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06:58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1

郑州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8月该院收治的11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研究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和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4.5%、98.2%,均高于对照组的81.8%、85.5%(p<0.05);随访3个月,研究组血压、血糖、胆固醇正常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出现心肌梗死、心绞痛恶化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效果确切,可明显缓解心绞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a)-0151-03

[作者简介]张青叶(1980,10-),女,河南荥阳人,专科,护师,研究方向:护理。

冠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类心脏病,最常见表现为心绞痛,发作时常产生胸痛或胸部不适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该研究在2012年1月—2014年8月选取该院收治的11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11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符合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诊断标准[3];②取得患者知情同意;③排除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研究组包括男性患者29例、女性26例,年龄35~77岁、平均(61.3±8.5)岁。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28例、女性27例,年龄38~78岁、平均(63.9±8.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①针对性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需长期服药,病情易复发,护理人员需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并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怀与体贴,消除其不良心理状态;②饮食护理:为患者制定一个合理的饮食计划,戒烟、戒酒,不暴饮暴食,少食冰冷辛辣的食物;③用药指导:嘱咐患者遵医嘱,合理、有效的使用药物,并养成随身携带的急救药品习惯;④严密观察病情:对患者胸痛的位置、时间、性质、程度等进行全面评估,观察有无明显改善,并观察心电图、血清酶学的变化,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一旦病情有变化,需立即报告主治医师,并及时处理;⑤健康教育:给患者耐心讲解冠心病和心绞痛发病的病因、特点、改善方式、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指导患者观察心前区疼痛次数,疼痛间隙,如患者血压突然降低,同时出现心慌、面色苍白、大量出汗、肩部疼痛等,需立即停止运动,含服硝酸甘油。

1.2.2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给予吸氧、扩张冠脉、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呼吸、心律等生命体征,给予心理护理,加强日常基础护理,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

1.3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80%,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恢复≥0.1mv,倒置t波变为直立;有效: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较前恢复≥0.05mv,t波变浅≥50%;无效: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4]。

1.4观察指标

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和随访情况。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c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高于对照组的81.8%(p<0.05),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2%,高于对照组的85.5%(p<0.05),见表2。

2.3随访情况

随访3个月,研究组血压、血糖、胆固醇正常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出现心肌梗死、心绞痛恶化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的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上段或中段后方出现紧缩、压迫等感觉,紧张、劳累、寒冷、激动等均可诱发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心肌供氧量不足,冠脉无法适应扩张,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5]。采取预见性护理和有效的药物治疗,对于减少心绞痛发作,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明显改善预后至关重要[6]。采取预见性临床护理模式,包括心理、饮食、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等,可综合评估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并进行风险评估,明确掌握并发症,有利于预防心绞痛的发生,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减少合并症的几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满意度,降低致残、致死率,使救治成功几率明显提升[7]。朱胜芳[8]等研究结果表明,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行科学的预见性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缓解临床症状,制定合理的生活计划,通过给予合理的饮食可增强患者体质,增强药物疗效,同时,对患者用药进行有针对的指导,帮助患者准确用药,避免不规范用药、不配合治疗、不按时吃药、不能定期随诊等情况发生,有助于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治疗的依从性,增强临床疗效[9]。因此该研究中分别采用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旨在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研究组血压、血糖、胆固醇正常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出现心肌梗死、心绞痛恶化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同王风萍等[10]研究结果一致,证明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效果满意,降低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几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心绞痛,减少合并症的几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黄宇红.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中西医治疗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29):2704-2705.

[2]叶春妍.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临床观察及护理[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11(16):11-12.

[3]陈冬琼.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3,11(3):197-199.

[4]吴凤玉.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5(7):232-232.

[5]邱亦萍,徐小云.行为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34(8):1226-1227.

[6]李进英,张岚,韩希文.心理护理对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2):162-162.

[7]吴少玲,苏康勤.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J].当代护士,2013,7(11):23-25.

[8]朱胜芳.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海峡药学,2013,25(2):124-126.

[9]柴丽芳,柴小艳,王彩萍,等.冠心病心绞痛60例综合护理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0):1265-1266.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2

关键词:冠心病;预见性护理程序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1]。为探析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度应用效果,我院对收治的49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8例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2月1日~2014年1月1日收治的冠心病患者,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按住院序号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患者男29例,女20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60.23±0.91)岁。B组患者男30例,女19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0.21±0.9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a组患者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检测、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在此护理基础之上,给予B组患者预见性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评估、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等。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等进行调查与统计[2,3]。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x±s表示,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0.6%,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对比a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69.4%,B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1.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症,其主要是一种因冠状动脉发生器质性狭窄或阻塞,从而导致心肌出现缺氧、缺血甚至坏死的心脏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猝死等[4,5]。为有效提高冠心病临床治疗效果,我院对49例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预见性护理措施主要为护理人员根据自身护理经验,对冠心病治疗过程中已经发生或潜在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避免或减少问题对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6]。

我院对患者实施的预见性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病情评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准确评估,做好相关预防工作。②物品准备。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种类,对相关器械、物品进行准备,保证其摆放顺序整齐,标识清晰,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失误。③心理护理。患者自身对病情的不了解,导致内心极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对此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就冠心病相关信息进行讲述,引导患者保证心态平稳、平衡。④饮食护理。叮嘱患者食用清淡、丰富、易消化的纤维食物,避免患者出现便秘,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通过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患者不良反应率较低,满意度较高,可达到91.8%,明显优于一般性常规护理措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充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深刻剖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深入思考解决措施,从而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清,周小香,李丽.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5):994-995

[2]李晓燕.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国家护理学杂志,2013,32(2):300-301

[3]苏丽平.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生的观察及护理[J].工企医刊,2013,26(6):493-494

[4]叶红.实施预见性护理对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6):958-959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3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predictivenursinginlowrectalcancereffectaradicalcuretheapplicationeffectofcoloncolostomymouthcare.methods:selectingourhospitalduringmay2014tomarch2015treated70casesaftercolonoscopyandpathologydiagnosisforlowrectalcancerpatientsastheresearchobject,is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basedontheroutinenursingcare,observationgroupwithpredictivenursingmethod,comparetwogroupsofnursingapplicationeffect.Results:observationgroupefficiencywas57.14%,effectiveratewas37.14%,noefficiencywas5.71%,totaleffectiveratewas94.28%,comparedwith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colonmadeimpotentmouthaftertheeradicativeresectionofrectalcancerpatientsappliedpredictivenursinginterventionmeasures,caneffectivelyreducetheincidenceofcomplications,improvepatientqualityoflife,effectivelyguidethepatients'mentalhealth,isworthfurtherclinicalapplication.

