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综合整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14:15

生态综合整治篇1

为贯彻落实全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工作部署,新区根据《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体方案》与“生态环境决战年”的要求,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下面就我新区前阶段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作简要汇报:

一、组织实施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新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涉及整治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四个专项整治办公室,并由各分管领导兼任各整治办公室主任。各专项整治办公室根据整治任务,制定了详细的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二)宣传发动、明确责任

12月20日,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召集全体新区干部、各村主职干部、新区主要企业主召开了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会议对全县生态环境整治动员大会精神进行了传达,对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形成了较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进展及下一步打算

(一)工业环境整治

1、炉窑整治。目前已经对新区范围内的4家石灰厂和1家陶器厂进行详细调摸,3月5日上午召开各企业主会议,对整治政策及任务进行再明确、再落实,计划在今年11月底前淘汰。

2、喷水织机整治。3月6日下午召开整治大会,新区共有喷水织机862台,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淘汰,零星户共134台在6月底前淘汰,方鑫纺织、众鑫金属加工、华鑫纺织等3个集聚点工534台在9月底前淘汰,华方纺织1个集聚点共191台在11月底前淘汰。截止目前,共变卖淘汰喷水织机102台。

(二)农业环境整治

1、农业污染整治。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涉及涧塘种鸭基地、磨盘山瘦肉养殖场、丁富离业有限公司等3个项目,目前涧塘种鸭基地鸭棚改造、四周绿化已启动。计划完成种植结构调整面积6000亩,实施测土配方5000亩;目前已完成种植结构调整1500亩,实施测土配方2500亩。

2、清水河道及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400余亩漾荡的清淤工作,古头港等4条港共计4.5公里河道绿化工作已落实,计划在4月底前完成绿化工作。

3、饮用水源保护及水环境质量达标建设工程。新区与各村签订了水域保洁责任书,并建立了巡查制度,成立了巡查队,做到了保护区内水域基本无水草,达到了水域保洁的要求。在保护区内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配合农业局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强违禁农药、化肥监管。目前我新区已建立渚山3390亩杨梅示范区(三级保护区内),涧塘、后洋1500亩示范区(一级保护区),玄坛庙1000亩统防统治示范区(三级保护区)。

(三)矿业污染整治

1、矿山及水冲石子企业污染整治。各矿区与道路接口处都实施了水冲运输车辆,新区定期到各矿区进行督查。四号桥处坚持每天用洒水车喷洒道路,架子山石矿已完成矿区道路硬化工作。

下一步将继续做好矿山各项督查工作,进一步规范矿山开采要求,确保生产安全。按照要求督促各矿山企业,做好道路养护及各项创绿工作。并要求单位安排专人负责,保持码头清洁卫生。

2、运输船舶污染整治。前期进行了全面的排查摸底,共有5个营运码头需设置垃圾接受容器和指示牌,目前此项工作已有续开展,已完成2个码头垃圾接收容器和指示牌的设置工作,其余3个将在本月完成。

(四)生态污染整治

1、城市扬尘、道路粉尘污染整治。项目主要涉及104国道、长水公路沿线,场地与路面硬化工作计划于近期开工,计划在6月底前完成硬化工作。新区成立了创建办成员为主的整治小组,指定了新区环境卫生整治计划表及道路硬化工作计划。新区负责道路做到专人负责,常年保洁,逐步提高洒水覆盖率。

2、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目前涧塘、霞城、川步、后洋、渚山等5个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70%左右,农家乐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综合整治工作已完成40%左右。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企业、群众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够重视,存在应付现象,社会责任感不强。

2、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涉及千家万户,由于缺乏成熟治理技术,治理难度较大。

生态综合整治篇2

一、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的意义

1、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纹?论述生态文明,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第一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丽中国,从乡村起步。良好的农村环境,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村自身的生态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对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并降低重复建设成本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也在农村。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要坚持“美”字当头,更加关注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形成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凝聚力、辐射力,构建起清洁、优美、文明、和谐的生态家园。

2、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农村环境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村自身的生态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对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并降低重复建设成本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反之,脏乱差的农村环境在影响农民生存和农村发展的同时,也会掣肘城市的生态规划进程,严重影响农村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探索建立起城乡一体互动的体制机制,对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改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建立生态宜居乡村是造福农村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

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2]落实这一原则,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把整治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本着为群众谋福祉的思想认识,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和更加扎实的举措,来顺应群众对干净、生态、文明新生活的迫切要求,让他们更多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整治,虽然现在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明显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整治好的村庄仍然存在卫生保洁效果不明显、乡风文明建设薄弱等老问题、老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镇村积极性不高,有厌战、畏难情绪

由于思想认识、经济条件、方法措施等方面的差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整体推进不平衡,对于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的问题,各地“清、理、建、健”的广度与深度不一。

2、群众认识程度不够,参与度不高

由于农村宣传媒介的限制、特别是网络使用率相对城市还有较大差距,农民缺乏对环境问题方面的政策法规及环保知识的了解,对环境污染威胁健康的严重性缺乏认识,参与度不高。在一些乡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了“政府的事”、“干部的事”,广大群众成了旁观者,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3、管护资金缺乏长效保障

农村道路排水、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属于公益性项目,难以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管护运营基本上都是以政府财政作为主要保障。受地方政府财力的限制,管护资金长期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或不够稳固,存在保障不足的风险。

4、被动应付,“脏乱差”现象时有反弹

部分村干部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敷衍塞责,走过场,存在为检查考核而突击整治现象,对重点路段以及村委所在地等环境卫生比较重视,而对较偏僻的道路、边沟、绿化带、河道等自认为检查组不会去的地方则抱着侥幸心理降低要求,甚至放任自流。

三、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议

1、坚持提高认识、协作共管,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政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应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该项工作作为今后一个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培育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主抓手,充分发挥推动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部门共治和协调配合机制,将整治工作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落实好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项目,形成分工明确、通力合作的工作局面。

2、坚持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相结合,建立健全农民主体机制

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但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农村环境卫生一系列问题的存在,群众的思想认识不够是重要原因。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改变村民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使整治环境的目的意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发群众投身、参与的热情,打造“人人关注?h境卫生,人人参与环境管护”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3、坚持政府扶持与多元融资相结合,建立健全资金整合机制

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瓶颈,所需经费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存在资金筹集难度大、易出现资金短缺等问题。因此,要以改革发展的思路,运用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投入和运营机制。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基础上,筛选、动员有实力、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开展包村帮扶,确保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都有帮扶单位。动员各村积极盘活闲置资产、资源,通过集体土地打包流转、企业垫资等方式,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

4、坚持常抓不懈与提升水平相结合,建立健全成果巩固机制

党的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给现阶段的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应当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在抓好常态保持的基础上,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困难问题,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只有进行式,没有过去式和完成式。应在全面完成“三化”(硬化、净化、美化)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创新改造,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文化惠民等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整治内涵,全面实施“美丽乡村”精品创建工程,提升整治档次。

5、坚持督导检查与问效追责相结合,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

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既要看过程,又要看结果。为把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办得更好,各级都应高度重视长效保障机制建设,建立目标任务倒逼机制,进一步加大督导检查与问效追责力度,巩固环境整治成果。

【注释】

生态综合整治篇3

关键词:生态湿地处理;处理技术;预期效果abstract:thecomprehensiveimprovementofecologicalwetlandenvironmentisalowcostcontrolmethods.itfollowsthenatureprinciple,comprehensivegovernance,creatinglongclearbeautifulnaturalfeatures,reallyclearandbeautifulwater,andthemaintenancecostisverylow.Canbeexpected,thecomprehensiveimprovementofecologicalwetlandenvironmentwillbeanimportantfuturedirectionofwaterscapedesignmanagement.

