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价值十篇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价值十篇

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6:15

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价值篇1

摘要:从价值取向的确立、设计路线的论证以及设计原则的制定对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进行了探究。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是体育文化与生活;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提升体育学习力、逻辑展开是传承文化与体验生活;课程设计的原则是理念的鲜明性、目标的多维性、内容的功能性、结构的系统性以及学习方式的生活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设计路线;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407-03

anexplorationonthemethodologyofCurrentCollegeSportCurriculumDesign

wanGLin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eastChinaJiaotongUniversity,nanchang330013,JiangxiChina)

abstract:Byestablishmentofvalueorientation,discussionofroutineofdesignanddecisionofprinciplesofdesign,theresearchisexploredonthemethodologyofcollegesportscurriculumdesign.thevalueorientationofcurrentcollegecurriculumdesignissportscultureandlife.thefocusofcurriculumdesignishowtoenhancesportslearningability,andthepracticeofcurriculumdesignisimpartingandinheritingsportscultureandexperiencinglife.theprincipleofcurriculumdesignistheclarityofconcept,themultiformofobjective,thefunctionalityofcontents,thesystemofstructureandtheadaptionoflearningstyletolife.

Keywords:college;sportscurriculumdesign;valueorientation;routineofdesign;principlesofdesign

正如社会的急剧发展带给学校教育的深刻反思一样,当今的高校体育课程应当更加关注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使他们在现实体育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中激发起对体育生活的主动探寻。为此,高校体育课程是以提升大学生体育学习力、促进体育学习活动进入日常生活为核心目标,且目标达成依赖于多种有计划途径下的体育文化传递与熏陶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运动体验。高校体育课程应当在继续发挥促进其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时,强调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体育学习活动生活化的功能以及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未进入实施阶段前的存在形态的设计,它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规划以及学习方式的安排与建议。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是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介与桥梁,其意义不仅在于探讨课程的理论观念,更在于为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提供有形的范式。为了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拟从价值取向的确立、设计路线的论证以及设计原则的制定等三个方面对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进行探究,以便为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作用。

1价值取向的确立

1.1价值取向的回顾与前瞻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是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它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是理论层面的方法论,也规范着课程目标的性质以及内容选择的范围和领域。”[1]课程设计者的观念和立场不同,将直接通过价值取向而反映在不同的目标、内容、结构以及学习方式等具体的设计结果上。进行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研究,必须首先明确课程的价值取向,否则就有可能陷入盲目之中,导致研究结果的模糊与混乱。

因体育“手段论”和体育“目的论”的影响,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分歧。手段论价值观强调体育学科的自身知识逻辑,重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重视运动中的合理负荷,强调规范的课堂教学。而目的论价值观,则把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获得的满足作为价值取向,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反对程序化和模式化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课程与教学的组织结构形式也较为灵活。可见,不同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将形成不同的体育课程培养模式,学生因体育课程而获得的能力与效果也将出现不同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著名课程论专家廖哲勋指出:“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价值判断的基本尺度是坚持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的统一。现代课程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是现代课程应有的最大价值。”[2]在西方,科学主义的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的课程文化观已成融合趋势,出现了科学人文主义课程价值取向。由此可见,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相统一,是当代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基本趋势。

1.2体育文化与生活取向的考证科学主义支配下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学科本身逻辑体系的科学作用。人本主义支配下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学生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培养。受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可以划分为科学主义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和人本主义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前者突出知识与技能、技术与方法、负荷与原理、体质与健身;后者强调兴趣与情感、精神与理想、体验与感悟、人格与个性。随着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走向融合的趋势,体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也应当从体育的科学价值和体育的人文价值中探求新的统一。

高校体育课程力求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力,并且使他们能够具备终身体育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它同时关注体育的科学文化价值和体育的人文文化价值,因此,学习活动过程应强调体育文化价值取向。通过体育课程的培养,力求使大学生具备较高水平的体育文化素养,能够从体育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取得身心的良好变化与和谐发展。由此看来,体育文化价值取向融合了体育的科学价值和体育的人文价值。同时,当今高校体育课程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重视主体性发展,关心精神需求。在体育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使大学生享受活动参与所带来的乐趣、体验努力坚持所收获的成功、理解交往合作所产生的意义、领悟探究创新所拥有的审美。这种以生活着的方式所进行的体育学习和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拥有的生活体验,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高校体育课程不可缺少生活的价值取向。为此,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体育文化与生活,这不仅显示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个性丰满、人格健全、体验人生和超越自我的自身需求。

2体育课程设计路线的论证

2.1两种典型体育课程设计模式的启示设计路线是指课程设计基本思路的逻辑展开,不同的设计路线,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目标模式课程设计和过程模式课程设计。目标模式课程设计是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以及操作的简便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过程模式课程设计主张课程设计应当详细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所要采取的方法,提倡对目标采取灵活的态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自己发现、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

应当说,目标模式的设计路线有其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地方。因为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是以考虑分析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和学科功能为基础而进行的。在目标模式课程设计的思维视野里,让学生系统、高效地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并通过学习活动以促进其身心健康,这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所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正如过程模式所反对的一样,目标模式以严密的行为目标来统领整个体育课程设计,将会容易导致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容易忽视体育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体育课程失去灵性和生机。为此,在体育课程设计中应当兼顾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设计路线的优点,以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开端。不仅重视行为目标的作用意义,而且同样关注过程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设计表述。由此来展开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学习方式的设计与建议,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挥。

2.2体育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进行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不仅需要考虑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特征,同时还要重视对大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积极关注。为此,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应当是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力。这就要求体育学习力中必然蕴涵着科学文化要素和人文文化要素,必然凝结着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特征和个体对体育学习过程本身的需求特征。

对于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来说,不仅是一个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获得与掌握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运动体验的过程,同时还是体育情感、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体育学习力是个体进行体育学习所拥有的风格魅力,它具体体现为学习的动力与能力。体育学习风格是体育学习动力与能力集中在个体身上的一种持久稳定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形成体育学习风格是个体具备体育学习力的标志,而凝结在体育学习风格中的则是来自于体育科学素养和体育人文素养的积累与沉淀。可见,体育学习力凝结着浓郁的个性色彩,是个体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学习、策略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结果。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从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力着手,本身就包含着体育科学文化培养的要素和体育人文文化弘扬的要素。这一逻辑起点,从一开始就融合了目标模式课程设计和过程模式课程设计的优势因素,使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在个性发展的轨道上有指导地进行。