Keywords:LowRectalCancer;predictivenursing;Colonmadeimpotentmouth

直肠癌症作为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肌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尤其是低位直肠癌发生率非常高。经过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治疗,虽然能够有效达成治愈直肠癌的目标,挽救患者的生命,但多数患者会在术后携带有就行结肠造口,还会伴随着一定的一系列并发症,不仅仅为患者的正常排便带来严重的困扰,也从某种程度上为患者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压力[1]。本文针对我院7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护理方法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展开实践研究,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70例经过肠镜以及病理诊断为低位直肠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患者知情同意下,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41~71岁,平均(55.4±9.43)岁。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42~74岁,平均(57.3±10.19)岁。所患低位直肠癌症类型划分如下:直肠类癌症34例,直肠腺癌正26例,直肠印戒细胞癌证6例,直肠透明细胞癌症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一般资料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运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术前术后心理护理,腹壁需要做永久性人工肛门者,通常在心理上会受到很大的创伤。手术之前需要为患者针对造瘘口对于治疗必要性,及时掌握好患者的心理状态,一旦出现焦虑亦或是恐惧心理,要信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直到消除患者内心的失落感,要求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2]。在恢复需要进行同样的心理护理。②饮食护理,根据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多样的原则,主要为患者准备无刺激性清淡饮食。并且饮食上有节制,每日3餐或4餐,保证适量新鲜绿叶蔬菜与水果。避免使用过多粗纤维食物。③并发症的护理,造瘘口手术过后,最为易发的症状为皮炎,造口周围皮肤出现疼痛、红肿甚至是破溃糜烂的情况。日常护理当中,在局部皮肤上涂抹氧化锌软膏来保护皮肤,保持皮肤干燥与清洁。若以发生溃烂现象,即刻使用红霉素软膏或绿药膏消炎[3]。

对照组则给予常规的护理手段,主要方法包括:用药护理、健康宣传以及排便护理等。

1.3疗效判定

根据《临床医药实践》制定效果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生命体征术后恢复正常,可按照正常规律排便,未发生并发症,恢复速度快,心理素质良好。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未发生皮炎等并发症。③无效:患者出现并发症,心态消极。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

2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57.14%,有效率为37.14%,无效率为5.71%,总有效率为94.2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分别接受护理的有效情况观察[n(%)]

注:p

3讨论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4

【关键词】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胺碘酮;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B【文献标识码】R541.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55-02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也是急诊科一种常见心脏急症,快速性心律失常常见类型包括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各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均伴有血流动力学变化症状[1],严重的会造成死亡。临床研究发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引起心脏病患者死亡的关键性原因之一,发病后需要给予及时诊治,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本文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病症均符合wHo制定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甲状腺功能障碍疾病患者、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患者及预激综合征患者等。本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为40-75岁,平均年龄为(56.8±4.7)岁,发病原因:冠心病11例,心肌炎11例,药物性中毒性心肌炎10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风湿性心肌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例。本组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1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25例,室性早搏患者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9例,持续性房颤患者9例。

1.2治疗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行胺碘酮治疗,取150ml胺碘酮注入20ml生理盐水中给予静脉推注给药,初次给药10min注射完毕,后行静脉滴注,静滴30min后追加150ml胺碘酮,用药方法与顺序参照第一次用药,每次用药最多给予两次静脉注射。患者在胺碘酮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氧气支持、水电解质维持、呼吸道畅通护理、酸碱调节等治疗或护理,密切监测患者血压指标及血样饱和度等,观察患者心电图指标变化情况。

1.3疗效评定标准参照wHo制定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进行效果评价[3]:有效:患者治疗后心室率下降至低于100次/min,或下降幅度达基础心室心律水平的20%以上,或阵发性房颤、室上速类型转为窦性心率;无效:患者心室率指标仍高于100次/min,或未出现超过基础水平20%幅度的下降。

1.4统计学处理2结果

2.1治疗效果分析本组6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药物治疗后有效5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6.7%,经胺碘酮治疗后无效的患者改为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60例患者治疗后心电图、血压、心率指标等明显优于治疗前(p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5例患者出现血压下降,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

3讨论

心律失常是引起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关键原因之一,由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及风湿性心脏病等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临床上参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室率高低将心律失常分为缓慢性心律失常与快速性心律失常,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均与自律性增高、冲动传导异常折返及触发活动等因素有关,各发病因素中冲动传导异常折返最为常见。现阶段,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旨在改善心律失常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降低患者死亡率。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品种较多,选取有效且安全的临床药物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关键。

胺碘酮又叫乙胺碘呋酮,是一种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该药物具有独特的电生理效应及药理作用,可以阻滞m型钙离子及钠、钾离子通道,能够非竞争性阻断α、β肾上腺素受体,该种药理作用机制综合了i、ii及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优势;胺碘酮药物还可延长心肌组织有效不应期,减少冲动传导异常折返发生率,对于缓解心律失常病症具有显著效果。有文献报道,胺碘酮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减小机体外周血管阻力,其药理作用对于患者心律失常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善具有极为科学的影响机制。当前,胺碘酮作为一种广谱、高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已经成为快速心律失常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本文60例临床研究发现,急诊采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高达86.7%,治疗后患者血压、心率及心电图指标改善效果十分明显,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效性与安全性均有保证,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宁,尤莉,赵庆霞.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213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4(21):4771-4772.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项目分析,信度,效度,实证效度,常模。

分类号B841.7

1问题提出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心理和思想尚为成熟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较之已往任何时期,更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有关专家指出[1,2],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采取有效的健康指导和健康教育对策,有效对策的提出取决于对心理问题的准确判断。因此,编制一套科学、客观地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量化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索。国外已经发展出比较成型的评估工具和量表,如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Upi),theCollegeadjustmentScales(CaS)[3],mmpt-2CollegemaladjustmentScale(mmpt-2CmS)[4],theStudentadaptationtoCollegeQuestionnaire(SaCQ)[5]等。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绝大多数使用国外早期编制的量表,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发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文章为例,其中61.5%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或对比研究,这些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量表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次是《卡特尔人格因素测评量表》(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量表》(mmp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事件调查问卷》(LeS)[7],这些量表多不是专门针对青年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编制的,且因各自的理论构建不同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不便于高校心理工作者对各自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国内也曾有研究在编制量表方面进行过探索[8],但因被试取样缺乏代表性、实证探索不够等问题,没能得到推广。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主要采用的量表是SCL-90以及其它一些从国外引入修订的量表,至今尚无成熟的、具有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特色的测量心理健康的量表。而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例如Vaillant等在经过对心理健康量化工具多年的比较研究后特别强调,在工具的适用性上,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因素必须引起重视,应该针对不同对象群体的特征来开发和使用心理健康的评价工具[9,10]。因此,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产生一套具有我国文化特色,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能有效评估他们心理健康的量化工具,是本研究的主要出发点之一。

其次,在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上,国内外研究者都提出,心理健康有不同层次,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综合评价[11~13]。还应注意将适应与发展、状态与特质[10]有效地区分和结合起来。在心理健康评价工具的使用上,症状量表要与临床指标相结合,而目前国内所使用的评价心理健康的量表很少有对其实证效度的探索。还有一些研究发现[14],单纯使用SCL-90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合适,SCL-90用于正常人群心理健康测量的信度高但实证效度较差等。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实证效度的探索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另外,本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4个分量表之一,它更侧重从适应与状态的角度来测查心理健康,在使用时常和其它3个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结合起来,综合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量表维度的建构

