民的各项权利并交代给学生,唤醒学生的权利意识,让他们了解社会公民理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必须履行的各项责任。例如,作为公民,应该享有选举权、话语权、知情权、监督权。除此之外,还应从劳动者、消费者、家庭成员等角度社会主体的各个角度分别介绍不同的权利内容和相应的义务责任。

加强法律教育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80-02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辉煌成绩。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就法律教育而言,目前学生的法治观念、权利意识及法律素养的现实状况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从总体上不同步,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所有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

一、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法律教育针对性不强,缺乏重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多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进行。按照教学计划,其中法律基础部分的课时量十分有限,教师能够讲授的内容少而浅。在日常管理中,学校很少专门针对法律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没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内容不够深入

很多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原因在于培养一技之长,为自身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他们对于专业课和实习实训十分重视,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时,却大多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而且限于自身阅历,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法律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刻认识,对枯燥的法律条文望而生畏,在学习积极性方面大打折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例如,虽然在课堂上学习过《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有的学生在毕业时还是不能区分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不知道如何正确签订劳动合同,不知道自身享有的权利与义务,给自身、学校、企业三方都造成很多困扰。

(三)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目前,高校法律教育活动渠道与形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很多讲授这门课的老师并非法律专业出身,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够均衡,导致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机械的向学生讲授法律条文,实践教学环节缺失,“普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各种法律知识,缺乏法治理念教育与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来看对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作用不明显”,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教师对法律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在讲授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对很多重要内容一带而过,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部分高校依法治校步伐落后

“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方略,学校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不仅要做到合理,更要合法。但是相当多的高校管理方式方法陈旧,无法做到“依法治校”。近几年来,学生学校的案件屡见报端,学校多以败诉为主。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部分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与法律相违背,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因为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处分在程序上不合法。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以后,各高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随之作了相应的修改,增加了关于学生申诉权的内容,但在实际中,学生的这项权利往往没有落到实处。而且很多学校在制定与学生有关的管理制度时,根本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参与问题,等于变相剥夺了在校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二、高职院校加强法律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建设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其受教育水平应当是公民中较高的一个群体。国家推行依法治国方略,大学生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和推进者,高职学生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他们踏入社会以后,在实际工作中能否依法办事,主动维护法律的尊严。因此,要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要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基础之上完善市场竞争。高职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之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人的动手能力,还应具备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法律素养。因此,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除了重视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将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列入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生正当维权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普法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很多高职学生对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权有一定认识,但是有了认识不等于能够正确运用。曾有调查显示,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大学生比例仅为遭遇侵权的大学生总数的10%。而且,在和学生的实际接触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在面对纠纷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权利有没有受到侵害,而是自己是否存在违反法律的行为。甚至有的学生在权利受到侵犯时,轻易不敢争辩,反而选择忍让,提醒自己“吃一堑,长一智”就算了。因此,要通过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深化,使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法律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懂得如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正当利益。

三、高职院校加强法律教育的实施途径

法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法律教育如果要达到实效性、针对性的要求,就必须丰富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同时形成学校从上到下的联动机制,为学生学习法律、加强学校的法律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加强法律教育篇3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民主与法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般来说与国民法律意识高低密不可分。所以重视对在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体现法律教育的综合性,提论文联盟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法律观念,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中专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的艰巨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然而就当前情况分析,职业学校在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普遍有如下几种:

(一)学校教育只注重政治理论的宣传忽视法律知识的普及。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注重了学校的制度建设,学生的纪律要求。往往在开学的前两周开展入学教育,一般以集会的形式进行。领导在台上宣读一下,学生在台下听不听,听得怎么样则不在考虑范围。这似乎是一种形式,只要走个过场就算完成任务,这种做法当然起不到对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

(二)在教学中只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由于是职业教育所以教师更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造成学生社会意识差、法律观念淡薄、思想单纯、行动自由,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的“自我”中心意识。

(三)中职学生一般都是因为学习成绩差或者是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以及家长的意愿他们自觉不自觉的选择了中职学校。这些学生一般来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没有经历过困难的考验,缺乏群众意识,以为世界是他们的,妄自尊大,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加之辨析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很容易走向极端,给社会带来危害,成为社会的不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因为面对教育对象大多数都是90后的青年学生,作为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应该:

第一、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就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剖析,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教学内容与现实贴近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另一方面法律课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意将教材的内容加以拓展——譬如“计算机犯罪”,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法律与他们的现实很近,就能较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明白法律的重要性,知道法律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三、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是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采用了“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反复地“讲”,以致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力,丧失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此导致,学

转贴于论文联盟

生认为上课只要听老师在讲台上讲,记好课堂笔记,记住老师对问题解答的答案就可以了。时间一久,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兴趣,更失去了对文本的理解。殊不知,文本是学习的基本,失去了文本,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无源之水了。

要注重学生对文论文联盟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给学生一定的理解空间和时间,精心策划,循循善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产生的新的思维与见解就不会被教师所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高涨了,思维空间更为开阔,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加强法律教育篇4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以青少年为法治教育为对象,以宣传教育为落脚点的一项关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宣传教育活动。目的在于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培养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因此,青少年法治教育必须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法律进学校的教育活动。让民主法治观念深植在广大青少年的内心深处,产生法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思考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理念和主要措施。法律进学校,对青少年在法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着力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坚持培养公民面向社会、实现价值认同的基本理念;着眼于对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一是教育内容社会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我们应遵循两个原则:一符合社会需求。既要与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规律和社会行为化要求相吻合,同时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以有利于适应我国法制国家社会目标的实施与发展。二符合人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注重课外教育,润物无声。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要十分重视课外教育在加强学生法律品格教育方面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靠一门课程或多少学时的教学能够完成的。而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不断积累,逐步加以塑造的过程。因此,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力求课堂教学与校园法治文化环境相一致。校内的各种学术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服务等都有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法治教育的功能,传递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价值观。

三是教育途径综合化,强化渗透性的教育作用。法律进学校,依靠学校的课堂教育宣讲是推行法治教育的基本形式。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要通过多学科的渗透得到全面推行。学校除了开设专门的法治课程外,其他文理课程都要有相关法律问题的讲述。例如:政治课、历史课、职业道德课、思想品德课、地理课等,使青少年充分理解我国的政治法律文化传统。

四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沙湾区在25所学校均配有法治副校长,城区学校聘任法院法官为法治辅导员,开展法治教育。全区建立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1所,市级1所、区级3所,法律进学校示范点2所。法治宣传教育进校园;学生走进法院接受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设置学校学生“走进法庭”的现场训练。老师带领学生到当地法院旁听审判,然后根据学生所学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做到学以致用。组织学生到国家法律机关进行实地参观体验开设模拟法庭教育课,学校邀请律师、法官、警察和执法者等法制建设社会教育者走进课堂进行讲授法律知识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增加时效性。这些措施对青少年法律行为能力的培养和守法习惯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思考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几点建议。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五个必须”的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走向法治国家的新起点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建设。引导青少年学生领会“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树立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一是对青少年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教育从青少年抓起,广泛开展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努力使青少年把对法治、法律的信仰,尊崇转化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这不仅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相联系,而且还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也与人的社会化的基本要求相一致。能更好地帮助引领青少年融入社会,较快地完成自身社会化的转变,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二是对青少年加强网络法治文化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消除法治教育成人化标准,理论化形式,课堂化模式,快捷、准确地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法治文化教育宣传活动。

加强法律教育篇5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重要意义

学校是普及法律常识的重要阵地。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11月22日通过的《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要求大、中、小学和其他各类学校都要设置法制教育的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向广大在校学生宣传、灌输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它直接为维护某种生产关系或改变某种生产关系而服务。法律意识与其他社会意识相比,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指令性,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就是在传授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必要的和相关的法律思想观念,具备健康的法律心理和较高的法律认知,进而塑造大学生理性的法律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在未来社会处于重要地位。如果他们的法律意识不强,则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也将成为空话。因此,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让他们具备崇尚法律的观念、形成依法行为的意识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是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三个方面。法律素质是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律规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保护着人们的正当行为和合法权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大学生更应有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教养和素质,自觉地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纳入国家法治的轨道。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是教会大学生做人处世的需要