2.3体育课程设计的逻辑展开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以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力为逻辑起点,为设计路线贯穿了一条明晰的主线,即围绕着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力以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体育学习风格而展开后续的具体设计。因此,为落实传承文化和体验生活的价值取向,就需要通过蕴涵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内容、突出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课程结构以及关注经验与体验的学习方式等具体设计的进一步展开而实现。

蕴涵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内容是指,选择的教育素材应具有丰富的科学价值作用和人文价值作用。考虑到培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体育学习动力和能力的要求,就需要通过研究把它们选择整理出来,这正是课程设计逻辑展开的第一步需要面对的问题。接着就是这些课程内容在怎样的组织结构形式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问题,这就需要贯彻突出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课程结构设计。前者要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统一,要求多种组织形式的共同影响与协调配合;后者要求健身、竞技、休闲等教育素材在各种组织形式中的合理安排,这是课程设计逻辑展开中需要重点探讨的关键。最后,需要把课程中的学习方式给予明确的说明,这是课程设计走向课程实施的桥梁。围绕着传承文化和体验生活这一逻辑展开的核心主题,本文提出关注经验与体验的学习方式。关注经验,就是重视大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关注体验,就是重视大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内心感受、反应、联想与领悟,关注大学生在体育人文文化熏陶中的培养与发展,它是生活化学习方式的根本体现。因此对关注经验与体验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是课程设计走向实践的具体方法操作指南。

通过上述关于以传承文化和体验生活为实体的课程设计逻辑展开,更加突出了过程培养的设计意义,从而使课程的目标与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3体育课程设计原则的制定

3.1理念的鲜明性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从宏观上讲需要依据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和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从微观上看需要结合某一地区或某类学校的现实背景和既有条件。但无论如何,在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的具体观念上,都应当有着一个鲜明的指导理念,它是价值取向的具体化,是实际进行课程设计工作的方向指南。就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看,为了有效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就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设计上,体现并贯穿“健康观”、“文化观”和“生活观”。

3.2目标的多维性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设计应当兼顾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相统一。社会需求主要关注的是今后能够在社会中健康生存、健康生活、健康发展的人。学生需求是希望通过高校体育课程而达到个人的愿望与要求,更多关注的是体育课程所赋予他们丰富多彩的过程。目标设计中既要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承性,又要考虑学习过程的体验性;既要遵循体育课程的科学逻辑性与某些整体性的目标要求,促进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体育课程人文教育的特殊功效与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推动学习动力的深入发展。因此,从层次上看应有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从形式上看,应有行为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从内容上看应有动力目标和能力目标。

3.3内容的功能性体育学习内容的来源和素材是相当广泛和丰富的,内容的选择应当反映高校体育课程所期望的内在价值,应当体现蕴涵在其中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尽管许多单个项目具有多元化价值作用的可能,但在实际操作中,单个项目多元化价值的发挥却难以成为必然。由此也出现了选项课教学中关于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目标期望,成了一句空话的现象。因此,内容设计应该从项目功能上进行分类设置,诸如:休闲类、健身类、竞技类、野外拓展类等。构建具有各自优势功能的项目板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具有互补效应的内容体系是设计过程中需要深入考虑的重要问题。

3.4结构的系统性要发挥出课程设计的整体优势,课程结构各要素的完整性及其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系统性是设计的实质核心。其要素有许多层面,从宏观来看需要考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具体来看还需要考虑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从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看需要考虑体育课教学、体育俱乐部、各种体育协会、专题讲座与讨论、校园体育网络、社会体育交流、各种业余训练与竞赛、非正式小群体活动等等。把这些要素整合起来以发挥出系统的最优化效应,是课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地区不同或高校的诸多背景条件不同,结构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是出现多样化体育课程模式的主要原因。例如,北京大学的“完全开放式”、清华大学的“三自主分层教学”、深圳大学的“俱乐部教学模式”、长城旅游学院的“定向拓展、成套组合”以及福建师范大学的“主、副项制”体育课程模式等等[3]。这些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集中在了对于课程结构诸要素的安排与组合上。为此,高校体育课程的结构设计需要在依据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地区或学校的条件背景对课程结构中的诸要素进行有机组合,以体现特定功能形式下的系统性。

3.5学习方式的生活性探讨体育课程设计中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在课程结构诸要素的不同组织形式中,运用最有效的方式去感知学习内容、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学习内容和享受学习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所学习的内容把握蕴涵于其中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学习方式要体现出生活性的设计原则,使高校体育学习走向生活化。生活化的体育学习并非仅仅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而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有观察与模仿、有接受与尝试、有交往与合作、有体验与探究、有突破与创新。这就要求体育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不仅要体现出大学生的现实体育生活,而且也要体现出大学生的可能体育生活。现实体育生活关注的是体育学习过程中所拥有的真实情感,是多彩生活的直接体现。而可能生活是指:“个体在主动地理解已有文化成果和现实生活内容的基础上主动选择和创造的生活。”[4]可能体育生活就是大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活动试图达到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新的体育生活方式,它是对现实体育生活的超越,是一种追求价值与意义的体育学习活动。引导大学生对未来体育生活的价值探寻,促进主动与自主学习是高校体育课程中学习方式的努力方向。为此,活动课程应当提供合作学习、团队学习的情境;学科课程应当构建“开放”、“自主”、“体验”的学习情境。

4结论

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是“体育文化与生活”;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提升体育学习力”;课程设计的逻辑展开是通过蕴涵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内容、突出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课程结构以及关注经验与体验的学习方式而体现出的“传承文化与体验生活”;课程设计的原则是“理念的鲜明性”、“目标的多维性”、“内容的功能性”、“结构的系统性”以及“学习方式的生活性”。

参考文献:

[1]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0.

[2]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73.

