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课程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11:43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素质;形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5-0166-02

1良好形体的塑造

1.1正常体形或偏瘦体形的学生的训练方法

1.1.1科学地采用高强度训练方法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体形美是比较重要的,而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都担心在练习的过程中肌肉体积增加而影响体形。但是只要科学地把握训练强度,是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据研究表明,大强度的训练(肌肉最大力量的85%)可以使肌肉的力量明显增加,但是肌肉的体积增加不明显。而采用中等强度的训练,肌肉的体积则会明显增加。所以只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科学地采用高强度的训练方法,学生在完成动作的时候因为肌肉力量的增加而增添了动作的优美性,同时又保持了良好的体形。例如我们在教学的准备部分可以采用一些行进间的跳跃组合进行练习;准备活动结束后还可以采用两人一组的对抗练习法来进行柔韧性练习,这样可以增强肌肉的负重力量。当然,在教学的基本部分还应该多利用把杆进行弹腿、踢腿、擦地等组合练习,这样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争取达到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使用肌肉最大力量的85%,从而增加学生的训练强度,也达到增加肌肉力量,而肌肉体积不增加的效果。

1.1.2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教学

经研究表明,在记忆过程中,尝试回忆法收效比反复机械练习的效果要更好,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已经牢记的东西,其标志之一就是在闭上眼睛时依然历历在目。也就是说,要让记忆达到脱离视觉刺激而独立存在的程度。在记忆某一材料的前期,视觉的刺激起促进作用;在记忆的后期,对记忆材料的视觉依赖则不利于“记忆的脱胎”。记忆是要脱胎的,它要从“感官刺激的母体”中脱胎出来。尝试回忆的过程,就是使记忆逐步摆脱视觉依赖的过程。那么,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在一段组合的教学之后,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独立练习,但是在练习之前给同学一点时间回忆一下这段组合的完整动作,提醒学生说:我们在独立练习之前,大家在脑子里面把刚才的动作象放电影一下重现一遍,然后再进行独立练习。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动作协调,加速完成“动力定型”,可以达到较高的运动强度;反之,如果学生在独立完成动作的时候还要一边跳一边想,同时一边模仿别人,就很难达到我们所预期的高强度。多采用这种尝试回忆法进行教学会达到“长劲不长块”的效果。

1.1.3采用示范教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一个动作,最好的办法就是示范教学,同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比较大的强度,只能把握“精讲多练”的原则,从而达到保持良好体形的目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较快地掌握动作要领,而且保持较大的运动强度,我们就应该灵活采用各种示范教学法,比如,学习新动作之前,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示范教学法,同时采用背面教学法,让学生能初步掌握动作要领;而在学生掌握比较熟练之后,我们也可以采用镜面示范,让学生可以更细致地观察到教师的表情或一些细小动作;在学完一小节动作之后,我们又可以采用完整示范教学法,反复让学生进行模仿,这样就可以控制学生的练习强度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

1.1.4根据肌纤维类型采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人类的肌纤维分为两种,即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而两种肌纤维相比,快肌纤维的直径要比慢纤维大;同时,慢肌纤维的有氧氧化能力明显高于快肌,如慢肌纤维氧化脂肪的能力为快肌的4倍。针对两种肌纤维的形态特征和代谢特征,那么我们如何采用科学适当的教学方法呢?虽然人体内的肌纤维类型的比例和遗传有关系,但是在训练过程中,我们采用恰当的方法,是可以让两种肌纤维得到转化的。可想而知,为了让学生在运动中保持良好的体形,我们当然是要让体积较大的快肌纤维一部分转化为体积较小的慢肌纤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肌纤维会随专项训练形式而逐渐产生相互转变。

1.2体形偏胖学生的训练方法

对于体形偏胖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能源物质的代谢来合理安排训练方法。众所周知,人体中体脂含量高的话,人体的形态肯定偏胖,而脂肪和糖是运动中最重要的能源物质,据研究表明,长时间的亚极量运动后期,如马拉松和越野跑的后半程时,脂肪供能可占总能耗的90%,这也是为什么长跑运动员都偏瘦的原因。那么,可以说运动特别是长时间的亚极量运动能达到体脂减少、控制肥胖的目的。但是,为了降体脂而运动时,运动量不宜过大,强度要低,并需长期坚持。所以我们对于那些体形偏胖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一起训练以外,还应该在课余时间给他们加量,比如每天坚持长距离的慢跑,而他们在进行有氧运动时肯定会碰到“极点”,这时候要提醒他们依靠意志力和稍减慢运动速度继续运动下去,过一会儿在“极点”出现时的不适感觉逐渐减轻或消失,运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心率趋于平稳,同时会达到“第二次呼吸”,这样才能达到减少体脂的效果。

2良好身体素质的培养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培养他们的肌肉抗疲劳能力,酒店管理专业都需要员工有长时间站立和运动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也应该配合市场的需要。

2.1有氧耐力的训练

2.1.1训练方法

有氧耐力训练方法一般采用持续性练习和间断性练习两大类,而发展有氧耐力所采用的方法,一般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的持续性练习及长段落的间歇训练,对年龄小的少年及训练程度较低者,尤宜以采用匀速低强度的持续性练习为主。所以,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可采用该方法进行训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在上形体训练课的时候不再有新奇感,而且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那么则可以采用长段落的间歇训练方法,也就是在学生的身体机能还没有完全恢复的前提条件下再接着进行练习,这样才可以达到增强学生的有氧耐力的目的。

2.1.2运动强度

发展有氧耐力的运动强度,一般应采用超过本人最大吸氧量的50%,才能使有氧能力显着提高。那么如何来判断该运动强度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就是个人的最高心率为220减去年龄。所以我们在上形体课的时候可以在持续运动一段时间后测量一下学生的心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运动强度。

2.1.3训练频率

据研究表明,每天进行运动对最大吸氧量的影响远远超过集中一天进行,当训练的次数增加到每周3次以上时最大吸氧量趋于平缓,而每周训练少于两次时最大吸氧量提高不明显。因此,我们在安排学生的训练频率时,应该除了上课的时间以外,还应该恰当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自行练习,总之应该保持每周训练三次或三次以上。

2.2力量训练方法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一定的静态力量,那么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静力性练习,也就是对抗固定不动的阻力练习。在形体房内,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把杆做一些对抗练习,也可以利用一些器械进行练习来达到增强学生的静态力量。此外,还有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我们可以将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站姿、走姿和蹲姿等姿态纳入我们的形体训练课程中来,可以在课堂上花个二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持续时间地站立和行走,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站立和行走,是要符合酒店管理专业人员标准的。

3亲和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亲和力最好的武器就是微笑。所以,我们形体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强调学生的表情控制,并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在教学过程甚至可以每节课抽几分钟的时间专门练习微笑,让学生养成在人前保持微笑的习惯。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形体舞蹈组合来训练学生的表情和眼神,例如拉丁舞就十分讲究表情,那么们就编排一些拉丁舞的组合甚至成品舞,在训练的时候我反复给学生强调舞蹈表情是全身心的协调一致,透过外在的一个个富有情感的动态和技巧动作,准确反映出特定的美的神韵。这种表情的力量富有艺术的魅力,当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充满了表情之后,整个舞蹈的表现力就得以实现了。这样,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了舞蹈表情的真谛,从而对学生平时良好的表情塑造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余素华.女生开设形体选修课的重要性[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浅谈体育教学的形体训练与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篇2

关键词: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并存,没有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第二课堂重视程度加强,但仍是发散的,没有与第一课堂有机地互动和渗透形成整体;课内、课外培养目标不一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不协调;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结合不够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淄博职业学院提出了创新设计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设想,重在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从五个方面探索以“四个融为一体”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一、依据“四个融为一体”,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在对人才培养现状广泛调研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数控技术专业明确了以“四个融为一体”、畅通培养与就业渠道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并以此重构了课程、师资、实训等支撑体系。

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活动按课程开发和设计的理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把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以课程开发设计的理念来建设;把车间、实训室、社会活动基地等场地当课堂来运用;把师傅、教练、组织者等当教师来管理。从目标、内容到评价都力求符合课程管理的要求,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将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将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化、专业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通过这“两化”打造学生就业竞争力;将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化、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前瞻化,通过此“两化”打造学生发展潜力。

