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十篇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十篇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6:12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篇1

这次课程改革中,已有的劳技课程的形态和名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劳动与技术”的名称与以前的“劳动技术”名称相比中间加了一个“与”字,这一方面表明了“劳动”与“技术”两者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劳动”与“技术”两者的区别,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又体现了综合的特征。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炼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劳动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和多学科渗透。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教育,而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因此,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点呢?据专家介绍,过去,小学的劳动课、初中的劳动技术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

在国际上,作为诸多国家基础课程之一的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科目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新课程确立了劳动、家教、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学段定位,如在技术方面,小学确立为“技术初步”,初中确立为“技术基础”;在职业准备方面,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设计为“职业引导”。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篇2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需要从“技术思维先进,加强技术设计的指导”、“突出技术操作,以实践探究贯穿始终”、“注重技术意识,突出生活化和实用性”三个方面实施技术思维、技术操作和技术意识三大要素,以凸显劳动与技术课的本色,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的方法和措施。

技术素养在劳技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需要从“技术思维先进,加强技术设计的指导”、“突出技术操作,以实践探究贯穿始终”、“注重技术意识,突出生活化和实用性”三个方面实施技术思维、技术操作和技术意识三大要素,以凸显劳动与技术课的本色,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技术素养

技术意识

技术思维

技术操作

教育部《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中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操作性、设计性学习,对学生进行技术启蒙、技术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地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技术要素,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在教学中增加技术含量,加强技能的实践操作训练,以便逐步形成学生技术培养的内在序列和梯度结构。而技术思维、技术操作和技术意识是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技术素养的三个重要要素,构成了技术素质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如何在教学中实施三

大要素,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思维先进,加强技术设计的指导

技术世界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发展变化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一项技术的创新需要设计,一个技术产品的更新需要设计,一项新工艺的改进也需要设计。尤其在当代,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世界中的设计,其核心是技术设计。

设计的关键在于构思,构思的关键在于科学的设计分析与恰当的构思方法运用。技术思维是指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思考,是技术设计的先导。所有材料工具的选择和改进、作品的设计和制图、以及作品的调试和评价等都是通过设计和创新制作来实现人们的期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是设计的基础,而设计是技术的灵魂,通过设计,可以把技术的潜在价值发挥出来,使技术成果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例如,小学劳技八册《花篮》一课的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花篮,通过把一个范例花篮变三变:“花篮――纸――花篮”,把静态的花篮进行动态处理,教学互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初步认识花篮的各个部位,以及花篮的基本制作要领,突破了技术操作的难点。每一步“变”的过程,实则就是教师对学生技术设计的具体指导,这样便很好地体现了“设计与技术”的和谐共生,相辅相成。

“依样画葫芦”的技术学习,显然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接着,老师还可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从示范作品蕴含的设计新内涵引导学生从花篮的镂空图案,从花篮的提手变形,以及篮身的形状方面去思考如何变化设计,突出创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就可创造出个性化的花篮设计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技术思维引先,在“变”

中寓趣味性、实践性、操作性、创造性于一体,充分突出了技术设计的指导。

二、突出技术操作,以实践探究贯穿始终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技能都是经过练习而形成的,练习是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初步的技术学习形成包括材料认识、工具使用、简单设计、简易制作、简单评价等在内的基础能力。因此,在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要增加一定的技术含量,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基本技能的自主操作和技术探索,这样才能凸显出劳技课的技术本色,才能避免语文老师上的劳技课象语文课,美术老师上的劳技课象美术课,科学老师上的劳技课像科学课的现象。

例如,在《回力车》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和他一起玩两个一模一样的回力车,结果发现老师的车子会回来,而自己的车子却不会回来。难道是老师的手有魔力吗?刹那间,种种猜测充盈着学生的脑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于是,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打开这两个一模一样的车子,结果发现老师的车子里有东西,而学生的车子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学生自然迫不及待地想探个究竟――原来里面装有一根橡皮筋和一个螺帽。明确相应作用后,再让学生每人动手尝试制作一辆回力车。至此,老师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边制作边调试,比一比谁的车子的回程最长?探究回力车为什么会回来?最后,发现原来就是回力的作用。那么,回力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教师还可以实验向学生证明回力产生的原因。对于每步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没有一句强硬的说教,总以技术探究贯穿教学始终,劳技教学的学科性得以充分体现,这样的课就充满着“劳技味”。课末,教师还可演示升降棒,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升降棒升降的原理,讨论还有其它哪些地方存在着回力,留更大的悬念给学生作课后继续探究。这样的课堂设计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在不断的探索中启迪了学生们的智慧。

再如,《小风车》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风叶的转动和支架的稳定。课堂上,应该强调怎样使风车转起来的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探究风叶转动的原理,让学生用不同方法,不同材料制作出会转动的小风车。而我们教师的课堂设计往往强调在风车的美化上、风叶的外形上,对风叶转动的原理,没有充分重视,最后,学生所制作出来的风车也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风车。这样的课,总感觉“技术”的含量不够,没有凸显出劳技课的技术本色。

三、注重技术意识,突出生活化和实用性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与身边的物品发生联系。当我们使用这些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的关系。这种相互的关系称为人机关系。在设计中,我们所设计的产品都是从人的需求出发,为人服务的。因此,人机关系也就成为设计活动中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

如在制作花篮时,我们会因对象、空间、时间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款式和不同的颜色等。比如,送给小朋友和送给老年人的花篮应有所不同;送给男性和女性的花篮也有所不同;摆放的地方不同,空间的大小不同,所做的花篮也应该不同;不同的节日、不同的场合,所做的花篮也各不相同……所以,只有我们明白了劳动的目的,才会制作出合适的作品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也就是劳动目的“生活化”。在劳技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技术意识的培养,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我所制作出的作品有什么用?作用的对象是谁?

当然,不仅劳动的目的需体现生活化,劳动的内容更需生活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生活来”。立足于一线教学的我们,有责任树立“学中用”、“用中学”的技术意识,不断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劳技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2]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顾建军.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

技术素养在劳技教育中的应用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e69da5e6ba907a6431333337383865以下简称《纲要》)有这样一段定义:“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的多方面发展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教育。”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既传承了我国基础教育优秀传统的劳动教育,坚持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为主要目标;又凸现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的技术教育。那劳技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才能更好地担当此重任,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对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教学内容,培植劳动观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鲜明的课程目标:“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养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也规定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的德育因素极为广泛,几乎每课都有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如通过学习《家政》中

“手缝”、洗涤“、“烹饪”、“编织”、“家用电器”、“种植”等课程时,积极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参观农村、工厂,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光荣,劳动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创造财富。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每一册教材的“技术初步”中都会安排两、三节“设计制作”课,教师可指导学生用剩的废旧材料、边角料进行再利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制作小摆设、日用品等,可以增强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等。

课堂教学是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主渠道,我们每一位劳技教师都应该紧紧抓住这一主渠道,寓教育于劳技课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思想内容,把教育渗透到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中,在每一节课上之前都要认真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结合教材、学生特点渗透进德育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强化动手操作,磨炼劳动意志

劳动与技术课应把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文化领悟紧密结合起来。光让学生动手还远远不够,因为劳动不只是一时的参与,要形成一种劳动的观念、品质,还需要学生至少在接受劳技教育期间,持续地参与劳动。劳技有利于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及心理的健康发展。一是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二是有利于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体验愉悦感、成功感、责任感;三是有利于他们在劳动技术学习过程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等等。

