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常见效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2:53

管理学常见效应篇1

关键词:医院;临床教学管理;pDCa循环;应用分析

0引言

在管理学中,pDCa循环是一种通用模型,其又被称之为质量环,其是根据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纠正阶段等流程,对管理质量加以提升,而循环往复这四个阶段,则可促使工作质量持续不断的提升[1-2]。有研究表明,在医院临床教学管理中,pDCa循环的应用也能发挥出重要作用,即可显著提升临床教学管理质量[3]。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接收的临床教学见习生100名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即对pDCa循环在医院临床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接收的临床教学见习生100名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20-25岁,平均年龄为(23.1±2.7)岁。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19-25岁,平均年龄为(23.7±1.8)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教学管理,而观察组采取pDCa循环模式,具体流程为:(1)计划。即根据见习生见习时间、学历等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完成后交由临床教学管理部门统一审核,然后向每一位见习生发放。(2)执行。即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等,在对教学计划确定后,选择责任心强、理论知识扎实的带教老师。第1w组织见习生对科室环境加以熟悉,并对常见疾病鉴别诊断、基础治疗等措施加以掌握。第2w对见习生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科室要求的操作技能。第3w指导见习生学会处理临床问题以及与患者进行沟通。(3)检查。即安排3-5名各科室临床医生、教学组织以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等组成质控小组,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临床教学管理质量进行监督,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予以仔细检查,然后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4)纠正。即质控小组结束检查评估后,要想见习生和带教老师进行反馈,并提出合理化的整改建议和措施,以便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进行完善和改进。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教学管理效果(采用质控小组制定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内容包括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理论知识等,满分100分,共25个条目,优:≥95分;良:85-90分;差:85分[4]。)、见习生考核成绩(包括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两部分,均为100分。)以及对教学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对两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带教老师、相互沟通、学习效果、学习方式等,总分为100分,分为满意(85分以上)、一般(65-85分)、不满意(65分以下)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判定,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教学管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临床教学管理优良率96.0%较对照组80.0%显著较高,且p0.05。

2.2两组考核成绩对比

观察组见习生理论、操作等考核成绩较对照组显著较高,且p0.05。

2.3两组对教学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对教学满意度100.0%较对照组84.0%显著较高,且p0.05。

管理学常见效应篇2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理论;企业;经营管理;措施

通过行为经济学理论,指导企业管理者更高效、更完善地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管理团队的水平,提高企业管理团队的能力,使企业管理团队迅速成长起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系统不足之处。我们要从了解人性的角度去研究企业管理者,找出企业管理者的优点与缺点,对缺点进行帮助与改正,对优点进行发扬宣传,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团队水平,从而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促进我国企业管理团队健康有效的发展。

一、行为经济学理论相关概述

1.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并且被全世界公认的主流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学体系,行为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行为与现象的理论分析框架,由视角、参照系、分析工具三部分组成。行为经济学主要是对企业中管理者的心理作用进行分析,同时强化心理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通过研究经济学中的心理学,使经济学研究更符合现实,从各方面进行自身完善,同时将经济学中的理论洞察力全面激发出来,用于对实际现象进行预测以及合理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所以行为经济学理论是一门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的经济研究理论。主要通过可操控的试验以及观察研究对企业管理者在不完全理性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的管理行为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影响管理层决策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并对管理者的行为结合已有的经济学理论进行检验与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重新提出的经济学理论。

2.将行为经济学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可行性

本文将通过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对比分析行为经济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的可行性。(1)人的基本假设对比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中人是具有独立的思想的,从本质上讲,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利己的。一切行为都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需求。同时自我约束力强,如果个人的喜好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被外界所改变,性格具有完全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始终追求利益效果最大化与持久化。在行为经济学中,人的基本假设中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体,人的性格具有多面性,既有利己心理,也有利他与无私奉献的心理,人的自我约束力会因人而异,不同时段与不同环境个人的喜好会有所差异。(2)传统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方法对比传统经济学中应用的方法主要有逻辑抽象法、演绎法、现场观察法,其中演绎法是被公认为为数不多可信赖的现实经济活动范式。而现场观察法则认为是所有方法中最具有说服力的,传统经济学认为实验法不可用于验证理论。而行为经济学所使用的方法,有认知心理学方法与实验法。通过认知心理学,与实验法对个体喜好进行更多的分析研究。(3)理论体系完整度对比传统经济学在个人偏好基本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标准化均衡分析,形成了规模宏大而且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对经济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同时涵盖了金融计量等微观与宏观方面的内容;行为经济学现有的理论条块还不成形,现在正在不断地进行实验验证与研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指日可待。(4)模式对比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模式具有规范性;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模式具有描述性。由以上对比可以发现,行为经济学更多是研究对个体行为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进行研究。认为在经济环境刺激条件下个人的行为是受周围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表明行为经济学与客观现实有很大的相似度,将行为经济学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可行性。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行为经济学的应用

在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时候,对企业以及员工的行为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过程,不仅是管理物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企业员工--人进行管理。在上世纪30年代,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理论主要是从行为的角度对管理进行研究。这个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人的行为,另一方面是非自然人的行为,而非自然人的行为包含着机构、组织、企业团体的行为。《2010中国信息主管发展报告》中指出,企业管理团队中职位的权责关系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永恒主题。在企业经营管理团队中管理者如果没有相应的主导权与决策权,对于企业开展全局性的工作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部分管理者所属部门经营状态有活力,而另一部分管理者所属企业部门经营出现冷门现象。当企业在推行相关政策的时候,还会出现领导层对政策明白,而基层员工对相关政策不了解的情况,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工作执行的困难与复杂程度,提高了企业管理失败的风险。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的相关成绩也需要通过其所管理的相应部门日常管理行为表现出来。本文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分为三个主要方面:首先,应该对企业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并且能够准确把握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发展方向与相关技术需求要能够有审时度势的眼光,准确决策企业的走向。企业管理的最高层要能够站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立场上,通过管理者敏锐的洞察力与果断的决策能力,为企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其次,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制定企业项目的时候,需要与相关员工进行沟通,在得到对企业员工支持的情,再让企业中高层领导接受企业制定项目的规划。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项目规划的时候,需要结合企业运营状况,脚踏实地,锁定目标,不宜好高骛远。在尽最大努力增加企业发展效益的时候,也要考虑项目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与困难,尽可能的避免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不可控风险。同时企业管理团队要以人为主,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团队,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对于项目的执行负责人要分岗到位,使整个管理团队职责明晰,任何时候领导层都需要对项目的运行状态准确掌控,实行有计划运行。最后,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上发挥充分的作用。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企业制度与技术等多个重要层面的发展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经营管理者也逐步发现了自身职业内涵相应的改变所带来的工作实质性的变化。由于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全球企业经济发展形势还没有从经济危机的寒冬中苏醒过来。这也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经济形势感到不安。所以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充分运用自己所在职位的便利与经验,为企业发展奉献自己全部的智慧与力量。在有效对企业团队进行管理的同时,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针对企业运行情况提出有创造性的建议,成为团队上层领导最得力的助手与策略参谋。

