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制度管理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00:49

人事制度管理规定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279-02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回顾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从而拉开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序幕。2000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以推行聘用制,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随后中组部、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通过推行岗位聘用制度,实现人员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明确了聘用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为事业单位试行聘用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2006年,入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及其实施办法,在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同年,人事部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其核心内容是进一步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在建立和推行岗位管理制度下,改革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按照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现状

纵观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以分类、聘用、岗位设置等主要内容展开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理顺事业单位的体制、完善事业单位的机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益。虽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管理体制上还没有真正实现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聘用制,岗位设置管理相对滞后,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形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不能从立法角度来解决事业单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管理制度上,由于建国初期,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中央政府控制了一切人、财、物权,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唯一主体,直接配置社会资源,直接组织和管理社会生产活动,直接控制整个社会活动的运行,这就决定了社会各项事业要由国家来举办。致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与国家机关人事管理制度同属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2.在立法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人事管理立法进程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事法规体系。相继出台了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法》,企业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而有关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并未出台,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现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也极为有限,并多是以文件形式下发,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

3.在法规执行上,事业单位的人员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同属于国家干部,执行与国家机关相同的干部人事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用人关系、奖惩考核、工资分配、福利保障等方面基本没有区别。加之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缺乏,导致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往往是依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有关规定,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或企业职工的有关规定,如《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等规定进行管理。

4.在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一些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缺少法律法规支撑,缺少法定的程序,致使内部规章制度在现行的法律法规框架下的执行过程中引发纠纷,并多以败诉而告终,常常使得事业单位处在被动之中。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人事管理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为实现既定目标,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对工作人员的录用、考核、调配、培训、工资、福利等项事宜所实施的具体管理活动。而人事管理制度是对人事管理活动而制定的各项法规、措施和规章制度的总和。它具体包括对事业单位人员的聘用、岗位设置、考核、奖惩、培训、工资福利等各项管理规定。

人事制度管理规定篇2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动员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制定了《*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下面,我就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自20*年开始,全县各级党政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进行了重新登记,并逐步推行了公务员工资和津补贴制度改革,目前全县《公务员法》入轨运行工作已全面完成,公务员工资和津补贴政策也已基本落实到位。党中央、国务院在规范党政机关公务员管理的同时,对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现在推行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就是在总结多年来事业单位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充分考虑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推进市场经济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原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一方面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广大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党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都明确提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党政机关,又区别于企业,充分反映从事专业化服务特点的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原人事部出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和省、市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也明确要求,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管理制度。这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进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这项制度第一次明确规范了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定了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第一次提出了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等级,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第一次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第一次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规范秩序、完善机制、严肃纪律,核心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在按国家规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之前,专业技术人员暂按所聘职务对应岗位的最低等级套改岗位工资,待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并按规定核准后,再按明确的岗位等级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在没有被认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只能对应到岗位工资的最低等级。被认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后,才能根据所聘岗位确定相应的岗位工资待遇。因此,我们必须抓紧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缩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岗位设置的“时间差”,以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三)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选人和用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公开招聘制度作为事业单位选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实践证明,公开招聘对于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竞争环境,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杜绝人事腐败现象,促进事业单位发展,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用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全县从20*年开始,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经过试点、探索和实践,全县事业单位已全面推行了公开招聘制度。在推行人员聘用制的过程中,一些单位积极探索岗位管理的路子,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岗位管理要体现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基本环节,成为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岗位考核、岗位培训、收入分配等制度的基础和依据。推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做好基础性工作。

(四)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加强事业单位人事规范管理的必然要求。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随意进人、违规进人、超编用人等问题比较突出,人员超编、使用临时人员等问题大量存在,管理很不规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共有866名临时聘用人员,其中事业单位有739人。过多的聘用临时人员,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用人秩序,削弱了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有效监管,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以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契机,严格规范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岗位培训、收入分配等各项人事管理工作,把加强政府宏观管理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用人自、分配自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严格政策,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一)要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国家、省、市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原国家人事部、原省人事厅、市人事局从三个层面上制定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文件。第一个层面是原国家人事部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试行办法》是岗位设置管理的基础性文件,主要对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权限、程序、范围、类别、等级及监管等方面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旨在建立基本制度;《实施意见》是解决实施中基本问题的具体政策规定,以保证顺利实施。第二个层面是省根据国家的《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结合本省实际,研究制定的《湖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

该《意见》根据我省事业单位的实际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实际出发,对岗位类别、等级、聘用程序和权限、监管等方面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可行性的指导意见,保证该项工作全面推进。同时,原省人事厅会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业、广电、体育、新闻出版、民政等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有关国家部委行业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订出台了9个行业指导意见。这是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意见的细化、具体化,充分体现行业特点,以保证同一类型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大体相同。第三个层面是市人事局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操作办法。

