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3:29

美丽乡村管理制度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提升、面上改观”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村旁屋边环境治理、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的战略转换。

二、工作重点

重点围绕“点上出彩、线上提升、面上改观”,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工程”、“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工程”、“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工程”和“农村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工程”四大工程,突出抓好2016年3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和6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吸纳安吉经验,对有旅游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村,重点打造,加大投入,倾斜项目,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建成若干个3a至4a级景区。管护提升18个已建省级中心村,推进东、西两条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着力整治100个左右自然村,重点打造龙阁村(株木店至青龙)美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生态示范带。扎实抓好农村环境卫生全覆盖常态化管理工作。

(一)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工程

1.省、市级中心村建设

(1)合理选点,规划先行。按照“五个优先”和“两个结合”原则,重点围绕“旅游提速年”活动,6个中心村为2016年的市级中心村。立足村形地貌和现有基础设施,尊重群众意愿,编制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省级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强化规划执行,增强规划的权威性,推行“村口一张图”和“村口一张表”,方便村民知晓和监督村庄规划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探索实行聘任美丽乡村规划师制度。

(2)精心实施,打造精品。参照《市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技术导则》,扎实抓好村庄各类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中心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同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抓好农房整治、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沟塘清淤,特别要根据村庄实际,科学合理选择集中或分散等有效的处理方式,突破污水处理这个难点。注重绿化美化,改观村容村貌。

(3)兴业富民,注重功能。推进兴业富民工程,立足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以及农民就业等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引导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抓好“一平台两中心”建设和农村计生、卫生设施建设,拓展乡村政务代办和便民服务功能,提升美丽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真正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的问题。

(4)巩固提升,完善管护。依照规划实施要求,全面完成2014、2015年度省级中心村在建工程及迎检软件准备,及早发挥效用,造福农民群众。对照省里验收标准,做好巩固完善工作,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收集整理好建设过程中的各类软件资料。

(5)加强考核,实施奖补。由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以现场观摩方式对省级和市级中心村进行考核。省级中心村考核根据得分高低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和鼓励奖三名,分别给予奖励25万、15万、10万元和5万元;市级中心村考核根据得分高低拨付美丽乡村“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先进个人给予一定表彰和物质奖励,获得中心村建设一、二、三等奖的乡镇党政正职直接评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个人。

2.县、乡级中心村建设

(1)加强县级中心村建设。根据三年行动全覆盖文件要求,2016年重点建设9个县级中心村,重点对村庄进行“三清四改五化一推”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

(2)推进乡级中心村建设。2016年重点建设9个乡级中心村,由乡镇自行组织建设,重点进行村庄、庭院、环境和卫生整治。

3.开展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

确定6个乡镇为2016年省级乡镇驻地建成区整治镇,通过两年时间建设,实现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全覆盖。重点开展“治脏、治乱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等整治任务,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在“两治理一加强”的基础上,开展生活污水处理、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环境景观综合整治,保持乡镇特色风貌。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整治建设任务,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特色小镇。

(二)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工程

1.突出自然村整治。以“三清四修五化”为主要内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修整危旧房屋、猪圈、旱厕、院墙,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公共设施配套化,推进村庄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至少要整治一个自然村,条件允许的可适当增加整治的自然村数。

2.强化集镇周边整治。以集镇整治为主体,推进集镇周边的环境整治,从整体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力开展垃圾污水、建筑材料、广告标牌、绿化改造、亮化改造、提升整体效果等“五治理一提升”行动,全面提升集镇建成区的整治效果和水平。

(三)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工程

围绕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局,依托全市美丽乡村休闲养生旅游发展规划,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资源,打造东、西2条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把精品线路沿线中心村当作景区来规划和建设,注重功能配套完善,引导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提升建设的质量和品位。加快旅游元素培育,结合休闲养生旅游发展,打造乡土田园,挖掘乡土风情,培育休闲养生产品,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休闲养生度假的体验基地、产业发展的载体,重点打造株木店至龙阁村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

(四)农村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工程

1.强化考核,加强督查。继续采取“2+3+1”方式,即全年开展2次暗访、3次季度明查、1次年终总查方式,对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常态化考核。考核结果按2:4:4比例计算全年考核综合得分,全年考核成绩以综合得分高低为序,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鼓励奖6名,分别奖励15万、10万、8万、5万元;获得环境卫生一、二、三等奖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直接评为先进个人。在季度考核中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分别奖励2万、1.5万、1万元,末位乡镇(街道)在季度通报会上表态发言,全年综合成绩后两位的乡镇(街道)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表态发言。

2.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机制。以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常态运行为目标,实行切合本地实际的公司经营或个体经营的市场化方式。加强市场化改革之后日常监管和月度考核,健全乡镇、村、组三级监管考核体系,根据保洁清运绩效按月兑现承包经费和奖惩,确保不因市场化而降低保洁效果。保障企业利润点,提高企业积极性,推进垃圾分类减量。

3.试点推进,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减量化。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制定简便易操作分类办法,便于组织实施。巩固市级示范乡镇——镇垃圾分类做法,总结推广垃圾分类减量化试点经验,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全面推行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落实农业废弃物、工业品废弃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分类要求,通过分类减量有效降低垃圾清运和终端处理负担。全市所有自然村都要开展垃圾分类减量,扎实开展农村“十星清洁户”评选活动和村旁屋边环境整治。继续在港口镇山门村试点推进源头分类减量,即由专门的清运人员上门回收分类垃圾,对垃圾从源头进行分类处理。

4.加强保洁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明确保洁员职责,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保洁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建立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保障保洁员应有的工资待遇,将工作业绩与工资、聘任相挂钩。广大保洁员既是工作队,又是宣传队,既要用自己的劳动赢得群众信赖,又要向群众宣传垃圾分类处理办法,用自己的言行感化群众,促使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足额收取农户年人均12元的保洁费,将经费保障情况纳入农村环境卫生考核指标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协调机制。各乡镇(街道)要把美丽乡村建设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清洁工程乡镇党委书记负责制和中心村建设乡镇长负责制;分管负责人要抓好组织协调、具体建设等工作。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切实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美好办要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注重研究谋划阶段性重点工作和相关事宜,加强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要继续参与和支持,尤其在资金整合方面继续向重点中心村倾斜。

(二)拓展资金投入机制。拓宽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渠道,通过财政奖补、部门帮扶、社会赞助、企业捐赠、农民自助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美丽乡村逐年增加机制,切实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财政经费。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在乡镇级平台上整合,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确保涉农项目资金有效投放到中心村建设。探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守住不负债这个底线,杜绝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形成新的乡村债务。