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的相对封闭环境内,与外界交往很少,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少,对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怎样恰当处事等缺乏实际经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社会生活不断演变,意识形态越来越多样化,各种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稍有不慎,便会给个人、国家和社会带来损失,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和自由、民主观是大学生面向现代化、走向社会最为基础的一步。现代大学生必须是具有高度民主法制观念的人,能很好地理顺个人与他人、社会的责权关系。大学生应该把民主法制作为自己处理社会关系和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使自己顺利成为社会中合格的一员。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是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维护大学校园安全与稳定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等教育加大了改革力度,高校空前扩招,民办大学纷纷涌现,大学生的毛入学率显著上升,在校大学生急剧增加,同时大学生犯罪率也呈上升趋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约占1%;“”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约占到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在校大学生犯罪率逐年呈现上升趋势,且犯罪类型也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低下是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的同时,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对法律有更深刻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做到自觉守法、自觉用法、自觉使自己的行为合法,从而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加强法律教育篇6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人格;道德教育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知识的充实如果没有智慧的指引,就像灯注满了油而仍然为黑暗所笼罩,唯有智慧将知识点燃才能获得光明,大学德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点燃知识之灯的智慧,其目的在于造就健全的人格,完善人的心灵和精神。作为一名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作为《基础》课教学重要切入点,努力把大学生引导向一种道德自律的德性生活。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

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个体在一定心理和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从而形成的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体现了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做人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大学生身上时,却令人遗憾地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状况还存在一些不足。

1.道德信仰迷失。所谓道德信仰是指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础,应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道德形成的精神基础;二是指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今天的大学生受社会上重金钱、重实用等观念的影响,不少人越来越远离向内心的叩问,理想、信仰的感召力在减弱。一些大学生缺乏青年人应有的进取精神,道德理想淡漠,轻视提升精神境界,往往放逐意理、拒绝思想、回避责任、游戏人生。

2.价值取向错位。价值取向表征着主体生存的目的性和意义向度。受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影响,少数大学生逐渐形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处世原则。他们重效益,轻公平;集体主义丢失了,个人主义抬头了;竞争意识增强了,合作精神减少了;多讲自主,少讲服从;多讲报酬,少讲贡献;多讲自我价值,少讲社会价值。

3.社会信用危机。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伴随着高校扩招,不断重复的失信行为,正疯狂啃噬着大学生对诚信原则的敬畏和信仰;一次次的背信弃义正酿成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危机,以至于媒体发出了“谁动了大学生信用蛋糕”的感慨。

4.人格形象失落。道德人格形象是人的道德素质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形态,是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大学生按理是准知识分子聚集的群体,本应发挥引领社会道德风气之先的作用。但一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观念混淆或故意忽视是非界限,对自身的错误缺乏羞耻感,对一些基础文明不良现象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占较大比例,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示范期望大大降低。

二、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的成因分析

1.道德教育扭曲变形。当前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手段,大量应用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见道德规范不见人”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错位现象严重,过分强调先进性而忽视道德要求的广泛性,传统道德的许多内容没有能够具体化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道德被置换成僵硬的教条或考试要点,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无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自然也就难以进入学生们的心灵。

2.市场经济原则异化。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中改变着社会主体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社会心理和道德风尚。我国的市场化还刚刚起步,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因或驱动杠杆就是追求主体利益最大化,当整个社会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存的唯一目标时,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反映在大学生道德人格方面表现为重视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轻视提升精神境界。

3.多元文化冲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以及信息网络的高度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局面。校园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也呈现出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态势,并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面对多元文化并存和相互间激烈冲突的复杂文化环境,面对当今校园文化纷繁复杂、多元共生的事实,涉世未深的当代大学生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难度显著加大。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时代意义

1.道德人格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一切属性,即“人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属性”,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发展、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多方面的发展、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面对转型期社会激烈竞争,道德人格是引导和激励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道德人格的认识与定向功能可以帮助人们选择一定的道德行为方式。个体只有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进步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找到个人发展的坐标和正确方向,才能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持久动力和重要保障,从而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2.道德人格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黑格尔曾意味深长地说过,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就如同有机体与各分子之间的关系一样:有机体赋予各分子以生命,各分子则赋予有机体以活力。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和谐的道德人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进一步夯实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完善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又需要培育健全和谐的道德人格,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个体基础,提供精神支撑。

3.道德人格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象马克思说的是“由于人”和“为了人”的事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我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加快人的现代化进程,而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则是人格的现代化。人格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基因。“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为了让人成为新人,从这个观点来说,如果忽视提高人的素质,忽视道德人格构建,就是对民族犯罪。

4.道德人格教育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现代人格的塑造呈现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建构

