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培训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09:13

法律培训的目的篇1

【關键词】法律职业能力;法律辩论;实践

【Keywords】legalprofessionalability;legaldebate;practice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3-0099-02

1法律辩论训练计划提出的背景

1.1我国法律工作人员的法律职业能力现状

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的确立,使得我国的法律从业人员具备了法律专业基础知识,相比于20世纪的确有所进步,但专业知识的累积并不意味着法律职业能力的提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法律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1.2法律辩论训练与法律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辩论始于分歧,是持不同意见者围绕争议点所进行的寻找证据、阐述理由、进行推理、辩驳论证等活动[1]。在现代辩论学看来,辩论是以逻辑为命脉、以语言为艺术,是通过逻辑与语言的思想交锋活动。法律辩论是主要围绕法律上事实、规则、程序中出现的争议所展开的运用法律基本原理与规范进行辩驳的一种辩论形式。本文所指的法律辩论训练是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普通辩论的规则为规则,以法律领域内出现的争议问题为主要内容所进行的定期训练。

2法律辩论训练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

国家对法律职业能力强的法律人才的需要与我国现如今法律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的现状之间的差距,以及法律辩论训练对法律职业能力的提高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启发了本文作者将具体的法律辩论训练计划应用于对法学生的教育中。

2.1制作训练计划

法律辩论赛在我国许多大学特别是法律专业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不过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法律辩论赛的辩手,而在于利用法律辩论培养未来从事法律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毕竟法律辩论与一般的辩论不同,其专业性、可操作性、时效性都是一般辩论赛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法学辩论是以法律能力为核心辩论能力为辅助的活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就如减肥健身一样,短期内对受训者能力提升有限。这也造成法律辩论成为少部分人的活动,所以制定一个可以吸引受训者并能促使其长期坚持的训练计划尤为重要,也是本项目能付诸实践的最重要一环。

2.2入门阶段训练

对于法律辩论而言,兴趣是首位,本项目针对的对象为未来将要从事法律行业的在校大学生,所以培养兴趣是初始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能够有意向参加法学辩论活动的大部分人而言,其对法律和法律相关的事物有着最基础的兴趣或者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期望,针对以上两种心态,在入门阶段中,采取模拟法庭和观看高水平辩论赛视频这两种方式最为有效。采用模拟法庭的方式可以让受训者提前了解未来的努力方向和梦想,让受训者了解法律相关职业以及辩论在未来工作中的作用,并应用和了解所学及将来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在现实中使受训者产生兴趣。

2.3初级阶段训练

初级阶段中,受训人员在对法学辩论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加深受训者对于法学辩论的理解程度,主要包括赛制、法律辩论的特点、辩论对法律的意义等。本阶段中采用模拟辩论的方式最为有效,根据一般法学赛制将受训人员分正反两组。一组四到六人,双方在场下组织讨论后进行模拟辩论。一般以一周一场的频率进行模拟辩论为宜,并保证受训人员在模拟辩论前有至少五次的组内讨论。采取一周一场,每场至少五次讨论这种节奏,主要是为了保证受训人员的压力不能超出其以其兴趣为基础的承受能力所能承担的范围。在受训人员适应这种频率后,可以缩短模拟辩论每个场次之间的时间差距,提高组内讨论频率,提高辩题难度并向法律专业辩题靠拢,逐渐使受训人员理解法律辩论,加深其对法律辩论的印象。2.4高级阶段训练

本阶段中,由于法律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学科,对专业能力的提升不能操之过急,所以在受训人员已经有一定法学辩论能力和法律专业能力后,本阶段要在正规法律辩论比赛中着重提升受训人员的法律辩论能力,为将来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打下基础。本阶段中,组内辩论已经对受训人员没有太大意义,所以参加正规法律辩论赛是提高能力的最好方法,越专业的比赛对受训人员能力的提高也越显著。因我国各地比赛频率和方式不同,本文作者建议多多益善,尽量为受训者提供机会参加法律辩论赛,如在黑龙江省的“孟凡旭杯”法律辩论赛、在江西省有“双惟杯”,在江苏省有“蒲公英杯”“漫修杯”,在福建省有“法制杯”,在新疆有“知识产权杯”,在山东有“烟台众合杯”“鑫士杯”,在四川有“乐山市公诉人、律师、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四川省大學生模拟法庭竞赛”,在全国有“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受训人员必须保持每天最少一次,每次最少3个小时的集体讨论,并在赛后认真做好总结,形成体系化的总结制度。本阶段中受训人员必须独立进行辩题的准备,不能依赖培训人员,否则将导致提高辩论能力的训练目的不能完成。

2.5辅助训练内容

将法律辩论设置为本科及以上法学社的一项常规课程,与此同时,指导教师的指导对于辩论训练起到很大作用,建议最少有一名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训练场地需要固定和安静的环境,这对于受训人员对团体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有非常大的作用。各高校应当为法律辩论训练配置模拟法庭。为实现法律辩论训练及比赛的高效进行,辩论赛所需要的数字化设备,各高校也应为其配备。辩论是一种集体活动,每个受训人员的性格特点会对团体中其他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避免部分人准备辩题,部分人无所事事,各方所持的观点应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一致通过,所以团体中的成员要形成日常沟通的习惯,可以依照社团的组织方式管理日常事务。

3法律辩论训练计划实施后达到的效果

法律培训的目的篇2

(一)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特点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的,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其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目的,凡是市场、社会需要的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说,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高职教育工作的重心。

(二)高职教育在办学模式方面的特点表现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这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新途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在办学摸式方面必须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以实现共同发展达到双赢。

二、高职法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

(一)培养目标:

我们在高职教育中设置法律教育,如何才能尽可能的培养我们面向珠三角地区所需要的法律人才,首要前提在于要弄清楚,高职法律教育培养的目标;这个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地方对于法律人才的需要,也要符合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具体而言,培养高职法律人才必须要与一般的本科的法学教育有分别,形成自身的特色,即有相对应的竞争优势,填补一般本科法学教育的空白。经过这几年的实践,通过往年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目标珠三角产业发展的需要,分析得出,要培养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与本科、甚至研究生法学教育形成高低搭配的应用性法律人才,即我们在培养目标,是培养中低端的,能基本满足中小企业日常法律应用需要的人才,为企业提供一般性的法律意见且其在必要情况可以担当专业法学人才的助手。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切合高职教育所特有的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同时还兼顾我们学校培养面向珠三角中小企业人才的总体定位,还能避开与本科高等法律培养目标的直接复制和竞争。

(二)课程设计

围绕着培养面向珠三角的应用性法律人才的目标,我们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合理的设置课程,目前能做到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理论课程精简:

按照教育部对本科法学教育课程的要求,总共有12门核心的课程,但通过实践,其实在实践中能经常用到的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对于高职教育而言,不必要的课程设计等同于浪费,而且与培养目标不合,再结合珠三角目前企业对于法律人才的具体要求来看,我们对法律课程进行了删选,选取了刑法、民法、经济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等基本课程,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减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相对的也将课程的时间也合理的减少。