(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强中心村活动场所、道路、水电、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及村庄绿化的管理和维护,强化村民自治,明确责任主体,制定管理措施,确定兼职管护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保证持续、长久使用。探索以乡村投入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管护基金,专门用于村级公共设施管护,健全长效投入机制,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对已建成的省级中心村每年至少检查两次,检查合格的省级中心村支付长效管护专项资金,每村每年5万元。

(四)完善群众参与机制。继续实施党旗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规范村民理事会建设,制定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奖补政策,通过以奖代补,鼓励农民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建设美丽家园。健全村规民约,设计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十星清洁户”、“小手拉大手”等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和谐文明乡风。大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三资管理,巩固和扩大“阳光村务工程”成果。积极开展普法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村,党风廉政、计划生育等工作出现问题的村实行一票否决。

美丽乡村管理制度篇2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我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1、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情况。2014年-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村为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

2、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情况。2014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5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6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

3、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按照沿路沿线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2014—2015年,我县确定*村8个村为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工作力度,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上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7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新农村暨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有关工程项目要求,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有关乡镇、村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已初步建立起“政府指导,村级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领导包点、干部驻点”工作制度,联点挂项、包村包户,绩效管理,全方位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适时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通过观摩学习,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督查推进,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明晰思路,科学规划。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县情,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会议讨论,组织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后,确定了美丽乡村“555”推进计划,即加强“五大整治”: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庄道路、乱堆乱放、河道沟坝;强化“五大提升”:提升设施配套、饮水安全、农房风貌、绿化美化、乡风文明;推进“五大建设”: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基层组织,不断提高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实现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稳步推进。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依托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聘请有资质的专业编制单位对各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进行先期设计。规划包括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村民住房设计。规划编制重点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特色性和实用性,广泛听取基层和农牧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亮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同时,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划办事,将规划落到实处。

(三)完善机制,开拓创新。确定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职责,完善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各司其职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并实行县级领导包示范村、建设部门包规划编制、综合部门包项目争取实施、乡村两级包群众发动的“四包”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乡村制定了农牧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农牧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制度,确保美丽乡村示范村面貌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庄亮化、村貌美化的“五化”标准,一般村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的“三化标准”。同时,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箱(池)、集中掩埋点,与农牧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三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农牧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村民发放倡议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到庭院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评选文明示范户等活动,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达标合格,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品味,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立足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插花型”贫困片区扶持范围和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示范县的优势,坚持在资金整合、工作结合和力量耦合上做文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相关单位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确保各部门当年安排的涉农资金,优先考虑示范村,做到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2014-2015年,共筹措资金1.84亿对各示范村及环境整洁村进行建设,其中,省市补助300万元,县财政专列610万元,部门整合17521万元,发动群众筹工筹劳400多万元,发挥了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二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和“双联”行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叠加效应,既高标准完成了各项工作,又高质量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五)项目带动,夯实基础。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有效整合游牧民集中定居、扶贫开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及农业、民宗、水务、畜牧、交通、环林等项目资金,采取“各级财政投一些、整合项目靠一些、社会捐助帮一些、金融部门贷一些、群众自己筹一些”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以产业培育、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谐创建、机制创新为重点,有序推进全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014-2015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定居点新增集中规模养殖示范小区12个,新建暖棚2106座22万平方米以上,扶持细毛羊舍饲养殖大户40户以上;新建农牧民住宅1900套,并对部分乡镇农牧民住房进行民族特色风格改造、集中供暖、供水、污水处理改造和垃圾处理场建设,铺设供暖管道5处3.3公里,架设农电线路3处3.7公里,全县牧民集中定居率已达到70%以上;对集中定居的农牧民实行社区服务和网格化管理,在已形成规模的农牧民住宅小区,配套便民服务中心5个,新建改建文化体育广场5个,修建集村委会办公、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卫生室为一体的办公场所3个;共购置小区垃圾桶140个、垃圾清运车1辆,新建垃圾处理池3处,改厕80座,清理“三堆”2.6万方;完成种植绿化苗木8.25万株、风景苗木5.62万株,种植草坪2138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91%,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由于人居分散,农牧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牧村集体经济薄弱、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等原因,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底子薄,基础差,资源共享不够;二是由于实际建设投入缺口大,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后期管理和维护上常常显得有心无力。三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不够,参与热情不高,个别建设工作有所滞后。

美丽乡村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美丽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原则;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032-02

研究美丽乡村建设及治理,难点在于治理。因为治理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由谁组织,有谁参与,如何建设,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当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农业生产效率仍较低、农村党组织战斗力普遍不高的背景下,构建美丽乡村的治理体系难度不小。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

治理(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现代含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后来,治理理论从企业管理层面引入国家管理层面,赋予了其新的内涵。1992年世界银行的年度发展报告对治理的解释,就是“运用权力对国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其权力主体不仅有各种政府组织,还包括各种非政府组织以及私人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各种利益相关者。”[1]由此可见,治理是指政府组织、社会非政府组织、私人企业以及社会成员等利益相关者基于共同目标,参与、谈判和协调的持续互动过程。治理是以参与者的共同目标为基础,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治理的方式是参与、谈判和协调,治理是一项持续互动的过程。詹姆斯・罗西瑙说:“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2]

改革三十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日益开放、流动、多元化和复杂化,农村的村级组织以及乡镇政权组织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组织和政权也面临重大的调整和转型。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推进步伐加快,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对小城镇的组织、管理、服务及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创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理顺镇乡村及农村党组织、村委会、社区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本文所指乡村治理,更多落实到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的具体事项层面,通过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以协调的手段联合不同责任部门、村民,有序开展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学者们大都认同乡村治理是一个多元化的管理过程。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于乡村政府并为其提供公共产品,围绕公共权力和资源有效配置展开的活动。其中,乡村政府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为乡村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美丽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从理论建构转向实践应用,需要建立坚强有为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不断积累提升治理能力,就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乡村治理的核心是党组织建设

党组织在农村基层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我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任何时候不能改变。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二)乡村治理的途径是管理服务创新

当前,以服务为取向,重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服务型农村基层组织,已经成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农村社会服务需求的一种理性选择。要既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发挥农村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作用,还发挥村(社区)群团及经济社会服务组织的补充作用,有效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镇延伸覆盖。

(三)乡村治理的基础是健全民主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主要是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是人民行使民利、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完善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公共事务、公益性事业的自我管理水平。

(四)维护农民的利益是乡村治理的保障

当前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农民经济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维护。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要着重明晰股权或份额,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城市化成果,努力使农民拥有长期而又稳定的财产性收入;还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盘活用好存量资产,确保集体资产有稳定收益,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形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三、美丽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提出的“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要求,国家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农业部颁发农办科[2013]10号《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3],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是建设的重点,出现了江苏苏州永联村构建的“三位一体、共融分治”的治理模式,浙江诸暨着重于社会综合治理的“枫桥经验”,江西安远版石镇建立的社区理事会,山东诸城农村社区化管理,河北定州的“421”工作法,江苏邳州开展的“四权”建设等乡村治理典型。

