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十篇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十篇

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10:52

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内控外控集权分权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目前,国内外企业文化分类理论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趋势:(1)国内一些学者试图结合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探索和总结符合中国实践的企业文化分类;(2)部分学者将企业间特定的文化背景进行模糊化处理,结合文化的本质,探索企业文化最基本的类型;(3)在管理领域走在前沿的学者在考察和研究大样本容量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提出了企业文化分类的相关理论。

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发展,现代公司呈现出股权结构分散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两个重要特征。这些特征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并使得治理问题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焦点和核心。[1][p5—p7]企业文化对企业制度、战略选择以及员工习惯和价值观等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文化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是公司治理问题无法回避的研究对象。在公司治理相关理论范畴内,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文化与公司治理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文化新的分类,从而以期为分析和解决公司治理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反映公司治理问题本质的两个维度

公司治理问题主要涉及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和制约、如何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不被大股东的不公平行为所损害、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投资者如何有效参与公司治理以及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等。[1][p28—p29]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契约有效性问题;二是如何有效保护包括大小股东、债权人、投资者等在内的公司众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问题。现代公司制度发展中的两大特点——股权结构分散化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直接导致了以上治理问题的产生。股权结构分散化意味着有更多的股东、债权人以及机构投资者等参与到公司利益分配中,这导致了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有效性保护问题;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以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契约制度安排为前提的,这引起了所有者如何监督经营者有效地执行契约安排以保护自身利益问题的产生。综上所述,股权分散化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了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是公司治理问题的根本决定因素。股权分散化程度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程度这两个维度决定着公司治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以及治理结构,反映了公司治理问题的本质。

2、公司治理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联系

为了解决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司决策者会设计出治理结构来规避和解决治理问题。治理结构是由各种制度安排构成的,一家公司的制度安排往往体现和贯彻了决策者的管理思想、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员工价值观以及公司的特点等,而企业文化是一个由企业成员共同拥有的对企业理念的感知的系统,[2]包含了以上构成制度安排的要素。因此,公司治理问题以及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文化及其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并稳定后,又将会影响企业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以及员工价值观等,当新的治理问题出现时,这些要素的改变会影响决策者的制度再设计,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因此,公司治理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作用于反作用的关系:公司治理问题及结构决定企业文化的形成以及外在的表现形式;在新的治理问题出现的情况下,成熟和稳定后的企业文化又会影响决策者的制度再设计,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结构。

3、公司治理视角下五种企业文化类型

公司治理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本质联系,股权分外控集权型散化程度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程度这两个维度又反应了公司治理的问题的本质,因此,依据不同企业在两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可将企业文化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内控集权型;(2)内控分权型;(3)内控分权型;(4)外空分权型;(5)中庸型。下图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程度和股权结构分散程度两维为横纵坐标,描述了由于这两维程度不同组合所表现出的五种企业文化类型。

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篇2

该公司是一家快速发展中的三类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公司营业额与日俱增,人员队伍逐步扩大。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即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问题。该问题也是该公司决策层最为头痛的问题。作为公司的决策者,迫切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清除障碍。

笔者通过多日观察,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该公司每期的内部报刊上不时有企业员工关于软实力的文章刊载。在一次座谈会上,笔者也有幸听取了该公司从中层和普通职员抽取的人员开展以软实力为主题的座谈会,会上大家踊跃发言,都从各自职责或主管部门的职能中关于增强企业软实力的看法和见解。应该说从这些表象上看,该企业非常重视软实力建设,而且将这方面工作做的比较到位。但是否是这样情形呢?为此,笔者在寻访之余,分别与该公司的市场主管人员、业务人员、部门主管人员分别进行了一对一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看法和意见。在寻访中笔者发现,更多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事与愿违的是,在工作中却发现部门之间存在相互扯皮现象,有时为一个产品包装协调的发生争执迟迟难以决断,进而影响了产品研发的进程;管理职能上存在部门重叠,职责混淆;人员管理上存在人员流失严重;业务流程上环节繁杂,不够通畅;文化氛围上存在拖沓,散漫,明哲保身,孤军奋战,各成一派的景象;等等。从这些问题上说明了什么?这表明该企业在企业发展中很关键的两个方面制度和文化上未能树立适合自身发展和自身独有的制度和文化。

在员工或主管看来,说归说,做归做;嘴上大家都说得头头是道,引经据典,将软实力的问题和意义剖析的非常深刻,但一旦涉及到了具体工作的执行,一些思想和观点却发生了严重的走形。其中,当笔者向一名市场人员询问其对公司目前正在开展的软实力征文比赛一事的看法时,该市场人员竟出乎笔者意料的说:那都是做表面工作的,做给领导看的,对我们的工作没有一点价值和意义。这个问题在公司都喊了一两年了,都是嘴上一套,具体执行中又一套。接下来,该市场人员就其所负责市场工作中一些背离软实力的问题和现象与笔者进行了“倾诉”:公司不关心员工生活了,向公司总部反映的问题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了,市场人员流失率大了,等等。

接下来笔者在与该公司部门主管人员交流时发现该公司还存在这样一个文化现象: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换句话说:谁越想做成一件事情,谁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就越大,因而出现错误的机会也就越大,等你一出现错误,所有矛头都指向你一个人,为此该公司曾出现一年内连续更换五个市场中心经理的奇怪现象。相反;少做事情得过且过的人员倒能在这个公司生存下去。更为严重的是,公司决策层和中层之间,中层与普通职员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现象。举例说:在公司快速发展期,决策层如同上电梯一样,很难将高度和视野上升到公司的战略层面;而中层如同爬楼梯一样,迟迟未能跟上决策层的步伐;由此导致了上行决策,中间迟缓反映或理解不到位,进而将决策意见和意图走形的传递至基层员工。这样一个运营体系在具体的工作中可想而知,而出现上述那些现象和问题自然在所难免。

笔者通过目睹了一些现象和倾听了公司这些员工的最真实的看法后,陷入了深思。可以肯定地说,该公司的决策层很不愿意听到员工最真实的看法和现象。因为这些问题,恰恰正是影响该公司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但问题究竟出现在哪呢?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该公司在制度和文化上尚未真正建立和完善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谈公司的软实力建设无疑缘木求鱼。进一步言之,要解决企业的软实力问题,首先要解决企业的制度和文化的问题。

时下很多一部分企业在管理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如企业缺乏凝聚力、执行力,部门间缺乏协作精神等等,这些问题大家一直在喊,但就是彻底的根除不了,以至于成了许多企业决策层非常头痛的问题,为什么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有效从根本上去发现问题,和探究存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企业软实力当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制度和文化!没有这些,或者解决不了这两个实质性的问题,也就无从谈及企业的凝聚力、人才优势和价值观等。

从该公司的情况的来看,笔者认为首先解决制度上的问题,将原有的公司整体、部门之间、组织架构进行理顺,明确部门职责,责任到部门到个人,建立有序的章法制度和业务流程,以章法办事和考核绩效,用章法说话,依据制度办事,从根本上避免部门之间推诿、拖沓现象,建立一个快速反应、快速决策、快速执行的运营机制;其次是构建企业自身的文化观,用文化一步步传导,在公司上下树立一种人性化的文化管理氛围,让员工有一种家的感觉;通过合理途径选拔优秀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高效释放,建立起一支高效能的作战团队。在市场竞争的今天,说到底企业间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那些高明者就是画出多么大的一个饼,也不能变成现实,更别说填饱肚子了。在人才管理方面,史玉柱先生有句话说得好:留住人才,无非两句话,一个是待遇,一个是发展空间。这句话说到了人才管理的根子上,也说到了人才们的心坎上。将这两点做到位了,企业何愁留不住人才?应该说这句话,针对该公司一年来连续流失五位市场经理的现象,更值得该企业的决策层反思。