综合以往对心理健康概念和标准的研究,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那样[11]:“许多研究者热衷于站在他者的立场,列出一系列的评价维度”。其实对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研究更需要站在实践的基础上,整合质和量的研究方法,走到研究对象中去体察他们的心理实况。因此,本量表在维度的建构上,一是分析以往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中抽取有代表性的因素;二是召集不同类型大学生进行调查和座谈,征求他们的意见;三是征询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的意见,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常见案例进行分析;四是多次邀请一些相关专家进行讨论和座谈,对以上所抽取的因素进行补充和修改。

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主要采用的量表是SCL-90,所以诊断出来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主要集中在SCL-90量表的各个维度上,其中以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偏执、精神病倾向较为常见。例如李林英等的测查结果表明[15]:大学生的焦虑、躯体化检出率最高,其次为精神病性、敌对、人际敏感、抑郁和偏执。也有一些新的发现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障碍不仅仅存在这些维度上。例如,有研究者针对常见的大学生困扰设计了“大学生心理困扰求助解决方式调查表”,对34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性困惑也是主要困扰[16]。王卫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机制的研究中也发现,由性和恋爱产生的心理困扰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占了不小的比例[17]。张颖等人采用Upi对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自卑也是大学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8]。解军认为,自我意识也应当是心理健康的内容[19]。

除了以上指出的SCL-90在大学生中发现问题较多的6个维度,以及在以往研究中新发现的自卑和性心理这2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比较大的方面外,一些心理咨询工作者还根据工作实际指出,伴随着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的增多,依赖和冲动也是目前大学生常有的2种不良个性倾向,这在以往研究中也有所体现[20]。另外,一些专家指出,对于出现问题较多的人际关系维度,大学生在该维度上所表现出的特点通常有退缩和攻击两种,应该区分开来。其次,作为一份心理障碍筛查量表,精神病倾向这一维度应该包括在内。

综上,本研究分析和总结了以往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借鉴了SCL-90在我国大学生中发现问题较多的6个维度,并根据实际情况把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发生率比较高的自卑、性心理、依赖、冲动、退缩、攻击这6个维度也纳入到量表中,初步设定了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2个维度。

3研究方法

3.1量表项目的初步收集与编制

本量表以我国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为评定对象,围绕发生频率较高的方面制订分量表。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初步编定了145个项目。项目具体来源如下:

(1)参考国内外同类量表中的有关项目

主要参考的量表有: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

(2)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分析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针对我国大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和分析,抽取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编写相应项目。

(3)参考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案例

征询一些心理咨询专家的意见,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常见案例进行分析,收入有关的条目。

(4)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座谈会

从不同类型的群体中抽取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和座谈,请他们写出自己最近半年来发生在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几件烦恼的事与高兴的事,以及对这些事件的心理感受,对这些事情和感受进行归类整理,筛选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行为编出条目。

其中攻击、退缩、依赖维度中的项目较多来源于开放式调查和座谈会,自卑的项目较多来源于已有研究,性心理、冲动、精神病倾向的项目较多来源于心理咨询案例。

3.2正式量表的编制

3.2.1施测程序

分为初测、再测、重测和效标测试。

首先,对初步编制的量表(含145个项目)对来自全国各地17所高校的3026名大学生进行初测,根据初测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筛选,最后确定正式量表。

然后,对进行项目分析筛选后的正式量表(含96道题)选取2045名被试进行测试,为取得效标,其中有100名被试同时做SCL-90和本量表,600名被试接受本量表测试的同时,接受医院精神科大夫,高校心理咨询专家对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和诊断。

2周以后,对150名做过正式量表的被试进行重测,取得重测信度指标。

每次施测前,都组织负责施测的主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统一的测试培训,领取题单和光标阅读卡。每次测试环境都要求做到安静,没有外来干扰;采取集体测试方式,每场测试人数不多于50人;为了保证学生回答问卷的真实性,被试不在答题卡上写学号或名字。

3.2.2被试

(1)被试的取样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抽样时考虑专业、年级、学生类型和男女比例。

(2)施测样本:被试分别来自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地区的17所高校,含重点院校和非重点院校。年级跨度从大一到博三。初测时实测3026人,最后获得有效答题卡共2962份。其中男性1490人,女性1472人;理工类1512人,文史类1245人,文体艺术类205人,平均年龄20.95岁。再测时实测2045人,其中有效答题卡共1855份。其中男性878人,女性977人;理工类792人,文史类843人,文体艺术类220人,平均年龄21.29岁。

另外150人参加重测,有效答题卡为129份;600人同时参加量表测试和专家诊断,回收诊断书为574份,最后经过筛选有效诊断书为440份。

3.2.3材料

(1)SCL-90

用SCL-90和本量表一起,制成一张问卷,对选取的部分被试进行施测,以考察问卷的构想效度。

(2)用于专家评估的心理诊断书

为了考察本量表的实证效度,邀请医院精神科大夫和高校心理咨询专家一起讨论设计用来评价被试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书。最后将该诊断书上的结果和被试在本量表上的得分情况相比较,来考察本量表的实证效度和筛选标准。该诊断书主要包括被试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病史、主诉、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以及专家最后的初步印象和诊断等内容。

3.2.4统计处理

采用SpSS10.0forwindows和amos4.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量表项目的初步分析与筛选

4.1.1区分度分析法

先用皮尔逊积差相关计算各项目与其分量表总分的相关,将相关系数低于0.4的删除;另外根据“决断值”(criticalratio;简称CR值)来计算区分度,即进行高分组(总分最高的27%)和低分组(总分最低的27%)被试的每题得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如果CR未达显著水平者予以删除。(结果见表1)

4.1.2因素分析

和SCL-90等测查心理症状的量表一样,由于心理症状的多样性和各症状间共性,本量表从理论意义上来讲并不适宜从整体结构上做探索性因素分析,一些研究者对SCL-90做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出的结构也同样很凌乱,这里仅对各个分量表分别做验证性因素分析,删除因素负荷小于0.4的项目和与其他题目相关太高的项目。(结果见表1)

4.1.3频数分布图分析

根据选择各题的人数分别作频数分布图,大多数图呈负偏态分布,因为该量表主要为症状筛选量表,所以符合理论构想。

表1中项目区分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初测量表中各项目与所在分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317~0.755间,大部分项目与所在分量表总分的相关都在0.5以上,说明量表中大多数项目有较好的区分度;另外,各项目在其分维度上的因素负荷在0.182~0.727间,大部分项目在其分维度上的因素负荷高于0.4。

最后根据项目分析结果和收集上来的反馈意见,删除CR值未达显著水平、与其分量表相关系数小于0.5、因素负荷小于0.4、与其他题目相关太高、以及一些据被试反馈不易于理解和作答的项目,共筛选出96个项目,再加上4道测谎项目,正式量表共100个项目。