三、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企业管理中偏见效应解决措施。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都会承认在管理的过程中会有偏见存在,而偏见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管理者容易在管理的时候固执己见,对于他人的反馈意见视而不见,刚愎自用,这是偏见的最根本原因。如果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存在偏见将不利于企业管理团队的营建,也不利于相关项目以及政策的实施执行,还会造成对有实际才能的人才流失。因此我们要消除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偏见行为的存在。

1.通过改变视角识别偏见

我们在对任何一个人进行观察的时候,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与了解,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对这个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行合理划分。但是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经常会对所面对的人进行一种假设,从而产生一种对该假设有误而自己熟视无睹的偏见,这种偏见常见于有一定资历的企业经营管理,这种管理者往往见多识广,经验丰富,遇到人与事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选择处理方法,有时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最终决定对所见的人与事有偏见看法,使得决策结果不够准确。但这种经验主义,很多时候对于业经营管理者的帮助很大,他们在进行辩论的时候,会借助经验例子举例证明,使自己的方法与理论具有更强的可信度。从而让对方折服,这就是经营管理者的模式识别。

2.通过承认不确定性,抵制行动导向偏见

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为企业决策的时候,为了追求企业的稳定发展,很多企业不愿承担有风险的计划项目。比如一个企业项目出台,企业管理者中会有某一管理人员对于项目持截然相反的看法与观点,而有另一种人,却对该项目非常看好,力挺方案的实施。对于管理者,他也是希望该项目能够实施,但是不会将下属员工的自信当作坏事,而出现这种决定的原因,就是行动导向偏见。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时候,一个可靠高效的管理团队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以应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导向偏见。

3.通过改变现状,抵制稳定性偏见

当企业管理团队出现稳定性偏见的时候,企业需要不断地对内对外采取措施。对外部,企业可以打破常规的管理模式,不断的进行投资与业务扩展,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同时扩大企业管理团队的规模。对内企业可以把公司财产向部门分配的额度降低,仔细研究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运营状况与职能,然后将企业的资金进行有选择性的重点分配,扩大企业优势部门的生产规模,将企业发展成为有特色的产业品牌。

四、结束语

行为经济学是一种研究人的行为的理论科学。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时候,充分运用行为经济学,对企业中的个人进行有效研究分析,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使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遇到任何问题能够从容不迫地解决。同时充分运用行为经济学,能够规避管理者错误的管理观念与管理行为,为企业健康正常的运转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军锋,殷婷婷.行为经济学兴起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J].经济学家,2015(12):68-78.

[2]温武.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房地产宏观调控[D].江西师范大学,2013.

管理学常见效应篇3

[关键词]破窗效应理论;实验课堂管理;正性强化法

[中图分类号]G62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1-0115-04

1“破窗效应”的起源及其研究意义

“破窗效应”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第一辆车打开顶棚并摘掉车牌,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中产阶级社区,汽车当天就被偷走了。第二辆车完好地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过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之后,辛巴杜用锤子在第二辆车的玻璃上敲了个大洞,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基于这项实验,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1]: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破窗效应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国内不少教育同行分别将破窗效应理论应用于学校管理[2]、班级管理[3-6]、高校实验室管理[7]等方面的研究,为各类教育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但是,据文献调研发现,很少有人将破窗效应理论运用于中学实验课堂管理。

在中学课堂中,实验课主要通过现场实验进行教学,是一种常见的理科教学方式。中学实验课堂管理,特别是学生自主实验的课堂管理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一方面是实验课本身特点所致,由于实验课涉及到教师的演示、学生实物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等过程,学生参与度高,课堂的开放性与自主性较大,故增多了课堂管理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中学生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又较差的身心特点所致,中学生喜欢在实验课上探究未知的科学知识,同时,由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自控能力差,往往不能按照实验课堂规范的要求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致使课堂混乱无序、效率低下,增加了实验课堂管理的难度。实验课堂出现的“破窗现象”比比皆是,进而引发一系列“破窗效应”。因此,研究如何将破窗效应理论运用于中学实验课堂管理,对当前的实验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2“破窗效应”的诱发因素与课堂常见的“破窗效应”

“破窗现象”主要指“第一扇窗”打破之后所传递的不良信息,暗示着其它的窗户也可以被打破。在实验课堂中,那些偶然、个别、轻微的不良行为,若是对其熟视无睹,不及时加以引导或纠正,将会纵容更多的学生效尤,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导致个体问题转变为群体问题,引发“破窗效应”。

在中学实验课堂管理上“破窗效应”时常凸现,究其原因,主要有5种诱发因素。根据这5种不同诱发因素,笔者把实验课堂常见的“破窗现象”及其引发的“破窗效应”对应地归纳为5个类别共24种(见表1~5)。

2.1实验课堂规章制度不完善或教师执行不力

实验课堂规章制度的不完善或教师执行不力都是“破窗效应”的主要诱因。实验课堂规章制度不完善,学生就“有机可乘”,钻空子或打球,出现表1中的“破窗现象”及其“破窗效应”。倘若教师对制度执行不力,不能指出并纠正学生的违章行为,及时堵上“第一扇破窗”,将引发“破窗效应”,扰乱实验课堂的秩序,危害整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

2.2第一次实验失败辐射的不良影响

第一次实验失败也是实验课堂“破窗效应”的诱因之一。学生第一次做实验失败了,若教师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这种失败会辐射成多种不良影响,见表2。第一次实验就失败这扇“破窗”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害怕失败,为了掩饰失败而编造实验数据、生搬硬套课本结论、亦步亦趋做实验。这样就会打破更多的“窗户”,慢慢扭曲了学生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教师言传身教失败的负面效应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行为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言传身教失败也是实验课堂“破窗效应”诱因之一。教师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演示失败、编造实验失败理由等都将成为引人注目的“第一扇破窗”,会给学生强大的心理暗示,造成恶劣的“破窗效应”(见表3):学生盲目地效仿教师的行为,削弱了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歪曲了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致使学生科学作风不严谨,科学态度不端正。