[3]陈小蓉,顾渊彦,执行主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3.

[4]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6.

[5]毛振明.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656-659.

[6]刘昕.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529-1532.

[7]马卫平,严秋.学校体育的文化视野――课程设计的人学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108-1109.

[8]许世岩.田径类课程设计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113-1116.

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价值篇2

关键词三维目标;体系;化学教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着眼于从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和化学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学科价值和课程理念,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的阐述都力求严谨、准确规范,弘扬化学课程的基本价值,体现了《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凸显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指导意义。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实验版相比有如下变化:

(1)在课程总目标中增加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2)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将“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改成“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增强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敢于质疑”等重要观点。

这些变化体现了新课程密切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贴近生活,力求减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学习负担,关注科学探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知识、技能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它们具有统一性,是交融互进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准确地表述某一单元或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长期一来困扰化学教师的突出问题。在建议中,强调在全面体现三维目标时“应注意挖掘化学知识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素;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这正好纠正了在当前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将某单元或某课时的教学目标片面、孤立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的倾向。

教学目标设计是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准确地表述某一单元或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长期一来困扰化学教师的突出问题。强调在全面体现三维目标时“应注意挖掘化学知识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素;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这正好纠正了在当前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将某单元或某课时的教学目标片面、孤立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的倾向。以《化合价》的教学设计为例,2011版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2)能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根据化学式推求出某种元素的化合价;

(3)通过元素化合价、化学式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能力;

(4)通过本课感受仔细认真、交流合作对学习的重要性。

这样的设计受到了专家的一致肯定。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就教师目前的综合素质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价值篇3

通用技术综合性问题情境技术试验案例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被引入高中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的提高,是一门以培养技术设计和应用能力为主的实践性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宗旨,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如今,对于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通用技术课程有着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如何真正实现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目标与价值,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正确、科学地审视与看待通用技术

今天,我们崇尚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探索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而现实教学中,我们又必须面对高考这一高中教学的主要矛盾,必须正视的是:我们应以怎样正确态度对待通用技术课程?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国家未来的角度,重视并正确利用通用技术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必须看到对培养学生能力的深远意义和潜在价值,深入领会教育部门设置和课程安排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这门课程真正绽放出他的魅力和价值。

通用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他的综合性、包容性更强,它不仅涉及到语文等其他学科知识,还要融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学等方面知识,且学科语言、概念、方法等都有它自身的特点,通用技术课所带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设计和构思,更多地对生活的思考和发现。它不是单纯地培养劳动的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可以说,通用技术是一门更加注重学生技术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综合知识、综合思维、整体设计以及对课堂的驾驭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多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对于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学生可能会既陌生又充满好奇,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思维、丰富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能产生学习的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巧妙的设置教学问题,创设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成为探究创造性活动的主体,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开发。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一个问题:宋真宗年间,皇宫被焚,宋真宗命大臣丁谓重修皇宫。这个工程自然及其复杂,不仅要设计施工,运输材料,还要清理废墟,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此时,你是大臣丁谓,你将如何以最佳方案施工?学生们兴趣和思维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他们的答案可谓异彩纷呈,充满智慧。

又如,在“技术的性质”教学中,我以设计一张课桌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一张课桌需要综合运用哪些学科知识。根据学生的分析,教师将所涉及的学科知识罗列出来,很多学生都深有感触:会发现原来一张课桌的设计是需要综合运用到物理结构力学、材料学、美学、人机工程学等那么多学科知识的。此时,教师对技术的综合性、课程的综合性加以强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技术、了解课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提出贴近生活、充满趣味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既会调动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思考,也能让他们在问题中感受知识的趣味与意义。

(二)开展技术试验,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实践能力

技术试验是教学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试验、等探索性实践活动,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展技术试验活动,让每个学生通过设计、试验、观察、分析等活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

例如,在《结构与稳定性》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求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因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将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利用身边的废旧饮料瓶搭建起相对复杂和稳固的建筑,他们的作品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充满乐趣,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本身,让他们体验到了生活、知识的结合,培养了设计构思与实践能力,而过程本身也让他们体会到废弃物品循环利用的价值,无形中进行了节能低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的生化。这也正是我们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

(三)案例教学,化繁为简,体味知识

通用技术技术性较强,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尚有难度,恰到好处的案例对于教材的理解十分必要。好的案例会让我们事半功倍,老师可灵活运用。但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几个问题:

1.案例分析在精不在多。精选案例,深入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在讨论中获取共识,由典型案例联系到实际生活,不断地发散其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想象。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哲学人士说过:如果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想象则是“维系美丽花朵的源泉”。

2.案例选择要注重其影响和意义。南水北调工程的案例学生在地理、政治等课程中有所了解,学生们接触起来也更容易理解、更有说服力。

3.注重教材经典案例的选取,有的老师喜欢舍弃教材案例,去找一些更为繁琐的案例,其实教材的案例很多事具有普遍意义,加以运用,对于教学会更有说服力,很多时候不必舍近求远。

三、通用技术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值得强调的是,反思以往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与眼下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与实践和探索能力的学科,对学生的评价要尤其倡导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教师要尤其看重学生的过程收获,他们不一定有令你惊艳的作品,令你赞叹的结果,但是记得,学习和动手过程中,本身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和酝酿着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更加关注学习的宝贵过程,看到过程本身对于学生的价值。

通用技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诞生,也必将在教育者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完善与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价值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师 课程意识 缺失 课堂表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59-03

[作者简介]沈建民,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浙江湖州 313000)

教师的课程意识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从心理学层面来审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在对课程系统业已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的程度”。其中“程度”一词意蕴着教师的课程意识在其自身专业成长与发展中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水平,已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三种不同的发展水平或状态,即睡眠状态、迷失状态和觉醒状态。如果我们将视角切人课堂这一独特的文化空间,这一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即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课程意识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能自觉地依据宏观的课程目标来科学地制定微观的课堂教学目标,并优化设计教学内容、主动整合课程资源,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敏感地觉察到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教育情境的变化能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动捕捉并合理利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来辅助教学过程的推进,同时也能感知实施过程的教育意义,并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真正走向课程实施中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的程度”。鉴于此,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课程意识主要由目标意识、资源意识、过程意识和评价意识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具有“觉醒”课程意识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会敏感且自觉地从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和课堂评价等维度,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动态运作。