(一)健全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构建美丽乡村治理体系是保障目标实现的重点难点,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村级党组织建设,选拔好党组织带头人,建立健全村级配套组织,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成为构建美丽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

健全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重点建设:一是优化村级党组织设置。村级党组织要适应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尝试将区域相邻、能够互补带动的村与村、村与社区、村与企业党组织合并,探索设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办的区域性农村社区党组织。二是实施党建带社建,形成村社共建。在社区建设较完整的农村地区,可以深入推进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工作。村党组织要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合作社要发挥为农服务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网络优势,通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兼合式”党组织,形成村党组织领导、合作社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健全村级配套组织和监督机构。加强共青团、妇代会等群团组织建设,依法推选产生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和村务监督委员会。

(二)健全完善乡村治理运行体系

构建高效的运行体系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规范可行、精实管用的原则,做好基层组织制度建设,规范运行程序,严格依法治村,切实提高乡村日常管理和民主建设水平。首先,必须健全完善村级工作制度。明确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地位、职责、作用,完善议事规则,明确议事决策的内容、程序、办法。其次,完善村级事务决策制度。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落实村级资金、合同、账目、公章“四监管”制度,进一步明确财务和资产管理的内容、方法,规范财务开支和集体资源资产承包、租赁、入股、出让等程序。再次,健全完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推行“阳光党务”“阳光村务”“阳光财务”,明确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创新公开形式,提高村级事务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及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

(三)健全完善乡村治理监督体系

美丽乡村治理监督体系包括建设推进过程中的工作监督、纪律监督,村纪检委员和村务监督委员会自我监督,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评议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目的是促进制度落实、规范干部履职尽责行为。一是推行目标承诺和业绩公示制度。各乡镇街区要指导各村实际,制定并公开任期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村“两委”班子及成员业绩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二是推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三是推行述职评议和民主评议制度。村“两委”班子及成员每年要向上级党委政府、村民(代表)会议述职,接受评议。四是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按照“全覆盖、严审计,稳公开、慎处理,重监督、促规范”的原则,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由乡镇街区在届中和届末各进行一次经济责任审计。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听取村民代表意见,吸纳村民代表或相关人员等参与,并及时公开审计结果。

(四)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保障体系

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是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健全的社会事业保障体系。第一,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治理,各级政府应该加强财政扶持,增强财政投入。近年来,中央在公共财政投放方面一直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投入向三农倾斜,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4]。第二,合理配置村镇需要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新型职业化农民培训的重心下移。第三,不断改善村镇医疗设施与条件,重点建设好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第四,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第五,加强村镇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我国乡村治理的变化与发展,大致上经历了“礼治―理治―法治”的变迁过程[5]。在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与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我国正在施行的“乡政村治”社会治理模式在新常态下面临诸多挑战,必须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的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沈荣华.地方政府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Z].2013.

美丽乡村管理制度篇4

美丽乡村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镇**村地处**两省交界处,与**团山接邻,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劲,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淳朴。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占地面积3803亩,农户752户,总人口2924人。2014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结合我村实际,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改革创新理念为指导,围绕四美一化建设目标,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现将全年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认真抓好美丽乡村创建的宣传发动工作,召开美丽乡村建设群众动员大会,同时通过广播、宣传栏等方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新增四块宣传橱窗,每月召开四次广播会,大力宣传环境卫生和文明创建,激发农民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做到全村知晓率和参与率达到100%.

二是召开党员群众会,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讨论研究,拟定了一个符合村情民意的整体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编制已经完成初稿。

三是是统筹使用好各类项目资金,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争取财政资金引导。二是全面整合涉农项目。争取部门支持力度,对所有涉农项目进行梳理整合,积极向国家、省申报建设项目。三是争取外援资金。加强与在外知名人士的联系、联谊,引导在外知名人士,对家乡的建设鼎力支持、无私援助,为创建工作争取更多的外援资金,为完成规划和目标筑牢坚实的经济基础。四是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村民围绕房屋改造、产业发展等方面筹资筹劳建设美丽乡村。

四是突出村民自治管理。完善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各类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的农村新型组织体系。加强党支部领导、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委会执行、村民组织监督的自治模式。大幅提升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

五是因地制宜,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与日常各项工作相结合,为创建工作打下基础。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农村环境整治、公路、改水、电网改造、危房改造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

基础设施方面投入约100万,完成总进度的85%。完成了集镇码头道路硬化延伸600米;码头街道损坏路面重建500米;改造隔离花坛8个;集镇码头亮化路灯整修50盏,2500米。新修田间碴石机耕道1500米;完成了老年文体活动中心新建;完成了村部整修改造;通过村民自治,发挥组长作用,农户自筹资金,疏理了全村2万米的毛沟斗渠;挖机疏通主干沟渠2000米。

产业发展方面总投入28万。发展蔬菜面积100亩;发展葡萄园面积20亩;新增养殖水面200亩;加扩蔬菜面积100亩。准备将新发展的两百亩南瓜,打造成一村一品。

环境整治方面投入25万。一是生活垃圾清理。修建回收仓库,逐步建立垃圾分类、废品回收体系;成立保洁员队伍,建立长效机制;集镇码头新增垃圾围和转运垃圾车辆;2、养鸡场的粪便处理。6个养鸡场建高标准鸡粪发酵密封池6个。

启动的项目有集镇防控体系建设和电网改造。针对集镇码头有流窜作案的盗窃行为,准备在集镇码头安装摄像监控6处。本打算十月份完成,但因为资金不到位,被搁置。针对西线电压太低,灯都不太亮的问题,准备在集镇电力保障上增容改造,一是增容300千瓦的变压器一台,二是更换原老化线路3000米。需要投入资金32.5万元。现在已准备好电线杆两百多根。

下半年工作安排:

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按创建规划方案有序进行,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缺口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筹资筹劳。

明年工作重点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和文明创建力度,主要是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通过道德讲堂、五好家庭评比等活动的开展,树立道德模范典型,形成争先意识,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行为文明。

二是积极向上争取危房改造指标,完成部分危房改造。

美丽乡村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20xx年,在市委、县委的坚强领导下,xx美丽乡村文明行动扎实推进。半年来,我县狠抓环境整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营造良好氛围、提升服务意识,做到了措施有力、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全县镇、村寨人居环境的极大改观,干部职工政务服务意识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开创了自2006年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以来取得成绩的新局面。

总结半年来的工作,我们卓有成效地抓好抓实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三管齐下,切实加强了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组织领导。