Keywords:ecologicalwetlandtreatment;processingtechnology;theexpectedeffect

中图分类号:B84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

湿地水体(如人工湖、人工池塘、河道等)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增加景观的灵气和情趣,美化环境;同时也有利于野生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促进城市自然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系统规划,加上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许多城市景观水体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不堪重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我国90%以上的公园水体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CoD、BoD、tn、tp和非离子氨等指标,大多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的4类标准。

因此,对于居住小区内的水面及河道必须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入,同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小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否则,如果居住小区内的水体及河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但起不到改善小区自然环境的功能,反而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如何保证小区内和园林中封闭水体的清洁、无污染已成为人们关心和头痛的话题。

目前的景观或园林设计,一般考虑景观手法和文化表现较多,而对景观水质的考虑相对较少。治理方面,单一方法如换水、疏浚、化学方法、投入光合细菌等较多,而可操作的综合治理思路相对较少。再加上管理滞后,造成目前大多水景缺乏美观。

我司研发的生态湿地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比较,如下表:

二、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2.1项目技术特点

1、设置雨水收集池,随着湖内液面的自然蒸发,自动补水至设定液位。雨水全部用完后,再补充自来水。每天可节省自来水20~30m3,同时减少了雨水排污量。

2、通过严格筛选,逐步投放、培养和驯化湖水中微生物,种植水生植物(水草、荷花等),投放水生动物(鱼类)等,建立平衡的生态链,使湖水通过食物链的循环作用达到自净效果。

3、采用独创技术,使湖水全部循环起来,提高湖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为生态链提供适宜的水环境。

4、在生态链建立初期或遭到破坏时,采用专有灭藻技术,反应快速、效果显著。

5、采用超静音处理设备,噪音小于65分贝。从而有效提高了小区的环境质量。

6、实际工程中,景观水的各项水质指标都达到了国家《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其中溶解氧指标达到C类要求,其余全部达到a类标准。

2.2项目工艺范畴

包括雨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景观水处理及生态修复技术,关键技术工艺如下:

1、微生态系统的建立:微生物、水生动物、水生植物之间养分、食物、代谢产物平衡的建立与缓冲调节。

2、适宜的生态水环境:溶解氧、活性氧、浊度、氨氮、硝基氮、藻类、细菌等水质参数的控制与维持。

3、系统初建立及破坏后恢复技术:微生物的筛选、接种、驯化、繁殖,水生动植物的挑选、投放或种植,破坏后水质指标的恢复、水生物的补充或限制。

2.3项目的技术原理

系统处理过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一级处理:调节池,主要作用是沉降景观污水中的较大固体颗粒,初级降解水中有机物,混合和均衡水质,去除异味,调节池的出水流经两台泵抽至生态池a,开始进行二级处理。

(2)二级处理:生态池,是降解景观水中污染物的核心部分,内含多种植物、特种微生物以及为维持生态平衡人工添加的活性物质,水中污染物如果悬浮颗粒、有机物、病菌、氨氮、磷等被逐级降解。

(3)三级处理:为了使过滤池中的水自然加气充氧,提高了生态池的湖底标高1m,使生态池水面高出过滤池水面1.2m,然后加筑了一个滚水坝,生态池出水流经滚水坝自然加气充氧后进入沉淀过滤池,经过过滤处理,有机物、氮、磷、硝酸盐等进一步降解,浊度降低。

(4)经过三级处理的湖水流入湿地生态景观湖后,在湿地生态湖区再实行增氧强化技术,具体做法为:在湖心增加一个生态小岛,在生态岛上种植芦苇、唐昌蒲等植物,让其保持自然原生状态,在生态岛两端水下各放一个搅拌器,让水流围绕生态岛形成一个区域小循环,在生态岛左侧设置三个人工喷泉,通过这两个措施达到对湖水充气增氧的目的,经过增氧后,可达到消除湖内有机物污染和黑臭、消除藻类水华、改善水色及透明度。

在生态池、沉淀过滤池和湿地生态湖中,要在水面布置漂浮植物(如凤眼莲、睡莲、槐吐萍等)和漂浮载体(水生生物浮岛),并以水培法在载体内种植陆生花奔(如美人蕉)或芹菜等陆生蔬菜,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而且要达到一定的面积,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要求。

2.4项目技术方法

附图:生态湿地系统剖面图

景观水质,首先要求清澈、无色、无异味,如果没有良好的水质做保证,就谈不上美感,本研究对水体的净化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污水处理技术:景观水源及雨水、自来水补充水源流进调节池中,经调节池处理的景观水汇集在集水坑中,经输水管路至泵坑,泵坑中的水泵将景观水抽至生态池中(生态池高于沉淀过滤池),经生态池处理后的景观水经过滚水坝自然加气充氧后流进沉淀过滤池中,经沉淀过滤池经过滤管系统处理后的景观水流进湿地生态人造景观单元。

初级降解固体有机物降解营养元素(病菌)经滚水坝自然加气充氧过滤处增氧强化

2、水质曝气充氧技术:

在湖心增加一个生态小岛,在生态岛上种植芦苇、唐昌蒲等植物,让其保持自然原生状态,在生态岛两端水下各放一个搅拌器,让水流围绕生态岛形成一个区域小循环,在生态岛左侧设置三个人工喷泉,通过这两个措施达到对湖水充气增氧的目的,经过增氧后,水体中溶解氧一般可大于3mG/L(亦即B类水质标准值)可达到消除湖内有机物污染和黑臭、减少水体营养盐含量、消除藻类水华、改善水色及透明度、减少底泥内源污染的效果。

3、复合型湿地基质填料

填料是曝气生物滤池的核心元素,填料的选择是滤池设计和影响出水水质的关键因素,单一填料低孔隙度和易饱和的特点会大大缩短了湿地的运行周期,因此,本项目的湿地基质采用了炉渣+活性炭+页岩+粗砂的配比,经检测,此种配比,基质对氮、磷、硝酸盐等物质的吸收率比单一填料分别高出10%,同时填料空隙率和比表面积高,比传统立体填料节能30%,水流通过快速,能耗省。

4、水生动植物系统修复技术

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动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和修饰水质,利用食物链关系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净化、资源化和景观效果等结合效益。

在水体内利用藻类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鱼类的饵料,使之成为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的生态系统,

2.5项目主要创新点

1、实现水清:

运用底质治理、水体自洁、水温自控、水体增氧等技术措施,实现水清,同时节约建设成本,是为治本。

2、实现水美:

通过水生动植物修复系统,不仅实现生态过滤洁净,同时营造出生动美丽的水岸、水面、水中、水底景观,是为治标。

3、实现低成本维护:

本研发系统可以保持水景的长期稳定,清澈美丽,日常维护成本低廉。

三、项目预期目标

3.1生态湿地处理工艺以及技术的预期效果

1.高效治污。通过系统结构设计、基质填料、水生动植物对污水进行协同处理净化,使得通过初步处理的污水再经过生态湿地处理达到进一步去除BoD、CoD、SS、氨氮、总磷以及大肠杆菌的效果,根据不同的回用要求,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以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等水质标准,回用于道路清洗、绿化浇灌、冲厕、景观补水以及景观水循环等用途,实现景观水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

2.生态景观群落。水生动植物在水质净化处理的同时,可以吸附大气中的污染物,释放氧气,更是营造出优美的景观,造福于民。

3.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减少用水用电,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营维护需要的人力成本,实现低运营成本的高效治污,每立方米污水的处理成本仅为其他工艺的30%-50%,使得中水回用的经济效益更加显著,投资回报期大大缩短。

4、因地制宜。实现分散式污水处理,使得在市政管网以及市政污水处理设施并不完善的新开发区以及新城镇、农村地区实现污水的就地处理,就地回用,节省管网投资以及提高景观水资源利用率。

3.2预计可实现的技术指标

(1)利用潜水推进器让水流形成一个闭合区域,通过潜水推进器和人工喷泉的作用,来对人造景观生态湿地进行充气增氧。推进器、水泵、喷泉设备等设备运行稳定,故障率低于5%。

生态综合整治篇4

县委、县政府召开这次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暨生态示范区迎验动员大会,主要是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气势、形成氛围,迅速行动、快见成效,以崭新的城乡面貌,迎接今年两次全市科学发展大检查和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并确保我县“创模”任务的全面达标。就此,孙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按照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我先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进一步提高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近年来,我县围绕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城乡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容貌形象明显改观。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以迎接全市科学发展观大检查为契机,精心组织,迅速行动,全面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投资近6000万元,新建了锦东新区平石路、济西工业园二期道路,实施了翠屏街西延、中心路北伸工程;安装更换路沿石3.2万米,铺装慢车道、人行道近8万平方米,改造整修破损路面1.5万平方米;清理乱搭乱建400多处,拆迁面积1万多平方米,粉刷沿街建筑物近5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8万平方米,相当于县城原有公共绿地面积的一半多;安装路灯360盏,交通信号灯、警示灯、警示牌12套,新划交通标示线1.6万平方米,12家沿街单位实现了楼体亮化,县城面貌局部实现重大改观,道路通行功能明显改善。各乡镇也按照整治活动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整治了镇容村貌,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在全市组织的检查评比中,我县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环保工作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为总抓手,不断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与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50余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排污申报面不断扩大;严查行动不断深入,关停“十五土”和“新六小”企业、地瓜淀粉和三石生产企业200余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50余件,全县环境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运行,县城新饮用水源地正式启用;城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得到新的提高。去年8月份,我县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工作顺利通过了省政府预验收。

应该指出的是,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活动中,县有关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分工责任制,及时解决整治和创建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建设局和环保局积极发挥牵头作用,不等不靠,克服困难,积极组织协调开展各项工作。县文明办、综合执法、公安交警、交通、公路、水务、国土、卫生、经贸、财办、工商等部门努力发挥职能作用,卓有成效地推进各自承担的工作。各乡镇、办事处特别是县城驻地镇、村围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县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沿街业户也做出了很大贡献,确保了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城乡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部分道路年久失修,路面破损严重,不仅影响通行,而且常常尘土飞扬;在一些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住宅小区、河道等处,垃圾成堆,污染严重;乱搭乱建、乱摆乱放、占道经营、马路市场、出租车乱停乱放和随意调头等现象屡禁不止;城镇门前“五包”责任制落实还不够到位;农村“三大堆”问题仍然比较普遍的存在。二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城区停车场、农贸市场、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等设施数量少,规划不合理,建设标准低;公共活动场所偏少,主要建筑物布局拥挤,减少了居民活动的空间。三是群众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和环境意识不够强。宣传教育大多限于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人群,宣传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够,社会生活中破坏公共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随地吐痰、乱扔乱倒垃圾、违章闯红灯等不文明的行为还大量存在。四是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大局观念,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对所承担的任务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整体工作的开展;部分工程动手比较晚,错过了施工的黄金季节,影响了工程质量。五是资金投入渠道还比较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城乡建设的需要。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今年是全省开展的三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第二年。2月1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要求全市上下进一步集中行动,推动这项工作实现全方位突破,基本完成各项整治任务,明年集中力量抓好巩固提高,实现城乡面貌大改观。为了打好我县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县委、县政府特别加大了今年城建投入力度,并将环境综合整治列为今年建设工作的五大重点之一。同时,今年也是我县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工作迎接国家验收、“创模”工作迎接全市考核的决胜之年,这既是对我县近年来环保工作的一次大检验,也是充分展示平阴形象、打造平阴品牌、优化发展环境的一次重要机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两项工作一体两面,相互促进,搞好这两项工作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的关键举措,是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客观需求,是优化投资环境、推进招商引资的必要保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直接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有效的工作,确保全面完成综合整治和迎验考核任务。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

按照上级部署和考核验收标准,结合我县实际,这次会上印发的有关文件,分别明确了综合整治、生态示范区迎验和“创模”工作的目标要求、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总结去年的工作经验,围绕今年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排出详细的工作进度表,高标准、高质量地按期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具体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重点:

(一)大力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保持去年建设工作的良好势头,继续实施一批城市建设项目,大力抓好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第一,加快城区道路建设。对青龙路、黄河路、东关街和五岭路、榆山路南段等县城主干道路进行大修改造,改造主路面,铺设人行道,配套建设地下管网,完善灯饰照明和交通信号、标示标线等道路附属设施,全面提高通行能力。在抓好重点道路改造的基础上,平阴镇和县城驻地村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版权所有确定几条背街小巷进行重点改造,确保国庆节前全面完成任务。第二,搞好道路沿线片区改造和配套建设。结合城区道路建设,按规划依法引导组织群众对十里铺、尹庄、于庄、东关等片区进行旧村改造,同时规划建设完善地下垃圾收集设施,加快县城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第三,高标准实施城区道路绿化。按照“重要节点改造提升、一般地段充实提高、大部地段调整梳理”的原则,大力开展以“增加绿量、丰富品种、提升景观、完善功能”为主要内容的城区道路绿化整治,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公共绿地、绿化带的管理,及时搞好苗木的养护、补植、浇水,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和占压绿化带的非法行为,确保苗木成活率。对街道两旁缺植的行道树要立即补植,力争一棵不少;对倾倒的行道树和绿化苗木,要落实责任,及时扶正,确保整齐划一。第四,实施城市亮化工程。在完善现有灯亮设施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批光亮工程。对青龙路等路段的路灯进行全部更换;对城区广场、主要街道两侧照明设施及时进行维护和完善;对城区主要沿街建筑进行灯光装饰,确保全部亮起来,切实提升夜晚街景观瞻效果。楼体亮化工程由产权单位负责实施,各单位要按照城市亮化总体方案,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