一、课程意识缺失的课堂表现

我们依据课程意识的四个构成要素“目标意识”、“资源意识”、“过程意识”和“评价意识”,实地考察了地方高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课程意识的状态。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地方高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课程意识还未达到‘觉醒状态’,在课程实施中应有的课程意识是缺失的”。课程意识缺失的课堂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忽视教学目标

教师有无目标意识的标志在于其是否重视课堂教学目标,并是否对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加以审视与反思。具有目标意识的教师能自觉地思考课程实施的一些前提性问题:如何科学地依据课程目标来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的这些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可行,如何对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教学目标等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地方高校教师的目标意识处于由‘睡眠状态’向‘迷失状态’过渡的阶段”。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过程推进的“指向标”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尺度”,虽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备课)时需要第一个认真考虑和精心设计的内容,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教师忽视课堂教学目标,缺乏应有的目标意识,致使其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仅重点考虑如何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听懂就可以了,而从未认真地去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价值”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合理、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更有甚者,课堂教学目标在其进行教学设计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是目前地方高校教师目标意识处于“迷失状态”,甚至“睡眠状态”的真实写照。其实,“耗散结构”理论中的“蝴蝶效应”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初始条件发生了细小的变化,那么就能在以后产生极大的结果差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目标作为“方向标”和“标尺度”,不仅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也指引着课堂教学的整个推进过程,为此,地方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进行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感知课堂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及生成性,以强化在课程实施中的“目标意识”。

2 窄化课程资源

具有资源意识的教师会在不经意间敏感地觉察到课程资源的存在,并立即加以收集和保存,能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合理采用匹配的课程资源,还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敏感地捕捉、利用动态生成的并且有利用价值的即时性课程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具有资源意识的教师还拥有以下课程资源的新视野:“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学生的‘错误认知’和‘创新思维’也是值得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地方高校教师的资源意识也处于由‘睡眠状态’向‘迷失状态’过渡的阶段,不过,相对于‘目标意识’而言,‘资源意识’的自觉程度稍强”。

在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所有素材性和条件性资源的总称,但由于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教师窄化课程资源,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或者最多再外加ppt、视频等媒体资源,从而使地方高校教师的资源意识处于“迷失状态”。其实,除了实验室、多媒体平台等校内条件性资源和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等除外,教师带进课堂的自身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素材性资源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在与老师的课堂互动中所展示的“另类思维”等素材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值得教师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从这个视角看,课堂教学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教师觉察与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水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教师所运用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

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价值篇5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知行合一、厚德强技”的校训,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主阵地,着力强化课堂教育引导,同时与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舆论宣传等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种有效途径,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收到良好效果。

一、结合“两课”的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两课”教学主渠道。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主阵地,着力强化课堂教育引导。让“两课”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我们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切入点,对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职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化问题进行探讨,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评价、延伸教学几个环节全面展开,有效地把党的先进理论系统地、深入地、有效地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中,落实到行动中,把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真正体现出来,切实培育和优化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把党的先进理论宣讲透彻、贯彻到位。在教学当中我们采用探究实践的方法,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课外(第二课堂、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为辅,由浅入深、从简到繁逐步展开教学试验,探究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效果比较,从各种教学方式中总结出最有效、最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使教学走出呆板、枯燥、落于俗套的尴尬境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感染、激励,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真正形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能够打动学生心扉的表现形态上下功夫。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精神活动意识形态生成过程,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对心灵的激励,是要激发每个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是要让社会主义价值观能够打动人们的心扉并获得广泛的认同。

1、宣传手段与渠道与时俱进。当前环境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依靠传统媒体和渠道,更要特别关注和研究如何利用网络及新媒体传播和宣传主流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往往在青少年阶段,而现在的青少年从一出生就面对信息网络化和媒体移动化的现实,青少年生下来就生存在数字空间之中,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网络科技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采用适合网络流通的语言占领网络和新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就成为我们当前宣传的主渠道。

2、树立身边榜样与典型。我们收集了大量我院在读的德才兼备的同学、已经毕业的优秀毕业生、我市社会上涌现出的优秀青年的先进事迹,通过网络互动、学生记者采访、现身报告等形式,来弘扬正气、传递社会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鲜活的生活叙事和行动故事显现其精神的光辉和思想的力量。显现出了价值观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社会属性,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量和激励力量。

3、加强硬件建设,积极开展环境育人。学校是教育的场所,与其他场所最大的差异,就是校园环境具有良好的教育氛围,使置身于其中的成员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环境的建设上紧紧围绕教育功能而设计,校园的总体建筑设计、文化氛围设计、绿化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做了都体现教育的特点和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宗旨,走进其中就可以领略到特定的教育空间设计,并在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价值观和行为活动方式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景观。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空间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的。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作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所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文化发展方向,鼓励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以文化人”,善于运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学生社团的积极性,排练和演出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优秀文艺作品;要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展示手段,以思想健康和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供师生欣赏,让师生能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受到鼓舞、得到教育。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文化思潮,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在高校的发展和繁荣。

四、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着力增强责任意识。

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价值篇6

摘要:培育初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优化课程目标意识,坚守学科的核心价值;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判断和选择;设计课堂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核心价值观;发挥师德示范作用,传递和增强人生正能量;加强课外拓展活动,深化和升华学生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生动地融入到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核心价值观教育

作者简介:王阿雄,男,福建省南靖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是破解转型期思想问题的导航灯,要在大中小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总书记强调,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在中学生中大力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初中阶段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新修订的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课标,在课程性质的“思想性”特征、“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方面多次强调思想品德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一、优化课程目标意识,坚守学科的核心价值