4.2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

4.2.1信度检验

该研究用4道测谎题来鉴别被试是否按照自己真实情况做答,并以被试在这4道题上的得分之和等于4分做为剔除废卷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分析量表的信效度。

选用了以下各指标来鉴定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信度,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各分量表信度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4.2.2效度检验

(1)量表的内容效度

本量表的项目来源于文献综述、心理咨询中心调查和对被试开放式问卷调查整理后的结果,并抽取被试进行了个别访谈,征求了部分专家的意见,从而保证了量表的项目能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在正式量表形成的过程中,还多次征求部分被试的意见,请专家对问卷的项目进行多次审查、修改,从而保证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2)量表的效标效度

本研究选取了100名大学生为被试,用SCL-90量表为效标,计算出它们和本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以考察本量表的聚敛效度和区分效度。结果见表3。

表3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各个维度与SCL-90量表的各个维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而且大部分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相似维度的相关更为显著。

另外,还考察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相关,结果见表4。

表4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各个维度与中国大学生适应的总量表和分量表之间均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大学生适应越好,出现心理困扰的可能性就越少。这表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与间具有很好的同时效度。

(3)量表的实证效度

以一些到医院精神科就诊和到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高校学生为被试,邀请医院精神科大夫、高校心理咨询专家等对被试的症状做出评估和诊断,同时让被试填写本量表,通过对照分析,来确定量表的实证效度。最后一共收到诊断书574份,其中有效的诊断书(各项内容描述详细,症状描述和诊断结果较为一致合理的诊断书为有效)440份,有效率为76.66%。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专家诊断结果和各分量表测试结果的一致性百分比都在60%以上,平均一致性百分比为78.62%,说明了该量表在临床检验上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4)量表的结构效度

用amos4.0软件对正式量表的测试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各项拟合指标见表6。通常理想的nFi、nnFi、RFi、CFi均应大于0.90,RmSea应小于0.1[21]。由于每一项指标都有局限性,因此需要参考多个指标的一致性及构想概念上和理论上的合理性来判断模型的拟合程度。多数学者认为nFi、nnFi有较好的稳定性,RmSea也是常用的值[22],?字2/df值比较容易受样本量的大小影响,它更适用于嵌套模型的比较[16]。

从表6的结果来看,各分量表的nFi、nnFi、RFi、CFi值均大于0.90,RmSea值大多数小于0.1,尽管?字2/df值不太理想,但因为样本量较大,而且通常在模型比较简单的情况下,要想拟合更难。所以综合分析比较表6中多个拟合度指数,各个分量表的内在结构适合度尚可。

另外,Bagozzi和Yi主张[23],模型内在结构适合度的评价还可采用单个题目信度(即因素负荷的平方),通常指标宜大于0.50,以及各因素间的内部相关。从单个题目的信度来看,因素负荷多在0.65以上,说明这一指标较为理想;从各个分量表间的相关来看,相关系数在0.320~0.672间,表明它们既有一定的的独立性,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这说明整个量表的内在结构比较理想。

5常模的建立

按照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各省市自治区的高校数,以及各类型、各年级学生人数,采用分层按比例取样的方式从全国182所学校抽取大学生来进行常模数据的收集,最后获得有效样本数据为54708。性别比例适当,男生27107(49.5%)人,女生26998(49.3%)人,缺失603(1.1%)人;专科生584人(1.1%),本科生45506人(83.2%),研究生8105人(14.8%),缺失513(0.94%)人;民族方面以汉族人数为主,汉族49908(91.2%)人,少数民族4083(7.5%)人,缺失707(1.3%)人;学生专业方面,理工类25742人(47.1%),文史类23138人(42.9%),文体艺术类5296人(9.7%),缺失532(1.0%)人;学生来源地方面,大城市9870(18.0%)人、中小城市14243(26.0%)人、城镇10302(18.8%)人、农村19883(36.3%)人,缺失410(0.7%)人。

在施测前对188所高校负责施测的老师进行为期两天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量表的理论基础和编制过程,被试选取的方式,以及施测要求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每所高校采取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但每次施测不超过50人。

对54078个常模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所获得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30~0.8552。

6结论

本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并建立了有代表性的全国常模。能够作为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师晓宁,刘晓红,徐燕等.心理测验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81~283

2JonesCJ,meredithw.Developmentalpathsofpsychologicalhealthfromearlyadolescencetolateradulthood.psycholaging,2000,15(2):351~360

3pinkney,Jamesw.inventoryofCollegeadjustmentScales.measurementandevaluationinCounselingandDevelopment.1992,25(1):42~45

4merker,Bradleym.Validityofthemmpi-2CollegemaladjustmentScale.JournalofCollegeCounseling,2001,4(1):3~7

5nafziger,marka,Couillard,etal.anevaluationoftheclinicalutilityoftheCollegeadjustmentScales.CollegeStudentJournal,1997,31(4):516~518

6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增订版),1999

7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24~126

8郑晓边,刘华山.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与干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44~49

9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1):57~59

10GeorgeeV.mentalhealth,models,psychology,intelligence.the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2003,160(8):1373~1380

11田宏碧,陈家麟.中国大陆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十年的评述.心理科学,2003,26(4):704~708

12景怀斌.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心理学报,2002,34(3):327~332

13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心理科学,2001,24(4):481~482

14王金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其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52

15李林英,陈会昌.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0):666~668

16宫梅玲.高校图书馆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中的作用.泰安师专学报,2000,5:114~116

17王卫.大学生心理健康机制论.青年研究,1994,6:46~48

18张颖.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分析.中国冶金教育,1997,5:35~38

19解军.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心理学探新,2001,21(1):50~53

20龙晓东,廖湘蓉.大学生心理适应不良者人格特征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5):510~512

21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7~191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6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有效交往过程中,社会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证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人在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与坏,关系到今后人们对其评价如何,它往往决定着今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后可能就不会继续交往,也很难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了解首因效应的意义在于能使我们自觉地利用这一社会心理效应,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服务,帮助我们顺利地进入人际交往。这一方面的意义,对于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在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等现实人际交往活动中,给交往对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对于工作顺利、有效开展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作用。开端不好,就是今后花上十倍的气力,也很难消除其消极影响。所以,在现实交往中,务必在“慎初”上下功夫,力争给人们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一般在对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应则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

近因效应使我们仅仅根据人的一时一事去评价一个人或人际关系,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妨碍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常常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影响了我们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有着消极的影响。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知觉大多数都受着这种效应的影响。由于它使得人们仅仅根据人的某一突出特点去评价、认识和对待人,如某人一次表现好,就认为他一切皆优,犯了一次错误,就说他一贯表现差等等。所以,晕轮效应是一种把我们引入对人知觉误区的常见的社会心理效应。