2、完善实训教学目标、方式体系

我们要培养面向珠三角的法律应用性人才,离开不了实训教学。目前我们结合珠三角地方需求,完善法学实训教学方式,其主要包括案例分析与讨论、法庭旁听、模拟法庭实训、法律援助、毕业实习等。以实训时间因素,可以分为课堂实训教学与课外实训教学。课堂实训教学主要指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包括案例讨论、模拟法庭实训等。为培养学生今后进入地方法律实务部门能力的需要,在开展案例讨论、模拟法庭实训时,我们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珠三角本地发生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开展实训教学,在此基础上,突出学生的分析案例能力、抗辩能力的训练,以体现庭审过程的模拟训练要求。

3、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完备实训教学人才与实训教学基地体系

实训教学除了本校的法学专业教师以外,还聘请了具有丰富的地方实践工作经验的法律工作者作为实训教师。我们法学专业的专任教师也适当参与法律实践,以求获得地方法律实践经验,这既可以服务于地方,又可以为自己的教学提供地方实际案例材料。同时,我们院校法律专业教育还加强与地方法律实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还定期邀请地方法律实务部门的优秀法律工作者来校针对法律实践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我们院校法律专业也与地方法律实务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法律培训的目的篇3

尹忠显院长曾经指出“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灵魂和生命,而能否真正实现司法公正,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在于法官素质,而要提高法官素质,保证公正司法,既要靠教育培训,更要靠制度约束。”(1)可见,教育培训对于公正司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官教育培训实际上掌握着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命脉”(2)要想实现真正的司法公正与效率,就必须加大对法官的职业理论修养、职业道德以及专门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一、法官培训的价值分析

法的实施是法律的生命所在,是法治社会得以实现的关键。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想将书本上的法律有效转变为行为中的法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司法机关的公正司法活动,取决于能够良好、认真地履行使命的法律职业群体。法律的权威性、公正性以及稳定性来自于法律职业者对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所以,法律职业者的职业素养对于司法的公正与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逐步推进,法律体系将更趋于科学完善,与此相应,作为担负国家审判权的人民法院在法治进程所起的功能和作用也将尤为明显。其间,享有“法律宣示者”、“正义的化身”之誉的法官,无疑将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博学、公正、清醒、正直、诚挚”将是对法官的基本要求,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培根到马克思,对法官的要求都未脱离这十个字。法官的“博学”,一方面靠敬业进取、精益求精、修身奉法的基本素质激励自己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人民法院内部建立成熟、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进一步规范法院的教育培训方式,这一切则离不开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法官培训对于司法的公正与效率有着最为直接的作用。因为,一个没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的法官很难对法律的适用作出合理的解释和论证;一个不具有娴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审判技能的法官很难高效率地处理案件;一个没有养成良好的定向思维的法官很难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裁决。因此,只有经历专门的教育培训过程,才能使那些将要成为法官的人学到在普通法律教育中学不到的、而在司法审判工作中所必须的东西,从一个普通的“法律人”达到专业化法官的水平和程度,成为专业化的法官。同时,也才能使那些已经成为法官的人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进而保障法官在司法裁判活动中实现公正与效率。

然而就目前我国法官的状况,特别是从基层法官现状看,很多法官未经现代法学院的正规训练,社会对他们是否有能力履行国家审判权,是否能够切实维护司法公正心存疑虑。而正由于素质不高,致使一些案件不能及时审结。草率办案、违法违纪办案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问题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综合化的特点,要求法官不仅应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还必须掌握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法官的知识结构普遍过于单一,不利于树立法官权威和审判的独立性,也不利于缩短审理周期和节约诉讼成本。从现实看,目前教育的对象主要限于在地(市)级法院以上任职的法官,大部分法官尤其是基层法官接受教育培训的法定权利却得不到真正落实,这与他们所承担繁重工作应加快知识更新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而现行教育模式相对滞后,表现在功利性太强,如大专学历教育重考试及格拿文凭,没有突出能力培训;教育方式缺乏活力,古板的学院式课堂教学占主要比例,教材由全国统一编定,没有结合基层实际,不突出岗前、任职、晋级、续职资格培训,不重视传授方法论和相关专业知识,“高分低能”成为一种教育通病。

二、域外实践:国外对法官培训的状况

英美国家十分重视法官的培训,且有培训机构、经费、方法等方面的保障。譬如,在美国,联邦和州都有对法官进行培训的机构。美国联邦司法中心的各种教育项目中最重要的就是为新法官确定方向而制定的培训计划。其对法官教育的目标有两个:向每位法官灌输审判职业的理念以及使法官掌握审判工作的技巧,适应法律和社会日趋复杂的趋势。法官的审判职业理念包括:(1)胜任审判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教育经验和深入学习基础之上的。它既是指对适用的和必须说明的法律条款的理解能力,也是指判断某一具体案件中关键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适用法律原则的能力,还包括法官应当具有的令人信服地阐明判决依据的表达能力,对社会、所审案件重要性、艺术、科学和文学的深刻理解,以及不断深入研究和学习的愿望;(2)职业道德。法官必须为人正直并且显示出他们的公正性。因为任何腐败行为都会腐蚀司法制度,在其公正性上留下阴影;(3)修养。是指法官在对待诉讼当事人、律师和法院工作人员时必须具有的公正、谦恭、尊重对方,不带有任何偏见和傲慢的态度。法官作为司法制度的代表,任何不尊重行为都将有损整个司法制度的威望;(4)裁决能力。即运用理论解决实际案例,寻求恰当判决的聪明才智:(5)在审理案件和对待律师、当事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法律规定。

为了强化法官的教育,许多州的立法机关增加了法官外出参加培训的拨款。一些州的法院都制定有强制性的法官参加专门教育讨论会的章程。在培训方法上,过去一般局限于座谈会、短训班和研习班等形式,现在,由于众多的通讯手段使咨讯得以快捷传递,由此激发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例如运用录音磁带、电话讨论、光碟、网络等先进的手段进行教学。

加拿大法官教育是在美国60年代兴起的法官教育的基础上,并在其影响和推动下进行的。加拿大国会为负责法官教育的联邦法官教育中心提供经费,培训法官及其他职员。在加拿大,确定法官教育的全部必修课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对法院进行需求分析,二是对法官的职能和作用进行分析,然后确定进修科目。法官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主持诉讼程序。法官必须按程序审理案件,有条不紊,庄严肃穆;法官的第二个职能就是依法裁定有关证据的动议,并且就本案适用法律指导陪审团。法官的基本职责就是听,审案结束时作出裁判。法官培训即围绕法官的职能进行。

在大陆法系的法国,国立法官学校是司法部直属的数所司法职业学校之一,其主要的一项功能就是培训在职法官。在法国,每个已成为法官的人,在任职的前8年内,每年必须有15天时间在法官学校受训;8年后,可以自由选择受训。培训的教师配备很有特色,一部分教师为校长任命的教授、讲师,另一部分来自法官,此外还聘请一些工商界人士、国家官员兼任教师。但其主体由法官组成,他们来自法院,对法官业务熟悉,在此任教3、4年后再回到法院担任法官。这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德国,针对所有法官的继续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让法官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立法方面的新发展,并旁听与法官工作有关领域(例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的讲课。至于继续教育的方式,法官可以自由选择。法官可以通过阅读上级法院的判决和专业法律期刊来自觉完成。每个法院都有一个法学图书馆,以及一些常见的法学杂志。法官是否阅读无人检查。此外,法官也可以通过参加德国法官学院培训中心以及各州政府特别为法官举办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中所采用的方法仍然是授课与讨论,也进行分组讨论。尽管法官在继续教育上拥有的很大自由,但法官们还是要接受继续教育,密切关注法院的判决,阅读法学教授的论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第一,这是一个法官的道德问题,是法官的自知之明,同时也是法官的义务,尽管由于法官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这种义务不能被要求强制执行。第二,法官的判决可能被提起上诉,受到更高一级法院的法律审查,如果判决有误,该判决就会被上诉法院撤销,上诉法院在判决理由中会指出所犯的错误。每个人都不愿被指出自己的错误,尤其是在错误可能很容易避免时,更是如此。因此,每个法官都会尽力使判决不犯错误,并能经受得住上诉法院的审查,这就要求法官必须与法学研究的现实状况保持一致。第三,为晋升之需要,法官一般都注重进修学习。法院院长定期对法官的工作业绩做出鉴定,这对法官的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三、当前我国法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英美国家的法官培训相比,结合目前我国法官培训的现有情况来看,存在着许许多多方面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优良的师资队伍。