2.4课堂行为的无效设计与粗糙处理

课堂行为可分为设计行为和生成行为两类。实验课堂以教师的教学设计行为为指南,在设计行为的实施中会引发生成行为。设计行为和生成行为交错贯穿整个课堂,学生是行为的主体,教师是行为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课堂行为的无效设计与粗糙处理也是实验课堂“破窗效应”的主要诱因。无效的设计行为或粗糙处理生成行为都很容易成为“第一扇破窗”,致使学生“学而不思”,惑而不问,课堂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急剧下降,见表4。

2.5教育与评价的方式不当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评价会深刻影响学生的行为以及身心的发展。因此,教育与评价的方式不当也会诱发“破窗效应”,见表5。过于强调反面例子、单一的评价标准、滥用表面层次的批评或表扬等都不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成为“破窗效应”的导火索。导致学生爱慕虚荣,成为应试工具,磨灭了实验课堂求真求实的本质,恶化师生关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3防治实验课堂“破窗效应”的有效措施

3.1完善课堂规章制度,防“破”于未然

预防实验课堂“破窗效应”,首先要完善课堂规章制度。制度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的课堂行为有参考的标准。教师应依章对实验课堂进行管理,令行禁止。对突发的违纪个案、实验安全事故等要及时妥善处理,强化制度的监督管理作用,将实验课堂上的“破窗效应”遏止在萌芽之中,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

3.2树立正确的实验成败观、科学观和价值观

实验法是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因此,实验课堂是中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重要平台。中学生尚未完全具备辩证看待成败的能力,求成心切,挫败之后容易气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成败观、科学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探索故事,知道诸多科学成果都是在无数次实验失败后总结归因才得以成功的,牢记科学追求真理,不允许任何伪造和掺假。淡化第一次实验失败对学生辐射的不良影响,将“破窗效应”拦截在传播的过程。

3.3夯实专业知识,重视教学反思

教师夯实个人专业知识,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言传身教失败的负面效应。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多听课,多评课,积极参与学科团队的合作交流,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课堂管理能力。同时,青年教师还要多上公开课,敢于展示自己,发现问题,不断简练、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师对于失败的实验演示应及时反思改进,亡羊补牢而为时未晚。用教师的自我反省开启学生的自我反思,形成师生互助共进的教学相长氛围,根除教师言传身教失败诱发的“破窗效应”所带来的恶劣影响。

3.4有原则地处理设计行为与生成行为

实验课堂的设计行为要基于学生的学情而定,设计行为要紧紧围绕实验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学生有序地体验实验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并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处理课堂生成行为,要用三个原则去衡量: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的生成行为要加以引导延伸;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奇思妙想”予以合理的评价;把握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生成行为并转化为课堂资源。有原则地处理设计行为与生成行为可以使学生敢于发问,学有所得。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友好互动交流的良性循环,避免“破窗现象”的凸现。

3.5构建发展观的评价体系,巧用正性强化法

构建发展观的评价体系,教师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实验课堂行为,注重适量适度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智育、美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发展,有效加固课堂管理的“每一扇窗户”。

正性强化法[8]:或称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教师在实验课堂上巧用正性强化法,鼓励正确的行为并使之得以持续,淡化不当行为,提高正确行为的出现概率。正性强化法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大大减少了过于强调反面例子、表面层次的批评或表扬引发的“破窗效应”,让学生真心享受实验课堂的探究过程,使管理张弛有度,课堂高效有序。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鱼雁花月).破窗效应[eB/oL].(2006-08-05)[2013-10-28].http:///view/46893.htm.

[2]凌解良.学校管理中的“破窗现象”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师,2007,(5):59-60.

[3]刘正平.小议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效应”[J].班主任,2004,(2):41-42.

[4]聂启元.从破窗理论看班集体建设[J].滁州学院学报,2007,(5):94-95.

[5]胡耀征.简析班级建设中的“破窗效应”[J].中等职业教育,2009,(29):11-13.

[6]黄永奎.“破窗效应”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启示[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50-51.

管理学常见效应篇4

是什么造就了这种状况?

是促销方案自身的优劣吗?笔者以为,这主要不是由方案本身,而是由各企业的促销执行能力决定。执行能力不足,再完美的方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罢了。

对促销人员的管理正是这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笔者试通过剖析促销四方面中人员管理的十五道问题,启迪读者加深对促销管理的认识,提高本企业的促销执行能力。

·企业思想认识方面:(一个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企业对“促销人员管理”重视不足。

主要原因:企业对促销人员管理的作用及其意义认识不清。

解决建议:提高对“促销人员管理”的正确认识。其重要作用具体如下:

·总的来说:

企业促销是通过刺激顾客需求,达到吸引并提高他们对企业及其产品接受程度的目的。通常,顾客只会与企业的产品和一线人员发生直接联系。也就是说,企业促销能否最终达到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人员的表现,取决于促销人员的管理水平。

·具体的说:

1、促销人员代表企业、产品和品牌的形象。消费者往往会从促销人员的角度,判断企业、产品及品牌的状况;

2、促销人员是企业市场营销计划的实际执行者,直接关系到企业市场计划的效果;

3、有效的促销管理才能够保证企业及消费者的利益,保证企业资源投入的有效性。

·促销执行前期准备方面:(六个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促销在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仓促执行。

主要原因:

1、由于竞争等原因,促销方案准备期过短;

2、地点确认、物品准备等工作不畅;

解决建议:以上问题虽然增加了项目责任人的管理难度,但事实上也是促销管理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促销项目责任人应及时制订相应的应对策略,并通过培训使每一位促销人员了解:产生原因、主要困难、解决方法、主要事项,等。

常见问题:促销主管管理幅度过大,促销执行监督不力。

主要原因:促销人员管理结构不合理。

解决建议:根据当期活动实际,建立合适的促销管理结构。

·促销人员的管理结构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公司人员直接负责管理;另一种则是由公司人员管理促销主管,再由促销主管管理相应的促销人员。

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促销主管的最佳平均管理幅度是:6-8个促销点。

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当期活动规模,合理确定促销人员及主管数量。

在人员数量确定的前提下,还应当按照方便管理的原则,预先制订管理方案:包括区域划分、检查方式等。

常见问题:促销过程中,促销主管职责不明,管理不力。

主要原因:企业对促销主管的作用估计不足,职责认识不清,或者人员使用不当造成。

解决建议:企业应当重新认识促销主管的作用,规范其职责,优化其人员构成。具体说来:

·促销主管的作用:

活动的开展状况,促销人员的管理能力很大程度地取决于促销主管能力的大小、敬业精神以及对活动的把握程度。

·促销主管的职责:

促销主管的工作职责不仅只是监督促销人员的工作状态,更需要全面保证促销活动的良好运行。

他们不仅需要对所属区域所有促销人员的工作状态负责,而且必须确保其区域内促销礼品、产品数量合适,既不能够断货,也不允许积压。

同时,促销主管还肩负与促销地点主管沟通,帮助促销人员及时处理或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的保证促销运行的职责。

当然,为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实现以上目标,根据笔者的经验,企业应当给予促销主管相对更多的支持,如礼品使用。

·促销主管来源:

就笔者的经验,在前期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促销人员是促销主管较为理想的人选。

由于时间及管理方便的要求较高,促销主管主要应选择社会青年。

·促销管理队伍应当在活动开展前提前组建,理由是:

1、有利于活动准备工作的开展,确保活动准备更加充分;

2、可以使促销主管们更多的了解活动,加深其对于促销活动的了解,保证活动执行的方向。

·对于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采用尽可能少用或不用促销主管的方式。笔者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的,企业是在以降低整个活动投入的产出效益为代价换取促销主管工资成本的降低。

常见问题:促销人员素质低下,形象不佳,并且人数还会常常不足。

主要原因:

1、企业对促销人员的选择方式不了解;

2、企业的促销人员选择标准不科学;

3、企业对促销人员的来源了解不清;

4、企业对人员流失状况估计不足。在人员选择时未能留有充分余地。

改进建议:企业应当全面提高对以上因素的了解,具体如下:

·三种主要选择方式:广告征召、人员介绍、中间人(或机构)推荐;

·特别经验:

由于促销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强,因此,为了应对突发性市场活动,促销项目责任人应当平时注意有意识的主动收集促销人员资料,尤其是有过良好表现的促销人员资料。

同时,确保每一个项目开展期间主管的相对稳定非常重要。

·选择标准:18-35周岁,尤其是18-22周岁,外表较好并且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年轻人。

·特别经验:

在选择人员时,必须考虑到被选择的人员必须能够理解促销地当地的语言,能够与顾客展开充分的交流。

·人员两大主要来源:

1、大中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学生;

2、部分以促销收入作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青年。

特别经验:

总的来说,有1-2次促销经验的学生是比较理想的促销人员。因为:

1、对于促销工作而言,工作热情比工作技能更加重要。热情很难赋予,但技能可以传授。

2、由于企业对促销人员的约束能力较弱,而促销人员的流动性相对较大,因此对工作更好奇、更认真的学生相对而言更有利于促销管理运作。

3、促销员并不等于女性,比例适度的男女搭配会降低促销管理难度、提高促销执行能力!

(上文促销主管来源中提到的社会青年就是指第二类人员。)

·在人员选择时一定需要注意留有余地,以保证一旦有人员流失后能够立即找到替换人员。

·特别经验:

在开展促销培训工作时,替换人选也应当作为被培训对象。

对于客户、同事、朋友等介绍的人员也无需全部拒绝,关键是要保持检查监督时时的“一视同仁”。

常见问题:企业与促销人员双方权责不明,一旦出现纠纷企业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处理。

主要原因:企业未能正确认识与促销人员签订协议的重要性。

解决建议:企业应当正确认识签订协议的重要意义:

1、这样的做法本身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

2、签订必要的协议是明确双方职责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促销人员责任心和归宿感的手段。

3、在与促销人员签订相关协议时,可反复与其确认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使其能够切实了解企业的要求,使企业的促销管理工作更加公开、公正。

特别经验: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并不需要每次促销都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起草协议。较为有效的做法是企业事先准备一份促销协议标准文本,每次促销时,只需要根据本次的特点略作调整即可。

常见问题:促销人员缺乏必要的促销技巧,对企业、产品、品牌认识不清,对活动本身了解不深。

·具体表现有:在促销执行期间,促销人员采用诋毁竞争产品、对消费者死缠烂打、恶意夸大产品特性,等手段。

这种行为,长远看来,会对企业形象、品牌、产品产生根本性的破坏,使企业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失。

主要原因:

1、企业对促销培训的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足;

2、企业对促销培训的方式及培训内容缺乏了解;

3、促销培训的准备不足;

改进建议:企业应当认识到促销培训是促销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促销管理最基本的手段。具体如下:

·培训的作用:帮助促销人员全面了解企业、产品、品牌,提高促销技能,系统全面的了解促销活动本身的最主要的方式。

·正确的培训包括以下:

·培训方式:课堂培训、现场实践。

特别经验:

1、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采用“课堂培训+现场实践”的培训方式;如果条件不允许,至少应当在课堂培训中加入角色扮演的内容。

2、在实践中,由于培训的人员较多,因此,可采用分组实践或角色扮演的方式。

由于促销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因此在实践操作前帮助促销人员提高实践经验,对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及执行能力非常重要。

·培训内容:对促销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促销人员标准培训内容:

企业简介、企业文化简介、品牌简介、产品简介、促销人员素质要求、行为规范、标准促销技巧、问题反馈程序、个人待遇、个人投诉程序、企业促销管理方式,促销管理内容,各种表格的用途及使用方法,等等。

这些对于提高促销人员促销技巧及对企业及产品、品牌的认识作用非常显著。合格的促销人员必定是对企业了解的人。

与当期促销相关的内容:

当期促销活动的目的、方式、主题、内容、主要事项、典型问题处理,等等。

这些对于帮助促销人员全面正确的了解促销活动,提高促销当场选择正确的应变措施作用显著。

·促销运作期间的管理方面:(六个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参与促销运作监督的人员不足,促销监督力度不够。

主要原因:企业未能够充分利用内部资源。

解决建议:企业应当认识到,参与促销运作监督的人员,不应当仅仅只是促销责任人,还应当包括公司的所有人员。当然,前者应当是日常管理的主要责任人;

常见问题:促销监督不系统,方式单一,效率低。

主要原因:企业对促销监督方式认识不清,使用不当。

改进建议:企业应当认识到:

1、促销监督应当采取日常监督与随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日常监督的作用是对促销人员“负强化”的保持;

·随机监督者主要是对促销主管“负强化”的保持。

2、日常监督及随机监督的运作方式:

·日常监督:

·由促销主管执行。

·运作方式是以企业事先计划好的频率完成对促销人员工作状况的检查,同时协助促销人员解决各种具体问题。

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促销主管必须在第一时间到达出事地点,并及时通知公司。

特别经验:

为提高促销监控的效果,促销主管必须保持日常管理线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随机管理:

·随机管理主要由项目责任人负责。公司内的其他相关人员也应适当分担。

·运作方式是不定期抽查。

特别经验:抽检可采用非对称检查的方式,对表现不佳的区域加大抽检力度,保持对本区域促销主管的管理压力。

常见问题:缺乏系统的管理工具,管理的客观程度不足。

主要原因:对于促销管理,企业缺乏系统规划及主观问题客观化的能力。

改进建议:企业应当充分重视时效性强的数据对促销管理的重要作用。具体如下:

·取得促销数据的方式:管理表格的使用。管理表格包括两种:

1、促销人员适用表:

·具体作用:通过使用明细表格强化对促销人员的控制。

特别经验:

通过规定比例的电话抽查的方式,监督礼品的使用状况,提高礼品使用的可控性。

·促销人员的表格:礼品发放明细表,礼品收发记录。

特别经验:

由于促销人员的多为新人且现场工作较多,因此,要求促销人员填写的表格种类不可太多。

2、促销主管适用表

·促销主管的表格由于促销内容不同会有所变化。但是,对促销主管表格的时效性要求较高。

特别经验:

促销信息准确、及时的反馈是项目责任人最应当关注的问题。及时反馈的数据会“说话”。

常见问题:不同监督人员的主观感觉不同,造成不同人员的管理口径不一致,管理的客观性、公正性及有效性不足。

主要原因:企业未能标准化促销人员的评价标准。

改进建议:企业应当实现促销人员评估标准的标准化。

特别经验:《促销人员检查表》(附后):

·这张表格在实践中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管理效果。

常见问题:促销运作中,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比较差。

主要原因:

1、企业缺乏系统的危机处理程序。

2、促销相关人员缺乏相应培训。

改进建议:

1、企业应建有标准的危机处理程序;

2、通过岗前培训,使每一位促销相关人员均能够了解危机处理程序的正确内容。

特别经验:

危机处理中,促销主管和项目责任人到达出事地点的速度,对于问题的解决及企业损失的降低作用显著。

常见问题:在管理中,不能坚持分级管理的原则,管理混乱。

主要原因:项目责任人及公司其他人员随意指挥促销人员,增加了促销管理的随意性。

改进建议:在促销管理中,企业应当注意:

在促销执行过程中应当实行促销主管负责制,一方面项目负责人必须维护促销主管的权威,另一方面促销主管必须对所属区域内的所有事件负责。当然,为了确保促销的公正,必须建立促销人员的投诉机制,防止促销主管滥用权力。

·促销结束阶段的管理方面:(两个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计算促销人员报酬方式单一。

主要原因:企业对报酬方式及各方式的优缺点认识不全面。

改进建议:企业应当了解到:

1、报酬方式选择原则:确保企业促销总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提高促销效果。

2、报酬的种类:主要有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有两种

·固定工资:

·主要优点在于:能够确保公司的总体费用。目前,多数企业使用这种方式支付促销人员工资。

·主要缺点在于:不能够激发促销人员主动提高工作效率的热情,对提高促销效果不利。

·浮动工资:

·主要优点在于:对于提高促销效果较为有利。

·主要缺点在于:这种工资制度必须建立在良好培训的基础上,同时对于企业的管理要求较高。如果操作不当,就会成为刺激促销人员恶性推销,损害企业利益的源动力。

因此,各企业应当根据各自的特点及具体促销活动的要求选择当期促销人员的报酬计算方式。

常见问题:对促销缺乏系统的总结过程,促销管理能力提高不快。

主要原因:企业对促销总结的作用认识不清,分析不系统。

改进建议:企业应重视促销总结工作,根据本企业特点,规定总结内容:

·促销总结的作用:

是提高和完善企业促销执行能力的重要过程。

特别经验:

在做促销活动总结时,不但要总结促销执行过程中的得失,还要通过对促销结果的分析了解影响或促进促销效果的各种因素,并加以分析、提炼和总结。

通过对以上十五个管理问题的剖析,我们应当能够明白:

管理学常见效应篇5

关键词:班级管理质效班主任工作

做好初中班主任工作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工作的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个体,要想有效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就要采取更加人性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手段。教师可以从班风建设、学生主体体现、民主管理推进及竞争氛围创设等方面开展努力,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质效。

一、创设和谐氛围,营造良好的班级风气

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到学习生活之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当注重良好氛围的营造。

1.平等对待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班主任最基本的要求。部分班主任对待学生存在不正确的地方,喜欢按照成绩高低给学生排等次,人为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种按照成绩论英雄的方式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阴影,尤其是后进生。班主任应当始终坚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学生的学习基础如何,都应该是平等的,对学生一视同仁,营造平等的班级氛围。

2.关心帮助学生。班主任除了做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之外,还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成长,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针对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征,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便利,强化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及时疏导各种心理纠结,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班主任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如在班级开展为贫困学生献爱心,组织优秀生与后进生进行结对帮扶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3.用好宣传载体。班级氛围宣传载体的建设非常重要,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专栏,强化对班级集体主义精神的阐述,也可以通过学习小报等载体,做好班风建设宣传工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宣传氛围。

二、尊重学生人格,倾心听取学生的诉求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与班主任是平等的关系,班主任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应当尊重学生人格,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班级管理工作。

1.经常沟通交流。班主任应当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开展交流活动。班主任要俯下身来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认真听取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需求,听取学生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良好建议与意见。如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一位学生在交流中就提出了建立心理辅导员制度的建议,由班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与一些存在学习抵制情绪或是自暴自弃情绪的同学结成对子,鼓励、引导、帮助他们走出不良情绪的阴影。这项建议自被采用,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畅通诉求渠道。班主任要想在第一时间获得学生最为真实的诉求信息,就必须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畅通的联系渠道,让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与班主任进行沟通或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曾经进行了“师生信箱”的尝试,在班级设立小信箱,由我掌管钥匙,学生有什么想法可以写成纸条直接投放进去,每隔2―3天开启一次,从中搜集有价值信息,及时对学生给予帮助,调整自己班级管理工作的方向与方式,提高工作成效。

3.注重汲取落实。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建议和意见,班主任应当在工作中加以吸收与运用,并对提出这些建议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得到采纳,使其他学生进一步激发勇于进言献策的欲望,为班级管理中工作质效的提升献计献策。

三、推行民主管理,提高自我教育成效

提高班级管理工作,还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要民主选举管理班子。初中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民主意识,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如果还是运用指定班级干部的方式,就会难以充分体现学生全体的意愿,降低班级干部的威信。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进行民主竞聘,进行赛场赛马,将选择权交给全体学生来执行。我在班级管理中,力推全员竞聘制度,将班委会成员全部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进行,由学生推选出5―8人的民主评委小组,对班委会各个成员岗位的竞聘者进行筛选,最终按照1:2的比例推荐,在全体学生大会上举行竞职演讲,在演讲结束后,由全班学生进行差额选举,集中大家的意见,选举出新一届班委会班子,并在全班学生的监督下开展工作。

