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法律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14:09

民营企业法律培训篇1

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批转<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关于在本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本市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和市委制定的《*市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纲要》,根据、国家经贸委、司法部《关于推动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用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现对“四五”普法期间本市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学法用法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与要求

通过法制培训,使本市企业经营管理者深入理解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治市方针的的重要意义,努力掌握宪法、基本法律及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诚实信用、依法经营管理的观念,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法办事的自觉性,造就一支懂法律、懂经营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等制度,确保以依法经营管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为主要内容的依法治企工作进一步开展。

二、培训对象

(一)大中型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及各部门、各分支机构

主要负责人;

(二)大中型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高、中级管理人员;

(三)其他企业法定代表人。

三、培训内容

企业经营管理者法制培训的主要内容分通用法律和专业法律两大部分,通用法律主要包括: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和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论述、依法治国方略和《*市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纲要》;宪法和基本法律;有关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规章;有关市场规则的法律、法规、规章和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有关宏观调控与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规章;有关保护环境、资源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等等。各经营管理者的主管部门按照全国“四五”普法统编教材组织培训。专业法律的培训根据本系统、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落实教学计划作好安排。补充教材由市法宣办组织有关委办编写。

四、培训方法

(一)企业经营管理者学习法律知识,采取轮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采取举办研讨会、专题辅导、法制课题调研等形式。

(二)企业经营管理者每年学法时间不得少于30小时,每人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小时。

(三)市委党校承担市属集团公司和特大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的法制培训。各委办局法宣领导小组落实本系统内各控股公司、集团公司、直属单位、部分大中型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和企业各部门负责人的培训。

(四)其余经营管理者法制培训,由各主管部门、控股公司、

集团公司、直属单位、大中型企业等组织实施。区县及街道、镇乡所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由区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五)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由私营企业协会、市个体劳动

者协会、市工商联组织实施。

(六)各培训单位应确保教学质量,每年将教学大纲、培训计划上报市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用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考试考核

(一)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用法年度考试制度。按照“谁组织实施,谁负责考试”的原则,在培训的基础上每年组织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法律知识考试,自上而下,分级负责,避免重复和遗漏。

(二)由*市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印制《*市企业经营管理者法制培训合格证》,各单位使用时需加盖本系统主管部门印章。培训时间、内容、考试成绩等项目由主办单位负责登记,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三)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用法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对学法用法成效显著的,应及时宣传并给予表彰;对不重视法律学习,有法不依,要及时纠正,通报批评;对违法经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六、组织领导

(一)成立*市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用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市法宣办、市经委、市建设党委、市商业党委、市金融党工委、市郊区工作党委、市外经贸委、市旅游委、市工商局、市司法局等单位的负责人组成,指导、协调全市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用法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法宣办。市经委等相关委办局和各区县法宣办为本系统、本地区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用法的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民营企业法律培训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人员;职业能力;培训管理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并且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地深入,所以对民营业企业的财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形式日趋复杂化,新生事物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形式对会计制度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使得财务专业和技术越来越复杂。财务人员不但要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丰富审计知识及国际财务管理新的观念和方法,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民营企业要通过不间断地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才能保证财务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要求。财务人员不但要具有专业财务知识,还应掌握国家经济法和税法知识、金融知识、财务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增长财务管理技能;并且不断掌握并完善财务软件和大数据操作及运用。

二、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培训重要性

1.适应中国经济高增加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爆发时代,随着民营企业经济活动逐渐趋于复杂化,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必需合理精确地、真实地反应企业经营经济活动和经济效益。民营企业面临新的经济时代,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已经不能很好适应这个环境,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调整知识结构。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全球经济体系,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充分协调,按符合照国际形势变化去合作。财务人员不但要具备和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对国际会计、审计知识及国际会计管理观念、方法具有强大的理解力。民营企业只有通过对财务人员持续培训,才能让财务人员保证职业的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为民营企业更好服务,保证企业进行良好的运转。

2.民营企业财务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偏低,有待提高综合素质

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理财观念滞后,理财方法落后,习惯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会计监督意识淡漠,导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另外,财务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比较慢,甚至还存在任人唯亲,无证上岗,导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低。综合上述现象,总体体现了民营企业人员素质偏低。但是实际上财务工作是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提供给民营企业领导者财务信息是否精确,由于这些财务信息指导并影响民营企业领导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因此,只能通过不断地财务培训,拓宽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质,优化财务人员队伍结构,这样才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3.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会计各项新准则贯彻执行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形式日趋变化,原先的会计准则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式,所以不断推出新的的财务制度、准则和财务法律法规。这些新的规则执行,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的财务制度和准则能熟练掌握,合理灵活地对财务和企业的经营业务进行正确的职业判断。另外,加强财务人员本身思想职业道德培训适应国家法律法规的需要。

三、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管理者对财务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民营企业负责人认为培训费投入是会增加企业经济负担,财务会计知识技术含量比较低,原来具备的知识足以胜任现在工作岗位,新会计政策变更、新内容靠自学也能解决,财务人员培训方面,民营企业方面认为财务人员培训既占用企业的时间,又占用企业的经费,所以根本没有将财务人员培训归入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范畴。

2.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对自身财务培训存在错误的认识

民企财务人员自己对财务培训没有相应足够认识和缺乏对培训工作重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企业管理模式,作为家族企业,在用人方面和奖励机制方面有所偏差,“任人唯亲,家长式”的用人机制,造成财务人员普遍存在财务培训在此处没有任何用处等错误观念,从而对参加财务培训没有兴趣,还有抵触感。

3.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培训效果不佳

当前财务培训教学方法还是利用传统的手段,使得财务培训没有活力,目前财务人员教育培训主要还是老师方面授课,培训老师讲课,学员听课,各干各的,传统教学方法降低了财务人员互动能力,培养不了财务人员学习的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性和创造性,缺乏互动性,不能形成有机结合,极少运用现代技术来辅助教学,传统教学方式让财务人员感到枯燥乏味,严重影响培训效果。

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比较单一,造成培训内容和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互脱节,很难达到“工作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工作能力”的预期。

4.对培训机构和财务人员缺乏检查、考核和评价

当前财务人员培训安排后,就当大事完结,缺乏对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检查,培训接受进行考查及评价,作为以后培训活动的参考。现在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培训教育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培训机构退出机制还未建立的情况下,这个尤为重要。往往培训课程结束就结束,没有对参加培训财务人员进行评价,并且和他们绩效考核挂钩,成绩优秀者,有所奖励。

四、完善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培训管理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建立合理的财务人员培训制度

民营企业的财务部门作为企业核心部门,财务部门负责人要对财务人员培训制度提升到管理制度之中,让民营企业负责人必须转变观念并高度重视财务人员的培训。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时间按排,把财务人员培训纳入人力资源培训范畴。

2.完善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培训制度

首先,建立财务人员培训选拔制度。制定财务人员培训特定项目,选择合适财务培训人员。有利于争取最短时间达到最强培训效果,主动调动财务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选择财务人员培训对象必须考虑财务人员掌握培训内容的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应用所学习内容的能力。这个同时是激励财务人员的问题,又是重要提高工作效率问题。在选择对象上可以采用自愿报名后,择优录取等方式实施。

其次,建立财务人员培训激励制度。把培训、考核、晋升、薪酬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财务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如有学历证书财务培训作为对优秀财务人员的激励,以稳定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骨干力量,如果民营企业条件比较富裕把实用性培训作为对骨干财务人员的奖励和激励,让财务人员刚到民营企业对他们工作是肯定的,并且是重视的,是值得企业去培养他们的,增加他们对未来和企业共患难共发展的信心。

3.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首先,合理锁定财务人员培训目标。培训目标的设置是通过对财务人员和民营企业具体生产和经营内容相互结合分析,明确了财务人员将来财务岗位轮岗、升职和财务人员个人的工作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相结合,而制定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目标后,才能确定培训具体内容,在财务培训以后,对财务培训目标进行及时的效果评估。培训后就要求财务人员通过财务培训掌握有效的知识和技能,能更好为企业提供更良好的服务,所以要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的,通过需求分析,了解财务人员的现状,知道财务人员应该具有哪些知识和技能,而企业发展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明确财务人员现有能力与当前财务职能的差异,以此确定培训目标,是的培训目标更明朗化,更容易操作。

其次,合理确定财务培训内容。锁定了财务培训目标后,制定财务培训预期的期望值,根据以上预期,制定财务培训内容。尽管当前具体的培训内容千差万别,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可以分为专业知识、素质教育、会计新政策变化等,按照不同时期,不定时的对财务人员加强培训,从而达到培训的预期。