在对人的外表特征的知觉中,如对人的容貌的识记,晕轮效应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晕轮效应的消极作用往往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妨碍我们去全面地观察、评价人,使我们不能从消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发现其积极的品质和优点,也不能在积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看到其缺点和不足,对人作出“一无是处”或“完美无缺”的评价。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一无是处和完美无缺的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晕轮效应其危害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容易影响对人的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认识和掌握这一社会心理效应,有助于我们克服看待别人的偏见,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别人产生偏见的原因。这一点,对领导者和管理者尤为重要。

定型效应

所谓“定型”,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人的头脑中的定型多得数不胜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籍贯、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在人们头脑中都有一个固定形象。如知识分子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白面书生”形象;农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份的形象,山东人常被认为豪爽正直且能吃苦耐劳,等等。

定型效应,亦称社会刻版印象,指的是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对人进行归类,以此来评价一个人,如见到一个肌肉发达、身材高大、穿着运动服的人,就很自然地认为他必定是一个运动员。

人头脑中存在的定型是人们以往经验的反映,但由于在各类人当中广泛存在着的差异性及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同一类人的形象不可能是一样的,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发生语言、行为甚至性格等方面的变化,此所谓“仕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例如,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的农民的形象,与过去相比,就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以不变的固定形象为依据去认识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着的人们及其行为方式,显然会使我们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由此可见,定型效应也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心理效应。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必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克服这一效应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力求历史地、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减少判断和决策的失误。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极为认真地告诉校长、老师,并透露给这些学生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管理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一旦好意知觉对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对方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我想早点听到你们成功的消息”等等,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望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中得以产生。

马太效应

在《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无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斗;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其积极作用和启示是:其一,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委以相应的工作,授以相应的职务;其二,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三,“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有利于运用目标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上的突破还真与“马太效应”有点关系。

鲶鱼效应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达港口,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出好几倍。但多年来只有一只渔船能成功地带着活鱼回港。该船船长一直长期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在打开他的鱼槽时,才发现鱼槽里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因受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了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威胁和竞争作用,它符合现代管理的原则。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供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判断,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霍桑效应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7

关键词教师课堂着装教学心理效应

1教师着装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教师的期望值不断增加,教师的言行举止也受异乎寻常的关注,而对于教师课堂着装问题,更是众说纷纭。

2010年9月14日南京市教育局下发《给南京市中小学教师15条礼仪建议》,要求教师着装“忌脏、忌露、忌透、忌短、忌紧、忌异”以规范教师课堂着装。这是官方第一次明确提出对教师着装的要求,当然只是倡议,而非强制规范,足见对教师着装的重视。这个“重视”体现在社会各界对教师着装的要求上。《建议》细化了对教师着装的要求,但主要提出“忌”的方面,对于教师如何运用着装以提高教学效率却没有涉及。

目前,据了解教师着装的现状主要有以下情况:部分学校要求统一着装或部分统一着装(规定某些天统一着装),学校会制作统一的服装,并承担相应的全部或部分费用;大部分学校对于着装没有特殊的限制。因此,大部分老师都是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服装,并没有认识到教师课堂着装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可以影响学生心里的教师形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动机、延长学生注意力时间。

2研究教师着装的价值与目的

2.1提高教师着装的意识。

教师的良好的着装会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从而可以稳定学生听课情绪、消除心理疲劳、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师生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加师生的亲近度。

教师着装对学生心理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师生感情,最后会对教学产生正面效果或负面效果。教师着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技巧和艺术,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着装,更有应为教学提高着装的意识,学会利用着装来影响学生,从而产生有益的教学心理效应。。

2.2利用教师着装,增强教学效果。

从服装心理学角度而言,教师着装过于惹人注意,会自然引起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既不能过分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把课堂着装作为一个教学道具来使用,塑造大方得体的教师职业形象。

2.3作为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重视教师着装。

教师课堂着装作为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长期被忽视。

对于营造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历来是受到教师重视的,但是教师着装这点常常没有计入教学环境的一部分而受到忽略。现在的学生很喜欢评论教师的穿着,教师的着装第一印象分会长时间内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学课堂着装作为教学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影响学生能否有效接受课堂知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不同的着装给学生呈现出的是不同的信息,并且能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反映。正是这些不同的情感反映造成了不同的教学心理效应,而这些效应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着装呈现的不同信息,学会自如、有效地运用那么,以此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师着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着装会影响学生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人际交往心理调查表明,大约70%左右的人依然容易从衣着来评价一个人,并由此决定对其所采取相应的交往态度。大方得体的教师着装能提高自身的职业魅力,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进而对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课堂着装对学生学习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3.1对学习注意力的影响

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很重视与学生的第一次课,往往都会做很多准备,比如备课、精彩的自我介绍、表扬“绝活”等。教师课堂着装当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学生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从教师的着装得来。而教师想要在学生心理塑造什么形象,也需要先从着装入手,才能成功地锁定学生对自己的注意力。有个教师在谈学生的注意力时,说自己有一天烫弯了眼睫毛,身边的丈夫、同事、朋友都没有发现,只有学生一下课就马上问她,是否烫弯了眼睫毛。这个事例说明,学生对老师是非常注意的。如果教师能在着装上成功引起学生注意,并留下良好的印象,对以后开展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3.2对学习兴趣的影响

心理学证明: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看法极可能受教师着装所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如:刚开学第一次上数学课,老师穿着奇装异服、花枝招展,学生心理马上产生不良的心理效应:这个老师轻浮、不可靠,没有可信度和权威感。这个第一印象往往会在学生心理保留很久,从而影响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

4教师着装的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4.1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Kelly)提出的。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一个人最初被认定是好的,则他身上的其它品质也都被认为是好的。

光环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在教学中,一个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很可能受教师着装所影响。这种偏差不仅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而且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日常生活中,光环效应往往是悄悄地却又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人的知觉和评价。因此,教师要“征服”w生,还必须首先从着装上入手。

比如:刚开学,在课堂上教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其服装款式太过时、陈旧,会让很多大学生觉得该教师“土气”,缺乏朝气,与时代脱节,这会减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力、权威感,给学生心理留下刻板的印象,拉远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教师着装的不良以此产生的光环效应,很明显是不利于今后教学的开展的。

4.2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由于它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因而往往比较深刻。如果第一印象好,就会给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教师课堂着装是展示给学生的第一个好印象。

首因效应在师生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老师一定能和学生开创教与学的良好氛围。―般情况下学生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老师接触。其次,老师要注意言谈举止。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既然在人际交往中有这样一个首因效应在起作用,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它来帮助我们老师向学生完成漂亮的自我推销。这必须由我们的言谈、举止、礼仪、着装等来完成;最后尽量发挥您的聪明才智,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会左右对方未来很长时间对您的判断,提高您教学的效率。

比如:教师第一次给学生上课,着装过于追求新潮、时髦,一方面会减弱学生对其的尊敬,学生会觉得该教师对流行潮流的注意力大于对专业的研究力,会给学生留下不稳重、不够敬业的印象(美术、音乐老师除外);另一方面会过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适度运用新潮、时髦的服饰的单品,如:豹纹围巾、单件夸张配饰等,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可以在第一次见面中营造时尚、与时代接轨的教师形象,这是可以借鉴的成功的案例。