今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切实加强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组织领导。一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省、市会议召开后,县委专门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对省、市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和学习,及时成立了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县人民政府县长为常务副组长,县委、人大、县人民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全面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工作作了细致、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在该次县委常委会议上,县委同意从乡镇、机关、学校抽调x名优秀党员充实调整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把美丽乡村文明行动与招商引资、计划生育工作一道列为年度绩效目标单独考核,同意把美丽乡村文明行动作为乡镇、部门主要领导述职重要内容和干部提拔使用重要依据。县人民政府也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办公会议,研究解决工作经费问题、增加保洁员问题、城镇绿化亮化问题,把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纳入年度预算,划拨x万元用于开展工作。二是管建并重,确保创建质量。今年以来,我县总投资x亿元的大道建设工程已接近完工,投资x余万元的丹霞公园建设项目以交付使用,投资x余万元的天网建设工程已投入使用,投资x万元的桃源大道已实现通车,总计投入x万元的两座公厕已全部投入使用并实行免费开放。在市政基础设施投入上,政府投入x余万元在城区所有高层建筑安装了霓虹灯,城区实现了全城亮化;投入x万元为城市管理部门增添了一台高智能洒水车,城区主次干道实现全天候保洁和冲洗;投入x余万元对城区所有破损路面、公用设施进行了维修;投入x余万元,用于干道绿化和小区园林建设,城区的x个高档住宅小区实现了人在林中、城在景中生活环境高端化。我县还在管理上下功夫,严格实行网格管理、媒体监督、督查通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推进了城市管理常态化。三是注重城乡并重,确保创建工作实现全面覆盖。今年,县委要求不仅要建好城市,管好城市,还要管好广大农村,让广大农村老百姓一道享受创建成果。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在城镇实行无缝管理,保洁实行无缝对接;在乡村严格实行一对一帮扶制、一对一奖惩制,即每个县领导要负责联系1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创建工作,每个单位要负责创建1个美丽乡村,每个县部门要明确1名工作人员长期指导创建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还出台规定,凡在创建季度考核中排列全县倒数后三位的,全部实行对号处罚,即是县领导的处2x元、部门领导处x元、驻村干部处x元,乡镇领导处x元。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实现了制度化长效管理。同时,我县还投入资金x余万元,广泛动员各乡镇、村,在x个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及公路沿线村寨绘制文化墙x余幅,面积达x多平方米,使之成为宣传党政方针、传播先进文化、涵养文明民风的有效载体,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坚持三力合一,注重提高创建工作的创建力。

一是注重管理创新,提高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组织力。从今年开始,我县把原来的整治办、创文办、满意办整合为一个办公室办公,制定制度,明确职责,实行规范管理,有效发挥了办公室组织、协调和团体作用。二是注重执法统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执行力。由工商、城管、住建、物业管理机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实行统一办公,统一管理,统一执法,统一调度,有效发挥了整体执法的效率,较好地克服过去单兵作战,相互推诿、职责不分的状况,使城市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得到及时处理。三是注重三城同创,提高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整治力。在今年出台的方案和考核办法中,我县把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省级生态城市合三为一,实行一个文件安排、一个办法考核、一个细则奖惩、一个考核方案开展工作。每个月都要对县部门、乡镇实行一次督查,每个季度实行一次考核,每个季度一次通报,真正使创文、创卫和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做到同考核、同安排、同部署、同奖惩。

三、坚持三大提升,确保美丽乡村文明行动取得实效。

美丽乡村管理制度篇5

坚持“三管齐下”,加强组织抓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近年来,XX镇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并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分别成立了镇、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其列为重点工作求突破,整合相关站所、管理区及村级职能和资源,不断统一思想,强化组织保障。二是探索机制推进。推进工作必须有部署有调度,有落实有回音。首先是利用每周党政联席会和每月党员活动日等固定平台,及时汇总解决困难问题,重要节点随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其次是以现场会的方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坚持以点带面全面突破,努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三是严格督导考核。按照“五化两提升”要求,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村集体主体责任,稳定保洁员队伍,形成镇领导班子成员包管理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街的责任体系和网格化管理制度、月打分评比机制及曝光通报机制,并将此作为常规工作纳入季度考核中,不断提高全员参与度。

坚持“三力合一”,强化措施求实效。

在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中,XX镇按照上级要求,重点围绕“如何建起来”“如何美起来”“如何好起来”下功夫。一是打造样板。对全镇所有村按“示范村、达标村和重点整治村”进行划分,按照示范带动、梯次推进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XX村积极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以建设“宜居宜业魅力XX”为目标,投资XX余万元重点打造“一街两园三点”。XX村健全完善党员作用发挥机制,突出村庄管理常态化,打造幸福和谐村庄。XX村突出改善居住环境,投资XX余万元对占地XXX平的广场改造提升,积极开展太极拳、广场舞等群众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二是整治路域。下大力气打造路域环境。首先规范驻地管理。对驻地店外经营秩序和环境卫生,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强化四级监管,社会第三方每天巡查清理,镇执法所联合相关部门每周两次抽查,严格落实三级罚款制度,着力构建长效机制,驻地容貌大幅提升。其次集中整治沿线路域。以管理区为单位,包管理区班子成员和管理区书记为具体责任人,全员上阵,集中攻坚,积极整改存在问题,彻底清出了镇域内近20公里的“底子”。三是扮靓环境。按照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要求,集中利用一月的时间对农村陈年垃圾、三堆、杂草进行彻底整治,顺利完成城乡环卫一体化托管交接。取缔村庄内原始的垃圾池、地埋箱,配备更方便清运的垃圾桶和收集转运车辆,稳定保洁员队伍,加快垃圾清运效率,真正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美丽乡村管理制度篇6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主题是:督查"逼"出活力,评比"竞"出动力。

"美丽**·清洁乡村"活动启动以来,我乡通过开展"三督两评"活动,坚持乡督查组每日督查、各工作组每月交叉督查、县乡代表每季督查,每季度评选清洁乡村美丽村屯和文明卫生示范户;以督查为手段,以评比为动力,以清洁乡村整乡推进为目的,创新督查内容和督查方法,干部职工在压力中迸发活力,广大群众在激励中催生动力,有力地推进清洁乡村工作的开展。截止目前,全乡共投入资金140多万元;落实集镇及沿路保洁员21名,村屯保洁员79人;开展各类清洁整治活动200多场次,先后组织市、县、乡村干部参与义务清洁劳动5000多人次,发动群众自觉参与清洁劳动3.8万人次,清理陈年垃圾和卫生死角1025处,清运各种垃圾1500多吨,清洁水源27处,清洁河流3500多米,清洁水塘70亩,清理水葫芦面积55亩,清洁田园5320多亩,乡村环境卫生明显改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要求

