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13:42

职业素质的作用篇1

大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待提高。近年来,笔者所带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在同一地区的各个乡镇进行调查,对入学儿童进行课业辅导、联欢等活动。在此期间遇到了各种不同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们随机应变。虽然活动前学生们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一部分内容需要他们临场发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和组织协调。

首先,各个村之间的设备条件差距比较大。有的村委会备有专门的远程教育教室,电脑、投影仪等设备齐全;有的村镇只有黑板,需要露天授课。其次,在课业辅导过程中,村里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比例不一,有时学前儿童会占不小的比例,与同学们原本准备的内容有所不符。再次,各地方言有差别,多说当地学生讲不好普通话,入户调查时更是只能听到方言。最后,还有天气、交通、住宿条件等因素,对实践活动的日程安排也一定的影响。

这些实际问题给参与实际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他们也尽力交上了不尽完美但精神可嘉的答卷。实践任务虽然完成,但是在回答学前儿童的各种疑问、拉近与当地村民的距离取得有力的调查问卷信息,与村委基层干部沟通了解上,有明显欠缺,由此也暴露出了当前大学生随机应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提高。笔者所带队伍去的地区天气比较炎热潮湿,地势高低不平,但行走路程不长。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的体能消耗比较大,到下午三、四点钟,学生们明显表现出疲劳萎靡的状态,明显不如陪同我们的已经五十多岁的向导,这说明他们平时在校体育锻炼的不足。身体状态欠佳会减弱人的决策能力,不能发挥正常水平,学生们从中也吸取了教训。

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转变与职业素质的提高

笔者认为,时间不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完成大学生素质能力上质的飞跃,但是能够很好的引导大学生发现在学习环境中隐藏的自身的缺点,并尝试改正、提高;认识象牙塔以外的社会现状,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心态,为几年后迈出校园做好准备。这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在进村入户问卷调查过程中,学生们开始紧张的说话磕磕绊绊,方言也似懂非懂,有时前言不搭后语,其紧张情绪甚至感染了村民老乡。后来每做完一户调查问卷,学生们主动互相之间交流经验,商量对策,从文明礼貌、组织语言、语气语调到面部表情、肢体动作都进行了讨论。面对与自身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年龄层次等因素完全不同的人,学生们磨练了人与人交往,特别是与陌生人交往的基本技能,不再无谓的紧张,迈出了自我提高的第一步,为以后的应聘面试和实习做出了初步准备。在针对中小学的课业辅导过程中,学生们根据现有的条件,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投影仪幕布,利用物理知识改良印象效果,根据村中现有的学生年级状况调整授课内容、结构和时间,调整现场的气氛,充分调动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通过各种互动游戏和文艺演出,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从生疏默然到争先踊跃,虽然期间总有些小错误小插曲,但是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雷声滚滚,大家共同度过了短暂而充实的时光。学生们的语言交流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得到了初步的锻炼。在红色参观教育过程中,学生们和笔者都受益匪浅。系统了解了沂蒙地区人民不屈不挠抗击日寇侵略的光荣历史,被红嫂们的事迹深深感动。也被沂蒙人民淳朴、善良、真挚、诚恳的品质深深打动。学生们对新农村的热爱溢于言表。这有利于学生们正确认识农村的现状和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投身到支援农村建设的队伍中去。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素质的作用篇2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作用

1.思政教育在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现状

1.1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职业素质作为能够代表人们的职业规划的综合体现而被企业所重视,在职业素质中,不仅包括职业个性、职业能力等专业的人员评估,更包括职业兴趣等辅助方面,职业素质是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规划与发展的最重要,同时也是最综合的了解手段。职业素质作为职业规划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理职业规划是先天基础之上,通过后天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与努力逐渐形成的显著且稳定的个人特征。而在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训中,其作为高职学生的基本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便承担对职业素质培训的重要责任。但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下的问题。首先,学校作为培训主体,在职业素质的培训中导向较为片面。很多的学校将职业素质的培训过多的侧重在对学生的就业导向中。强调学生就业合格率,而并非将职业素质的培训作为学生自身可以应用的一种职业技能教授给学生。这边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职业素质不完善,人文素质的缺失。其次在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中,学生自身对职业素质的理解不够透彻,很多学生将学习的重点侧重于证书等专业技能理论知识,而忽视对自身的职业伦理实践的培训[1]。

1.2思政理论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训中的价值

在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中,会出现上述的问题。而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方法,便要运用到思政理论的教育与培养。在思政理论的教育中,其首先强调的是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维护与发展,即在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掌控下,再进行职业素质的发展与培训。在学生的基本素质中,思政理论教育侧重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作为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能力之一,其的提高可以涵盖诸多职业道德的教育领域。其中包括爱岗敬业、合作创新、等等理念。因此,思政教育的培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供有效的方法论指导。而学校在对学生职业素质培训中所发现的各类问题,也会在思政理论的教育中获取答案。