目前培训法官的师资奇缺。过去我们培训师资主要来源于法律院校的教授、学者,他们虽有较为精深的理论水平,让听课者感觉深奥,但同时又让法官们感叹课不精彩。因为教授们所说的高论有时实在与法官们每日经手的案件相距甚远,那些深奥的东西对审判中的难题就像是远水不解近渴,而目前法官培训学院的专职高技能教师却为数很少,与当前的法官培训状况不相适应。

(二)、培训机制不科学。

目前按规定,三级以下法官由中级法院负责培训,三级以上法官由省法院负责培训,一些院长们由国家法官学院负责培训。就三级以下法官来说,面广量大,处于审判第一线,仅靠中级法院培训,培训质量不可能得到保证。而中级法院培训机构普遍没有专职教员,全靠临时兼职教员授课。这些兼职教员本身审判任务压力很大,没有教学经验,又没有专门时间去备课、调研,没有名师当然出不了高徒。而参加国家法官学院培训的院长们,普遍不亲自办案,审判业务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紧迫的事情。处于审判一线迫切需要扩展、充实审判知识、经验的法官轮不上高级别专业培训,而参加高级别专业培训的领导又不直接从事审判工作,这种培了不用,用了不培现状明显不合理。

(三)、考核机制不到位,没有检测培训效果的有效措施。

以前办培训班,没有考试,学好学差一个样;甚至有的培训名为培训实际上是旅游消遣的代名。后来增加了考试,增加了向培训手册登记,给参培学员增加了压力。但学好了怎么样,不参培又怎么样,对晋职晋级毫无影响。因此,培训仍然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四)、培训内容比较单一。

法官职业化要求对法官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律知识和法律条文的理解,而且要加大对法官审判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训,培养法官的理性思维,增强法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官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增进对现代司法价值和理念的认识,提升对职业内涵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精神的理解。而目前我国的法官培训主要表现在法律基本知识和法律条文的培训,而在审判技能和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培训却比较薄弱。

(五)、培训方法单调,教学模式落后。

法官培训作为一种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成人培训,他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法学教育,在培训对象、目标和内容等方面都必须采取符合法官培训规律的教学模式,如有的国家的法官培训,除了理论和业务培训以外,还为学员提供国内外考察、研究时间并设有体育课,以扩大学员视野,增强学员体质,也有的主要是针对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疑难问题进行研讨,而且目前我国基本上是比较单一的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四、规范法官培训的几点建议

就整体而言,培训法官是一项复杂、牵涉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我国在法官培训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改革、完善规范当前的法官培训工作,笔者认为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扩大培训教师的来源。

在英美国家,法官培训采用以法官教法官为主的方式,这也是他们多年以来培训经验的总结。美国的一些州和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规定,凡在大学开设讲座或课程的法官,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冲抵应当接受的继续教育。我国古代历史上也存在过“以吏为师”模式的培训教育。郑国邓析“招门徒,传授法律,学讼者不可胜数”,秦统一六国后,朝廷采纳李斯“以吏为师”的建议,实际上就是一种技能与职业的简单传承,这是我国早期的法官培训模式。

我们反对放弃我国的传统经验,照搬外国的法官培训模式,但也可以规定,凡具有一定理论研究成果或在法官培训开设一定讲座和课程的法官,可以视为接受了培训或冲抵办案数。培训教师的来源可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授、深厚法学造诣的法官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由教授讲述法学理论,外国法律制度及相关理论,由深厚法学造诣的法官讲授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由相关领域的专家讲授审判相关领域的知识,保证在各方面满足法官审理案件的需要。

(二)建立新的培训机制,提高法官职业培训层级。

笔者认为,全国各级法院不必层层设置专门法官培训机构,中级法院以下可取消法官专门培训机构,集中精力人力办好国家法官学院和各高级法院法官学院分校。各高级法院法官学院分校应有专门培训教室、设备,有硕士研究生以上专职教师。中级法院以下主要抓好干警在职自学和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不再担任法官集中培训任务。法官职业培训主要由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承担。培训任务可区分为中级法院以下法官主要由法官学院分校负责培训,高级法院法官及中级法院院长、副院长主要由国家法官学院培训。中、基层法院每年可以有条件选拔一些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的法官到国家法官学院进修两到三个月。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培训师资力量雄厚,管理规范,教学有经验,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也可利于在基层培养高精尖法律人才,推动基层法院审判质量、效率上台阶,同时为上级法院在基层选拔人才或配备基层法院领导班子作好储备。

(三)、强化法官培训考核奖惩机制。

要把法官培训作为一项硬任务,列入岗位目标进行考核。凡是年度参培时间不落实或参培考试不及格的,当年应该取消参加评选资格,当年或次年轮到法官晋级的,应取消晋级资格,彻底打破参不参培一个样、学好学差一个样局面,逼着广大法官成为学习型、专家型法官。

(四)、培训内容应以审判技能为主,兼传授多种社会知识

知识应包括法律知识和非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是法官审理案件的基础,只有掌握法律知识,才能进一步获得法律解释推理等技能,非法律知识是指以与法律案件有关部门的人文学科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博登海默曾经把法官比喻成为“社会医生”,而“社会医生”要精通“医术”——法律知识,此外还要有广博的知识修养。法律作为社会的调整器,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单单靠法律知识,还需要有解决相关问题的学科知识。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说“如果我们的法官不仅仅在先例方面博学而且还极为精通历史学、伦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那么紧张关系就会得到缓和,社会进化的实现也会伴随更少的摩擦,这种情况难道不可能吗?”(3)

(五)、培训内容上应注重思想道德素养教育

明析价值知识对法律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将其纳入法官培训知识的视野。我们应当认识到,任何知识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繁荣与幸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对于学习法律者,倘不在顾及他们的道德修养,那无异替国家造就一班猛虎”(4),徐显明教授也曾经说“法官检察官律师可以称作法律的守护者,特别是法官有法律守护神之称,要培养出”神“来,道德修养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法官培训应培训的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关键在于法官的人格修养。

(六)、改进法官培训的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法官培训的教学方法大多沿用了业余大学及高等院校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理应得有突破性的改革。我们不妨根据成人培训,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启发参加培训的法官积极思考。其实,参加培训的法官也非常迫切想在课堂上向教授提出一些问题,并且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具体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如下方法:以逐步实现满堂灌式填鸭教学向互动式教学、经院式教学向实践式教学转变。