三、丰富实践活动,培养劳动品质

劳动与技术课应把课堂教学与校内外的劳动与技术实践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劳动与技术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与技术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它对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有其独特的功能,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有利于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深化德育教育。

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家政烹调》单元学习后,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在父母的指导下,当一天“爸爸”或“妈妈”,合理安排家中的伙食。在这一天里,学生要完成“确定制作什么样的菜收集信息采购原料择菜、洗菜烧菜”这样一个过程。星期一一到校,许多同学都大叹苦经,有的说:“当了一天的家庭“煮妇”,可真累呀!”有的说:“平时总嫌我妈烧的菜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昨天我也尝到了辛苦一天还被别人批的滋味了!”但也有同学认为苦一点、累一点值,因为觉得吃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菜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光荣。这一活动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懂得了“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在我校开展的三年级学生综合实践课中,让学生了解花卉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学生通过参观我区的植物园、农林大世界,访问、查询资料等途径,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实践活动,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种植和动手操作方面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持之以恒的品质及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加强成功体验,感受劳动乐趣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劳动与技术的教材也正顺应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里特征,提倡用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使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活动以技术作品来展现。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当然是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的作物等。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作品,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学生的作品被同伴、老师认可,产生了制作的成就感,使学生的心里愉悦,积极地投入到下一次的实践活动中,从而真正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家政烹饪”后,利用班队课开展了一次包馄饨比赛。在活动中,我发现有一个小组把同学组织得有条不紊,而且效率极高。原来他们在商定好方案后进行了分工:女同学分两组,一组去买主料菜馅,另一组将必要的辅料准备妥当,如油、盐、姜、葱、鸡蛋等;男同学和面、擀面皮、剁肉,最后再一起合作包饺子。他们按照这步骤实行了流水作业,创造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当大家正忙得热火朝天时,他们就让老师和同学来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了。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在这样的活动中更能让他们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升华了集体荣誉感,真正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为他们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团结协作品质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学习了编织课后,以班级为单位推选几名选手进行手工编织比赛,并对手工织品在劳技教室展览,对比进行评选,并在全校公布评选的结果。许多学生为班争了光。一方面使学生巩固了编织技术,另一方面让同学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学习劳动技术的价值。

正如《纲要》说的那样: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相信我们抓好以上四点,定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

技术素养在劳技教育中的应用

洮南市校产办丰云傅仕伟

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举措。我国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阐明了新时期的办学方向,指明了教育部门和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作为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劳技课的作用,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制定目标、落实责任、管理到位

学校领导首先要对劳动课的重大意义有足够的认识,对劳技课所能发挥的教育效应要有清楚的思路,要象对待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把劳技课从备课、授课、劳动实践各环节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关劳技课、劳动实践的工作目标,制订严谨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做到措施得力,责任落实到人。

(二)确保劳技课的开课率,领导要经常深入到劳技课课堂和劳动实践第一线。听课、评课、导课和数学、语文等学科同步,要把劳技课教学效果纳入到对教师、学生期末总评的评价要素当中。

(三)做到教师、教材、课时三到位

一是配齐劳技课专(兼)职教师,在做好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劳技课教师要持证上岗;二是在按照统编劳技课教材上好劳技课的基础上,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气候特点及种植、养殖结构,因地制宜编写劳动技术和劳动实践方面的校本教材;三是保证授课时间,做到不挤占、不挪用劳技课课节。

二、目标明确,正确认识

教育大纲对中小学劳动课提出了明确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332643166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课就是以劳动实践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从而认识劳动的意义,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很多学校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解脱不了延续多年的应试教育的羁绊,只重视考试科目的教学,认为劳动课不列入考试科目,教好教坏一个样,使劳动课常遭冷遇,既忽视了劳技课的教育性,又忽视了劳技课的实践性,也就是忽视了通过劳动进行的思想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合唱中一种走调的旋律,必须加以改正和克服。必须要明确劳动课的教育目的,对劳动教育要明确地认识,脚踏实地实施好劳动技术教育课。要站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高度,站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适用型人才的高度,去发挥劳动技术课的功能。

三、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

劳动技术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学生学到一定的劳动技能的同时,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劳动者光荣、劳动创造美的观念,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劳动教育,从小培养他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培养他们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技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根据大纲、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理清重点、难点并结合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劳技课教案,准备好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教具、学具,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广泛兴趣,努力提高劳技课的教学效益。在教学中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教育,在具体做法上,既可以在进入新课前阐明课堂内容宗旨,进行扣人心弦的激发;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注入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积极启发学生要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创造财富。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以激发他们形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

劳动技术课属于技术性课程,根据劳技课的知识性、教育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劳动能力,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醒目的地方镶嵌一幅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足以说明做过的重要性,有位名人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也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1、坚持对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正面引导

当前,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中小学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过着无忧无虑、娇生惯养、唯我独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见到脏活累活就躲到一边,一切由家长包办代替,对公益活动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缺乏主动参与意识,针对此类现象,学校要对症下药,耐心启发诱导,用典型事例来激励学生,坚持正面教育,促使他们从点滴小事做起,积极踊跃地、自觉地投入到公益活动和劳动中去。2、加强学农基地建设,为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提供有力场所

劳动大纲要求:充分发挥校办厂(场)作用,校办厂(场)要为劳动课教学积极创造条件。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校园经济,利用基地进行各种科学种植实验,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要实行各负其责的班田责任制的管理方法,实行标牌管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劳动基地,如菜园、花卉园、养殖场等场所,按照学生的年龄大小,年级高低和劳动能力划分不同小组,尽量使学生全员参与,了解种花、种草、植树等方法及育苗、移栽、浇水、除草、施肥的具体操作要领。每次活动前,教师要讲清动作要领、方法技巧、注意事项,活动后做出小结。3、使学生学到一技之长,服务社会

学校要根据大纲的具体要求,集中和利用劳技课及课后实践教学内容及时间,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承受能力,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办基地的作用。通过定期到校办产业基地进行实践,使学生学会辣椒的种植与管理、辣椒移栽技术、玉米三犁川种植方法、花生的种植技术、果树的施肥和剪枝技术、生猪的疫病防治及饲养等农业科学技术,同时让学生把这些技术带回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劳动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篇3

关键词:劳动实践教学管理

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开展劳动实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只有扎实有效地开展中小学劳动实践课程,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中小学劳动实践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存在认识不足、教材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忽视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教学设备条件差等问题。因此,为了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课的教学与管理。

1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中小学校开展劳动实践课的重要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国家要求将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到GDp的4%,这必然给我们教育环境带来深刻的变化。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各种教育资源全方位配合,因此,开辟多种育人场所成为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时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新时期开展劳动实践的重要意义。

第一,开展劳动实践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内在要求。《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劳动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重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开展劳动实践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紧扣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课程之中;体现了能力为重的要求,特别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注重知行结合,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各学科产生的过程。学校现有劳动实践基地(场所)为综合实践课、劳动技术课等课程教学提供了实践场所,为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有效载体。实践证明,开展劳动实践,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第三,开展劳动实践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我国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比较突出。解决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生活困难、保证农村学生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劳动实践被实践证明能为教育教学、师生生活提供服务和保障,为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提供资助,为寄宿学生提供蔬菜副食等生活必需品,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劳动实践还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促进区域均衡、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集合各种资源,抓好劳动实践课程的教材开发