4.丰富财务人员培训方式

财务人员的培训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样化发展。首先,可以根据财务人员岗位变化要提高在岗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采用聘请专业讲师对负责工作财务人员进行专题的培训。其次,采用导师带徒方式。对新进财务人员、岗位轮换、缺乏岗位经历或者岗位情况不熟的财务员工,可以采用特定到时带徒,通过带岗者的言传身教,使得财务人员获得实践经验,同时大量节约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其它还可以采用的培训方法为网络培训、经验交流、案例讨论分析等方法,从而激发财务人员对培训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财务培训的效果。

5.做好财务培训的评估

首先,培训机构进行评估检查。可以做制作调查问卷,让财务培训学员对培训内容和形式,讲师做出是否满意评价并提出相应意见。其次,培训结束,对参加培训财务人员的成绩做出考核及评价,对于成绩优秀者,并且和薪酬奖励、岗位晋升相结合,调动财务人员积极性,财务人员能力提升后能更好地适应高一层次的工作,为企业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明慧,郑志秀,姚铁.关于完善企业财务人员培训体系的构想[J].理论研究,2015(2)

[2]李晨,王宝石.关于完善企业财务人员培训体系的构想[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

[3]鲁丽敏,企业财务人员培训管理探析[J].中国商界,2010(2)

民营企业法律培训篇3

关键词:农民工发展权企业社会责任重新进行竞争定位

基金项目: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1210341015);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资助项目(2012R412017)

一、问题提出

多年来,类似“民工荒”、“富士康跳楼”、“本田罢工”、“涨工资潮”等事件时有发生,促使民营企业逐渐重视农民工的权益维护问题,但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不违反法律工作发展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农民工也是企业的人力资本,更没有将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上升为一种自觉行动。我国民营企业中,农民工占到了90%以上,由于农民工户籍身份、自身素质、维权意识,以及企业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工权益保阿护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不仅造成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紧张,也不利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为此,本文在2006年调研的基础上,于2012年7~8月及10月做了进一步跟踪调查。

二、文献回顾

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Sheldon)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CSR)这个概念,他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要高于公司的盈利;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之后的20年里该理论发展到高潮;1979年卡罗尔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回答了企业应承担哪些方面的责任;1984年弗里德曼又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企业应该对谁负责,即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该对雇员、顾客、政府、社会和自然环境等非股东利益相关者负责。国内学者陈宏辉等研究表明,股东、管理人员和员工是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的内顾客,企业若失去了内顾客群的支持,就会动摇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

长期以来,农民工权益保护一直受到国内学者广泛高度关注,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劳动保障法律制度不完善是制约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完善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建立维权体系,适时修改和完善《劳动法》,进一步增强《劳动法》对农民工的保护作用,加强和完善《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全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其次,制度变迁滞后也是制约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持久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加快制度变迁进程,特别是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建立城乡一体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有效途径;再次,农民工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引导,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和维权意识是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关键。但是,企业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法律要靠企业来遵守,政策要靠企业来落实,培训也要靠企业来实施。所以只有企业将对农民工权益保护上升为自觉行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企业更要关注农民工需求的变化,并适时将对农民工权益保护从生存权上升到发展权。本研究正是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动态跟踪浙江民营企业农民工权益保护改善状况,分析其动因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对策。

三、研究方法与调查过程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此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首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基于近年来农民工权益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法律法规,并考虑与2006年调研[3]数据进行对比,因此借用了2006年调查问卷中14个完全相同的题项;另外根据近年来农民工需求发展变化,增加了有关发展权保护的题项。调查对象则覆盖了浙江杭州、台州、湖州、嘉兴、金华5个地区,以服装、纺织、家具、木业、电子等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的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于2012年7~8月份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34份,回收率95.4%,涉及100多家民营企业。

其次进行深度访谈。为了进行案例研究,我们选择了台州椒江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杰克)和义乌浪莎针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浪莎),于2012年7月和10月深入这两家企业分别开展了为期5天和2天的实地考察,为此进行结构式访谈和现场观察。访谈对象包括新杰克的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浪莎的董事长、企管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以及两家公司的多位车间主任、基层员工。总共获得18份完整的访谈记录。访谈时间共计10个小时,整理出近15万字的访谈记录。

四、农民工生存权的改善

2006年普遍存在着农民工生存权问题,涉及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作环境、安全防护以及歧视等方面,6年来这些生存权益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如下表1所示。

在工作时间上,2006年调研显示样本企业每周工作6天内所占比例为64.6%,而6年后上升9.3个百分点;而每周工作天数为7天的企业所占比例则相应下降了9.3个百分点,每周工作时间缩短,但与《劳动法》要求还有不小距离。被迫加班的比例由36.1%下降到了21.3%,可见农民工在加班上的自增加,加班安排趋于人性化。

在薪酬问题上,2006年月收入主要集中在800~1000元,占了78.5%,并有4.5%的人低于600元(2006年最低工资标准为750,670,620,540元四档);2012年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2000以上,占73%,并且低于1000元的所占比例接近为0(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为1310,1160,1060,950元四档)。可见,无论是与6年前相比,还是相对于当时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的工资水平都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另外,2012年“按时足额领取工资”的比例由2006年的84.4%上升为98.2%,拖欠工资现象基本消除;在保险方面,2012年企业提供保险比例占到61.7%,较2006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说明农民工保险问题也在不断完善。

在健康安全问题上,工伤处理一直是让农民工倍受困扰的问题之一。2006年数据显示,企业面对农民工工伤“不闻不问”,“给予一定补偿后让其走人”的不合理做法所占比例高达37.6%,但2012年数据显示,这些不合理做法只占了15.8%;相应地,采用依法给予治疗并补偿的处理方法的比例有所提升。关于工作环境,2012年数据显示92%以上的人都认为工作环境安全有保障,认为较差的只占8%,而2006年调查结果显示则有16.5%的农民工提及“接触过有毒有害物质甚至被伤害”,这说明企业在工作环境方面也有所改善。

在歧视问题上,2006年数据显示有25.7%的人认为存在歧视现象,而2012年显示只有3%的人认为歧视存在。可见,随着企业主观念的转变,以及双方素质的提高,企业对农民工的歧视也已仅是个别现象。

五、农民工发展权保护不足及其思考

6年的发展见证了农民工生存权维护的不断改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的主导需求也不断从生存层面上升至发展层面,尤其是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局限于基本的生存保障,他们对自身发展、价值实现等权益提出了更多需求,而企业在履行发展权益责任方面却相对欠缺。

(一)农民工发展权保护缺失的现状

1、农民工日益增加的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不学习,不充电,不接受培训,人力资源就会枯竭,就会跟不上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倾向于选择那些能满足其培训发展需求的企业作,“培训是永不折旧的资本”这一观点也受到更多管理者的认同和贯彻。但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员工培训这方面还是做得不尽如人意,农民工接受相关培训的比例都不高(不到一半),且主要集中在制度、安全和技能等培训方面,职业道德等观念层的培训更少。高达38.9%的人表示并“未接受过培训”。看来,浙江民营企业目前提供的培训还很难满足农民工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

2、晋升制度欠缺导致农民工发展空间受限

晋升是激励的主要内容,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表明当理、安全、社交、尊重等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希望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晋升可谓是企业农民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调查数据显示,46%的人对企业的晋升制度持否定态度――认为其不存在或不清楚。可见,企业在晋升制度设置上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没有晋升会让农民工觉得在该企业中工作没有发展的空间,没有前进的希望和动力,这势必对农民工的积极性造成很大打击。直接后果就是留不住优秀员工。调查显示,认为有发展空间的农民工只占25.4%,认为发展空间较小的达到53.30%,19.8%的人认为没有发展空间。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企业没有结合农民工发展情况,帮助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没有提供岗位公平竞争机会。企业农民工流动率因此也就大大增加。因此,制定完善晋升制度增加农民工晋升机会,开拓农民工发展空间对于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二)农民工发展权重要性分析

发展权是农民工在生存权得到满足后的更高要求,是农民工实现自我价值且体现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促进农民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衡量农民工发展权是否得到维护,主要依据农民工的能力提高是否和企业竞争力提升同步,农民工发展机会是否和企业发展机会同步增长等方面。

1、农民工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当旧有的工资福利模式已不足以满足如今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企业想要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就需要积极引入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扩大员工的知识面,给予他们全新的挑战机会以提高工作技能,这比为员工加薪更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而言,所得到的回报也远高于现金激励。