我县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就是根据这三个层面的政策文件精神,结合全市动员会精神和我县的实际情况,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和审核同意,并得到市人事局核准,是指导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希望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在组织实施工作中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文件精神,不折不扣地把文件规定落到实处。

(二)要努力适应新的管理机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的重大调整,核心是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迅速适应这种转变。在观念上,必须从旧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在工作中,必须适应新的岗位设置和管理办法;在管理上,必须充分体现这种转变,对不同的岗位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对专业技术岗位,要坚持择优聘用,今后事业单位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外,必须按照核准的结构比例,在岗位空缺情况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进行评聘。对管理岗位,要建立体现管理人员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职员等级序列。对工勤技能岗位,要建立和完善岗位等级,规范工勤技能人员“进、管、出”等环节的管理。

(三)要扎实做好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工作。全县事业单位涉及各行各业。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认真领会国家和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广泛征求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确保改革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规范稳妥的推进。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一方面要抓紧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底数、建档立册,为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召开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动员会,广泛宣传政策,周密安排和部署这项工作,切实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这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根据规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并按照分级分类管理原则,确定了不同的核准权限,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按时限要求,务必于11月底前将岗位设置方案和实施方案报县人事局核准。要精心组织好岗位分类定级、竞争上岗等工作,确保12月底基本完成实施工作。

(四)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必然会触动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单项制度,不可能解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解决需要其他制度改革来解决的问题。此次开展岗位设置工作,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规范用人的改革方向,妥善处理改革中带来的各类问题,维护好职工利益,维护好队伍稳定。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认真做好思想发动和疏导工作,为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领导,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一)要高度重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一件大事、难事、好事。这项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变革中一个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工作,因此是大事;这项工作的实施,涉及全县事业单位近5000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实施中必然会遇到来自传统观念和原有制度的阻力,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是难事;这项工作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的科学性,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做到人尽其才,使事业单位的工作有新的起色,因此是好事。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按照县委、县政府对实施工作的总体安排和时间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实施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确保实施中绝大部分人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二)要加强领导。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级领导要把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作为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周密部署,稳妥实施。为加强对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县政府已经成立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也要成立专门的班子,组织精兵强将,明确责任,集中精力做好实施工作。

(三)要严格政策。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特别是人事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实施工作中,要尊重事业单位广大工作人员的意愿,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历史原因和客观实际,统筹协调和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把广大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决不能借改革之机打击报复,甚至剥夺工作人员的劳动权利,也决不允许以搞活单位内部分配为幌子,侵占工作人员应得的合法报酬。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及其他涉及广大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充分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充分考虑大家的意愿。21写作秘书网

人事制度管理规定篇3

1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各种原因,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有些单位未能及时对购置的固定资产进行卡片和明细账登记,多数情况是有总账无明细账或者有明细账无卡片账,未能按规定建立定期的财产盘点制度,资产领用、保管或台账记录不全等,未形成健全的管理制度,导致管账与管物相脱节,容易造成资产账实不符。

1.2核算程序不规范

有些单位固定资产不按财务规定的程序进行核算,增加固定资产不能及时正确地进行账务处理,或者只作经费支出,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更有甚者,对竣工的基建项目,不按制度要求结转固定资产,形成单位固定资产存量不实,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总量。

1.3处置手续不完备

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占资产的比重较大,按照规定,处置规定限额以上的资产,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处置规定限额以下的资产报主管部门审批,但有些单位仍然不履行报批手续,随意出售、擅自核销固定资产,或将非经营性资产进行经营活动,易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1.4监督机制不完善

很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重购置、轻管理,单位资产管理责任人责任意识不强,单位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2.1建立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结合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实际,制定科学性、完整性、可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授权审批制度,严格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处置、购置审批手续,明确审批人员授权批准的相关控制措施、程序和方式,规定经办人的工作要求和职责范围及审批人员的责任、权限,规范固定资产采购、验收、登记、维护、保管、使用程序,为保证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6-8],应不断完善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体系,实现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2完善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

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与单位领导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意识密切相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实现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建立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领导人负责制、树立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把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让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专人来管、专人来做。

2.3加强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培训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从对相关人员定期培训入手,通过系统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共同维护单位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树立资源共享和资源节约的意识。根据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工作与单位财务的第一责任人是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整性、真实性及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合理性负责,为使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树立对内部控制和财务会计工作制度建设第一责任主体的意识,各级财政部门应定期组织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学习培训,强化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意识,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重视农业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营造从普通职工到管理层全员共同实施的内控意识氛围。

