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采矿权出让收益管理办法十篇采矿权出让收益管理办法十篇

采矿权出让收益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00:01

采矿权出让收益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自然资源价值观;资源补偿;生态补偿

中图分类号:D92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6-0135-04

实践中,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核心的能源矿产资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仍将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或制约因素。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本文中所说有偿取得仅指从能源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处初次取得)的改革一直是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具体怎样改,首先应从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对价予以分析。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对价是相对于划拨等矿业权无偿取得方式而言,矿业权人通过出让这种有偿取得手段从所有权人——国家的控制中获得矿业权时所要支付的对价,包括矿业权价款、探矿权与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等民事易款项,是矿业权从矿产资源所有权中分离形成独立权利的前提。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性质体现于我国《宪法》第9条、《民法通则》第81条和《矿产资源法》第3条规定。然而,能源矿产资源领域从单极利用发展到多极利用,国家只对能源矿产资源保留了抽象的支配力。国家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商品交换性的活动中的利益,同样是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人依法所享有的合法利益,矿业权人向国家通过支付对价始取得矿业权,《物权法》第三编用益物权编第123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由此将矿业权纳入用益物权体系中,然而与普通永益物权相比,矿业权是一种特殊用益物权,其特殊处首先在于能源矿产资源是可消耗物,会随着矿业权的行使逐渐灭失,因此矿业权人对标的物的处分权行使程度不同。一般用益物权仅限于对物事实上的处分,而矿业权可以在法律上行使处分权。如《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矿业权人享有矿产品所有权。除国务院规定由指定的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外,采矿权人可以将矿产品按其意图销售。其次还在于能源矿产资源关涉社会公共利益,矿业权带有极强的公权色彩,在矿业权行使中始终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因此,矿业权有偿取得对价不得不体现这两点特殊属性。

一、矿业权有偿取得对价的理论基础——自然资源价值观

能源是能转化为人类所需能量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资源,是资源的属概念。能源矿产资源所有权转化为矿业权的法学基础是物权领域中所有权的变革。随着私有权利的社会化运动,所有权从静态意义上的管领支配不断演变成一种抽象的最终支配权,权利社会化的另一层含义是使所有权人的物不断以新的形式由不同人使用,以流通获利,在此过程中,所有权各项权能不断分裂,分化为不同的主体行使,物因多种用途的发挥而产生收益,原来封闭的所有权打开了固守的支配状态,分化出不同的用益物权,而经济形式的不断变革,这些权利已经突破用益物权的范畴呈现出新的状态,于是用产权这一概念囊括所有用益物权和因新的经济形式而衍生出的权利。产权的概念尽管来源于经济学,但却已为法学领域吸纳,在产权的框架中,所有权是母权,而其权利是所有权社会化的产物,是在所有权母体内分化的物的利用权。当实现权利分化时需要付出对价。这一对价若出于自愿,可任由双方协议出一个合理的价格,但国家的能源矿产资源所有权却因矿产资源的公共财产属性,不能由所有权人按照意愿索要对价,其必须有相应的价值理论作为支持。这就要追溯到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关于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马克思主义经哲学的自然资源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没有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的来源是一般人类劳动,因此,未凝结人类抽象劳动的物也不具有价值。那么,未凝结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显然不具有价值。2.西方效用价值观。这种观点是从物品满足人的欲望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认为自然资源有价值,是指将自然资源的价值归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的效用和它的稀缺性。效用价值观将自然资源的价值归结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的效用。“较大的价值几乎总是同较大的效用相适应的,而较小的价值同较小的效用相适应。3.自然价值论。认为人类劳动凝结的自然资源价值是自然价值和凝结于其上的劳动价值的统一体,资源自身属性和规律是其价值的直接源泉,人类劳动则是其价值的间接源泉。

以上几种观点仅以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自然对人的贡献为基点来认识自然资源价值的,没有站在社会经济再生产、自然资源再生产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角度分析自然资源价值构成,没有揭示出自然资源价值构成与自然资源再生产、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及吸纳能力之间的关系。在这样一个能源资源匮乏,以往工业文明下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难以维续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唯有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价值观才能指导能源矿产资源生产开发和流转等实践活动。此种观点提出自然资源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也具有生态价值和环境价值。在具体构成上,自然资源价值可分为天然价值(产权价值)、人工价值(劳动价值)和代际补偿价值(不可再生价值),外部补偿价值(包括生态价值和环境价值)。以这种理论形成的价值符合能源矿产资源的多功能性和多价值性,将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更利于进入后工业时代人类、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与发展。因此,在此种价值理论之上形成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对价更为合理。

二、我国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对价的法律制度现状。

广义的能源矿产法律体系由能源基本法、矿产资源法、各单行能源法律(以煤炭法、电力法、石油天然气法、原子能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能源公用事业法为“七个柱子”)、能源行政法规(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石油地质勘探损害补偿办法)、规章、地方性法规等共同组成。然而,能源法律对能源产品价格尚有所规定,如《能源法》草案88条规定: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能源产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而关于矿业权价款的相关规定则要从矿产资源类法律中寻找依据。当前关于能源矿业权价款的法律依据散见于《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矿业权出让管理暂行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和《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管理办法》等。具体而言,能源矿业权对价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矿业权价款。包括采矿权价款和探矿权价款,是国家将其出资勘查形成的矿产地、矿业权空白地的矿业权出让给矿业权申请人时:按规定向矿业权申请人收取的价款。根据《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和《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对于申请国家出资勘查并已经探明矿产地的区块的探矿权。采矿权的,矿业权申请人应当缴纳探矿权价款。但有些地方规定,对于不需或只需进行简单地质工作即可开采的非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矿产地、矿业权空白地以及依法收归国有的矿产地,申请人也需要交纳相应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第二,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根据《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探矿权使用费按照年度计算,逐年缴纳,但是最高不得超过每平方公里每年500元。根据《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规定,采矿权申请人应当缴纳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按照矿区范围的面积逐年缴纳,标准为每平方公里每年1 000元。第三,矿产资源补偿费或矿区使用费。《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5条规定:‘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1994年第150号国务院令《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第1条规定: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从以上规定中可见,矿产资源补偿费表示的是所有者权益。矿产资源补偿费按照下列方式计算;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金额=矿产品销售收入×补偿费费率x开采回采率系数。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的补偿费率是1%。矿区使用费是对开采海洋石油的中外企业和中外合作开采石油的企业,按每个油气天日历年度油气总产量和费率征收。对于已缴纳矿区使用费的企业,不再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并暂不收资源税。可见矿区使用费是对含有外方因素的石油企业征收的相当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作用的费用。第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费用。在申请采矿证时,采矿权申请人应按照要求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2009年,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第2条规定:因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的预防和治理恢复,适用本规定。第18条规定采矿权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其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数额,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执行,但是其数额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第19条则规定在采矿权人矿山建设完成后,依照要求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的,可以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验收,验收合格后,由主管部门返还保证金及孳生利息。如果验收未达到治理恢复目标的,不予返还保证金。保证金只是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义务的财务保障。具体的费用从保证金中折抵。第五,生态补偿费。生态补偿的范围一般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矿产资源开发、海洋、流域和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的起草工作已被列为国务院2011年立法工作计划三类需要积极研究论证的项目。“条例”草案规定所谓生态补偿是指国家、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其他生态受益者给予生态保护建设者因其保护生态的投入或失去可能的发展机会而进行的补偿。生态补偿费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与恢复。财政转移支付是当前我国最主要的生态补偿途径,巨额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为西部生态补偿提供了很好的资金基础。但是,生态补偿还没有成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现在各省、自治区都已开始征收生态补偿费,但仅仅将生态损失限制在水土流失范围内,如陕西于2009年1月1日实施《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该“办法”第2条规定,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的企业,应根据本办法规定缴纳水土流失补偿费,第4条规定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企业水土流失补偿费的计征标准。具体用途根据关于修订《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有关问题的通知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水土保持预防保护、重点治理、生态修复及沉陷区治理等项目投资;水土保持项目的配套和补助资金;水土流失补偿费征管工作业务经费;省政府确定的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有关的其他支出。第六,能源矿产资源税收。目前主要体现为资源税。根据2011年11月1日实施的修订后的《资源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资源税缴纳范围为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七种,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将从现行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为5%。煤炭等其他五类税目的资源税则沿袭了从量计征的模式,焦煤等税额标准有所提高。新公布的《资源税税目税率明细表》将焦煤单列,规定每吨焦煤需要交纳的资源税为8元,其他煤炭的税额标准根据省份的不同略有差异。第七,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勘察登记费和开采登记费。根据《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办理勘查登记手续,应当按照规定缴纳登证费。”按照《价费字[1992]251号》规定的标准,根据勘查项目的不同,一般矿产勘查登记费数额为50元~100元,同时,“办理采矿登记手续,应当按照规定缴纳登记费。”对于矿山企业进行变更而换领采矿证的,均收费100元。第八,石油特别收益金。按我国《石油特别收益金征收管理办法》规定,销售国产原油价格超过一定水平所获得的超额收入按比例征收收益金。石油特别收益金实行5级超额累进从价定率计征。第九,地方特别征收的非税费用。例如,山西省于2007年起向煤炭开采企业征收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和煤矿转产发展基金。第十,因矿山开采而需缴纳的其他费用。