一是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乡政府成立了由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村和乡直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清洁乡村"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明确了工作责任制。把美丽乡村清洁工程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新农村建设考核范畴,建立了乡村清洁主要交通沿线分片包干、干部包屯、工作问责、集镇分片包干环卫监督巡察责任制、绩效考评、工作队管理等多项制度,以制度规范和推进活动开展。三是签订了责任状。与各村委部门签订了落实环境保护、"美丽**·清洁乡村"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各级领导的工作职责,细化各部门的目标任务,将工作任务逐级分解到部门和村委,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督查力度,重压"逼"出活力

一是整合资源,配强督查队伍。针对督查权威弱化、协调配合不够、总体效果欠佳等实际,我乡从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入手,由乡纪委牵头,整合乡美丽办、党政办、监察室等部门的督查力量,组成乡督查工作组,乡党委书记亲自任督查组长,做到真督实查,实现"督"有权威。

二是严格督查内容,"挑刺找茬"攻难题。严格按县、乡美丽办制订下发的"三清洁"细则和标准要求,开展"清洁乡村"检查工作,重点检查陈年垃圾、卫生死角、干部作风等方面内容,对一些重点检查领域,比如交通沿线及县、乡示范屯,甚至达到了"挑刺找茬"的督查程度。对发现各村屯存在陈年垃圾现象的,督查组实行"零容忍"督查,不分原因,要求包村责任人无条件整改,不留卫生死角。

三是创新督查方式,"三管齐下"固成效。一管为明查暗访,采取先暗访后明查,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二管为村屯互查。先后组织了六个包村组进行交叉互查,22名示范屯队长、35名县、乡人大代表进行现场观摩互查,通过互查,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了自己的短处,及时纠正了自己的不足。三管为主要领导亲自抽查,3名乡主要领导每周至少抽出一天时间下村抽查,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四是创新督查通报形式,落实督查结果运用。在乡政府办公一楼显眼位置专门设置一块"美丽**·清洁乡村"督查通报栏,督查组把每天进片区、村屯检查结果予以反馈责任人并在通报栏上公开通报,小问题要求当天整改完毕,工作量大、任务重的要求限期整改。两次督办不合格的,则启动相应的问责程序。督查组不定期开展督查通报会,对督查发现工作先进村屯和个人给于表扬奖励,对表现后进的村屯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目前,我乡已下文对11个清洁工作先进的村屯进行了表扬奖励,对2名班子成员作了通报批评。

一份份问责制度的出台,犹如一道道"紧箍咒",让各级人员神经绷紧,加上近乎苛刻的"挑刺"督查,使乡村干部职工有了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由压力"逼"出了活力,干部工作作风更加扎实,在推进"清洁乡村"中,干部们不再呆在办公室空谈政策,从乡领导到普通干部,全部深入村屯一线,带头参与乡村清洁工作,在全乡大小村庄,随处可见手拿锄头、铁钳、扫把等保洁工具的乡村干部身影,与群众一起打扫村道、疏通水渠、清理河道、清除杂草、清运垃圾。通过干部主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清洁乡村"活动在**掀起了阵阵热潮,乡村环境卫生一天一个变化。

三、建立评比制度,激发群众动力

由乡党委政府围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大内容制定考核评分细则,在全乡范围开展环境卫生大评比活动。

一是在农村区域开展"美丽自然屯""文明卫生家庭户"评比活动。"美丽自然屯"分乡级和村级两个档次,获得"清洁美丽屯"荣誉的村屯优先安排村庄道路硬化、水渠建设等民生项目;获得乡级一等奖优先安排不低于20万元的建设项目;二等奖优先安排不低于15万元的建设项目;三等奖优先安排不低于10万元的建设项目;获得村级一等奖优先安排不低于5万元的建设项目,同时列为下一年乡级示范点,二等奖优先安排不低于3万元的建设项目。"文明卫生家庭"评比由各村每季度推荐出8户"文明卫生家庭"入围,乡评比小组对入围家庭再进行考核筛选,分数排前五名的为本季度"文明卫生家庭"户。下一季度除评选新的"文明卫生家庭"户外,还将对上一季度的"文明卫生家庭"户进行回访,如回访两次成绩均不达90分的,将被摘牌。

二是在集镇区域开展"美丽单位"和"文明卫生家庭"评比活动。每季度对驻集镇各单位进行一次评比打分,年底将评比分数累计,奖励排名前2名单位,授予"美丽单位"称号并给予相应物质奖励。获得"文明卫生家庭户"给于一定的物质奖励。

美丽乡村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天长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8-0303-02

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要求。2012年以来,天长市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要求,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中心村建设有看点,示范线建设有亮点的良好态势,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1地区概况

天长市位于安徽省最东部,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除一面与安徽省来安县接壤外,其余三面皆被江苏高邮、仪征、金湖、盱眙、六合等五县(市、区)环抱。全市国土面积1770km2,总人口63万人,全市辖14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80个村(社区)。天长市物产丰饶,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盛产粮、油、棉、水产品,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商品油基地县,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天长市一直是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综合实力连续10年位居全省十强,连续10年保持在中部百强县之列,2014年、2015年连续2年跻身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

2建设现状

2012年6月,天长市在深入调研和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天长市实际,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要求,围绕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住宅向小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资源向重点集中的原则,制定了《天长市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规划纲要》。在时间安排上,坚持“一年抓示范,二年抓扩面,三年出形象,五年抓过半,八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在规划重点上,确定了“14922”的空间布局,即以市区周边的城乡结合部为一环,以天秦、天铜、天釜、天冶等4条交通干线为纽带,以汊涧、石梁、天长街道、仁和集、秦栏、永丰、杨村、铜城、冶山等9个镇(街)为重点,以铜城镇铜北村、秦栏镇寿昌社区、天长街道西湖社区、石梁镇十八集社区、汊涧镇长山村、金集镇井亭村等示范点为主体,通过改造提升建设品位,抓精品、推示范,彰显个性特色,体现一镇一特、一村一景。

截至2015年底,天长市布点规划的49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已建成和在建的达33个,天长市2次被授予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称号,荣获全国文明生态先进县(市)称号。汊涧镇长山村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并被省住建厅确定为2015年绿色村庄示范试点村庄。

3成功做法

3.1坚持精心设计

坚持全域谋划,注重顶层设计,修编美好乡村布点规划,综合考虑田、林、房、路、水、景点、区位等因素,强化整体效果,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与现代农业相结合,与历史传承相结合,与孝文化相结合,使之各具特色、村村不同、串点成线、远观有景、相映成趣。全市重点打造长山―高巷―井亭乡村旅游示范线、头墩―光华―铜北产业富民示范线、八墩―二墩―桥湾现代农业与生态绿化示范线、南尖―汊河―龙岗环高邮湖水乡风情与红色旅游示范线。围绕“两横两纵”4条线布局,成片整体建设沿线中心村,并在沿线选择开展自然村改造提升作补充。

