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技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13:58

职业素质技能篇1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裁判技能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319-01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是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考核、技术革新和生产工作紧密结合的一项职业教育活动。而职业技能竞赛中的裁判员肩负着宣传职业技能,推动职业技能发展和促进技能水平提高的重任,因此职业技能竞赛中裁判员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发展要求裁判具备专业技能素质

职业技能竞赛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普及下得到了快速蓬勃的发展,并且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形式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使大量的从业师资队伍有了较为明显的业务提升,而且在实训基地建设、竞赛项目设置以及内容丰富程度上都与岗位生产技能紧密结合,并且通过技能竞赛形式培养和选拔出的技能人才在各自行业舞台上得到了展示和肯定,而职业技能竞赛良性的发展对竞赛中处于裁决地位的裁判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裁判员除公正执法外,还要引导该职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提高,这就要求临场执法裁判员具有权威性。为了推动技能普及与提高,裁判员在临场执法时,必须掌握好合理、平稳的判断标准,使选手能保证最佳状态和发挥最高水平,增强竞赛的精彩性与对抗性,作为职业技能竞赛的专业裁判员需要具备更加扎实的技能素质基础。

二、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应当掌握的技能素质

裁判工作首先需要裁判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但同时需要科学的裁判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仅凭裁判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裁判结果。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都会有某种局限,每个人的观察和判断都有可能发生错误,只有依靠科学的裁判方法才可能克服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控制好观察和判断错误的影响,科学的裁判方法是裁判质量的重要保证。

1.裁判要素是科学裁判方法的基础

竞赛裁判包括裁判规则、裁判标准、裁判评分三个要素。裁判规则是指裁判员的执裁准则,规定了裁判员的资格,选手的资格,竞赛程序,评分程序,决定竞赛名次的方法等。裁判标准包括评定竞赛行为的若干指标,评分量纲,最小记分单位及其意义等规定。比如裁判标准可以规定各种技术操作共同的评定指标;操作的完整性,操作的稳定性,操作难度以及产品质量。裁判标准还需要规定裁判评分的量纲;最小记分单位;每一评分单位在各评定指标上代表的价值相等。裁判评分指裁判员根据裁判标准对选手的表现做出判断,并以记分的方式作为评定结果。在裁判中,根据各评定指标,判断选手操作结果的质量,将评分分配到各评定指标上,可以说,每名裁判员对选手的评定结果是各评定指标得分的总和。裁判员只有准确严格贯彻裁判要素,才能做出公正的裁决。

2.科学的裁判方法是公平公正裁判的保证

裁判方法指裁判员根据一定的裁判标准,观察和判断选手的表现并对选手的职业技能进行评定的技术方法。合适的裁判方法应该使得裁定结果具备“有效度、有信度、公正公平”三个条件。效度是指裁判结果的准确程度,裁判方法的效度越高,表示它所裁定评价的结果正确反映职业技能的程度越高。信度是指所得裁定分数的稳定性,一致性或可靠性,主要表现为裁定过程中对于各选手的评分标准是否基本相符。裁判工作质量首先取决于每位裁判员掌握裁判标准的稳定性.然后才有可能做到全体裁判员评分的一致性,最终达到裁判结果的准确性。裁判员各自独立判断和评分,不允许任何其他组织或个人对裁判员的判断和评分施加影响。为了使评分的平均值这种集中量数代表性更强,离散程度更小,就有必要去掉最高、最低两个极端评分。其实,被剔除的评分并不表明裁判员的判断有多严重的偏差,恰恰相反,因为被剔除评分的裁判员“守住”了评分变异的“边界”,也保证了整个裁判结果的有效性。

3、准确无误的裁判指令,避免裁判行为对参赛选手的影响

在职业技能竞赛过程中,选手通过训练有素的职业技能来展现自身的业务水平,而社会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当从事精细动作的操作或复杂困难的心智操作活动时,他人在场都有可能降低活动效率,提高差错率。作为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必须要有明晰一致的裁判指令,避免在竞赛过程中与选手有过多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选手们竞赛行为的影响。裁判员的言语,表情,视线,手势,体势等,都可能对选手产生某种暗示作用,增加选手们的心理紧张和压力,从而影响竞赛行为。特别是在职业技能竞赛操作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竞赛标准执行,不能中断或影响选手的连贯操作而导致选手发挥失常。

4、调适评定偏差是科学裁判方法的补充

职业技能竞赛裁判主要依靠裁判员对选手行为及其结果的判断。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人的判断都是可能发生错误的。裁判员也不例外。心理学将绩效评定中凡是非故意歪曲的判断结果与事实的偏离统称作评定偏差。评定偏差并不可怕。人能够认识到评定偏差,就可能消除或控制评定偏差的影响。通过培训,使裁判员们了解造成评定偏差原因,有可能发生的偏差类型,就能有意识地控制偏差因素,指导自己的判断活动,从而将评定偏差的影响控制到最小,获得高质量的裁判结果。造成评定偏差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可能造成评定偏差。人辨别物理刺激差异的能力称作差别感受性。可辨别的最小物理差异量称作差别阂限。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选手们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职工,工作行为及其结果的差异更为微小。所以,裁判员有时可以借助某些测量仪器帮助自己做出判断。其次,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也可能造成评定偏差。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选手们的行为差异不仅表现在竞赛过程中,还会表现竞赛的其他方面,这时裁判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社会经验在判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培训和竞赛裁判实践可以帮助裁判员有效减少评定偏差。