二、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明确专业的培养发展目标和规格

开展产业背景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多层次调研,确定了数控技术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确定了专业培养发展目标与规格(图1、表1)。

三、改革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数控技术专业人文素养课程教学在坚持服务专业以及专业群所对接的职业领域的前提下,大胆进行基础课程系统建设的改革尝试。以“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为核心,将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分为若干个指标,围绕培养目标借助“专业实践课和人文素养课两系统”的交互融通,将课内、外活动进行设计,从目标、内容到评价都力求符合课程管理的要求,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训练,实现目标指向(表2)。

按照自入校至就业的人才培养进程安排,对入学教育、人际沟通、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职业角色体验、潜能开发、社会实践等11门人文素养课程进行课题式管理和实践,同时在将具体素质和能力要求单独设置为课程的基础上,将相关内容融入课程的讲授和实训过程中,强化和规范职业素质的养成。

四、实施“五步推进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明确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路径,数控技术专业根据“逆向分解、整合重构、正向实施、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五步推进法”,推进课程体系重构和改革,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校企共同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根据其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形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方案。不断增强课程设计和课程资源整合能力,着力解决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重组和课程教学组织等三个关键问题,从课程建设理念提升、课程设计研讨、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等多方面、全方位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岗位跟踪、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与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企业人员参与共同分析数控技术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归纳序化,以典型的加工零件为载体,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的零件加工任务(数控机床操作、产品零件造型、加工工艺编制与编程、质量检验、现场管理),承载数控机床操作、加工工艺与程序编制、检测、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教学内容;融数控技术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指向岗位(群)需求,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校企共同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了“基于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图2)。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建设了《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机床零件加工》、《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机械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普通机床零件加工》8门优质课程,并以4门优质核心课程为基础,制定了本专业新课程体系下的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五、融入真实的企业环境,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1.实施“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提升课程实施效果

将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应用到教育教学改革中,边实践边研究,集团队的力量总结提炼出了“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深受学生和企业界的欢迎与认可。六步指在学习工作每一个环节,按照“确定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质量控制、检测、评估反馈”的六步进行。四阶段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按照“师说生听、师做生看、生做师看、生做互评”四阶段进行。

2.“四真实”校内实训基地,柔性化教学管理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凸显真实工作情境、配置真实加工设备、加工真实产品,在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完成工作任务。学生校内实训以企业的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学习过程,学生参与生产和管理:按“图纸分析工艺制订程序编制零件加工零件检验机床维护”顺序,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工作方法、知识和能力。

课程实施采用的动态、可调整、可选择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为“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的课程实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是采用课程“接力棒式”连续几周串行的教学管理和实施模式;二是按任务单元采用半天、几天一门或多门课程并行的教学管理和实施模式,有效利用实训场地。

3.创新车间组织的学习工作模式

实训基地管理实行企业化管理,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车间组织自上而下依次为:生产实训部、车间、班次、工段、班组,各机构中分别设部长、主任、值班长、工段长、班组长进行管理。生产实训部的宗旨、使命由学院的社会职能决定,业务目标根据教学工作计划与生产任务计划综合考虑设定。业务计划由生产实训部的宗旨、使命、目标分解而来,并依据组织结构图层层分解,下一级依据上一级下达的目标与指标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法,达到目标一致。教师与员工角色结合,学生与员工角色结合,部分教师、企业人员到实训基地兼职生产、技术、管理任务,同时承担本岗位的教学任务。值班教师(值班长)负责生产组织、日常考勤、过程控制、反馈处理、方案评估、技术咨询、故障处理、技术反馈、质量控制、任务评定。

4.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创新

改革教学评价指标,由企业人员参与制定了《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对学生进行能力与素质的综合素质测评,落实“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立足专业,促进学生加强政治与身心道德修养,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强化职业习惯养成。具体做法如下:

对数控技术专业所有学生实行了一学期一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通过“基于生产性工作任务的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将学生的素质培养进课程,有效进行过程控制。通过编写《生产(实训)安全质量文化手册》和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开放、角色体验式生产实训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了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素质测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核:德育:技术:身心:创新=20%:60%:10%:10%。主要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劳动态度、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践能力、身体、心理、职业、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等。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是只看学习成绩,还要考核其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评价既有课内,也有课外。

六、创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

1.“立足区域经济,培养职业人才”,学生就业率高

坚持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培养职业人才”的办学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瞄准区域内中小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培养“肯干活、好学习、能创新”的高素质高技能急需人才。在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最严重时期,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签约率仍达96%以上、就业率100%。

2.毕业生综合素质高

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两条主线融合进行培养。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融入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企业实践技术人员在指导实习中言传身教地培养;校内实训基地实行“5S”管理,按照职业人标准进行管理。课程考核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每学期对每位学生都要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5%以上。

3.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强

课程设置注重提高学生就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11门人文素质课,把人文素质培养作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社会)核心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开设《机械技术基础》、《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普通机床零件加工》、《电工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开设专业拓展课程《企业管理》、《CaD/Cam软件应用技术》等课程,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专业发展潜力。毕业生工作一年后,60%以上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工艺编程、设备维护维修一体化的工作。

4.专业建设取得较大的成绩

创新设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数控技术专业现为山东省示范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现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教学成果;2007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建设专业,2010年通过验收,评为“优秀”;数控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数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4):112-114.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微课;教师培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1-0046-04

一、当代高职教师独特的能力和素质

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素质,当代高职教师还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方面,高职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机器设备原理有较深的掌握;另一方面,高职教师特别需要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掌握专业教学所需的实践能力。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应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释一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为工程学科的教师,应能够掌握一些工程设计或施工的基本原理,解决设计、生产和使用中的实际问题。高职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应始终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使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教育的核心思想。

(二)实践教学的能力

高职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行业或企业专家的素质,即“双师”素质。高职教师应具有将本专业课程加以优化的能力,能够将课程内容、学生能力和岗位需求统筹考虑;具有把教学内容归纳成系列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能力;具有对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考核方案等全过程的管理能力。高职教师应对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十分了解,能够将职业能力分解重组成教学单元,并开展优化高效的教学活动。高职教师要有一定的社会能力,能够进行实训条件的开发和设计,能够开展校企合作,能够率领学生开展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训。

(三)信息素质

高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信息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开展学习和教学的能力,并能通过选择信息源、检索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开展教学活动;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习平台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高职教师的信息素质还包括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并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师应能掌握本专业教学的计算机软件,会独立开发学习资源,能够开发和制作网络课程和微课,能参与非正式学习环境建设,能与学生开展网上信息交流和教学活动,能熟练掌握相关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的使用,并利用这些设备开展教学。教师还要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二、高职教师业务能力现状

(一)对高职教育本质研究不够

我国的高职教育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思想方面都与普通本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别。目前,高职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有待提高,有的教师仍沿用自己的学习经历或体验开展高职教育,表现出很强的学科教育特点,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研上都表现出“错位”的认识。

(二)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

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是加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教师的信息素质直接制约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目前,高职教师在学习资源建设、课件制作、微课开发、网络精品共享课程开发等方面仍需不断提高。

(三)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高职教师在本学科、本专业方面的实践能力难以提高。部分教师自幼接受的是应试教育,缺乏动手操作或动手制作技能,对生活、生产、管理和制造加工等实际问题仅是通过书本了解到的。教师自己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从事职业教育后又没有机会参与企业实践,甚至连过去掌握的书本上的知识都已经过时。有的教师只能在实训室里上理论课,而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却不了解。

三、高职教师微课设计培训的形式与内容

针对高职教师的能力现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教学委员会开展了大量的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数字资源建设等培训项目,近年来的高职教育微课设计培训项目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校外集中培训

目前,校外培训的机构和培训班相继开班,如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以及教育部职业院校各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都有微课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培训班,各高职院校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的形式对教师开展微课培训。