(二)大力整治市容市貌。一是集中清理占道经营。由县综合执法局牵头,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取缔青龙路、榆山路、五岭路、翠屏街、府前街、振兴街等县城主要街道以及广场、公园等主要活动场所违章占道经营的固定摊点、流动商贩,查处占道经营、店外加工、乱堆乱放、露天烧烤行为,取缔占道的修车点、洗车点、售煤点、废品回收点等,退路还民,确保街巷道路畅通。二是集中清理乱停乱放。县公安、交通、综合执法等部门要坚持重点巡查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严防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出现反弹。三是集中清理广告牌匾和乱贴乱画。县建设、综合执法等部门要严格履行职能,认真组织清理各类广告牌匾,清除空中“蜘蛛网”和城市“牛皮癣”,严肃查处乱扯乱挂、乱贴乱画等行为,特别要重点打击随处贴画“小广告”的违法行为,彻底消除城市视觉污染。并依照户外广告设置技术规范的要求,本着规范、减量的原则,统一标准,对城区主要街道两侧的户外广告、牌匾、霓虹灯、橱窗、相关的各类商业设施等实行规划管制,达到整齐划一的标准。四是集中粉刷建筑立面。按照统一规划、分段实施、因地制宜、格调清新、和谐美观的要求,清洗、粉刷、美化县城主次干道两侧建筑和小区楼房立面。五是集中清除卫生死角。县建设部门要加强对沿街建设项目工地的现场管理,防止工地建设扬尘、噪音污染;强化垃圾、渣土运输管理,严厉查处违章乱倒和沿途撒漏现象;认真组织有关单位搞好市容环境日常卫生保洁,做到主次干道一日三清扫,全日保洁,垃圾日产日清;背街小巷、居民小区一日两清扫,无卫生死角。各驻地村(居)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抓好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等部位的整治和管理,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积存的垃圾和乱堆的杂物。同时,对由于客观原因,暂时无法清除或改造的破旧建筑和生产、居住场所,要采取围挡等办法予以隔离,尽量减少视野内不良景观。六是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充分发动沿街单位和业户参与环境整治和城市管理,建立全民管理、长效管理的良好机制。版权所有

(三)大力整治违法违规建设。违法违规建筑不仅影响城市形象,更重要的是严重干扰了城市规划,必须严格控制,依法查处。县综合执法部门要担当整治违法违规建设的主力军,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摸清城区内违章建筑,澄清底子,制定方案,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加大对无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建设手续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的查处力度。对临时搭建和影响市容环境的破损建筑、残墙断壁,责成有关单位和业户限期拆除;对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章建筑,在补缴规费、严厉处罚的前提下完善手续、确权发证;对严重违反城市规划的,要予以,决不姑息迁就。平阴镇、济西办事处和有关村(居)要积极配合,提供良好的执法环境,教育引导居民积极配合支持执法部门的工作。拆迁工作中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慎重对待,把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要依照法律和政策办事,保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绝不允许因工作不细致、不到位,影响社会稳定。

(四)大力整治镇村容貌。各乡镇、办事处要借助这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大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去年对中心镇、重点镇和国道沿线乡镇驻地环境实施综合整治的基础上,今年要向所有乡镇驻地和乡镇驻地周围、县乡道路沿线村庄全面推开。各乡镇要超前编制村镇布局规划,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居住环境、道路、绿化、供排水、垃圾处理等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小城镇承载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灶、改厕)为重点,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一是整治道路街巷。主要清理“三大堆”,改造村内主要街道,逐步实现硬化、亮化。二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完善垃圾收集设施,大力推行卫生厕所和清洁能源,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三是开展绿化美化。重点整治破损山体,修补破损植被,搞好山体绿化;搞好县城和风景名胜区周围绿化;搞好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沿线可视范围荒山和疏林地的造林绿化;搞好沿黄沿汇林网建设;搞好村内“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四是规范集贸市场。主要是消除道路坑洼不平、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现象,严格治理乱占道路打场晒粮、堆放“三大堆”、焚烧秸秆等行为,改善镇容村容环境。通过多措并举,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农村居民人居生活质量。

(五)大力抓好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品位和档次,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工作,这也是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和落实“创模”任务的基本要求。自2002年我县被批准为第七批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以来,经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去年顺利通过省级预验收,今年5月份要迎接国家验收。这项工作已到了决战的关键时刻,能否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关键要看近两个月的努力。为积极做好迎接国家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各有关单位要按照任务分工要求,集中精力认真抓好落实。一是强化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黄河、汇河、浪溪河、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流域污染治理,抓好工业点源控制,建立有效的水污染治理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继续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进一步巩固县城烟控区、噪声达标区创建成果;结合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加强城区大气、机动车尾气、餐饮业、建筑噪声和扬尘的污染防治,全面提高大气质量。二是继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循环经济发展,保证新上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避免新污染源的产生。三是做好迎验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修正完善档案资料,布置准备好验收现场。各责任单位要认真落实好《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准备工作明细表》中的各项要求和省专家组验收时提出的改善意见,确保做到大环境整洁有序,验收项目达标规范。另外,市政府与我县签订的2003—2007年度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责任书各项任务今年要全面达标。县政府已经下发了《关于落实济南市“2003-2007”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实施方案》,将“创模”任务重点确定为实施蓝天、碧水、安静、固废治理、绿化美化、绿色创建等六项环保工程,具体任务指标已分解到相关责任单位。下一步,要把完成环保目标责任、生态示范区创建与落实济南市“创模”指标这三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同分解、同调度、同考核,加强组织调度,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生态示范区建设与“创模”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

三、加强领导,协调配合,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实现

无论是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还是生态示范区建设和“创模”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硬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为圆满完成既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充分发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加强督促调度,重大事项及时报县委、县政府研究,具体问题立即在现场解决。各成员单位特别是重要职能部门,要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加强业务指导,快速推进工作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合理搭配人员,安排好内部责任分工、时间进度和标准要求,确保各项工作有人管、具体业务有人抓。要继续落实督导检查机制,实行一天一巡查,一周一督导,对工作进度快、工程质量好、效果明显的及时通报表扬;对工作进度慢、举措不扎实、延误工期的单位,要予以通报批评和曝光。

(二)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仅靠几个职能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建设、环保、综合执法、公安交警、国土资源、交通、公路、卫生、水务、工商等有关部门在这几项工作中责任重大,要明确职责,按照各自职能,实行联合执法,形成工作合力。其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要增强大局意识,主动地支持配合好工作。政法机关要给予鼎力支持,对无理取闹,干扰工程建设和执法人员行使公务的行为要严厉打击,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建设管理、生态环保工作体制和机制,建立条块结合,横到边、竖到底的工作管理体系,认真研究并明确赋予乡镇(办事处)、村(居)两级对所辖区域进行管理的相应责任和权力,并充分发挥和依托乡镇建设办、派出所、工商所等基层单位的主体作用,协助搞好城乡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要强化教育,搞好宣传。要强化对广大群众文明意识、卫生意识的教育。近年来,虽然群众的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些不文明行为还时有发生。在街道、绿化带和花坛内乱倒垃圾、乱泼污水、毁坏花草树木的现象屡禁不止;部分村居不按规划乱划宅基地、乱搭违章建筑,经常出现路修到哪里,违章建筑就建到哪里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着“只管门里,不管门外”的问题,往往是每家每户院内干干净净,街上却柴草乱堆、垃圾乱扔、脏乱不堪。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县部分群众的文明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德意识亟待提高。要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教育引导,以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为重点,把群众教育与城市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对不文明行为处罚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城市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从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抓起,培养文明习惯。要强化新闻舆论宣传和监督,电台、电视台要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建设美化城市、争做文明市民的先进典型。同时,要组织专门力量,搞好明查暗访,及时发现损坏公共设施、乱摆摊点、乱扔垃圾、乱搭乱建等不文明行为,予以公开曝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城市建设管理、有利于城乡环境整治的舆论氛围。文明委及文明办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按照“宣传教育、管理监督、评比奖惩”三位一体、利益挂钩的要求,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市民道德规范、管理办法,为文明创建工程奠定基础。