现在我们不妨再换个角度来看,企业如同国家。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需要法律规章制度进行约束,以使人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生存和发展。而一个企业,要正常有序的发展,首先也需要逐步建立、规范和完善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制度,从制度上去遏止人的本性,敦促其有步骤、有章法的开展各项工作,从而让员工“不能”、“不敢”地去逾越雷池半步,因为有制度和规范化流程在约束。但是,以制度和流程约束还是很单一性的,仅是管理手段,还不能彻底使大家从心底上认同企业的管理制度,或者杜绝与企业背道而驰的行为的滋生,因而也更无从谈及到更好地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徒法不能以自行。也就是说法律也好,企业的制度也罢,都是靠人来执行和维持的。由于这些都是以强制形式规范行为的手段,只能做到“不敢”、“不准”,却无法彻底解决“不想”、“不愿”的问题,无法从思想上使大家认同公司的制度与文化。因此,在一个公司强力推行标杆化管理制度与流程的同时,作为公司的管理层更应该挖掘和塑造公司的企业深层次的东西——品牌价值、愿景等企业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换句话说,在日常工作中营造什么样的工作氛围,在未来几年内,针对公司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给大家描绘什么样的蓝图和愿景,并用具体的行动践行让员工真实地感受到才是真正从内心打动员工和促进员工按照公司制度办事的关键环节。在发展中使大家看到希望,心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这些规划去有条不紊地实施和推进,一旦做到了这些,也就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也就避免了公司决策层不想”、“不愿”的一些违背企业制度的现象发生。行业内蒙牛之所以超常规发展,不能说这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在文化理念的塑造和执行上值得一些企业效仿。

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合资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预防措施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总体管理的关键因素。只有具有完善的财务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而所谓财务管理就是依据现有的财经法规,合理安排并培训合资企业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人员,同时要以国家财务管理的原则为基础进行财务管理。除此之外,合资企业还应该充分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并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功能。当前,在我国合资企业财务管理中仍存在一些管理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一、合资企业

通常情况下,两家及以上的公司组成并投入资本的即被称之为合资企业。合资企业的主要特征包括:各个公司都有部分的公司股份,同时各个公司共同分享公司的利润与风险。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合资企业尤指中外合资企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合资企业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国企合资等。

合资企业是中国的合法企业,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合资企业是一种以股权为主要形式,依照各个公司投入资金的比例获取利益与风险的形式。合资企业不同于普通企业,主要是因为合资企业财务管理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同时财务管理的复杂性也制约了合资企业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这个角度来说,需要逐渐加强对于合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着重解决其存在的管理问题。

二、合资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权纠纷而导致的政策问题

由上文所述可知,合资企业是各个投资企业投入资本而建立的。在合资企业中,不只是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包括投资股东在内都十分注重公司决策及人事安排与公司股权结构的实际关系,同时他们都认为在治理公司时应该严格依据投资方的股权比例进行合理的人事安排。虽然这种安排结构是当前广为应用的结构形式,但是这种结构严重忽视了投入股权性质的不同,这就很容易导致合资企业在实际公司融合与运行中出现管理问题。企业所有制的性质受到了产权性质的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合资企业的产权性质都要比其他非合资企业的性质要复杂,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

2.企业财务信息不准确

企业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是企业决策与发展的基础。如果合资企业财务信息不完整或是不准确,就会导致企业决策出现失误,甚至影响到企业今后的发展。举例来说,如果企业的财务信息与企业发展资金不相符,即在企业发展资金不足时,而财务信息却显示企业的发展资金较为充足,就会导致企业进行决策时未得到有效地财务信息,进而导致企业投资困难,甚至会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企业破产,因此,要加强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的重视。企业财务信息出现失真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会计报表不真实。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财务管理人员想要掩饰真实的财务信息,而篡改财务会计报表,进而导致公司投资发生错误。第二,企业收入信息、企业投资信息不真实。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存在较多的违纪现象。这些违纪现象的产生大多是企业考虑到自身利益的原因,进而导致企业财务账面产生截留或者是转移。第三,会计账目的管理较为混乱。合资企业在设置公司的会计账本与相关科目时,未充分考虑到财务预算、财务核算以及财务监督的重要作用,进而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较为混乱,缺乏严谨性与系统性。

3.治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不同于普通企业,合资企业,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设置股东大会和监事会。而合资企业董事会的组成人员主要是合资企业直接进行委派的,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的组成人员会更多的考虑投资方的利益,忽略了合资企业的整体利益。同时,由于缺乏监事会,合资企业,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并不完善,进而导致合资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财务也缺乏强有力的手段进行管控。

4.合资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

合资企业不仅包括产品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还包括文化的传递与融合。合资企业在文化上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地区拥有不尽相同的管理方式与治理结构,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上,文化冲突尤为突出。其中中外合资企业之间的文化冲突是比较明显的,主要是中外合资企业的投资方的国家的文化思想与管理方式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中外合资企业中,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及经营思想都是不一样的。当前,合资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文化上的冲突。

5.合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成立合资企业之前,各个投资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财务管理模式与制度,因此,在成立合资企业之后,投资股东都会想方设法的通过建立财务制度的方式,对合资企业的财务部门以及决策形式进行严格控制。在合资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中,各个投资股东在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不仅会在合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融入自己公司的制度,而且会设定利己的财务项目、条款。在这种情况下,合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常常因为投资方的争执而受到阻碍,进而导致合资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控制流程出现混乱,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

三、预防合资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1.完善企业股权结构

完善企业股权结构不尽可以有效地发挥企业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同时可以有效制衡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在完善股权结构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公司股权结构对于财务决策的直接影响,同时也要充分结合合资企业内部财务的实际情况,以达到决策与监督之间的平衡性,进而解决或者减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完善合资企业股权结构的过程中,还要依据公司各个投资方产权性质的不同及其特点进行合理管理,并且还要充分利用不同投资产权的拥有的优势,实现合资企业内部的最大化利益。

2.完善合资企业的治理结构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一种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而制衡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关系的制度。同时为了预防并控制合资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降低合资企业的财务冲突,需要落实合资企业中董事会成员、投资股东以及各个经理层的责任与权力。合资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保护投资股东利益、细化股权构架的重要形式。

3.加强对于合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

由于中方上级的集团公司的管理效力与运营效力是十分巨大的,所以需要加强对于中方上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以防止出现资金流失、提高投资者与经营者利益。其监督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公司董事会及时将影响公司发展的不利因素提入公司日程当中。第二,建立有效地财务管理审计制度。第三,加强对于合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监督。

4.加强合资企业的风险评估

合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合资企业需要重视企业风险评估工作,同时要建立有效地风险评估与控制体系,以此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在对合资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要由业务单位或者是相关部门进行监督主持,并识别、分析以及评价合资企业初始信息、相关业务与项目的风险。

5.建立健全信息传递制度

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信息资源。所以,为了加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需要扩大合资企业管理层以及各级工作人员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具体的方式为: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建立健全的信息传递制度,建设信息有效交流平台,保证信息资源的稳定快速的传递。通过建立健全信息传递制度的方式不仅可以规避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贯彻落实合资企业发展的战略。

6.加强企业财务文化建设

加强企业的财务文化建设即指加强企业财务范畴内的价值观建设。一般情况下,合资企业因为公司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公司在理解财务观念、控制内部制度以及制定会计政策上也是不尽相同的。虽然公司的财务文化没有对错之分,但不同公司之间的文化冲突则会阻碍合资企业财务管理进度,进而破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和谐度。因此,合资企业要逐渐融合财务文化,创造出和谐、易沟通且相互信任的工作环境,同时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交流会,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并及时解决不同文化而导致的各种问题。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合资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预防、控制措施,以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洪侠.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控方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解超.房地产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