2.4强化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

加强对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根据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建立起一整套的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从组织上制度上对农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行内部控制,同时,规范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核算程序,明确各个岗位和控制点的控制监督,使之与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全面对接,并且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自动控制功能。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科学合理,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预算管理,应成立专门管理小组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资产监管,由使用部门、专家、财务、审计、工程、投资共同参与公开招标、项目论证等环节。严格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实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严格遵守收支2条线的管理规定,维护财经法纪,保护国有资产和资政资金的高效运行。核对账、卡、物,确保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实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完善固定资产验收入库控制管理。

2.5实行农业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

为保证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的真实、完整及资产的结构、数量、质量,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使资产清查工作步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每年年终各单位都应全面核对固定资产数量,摸清家底,查明盘亏、盘盈资产产生的原因,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分清责任,责任追究到人;为保证做到物尽其能、物尽其效,要及时盘活存量资产,对资产结构及管理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同时要加强审计监督,实行离任核查,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在离任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确保资产的完整。

3结语

总之,固定资产管理对每个单位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管理得好就可以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反之,管理不善则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不断完善农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将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贯穿于固定资产的取得、验收、使用、维护、转移和处置等每一个环节,同时把固定资产的管理作为单位内部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这样才能更好地管好固定资产、用好固定资产,使之保值增值,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

4参考文献

[1]赵瑞平,赵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营管理,2008(7):44-45.

[2]李广英,张俊萍.实行财政集中支付与集中核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6):9-10.

[3]王庆成,门玉峰.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300问[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n].人民日报,2006-06-07(2).

[5]陈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核算问题及建议[J].交通财会,2009(1):57-59.

[6]谢宁.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广东科技,2008(9):9-10.

人事制度管理规定篇4

人事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进程而产生的新的人事管理制度,是人才交流服务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途径。人事是指经人事部门许可,取得人事资格的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在核定的业务范围内受用人单位和个人委托,依据合同有关人事业务,在人事方面提供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高校人事制度就是指在国家人事法规、政策的指导下,尊重高校自和人才择业自,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为综合代管部门,接受高校和个人的委托,为其提供人事管理工作方面综合的制度。

一、高校人事制度的兴起

我国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制度是相对封闭式的静态管理模式,个人与高校具有强烈的以人事档案为核心的依附关系,人才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高度集中。伴随我国教育体制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发展,人员结构僵化、人才无法合理流动、职业终身固定等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成为必行之势,于是人事制度被引进到高校人事管理改革中。

1995年12月国家人事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不仅人事的概念被首次正式提出,而且要求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1999年,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问题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被正式提出,会议还了名为《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2000年6月,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又联合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试行人事制度。各地方政府中央政策的引导下下纷纷出台了本辖区内的高校人事工作的相应文件,用于规范本地的高校人事工作,人事制度在各地高校逐渐开始推行。

二、目前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实行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总结,高校人事制度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割断了以人事档案为管理核心的人才对学校的依附关系,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鼓舞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但是在我国学者对于人事制度的研究时间不长,人事仍属于新生事物,虽然在制度实施前,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调研工作,但由于没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人事制度的建设实施中出现了相关配法律法规不健全、用人单位和人事机构缺乏有效良性沟通、操作程序不规范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不少问题,高校实行人事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意识没有全面体现。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缺少统一的法律法规,制度执行不够规范

高校人事制度在我国各地纷纷践行,但国家却没有统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法律法规作为制度支撑的高校人事制度在执行中大大增加了增大了主观随意性。各省市依据本地情况各自制定了自己的一套人事规定,下属区县又根据自身人才的特点重新修改了规定的部分内容,这导致各地的高校人事制度各不相同,无法衔接。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没有统一的制度规定标准,工作人员在具体的业务办理过程无章可循,工作程序不规范,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用人单位和人事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的维护,由此产生的各种争议的程度和性质不易判定,处理也比较困难。

2.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首先,人事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方面与编制内人员有着千差万别,例如:许多学校的人事人员不仅在社会保险、工资构成、晋升工资比例方面,而且在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采暖补贴、孩子托费补贴、科研教学奖励经费、退休养老金等多方面都无法和编制内职工享受同等待遇。这在无形之中就会造成人事人员心理上失落,感觉受到不公平对待,缺乏被认同感,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团结和稳定。

其次,人事人员职称晋升评审工作也不同于编制内人员,编制内人员的职称评审由高校内的职称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而人事人员的职称评审是由人才服务中心组织的评审会评审,不同的评审机构有不同的评审条件和评审参照指标,评审过程和结果也不匹配。并且当人事人员发生工作调动的时候,因为其职称职务在政府管理部门没有备案,那么人事人员就要遇到原单位的职称和职务如何认定的难题。

再者,实行人事制度的高校往往对人事人员进修、升职等制定诸多限制措施,以区别对待校内正式编制人员。比如:对于编制内人员的学历进修培训学校持鼓励态度,并会为他们提供资助,而人事人员在职攻读学位要受到种种限制,且无法享受与编制内人员一样的待遇;部分校内岗位不允许人事人员参与,由于人事人员的档案关系在政府的人才交流中心,学校组织部门没有权利和责任去确定人事人员的“行政级别”,而没有行政级别,人事人员就不能获得提拔任用的机会,人事人员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途,这大大挫伤了人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些限制措施影响了人事人员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了学校教职工队伍的稳定。