(二)校内集中培训

校内集中培训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培训专家请进学校,另一种是使用学校自己的教师开展培训。校内集中培训牵涉的教师人数较多,培训工作经常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发生冲突。有的学校以系、分院或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培训工作,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三)自主分散培训

自主分散培训是将培训任务下达给教师本人,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并提交微课成果,学校组织专家对教师培训情况进行评价,并计入教师考核档案。

四、高职教师微课设计培训对策

(一)注重“以赛促建”的长效策略

微课开发与制作所包含的技术比较复杂,短时间内的培训很难见到成效。学校应做好统筹规划,要以提高教师信息素质为本,以加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任务,以建设和完善学校信息环境为目的,在相关规划和方案上做长远打算。微课培训应注意循序渐进,处理好微课比赛与微课建设的关系。学校应积极参与教育部的各项信息化相关活动,如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教学信息化比赛等。通过这些信息化活动使教师整体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同时提高数字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微课开发打好基础。还可通过外派教师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提高领军人物与普通教师的微课开发能力,发挥领军人物的作用,建立以教研室为单位的微课制作团队。

(二)注重“任务驱动型自主培训”的策略

所谓“任务驱动型自主培训”模式就是以教师课程教学为设计目的,由学校提出微课建设任务,教师自愿报名,学校立项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微课设计与制作。学校可以设立项目基金,组织专家评审验收。这种自主培训模式能够符合不同的专业和课程的需求,发挥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任务驱动,激发教师在各环节上解决微课制作中的实际问题,实现边做边学,微课成果可以直接运用于学生学习。教师的在职学习有明显的目的和动机,他们非常关心培训内容、培训目的和培训效果,不会无目的地参与培训,教师微课培训必须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要充分调动教研室或院系的积极性,以专业教研室或院系为建设负责单位,保证微课的专业特点。

(三)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微课培训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必须按照专业、学科或课程开展不同类别的微课培训。教师的微课培训还应该以教师自己的教学单元或教学内容为案例开展培训,不建议进行泛泛的软件使用培训。应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录像、后期制作等各个环节围绕教师本身的教学单元开展实践性的微课制作。通过一个或几个微课制作案例让教师掌握微课制作的全部技术。学校在组织和规划微课培训项目时,不应过早地对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也不应照搬教育部或其他部门的微课技术标准,也不应限定微课的类型或种类。比如,应放松对微课视频的技术要求,不一定有格式上或高清制式上的高标准要求。再如,有的学校在培训时将微课限定为“ppt式”、“讲解式”和“情景剧式”三种。其实这种分类方法会限制教师的创新能力,也不利于教师开发出更新颖的微课。从教学需求上看,有的微课开始需要教师讲解或提问,中间需要情境展现,还有小组讨论,后面需要板书或课件展示,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综合式”的微课。

(四)注重集中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的策略

根据经验,在具体制作技术上,建议学校不搞大规模或大班型的培训。学校集中式的培训有一定的难度,大班型的培训效果也不好。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和随意性,很适合在职教师培训。建议开展网络培训,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微课制作技术交流,注意在微课制作的各个环节上进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评比。比如,开展教学设计的评比,开展课件的评比,开展微课教学的评比等。

这种方式会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很有益处。但要实现网络培训,首先国家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发微课教师培训的网络课程,学校要组织教师做好微课制作所需要的数字资源和教学设计。学校应主动给教师提供微课素材,包括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及动画素材等。同时,学校要配置好相应的硬件装备,如摄像机、照相机、大容量移动硬盘、简易的演播教室等。在实践中,微课视频编辑后的文件导出过程,对计算机的要求很高,有的出现“死机”,有的出现过热重启,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计算机配置过低,所以要注意更新教师的计算机。

(五)注意培训教师和培训内容的选择

在培训教师选用上,应注意专业对口的问题。微课制作虽然依靠计算机和其他数码设备,但是与计算机专业联系不多。微课培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主要以数字媒体技术和教育技术为主,也包括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等专业知识。如果培训教师选用不当,培训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不对口,受训教师在听课时总会有培训教师有点“外行”的感觉。专业不对口的表现就是:重点知识讲不透彻,非重点知识高谈阔论。受培训教师专业背景的影响,非相关专业的培训教师善于讲解微课的概念,在微时代的学习方式、微课学习理念、非正式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讲的很多,而在教学设计和微课制作方面讲解较少,特别是在视频拍摄、非线性编辑、字幕、特技等方面讲解很少。

这种培训班带来的结果是听着很热闹,教师自己还是无法动手制作。所以应选用教育技术专业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师担当培训讲授任务,同时可根据培训教师各自的特点,组成讲师团,发挥其各自优势,分工合作。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应放在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影视编导、平面设计、视频拍摄、非线性编辑等大多数教师生疏的方面,如截图、录屏、摄像摄影、配音、字幕、美工等技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方面也应加强培训。

(六)高职教师微课设计培训的内容

1.微课的基本内涵

具体包括微课的定义,微课的时代背景,微课的作用,微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相关理论,微课的意义和推广利用等。培训目的是使教师掌握微课的基础,使微课与相关学科融合,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2.微课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

主要包括微课选题(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微课类型,如录屏式、讲解式和情景剧式等)与微课教学设计。微课的教学设计应是教学过程的“脚本”或“分镜头”列表,教学设计应详细说明每个教学情境的设计方案,微课的教学设计应更加强调数字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如课件的运用、投影机的运用、触摸屏的运用、板书的运用等。教学课件没有限定的格式,除了ppt式课件,严格说屏幕上能展现教学内容的媒体都是课件。课件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构图与色彩等美工方面,因为课件是供多人观看的,微课是供一个人观看的,培训中应注意课件构图与微课构图的区别。培训目的是使教师能够正确开展微课选题,制定教学设计(微课脚本),制作教学课件。

3.媒体知识及加工

媒体素材包括图片、视频、动画、音频、字幕等。应了解每一种素材的收集与加工,了解这些素材的技术指标与格式转换,掌握每一种媒体素质的编辑和加工技术。如截图软件Snagit,图像编辑软件photoShop,视频抠像软件adobeUltra,视频转换软件FormatFactory,音频处理软件Goldwave,动画制作软件Flash,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片头制作软件aftereffect,等等。培训目的是使教师掌握数字媒体的编辑与加工技术。

4.非编软件操作

非编软件是微课制作的核心软件,虽然这类软件很多,但从功能和易用角度来看,CamtasiaStudio比较适合高职微课制作的需要,一是功能够用,二是有录屏功能,三是容易上手。培训目的是使教师学会素材合成和视频制作。

5.摄影与摄像技术

应能够正确使用照相机和摄像机,了解简单的视频拍摄技术,了解简单的电视制作与编导技术,了解构图与色彩常识,了解屏幕设计美工。培训目的是使教师掌握摄影与摄像技术。

6.教学艺术

最为重要的是教学艺术,微课的本质是教学,教师在微课上的教学艺术可充分体现其教学基本功,也是微课成功的关键。包括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教学媒体、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展现的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能力等。

当前,高职微课教师培训正在全国展开。微课培训对于推动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融合,带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转变,加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深远意义。微课培训对于深化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很有针对性,主要在提高教师信息素质、提高数字资源建设水平、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效果明显。微课是一项微时代文化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技术。面对突如其来的数字化挑战,高职教育应从长远考虑,应从深化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建设终身学习环境的高度看待微课培训工作。微课对高职教育改革的作用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已经显现,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14-06-23(3).

[2]宋明武,杨世松.信息素质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16-20.

[3]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eB/oL].[2013-12-10].http:///report/.