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篇4

摘要: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承保控制、理赔控制、风险控制、费用控制、投资控制、偿付能力控制等方面。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演变与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改善其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等等。

关键词:内部控制;保险公司;政策建议

一、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涵盖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和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经营观念,企业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业绩评价机制等。经调查得出结论,这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1.公司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据调查,大部分公司尚未制订完善的内控制度,这一事实反映尚未完全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意义。即使已经制订相应内控制度的公司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给人看”的表面文章上,制度的落实存在问题。

2.公司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控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行为规范,从而才能很好地解决因制度失灵而产生的种种问题。调查中发现公司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也重视了企业文化的环境建设,但对企业文化内容以及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很多企业负责人只是在“作秀”。

(二)公司内控部门责权不对称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而一般公司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内部会计控制。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保险公司作为承担内部控制的主要部门是法律合规部门,但法律合规部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

法律合规部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充当的就是一个内部审计的职能,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但是调查发现,一些公司的法律合规部并没能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形同虚设,其存在问题主要有:

1.独立性不够

合规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而目前大多数公司合规部门的负责人为该公司领导班子成员,这说明其合规管理工作只是服务于企业的领导班子。这就造成合规工作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因为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都是在公司领导班子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各项重大经营行为大多数是领导班子知道授权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各部分所长开展工作呢?合规工作不能在地位上实现独立,工作范围受限,也很难获得威信。经调查,合规人员成了公司最休闲的一个部门,在调查中听得最多的话就是“领导同意的”。

2.对内部合规工作的性质和作用不甚理解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分公司管理人员经常将“合规管理”与“审计监督”混淆不清,使人们产生“合规管理没什么意义”的想法。由于指导思想上的误区,多数合规人员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些人将自己等同于领导的行为工具,处处依领导的旨意行事,有些则由于工作不好开展而心灰意冷或充当好人,使合规工作形同虚设。

(三)公司内控监督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一般公司担任日常合规管理监督工作实际上只有1-2人,且多为返聘人员,或者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这些人员对其原工作岗位工作和流程比较熟悉,而对涉及内控的核心工作,例如财务方面的工作都是一知半解,无法担任起内控监督所应承担的职责。

二、完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应策略

(一)合理确定公司内部控制目标

所有者与经营者内部控制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公司的经济利益,协调公司内部控制各个具体目标不一致、不对等。可以把公司内部控制达到目标确定为:建立完善的符合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解决机制、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及时向所有者提供财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

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集团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阶段我国的企业集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将其自身优势完全的发挥出来,且相应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在财务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想要实现企业集团的持续性发展,采取适当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最大的问题存在于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企业集团中子公司与母公司一样都拥有独立的法人代表,从法律层面上来讲,都拥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及财政自主的权利。母公司或许是因为为子公司提供了资金或者自身在行业内竞争优势巨大,将集团的控制权及财务的核心都聚集在自己手上,并利用优势实现集团利益的最大化。

一、企业集团经营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一)财权分配不合理。企业集团对于集权或是分权都需要有很好的把握,过度的集权或者分权对于企业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当前我国企业集团大都采用集权型财务管理、分权型财务管理和混合型财务管理三种财务管理方式,许多公司在处理财务管理权利问题上依然存在问题。有些企业集团对财务管理过分集权,将下属的各项财务活动控制权集中在自己手中,没有正确的认识企业集团中子集团的地位及作用,对其财务活动中的大事小情都要亲自决策,这会让子公司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时无法迅速反应,可能会错失良机,造成经济损失;而有些企业财务管理权力太过分散,将大部分权力下放到了子公司中,使子公司几乎成为一个独立的企业,集团对其相关经济信息掌握不全面,使企业集团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企业集团领导层对于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概念不清楚,甚至将两者混淆。将会计核算的流程认为是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认为财务部门应当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则不以为然。对于财务管理活动的不重视在企业相关部门设置都有所体现:目前许多企业的财务组织工作范畴是对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财务活动进行记录,并做好财务核算工作。但其实企业运转过程中的资金筹划、决策支持、财务管理等工作都是要由财务部门进行的。

(三)财务控制手段不切实。当前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手段大都注重形式化的内容,手段实施的具体成效不高。想要完成财务控制工作,可以利用多种方式,例如预算控制、制度控制、流程控制等等,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虽然企业集团上层对上述各项条款都有及规定,但是下层的执行力度大都不够,造成财务控制措施的实施流于形式。

二、应对策略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当前我国存在的企业集团大都地区跨度较大,有跨省甚至是跨国性质,所以说在实现企业集团的具体优势,实现集团利益的最大化之后,还要充分的尊重各个企业的法人代表的法律地位,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投入足够的热情。所以在财务制度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在集团中以母公司为基础构建企业集团的整体财务管理体系,将财务管理工作分层次分配到各个子公司,每一层中都要包含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将财务管理工作层层深入展开;其次,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实施子公司的报表上交政策。出现利润负增长等状况时要能讲明发生状况的原因并做出改进;最后,母公司在进行财务管理相关工作时应当科学对待分权与集权,尽量避免内部管理矛盾的产生,并利用相关的措施激发下属子公司的工作积极性。

(二)重点关注企业内控。企业集团由于其构成的特殊化,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开展的十分频繁。这是对企业集团投资者的负责任,也是对各个子公司的负责任。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很好的满足企业集团对信息交流的需要,审计工作的进行还能够满足公司投资者以及股权拥有者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并达成母公司对子公司一定程度的约束,对实现企业集团的长远战略目标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企业内控普遍存在问题。要实现适度的内控,首先企业管理层要理解财务监控活动的开展意义,构建独立的财务监控部门。其次企业还要明白各个子公司各自拥有的权利,并尊重其自身权利。

(三)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管理力度。融资与投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进行的经济活动之一。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子公司的投资融资是母公司需要重点管控的内容之一。母公司应当对子公司进行的投资融资活动设立一定的资金限额,超过这个额度就应当向母公司汇报并备案,使母公司对企业集团整体经济局势能够有一定的把控。而未超过限额的投资融资应当予以次数限定,且次数的制定要根据各个子公司的具体情况,根据每个公司的不同性质来决定,要达到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公司进行经济活动,同时还要维持企业集团整体经济局势的稳定性。

(四)加强对资金的管控力度。信息化技术在目前阶段已经非常成熟,企业集团应当正确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方便快捷的企业整体资金管理。构建整体化的资金系统,实现母公司对各个子公司财务状况的实时掌握,实行这种方式还能够实现将各个子公司的小额资金集中化,完成资金的最大限额利用。并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各项业绩考核。

企业集团对推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集团化是当前各企业寻求支撑及发展的整体趋势,我们企业集团应当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并将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自身企业的良好发展。对于当前自身存在的缺陷要正视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逐步实现新事物的科学化、完善化。

参考文献:

[1]高炜.试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策略[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5).

[2]夏士军.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J].会计师,2013(6).

[3]赵姝.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策略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0).