生态综合整治篇5

摘要: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是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要以低碳生态理念为引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绿城,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环境整治是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催化剂,是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建立经济-社会-低碳-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模式。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出现的概念。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以低碳经济促进城市发展转型,建设生态绿城,以生态低碳环境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城市转型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惠及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促使城市转型的有效措施。

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措施

锦州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以人为本、低碳生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为目标。锦州市开展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是建设畅通、整洁、生态、宜居的家园,这个目标的实现将极大提升锦州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水平。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是推进锦州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锦州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锦州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提升锦州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城市环境整治是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等使城市进入全方位竞争之中,谁能脱颖而出,取得发展的先机,取决于其广泛的影响力,取决于城市的良好形象。纵观国内外,通过城市综合整治提升品质的城市举不胜数。巴塞罗那通过奥运会进行的建设和环境整治、北京通过举办奥运会的环境整治、上海通过世博会的环境整治、沈阳通过全运会的环境整治都提升了城市的品质,改善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竞争力。锦州在城市综合整治中,以低碳生态的宜居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将会提高锦州城市的竞争力。

2.城市环境整治是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催化剂

城市化是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过程,却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出现了交通、环境、居住等各种城市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解决锦州各种城市问题的途径是通过环境整治来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倡导绿色出行,低碳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的渐进过程,而环境整治则是城市更新的一种手段。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可以促进锦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催化剂。

3.城市环境整治要达到促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城市环境整治是一个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物质环境等多种环境因素共存互动、相互交错的复杂过程。涉及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改善、城市交通整治、提高城市道路景观、提高市民公共活动空间、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城市经济的开发与运营等项目。只有将上述要素整合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才能收到良好的综合效果。通过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打好基础。

二、建立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模式

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要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要素。我们所说的城市环境是指城市的物质环境,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城市环境问题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后,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各国政府和人民开始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也就开始了环境整治的实践。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整治从50年代的起步阶段、到今天的城市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国的城市环境治理则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

1973年8月,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揭开了环境保护的序幕,1983年12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下来。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1990-1991年将环境数据统计首次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后,中国城市开始转向生态环境治理,提出经济、社会与环境要协调发展,我国城市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深化,城市环境步入环境质量全面改善阶段,城市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城市环境整治的方向。

2.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模式

城市环境整治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20世纪60、70年代,其内容包括城市用地功能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造,建筑的修复与改建,城市空间环境改善。具体来说,调整城市功能结构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和生活设施,美化环境;整顿改善城市道路系统;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利用等。由此可见环境整治是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注重整治的阶段性目标,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保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应建立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模式,取得综合效益。

三、锦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先导作用

锦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整治”的原则,并将规划作为锦州城市环境长期建设、维护与管理的依据。要完善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布局,确保城市各类基础设施符合规划,科学合理,实行锦州城市环境规划和建设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城市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

2.依托辽西走廊文化特色资源制定整治的目标和思路

辽西走廊则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重要通道。辽西走廊以厚重的历史文化、重大的标志事件、经典的山海奇观,蜚声中外。锦州作为辽西走廊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得天独厚的文化历史资源,继承并利用好,可以形成锦州的地域特色。锦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就要依托辽西走廊文化的特色来制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锦州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了“畅通、整洁、生态、宜居”的环境整治和建设发展目标,如何将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措施,需要在精细上下功夫,在突出特色上做文章。为此我们提出环境整治总体思路是:以战略眼光谋划城市发展,以科学规划提升城市品质,以辽西文化优势彰显城市特色,以生态宜居和谐塑造城市形象。根据这个总体思路,综合考虑锦州城市功能定位、建筑特色、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条件等要素,提出整治的具体项目和方法。

3.要充分论证整治的内容、标准和依据

城市综合环境整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规划的项目繁多,因此需要阶段性目标。我们提出急待解决的规划项目应当包括:环境卫生整治、市政道路整治、建筑立面整治、停车秩序整治、居民小区楼院整治、违建占用公共空间整治、园林绿化带整治、公路铁路两侧环境整治、建筑工地整治等。有了明确的整治项目还不够,需要制定这些项目整治的标准、要求、技术规范、成果的标准,以及整治的法规、规划对策、技术措施等的依据。没有标准和依据的整治,只能是盲目的整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4.利用自然生态优势打造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

锦州四面环山,两条河流穿城而过,濒临渤海,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不多见的。但是锦州把山、水、海、城融为一体进行城市建设的理念缺失,没能把锦州打造成为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海在城边的山水城市形象。锦州应当打造山城、水城、海洋城、古城、英雄城为一体的山水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在城市建设和综合整治中,体现山、水、海、城各要素,实现“显山、露水、滨海、见城”的目标。让山在城中留,让锦州城市回归自然,回归自然的天然美,就是要做到“山”与“城”的融合,改变“见山不用山”的现象;让水在城里游,城市中的两条河流整治,要综合规划,水与城设计规划一体考虑,锦州城市建设的现状是“见城不见水”;让文在城中延,锦州有着千年的文化底蕴,是辽西历史古城,辽西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是锦州城市的灵魂,

总而言之,通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方便的市容环境和公用设施。在整治中要注重现代化城市公共空间和历史文化场所的融合,提升人文环境价值。做到高起点策划、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利用,全方位提升城市品位和核心竞争力,把锦州建成文明、整洁、有序、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提高锦州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水平。

课题名称:

本文是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课题编号L13DKS02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J].建设科技,2009年8期.

生态综合整治篇6

本文主要介绍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为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提出一些观点,发展水利事业。

[关键词]:河道综合整治;发展思路;工程布置;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中图分类号:tV1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河流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给人类带来了有利的一面,也带来了有害的一面。要想充分利用河流为人类造福,就必须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改变河流不利的状态,让水害变为水利。因此,对城市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堤防的防洪能力,改善水环境尤为重要,使水为人民生活更好的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国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城市水环境改善更是关注的热点,传统的工程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水是生命之源,河道又是水的载体,是水环境的核心,在城市河道综合综合整治中主要以防洪排涝、改善水环境及景观绿化为目的,采用加固河堤、河流生态恢复、净化水质、污水截流等办法,来达到预期目的。

2国内河道综合整治现状

过去我国许多城市都对市内河道进行了治理,然而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工程措施,单一的以防洪为目的。经整治后的城市河道呈渠道化,使河水的自然渗透能力下降,造成城市地下水位的补给不足。受人为影响,河道沿岸的植被减少,但生活污水排入量却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年不断发展的住宅小区,对生活污水的截流治理不够重视,市政排水设施大多是雨污合流,污染物直接排入河内,导致河流城市段水污染加重,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