4.3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是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对人际交往吸引力的研究发现,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曝光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你给人的第一印象还不差,否则见面越多就越讨人厌,反而起了副作用。

如果您想和学生搞好关系以便能顺利的展开教学,只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多和他们聊天,和他们一起运动,经常让学生看到您,让学生多看到您穿着学生喜欢服装,这些暴露都能帮助老师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好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的兴趣。

比如:一个男老师,擅长打篮球,他经常穿运动服,出现课堂,既显其青春活力和良好体形,又能在师生沟通上多谈男生感兴趣的话题――篮球,每次在课间,他和学生打成一片,在球场挥洒汗水。因此他带理科班的成绩特别好,学生都服他,更喜欢他。从而喜欢他任教的科目,他的话也特别有权威。这既是他善用着装的成功,又是善用着装后产生的“曝光效应”,因此收效显著。

4.4有效利用着装对教学产生有益的心理效应

“服装是无声的语言”。人们的沟通通常都是在着装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无论是发出信息的一方还是接受信息的一方,或多或少,有意无意总会通过对方的衣着打扮获得某些信息。作为教师,如何通过课堂着装来发出信息对教学产生有益的心理效应呢。

4.4.1印象整饰

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将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称作印象整饰。当老师面对学生时,老师会借由穿着、打扮、说话语调、态度等做“印象整饰”以以引导学生对我们有良好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课堂着装在印象整饰中起到一个很关键的作用,因此老师必须重视这个环节。

4.4.2课堂着装与教学行为的整饬

服装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服装魅力性和服装类似性。

服装魅力性是指一个人衣着服产生的形象对他人的吸引程度。教师课堂着装就能提升服装魅力性,以此吸引学生注意,优化教学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老师着装中颜色、搭配方式、配饰、整洁度、时尚感、性感度、着装的谨慎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教师想要尝试有益的效应,必须重视着装的这些方面。

如:中职学校的理科班,以男生为主班级,中青年的女性老师穿着时尚感,适度性感在第一次见面可以运用。这样穿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类以男生为主的班级,老师第二次与学生见面应穿套装,最好是黑白灰色,给学生以威严感和权威感。因为通常新鲜感维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转移注意力,这个时候就需要权威感,与学生拉开心理距离,明白老师的身份。当然,以后教学中,还应依时而变。一般来说,衣着休闲而不随意,时尚而不花哨的教师容易缩小和学生的距离,衣着简洁大方、风格稳重但不过时,易给学生权威感和稳重感。

一般而言,女教师的服饰色彩应该是明快的、温暖的。因为服装研究表明,儿童乃至青少年,对明快、温暖的色彩特别感兴趣,所以白、苹果绿、柠檬黄、天蓝、粉红、湖蓝、桔黄等颜色是女教师的首选,以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然而,大面积使用明快、艳丽的色彩也是错误的,颜色纯度高,大面积、久视之,虽然能吸引学生注意,但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因此,不要大面积使用明快、艳丽的颜色。有些女老师喜欢穿着充满童真、蕾丝花边的服装,自我感觉很年轻,但是这样的着装会使自己显得幼稚,缺乏权威、可信度。这样的着装也不是适合的课堂着装。男教师服装则应注意整洁度、套装、深色系等方面。如果一个男老师衣领袖口上有污垢、衣服很多天不换洗,多给人邋遢、修养差、不干练的感觉。

服装类似性是指交往双方服装接近或相似,给人亲切感。这是一些青年老师穿时髦、与学生接近的服装,学生特别喜欢的原因,觉得是同类人,有亲切感。因此,青年老师穿着时髦的衣服,特别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这是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案例。

5结论

教师课堂着装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的教学行为,也是教学环境的重要部分。其产生的有益的教学心理效应,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韩英杰,李冰.浅议高校教师的职业着装[J].大众文艺,201115289.

(2)郭岩浅析教师的合理着装]J].内江科技,2008379.

(3)崔玉环教师服装的教学心理效应]J].纺织教育,201025456

(4)李宏伟译服装心理学[m]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8

【关键词】糖尿病预见性护理常规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胰岛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导致糖代谢紊乱,表现为持续性高血糖。如得不到及时正确治疗可引起严重并发症,且治愈困难。笔者对20例糖尿病患者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0例,年龄29-67岁,平均(45±9.8)岁,病程3-25年,平均病程(11±8.7)年,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且无并发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跟踪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在年龄、病程、空腹血糖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常规护理

1.2.1加强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患者因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病情等的不同,对糖尿病的认识也存在两极化现象[1],即一部分病人对自己的病情表现出漠不关心,不按照医嘱进行正规的血糖监测与治疗;另一部分对自己的病情则表现出过分紧张,出现焦虑、恐惧心理状态。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的病因、治疗过程、危害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1.2.2合理运动与饮食指导向患者讲解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嘱患者按照营养师配置的食谱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量,有研究表明适当运动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降糖药剂量[2]。

1.2.3降糖药物的应用及护理向患者讲述所用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注意事项,增强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依从性。磺脲类药物:用于经饮食控制与适度运动仍无法控制血糖的病人,由小剂量开始,逐级增大,治疗过程根据血糖与尿糖变化及时调整用量。双胍类药物:通过增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加速无氧酵解,降低糖异生,缓解或阻止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来改善机体的糖代谢能力,常与磺脲类药物联合应用增强疗效。胰岛素增敏剂:在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病程短的患者,单一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即可有效的控制血糖[3]。

1.3预见性护理措施

1.3.1胰岛素与胰岛素泵向患者详细的讲解胰岛素治疗的目的、方法,并告知应用胰岛素出现低血糖时,常在深夜或清晨,需常备适量的甜食,以应对低血糖。胰岛素注射部位选择在上臂外侧、腹部、臀大肌、股外侧等部位,需交替注射,以防长期注射同一部位出现不良反应。放置胰岛素泵之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胰岛素泵的作用原理、操作方法、报警识别、血糖检测、低血糖的应对等。

1.3.2预防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皮肤更易出现化脓性感染,且常难以自愈,故应注意个人与环境卫生。如发现局部皮肤破损或感染,要及时治疗。转贴于

1.3.3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①糖尿病病人多数病程较长,易并发各器官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如感染和心脑血管事件等的发生率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增高。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入院后通过各项辅助检查,护理人员应根据各项检查结果预见性的判断出每位患者出现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并对可能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加强观察,配合医生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较为理想的范围,但同时仍需防止低血糖;②加强对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监护,糖尿病患者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应引起重视,若患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需及时处理;③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则应加强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感染的防治,同时为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应加强对心、肾功能的保护以及电解质紊乱的纠正、酸碱平衡的维持,女性患者应特别加强会阴部管理,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若出现感染则需早期合理抗生素治疗,以免感染迁延不愈导致严重后果;④对于使用脱水剂的患者,为了防止高渗性昏迷的发生,应加强血浆渗透压的监测。