我国现有的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对价无法完全体现能源矿产资源出让成本,而且有些收费性质界定不清。首先从构成成本看,体现产权价值的资源补偿费费率偏低,仅为l%,显然低于发达国家10%的普遍水平;而且矿业权取得价款缺乏代际补偿价值体现;生态价值补偿制度尚处于地方试行阶段,还很不成熟,生态补偿理论依据、补偿范围、费用征收和生态损害评估等都缺乏成熟的理论。其次,各种构成要素性质不明晰。《矿产资源法》第5条规定: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此规定意味着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是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这种民事性质的交易成本构成。然而,国土资发.[2004]9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管理的通知》第1条规定:价款是国家依法出让探矿权采矿权取得的收入,包括以行政审批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取得的全部收入和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并按照成交确认书或出让合同等取得的全部收入。以出让方式为例,出让是市场经济下国家作为民事主体让与其部分权能成就用益物权的主要方式,出让收入显然应理解为能源矿业权取得对价中民事性质交易费用。这就与前文中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的性质发生了混淆,以致一些学者认为这两者都是矿业权人为成就其矿业权而向所有权人支付的民事性质费用。而且,按《矿产资源法》第5条的规定,资源税也是国家基于所有权人的身份而获得的民事性质收入。显然作为国家行政权力主体基于地位无偿强制性征收的税收不符合这一性质,且资源税收入全部留给地方,不能出体现对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补偿。

三、我国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对价发展思考

如前所述,我国相关法律关于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对价的规定寥寥几条,兼之价格研究的专业性特征,使这一课题偏向于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在法律研究领域中相对空白。然而打破学科疆域,将其他学科成果延伸到法学领域并转化为法律实践,却是学科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对价规范的系统化

如前文所述,关于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散见于各办法条例中,内容零散,立法位阶低,而且有偿取得对价各构成因素性质模糊甚至冲突,不便于实践操作,因此需要对已存的规范性文件系统化。解决此问题,应采取法律编纂的形式,将现有的法规、规章、办法、规定进行审查、修改和补充,消除其中矛盾的内容,增加新的内容,以形成有内在联系的、和谐的统一体。具体而言,应该在现有矿产资源法中就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加以专章规定,这样不仅使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便于查询操作,也可减少有偿取得支出的制度成本,而且这部分内容与矿业权出让、评估交易、矿业权转让等规定能构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使该法原有体系更加完整,易于确定。

(二)实现能源矿业权有偿取得对价完全成本化

采矿权出让收益管理办法篇2

第二条采矿权价款是国家依法出让采矿权取得的收入,包括以协议方式出让采矿权取得的全部收入和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出让采矿权取得的全部收入。本办法适用于市收取采矿权价款的使用和管理。

第三条采矿权价款的收取

各县(区)国土资源局根据出让采矿权评估价、协议价或招标、拍卖、挂牌成交价填具缴款通知书,通知采矿权申请人缴款;采矿权申请人在接到缴款通知书10个工作日内到市国土资源局审批大厅办理缴款手续。

采矿权价款缴入市级国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采矿权申请人未按规定及时缴纳采矿权价款的,由采矿权登记管理机关责令其在30日内缴纳,并从滞纳之日起,每日加收2‰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采矿权登记机关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第四条采矿权价款的分成

缴入市级国库的采矿权价款,作为市级财政预算收入。为体现集中资金办大事又兼顾县区积极性的原则,市财政按缴入国库采矿权价款的20%集中资金,重点用于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矿产开发技术改造支出,其余资金扣除采矿权评估费后市、县(扩权县、区)两级之间按6:4比例分成。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核定各县、区分成款具体数额,由市财政局将款项拨付到各县、区财政局。

第五条采矿权价款使用范围

(一)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矿产开发技术改造等支出。主要用于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以及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绩的矿山企业;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重点及方向,可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绿色环保先进技术推广使用以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技术改造等支出。

(二)采矿权管理及成本费用支出。主要用于矿业权规划,矿业权市场建设经费,矿业秩序整顿经费,勘查区块和矿产资源开采审批、登记业务费,采矿权纠纷调处费,矿山督察员工作经费,矿业权项目和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审查、检查、绩效评价工作经费,地质资料保护经费,矿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地质博物馆经费,矿山实测工作经费,其他与矿业权管理有关的经费支出;票据购置费,登记公告费,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采矿权相关费用,与矿业权相关的其他成本费用。

(三)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管理支出;

(四)地质灾害治理和地质环境保护支出;

(五)地质遗迹保护及地质遗迹标本购置支出;

(六)与矿业相关其他支出。

第六条采矿权价款项目的申报

市级留成的价款。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每年下达市级采矿权价款使用方向和重点,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和地勘单位要按照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于每年的4月底之前报送市财政局和国土资源局。县区申报的项目,要由财政、国土部门联合上报,项目申报材料主要内容由市国土资源局确定。市国土资源局对申报的项目进行筛选后,由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及财力状况安排项目及经费预算,由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于5月底前联合下达。

县、区分成的价款。县、区国土资源局按采矿权价款使用范围编报预算,属于地勘、矿山环境保护及治理、地质遗迹保护等项目,要上报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立项后,向县区财政局申报资金,组织项目实施;属采矿权管理及成本费用支出,由县、区国土资源局提出预算,县区财政部门审批列入县级国土部门预算。

第七条采矿权价款的管理

各级财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采矿权价款收入的监督管理。对未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采矿权价款的,不得办理采矿登记手续,不得发放采矿权许可证。财政部门要根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履行职责的需要,对办理探矿权、采矿权出让业务所需经费给予保障,确保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的足额收取并及时上缴财政。

采矿权出让收益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探矿权采矿权所得税

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国家,拥有矿产资源的法定所有权,因而其享有所有者权益;矿产资源管理者拥有矿产资源的管理权,对矿产资源进行管理,享有管理权收益;矿产资源的勘探单位,申请取得探矿权,享有矿产资源的发现权权益;矿山企业经营者,从地质勘探单位购买矿产资源发现权,并支付矿产资源所有权价值后,取得矿产资源的采矿权,这时就拥有了矿产资源的控制权,矿产资源的产权交易已经发生,表明矿山企业已经取得了矿产资源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符合资产确认的条件,但是作为矿产资源企业所拥有与控制的主要资产是矿产资源储量资产,需要通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经过勘探、开发、开采、生产等不同阶段获取。这样,矿产资源资产在计价时,要注意按各生产阶段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也就是说哪些是所得税前可以直接扣除,哪些是需要进行资本话处理的。

一、探矿权费用核算及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企业如果按规定办理探矿权时发生的前期工作费用,(即发生申报、立项、研究、编制申报资料等发生的费用)分别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地质成果”科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企业发生的支出应当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资本性支出应当分期扣除或者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探矿权前期工作费用如果勘探结束形成地质成果的,按无形资产处理,如果没有形成地质成果的,则一次计入当期损益,所得税前直接扣除。

(二)所得税前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处理

企业申请取得原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按规定交纳的探矿权价款,借记“无形资产-探矿权”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应付款”科目。所得税前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三条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

(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3)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国家将矿产资源探矿权出让给探矿权人,按规定向探矿权人收取的使用费是以勘查年度计算,按区块面积逐年缴纳,第一个勘查年度至第三个勘查年度,每平方公里每年缴纳100元,从第四个勘查年度起每平方公里每年增加100元,最高不超过每平方公里每年500元,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探矿权每年的使用费,不属于资本性支出,所以可以在所得税前直接扣除。