3.2坚持精准定位

每年在重点建设的中心村中,按照休闲旅游村、产业发展特色村、乡风文明村、生态绿化村、风情民俗村的分类,选择建设类型,找准建设定位,建出个性特色。同时,挖掘本村的资源禀赋、传统文化和历史沿革,提炼出能代表本地文化特色元素,塑造可以彰显本地特色的个性品牌。

3.3坚持精致建设

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化亮化和文化提升,将乡村旅游纳入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之中,策划举办了“走进长山村书画笔会”“走进井亭书画摄影”“美好乡村自行车骑游”“金盾杯”美好乡村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一村一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15个中心村建设“权属归村集体所有、收益归村集体使用”的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在每个中心村规划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星级文明户、星级“优美庭院”、“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等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第五届农民歌会“走进美好乡村”在铜城镇桑园村设立分会场,铜城镇群众自编自演的琴书说唱节目《美好乡村建设就是好》获得一致好评。已建中心村全部按“十个一”(1个场所、1块牌子、1套制度、1部电话、1本登记簿、1个电子触摸屏、1台以上电脑、1名以上代办员、1套服务指南、1张便民服务卡)标准建成综合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市镇村三级联网的电子查询系统。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38亿元用于美好乡村建设。建立市级领导联系、市直单位和企业帮扶美好乡村中心村制度,每年提供帮扶资金达800多万元。鼓励镇、村通过市场化融资,吸引外资、民资参与公共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投资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动员农户从事“农家乐”餐饮、农家超市等经营活动[1-2]。

3.4坚持精细管理

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等工作,建立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体系,实行农村环卫市场化运作。中心村全部建立公建设施、路灯、绿化、保洁等管护制度,做到有人员、有资金、有督查、有奖惩。市财政投入3000万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按照《天长市美好乡村中心村环境卫生整治和长效管护考核办法》,对建成和后续建设的中心村,考核达标的,给予每村2万元的以奖代补。每半年开展一次建成中心村长效管护工作专项检查,检查结果公开通报,并作为管护资金拨付依据。各镇(街)也相应对中心村长效管护实行考核制度[3-4]。

4存在的问题

4.1社区型中心村建设难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天长市待建的中心村中,13个为原乡镇政府所在地,大部分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同时由于管理手段落后,社区建设面貌改观不大。其具体表现为:整体发展水平趋缓、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公共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环境整治压力大以及集体经济收入薄弱。

4.2建成中心村管护难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管护机制不健全。项目工程建成后,由于管理体制、管理责任、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因素,对建成后的管护重视不够,或管理不能够及时到位,致使一些建后工程设施损毁或不能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二是群众管护意识不够。少数群众对农村公益设施的认识不足,对项目管护工作支持配合不够。三是管护资金来源不足。中心村建成后长效管护需要资金投入,而大多数村级经济相对薄弱,每年所需管护费用又较高,远远满足不了长效管护的需要。

4.3资金投入压力大

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是关键。从近3年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来看,天长市建成或在建的中心村全部为旧村改造型,每个中心村建设资金平均在800万元左右。资金来源主要有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以及吸引社会资金。每建成1个中心村,镇级财政要承担200万元左右。

5对策

5.1明确目标

根据中心村布点规划,全市重点建设49个中心村,加上现14个镇政府所在地,“十三五”时期,天长市将建设37个美丽乡村中心村,以及有计划地开展自然村整治。按照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中心村建设周期2年,每年重点建设10个左右中心村,到2020年,天长市中心村全面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在全省率先完成美好乡村建设任务。

5.2明确思路

5.2.1坚持农民主体。始终把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动员和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

5.2.2坚持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5.2.3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分批实施的思路,逐村整体推进,确保“建一个成一个管一个”。

5.2.4坚持生态优先。把农村生态建设作为重点,结合森林增长工程、“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绿色村庄示范建设,提高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村前屋后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小竹园、小桑园、小药园、小菜园等,实现庭院美化。规划建设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防止“千村一面”和出现新的“空心村”。

5.2.5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中心村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切实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为主,不搞大拆大建。

5.3明确任务

5.3.1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心村路、水、电、路灯、网络通信等建设,且维护到位,保证使用正常。实施宽带下乡工程、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统筹搞好农房抗震改造。

5.3.2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中心村全部建有或就近共享公共服务中心,村内建有卫生室、农家书屋(图书室)、文化站(室)、室外体育文化场所、便民超市等服务设施。支持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

5.3.3着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高标准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努力做到“一村一景”。结合“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垃圾及时清扫、收集,日产日清,中心村内无暴露和积存垃圾。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小竹园、小桑园、小药园、小菜园等。

5.3.4着力发展农村产业。依据中心村产业发展现状及资源条件,充分考虑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产业发展需求,注重与环境协调,营造清新优美环境和浓郁乡土风情。

5.3.5着力繁荣农村文化。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扎实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好邻居”、好家风好家训征集宣传等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和颂扬群众身边的道德建设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因地制宜推进以“一场、两堂、三室、四墙”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经常性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以“龙岗、汊河”古村落、天官画等保护为重点,系统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景观风貌和人文资源。

6参考文献

[1]张妙弟.美丽中国[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

[2]汪家权.生态强省美好安徽[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美丽乡村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1.相关背景与概念界定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致力于探索解决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的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一直阻碍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其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是利用农村现有的农业设施与条件、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农村人文资源及农村自然资源,通过合理的布局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品质、发展农村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能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与特色化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发展。

为促进城乡小康同步、城乡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一体化,2016年长沙市委“一号文件”确定为《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现农村基本现代化的意见》,并指出要用三年时间,在长沙建设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美丽乡村特色村,力争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80%,初步实现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格局。

2.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Swot分析

Swot是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部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条件,长沙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景、困难与模式等都应该考虑到这几个方面。

2.1优势分析。

长沙市的周边乡村地处城乡接合部,处于“30分钟城市休闲圈”内,依靠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优势培育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长沙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技术单位众多,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平台;部级新区―湘江新区的建设对发展长沙城郊农业示范区和扩展乡村产业功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2劣势分析。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势必会占用一些农村的集体用地,目前长沙市的城郊乡村在城规上已划入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指标申请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基础设施和景观区的建设需要租赁农民的土地,或引导农民参与产业项目的运营,统一农民的思想较困难。

2.3机会分析。

政府重视乡村建设与农业发展,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保障和支持,相关文件的出台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重大的政策利好;“互联网+”的新思维、新模式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为美丽乡村走向市场提供了契机。