2.思政教育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

2.1推动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的提升

在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训中,必然会涉及到高职学生自身专业发展与个人职业性格的培训。而在这种培训中,学生只有对自身的思想进行创新综合管理,才能够最大程度对自身职业素养进行培训。因此在思政教育中,学生要通过对不同专业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进行培育,才能够实现职业素质的鬼狐。思政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时,需要不断的树立学生自身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因此思政教育是学生职业素质培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只有在教学工作将职业信念与职业价值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认证。学生才能在自身的职业素质教育培训中更有目的性与计划地性的开展自身素质培养。因此,能否快速的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并对相关课程进行创新与渗透,才是当下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一切要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质为出发点,同时运用思政教育的特殊理念与方针树立正确的思政职业观,是提高学校思政教育水平与该校学生的自身职业素质的重要步骤[2]。

2.2从根本改变学生职业素质水平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学生素质水平不断的变化。因此在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训中,应该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在这过程中更需要培育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合作精神任何是企业都非常重视的重要的文化因素。因此,团队精神成为了企业在用人方面着重考量的一项标准。同的思政教育方法。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同时,应该对不同学生的特性加以引导。培养出独具个性的不同的学生职业素质。但由于扩招等现状,使得现有的高职学生层次与修养不尽相同,因此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素质较低学生的能力。思政教育会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思想进行引导与创新,而学生只有丰富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才能够挖掘自身潜力。树立更为优秀团队精神从而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素质[3]。

2.3职业素质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在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由于其从事的行业与工作各有不同,因此在不同工作中所反映的诚实守信,踏实敬业等职业素质的高低是对学校的思政教育成果的直接体现。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训模式是形式各异的,但是在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职业素质表现的掌控,可以不断的完善学校的思政教育,因此职业素质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学生可以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对自身的职业素质的规划与判断,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对企业的反馈而不断改进自身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4]。

3.结束语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培育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将素质培养寄托于学生自身的改变中,学校应该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主导的地位。不仅不能“一刀切”,更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质实施因材施教。在思政教育中,可以针对不同心理水平与思维素质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单同时也应该注意。在实施思政教育时,应该面单纯的讲道理,说空话等现象。教师应该将思政道德与理论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教学与校园生活的结合,大力开展符合学生发展的活动。高职院校应该安排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等时间活动,企业也应该与高校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工作实践来培育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周春丽,李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与对策[J].世纪桥,2011(11):90-91.

[2]高宏丽.浅谈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60-61.

职业素质的作用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素质教育数学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它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全社会吸引力,通过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这样的宏观决策和形势下,作为数学课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看到数学教育在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数学教育的价值。

一、职业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提出了哪些要求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势、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对高职学生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因此,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产品的质量,经济效益的高低,所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决定。其次是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作为社会中的公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经济发展迅速的全球化的社会里,可以想象一个没有文化素质的人是难以个人的立足之地的,更谈不上有何发展,因此,国家大力发展教育,扩大教育投资,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国家多次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这些人才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基础。再次就是要求学生上有较高的专业素质。面对当今经济发展方式由高投入、高耗能、低技能、低附加值向提高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的现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必须将向社会输送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教育方向,因此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就有较高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方面。

二、实施数学教育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数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必将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起着其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以上提到的高职学生素质要求,数学教育在高职素质教育中主要起到以下重要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学习数学必须扎扎实实、脚踏实地、认真仔细,否则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而在实施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潜移默化地养成了求真务实、老老实实地生活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品质是道德品质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渗透数学史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产生过程是多少数学家呕心沥血的结果,他们所体现的哪种钻研、勤奋、吃苦精神是多么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

2.构成了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数学历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数学知识的发生、生成、传播而在特定的数学共同体内积蓄下的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和启迪价值的数学思考方法、数学思想观念及数学精神品格等。数学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门科学,中国教育中很早就将数学列为“六艺”之列,表明中国文化是非常重视数学的,它是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高职教育虽把技能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但是通过数学教育,可以使学生将数学的一部分内容纳入自己的文化知识体系,可以设想,假如学生从小没有接受过数学的教育,他的大脑知识体系将是多么的不完美?从数学的产生、发展到数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期间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是有目共睹的,数学不但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品牌,而在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说,数学与其它文化一样对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促进了专业素质的提高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目前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的是被生产、服务等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许许多多的行业、企业方面需要与它们的发展相关的专业相适应,而数学正是学习和掌握这些专业学科的基础学科,例如:因经济学发展的需要,我们产生了经济数学边缘学科,因生物学和医学发展的需要,产生了生物数学,而经济数学与生物数学这类型边缘学科正是经济学与生物学的专业基础课,没有数学学科做奠基,这些专业将无从发展壮大,这是因为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是可以在多种学科和专业中通用的,如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量思想、函数思想以及极限思想、微分思想等都将会在许多的专业中得到应用,此外,分析法、归纳法、分类法、转化法等常见的数学思维方法在许多专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也是运用非常广泛的,因此,数学在高职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调整数学课程结构,转换数学教学方式,将数学与专业紧密结合,使学生学的有方向,有目的,有动力,有信心,这是高职数学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总之,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的实行与推进,离不开数学教育,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能脱离基础教育而只抓专业技能教育,这会造成舍本取末的不可挽回的教育效果,这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宗旨是相背离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读本

