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入门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19:28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1

计算机在搜集信息的同时,加强对计算机信息检查工作力度是确保信息安全输入和输出的有效手段,是做好重要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重要途径。加强计算机网络检查工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建立相关制度,有规可循。在严格遵循制度下,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进行检查的部分要严格管理,通过使用技术保障信息安全。检查部门要建立相关管理程序。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的检查要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对于犯罪分子要严惩不贷。检查部门要定期检查计算机信息设备,对于网络场所要严格规定其做好保密措施,督促用户下载正规的软件,使用正规网站。其次,检查部门要提高技术,壮大力量,这是做好检查工作的关键。目前,我国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检查的专业人员较少,力量不够。因此,在提高技术加强信息保密工作的同时壮大队伍,吸引更多的人才对于检查工作顺利进行和取得好的效果有重要作用。另外,配全措施。为了保证信息安全,配全措施是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共享性使得信息很容易被恶意盗取,因此在计算机网络中加强权限管理,不随意透露用户信息,能够有效防止信息盗取。计算机网络安全检查部门要对计算机中心的设备进行加密,由于我国计算机组件多数进口其他国家,因此对这些进口的组件要进行详细的检测,在网络中心安装防火墙,确保外带的病毒侵入网络。对于黑客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检查部门要根据其特征,建立检测系统,对需要保密的数据实施指纹或者脸部认证。除此之外,作为计算机安全检查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对保密信息做好记录,对有问题的系统要及时检查并加以处理。

2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关键技术

除了人为的对计算机网络完全进行管理和检查外,使用技术维护网络安全也是有效的手段。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这里介绍以下几种:入侵预防技术:如果只是对计算机设备进行检测还不足以完全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入侵预防技术就是防患于未然,对病毒进行拦截。入侵预防技术能够对网络行为进行辨别,处理正当和不正当网络行为。一旦发现有恶意侵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程序或软件就会进行消除。计算机网络安全审计技术:这种技术是通过检查和监控完成工作。计算机网络安全审计工作包括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心痛,安全审计系统等等,入侵检测系统是防火墙技术的补充,能够保证信息完整。这种技术的运行是主动的,能够有效地减少病毒给计算机安全带来的损失。数据加密技术:很显然,这种技术是对计算机内信息和数据加密来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数据加密技术是通过设置密文而不被恶意截取。数据加密算法是数据加密技术普遍使用的,这种技术算法快速,但是管理复杂,还有一种算法是公开密钥算法,这种算法速度比较慢但是管理比较简单。无论使用何种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只要使用恰当,这些算法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中都有利于保证信息安全。漏洞扫描技术:漏洞扫描包括终端扫描和黑客模拟攻击。扫描计算机终端主要是为了检查漏洞是否存在。黑客模拟攻击是通过模拟黑客对计算机攻击,测试计算机安全漏洞。漏洞扫描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数据库完整和安全,同时用户也能自己对漏洞库进行配置更新。

3结论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2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集成电路设计;教学改革

信息系统工程教育论坛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始建于1987年,历经20年的发展,为油田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是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这个培养目标,结合目前计算机硬件技术最新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本硬件系列课改方案。

一、硬件系列课改的目的及意义

当前,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学科。随着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目前,计算机核心技术愈来愈集中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和软件设计这两项技术中,其中CpU和oS设计技术是最核心的两项技术,特别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一直是衡量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硬件系列课程里,培养学生CpU及相关硬件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并能够设计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部件的能力,是当前计算机硬件课程重要的改革方向,也是目前社会迫切需要的计算机硬件人才[1]。因此,适应当前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计算机硬件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硬件系列课程的培养方向,既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又有利于学生及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对扩大我院学生就业,树立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意义深远。

二、硬件系列教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由于我国的制造业比较落后,一直以来,计算机硬件的核心技术未能被国内掌握。相应地,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像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等重要硬件课程,传统上仅仅以讲授、分析原理为主,且内容不能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国外一些知名大学非常重视计算机硬件的教学,美国的许多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中都无一不是安排了CpU设计方面的课程和实验内容。例如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一门相关课程是《计算机系统设计》,学生在实验课中,须自主完成aLU、单指令周期CpU、多指令周期CpU乃至实现流水线32位mipS CpU和Cache等的设计。Stanford大学计算机系的本科生也有相似的课程和实验。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开展硬件设计技术的条件已逐渐成熟,这主要得益于计算机硬件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技术,一是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的成熟,可以在一个芯片中通过编写硬件描述语言设计CpU和全部的相关硬件电路,减轻了硬件芯片间连接的复杂性,同时消除了硬件制造的限制。二是硬件描述语言的成熟,以VHDL和Verilog VHDL语言为代表的硬件描述语言,可以通过编写程序的方式来描述极其复杂的硬件电路逻辑,大大降低了以前采用手工方式设计硬件电路的复杂性。国内的一些知名大学,在最近几年里,也相应地增加了硬件电路设计在教学中的比重,据我们了解,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工大、哈理工等一些学校,已经修改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及计算机体系结构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把利用CpLD/FpGa和硬件描述语言设计CpU及其相关硬件电路作为重要内容加入到课程体系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大加强了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及计算机硬件的设计能力,逐步实现了与发达国家高校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接轨。