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资金集中管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329-01

一、问题的提出

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控,对于优化集团内部资源配置、节约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型建筑施工类中央企业大都建立了资金集中管控模式,集团资金集中纵向相比有较大进展,资金归集额度不断上升,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为集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资金集中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分析了该类企业集团在实施资金集中管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资金集中管控的对策,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进行了早期理论和实证研究。阿尔钦alchian(1969)、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和梅尔斯myers(l984)等从交易成本角度对内部资金市场进行了早期研究,内部资金市场理论成为解释企业内部资金配置的重要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内部资金市场研究的规范化,开始兴起内部资金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agarwalS&S.n.Ramaswam、KentD.miller(1992)提出了跨国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性;Castaneda(2002)研究了1995-2000年间墨西哥金融瘫痪前后内部资金市场与企业的融资选择之间的关系。我国集团公司随着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开始诞生,学术界对集团公司的运作进行研讨,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也开始出现。熊小定(1994)开始探讨紧密型集团公司资金管理,韩广敏、王玲、赵轶群及董志军等(2004)研究了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舒文舟等(2007)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之上开始探讨资金管理模式及价值分析,并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意见与对策。从国内外文献研究看,对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研究都随着集团公司的诞生而产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以建筑施工类中央企业为例,研究分析该类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控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控的建议。

三、建筑施工类中央企业资金集中管控存在的问题

从建筑施工类中央企业的监管政策看,近年来国资委、银监局等监管部门对中央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定位更加清晰、要求更加明确,虽然未将资金集中管控效率直接纳入考核,但是各中央企业集团在强化资金集中管理上普遍面临一定的压力,也日益得到更多的重视;从集团战略和资金管理情况看,集团进一步加强对子公司管控、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风险管理,集团资金集中也从单一的经营现金和存量现金的集中转向对全现金流集中管理上,但是仍然存在着多头融资、资金归集积极性不高、资金内部定价缺乏正向激励等问题。从中央企业群体来看,各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控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通常设立财务公司和金融板块的集团管控水平较高。

(一)法人单位级次较多、业务板块多元化、施工单位点多面广等不利因素影响了资金的归集效率。该类企业集团一是管理体系层级较多,资金归集链条较长,影响资金集中效率,不利于资金集中的深化管理;二是业务板块多元化,资金管理跨度较大;三是施工地点遍布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资金在途时间较长,影响资金的归集效率;四是部分中央建筑类企业进入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级土地整理、保障性住房以及房地产开发、市政道路、高速公路和体育场馆等民建项目大多以Bt、Bot等方式进行运作,项目收款期较长,资金回收量少且受政策限制归集难度大。

(二)外部宏观政策变动对资金集中的影响程度持续加深。银监会2011年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一系列加强信贷资金监管的有关规定,尤其是对贷款资金受托支付以及对房地产预售资金监控的规定,都加大了资金归集和集中管控的难度,各类监管资金占货币资金比重持续上升,部分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指标受此影响呈下行走势。

(三)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管控激励约束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在尚未实行统借统还的建筑类中央企业中,银企合作占用资金仍是影响资金集中的主要原因。该类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并将资金集中度作为年度预算指标,纳入对二级子公司领导人任期经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集团财务公司也有对子公司一定的年度奖励,对未完成指标的单位进行通报,在集团各类会议上进行表彰或批评,这些在前一阶段对子公司资金集中工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面临外部银行争相揽储和复杂的金融环境,这些激励措施还不能对子公司形成有效吸引,需要进一步健全资金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加强建筑施工类中央企业资金集中管控的建议

(一)多措并举,推进融资授信集中债务统筹管理,逐步解决“受限”资金。对于尚未实行债务统筹的该类企业,大力推进债务融资集中管理,一是开展融资授信计划管理,通过编制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各子公司授信额度和合作银行;二是实施对子公司融资授信的备案和审批月度管理,对预算外的融资和非结算银行融资进行审批;三是加强与各整体合作银行的协调力度,通过融资授信集中,对融资授信产生的各类资金进行统筹管理,包括各类信贷保证金、贷款资金使用、维护银企关系资金存放等等,逐步解决受限资金问题。

(二)加强资金集中考核,完善资金集中激励机制。为深入推进资金集中管理,一是将进一步强化资金集中考核的宣贯,加强对二级单位资金集中度的考核;二是对于已经成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建立基于资金集中的财务公司利润分配考核制度,将财务公司利润分解到资金集中的二级企业,并给予一定比例的分润,视同对应二级企业完成的利润指标;三是完善内部资金转动态移定价机制,充分考虑内部实体资金供需情况以及外部资金头寸松紧和价格变动,建立具有正向激励效果的定价机制。四是集团财务公司出台优惠政策进行激励,在信贷支持、存款利率、咨询服务上给予优惠,引导子公司主动资金集中。

(三)搭建客户服务平台,提升金融咨询服务水平。企业集团一是按资金集中度对子公司进行分级,确定不同的客户级别和对应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区别性的贷款利率优惠;二是按资金集中度对子公司存款设定不同的存款利率和理财产品,给予区别性的存款利率优惠政策;三是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金融咨询服务水平,加大与子公司的沟通力度,采用Vip客户等营销模式,开展存款营销。

参考文献

[1]williamsono.e.CorporateFinanceandCorporateGovernance[J].JoumalofFinance,1988.

[2]KentD.miller.aFrameworkforintegratedmanagementininternationalBusiness[J].Joum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SecondQuarter,1992.

[3]斯蒂芬a.罗斯等著.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问题约束机制审计定价

一、自由现金流假说的产生及其相关界定

(一)自由现金流假说产生的根源论及自由现金流问题之前,对自由现金流假说的产生追根索源存在必要性,这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厘清自由现金流问题、约束机制与审计定价之间的逻辑关系。Berle和means(1932)倡导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避免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弊端,以此提高经营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并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多年以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已经成为现代公司的特征。然而我们知道,问题也是源于现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人和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同时又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因此,基于人自利与道德风险假设,人可能偏离受托人的目标函数但又难以观察和监督,从而产生问题。而后Jensen和meckling(1976)系统地论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导致并存在的固有问题,并发展为一套完整的理论――成本理论。Jensen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则建立在成本理论之上,他认为自由现金流量会产生成本的原因主要是:存在高自由现金流的公司,经营者们倾向于建立帝国、过度投资、滥用资金及在职消费等,另外存在一些客观原因,如政治因素、缺乏管理经验等。经营者们基于以上原因,他们并不愿意将自由现金流流出公司分配给股东而是将自由现金流用于过度投资和次优决策,但实际上将自由现金流分配给股东才能够起到增加企业价值且公司运行更有效率的作用,那么这就会导致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因此,高自由现金流和低成长机会的公司会面临严重的自由现金流问题,这样一来并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些即成为自由现金流假说推导演绎的逻辑起点。

(二)自由现金流假说观点界定(1)自由现金流假说的基本观点。Jensen将自由现金流(FreeCashFlow,FCF)定义为“企业现金中满足以资本成本进行折现后npV0的所有项目所需要资金之后的那部分剩余现金流量”。若公司有效率并使股东价值最大化,必须把FCF支付给股东,但管理层为了个人私利或其他因素,总是希望公司的FCF尽可能地多,宁愿将其投资于低收益的项目也不肯把它们交还给股东。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的基本观点可总结为两点:第一,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是产生成本的根源,减少自由现金流量可以减少其成本,这是FCF假说的核心观点;第二,负债可以减缓自由现金流量成本问题,具有“控制效应”。它认为债务产生的破产成本将强制管理者支付现金,形成债务创造控制机制。同时,控制权市场则通过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增大自由使用现金的机会成本,从而缓解自由现金流成本问题。(2)自由现金流假说观点的理解。针对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成本问题长期存在于企业之中的问题,Jensen和meckling(1976)已经对其有深刻的论述。根据自由现金流假说的基本观点可以看出,自由现金流假说是就现金“冗余”而导致企业成本产生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的研究理论。因此我们认为自由现金流假说是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建立在成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之所以我们称自由现金流假说中所提到的现金为冗余现金,是因为该部分现金留存于企业将会导致问题的产生。这种问题表现为投资的低效率次优化或是费用的非理性增长。那么对自由现金流问题的解决则是该假说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即如何使管理者放弃低于资金成本的投资或放弃在企业内部浪费资本的政策,从而缓解股东和管理者因现金冗余问题发生严重的冲突。因此,Jensen认为减少企业现金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由现金流问题。同时他认为负债能够起到这种效用。对此,我们的理解是通过创造负债使得管理层未来支付现金的承诺受到严格的法律约束,这样一来借助其的破产成本以及市场监管效应来控制管理层的投资行为,从而降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成本,即充分发挥负债的“控制效应”。