经历了河道整治的误区以后,对于那些已经被大规模防洪排水工程破坏了的自然河道,许多城市已经充分认识到弊病和隐患所在,开始大力推广自然河道恢复、生态治理与工程措施的结合。

现在我国城市河道治理工作已经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水环境是人类文明、生态文明的一面镜子。城市中河道,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关系着广大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人与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城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

3国外河道综合整治经验

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城市河道同样经历了从污染到治理,再到生态恢复和建设的过程。他们在河道综合整治中走了不少弯路,也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因此,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结合我国以往治理河道的经验,寻求并逐步建立符合自身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河道建设模式,对于我国城市水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国内起步要早,日本20年前就开始提出“新水”的概念,并且在生态护坡结构方面做了实践;荷兰也正在规划和建设21世纪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

英国对泰晤士河的治理,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和泰晤士河水务局,对泰晤士河流域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标准,给予充分的治理资金保障。并且,运用系统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制定出更科学的水质标准,并对各种治理方案作出评价,筛选出最优的设计与控制方案,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法国为了加强塞纳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成立了直接隶属环境部的流域管理办事机构—流域水管局。流域水管局通过流域水资源环境的开发和保护提供技术咨询、调查和研究。采取生态综合治理,控制工业污染,控制城市雨污水排放,生活污水清洁处理,湿地恢复等措施,使河水水质有了持续改善,恢复了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

4工程案例

在许多工程项目中,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也是一样。就以沿海城市广州市的赤岗涌、荔枝湾涌和象拔咀涌这三条典型河道综合整治为案例,分别进行分析论述各自整治后的风格特点,以最终形成的效果来思考将来我国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应该避免一些问题出现。

4.1赤岗涌

赤岗涌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内,在广州大桥与猎德大桥之间,西北转东南走向,贯通珠江前航道与黄埔涌,全长约2.1km。在赤岗涌穿越的区域内有历史悠久的赤岗塔,也有广州新地标广州塔,周边是高档的生活区,环境优美。曾经的赤岗涌河道狭窄,淤积严重,河道水流不畅,两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内,水质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了这一带的建设发展。

从2004年到2006年对赤岗涌进行综合整治,分期实施,使河道的堤岸生态环境发生了彻底改变。堤岸采用的是复式断面,岸墙在两排松木桩之间充填块石,顶面覆土种植喜水花草;在高程(珠基,下同)1.5m设有宽1.5m的亲水平台,上下岸坡比为1:3~1:6,岸坡种植生态植物、花草、建筑小品等供居民休憩。河道在不同区段选用不同的断面形式,布置变化多样,符合现代城市的创造力,见图片1-2。

图片1图片2

经整治后的赤岗涌与周边现代化的环境融为一体,互为相应,体现出了这一区域的环境效果。但是此处只可远观,不可近赏。由于污水截流措施不够完善,沿河有污水排入河道,潮水退后,河底有一层层黑色淤泥,水质并没有大的改善,异味难闻。虽然有着优美的绿化环境,但是也无人在此行走前来观赏,浪费了精心营造的亲水环境。

4.2荔枝湾涌

荔枝湾涌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境内,该区是广州的老城区—西关,有着典型的岭南水乡特色。历史上的荔枝湾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素有“小秦淮”之称。

在清末民初荔枝湾是广州著名的旅游胜地,后来随着广州市区的不断发展,河道周边聚居了大量的居民和建起了工厂,逐步变成了臭河道。1992年因为污染严重将其封闭,2010年为迎接亚运重新挖开,建了水闸,采取雨污截流措施,将荔湾湖的湖水引入河道,水质变的清澈透底;岸墙用大理石贴面,河岸设置亲水平台、建筑小品和古老的荔枝树,变成古色古香、怀旧浓厚的城中河道,配合供游人乘搭的小舟,以及河道旁边的仿古建筑,曾经的荔枝湾从历史变成现实,还荔枝湾“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当年风光,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最具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见图片3-4。

图片3图片4

荔枝湾涌经过综合整治之后给广州市又增加了一处亮点,会吸引不少外地来客到此一游,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赞赏。美中不足的是河堤岸几乎全部采用的是人工修饰痕迹,过于工程化,没有体现出生态绿化的景象,缺少自然感。

4.3象拔咀涌

象拔咀涌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居住新城内,该区域依山傍水、交通便捷,具备建设大型居住新城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将区内的河道定位为在满足城市河流应有的防洪功能的基础,以生态、景观为表现的生态景观之河,充分发挥“水”的环境价值,体现出金沙洲河道绿色走廊独特风貌。

堤线布置根据规划区的范围,并考虑地形、河道走势、洪水流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景观要求,基本顺应原河道,尽可能地体现亲水性、经济性、自然性、及多样性的目的。

河道标准横断面选为梯形断面,梯形断面的基础处理相对其它形式断面难度较小,占地相对较多,绿化面积大是其优点。在景观水位0.7m以下为400mm厚的干砌石护坡,种有水生植物;在0.7m以上为500m厚编制土袋植草护坡,并种有低矮景观植物,坡度均为1:1.5。在堤岸上布置有休闲小路,种有景观树木,花草,突出生态自然,营造宁静怡人空间,强调环境整体效果,以大面积绿化为主,达到“出于人工,形如自然”的景观意境,见图片5-6。

图片5图片6

象拔咀涌综合整治后虽然达到了水清岸绿的效果,水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但是也有美中不足之处,由于受规划用地的限制,总体布置形式过于单一,河堤两岸缺乏一些休闲景观设施,不方便游人驻足长留。

通过以上三条河道综合整治后的思考,分析各自的特点,有优点也存在缺陷。赤岗涌堤岸环境优美,工程措施与生态绿化有效结合,但是最关键的水质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功亏一篑;荔枝湾涌堤岸两侧采用仿古风格,表现出了岭南文化,过多的人工痕迹失去了生态自然的感觉;象拔咀涌采用的是堤岸以绿化为主,水质清澈透底,感觉生态自然,由于缺乏建造供行人休憩的设施,形式单一。应吸取各自的成功之处,避免缺陷,使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更加自然完美。

5结束语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应多总结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理念,符合城市发展,满足人们对环境改善的需求。河道综合整治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重要的是采取综合措施改善水环境,而改善水环境的核心是改善水质,还自然清澈的水给人类。其他堤岸绿化、景观配置、建筑小品等各种修饰都是围绕水而展开,这样才能把“水、岸、景”三者融合为一体。

因此,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充分考虑河道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体现人与水协调、共益共存的治水新思维,做到断面结构型式变化多样、美观大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使传统的城市水利向新型的生态水利转变,为城市建设增添新亮点。

参考文献:

《广东省广州市江河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报告》广州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编制2000年

《广州市金沙洲象抜咀涌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武汉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年

郭焕庭《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调查与研究2008年

曲文辉《国外城市典型河道的治理方式及其启示》民生焦聚2008年

日本河道治理中心编《护岸设计》刘云俊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个人简介:

姓名:罗文军,性别:男,出生日期:1978年12月4日

学历:本科

职称:水利水电工程师

生态综合整治篇7

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为平台,来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利用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促进“三农”综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系统工程。

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促进“三农”发展的意义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均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提升优化,按照“成片相连,田型规整、道路水系配套完善,农机农艺措施相互融合”原则统一把坡耕地整理为适宜“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梯台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大大提高了农业用地防洪抗旱的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此外,土地的综合整治还可以改善农田土壤结构,预防治理水土流失或污染,为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2.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