3.双重管理主体带来的弊端

高校实施人事制度的初衷是:人事制度实施后高效人事管理部门不再负责人事人员的档案管理、转正定级、职称评审、工作调转等事务的管理,而是交由政府下属的人才交流中心进行管理,高校可以实现人才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可以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不必再养不合格的人、不合适的人和不需要的人,这可以大幅度降低学校的管理成本和办学成本。然而高校人事制度实施几年后,很多学校都认为本学校的管理成本和办学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

首先,由于缺乏竞争,政府机构下属的人才交流中心存在着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问题,这造成高校人事管理上不得不将人事员工的日常业务管理纳入到自身管理体系当中。大部分高校不得不继续管理人事人员的工资待遇调整、职称评审、社会保险、出国政审等事宜,而只是将档案交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

其次,人才交流中心与用人单位的档案管理衔接不紧凑,联系互动不够,这就造成很多人事人员的档案没有办法及时更新。因为人才交流中心只人事人员刚进入程序时的档案,而在用人单位工作后形成的档案由高校人事人员收集和管理,这样人事人员的档案就无法随着工作经历的变化及时的连续不断的得到补充,所以人事人员的档案材料很容易散失。

再次,人事人员的人事档案送交人才交流中心以后,学校的人事管理人员时常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精力与人才交流中心沟通协调,经过一道道繁琐的利用、查阅、审批手续,到人才交流中心为人事人员办理档案材料上交、工作需要的档案内容查阅、各种证明材料的开具等工作,这不但没有实现高校实行人事制度减少办学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初衷,高校还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成本来加强对人事人员的管理,以解决双重管理主体带来的弊端。

三、完善我国高校人事制度的建议

针对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1.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规范制度执行

首先,完善人事制度的法律基础,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制度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使人事制度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统一标准,制定详细的关于人事人员的档案管理、职称评审、考核激励、工龄计算等工作实施细则,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降低社会管理总成本。再次,要规范人才聘用、流动运作程序,形成有效的工作体系,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切使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确实的保护。最后,要依法严格执行人事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依法与人事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聘用合同,尽可能避免发生人事争议事件。

2.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保护人事人员的合法权益。

首先,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促进人才的科学合理有序流动,是高校人事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确保高校人事制度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加快现有事业单位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实现统一的社会基本保险制度。为保障人事人员的权益,应建立和完善适合高校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把人事人员纳入现有的社会保险范畴,完善参保险种。

其次,完善激励考评机制,规范人事制度。规范人事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同工同酬原则给予人事人员与编制内人员同样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给人事人员提供与编制内人员相同的进修培训、晋升提职的机会。建立起由品德、职业道德、知识和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以科研和教学工作为重点的考核体系,实现考核工作的的透明科学。完善激励机制,做好人事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提高人事人员的满意度,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激励其不断地努力工作。

3.高校做好与人才交流中心的街接工作,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首先,明确高校和人才交流中心的职责,建立协调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有序进行。高校和人才交流中心通过签订严格的合同来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利。高校应努力做好与人才交流中心的沟通与协调,按照相关要求及时与人才交流中心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确保信息畅通,积极配合人才交流中心完成人事人员的送档归档、档案工资核定等各项工作。

其次,拓展人事服务内容和范围,增强机构职能。人才交流中心不仅要做好高校人事人员的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管理工作,还要落实对人事人员的身份确认、档案工资记载、出境政审、职称评审、社会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工作,使人事从以档案管理为主的服务务型转变为以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为主的管理顾问型。真正实现人事人员的档案、转正定级、职称评审、人事调动事务都由人才交流中心进行管理,使高校从这些事物中解脱出来,减少学校的管理成本和办学成本。

再者,建设专业化的人事工作队伍。人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的人事工作者队伍。为此,要加大对人事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建立健全考核监管制度,不断提高人事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另外人事机构要通过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平台、加速信息化步伐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

最后,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在现阶段,可以进行高校人事业务的机构仅限于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非公有制组织被排除在外。政府应该牵头统一设立标准,整合资源,破除垄断,引入公平竞争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才服务机构参与到人事机构竞争中,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机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人事机构的管理与评估,使人才市场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人事制度管理规定篇5