2.4威胁分析。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开展美丽乡村的动因,长沙周边的农村地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该地区的美丽乡村新模式,很多地区农村资源丰富,发展模式比较成熟,在撬动市场方面竞争激烈,对后发地区也是个威胁。所以美丽乡村建设不能重复建设、重复发展,只有特色建设、特色发展才能持久。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招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3.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长沙市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城郊休闲农业,且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观光农园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连片开发模式、产业带动模式等。

3.1观光农园模式。

随着长沙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常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生趣、充满压抑。许多人想返璞归真,到安静、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感悟大自然、放松身心、考察生态、增长阅历、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与此对应,长沙城郊的许多单纯的农业种植区,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区逐渐转变为具有观光和休闲功能的农业综合园区,如长沙县的浔龙河、锡福村等。

3.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是以当地的风土人情、特色民俗文化为载体,突出特色,以农耕文化展示、民间技艺展示、节庆活动展示等为休闲旅游活动,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望城的新康戏乡、浏阳永安的华山屋场就是民俗风情旅游乡村的代表。

3.3连片开发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道路、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带动农民连片开发美丽乡村,引导农户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当地的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和特色民俗兴建休闲娱乐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娱乐、体验等需求的服务场所。望城区的千龙湖在连片开发模式上值得借鉴。

3.4产业带动模式。

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是一个区域品牌化的过程,通过美丽乡村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群体来乡村旅游、体验和消费,从而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望城茶亭的武庄花海,游客来参观时需支付100元的门票,而游客在离开时还可以带走价值100元钱的当地特色农产品。这一模式的应用一方面催生了当地餐饮与住宿产业的兴起,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产品种植与深加工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附加值的同时打开了销售渠道。

4.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4.1缺规划,少特色。

大多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很多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种些花草、建些栅栏、修些木屋等,再辅以一些采摘园、垂钓池等休闲场所,特色不够鲜明,设施配套不齐,没有形成产业带动作用,没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市场定位方面,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无法实现游客和农民的多赢局面。

4.2缺管理,少人才。

不少村庄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当中,都会对外进行招商引资,而政策也往往向开发商倾斜,由于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一系列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开发。

由于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往往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劳力普遍呈老龄化、女性化特征,缺乏开拓的能力,从而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与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解决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等方面的人才短缺问题。

4.3缺科技,少效益。

长沙城郊的美丽乡村建设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农业科普开发明显不够,停留在传统低层次开发层面上,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经营忙闲不均、产业服务链过短、游客停留时间不长、乡村综合效益降低。

4.4失农味,少组织。

不少乡村在开发建设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脱离“农”字,“趣”味不足,失去特色。挖掘和组织农业文化内涵不够,是乡村缺失文化底蕴的根本原因。此外,在建设时盲目跟随的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的内容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也很难达到休闲、娱乐和体验的多重功效。

5.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5.1统筹规划,科学定位。

要根据具体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产业发展的布局与特点,因地制宜地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和定位。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乡村旅游目的地与产村相融示范村”为打造对象,在外部形象上要形成“绿水青山”的现代农村宜居环境,在内部功能上要以“绿水青山”为基础打造产业集聚发展、特色发展的“金山银山”。

在具体建设的功能铺排上,鉴于长沙城郊同质项目的激烈竞争,要对项目进行差异化的定位。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在功能布局上体现休闲性、娱乐性、科普性和互动性,通过建设特色园区、特色展示区与长沙市的旅游景区实现连线联网,将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旅游项目结合起来,纳入长沙市的整体旅游系统通盘设计与规划。

5.2挖掘文化,盘活资源。

美丽乡村的内涵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旅游是人们在完成社会劳动后对文化创造、文化欣赏的一种心理诉求与行为方式,所以在构建产村相融示范村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文化重塑这个基本脉络,挖掘并盘活文化资源。要收集在吃、住、节日、庆典等方面的特色文化,以特色化、场景化、艺术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要梳理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标识物系统打造。

挖掘乡村文化,盘活文化资源要求以生态、和谐为特点,遵循就地取材和就地造景的原则,突出农耕文化与文明,实现生态美、艺术美和功能性的统一。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交流,是人与景观的交流,是人与文化的交流,要增强参与性,增加乡村游乐活动的文化动感,引入新鲜的、互动的、动态的文化因素,赋予更多的新奇性与趣味性。

5.3加强创新,树立品牌。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环境建设和农业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就是把现代农业生产工作搞好。要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综合发展高科技农业,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乡村。要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从而拉动整个乡村的新农村建设。创新是美丽乡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农业生产,探索出一条利用第一产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产业发展是船,品牌树立是帆,美丽乡村建设只有结合市场需求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特色园区,并践行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才能塑造品牌、辐射市场。在打造品质乡村、美丽乡村、文化乡村、特色乡村的同时要注重宣传与推广,善于挖掘和打造亮点,勤于策划和营造节点,精于传播和传递价值点。

5.4培养人才,激发活力。

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多层次、多元化地培养年轻农业骨干是至关重要的。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拓宽视野,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要设立专项基金用来培养骨干、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等。要通过宣传引导、资金融通、政策优惠等,使本来是农家出身但在农业以外行业就业的优秀人员重返农业,并吸引非农家出身的人加入从事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列。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举办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普知识及技术讲座等,形成热爱创新、关心发展、理解产业、支持建设的良好风气,注重培养一批既懂农业技术又会经营管理更善于搞好销售流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需要。

5.5完善制度,合理分配。

经营美丽乡村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可以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相关农业协会,通过制订章程来规范行业行为,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流程化来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同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各经营主体之间的互助协作常态化。要发挥制度的硬性控制和软性引导作用,促进各个业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不断吸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美丽乡村建设不管是哪类经营模式,对农户的尊重和持续带动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公平的分配机制至关重要,应体现在规划、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不能把当地农民当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廉价劳动力,而把利益主体倾向于开发企业或个体业主,不能形成“外来者赚大头、当地农民赚零头”的局面。一定要注意农民的利益,切实把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建设和农民收入提高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牛君仪.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对策[J].生态经济,2014(1):124-127.

[2]刘海波,李少游.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的集约可持续发展之路[J].生态经济,2013(4):138-141.

[3]彭秋纯.依托城区山水优势发展城郊休闲旅游[J].湖南经济,2011(12):58-59.

[4]刘军.湖南省农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6.

[5]兰海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以益阳市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15-16.

[6]徐晓莉.休闲农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证: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表达[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6.