职业素质的作用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提高职工;素质;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

大力开展好企业文化活动,在丰富干部职工文娱生活,活跃企业文化气氛,加强干部职工之间理解与沟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生产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帮助干部职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一系列求知育人方面功能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当前,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生活作用已成为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素质、推进企业制度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好企业文化生活作用并起到提高干部职工素质的目的?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把握内涵,加深认识。首先,必须要明确企业文化生活的内涵。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覆盖了干部职工关系、审美情趣,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已成为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和提升干部职工士气的一个重要载体,要把它作为改造干部职工世界观,与各种错误思想做斗争的前沿阵地。要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不仅知晓它在体现业余生活娱乐化、群体化方面的作用,还要更深刻地理解到企业文化所具备的求知育人方面重要作用;认识到它是构建职工的精神支柱、体现当代职工崇高精神风貌和营造良好的干群氛围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从认识上深化干部职工意识,才能真正让干部职工们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得他们认真对待,在活动中有意识的加强学习与吸收,其求知育人的功能就会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

二是做到内容上丰富,形式上多样。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生活对提高干部职工素质的作用,还要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富有特色的文化生活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兴趣,不走过场,不应付了事,使得干部职工真正热爱文化生活。内容上的丰富性、形式上的多样性为企业文化中求知育人功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载体,通过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的活动,充分展现其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在内容上可以创新,在形式上力求多样,比如打破传统的那种唱唱跳跳的简单活动,而是向有创新、有特色方向发展,内容与形式上善于摸索,使之为广大干部职工喜闻乐见,具备了较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近几年,广大石化企业干部职工开展了不少富有特色、饶有新意的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在活动中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作用的发挥。

三是做到传统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开展企业文化活动应体现传统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把光荣的革命传统与新时期的时代精神作为传递先进文化知识、培育优秀干部职工的重要环节来抓,在活动中贯穿传统的、现实的教育,使得广大干部职工真正从中获益。这也是使得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做到传统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反映企业的光荣革命传统,基层单位要把发扬优良的传统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比如可以组织干部职工参观驻地的革命胜地、观看关于我党、油田企业优良传统的影视图文资料等,让他们从心灵上真正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从思想上深化对企业文化活动的认识。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时刻体现先进性与时代性,做到与时俱进,牢固把握党的大政方针,紧贴国家大事,对于出现的一些迷信的、伪科学的思想要坚决反对。由于基层广大干部职工是时代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的精神风貌和丰功伟绩,以及层出不穷的英模人物和英雄群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创作源泉。

四是避免发展方向上的“单一化”。企业文化“单一化”,将直接影响到干部职工素质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企业文化活动要避免“单一化”的开展,就要把文化建设的开展紧紧围绕在提升企业战斗力这一目标周围,不断加强与企业其他工作的广泛联系,通过寓教寓乐的企业文化活动方式,广泛开展联系。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在企业文化活动与其他工作渗透上下功夫,推进基层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基层的具体情况,把它融入到平常的工作、一日生活制度工作当中去,时刻做到与“法治、德治”教育、企业安全教育相结合起来,把企业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使企业文化不仅仅是满足干部职工娱乐、健身的有效途径,而且要使它成为改造干部职工世界观、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前沿阵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企业文化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

职业素质的作用篇5

“全员导师制”指的是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志向和潜质,除了班主任或辅导员之外,再为每位学生配备一位由在编专职任课教师出任的学业、人生导师。每位导师可以根据本院系学生数量承担大约十名左右的学生指导任务,主要职能是做学生学业和人生的向导与引路人。指导方式灵活自由,可以是定期不定期的集体活动,外出参观、举行郊游、进行交谈、开展小型演讲、辩论、征文、竞赛等,也可以是个别交流与个性化指导,如单独谈心、心理咨询、推敲知识结构如何建构、指导发展兴趣特长、规划专业的发展和人生目标,并接受学生在校期间学业、人生的大事汇报,综合协调、跟踪指导,并分类安排社会实践。

“全员导师制”模式的建立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有其现实依据的:一是目前在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接受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的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久而久之,便一定程度地丧失了自主性和自主能力。面对高职院校提倡素质教育而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一部分学生反而失去了紧张被动管理下的“从容”,甚至无所适从,迷失自我,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行为失衡”;二是众星捧月般的社会、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大都有自尊心强而又听不得批评的特点,在校时和同学易有摩擦发生,而一旦出现摩擦便会造成情绪的激动。另外,强烈的自尊心有时会使人变得偏执,无力自行调节心理,不能及时看清自己在现实环境中的定位并尽快适应,此时便出现一定的“心理失衡”;三是高职院校是学生走向集体、走向社会、走向独立的预备阶段,学生对蜂拥而至的形形的现代知识与信息,多会产生眼花缭乱和迷惘的感觉,缺少社会经验,不善于自主选择的他们,又极易出现认识上的偏差,表现出“价值失衡”。以上情况,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障碍,亦可视作在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全员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客观依据。