台州新杰克在对基层农民工的培训上建立了全方位培训系统,包括入职培训、技能培训、项目培训,学历教育等多种培训形式。入职培训实行导师制,以老带新的方式让新员工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掌握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并给予新员工职业发展方面的重要指导;在岗培训方面,企业专门建立了配备完善的培训中心,与技能评定中心结合,科学评定技工等级,给农民工制定持续的培训计划。新杰克对于工作中涌现的优秀农民工,会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另外,新杰克还和一些职业院校合作,给农民工提供在职接受学历教育和学习专业技术的机会。在新杰克,股东认为“培训是永不折旧的投资”,农民工认为“培训是自己最大的福利”,管理人员认为“培训下属等于提拔自己”,企业更出现了“不怕培训后员工跳槽,员工越培训越不跳槽”的新杰克现象,这也表明培训在让农民工直接获益的同时也使企业吸引并保留更多的优秀人才,提升人力资源优势,从而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2、农民工发展机会增长的重要性

企业的成长取决于员工的发展,因此,关注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正如浪莎董事长翁荣金在谈到企业发展时所言:“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站起来,这个站起来的动力来自哪里呢?来自员工的贡献和发展,企业与员工之间是鱼水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二者是利益共同体。”

在浪莎,公司采取事业部的管理模式,全公司有30个部门。这样的结构首先给予员工横向、纵向非常大的晋升空间。其次公司采取岗位竞聘制度,从车间班组长、车间主任到生产经理,只要有岗位空缺,都可以实行竞争上岗。竞争上岗为广大农民工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公平舞台,在这一舞台上,竞争的资本是业绩和能力,而非关系和空话,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无论来自哪里,什么学历,只要肯干,做出成绩,就有机会当组长、主任、经理。

发展权是生存权的延续和深化,并且随着社会和企业的进步,发展权在人的需求中所占到的份量会越来越重,这是人性发展和追求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归属感、认同感。浪莎正是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故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当其他企业被“用工荒”所困时,浪莎不但可以把全年的员工流动率保持在10%到15%,也就是每个月在1%左右,而且依靠内部农民工以老乡带老乡的方式带来的农民工超过60%。

六、对策建议

(一)树立社会责任理念

农民工是民营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他们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分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对农民工负责,考虑他们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样取决于企业对农民工这一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态度,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唯有如此,才能对外树立公司形象,吸引优秀农民工,避免“民工荒”、“技工荒”。

(二)关注农民工发展权

发展权是农民工的基本权利之一。企业作为农民工实现自我价值、寻求精神追求的人性组织,关心农民工成长是其责任所在。企业管理者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加快构建农民工成长、成才通道,尽快建立农民工长效培养机制,精心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活动,帮助农民工制定职业生涯阶段目标,并一以贯之地推动实施;其次,在了解农民工成长期望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培训,帮助其提升综合素质;再者,为农民工晋升构建绿色通道。通过培训、深造,以及优秀员工技术管理岗位晋升通道、荣誉授予、竞聘上岗等制度设计,让每个农民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三)重新进行竞争定位

浙江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支撑着成本领先竞争战略。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人力成本在进一步增加,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企业利润空间在不断缩水。因此,企业有必要重新审视竞争战略的重新定位,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差异化竞争,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唐璜.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战略劳动关系管理[n].中国人民大学报,2011,(2):101-107

[2]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J].浙江社会科学,2005,(3):111-114

[3]李文川,罗宣政基于Sa8000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调查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21-26

[4]李文川,卢勇,张群祥.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对我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2):109-111

[5]蔡宁,李建升,李巍.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机制构建及其作用分析[n].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128-138

[6]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3:105-109.

[7]王竹林.农民工问题与企业的社会责任[J].农业经济问题,2007(7):93-97

[8]王兆旗.中国农民工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8):18-20

民营企业法律培训篇4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我市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快对外开放。正如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

??国企改制基本完成。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我市国企改革也经历了承包责任制、利改税、投改贷和公司制改造等过程。1993年后,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企改革力度,将原政府专业经营管理部门整体改制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授权经营企业,实现了政企分开。1999年全面启动了国企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两项制度改革,至2001年底,全市98%以上的国有企业改制成为多元投资的企业,明晰了企业的产权关系。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锐不可挡。民营企业不仅在“一次创业”中完成了原始积累,还通过参与国企改革、中外合资和联合兼并等形式,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到2004年10月,全市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共计77747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70%以上。目前在杭州市5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中,非国有和民营企业达4200余家。2003年民营经济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已达42%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接近80%。上述数据显示,无论是企业数量、规模和产值,民营经济都占了相当的比重。

??外资引进不断加快。到2003年底,外资在杭州投资达6710项,注册资本达145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中的37家已经落户杭州。留学生创业园已集聚了留学生企业71家,总投资达1?2亿美元。加入wto后,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可以肯定,今后几年我市外资企业数量和比重将会大量增加。

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使我市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由此带来了企业组织形式、领导人员管理主体、管理关系和管理方式的新变化。

??组织形式的变化。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结合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我市推进了公司制改造,绝大多数企业从原来的工厂制改造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并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对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管理主体的变化。传统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按企业的隶属关系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主体是企业的主管部门。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后,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微观经济主体,成为无主管企业。原来的管理纽带“隶属关系”逐步断裂,而产权关系成为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关系上的唯一纽带。为此,以资产为纽带,谁出资谁管理,管理主体从原来的上级主管部门,逐步转变为出资方、产权方。

??管理关系的变化。传统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无论是产权代表、经营管理人员和党组织领导人员,均按其相应的行政职级进行管理,行政级别是发生管理关系的基础。但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后,企业的“行政级别”退出了历史舞台,为此,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这一新的“委托关系”成为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关系的基础,从而推进了企业领导人员的聘用制度和契约化管理,履行合同规定的职责,享有合同规定的权力,获取合同规定的利益。人事隶属关系逐步向人事转变。

??管理方式的变化。传统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培养、选拔、任免、调配、考核、薪酬、激励、约束,甚至包括生老病死,都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但随着管理主体和管理关系的调整,这种微观管理的方式,不仅难以为继,而且也没有必要。相反,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着力在制定规划、优化环境、培育市场、教育培养等宏观管理与服务方面加大力度,为企业培养、选拔、合理使用领导人员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领导人员的教育、流动、权益保障提供优质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成为当前研究和探索的重点。

综上所述,当前企业所有制结构、组织形式、管理主体和管理方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而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因此,现在研究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问题,着重从两条脉络进行探索:一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宏观管理与服务问题;二是以出资人的身份,研究国有独资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国有产权代表的管理问题。

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届四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科学人才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总纲,坚持以党管人才为原则,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建立一支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国际经济发展最新动态,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较强的经营管理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国际经营战略头脑和总揽全局的决策能力,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领导人员队伍为总目标。结合杭州实际,立足长远发展,努力构建一个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国际惯例的企业领导人员宏观管理框架,为实现“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战略目标、推进“五大战略”实施,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管人才原则是我们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根据党所处的历史地位的新变化,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做出的重大决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把企业领导人员管好、用活,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更优良的服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处理好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党管人才和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

2、坚持依法管理原则。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应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坚持依法管理,就是要完善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培养、激励、约束及流动的法律法规,使企业领导人员的配置、流动和激励约束各个环节,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坚持依法管理,必须严格落实《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规定,落实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的用人自,使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与实际效果相对应。坚持依法管理,必须处理好法律与制度的关系、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3、坚持分类管理原则。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领导人员,采用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国有独资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依照《公司法》、《国有资产监管条例》的规定,重点履行出资人的权利,加强对国有产权代表的管理。而民营企业、个私企业和外资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主要履行公共管理职能,重点在制定规划、健全制度、优化环境和培育市场等方面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为企业领导人员培养、吸引、流动和发挥作用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

4、坚持注重服务原则。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构建企业领导人员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流动配置、合理使用、激励约束、社会保障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为企业和领导人员提供全面、优质、快捷、高效的服务。融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全面加强我市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建设。

(三)基本目标

1、总体目标: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储备一大批有发展潜力的后备经营管理人才。到2010年,培育30名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家,60名省内外知名企业家,3000名高级经营管理者,8000名职业经理人和数十万名以上的经营管理人才。

2、素质目标:到201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达到50%左右。绝大多数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参加过mBa或emBa的系统培训,其中30%左右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取得mBa或emBa硕士学位。建设一支政治敏感性强、综合素质高、熟悉科学管理、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企业领导人员队伍。