DifficultiesandCountermeasuresofteachertraining

programformicro-lecture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YanGming,HaoShuang-mei

(DalianCollegeofVocationaltechnology,DalianLiaoning160035,China)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篇4

[关键词] 士官;任职培训;模式

2011年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和武警院校会议召开后,武警警种学院承担了警种部队专业技术士官任职培训任务。开展士官任职培训模式研究,实现学院“面向警种部队、紧贴任职岗位、突出专业特色、注重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目标,为警种部队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

一、以任职岗位需求为牵引,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也是深化士官人才培养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性环节。士官人才是我军确定的“五支人才队伍”之一,我国把士官教育纳入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部队士官任职岗位的工作职能来看,士官人才培养是典型的职业教育。2011年底警种部队职能任务进行了调整转型,警种部队履行新的职能使命,士官人才是基层一线重要的骨干力量。在人才培养规划上,把士官定位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胜任警种部队士官任职岗位,专业技能精湛、装备操作娴熟、骨干作用突出的技能型人才。根据士官教育的属性和警种部队对士官人才的目标需求,士官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岗位合格的知识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岗位任职合格为目标,按照士官人才培养成长需求,构建以素质培训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士官人才培训模式。

二、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支撑,精心优化培训课程体系

士官学员在校时间短,要达到培养目标,必须对学科专业进行研究,加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的建设。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的选择不是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侧重于理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员的岗位实践技能和知识素质的提升,胜任岗位任职需要,达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1.课程设置按模块划分,优化课程结构。按照“打牢基础素质、精通本职专业、增强实践能力”优化课程设置,围绕第一任职需要划分基础素质模块、专业技术模块和实践技能模块。基础素质模块设置必修课和拓展素质讲座课,必修课设置士官必备的军政素质课,精选提高综合能力素质方面的内容开设讲座,拓展学员基础知识结构,将经常性能力素质训练内容作为学员入学强化训练内容,并将其作为学员队日常教育和训练内容贯穿学员在校时间。专业技术模块设置必修课和拓展技术讲座课,必修课设置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基础知识,精选专业技术相关的案例、实例及关联的常识等方面的内容开设讲座,拓展学员专业技术知识结构。实践技能模块主要按照一专多能要求结合岗位需求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和技能认证培训,进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使学员贴近任职岗位需求,会操作、会维修。

2.教学内容按需要选择,优化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是院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是按照人才与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和。教学内容,要服从和服务于岗位任职能力、素质需要,“岗位需要什么就应该给什么”、“学员最缺什么就应该补什么”,不求教学内容全面、完整、系统,偏重向“岗位”延伸、向“设精”延伸、向“应用”延伸。坚特对接岗位,构建实用管用的教学内容体系,按照“过程化教学、全程化训练、动态化调整”的思路和“工学结合、对接岗位”的要求,积极构建课程教学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努力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教材编修按实际取舍,优化教材内容。高质量的教材是开展任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保证。任职教育的应用性特点,要求教材内容没有必要追求全面、完整、系统,而是要围绕岗位任职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教材内容的编写应具有“动态性、专题性、研究性”特点。基础素质课程教材精选统编或选编内容,满足任职岗位对素质能力的需求。专业技能课程教材坚持自编,体现特色教学需求,建立定期编修与常态修改相结合的教材编修机制。

三、以素质技能培养为核心,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

士官任职培训应以传授知识本位向培养能力本位转变,从重理论向重实践转变,从重课堂向重实训实习转变。教学中突出技能特色、强化实践教学、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1.让学员成为教学主体。针对士官学员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来选择适应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式方法。把学员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借助不同的问题和任务串联在一起,实现实践性教学和课题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学员与教员互动,让学员通过“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员的指导和引导下,使自己意识行动与动作行动完美结合在一起,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种方法相互补充。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总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士官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能够较快的获取经验型和策略性的知识,是部队技术型、技能型和技艺型专家,对他们的教学应该改变“教员讲、学员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明确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培养什么能力,从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加以选择,合理组合,实践中要推广启发式教学,深化讨论式教学,精选案例教学,加快信息化教学,强化随课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以实践平台激发动力。士官任职培训要突出能力、注重岗位、强化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来促进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的形成和转化。在课程教学中,让学员走上讲台、参与科研,激发士官学员学习、实践和钻研的热情。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训、部队实习和综合演练等组成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完善以实验、技能实训、实习、现地观摩、部队调查、想定作业等实践性教学方法体系,让学员在实践中积淀素质能力。开展“技能大比武”、参加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校内技能大赛,利用驻地教育资源开展国家技能认证培训和认证工作,完善资格证书士官职业技术培训模式。

四、以落实制度机制为保障,不断完善培训配套措施

组织教学上要严密实施,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落实各项制度机制,保证培训质量。一是严密组织入学复试。认真开展入学复试工作,对不具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学员坚决淘汰,如劣质钢材加工不出优质零件、牛皮纸做不出牛皮鞋一样。二是严谨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活动是一个严密的组织活动,教学安排上要遵循循序渐进、课程衔接、人才成长、知识接收、专业特点等各种规律,不因人为打破规律,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三是严肃组织考核验收。实行全程考核、与部队联考形式进行,跟踪问效,考核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专业技能知识实行参加国家技能大赛和校内举办技能大赛形式考核,注重考核结果的实用性。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篇5

关键词:实训室管理实训教学职业素养高职学生

随着社会经济长期较快的发展,社会对高职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多方面能力都无法适应多元社会的需求。另外从小在家的娇生惯养和学校的呵护照应下导致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历练很少,最终毕业时难过严峻就业形势所带来的求职关。即使工作之后,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难以承受、难以经受挫折和失败、难以独立开展工作,最终不得失业或者无工作成绩。针对学生就业时的这些问题在学校时就需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的能力,而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形成和职业岗位能力认证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大都是在校内实训室完成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该在实训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

一、实训室管理和实训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除了具有广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其中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等主要来自校内实践教学环节,而校内的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实训条件这些硬指标之外,完善的实训室教学管理制度、高素质的实训室管理教师和专业教师等也很重要。那么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本校专业特点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制定出一系列较强的针对性的实训室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训教学环节。实训室管理教师和专业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学改革,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形成的同时,重视素质教育,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实训室管理和实训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校内实训室的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主要环节,在日常的实训室管理和实训教学中存在许多容易忽视的问题,而这些忽视会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下面就探讨一下实训室管理和实训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些问题。

1.忽视实训室管理教师的积极性和错误观念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鼓励实训室管理教师除了管理好实训室的资产和实训室教学的正常运行之外,还要帮助上实训课的专业教师管理和指导学生。但由于各种原因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差,不能实质性的参与实训教学的管理和指导。一般实训室管理教师都认为专业课教师来实训室上课,自己只负责准时开关门、准备和整理实训所需的物品等就行了,其他与己无关。[2]

2.专业课教师实训课上重视技能培养,忽视综合素质,观念错误

部分专业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深厚,实训课上验证性实验偏多,综合训练和创新设计实训较少,没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实训内容和实训方式也单一。或者在实训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形成,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另外部分专业课教师到实训室来上课,只是为了简单的完成其所承担课程的实训教学部分,认为只要带好自己的实训课程,实训室的其他与自己无关。其实除了带好实训课程之外,实训室许多事情都可以作为教育学生的好素材。

3.实训室管理教师和专业教师模范作用不到位、误导学生

实训室管理教师和专业教师对实训室上课的学生管理要求不严格、规章制度不讲清楚、学生在实训室一些不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予理睬纠正等导致给学生产生误导。学生做实验时不知道保持卫生清洁、不知道维护实训仪器设备、工具用完之后顺手乱丢不知道规整、做完实验之后直接走人不知道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摆放是否整齐、实验室卫生打扫是否干净,学生觉得这些事情应该都是教师做的。导致实训室管理教师工作量加大,专业教师课上管理更难,学生长时间养成不良好的实训习惯。

4.实训室使用率低,各系之间互相交流融合少

高职院校的实训室一般都是以系部为单元进行归类管理和使用,由于各系之间交流和合作少,基本上不了解彼此实训室设备情况,各系实训室的场地、设备、人员基本上只为本系服务,导致服务对象少、服务面窄,实训室的场地设备使用效益低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为不利。

三、实训室管理与实训教学始终贯彻于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

实训室管理和实训教学始终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起着巨大的作用,在实训建设条件完善的情况下要发挥实训室管理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最大潜力,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的所有资源,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1.以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和人格魅力为表率去熏陶和感染学生