此外,疲劳、厌倦、紧张、不认真等,都可能增大评定偏差。评定偏差并不可怕。对裁判员的要求也并非超越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局限避免偏差,而是通过理性的观察和判断弥补认识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局限。只要了解造成评定偏差的原因和可能发生的偏差类型,通过培训有意识地控制偏差因素,就可以将评定偏差控制到最小而不致影响裁判质量。此外还有一些统计技术可以帮助竞赛裁判有效控制评定偏差的影响,保证高质量的裁判结果。

三、职业技能竞赛裁判技能素质的持续发展与更新

职业技能竞赛裁判的技能素质必须得到持续发展与更新,一方面裁判员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和提高,在专业技术领域有更高更深的造诣,来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裁判员要与教练员与选手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从训练以及实际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培训实战技巧和应试应赛措施,练就火眼金睛,能够在竞赛裁决中更准确更到位更公平。职业竞赛裁判员担负着判定参赛各方的成绩、胜负和名次,提高参赛者技能技术水平,培养良好道德风貌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裁判员在场上是执法者,在社会上是技能竞赛的组织者、宣传者和指挥者,在本人的工作单位是普通的劳动者。赛前,裁判员要认真学习竞赛规程和规则,并检查场地、器材、灯光等各项准备工作情况,以及参赛者的服装、号码、其他标志是否符合要求,按时开赛;赛中,要公正执法,遇到意外情况发生时,应保持镇定,并合理而及时的进行处理;赛后要认真听取意见,进行总结和技术点评。这样才能使得整个竞赛和临场裁判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为使竞赛各方能在均等条件下进行比赛,裁判员必须起公正执法的作用。参赛选手们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评分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毫无顾虑地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技术水平。裁判员正确执行裁判规则和标准,努力消除错判,减少误判,平稳而准确的进行判定,是保证比赛在公平条件下顺利进行的基础。裁判员之间必须加强配合,互相支持,并要处理好裁判规则和标准事先所未能详尽的问题,以鼓励比赛的精彩性等,这些都是裁判员执法水平的表现。

技能竞赛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增强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证安全生产。而其中竞赛裁判员的技能素质决定着执裁水平,使比赛在公正、平等、合乎规则和规程的条件下进行。要使技能竞赛深入人心,得到参与者的广泛认可,就要求技能竞赛裁判员首先应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做到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切实加强专业技能素质的提高,注重裁判方法的学习和培训,以满足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需要,从而为职业教育水平的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职业素质技能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道德培养

abstract:vocationalschoolstotrainhighlyskilledpersonnelforthetargetapplication,intheprocessoftrainingthestudents,theemphasisontheoreticalknowledgeandpracticalknowledge,learning,ignoringtheethicsoflearninganddevelop,tobecomeaqualifiedprofessionalpeople,notonlyhaveasolidscientificknowledge,butalsohavegoodprofessionalquality.

Keywords:Qualityeducationethicstraining

职业类院校的主旨在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校也是以此为目标,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期获得卓越成效,因此,教师们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知识的讲解,技能的培训等方面,只要科学知识达标就认为这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同时也将是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员工有过硬的技术,同时还要求员工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尤其是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造能力。显然按照目前优秀的员工的标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合格,所以,怎样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企业人才是我们应该一起深思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缺失的表现。

1、仅仅是完成工作任务,质量要求不高;

2、生产设备是单位的,与我没有关系;

3、不注意个人形象,语言粗俗;

4、不按照标准穿戴劳动保护衣、帽、鞋、手套等防护工具;

5、不注意工作环境卫生,随地吐痰等;

6、没有良好的工作习惯,生产工具随意摆放;

7、缺乏安全工作意识,工作时间随意串岗、聊天等;

8、缺乏创新意识,安于现状。

二、产生原因。

1、自我要求不高,认为只要干好工作就可以了;

2、自身素质比较低;

3、老师只注重了知识的培养;

4、老师没有以身作则。

三、改进措施。

1、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给学生将生产安全的重要性,教会学生正确的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如何合理利用工作空间,工具应如何摆放便于取用等。例如:在生产现场,常用工具应该摆放在较近的位置,便于取用,不常用的工具和大型的工具摆放在固定位置,可以最快找到并应用;加工前的工件应摆放在待加工区,而加工后的工件应摆放在已加工区;工作服要正确穿戴,袖扣要系紧,女工头发要全部装进工作帽中,女工不能穿高跟鞋等。