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学生实践活动已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学生在学校课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不但可以在实践课程中得到综合运用,而且也是学校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应着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具体做到了“三个结合”和“三个到位”。一是坚持“土”“洋”结合,做到课程落实到位。二是坚持“手”“脑”结合,做到实践指导到位。三是坚持“学”“用”结合,做到考核评价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校做好劳动实践活动教材开发,并加强管理,督促学校实施和运用。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当地实际和本校特色,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劳动实践活动开展,设计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学生成长需求、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内容。在校本教材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听取学校、家长意见,充分整合学校、家长资源,可以邀请家长中的行业能手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3以操作训练为中心,改革中小学劳动实践课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劳动实践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其特点主要在于它的实践性、基础性和通用性。它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一般的文化课,主要是通过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来培养动手能力;虽然它也有传授生产技术基本知识的任务,但那是为技能训练服务的。它也不同于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一般劳动课,而是使学生通过劳动过程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劳动结合起来,掌握基本的生产知识和使用简单劳动工具的技巧。它更不同于为从事某种职业所进行的专门技术培训,而是给学生打下从事生产劳动的一般基础;即使在实际教学中把某一职业技术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也不能以这个职业的需要为目标,而应该使之成为培养学生通用技术的“载体”。因此,中小学劳动实践课必须以操作训练为中心,采用“手脑并用,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绝不能把它变成劳动知识课。为了保证中小学劳动实践课的教学质量,还应该建立考核评价制度。考核内容既要包括中小学劳动实践,也要包括劳动态度;既要注重平时考查,也要重视中小学劳动实践竞赛成绩。

4为实践内容服务,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

党中央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及其场所建设高度重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中发[2004]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强调:要加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学校劳动实践基地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事物,它与早期的学工、学农、学军基地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既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要有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4.1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摸清本地情况,整合有利资源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服务。面向未来,对全区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功能定位、建设方式、管理模式和工作措施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

4.2均衡发展,创新城乡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城市因人口集聚而学生集中,缺乏实践机会、缺乏劳动环境和远离大自然是城市学生与生俱来的不足。因此,在城区建设相当规模和数量的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有计划地、定期地、成批安排城市学生到基地参加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城区往往用地紧张,加之财力所限,如果每个基地都从征地拆迁搞起,难度太大,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此,城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除了有条件的独立新建之外,可分别采用联办和自办扩租两种类型。很多农村学校有初具规模的劳动实践基地,但是大多限于种养方面的劳动实践,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质改造就会完善基地的功能,满足学生的多样性实践活动。

4.3加强管理,创新基地的运行机制建设。一是明确分工,协同作战。要使劳动实践基地运作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各有关方面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劳动实践管理机构负责基地的建设与运作管理;教育科研机构负责实践教材的研究和编写;教学和学生管理机构与学校负责组织和安排学生进基地。中小学校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结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实践活动排入课程表,切实保证活动时间,并做好具体组织工作。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二是制度规范,高质运行。劳动实践基地要从各个方面制订和完善规章制度,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岗位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实践训练工作规程、安全防范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等等。通过这些制度来规范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基地的运行水平。要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特别注重安全管理工作。要深化内部改革,增强自身活力,充分发挥基地教育资源的作用。

5以人为本,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的教师队伍建设

要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工作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队伍结构。精心选拔热爱素质教育事业、思想素质好、懂业务、会管理的人才充实到基地的领导岗位,提高劳动实践基地的管理水平。要把劳动实践基地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教师岗位培训计划,培养双师型教师,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福利待遇与其他系列教师同等对待,使他们留得住、有奔头、无后顾之忧、能焕发出高昂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李虎.谈在大学生中开设劳动实践课的必要性[J].衡水师专学报,2001(01).

[2]祝美荣.心灵的塑造希望的放飞――一次劳动实践课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02).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篇4

关键词:劳技课堂创新思维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22-01

劳技是一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从简单而常识性的案例通过学生实际的操作提升大脑思考能力,明确事物发展的万象变化规律,树立正确的大脑思考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修养,这门课程在目前被教育部门逐步重视,希望可以在教师的正确辅导下,获取较大的成功。在新课改下,劳技课程该如何教学呢?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以及教材大纲要求,在浙教版教材中,设计性学习一直都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技)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所以在教学课程中,设计性思维的培养才是教师的重中之重,中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针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是的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在设计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思路和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学习劳技课程的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1.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兴趣有:(1)抓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尊心强、注意力不够持久,而且喜欢被鼓励等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等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风筝制作教学中,将学生分成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制作的外观美、工艺精细等表扬奖励好的,鼓励差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渴望,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在渴望中激发了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制作中。(2)设置疑难问题,激发求知创新兴趣。在劳技课堂中,教师的设疑可以在原来知识上或者学习新知过程中进行设疑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带领学生进入探求知识的乐园。在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燃起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动脑动手,逐渐培养学生爱思考和勤学好问的习惯。(3)享受成功倍增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当风筝做好后,教师带学生放风筝,让学生品尝到自己成功后的辛勤劳动的果实,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进而激发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密切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以及特长,针对性的对每一个学生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方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兴趣紧密相关,兴趣会使教师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有助于与学生之间增进师生关系,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适当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比一比看一看谁的作品更精美,更富有创意。然后指导学生制作,制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具有新意的作品。

1.2基于创新思维发展动手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就拿中国建国初期与当今社会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凝聚了中华儿女多少的创造力,然而劳动课程可以让学生开启心智,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激发了兴趣,从而爱动脑筋、会动脑筋,逐步培养了自己的创造能力,树立了创新意识。

例如,煤气瓶煤气储量显示器的设计。

煤气的使用在大城市中已经基本管道化,在多数城镇、广大农村煤气还是用钢瓶装气,而现在煤气瓶上还未加装储气量显示器,往往煤气快使用完还不知瓶内有多少气,错过加气时间,很费事。据此存在实际问题,课外创造制作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两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是在煤气瓶加装气压表,以显示瓶内储气多少。这里用的是“移植法”,把电表、水表的方法移植过来;另一方案是瓶底加装重量显示器――台秤。(为防止台秤长时间负重损坏,另加装一钢瓶升降装置)。这里用的是“等效法”,把储气的多少转化为钢瓶重量的变化。这些方案都反映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2开设相关课堂,结合课外活动,切实发展劳技教育

劳技课堂意识得到了培养,动手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实际的操作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除了教程以内的实验课程之外,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技能扩展课堂,可以亲近自然结合日常生活,使得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在劳技课的教学中,应注意活动过程的层次性、现象的针对性,由表及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并总结出现规律。

开设劳技专业课堂,不能单单是课程中设计的案例这么简单了,教师应该更加实际的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最好是校园中发生且是学生有目共睹的事件,教师巧妙的设计来是的学生动手来完成一项项操作,不仅可以使得有良好的积极性,而且会比课堂乏味的文字教学效果明显的多。总之,劳技教育是以生活为基础,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使得生活题材融入科学教育中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通过劳技课堂教育发展思想道德培养

劳动技术课程是对中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浙江省中学劳动技术课程指出,它是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劳动,通过实践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感悟“劳动”的乐趣,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为此,我认为,不能把劳技课简单地看作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习惯的学科。而应看作以德育为主导,以劳技教学为主要内容,融入智能的培养,动手能力训练和美的熏陶等综合方面内容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而且注重捕捉,挖掘德育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劳技教学中去。学生在学会制作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并形成很强的内化力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4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劳技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能够主动、自主的进行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向雅.如何教好中学劳技课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2(16):237.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篇5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刘云来