教师在实训课上不要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技能,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要以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和人格魅力为表率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启迪和影响。让学生在教师身上看到的是正能量,使学生喜欢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习,最终也是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2.教师应有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彼此协作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形成团队协作意识。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在实训课上要有意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明白不要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或经验少而失去信心、要鼓励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能胜任工作作为其优势。三是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承受压力与挫折的能力,要刻意在技能训练中磨练学生的意志,让他们体会到一件事情只要认真做了、坚持下去就比别人做的好。四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训课上要培养学生能够自觉帮助教师、帮助同学,实训过程中养成善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的素质和技巧。五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多岗位,并具有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总之,在实训教学中不要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3.实训室管理教师和专业教师做足自己分内工作

实训室管理教师需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自己所管辖的实训室工作。比如熟悉每个实训室的主要功能、熟悉每个实训室仪器设备的操作规范、整理好每个实训室的卫生及物品、熟悉每个实训室的规章制度、在每次实训课程开设之前做好一切准备。除此之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简单仪器设备的保养方法和简单故障维修方法,熟悉各仪器公司维修程序及相关法律知识。专业教师实训室课程开设之前,做好一切实验前的准备,比如提前进行实训练习,研究实训室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锻炼学生的地方。每次实训结束后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教训。

4.转变专业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

第一、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不再重视单一的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形成,而转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二、不再以分数高低论人,而是以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来考核和培养学生。第三、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仅想着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负责,还要为学生毕业后负责。第四、专业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实训授课方式,而是启发学生,让学生根据实训要求自己动脑子选实训仪器设备完成实训项目,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训质量。总之实训课上教师应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实训教学中的一点一滴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重视教书育人。

5.提高实训室管理人员的资产管理和教学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的实训室管理主要包括实训室仪器设备管理和实训室教学管理。实训室资产管理作为实训室仪器设备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师应该加强管理。由于其工作量大,管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协助来进行资产的登记、核定和管理。学校也应该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实训室资产管理办法及考核指标,定期考核,并适时总结经验,来约束和激励实训室管理教师。

实训室教学管理作为学生良好素质培养的一种主要手段之一,必须得到重视。实训室教学管理中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机会很多,比如实训课程开设之前实训室管理教师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编号并贴上仪器设备清单及简单功能,学生上课时对仪器设备实行专管专用,每节课学生首先对本节课所使用的仪器编号和实训台号进行登记,并对仪器设备名称、规格等进行认识,然后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之后才能开始实训。实训结束后由学生本人核对、检查和整理后进行签字确认。若实训过程中有仪器损坏及时上报实训室管理教师进行维修处理,若仪器设备损坏程度小,可以考考学生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培养学生动脑和学习的兴趣。每次实训结束后教师会轮流从班级里面找三四个学生帮助其检查每一组的仪器设备摆放是否规范、是否完好,对没有过关的组耐心指导让他们养成好的实训习惯。这样做既解决了共用实训仪器设备实训时责任不清,不注意爱护仪器设备,也减少了实训室管理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工作效率。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综合实训素质、取得了好的实训效果。

6.鼓励实训室管理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再学习,增加配合密切度

除了注意实训室管理教师的素质培养之外,当然也要调动实训室管理教师再学习的积极性,要让他们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面,与时俱进。也可以让其承担相应的课程教学工作,这样学生在实训室上课期间他们也会用心去关心学生的素质培养,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自身的实训室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祥林.实训教学中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探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1,2(22)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篇6

关键词:任职培训;课程设置;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装备陆续配发部队,针对我军干部队伍中技术水平与武器装备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这一特点,我军提出了通过军民融合的方法加大技术干部培养的力度。国防生的培养就是依托国民教育,走军民融合发展的一条路子。而国防生的任职培训是大学后的非学历教育,是对各类知识的再补充,是对工作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任职培训教育的特殊性,军队院校必须明确目标、创新对策,始终把打牢任职培训学员第一任职能力作为中心工作抓好抓实,关注学员军政素质的全面提高。但在当前的培训模式下暴露出了国防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主要揭示了当前在任职培训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为下一步做好任职培训顶层设计,促进任职培训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提供参考。

一、问卷调查情况

关于任职培训学员的课程设置问题,问卷跟踪调查了理工大学某学院3届的任职培训学员。学员涵盖十几个专业,前后共发放调查问卷232份,回收223份,回收率为96.12%,有效问卷为210份,有效率达到90.51%。从总体上看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能满足研究所需的要求,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具体问卷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从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国防生学员所在的单位为基层部队,从事技术或指挥岗位,约占77.6%。相比科研院所和其他单位,基层部队对第一任职能力的要求更高,更需要贯彻落实部队训练向实战靠拢,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的要求,改善国防生学员第一任职能力偏弱的困境,切实提高国防生学员的第一任职能力。专业对口方面,大学所学专业与任职院校所学专业对口(一致或相近)的占61.9%,与分配从事的专业相关的比例为64.3%,从这两组数字看出虽然国防生分配时尽量做到专业对口,但实际专业对口的比例很低。需要调整任职培训的课程设置,以提高能力为核心,让学员认识到基层工作岗位会经常变动,更需要拥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多面手、全能才,今天院校中多积累的一点一滴,都会为明天的成功多铺一条路。调查报告中学员感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比例高达42.3%,课程设置重复的占46.7%,充分说明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学员和部队的实际需求,让学员感到该学到的知识没有学到,该得到锻炼的能力素质没能得到充分锻炼。下面就对当前任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找准问题,为相关院校提高任职培训质量打下基础。

三、当前任职教育暴露出的问题

随着院校教育转型的深入推进和任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我们发现,军队院校在漫长的办学史中形成的一些传统设置,教员在长期本科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些传统做法,在任职教育教学中不是很灵验,甚至与以提高学员素质为核心的理念相背离,没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一些专业课的内容学员在地方大学上学的时候已经学过了,缺少新意,应该融入军队的特色。

二是部分教学内容已经落后于部队装备训练的发展,与部队实际情况脱节。

三是很多教员用给生长干部学员上课的思路、课件、教育方式来对待任职培训学员,应该针对任职培训学员的特点来组织教学。

四是部分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贪大求全,教员讲课累、备课难,学员学的累、不扎实。

五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考察理论知识多,考核能力素质少,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考试方式不免偏向于死记硬背,导致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任职教育是学历后的岗前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已经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如果任职教育阶段还是像大学一样简单的开设几门专业课,肯定达不到岗前培训的效果;任职教育针对特定岗位,重在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教学内容必须与学员的岗位任职息息相关,针对性要强;任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本位教育,而能力的获得与实践密切相关,任职教育必须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同时要避免过多的针对任职教育对象提高认知能力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忽视了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和培训对象认知的规律性,显然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任职教育的需求。

四、对任职培训课程设置的建议

针对任职培训学员的特点和培训需要,应该拿出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培训计划,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区别于生长干部学员。知识是基础,素质是升华,能力是目的。在学历教育中,国防生已经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可这些知识往往是“死水”,想真正变成“活水”,需要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任职培训教育必须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出发,切实提高学员素质,帮助学员快速度过岗位任职适应期。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院校训练部门领导和机关需要进行一次专项调研,到基层部队和兄弟院校广泛征求意见和交流借鉴,通过系统分析不同任职岗位特点和关键任职能力构成要素,摸清、搞透军事斗争准备和新型军事变革的蓬勃兴起对国防生任职培训学员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摸清、搞透军事领域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对国防生岗位任职能力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会。科学定位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知识、能力、素质是不同层面、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合理确定国防生任职培训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标准,制定各类任职培训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按需设课,区别对待

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明确各课程的地位作用和内在逻辑关系,尊重学员的认知规律。按照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任职拓展三个类别,区分课程、专题、问题三个层次,实施模块化组课。形成“课程相对稳定、专题灵活组合、内容不断更新”的课程建设模式,实现任职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由大而全向按需设课的转变,切实让不同类型的学员都得到锻炼和提高。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整理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有的学员在任职培训期间的专业划分与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差别很大,导致知识的衔接不畅,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接受起来有点困难,在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规律对课程体系构架的基础上,先以感性材料为主,再引入具体概念,由浅至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同时对于现在开设的部分专业课程,有一部分学员之前就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基础较好,往往对课程安排有更深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构架中以理性教学为主,注重教学实践中感性实例的积累与分析,探索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合理安排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授课进度,才能使所有学员都能够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转变授课方式