2、有些学生把在校期间的学习重点全部放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忽视了个人修养的提高。学校可以开设一些选修科目,提高学生个人修养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开设演讲与口才训练课,让学生敢于开口讲话,会讲话,对下一步参加招聘会推销自己非常有帮助,同业拓宽了就业面;开设社交礼仪训练课,让我们的学生学会适用于不同场合的社交礼仪,对提高个人形象很有意义;开设美文欣赏课,让学生接受心灵的洗礼,由内而外散发出优雅的气质。

3、培养学生努力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优点: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但是我缺乏合作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国是世界上机械行业先进的国家,出产的机械产品不用做广告而畅销世界,他们也需要合伙人,但是他们不选中国人,德国人认为中国人工作态度不够严谨,经常说:差不多。德国人的菜谱上会写明每种调料的具体数量,厨房里必备一架天平,中国人的菜谱对调料的标注经常是:少许,适量,没有明确的数值。虽然不能以点带面,但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态度不够严谨。我们要创新,要出成绩,要走向国际严谨的工作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

4、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楷模。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把优良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人生观念灌输给学生,潜移默化中学生获得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例如:作为教师就应该严格遵守教学规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知识讲解准确、清晰、重点突出、操作正确;会正确使用设备和工具;按安全操作规程要求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做好防护措施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为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员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优秀的员工是企业的生力军,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培养更多的、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员工是我们的责任,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是取得成效的必经之路。

职业素质技能篇3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40)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目前参差不齐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校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亟需要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完善教师招聘、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培训、严格教学管理、改善教学条件等方面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职业素质技能篇4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技能;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225-0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对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对人才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多数技能型人才都是来自职业学校。然而当前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质量还不是很高,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并不能达到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所以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问题

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等职业学校培育出越来越多的实用技能型的人才,这些学生不仅拥有专业技能素养,而且基本素质也很良好。然而,通过近几年来对一些高等职业学校的调查,发现每个学校都存在至少1/3的学生基本素质状况令人担忧的现象。良好的基本素质的养成是靠长期坚持的,而恶劣的基本素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因此,那些基本素质败坏的学生在校园内很快带坏了部分学生,不良之风很快形成了,这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们的不良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缺乏道德意识和法制安全意识,行为、举止比较极端,对个人的整体形象不注重,不懂得去尊重他人,对自我约束能力差,经常违反班级班规;对自己的情绪不能很好地控制,遇事易冲动,动辄武力解决问题,不能和同学和平愉悦地相处;不体谅父母,随意挥霍父母的金钱,不依据自身家庭经济能力消费,过度痴迷于网络文化,特别是网络游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学习上没有树立力所能及的目标,缺乏动力,导致学习成绩落后于几乎所有人;没有责任感,不管是对家庭还是对学习都没有自己应该做到哪种程度的责任感;意志力很薄弱,遇到困难自身无法承受,只会选择逃避。这种败坏的基本素质一旦根深蒂固,不管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是学习成绩的提高都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也不利于学校的教育管理。

二、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现状

首先,职业学校对技能培养的理解存在偏差。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学生修完所有课程,就能实现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对学生的理论灌输,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其次,职业学校尚未建立特色的职业教学体系,现有的职业教学模式与普通高校一致,单一枯燥,缺乏新意,与实际脱节。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主要偏重理论讲解,而且没有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课程安排不合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时间太短。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技能时缺乏系统性的安排,而且培养重点有所偏倚。职业学校虽然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训,但是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时主要是以理论授课的方式,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升。

三、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质量

1.提高学生的素质。

(1)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新生入学后,教师应立即引导他们阅读《学生手册》,并帮助新生了解相应的校纪校规,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严格遵照法律法规办事,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要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细节往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倡导学生讲文明、讲礼貌;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和精神需求,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并提升其心理素质,使学生具备更加坚韧的品质,能在挫折中成长起来,勇敢地面对逆境,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意志,为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身份的转换提前做好准备。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接触的最早的一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质量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对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比较熟悉,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统一。学校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管理,从而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改善教育效果。此外,要对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类型进行调查研究,根据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来制定具体的改善措施。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工人和农民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处理不当,所以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一些活动与家长进行互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教师可以借助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并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以及如何正确地应对学生的成长问题,加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还可以定期地进行家访,增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了解,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另外还可将学生引入到沟通活动中,形成三者互动的形式,促进教师、家长和学生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3)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职业学校在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基础学科的教育。只有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除了必须拥有优秀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学校必须认识到文化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实际为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职业学校可将语数外以及计算机作为必修课程,并规定每个学生都要通过课程考核,若是达不到考核标准,可以利用补课来帮助学生通过考核;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篮球赛、足球赛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能使学生劳逸结合,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上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沟通环境,使学生更容易表露自己内心的情感,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并及时的采取措施,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帮助。学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进入企业中进行体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社会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为日后学生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技能。