在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省注重发挥自己的特色,以传统的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在多年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我省城乡小学绝大部分开设了劳动课,教师、教研员基本配齐,骨干教师队伍也基本形成。下面仅就我们的工作谈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上好劳动课的保证

从我省这十多年小学劳动课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劳动课,既然做为一门正式课程,理应抓实抓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哪里的领导认识了、重视了,哪里劳动课的局面就好些,不然就差些。比如:哈尔滨市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就改变了劳动课被“挤、占、串”的现象,使开课率连续6年保持三个100%;大庆市也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结果是校校建立了劳动基地,保证了劳动课的场所;牡丹江市立新小学之所以连续38年狠抓劳动课不放,该校小农园盛开38年不败,是因为历届校长对劳动课都有正确的认识;绥化市农村欢喜岭小学,多年来一直重视在劳动课中突出素质教育,配备3名专职劳动课教师,其中一名是省先进教师,使该校在“农科教”三结合的创建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召开了全省劳动课现场会,其经验在全省推广。我省小学劳动课开展的之所以很有生机和活力,是因为省教委有专人亲自抓。在国家颁布的《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省教委制定了《关于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把上好劳动课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这个文件制约全省各小学必须按课程计划,开满、开好小学劳动课。文件特别强调农村小学要建设好劳动教育基地,以为当地经济服务,培养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民。还强调城市小学凡有条件的也都要开创劳动基地,结合自己的特点,摸索出一套成型的小学劳动教育经验。

二、培训师资,是上好小学劳动课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及业务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省小学劳动课教师的配备、提高经过了一个艰苦的历程,目前已初见成效。我们第一步是争取配齐;第二步是力争配优。层层培训与省里培训相结合,在各地市逐渐形成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经选拨评出省级优秀教师,并授以“最佳教师”称号。这就起到典型引路稳定“师心”的作用。

哈尔滨在这方面总结了“三落实一提高”的经验。一落实人员编制,二落实评优晋职的政策,三落实培训规划,突出劳动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牡丹江市立新小学,重视劳动课师资的配备,全校有5名专职教师,有4名技术专业人员负责小农园、小农场的全年管理。全校班主任教师都上劳动课,教自编教材,全校教师都参加劳动课的师资培训工作,这样大大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省里每年举办一次省骨干教师和各级教研员的培训会,重点解决教材和大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并负责总结交流劳动课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同时举办课堂教学观摩和赛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深受广大第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欢迎,一致认为这样的培训实实在在,学了就能用,及时又解渴。灵活多样的培训,我省层层都在坚持举办。通过“滚雪球”似的培训,既达到了全员提高,又培养和锻炼了各级骨干教师队伍;既活跃了学术研究气氛,又增强了学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既提高了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又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三、创建基地,是上好劳动课的必要条件

劳动课的特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创建劳动基地,使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全面落实劳动课的教学任务。诸多因素说明,劳动基地需要创建,需要多种形式,城乡有别,各具特色。哈尔滨市小学劳动基地有三种类型:一是建设综合劳动教室;二是在校办企业中创办学工中心;三是依靠区场联营,共建学农中心。牡丹江市火炬小学地处市中心,但校舍很大,既有专用的劳动教室,又有小农园、小林园,还有校办印刷厂,他们创造性地解决了学工学农基地。该校的经验我们在全省推广。目前,我省城市小学已有近1/2的学校建立了劳动基地,并以学校劳动基地、社会公益劳动基地、家庭劳动基地等形式,全面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目的。农村小学以“农科教”三结合,建设了以“三田一园”为标志的劳动基地。在劳动基地里,学生们参加种、管、收的全过程,学会实验和管理,成为传播新技术的二传手和脱贫致富的骨干。有的学校还结合本地的实际,自编实用技术和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了对家乡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经济科技发展前景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坚定了安心务农的信心。

四、对上好劳动课的几点思考

1、关于教材建设教材历来是贯彻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主要凭籍。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标志教学改革的方向,又左右着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材建设。本着“一纲多本”的精神,我省很早就自编了一套城乡合用的教材,今年又将城乡分开编了。为结合省情和形势,还准备继续修订教材。我省有的学校还自编了乡土教材。大家都编教材是件好事,但是,要确保教材的质量,现在需要研究:①小学劳动课教材,要不要有个基本模式,即表述形式;②

如何解决小学劳动课与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农业常识课、活动课、美术课、手工制作课、泥塑课等内容上的重复。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2、关于课堂教学由于教材的因素,使得劳动课课堂教学无章法,随意性很大。有人认为劳动就是干活、劳动就是教育、劳动就是出产品。应该研究一个比较明确的劳动课课堂教学结构框架,给各地劳动课教学建造一个基本模式,使教师和教研员对教学有个基本的遵循,知道什么样的课,像一节劳动课,而不是其他课。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篇6

关键词 通用技术 课程标准研究 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通用技术作为教育部基础改革的新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其基本理念和要求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我们通过认真研讨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分析通用技术必修教材《技术与设计1.2》后以为:通用技术课程虽然教学内容丰富繁杂,涉及的学科涵盖科学课程、管理学课程,工程技术学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历史学课程,美术课程、创造发明活动等等众多门类,但所涉及的这些学科内容却都较为浅显,按教育部的教学定位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因此在实践中一定要掌握好教学的深度和难度,要理解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吃透教材精髓,决不能因为课程内容里的具有,而将通用技术课又上成了或劳动技术课程、科学课程、美术课程或创造发明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能体现通用技术作为课改课程的技术通识教育特点(见表1,2,3,4)。所以必须以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为纲,纲举目张才能上好通用技术课。要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1)选调合适的从教老师,多途径地提高从教老师的专业素养。著名教育家艾利奥特说过:”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由于过去国家的师资培训教育是没有通用技术专业的,因此选派的从教老师都算是改行的,这就需要从教的老师有较高的政治和道德觉悟,能愉快地服从工作安排,安心从事新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且被选调的老师还应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能较快地具备胜任教学的知识结构,领会和熟悉教材。要让从教老师都意识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学记》)。主动加强自修学习,积极参加各级通用技术学会的培训和学科活动,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尽快达到教学要求。

(2)从教老师要钻研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和通用技术知识系统。组织教研组教师分析比较通用技术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全方位地理解通用技术课程,掌握好教学的深度与难度。通过这样的研究与比较,以取得对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教学内容上的共识。

(3)教学过程中集思广益。以课题组全体教师集体备课为主线,领会学科内容的精髓,统一把握好教学内容在深度广度等方面的尺度,让每位老师在集体智慧的氛围中精心备课,以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教学目标。事实证明这些措施是必须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可以使学校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得以迅速而有效地展开。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个教学案例,能体现通用技术的课程特点,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这是在完成必修内容《技术与设计1》课程教学后的一个教学考查性练习,类似于“工程技术类专业学校”的一个课程设计。

教学实施中,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作业的要求是:(1)有产品的图纸或产品说明书(图纸大小比例不限);(2)有产品的模型或原型(产品的种类不限,产品模型的大小不限,产品制作材料不限)。

这个学生实作练习的综合性很强,要完成好这个作业,就必须基本掌握好教材中有关“技术设计与制作”的重点,如第二章设计的基础,第三章怎样进行设计,第四章设计的实现——制作(工艺)。这就要求学生能融会贯通的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通用技术学科知识的能力链。