一、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执行财经法规制度不严格,财经纪律观念淡薄,办事不讲规则、程序、手续,凭习惯、经验办事。(2)财务工作缺乏连续性,经常有“领导换,会计变”的现象,客观上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波动,造成乱账现象发生。(3)少数单位对发票、支票等重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按财务管理要求制定票据管理制度。大多数单位即使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制度化管理监督机制弱化。(4)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普遍不完善和不及时,与新的财经法规和制度衔接不好,与单位情况变化和制度实际执行情况不相适应。财务管理制度不符合实际、不便于执行,直接损害到财务管理的权威性。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不够规范

主要有两方面:(1)货币资金管理有漏洞,资金安全存在隐患。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等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有的岗位互串,单位对出纳工作监督不到位,很少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大额开支使用现金支付,白条抵库、公款私存现象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公款私存具体表现有:①各种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以及学会的会费收入等不入账。②租金等其他应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应交存财政专户的收入不及时入账。收款不用合法收据,用白条代替。③通过虚列支出、资金返还等方式将资金转到本单位财务部门账外,设置小金库。(2)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普遍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并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具体表现:①固定资产管理较为混乱,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随意性很大,设施和设备购建论证不充分,造成闲置。②有的单位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或者固定资产的验收、保管、维护工作流于形式。有的单位不按要求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理和盘点,或者是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致使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

(三)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预算编制,收支管理不到位

一些事业单位不重视预算编制,虽然国家预算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应根据事业发展的计划来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但一些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能按预算的要求进行客观分析,而只是简单的采用增量预算法,即在往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系数来编制预算,这就导致了编制的预算和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不适应。部分事业单位对资金的收入与支出管理不规范,预算外资金理应纳入单位预算管理,进行统一管理和核算,但一些单位并没有将其纳入单位预算。有些单位对支出审批制度不严格,对资金的用途随意进行改动,扩大了开支的范围,导致部分单位经费使用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

(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不足

(1)一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部分单位内部未设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内部审核监督仅由一人或多人专职或兼职。部分单位内部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2)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3)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更多的还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内部监督执行大打折扣。转贴

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事业单位要在国家宏观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对现金的管理,财产的审批,审批权限的分配,财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制度制定要体现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必须结合单位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内部财务制度的条文在表述上应尽量通俗易懂,操作方便,并与日常会计核算的实务紧密联系。应用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约束财务行为,减少或避免各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的发生。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要加强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不相容职务一定要分开,保证资金安全。

(二)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工作

(1)事业单位领导要带头认真学习有关财政、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增强财务管理和依法理财的能力。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真正从恩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听取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汇报,支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

人事制度管理规定篇6

一、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执行财经法规制度不严格,财经纪律观念淡薄,办事不讲规则、程序、手续,凭习惯、经验办事。(2)财务工作缺乏连续性,经常有“领导换,会计变”的现象,客观上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波动,造成乱账现象发生。(3)少数单位对发票、支票等重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按财务管理要求制定票据管理制度。大多数单位即使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制度化管理监督机制弱化。(4)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普遍不完善和不及时,与新的财经法规和制度衔接不好,与单位情况变化和制度实际执行情况不相适应。财务管理制度不符合实际、不便于执行,直接损害到财务管理的权威性。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不够规范

主要有两方面:(1)货币资金管理有漏洞,资金安全存在隐患。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等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有的岗位互串,单位对出纳工作监督不到位,很少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大额开支使用现金支付,白条抵库、公款私存现象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公款私存具体表现有:①各种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以及学会的会费收入等不入账。②租金等其他应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应交存财政专户的收入不及时入账。收款不用合法收据,用白条代替。③通过虚列支出、资金返还等方式将资金转到本单位财务部门账外,设置小金库。(2)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普遍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并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具体表现:①固定资产管理较为混乱,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随意性很大,设施和设备购建论证不充分,造成闲置。②有的单位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或者固定资产的验收、保管、维护工作流于形式。有的单位不按要求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理和盘点,或者是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致使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

(三)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预算编制,收支管理不到位

一些事业单位不重视预算编制,虽然国家预算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应根据事业发展的计划来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但一些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能按预算的要求进行客观分析,而只是简单的采用增量预算法,即在往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系数来编制预算,这就导致了编制的预算和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不适应。部分事业单位对资金的收入与支出管理不规范,预算外资金理应纳入单位预算管理,进行统一管理和核算,但一些单位并没有将其纳入单位预算。有些单位对支出审批制度不严格,对资金的用途随意进行改动,扩大了开支的范围,导致部分单位经费使用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

(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不足

(1)一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部分单位内部未设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内部审核监督仅由一人或多人专职或兼职。部分单位内部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2)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3)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更多的还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内部监督执行大打折扣。转贴

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事业单位要在国家宏观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对现金的管理,财产的审批,审批权限的分配,财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制度制定要体现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必须结合单位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内部财务制度的条文在表述上应尽量通俗易懂,操作方便,并与日常会计核算的实务紧密联系。应用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约束财务行为,减少或避免各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的发生。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要加强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不相容职务一定要分开,保证资金安全。