实行“全员导师制”,无论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化,还是改进在校学生管理和进一步拓宽学生工作领域,都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利于提高学生素质。首先,学生在校期间,明确有自己的导师,会有一种在校如家的温暖感,有一种心灵的依托,能增强学生的自律性、约束感,并有效的避免行为、心理、价值观的失衡,顺利完成青春期的心理转换;其次,明确导师会使学生在与导师的接触中直接得到各种在课堂上无法得到的教育,如为人处事的能力、敬业爱国的精神、富有个性的思维、学养深厚的气质和谈吐,甚至于导师学者化的执著理想与其甘于淡泊的人生观等等,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于无言中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对学生的现在乃至一生将产生重要影响;再次,明确毕业于不同院校又各有所长的教师作为学生导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长和创造力。常与导师交流,学生能得到及时的学业和人生指导,教师也能随时发现学生的某些潜能和才华,若适时地给予引导支持,引其走上创造之途,无疑利于学生专长和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使其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型人才。

职业素质的作用篇6

自2007年10月1日起,《国务院关于修改〈物业管理条例〉的决定》开始正式实施。物业管理这一新兴行业是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屋的所有权结构由公有产权逐渐转变成个人产权,同时,原来的公房管理者与住户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逐渐演变为物业管理企业与房屋所有权人之间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目前,随着房地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全国物业管理企业也在飞速增加。它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就业起着积极的作用。

物业管理经过20多年的风雨,现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住宅小区物业、工业区物业、高校物业、度假村物业到机场、高速公路物业等,可以说物业管理已经成为与城市的生产、工作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随着人们对物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认可,物业管理将无限的延伸和扩展,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基于此,竞争机制必然介入这个行业。从1993年深圳市将竞争机制引入物业行业,通过招投标选聘资质、实力较高的物业管理企业,并取得成功,使各地物业管理招投标的项目越来越多,包括了所有物业服务的内容。过去的实践已经证明,行业间只有进行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竞争才能促进企业有所前进、发展和创新,对于物业行业更是如此,只有通过竞争选聘物业管理企业,业主才能享受到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的服务,也才能使物业管理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任何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力,主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高技能的技术工人。2003年9月1日《物业管理条例》的实施使油田物业单位即将面临市场竞争的局面,促使物业管理企业提高管理层次;提高物业服务科技含量;提高物业各项服务质量,达到业主日益增长的高标准服务的要求。条例的实施对物业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是一个冲击,对物业系统职工提高自身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培养职业技能

《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使每名职工认识到有一身过硬的技能,掌握充足的业务知识对企业发展和个人生存都是有利的事情,形成人人学习的风气。

辽河油田物业系统是从原来基建单位整体分离出来的,属于后勤服务队伍,职工队伍中管理人员少,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管理人员更少,操作工人技术水平低下。以一个基层物业单位举例,有职工113人,至2011年有物业经理资质的6人,占职工总数的5.3%,有物业管理员资质8人,占职工总数的7.07%,这与深圳市物业管理企业100%物业管理人员有物业管理员资质相比,在质和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从这个侧面虽然不能全面反映油田物业系统职工队伍的素质,但与这种比例相近的单位一定存在。曾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附属单位,油田物业企业大多数职工多年形成的大锅饭思想的恶疾还没有被市场经济的大手彻底拔掉。每月拿着工资、奖金,工作中怠工、误工,企业的兴衰与个人无关,不学无术的人大有人在。随着《物业管理条例》的立法,物业管理将逐步实现正规化、法制化、专业化、市场化。条例中不仅对物业管理企业提出具体权利、义务,也明确了业主及业主委员会的权利、义务、职责,其中业主大会有权“选聘、解聘物业管理企业”的条款就让油田的物业公司看到了市场经济的力量。所以物业服务的好与差,与企业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关系。现在油田企业职工经济收入依附于所在企业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企业的兴衰与否关系到自己的利益,所以提高自身素质不仅是个人未来竞争的需要,也是企业前进的动力。《物业管理条例》的大力宣传,使物业职工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是企业前进和发展的必须。

技术工人原来对参加技能鉴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认为物业维修没有高难度,修好就行,质量就不敢保证了。但现在大家充分认识到,长此以往没有过硬的技能就有可能被业主解聘,被市场大潮淘汰,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苦练技术,争取取得更高技能标准的人多了起来。居安思危的思想不仅工人有,作为管理人员也感到充实自己的重要性,对各种资质考试、培训都争先报名,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也有通过其他形式学习技能知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及业务技能。

二、树立企业形象

职业素质的作用篇7

关键词:徽文化;安徽旅游;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徽文化是历史上徽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精神面貌和物质形态综合。徽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目前大众对徽文化的了解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徽商文化的传播,二是安徽旅游事业与徽文化的结合。其中安徽旅游中渗透的徽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更加深入,同时这种文化表现方式也正在影响着旅游人才的培养。