我们选择这个练习的本意旨在通过学生的实践情况来检验我们对学科精神的理解和教学效果的好坏。从学生完成的习作情况看,各方面都较为理想。

(1)学生画的图纸(或产品说明书)尽管有一些不规范(这与课标定的时间有关系,仅3个课时),但作为一种技术交流语言,基本能表达出设计意图,能交流理解,符合课标的要求;

(2)产品的类型,模型的大小,材质不限等条件,给了学生一个很大的发散思维空间,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摆脱了原劳动技术课程里的模型制作中全班做同一个产品的束缚或羁绊,体现了与劳动技术课程有联系而又高于劳动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特点;

(3)由于模型制作的诸多方面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在模型的种类,大小,式样,材质等方面都体现了学生的喜好,倾注了学生的心血,体现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这正符合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由于学生作品的多样性,作品各有千秋与个性,学生间的自觉交流很广泛,不经意中训练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互相学习的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通用技术课程在我国开设仅有几年时间,尚属婴儿期。而资料显示:类似于我国通用技术的课程内容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里存续已久,美国的通用技术走进学生课堂已70余年;俄罗斯(包括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从小学到高一开设有通用技术的课程,德国通用技术课的课时,超过了物理、文学等课程;在香港,通用技术进入中学生毕业考试已十几年;在日本和英国,相似于“通用技术”的技术课程几乎贯穿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整个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通用技术教育还真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夏国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现状及教育资源开发初探[eB/oL]2008.10.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篇7

一、“以劳立德”融入小学教育实践的意义

在实践中,将劳动教育理念与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相融合,促进了小学生思想道德学习观念的内化,实现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背景下,确立“以劳立德”理念的全新教育方式,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的独特之处,探讨劳动教育与德育的正向关联效应,对于创新教育教学意义显著。

二、小学生“以劳立德”教育的现存问题

“劳与德”一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备受党和国家关注的教育话题。进入21世纪后,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仍然存在德育理念相对落后、小学生思想道德课程设置不合理、思政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德育考核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另外,劳动教育更是浮于表面,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设置循规蹈矩,缺乏新意,忽略学生特质教育的根本思路。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劳动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发展正处于瓶颈期,因而只有将德育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小,才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在遵循小学生道德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师资水平,科学地调整道德课程内容,将德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地实现“以劳立德”。

三、“以劳立德”理念下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途径

(一)合理设置劳动育人课程培养方案

1.转变劳动态度,提升道德情操。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或消极的倾向性即是他们的劳动态度。不同的劳动态度外化为劳动行为,教师应践行特质化教育方案,因材施教地展开品德教育,站在学生视角看待问题,逐步建立情感共鸣。对于思想与行为偏激的学生予以鼓励与认可,细查其心理缺失或敏感症状,逐步走向学生,辅助其接纳善意并予以反馈,进而激发其道德意识。切勿过早定性问题学生,阻碍其劳动观念的建立和形成,可尝试委以班级责任的担当,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2.提高知劳能力,坚定道德意志。夯实劳动教育的观念,树立不断实践、不断纠错、不断进步的劳动意识,将学生品德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劳作中去,帮助小学生深化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必须要经过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的思维模式,同时在劳作实践的挫折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脚踏实地、不为虚名等品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坚定道德意志养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3.改变劳动习惯,外化道德行为。劳动习惯是培养个体的精神意志和道德品质的有力推手。劳动教育仅仅依靠灌输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践行劳动行为,改变劳动习惯。通过小学生劳动实践技能的培养,逐步形成自我管理基础劳动习惯,以劳育价值的正向发展促进良好德育价值观的树立。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要促使学生将辛勤劳动、踏实肯干的劳动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通过劳动实践最终实现学生在道德品性的“知行合一”。

(二)践行多元课程模式

1.学科内容多元化。多元课程模式将劳动教育课程赋予跨学科属性,多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向学生传达更多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学校应以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为载体,主要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将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元素纳入授课内容之中,如将劳动教育融合于历史课、自然科学课等学科课程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劳动意识和道德素养,提升学科内容的综合性特质,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学科内容多元化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以劳立德”的教育目标。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隐性教学作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德育范围内的教育价值。对于小学生而言,采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深化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显性课程即为传统课堂教学,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收获教学实效性成果;而隐性课程则包括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实践基地的文化展览、讲座、劳动周、劳动节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被熏陶、被感染,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另外,劳动教育应当设置一些活动及实践课程,即发挥第二课堂的开放式教育功效。如,多元化主题的“尊重普通劳动者活动”、志愿者团队类型的多操作性活动以及“换客易物”特色校本课程等,以便学生将思想道德理论运用到实际劳动之中,运用多元化的实践课程,感受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渗透于劳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更为开阔的视角理解劳动教育的作用,进而强化“以劳立德”的教学主题。

(三)多方协同共建“以劳立德”教育培养模式

1.家校合作,助推“以劳立德”。理想的劳动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养成离不开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培养方式。父母的榜样作用与学校端正的思想品德教育共同促进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劳动态度形成。小学生无疑会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的影响,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切勿宠溺孩子,阻碍其劳动技能的习得。与此同时,学校方面应当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展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劳动模范竞赛、我是创意小能手、小小雷锋主题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道德意志。2.社会助力,拓展多维育人模式。思政教师承担实施劳动教育和德育的重要职责,其专业水平决定了小学德育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合格的思政教师应当具备全面的教学能力、丰富的教学知识和较强的教学技术。此外,教师具备独特的劳动教学艺术和创新性劳动教育观点,更加有利于高效率地推动德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在全社会开展“以劳立德”主题的宣传,学校除了聘用专职劳动教育和思政教师外,还应当借助社会新鲜“血液”催化思想品德与劳动教学成效。聘用校外劳动素养和道德素质高的优秀人员作为教学顾问或名誉教师,以转变“教与学”的视角,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思维布局,通过教与学模式的立体化构建,强化任课教师的育人素养。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合力,打造校园内外一体化的劳动教育、德育环境,全方位协同营造“以劳立德”的教育氛围,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正向成长。

(四)规范“以劳立德”的教育体系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篇8

关键词:雷迪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启示

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西欧社会的发展引起了改革现行教育制度的客观需要,在西欧一些国家相继展开了旨在改造传统学校和建立新型学校的教育革新运动。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CecilReddie,1858—1932)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abbotsholme)学校,拉开了新教育运动的序幕,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兴起,雷迪被誉为“新教育之父”。

雷迪对英国当时流行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公学的教育状况提出批评,他认为,公学本应是对文明进行改造的巨大力量,但现行的英国公学却不可能承担这个责任。原因在于,公学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相脱节,以古典人文学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对智力训练的注重易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性,过于强调游戏竞争和考试竞争不利于社会合作精神的培养等,于是,雷迪致力于建立一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的公学。