学术讲座式。就某一个问题,特别是审判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历史渊源到发展趋势,从理论到实践,作深入阐述、讲解,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照本宣科,真正使学员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有新的提升

提问互动式。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与学生相互提问、辩论推进教学过程,在研讨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教学相长,使法官更快、更好地掌握所教学的内容,深刻理解法律原理。同时,通过学员反馈意见的方式,使教师掌握学员的知识需求,从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个案分析式。围绕典型案例,追溯某一法学理论产生的根源、价值和走向,从分析实际个案中发掘及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具体规定、立法精神和适用体会,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法律的理解,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理论研讨式。要将灌输式培训与理论研讨结合起来,发动学员就某一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论文,并通过召开理论研讨会、进行演讲答辩、组织评奖等形式,促使学员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锻炼法律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庭审观摩式。通过庭审观摩、庭审示范、交流切磋,丰富学员审判经验,提高驾驭庭审能力,使法学理论与审判技能在融合中提高。

实践锻炼法。一方面,对培训学员采取集中培训与定期回所在法院办案相结合的办法,促进知识转化、学以致用。另一方面,通过上下级法院之间、发达地区法院与欠发达地区法院之间相互挂职锻炼的办法,实现法官业务水平的提高。

考察交流法。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和资深法官授课、把法官派往与审判工作有关的专业部门交流,以及组织法官到国外或先进地区访问、考察、留学等方式,开阔法官视野,提升业务水平,树立先进的司法理念。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0年11月30日尹忠显院长《依靠制度保障法官高素质》

(2)《人民法院报》2002年6月15日金奇男《法官培训与法官职业化、专业化、同质化》

法律培训的目的篇4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了法律诊所教学。总体来讲,我国实践性教学取得了一定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只能算是刚起步,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学校相对于全国二百多所法律院校,仅是凤毛麟角,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然而,法律实践已证明实践性法学教学是一种全新独特、科学实用的法学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思考和快乐中接受法律,在实施中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应用法律的能力,必将受到公检法等实践部门的肯定;它能无偿给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体恤贫弱者,匡扶正义,服务社会,受到当事人和社会的欢迎。因而以“诊所教育”“、法律辩论课”为主的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是今后我国法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部和各法律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价值,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使其深入发展,以彻底改变目前僵化、死板、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目前,实践性教学难以占据法学教学的主导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重点就法学教学目标和学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加以探讨。

二、我国法学教学目标问题及其完善

目前实践性法学教学除少数高校在国外基金的支持下开展以外,并未在全国广泛推行和实施,它要撼动传统教学模式,占据高校法学教学的重要地位还存在以下障碍。

(一)法学教学目标模糊不定

实践教学没有指路航向。法学教育目标是由法学教育中内在的、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决定的,法学教育具有职业技能培训性和学术研究性,它的目标自然也就有两个:一是培养实践型人才,二是培养学者型人才[2]。那么我国应确定什么目标呢?是双重目标还是单一目标,这是摆在我们眼前关乎法学教育性质、宗旨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而亟待解决的课题。就教学方法来讲,不同的教育目标要求采用的方法不同。实践型人才需要采用侧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开设“法律诊所”“、法庭辩论”、“律师职业道德”等基本课程。而研究型人才则侧重培养学生对法律体系、规则、原理的全面掌握,教学多采用系统讲授的方式。一国培养何种类型的法律人才,就需要有与这一目标相一致的教学方法。有人认为我国法学教学目标应定为双重目标,即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定位于职业技能训练或培训,本科阶段以上的法学教育定位于学术培养[3];也有人认为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法学教学目标———培养合格律师,学生毕业就可以进行律师实务操作。此观点认为法律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概念或一组概念,法学就其性质来说主要不是以学术为导向,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4]。法学院的教学目的不只是教授法律,更是教授法律人技巧。至今我国的法学教育目标仍不明确,从统一司法考试和招收法硕的改革看,培养目标倾向于实践型人才,但实际法科中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理论和实践都严重脱节,毕业实习流于形式,除了少数开展法律诊所课程的院校外,绝大部分法律院校实践教学非常薄弱,几乎没有开展。可以说,我国是以通识性教育或研究型教育为目标的。我国法学教育目标存在着理想中的实践型和现实中的研究型或通识型的矛盾。目标不定,隐性的通识型或学术研究型培养目标,使我国的实践教育缺乏思想指导。如同未来“产品”没有合格检验的标准,进而也就无法确定最佳的生产方式一样。从世界各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看,美国实践性教学模式已被普遍接受和大力推广。各国为支持开展实践性法学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上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德国《法学教育改革法》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其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全方位工作能力的法律人”,即培养在任何法律职业领域都有能力开展法律工作的专业人才。日本法学教育方面的改革,也改变过去注重培养法学人才的倾向,将培养大量的具有法律实务知识的人才作为法学教育的目标。我国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法学教育的目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要与西方法律人平等对话,开展有效竞争,在专业训练上就应具有同质性。学生单纯地、脱离实际地接受信息必将导致他们缺乏实际操作和对抗能力,将不利于树立我国法律人的形象,更无法有效保护我国当事人的利益。我国应尽快确定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法律人才为主的教育目标,这是现实社会对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为有效培养这类人才的最佳实现途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保障。

(二)确立有侧重点的双重目标为实践性教学指明方向

虽然法学教学目标具有二重性,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各持己见,无论怎样确定都有其合理性一面,然而合理性并不意味着最佳性。教育目标是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其价值取向是使个体和社会均达到最佳状态。法学教育目标也应如此。那么,这个目标如何确定呢?从个体和社会两方面看,一方面进入法学院的大多数学生最终将进入司法部门,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少数对法学科学理论感兴趣的,将进入研究或教学部门工作。显然,要满足大多数个体的需要,应确定专业技能培训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社会对于法律的需要主要在于运用法律的精神、原则、规范维护个人及社会整体的利益,解决各种社会纠纷,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即需要把静态的法变为动态的法,而不是静止不动的法律概念、条文和规则。正如霍姆斯大法官所说,“法律是经验而非逻辑”。从这一层面看仍然可以将我国的法学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法律专业技能的人。当然,确定了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不能因此得出法学教育就可不重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通常情况下法律实践训练与法律理论学习并不矛盾,它们在许多情况下是相互促进和提高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又会促进理论的进一步提高。法律必须包含这一对要求才能促进法律的进步[5]。由此可知,法学教育目标需要既能满足社会和个体的主流需要,又能顺应法律教育的内在规律,在实现途径上既不能搞目标的平衡论,也不能搞纯粹的单一论,而应该是有侧重点的双重论。即总体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兼顾学术研究或通识。具体到研究生层次可作为特例,在坚持双重论不变的基础上,把侧重点由技能训练倾向到学术培养。有了这样明确而又符合法律教育规律和社会需要的教学目标,法律实践性教学也就有了指路的灯塔。法律院校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都会随着实践性教学模式地位的确立而转变,实践性教学也就不会变成装饰门面的花架子而会被落到实处。