过程。弗洛姆说:“不但历史创造人,而且人亦创造历史。”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的运行体系,它制约和导引着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发展,同时又建构着、需要着与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相匹配的新的伦理价值取向与新的人格形态的形成确立。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能由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公民参与其中才能建立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必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确立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结合《基础》课教学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

“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终结到这一概念当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构建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1.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从本体论看,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教育首先应是一种关怀人的情感并直接指向人的行为实践的精神教育,进而外化为行为实践,道德教育的意义不在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训练,而在于心灵的感应。在以信息通讯技术和现代化交通手段为基础的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想将人们的价值观念归于一统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民族国家不能没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否则就会陷入价值相对主义,从而使民族国家丧失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基础》课的一个创新点就是将荣辱观引入教材。为了真正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入耳、入脑、入心,达到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道德人格构建的目的,在教学中借用恩格斯“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观点来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背景、意义,和学生共同讨论当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对荣辱的判断标准不一致所带来的是非颠倒、黑白混淆、道德底线摧毁、社会秩序紊乱等严重后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形成不辨是非难处世,不知荣辱不成人的认识。

教育具有双重目的,一是造福个人美好人生与美好生活;二是造福社会,追求社会福祉。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做一个善良的人和做一个善良的公民,似乎并非一回事。教育通过培养公民作为为个人主体的个人生活、公民作为社会主体参与公共生活所共同可欲的道德品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目的。部分学生公德意识缺乏、是非不明现象与公民意识认识不到位密不可分,在《基础》课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权利义务教育,教育学生“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引导学生形成“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的共鸣,帮助学生认清现代社会不仅是社会主体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外部条件,更是社会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本质,一个真正的人,即一个符合人的本质的人,应该是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奉献精神的现代公民。

2.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新教材中有关知识点众多,在教学中如果面面俱到,难免有“压缩饼干”之嫌,也无法从内心深处感化学生;如果只是蜻蜒点水,一带而过,则难以在学生心头留下痕迹,更别提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基础》课教学中,不仅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而且强调在理论逻辑中凸显问题意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按照新教材的内容要求,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专题,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为着力点”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要求,深入分析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交织在一起的中国社会转型及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发展战略机遇以及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新要求,促发大学生萌生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自豪感和构建与时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人格的自觉性,并在推动社会道德的发展中,进一步升华自己的道德人格。

传统道德讲求“义利之辩”,以“尚义轻利”为价值取向,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董仲舒的“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利”的价值意义。通过《基础》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道德的作用不在于限制个人对最大利益的追求,道德肯定个人合理的、有益的需要和利益,要求他用符合道德规范的方式获取利益,反对不合理的、有害的需要和利益,制约他用反道德的方式获取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一种利益经济,同时又是一种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同样,必须讲求功利性,讲求“功利主义”,只是这种功利主义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性和个人利益的确当性的辩证统一。正当的功利本身就体现道义,正当功利本身就是通过道义手段获得的。因此,功利和道义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加强法律教育篇7

(一)学校未正确重视法制教育高校法制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范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意义。然而,大部分职业院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必要的重视,在学生的学习课程中也没有纳入有关法制教育的课程,而只是将法制教育当作德育教育的一小部分,稍微提及了一下而已。这种错误的认知及做法,直接影响了大专职业院校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致使其法律意识淡薄。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我们很少能够在高校中看到专有的法律教育课堂及课程,法制教育无法在校园内普及,不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及一线劳动者的光荣任务。因此,在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更应该把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作为当今的一个教育重点及任务,充分重视法制教育。

(二)教师教学方法内容单一、枯燥大多数职业大专院校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时,往往只是将一系列冗长复杂的法律条文直接灌输给学生,并没有结合事例进行一个透彻的分析、讲解。而教师的授课方式及内容也仅仅只是针对应付考试的重难点,无法做到深入进行法制教育。此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法律知识,而且使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低,无法达到法律教育的目的,失去了法律教育的真正意义。

(三)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职业大专类院校往往注重于对学生的专业培养,从而忽略了学生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在教师队伍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学校的大多数优秀教师都被分配了专业课的教育任务。这种现象致使大部分职业院校没有配备一个专业的负责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师,法制教育课程只由教授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师代为授课。这些教师对于法制教育也只是有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无法顺利完成法律教育课程工作,更加无法达到真正的法律教育目的。