教员这个职业是最重视内心感受的职业,让学员在课堂中得到智慧的激荡、心灵的起舞是每一个教员的自豪。因此在授课方式上,教员、学员要形成良性互动,打破“你讲我听”的传统形式,重点是启发学员的思维,充分发挥任职培训学员思维活跃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对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实行案例式教学,通过贴近部队实际的生动案例,摆脱课堂教学单纯的理论讲授,寓理论教学于案例讨论,既理清了理论脉络,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还启发了智慧的火花,可谓一举多得。对任职培训学员授课的重点不在于知识本身的传输,更重要的在于思维能力和思考方法的培育,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尝试让学员走上讲台,成为“小教员”,既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又提高学员运用现代手段讲课授课的能力。此外,教学内容要能够反映或联系科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思路、新理念、新成果、新战法。突出“新”字,在讲授中能够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以及部队的动态实际发展情况,结合教员的实践经验进行必要的知识扩展,教员本人在教学中的创新理论、前瞻想法,也要勇于、敢于、善于表达出来,与学员深度探讨,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学员听课状态,注重师生互动,改善授课氛围。

(四)增加以尚武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

任职培训学员在地方大学接受的教育中很少涉及国防建设方面的课程。很少有人具备良好的尚武精神和战略思维能力。而这一切都是成为一名合格军官所必备的。培养学员为国家、为军队、为人民勇于担当,敢于担当,乐于担当的精神,增加使命感和责任感。尚武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可以将其与爱国主义、价值观、传统教育等融合在一起。要重视通过战争遗迹、“英雄”塑像、战例等进行潜移默化的战斗精神培养。同时可以营造富有战斗气息的军营文化和氛围,发挥战斗文化熏陶的感染作用。学好战史战例,提炼好传统精神,搞好政治环境建设,把战斗口号喊起来、把战斗歌曲唱起来、把精武典型学起来,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时刻准备打仗的意识。

(五)加大实践课程比重

任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而能力的生成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满足学员的个性发展,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注意按照“少量的理论课、一定的专题课、大量的实践课、丰富的讲座课”的原则确定课时比例,重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衔接,只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课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这是尊重教育实践规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不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努力形成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基地化的新路。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教学实习基地,让学员在真情实况中练指挥、练谋略、练技能,缩小院校与部队、课堂与战场、教室与岗位的距离,学习任职知识,培养任职素质,提高任职能力,加快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质的转化。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采用参观见学、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等方式,切实提高学员对知识的分析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华.军队任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6).

[2]罗德良,张燕.适应任职教育“岗位合格”培训要求的新型教学理念研究[J].继续教育,2010,(6).

[3]黄名文.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

[4]张春霞.军队任职培训院校课程体系设置的理性思考[J].继续教育,2010,(8).

[5]薛谋社.军队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探讨[J].继续教育,2012,(12).

[6]周为民.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大力培养基层官兵精气神[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3,(14).

[7]李锋锐.以创新的观念推进任职教育发展[J].价值工程,2013,(21).[8]肖晓勇,罗育林.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全面转变及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9]张军,刘培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革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篇7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素质

21世纪初,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形成了高、中、初级职教齐全,行业、专业基本配套的职教格局”。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我国的职教事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职教师资队伍仍然是制约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管理以及培养,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惑”。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师资质量问题,而教师的素质能力则是影响职教师资质量的根本因素。

一、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现状和问题

1.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现状。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师既要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要能进行实践教学,这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多数缺乏生产实践经历,不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实践技能水平较低。虽然我国早在1995年就对职业教育教师实行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但根据相关调查,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现状如下:(1)教师资格尚未达标。“69.6%的教师是先上岗,后取得教师资格证”,只有7.49%的教师拥有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大量实习指导教师属于无证上岗”。(2)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文化课教师过剩。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对岗位的要求。来自企业或毕业留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虽然实践技能水平较高,但学历却偏低,缺乏正规大学教育和师范训练。(3)师资缺口大。截至2009年,“我国中职专任教师的缺口达36万”。

2.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问题。一是师资引进问题。我国长期存在着强烈的“普教情结”,这导致职业学校引进高素质教师的难度较大。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既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又有相关工作经历的高素质人才大多不愿来职业学校任教,形成了师资高要求与低素质之间的巨大反差。二是职教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脱节。传统的教师培养环节是封闭式的,完全照搬普通师范院校的经验,忽视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特点;而培训环节又过度追求完整和全面,使得培养与培训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培训的效率不高。三是职教师资素质认定标准没有体现出职教的特点。德、英、美等发达国家普遍要求职教师资必须有相关工作经历,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仍按普通教师标准认定,未能体现出职教的特点。另外,在工作实践和对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评估中,只是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数量和目标上的要求,没有制定出科学、规范、严格的标准。

二、职教师资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

所有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其从事的专业方面必须是合格的教员;必须具备系统的工业和职业教育知识,并且具有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经验,具有工业和商业的具体经验;技术教育教师的最低学历应当是具有大学或相当于大学的学历,职业教育教师应拥有大学学位或大学毕业证书,并且必须是由正规学院或大学授予,当然也不排除聘请一些有特殊技能和经验却没有大学学历的人员担任教师。此外,现行的职教师资培训课程体系也可以反映出对职教师资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目前职教师资培训的课程包括教学研究、职业技术课程、正规的和开放的课程。其中,教学研究的课程包括普通教学方法学、专业教学方法学、教育心理学,特别是青少年和成人学习心理学、课程设计与发展、学生评价技术、教室(车间)和图书馆技术、实习教学、教学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研究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哲学与发展;职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与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实际相适应的特殊方法学;正规的和开放的课程包括社交礼仪、道德理论研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课外学习等。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师范教育,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师。从师范教育到职教教师教育意味着重要的制度转型,研究职教教师教育是时展的呼唤与回应。职教教师教育的发展取向面临着三大冲突:定向型与非定向型制度之分,学术性、师范性与技术性定位之争,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体系相分裂。而一体化的职教教师教育体系、整合化的职教教师教育结构、本土化的职教教师教育制度是专业化取向职教教师教育的基本架构。

三、国外职教师资培训的现状及趋势

国际上流行两种不同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系统。一种是职前教育,即在成为合格教师之前而接受的培训;另一种是在职教育,即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教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同时采用这两种系统。一般来说,职教师资培训包括三个部分:(1)专业学习(specialistorcontentstudies);(2)职业学习(professionalstudies);(3)普通学习(generalstudies)。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艺必须与工作岗位密切相关;其二,要通过岗位的工作实践去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艺。职业学习旨在发展两方面的能力,一是与教学任务相关的职业知识,二是在课堂、实验室或车间所需要的教育方法及策略。

职前培训是通过直接学习相关课程,发展职业教师能力。职前培训既要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巧,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实践经验。职前培训的优点在于教师的知识面宽、责任感较强;其弱点在于,教师对相关领域缺乏实践经验。在职培训是直接对学员进行职业训练,以提高其专业能力。由于学员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巧,因此培训课程主要集中于“职业学习”,有时也包括“普通学习”。在职教育的优点是教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确保培训紧密联系实际;其缺点是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不够全面,难以使学员获得从事职教工作的全面能力。

近年来,职教师资的需求量增长迅速。英国目前从事职业教育的全职教师的数量比20世纪50年代初期增加了17倍,兼职教师的数量也呈增长趋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增长则更为迅速。这种急剧的增长导致了教师质量的下降。英国成功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计划的全职教师不足一半,兼职教师就更少了。美国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教师甚至没接受过初、中级训练。在美国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培训工作是由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专业院校承担;而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则由大学或高等教育学院负责,这些大学和学院都是一般性的高教机构,并非专门为培训职业技术教师而设置的。

四、我国职教师资素质拓展的路径

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了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职业学校还要补充大批教师队伍,探索职业学校的教师培养标准是今后提高职业学校教师质量的途径”。由此可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是时代的要求。专业化是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发展的科学路径,发展专业化取向的职教教师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双师型”职教教师是专业化取向的职教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双师型”职教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为“一全”“二师”“三能”和“四证”。要造就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就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学术性”的特色来进行。