(1)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及时了解专业相关的最新信息,掌握新技能,并将这些新知识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其次,专业教师必须拥有优秀的实际操作技术,并持有中级以上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教师不但能够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能将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教给学生。然而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职业学校必须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2)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职业学校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理论知识教育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所以职业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在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和了解,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对专业技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操技术。实践能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因此,职业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并提升自己的实操水平。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使学生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学校可举办一些专业技能大赛,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此外,学校应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操技能。

结语: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学校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职业素质技能篇5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素质;职业教育

技能大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把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这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十分重视专业技能大赛工作,围绕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这一最终目标,努力完善各种与技能大赛相关的管理机制,整合各个专业的优质资源,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内涵建设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努力完善技能大赛管理机制

专业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实施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人财物等方方面的统筹与协调。高职院校应从组织、制度、经费、实训场所、师资队伍等方面为技能大赛提供保障。

1.组织保障

对技能大赛的组织保障应分层细化,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和具体的项目实施小组各负其责,领导小组从学院层面宏观统筹和协调整个技能大赛的开展;指导小组由各专业教师组成,负责赛前训练计划的制订和落实;实施小组由具体参赛学生组成,依照指导小组的训练计划完成备赛和参赛工作。

2.制度保障

出台《专业技能大赛管理办法》,具体涵盖内容如下:①建立覆盖全体师生的参与制度;②建立逐层逐级分类的选拔制度;③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大赛制度;④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合作制度;⑤建立专项持续投入的经费制度;⑥建立落实目标责任的考核制度;⑦建立鼓励争优创优的奖励制度;⑧建立加大舆论导向的宣传制度等,将技能大赛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科学化的管理。

3.经费保障

以“预算管理、指标到系、专款专用”为原则,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不同专业各自的特点,将专业建设经费纳入学校的年度财政预算。对于技能大赛工作,要求从专业建设经费中专项列支,为赛前准备、赛中使用、赛后奖励等所需经费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

4.实训场所保障

实训场所从仪器设备、场地安排、管理模式等各方面均应以企业生产标准为参照,紧跟技术和工艺发展的前沿,不断引入实训教学所需的新设备、新材料、新方法等,为各专业开展技能大赛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5.师资队伍保障

以“内培外引”的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通过指导技能大赛、采取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教学或技术指导。

二、以专业技能大赛为载体,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技能大赛能够让学生真正进入实战状态,不仅调动学生全部知识的储备和全部经验的集合,全身心投入,而且还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开拓精神。所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和意义。

1.帮助学生融合所学专业知识精华

多年组织技能大赛的经历证明:在技能大赛过程中,学生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精华,并进行协调、整合和运用,才能在大赛中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在这一创造性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生们通常会感到知识与技能捉襟见肘,也会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真实含义,明白哪些知识是自己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知识,明白将来努力的方向。

2.帮助学生发现所缺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很多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但经过参加技能大赛,他们对自己的自我认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存在薄弱点,离优秀技术人才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选手在参加大赛后总结:“参加技能大赛,最大的感触是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太少,原来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如此的单薄可怜,平时书本上学习的知识太理论化了,真正运用到实际操作竟是出乎想象的困难。比赛的过程是曲折的和艰辛的,我们需要这种比赛来锤炼自己,获得人生难得的经验,而这正是我们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技能大赛是在用事实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懂得了自己现在缺什么,将来应该怎么努力。

3.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熟练的技能必须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实践的空间,让学生有了亲自动手、在实践中锻炼的好机会。比如,中药调剂大赛中,按照处方限时调配中药这项比赛,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中药组方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独立调配中药处方的实践技能。这些活动看似简单,却能有效迅速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首先,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在大赛过程中,学生要时常克服设备不完善、原料不到位、配合不默契等种种困难,并为了集体荣誉,不辞辛劳,全身心投入,高度敬业。

其次,培养学生的意志和耐力。任何技能大赛都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比赛内容,在这个时间段里,学生必须集中全部体力和精力才有可能完成大赛。赛前的准备和训练,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强度巨大。所有这些经历,让学生的意志力和忍耐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再次,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大赛的过程,要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各项工作,当出现问题或故障现象时,学生必须积极思考,自行排查并解决。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了克服困难、自己动手解决困难的自信心。

5.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定位和拓宽就业空间

学生的就业状况的好坏与学生的能力大小相对应,经过技能大赛锻炼的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和较高的职业素质,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参加技能大赛并获奖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以选择更多更好的企业,就业空间明显拓宽。

6.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改进提供了方向

参与组织和指导技能大赛的老师一致认为: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对学校来说,是工学结合的好形式;技能大赛促使教师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有了新的理解与体会,比如,对于课程实训在课时分配中的比例、综合实训的内容安排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计划中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发展方向,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技能大赛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

三、结语

技能大赛是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对提高参赛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全方位的促进作用。技能大赛的目的是“赛教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最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职业素质技能篇6

摘要: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强化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能力。

关键词:文理科 人文 专业课 实训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先进的发展方向。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部分院校为了弥补生源,出现文理兼收的情况。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则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理工类考生,分析问题思维敏捷,但人文素质较弱;文史类考生,思想活跃,方法灵活,但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很差;对口类考生,有的学校为了升学和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和实验过程,专业理论薄弱,缺乏实训,文化课基础差。