3、制度建设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国际惯例的,符合企业领导人员成长规律的宏观管理框架、法规制度体系、要素市场体系和宏观服务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强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建设的制度框架。

4、市场配置目标:到2010年,培育和建立发达、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符合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惯例的管理框架,使企业领导人员市场配置率达到90%以上。

三、基本框架

1、探索企业领导人员资质准入、资质等级和禁入三项制度。《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一支职业经理人队伍,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加紧研究制定资质认证标准和市场准入规则。”为此,一是探索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准入制度”。在探索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测试评价和资质认证标准体系,建立评价专家库,推进测试评价工作的基础上,适时出台市场公认、具有相当信誉度的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资格证书制,逐步推进持证上岗,把好企业领导人员的“入口关”。二是探索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级制度”。在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和信誉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其任职经历、经营业绩和经营能力,逐步推进资质档次评定工作,促进人才合理使用,把好企业领导人员的“使用关”。三是探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禁入制度”,对一些有违纪违规问题和信誉记录不良的经营者,通过媒体和网络公开其劣迹,禁止其进入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把好企业领导人员的“素质关”。

2、构建经营管理人才流动的平台。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全国人才会议,都强调要发挥市场在企业领导人员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速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配置。企业领导人员市场化配置,既是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今后企业领导人员配置方式的发展趋势。结合杭州的实际,企业领导人员市场化配置分三个阶段推进:一是在目前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不够成熟、规范的情况下,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发挥“杭州市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在人才评价、人才推荐、人才流动、人才引进和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推进企业领导人员的市场化配置,促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二是研究制定法规政策和具体措施,积极培育、引导和规范杭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努力培育一大批信誉好、运作规范的人才中介机构,并发挥人才中介机构在经营管理人才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配置市场化。三是在市场相对比较发达、成熟和规范的情况下,突出以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为重点,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人才市场规范运作。

3、构建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建设社会化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企业不可能储备和培育自身发展所需的全部人才,党委、政府也不可能再象计划经济时期那样,直接为企业培养和储备后备人才。为此,构建企业后备队伍建设社会化体系势在必行。一是建立预测机构,定期制定开发规划。建立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根据杭州产业发展方向和规划,定期预测各行业、各专业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相应的经营人才中长期开发规划。二是定期需求信息,组织相应的招聘会。通过定期人才需要的信息,来引导人才开发、培训培养和人才流向,并激发企业和人才自主培训、自主提高的热情。同时根据人才需求,通过搭建人才招聘的平台,为企业引进急需人才提供服务,从宏观层面上促进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加快人才流动,发挥人才市场“畜水池”的功能。通常情况下,人才流动存在这样的规律,即:每个阶段总有一批由于各种原因而滞留在市场的人才。而引导、帮助、服务于这部分人才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资质等级和素质能力,是发挥人才市场的“畜水池”功能,也是加强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建设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四是抓好公共后备人才库建设,从加强社会宏观管理和服务的角度,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人才信息库,有计划地、无偿地为企业开发、培养、储备一批后备人才,为企业解决急需人才提供相应的服务。

4、构建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培训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以企业和人才的自主性培训为主,从宏观管理和服务层面上分析,主要是构筑培训体系,形成培训网络:一是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服务型、专题型、辅导型的培训体系。服务型培训,如:实施好《杭州市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356工程》,争取在三年内对市重点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普遍轮训一次的基础上,并深化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专题、辅导型培训,如:wto规划、产品标准、质量认证体系等培训。二是构筑以高校为主体的基础类培训体系。开发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在杭高校的优势,选择每个高校的优势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布局。使不同行业、专业、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都有相应的基础性培训基地。三是构筑实务型、技能型、专业性培训体系。对一些专业性、技能性非常强,高校无法满足的培训内容,通过打造专业培训市场的方式,满足培训的需要。四是构筑资质培训体系。按照不同行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资质标准和要求,培育和构建相应资质培训机构和体系,开展企业领导人员的资质培训工作。

5、构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用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的治本之策。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打造“信用杭州”,把它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杭州市作为市场经济比较完善、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的沿海城市,建立和健全企业领导人员信用体系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社会信用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一系列与信用有关的,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信用道德文化、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组织形式、技术手段、运作工具和运作方式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企业领导人员的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领导人员各类信用信息汇总与反映的系统,从某种意义上,它是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制度安排,也是评价才能、配置资源、激发动力的体制保障。企业领导人员的信用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种人格化的企业信用。因此,建立和健全企业领导人员信用体系势在必行。要建立企业领导人员全面、真实、持续公开的业绩信用记录,通过市场机制,把信誉记录不良者清除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加快促进企业领导人员信用信息开放与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促进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和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使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免受非法侵害。制定规范信息服务机构的法律法规,根据个人征信服务机构、企业征信服务机构和企业资信评级等三类机构的性质和运行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

民营企业法律培训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决定》,督促企业落实安全培训主体责任,牢固树立“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的意识,切实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断提升事故防范能力,现就2014年全县安全生产培训提出如下思路:

一、在培训对象上扩中有重

1、按照《决定》要求,在继续抓好往年八类对象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矿山、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生产单位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等高危行业企业(以下简称高危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生产经营单位特种作业人员(以下简称“三项岗位”人员)的培训,努力实现100%持证上岗。

2、严格实行企业职工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各镇(街道)、开发区要督促企业落实安全培训主体责任,加强对企业班组长、新工人、农民工等企业从业人员培训,努力做到100%培训合格后上岗。

3、对新加入到镇(街道)、开发区及有部门的安监站管理人员,由安监局组织行政执法培训,实现100%持行政执法证上岗;对承担安全培训的教师100%参加知识更新培训。

4、对上一年度发生人员死亡事故负有责任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和安全管理人员,重新组织培训考试。

二、在培训内容上贴近实际

1、继续加强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进一步理解法规精神,增强法律意识,落实法律责任。特别是对新近出台的有关安全生产政策文件进行及时宣贯和普及。

2、继续加强安全生产基本知识教育,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水平,推进企业安全文化。

3、结合我县实际,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如有限空间作业等)安全操作规程培训。

4、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开展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仿真实训。

三、在培训时间上足额保证

认真执行《决定》要求,严格按照大纲规定开足授足培训学时。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其中《决定》明文规定:矿山、危险物品等高危企业要对新职工进行至少72学时的安全培训,建筑企业要对新职工进行至少32学时的安全培训。

四、在培训形式上方便企业

1、在以往委托、集中、专题等培训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安全培训服务,继续开展培训下基层、进企业活动。

2、充分依托镇(街道)成人学校的教育资源,发挥本地优势,根据行业企业分布特点,积极探索基层安全培训服务站安全培训模式,为企业解决工学矛盾,提供便利。

3、尝试利用网络视频、电视、手机等拓展远程培训形式。

五、在培训组织上保障有力

1、加强安全培训领导。安全培训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并提高相应的比重。各镇(街道)、开发区、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抓好2014年安全培训指标的完成,及时抓好2014年培训计划的落实,并自觉履行相应的监管责任。

2、加大安全培训投入。镇(街道)、开发区要在每年的安全生产专项经费中列支相应比例的培训经费,确保安全培训正常开展;企业要在职工培训经费和安全费用中足额列支安全培训经费。

民营企业法律培训篇6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五”普法规划,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大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公民宪法和法律意识;引导广大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干部依法管理、群众依法办事,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勉县率先突破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通过“法律六进”活动,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提高广大公务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养成自觉学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依法经营管理能力;引导广大农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

(三)总体要求:一要大力开展《宪法》的学习宣传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努力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二要大力开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突出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治安、关系民生等方面的基本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努力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三要大力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依法维权,自觉履行义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四要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努力创造符合勉县实际、体现时代特色的法治文化,为建设法治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二、任务和职责

(一)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1、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强化新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的学习。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及党委、党组学法制度,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忠实执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

2、要进一步加强机关公职人员学法用法。要把法律知识作为机关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各级行政机关每年要至少组织两次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工作,建立干部学法档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3、依托党校、行政学院、机关学习园地等阵地,进一步加强机关公职人员学法阵地建设,为公务员学法提供便利条件;加强与电视、广播、网络各种媒体的联系,以“一学三讲”为主题,调整栏目,确定重点,改进方法,加强互动式宣传,促进法制宣传资源的共用共享,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法制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大力开展各级机关学法用法评优树模活动。“五五”普法期间,各级机关要积极开展“学法用法模范公务员”和“学法用法示范机关”评选活动。县上将评选和表彰30名“学法用法模范公务员”和20个“学法用法示范机关”。