2结果

跟踪随访6个月后,对照组血糖有效控制12例,有效率60%,并发症出现6例,发生率30%,其中发生低血糖者3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女性泌尿系感染1例;观察组血糖有效控制19例,有效率95%,因1例患者摔伤出现皮肤感染,并发症出现率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一

表一两组血糖有效控制率与并发症出现率的比较

组别例数血糖有效控制率

并发症出现率

对照组2060%(12/20)

30%(6/20)

观察组2095%(19/20)

5%(1/20)

χ2

7.0251

4.3290

p<

0.01

<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4],疗程长、治疗复杂,很难单纯依靠药物达到良好疗效,需患者自身、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努力,在科学正规用药基础上,严格配合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以达到满意疗效。预见性护理即在患者提出护理要求之前,护理工作人员运用敏锐的洞察力满足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及时准确的给予正确的护理方案[5]。预见性护理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调整患者心理状态以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还可以调动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提高独立思考、分析能力,由不完全了解病情变化、被动执行医嘱,转变为主动向医生提供病情变化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

通过本研究表明,给予糖尿病患者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章杰,郎辉.老年糖尿病患者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误诊医学,2009,9(8):1973-1974.

[2]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Standardsofmedicalcareindiaberes-2001[J].DiabetesCare,2007,30(1):40-41.

[3]梁红霞,时红.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和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41-42.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9

[关键词]破窗效应理论;实验课堂管理;正性强化法

[中图分类号]G62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1-0115-04

1“破窗效应”的起源及其研究意义

“破窗效应”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第一辆车打开顶棚并摘掉车牌,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中产阶级社区,汽车当天就被偷走了。第二辆车完好地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过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之后,辛巴杜用锤子在第二辆车的玻璃上敲了个大洞,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基于这项实验,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1]: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破窗效应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国内不少教育同行分别将破窗效应理论应用于学校管理[2]、班级管理[3-6]、高校实验室管理[7]等方面的研究,为各类教育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但是,据文献调研发现,很少有人将破窗效应理论运用于中学实验课堂管理。

在中学课堂中,实验课主要通过现场实验进行教学,是一种常见的理科教学方式。中学实验课堂管理,特别是学生自主实验的课堂管理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一方面是实验课本身特点所致,由于实验课涉及到教师的演示、学生实物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等过程,学生参与度高,课堂的开放性与自主性较大,故增多了课堂管理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中学生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又较差的身心特点所致,中学生喜欢在实验课上探究未知的科学知识,同时,由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自控能力差,往往不能按照实验课堂规范的要求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致使课堂混乱无序、效率低下,增加了实验课堂管理的难度。实验课堂出现的“破窗现象”比比皆是,进而引发一系列“破窗效应”。因此,研究如何将破窗效应理论运用于中学实验课堂管理,对当前的实验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2“破窗效应”的诱发因素与课堂常见的“破窗效应”

“破窗现象”主要指“第一扇窗”打破之后所传递的不良信息,暗示着其它的窗户也可以被打破。在实验课堂中,那些偶然、个别、轻微的不良行为,若是对其熟视无睹,不及时加以引导或纠正,将会纵容更多的学生效尤,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导致个体问题转变为群体问题,引发“破窗效应”。

在中学实验课堂管理上“破窗效应”时常凸现,究其原因,主要有5种诱发因素。根据这5种不同诱发因素,笔者把实验课堂常见的“破窗现象”及其引发的“破窗效应”对应地归纳为5个类别共24种(见表1~5)。

2.1实验课堂规章制度不完善或教师执行不力

实验课堂规章制度的不完善或教师执行不力都是“破窗效应”的主要诱因。实验课堂规章制度不完善,学生就“有机可乘”,钻空子或打球,出现表1中的“破窗现象”及其“破窗效应”。倘若教师对制度执行不力,不能指出并纠正学生的违章行为,及时堵上“第一扇破窗”,将引发“破窗效应”,扰乱实验课堂的秩序,危害整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

2.2第一次实验失败辐射的不良影响

第一次实验失败也是实验课堂“破窗效应”的诱因之一。学生第一次做实验失败了,若教师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这种失败会辐射成多种不良影响,见表2。第一次实验就失败这扇“破窗”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害怕失败,为了掩饰失败而编造实验数据、生搬硬套课本结论、亦步亦趋做实验。这样就会打破更多的“窗户”,慢慢扭曲了学生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教师言传身教失败的负面效应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行为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言传身教失败也是实验课堂“破窗效应”诱因之一。教师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演示失败、编造实验失败理由等都将成为引人注目的“第一扇破窗”,会给学生强大的心理暗示,造成恶劣的“破窗效应”(见表3):学生盲目地效仿教师的行为,削弱了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歪曲了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致使学生科学作风不严谨,科学态度不端正。

2.4课堂行为的无效设计与粗糙处理

课堂行为可分为设计行为和生成行为两类。实验课堂以教师的教学设计行为为指南,在设计行为的实施中会引发生成行为。设计行为和生成行为交错贯穿整个课堂,学生是行为的主体,教师是行为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课堂行为的无效设计与粗糙处理也是实验课堂“破窗效应”的主要诱因。无效的设计行为或粗糙处理生成行为都很容易成为“第一扇破窗”,致使学生“学而不思”,惑而不问,课堂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急剧下降,见表4。

2.5教育与评价的方式不当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评价会深刻影响学生的行为以及身心的发展。因此,教育与评价的方式不当也会诱发“破窗效应”,见表5。过于强调反面例子、单一的评价标准、滥用表面层次的批评或表扬等都不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成为“破窗效应”的导火索。导致学生爱慕虚荣,成为应试工具,磨灭了实验课堂求真求实的本质,恶化师生关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3防治实验课堂“破窗效应”的有效措施

3.1完善课堂规章制度,防“破”于未然

预防实验课堂“破窗效应”,首先要完善课堂规章制度。制度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的课堂行为有参考的标准。教师应依章对实验课堂进行管理,令行禁止。对突发的违纪个案、实验安全事故等要及时妥善处理,强化制度的监督管理作用,将实验课堂上的“破窗效应”遏止在萌芽之中,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

3.2树立正确的实验成败观、科学观和价值观

实验法是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因此,实验课堂是中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重要平台。中学生尚未完全具备辩证看待成败的能力,求成心切,挫败之后容易气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成败观、科学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探索故事,知道诸多科学成果都是在无数次实验失败后总结归因才得以成功的,牢记科学追求真理,不允许任何伪造和掺假。淡化第一次实验失败对学生辐射的不良影响,将“破窗效应”拦截在传播的过程。