(三)企业为参加招标、拍卖和挂牌取得探矿权发生的前期费用时,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所得税前直接扣除

通过招标、拍卖和挂牌取得探矿权时,应交纳取得探矿权价款时,应记入“无形资产-探矿权”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应付款”科目。所得税前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处理。

二、采矿权费用核算及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采矿权价款

国家将其出资勘查形成的采矿权出让给采矿权人,按规定向采矿权人收取的价款,计入无形资产明细科目,价值摊销或转让时,贷记该明细帐户;其借方余额反映采矿权的摊余价值。所得税前按摊销金额列支。

(二)采矿权使用费

国家将矿产资源采矿权出让给采矿权人,按规定向采矿权人收取的使用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收取标准,采矿权使用费按矿区范围面积逐年缴纳,每平方公里每年1000元,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所得税前直接列支。

三、探采矿权终止所得税处理;

由于矿产资源企业必须经过勘探发现了可采储量才能进行生产,而勘探成本费用的确认在于是否能成功发现矿床,也就是说,发现成本承担着与发现价值无关的耗费。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第25号第三十八条被其他新技术所代替或已经超过法律保护期限,已经丧失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损失,应提交以下证据备案:

(1)会计核算资料;

(2)企业内部核批文件及有关情况说明;

(3)技术鉴定意见和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无形资产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书面申明;

(4)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期限文件。

所以如果企业探矿权、采矿权因矿源已采尽,或者未探及新矿,已有的探矿权、采矿权没有使用价值,所得税前可以一次性列支。

参考文献:

[1]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土资源部〔1999〕74号:1999-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

采矿权出让收益管理办法篇4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转让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的,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除按照下列规定可以转让外,探矿权、采矿权不得转让:

(一)探矿权人有权在划定的勘查作业区内进行规定的勘查作业,有权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

(二)已经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因企业合并、分立,与他人合资、合作经营,或者因企业资产出售以及有其他变更企业资产产权的情形,需要变更采矿权主体的,经依法批准,可以将采矿权转让他人采矿。

第四条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是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审批管理机关。

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由其审批发证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审批。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审批。

第五条转让探矿权,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自颁发勘查许可证之日起满2年,或者在勘查作业区内发现可供进一步

勘查或者开采的矿产资源;

(二)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

(三)探矿权属无争议;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缴纳探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

(五)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转让采矿权,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矿山企业投入采矿生产满1年;

(二)采矿权属无争议;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缴纳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

(四)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国有矿山企业在申请转让采矿权前,应当征得矿山企业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七条探矿权或者采矿权转让的受让人,应当符合《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或者《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的有关探矿权申请人或者采矿权申请人的条件。

第八条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在申请转让探矿权或者采矿权时,应当向审批管理机关提交下列资料:

(一)转让申请书;

(二)转让人与受让人签订的转让合同;

(三)受让人资质条件的证明文件;

(四)转让人具备本办法第五条或者第六条规定的转让条件的证明;

(五)矿产资源勘查或者开采情况的报告;

(六)审批管理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有关资料。

国有矿山企业转让采矿权时,还应当提交有关主管部门同意转让采矿权的批准文件。

第九条转让国家出资勘查所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的,必须进行评估。

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评估工作,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结果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确认。

第十条申请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审批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转让申请之日起40日内,作出准予转让或者不准转让的决定,并通知转让人和受让人。

准予转让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自收到批准转让通知之日起60日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受让人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有关费用后,领取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成为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

批准转让的,转让合同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不准转让的,审批管理机关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审批管理机关批准转让探矿权、采矿权后,应当及时通知原发证机关。

第十二条探矿权、采矿权转让后,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

第十三条探矿权、采矿权转让后,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为原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减去已经进行勘查、采矿的年限的剩余期限。

第十四条未经审批管理机关批准,擅自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由登记管理机关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

第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三条第(二)项的规定,以承包等方式擅自将采矿权转给他人进行采矿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采矿许可证。

第十六条审批管理机关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采矿权出让收益管理办法篇5

一、治理整顿矿业秩序工作情况

(一)加强领导,确保治理整顿矿业秩序工作的全面推进

1、及时传达,广泛宣传。省、市作出治理整顿矿业秩序工作部署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专门会议,传达了省、市的会议精神和要求,认真研究部署我县治理整顿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迅速行动。县报社、有线电视台开辟专题、专栏,集中报道,营造声势,通过层层动员和大力宣传,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治理整顿矿业秩序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为治理整顿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加强对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的指挥、协调和督导检查,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治理整顿矿业秩序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并从国土资源、监察、经商、安监等部门抽调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严谨的同志参加治理整顿工作,做到人员、目标、责任“三落实”。

3、制订方案,明确任务。对照省、市要求,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集中治理整顿矿业秩序的通知》(宜县委〔20__〕9号),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集中治理整顿矿业秩序工作方案》,明确了治理整顿工作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4、建立制度,加强督查。把治理整顿矿业秩序工作与全年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部门责任包干,个人分区划片”的办法,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统一方法步骤。建立治理整顿工作情况报告制度。要求各乡镇、各部门每旬上报一次工作情况,每月对治理整顿工作进行一次小结,以便及时发现、督导并解决整治工作中的问题,确保全县整治工作稳步推进。

(二)突出重点,全面清理排查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彻底整治和规范矿业秩序全面推进市场化配置矿产资源的通知》(川委办〔20__〕6号)和宜委〔20__〕60号、宜府发〔20__〕76号文件确定的治理整顿工作内容和要求,我县将凤仪、龙池两个产煤乡作为重点整治区域,将煤、页岩、河道砂石、建筑用石料作为整治的重要矿种,把非法开采、安全生产、矿权市场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是否违规参与办矿涉嫌非法利益格局问题作为重点整治内容,集中时间、人力、物力,分阶段开展了矿业秩序集中治理整顿工作:

1、全面清查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参与办矿或利用职权、职务影响谋取私利的行为。通过采取自查、清查、公示、群众举报、群众监督等形式,对全县37名县级领导干部、544名科级干部、1337名一般干部进行了自查清理,未发现党政领导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有利用职权参与办矿涉入非法利益格局或利用职务、职权影响谋取私利行为。

2、全面清查了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按照矿业秩序整治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我县对矿政管理中是否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执法违法行为进行了全面清理,通过清查,全县无违法批矿、越权办证行为;无违反国家、省有关探矿权、采矿权招拍挂出让办法,不严格执行市场配置资源规定行为;无不严格执行国务院、省政府有关规定,擅自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行为;无矿产资源补偿费不依法入库行为。

3、全面清查了矿山企业各类违法行为。按照市委、市政府在兴文县召开的治理整顿矿业秩序工作会议精神,我县集中力量对全县75家(其中:煤矿10家、页岩砖厂48家、河道砂石厂9家、建筑用石料厂8家)各类矿山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重点清理了矿山企业证照是否齐全、矿界是否清楚、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规程以及整改是否落实到位、是否有非法转让转包矿权等行为。通过清理排查,共检查出非法采矿点(自采自用)5处,越界开采和非法转让矿权行为的煤矿2家,矿区范围和等高线相互存在重叠和纠纷问题的煤矿3家,存在用地手续不齐全、安全生产不符合规程以及地质资料不完善等问题老矿山企业14家,存在因采矿不当造成当地村社人畜饮水困难和房屋开裂问题煤矿2家。

(三)认真整改,坚决查处各类违法采矿行为

在整顿期间,我县针对清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了整改和规范。

1、对5个非法采矿点,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由凤仪乡政府牵头,已于今年1月、3月、4月三次组织力量,依法进行了炸封。

2、对2家煤矿越界开采、非法转让矿权问题已依法进行了立案查处,其中:对存在越界开采的宗佑煤矿处以2万元罚款,没收违法所得31.45万元,并责令退回本矿区范围开采,炸封越界巷道;对非法转让矿权的凤祥煤矿处以2万元罚款,责令限期完善转让登记手续;对受让方四川___康庄实业公司处以没收违法所得34.04万元并处罚款2万元。