三、我国法学教育学制问题及完善

(一)学制太短不利于实践性教学的深入展开

如前所述,美国法学教育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目标与其教学体制有关,美国法学教育是建立在四年通识教育基础之上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入学前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学生在获得本科学位之后,使职业训练成为可能。德国、法国、日本都有本科教育之后的研修制度,学生本科毕业后要接受至少一年的实务培训。这些国家的学生在长达6—7年的法学教育中,技能训练有较深入扎实的理论功底做基础。但我国学制短,学生又来自各种学校,缺乏基本的社会科学知识,综合素质低,如果片面强调技能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操作。短短四年,莘莘学子既要完成通识教育,又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间过紧,学校在通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捉襟见肘难以兼顾。结果只能是先补文化素养的课,而技能训练只是作为陪衬,无法深入开展。换言之,我国的法学教育学制短,学生在这期间不能同时完成技能训练和知识的积累。其中严重缺失的部分就属专业技能培训。也就是说,实践性教学缺乏实施的足够时间和素质基础。对此,实施法律诊所教育的大学生就深有体会,有学生指出诊所课堂非常有益,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短暂,在实习期间有些人无法接触一个案件从始至终的过程而只能接触某案件的某一环节。这种局面一方面使技能训练无法深入而难免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不能更好地为当事人服务,以实现回报社会的初衷。

(二)延长学制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

法律培训的目的篇5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心电监护;心律失常;培训

iCU在危重患者急救中的特殊性要求iCU专科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重症监护专业理论知识及熟练的监护技术。心律失常为iCU危重症患者的常见表现,也是重症监护的主要项目之一[1]。iCU护士监护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危,及时识别和发现危险心律失常,可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本院在2011年承担广西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中,对学员进行了心律失常识别能力的系统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广西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2期共121名学员,来自广西各级医院,其中三级医院105名(86.78%),二级医院16名(13.22%);综合iCU74名(61.16%),专科iCU47名(38.84%);年龄21~42岁,平均(28.60±4.06)岁;从事护理工作年限2~24年,平均(7.67±4.72)年;在iCU工作年限5年19名(17.70%);职称:护士37名(30.58%),护师67名(55.38%),主管护师16名(13.22%),副主任护师1名(0.82%);最后学历:本科以上54(44.63%)名,大专63(52.07%)名,中专4(3.31%)名。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及内容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采取全脱产培训方式,培训时间为3个月,第1个月为集中重症监护理论知识学习,第2~3个月到实习基地进行临床实践。在第1个月重症监护理论知识培训中,对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进行系统培训,内容包括心电图基础知识、正常心电图和异常心电图的分析、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的识别等,共安排18学时,其中理论课8学时、实践课10学时。实践内容采取分小组教学,应用心电图教学软件及心律失常心电监护模拟教学软件分组上机练习,同时自行编制心律失常心电图图谱让每位学员课后进行分析练习,上交课后作业。

1.2.2培训效果评价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iCU护士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调查问卷。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1)学员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工作年限、iCU工作年限、医院等级、工作科室、学历、职称;(2)接受iCU专科知识培训情况;(3)学习心律失常识别最大的困难;(4)系统培训对自身识别心律失常能力提高情况;(5)对培训教学的满意率等。

iCU护士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调查问卷在结合文献资料、临床实践需要基础上,从心律失常心电监护模拟教学软件中选取图型10幅,每幅图判断正确计1分,判断错误不计分,总共1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越高。

3讨论

3.1iCU护士进行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系统培训的必要性iCU是对危重患者实施全程监护和救治的场所,心电监护是iCU护士观察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及时发现、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对致命性心律失常进行有效的处理,减低心律失常猝死率。未经培训的临床护士几乎都不能识别心电监护波形[2]。成守珍等[3]对16家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调查数据显示,iCU专科护士曾接受过培训的占69.1%,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培训仅占37.6%,培训方式以科室为主,24.7%护士参加的是零散的培训,而且有2.4%的护士以自学为主。在本研究中,占85.1%的iCU护士未接受过iCU专科知识培训,培训前对心律失常识别正确得分仅为(3.21±1.99)分,说明iCU护士在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上存在不足,这势必影响工作中对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的判断。乔安花等[4]的调查则对获iCU资格认证护士的胜任力较满意,但在临床科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急危重症监护知识方面有待加强。徐洁慧[5]提出iCU护士对抢救知识和技能、危重患者监护知识和专科疾病的护理知识3个方面的培训需求较为迫切,可作为培训内容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对iCU护士进行专业培训时,加强对心律失常识别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3.2系统培训后iCU护士对心律失常识别能力明显提高iCU护士都具有心电监护的临床经验,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识别能力。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心内科的护士以及中级职称的护士能正确识别心律失常的比例低于60%[6]。本研究表1显示,培训前iCU专科护士对心律失常的类型识别存在不足,对常见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正确识别率较高,分别为84.3%、58.7%,其他的心律失常类型识别正确率均不到60%;其中窦性停搏、室性逸搏心律、交界性逸搏心律识别正确率不到10%,主要是这些心律失常相对少见,iCU护士缺乏相关心电图知识而影响对心律失常的识别。系统培训后,学员对心律失常识别正确得分由培训前的(3.21±1.99)分提高到培训后的(9.19±1.31)分,且10个条目回答的正确率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培训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培训效果要使iCU护士在短时间内掌握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的正确识别,教学方法与手段非常重要。心律失常需要记忆内容较多,抽象,涉及的相关知识多,给教学带来很多困难。本研究调查显示占37.2%的iCU护士认为学习心律失常识别最大的困难是基础差、难度大,62.8%认为是缺乏学习技巧和经验。因此,培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讲课技巧。培训重点应放在提高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识别的临床应用。在本院举办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中,授课教师采用多媒体心电图教学软件及心电监护心律失常模拟教学软件对学员进行培训,先由教师讲解心电监护各种心律失常判断要点及技巧,再由学员在计算机上反复自行练习,并在练习中进行自我考核和随机考核,结合课后的心律失常图谱分析练习,使iCU护士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对心电监护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教学手段得到了学员的认可,学员对教师的授课满意率为97.5%。

总之,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内容应重视危重患者监护技术的系统培训,以提高iCU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满足iCU临床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伟英,沈秀群.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868-870.

[2]高菊梅,纪炜,韩智,等.心电监护波形识别技术临床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8):71-72.

[3]成守珍,彭刚艺,刘华平,等.16家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专业培训现状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9):3041-3044.

[4]乔安花,席淑华.iCU护士胜任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194-1196.

[5]徐洁慧.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培训需求量调查研究[J].上海护理,2011,11(6):9-11.

[6]李桂芬.基层护士对心律失常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3):214.