3.3夯实专业知识,重视教学反思

教师夯实个人专业知识,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言传身教失败的负面效应。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多听课,多评课,积极参与学科团队的合作交流,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课堂管理能力。同时,青年教师还要多上公开课,敢于展示自己,发现问题,不断简练、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师对于失败的实验演示应及时反思改进,亡羊补牢而为时未晚。用教师的自我反省开启学生的自我反思,形成师生互助共进的教学相长氛围,根除教师言传身教失败诱发的“破窗效应”所带来的恶劣影响。

3.4有原则地处理设计行为与生成行为

实验课堂的设计行为要基于学生的学情而定,设计行为要紧紧围绕实验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学生有序地体验实验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并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处理课堂生成行为,要用三个原则去衡量: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的生成行为要加以引导延伸;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奇思妙想”予以合理的评价;把握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生成行为并转化为课堂资源。有原则地处理设计行为与生成行为可以使学生敢于发问,学有所得。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友好互动交流的良性循环,避免“破窗现象”的凸现。

3.5构建发展观的评价体系,巧用正性强化法

构建发展观的评价体系,教师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实验课堂行为,注重适量适度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智育、美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发展,有效加固课堂管理的“每一扇窗户”。

正性强化法[8]:或称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教师在实验课堂上巧用正性强化法,鼓励正确的行为并使之得以持续,淡化不当行为,提高正确行为的出现概率。正性强化法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大大减少了过于强调反面例子、表面层次的批评或表扬引发的“破窗效应”,让学生真心享受实验课堂的探究过程,使管理张弛有度,课堂高效有序。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鱼雁花月).破窗效应[eB/oL].(2006-08-05)[2013-10-28].http:///view/46893.htm.

[2]凌解良.学校管理中的“破窗现象”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师,2007,(5):59-60.

[3]刘正平.小议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效应”[J].班主任,2004,(2):41-42.

[4]聂启元.从破窗理论看班集体建设[J].滁州学院学报,2007,(5):94-95.

[5]胡耀征.简析班级建设中的“破窗效应”[J].中等职业教育,2009,(29):11-13.

[6]黄永奎.“破窗效应”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启示[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50-51.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篇10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构成,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秘书在工作中与学生、老师接触的比较频繁,是教学管理的基层人员,是维持教学秩序的重要角色;另外,教学秘书对教育政策、教师科研等都非常熟悉,可以为领导提供真实、有用的各项信息,有助于科学决策的实现。总的来讲,教学秘书是联系教师、学生、教务的纽带,发挥着协调各方关系、传达信息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秘书协调的内容和注意要点

1.协调学校相关教学管理部门间的关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合理的教学安排,与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教务处、学生管理处等部门都是教学管理的重要部门,主要负责学校教育的各项管理工作,是教学管理的指挥部门。教学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是影响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秘书协调的首要内容就是这些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必须积极主动与各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和紧密联系。以教务处为例,在其安排授课计划的时候,教学秘书应主动配合,协助做好各项相关工作(比如数据汇总),为教务处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2.协调领导关系。教学秘书应重视做好系领导之间的关系协调。依照当前高校的管理人员构成,一般来讲每个系都有书记、主任等,每位领导身处不同岗位,在思考问题时的出发点、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对于同一事件,各位领导给出不同的意见是很正常的。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领导意见分歧比较常见,在这个时候,教学秘书应积极开展沟通工作,协调各位领导之间的关系,防止因意见不合产生心理隔阂,影响正常工作。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教学秘书应对自身岗位和职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职务和工作范围,不仅要充当各位领导的参谋人员,同时,还要向领导做好工作汇报和信息传达。另外,在协调领导关系的时候,必须要采取合适的方式,绝不能无事生非,其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能说影响领导团结的话;不发表过激言论;不传谣言。教学秘书协调领导关系时,应以增进团结、和谐关系为指导,以实现领导互相理解为目标,积极发挥自身“剂”的作用,为创造良好的教学管理氛围而努力。

3.协调领导与教师关系。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均是由人来进行的,因此,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是关系到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有序进行的决定因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工作具有显著的独立性特点,因此,教师不可能频繁的与相关领导进行思想交流。针对这种情况,教学秘书应及时在教师与领导之间做好信息传达。在日常管理中,教学秘书应主动与教师交流、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对教师工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将所得信息传达给相关领导,做好反馈工作,使领导理解教师,营造一个双方互信的工作环境。同时,在教学安排方面,教学秘书应在理解和尊重教师的前提下,积极发挥督促、提醒的作用,及时提醒教师执行相关计划,防止因此导致教学事故。另外,在发生教学事故的时候,教学秘书应尽快了解相关情况,给出解决方法,并做好相关人员的情绪疏导和关系协调。

4.协调学生关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和学生打交道,因此,教学秘书应做好学生关系协调。在进行课程和期末考试等安排的时候,教学秘书必须与学生沟通、协调好,确保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当前,大学生普遍更加注重个性,因此,教学秘书在工作开展中必须尊重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沟通工作中应多包容和理解学生,以便获取学生信任,实现有效的引导。教学秘书在工作中不仅要积极听取学生意见,还应及时将获取的意见反馈给相关教师,为其改进工作方式提供参照和指导。此外,教学秘书还应重视做好师生关系协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教学质量的改善奠定基础。

三、教学秘书工作的特点和方式

1.特点。教学秘书的工作范围很广,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概括来讲,其工作特点主要有:(1)繁杂。教学管理中涉及教务、领导、学生、教师等多个方面,工作任务量非常大,因此,内容十分繁杂。举个例子来讲,教务秘书在实际工作中要负责档案整理和教学监督等,此类工作中既包含脑力工作,也包含体力工作,且内容庞杂,工作负担很重。因此,教务秘书工作对于人员素质、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有专业技术能力,可以胜任专项细致工作,还要有协调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因此,只有高素质人才才能胜任。(2)讲究效率。学校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大小事务很多,教学管理牵涉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同一时间往往需要处理很多事物。因此,教务秘书必须具有较强的效率意识,在工作中要分清轻重缓急,做好时间安排,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以降低事件堆积对教学秩序产生的不利影响。(3)服务性。教学管理者其实也就是教学活动的服务者,因此,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为学校运转、教学活动提供各种服务。教学秘书首先要为领导服务,充当领导的助手,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其次,教学秘书要为教师服务,配合其进行教学活动,为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教学秘书要为学生服务,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尽可能的为其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难题。

2.方法。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教学秘书也是如此。掌握有效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工作效率的提升意义重大,因此,教学秘书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灵活选择工作方式,依据不同的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适用的工作方式。通常来讲,教学秘书的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疏通法。协调关系、消除芥蒂是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面对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的误解、意见分歧,如何使他们互相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此种情况,教学秘书应合理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人脉关系,在教师、领导之间做好疏通。比如,当教师与领导出现误会的时候,教学秘书可以通过与教师交流沟通的形式,使其明白领导的意图,理解领导的做法,消除双方的矛盾和误解。(2)“将心比心”。所谓将心比心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替对方着想有助于双方互相理解,在化解矛盾和协调关系方面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秘书可以合理利用此种方法,使矛盾双方明白对方的难处,有助于达成互相理解,化解心结。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