一、徽文化与旅游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徽文化在安徽旅游职业院校学生培养中已经有步骤的渗入,在提升旅游人才人文素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培养中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徽文化与学生素质培养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1.文化挖掘深度、广度不够。目前高职旅游专业融入徽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还不够丰富。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中仅是与旅游景点的结合。针对旅游景点的讲解融入了徽文化。这种引入方式虽然对于学生的旅游知识素养有一定帮助。但是随着游客消费需求和旅游事业的深入发展,这种简单的景点境界介绍徽文化已经略显不足,未来旅游市场竞争已经逐渐向文化竞争转移。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精神陶冶功用[1]。而景点讲解中的徽文化碎片化比较严重,不足以发挥徽文化的独特性和全面性。因此在今后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更加系统的对旅游职业人才的徽文化精神内涵体系做深入的培育和建构。

2.特色和品位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徽文化的挖掘开发中与教育的结合是一种重要途径。而且这些也都为职业人才培养和规划中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当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重在塑造一种特色,形成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特色才能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当前人才培养中,从知识结构看,常规性理论培养占据了大部分内容,而对于那些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内容还存在一些欠缺。同时文化品位与学生的结合也存在一定的疏漏,注重俗文化或雅文化,或者雅俗盲目结合的现象。

3.文化氛围没有在教育中完全形成。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文化氛围。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师生对徽文化与旅游课程的认识上。高职院校将徽文化课程作为一种选修课设置。这种设置首先没有将徽州文化与旅游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另外,选修课程的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文化氛围的培育和形成效果[2]。另外文化氛围的欠缺还表现在实践课程当中,校企合作中无论是企业方还是高职院校都是在一些基础岗位和基本技能上对学生进行强化和培养,设计到文化属性较强的旅游岗位则学生很少触及。

二、徽文化与旅游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结合路径

徽文化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结合是未来旅游市场体系完善的内在要求,这不仅在提升人才素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在支持安徽旅游发展潜力上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二者的结合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重点突破。

1.改善徽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度。当前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徽文化内容总体呈现支离破碎的特点,或者说是以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为出发点,而不是从徽文化本文出发的。这对旅游与文化的结合的影响越来越不利。为此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应当更加系统的对学科体系进行有计划的文化渗透。具体而言应当在课程体系开发中重新定位文化属性。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与徽文化有关的内容和节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他们对整个文化体系结构域旅游知识结构的融合。以往的旅游知识讲解中,以旅游为本位,旅游知识讲到哪里就附带着文化知识作为辅助[3]。这种状况应当适当调整,文化因素的定位应当进一步提升,旅游知识和文化知识应当同等重要,甚至可以以文化属性为出发点。以文化为主要出发点,文化发展到哪里,旅游就讲解到哪里。文化系统在学生知识结构将具备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

2.铸造旅游专业的文化特色。徽文化与旅游专业的结合要形成特色,首先需要学生系统的了解和学习徽文化的渊源。具体而言,在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中有必要设立一门独立的课程对徽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为此安徽旅游职业院校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应当是课程开发,开发一门属于自己的徽文化课程,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同时又可以为学生接受。决定这一环节能否取得实效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教材。编写适合当代学生思维特点的教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学习、了解徽文化的积极性是一项非常关键的作用。为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当注重教材知识的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结合。

3.结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营造文化氛围。徽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高职院校发挥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在学生意识中强化徽文化这一概念。课程教学资源总体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这两种资源的开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已经有所涉及,现在我们要解决的是将其推向更深的层次。例如在校内的培养中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讲座等资源形式对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讲解和教授。校外资源当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模式,选取文化企业或者文化特色较为明显的旅游企业作为合作方,将学生输送到文化属性较强的岗位上。制造机会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的接触文化教育。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评估机制,在经历一段实践的磨合和摸索之后高职院校的文化氛围必定能大有改观。

参考文献:

[1]李修松.依托古村镇建立徽文化生态保护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

职业素质的作用篇8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质大学生职业发展影响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刘利益(1961-),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工机械。(江西南昌33009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01-02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需求的因素,也有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规格越来越高,还有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问题。大学生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关系到其在步入社会后是否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能否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问题。因此,高校在育人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职业素质培养,尤其是其中的大学生隐形职业素质培养,常常被人们忽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隐形职业素质是一种潜在的职业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对人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更大的影响。

一、隐形职业素质是人的一种潜在职业能力,它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

人的职业素质结构可以形象地用“素质冰山理论”来描述,职业素质就如漂浮在水中的冰山,有水上直观、可见部分和水下非直观、不可见的部分。水上部分是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知识、技能等,而水下部分则是不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思想、观念、动机、态度、责任等。水上部分一般代表了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属于表层知识;水下部分则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属于深层知识。在不同人之间,水上部分的素质差异容易被区分、鉴别,可用考试成绩或用一些学历证书和专业证书来证明,是人的显性职业素质;水下部分则不容易被区分、判断和评价,属于人的隐性职业素质。一般认为,漂浮于水面之上的显性职业素质仅占素养整体的1/8,而藏于水下的隐性职业素质要占到素质整体的7/8。因此人的隐含的、不可见的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主体。