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通过归并零散土地、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道路沟渠综合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手段,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适度调整分散布局的农村房屋引导农民进入农村居民点或农民集中区居住,把农民腾退出的宅基地、废弃地进行复垦,既新增了耕地又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建设用地来源;通过整合其他部门的涉农项目可以完善路网水电、广电文体、教育医疗、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等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3.是化解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严重威胁耕地安全,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突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建设用地需求量持续增加与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突破的矛盾,使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协调衔接、互促共进。土地的综合整治通过对荒山荒坡及工矿废弃地等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实行田块归并,降低田土坎系数,增减有效耕地面积,用于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补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对策探析

1.构建科学高效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体系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一个科学的体系来进行指导。这一体系主要包括融资管理制度、农民保障制度以及监管机制与技术支撑体系等,具体如图一所示。

2.强化土地权属调整与地籍管理

由于我国土地确权尚不完善,农村土地普遍存在产权模糊与产权虚置等问题。对此,要进行农村土地产权明晰化改革,在全面推进土地确权的基础上,通过确权颁证来为土地空间置换、权属调整、地籍管理创造条件。整治过程中的新开发土地要及时入籍备案,对其经营权的确定要在严格审查经营者的目的与资质之后,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与产业化生态化结合

土地综合整治要求体现农业用地结构多元化和农业生态用地多样化的要求,要将农村土地视为完整的生态系统,根据区域内不同镇村地理条件、土壤类型、生态类型、产业特色和人文特点等进行有差别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必须与土地流转及产业化经营相结合。通过市场机制和产业化的运行,最终实现项目实施的规模化、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投资受益化。

4.加强项目整合,统筹投放使用资金,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综合性工程,要制定各具特色的有差别化的“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服则服、宜旅则旅”的各镇、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要在顶层设计上建立涉农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整合各有关部门的涉农资金,集中打造新农村建设区,采用“渠道不变、集中投入、各计其效”的资金管理模式,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共作一桌席”的良好效果,以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项目的施还要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除了政策性投入,还可以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生态综合整治篇8

一、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走“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这样一条非均衡发展的道路,客观上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内容也被纳入“十二五规划”。中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这种非均衡发展状态的存在,最直接的影响是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据统计,2008年我国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而农村家庭为43.7%,相差5.8个百分点。而根据联合国利用恩格尔系数评价贫富国家的标准,城镇居民分别在1994年和2000年跨入小康和富裕型,而农村家庭分别在1983年和2000年跨入温饱和小康型,总体发展水平相差10年~15年[1]。除此以外,城乡二元结构还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保障体系相对完善,而农村还很滞后;等等。当前,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已经上升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试点范围内,周转指标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一管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今后,我国将投入560亿元用于农村土地整治。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农村的土地综合整治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使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2],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的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土地综合整治逐步成为推进城市化、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新农村、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反过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标准。二、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土地综合整治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土地开发整理概念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后者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和延伸,指的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虽然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整理工作起步较晚,但以1999年《土地管理法》提出土地整理为里程碑,以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土地整理中心为标志[3]。我国十多年的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成就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初期的土地整理呈粗放式发展,即片面追求耕地数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质量的保证以及对社会、生态环境产生的深层次影响。土地综合整治,不单是土地复垦、开发和整理,它还要求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2009年的全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土地整治,实际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平台,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土地综合整治实质上是通过土地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土地、资本、技术结合,对人(农民)、产业以及社会经济进行综合的统筹,使农民从被动城市化到主动城市化,实现在一样的土地过上不一样的生活[4]。三、城乡一体化的意义英国的埃比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50-1928)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极力倡导“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思想[5]。中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发展状态。这种不均衡发展状态的存在,最直接的影响是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据统计,2008年我国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而农村家庭为43.7%,相差5.8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利用恩格尔系数评价贫富国家的标准,城镇居民分别在1994年和2000年跨入小康和富裕型,而农村家庭分别在1983年和2000年跨入温饱和小康型,总体发展水平相差10年~15年[6]。通过加大对农业投资、建设涉农项目、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可续发展观,是我国加速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也体现了城乡现代化交汇融合的发展过程。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1.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评价,可以通过城乡协调度的测算进行定量评价。协调度就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一个系统的协调度可定义为组成该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协调性应包括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及其内部的协调。协调的概念表明,协调度是一个时间概念,表现为某一状态的值,目标是追求系统的整体最优。#p#分页标题#e#作为一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指标选择是否恰当、周全,直接决定着评价的科学性。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在于选取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便于量化的主要指标因子,同时以城乡融合这一目标为基础建立起反映城乡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完整的指标体系。因此,评杨荣南的《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将其分为五个方面,即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空间融合度、城乡生活融合度和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最后通过计算,加权求和[7]。罗雅丽等将一级指标分为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差异度,再对发展水平和差异化程度设置各个三级指标,根据计算得到的发展水平的得分和差异化程度的得分求和得出总的城乡一体化程度[8]。张雁东等从衣、食、住、行、保障等五个方面,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分为18个子指标,进行加权求和[9]。本文综合以上几种方法的优点,构建出一套能够综合反映出城乡一体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如表1)。2.权重及其评价结果的确定(1)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首先,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在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规范列平均法,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要对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λ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为判断矩阵对角线元素之和。同时,定义Ri为随机性指标一般,当一致性比率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之内,可用其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否则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对判断矩阵中的数值加以调整。(2)评价结果的确定。运用上述研究方法,计算出某市的社会进步水平、生态设施状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乡协调度(以分值表示)。并依据城乡协调度百分制将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划分为高(>55)、较高(55-49)、中(30-49)、低(<30)4类。五、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分析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城乡一体化的促进作用(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多都是借助项目的实施进行的。通过项目的实施,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农用地质量、增加农业灌溉面积、提高项目区的交通便利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必然带来农产品产出量的增加,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配套政策,使得农民身份逐步转变为市民,也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很多权利,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在缩小。(3)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开展,不仅给农村带来了诸多好处,同时也给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国家通过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破解了建设项目用地难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在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按照“先减后增,增减平衡”原则,把农村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有偿转让,调剂到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建设使用,使得一定区域的城乡发展得到统筹发展。2.城乡一体化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反作用(1)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得到良好的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以大幅度改善,因此,城乡一体化对土地综合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更加强调土地整治在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城镇化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土地整治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增加耕地数量、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还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出长远、综合的考虑。(2)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创造了良好的实施条件。农村的路网、供水、通电、通讯、广播电视以及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和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健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社会养老、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的完善,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状况,实现了农村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这样,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实施条件。六、政策建议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科学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离不开科学的规划。通过制定详细、科学的规划,确定分阶段的整治目标,可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确保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运行在健康的轨道上。一个科学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操作性强,即制定出来的规划不能只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而必须要切实可行;二是数据真实,自下而上汇总的各个地类的数量要真实可靠,从而便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和整治安排;三是要因地制宜,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一定要适应本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不能一拥而上,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整治的范围和目标。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尊重民意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征得农民的同意,这是实施的先决条件,也是成败的关键。只有农民都积极响应并充分发表意见,土地综合整治才能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实现综合整治的目标。当前,“和谐”是我们国家的时代最强音。我们做任何一项工作,实施任何一项政策,都要充分尊重民意,要善于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加强沟通。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当中,要采取逐个询问、集中讨论的方式进行科学的公共参与分析,考虑项目区群众以及利用相关者的积极性,杜绝农民“被上楼”现象的发生。当然,对农民提出的各种需求也要作进一步分析。农民的需求往往以现实利益为主,因此在土地综合整治的方向和趋势等问题上,必须由地方政府进行引导并向农民交底,即使农民一时不能理解,也要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地方政府要同时考虑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对村庄的影响和农民的现实需求。#p#分页标题#e#3.采取多种途径,拓展融资渠道进行土地综合整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推动,资金平衡问题至关重要。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投资、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包括银行贷款),再加上土地的增值。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前,必须要精确核算实施综合整治的资金投入与回收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Bot、ppp、土地基金和资产证券化等四种模式可为不同情况下土地整理募集资金[10]。4.正确理解“城乡一体化”的含义不能把“城乡一体化”简单的理解为农民进城。土地和宅基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农民失地后,如果进城以后没有稳定的职业和社会保障,就可能出现一大批城市“贫民”和无业游离的市民,或沦为现代城市的“贫民区”,这将会有社会不稳定、发展不协调的可能。“一体化”也绝不是“一样化”,把基础设施、社会管理支出、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纳入公共财政制度体系,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无差别化一体,而在社会形态上要有城乡“差别”,才能体现乡风、民俗和村容。5.土地综合整治要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土地综合整治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要求,循序渐进,逐步开展,充分考虑城乡现实存在的差异,以城带乡,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同时,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也要积极为土地综合整治服务,为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新思路、创造新的机会,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七、总结土地综合整治是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是转方式调结构、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力杠杆,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土地综合整治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关系密切,两者互为动力,互相促进,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生态综合整治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建设生态为载体,按照城乡统筹、生态保护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的原则,全面推广环境友好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群众生命健康,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环保落后状况,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根据农村环境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统筹规划,重点抓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安全、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生态示范区创建和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等工作。