法律培训的目的篇6

一是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贯彻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人人通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听取专题报告,交流学习体会,牢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与“学习、执政为民”,成立“劳动诉讼站”,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建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服务站”,积极为妇女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开展法律救助活动,为全民创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是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方面以扩大会议的形式,组织全员集中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中央和省、市领导有关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部分篇目。举办专题辅导讲座,切实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加强科学发展观,促进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认识。另一方面,以“走进基层、服务民生、科学发展、服务群众”的主题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劳教等部门,深入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帮助解决有关法律问题,不断提高司法行政系统工作效能和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

二、针对每年重点普法内容,集中培训普法骨干

五年来,我局通过普法办、基层司法所等部门,共对650多名普法骨干进行集中普法培训。

2007年10月18日—20日,区普法办在宾馆金山楼举办了一期全区法制宣传骨干培训班。来自全区各乡镇、街道和区委各部门、区直各单位的110余名法制宣传骨干集中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法制宣传的新途径、新方法,为圆满完成“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培训加强了我区普法依法治理队伍建设,推进“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区工作深入开展。培训中,邀请了师范学院教授、教育和法律界有关人士,围绕我区普法、依法治理、“法律六进”、法制宣传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授课,并对组织年度全区干部职工法律知识考试进行了部署。

同年9月,东市街道举办了一期综治、普法骨干业务知识培训,来自辖区20个综治责任单位的分管领导、17个社区综治主任和辖区普法宣传骨干共62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不仅丰富,而且注重实效。司法所长讲解了关于调解笔录与调解方法的“八法”学习;公安派出所长分析了辖区的治安形势及对流动人员的管理办法;法律工作者讲解了《物权法》及个案分析。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分管综治领导、普法骨干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业务素质,为下一步街道综治等各项工作的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来,共组织全区3000余人次副科以上干部集中参加了全省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统一考试。考试围绕当年全省重点普及的法律为主要内容,集中考察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知法、懂法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共组织15000余人次机关干部职工、中小学教师和乡村社区干部也参加了全省普法统考。

三、强化对人民调解员及法律援助骨干培训

(一)三点注重,加强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

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基层人民调解员整体素质和水平,更好发挥人民调解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我局充分发挥各乡镇司法所作用,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经常性人民调解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了人民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注重培训重点对象。我局在开展调解业务知识培训中,着重培训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专职人民调解员,同时抓好热心公益事业的法官、检察官退休干部等兼职调解员的业务知识培训。五年来,共举办各类人民调解培训9次,培训人员340余人。

二是注重突出重点内容。针对近年来易发性矛盾纠纷,从如何处理农民工劳务纠纷、违章建房拆迁纠纷,生产资源纠纷案件入手,组织人民调解员认真学习《劳动合同法》、《人民调解条例》、《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治安处罚法》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条例,针对调解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采取以案说法的方式,通过对重点矛盾纠纷的分析、研讨,指导人民调解人员提高调解的方法、技巧,规范调解程序和调解文书,提高了人民调解员的调解矛盾纠纷的技能。

三是注重发动宣传。该县司法行政部门把提高人民调解员政治、业务素质作为首要要求,聘请在人民调解工作战线上经验丰富、调解技能较高的调解员,进行面对面的传帮带,着重就新时期如何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工作的作用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宣讲,提高了人民调解员参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业务基础,为"平安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我区调解纠纷成功率均达91.6%以上。

(二)突出针对性,加强法律援助骨干培训

为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开展法律援助,我局每年都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骨干培训。

一是针对老年人。为切实重视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提高老年人维权意识,健全法律援助制度,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局举办“老年人维权联络员骨干培训及法律援助咨询”活动。活动中提出对老年人联络员同志应主动承担起老年人与法援中心的媒介作用,经常深入老年人之中,及时了解老年人法律需求,沟通信息,并向区法律援助中心反馈,以便为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免费的法律援助服务和其他的法律咨询等服务,并向大家发放了法律援助爱心卡。

二是针对未成年人。举办了“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律师志愿团暨法律援助骨干律师培训班”。通过培训使援助律师了解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一些特殊性以及“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律师志愿团”成立以来的一些工作情况。各校法制副校长也经常到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2009年,我市五小就荣获“全省普法教育工作创新案例三等奖”。

三是针对各法律援助工作站。我区到目前为止共成立156个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由司法所长、法律服务所所长兼任站长。去年,法援中心曾对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人员进行过一次系统的业务培训。由于各工作站的法律援助业务发展还不平衡,法律援助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针对我区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状况,对各法律援助站站长进行了集中培训。

四、注重普法宣传报道队伍培训

我局一直非常注重普法宣传报道队伍的培训工作。由于司法行政工作特点,我们采取每周一个小总结,每月一个小例会,每年一个大培训的方式。培训通过学习写作基础知识,掌握新时期法制新闻的功能、特点、规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明确投稿的方式方法,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提高了业务水平。通过培训政策理论素质、组织协调素质、文字写作素质、岗位业务素质明显增强。五年来,共有900余篇稿件被上级报刊、网站采用。2010年1月被省司法厅评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调研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2月被评为“全省普法教育宣传报道工作先进单位”。

法律培训的目的篇7

关键词:文科高职实训课程;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261-02

一、文科高职实训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职业逐渐成为个体融入社会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条件,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个人职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应对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培养高技能职业人员也因此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

针对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职业化的要求,文科高职实训课程的设计应该关注学生掌握与某一职业岗位相应的操作技能,以培养其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例如,培养助理社会工作师的职业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掌握能力、专业服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社会工作师的职业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督导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此,文科高职实训课程的设计除需要基本涵盖与本职业相关的全部基础知识外,还应该有利于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即能够要求学生在分析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模拟提供职业服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强化学生的法规政策运用技能和维权增能技能,提高其实际工作的能力,确保其能够准确分析和解决社会工作职业活动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各种专业工作方法与职业能力,因此该课程除要求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与当前社会工作相关的全部法律法规外,更强调培养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的教学思路、教学环节、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

二、文科高职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

为了实现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文科高职实训课程应以够用为标准,相对轻理论重实用,强调模拟实训(实务模拟),强调实训效果,在介绍基础知识时力求准确、简明扼要,并适应文科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例如,《社会工作法律实务》课程在介绍法律知识时强调适应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而不是高职法律专业或本科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同时,文科高职实训课程在每个环节都应该提供实训模拟(实务模拟)供学生演练,不但真正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更有利于相对客观的考核和检验。对于已经存在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训课程,课程内容还应参考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力求与职业水平考试挂钩,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所以,《社会工作法律实务》课程一开始就注意与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挂钩,编写教材是注意参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大纲,涵盖考试内容,确保学生顺利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考试。

为了实现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文科高职实训课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知识详解和实训模拟(实务模拟)两个环节,必要时加入案例精点环节。具体来说,通过知识详解,可以让学生掌握充分而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的方法;通过案例精点,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成功的专业知识运用方法,并能模仿运用;通过实训模拟(实务模拟),可以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实现文科高职学生的工学结合、真题真做。在《社会工作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法律制度的讲授,在知识详解环节,授课教师一般从介绍权利、义务两方面入手,将与社会工作法律有关的具体问题列举出来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解析,不但让学生掌握充分而必要的法规和政策,并了解查阅丰富的法规和政策资源的方法,还让学生对案主的权利和合法利益,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案主的权利和合法利益有基本了解;通过案例精点,可以让学生通过经典案例的处理结果和法律依据了解和学习成功的法规政策运用方法和维权增能方法,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维权思路,并能模仿运用;通过实务模拟,可以让学生运用法规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操作能力。为了真正取得实务模拟的效果,《社会工作法律实务》课程还专门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实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务模拟。

为了实现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文科高职实训课程应该强调高职实训特色,强调专业工作流程,注重完成职业任务,以便客观的考核和检验。其中的实训模拟(实务模拟)环节可采用设置工作情境、完成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即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要求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下按照职业标准完成工作任务,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此,文科高职时训课程训练项目的内容必须是一项项具体工作,全部的训练项目必须覆盖职业知识运用技能涉及的各个方面。《社会工作法律实务》课程全部的训练项目覆盖法规政策运用技能和维权增能技能涉及的各个方面,从而构建成为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学生在完成全部项目训练后可以使其的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这样,通过要求学生不断某一训练项目的工作实践,可以确保其能够了解和熟悉工作流程,培养和掌握职业能力,并努力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当学生学会了如何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就会申请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就会申请享受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待遇;学会了如何维护未成年人的权利和合法利益,就会维护妇女的权利和合法利益,维护老年人的权利和合法利益,维护残疾人的权利和合法利益。