(三)成本理论视角的外部审计需求理论分析企业对外部审计的需求在学术界从各种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理论和理论角度的深刻论述,也不乏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产生的审计需求等。从成本理论的视角对外部审计需进行分析则在本文的理论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原因在于它提供了问题及其约束机制与审计定价结合起来研究的理论支撑。我们知道问题是企业有效契约观的基本问题之一,而本文又主要讨论的问题是由自由现金流存在于企业所导致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问题。Jensen和mekling(1976)、watts和Zimmerman(1983)及trueman(1986)等先后从成本理论视角分析了企业对外部审计的需求。他们认为通过外部审计能够有效地制约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成本也同时提高企业价值。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委托人和人的目标函数并不一致,因此人很可能会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其信息优势做出对委托人利益造成损害的决策,即产生成本。并且这种成本在现金这种特殊资源冗余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高昂,也包括投资效率低下或资源的浪费等。一方面在资本市场有效的条件下外部投资者对于成本严重的企业将降低对该企业价值的评估,而成本所导致的企业价值的损失将由企业所有者承担。因此成本严重的公司存在对外部审计的潜在需求,以期能够通过外部审计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约束降低成本并提高企业价值;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有效的条件下人也将承担自身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损失,他们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其有较强的动机通过外部审计的鉴证使得委托人信任其行为,以期降低最后将转嫁到自己身上的成本。因此管理者因担保机制的作用也产生一种自愿审计的需求。

二、自由现金流问题、约束机制与审计定价逻辑关系推演

(一)审计定价逻辑关系审计定价是委托人聘请审计师提供审计服务的对价,其自然会受到问题严重程度的影响。自由现金流问题越严重,审计师就必然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对其进行审计,也必然面临更大的审计风险,因此审计定价也将越高;反之亦然。本文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自由现金流问题及其约束机制与审计定价联系起来做详实严密的推演。在推演过程中非常注重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使得本文结论更加符合中国上市公司的需要,以期本文研究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问题治理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对自由现金流问题、约束机制与审计定价逻辑关系的推演从两个方面进行,即自由现金流问题的存在性和自由现金流问题约束机制有效性。

(二)自由现金流问题存在性假设一般认为,当公司处于高自由现金流低成长性的状态时,那么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问题更为严重(Jensen,1986)。但本文认为当公司存在高的自由现金流的情况下,不论是高成长性或低成长性公司,其都会产生自由现金流问题使得审计定价相对提高。推到理由有二:第一,当公司属于高自由现金流低成长性公司时,这很可能促使公司管理层进行过度投资并产生非最优费用,也会导致管理层提高控制租、在职消费水平或是建立自身“帝国”等,管理层很可能会通过操纵财务报表来掩饰这种成本,Christie和Zimmerman在1994年也有过类似论述。因此自由现金流成本提高了审计师面临的固有风险,为了将审计风险控制在给定的水平审计师必须耗费更多的精力以减少重大错报风险。对于审计师而言,自由现金流问题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会提高审计定价以弥补其所面临的额外风险和增加的审计工作量及资源的耗费;第二,当公司属于高自由现金流高成长性公司时,由于频繁地进行投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资本市场的监管,同时管理层进行正的npV项目的投资决策时透明度的缺乏,其增加了对公司成长性的衡量复杂程度,这些都可能成为成本产生的温床。因此高自由现金流高成长性公司相对于低现金流公司,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更大耗费的资源更多,这便成为支撑高审计定价的依据。总体来说,无论是否具有高成长性,由于高自由现金流而产生的问题的存在,相对于低自由现金公司审计师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将耗费更多的资源和承担额外的审计风险,因而公司将承受较高的审计费用。

(三)自由现金流问题约束机制有效性假设自由现金流问题约束机制指的是通过该约束机制在企业中的运行得以从自由现金流分配和运用等方面有效遏制过度投资减少非最优化费用,同时减少管理层的可用于相机处理的现金流量,降低经理人员的控制租等,对企业自由现金流问题的治理产生积极作用,并对企业价值的提升存在正面意义。在对已有研究的总结梳理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特点,本文将从发挥债务控制效应、现金股利分配及公司内部治理中的监督机制(董事会治理、最终控股股东的性质)和激励机制(如管理层持股计划)等方面着手推演论证其对于自由现金流问题约束的有效性。

(1)公司债务控制效应。公司债务的控制效应是Jensen提出自由现金流假说的同时给出的治理自由现金流问题的措施之一。之所以负债能够起到治理自由现金流问题的作用,是因为债务融资契约的特点是到期还本付息,债权人权利得不到保证时有权通过破产机制对企业施压,这属于对企业的一种硬约束。能够减少企业管理层可任意控制的自由现金流,从而减少管理层进行过度投资的机会及非最优费用开支的机会,也减小其控制租、在职消费水平或是建立自身“帝国”的可能性。因此,债务的存在很显然能够起到抑制自由现金流问题的效用。另外,债务的存在也使债权人和管理层的矛盾伴随着企业,债权人有充分的动力对企业运行和管理进行监督,这种债务市场和债务契约提供的外部监督机制也能够起到缓解自由现金问题。自由现金流问题得以缓解,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随着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债券市场的发展,债务的控制效应理应有所体现。因此,本文认为公司债务对自由现金流问题应有所抑制,并降低公司审计定价。

(2)现金股利约束效应。对于现金股利对自由现金流问题约束效应的传导机制非常容易理解。现金股利减少自由现金流,从而减少管理层投资负npV项目的可能性(Jensen,1986;Vogt,1994)。现金股利作为自由现金流问题约束机制之一,其直接能够减少企业自由现金流并有效控制管理层在投资和经营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泛滥,自由现金流的减少同样对过度投资及非最优费用开销等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由于内部现金的减少,企业寻求外部融资的可能性增大,在融资过程中引进的市场监督力量也对自由现金流问题的约束产生一定的作用。另外,我们知道相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机构投资者在识别优质企业和帮助企业控制问题时具有优势。由于现金股利会导致所有权客户效应,因而将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那么他们对管理层监督方面也将发挥重大作用,一定程度也对自由现金流问题进行了约束。既然现金股利的派发从不同角度考虑均对自由现金流问题产生约束效应,那么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定价时也必定将该因素考虑其中,从以上推导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现金股利的分配一定程度缓解了自由现金流问题降低公司的成本,从而减少审计师所面临的风险和工作量进而降低审计定价。