初中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可塑性强,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课属于德育课,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和思想性特征,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做到立德树人;在教学目标确定过程中,要防止仅从考试出发,以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做法,深入挖掘和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核心,做到育人为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保证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重点,从更深层次上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备课,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灵活应用不同教学方法,在师生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创建新集体”时,课前要结合学生实际,分析课标和教材,将“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作为本课的核心目标。课上要针对七年级新生的特点,将核心目标细化,让学生回顾身边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与损害集体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合作探究:你最期望的班集体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如何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通过这些问题,让每个学生各尽所能,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教师围绕价值观教育目标,准确把握教育的时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强化团结、协作、和谐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判断和选择

人的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是人作为主体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的价值观念,只有在学生自主接受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度和思维主动性,需要靠教师去诱发,如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使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学生自己的心理需求,在具体而真实的情境中,学会自主选择和判断。

为此,思想品德的每一课,都应该尽量提供生动的材料、创设情境和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考活动,在活动中置身于情境之中进行自主体验和感悟,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如在进行“难报三春晖”这一框的教学时,首先可向学生们展示《父亲》之歌及与歌词内容相对应的生活画面,引发学生回想自己被父母呵护、关爱而健康成长的经历,理解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体会父母抚养自己而付出的辛劳,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其次可通过“孝亲故事知多少”竞赛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古今“孝亲”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从中感受榜样的力量,为自己“孝亲”行为提供借鉴;还可以进行爱的践行活动:围绕“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搭建学生展示才干的平台,明确孝敬父母应该落实为具体行动,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应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设计课堂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核心价值观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照本宣科就能达到的,课堂上要摒弃喊口号、贴标签的做法,应该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主题活动。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问题开展合作探究,用鲜活的情景和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加强正确的价值引导,将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人教学活动全过程。

例如,在上八年级“难报三春晖”时,教师特意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活动:感知父母——交流父母亲一天的工作生活;感悟父母之爱——讲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故事;感恩父母——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引导学生体验亲子关系和培养孝敬之心。这样的活动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情感。又如在九年级“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教学时,教师精心开展“放飞青春与梦想”的主题探究活动,课堂先由诗歌朗诵人手,展示名人伟人的理想,接着由小组讨论并派出代表上台畅谈自己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途径。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引导,使学生明确爱国、敬业等价值标准的具体内涵,学会把个人前途与祖国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发挥师德示范作用,传递和增强人生正能量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学必须以爱心来培育爱心,用人格来影响人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不容小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品德教师责无旁贷,应当不断唤醒自己的示范意识,调动自己的经验经历,改善自己的言行举止,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人师表,做出榜样。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基础与本质,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热爱学生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公正公平;热爱学生就是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热爱学生就是要全面地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学习、生活与健康,保护学生安全,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学生才能够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只有让爱在课堂上涌动,才能唤醒学生的和善、仁爱之心,促进积极情感的养成。

其次,要多途径地传递正能量。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积极向上的内容,把崇尚真、善、美的东西展现给人生观还未确立的学生。面对生活中消极、负面的社会现象,不应停留在指责、猜疑的表面,而应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客观地加以批判。如有教师在“诚信是金”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了正面的案例。从古代“一诺千金”、“立木取信”等成语故事,引导学生领悟“信守承诺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从“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兑现承诺、生死接力的事迹中,引导学生体会承诺的分量,在感动的同时领悟“既然做出承诺就要兑现承诺”的重要性;从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厂长贝兆汉怎样通过信守承诺使一个只有四口铜锅的制药车间发展到涉足多行业的企业集团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领悟“信守承诺会有回报”。从这些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案例中,学生能够总结信守承诺的重要意义,从课堂上汲取正能量。当然,有的教师并没有回避社会上不讲信用的现象,而是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这些反面现象,进行批判性反思,感受失信的后果和代价,让学生明确不信守承诺会遭受心灵的拷问、道义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因此,面对社会上的负面事件,教师应“负面正用”,充分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以良好的价值导向。

五、加强课外拓展活动,巩固和升华学生的价值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既离不开对生活的认识,又离不开体验和践行。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大特征。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明确指出“道德实践”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将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注重课内课外结合,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和领悟,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获得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热心公益、服务社会”这节课时,有教师在布置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相关知识后,组织学生走上街头上现场课,疏导路口交通、清除路面垃圾和街面“小广告”;有教师则组织全班同学到镇敬老院开展关爱老人活动,大家用省下的零花钱购买日常用品送给老人,陪老人谈心,帮老人打扫卫生。在亲身参与公益活动中,学生们用汗水和付出感受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意义,更加透彻地理解了书本上提到的“给”永远比“拿”快乐的道理,认识到了每个人都应义不容辞地承担社会责任,从而更好地树立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

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价值篇7

1.加强教育培训师资人才的管理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永远是教学发展的核心重点。没有高质量的教官队伍,再完美的教学设计,再领先的教学理念,再先进的教育技术对民警培训工作都将是无意义的。1.努力建设高水平的教官队伍。要结合本地区的公安工作特点和优势,设定教官等级和准入制度,提高教官待遇标准,吸引高质人才进入教官队伍。要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真正成为教官队伍建设的核心理念,就必须设定教官等级和准入制度,提高教官待遇标准。教官水平决定在训民警水平,教官素质决定在训民警素质,教官知识能力决定在训民警知识能力。要在晋职晋级、工资待遇等方面,制定稳定的奖优赏优政策制度。这是教官队伍建设中吸引人才、稳定队伍、提高水平的战略方向。注重教官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促进教学水平可持续发展。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学机构,可通过理论和实战集训,组队深入基层所队调研,开辟新知识新技能“第二课堂”,广泛开展警务技能研讨会、研讨班等方法,不断提升教官的知识能力和教学训练水平。建立健全教官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的评估机制,正确引导教官通过“终身学习”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对拒不参与继续教育,或在职培训效果不佳,教学脱离公安实践的教官要予以淘汰。2.优化教官知识结构。教官要能够运用教育技术,掌握学科最新进展,把握政策导向,组织领导团队开展教学工作。要避免教官只懂警务实战技术,不懂课程研发;只能具体操作、不能教学设计;只会动作示范、不会讲解传授。要鼓励教官突出自身专长,优化知识结构,努力自主研发课程,设计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还要搭建学术专业平台,鼓励支持教官开展警务实战理论和实操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随着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开展全警大练兵、苦练基本功等活动不断深入,各地培训机构的实战教学水平迅速提高,经验日趋成熟。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迎潮冲浪,将自己优秀的警务实战教官打造成“掌门人”级别的教学精英,从而在警务实战教学、学术领域打上自身独有的“烙印”,将警务实战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2.加强教育培训资源配置管理