从显性职业素质与隐性职业素质的关系和所在的地位来看,人的素质就如一棵大树,地上部分显露的茎、枝、叶、花果是显性职业素质,地下部分的根系部分是隐性职业素质。地上部分的显性职业素质是地下部分隐性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而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是地上部分显性职业素质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地下部分隐性职业“根系”的发展,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就会“枝少而叶稀”。要使大学生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枝繁叶茂”,应当重点培养其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促进其“根系发达”。由此可见,显性职业素质只是人的职业素质的表面素质、浅层素质、可考量素质;而隐性职业素质则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它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要求,涉及人的职业道德的意识层面、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等,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决定人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基础内容。

二、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部分的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对其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表现:

1.从宏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来获得。然而,若想要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技能,进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的效益、社会的效益和工作的成果,就需要有诸如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务实态度、创新思维和协调配合等隐性职业素质的支持,都需要依靠隐性职业素质来促进人的职业发展。在当前社会时期,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对职业发展固然重要,但这些只是工作的一种工具,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的成败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依靠隐性职业素质去慢慢地习得、弥补,而没有了隐性职业素质,再好的专业技能都只是劳动中的工具,人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隐

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并且很可能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因此,一朝一时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能让大学生终身受益。但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发展意识、永恒追求等隐性职业素质,却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持续性、发展性的影响,具有强劲的、不竭的推动作用。隐性职业素质可以应对未来社会职业变化的需要,可以使大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并不断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最终推进大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隐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在未来多变职业环境中的拓展能力。大学生走上社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或许都要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失败,面临各种艰难与困苦、竞争与压力,而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们有坚强不屈的品质,不怕吃苦的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应对挑战、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积极竞争的精神;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职业岗位不太可能是终生不变的,人们需要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岗位变迁、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这些都是对未走上职业岗位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其工作技能可能很高,但若没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没有包容、密切合作的精神,没有勇敢、敢于担当的品格,没有友善、无私助人的品质,就不会有大的职业成就。所有这些,都是在未来复杂的社会中,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隐性职业素质。

2.从微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当前金钱至上、功利充斥的社会环境中,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能够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使命,有利于他们在职业选择中响应党的号召,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艰苦岗位,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实现有社会价值的人生追求。第二,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充满着情趣与快乐。一个只有职业技能的人,只能作为一个劳动者、生产者来生存,为了谋生而工作。而一个具有隐性职业素养的大学生,其情趣追求是丰富的,他们往往将职业的发展看作自己的精神追求,当作提升自我价值的平台。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开阔的,职业生活是快乐的,职业发展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他们事业的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第三,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体处于人类社会环境,要与人接触,与人交往,并通过人际关系,构筑起自己良好的职业发展氛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应当是和谐的,在对待人、接触人中应当是包容的、理解对方的,应当是友好的、善待对方的,应当是协调的,顾全大局的。深厚的隐性职业素质,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实现了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今后社会生活的精神满足。三、积极加强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当前,应当从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出发,重视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此推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1.全方位加强隐性职业素质教育,积极构建高校隐性职业教育体系。隐性职业素质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当前,高校应当结合社会对大学生隐性素质的要求,从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出发,将隐性素质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多方位参与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构建党政工团全方位育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密切结合,互动发展育人的体系;应从发挥德育课题主渠道的作用,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职业的体验,使他们在职业认知、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业行为方面,提高认知,增加实践机会。

2.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隐性职业素质发展环境。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构成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部分。高校应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培养学生情趣、净化学生心灵出发,倾力打造学校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区公寓文化,加强教育教学设施投入,推进文体场所建设,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将物质层面的信息,向大学生传递大学文化,辐射大学精神,诠释大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提高他们的隐性职业道德素质。

3.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

作为隐性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在隐性职业素质中,人文素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在做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不但理工类学生要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即使文科类学生也要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人格品质、敬业精神、集体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隐性职业素质的教育。

4.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对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影响作用。在高校育人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术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师的个人修养、行为风范、道德礼仪、人生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一个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教风学风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润物细无声”地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科学精神等产生着重要影响,这对于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巨大作用。

5.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过程。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引导和组织他们多参与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认知社会,在社会认知中体验人生,并从中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对当前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对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他们自觉、自愿、自主地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鲍海君,冯科.隐性职业素养:失地农民培训的关键领域[j].成人教育,2010(4).