3、对宗佑、兴旺、金国3家矿界相互存在重叠和交叉的煤矿,分别制发了《停产整改通知书》,并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的要求重新调整了矿区范围和煤层底板等高线,并督促3家煤矿重新签订了《矿区边界协议》,重新完善了变更登记申报手续。

4、对存在用地手续不齐,安全生产不符合规程以及地质资

料不完善等问题的14家乙类矿山企业分别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其中:在规定期限内,有10家矿山企业按规定完善了用地手续,面积达78.93亩;有4家矿山企业编制完善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有3家矿山企业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了整改。

5、对因采矿不当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和房屋开裂的2家煤矿,已责令其对受灾农户进行了补偿。

通过治理整顿,我县各类违法采矿行为得到极大遏制,广大干部群众对矿产资源国家所有,依法办矿,有偿使用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矿山持证开采率达100,年检合格率达95以上,全县矿政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四)整合资源,全面完成关闭小煤矿工作

为促使小煤矿联合改造,上规模、上水平,提升煤矿产业集约化程度,实现小煤矿资源合理利用和安全生产,在治理整顿期间,我县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小煤矿关闭整顿工作的通知》(宜府发〔20__〕9号)文件要求,及时成立了___县关闭整顿小煤矿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关闭整顿小煤矿工作实施方案》,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经由县关闭整顿小煤矿领导小组及县政府研究,决定对元尹煤矿和金黄煤矿进行资源整合和矿井联合改造,合并为一对矿井集中开采,合并后保留元尹煤矿,并按有关法律程序关闭金黄煤矿。目前,两煤矿正按规定和要求抓紧完善采矿权变更登记手续。

(五)规范管理,全面推进矿权市场建设

1、严格办证审批条件和程序。为规范矿权审批管理,我县建立了行政审批工作办理制度,将涉及矿权审批事项的行政许可项目全部纳入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由窗口工作人员统一受理、送达。同时,在审批过程中严把审批“入口”关,对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布局不合理、达不到最低开采规模、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生产粗放、工艺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未按要求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以及无用地手续的矿山企业,一律不予审批和颁发采矿许可证。

2、建立和完善了矿权出让会审制度。对出让矿权坚持做到集体会审、集体定价、集体决策,从而有效防止了领导干部违规干预矿权出让等行为的发生,规范了矿权出让行为。

3、严格执行矿权招拍挂出让规定,积极推进矿权市场建设。我县自《四川省采矿权有偿出让暂行规定》和《四川省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暂行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对新设矿权无一例外按招拍挂方式有偿出让,并以拍卖方式为主,自20__年12月至20__年12月我县采取拍卖、挂牌方式,共计出让采矿权38宗,实现采矿权价款1464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健全机制,巩固矿产资源秩序治理成果

1、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动态巡查责任制度。针对矿产资源违法行为随意性大,易死灰复燃的情况,我县制定了《___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度》(宜县国土资〔20__〕11号),并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确定考核办法,明确奖惩,纳入目标管理体系进行考核,要求将巡查责任制落实到岗位,落实到具体人员,坚持定期巡查与定点检查相结合,发现违法行为的苗头必须及时制止,重大问题及时报告,确保一方平安。

2、严格实行矿山年检制度。通过对采矿权人的开采现状、“两费”解缴、“三率!”考核、地质环境保护、规范用地等指标的综合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采矿权人的违法行为,有效促进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3、积极推行煤炭矿产品准运证制度。结合实际,我县于20__年10月在煤炭资源相对集中的凤仪乡设置了煤炭矿产品检查站,并制定了相应的《煤炭运销监督检查实施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对煤炭矿产品主要出入口的运输车辆进行定点检查,从而杜绝了非法矿产品进入市场,不仅维护了正常的开采秩序,而且保证了国家税费不流失。

4、严格执行科学开采、合理利用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全县矿山企业都按规定和要求邀请了有资质的单位编制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同时切实加强矿山企业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力度,尽量减少和避免破坏地质环境,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矿权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完善

矿权有偿出让涉及土地补偿、青苗、附着物赔偿等诸多问题,若不在出让前解决好,将导致竞得业主难以正常开采和经营,应尽量减少“毛矿权”出让,进一步培育完善矿权市场。

(二)矿产资源补偿费核定难度较大

一是核定计征办法有待改进;二是部份矿山企业纳费意识较为淡薄,隐瞒、虚报矿产品产量、销售数量和销售价格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矿补费征收核定难。

(三)地质灾害隐患日益突出

人为开矿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地质灾害隐患日益突出。尽快建立完善对地质环境尤其是矿山地质环境的监管和保护的有效机制迫在眉睫。

采矿权出让收益管理办法篇6

正文: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根据《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申请,经批准取得探矿权,并办理登记。这表明,取得探矿权应当通过严格的行政程序来进行。但是,探矿权必须依法申请取得,并不意味着探矿权只是一种行政特许权。

取得探矿权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法律关系。一方面,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国家应当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有必要对探矿权人的资质、勘查顺序等条件做出强制性规定,并通过审批等行政程序授予申请人探矿权。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三条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因此,取得探矿资格的民事主体与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合同关系,在这个合同关系中,作为探矿权人的公民、法人与矿产资源所有人国家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探矿权人通过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取得了作为民事权利中准物权的探矿权,也就是公民、法人经过行政特别许可而享有的可以从事某种勘探开发国有自然资源或对资源作某种特定利用的权利。这一权利可以称之为“特别法上的物权”。“特别法上的物权”区别于其它物权之处在于,如果“特别法”有特殊规定的,应当首先适用该法,在没有其他规定时,才适用民法。因此,国家在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必要的管理、监督和行政审批内容,保障了国家整体利益不受侵害。

尽管探矿权是经过行政许可取得,受到行政管理和监督,但是,从本质上而言,探矿权仍然属于物权范畴,理由如下:

第一,探矿权的取得和变动,应当予以公告。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登记管理机关对勘查区块登记发证情况,应当定期予以公告”。可以看出,探矿权公告制度是物权变动公示原则的要求。同时,探矿权的此种权利的设立和转移均需要经过登记。《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勘查实行统一的区块登记管理制度”。这种登记管理制度,体现了物权变动的公信原则,保护了物权交易的安全,稳定了矿产资源勘探的有序进行,保护了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按照《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国家实行探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这里的有偿取得,是指探矿权申请人向国家提出探矿权申请时,申请人向国家支付一定的费用(包括探矿权使用费和资源税),获得勘查矿产资源的探矿权。过去多年来,探矿权被作为一种“资格”以行政授予的方式无偿取得。这种做法忽视了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管理,也使得探矿权人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由此可见,探矿权的物权属性随着探矿权有偿取得制度的制定得以确立。

第三,探矿权是排他性的权利。《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他人依法取得探矿权的勘查作业区内进行勘查或者采矿活动”。法律应当保障探矿权人能够对其依法取得的工作范围进行勘查作业,并排除他人的干扰和妨害。这一规定符合物权法“一物一权”的原则。即在同一勘查工作区范围内,同一期限内,不能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探矿权。

第四,探矿权人有收益和转让的权利。按照《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探矿权人有权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的矿产资源的采矿权。在完成法定义务后,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探矿权人取得探矿权后,在支配这种财产权利的过程中,随着勘探工作的进行,勘探数据等地质资料的取得,探矿权可能会增值。同时,由于可以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的采矿权,探矿权人可以通过采矿获得勘探投入的回报。探矿权人在完成法定义务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转让等方式处置其探矿权并通过探矿权的转让获取勘探投入乃至探矿权增值的回报。

由此可见,现行矿产资源法律,通过探矿权登记、有偿取得和使用等方式,保障了探矿权人的对其探矿权长期稳定的,独有的,排他性的所有权利。目前,“外国矿业法普遍规定矿业权为准物权,有严格的法律保护。目前,我国矿业权管理部门和理论界也逐步重视物权法立法动态,希望把物权法的若干原则落实在矿业权上。”确定这一性质的重要意义在于:

首先,作为高度市场导向的矿产勘探风险投资行为,必须充分明确财产的权属关系。确定了探矿权的物权属性,其经济价值才能够得到合理的体现。探矿权的管理才可以按照物权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来运作,有利于理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经济关系,可以更好的明确探矿权出让人(即国家)和投资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对于投资人,也就是探矿权出资人对其探矿权利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的行使具有根本性的保障作用。