教育培训资源配置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公安教育培训质量。教育培训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当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在现代教育培训中,教师和学生也是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课程资源和装备资源等四大方面。1.师生资源公安教育培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而学员的实战经验丰富。虽然经过多年的轮岗、选调,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仍没有根本解决。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重视学生资源是教育培训的重要资源之一。为此我们建议:一是临时延聘专家型教师。但临时延聘专家型教师是在教学任务下达时间短、警种专业教学特殊等情形下的一种无奈之举,难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的一贯性、连续性。二是开放互动课堂。开放互动课堂是由教师进行理论讲解,而由实战经验丰富、表达能力良好的优秀学员进行典型案例讲解或模拟实战演示。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精通实操(战)远远不够,只有上升到潜意识中的实战理念,才能在千变万化的环境、情境中应变自如。而从实战上升到理念,需要教师的高度总结、概括、升华。2.课程资源目前在公安教育培训工作中,课程开发、研发、创新热度高,课程资源积累、共享、开放忽视多,造成重复开发、研发、创新,造成大量的、不必要的、本来就稀缺的教学资源浪费。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库。从省部级机构到基层公安教育培训机构,都应建立健全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库。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库应包括教案、讲义、课件等图文材料,也包括视频、音频等课程媒体材料。经典的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库,可通过定期的评比入选、更新。优秀的新研发、新创新课程优先入库。课程资源库在内部应完全公开、全部共享。二是建立健全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辅助资源库。对公安教育培训课程的教案、讲义、课件等研发可能需要使用的文稿、书籍、图片,以及经典实战案例、视音频资料(的可设立访问等级)等,建立较为完善、全面的课程辅助资源库。课程辅助资源库的建立,可以极大方便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官根据需要研发、更新课程内容,而不会将宝贵的备课时间用在寻找、搜索具体素材方面。3.装备资源目前,我国公安教育培训工作仍处于初级起步的发展阶段。虽然上级对公安教育培训多年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但教育训练基地硬件建设装备资源发展仍处于滞后状况,影响了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上层次,上水平。

3.坚持广泛调研与科学设置课程相结合

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安教育培训工作谋求新发展的措施和途径,就必须找准公安教育培训工作与公安实际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从而推动教育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而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开展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则是极为有效的工作方式。一是深入基层所队代职调研。教育培训机构教官,必须带有明确的调研课题或课程研发方向深入基层所队代职调研。由于教育培训机构派员深入基层调研与轮岗交流有着本质的不同,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建议教官调研者可任基层所队临时副职,以便于教官调研者能同时调研基层所队领导和普通警员实际警务工作的真实情况、面临的真实问题,从而研发出更受基层欢迎的、更贴近基层警务实际的教育培训课程。二是课堂调查问卷。在教育培训期间,应定期不定期地开展问卷调查,广泛听取参训民警的意见和建议。既可对授课教官的水平能力进行正确评估,也能便捷获知基层的课程培训需求。三是利用内部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广泛征求基层单位和基层民警意见。四是加强与科研单位和上级训练部门的沟通。为把握国内外教育培训动态,了解当前和将来公安民警应对新形势和新局面所必须具备的前沿理念和前沿知识,应广泛加强与有关科研单位和上及训练部门的沟通联系。五是加强教学交流。加强与省内外相关教育培训单位的横向交流,可以掌握教育培训发展动态,更新教育培训理念,学习好的做法,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工作思路。通过调研和交流,促进培训机构掌握基层警务真实情况,了解实际需求,从而把握重点,创新思维,更新理念,将调研中吸取的意见建议和发现的问题,融入到新的教育培训课程之中,采取更加科学的教学训练方法,优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和基层工作需要的“科学、实用、高效、规范”的训练新机制,逐步实现警务实战训练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实现教育训练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确保培训实效。

4.在课程设置中贯彻教育培训理念

当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特殊职业从业人员并非是天生就有特殊能力的人,而是由“普通人”通过专业训练设计和培养出来的。对于警务工作来说,警察强于普通人的力量更多来自于专门的警察装备和专业的警察训练。当今发达国家的警察教育培训,教给学员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输诸多先进的警务理念并贯穿培训始终,直接影响着他们以后的警务生涯,从而内化为执法理念。为此,要坚决将教育培训理念贯彻到课程设置并落实到教育培训之中。将先进的教学设计、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先进的专业教育心理学方法加以科学整合,将会培训出具有优秀执法理念的警务工作者。

5.坚持纪律教育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要把政法干部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党和人民放心的、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素质的队伍,一支忠诚可靠、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秉公执法、训练有素、业务精通的队伍,就必须将综合职业道德培养、综合职业精神养成与理论、实战教育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总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指警察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以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整警察各种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警察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状况。”根据当代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心理学相关观点,警察综合职业道德培养、综合职业精神养成是一个长期综合过程。必须遵循他律时期、自律时期和价值目标形成时期等三大发展形成时期的特点,耐心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为此,教育培训应相应地分三个阶段进行,即主体形成阶段——主体反思阶段——主体自觉阶段,从而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警察综合职业道德培养、综合职业精神养成。

6.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前瞻性研究

只有理念上的创新,才有实践上的创新;只有战略上的前瞻,才有实际上的推进。新时期的公安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敏锐把握时展趋势,树立符合不断发展的警务实际要求的培训新理念。1.教育培训管理者要立足实际,加强战略前瞻性研究,引领公安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战略性前瞻研究,是把握未来发展、把握时代脉搏、把握发展趋势的研究,但要立足当今、不能好高骛远。一是知识上要与现代科技进展——特别是当代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保持同步;二是建立健全警务教育培训大数据系统,综合科学分析,完善优化公安教育培训课程体系。2.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前瞻性研究,是公安教育培训工作创新的必要前提和必由之路。其特点是分析过去、探索发展,立足当前、预见未来,依据进展、把握趋势。要创新公安教育培训工作,教育管理者和管理部门,就必须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前瞻性研究。