(二)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工作

(1)事业单位领导要带头认真学习有关财政、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增强财务管理和依法理财的能力。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真正从恩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听取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汇报,支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督促下属部门和职工增强财务管理意识!-保障各项财务管理规蠢制度的落实。(2)要加强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有计划地吸收一些年轻的、具有会计或审计专业学历、懂业务的人员充实财会和内审岗位,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量。

人事制度管理规定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066-01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资产组成的重要部分,它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其使用在于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效益,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其购置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支出,因此它是国家财权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资产,对国家政权建设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义重大。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普遍加大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力度,相继出台一批法规,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但必须清醒意识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重投资轻管理

由于受经济体制的影响,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不同程度吃“大锅饭”现象,平时只关心固定资产物后形态的使用,没有把固定资产作为价值形态来进行管理。目前基层事业单位房屋资产管理普遍存在账实不符现象,很多资产账面价值偏低,一旦拆迁,特别是涉及到市政工程方面的,先拆后通知普遍存在,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及许多腐败现象的滋生。

(二)会计记录不严谨

有物无账,资产游离于账外,失去控制。主要是基建工程验收与财务决算脱钩,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及上级补助。部分单位基建工程匆忙上马,施工单位领用预付款过多,甚至于超出工程预算总额,造成工程结束,施工单位不及时进行工程结算,以致有部分建成的房产还没登记入账已被拆现象,导致大量的固定资产严重账实不符。

(三)会计核算不规范

这在基层事业单位较为普遍,一是只设总账而没实物明细账和卡片账。二是总账与明细账金额不符。三是新购置的资产只在“事业支出”中列支而未入“固定资产”账。四是抵债来的固定资产列在账外管理,造成资产及收入不真实。五是科目记账混乱,接受上级单位拨款的基建项目,往往基层单位未按财务制度入账,而直接放入往来项目,费用开支再从往来款中列支,脱离于实物管理,造成大量的账实不符与腐败现象。

(四)处置不规范

有些事业单位领导法制观念淡薄,认为资产属本部门本单位所有,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也有部分领导处置过于轻率,有部分可以追回的资产或是作为人情或是怕麻烦不追究,直接加以报废,造成固定资产的严得流失。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流于形式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是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外部原因,《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的核算进行详细的规定,并伴随法律完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更新,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细化,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的核算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约束机制,同时,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在报表上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使得资产负责表反映不出固定资产的折旧程度,随时时间的推移,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程度越大,形成资产总量的虚增。

(二)管理层忽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的所有物品,钱财均是单位的资产,本质是一致的。但由于资产在购买时一次性摊销成本,使用过程不计折旧,这就使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不够重视。

(三)财经纪律观念淡薄

有些基层单位领导认为没有把固定资产带回家就不算违法,擅自捐赠,转让设备,科室人员调动不进行交通手续,以及违规购建,甚至出现同一地段的资产出租,租赁费相差离奇现象。

(四)人员配置不合理

目前,多数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都是由财务机构兼管,由于专业限制性,财务人员不了解资产的属性,限制了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部分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部分物品的属性难以区分,实际操作过程中混记现象严重,加大管理的难度。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要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确保资产合理有效的使用,保证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析产权关系,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推动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从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现状来看,对固定资产疏于长效化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因此,按财政部令第36号,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结合各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长效化管理机制成为当前各级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的当务之急。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具有可操作性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与流程,由财务部门统一建账,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登记,管理。资产管理部六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及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二)加强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

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严格执行有关财政法规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规范和完善账目处理,做好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账证,账物相符。

(三)遵守财经纪律,树立依法管理资产的意识

加强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要有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来保障固定资产管理的运行质量。对事业单位负责人考评系统中可就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与领导业绩考核挂钩,以督促各级事业单位严格遵守并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提升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明确落实资产管理责任,树立依法管理资产的意识。

人事制度管理规定篇8

【释义】

本条是关于公司的规定。

随着我国《公司法》的修订,我国关于董事会秘书的立法正逐步走出起步阶段,董事会秘书的法律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化,以期真正发挥董事会秘书在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根据在我国修改后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的规定,董事会秘书主要职责有:(1)负责公司股东大会的相关文件及筹备、记录、文件保管事宜;(2)负责董事会会议的相关文件及筹备、记录、文件保管事宜;(3)负责公司股权管理;(4)负责办理信息披露事务。