管理学常见效应篇6

导管堵塞是肿瘤化疗患者深静脉留置导管工作中常发生的现象,其严重影响和阻碍肿瘤化疗患者的疾病治疗,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我院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对43例肿瘤化疗深静脉置管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其在预防导管堵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肿瘤化疗深静脉置管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38-85岁,平均(48.78±8.67)岁;病程1-15年,平均(6.72±2.23)年。对照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40-86岁,平均(48.92±8.81)岁;病程1-14年,平均(6.58±2.19)年。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42例应用常规护理方式,包括告知患者疾病治疗期间需注意的重要事项,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操作,以减少不良事件的产生,同时必须注意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做好相关的记录。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应用预见性护理方式,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2)心理护理:留置导管前,患者易产生紧张、不安、恐惧等多种不良情绪,这种不良情绪非常不利于留置导管工作的顺利进展,对此,护理人员必须根据患者实际的心理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通过成功案例讲解,减少其对留置导管的恐惧感,提高其治疗的信心。

(2)病情观察:留置导管前,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估,准确掌握患者的实际病情。同时,需加强各项生命体征的观察,若存在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采取对症处理,减少不良症状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需加强血象观察,若pit超过300×109时,则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封管液的应用,通常选择浓肝素。

(3)并发症护理:留置导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于无菌环境下完成,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感染,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机体康复。留置导管中需警惕感染的产生,并做好血液培养工作,必要时需将导管取出,参照实际情况及时应用抗生素,以减少感染的产生。此外,留置导管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预防导管堵塞,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应用适量的尿激酶实施导管溶栓,之后再通导管。

1.3堵塞评定标准

通畅:输液器抽取,显示存在回血,输液重力滴速>60gtt/min;部分堵塞:输液器抽取,显示存在回血,输液重力滴速在21-60gtt/min之间;完全堵塞:输液器抽取,显示未存在回血,输液重力滴速≤20gtt/min。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组间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当p

2结果

2.1留置导管时间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观察组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其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导管堵塞发生情况

观察组导管堵塞总发生率(9.30%)明显低于对照组(30.95%),两组总堵塞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预见性护理是临床医学中常应用的护理方式之一,其主要指在综合评定患者病情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将护理问题与护理风险降到最低处[1]。预见性护理方式遵循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理念,在预防各种护理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得到众多患者及医学专家的高度认可。

管理学常见效应篇7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4(b)-0186-04

nursingeffectoftrackingmethodsintheapplicationofinterventionaltreatmentforpatientswith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

wanBao-zhenLiXue-mingwanGXue-ping

Departmentofneurology,HeXianmemorialHospitalofpanyuDistrictin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1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effectoftheapplicationtrackingmethodologyfornursinginpatientswith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intervention.methodsLinesofinterventionaltreatmentof120patientswith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inourhospitalneurologyfromJanuary2014toJanuary2016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experimentalgroup,60casesinthecontrolgroupweregivenroutinenursingcare,patientsinexperimentalgroupweregiventhenursinginterventionusingtrackingmethodology,onthebasisofpostoperativeconventionalnursing.theincidenceof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inpatientsofthetwogroups,thenursingjobsatisfaction,totheknowledgelevelofinterventionaltreatmentof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andtherapeuticeffectwereanalyzed.Resultstherateofpatientssatisfactionwithnursing,complicationratesintheexperimentalgroupwere97%(58/60)and3%(2/60),controlgroupwere83%(50/60)and13%(8/60)respectively;bothcomparativ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tracermethodology;ischemiccerabrovasculardiseases;interventionaltherapy;effect

缺血性?X血管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1]。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以其有效、安全、微创、损伤小以及恢复快等优点,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脑部正常功能,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3]。虽然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效果显著,但其存在一定的风险,若护理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4]。追踪方法学是一种过程管理的新方法,注重系统流程的改进,强调过程分析,旨在从根源上彻底解决问题[5]。为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我院神经内科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中应用追踪方法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患者入院时均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临床诊断标准[6],入院后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术。纳入标准:①经介入治疗后,能配合完成本研究的调查项目;②自愿加入本研究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病变者。120例患者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54~78岁,平均(61.5±4.1)岁。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术后常规护理。保持病房环境卫生和正常温度,给予患者常规的对症、心理及饮食方面的护理,给予必要的健康宣教。定期调整患者卧床姿势,定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症,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将变化详细记录。

1.2.2实验组

在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2.1成立追踪小组由病区护士长、护理组长及老年资的护士共8人组成追踪小组,由护士长担任追踪小组组长。

1.2.2.2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的个案追踪查找过往2年在我科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且术后发生严重的常见并发症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3例进行个案追踪。采用查阅病历、与患者及医务人员交谈、现场观察等方法进行追踪。3例患者中,发生严重的皮下血肿及灌注过度综合征1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例,发生脑出血1例。追踪这些个案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如下。①皮下血肿:主要为术后压迫的位置偏移或压迫时间不足所致。②灌注过度综合征:脑动脉的重度狭窄经介入治疗突然被解除后,患者脑血流量同侧增加明显,并且超出脑组织的正常代谢需要所致。③下肢静脉血栓:由于下肢制动或活动障碍或患者的凝血机制受阻,血流减慢进而导致血栓形成。④脑出血:发生在年老伴有明显高血压,接受溶栓治疗后的患者,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可能是其诱因。

1.2.2.3系统追踪在个案追踪的基础上,确定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患者的系统追踪的主要内容。①病区内是否已制订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措施及评估标准;②病区内是否已建立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患者术后护理的质量控制标准;③护士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及评估标准是否能熟练掌握及运用;④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知识宣教是否足够;⑤医生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否认同与支持。系统追踪结果为。①病区内已制订部分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但还有部分术后并发症的评估标准未制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干预措施未形成规范;②病区未建立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患者术后护理的质量控制标准;③部分护士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及预防措施未能熟练掌握及运用;④对患者及家属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知识宣教及沟通交流还未足够;⑤医生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是认同的,但实际工作中的支持力度不足。