二、法制教育在当今职业大专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重要性

(一)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影响其未来成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而当代大学生都渴望成为这样的对民族复兴的有用之才。而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需要具备达到一系列的素质要求。对于法律素质的要求在其中便是一种较基本及重要的素质要求。职业大专院校学生具备应有的法律素质,能够有助于其将来步入社会后成为国家的优秀栋梁,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反之,如果学生法律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则难以在社会立足,更别提为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

(二)加强法制教育帮助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加强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助于其抵制不良的思想。我国改革开放是全面的开放,不仅改革了我国的经济制度,还改革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也接受了一些有利于我国建设的新观念、新制度。而在接收世界的文化及思想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错误思想。当前,我国社会的国民整体素质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发展、提升。想要抵制不良的外来思想,不受其影响,则必须对民众进行法制观念的宣扬,帮助国民树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加强法制教育能够有效帮助职业大专院校的学生树立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科学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

(三)加强法制教育帮助预防学生犯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需遵守法律法规,而每一个人也都会受到法律的制约。许多职业大专院校学生缺乏一定的法制教育,且年纪尚轻,法律意识极为淡薄,致使部分学生在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去界定自身是否犯罪。因此,抢劫、斗殴等违法现象时常会在学生身上出现。大部分职业大专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缺乏,自身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极易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且不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针对此种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而加强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明确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有效预防职业大专院校学生违法犯罪。

(四)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一直是所有院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坚守的原则,而法律教育则有利于促进职业大专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的专业法律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将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树立强化;法制教育还能够帮助提高职业大专院校学生的综合整体素质。因此,职业大专院校应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三、有效加强职业大专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办法

(一)校方加强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处于学校这个场所,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学校。因此,想要转变当前法制教育的现状,首先要做的就是职业大专院校校方应充分重视法制教育。针对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校方应进行妥善解决,以此帮助加强职业大专院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在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过程中,校方对法制教育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必要的重视程度,能够在转变当前法制教育现状时起到关键性作用。校方需在人力及财力上充分支持、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帮助其发展、前进。在对职业大专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进行对教师职工的法制教育,做到全校开展法制教育,对法律知识进行全面普及,法律素养进行全面提高。职业大专院校校方也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开展一系列的法制教育活动,帮助加强法制教育。

(二)加强有关法制教育课程的实践教育职业大专院校校方在加强法制教育过程中,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有关法制教育的实践活动。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加强职业大专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改变现今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法律素养。有关的法律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是: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素养。学校相关的学生会级等各部门也应帮助配合校方进行组织开展有关法制教育的实践活动,帮助推动加强对职业大专院校学生的法制教育。

四、结语

加强法律教育篇8

(一)合理定位法学人才教育培养目标传统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加强对律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成为法官和其他高级法律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不断发展,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不断加强,进一步加强法学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国际法律知识,善于创新培养方法,加强制度创新系统建设,努力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同时法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所以在刑法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制定法律人才培养层次,确定共同的目标,形成统一培训模式,根据不同培养目标,重点研究学术人才的培养,注重法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法律辅助技术的应用,从而使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得到贯彻落实。

(二)合理构建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改革是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法,法学教育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因此整个法律课程系统结构必须体现课程体系,需要结合法律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设置合理的法学教育课程体系,提高法学专业课程的合理开发程度,不断优化整合课程体系,确保法学课程应体现时代特征和适应时代的挑战,并有助于法律人才的精神和法律观念的培养,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所以在刑法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相关课程教育方法的创新,加强对教育方法研究的比较,大胆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先进经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了解和评估不同法律文化教育状况,促进对刑法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加强刑法专业型法学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刑法专业的法学人才培养力度,需要明确刑法教学目标。在刑法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刑法教育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和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对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视程度不高,并且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必须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应对变化的教育环境。因此增加刑法专业教育力度,调动学生拓宽专业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同时,结合传统刑法教学方法的现状,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长期以来人国刑事诉讼法教学方法是基于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案按照指定的方法而没有创新,导致整体教学内容显得枯燥无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导致学生法律知识和素质普遍较低。因此需要加强教学和学生的互动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通过不断鼓励、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使法律学生提高应变能力。