1.英国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英国的“三段融合”“三方参与”的培养训练模式对我国的职教师资教育与培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所谓“三段融合”,即将原来职前、职后分离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变为职前培养、入职辅导、职后提高三段融合的培养模式;所谓“三方参与”,即充分整合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三方的资源,融合三者特色,积极推进职教教师培养的社会化。

首先,职前教育旨在帮助有意成为教师的人员获得政府认可的教师资格。职前教育有两种途径:一是完成本科教育,二是完成研究生教育。在大学修读本科课程,主要包括一门或多门有关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目,毕业时即可获得学士学位和教师资格证书。在获得大学学历的基础上,可直接申请修读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课程,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大学继续修读研究生课程,毕业时取得教育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交替进行。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对专业科目的深度研究,以及对教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并且增加教学实践,尤其加强在职业学校内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加强教师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次,入职辅导主要针对职业学校的新教师,旨在帮助他们快速进入专业角色。新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就有资格接受为期3个学期的入职辅导,经考查合格后才能独立承担课程教学的任务,否则需要重回教育部门学习。新教师的入职辅导过程允许间断,但必须在辅导开始后的5年内完成。第三,职后培训旨在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能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教教师。职后培训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满足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在职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类型。职后培训能够促进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此外,英国历来注重在实践中训练教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用人单位为在职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并让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当指导员,帮助受训教师制订培训方案和行动计划,并监控培训进程和培训效果的考核。培训的考核结果是决定受训教师的续聘、晋升和加薪的依据。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篇8

高职高专营销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首要进行的是自信心的教育。营销工作主要是一个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优秀的营销人员首先要推销的不是产品而是自己,这就要求营销人员有良好的自信心。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力的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同时,自信心来自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营销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胸有成竹地应对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从礼仪着装、个人形象形体方面进行培训,让学生对自己的形象自信,能从容面对客户,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赢得机会。营销专业学生其次要培养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坚强的意志。

营销管理过程主要是满足客户需要,激发客户产生购买行为的一个过程,但是不是每个客户都能理解和接受营销人员的建议,在处理客户异议的过程中,需要营销人员具备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锲而不舍地努力。一遇到异议或者客户的不满就放弃的营销人员肯定不是优秀的营销人才。培养营销专业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面对拒绝不放弃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学生毕业后能坚持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保障。

营销专业学生第三个应该培养的职业心理素质是情绪管理能力。营销管理遵循顾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不管客户对不对,营销人员都应该耐心地处理顾客的各种要求,这就要求营销人员有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顾客的不合理的要求,在营销失败时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这是一个营销人员最重要的职业心理素质之一。营销专业学生第四个应该培养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团队合作能力。营销管理是对顾客的需求管理,整个过程包括很多的环节,需要团队作战才能完成,因此营销人员应该有比较好的团队合作的素质。通过团队合作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很好地获得处理人际关系、与人沟通的能力,焦躁和疑虑的情绪减少了,学生心理更成熟,心态更稳定。

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践途径

2.1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高职高专营销专业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积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可以通过公共必修的基础课程等理论课程来进行强化训练,例如通过演讲与口才这类的公共必修课,培养学生当众演讲的能力,克服怯场的心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练习如何展示自我才能,培养自信心,面对同学的批评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评价,调整心态等。同时,在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重对个人职业心理素养的训练,并从理论上加以引导。

2.2实践课程教学中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实践课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是关系到营销专业学生操作技能掌握与否的关键环节。通过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的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的具体途径有:市场调研课程中,通过现场调研模拟,训练学生如何克服怯场心理,训练学生如何获得调研对象的参与与配合完成数据搜集的能力;推销课程中,通过现场推销实训训练学生如何自信面对顾客,面对销售拒绝时如何进行自我情绪调节,面对销售任务如何进行压力管理;商务谈判课程中,通过模拟谈判训练学生如何轻松化解顾客异议,如何做好团队合作完成商务谈判各环节等。除了在校内的实践课堂进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外,还可以利用校外校企合作平台、见习、顶岗实习等机会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培养环境适应能力。在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3社团活动中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除了利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培养外,院系应倡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充分利用求职协会、创业协会、演讲协会等各种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作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通过观摩,对比分析,通过团队成员相互影响的作用,以体验式学习的方式为高职高专营销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提供机会。

3总结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篇9

关键词:数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试验;效果;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123-02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指从整体上全程规划、设计和实施基础教育各个层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三层意思:(1)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教师自主研究探索的一体化,把教师教育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2)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把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视为高等教育中不同的学科专业,中小学教师教育都由大学承担;(3)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建立实施教师教育的高等院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我们进行了八年的初中数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效果分析,说明所建立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初步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初中数学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的目的、目标、研究思路和方法、实施方案

1.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校级试验,检验该“一体化”教育模式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数学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实际效果;总结实施一体化的教育经验得失,为我校数学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为兄弟院校的数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

2.研究目标

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初中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教育结构体系,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一体化教育理论和模式,构建高效统一的初中数学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数学教师教育的发展。

3.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初中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相互衔接与融合,扭转以往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中相对封闭、定向、独立的局面,构建高效统一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初中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建没的研究,开发融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为一体的培养培训教材。研究的方法是:采取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制订试验内容、计划和实施方案;其次确定若干研究对象,按照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分组;第三,采取走访、听课、个人汇报、座谈、领导和同行评议、调查问卷、社会反馈等形式,获得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加权分值,以此数据进行试验效果统计分析和效果分析;第四,修正和完善试验方案。

4.实施方案

(1)深入用人单位,了解中学教师所需,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训)“菜单”;(2)设立教师专项进修专项基金,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进行学位(硕、博)进修,或学术研究、专业学习以及做访问学者,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培训队伍;(3)加强初中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与融合,着力避免职前职后教育内容重复、脱节等现象;(4)按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改革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5)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顺应国际教育大变革态势;(6)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进行课件开发、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二、职前、职后新旧培养培训方案及比较分析

1.新旧职前培养方案及比较分析

(1)旧职前培养方案

1)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高等几何、普通物理;2)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哲学、体育、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数学教法、计算机应用基础;3)教育实习。新职前培养方案:1)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离散数学;2)专业必选课(特色课程):竞赛数学、数学史、基本图形分析法、初等数论;3)教育科学知识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初中数学教法、初等数学专题研究、电化教学与课件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口语、书法;4)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哲学、思想品德、法律基础、邓小平理论、健康教育、体育;5)选修课程:学校每学期开设七门以上选修课程,供在校学生选学,如现代西方文学、国际关系、公共礼仪与人际交往、科技发展史、中学生心理:卫生、生活中的化学等:6)教育实践;7)教育实习。

(2)新旧职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培养方案按照中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对专业课进行了调整,去掉了原来开设的复变函数、高等几何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把常微分方程并人数学分析课程中,增加了专业(必修)特色课程,这些特色课程与中学数学教学实际结合较紧,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从而缩短其从教适应期。在教育科学知识课程、公共必修课程设置上也增加了部分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在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应用法律、心理健康知识对青少年进行全面教育的能力。增加了教育实践环节,着重强调“三字一话”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从学生入校起,安排教师专门负责。通过课前十分钟演讲、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三字一话”水平。从第四学期开始,将学生分组试讲,每小组都由专职教师辅导,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教案,进行试讲。通过试讲,锻炼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毕业后很快就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教育实习,由旧培养方案的一个半月增加到一学期,给了学生更多的登台讲课、辅导和见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完整地了解一个学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更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表明,新职前培养方案,针对中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实用性强,胜任教学快,克服了旧职前培养方案中与中学实际脱节、后劲不足、知以和技能不全面等弊端。

2.职后新旧培训方案及比较分析

(1)旧培训方案

利用暑假集中培训,开设的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讲座、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数学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基本图形分析法简介、数学史、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新培训方案:采取定期(寒、暑假)继续教育和不定期双休日培训两种方式。1)定期(寒、暑假)继续教育:毕业后一年参加第一次培训,以后每两年参加一次培训,学员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每年的培训。第一次培训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数学史。第二次培训课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数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学课件制作。第三次培训课程:新课程教学法、数学新课程案例分析、现代教育理念、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讲座、数学课件制作提高。2)不定期双休日培训。