〖评析〗

董事会秘书在英美公司法上被称作公司秘书,最早追溯到1841年的英国法报告的案例中。董事会秘书制度的发展在英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董事会秘书仅作为公司的普通雇员,处理一些文书事务,与普通的“秘书”无本质区别,在公司法上甚至没有规定董事会秘书制度是公司的法定机关。1948年,公司法仍然明确规定当缺乏明确的授权时,董事会秘书的职权仅限于公司的内部管理事项。第二阶段,董事会秘书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在公司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971年,董事会秘书作为公司法定机关的地位得到确认,其职权扩大到可作为公司对外签订合同。英国1985年公司法和1989年公司法都对董事会秘书的任职资格、职权与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特殊属性的赋予使董事会秘书开始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成为关键因素。第三阶段,在20世纪末期,董事会秘书的地位和职能被重新认识,出台了一些关于公司董事会秘书设立可由公司自主决定的规定。2002年,英国政府出版白皮书提出取消立法中对小型私人公司董事会秘书的强制性规定。争议意见来源于由此可能引发的董事会秘书职能的缺位,即一个有效的董事会秘书是保证“不老实”的董事不偏离正常轨道的主要制约因素,不设立董事会秘书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董事滥用职权行为的制约力。

董事会秘书作为高管人员在中国公司设置,经历了从境外上市的外资殷,到境内上市的外资股,再到境内上市的内资股的渐进过程。中国公司法上的董事会秘书制度开始于深圳市,1993年,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股份有限公司条例》专条规定,董事会设秘书,秘书负责董事会的日常事务,受董事会聘任,对董事会负责。1996年3月,上海市证券管理办公室、上海证券交易所了《关于B股上市公司设立董事会秘书的暂行规定》,要求B股公司必须设立董事会秘书,董秘为公司高管人员,明确提出任职条件和职权,旨在规范上市公司行为,提高董事会工作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1996年8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所有获准上市的公司必须聘任董事会秘书,强调董事会秘书为高级管理人员,同时提出五条任职条件,九条职权范围,六条任免程序,以及三条法律责任,基本确认了董事会秘书制度的框架。1997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市证券管理办公室联合了《关于建立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例会制度并进一步发挥董秘作用的通知》,强调建立董事会秘书例会制度,涉及董事会秘书的人选配备、工作条件及职责权限等方面,该通知对支持和推动董事会秘书工作,提升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地位及促进上市公司规范化运作有重要意义。1997年12月,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专章列示“董事会秘书”条款,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须配备董事会秘书,作为上市公司的“根本法”真正确立了董事会秘书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2001年,深沪证券交易所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中都肯定董事会秘书为高管人员,并对董事会秘书任职资格、职责、任免作出更详尽的规定。2004年,沪深证券交易所修订的新版《股票上市规则》中进一步强调了董事会秘书在上市公司中的高管资格和相关职责,一增加了董事会秘书职权范围的规定,董事会秘书有权要求公司董事、监事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对其工作予配合与支持;新《规则》对董事会秘书任职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并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不得无故解聘董事会秘书,规范了公司在董事会秘书出现空缺、不能履行职责等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措施。新《规则》表明,董事会秘书的任命并不只是公司内部的事情,董事会秘书成为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沟通的重要桥梁。

[page]  在英美法系国家,董事会秘书制度设置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完善公司内部的管理,使公司运转更加规范和协调。它随着公司制度的发展而衍生,并从公司法角度进行规制。在中国设立董事会秘书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司上市后的规范运作和监管要求,也更多地表现为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从证券法的角度进行规制。纵观中国与在英美法系国家董事会秘书制度设立与制度变迁,其核心区别体现在立法目的、法规的制度主体及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三个方面。在各国董事会秘书制度的发展中,共同之处是当面对取消董事会秘书强制性规定的建议时,都会伴有争议或否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董事会秘书在公司发展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英美法系国家董事会秘书的法律地位经过了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在英国,董事会秘书的职责涉及处理董事会相关文件及联络等事宜、签署根据董事会决定授权发行的公司股份证书和行政管理性合同、及时信息披露文件和信息等方面。英国董事会秘书在公司管理方面的职权具体包括:(1)参加包括董事会会议在内的公司的所有会议,并负责会议记录;(2)保管公司的各项会议记录、决定、合同、股东名册等文件,并证明其与其副本的真实性;(3)认定所有发出的通知依公司章程细则而言均属正当,或均为法律所要求;(4)作为公司印章的保管人,并认定公司印章在所有文件上代表公司的使用均系经过正当授权}(5)根据公司主管机关的要求及时准确地提供和披露有关文件和信息;(6)与总裁或一名副总裁一起,签署根据董事会决定授权发行的公司股份证书;(7)据董事会的随时指定,主持处理其他属于董事会秘书处职责的事务等。

人事制度管理规定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核算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既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者,应当抛弃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现财观念,在日常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必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开源与节流并重,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加强预算资金的管理

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是事业单位进行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物质保证,也是国家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的无偿供给。事业单位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编报预算,经核实后按进度拨款和使用,在运用中按财政规定的项目使用,不允许超支、透支和任何形式的浪费,特别是严格制定国家投入事业经费的专人专款项目重点管理和使用制度。在国家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前提下,各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具体管理办法和措施,以保证国家资金的合理使用。