其次,进一步保障了探矿权作为物权进行交易的需要。根据《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无论是转让其依法取得的探矿权,还是从他人受让探矿权,在完成法定义务的前提上,应作为一项财产权利进行转让交易,以确保其投资利益,也能够以此作为确定交易价格的基础。

再次,财产权利的确定,保障了作为物权,在依法取得后不受行政权利的干扰和影响。除了按照矿产资源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探矿权人有缴纳税费、汇交地质资料、保护文化古迹等法定义务外,行政机关应当保护探矿权人行使正当的财产权利。同时,探矿权在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物权法的保护方法即物权请求权的救济,对于这种权利的侵害可以通过民事程序来提供补救。

最后,保障了探矿权顺利转为采矿权。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探矿权人优先申请采矿权。同样,作为一项财产权利,采矿权的取得,也要实行登记和有偿获得。在获得商业性地质发现后,无论是探矿权人自行申请采矿权,还是转让给他人从事采矿,探矿权及采矿权物权属性的确定,保证了探矿转化为采矿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也保障了相关人的法律权益。

按照《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基于这一规定,中方合作者在对外合作中当然可以将探矿权作为对外合作的投入。笔者认为,在中方合作者以探矿权作为投入与外方合作者合作的情况中,以下一些问题应引起关注。

(一)探矿权的所有者

根据《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国合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目前,我国矿产勘探领域的实际情况是,大量的探矿权人是各地的地勘单位,如地勘局、地勘大队、地勘院等。而这些单位,无一例外的属于事业法人,而非企业。相信随着国内矿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商业性地质勘探的推行,上述情况将逐步改变。但就目前而言,一般的事业单位是无法作为中外合作企业的中方合作者的。在一些省编制机构对于地勘单位的编制文件中,可以看到“逐步改组成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和管理的经济实体”的规定,以及“管理地勘经费”的职责。基于这种情况,这些地勘单位只能参照“其他经济组织”而作为合作者。另外,由于地勘局往往作为中外合作企业的中方合作者,但探矿权的登记人可能是地勘局所属地勘队、地勘院等。在实践中,这种现象所造成的行政管理的痕迹十分明显,不符合探矿权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也难以理清法人财产权关系,必须尽快通过地勘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加以改变。

(二)探矿权转让时限

中方投资者在以探矿权作为投入与外方投资者合作时,探矿权投入在法律形式上是一种转让行为,须符合《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而按照该《转让管理办法》,探矿权转让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探矿权出让人应当持有勘查许可证满两年。也就是说,中方投资者只能以其持有两年以上的探矿权作为出资或合作条件。在实践中,由于前条所述的情况,中方投资者可能还以下属单位所有的探矿权作为合作条件或出资。如果严格按照《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的上述规定,在实践中将难以操作。

(三)探矿权租赁

目前,存在着一种通过探矿权租赁与外方合作的形式。比如南方某个合作矿产勘探项目。外方合作者经由商务部批准,设立了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这家外商投资企业从中方探矿权所有人那里租赁其探矿权并从事勘探活动。勘查许可证不做变更,但上述租赁行为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从矿产管理法律来说,目前我国只规定了探矿权转让的方式,也就是通过转让探矿权而获得使用权。没有不转让探矿权而转让探矿权使用权利的规定。也就是说,探矿权租赁行为或租赁合同缺乏必要的法律地位。由于矿产资源勘探的特殊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探矿权使用权利的转让行为必须实施必要的管理和审批。但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行,有必要为探矿权租赁行为的审批管理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探矿权租赁费用也有必要做出规定。因此,就目前来说,探矿权租赁的形式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是一种探索性的行为。

(四)探矿权评估

探矿权评估是探矿权投入的必要组成。在目前的中外合作探矿企业中,中方如以探矿权作价出资或作为合作条件,涉及国家出资形成的,按照《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必须进行评估。为了实现探矿权评估的有序进行,国土资源部还先后出台了《探矿权采矿权评估资格管理暂行办法》、《探矿权评估报告备案办法》等规定。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目前的探矿权评估,是从类似国有资产管理的角度,从防止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流失的目的出发所做的评估。但是,从更广的范围来讲,非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如果准备以出资形式转让,也应逐步实行先评估,再作价的道路。好处在于,一方面,中立的、专业性的矿权评估机构的存在,为探矿权实现市场化流转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为探矿权、为探矿企业最终走向股票上市,走向社会融资的道路打下了基础。从这一角度来说,探矿权评估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外合作勘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采矿权出让收益管理办法篇7

辽宁省矿业用地的基本情况

辽宁省是矿业大省,已发现矿藏115种,探明储量的有64种,其中铁、硼、菱镁石、金刚石、滑石、玉石、溶剂灰岩等矿的储量均居中国首位。全省14个市中有9个是比较典型的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2010年辽宁省矿业从业人员303655人,矿石产量为32843.67万t,工业总产值为6144481.82万元。辽宁省现有矿山企业4048个,其中,大型174个,中型124全,小型2389个,小矿点1361个。矿业用地总规模为520万亩[2],每家矿山企业平均占地1280亩。辽宁省矿业用地按取得方式区分:以出让方式取得5万亩,占实际用地总量的0.96%;以划拨方式取得29万亩,占5.58%;以租赁方式取得50万亩,占9.62%;自行租用农村集体土地436万亩,占83.85%。按矿业用地的用途区分:采(探)矿用地476万亩,占用地总量的91.54%;排岩场12万亩,占2.31%;堆放场7万亩,占1.92%;办公仓储等房屋占地13万亩,占2.5%;其他用途13万亩,占2.5%。

矿业用地中存在的问题

矿业用地涉及矿业权和土地使用权等两方面的权利。依据《矿产资源法》及《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是否具有土地使用权证并不是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的前置条件[3]。实践中,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下发采矿许可证前并不审查申请矿区范围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者占用基本农田等涉及土地管理的内容。《土地管理法》规定,矿业用地属建设用地范畴,应按要求办理审批手续[4]。现实中,矿山企业一般先取得采矿许可证,再办理建设用地许可。对报部或省审批的大中型矿山来说,一般不会出现拿到采矿许可后得不到用地批准的情况,出问题的主要是由市、县两级审批的小型矿山。由于采矿用地规模偏大,各地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因建设用地规模约束等原因,未将矿业用地需求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每年的建设用地指标中也没有矿业用地的安排。这样,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涉及占用农用地,因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无法取得用地,导致大量矿业用地非法使用。据调查,一部分取得合法采矿权但违法占地的采矿权人曾申请办理用地手续,但由于存在矿区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占用基本农田等问题,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涉地科(股)室无法出具同意办理的意见。

从事矿产资源开发既要办理采矿许可证,又要办理土地使用证。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矿业用地属于工业用地,必须使用国有土地,而矿山多数建立在农村地区,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因此矿业用地绝大部分需要通过征收取得,甚至还有一部分要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由于采矿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取得途径不同,很可能造成二者难以统一。而对于一些小型矿山,因采矿周期短、用地时间短,相对于征地的长周期、高成本,投资者难以承受。如按照国有建设用地进行征收和使用,对地方本就紧张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和建设用地资源来说,都是一种浪费。我国法律规定采矿用地应以划拨的方式取得,但对于土地使用的具体年限没有规定;而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最长为五十年。从实践来看,采矿用地实际的用地年限由矿山开采条件、资源的埋藏及储量有关,一般来说,露天开采的矿产服务年限为四到六年,井下开采的一般为五十至六十年甚至更长[5]。这样对于露天开采的矿山来说,实际采矿的时间远短于土地出让的使用年限,矿山闭坑以后,土地的权益如何处置就成了问题。正是由于矿业用地缺乏退出机制,导致滞留在企业中的土地越来越多,成为企业的负担,而农民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

在土地利用方式方面,多数矿业企业节约用地意识十分淡薄。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矿业用地面积求大贪大,不注重节约集约用地。比如某些工程建设单位在施工中往往需要临时砂场,而这些场地又没有特定的范围,常常因为工程进度情况就近堆放。二是矿山用地闲置浪费情况比较严重。由于一些企业经营不善,有的急需停顿整改,有的濒临破产,其企业用地闲置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三是矿业用地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率低。2010年,辽宁省建设用地单位面积生产总值为122.5元/m2,而矿业用地仅为17.72元/m2。一些矿山企业长期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资源开采造成的土地损毁严重,矿山环境恶化,治理恢复成本难以预计。多年来随着矿山的不断开采,矿区环境污染严重,土地挖损塌陷,地表植被剥离,水土流失,地下水层破坏等问题逐步凸显[6]。且土地治理、复垦资金缺乏,加之部门管理职能分割,协调不畅等原因,致使土地复垦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进展缓慢。