二、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对民警教育培训课程设计的启示

课程设计,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课程设计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课程设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侧重于技术层面,即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他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各种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另一个层面更为侧重具体设计前的理论研究和准备。也就是说,课程设计是指教育机构的专家学者对课程的研究并拟订出课程学习方案,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和教学科目,编写教科书等,为决策部门服务。(一)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设计要根据教育培训内容、对象选择匹配的价值取向现代教育心理学各学术流派对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主张学校课程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最有价值的学科的教学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重点强调知识、技能和各种学科的价值,倾向于教师为中心,重视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揭示价值观;认知过程取向强调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必要技能和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本主义取向主张学校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的经验,强调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认为学校课程应当为增强个体的自我概念以达到自我实现提供机会。为此,教师必须提供一个有利的情境,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学习;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强调学校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要使社会成为更加理想的社会,在课程中就要表现社会需要、社会问题、现实的理想和未来的憧憬,帮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和社会调查等参与到社会的结构与管理之中。社会重建主义取向不仅强调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而且还要具有改造社会的意识和本领;科技取向强调运用各种设备和媒体,确定更有效的方法完成事先所期望的任务。而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科技取向常常运用其它课程取向的观点。各种课程设计价值取向各有优缺点。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设计,应根据教育培训内容、对象选择匹配的价值取向。比如系统理论课程设计,总体课程设计可依据理论体系以科目为中心进行设计,使系统理论体系层级叙述完备、框架构成逻辑性强;在重点知识点讲述上,应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设计,以调动学习兴趣、记住重点、掌握难点;在知识理论难点上,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力透难点。(二)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设计要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导向受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构建主义教育心理学影响,当代课程设计价值取向更多地倾向于多种取向的综合。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设计,应采取多种整合或综合优势的取向,兼顾系统的学科内容、学员与公安工作实际的需求,以使设计出的课程能够发挥更全面的功能、获得最好教学效果。单一形式的教育培训课程设计不可取,但亦不能因为热衷于跟潮流、多取向而忽略教育培训的宗旨。公安教育培训课程设计必须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导向。

三、当代教育心理学新进展对民警教育培训技术发展的启示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受构建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教育心理学理念影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实验技术日新月异,而许多心理学实验技术已经证实可以走出实验室而广为教育工作者采用。如设计型实验或设计型研究、心理学网络实验和测量技术、交互式学习技术、学习兴趣的任务内测量技术、认知负荷测定技术、概念图与图论测量技术等。而大数据综合分析整合技术、多价值取向教育技术则必将是未来教育技术学实际应用的大趋势。(一)大数据分析整合技术是宏观教育技术发展的热点趋势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海量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是目前最火爆、最前沿的科技界概念。大数据的特点为4个“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即:第一,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eB级别,甚至达到“恐怖”的DB、n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繁多;第三,价值密度低,分析整合价值、商业价值高;第四,处理速度快。根据以上,我们建立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的优点将是多方面的。1.建立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可以保存完整历史培训档案大数据特点之一就是数据体量庞大而价值密度低。由于大量的阶段性价值淹没在海量数据之中,许多数据或许目前看不出价值,但若干时间之后都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数据、历史史料。建立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仅需要一个数据库服务器和海量数据硬盘阵列,及时输入上课信息即可简单组建。当然,许多目前看来非常琐碎的信息,譬如:学员出生日期、籍贯、学历、培训经历等身份简历信息、授课教官的身份简历信息、上课情况、教案、讲义、课件、上课视音频文件、学员因公负伤或牺牲情况、学员获奖晋升情况、学员工作差错处分情况等等,都可输入大数据系统。目前看来越琐碎越普通细节的相关信息,越具有历史保存和未来分析价值。2.建立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是分析目前公安教育培训现状的有力工具基于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的分析结论,将是分析公安教育培训现状的最权威的报告。由于大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种类繁多齐全,基于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既可分析诸于教育培训与受训学员立功授奖、受伤牺牲、差错事故的关系,亦可从长远角度分析受训学员家庭子女因素对教育培训效果的影响,还可分析整合多因素、多技术对教育培训工作的综合影响等等,从而可以对当前的教育培训效果作出科学权威评估和评价。3.建立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是开展公安教育培训前瞻性研究的依据由于公安教育培训的大数据系统的分析结论的科学性、权威性,对当前的教育培训工作的合理内核和存在问题进行真实展现,从而成为公安教育培训前瞻性研究的最科学、最权威的依据。(二)多价值取向教学技术是课堂教育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受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和构建主义教育心理学影响,当代课堂教学技术更多地倾向于多种价值取向的综合。无论是警务理论教学还是警务实战教学,每节课程都不可能是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单纯内容教学,所以也不应该采取特定价值取向的教学技术。1.课堂教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应以最佳教学效果为目标教学,包涵“教”与“学”两方面概念。最佳教学效果,就是教的好、学的佳的理想教育状态。各种教育心理学流派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各有优缺点。公安教育培训的课堂教学技术,应根据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对象选择合理的价值取向。比如手枪应用射击教学,总体课堂教学可依据以科目为中心进行开展;在手枪应用射击实战理念讲述上,应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采取实战案例法教学技术;在应用射击难点上,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体验实操实练。2.课堂教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应与教官教学艺术相统一由于各个教官知识阅历、气质类型、表达艺术不尽相同,课堂教学艺术不可能完全一致。即使教学内容完全一致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官不可能采取或使用完全一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教育培训理念的核心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效益。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官个体差异性是授课方式方法和教学技术生动化、多样化的有力保障。但只有将教学科学上升到教学艺术,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而前提是,课堂教学技术的价值取向与教官教学艺术完美统一、完美合一。