5、加大对各级机关执法水平的考核力度,把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作为“法律进机关”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实行持证上岗。进一步健全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促进各级机关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法律进机关”牵头组织部门:县委组织部。

配合参与单位: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各部门,县法院、县检察院;各乡镇党委、政府。

(二)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强农村法制教育阵地建设。要在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农民技术学校开辟学法专栏,结合实际向农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每个乡镇要设立一个法制辅导站,确定一名专(兼)职辅导员,每个行政村要建立一个规范化调室,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每户培养一个法律明白人。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大向农村赠送普法资料的力度,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在农村普遍建立起“农民法律图书角”。

2、加强农村“两委”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培养农村基层兼职法制宣传干部。“五五”普法期间,通过集中培训、上法制课、以会代训等形式普遍轮训农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和调解员,争取培训率达95%以上。县一级重点培训基层普法依法治理机构骨干人员,乡镇、村一级重点培训“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调解员、法制宣传骨干、法律明白人,分级抓落实,一级促一级,确保培训工作任务完成。

3、活跃农村普法宣传形式,突出时效性。积极组织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演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文艺节目,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法律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采取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的方式开展以案说法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4、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村入户活动。进一步发挥基层法律工作者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作用,每年定期开展针对农民群众的义务法律咨询活动。针对农民关心的土地、计生等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公证、律师和人民调解员进村入户,在宣传法律的同时开展法律服务,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执法机关在严厉查处坑农、害农案件时,要大力开展以案说法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继续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大力宣传《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确保村务管理合法有序。已经命名的“民主法治示范村”要继续巩固提高,规范引导;正在创建的要加大创建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村级事务管理、村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能力。

“法律进乡村”牵头组织部门:县民政局。

配合参与部门:县农业局、文体局、卫生局、计生局、科技局、工商局、广电局、交通局、食药监管局、县妇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1、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创建范围。积极探索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新途径,逐步实现“六个一”,即:每个社区应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橱窗,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建立一支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立一套居民学法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义务法制宣传活动,县上建立一个普法广场。

2、加强城市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并支持志愿者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要把公安、消防、审判、检察、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等工作纳入社区法律服务窗口,结合各个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发生在居民身边的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为居民开展公益性法制讲座、居民法治论坛活动,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

3、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注重培养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观念。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用工单位和辖区的责任,大力推进“法律进工地”活动。

“法律进社区”牵头组织部门:县民政局。

配合参与单位:县综治办、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县城建局、县城管局、县公安局、县妇联、县法院、县检察院;勉阳镇。

(四)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进一步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1、深入开展“法治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注重青少年的形象化教育。中小学校要注重进行法律启蒙、法律常识、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培养自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守法习惯。要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结合“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法律、知荣辱、明是非,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养成学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2.坚持发挥学校第一课堂的作用,继续推进学校法制课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的“四落实”。要把法制教育内容列入教学大纲,纳入考试范围。各学校要将青少年法制教育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将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制教育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并在有关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落实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为法制教育提供必要的教材。配备好法制课教师,定期对法制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各学校要落实法制教育课时,各级学校学生上法制课第学期不少于6个课时。各中小学校除落实课堂课时外,还应在班会课、团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法制教育。

3、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通过送法下乡、送法到社区等活动,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要重视校园周边治理,以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青少年学法。认真整治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和违法经营的商业摊点,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4、依托法院、检察院、看守所、拘留所,创建一批各种类型的法制教育基地,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中小学校德育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也应该设立法制教育馆(室),为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提供场所。

5、充分发挥法制校长作用,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力量。各学校都要从政法部门或法律职业工作者中聘请高素质人才担任学校的兼职法制校长。要加强对学校法制教育师资的培训,进一步规范法制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力争在“五五”普法期间,实现100%的城镇中小学校、95%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配备兼职法制校长。

“法律进学校”牵头组织部门:县教育局。

配合参与单位:团县委、县文体局、工商局、公安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大力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

1、各类企业要制定年度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律学习制度、培训考核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的关系。国有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民营企业主每年应定期或不定期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学习。

2、加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权能力。

3、加强企业职工学法阵地建设。“五五”普法期间,县上要逐步建立企业职工法制学校,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培训。开通“职工维权热线”,积极为企业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4、积极推进公司律师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建设,为提高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保证。“五五”普法期间,力求大中型企业建立起法律顾问制度。

“法律进企业”牵头组织部门:县经贸局。

配合参与单位:县总工会、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交通局、文化局、审计局、环保局、工商局、安监局、质监局、食药监管局、地税局、国税局、商务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逐步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1、各单位要积极开展“五五”法制宣传,做到“五有”,即有组织、有计划、有教材、有阵地、有考核。

2、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把单位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与业绩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各单位领导干部的依法决策、依法管理能力。

3、积极引导单位职工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法律知识培训、轮训,增强广大职工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承担责任的意识。

4、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现依法建制、依法管理。

5、各单位应通过公示牌、宣传栏等形式,积极向社会宣传与本单位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知识。“五五”普法期间,在全县开展“依法办事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并表彰命名一批“依法办事示范单位”。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应在人员流动密集的地点设立固定法制宣传栏。

“法律进单位”牵头组织部门: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

配合参与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事业单位、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

三、时间安排及活动要求

(一)“法律六进”活动为期5年。2007年1月起,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全面部署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各牵头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六进”活动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各乡镇、各部门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情况,于每年11月底前报县委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年底,县委依法治县办公室将会同有关牵头部门组织检查考评,并将考评情况在全县通报,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考核。

(二)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法律六进”活动,结合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采取量化目标考核,使“法律六进”活动成为“五五”普法期间引导和促进公民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载体。