(3)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约束效应。理论将公司治理机制分为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两种机制起到的作用分别是约束和激励受托人,但目的都是为了缓解冲突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本文将从自由现金流问题的角度对相关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与审计定价的关系予以剖析,进而找到自由现金流问题、约束机制与审计定价的逻辑关系。具体而言,本文所指的监督机制指的是董事会治理和最终控股股东的性质,激励机制指的是管理层持股计划。以下将分别分析这三项具体措施对自由现金流问题产生约束效应的作用机理,并联系审计定价推演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第一,董事会治理的约束效应。在公司中,董事会是保护股东利益的重要机构,其担负着代表股东监督管理层的受托责任。一般而言,董事会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的前提是董事会独立性得以保证。那么对董事会独立性的保证当然离不开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对董事会治理效应分析,我们从独立董事制度着手。大量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对于公司问题治理有着积极意义。如,Beasleyetal(1999)、agrawal和Chadha(2004);靳云汇和李克成(2002)等。自2001年证监会制定并《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起正式引入独立董事以来,后续的法律法规对独立董事的人数、任职条件、法律责任等方面陆续作出了具体而有效的规定。独立董事的规模、数量和质量也逐步得到提高,法律意识得到不断强化;独立董事对董事会明确说“不”的声音和次数逐渐增多。随着独立董事制度的不断完善,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约束能力也将越强,对公司问题的缓解也将起着重要作用,进而对公司自由现金流问题也将发挥其约束效应,比如对管理层过度投资和费最优化费用开销的制约等。另外,由于董事会代表股东利益,在对企业资本结构政策和股利政策等的监督过程中,也将偏向于有益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因此,董事会效应的发挥能够更好地发挥债务控制效应;同时在存在冗余资金时,董事会治理效应的发挥将会增大现金股利分配。而这些治理效应都将对自由现金流问题的约束产生积极作用,从而减少审计师所面临的风险和工作量进而降低审计定价。第二,最终控股股东性质约束效应。Laportaetal(1999)提出了“终极控制股东的概念”,并发现大多数国家的上市公司都存在控制性大股东,大股东治理机制普遍发挥着作用。而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根据终极控制者的性质可以将上市公司分为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那么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国有上市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问题是否更为严重呢?以下将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国有上市公司中,自由现金流问题主要根源于我国国有企“股权泛化”的客观现状。在2004年王韬和李梅的论断认为,从我国国有所有权的根本归属来看,国有资产的全民所有实际就等价于全名皆无,因此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呈现高度泛化的特征。国有上市公司的委托链条大致为:全民-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很明显,国有上市公司中的第一委托人并不具有谈判、签约和监督能力。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管理层都是全民的人。因此所有上市公司没有受到真正委托人有效监督,那么委托人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将显得更加严重,从而增加企业的成本。而自由现金流作为企业管理层可控的闲置资金,在实际所有者缺位的情形下,管理层能够更轻易地将其留于企业内部,因而不可避免地助涨了自由现金流问题的蔓延,即将自由现金流用于大规模过度投资和非最优化费用的开支等,从中谋取管理层自身利益。但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而言,基本不再存在实际所有者缺位和股权泛化的问题,因此股东尤其是大股东持有公司巨额股份的事实将促使其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监督,这对公司过度投资等自由现金流问题具有相当的约束作用。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由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存在相对更为有效的监督,管理层通过企业过度投资等获取私有利益等可能性相对较小。根据以上分析,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中的自由现金流问题更为严重,审计师也将面临更高的审计风险耗费更多的资源,因此审计定价过程,在同等条件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定价相对较高。第三,管理层持股的约束效应。管理层持股是股权激励的一种方式,通过管理层持股使得管理层兼具了股东和管理者两种身份,使得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更趋于一致化,从而减少公司管理中的问题。实际上,管理层持股存在两种效应,即利益一致效应和管理防御效应。第一种是由于成本分担效应和利益的相关度提高,股东与经理之间成本将降低,即为文前所提到的利益一致效应(Jensen和meckling,1976);但随着经理持股比例进一步增加使得经理地位非常牢固,管理层开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即为管理防御效应。但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普遍较低,并没有达到使其自身地位牢固的水平,因而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应主要表现为利益一致效应。管理层持股对自由现金流问题的约束效应主要体现在提高现金股利水平,从而缓解自由现金流问题。已有研究文献对该论断也有足够的支撑:Bergeretal(1997)指出,激励性报酬计划与管理层持股通过减少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冲突,使得负债的使用更加有效;Georgew.Fenn和nellieLiang(2001)证实管理层持股可以提高股利收益率;廖理和方芳(2004)的研究表明管理层持股对于高成本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有着明显的提高作用。管理层持股通过更好地将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相联系不仅提高现金股利的支付水平以缓解自由现金流问题,而且股东和管理层利益一致化也将直接对过度投资和非最优化费用开支等产生抑制作用。因此,管理层持股对自由现金流问题约束效应降低企业成本,也降低了审计面临的固有风险并减少所需耗费的资源,那么在审计定价方面也理应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廖理、方芳:《2004管理层持股、股利政策与上市公司成本》,《统计研究》2004年第12期。

[2]熊铭:《基于成本视角下审计收费研究――沪市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谢军:《股利政策、第一大股东和公司成长性:自由现金流理论还是掏空理论》,《会计研究》2006年第4期。

[4]包苏昱:《自由现金流、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及其负债治理》,《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唐雪松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篇8

案例:某公司在珠宝行业里凭着良好的口碑和多年的苦心经营,在国家经济形势发展的利好因素下,这几年生意兴隆,一直是处于行业“领头羊”地位。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急剧转变和内部管理由于快速发展而导致的管理脱节等种种因素,令公司销售额和利润急剧下降,员工流动加剧,公司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何去何从,令公司上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分析:从企业发展阶段这个角度来分析,其实是企业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转变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如何迅速摆脱目前的困境,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现时该公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发展战略缺乏深入的探究,无明确的公司发展战略,现尚处于机会导向型发展阶段;二、组织机构没根据公司发展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因此已不尽合理,未能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部门职能不明确,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三、缺失公司整体协调监控中心,跨部门的基本管理流程还不健全,内部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运作;四、没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执行力不够,公司缺乏有效的激励与控制手段,薪酬水平竞争力不足,绩效管理体系没有开展,缺乏绩效评估机制。五、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无企业文化核心层的基础和制度层的保障,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还没有形成。内部沟通机制缺乏、沟通渠道不多,发展目标以及对公司未来的规划只存在公司少数高层脑里,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不强,制度化管理还没有形成习惯等。 公司存在的问题即是典型的“成长期综合症”,是公司由创业期向成长期过渡阶段出现的常见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一、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需作重大调整。公司由不规范运作向规范管理转变,由于管理的力度加大,原已养成诸多不良习惯的员工就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二、由生存阶段的模糊战略过渡,要求公司理清发展思路,认清方向;也要求公司对自身的赢利模式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利润来源,要求公司在价值链各环节作出明确的选择。三、公司由机会导向的发展动力向能力导向的发展动力转变。要求公司系统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员工个人能力也要相应地提升。四、公司由依靠个人能力发展向依靠组织能力发展。这就要求公司具有更健全的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使组织的能力得到发挥。五、由不成型的企业文化系统向开始培育明确的企业文化转变,要求公司员工认同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形成公司独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策:“成长期综合症”是企业成长过程必然经历的阵痛过程,处理得好,公司可以跨入新的发展阶段,如处理得不好,公司就会出现倒退现象,甚至有倒闭的可能。笔者认为该企业现阶段工作重点是“补基础、促提高、上台阶”,以企业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制度建设,培训等各种手段来加强公司治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在整个过程中既要照顾到目前的情况,更要考虑到公司的长远目标和利益 第一:明晰战略。 战略规划是公司的纲领性文件,指引公司发展方向,明确公司的业务领域,指导公司的资源配置,指明公司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措施。明确3-5年内公司的发展目标,并需规划公司年度发展目标,制定公司主要发展措施。具体操作中应从实施目标管理入手,辅之于预算管理等措施来操作。第二:组织结构设计以及职能、职责明确。 公司结构是公司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基础,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和赢利能力。*结合公司的战略要求,根据内部能力与不足以及未来应该强化的核心环节,设计新的组织结构,强调在强化管理能力、健全管理部门的基础上,有预见性地发展重点部门,为公司从被动局面走向胜利在望奠定基础。*同时对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进行系统优化组合,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能力素质要求,使公司员工对自身的职责了然在心,并能够结合岗位素质要求不断提升能力,从而增强工作目的性和主动性。第三:主要管理流程的建立与完善。 管理流程是将具体事项以系列相互衔接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流程图,能够使跨部门、跨岗位的活动有序进行,能提高公司运作效率,防范相关风险的发生。*分层次制定各个关键或重点管理流程,这些流程涉及到公司的各个领域的重要工作。包括公司业务运作主流程、市场开拓流程、订单实现流程、采购流程、客户服务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财务管理流程等。*同时应设计流程运转表单,使各项流程能够具体运作,通过流程的建立和完善,明显提高公司运作的秩序和效率,也可堵塞有关管理漏洞,提高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第四: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缺乏或人员能力不足是当前珠宝行业最困惑的问题之一。*尽快结合公司未来发展需要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并对急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安排招聘。