四、当代教育心理学新进展对民警教育培训理论教学的启示

当前民警教育培训理论教学范围十分宽泛,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公安业务、职业道德与纪律作风、警察礼仪、心理健康等内容,教学重点一般集中在法律基础知识、公安业务知识、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公安信息化、群众工作能力、廉政教育、保密教育、现场保护及证据意识和提取证据能力等方面,范围宽泛,内容丰富。依据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及发达国家警务理念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认为警务理论教学未来趋向于整合成“一个素质、两个理念”为主体内容的综合教学模式。“一个素质”,指的是现代警察综合职业素质。现代警察综合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公安业务、职业道德与纪律作风、心理健康、公安信息化、群众工作能力、廉政教育、保密教育、现场保护及证据意识和提取证据能力等;“两个理念”,指的是执法规范化理念、服务职业对象理念,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公安业务、职业道德与纪律作风、警察礼仪、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群众工作能力、廉政教育、保密教育等。“一个素质、两个理念”的教学内容有交叉重叠,但在教学设计、教学方向上有差异。现代警察综合职业素质是人民警察对自我、自我职业的必备道德和必备素质的认同、认可;执法规范化理念、服务职业对象理念是人民警察在对自我、自我职业的必备道德和必备素质的认同、认可的基础上,自觉履行职务与义务、限制性行使权力的认同和认可。

五、当代教育心理学新进展对民警教育培训实战教学的启示

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价值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82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第二部分明确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探讨。

一、高中历史教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成长关系着他们自身的发展,更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思想文化使青年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也在发生分化和碰撞。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重知识与分数、轻思想教育的做法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匮乏,一部分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因此对青年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这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历史中既有许多爱国主义事迹,也有许多追求民主法治的篇章,更有诚信友善的先贤榜样。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必要而且也切实可行的。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性

1.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历史教学目标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历史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也是历史教学的方向,因此,在进行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的时候,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目标设计,作为教学达成的重要指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联的知识点,善于通过精心设计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教育。因为只有将其融入历史教学目标中,在随后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才会有针对性地考虑如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历史教学内容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和谐、法治等既是对国家层面也是对社会和公民层面的要求,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其实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通过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历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理解民主和法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坚定学生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增强对依法治国建设道路的信心。通过对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屈辱史,学习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丰功伟绩,从而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等的学习,学生要深刻认识到改革是富强的必由之路,从而坚定持续改革开放的决心。

3.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历史课外活动中

历史课程资源来源不仅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其实还拥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丰富课外来源,比如博物馆、历史遗址、历史文物等物质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广泛挖掘,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历史课外活动中。比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可以进行红色之旅,考察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四军抗战纪念馆;也可以访问抗日老八路,开展口述历史的寻访工作;还可以举行历史专题小报展、经典影片回放、述说家乡历史等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孟学华.强化历史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

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价值篇9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学习课程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中办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探索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就成为落实十报告和《意见》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服务学习课程的探索

服务学习课程源于美国的“服务学习”模式。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社会物质财富的剧增,社会精神文明却日益下降。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急剧膨胀,所有的都要围绕“自我”进行思考,“个人成为分析和观察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基本视角”。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为了改变大学生的这种价值观,同时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服务学习课程应运而生。它以社群主义为学理基础,主张“理解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式是把个人放到其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背景中去考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同时也是观念的总体,即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它以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科学认知为前提,运用基于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摆脱了自由主义的困境,同时又涵盖社群主义。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是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在形成价值认同的过程中,价值理论学习和价值实践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理论学习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实践活动以理论学习为前提。以汕头大学公益课程为例,它将服务学习课程分为服务研习、工作坊和实践活动两个部分。服务研习、工作坊等是一种理论学习,以潜在渗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为主,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养成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形成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取向等。实践活动是一种与理论学习紧密相连的社会服务活动,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将从理论学习中获得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转化为实践行为,并通过实践行为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服务学习课程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服务学习课程的探索,为破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两个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1.如何使实践教学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服务学习课程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前后衔接与广泛参与,它为实践教学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思路。按照服务学习课程的教学安排,学生在接受服务研习与理论培训之后,会结合课程目标和内容自主开展前期调研、活动策划、活动宣传、活动实施等步骤,在所有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会组织学生对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环节进行心得分享和反思交流,以检验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分离,导致实践教学重形式轻内容。此外,我国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精英教育”模式,少数人的实践教学难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教育的有效性和广泛性。

2.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进专业课程

服务学习课程强调价值教育与专业学习相互结合,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进专业课程提供了思路。价值教育与专业学习相互结合的理念,不仅要体现在服务学习课程的课程目标中,而且要体现在服务学习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目前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进专业课程的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专业课教学中,无论是从课程目标的制定上,还是从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都明显表现出专业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分离”,专业课教学中蕴涵的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还没有被发掘。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进专业课程,教师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要点有意识地纳入教学计划中,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使渗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2-11-08.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新华网,2013-12-23.

[3][4]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6]宋臻,蔡映辉.公益课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新探索――以汕头大学公益课程为例[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价值篇10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但社会仍然需要大量的平面设计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的知识,对该学科中的知识理论和技能有着深刻理解,拥有专业平面设计操作和研究的能力。

一、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平面设计作为一门主要培养基础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科,它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且具有竞争力的社会性人才。但是目前,有些院校过分重视设计辅助软件的操作教学,这样做会使培养出的学生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失去竞争力。近些年,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教育教学资源也变得更为紧张,有限的教师无法培养众多的学生,因此,虽然市场需要的平面设计人才不断增多,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也很好,但是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标准。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高等职业教育平面设计课程产生影响的现实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实践型人才,而从平面设计的应用价值上看,平面设计是属于商业价值领域的。在平面设计课程中,设计的功能价值、市场价值、传统文化价值等相关价值紧密联系着。我国平面设计作品一直在国际商品价值中处于劣势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计作品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其次,在设计中大量使用西方国家的素材,暴露了我国设计的缺陷;再次,我国的商品没有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没有中国特色,商品的品味档次也不太高;最后,市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传统文化元素无法得到发扬和继承。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高等职业教育平面设计教学内容的具体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平面设计课程传授给学生技能和知识。在高等职业教育平面设计教学中,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图形创意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平面设计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就是为了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社会技能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论是对中国平面设计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设计素养都有着重大影响,在微观上,它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平面设计课程的一个分支。

四、高等职业教育平面设计课程内容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