民营企业法律培训篇7

围绕中心发挥职能为推进“三大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巴中市巴州区司法局肖斌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绿色经济强市,民营经济富市,旅游经济新市”的发展战略,巴州区司法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践行“三个代表”,积极推进“六个集中”,为实现“三个转变”和“三大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收到了成效。因此,局领导班子被区委命名为“四好班子”,区司法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称号,连续两次被省司法厅荣记集体三等功。一、立足本职,为“三大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巴州区是一个农业山区,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绿色和旅游经济,开发本地资源,才能使经济发展跃上一个台阶。迄今为止,全区民营企业达331家,个体工商户39525户,共培育种、养、加、运各类重点专业大家29000多户,行业涉及食品、纺织服装、药品开发、生猪养殖、水果土特产等,作为司法行政部门,只有为他们搞好法律服务,提供法律帮助,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法制环境,才能推动其向前发展。1、抓依法治理,为“三大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为招商引资、发展本地经济提供优良的软环境。巴州区司法局坚持抓依法治理,为党委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出谋划策。一是在全区推广“五合一”运作机制,使普法工作和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等合署办公,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在各地建立了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由党委一把手任组长,将这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来抓;三是大力推行部门执法责任制,配合人大在全区各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公示行政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行为,清理各部门规范性文件23个,杜绝向企业、个体工商户乱伸手、乱摊派;四是举办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近年来,共举办《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大型培训班5次,培训行政执法人员3000余人次,派出司法行政干部为各地、各单位培训人员达2500余人次。通过抓依法治理,干部执法责任心增强,依法办事能力显著提高,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行政执法投诉明显下降。2、抓法制宣传,为“三大经济”发展鸣锣开道。经济要发展,法律为保障。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法律这块“护身符”。区司法局从抓法制宣传入手,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开展了“两深入”活动:一是组织干警、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深入农村,广泛开展“我为民营经济作贡献”活动,向群众讲解发展民营经济的作用以及国家积极发展、扶持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大力宣传《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近年来,共印发关于发展“三大经济”方面的法制宣传资料10余万份,办板报、专栏210处,利用逢场天搭设咨询台接待群众咨询6万人次。如去年底,组织恩阳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在恩阳场镇搭设宣传台,向居民、群众讲解古镇开发与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和现实意义,配合有关政协委员发放防火宣传资料,讲解《消防法》。通过宣传,在群众中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深入企业,开展专题法制讲座,组织专门法律培训。20__年以来,我局共为150余家大小企业的3000余人进行了法律培训;培训各类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300场次。一方面让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知法、守法,同时提高其法律意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而不是遇事找政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某食品加工站工人因下岗经济补偿问题,经法律工作人员对其宣讲法律知识,果断地采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而不是上访,让事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同时也为政府分了忧。3、抓法律顾问,为“三大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做好法律顾问工作,使企业在法律、政策的范围内规范经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这也是为经济发展搞好法律服务的重点。巴州区司法局通过“明思路,定任务,做表率,深挖掘”等措施,为民营企业出点子,想法子,解决实际问题,发挥了参谋作用。一是将顾问工作作为为“三大经济”服务的重头戏,写进了全局的工作要点。要求律师、法律工作者要面向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向招商与引资、商贸洽谈、城建开发等领域拓展,积极为当地经济服务。二是在年初目标任务中,要求每一位律师、法律工作者每年必须担任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法律顾问2家以上。迄今为止,共为2125个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担任法律顾问,为他们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建议。三是区司法局派出两位律师为区政府分管民营经济的领导担任法律顾问,激励了广大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参加到这项工作中来。如某药业公司因与别人的欠款纠纷导致其周转困难,生意陷入两难境地,其顾问刘律师为其提供了意见书,并通过发律师函和亲自前往协商处理此事,终于收回了一笔欠款,使其摆脱了经营困境,同时,该公司也深深意识到了法律顾问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们将法律顾问作为公司正式员工对待,凡遇经营上的事情,均要向法律顾问咨询。通过抓顾问工作,20__年以来,全区共规范企业、民办学校章程58个,建立了安全生产、依法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1080个,草拟、审查经济合同近20__份,涉及金额达3000余万元。4、抓人民调解,为“三大经济”发展排忧解难。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经济发展的“保护神”。无论是在土地流转、工程建设还是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层出不穷,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纠纷,如劳资、企业员工之间产生的纠纷,导致“/,!/家不和,则事不兴”的局面。人民调解既能有效化解纠纷,又能减少行政成本,因此被誉为“东方一枝花”而被外国所借鉴。巴州区司法局把调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协助20余个企业建立了自己的调解组织,合理搭配人员,充分履行职能。二是将调解组织网络延伸到村、组、居委会、楼、院,这些组织负责对自己辖区内发生的纠纷进行调解。如恩阳老场居委会自设立调解组织以来,每年调处纠纷几十件,为恩阳古镇开发与保护提供了“人和”这一条件,对外树立了团结和睦、勤劳礼貌的形象,为发展当地旅游经济作出了不少贡献。二是开展调解人员培训,让调解人员及时了解新形势下调解工作的新特点,掌握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性质、地位、作用,熟悉调处矛盾纠纷所需的法律、政策和技能,有效防止企业、个体工商户之间矛盾激化。三是直接调处企业重大疑难纠纷8件,及时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经济循序的稳定。5、抓公证质量,为“三大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代表国家对公证事项行使监督权,它能有效避免许多法律风险的发生。在经济发展中,公证发挥了许多重要作用。我们通过抓办证质量和服务质量,积极为“三大经济”服务。我们建立了“三项制度”,推出了“六项措施”:一是建立执业公示制度,在办公场地醒目处公示《公证服务收费标准》、《公证人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执业公证员和辅助人员名单、投诉电话等便于社会监督;二是建立公证监督员制度,在人大、检察、法院、各群团组织、人民群众中聘请行风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公证执业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三是建立公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每年举办一次公证质量评析会。同时,特别是为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涉及当地经济建设上,区公证处还特别推出六项“便民措施”,更快捷、更优质地提供公证服务。每年,共办理涉及土地流转、商贸合同等公证100余件。同时,区公证处还在12个片区中心镇设立公证协办室,以方便当地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公证事项。如茶坝法律服务所在引导当地黄姜生产中,为全片区上千农户办理合同公证,有效避免纠纷的发生和经营风险。二、拓展思路,积极推动“三大经济”向前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巴州区司法局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推进“六个集中”,发展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1、搭建劳务中介平台,为务工人员撑起“法律保护伞”。巴州区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区,每年输出劳务30万人,在外出民工学到技术、挣到钱的同时,一些民工的合法权益却屡屡受到侵害。为切实保护外出民工的合法权益,20__年,我们依托全区7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法律服务所成立了劳务协会分会,在广元、广东两地设立了劳务协会联络站。经过近两年的运作,各法律服务所在为外出民工维权索赔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仅今年1—6月,全区法律工作人员为外出民工维权索赔81次,索赔金额达798余万元。今年2月,柳岗兼职司法所长杨正成功为一在外因工死亡的民工家属索赔16万元,在当地产生了强烈影响;5月,梁永法律服务所主任李松为在西安市铁二局务工而受五级伤残的巴州籍民工程某索赔42.3万元,让上有老下有小的程家解决了后顾之忧……,在索赔过程中,法律工作人员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和智慧,为巴州民工争取着每一分的利益,受到当事人一致好评,他们称这些人为“务工人员的保护神”。实践证明,建立协会,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推动了“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变。此种做法被司法部简报推介后,全国各地司法行政机关来电来函取经。2、积极引资立项,为活跃当地经济建功立业。在工作中,我们引导全系统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发挥聪明才智,不仅要把工作往外做,还要把外面的引进来。南阳法律工作者喻卫东一次在外县出差,获知一个老板想投资天麻生产,他迅速出击,力邀他到巴州区投资。经考察论证,投资方决定聘请喻卫东担任法律顾问,通过出售种籽、技术指导和回收品种的方式与当地农户签订了种、养、收协议,还请法律服务所办了见证。经过正确引导,当地农民积极参加到天麻的种植中来,去年已发展到6个乡镇的成片种植,取得了良好收益。武胜县胡某曾有意在茶坝开办页岩砖厂,茶坝法律工作者袁某知道后,主动上门为其提供法律服务,帮助进行可行性论证,提供当地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胡某经再三考虑后,终于在当地投资,并聘请了袁某担任法律顾问。该厂投资后,收益可观,也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通过引资,实现了土地逐渐向有经济项目的业主集中。三、总结经验,为“三大经济”发展再谋策略理论指导实践,又来源于实践。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在推动巴州区的“三大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以下启示:1、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只有更新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增添发展措施,加强产业导向,突出发展重点(城区抓企业,乡镇抓集镇经济,农村抓大户),奋力实施“民营创业工程”,巴州区的经济才能更上一层楼。而作为政府部门,只有围绕全区“一盘棋”来开展自己的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把工作做得最好。2、要找准切入点,使本职工作与中心工作接轨。只有认真研究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中心,让本职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有所作为。如陈思隆书记在经济工作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积极发展劳务产业,建设劳务强区”,我们结合自身职能,搞好为劳务人员的法律服务工作,就找准了切入点;在政府的城建拆迁、招商引资,通过法律建议,使政府有效避免法律风险,降低行政成本,这样,既做好了本职工作,又为中心工作服好了务。3、要振奋精神,尽职尽责。我们不因自己的职能软就工作无干劲,相反,我们积极探索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努力为经济工作服务,才做到了有为有位。

民营企业法律培训篇8

摘要: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是制约宁波民营企业转型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性别结构比例失衡;员工基本素质较低,学历结构有待优化;职称结构非正态分布;职能结构比例失衡;专业结构不合理;人员结构稳定性较弱;配置结构欠科学等。从政府角度,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优化转型期宁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转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民营企业是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可是其短寿问题层出不穷,因此,许多民营企业力图通过转型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转型期,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均离不开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结构更在其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宁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转型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宁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分析,从政府角度,探讨了优化宁波民企人力资源结构的相关建议,为促进企业转型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

一、宁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

1.人力资源结构基质不良

一是性别结构比例失衡。通过调研分析,转型期宁波现有民营企业女性占比较低,拥有半数以上女性员工的企业比例仅为1/4左右,性别结构比例失衡。排除特殊行业和岗位的情况,这与部分企业存在性别歧视行为有关。

二是学历结构有待优化。目前宁波民营企业现有人员基本素质比较低,多数为大专或高中及以下学历,拥有本科学历人员的企业较少,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三是职称结构非正态分布。从宁波民营企业现有人员的职称结构来看,近50%人员无职称,且缺少初级和高级职称人员,特别是专业和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人才比较缺乏。

四是职能结构比例失衡。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宁波民营企业现有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及管理人员较少,企业对三类人员的需求比较大。另一方面企业现有三类人员的基本素质亟需提高,即技术人员知识和技术老化;销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代管理人员思想落后或二代接班人管理经验缺乏。民营企业转型过程中技术的创新与运用、产品的销售、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非常重要,上述三类人员的稀缺状况和素质状况造成了企业职能结构比例的失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发展。

五是专业结构不合理。从宁波民营企业目前情况来看,多数企业最为稀缺的是外贸人才、外语人才和it人才,反映了企业对这些人才的吸引力较弱。

2.人力资源结构稳定性较弱

一方面人才流失较多。尤其是销售人员、生产线工人和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人才的引进比例较高。50%的企业每年引人比例近15%,10%左右的企业引人比例达到近30%。较高的离职率不利于宁波民企人力资源结构的稳定。