2.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结合我实际,按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居住布局、生活水平、环境状况等,制定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案。依靠新农村建设项目,推动清洁生产和农村环境保护。

3.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广引用农村环保实用技术。以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的应用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机制,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4.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三、主要目标

1.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整治工作,对饮用水源地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治理。建立水源保护区企业名录,有计划地逐步关闭和搬迁保护区内有污染的企业。

2.加强农村地区工业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源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活动,从源头上避免污染事故发生。

3.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示范工程建设,年内完成垃圾中转站和北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建设。

4.提高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利用率,确保辖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5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75%。

5.进一步开展农村生态创建工作,确保年完成6个部级生态乡镇的创建申报工作,完成4个省级生态乡镇和10个省级生态行政村的创建申报工作,建设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6.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农村环境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工作。

7.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农民建设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生物发酵床生态饲养模式和农村“四位一体”工程,逐步减少农村地区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8.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农村环保资金投入要达到全年GDp的0.6%以上,保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健康有序开展。

四、实施步骤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实施阶段(年月日前):根据《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见附件1)中的各项指标要求,将具体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各责任单位按照要求组织实施。

(二)申请考核阶段(年月日—年月日):各责任单位在完成目标任务后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提出验收申请,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考核验收。

(三)总结表彰阶段(年月底前):总结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表现突出的责任单位和具体负责人进行表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政府成立以分管副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和乡镇领导为成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的组织协调(见附件2)。

(二)明确职责分工。各有关单位和乡镇要根据各自职责,按照《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要求做好各自承担的工作。

生态综合整治篇10

关键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辽宁彰武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全县总面积为3640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047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8%。地形地貌为东低山、西丘陵、北沙荒、中南平洼,其中丘陵占30%、沙荒占3%、平洼占40%。全县水土流失类型为水蚀和风蚀,水蚀分布在东、西部低山丘陵地区,风蚀分布在北部风沙区和柳河流域,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彰武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1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根据彰武县水土保持部门多年治理经验和地形地貌特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可以从2方面进行:一是东、西部低山丘陵区,可安排经济林为主的治理项目,结合坡耕地治理,通过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生态综合治理的目的;二是北部风沙区,可安排生态林为主的沙漠化治理项目[1]。自2008年以来,彰武县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以项目整合、资金整合的形式进行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弥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突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1.1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

1.1.1区域概况。该区域包括彰武东部的大四家子乡、后新秋镇、苇子沟乡、东六镇和二道河子乡,及彰武西部的平安乡、哈尔套镇、满堂红乡和四堡子乡。区域总面积为1342.21km2,水土流失面积361.4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兼有风蚀,主要分布在坡耕地、侵蚀沟及荒坡上。

1.1.2治理措施及规模。根据区域地形特点,治理措施以发展经济林为主,经济林应选适合当地的大扁杏。其次对坡耕地进行治理,措施为梯田。对坡度>15°、<25°,且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在植被覆盖较低的坡荒上,首先进行截水沟整地,之后栽植大扁杏。除了栽植大扁杏外,还可以做一些辅助措施,如打井、谷坊、作业路等。具体为:梯田2153.3hm2,截水沟整地3166.7hm2,栽植大扁杏3166.7hm2,其他辅助措施根据实际投资情况定。

1.1.3治理效益。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以发展经济林为主,措施实施后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栽植3166.7hm2的大扁杏,3年后达到盛果期,年增加经济效益3206万元。对2153.3hm2的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年增加粮食产量5814t,增加经济效益697.68万元。在生态效益方面,增加3166.7hm2的林地面积,林地覆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年涵养水源380.68万m3,保土11.17万t。

1.2北部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

1.2.1区域概况。北部风沙区包括四合城乡、冯家镇、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大冷乡、大德乡6个乡镇,区域总面积为1115.55km2,水土流失面积为390.4km2,水土流失类型为风蚀。从2005年全省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是全省最严重的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需集中连续治理。

1.2.2治理措施及规模。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应以植物措施为主,植物措施对防沙治沙有较好效果,是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因此综合治理应以生态林为主,辅以发展适量适合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以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根据彰武县长期以来的防沙治沙经验,生态林栽植形式为乔灌混交,乔木选杨树、樟子松,灌木选柠条、紫穗槐,沙棘等。具体为:营造7200hm2生态林,其中乔木6500hm2,灌木700hm2,发展林间隙地经济作物3333.3hm2。对植被覆盖率的疏林地、残次林实行生态修复,规划面积为2.82万hm2,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进而改善生态环境[2-3]。

1.2.3治理效益。风蚀沙化区发展生态林,以生态效益为主,营造7200hm2生态林和实施生态修复2.82万hm2,植被覆盖率可提高6.5%,减少土壤风蚀量22.7万t,蓄水96.52万m3。营造生态林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生态效益显著,其经济效益表现为活立木效益,即树木材积量的增加和林间隙地种植的经济作物[4]。据测算,发展生态林7200hm2,年平均增加木材蓄积量1.944万m3,增加经济效益1166.4万元,林间隙地种植经济作物3333.3hm2。以菊芋为例,年效益为22500元/hm2,种植3333.3hm2菊芋,年可获利7500万元。

2小结

彰武县经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