(2)新旧职后培训方案比较分析

按照职后培训要加强与职前互补、融合的原则制订的新培训方案,在培养方式、培训内容上较旧方案有很大不同。新方案的制订采取调查走访、信息反馈的方式,全面了解初中在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由被培训者列出培训“菜单”,提出培训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精心制订培训计划、设置培训课程,注重先进性和科学性,体现针对性,突出实用性,急在职教师之所需。综观新方案的课程设置,紧密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帮助中学数学教师解决观念上、课堂教学设计上、教材处理上、教育教学评价上遇到的新问题。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有助于及时解决在职教师所面临的困难,争取教育的最大效益。

三、“一体化”教育研究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1.试验对象的选取

1)试验组:试验组对象是我校数学专业2000――2002届实施一体化教育的毕业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中随机抽取40人。我们在抽样时考虑到落后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山区与平原地区的中小学,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2)对照组:对照组对象是未参加过我校实施的数学专业一体化教育职后培训的近几届毕业生及同类院校毕业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同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40人。

2.实验数据检测过程及方法

为全面获取“一体化”教育研究所需数据和相关信息,对两组研究对象采取领导和同行评议、走访调研、听课、个人汇报、座谈、问卷调查、教育教学和科研获奖等方法和途径,按照制定的“初中数学教师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素质检测指标体系”及“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质检测指标体系”,得到可靠有效的数据资料。

数据检测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检测时间是2003年8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对象的检测数据是对各研究对象在校培养期问的各科成绩、教育实习成绩、获奖等进行综合评定而得到的,它全面反映了一体化教育前两组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水平。第二次检测时间是2004年8月,检测数据是根据各研究对象在职单位领导、师生评议,听各研究对象的讲课,以及通过座谈、问卷测试和参照工作业绩等途径获得的综合成绩,它全面反映了一体化教育后两组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水平。这两组数据全面反映了两组研究对象综合素质水平变化的情况。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前后两次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对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我们得知:(1)试验组在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项指标上差异均极其显著,p<0.0(2);对照组在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项指标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

统计分析结果说明:经过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试验组对象在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项指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对象的平均水平,初中数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试验效果显著。

收稿日期:2006-05-1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程子课题(FiBo30837);河南省教育厅课程教学改革项目(C2803)

作者简介:司清亮(1966-),男,河南温县人,副教授,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篇10

关键词:职业素养;兽医临床诊疗基础;实训教学;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更体现在他们的职业素养上,特别是职业道德、职业思想、团队合作、职业行为、敬业精神、职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职业素养要素[1],其核心是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职业人发展和完成职业行为所必备的基本知识、意识和能力的综合,它反映着职业人在实践过程中的精神面貌和工作实力,而且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2]。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是指高职生通过技能训练、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熏陶、职业氛围营造以及自我陶冶和锻炼,为适应其岗位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养成的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心理状态。近年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兽医临床诊疗基础”课程先后被立项为学校精品课程与优质实训课程建设,笔者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职业素养养成的“兽医临床诊疗基础”课实训教学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基于提升职业素养的课程设计

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其关键是培养兼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技能水平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该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协调发展[3]。在“兽医临床诊疗基础”课程实训教学中,既要重视课堂实训内容贴近工作实际,符合“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的技能要求,更要重视通过设计职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该课程基于职业素养养成的课程设计,力求向学生传授作为一名现代兽医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和工作能力,以课堂训练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组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职业标准分析,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课程标准与典型职业岗位工作项目与任务贯通,重新修订了《兽医临床诊疗基础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打破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其转变为以工作任务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时,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充分体现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培养的具体目标除了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外,增加职业素质目标,即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备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信仰、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有心系“三农”、服务“三农”、甘于奉献的职业素质,具有按规范开展兽医诊疗操作能力和具有爱岗敬业精神、良好兽医职业意识、高度社会责任感。

二、满足执业兽医岗位需要的教学资源

依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关职业岗位(群)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对畜牧兽医专业所面向的“兽医防治员证”“动物防疫检疫员证”和“宠物医师证”等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所起的支撑作用,及所选取的实训内容,修订《兽医临床诊疗基础实训指导书》,学生人手一册。实训指导书的修订,在强调技能提升的前提下,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通过实训之前对同学们提出相关要求做好实训前的准备工作,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通过实训中引进企业管理模式,让学生养成守时的习惯和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尽早让学生与社会接轨;通过实训后对场地卫生、器械整理、清洗消毒等方面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营造与生产实际相一致的教学环境,学生上课前指纹打卡点名,实训过程穿戴好工作服及防护用品。这样一方面能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也能让非工作人员离开工作现场,关键是能培养学生纪律观念和安全保护意识。本课程3名主讲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3名兼职教师来自于校企合作的动物医院与规模猪场的执业兽医师,确保实训开出率达到100%,兼职教师的上课和指导比例达到30%以上。

三、精选融合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将知识、技能、素养融为一体,按照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职业人的发展需求构建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强调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的高度融合[4]。按照行业企业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参照“动物疫病防治员证”和“动物检疫检验员证”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兼顾企业岗位就业群的需要,并通过解析“兽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设计为兽医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兽医临床诊断和兽医临床治疗四个方面。所选取的26个实训项目均以满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为目标,以生产性实训项目为主,有效融合职业素养教育。实训过程突出教、学、做一体,根据实训项目的需要进行分组,一般为4~5人一组,并确定一位组长。分组一方面有利于实训的开展、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评分,养成学生善学习善分析的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实训前进行安全教育,对实训动物进行有效保定,以利于实训的正常开展和保证人员的安全;在实训过程中熟记各项安全制度及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强调安全保护观念,保证人、畜安全。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应急预案。

四、运用多种形式教学及创新考核

职业素养只有在具体的职场世界中才能得以彰显。通过运用真实的职业规范、岗位模拟、情节相关和真实氛围,让学生参与进来,获得感受[5]。本课程灵活运用过程训练及仿真训练等多种先进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在校内,兽医院和动物医院饲养有多种动物供学生实训,它是实训主要的场所。为了减少对动物的损害,更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进行实训,该课程利用空中课堂开展教学,与校外合作企业直接对接。课程评价指标涵盖知识、技能、素养与能力,并且把情感、信念、态度、行为等多个维度融合与统一[6]。考核时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例和素质考核比例,减少总结性评价的比例。实训报告、教学活动、出勤率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总成绩的30%,学生安全意识、职业态度、遵守规矩的习惯、规范操作的习惯、团队合作精神、不怕脏累的作风、关爱动物的意识等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的养成占总成绩30%,实训操作技能考试占总成绩的40%。同时,将每次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制定改进方案并督促其执行[7]。五、取得专家与学生肯定的教学效果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面向全校举办了公开课,学校教务处、督导处及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领导、教科办、专业教师等60余位专家参加了观摩,对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进行指导与评价。课程组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并编写了融入职业素养的完整教学设计案例和教学实录视频,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整个以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实训教学设计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同行的好评与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的教学对他们尽早融入社会、提高职业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对课程教学的满意率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只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内容,职业素养是其中的重要内涵[8],职业素养对职业能力的发挥起着调节和指导作用[9]。因此,高职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培养成工匠,而是要培养成能满足职业发展要求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高“职商(ca⁃reerquotient,CQ)”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课程教学应注重职业素养的训练与提高。“兽医临床诊疗基础”课程在基于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相互融合的思想引领下,在实训内容选取、教学方法设计以及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充分融入培养职业素养的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智商、情商与职商,并使其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良好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鲍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188.

[2]裴朝东.高职高专汽车修理与检测专业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7(32):24-25.

[3]张振伟,叶雅雅.基于职业素养视角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3(1):68-72.

[4]徐静鏐.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4(6):45-46.

[5]方华.论订单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5):49-50.

[6]郑聪玲.职业能力培养视角的高职统计课程改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90-92.

[7]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56-59.

[8]魏赤文.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反思与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33):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