        上述现状及欲解决的问题,是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探索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要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课程设置和创新是关键,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能力。教育以学校为本,学校以教学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社科知识教育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目前我国许多大学都过多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知识的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单纯强调“就业导向”培养目标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高职”不能“高质”现象的产生。

         1.1加强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支持、配合与管理。 

     毫无疑问,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采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一条是加强高校教师的认识。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不仅是相互补充的、相互支持的,而且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1.2强化知识传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我国现阶段中学教育的应试化倾向和社会上对人文科学的轻视等原因,许多理工科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文知识面狭窄,甚至出现对基本文化常识也知之甚少的情况。因此,在理工科学生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我国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例如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思考,从而学习和借鉴。。 

      1.3营造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开设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构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提倡一种什么样的校园精神,怎样形成一种校园文化氛围以实现对人的思想观念、思想方式、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的塑造在各理工科院校目前还比较缺乏。学校可以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学生建立各种协会、社团,大力举办学生参与性强、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活动,如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丰富学生的生活。

2.拓展新的教学模式,加强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综合多方面的调查和调研,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专业操作技能掌握甚少,创新能力缺乏。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很难全面系统掌握,实训环节操作不熟,这与社会需求实用型技能人才相差很远。

        经过对社会需求的分析,职业院校应该是培养基本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基本功过硬,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和技巧,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程度创新能力,能适应生产、管理、策划、设计、经营与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别进行,存在着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习相结合;学习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学习具有盲目性,缺乏针对性等问题。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只关心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面对这一问题,我校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以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为试验,积极推行专业理论教学实验化,专业技能教学实训化,理论实习一体化。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课与生产实习课交叉按一定课时比例进行的一种尝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脱节问题,突出学生技能训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达到了优化教学的目的。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来设置课程或重组课程。基础课要精选学科核心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那些完成相同功能的多种分析方法,只讲生产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在专业基础课的整合中,我们把重复的教学内容坚决地删除,定量分析尽可能的简化,定性分析要讲清楚,学会工程应用。把联系比较紧密地教学内容整合为新的课程体系,使其具有新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基础课老师定期参加专业教研活动,以便更好地实现“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专业课程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生产中已淘汰的内容要坚决地删除,追踪新知识、新技术。教材跟不上,可以以讲义形式弥补,要求教师上网查阅资料,进行深度加工处理。例如《视频音响技术技术》课程,传统的单元电路分析内容已毫无意义,如今都是大规模集成芯片,只要讲清方框图,掌握芯片外特性、电路应用等知识即可。专业课还要扩大知识面,不一定深,但要广,了解性的内容要多,可以少学时。我们的限选课、选修课、技术讲座等就是落实该思想。

        3.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正确定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习环节的设置、开发和实施,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质量;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的培养和能否体现理论与实践是否能够紧密联系有着直接的影响。

        以就业为导向,更新实验手段,加强校企联合,加强社会实习环节,把企业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引入学校,指导学生在校的实验和实训内容。作为省级试点专业,认真研究学生现状和理论课内容,大胆地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开发和实施作了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习效果。作为部级实验室,充分利用我院电子专业现有实验室。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通过真实岗位能力分析,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训练四大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了每一门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再将每一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对应为一个实验、实训项目,每个实验、实训项目必须有实验实训讲义、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表、实验实训报告等内容。

        我院十分注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我们一直在努力研究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职业素质技能篇7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的机制和体系尚需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都比较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但对于职业技能竞赛制度的接受还比较被动。(1)国家、省市级组织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具有局限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即有些高职院校能参与而有些高职院校不能参与,特别是行业性比较明确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2)当国家、省市级组织举办学生技能大赛时,绝大多数参赛的高职院校会临时将少数师生集中进行集训后再参加竞赛;(3)大多高职院校没有健全的竞赛机制和完善的竞赛体系,不能常态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二)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的高水平指导教师缺乏。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的高水平指导教师缺乏。目前在高校,教师的注意力被太多的事物所吸引,评职称、做科研、搞项目,还有的教师在外面开公司,真正能把大部分精力投入教学工作的是少之又少,而愿意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很多情况下都是作为一种行政任务去完成。没有优秀且负责任的指导教师,学生的竞赛成绩可想而知。如何调动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除做好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外,学校的导向性政策扶持、有力的奖励机制、良好的实验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指导教师应形成一个团队,老中青结合,以保证学科竞赛指导的延续性。

二、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风建设。

学习动力是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原动力,是学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学校应积极动员广大同学报名参加比赛,动员学生参与比赛的过程,是对学生的要求和鼓励,也是对学校学风建设的一种促进。学生准备参加比赛的过程和比赛的结果会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风建设有一个长效有力的推进器。