事实上,雷迪所抨击的英国传统教育的这些弊端仍旧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今天的中学教育中,比如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学校的手工、劳动课程只是一种装饰,有名无实;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和名次,使学生陷入激烈的比赛和竞争中,不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成长,等等。这些的确都是中学教育中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学习和探讨雷迪是如何针对这些弊端创办的新学校,这所新学校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并解决这些教育问题的,将会对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今天的中学教育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种新思路。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是为11到18岁的男孩设立的中学,建立在面积广阔和风景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中,它旨在提供一种适合社会各种领导阶层需要的全面的教育,虽然仍旧是一种精英教育,而且存在着只招收男生、学校规模小、费用昂贵等局限性,但是它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等方面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具有先驱性质的学校模式,成为以后许多国家新学校效法的榜样,其中许多方面至今对我们的学校教育不无启发。本文着重探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体力和手工劳动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雷迪主张要训练儿童的能力、智力和体力,以及手工的技巧与敏捷。因此雷迪把体力和手工劳动作为学校课程的主要部分,看做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元素”,要求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手工劳动。雷迪的学校就是学生们自修自建的,学校原是一座满目荒芜的花园和堆积众多秽物的农场,雷迪让学生在这里逐步开辟道路,建设沟渠,油漆门户,装饰木板,修筑球场。他多方面“采用手工作业的办法训练他的学生,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不要他们修习那些只适于休闲贵族阶级的教育课程”①。比如雷迪要求学生在学校133英亩的大片土地里劳动;让学生自己准备板球场和网球场,建筑自己的娱乐场,砍伐自己的树木作为柴烧,清理自己的垃圾;另外,学校内还设有木工工厂,由学生自造学校所需要的家具。他们还有一套精心制定出来的在农场和在木工、金工工厂进行体力劳动的计划。这种重视实际手工操作活动的学校在当时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确是一种新的创造。

受到雷迪新学校的影响,之后的新教育家们也都强调手工、劳动的教学。虽然在此之前的一些教育家也曾先后论述过劳动教育的问题,比如洛克把手工劳动作为闲暇时间的一种消遣,而卢梭则把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但他们对劳动的教育意义则相对忽视。与此相反,新教育家们更为强调手工、劳动的教育意义。因为在他们看来,在工业化、机械化的时代,之所以要进行手工、劳动的教育,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得谋生的技能和手段,而主要在于使学生通过手工劳动和体力劳动,获得全面的发展。在所有的新学校中,几乎都开设了各种手工和体力劳动的课程,其目的一方面是作为学术性课程的补充、作为其他各项教育的补充,另一方面则是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历来不重视劳动教育,这可以追溯到传统文化的源头孔子和孟子。孔子就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比如樊迟请学稼圃,孔子不仅拒绝回答,而且骂他是“小人”。孟子更明确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受儒家这种观念的影响,中国几千年来的学校教育一直轻视体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到了近代,这种风气有些扭转,在民国初年中学课程中就设置了手工课程,并为女生设置了家事、园艺和缝纫等,以及后来的劳作课程等。1956年首次确立了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设立了两门劳动技术方面的新学科,五六十年代受“教育革命”浪潮的影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成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一项内容,加强了劳动教育,规定了参加劳动的时间,并开设了生产劳动科,但走向了一个极端,全国中学普遍停课,学生全部投入了大炼钢铁和三秋劳动之中。很显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当时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把劳动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是为了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或者就是为了发展生产,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劳动教育还是有差别的。

总的来看,今天的中学教育仍旧是忽视手工和体力劳动教育的。许多中学里有两份课表,一份贴在校长办公室和各个教室的墙壁上,音、体、美、劳样样俱全,然而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劳动课更是形同虚设;另外一份在教务组长那里,学校的教学是按照这一张进行的,音乐、美术、体育基本上全部取消了,更别提劳动教育了。很多学生瞧不起体力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中国的家长也不舍得让孩子参加劳动,有的家长甚至到学校里帮孩子打扫卫生,所以才出现了中学生连鸡蛋壳都不知道怎么剥、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的现象。

因此,在今天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强调劳动教育,固然希望让学生学习到一些劳动技能或者学到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我们并不是主张每个学生都要成为木匠、技术工人或者体力劳动者。我们之所以主张对学生进行体力和手工劳动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多的是强调劳动教育的教育意义,这显然和雷迪等新教育家的主张和新学校实践的精神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的。比如体力劳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正确的劳动观念,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然,雷迪新学校的手工劳动教育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对学校环境的要求很高:城郊,附设农场、牧场、果园、手工工场、运动场,作为学生学习和劳动的基地,这都需要支付相当可观的基本费用,并不是每所中学都可能实现的,因此实施起来并不很容易。但是中学可以和其他社会机关进行联络,比如利用邻近的村庄和乡村开展野炊、郊游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田间劳动的机会和在工厂实习的机会等。

二、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理论和实际的密切联系是雷迪新学校的又一大特点。雷迪强烈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生活的旧教育,认为传统公学以古典人文学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片面注重对智力的训练,容易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性。因此,雷迪要求学生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要和现实生活以及学生活动紧密联系。“无论何时一有可能,即与实际工作相联络。”②也就是说只要有可能,所学的课程就与当地临近的实际或男孩们正在进行的作业活动联系起来。

雷迪要求学校的各门课程都要联系实际,比如语言学习,雷迪要求英语教学要与有关社会日常事务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通过参加戏剧表演、编纂学校报纸与新闻采访等工作来锻炼语言。聘请德国教师和法国教师以直接的方式教授德语、法语等现代语言,通过生活情境而不是只通过阅读书本来教学。

雷迪认为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使日常生活现象更易于理解,因此要根据归纳法来教,反对“抽象原理和笨重的术语”,喜欢“简明具体的事例”。因此,必要的模型、工具、仪器应该由学生自己做,所有自然科学要尽可能结合起来教。例如数学要用生动的、自然的方式来教,比如参加工厂实习、调查、计算自己口袋里的钱、进行买主与卖主的角色表演等,雷迪还要求学生“计算学校及田庄的各种耗费及单据。”生物学的教学通过基地及学校周围精彩的大自然里的田野作业来进行,让学生直接研究周围的动植物,学生们还自己建造水族馆及草族馆,甚至一个小动物园,给当地的植物、动物拍照、速写。

我们知道,只有通过亲身的、主动的直接认识和直接经验,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知识以及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把学校的课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够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到需要某种知识,在这种需要的驱动下,学习就会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然而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中仍旧普遍存在着书山题海式的学习方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累学生更累。学生拼了命地把那些抽象的公式、定理往脑袋里塞,考试的时候还是会忘掉。所以我们常常怀疑:从幼儿园读到大学毕业需要十几年,可是怎么感觉没有学到什么真正有用的知识呢?这就是由于我们所学的很多知识脱离了实际,由于没有得到应用很快被遗忘,我国的中学生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屡屡夺冠,可是我们没有世界级的数学家,没有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孩子从小就上奥数班,成绩非常好,却连最基本的四则运算都要算好久。

就比如学习四则运算,我们通常是让学生演算大量习题,我们何不让他们去为学校的暑假旅游团计算开支(包括交通、食宿、门票等)呢?为完成这样的题目,显然不是仅凭四则运算的技能就足够的。比如学习“公顷”这个单位之后,很多学生脑子里根本无法了解这个概念,那我们为何不让学生去量一量学校大操场,或者附近的田地呢?再比如,讲解公民权利,我们通常是告诉学生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包括哪些,必须尽到的义务又是什么,却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直接到投票站模拟投票过程,以了解选举权,或让学生设计并举行一项合法游行等等,以了解公民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呢?