为了实现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文科高职实训课程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体验、设计和实践,除了充分运用传统讲授教学法外,还应注意充分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情境体验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社区实践教学法、社会调查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文科高职实训课程教师还可以收集大量相关影视作品、实务演示视频、讲座视(音)频、录像资料等电子资源,并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实训项目、试题库、典型案例、影视资源等整合上网,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上网检索到各种学习资源并进行实训,同时开辟师生互动平台,通过BBS、QQ群、电子邮件等方便地进行互动。同时,文科高职实训课程的教学还要注意充分利用校园网、实训室网络、社区网等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开展教学。

三、文科高职实训课程的开发

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文科高职教学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必须树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来开发文科高职实训课程的观念,必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和目标开发课程。在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开发中,应该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实训课程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

具体而言,开发文科高职实训课程可以由教学系部来承担,大致包括以下步骤:(1)成立由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组,确立实训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路,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包括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并取得领导和资金的支持。(2)确定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工作任务分析主持人,组织行业专家对职业岗位要求完成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具体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其中工作项目是指一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件任务,并据此写出课程开发报告。(3)在行业专家分析出职业岗位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文科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根据行业专家分析的项目、任务的数量和种类对其进行必要的归类、合并和整合,然后根据课程标准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训教学活动。

《社会工作法律实务》课程前身是《弱势群体法律保护实务》课程,随着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别是随着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开展,课程负责人及其教学团队逐渐将该课程定位为社会工作法律实务,同时根据培养“一线社会工作者和一线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社会工作法规政策运用技能和维权增能技能是该课程要重点培养的职业能力,并将社会工作法规政策运用技能和维权增能技能具体分解社会救助法律实务技能、社会优抚法律实务技能、特殊群体法律保护实务技能、特殊群体法律保护实务技能、学校法律保护实务技能、劳动法律保护实务技能、社会保险法律实务技能、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法律保护实务技能、婚姻家庭法律保护实务技能、社区法律保护实务技能、社区团体和公益事业法律保护实务技能、社区矫正和人民调解法律制度、诉讼法律保护实务技能,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努力实现专业学生的职业化。目前,《社会工作法律实务》课程不但已经是北京市级精品课程,还拥有自己的北京市级精品教材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正在申报部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高林,鲍洁.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9,(30).

[2]许中明,罗勇武.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体系[J].职教论坛,2010,(3).

BasedonprofessionalCapacity-BuildingoftheLiberalVocationaltrainingCoursesCurriculum

takingLegalpracticeofSocialworkforexample

YUanGuang-liang

(SocialworkDepartmentofBeijingYouthpoliticCollege,Beijing100102,China)

法律培训的目的篇8

关键词监管法制建设法律意识

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是指在公立学校教育之外,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课或艺术方面,给予中小学生辅导的民办教育机构。近年来,我国培训行业飞速发展,目前全国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已超过十万家,其中,中小学培训机构占有很大比重,面对这一新兴市场,商机无限,而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亦不可避免。那么,培训机构经营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问题,这些法律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以下,对这些内容进行探讨。

一、我国中小学生教育培训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质不合格。

目前培训机构数量增长迅猛,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进行无证经营,更有甚者,居然冒充是某某著名培训机构的连锁经营网点,其实,只是设备和教材与该著名机构相同,就是打着该机构名号招揽顾客而已。该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利益,属于欺诈行为。即便是培训机构要开设连锁经营网点,也要经过一系列手续才属合法。

(二)行业规范混乱。

首先,许多在职教师经不住教育培训机构高额工资的诱惑,不顾政府相关规定,去培训机构任教,影响了在职教师的正常教学。甚至,有的教师在公立学校为培训机构宣传吸收学员,更是违背教师职业道德与政府规章的。

其次,许多机构教师是不符合教学资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例》第二十三条:民办学校聘任的教师应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民办学校应当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但往往现实中许多培训机构是达不到这一标准的。

(三)培训机构乱收费现象严重。

相关法律规定,培训学校对学生收取的学费、住宿费标准,由学校自行确定,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然而,许多培训机构不报或虚报收费标准,使得现在培训市场价格高涨,许多家长对此颇有怨言。

(四)虚假广告屡见不鲜。

教育培训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家长对培训机构的师资实力和相应的教学设备都不甚了解。只能是从这些机构他们在电视、报纸等媒介上发的广告中去了解相关的情况,即使他们到了培训的机构所在地也不一定能判断这个学校的好坏。而面对整个教育培训行业激烈的竞争,投资者为了快速赢利,其广告和相关市场部人员的介绍往往是夸大其词的。这种虚假宣传的行为,严重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对其他培训机构来说,也属于不正当竞争。

二、引起该现状的原因

(一)行政管理机关监管不力。

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培训教育行业。办学审批机关和执照核发机关是多头管理,很容易使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审查不严,导致许多培训机构即使没有取得营业执照,依然能够营业,这等同于无人管理。

由于缺乏专业部门监管,且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审核注册没有严格的有针对性的规范,导致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水平差距很大。在利益驱动下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诈欺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消费者的权益与教育的质量都缺乏保障。

(二)有关法律规范体系不健全。

虽然《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反不正当竞争等都有相关规定,但目前规制培训行业的具体专门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足以对培训机构的各种失信行为产生有效的法律规范和约束。

此外,《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比较模糊,权责划分不清晰,导致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执法积极性,在招生管理,安全措施,教学教研,监督评估和淘汰机制等方面出现制度匮乏。从而造成培训市场失控,使一些冒名,不具备资质或牟利的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三)培训机构钻法律的空子。

鉴于政府监管乏力和法律的空白,部分培训机构利用其经营者的有利地位,进行多种违法行为,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对于其他竞争者,其采取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于消费者,其订立不合理的免责条款或者乱收费,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我们知道,学生安全是对于社会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有的培训机构在签订合同时,违反合同法规定要求家长签订免责格式条款,或者在培训过程中违反侵权法规定忽略学生的安全问题,使学生的安全无法得到保证。

(四)消费者的法律意识不强。

由于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的消费者为学生及其家长,他们通常会选择亲朋好友推荐或通过广告宣传了解的培训机构,且培训市场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广告宣传又多夸大其词,因此导致上当受骗。而最重要的是,在“跟风”的心理驱使下,其签订合同时往往不会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对于对培训机构的说辞过于信任,导致权利受到侵害时,对方以合同条款为由不进行赔偿,家长就觉得理屈词穷而放弃法律救济,或者不注意保留证据导致缺乏证据等情况的发生,最终有苦难言。

三、对于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的几点意见

(一)加强中小学教育培训市场的法制建设。

我国应尽快出台教育培训方面的专项法律,使教育培训市场有法可依。对培训机构资质审查,注册登记,收费标准,安全措施,师资质量,教育教学,及监督等方面进行约束。

法律培训的目的篇9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实务化;培养【abstract】inviewofourcountryoutstandinglegaltalentsunderthebackgroundofpracticeeducationdevelopmentonthebasisofthestatusquo,foroutstandinglegaltalenteducationtargetandrequirement,putforwardasound,perfectourcountrypracticeexcellencemodeloftraininglegaltalentsthoughtsandsuggestionsonstrengtheningpractice,pointsoutthetraining,professionalexperiment,increaseandthejudicialpracticedepartmentcommunication,optimizationofculturesystemandimprovementofChina'slegaleducationpracticalability.