三、目前我院硬件系列教学现状及不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硬件系列主要课程设置始于20年前,期间虽经过部分调整,但基本教学内容依然延续20年前的知识体系。按授课先后次序排列,这些课程包括:《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系统设计自动化》、《计算机体系结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硬件课程设计》等7门。基于当前硬件课程系列教学现状,我们认为存在以下的不足:1.从整体上看,硬件系列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缺少能够验证原理、实际实现这些原理及方法的手段,导致学生缺少动手能力,对原理和方法认识模糊,会说不会做的现象比较严重,创新能力较弱。2.《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和《数字系统设计自动化》,这两门课之间存在较大的联系,在内容上存在承上启下的关系,前者是讲述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组合及时序电路的传统分析设计方法,后者则介绍组合及时序电路的现代分析设计方法,基于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可以合并成一门课讲述。3.《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非常重要的两门课,通过这两门课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CpU及相关的硬件电路,从而加深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理解,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基于现在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还无法达到上述目的。4.《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和《嵌入式系统》两门课存在较大的内容交叉。这两门课都是讲述特定计算机在控制及嵌入式产品中的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介绍的是8位机mCS-51的原理,《嵌入式系统》这门课介绍的是32位机aRm的原理,鉴于目前嵌入式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建议取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5.《硬件课程设计》作为硬件系列的最后一门硬件设计课,学生已掌握了较丰富的软硬件知识,因此应该具备设计较复杂的硬件电路的能力,目前的设计内容较简单并与《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课程实验存在一定交叉,建议选择有一定复杂度并较实用的设计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硬件知识及硬件设计能力。

四、硬件系列教学新课改方案

针对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总的硬件教学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对硬件系列教学提出如下建议:1.课程合并:《数字系统设计自动化》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的先修课,为保证能及时开课,同时该课和《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这门课有密切的联系,合并为一门课,仍称为《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并适当增加学时,建议在大二上学期开课,取消《数字系统设计自动化》这门课。2.《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改为《计算机组成及设计》,增加CpU及相关硬件电路设计内容,在讲清楚组成原理的基础上,以设计为重点,建议在大二下学期开课。 3.《计算机体系结构》:适当增加设计内容,原学时保持不变,建议在大三上学期开课。4.《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本课程取消,鉴于目前嵌入式系统涉及软硬件知识较多,难以在一门课程中全面系统学习,因此另开设一门《嵌入式软件开发》课程,重点讲述如何设计编写嵌入式软件程序,建议在大三下学期开课。5.《嵌入式系统》:这门课作为《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先修课,重点讲述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及方法、aRm处理器的硬件工作原理、接口、汇编语言等,而相关操作系统及其程序设计等知识暂不涉及,建议在大三上学期开课。6.《硬件课程设计》:在设计题目中,引入嵌入式系统、FpGa及计算机组成等知识,适当增加设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建议在大四上学期开课。基于新的硬件系列课程体系,能够有效理顺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并把硬件课程均匀分散到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同时对重要的课程及相关的知识进行了加强,例如数字电路设计贯穿在整个硬件系列课程中;舍弃了过时的技术,增加了新技术的份量,例如去掉了单片机,加强了嵌入式系统。因此,我们认为:调整后的硬件系列课程是较合理的,它吸收了当前先进的硬件设计技术,保证了知识的实用性,有一定的前瞻性。

五、结束语

高等教育是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和生存本领、服务社会的最后一站,教学内容及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不断教学改革,保持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一直是高教课改的目标之一。通过这次课改,理顺了我院硬件系列课程的教学关系,增强学生未来服务社会的竞争力,因此很有实际意义。

作者:李军崔旭李建平单位:1.东北石油大学2.大庆市萨东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3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人事管理应用研究

信息时代来临,计算机信息技术极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收集、管理、共享、传播方式。人事管理的基础是信息管理,随着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和方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现状。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人事管理工作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升都有着显著效果。深入探讨分析企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是新时期人事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目前一个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技术,其中包含了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相关的基本理论等,其应用给各行各业带去了很多的便利,能够完成人为无法完成的任务。在工作中具备了简单、方便且工作效率高的特征,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优化了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工作,使其更加的规范化和信息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具有以下特点。

1.1处理的信息量大

在企事业单位中,人事管理工作包含员工的岗位分析、人员的规划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内容,涉及到企业职员、后勤、临时人员等的档案管理、薪资福利发放、以及职位变更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内容多而杂,各项数据之间既有关联性又有独立性,单纯进行人为管理,出错的几率大。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人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收集完各项数据信息后,直接利用计算机进行统一、快速处理及保存,从而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

1.2信息时效性强

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对时效性有着较高要求,由于单位内人员调动、离职、升迁等较为频繁,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各项数据随时都在变动,这对管理造成了一定难度和阻碍。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及时、准确地对数据进行调整变更,最大限度确保人事信息的实效性,以及数据的真实有效,为单位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准确详细参考,保证单位始终在高效、有序的环境下开展工作。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中应用的途径