(二)引导高职学生明确岗位技能方向,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可引导学生认知职业素质内涵,明确岗位技能提高方向,指明提升素质道路,使高职学生展望自己在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价值,明白自己应该掌握的核心职业技能、平时的学习重点及学习方法等,增强学生课外学习技能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三)拓展高职学生第一课堂知识,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实践基地建设相对于学生而言较欠缺,导致学生有效实践不足。因而,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大范围选拔、分阶段选拔等手段,强化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深化理解理论知识,将第一课堂的实习、实践机会有效扩展,对第一课堂实现有益补充,显著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

(四)打造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提升教学水平。

高职教育倡导工学结合,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演示实践操作、真刀实枪地传授技艺。

高职院校教师要适应高职教育的规律,从传统的“传道、解惑、释疑”转移到“授业、传授技艺”,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更需要尽快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毫无疑问,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是教师学习和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要与人才素质培养融合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要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紧密结合。

职业技能竞赛是一个系统工程,职业技能大赛技术含量高,职业技能复合度要求也高。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高职院校的行业特点、地域特征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一些与竞赛有关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让课程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竞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改革,通过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最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把培养职业技能融入到教学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促进赛教一体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以教改为竞赛提供更强劲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做到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内容要与岗位技能鉴定融合。

开展岗位技能鉴定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学校应将技能竞赛与相关专业的职业岗位的技能鉴定相对接,将竞赛的部分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既提高竞赛的参与度,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竞赛收到很好的实效。

(三)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要依托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既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又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高职生职业技能竞赛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天地,有利于校企互助,实现双赢。

(四)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要依托“双师型”素质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拓展了实践教学的形式,以赛促学,是教学成果的测试剂。因此,专业教研室和专业教师必然在高职生职业技能竞赛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专业教研室可以结合专业教学的进度或特点,科学设置竞赛项目和内容,促使竞赛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双师型的专业教师能更直观地了解学生学习成效,便于及时调整或改进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查漏补缺。

(五)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要紧密结合学生工作。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往往容易游离于人才培养工作之外,停留在文娱活动、社会活动等层面。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设立,使学生工作和专业素质培养找到了共同的支点,将学生工作引导到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轨道上,为学生工作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职业素质技能篇8

关键词: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专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是高等学校教育结构的基本单元,按专业进行高级人才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2]。高等职业教育是围绕职业定向进行能力本位教育的,这就决定了其专业建设必须以受教育者从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重视受教育者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形成,使受教育者一毕业就能走上工作岗位。

1.高职蚕桑技术专业建设背景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这一精神,并紧紧围绕广西桑蚕业迅猛发展的态势,我院于2006年起设置了高职蚕桑技术专业。

“十五”以来,广西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战略机遇,把桑蚕产业列为全区重点加快发展的11大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经过多方努力,使桑蚕生产完成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打造出了中国蚕业的“广西现象”。2004年全区蚕种饲养量居全国第一,2005年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2006年桑园面积上升为全国第一,2007年全区蚕业生产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桑园面积、饲养量、产茧量稳居全国第一。桑蚕产业成为富民兴桂的新产业、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和壮大县域经济的新力量。

尽管全区蚕业生产规模数量上去了,但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蚕业专业人才缺乏、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产业链延伸不够、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质量效益跟不上等问题。尤其是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成为制约广西桑蚕丝绸产业自主创新、高效优质、持续发展最关键的“瓶颈”。这样的人才现状与广西桑蚕丝绸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形成强烈反差,极不相称。根据“十一五”规划,2010年我区产茧25万吨,按生产500吨蚕茧需要配备4名技术推广类专业技术人员来计算,需要2000名。这还只是桑蚕生产这一块,若加上缫丝、出口等企业和政府、管理等部门,则需要的人才更多。因此,加快桑蚕人才培养成为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了加快蚕桑产业人才的培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6年了“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2006]127号),通知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区内大专院校恢复和设立茧丝绸相关专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大力培养蚕桑及丝绸专业人才;积极与区内外大专院校合作,采取定向培养、办班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人才”。2007年5月,广西区教育厅也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区高等学校桑蚕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桂教高教,[2007]74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要开设桑蚕高职专业,培养种桑养蚕的一线技术人才。”并指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强与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协作,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能从事蚕桑生产与管理、桑蚕制种与经销、蚕丝加工与营销及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人才。”

我院于2006年开始招收蚕桑专业高职生,由于当时国家高职专业目录中没有这一专业名称,故只能将蚕桑专业归为作物生产技术专业(蚕桑方向),实质是作为独立的蚕桑专业来进行人才培养。2007年,为了更进一步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区教育厅的文件精神,我院申报了目录外高职蚕桑技术专业,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高职院校开办独立的蚕桑专业,国内是凤毛麟角,广西也是首次。为了适应茧丝绸产业朝“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满足集桑、蚕、茧、丝、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传统蚕学、丝绸专业教育进行更新和改革,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种桑、养蚕、丝绸营销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实用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蚕业发展需求。