完善矿业用地管理的政策建议

矿山占用土地是因开采矿产资源的需要而发生,最终目的不是占有使用土地,是“为了萝卜而扯了菜”,有其特殊性。长期以来形成的矿山用地现状,有历史、政策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规范矿山用地应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针对矿业用地阶段性特点,探索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土地规划用途的前提下,对采矿用地可不采取征收,而采取临时租用的方式满足采矿用地需要,走一条“租地-剥离-采矿-复垦-交地”的用地之路。实践中,可以对于一些资源开发活动强度较低的矿山,对其占用的对于地表破坏程度较低、矿业用地的周期较短、闭坑后所占土地能恢复为农用土地的采矿用地、尾矿库用地等,可以允许矿山企业租用土地,同时应当明确土地的利用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对于临时租用的土地,不需要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手续,但必须与原土地上的农民或集体组织进行协商,并给予合理经济补偿;如果矿山闭坑后不能恢复为可耕种、种植土地的,矿山企业仍然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矿业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手续。

当前,我国现行矿业用地取得方式的局限性愈加明显,严重制约了矿山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对矿山用地取得新模式达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一是矿业用地“增减挂钩”模式。针对山区矿业用地比较散落的实际,应当适当降低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规定的各项标准,对于矿业用地,可以允许矿山企业在治理原有矿业废弃地的基础上,可以换取相应的新的矿业用地指标,实现矿业用地的空间置换,进一步激发矿山企业进行土地复垦的内在动力[7]。二是矿业用地“土地入股”模式。对于采矿企业需要使用农村集体土地,可以采用将土地作价人股的办法获得,农村经济组织办理好建设用地手续后,交给矿山企业使用,按股份获得收益。使用完成后将复垦好的土地归还给农民。这样既有利于缓解矿山企业的投资压力,又可调和矿业利益和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还有利于土地的有效利用。明确采矿权、探矿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关系和取得的顺序,在矿业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上,要协调一致,避免出现冲突[8]。一方面,在矿业权审批中,除目前审批土地复垦方案外,应将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土地供应政策、是否存在通过用地预审的建设项目纳入审查内容。不符合规划的,应具体研究处理;不符合土地供应政策的,不予通过矿业权审批;对已通过用地预审的采矿项目,确定采矿权前,应相应划出用地范围。批准设置矿业权时,应吸收规划、征转、利用、耕保、地籍等部门参加会审。另一方面,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时,应考虑压覆矿产资源情况和矿业权设立情况。不能解决压覆问题的,不应通过用地预审,项目不能立项[9]。同时,为解决采矿权与其土地使用权设置不统一问题,充分实现采矿权的权益,应协调统一配置采矿权与土地使用权,在采矿权许可的同时一并配置其土地使用权。#p#分页标题#e#

采矿权出让收益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探矿权采矿权;流转;法治经济;立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73-02

引言

探矿权、采矿权的合理流转是实现矿产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的保证。探矿权、采矿权的合理流转需要相关立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开、公正、公平”的规则,而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所以,探讨建立一套适合法治经济的探矿权、采矿权的流转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现行的探矿权与采矿权流转立法存在的问题

由于探矿权、采矿权本身的复杂性,在实际流转过程中,涉及的问题较多。现行《矿产资源法》及后续相关法规只侧重对探矿权、采矿权的公权性质给予相当的重视和保护,没有很好地兼顾探矿权、采矿权的民事财产权属性,进而在探矿权、采矿权的流转立法上也烙上了深深的计划经济印迹。200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用益物权的一般规定中加入了探矿权和采矿权,明确了两权的法律属性。因此,以探矿权、采矿权的物权为基础,建立符合法治经济的现代探矿权、采矿权流转制度迫在眉睫,而我国现行的探矿权、采矿权流转立法中没有全面贯彻这一思想的精髓,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府职能定位不准

在《矿产资源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转让暂行规定》等法律和法规中规定探矿权、采矿权的出让和转让要履行复杂的行政审批。同一处矿产,在流转过程中要同时涉及地质矿产部门、环保部门和当地政府等多个行政部门。政府与矿业企业之间具有横向的、平等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也有与矿业权人之间纵向的、不平等的管理关系,这两种关系往往交织在一起,由于各种原因,政府管理存在有时缺位、有时又越位的现象,影响了矿业的市场化发展,在目前矿业权的流转过程中,往往不完全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而在某种程度上是行政调控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支配作用,市场运作与行政调控的和谐环境尚未形成,明显地制约着矿业权市场的发育和成长。政府代表国家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人,行使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同时又是探矿权、采矿权流转市场秩序制定者和监管者,再加上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其他利益关系,使得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产资源开发和相关权利流转过程中职能定位不准。

(二)探矿权人优先权制度不合理

现行的《矿产资源法》第6条第1款规定:“探矿权人有权在划定的勘查作业区内进行规定的勘查作业,有权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确立了探矿权人优先权制度。在2000年出台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转让暂行规定》第十六条:“在探矿权有效期和保留期内,探矿权人有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采矿权的权利,未经探矿权人的同意,登记管理机关不得在该勘查作业区内受理他人的矿业权申请。”和2003年出台的《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试行)》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部门不得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授予:探矿权人依法申请其勘查区块范围内的采矿权……”又进一步明确探矿权人优先权制度,即“探转采”。

立法上规定“探转采”制度的大背景是在探矿市场主体为国有企业的时候,客观上“探转采”保护探矿权人的利益,提高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探矿市场的发展。但是近年来这一制度的弊端也十分明显:一是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二是滋生了探矿权出让市场的行政管理腐败行为;三是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的经济权利未能充分体现;四是不利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对集体企业、个体和外资采矿规定不合理

现行的《矿产资源法》第六章和《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五章中都专设“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一章,造成了它们与国有矿山企业在法律地位上和法律执行中是不平等的。这是经济成分的不平等在资源管理上的直接体现,有悖于法法治经济的要求。现代法治经济以贯彻“平等原则”为特征,当然也必须包括对管理对象的平等对待,要处理好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7条规定:“国家允许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这仅仅是实施细则上的规定,未上升到法律的层次,因此,国外矿业公则抱怨我国矿业投资环境不好,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差别待遇。由此可见,类似的规定和做法阻碍了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融入矿业全球化的进程。

二、探矿权与采矿权流转立法修改对策

(一)明确政府职责及其与企业和市场的关系

法治经济需要立法明确政府、企业和市场三方责权,用法律来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具体到探矿权、采矿权流转立法,笔者认为,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流转市场秩序等方面,在探矿权、采矿权流转立法中应以“调控一级(出让)市场,监管二级(转让)市场”思路规定政府的职责。

第一,调控一级(出让)市场。根据国家的需要对探矿权、采矿权的出让采取宏观调控,控制市场中各类矿产的供应量,保持合理的供需平衡,稳定经济社会。针对我国一级(出让)市场建设,有学者提出建立探矿权分类出让管理体系:(1)针对不同矿产实际情况,对探矿权出让管理政策进行细分。根据矿产的稀有程度和重要程度可以对探矿权、采矿权采取行政许可、找挂牌等不同的出让方式。(2)根据不同区域情况,对探矿权出让管理政策进行细分。根据各地的经济情况和环境情况,国家也应该有不同的探矿权出让政策。(3)建立国家规划矿区管理制度。按编制好的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向市场投放探矿权。

第二,监管二级(转让)市场。探矿权、采矿权通过一级市场出让之后,在转让市场中应该允许其自由流通,政府部门不应再过多的参与具体的转让案例,应以裁判员的角色来参与转让市场,立法规定具体的转让方式,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二)取消“探转采”,理顺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关系

针对“探转采”立法的缺陷,有学者提出改“探转采”为探矿权人收益权:探矿权人通过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力的投入,对批准的勘查区域内的矿产资源赋存状况进行勘探,编制勘查报告后评估确认形成的资源信息权,属知识产权范畴,以采矿权价款形式体现。