二、总结

加强法律教育篇9

近年来,加强公民意识是党和政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是要把公民培养成具有民主法治理念、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意识、能够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的具有行为能力的公民。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的权利意识教育。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基本自由的同时,负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意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办家、社会所需要的有积极生活态度、有政治参与热情、有民主法治素养、能与其他公民和社会组织合作的合格公民。由此可见,公民意识教育与法律意识教育是殊途同归的。从法律意识教育的角度来看,公民意识教育是更深层次的公民法律意识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有效发展途径。

一、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公民的主体意识教育,即公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社会主体的意识。公民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自觉关心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荣誉和安全。二是公民的权利意识教育,即公民对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某种行为合法性的意识,以及对他人合法权利的尊重。三是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意识教育,即公民必须履行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的意识。四是公民的法律意识教育,即公民要有尊重法律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公民不仅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而且要同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五是公民的道德意识教育,即公民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必须具有的道德规范意识。公民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此外,公民意识还包括公民应具有的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意识。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主要有:第一,一个国家的国民只有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只有当广大国民普遍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性格,才能建立成熟的、民主法治充分发展的公民社会。“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逐渐落实,必将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来说,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有效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有力实施,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建设,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环节。第三,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对我们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言,是最为直接、有效的补充,也就是说我们发展民主法治,必须靠高度的公民意识来弥补法律制度所不能覆盖的空白。第四,当前公民意识缺失,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监督意识不强,二是权利和义务分离,政治、社会、经济等领域中许多问题与公民意识缺失有直接联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能推动上述状况的改变。

二、法律意识教育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法治国家的法律对公民的资格与行为、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法律关系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法治国家的文化对公民意识有相应的要求。因此,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过程,一方面是向公民灌输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律意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向全社会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的法律意识教育,核心是培养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在法制轨道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引导和保障功能,主要是通过权利义务机制实现的。每个公民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在法制框架内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整个社会才能够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三、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更深层次的法律意识教育

在今后的法律意识教育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公民意识观念的教育,突出公民意识的培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一精神对于做好公民的法律意识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公民意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法律有效执行的社会基础和效果。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意识教育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公民法律意识教育,它体现了公民对法律精神与内容的理解、认同与情感,表现为人们的一种观念、感觉和心理状态,它深植于公民的社会意识之中,又作用于法律意识实践,是法律意识实践的内在推动力,形成尊重法律、维护法律、自觉遵守和实施法制的风气和习惯,可以说是尊重民主、维护民主、实施民主的风气和习惯。

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关键是国家公职人员

加强法律教育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法制教育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农民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农民法制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村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要促进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明程度的提高。所以,在新农村法治建设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五五”普法规划也把农民作为普法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要求“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这些规定表明,推进农村法制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加强农民法制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制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格局的变化,农村各种法律纠纷逐渐显现,不稳定的因素也随之增长。加强农村法制教育,使农民学法、知法、守法,利用法律武器化解农村各种矛盾,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农民法律意识摆在优先地位。

加强农民法制教育是农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保证。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将面临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跨越,农业产业结构将面临更大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面临新的组合和分配。面对新的形势,土生土长的农民要成为生意人、经纪人和城市建设大军,他们将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行列。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不懂法律就难以参与经济活动,农民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就会影响和滞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二、农民法制教育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法制宣传教育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来说,农村法制教育还较薄弱,

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还不强,法律素质有待提高。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导致对农村法制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农村干部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经济效益的硬指标,忽视法制教育的软任务,导致法律在有些农民心中难以树立权威,对法制教育持被动、冷漠的态度。第二,现行法制教育资源、力量不足,难以适应农村法制教育点多、面广的特点。当前,农村法制教育工作主要依靠普法办、乡镇司法所,而多数基层司法所在人员、装备、经费等方面存在困难,特别是从事法制教育的人员力量严重不足,就形成了法制教育资源力量薄弱、工作队伍不整、法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困难局面,影响法制教育的效果。第三,有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创新不足、缺乏实效性。不少农村法制教育,不能紧密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缺乏实实在在的内容,教育内容与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实际思想不合拍,法制教育不能取得实际效应。第四,有的农民思想落后、素质偏低,给农村法制教育增加了难度。此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人口流动数量大、地域广,使农村法制教育容易产生死角和盲区。