2.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职蚕桑技术专业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蚕桑生产、蚕种繁育、蚕茧收烘、蚕种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蚕业生产、建设、管理、推广、经营、服务第一线需要,能在蚕桑行业从事桑、蚕、茧、种等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3.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1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认识的积累,是高层次系统化的信息。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不可能有强的能力和高的素质。人才的知识结构大致包含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前两者构成基础知识,后两者构成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而且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迁的始发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人才还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即专业拓展知识,才能丰富“接口”能力。

具体而言,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文化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政治、哲学、法律、公文写作、文秘、体育、计算机、英语、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蚕体解剖生理、农业微生物、遗传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主要有桑树栽培及育种、桑树病虫害防治、养蚕学、蚕病学、蚕种学、丝茧学、蚕业经营与管理、农资市场营销、生物统计、家蚕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其中桑树栽培、桑树病虫害防治、养蚕学、蚕病学、蚕种学为专业核心知识。

专业拓展知识:如食用菌生产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水果生产技术、蚕丝文化、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生态与环保、农业推广、蚕业经济与丝绸贸易、农业企业管理等。

3.2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

能力是学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具体体现,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形成的,属于内层。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则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职生应具备6种能力,即学习能力、交流沟通与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具体来说,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

公共基础能力: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及文学表达能力;熟练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处理业务工作的能力;公文处理能力;身体运动技能和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调研、策划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审美能力;就业、择业、转岗和自主创业能力等。

专业基础能力: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能力、土壤诊断及施肥能力、植物常用生理指标测定能力、植物生长环境调控能力、常见农业微生物识别与利用能力等。

专业核心能力:主要有桑苗繁育能力、桑树栽培与管护能力、桑树病虫害防治能力、养蚕能力、蚕病防治能力、蚕种生产与保护能力、蚕茧收烘能力、蚕种经营管理能力、农资营销能力、试验与统计分析能力等。

专业拓展能力:食用菌生产能力、植物组培快繁能力、水果生产能力、技术服务与推广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组织和策划能力、公文处理和信息获取能力、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桑蚕茧丝绸营销能力等。

3.3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

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进而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属于内核。高的素质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质处于核心位置。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看,素质的内涵应包括思想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等。

具体而言,高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

思想素质:拥护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懂得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基本理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热爱农村、热爱农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不畏艰辛、奉献农业的精神境界,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农爱农务农,勤奋敬业,安心在生产第一线工作。

身心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和社交素质。如身体健康,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理智、乐观、坦诚、热情、宽容,尊重、理解他人;有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意识,有求真务实和团队协作精神等。

职业素质:具有实事求是、严谨刻苦、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从事桑、蚕、茧、丝各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爱岗敬业、自律、诚信、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有较好的自我发展能力。

人文素质:主要包括文学素质、审美素质、艺术素质、语言素质、礼仪礼貌素质等。如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了解中国历史与国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园林鉴赏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职业素质技能篇9

论文摘要:国家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突出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因此,笔者认为让医学高职高专新教师人职后第一年进行技能素质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新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与专业的发展。

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中国的医学教育既面临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带来的契机,同时也肩负着适应医学模式演变及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加速来临带来的艰巨任务和挑战。教育部高教厅[2004]16号文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服务,遵循“能力本位”课程观,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其技能素质化则是保障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医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作为在医学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所要求的技能素质,特别是新教师,在技能操作培养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技能操作标准,不能出任何差错。教师技能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范畴,而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阶段。所以,在新教师人职后,走上讲台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技能素质培养。

1广东省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新教师的职前培养现状分析

1.1广东省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来源的现状分析目前,广东省的医学高职高专师资主要是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及医院一线的医生和护理人员,经过岗前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短期培训,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和相关课程的试讲,就可以拿到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成为专职或兼职教师。显然,大多数医学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而是直接在实际工作中,以跟带方式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因缺乏系统的、基础性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致使医学教师专业拓展能力受到局限。

1.2新教师人职后的困境分析

1.2.1新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方面作为一名新教师,特别是医学新教师,往往不能很快把握教材,导致教学活动很难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在:①知识的传授方面,对本课的知识点、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及知识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层次不能很好地把握;②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如何把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材中具体的知识点上,这点对于医学新教师来说比较困难;③知识点中重点与难点方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密切相关,而新教师大多来自于本科院校,在人职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等特点了解不足,把握知识点中的重点与难点自然就成了一道障碍。

1.2.2新教师职业适应方面不管是从临床一线还是从高等本科院校毕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入职后,不可避免要面临职业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活习惯的适应,新教师要树立新形象,严格按照教师的职业规范,尽快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从医护人员到教师的蜕变;②心理压力的调节适应,大多数新教师是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大学讲台,成为新任教师,并且不少新教师是来自于非师范类院校,缺乏一个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知识,更缺少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学经验。由知识的接收者变成了知识的传播者,这种角色的转变给新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2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新教师技能化的对策

2.1参与实验室管理与实验带教,直接提高技能素质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技能操作能力。然而,参与实验室的管理与实验带教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