1.2.2.4持续质量改进措施①根据个案追踪拟定干预措施。根据以上常见并发症主要发生原因的个案追踪结果,拟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a.皮下血肿:介入术后拔管时采用指压止血法以防止穿刺点出血,止血后再采用弹力绷带“8”字法进行穿刺点包扎,并可配合1~1.5kg砂袋压迫止血。拔管后6~8h,患者穿刺侧肢体应完全制动,同时禁止患者在非手术侧肢体做屈髋、膝等活动。b.灌注过度综合征:密切监测及有效控制血压是预防的关键。颈动脉支架植入者,血压控制在120~130/60~80mmHg;颅内段血管支架植入者,血压控制在110~120/60~80mmHg;对患者术后24~48h的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的准备。c.下肢静脉血栓:注意观察患者的肢端血运,定时监测患者足背动脉搏动变化及频率,为患者翻身,1次/2h,为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d.脑出血: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知识宣教,减少、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脑出血的因素,如用力排便、情绪激动、咳嗽、打喷嚏等。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神经功能、瞳孔、意识等变化,必要时按医嘱予以脱水治疗等以对血压进行适当控制。②根据系统追踪完善评估标准和加强护理薄弱环节。建立及完善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预防措施及术后护理的质量控制标准;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做好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及如何预防术后并发症的知识宣教,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对未能熟练掌握及运用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及预防措施的护士进行培训及考核,务必使每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及运用;实行医护联合查房,增进责任护士与管床医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争取医生的最大支持。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出院前,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知识掌握程度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观察及统计。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和满意,满意度=基本满意+满意。采用自制调查表调查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总分为100分,>90分表示完全掌握,60~90分表示部分掌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中满意占80%,基本满意17%,总满意率为97%;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中满意占31%,基本满意52%,总满意率为83%,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愈率58%,好转率38%,无效率3%为无效;对照组治愈率35%,好转率52%,无效率13%。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追踪方法学的护理效果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常规护理模式的内容比较简单,并没有体现出个性化、针对性强和具体的评价程序和护理评估,容易让护理人员的思维形成以疾病为中心的固定模式[7]。应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加强各项护理细节的质量控制,是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方法[8-9]。通过表1、2可以看出,本研究根据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完善有关护理评估标准和加强护理薄弱环节,使护士能做到前瞻性护理,有效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及家属密切沟通和深入细致的知识宣教,能全方位掌握患者的情况,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调动患者及家属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在护理工作中根据个案追踪拟定干预措施,密切观察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可优化护理细节,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动态,消除不良情绪,?p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出现概率,对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意义重大[10-11],使护理更科学性,更完善。

3.2追踪方法学护理的治疗效果

管理学常见效应篇8

一、危机领导力的内涵

危机领导力的相关研究只是散见于一些文献中,大多更聚焦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管理学者罗伯特.希斯(2003)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提出认为有效的企业危机管理主要包括转移或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初始管理的地位;改进对危机冲击的反应管理;要完善修复管理,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害;重视提高有效生存与反应的恢复力五个方面的内容,他强调企业领导者对危机事件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参与,并指出企业领导者要对处于危机中的组织有清晰的认识,在下属面前要表示出高度的自信来稳定内部气氛,快速做出有效决策,将企业损失降至最低,并从危机中吸取教训,在做好企业修复工作的同时加强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皮尔逊等人(1998)则根据危机发展三阶段来划分企业领导者应对企业危机的措施,即危机前把潜在的风险降到最小;危机中相关利益者立即行动,重塑个人和全体的领悟认知、共有观念和角色作用;危机后进一步调整行为和情绪及企业核心理念,他们认为有效的企业危机管理要求领导者具备敏锐的危机嗅觉,同时要联合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应对危机,危机后对恢复工作做有效的整体规划,使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尽早从危机状态中解脱,通过危机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进而调整企业的企业核心理念。

综合上述学者企业危机管理的认识并做进一步的延展分析,可以认为,学者们所探讨的企业危机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要素:危机预见。大部分学者都强调了危机预见,通过危机预见减少危机原因事件的发生,并做好危机的预警和准备工作。

危机识别。有效进行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危机识别,只有对危机事件性质、情景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危机处理决策。

危机反应。危机的反应包括危机控制和危机解决,只有危机的影响及进展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才能在危机解决中占有更多的主动权,从而更有利于危机事件的处理。

危机恢复。在危机后尽可能消除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使企业尽快恢复正常。

危机学习。对危机事件全面反思,完善企业内制度,推动企业变革,提升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

基于上述五个企业危机管理要素,本文给出危机领导力的定义:危机领导力指企业领导者对危机事件能准确预见,通过对危机事件的全面深入的识别和了解提高企业的危机反应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尽快恢复,通过对危机事件的反思提高企业的危机学习能力最终使企业对危机有更强的免疫力的能力。

二、危机领导力要素和模型

第一,危机领导力要素构成。危机领导力包括五个要素,其具体内涵如下:

危机预见。危机预见指危机发生前对危机的预测和预防,任何危机发生前都有预兆,可用若干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对企业危机进行预测。定量的预测指标包括营运资本/资产、留有收益/资产等财务指标。定性的预测包括信息沟通状况、组织运行秩序等。预防潜在危机,就必须对危机事件的各种预兆进行监测并加强防范。对潜在危机早发现、早控制是企业能否及早采取行动、消除危机的关键。成本最低的危机管理方式是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对领导者而言,不仅要准确捕捉到危机的预兆信息,还要及早采取相关措施将潜在危机消除。

危机识别。危机识别是指在危机爆发后立刻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了解危机事件的诱因和性质。首先要确定导致危机爆发是企业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等。内部因素包括员工道德败坏、企业内管理水平低等。了解危机的诱因有利于企业在危机损害扩大之前控制危机,在危机处理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对领导者而言,要在危机爆发后全面地获取危机事件的信息,深入了解其本质,为危机控制和处理工作提供依据,使企业尽快进入正常状态。危机恢复工作处理得当,才会减少企业损失,为今后的发展扫清障碍。对领导者而言,一方面,要在对前期危机处理工作评定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提升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好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安抚工作,通过访问或经济援助等具体措施消除他们的焦虑感和紧张感,促进企业步入常规和企业形象的恢复。

危机学习。危机学习指通过对整个危机事件管理的过程的评价,分析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经验的过程。通过对危机诱因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企业进行彻底的变革。通过对危机管理工作的评价总结企业危机处理的经验,提升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对领导者而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危机管理的理论知识,结合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经验,不断地提高危机意识和危机识别能力,并根据本企业特点总结出应对危机的规律。

第二,危机领导力要素关系及概念模型。危机预见可以使企业有充分的准备应对危机,最大限度地减小危机事件对企业的冲击。危机识别是危机反应的基础,只有对危机事件充分识别,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来控制和处理危机。危机处理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企业危机后恢复工作的效果和进度。危机学习统领整个企业危机管理的其他四个要素,通过危机学习,对企业危机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企业的危机预见能力和危机识别能力,通过对整个危机事件处理过程的反思摸索经验,提高企业对危机的反应能力。