借鉴改“探转采”为探矿权人收益权思路,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办法:在一级(出让)市场中把探矿权和采矿权分开出让,以招拍挂为主,行政审批为辅,通过市场来配置探矿权、采矿权。在招拍挂的时候,改“探转采”为探矿权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自己所在勘查作业区能的采矿权。如果探矿权人没能获得自己所在勘查作业区内的采矿权,则应对其探矿权形成的探矿资料进行评估,在转让采矿权的时候一并转让,并收取相应的价款。如果探矿权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了自己所在作业区内的采矿权,则探矿权的投入本息应抵扣应缴纳的采矿权价款。国家应严格控制探边采和临时采矿这两种行为。此举有利于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矿业权市场体系,有效遏制矿业权流转过程中的行败行为,实现国家队矿产资源在利用中所产生的超额利润的收益权,使国家能够按照矿产资源的规划有秩序的供给,维护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消除差别,重视集体企业、个体和外资企业

据统计,我国集体企业、个体在短短十几年间,已经完成了从异军突起到占据半壁江山的跨越,成为我国矿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出让改革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在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出让立法中,亟需取消目前法律中按身份区别给予公有制经济主体和非公有制主体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的规定,消除不同所有制类型的采矿权人实际存在的差别待遇。对于外资企业,作为wto的成员国,应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市场开放、统一规则、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要求,尽早结束立法方面内外有别的双轨制模式,逐步实行国民待遇,为外资进入我国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同时,为避免外资对某些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控制,可以设定一些矿产资源目录限制外资进入。

参考文献:

[1]焦艳鹏.论我国矿业权制度改革的要点[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2.

[2]翁春林.我国矿业权市场存在问题初探[J].中国矿业,2008,17(3):8-9.

[3]鲍荣华,周进生.我国矿业权流转制度亟须完善[J].中国矿业,2002,3(11):9.

[4]许书平.论完善探矿权分类出让管理制度建设[J].中国矿业,2007,16(8):19.

采矿权出让收益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矿业权属性矿业权市场矿业权流转

一、我国矿业权的特征和属性

1、矿业权的法律特征

矿业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在一定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矿产资源勘查或开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权利。我国的矿业权采取的是两分法,即把矿业权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两部分。国内学者对矿业权的研究已久,但是因为我国的《矿产资源法》从未对矿业权的物权属性进行过界定和说明,矿业权的物权属性问题一直是我国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自1986年《矿产资源法》颁布以来,我国学者对矿业权的物权属性主要有准物权说、特许物权说、用益物权说、他物权说、自然资源使用权说、新型物权说几种观点,相关文献较多,在此不再赘述。1996年《矿产资源法》修改以后,学界普遍把矿业权区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两种不同的权利属性进行研究,但是对采矿权的用益物权属性争议较少,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探矿权的物权属性上。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探矿权是一种知识产权。探矿权的物权属性之所以产生如此多的不同观点,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探矿权所指向的客体不明确,即在探矿的不同阶段,矿产资源不一定是探矿权作用的法律客体;二是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对其物权属性进行阐述和规定。

2007年3月16日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第三编《用益物权》第十章的一般规定中的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自此,探矿权、采矿权被正式划归用益物权,受《物权法》的保护。

2、矿业权的经济属性及特征

(1)矿业权的产权属性。2000年11月1日颁布实施的《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第三条明确规定:“探矿权、采矿权为财产权,统称为矿业权,适用于不动产法律法规的调整原则。”可见矿业权是一种财产权,属于不动产范畴。

(2)矿权的资产属性。资产是指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并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财产,即资产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按照我国现行的矿业权制度,矿业权是一种财产权,而且可以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并带来经济利益。因此说矿业权是一种资产,具有明显的资产属性。又因为矿业权无独立实体,必须依托于矿产资源,并能在未来经营中获得利益,符合无形资产的特征,是一种无形资产。

(3)矿业权的商品特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矿业权是一种商品首先是因为矿业权具有使用价值,拥有了矿业权就可以拥有勘查或开采的权利,同时可以依法转让,可以创造财富;其次,矿业权包含了人类的劳动,具有了价值。因此矿业权具有商品属性,是一种特殊商品。

(4)矿业权的社会属性。矿业权是由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派生出来的,而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享有国家一切权利。另外,矿业权的形成离不开国家资金投入和地勘单位的劳动投入,矿业权的流转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和管理,矿业权的行使也与矿产所在地的居民利益息息相关。所以矿业权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

二、矿业权市场及矿业权流转

1、矿业权市场现状

矿业权既然是一种商品,那么它就和一般商品一样存在着流转的市场。

矿业权依法流转的前提是,矿业权主体从矿产资源所有者国家手中取得矿业权。于是矿业权的出让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所有者和矿业权人为市场主体的一级市场,或者叫初始市场。其实质是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的人资格,采用市场的方式,将矿产地的矿业权出让给不特定矿业权申请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相应地,矿业权人为了经营目的将矿业权再次投入流通所形成的市场便构成了矿业权流转的二级市场。

2、矿业权流转

(1)矿业权的设定。矿业权的设定是矿业权流转的开始,我国矿业权的设定是在矿业权的出让过程中完成的,即国家没有出让行为就形成不了新的矿业权。矿业权的出让方式一般有批准申请、协议、招标、拍卖和挂牌5种。出让的方式不同,矿业权的流转程序也不同,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要经过登记管理部门审查,对符合要求者方可予以矿业权登记,颁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对于采取何种出让方式以及出让的要求,我国的《矿产资源法》、《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试行)》、《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都有具体的规定。

(2)矿业权的转让。矿业权的转让是经营者之间的平行转移,表现为经营者之间的交易行为,反映的是以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经营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价格,是扩大供给条件下的市场行为。其流转形式包括:矿业权的直接转让、出租、抵押等。

矿业权直接转让,即矿业权人作为民事主体一方将矿业权转让给民事主体的另一方的行为,其具体形式又有出售、合作、作价出资、重组改制、上市等。矿业权出租是指矿业权人作为出租人将矿业权租赁给承租人,并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行为。矿业权抵押是指矿业权人依照有关法律作为债务人以其拥有的矿业权在不转移占有的前提下,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行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矿业权不得进行承包和转包。另外,对于矿业权在现实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互换、赠与、继承等方式,我国矿业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

依照我国法律法规,矿业权转让的一般程序为:首先矿业权人向审批管理机关提交有关资料,其次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定的评估机构进行矿业权评估,最后由审批管理机关按照规定对收到的矿业权转让申请进行审批并通知转让人和受转让人。

三、我国矿业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矿业权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其经历的时间还十分短暂,并且矿业权市场建设涉及的经济关系复杂,所以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我国的矿业权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我国目前已颁布了一系列与矿业权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关于矿业权的民事法律落后,矿业权人的权益得不到较好的法律保障。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法》颁布已有十年,很多条例已不适用于当前矿业权的运转,有些条例甚至与后来颁布的法律法规相冲突。另外,对于矿业权市场建设中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现有的法律法规也不能很好地解决,一些可供操作的实施细则还不健全。如对矿业权的上市和矿业权有价证券的流转,我国法律还没有条例进行规范。

2、矿业权收益分配关系不明确

推行矿业权有偿出让和依法流转,涉及到矿权收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对各种主体的收入带来直接影响。由于国家尚未对出让转让矿业权所得作出明确的收益分配规定,当前我国矿业权出让转让收益分配混乱,难以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和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探矿或采矿者、投资者、地方居民等多方主体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矿业权市场的发展。

3、矿业权市场发展不平衡

矿业权市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级市场不完全,二级市场不发育,中介服务不健全”。在矿业权一级市场,由于其国家垄断性,这种交易绝大多数仅表现为申请、审批、登记、发证的过程。无偿出让的情况较多,行政审批仍是主要出让方式。二级市场中,政府对二级市场干预过多,很多矿业权是由政府出资形成矿业权的“再出让”。这样政府部门既作为管理者又作为交易者出现在市场上,具有了双重的身份,其行为目的必然要发生变化,就可能出现利用管理权进行寻租的活动。中介服务不健全表现在:中介结构资质管理不严,缺乏行业自律;评估本身受到多方干扰,随意性大,严重缺乏公正性;各种咨询业务基本处于空白。