当然也许有些知识无法进行直接的实践,但是只要有可能,我们就要把它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不仅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更成为一个会探索和行动的人。

三、重视社会教育和合作

尽管近代教育家们大多提出过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但是绝大多数仍注重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往往忽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的人际关系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雷迪就对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游戏竞争和考试竞争而忽视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弊端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不利于社会合作精神的培养。

雷迪在他的新学校里把社会教育作为至关重要的课程,他千方百计鼓励学生从事各种形式的社交活动。把学校设计为温暖而亲密的社会,班级很小,每班不超过15人,并在这个女性很少的男校里尽可能多地赋予家庭气氛。雷迪强调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建立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为此,学校的教学和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使学生都具有参加小组活动的机会。整个学校和一个社区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在晚上或周末参加社区的社会娱乐和俱乐部活动等。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而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很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不能够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同学、老师之间不能和谐相处,可以说与学校教育中对社会教育的不够重视不无关系。很多学生厌恶学校,怨恨老师,就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感受不到温暖和亲情。如果我们能像雷迪一样建设一个具有家庭气氛的温暖的班集体或者学校大家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如同一家人一样互敬互爱、亲密无间,不用说,整个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了。雷迪强调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让学生走出狭小的学校,迈向社会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合作的作业计划也是该校的主要特点。雷迪在学校主要强调的观念之一就是合作。他尽可能广泛地为男孩们提供小组共同参加的各种活动机会,以及要求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工作机会。比如艺术、写作、演戏都是合作作业,农田收草、围筑篱笆、建工棚、厕所、暖房、船只或者其他设施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须通过合作。1922年,“新教育联谊会”发表了该会的章程,阐明了新教育运动的七项原则,其中第五条就是:“自由的竞争必须从教育上消失,而代之以合作,用合作来教儿童为社会献身、服务。”③

我们的学校中也存在着过于强调考试竞争、过于追求名次的不良风气,学生之间如同战场上的敌人,教室如同硝烟弥漫的战场,时刻存在着一场无声无形的战斗、一种成绩和名次的较量,从而造成很多学生自私、狭隘,不愿意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别人分享,等等。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合作,因此,我们要从雷迪的新学校实验中吸取经验。

另外“合作学习”已成热门话题,然而“合作学习”被“形式化”的报道在2003年频频见诸报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只是看到了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喜欢哪个就说哪个”等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合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因此,合作也不是一件简单的口号,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

总之,雷迪的新学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其他国家的新学校提供了一个模式。同样在今天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注释:

①②柯布著.崔载阳译.新教育的原则与实际.上海中华书局民国22年版,p53.

③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注.《外国教育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27.

参考文献:

[1]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吴明海.论英国新教育运动智育观及其民族文化传统[J].民族教育研究,2000(2).

[3]孙传宏.素质教育:中国式的“新教育”——与欧洲新教育比较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观[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2).

[4]孙汶旗.欧洲新教育与美国的进步教育[J].泰安师专学报,1994(2).

[5][澳大利亚]w.F.康纳尔著、孟湘砥、胡若愚主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篇9

在劳动技术学科中有很多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与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改革相融合、与劳动技术学科教学规律相融合,努力提高中学劳动技术教师德育执行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劳动技术学科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劳动技术学科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综合性特征,任课教师必须结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结合学科特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实践项目载体,

建立民族文化归属感

案例一:工艺木工教学

在《工艺木工》单元的教学设计中,以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作为导入,鲁班勤奋钻研和智慧创造的伟大品质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从鲁班的故事引导学生体验民族文化的伟大力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要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从而落实民族文化教育。

体会:劳动技术学科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固有的德育资源,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发挥劳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思路要符合民族文化教育的理念,立足学生民族传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从而自觉传承民族民间技艺,关注个人的人文修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中国结的编制、东方明珠的制作以及纸艺、布艺等实践操作中都可以很好地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建立民族文化归属感的切入点。在劳动技术教学中间类似的案例很多。例如:中国结、国产的设计软件等等。

二、从操作实践中总结规律,

培养科学技术观

案例二:焊接操作实践教学

在焊接操作实践中,描述焊接的过程时必须使用物理、化学的专业术语予以解释:“焊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焊锡丝融化、和金属管脚以及焊盘粘结和凝固的过程。所以焊接前要预热焊点、焊接速度要快,较少空气氧化。结合流体的物理学特点,焊接时焊锡在上,焊点在下;去除多余锡料的时候焊点在上,烙铁在下。”

体会:学科的理性逻辑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前提,是学科长久生命力的保证,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对于理性思维的培养是劳动技术学科本身所蕴涵的德育资源,较之外在的德育资源更有教育价值。劳动技术学科教师应加强对学科内容的理解,把握学科的规律,避免德育成为“贴标签”现象。

案例三:锯削、锉削教学

在教学锯削、锉削内容时,引导学生对起锯、锯削、结束三个操作步骤进行技术要素总结,重点关注技术动作的力度、速度、角度三个量的变化,分析技术操作过程中的不同要求。这样可以非常清楚地把握住实践操作的技术要素。

体会:方法性的规律总结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技术观非常重要。这样遇到问题时学生会首先想到去分析,去解决,而不是回避。

三、把握学科之间的整体性

和关联性,培养全局意识

案例四:光电小车调试实践教学

在光电小车的调试教学中,要求用调试好的小车进行不同的竞赛。

1.规定距离竞速赛(关注机械传动和启动电流);

2.指定宽度竞距赛(关注两轮的同步性);

3.大轨道竞速赛(关注控制电路与小车的联系);

4.小轨道竞速赛(关注车速、弯转半径大小之间的关系);

5.特殊轨道竞赛(关注环境条件与整车的联系、逻辑电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体会:劳动技术学科的基础是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关注与相关学科的关联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技术素养。作为没有高考压力的技术教育主阵地,劳动技术教学应该关注基础性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综合所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关联点,确立长效性的、阶段目标明确的综合科学素质进行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关联意识。

四、抓住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激发实用技术创新追求

案例五:室内自动控制照明系统的设计教学

“电子技术”教学在学习了路灯自动控制电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能够自动调节亮度的照明系统,从而保证教室内恒定光强的效果,以实现在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用眼健康的前提下节约能源?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成功地设计出自动调节亮度的照明系统。

体会:技术设计是劳动技术学科二期课改的新要求,通过观察生活实际,寻找实际问题并进行解决,培养学生对身边生活实际的关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教师还可以在设计评价过程中间进行各种约束条件的设置,达到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的目的,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公民使命感和责任感。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篇10

[关键词]劳技课纸造型有意思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36-072

“纸造型”即“纸工”,是劳技课“技术初步”的内容之一,是一种把平面的纸通过剪、折等各种技法,塑造新的形态的活动。由于“纸造型”已经是许多学生在幼儿时期、在生活中接触过的较熟悉的活动,因此,我认为在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可以达成教学目标,独立完成作品。而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在反复的技法技能训练中,学生依然差错不断。反复强调的山线与谷线,却总有学生分辨不清;一再提醒正面粘贴与反面粘贴的识别与技法,却还有学生找不到相对的两个面。通过反复思考,我总结出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折纸艺术的魅力,应充分结合小学劳技中年级纸造型教学特点,打造有意思的劳技课堂,让学生在快乐、积极的状态下,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其技术素养的形成。

一、何为有意思的纸造型课堂

1.造型的界定

造型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材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2.纸造型的界定