法律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针对农村法制教育的现状,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水准,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稳定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风文明”、构建和谐农村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三、加强农民法制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政府在农民法制教育中的职能发挥,为农民法制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在以下几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农村基层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农民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政府高度重视,是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要把农民法制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统一考虑,统一部署,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要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强化奖惩激励机制,积极改善农村法制教育机构弱、人员少的状况,着重加强县级普法办、乡镇司法所等农村法制教育机构建设,并逐步改善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提高其组织、领导、决策本地区农村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各级政府要把法制教育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经费保障标准,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加强对经费支出的监督,做到专款专用。国家应拿出一部分经费,作为一项重要的支农补贴,投入到农村法制教育领域,帮助农村特别是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解决这项经费,改善农村法制教育在人员、设备等方面的条件。要积极探索新的经费筹措方式,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法制教育工作进行对口支援,缓解经费紧张的问题。

再次,有效组织实施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培训。培训是提高干部群众法律素质不可替代的形式,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中,法律知识的培训应当是一项重要内容。第一,要抓好农村干部的法律培训。充分发挥市、乡镇党校的作用,坚持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专题宣讲等方式相结合。健全规范教育培训机制,把农村干部法制培训的目标、任务、基本内容、主要方法、保障措施、监督管理、考试考核及法律运用以制度的形式予以明确,保持经常性,增强实效性。要建立农村干部学法用法档案,把培训、学习和依法治村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和评先选优的重要内容。第二,要抓好外出(来)务工经商农民的法律培训。应当由各级普法宣传机构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实行三个结合。一是与劳动保障部门结合起来,在就业培训、技能培训中增加法律培训的内容;二是与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结合起来,在外来人员居住集中的地方建立法制培训学校和法律服务中心;三是与用工企业结合起来,发挥企业管理组织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第三,要充分发挥乡镇司法所、法律服务机构的作用,定期对农村普法骨干进行法制讲座、专题辅导、学习交流等,使他们受到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

(二)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加强农民法制教育的根本条件。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让农民意识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之“新”,不仅是他们穿上新衣服、住上新房子、用上新电器,更重要的是他们成为新时代的主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调动其学法、守法、用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让农民转变陈旧的观念,在处理各类矛盾纠纷时,摒弃传统的依靠朋友、亲属、宗族和“私了”的方式,采用法律咨询、寻求法律帮助、寻求基层组织的调解。按照法律的要求,处理家庭社会关系,实现家庭和睦、邻里融洽、男女平等、尊老爱幼、计划生育等。

现实需要是推动农民学法用法的强大驱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是法制经济,新农村的社会是法制社会。必须把法制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中,使法律运用成为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要使农民从对法律条文的了解提升到对法律知识的应用,实现从知法到守法、用法的升华。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更加明确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懂得依法维权。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想要创造更多的财富,除了要拥有一技之长外,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地学法用法,提高自己的法律水平,才能适应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这样,广大农民群众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法制教育中来,形成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创新法制教育模式,为加强农民法制教育拓展有效途径。面对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农村的法制教育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农民的原则,突破过去那种“单打一”“灌输式”的形式,做到灵活多样,形式多变,以喜闻乐见的方法铺平农村法制教育之路。按照、司法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要求,努力实现“四个一”的目标,即每个乡镇设立一个法制辅导站,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每个居民小组或自然村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每个农民家庭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

为此,一是要充分发挥墙报、标语、横幅、小报、夜校等农村传统法制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并以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车辆、生活用品等为载体,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发放法制书籍、普法小册子、等宣传资料,把《宪法》《村民组织法》《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物权法》《继承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法律,进行尽可能广泛的宣传。二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开辟一些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类节目,通过以案析法、案件点评等形式,使农民群众能够一目了然地明白法律知识,在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提高法律素质的目的。三是要广泛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快、互动性强、范围广等优势,创建法制教育的新阵地,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提高法制教育效果。四是要着力抓好农村学校法制教育,重点加强农村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村镇、村镇带动更大区域,不断拓展农村法制教育的覆盖面。五是要利用宣讲团、辅导班、法制学校、集市广场宣传、以案讲法等面对面的宣讲形式和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以及“12•4”宪法日和普法宣传月、宣传周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使法制教育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使广大人民群众时时处处生活在法制教育的环境中,不断地提高对法律知识的知晓程度,不断地接受法治精神的熏陶,使他们最直观地感受法律的尊严、权威、作用,耳濡目染地产生对法律的尊重和崇尚,进而,熟悉法律、运用法律、遵守法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