*人才引进后也需要对公司有深刻的认知,了解公司的业务运作流程,了解岗位的技术能力要求,适应公司、融入公司,最终认可公司并和公司共同成长。这就要求对员工进行不断地培训。为此,还应建立培训纲要,明确并建立入职培训、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以及提升培训等系列培训体系。特别要注重团队建设。 薪酬竞争力是公司不能回避的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结合公司实际以及未来发展目标,需参照同行业、周边企业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公司总体薪酬体系。*在薪酬水平确定的基础上,制定多等/级的双通道成长路线,引入宽带薪酬的概念,明确公司员工发展空间。通过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建立推动战略的落实。

绩效考核管理是企业采取的管理措施之一,是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实现公平价值分配,推动员工提升能力、培养向上的进取型文化的重要手段。*首先进行绩效考核管理培训,引导大家对绩效考核管理有正确的认识。*其次,从公司的发展目标着手,参照岗位职责和公司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取关键绩效考核指标,确定指标标准,再经过反复沟通确认,与各部门达成一致,最后形成公司部门负责人以上的绩效考核管理合同。*对基层员工,推行关键事项以及行为标准等级考核办法,力求简单、实用、易操作。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直接挂钩。同时制定年度绩效考核与能力素质评价距阵。 第五:企业文化建设。

小企业的发展靠关键人物的关键行为,大企业的发展靠企业文化的保驾护航,基业常青的公司都具有积极向上、团队奋斗的企业文化。*可通过深入了解公司的创业史、创始人的经营理念与发展抱负,制定完整的文化手册。包括企业的远景规划、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使命等。*同时对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进行整理,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使员工既看到企业发展前景,感到肩负重任,又看到要坚持一定的职业操守,达到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目的。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同时也是实战性很强的学科,只要高层管理者既有发展的大局观念,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就一定能解决好这些问题,突破管理瓶颈,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公司的发展趋向于健康轨道。

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内控;问题;应对措施

一、问题分析

目前,技术服务企业主要存在于中小企业,是现代服务业,属于国家大力支持的产业,有着很宽广的发展前景。但这些企业从成立到寿终往往只有极短的一两年,长则三五年时间,为什么服务企业在国家政策支持情况下寿命还这么短?其实分析原因,除去外部因素外,内部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终究原因还是企业内控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2)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有误,方向不明确,实施不到位,导致企业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3)人力资源政策缺失或不健全,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人员流动频繁,特别是关键人才流失,可能导致企业关键技术及商业秘密泄露。(4)企业文化建设缺失,使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企业内部犹如一盘散沙。(5)财务管理不规范,可能导致企业税务风险,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供血不足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危机。(6)合同管理不规范,可能会产生纠纷,甚至使企业利益受损。(7)公司无预算制度或预算执行不力,可能导致公司资源浪费,盲目经营,影响公司可持续发展。(8)应对风险能力不足,风险认识不足,不能根据公司自身生命周期特性及外部环境而调整风险应对手段,决策层过分强调风险可能会使公司丧失发展机会或漠视风险可能会使公司陷入地狱而无法翻身。

二、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都是大多数技术服务企业普遍存在的,公司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并健康发展,除应当重视外部因素外,还更应注意内部问题的解决,内部问题是自身问题,只要下定决心,内部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但外部因素是客观的,多数服务企业只能被动适应,没有实力去影响外部条件,更别说去解决不利的外部因素。因此综合权衡,公司应把主要时间精力都用在内部问题的解决上。

三、公司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针对公司的组织架构问题,由于技术服务企业规模不大,很多企业并未上市,因此组织机构尽可能精简,以便高效工作,如果是上市公司,应严格按照上市公司规则办理,总之一个原则就是各职能机构职责一定要清晰,不能交叉混淆,要注意各组织机构设立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进行,对于公司的“三重一大”事项,即“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使用”应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2)公司未来的走向一定要清晰,公司发展应根据公司实际制定扩张政策或稳健政策,切不可盲目扩张或因胆小怕事使公司丧失发展机会,公司发展战略方案一定要充分仔细调研,切不可头脑发热,意气行事,搞一言堂,拍脑袋决策只能使企业加速走向灭亡。(3)针对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公司应制定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引进人才应注意要考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公开公平公正地招聘优秀人才,一个诚信的企业必须要有诚信的员工,如果一个企业员工不诚实,特别是高层员工,将会极大阻碍企业的文化建设,败坏企业形象,甚至给企业经营带来毁灭打击。因此在选人关一定要从严把握。技术服务企业人员流动频繁,在进人方面在考虑才能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德的考察。在留人方面,公司应制定完善的充分具有吸引力的约束与激励政策,职工收入要与业绩贡献挂钩,要有奖有惩,公平公正对待,对事不对人,奖惩面前一律平等,员工说的一碗水端平就是这个道理。只是物质奖惩还远远不够,公司还应建立温馨的和谐的公司氛围,使员工在单位就跟在家一样,这样以来可以加强员工的归属感。这样的技术公司别人才愿意进,而已有的员工也愿意长时间呆在公司。(4)技术服务企业建立完善文化建设非常必要,对国家而言,其实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人思想文化上的升华,建立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核心价值,就是要建立起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特别是要发挥公司高管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示范作用,公司高管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整个团队,并带动全体员工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并将员工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使员工的人生发展和企业发展想融合,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5)技术服务企业由于规模较小,领导层基本上都是业务出身,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甚至不懂财务,还经常插手财务管理,指示违规操作,再加上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完全遵从公司领导的要求而不顾原则,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不规范,甚至于产生严重的税务风险,这是很多中小企业的通病,在技术服务企业中尤其如此。解决之道首先在于要制定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财务人员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素质,与公司领导好好沟通,陈述利弊,努力寻求公司高层的支持,同时也要与各业务部门积极沟通,做好各项财务制度的解释工作,各项财务制度的制定完善,不是财务部门闭门造车,而是要召集各业务部门共同探讨,根据公司实际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财务部门要广泛宣传,让每一个职工都要知晓。财务内部要将基础工作规范起来,要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并融入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6)技术服务企业一般是轻资产,重服务,许多企业还将技术服务业务外包,因此合同管理的控制尤其重要,很多这类企业办理业务连合同都没有,或者下面的业务人员未经授权擅自订立合同,或者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导致企业利益严重受损。因此企业应建立规范的合同管理制度,对外业务一定要签书面合同,合同订立前要充分调研,签订过程各部门负责人要跟进,要有书面的联签记录单,并和合同一起保存。在合同履行中应遵循诚信原则,企业要加强合同纠纷管理,产生纠纷要积极协商解决并制定补充协议,协商不成的选择法律程序解决。财务部门应严格按照合同的执行情况决定付款事宜,对未履行的情况下应拒绝付款,并上报公司负责人处理。(7)技术服务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公司领导层觉得制定预算管理制度意义不大,还耗费时间精力,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可能导致的问题前面已经叙述,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公司应建立完善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公司领导之所以不热衷于预算管理,主要还是由于预算制定的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不切实际,因而没有给企业带来好处,因此编制预算一定要先做好充分的内外调研,一定要符合公司实际,全面预算要与公司经营计划相协调,要经由公司决策层批准。预算执行中要注意刚性,修改要有审批程序,要做好预算分解,将公司各部门各岗位人员都纳入预算管理体系。注意利用财务信息系统监控预算执行效果,预算管理机构要做好预算执行部门的沟通工作,及时反馈信息,上报决策层。公司还要建立完善严格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考核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切实做到奖惩分明,这样以促进企业全面预算目标的实现。(8)技术服务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充分识别公司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在对待内部风险上,特别要重点注意公司决策层的风险偏好,避免因为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另外还要重点注意财务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保证资金充足畅通是企业发展的最根本条件之一,良好的财务管理,较高的人员职业操守,都是减少财务风险的措施之一。在对待外部风险上,重点关注国家经济政策和市场竞争方面,国家政策关乎自己所处行业生存与发展,市场竞争涉及自己与对手谁死谁生,或合作共赢发展。公司很据自己所处环境,发展周期,充分分析识别的风险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应对措施,如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