美丽乡村管理制度篇9

一、总体目标

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目标,从2015年起分级分步推进中心村建设,到2017年,实现村庄布点规划保留的全市中心村建设全覆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丽家园,到2018年底80%以上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其中60%达到省级中心村要求,40%达到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要求)。2016年起,对有旅游发展潜力的村,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成3a至4a景区。

二、工作任务

从2015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采取分级分类分步建设的办法,对我市103个中心村,分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按不同内容和标准建设,到2017年底实现四级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到2018年对未达标的中心村进行提升,力争80%以上中心村达到建设要求。

1.省级中心村31个。2013-2015年已建成18个,结合乡村旅游进行建设,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建设。2016年建设6个,2017年建设7个。

2.市级中心村19个。2015年建设6个,2016年建设6个,2017年建设7个。

3.县级中心村25个。2015年建设7个,2016年建设9个,2017年建设9个。

4.乡级中心村27个。2015年建设8个,2016年建设9个,2017年建设11个。

三、建设内容和标准

1.省级中心村。严格按省定内容和标准进行建设。

2.市级中心村。按照低于省级中心村标准进行建设。

3.县级中心村。重点对村庄进行“三清四改五化一推”(“三清”:清垃圾、清河道、清沟渠;“四改”:改水、改厕、改路、改圈;“五化”: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一推”:推广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具体内容和标准见附件1)

4.乡级中心村。重点进行村庄整治、庭院整治、环境整治、卫生整治。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三年全覆盖工作领导组,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负责三年全覆盖工作,确保三年完成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任务。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根据三年全覆盖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确保按年度完成建设任务。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要构建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各乡镇、街道要抓好组织协调、资金整合和督查指导,推动此项工作有效开展。

2.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省级中心村旅游发展型按250万元/村,社区功能型按200万元/村进行奖补,市、县、乡级中心村分别按30万元、20万元、10万元标准进行奖补。在财政预算安排时,市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按照5%以上的比例增长。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和社会资本参与度,引导民营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规模化效益。

3.加大项目整合。建立涉农项目整合县级“一把手”负责制,编制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整合总体规划,完善协调机制,规范整合程序,确保涉农项目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各级中心村建设。乡镇和村在自身财力许可范围内,增加投入,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其投工投劳,开展力所能及的筹资工作。重点整合旅游资源,逐步做到美丽乡村建设向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转变,在美丽乡村建设产出上做文章。文旅部门要加强指导,特别要加强家庭农场、农家乐、公厕、停车坪等建设的指导,按照旅游标准进行建设。

美丽乡村管理制度篇10

在任何一个国家,乡村是城市化的根基,是现代化的基础,是人们共有的文化知识根脉以及精神家园。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教育和经济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也是日益加快。然而,同时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贫富差距渐渐拉开,部分地区农民的生活依然贫困,农业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并不乐观,同时农村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暴漏。由于这些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处理,,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制约我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2012年十八大报告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与此同时,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渐起,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历史悠久,要打造魅力中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础之一。现如今,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全国有序推进,但实践中还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有待大胆探索,大胆创新。经研究,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解决资金投入、环境整治、农房建设管理、就业、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等关键性问题。如下分析: 

(1)与城镇相比,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资金投入需要加强。对于一些部级贫困县和城镇来说,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严重不足,村庄没有一条像样的大路,每逢下雨,道路泥巴不堪,严重阻碍村庄发展。几个村庄或是几个县城没有像样的学校,教育资源和设备不足严重制约孩子的教育水平。因此,资金投入一定要到位。据一些报道,某贫困县县长表示“虽然中央对我们的转移支付力度很大,给了很多的配套资金,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地方政府有很大的压力,地方财政要拿出资金来配套,可是这个配套资金从哪里来?对于我们来说确实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当然,农民不一定都要进城,进城的农民把补偿给他的钱拿去买楼,买车,过一段时间,全部消费完,转过来找政府,要求吃低保,政府只能把这些人养起来,这样的城镇化就失去了意义。 

(2)自十八大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对于后期的政策解读传递工作不够好以及执行不到位。由于受各些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政策执行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决定了政策执行是否顺利有效,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期望的目标。实践显示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些乡镇、村屯对建设的政策片面理解,建设任务进度迟缓或是原地踏步,造成建设的进度缓慢,与其成效不统一;有些政策在传达和执行过程中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部分内容有误解,决具体问题是不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甚至有些地区组织、人员工作不积极、资金没有真正到位,应付检查做表面作业,浪费物力人力,导致成效甚微。 

(3)目前很普遍的问题是农村人居环境差,尤其在垃圾、污水处理问题亟待解决。调查表示,目前我国农村村庄收集垃圾的比例只有25%,35%的村庄垃圾是自然堆放,造成垃圾遍地的现象。农村污水处理率更低,只有极小部分,大多数的生活用水排放到河流,从没有经过处理就。同时由于缺乏意识及相关管理工作不到位,大量的农房任意建设,使原来的田园受到破坏、原有村庄的格局受到影响,造成村内拥挤的现象。另外农民收入比较低,生活不是很富裕。在美丽乡村建筑理论论文设中还存在一些对古村落及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以及传承问题。大多数农民缺乏对古村落及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让古村落破坏,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能让悠久文化遗产慢慢消失,要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和相关的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其商业价值,致富人民。 

(4)民主参与村或镇的管理意识不强,相关基层组织人员其职能发挥不充分,做事还存在随意性,近一步导致村民主动参与村镇的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还不够,主体意识没有得到体现。 

2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有效措施 

突出共同探索破解难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推行“多规合一”,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有机融合。 

(1)借鉴其他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总体上来说,国外的农村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第一,政府从国家政策方面予以高度的支持,银行支持农民信用贷款资金;第二,国外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大大的提高农民收入,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活的质量;第三,政府和国家健全农业基本设施服务体系,高度的普及农村教育,进一步的提高农村人员的文化素质,提高意识,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首先科学规划,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注重生态的保护。特别注重产业的培植,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方面建设均居全国先进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相互联系。从对当前情况的研究来看,美丽乡村建设整治起点和重点在于从农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入手。以处理垃圾、治理污水为重点,加强村内道路建设,建设供排水等公用设施。当前,广大农村和城镇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以及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在农村的建设中要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建设重点中心镇、村,发展特色产业,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村或是乡镇的收入。可见,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让农民能够有稳定收入,实现充分就业。另外有条件的村落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自主创业,带动经济发展,通过这种就业和创业的方式,让农民有收入。 

(3)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能动性,提供人民的积极性,主张以村民为核心的参与形式,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满足其需求,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大家携手创建美丽乡村。以培育新一代的新农村精神为根本,着力共同建立共同管理共同享用的美丽乡村。另外,做好美丽乡村奖惩机制,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进一步鼓舞鼓励人民,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使其持续发展。 

3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相统一,相融合,鼓励社会工商资本的投入来发展农村产业,提升发展质量,带动农民增收。美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乡村的环境优美,同时更要注重农村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覆盖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其基础设施。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彦随,周扬.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