[2]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3]许万飞,赵永林,黄平.浅谈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能力的助推和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

职业素质的作用篇9

关键词: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社会素质

中图分类号:D64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146-02

我国的经济正在面临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能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由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缺乏特色、企业缺乏和高职院校合作、政府对高职管理缺乏统筹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高职学生难以获得职业能力,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聚集所形成的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如何高效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就成了当今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关健

2006年1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材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现实意义。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强化职业道德培养,强化职业道德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德智双修的人材,使人力资源在全社会中得到合理的配置,是职业素质问题的关健。作为具有自身特殊性的职业道德大体上由八个基础范畴构成,即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这八个范畴从八个特定方面反映出职业道德的特定本质和内涵,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道德范畴体系。而这八个方面与职业素质之间是具有同构性的。职业素质广义概念范畴的内涵应包括能力和品性;从外显性和内隐性上区分,职业素质应包括外显性很强的职业能力素质、内隐性很强的职业社会素质。而狭义概念范畴的职业素质内涵,则专指内隐性职业素质:职业品质和性格。职业品性是职业要求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情境作用下,通过他人社会示范、提示和忠告,迁移内化的结果。

二、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内容

职业素质教育,包括职业社会素质养成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教育。职业社会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使学生从学校人成为社会人,再成为企业人的教育过程,应当在校企合作平台上,在模拟或真实的就业创业职业岗位工作情境中,结合工作项目/任务展开;通过运用案例认知、环境熏陶、规范约束、自我约束、项目演练、职业活动渗透等方式,激发引导学生去自觉主动建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教育的作用是使学生具备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通用能力基础,应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情境中,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培养方式反复训练来完成。在高职教育中,应该当这两者关系理清,应用于教学的实践。

(一)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的灵魂。公民在选择职业时应该把服务社会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广大从业人员都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分别从事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职业,社会才能顺利地前进和发展。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广大社会成员,包括从业人员自身,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才能逐步获得全面发展。

(二)职业态度,它不仅揭示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的客观状况,他们参加社会生产的方式,同时也揭示他们的主观态度。其中,与职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对职业态度有着特殊的影响。一个从业人员积极性的高低和完成职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价值观念。改善职业态度对于培育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有着基础性的价值。

(三)职业责任,这是一个反应职业伦理关系的核心概念,也是构筑职业伦理学的核心或关键的伦理范畴。作为职业伦理学范畴的“职业责任”概念,不仅指从业人员必须履行的由法律规章和伦理法典所确定的义务即客观责任,而且指从业人员基于自由意志对义务或客观责任的承担,即对某项义务或某项工作任务承担主观责任。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职业责任”被用来评价从业人员的行为(负责任的和不负责任的),并被赋予了伦理主体性的内涵。

(四)职业纪律,是从业人员在利益、信念、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自觉的新型纪律。从业人员理解了这个道理,就能够把职业纪律由外在的强制力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形成新的道德观念。从根本意义上分析,社会主义职业纪律可以保障从业人员的自由和人权,保障从业人员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职业纪律虽然有强制性的一面,更有为从业人员的内心信念所支持、自觉遵守的另一面,而且是主要的一面,从而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这不仅是一个道德层次的要求,也是法律层次的规定,违反职业纪律更可能是违反了法律要求。所以培养职业素质,应该对基本的法律要求也是必要的。

(五)职业良心,是职业伦理行为的自我调控机制。职业良心在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从业人员品德的最高体现,又是从业人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的工具。良心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反映在人的伦理心理之中的与一定的社会伦理关系相应的伦理原则。良心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人的理性、情感、意志、甚至潜意识、直觉等等因素有机地结合成的一个严密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多种伦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职业良心集自我调节的各种心理因素于一身,是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信念、职业伦理情感和职业伦理习惯的统一,是从业人员对职业伦理规范体系的积极反应,又是对职业伦理义务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行动。从业人员对自己所承担的义务认识得越深刻,他的伦理责任感就越强,他的职业良心对自己行为的指导和纠正作用就愈大,他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愈强。

(六)职业信誉,是职业责任和职业良心的价值尺度,包括对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所做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以及正确的主观认识。从主观方面看,职业信誉是职业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的表现。职业良心的这个方面,能使一个人自觉地按照客观要求的尺度去履行义务,宁愿做出自我牺牲去保持尊严、信誉和人格完美,也不愿违背职业良心,做出可耻、毁誉和损害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职业信誉鲜明地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和主人翁的职业态度。从客观方面说,职业信誉是社会对职业集团和从业人员的肯定性评价,是职业行为的价值体现或价值尺度。同时,职业信誉又要求从业人员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纪律。

(七)职业作风,是职业道德的外在表现。从业人员在其职业实践中所表现一贯态度。从总体上看,职业作风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在从业人员职业生活中习惯性表现。社会主义职业作风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好比一个大熔炉,能把新的成员锻炼成坚强的从业人员,使老的成员能永远保持优良职业品质。职业集体有了优良职业作风,就可以互相教育,互为榜样,形成良好的职业风尚;就可以使好思想、好品质、好行为发扬起来,使坏思想、坏品质、坏行为受到抵制。事实充分说明,职业作风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职业作风的内在根据,职业作风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职业作风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八)职业技能,是具有深刻的职业精神价值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职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且迫切需要干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熟练从业人员。