3.人力资源结构配置欠科学

一是人才的专业技术背景与其岗位的匹配程度不高。匹配度为30%-50%和匹配度仅为10%-30%的企业比例总和接近50%。

二是现有管理人员配置结构不甚合理。除了行业性质、岗位特征和特殊情况外,部分企业仍然存在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现象,部分企业管理人员负担较重、责权分工模糊、人员冗余等问题突出,人员组合尚未优化,对企业的管理效率造成了阻滞,很难向高效组织转变。

三是家族成员担任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比例较高。这主要表现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中亲友普遍担任重要岗位等现象,具有较重的近亲繁殖倾向。这种在企业发展初期奏效的模式,很可能会成为企业持续前进的障碍。

二、优化转型期宁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建议

目前宁波民营企业转型的发展,需要自身人力资源结构的有效调整。除了企业自身采取相关措施外,政府有关部门亦需要对其进行积极引领和扶持,提供资金、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等措施。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平等理念宣传,规范企业用工行为

一是强化平等理念宣传。与高校、公益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联合举办各类主题活动或到民营企业定期和非定期宣传男女平等理念,宣传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制度,引起公众注意和重视。

二是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通过各项法律和制度检验企业用工标准,审查各类民营企业用工信息和行为,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实施性别歧视行为的企业予以法律制裁,并进行相关惩处。

2.引导宁波高校加强民营企业急需人才建设

基于宁波民营企业众多的地方特色和企业人才需求导向,有效引导宁波各类高校加强民营企业急需人才建设,科学合理确立人才培养定位,优化和调整教育专业设置,助推宁波高校培养出适应本土的中高端技术型、管理型、技能型、研发型等各类人才。

3.建立企业人才资源供需共享平台和人才信息库

根据宁波地方特色,建立民营企业人才资源供需共享平台。鼓励企业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注册账户,完善企业相关信息,并提供需求信息,同时建立监核部,监督和核查企业各项信息的完善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督促企业对缺漏信息予以完善,对提供虚假信息的企业予以剔除和通报,并给予相应惩罚措施。同时,注重对人才信息库的建设。通过网络渠道将相关各类人才的基本信息提供给民营企业,致力于信息共享和支撑服务。

4.完善人才引进和服务机制

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标准和政策。基于宁波特色,因势制宜制定人才引进标准,完善宁波综合性人才和专业人才引进政策和相关措施。

二是扩大宁波人才引进优势宣传。通过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等国内著名招聘网站,浙江人才网、宁波人才网等地方网站,并建立宁波民营企业信息网,宁波民营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政策信息,使用电话、电子邮箱、QQ群、微信、官方微博、信件等方式丰富联络渠道。

三是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引导社会各方力量,依托职介机构、人才培训机构或企业、商会、行业协会、宁波高校等,举办民营企业人才招聘活动和各种形式的人才主题活动,通过召开专业拔尖人才与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管理人才、高级销售人才项目推介会等形式,丰富人才引进活动。

四是完善人才服务机制。简化人才引进流程,给予引进人才优厚待遇和便利条件,提供主动便捷的服务。

5.设立奖励机制,搭建培训平台,鼓励和监管企业、高校、商会、行业协会参与人才培训

一是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积极搭建各种类型的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平台,免费为各类企业人员提供相关培训。

二是鼓励民营企业进行人才培训。首先,督促并支持民营企业为本企业员工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例如,学徒制培训、非正规性的学习、工作指导培训、程序化学习、模拟培训、远程培训、职位轮换、教练和顶岗、行动学习等方式,以提高各层员工的素质和胜任岗位的能力。其次,鼓励民营企业积极与外部培训机构、高校和行业协会沟通合作,增加培训的方式和手段。例如通过管理游戏、研讨、企业大学、行为模仿等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胜任能力。再次,支持民营企业积极与宁波大红鹰学院、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宁波地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最后,提倡企业间建立培训互助体,鼓励和支持企业之间提供尽可能的培训与帮助活动。

三是鼓励宁波高校、商会、行业协会参与人才培训。提供经费资助,大力支持高校、商会、协会等为企业提供在职培训,成立民企培训服务中心、技术咨询中心等专门针对民营企业人员的培训机构。

四是设立奖励机制。适当奖励积极承担人才培训工作并成效显著的民营企业、宁波高校和各类商会、协会,同时严格监督各类培训主体,对实施违法违规行为的培训主体予以通报并取消其资格,创设良好的培训制度环境。

6.规范企业人员配置标准

建立并规范民营企业人员配置标准,鼓励企业定期进行自身配置制度审查,并开展非定期的行政指导工作,对人员冗余、配置不合理的民营企业督促其调整岗位配置,并对实行过度化家族管理企业进行合理化建议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富强.企业改革中的人力资源结构调整[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6(S1):79.

民营企业法律培训篇9

剖解江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外省市民营经济发展实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在宏观环境上,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断改善,部分长期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也开始“解冻”,但是,在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后劲以及持续健康发展上,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融资难问题。从整体来看,民营企业贷款难是普遍现象,尽管一些地方在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加以解决,使局部地区的民营企业贷款难状况有所缓解,但并未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根本问题。

第二、“三乱”问题。“三乱”现象并不是仅存在于民营经济中的个别现象,与规范政府职能、依法行政有很大关系,非一蹴而就之事。有关经济学家的观点是,目前要做的是不能让民营经济中的“三乱”现象超过“社会平均水平”。

第三、民企的非正规化管理问题。有关专家提出,民营经济目前在四个方面存在非正规化的缺陷。一是产权制度的非正规化。主体不清,且具有超经济性质,血缘、亲缘、人缘束缚了民营企业迈向现代化管理的步伐。二是管理体制上的非正规化。企业的管理结构基本上是家族管理,社会没有为民营企业准备一个经理市场。三是发展产业上的非正规化。带有明显的亚产业性质,容易进,也容易出,技术含量低,很难持续增长;相当一批私营企业在主业投资上无法实现高速度发展,就搞多元化投资,甚至不做实业。四是制度保护上的非正规化。一些民营企业想方设法寻求特权保护,往往成了特权的附庸。

第四、民营企业主素质提高问题。国有企业有很多的培训机构,有党校、有行政管理学院,他们能够得到正规的培训。民营企业家亟待提高素质,但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专门培训民营企业家的大学。

第五、私人合法财产保护问题。1988年颁布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已执行了10年,其中,对私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得比较笼统,对保护私营企业合法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规定得比较薄弱。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当私营、个体经济权益被侵吞、受损害或出现经济纠纷时,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第六、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服务质量问题。这些年,国家扶持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了不少,但许多政策私营企业享受不到,因此,关键是要真正落实到基层每一个职能部门。

第七、速度与质量兼顾问题。目前不少经济学者担心,中国经济工作中的“一窝蜂病”会在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中出现。因此,在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并不高的情况下,如何兼顾速度与质量就尤为重要。

上述问题不是靠一个政策就可以解决的,它们或相互交织,盘根错节,或根深蒂固,由来已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需要政府加强对民营经济的依法管理、引导和护航

1、营造优良环境。

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上,政府的最大作为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有利于其扎根、成长的土壤,形成繁荣发展的气候。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充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里投资环境好、哪里回报快,资金就流向那里。因此,市场竞争本质上是发展环境的竞争。一方面,江西要坚定不移地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加强软环境的整治和优化。一是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克服对个体私营经济的一切偏见和歧视,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生产要素在市场自由流动。二是要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所有执法人员都要树立为企业、为公民服务的意识,搞好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文明、规范执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杜绝“三乱”行为。三要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各级政府要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兑现各项承诺,真正让企业得到实惠。同时,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对全民进行诚信守法的教育,打造“诚信江西”。

2、放宽民间资本的进入领域,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当前,一是要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外,其余行业均应允许进入,按照入世后国家的部署,逐步放宽金融、保险、交通、通讯等行业的外资经营范围。凡对外商允许进入的,也应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对外商取消的限制,对民营企业也应同样取消;外商能享受的优惠待遇,民营企业也应同样享受,以改变市场机会不均等和待遇不公平的状况,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局面。同时,应允许民营企业依法自主选择企业组织形式,也应允许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共存,鼓励来自外国、本国、外地、本地的各种投资者以资金、技术、设备等多形式的投入来江西发展。二是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政策条件,在民营企业技术立项、用电用地、银行信贷等方面的政策上应做到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争取进出口经营权,并在发行债券和股票上市等方面给予支持。