二、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提供会计信息,为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服务。正确及时地反映和监督单位的资金运作情况,加强经济核算,对比收支,并运用财务数据和计算方法计算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为单位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单位负责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因此,单位负责人必须提高法律法规意识,带头自觉遵守财务制度,不得以权压人,以权代法,拒不执行财务制度,而要大力支持财务人员的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

三、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为确保会计机构和专职会计人员的设置,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以使单位的会计和会计监督不受其干扰,一定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费用报销制度,财产处置制度,应收应付款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以便在日常会计工作中有章可循。严格遵守《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及其他相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按照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的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互相制约的机制,使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制度化,规范化。

四、加强核算,规范管理

严格遵守预算会计制度,按照《预算法》来编制好年度预算,搞好预算控制。预算会计制度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是国家财政和行政事业进行会计核算的规范,严格自有资金的使用管理,如专项经费、专用基金的开支不超范围,节约使用,要实行单位“一支笔”制度,加大内部财务监督制度,加强业务指导,树立财务监督的权威,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定从严控制,确保各项开支不超标准,不发生赤字开支,库存现金不超限额,不坐支和挪用现金,不准用单位名义、银行户头或财产对外提供贷款担保,按规定设立银行帐户,严禁私设小金库,搞账外账,做到公款不私存,保证资金的安全,维护《会计法》的严肃性。

五、加强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财务管理是要求财务人员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和“经营型”会计转变,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素质过硬,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对财务人员加强培训,组织财务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增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大力培养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日常工作中应积极探索财务管理的方法,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加速会计信息的传递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人事制度管理规定篇10

一、实现机构编制“三化”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总方案已出台,“大部制”改革将整合职能相近、相交的部分行政机构,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随后几年内,以“大部制”改革为主题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从中央到地方全面铺开,“大部制”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样近几年的机构编制工作方向将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人们对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和操作能力、水平都将拭目以待。

二是机构编制法规性的文件出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简称《管理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的行政法规,填补了地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法制空白,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编制核定、领导职数的配备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实现了“机构编制就是法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为《管理条例》的实施提供了法律武器。以上法规性文件的出台,为实现机构编制“三化”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机构编制管理实行下管一级的监督管理体制。以往机构编制管理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上级业务部门只对下级机构编制部门实行业务指导,具体的机构编制事项由当地政府、机构编制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办理,这难免会出现下级操作时随意性强、上级难于监管的现象,以致于机构设置五花八门、编制核定各显神通,各地方机构编制差异大。今年州里将机构编制管理列入对各县市人民政府四个文明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这一新举措,既提升了机构编制工作的地位,又加大对地方机构编制工作监督力度,更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二、全面把握机构编制“三化”管理基本要求

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一是制度健全,操作规范。根据《暂行规定》、《管理条例》和**号文件精神,要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机构编制实名制、考核制度、公开制度、评估制度、财政与编制相约束制度等等,并明确规定机构编制事项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做到操作流程规范,机构设置合理,编制配备科学。二是管理科学,监督到位。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建立人员编制管理台账,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数据信息库,事业单位登记信息库,财政统筹发放工资人员基本信息,公务员登记基本信息等等,随时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理科学、合理、规范。加强监督措施和力度,无论是机构编制审批环节,还是机构编制执行环节,坚持做到监督管理到位。从制度、操作到管理、监督做到规范化,才能真正体现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

机构编制管理精细化。作为机构编制部门对机构编制管理切忌宏观调控,一定要实行精细化管理,这不仅体现在机构编制管理内容上要精细,建立各种科学的机构编制信息库,利用现代技术管理机构编制,而且要从管理制度、措施上要精细,要以编制实名制登记工作为契机,使到人员编制数、财政统发工资人数、单位实有人数相一致,做到严禁超编进人,严禁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体现精细化,要在不突破总编制情况下按岗位结构核定编制,按编制定计划,按计划进人。教育中小学编制要实行动态管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要经常对事业单位登记项目、运行状态进行评估、检查,对违反《登记条例》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化。标准就是一个尺度。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化不仅要求在管理的制度上,而且在内容上也是标准统一的。具体体现是:机构方面,行政机构设置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限额设置,事业单位设置要根据地方财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设立。编制方面,行政编制在上级核定的总编内同层级之间调整使用,事业编制核定要按照上级规定的标准核定。

三、明确目标,努力实现机构编制“三化”管理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信心,明确目标,按照上级会议精神,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措施。按照上级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拟定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以及监督检查制度,做到制度明确,纪律严明。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工作,严禁超编进人,严禁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搞好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登记工作,事业单位登记以及年审工作,联动财政、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好财政统发工资人员的工资发放情况,杜绝吃“空饷”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