三、在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中突出培养职业道德

目前,高职院校一直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不好,在顶岗实习和应聘时以得到企业认可。用人企业反映,高职学生的工作经验不如农民工,操作技能不如中专生,知识水平如本科生,他们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在企业最多培训一个月就可以达到;企业招聘高职学生最看重的是人品:没有好人品就无法放心使用。用人企业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依次是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知识水平。这表明企业聘用高职大学生时往往把学生的人格修养和行为放在第一位。

在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中突出培养职业道德,必须基于企业第一质量需求和职业人才成长培养规律厘清有关的概念。学生职业素质,指企业面向高职学生招聘员工放在首位的用人标准,即对学生人格修养和行为品质的认可度。第一层面是对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格修养和行为习惯的认可度,第二层面是对学生从事职业活动的人格修养和行为品质的认可度。职业素质,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的,在职业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内在、相对稳定的职业心理品质,是从业者在与职业环境相互作用中,外化出来的职业行为表现和态度表现。

高职院校应该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设定职业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培养职业社会素质和职业方法素质。职业社会素质包括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社会适应性、终身学习理念;职业方法素质包括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然后.按照职业社会素质养成和职业方法素质形成“必须”、“够用”的原则,选定职业素质课程内容,然后在课程中展开对职业道德的内容。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包括三个层次:通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培养从事所有职业学习和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培养从事具体专业岗位工作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岗位实践核心能力,培养从事具体专业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项能力。培养职业社会素质的课程也包括三个层次:职业基本社会素质养成课程,培养从事所有职业学习和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础,将职业道德穿插在职业岗位能力训练课程中实施,岗位实践社会素质课程,一般渗透在岗位实践核心能力训练中实施。基于工作过程主体完成工作任务的态度表现、行为表现描述教学目标;以工作项目、工作任务、案例、日常行为、岗位体验活动、岗位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主体形成特定职业素质需要的知识、经验、对策为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环境设计教学情境:在“教学公司”体制和就业创业职业岗位实践体验、模拟、实践“三个学段”联动的工学机制中实施课程教学;职业素质养教育的基本方式是案例认知、环境熏陶、规范约束和自我约束、工作项目训练、职业能力训练渗透;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职业素质教育学习考核标准基于工作过程行为表现、态度表现,产品或服务效果技术标准设计。

通过这些指标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从而可得出学生的职业素质好坏。将好坏分类再进行培养计划的再次分配,再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用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成立职业基础教育学院,承担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工作任务;建立职业素质教育研究与鉴定认证中心,承担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和鉴定认证工作;聘请职业培训专家和企业家全程指导和参与职业素质培养过程;通过校内选拔培训和面向企业聘请,建立职业素质教育教学团队等,再一次进行深入的职业道德考核。学生通过考核,在学习和实践过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来完善自己的职业素质。

作者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职业素质的作用篇10

关键词: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评价体系应用高等职业

一、食品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适应能力、坚实的知识基础、独立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构成食品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对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进行调研,企业关注的职业素质包括专业技能、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实验实训、课程改革、素质平台课程建设、创建文化校园活动等方法,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食品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食品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体现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主观相结合

对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果,学生自身、同学、教师、家长、社会相关人士

都有权进行评价。首先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测评是主观评价,其他评价成员包括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意见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共同构成客观评价。客观、主观评价相结合,打破传统的终结式评价,从细节、过程、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保证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评价的客观、准确性。

2.评价与培养相结合

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评价培养效果,所以说评价指标同时也是培养指标。

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评价,让学生对其起到正确认识的作用,使学生清楚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学生主观评价自己,以及评价其他同学时引起的反思,能更好的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食品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职业素质评价,是以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的一种判断,如若客观、准确地进行判断,测评体系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具有指导作用、激励作用。评价的结果教师认可、学生认可的同时也获得社会的认可。测评体系应该符合教育学原理,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各个要素评价,评价的结果要能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1.评价体系的基本结构

根据现有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评价资料,通过调研分析,结合专业特点,将评价体系分为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行为素质和社交素质五个大的测评方向。

思想道德素质又可辐射出思想品行、职业道德、集体观念等;身心素质包括身体健康、自信心、意毅力、竞争意识等;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考取证书、参加技能大赛、创新意识等;行为素质指敬业精神、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认真严谨的态度;社交素质包括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参加文体活动等。

四、职业素质评价的应用

构建职业院校的职业素质评价是一项复杂艰难的工作,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虽然已经得到认可,但职业院校中对职业素质进行系统评价的还极少。由任课教师或者是学管教师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带有个人主观判断,或因获得信息不全出现误评,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职业素质的真实情况。并且,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于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评价方式方法的准确应用。

在具体应用中,一定要牢记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评价,都不是某个人、某门课程独立完成的工作,需要众人的通力合作实现培养目标。在评价中,要遵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方式实行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并引入第三方即企业和公司相关人员参与评价活动,最终得出评价结果。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可靠、较为准确地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状态,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为初步判断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3.17

[2]魏春艳.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