纸造型也称为折纸艺术活动,是儿童按照一定的要求,用手经过折、叠、压等步骤,并借助简单的工具和材料,改变纸张原来的形状,从而使纸张形成新的形状和形象的活动。

3.何为有意思的纸造型课堂

有意思的纸造型课堂是指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追求的有意思,即在备课中想的较多的应该是学生真正喜欢什么?想了解什么?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激发出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

二、审视以往在纸造型教学中没意思的原因

对小学中年级纸造型教学认识的偏差,原因有许多。

1.教学侧重于有意义

当下,我国高度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基于这一背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单纯以学生掌握纸造型技能技法和完成作品为最有意义的教学行为,而学校的领导、同事似乎也接受了这种课堂教学现状。

2.师资因素

由于兼任劳技教师一职,我经过劳技课程培训学习后,基本能认识到劳技课程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但许多劳技教师往往还同时担任班主任、各科任课教师等教育教学任务,因而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劳技课进行备课,无法深入探究学生的需要和追求。

三、重构有意思的纸造型课堂的策略实施

1.有意思的教学要符合学生实际

【案例a】苏教版《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上册《剪纸――团花》教学流程为歌曲《剪窗花》导入――学生自学探究――交流探究成果(折叠、设计的纹样、剪切注意事项)――教师适当点拨学生操作――师生共同评价。

根据学习内容我选取了歌曲《剪窗花》作为导入,以为欢快的民族风旋律会让学生觉得有趣,能将学生很快带入情境,事实却不是这样,在歌曲播放的过程中一直有学生嬉笑言欢,问其原因,大部分学生说歌曲一点都不好听,没意思。三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像《剪窗花》这类民族风浓厚的歌曲接触甚少,且一部分学生热衷于当下的流行歌曲,对《剪窗花》这样民族风深厚的歌曲觉得实在是没意思,甚至觉得土得掉渣。

这样的课堂导入不是学生喜欢的,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自然就提不起他们上课的兴趣。

【案例B】在另外一个同年级的班级教学同一个内容时,我把歌曲导入调整为游戏导入。我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盒子,盒子里放入几幅精美的团花作品。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百宝箱,大家猜猜里面是什么呢?我要邀请一位认真听课的同学过来摸一摸。”当被邀请的学生把手放进去摸时,我又邀请其他学生通过台上同学的描述,猜猜台上的同学可能摸到什么?接着再请台上的同学将自己摸到的团花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这次的游戏导入学生都觉得很有意思,学生乐意参与到其中,学生在听到神秘的百宝箱时,注意力已经被吸引过来,接下来的摸一摸与猜一猜更是让学生兴致大发,当台上学生摸出精美的团花作品并进行展示时,台下学生的视觉顿时受到了剪纸作品的强烈冲击,直接有效地把全体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本节课学生创作的作品数量与作品质量显然优于前一个班级。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的教学内容,第二次授课时我注意到了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了学生喜欢的游戏作为课堂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收获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2.有意思的活动要遵从课程特点

【案例C】苏教版《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下册的《面具》一课的课后拓展内容如下。

(1)创设有意思的情境。欣赏“假面舞会”视频并制作自己喜欢的面具,再戴着自己制作的面具参加班级的假面舞会。

(2)了解面具的特点。课件出示不同国家与民族的特色面具,这些面具有哪些特点呢?思考人们会在哪些场合使用面具呢?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了解到有的面具形象简单,但部分的面具新颖、特别、有创意且有寓意。许多少数民族的人们在舞蹈、戏曲等活动中会戴上面具。

(3)了解制作步骤,突出技法训练。我挑战――请同学把课件中打乱的制作过程按顺序排列;我尝试――对称的部分如眼睛等,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制作?

这个环节中,我根据综合活动课程的特点,把纸面具的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打乱制作过程后,再按顺序排列这一活动中,学生了解了面具的制作过程,知道形象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制作过程中边调整边制作,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在学生尝试制作对称部位时,有的学生反复动手比对,得出通过折叠中心线后再确定眼睛等对称部位的位置,最后用笔画下来再进行修剪的结论;有的学生先剪好眼睛等两个对称部位的小部件,再把小部件摆放在设计好的大脸庞上,接着用铅笔沿小部件在大脸庞上描出位置,最后修剪。我还引导学生将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学生得出结论:第一种方法快捷,制作出的部位对称效果好,但折过的中心线容易留下痕迹,使作品看上去不平整,影响美观;第二种方法不会留下折叠的痕迹,但步骤繁且耗时长。学生亲身实践,手脑并用,加深自己对材料、工具、技术过程的理解。

在本案例中,我用“假面舞会”这一主题贯穿整节课,欣赏“假面舞会”的视频导入,舞会上舞者们各式各样的面具让学生觉得有意思,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我依据劳技活动课程的特点,设计了学生喜爱的活动环节,激发了学生动手的欲望。让学生亲历实践过程,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经验,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激发学生积极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

3.有意思的拓展应着眼学生发展

【案例D】课程拓展――自制贺卡。活动项目一:(1)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贺卡是怎样的?用了哪些不同的纸张材料做成;(2)互相交流制作贺卡用到哪些技法;(3)小组合作,互教互学,完成基本的贺卡制作;(4)展示作品,科学地评价优点与不足。

本活动重在指导学生了解贺卡的结构形式,如单张平面式、折叠式(分对称式折叠、不对称式折叠)。遵循颜色搭配和造型设计大方、耐看的原则,可简朴、可时尚,运用简单的剪、画、贴等技法可制作一张简单的贺卡作品。

活动项目二:(1)挑战台――能利用不同材质的纸张使自己设计的主题更丰富、更美观,并画出设计图;(2)交流评价设计方案;(3)综合建议,修改自己的设计,完成贺卡的制作。

活动项目二中的“挑战台”是我依据班级学生情况采用的分层教学的机制。因为班级中除了一些能初步设计的基本制作纸造型的学生外,还有一些动手动脑能力较强的学生,简单的贺卡制作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根据实际,调整实践作业的难度,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大胆采用多种材质的纸张,如瓦楞纸、皱纹纸等,使作品呈现的方式更丰富;还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立纸花”等形式装点贺卡,贺卡上的各种造型运用了丰富的卷、折、刻、剪等技法使所设计的作品各具形态,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由创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身心愉悦。

劳技课程强调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劳技教师作为核心组织和设计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热爱生活,把所学知识与技术应用于生活,并创造新的生活。”

“自制贺卡”正是我在学生已掌握了纸造型的各种技法的基础上,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利用劳技课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纸造型知识来设计制作贺卡,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礼物送给同学,礼物既讨人喜欢又特别有意义。

通过这一拓展活动,既复习与巩固了所学过的纸造型的各种技法,又让学生深受启发:原来学过的纸造型知识不但可以用来创造美好的作品,还能成为联系同学的纽带。本节课既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美好的劳动情感。“有意思”的劳技课堂,还需要教师有幽默风趣的语言,需要师生之间默契快乐的配合。

总之,教师应确立“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但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是技术探究的主体。”本着这一理念,广大劳技课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和活动,让“有意义”的劳技课程还要“有意思”。让纸造型学习成为快乐的源泉、艺术的享受,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堂,真正实现劳技课的原有价值。

[参考文献]

[1]任建波.过有意思的教育生活[J].江苏教育,2014(7).

[2]唐玉辉.教师,你会忽悠吗[J].教育艺术,2006(7).

[3]余巧庄.论教育中的目标范式与改良[J].文学教育下,2010(10).

[4]周新桥.教育在传播一种态度[J].知识窗(教师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