让新教师人职前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循序渐进地进行实验带教,具体做法分为三个阶段:入职后,前两个月主要是对实验室环境的了解,熟悉实验物品的安置,协助实验员做好上课物品的准备工作,并且要求一周至少听课十节以上,并做好听课记录,下课后及时与老教师沟通;对物品的准备有一定了解后,在做好实验课物品准备的基础上,接下来的两个月,开始进入实训课堂,在看完老教师演示一次规范的技能操作后,参与实验课的辅助带教;第二个学期,在实验技术管理人员的指导下,主要进行实验室的管理,包括物品的准备、实验课的辅助带教、实验室物品的管理、开放实验室的管理等。这样一学年下来,所有的专业技能操作项目都了如指掌了,通过带教,自身的技能素质就自然提高了。

2.2定期进入临床进行技能培训,实现与临床接轨为了加强学生的操作水平,增强临床技能操作意识,更好地为今后实习搭建双向平台,新教师必须及时与临床的新技能接轨,更新技能操作知识以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例如合格的高职护理教师即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护理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既能从事护理教学工作,又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通过定期对新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教师积极参加临床护理实践,提高护理操作技能、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护理实践教学能力。根据临床最新的操作规程标准来制定学生的技能考核标准,使学生的考核更加规范、更符合临床要求。“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的“双师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使实验教学更贴近临床,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2.3以老带新,实行一对一的督导式教学带教新教师在入职后,让一位中级职称以上的并且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老教师作为其督导教师,实行一对一的督导式教学带教。督导教师必须制订完整的带教方案和考核评价方案,包括上课技巧、技能操作等方面,并且以身作则,严格把关。凡督导教师上的每一堂课,新教师必须在课前预习,实验课则做好实验物品的准备,上课时,新教师听课并做好记录,不明白之处于课后及时提出,请教解答;接着酌情安排新教师在督导老师上的班级进行几次试讲,课前新教师要按学校规定的教案书写格式,编写一个比较详细的教案,让督导老师审阅修改,听完课后对其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建立学生反馈机制,让学生在课后提出新老师上课时的优点和需要改进之处。

3医学高职高专新教师进行职前技能素质培养的意义

3.1有利于帮助新教师走出初入职时的困境,更快进入角色通过听老教师的上课以及督导教师的一对一教学带教,新教师基本可以明确本专业课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明确各知识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的层次,并且把握在每一节课里应重点培养的学生能力项目,从而以完成知识的传授。同时,参与实验室管理,特别是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时,可以明确教学工作的具体开展方式。而进行实验带教,可以与学生充分接触,加深对高职学生的了解,对症下药,从而把握知识传授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在为期一年的技能素质培养过程中,虽然没有正式进入课堂,但其生活习惯已经是按照教师的准则逐步形成了;并且通过试讲,对上课有了初步了解,压力就自然缓解了。

3.2有利于将人文修养和医学有机地结合人文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其培养过程是溶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培养过程。医学是科学和人文的综合学科,医学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临床专业毕业的医生,必须是除了会看病之外,还能够处理与病人及家属的关系,处理与其他医务人员的关系,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与家人的关系等。医学新教师在入职前进行技能素质的培养,暂时不担任专业课的任教,这样就有充裕的时间去听相关专业课,听学校一些优秀教师在上课时如何将人文修养有机地融人医学专业课堂教学中。领略教师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体会学生从中自觉、主动地模仿和学习。

职业素质技能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能力

现代教育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实施的主体——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呢?

一、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新时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管理人员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如下图所示。

1.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指在圆满完成教学行政管理、学术管理和科研管理等工作任务时必须具备的“质”的要求,以及必须具备的思想文化素质。

(1)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心、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情操。首先,教学管理人员要学习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其次,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协助教师研究探索培养的人才如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同时还应树立服务、协调、管理、改革的思想和不计名利得失的献身精神。再次,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境界。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时,要做到以身作则,以诚相待,以礼服人。

(2)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教学管理人员还应掌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规律,更应该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是知识较广的通才,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2.综合能力

(1)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教学管理工作的学术性很强,教学管理者必须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教学管理者应有相应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2)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能力,制订规划、方案、程序的能力,进行事务处理和方案最优化选择的决策能力,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指挥、监督、协调的控制能力。要有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要有运用现代化设备(如计算机等)的能力,善于和学校各职能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各项改革措施和规章制度能得到各部门支持。要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3)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能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管理经验,树立开放观念和创新意识,坚决打破“等、靠、要”的传统观念,善于在管理工作中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创造性地工作,以增强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变能力。

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措施

1.提高认识

搞好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做好服务育人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人事部门要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把思想素质好、敬业精神强、有奉献精神、年富力强、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从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稳定等方面下功夫,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强化考试考核评价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根据教学管理人员岗位的性质和具体的任务要求,对各类管理人员建立并实行岗位责任制,定期进行业务考试,形成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良好氛围。其次,加强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管理人员考绩档案,从“德、能、勤、绩、责”等方面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有机结合。对考核优秀的管理人员,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采取解聘等惩罚措施。再次,要强化评价制度,通过学生、教师及社会的反馈评价,如问卷调查等,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强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