上述问题和应对办法是企业内控的一部分,但对于技术服务企业而言,基本上涵盖了主要方面,只要技术服务企业解决好上述几大问题,确保公司健康发展应该问题不大。

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篇10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下构建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股东的“单边治理”,现代企业中,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散了一定的经营风险、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拥有企业所有权。企业在其经营决策和治理架构中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发言权,否则他们就会威胁撤出其投资,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②利益相关者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利益集合体”。全球企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普遍遇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企业伦理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环境管理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与企业经营时是否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密切相关,迫切需要企业界和学术界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③实例证明,在这些方面处理得当的企业,往往在赢得商业价值的同时,也赢得社会价值,而且后者较之前者来说,是公司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石。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论文

(一)公司治理目标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公司价值最大化”转变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传统的“所有与控制框架”的突破。现代企业中,公司的股票往往分散掌握在众多股东手中,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在很大程度上分离,经营者实际控制公司运作,债权人、职工、社会也为公司提供了一定的专用性资本并承担公司运营的风险。这些主体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甚至经常存在冲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不等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甚至还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如恶意收购。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的目标也应考虑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职工、供应商、顾客、政府和社区等,公司治理应当是这些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平衡协调利益冲突,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二)公司治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公司治理广泛关系到各相关者的利益,公司的存在和运行需要股东、职工、债权人、供应商等相关利益人的投入和支持。尽管他们的投入在法律性质上不同,支持的出发点也有异,但他们的共同投入和支持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公司。缺少任何一方,公司都难以正常运转。玛格丽特·m·布莱尔认为,公司应该承认利益相关者的所有权并吸收其参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主体已不局限于股东,而是越来越多元化。虽然如何确定相关利益主体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远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有许多实践已经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例如,职工持股计划、职工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结构的重构以及发挥机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作用等等。有些措施也已得到立法上的认同与重视。比如德国的“主银行制”,日本企业的“交叉持股”。

(三)公司权力在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过程中重新分配

现代公司的特点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公司的经营者掌握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但是二者利益并不一致,而且经营者由于“内部人”的地位,往往会,损害股东利益。这样就必须建立一种对经营者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随之又产生了“成本”问题。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既有效地监督和制衡经理人员,又使成本最小化。传统的方式有调整董事会的维度结构,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提高股东的控制权,加强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发展机构投资者,从而有效行使股东权利。①但这些主张只能从一个方面部分地解决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治理的现状,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另觅他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改革的要点在于:不应把更多的权利和控制权交给股东,相反,公司管理层应从股东的压力中分离出来,将更多的权利交给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如职工、债权人。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方案就是增加职工的所有权和职工对公司资产的控制权,赋予主要的利益相关者进入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权利。②公司实际上是每个利益主体为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载体,正是这种利益驱动机制的存在,才使公司有了直接的发展动力,各利益主体都试图在公司治理中掌握“话语权”,从而在博弈中达到一种力量的均衡,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

(四)人力资本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传统理论认为,向公司提供资本进行投资的人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的目标是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这里所说的“资本”仅限于物质资本,而不包括人力资本。如果说这种“资本强权观”在早期的机器大工业时代还具有说服力的话,那么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无论是经营者掌握的经营企业的才能,还是工人掌握的先进生产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代的立法不仅允许投资者以技术入股,而且管制日趋放松,在高科技企业,技术等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更是远远超过物质资本。公司治理中表现在经营者地位的提升和职工参与公司治理。

二、如何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在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了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绝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将目光停留在主流企业理论的框架之中。“股东至上主义”实际上支配了我国企业改革的进程,有学者称这种改革思路“既违背了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原则,又过于简化,甚至扭曲了现代公司的制度特征”。③

任何制度安排,包括公司治理制度的安排,都是特定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历史、文化等环境因素的产物。各种类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之所以能够长期共存,正是它们能最好地适应各自的环境,平衡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公司治理模式对于像我国这样正处在转型期的国家来说更有现实意义。与英美等国相比,我国现阶段的公司治理外部市场还很不发达,证券市场、经理人市场、劳动力市场、接管市场的发育情况都存在多种问题。与此同时,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也不完善。所以,从我国企业外部市场的发育程度、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立法传统与社会文化习俗、转轨经济的路径依赖程度等维度来看,日本和德国的利益相关者模式也许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一)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制度设计

在政府扮演所有者角色条件下,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形成了“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这使国有企业改革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一是由于政府追求的目标是多元的,当由政府对企业实施所有权约束时便会陷入“管”则干预过多,“不管”则失去控制的两难之中;二是行使监督权的政府官员可能与经营者“合谋”,侵蚀国有资产;三是职工和小股东难以行使监督权,其利益易受到损害。为此须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其核心是扬弃“股东至上主义”的逻辑,遵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历史潮流的“共同冶理”逻辑。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权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仅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防止国有股“一股独大”,充分保护小股东的权益,给予他们更多“话语权”。第二,在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债权人代表等,重视和加强工会和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第三,政企分开,建立完善的经理选任机制,减少行政委派,聘任职业经理人,完善对其的激励约束机制,减少内部人控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制度设计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财务、审计、法律制度不够健全,证券市场不够发达,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够严格,存在虚假陈述、内幕交易等现象,严重损害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对于上市公司的治理,应注意:首先,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对于违反规定的公司给予严惩。第二,加强中小股东的“话语权”,防止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第三,完善经理人市场,改善经理选聘机制,减少和防止内部人控制,完善经理激励及约束机制。第四,建立和完善职工参与制度,由立法规定职工进入到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参与公司治理。第五,重视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建立“主银行制”。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民营企业(主要是家族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制度设计

近年来,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影响日益增大。民营企业大多以家族企业的形式进行运作。因此这些民营企业涉及的相关者并不多,但是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很多民营企业也采取了公司甚至上市公司的形式,这些企业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企业本身,在公司治理中应更多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第一,由于民营家族企业的股东与实际管理者基本上一致,或者两者之间具有血缘关系,因此大股东和经营者利益的实现不存在太大问题。可能受到侵害的是小股东利益,在公司治理中应当防止大股东与经营者合谋,侵害小股东利益,所以应赋予小股东权利行使与救济机制。第二,现代企业对经营者素质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因此民营企业应引进职业经理人,以克服家族经营的不足。第三,应当建立职工参与制度及银行监管制度,此原理同上市公司,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刘丹.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3.

〔2〕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2.

〔3〕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