三、提升危机领导力水平的关键措施

管理学常见效应篇9

【关键词】供热通风;空调工程;施工;常见问题;处理对策

一、前言

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人们对于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房屋住宅不仅需要满足人们基本的使用需求,同时还需要具有更高的舒适。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是房屋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的使用性能能否得到良好的发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能够有效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温度和湿度。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影响到人们具体的居住环境,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处理对策。

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供热通风与空{工程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材料设备方面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材料和设备,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在开展施工工作的过程中,有些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控制成本,使用了不达标的材料和设备,从而获取到更多的利润。其次,材料设备的配备或者安装方式不够协调,是影响到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正常工作顺利进行,或者出现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1]。

2.2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安装方面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技术要求度较高,在实际开展安装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性的要求操作。从建筑住宅的整体结构出发,积极做好一些隐蔽工程的布线工作,才能够呈现出良好的安装效果,但是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正常使用[2]。

三、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常见问题的有效处理对策

针对于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常见问题,需要积极采用一些有效的处理对策,控制和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整体运行效果。

1、强化质量监管的工作效果。保证和提升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质量和实际应用效果,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需要积极加强内部监督工作,提升质量监督的整体效果。首先,需要从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图纸出发,选购高质量的施工材料和安装设备,同时需要保证采购单上的各项产品具有齐备的资质。其次,需要积极开展质量检验工作,全面控制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质量验收工作完成之后,需要选派专门人员进行看管,保证整个流程中的材料和设备质量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再者,在安装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开展相应的质量监管工作,这主要是针对于安装流程等环节进行的,减少失误问题的出现[3]。

2、建立健全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的管理制度。在开展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完善合理并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和保障。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完善工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给具体的施工工作提供详细合理的施工规范要求。为了保证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需要从施工过程出发,融合施工的具体要求,将管理制度纳入到施工之中,积极提升每个环节的实际施工效果[4]。

3、提升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关键技术的实施效果。在开展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关键技术能够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首先是安装施工技术,针对于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管路安装,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即先总管、再支立管,最后空调设备连接。在切割管道的时候,需要采用一定的控制措施,禁止杂物进入到管道之中。焊接过程中,需要减少焊接重合的的情况出现。其次,设备本身的安装工作,需要检查材料的齐全情况,做好预留孔的设置工作。

结束语: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存在着一定的常见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了材料设备方面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安装方面。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积极采用一些有效处理对策。强化质量监管的工作效果,建立健全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的管理制度,提升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关键技术的实施效果,能够有效提升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实际施工质量,使其能为房屋建筑住宅的使用提供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杜丹,王洪卫.关于建筑工程中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常见问题及关键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5):115-116.

[2]柯锦玲,赵启辉.pe-RtⅡ预制保温复合管在集中供热管网的应用[C]//第17届全国塑料管道生产和应用技术推广交流会.2015.

管理学常见效应篇10

【关键词】雾化吸入;喘可治;小儿支气管肺炎;效果显著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最常见的病因为细菌和病毒。肺炎的病理变化以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肺泡内充满渗出物,经肺泡壁通道向周围组织蔓延,呈点片状炎症灶。若病变融合成片,可累及多个肺小叶或更广泛。当小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发生炎症时,可导致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间使用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支气管肺炎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喘可治注射液雾化吸入,疗效显著。并与对照组进行比对观察其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观察病例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儿科学》中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标准,排除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免疫缺陷病、气管异物、先天性心肺疾病、胃食管返流病史,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18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1.2治疗组90例,年龄0~8岁,喘息2次52例,喘息1次38例,伴有其他过敏史者26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病程、过敏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应用德国百喘优先公司生产的压缩雾化吸入机,吸入喘可治注射液(广州健心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10172)0.5ml/次,加生理盐水至2ml,2次/d,疗程7d。

2.2对照组对照组同样应用德国百喘优先公司生产的压缩雾化吸入机,吸入硫酸沙丁胺醇,0岁~4岁0.25ml,4岁-8岁0.5ml均加至2ml生理盐水,2次/d,疗程7d。两组均予相同补液、消炎、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治疗。

3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治愈:精神、食欲、体温正常,咳嗽及肺部音消失;好转:精神、食欲改善,体温正常或波动,呼吸平稳,咳嗽好转,肺部音减少;无效:症状无改善,肺部音未减少。

3.2治疗结果

3.2.1疗效判定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表1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愈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2

二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7d后,肺部仍可闻及少许哮鸣音或粗湿音治疗组有22例,对照组有46例,其中6例肺部音未减少,喘憋严重而加了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mg/kg静脉注射1次/d。双组肺部音消失比较:治疗组平均4.46d,对照组平均5.53d。治疗组中在观察期间20例咳嗽无痰,6例咳嗽伴少量痰,共26人次;对照组26例偶尔咳嗽,14例咳嗽伴少量痰,2例咳嗽痰多,共42人。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小儿支气管肺炎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见于深秋及寒冬。由感染(细菌、病毒)、刺激(物理、化学)、变态反应等引起气管及支气管黏膜的急性反应,分急、慢性。儿童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引起。急性支气管肺炎起病急,可有畏寒、低热、头痛、鼻寒、流涕、喷嚏、咽痛、声嘶等感冒症状。以后出现咳嗽,初始为刺激性干咳,后有黏痰或脓性痰,很多患儿伴有气喘,少数人痰中带血,一般持续3~5日后逐渐好转,有时咳嗽可能持续2~3周。肺部可闻及干性或湿性音,咳嗽后音减少或消失。少数病儿可有白细胞增高,提示为细菌感染或混合感染。过敏性者在鼻涕和痰液内含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中医上肺司呼吸,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性喜清肃,以下降为顺,上升则逆。外邪侵犯,肺失顺降之常,清肃之令不行,则肺气不降而逆。水液输化无权,留滞肺络而成痰。或因温热之邪,直接灼伤肺津,炼液成痰,痰热交阻于气道,令肺气痹阻。由于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和“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正虚邪进,由肺而累及他脏,可见各种变证。肺气痹阻,心血运行不畅,肝失疏泄条达,心失所养造成心气不足。痰热炽盛,稽留不退。进而热毒化火,痰火相煽,内陷心肝。喘可治注射液应用现代科技技术提取,分离有效成份高度浓缩的中药制剂,其机制是温补肾阳,止咳平喘,改善机体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从而减轻喘息发作以及明显的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作用。采用喘可治注射液雾化吸入使药物达到小气道而直接发挥作用。肺组织局部药物浓度高,作用快,效果好,全身副作用少,对患儿是一种理想的给药方式。采用喘可治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