【Keywords】excellentlegaltalentplan;practical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29.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25-01

当前,我国法学教育遭遇严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法律人才市场需求与当前法律人才供给客观现状之间的矛盾,呼唤对当前主导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深度反思和系统变革,建立培养高端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和机制。

1对当前实务化法学教育培养管理模式的检视

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体系及教学思路,很多是借鉴和模仿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体系,注重教育培养的学术性和系统性,强调法学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当前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职业伦理素养的缺陷和缺乏职业技巧训练的缺陷。培养出来的学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于职业的敬畏和信仰较弱,缺乏法治理念和应有的职业伦理价值观。

当前各高校推行的实务型法学教育培养模式,意图加强学生法律技能的培养。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实践性课程和加强实习环节的考核,对促进学生的法律应用和法律技能的提升有一定改善,但无法从根本改变和纠正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固有缺陷,亦无法解决当前法律人才供需市场上高端法律人才严重缺乏与低端人才过剩间的矛盾。

2卓越法律人才目标下实务化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2.1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的提出。“计划”针对当前高等法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之间的差距,提出分类培养、创新机制等目标,为我们指明了改进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2.2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高素质法律人才,应是兼具法律专业要素和职业要素的,接受过正规法学院校法学专业教育的人。[1]应体现出职业化与多元化的统一,精英化与平民情怀的统一,正规化和国际化的统一。强调职业要素,要求法律人才的培养,要连接社会需求,并随社会需求进行调适和改进,包括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三方面内涵。专业要素,要求接受正规的系统化的院校教育,具备法律科学体系所必然包含的法律概念、关系、范畴和制度等知识结构,包括法律人的知识结构和法律人的思维能力。

2.3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实务化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在法律人才的职业要素中,首要的社会加强司法伦理的训练和司法技巧的训练。不具有司法伦理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很难坚持职业的操守,忠于法律。而没有职业技巧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则很难胜任职业的要求,适应职业的挑战。职业技巧的训练,需要诸如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为载体,逐渐转向专门化的见习阶段训练,最终走向法学教育的专门化和职业化。

2.4对当前实务化法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检视。当前实务法学教育改革,多集中于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尚无法合理平衡法学教育的实践性与规范性、人文性与技艺性的关系,诸多创新培养方法流于形式或缺乏合适的载体而无从开展。存在的问题包括:⑴将“卓越法律人才”与专业技能训练等同,淡化专业理论学习和法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塑造。⑵对法学教育培养的“实务化”物质载体和专业技能培养关系认识不足,重训练形式,轻法学技艺学习和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⑶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中的师资建设重视不足,对“双师型”法学教师培养和传统法律职业的“师徒式”管理内在要求的统一性不够重视,致使当前诸多法律人才培养的创新方法和措施或流于形式,或因不具有可操作性而无法有效实施。

3健全、完善实务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结过去的经验,法学教育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在教学体系设计上,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推进实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在系统传授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将实务化训练纳入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以每一个知识点或知识单元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学会应用。通过实务化教学,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把法律事务专业的法律基础课《宪法》配以《法律思维实训》进行教学,《民法》配以《民事纠纷分析与处理》进行教学。

3.2加强专业实验。以专业实验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法律运用意识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了解实务界对法律运用的程序,是建设综合性的实务化教学体系的核心任务。法学专业实验可以分为专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种基本模式。前者是通过具体制度和规则在某一个具体案例中的适用,使学生了解单项法规和制度的涵义和适用条件,并对之进行检验、适用和评析。后者是较为复杂的完整案例的全部法律适用过程的实验。是让学生在专业人士的引导下,分析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寻找可以用到的法律条文,从而提出具体的法律报告和文书,加强学生法言法语、法律思辨能力的训练。

3.3巩固专业实习,加强和法律实务部门的人才交流。实训基地实习是要把实务技能真正地应用于实践,既是对教学成效的检验,也是对学校实践教学成果的提升和巩固。这首先要求学校要与公、检、法、司等机关,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等各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有充足的实习、实训基地,保障实习、实训的顺利进行。

3.4优化培养学制,改革实践教学。我国法学教育直接和高中衔接,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就可能直接走向社会,多数学生还未完全掌握系统的实践教育。在接受教育的时间和专业性上和国外法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对此可以采用本硕连读,建立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学习和基础职业训练、研究生学习阶段招生机制或生源选拔机制,分流培养。由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分别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实行导师制为主、课堂教学为辅教学,学校与职业部门联合培养,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国际视野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法律培训的目的篇10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我委开展的公务员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活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十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县委深化法治XX建设的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认真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加强全委公务员的法制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我委公务员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努力为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贡献。

二、主要原则

(一)领导带头,人人参与。委领导干部要带头参与,带头学习,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普通公务员要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

(二)联系实际,组织实施。各科室要密切联系实际,采取集中培训、自学、知识竞赛、组织开展法律服务实践活动等形式。

(三)统筹安排,注重实效。注重统筹协调,把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六五”普法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以“培育法治理念,提高法治水平”为核心,以普及公务员基本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积极组织实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参加对象

全系统公务员。

四、活动内容和形式

(一)全员培训。教育培训活动,从即日起到2015年4月底结束。以《全省公务员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大纲》为主要内容,重点包括: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与本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岗位的实际需要和特点,紧密结合“六五”普法工作抓好全员轮训。采取集中辅导、菜单式选学、网络学习、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培训。公务员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学习的时间不少于40学时,其中,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24学时。培训与年度考核挂钩,没有完成培训任务的个人,年终考核不得评优。与业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各人结合工作实际自己学习。

(二)开展法律知识“每日一题”活动。结合上级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内容和培训大纲,完成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每日一题”,检验培训成效,营造学习氛围。按照上级要求,检查评比阶段,做好上级开展“每日一题”情况抽查准备。

(三)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结合主题教育的主要内容,以《XX市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每日一题”》为主要参考,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竞赛,适时参加县举办的全县公务员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在此基础上择优推荐不少于1名优秀选手参加县公务员法律法规知识竞赛。

(四)加强机关法治文化建设。坚持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与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与新时期XX精神大讨论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10月-12月,制定我本委主题教育培训活动方案,订购《公务员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教材》。积极宣传开展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活动的目的、意义。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5年1月-3月,各科室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务实管用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检查评比阶段。2015年4月,进行活动总结评比,检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做好迎接上级的抽查、评比和竞赛。

六、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委领导干部带头参加教育培训,把公务员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活动纳入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统筹安排、整体部署、认真落实、加大宣传,切实把主题教育培训活动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严密组织实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健全领导组织,各级领导在完成自己学习的同时,负责并抓好分管部门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培训活动融入到业务工作中去,紧密结合“六五”普法工作抓好全员轮训。做好人员参训记录,确保“人员、内容、时间、效果”四落实,推动活动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