3、通过特色工业园区推动民营企业的产业升级。

在与民营经济有着鱼和水般关系的区域块状经济发展中,由政府倡导的特色工业园的建立与发展,是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和引导其产业升级的有力举措。特色工业园是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城镇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特色,利用区域块状经济中有特色、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及产业链,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把分散的小企业通过标准厂房、厂房联建等形式,在工业园区集中起来形成的。特色工业园的建立,可改善企业的生产条件,并为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有利于形成各具特色、专业分工的“小企业、大集群”,从而促进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

4、发挥商品市场、专业市场的推动效力。

民营经济与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专业市场与民营企业又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发挥商品市场和专业市场的推动效力,是江西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政府的工作层面看,主要应采取四方面的对策:一是强化商品市场规划布局、科学定位,确定江西及各地市应培育什么样的市场,需要作些什么分工与布局安排,尽可能从各地优势、特色出发,避免商品市场“空壳化”的出现。在市场规划上,要体现多层次,既要重视全省性,又要重视区域性;既要重视专业性,也要重视综合性;既要重视地域分工,又要有省区平衡,根据功能进行科学定位,使市场规划布局合理。二是积极探索和推动重点市场现代化,积极探索和引进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方式,如推动产品营销制,鼓励、吸引国内外生产企业进入市场设立总经销、总;信托专业市场办好各种博览会、展销会和交易会;对一些大宗商品的批发交易积极引导,推行看样订货、合同交易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

(二)需要金融、科研、教育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及社会中介机构的支持与合作

1、金融支持。

从国内外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具体办法看,无非通过三种基本办法来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建立面向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如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菲律宾的“小企业担保与融资公司”,以专门对小企业进行直接与间接的融资,提供风险投资、租赁贷款、二次抵押及期票贴现等服务,并对小企业提供投资贷款担保。二是开放风险担保领域,让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以及积极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依靠市场化运作去化解银行与企业担保风险。三是改进现有的银行贷款担保办法,尤其在担保领域不向民营企业开放和市场化推进有限的条件下,在资产担保上采取更适应私营企业、小企业的办法,以期尽快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从浙江实际进展来看,第三种办法已在实践中,不少地市已经从当地实际出发,提出了“企业资产”、“业主房产”担保以及建立相应的资产评估体系等措施,已在发挥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上产生了一定的效应。关于前两种办法,鉴于改革的决策权在中央,因而具有自上而下的过程,相信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实行前两种办法的条件会逐步形成,民营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贷款难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2、智力支持。

民营企业缺乏人才,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其大发展、大提高的需要,特别是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的转变,更需要得到社会有关单位的智力和管理支持。对此,国际上通行的办法是通过政府兴办教育部门或半官方的中介部门对其给予扶助,特别是给予智力支持。如美国中小企业局从大专院校和退休人员中招聘经营管理专家,专门从事中小企业的管理技术、市场营销和企业决策的指导工作,还建立了相应的培训机构、制度,为中小企业培养管理骨干。菲律宾除政府办咨询、培训机构外,民间兴办的中小企业咨询、培训机构十分活跃,如菲律宾商业培训中心、菲律宾小企业技术中心、人力发展中心等,每年都对中小企业进行大量的培训、咨询服务。日本、美国和欧盟各国政府还资助中小企业建立计算机网络,帮助中小企业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并通过国家信息系统向中小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江西可以借鉴国际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通过政府兴办管理、培训机构,并落实计划与经费,对为数众多的民营小企业提供管理培训、人员培训乃至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智力支持、管理支持和培训支持。当然,在这方面也可以借鉴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的办法,即在官方、半官方办培训机构的同时,允许和鼓励民营培训机构的发展,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以拓展对小企业的智力支持、对管理与培训的支持。

3、鼓励、引导个私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制。

把推进国有企业改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与个私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加快退出步伐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进入。这种进入不是简单的产权替代,而是要伴随产品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国有企业股份化改造中,大胆地吸收民营资本,真正形成多元化的股权格局,通过个体私营经济更快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改制、改组,盘活一批国有企业的资本。江西省一批注册资本数千万,以至亿元以上的私企大户,半数以上是通过购买、租赁、参股控股、承包等方式,实现资本及规模的快速扩张。今后省市都要加快国有企中小企业改制的步伐,加快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以盘活国有资产,大步发展个私经济,实现“双赢”的目标。

(三)需要民营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加快改革步伐

1、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企业结构改革,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民营企业应审时度势,根据自身的实际,主动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产品或服务结构,对于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应尽快退出。小煤炭、小造纸、小医药、小钢铁、小水泥、小玻璃企业以及小规模汽车整装企业,应主动准备关、停、并、转。民营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与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符合区域产业方向的行业与产品,使企业向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方向发展。从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看,私营企业应逐步加大技术投入,加强内部管理,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切实改变小企业产品低质、低档、低价的状况,向高质量、高效益、高附加值方向努力,走“小而专”、“小而精”的路子,以企业自己的特色产品开辟市场,在提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中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法律培训篇10

一、工作思路

以转变民营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中小企业成长、能人创办企业、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四项工程”建设为抓手,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促进民营经济“提质、提速、提效”,为推动全县经济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2012年全县推进民营经济“四项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新增规模企业5家;新增小型微型企业户数536户,力争全县小微型企业总户数突破10900户;力争组建1家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信用担保机构,全县各担保机构年内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余额1亿元以上。同时,力争年内全县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家、税收超2000万元企业1家。

三、工作任务

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一要遴选好企业。继续选择16家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且成长性高的企业加以培育,确保年内5家企业进入规模行列。二要开展分析诊断。选择1-2家有实力、信誉好的管理咨询机构,搭建好管理咨询服务平台,深入成长性企业开展诊断,把重点放在企业困难和问题的诊断上。三要帮助解决问题。对诊断出来的问题,要分析原因,区别不同情况,开好“处方”,拿出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四要加强协调与沟通。县民企局、县工信局、县统计局、县地税局、县国税局、县商务局、县工业园管委会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对照进入规模企业的条件和要求,帮助企业做好入规前的相关工作,努力提高成长性企业培育的数量和质量。五要建立成长台帐。要通过建立成长性企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实缴税金、就业人数等指标台账,确保成长工程工作有序开展。

能人创办企业工程:一要营造创业氛围。针对民营创业者面临的共性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建设一个有利于能人创业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法制环境和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激发能人的创业激情,不断激活民间资金的创业投入。二要开展创业辅导。依托县就业培训中心和创业大学加强创业培训,做好年度培训方案,着力培育催生新的市场主体。三要设立创业资金。县财政设立创业专项资金,由财政预算安排,采取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两种方式,扶持各类能人在本县范围内创办企业。四要建立激励机制。年终将加大对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全民创业”绩效的考评,重点要在创业成功率、就业带动率、创业稳定率和创业比重率上有新的提高。

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工程:一要进一步完善小企业创业基地工作方案,科学合理规划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场所、资金、技术、培训等相关服务。二要充分发挥现有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大力依托工业园区和标准厂房,规划建设一个具有特色和规模的小企业创业基地(小微型企业创业园),加快形成和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吸引更多的能人投身到设施齐全、政策配套、服务到位的小企业创业基地成功创业。三要以小企业创业基地为载体,鼓励和引导成长性企业积极融入产业链,围绕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配套,加快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使成长性企业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一要积极推进设立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着力引导发展以法人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商业性担保机构。要以担保机构为载体,协调金融机构扩大抵押、质押的范围,缓解成长性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二要精心打造县就业培训中心和系统培训机构。依托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大学,力争年内培训有创业愿望的创业者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200人。三要积极争取服务平台建设资金。精心策划和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服务平台建设资金,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推进民营经济四项工程建设,是我县“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完善工作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县民营企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各乡镇、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围绕工作重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切入点、抓好着力点、突破关键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县政府将设立创业扶持奖励资金,用于扶持发展小型微型企业。

(二)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四项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全县上下要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形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四项工程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一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加强对国家、省、市有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宣传,并落到实处。要推进科技创新,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市场是创新动力”的观念,营造资金、人才、环境、政策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用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引领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二是加强人才服务。依托县就业培训中心和创业大学加强人才培训,培养企业高管人才团队,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和市场化。三是加强技术服务。加快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大企业间的合作,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实验、检测等服务。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指导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三)优化环境。实行“非禁即入”政策,凡是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凡是能够实行多元化投资的行业和领域,凡是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领域,都要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收执罚行为。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建立民营企业评议监督政府部门机制,为民营经济创业和发展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