4、政府监管职能不到位

政府履行矿业权市场监管职能不到位主要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在矿业权市场中存在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矿业权市场的“公正、公平、公开”。

(2)政府勘察缺乏真实性,监管随意性大,矿业权管理的地方保护色彩较重。一些地方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甚至不作为,导致矿业权非法流转和以采代探问题普遍存在。

(3)审批程序复杂,环节多,周期长。

(4)政府收取税费种类繁多。一个采矿权人要交办证费、使用费、资源补偿费、采矿权价款、资源税等。

四、完善我国矿业权制度的建议

从矿业权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要完善我国的现行矿业权制度,必须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完善我国矿业权制度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对我国的矿业法律进行增补和修改,以规范当前矿业权交易实践。其次,要制定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弥补我国矿业法制的空白,解决当前较有争议的问题。

2、规范和完善政府作用

政府在矿业权市场中充当着双重角色,要使矿业权市场健康发展,一定要规范完善政府在矿业权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政府职能部门还要加大宏观调控监管力度,做好矿业权市场的统筹、政策指导、交易规则的审查、市场监管等工作,为矿业权制度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矿业权中介组织的建设

要完善我国矿业权制度,保障矿业权的正常流转,需要大力加强矿业权中介组织机构建设,建立提供矿业权信息服务、矿业权交易服务、矿业权评估服务。同时,应完善相关法律服务的矿业权交易中心和中介服务平台,围绕矿业权出让、转让、租赁等开展工作,吸引地质勘查、矿业企业、资产拍卖、矿权评估、储量评审、法律服务等机构进入交易中心,提供中介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士龙、张树兴:论矿产资源和矿业权的法律性质――矿产资源自然属性的视角[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李树春:矿业权市场理论研究[D].重庆大学,2005。

[3]黄琳丽:矿业权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

[4]王素萍、杜舰、强真:加强矿业权市场建设推进商业性地质工作[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采矿权出让收益管理办法篇10

采矿权是煤矿企业并购的核心资产,采矿权经市场定价后往往比原账面价值高出数倍,且金额巨大。采矿权如何摊销成为每个并购主体不得不面临的重要财税课题。本文以现行的财税法规为依据,结合实际案例,对并购后采矿权价款的摊销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并购主体就这一问题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帮助,并就当前税收政策的完善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典型案例及争议

2008年5月,依据太行市产权领导小组关于《太行市金磊煤进行股份改制的实施方案》要求,由金磊煤矿职工和太行新城矿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一家新的有限公司。定名为:河北新城矿业有限公司。原公司均注销。

金磊煤矿经评估确认资产负债如下:

固定资产110.37万元,其中,机器设备40.1万元,房屋建筑物70.27万元;流动资产1139.95万元。

无形资产13396.86万元,其中:土地使用权582.19万元,采矿权12814.67万元。

负债合计:4567.42万元。

净资产:10079.76万元。

采矿权价款占到了资产总额的87%,采矿权价款如何摊销,对于并购后企业的损益和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将产生重大影响。河北新城矿业有限公司提供的开采许可证显示有效期为10年,开采证办理日期为2010年10月。新开采证办理前,河北新城矿业有限公司利用原太行市金磊煤矿开采证进行开采。燕山矿产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出具的《太行市金磊煤矿采矿权评估报告》显示,该矿2号煤可开采储量为191.80万吨,5号煤为1408.2万吨,该矿的服务期尚有40年,采矿权评估总值12814.67万元。对于采矿权价款摊销期目前有三种意见:一是10年,二是12.5年,三是40年。

认为10年摊销的理由是:《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作为投资或者受让的无形资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者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计算摊销。因此按照开采证10年期摊销采矿权价款不违背税法的规定。

认为应按12.5年摊销的理由是:鉴于河北新城矿业有限公司开采证办理前已对该采区进行了2.5年开采的实际情况,按照根据企业所得税法中收入与支出的相关和配比原则要求,应按12.5年摊销。

认为应按40年摊销的理由是:《新企业所得税法精神宣传提纲》的通知(国税函[2008]159号)规定,支出税前扣除的相关性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对相关性的具体判断一般是从支出发生的根源和性质方面进行分析,而不是看费用支出的结果。既然该矿的服务期为40年,那么采矿价款支出就与这40年的收入相关,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采矿价款就应分40年来摊销。

二、法理分析

(一)采矿权价款计量的分析

我国《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规定,采矿权人要按规定分别缴纳采矿权使用费和由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采矿权价款。采矿权是由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派生出来的他物权,只有交纳了采矿权使用费和采矿价款后,才可取得相应采矿区的独占权。由于采矿权使用费按年按采区面积征收,费额较小,实践中少有争议,本文不做讨论。

目前取得采矿权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在一级市场取得采矿权,采矿权人通过申请、招标、拍卖等出让形式,从国家登记管理机关取得的采矿权,按成交后实际交易额计量采矿权价款;二是通过二级市场取得采矿权。采矿权人通过出售、作价出资、合作等转让形式从出让方获得的采矿权。按实际支付的采矿权价款及其他相关支出计量采矿权价款。

对于通过企业并购重组获取采矿权价款的计量会计准则和税法具体规定如下: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第十四条规定,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单独予以确认: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除无形资产以外的其他各项资产(不仅限于被购买方原已确认的资产),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应当单独予以确认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应当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第四条第四项规定:企业合并,当事各方应按下列规定处理:合并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定接受被合并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依上述规定,可见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和税法处理无差异。如上例中,应当以评估价值12814.67万元作为采矿权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二)采矿权价款摊销的分析

目前,矿山企业多以服务期限或开采证有效期限作为采矿价款的摊销期,对于这两种摊销期分析如下:

矿山储量核查报告核定的可开采储量(吨)除以年设计生产能力(吨/年),即为矿山的服务年限。服务年限到期后,若仍有可开采资源则应重新核定储量,重新计算服务年限。

《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按照矿山建设规模确定:大型以上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30年;中型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20年;小型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10年。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需要继续采矿的,采矿权人应当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30日前,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延续登记手续。

目前,我国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只与矿山的规模和审批机关的权限有关,前期颁发的采矿许可证一般要远小于矿山的服务年限,如上例中,尽管矿山的服务期尚有40年,开采证的年限只有10年。因此,如果按采矿许可证有效期进行摊销,会造成摊销期与受益期不配比,摊销期内虚增成本;而摊销期后,由于没有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又会少计成本。

服务年限经过权威部门认定,并以开采设计方案为依据,作为采矿权价款的摊销期较为合理。但服务年的假设前提是按设计产量均衡生产,实际产量与设计产量往往存在差异,尤其近几年来,由于矿山治理等政策性因素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除国有大型矿山外,其他矿山企业停产整顿频繁,很难达到预定设计产量。若以服务年为摊销期,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从税法角度分析,《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作为投资或者受让的无形资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者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计算摊销。对于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获取的采矿权除了服务年限少于10年外,其摊销年限不应低于10年,也就是说,10年是采矿权价款摊销的最短年限,具体摊销年限还应考虑企业所得税法的其他有关规定,例如,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的要求。

(三)采矿权价款摊销的建议

《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采矿权的价值在于它能给采矿权所有人带来经济利益,而真正能给采矿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的是依据开采设计方案所确定的资源储量中的可采部分。采矿权价值会随着可开采资源的消耗而减少。可开采储量经过权威部门核定,其价值摊销应与消耗的可采储量相对应,因此资源消耗方式容易确定,可按照开采量比率法进行采矿价款的摊销,即采矿权价款当期摊销额=采矿权价款×(当期实际开采量÷可采储量)。该方法能使摊销期与受益期(采矿期)有效配比,从而提供更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

虽然会计原则规定了会计政策的一贯性原则,但同时也强调如果改变会计政策可以提供更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政策就可以改变。但对税法而言,尽管利用开采量比率法进行采矿价款的摊销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的要求,但目前税务法规并未对开采量比率的适用加于明确。

三、结论

(一)从会计核算角度分析

开采量比率法进行采矿价款的摊销能够提供更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

(二)从税法角度分析

开采量比率法有待于有权的税务机关以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

(三)从立法角度分析

法规滞后于经济发展是一种客观现实。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国务院强调:要加强政策引导,出台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配套措施,支持被兼并企业的煤矿安全改造和技术改造,所以我们应积极推动税务政策的完善,以适应新的经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