2.1人事信息采集方面

现代企业中,员工相关信息变动较快。在这个方面就需要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对这种信息的变化进行及时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就是这其中的重要手段,使用计算机技术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员工数量众多,且岗位也比较复杂多样,人事管理部门在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的时候,就能够很方便的将信息使用计算机录入其中,并且还不容易出错。在需要查阅的时候就能够时刻从里面获得相关的资料,这比以往传统的方式要方便的多。同时还能够做好信息的加工、总结以及处理的工作,并且大幅度提升了人事信息采集的正确性,减少了人为劳动方面的出错率。

2.2人事档案管理方面

对于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人事档案管理是其中的关键部分,涉及到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使用计算机技术能把这些档案用信息化的形式记录在其中,建设规范化的信息数据库,这样就能够方便人事部门的统一性管理和组织,在其中各种岗位不同的员工可以进行分类的方式进行存储和管理,让企业人事管理模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用计算机技术代替了人为的劳动力,节省了人力方面的资源。

2.3人事决策方面

信息化的人事档案,可以为企业人事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当企业需要对人员进行升迁考核时,可直接通过数据库详细地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员工的相关信息,看其具体工作水平,为人事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数据支持。同时信息化的人事档案在企业构建绩效、薪酬机制时,可以把每个员工在工作时候的工作情况以及每个月的绩效信息录入其中,这样就能够很方便的和员工的薪酬挂钩,合理的安排员工的酬劳,并且减少了人事管理方面的人为劳动。

3加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中应用的对策

3.1单位要提高重视程度

企事业单位必须提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加大人事管理中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建立起信息化的人事管理部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人事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是建立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的,而人事信息目前主要依靠人工完成收集和录入,因而企事业单位必须强调人事信息收集和录入地及时性、准确性。对于重要人事信息应要求分类保管,同时注意信息的保密,避免人事信息外露,对企业造成影响。此外,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时,应具有针对性,根据实际需求,完善管理。而不应该完全依赖和盲目相信计算机信息技术。各部门之间应配合人事管理部门的信息收集工作,为企业构建现代化、信息化人事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3.2加强队伍建设

企事业单位需加强人事队伍建设,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组织人事管理部门员工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在熟练应用的基础上,充分地挖掘计算机技术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潜力。同时,企事业单位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和绩效机制,以此提升人事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确保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此外,企事业单位还需要引进和培养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人才,从整体上提升计算机技术水平,为人事管理部门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4结束语

就当前而言,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在人事管理中得到普及,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除本文所述外,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当今社会发展,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不断引入和创新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才能蛘嬲提高人事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耿娟.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7):48.

[2]肖红菊.计算机技术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5(11):48.

[3]金钊.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6(33):72.

[4]李春月.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2):234.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4

总体来说,计算机技术在交通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是利大于弊,但是由于基础工作和管理手段的约束、应用范围面积的限制、计算机功能的前发挥,表现出“大妈套小车”的局面。交通统计工作中的硬件计算机推广模式呆板、守旧,交通统计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机制由上级统一规定,下属只能听从上级的安排,因此,微机的应用仅仅是完场上级的任务,不能发挥计算机的功能,造成资源浪费,软件的开发和更新无法满足复杂的统计工作的速度。交通系统内的各个部门主管领导不同,造成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因此,系统间的数据不能相互共享、衔接、参照对比,信息资源浪费严重。

二、交通统计工作中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措施

(一)从思想上重视计算机技术与交通统计工作联系的重要性。各级领导,尤其是交通系统内各个部门一把手必须重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加大科技的投入,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充分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潜力,要关心长远利益,不要局限于眼前的投入,长期不断投入、更新。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要恪守工作,实事求是,用科学技术预测的资料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为领导服务,提供帮助。

(二)加强工作管理力度,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原始数据的质量在交通管理中,搞运输、工程建设已不仅仅是交通部门垄断性的行业行为,已经成为政府和全民参与的社会行为,是普遍的行为,因此交通部门必须及时调整,适应社会形势,达到管理和服务双层身份,同时要与工商、税务、公安协商合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在交通管理工作中要建立保证系统体系,必须维护硬件和软件信息更新。在开发系统和更新软件时,一些重要工作的决策需要领导批示,那么要求领导必须更新思想,了解最新技术,对一些数据处理要有果断的正确的决策。

(三)强化交通内部合作,真正做到数据共享达到数据共享,必须由省级、市级交通管理部门指挥,整合计算机系统内部资源情况,聘请专家和科研人员,开发研究多个系统或多个平台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的方法,优化传输途径,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并提高交通统计资源信息的利用率。

(四)不断加强对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训要想更高的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功能,发挥整体效益,技术人员的作用非常重要。专业统计人员必须普及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培训、提高,管理部门要制定计划,培养方案等等,要按照这些计划和方案实施培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将这些人员培养为技术骨干,将这些技术骨干分配到其他部门,以点带面进行培训其他人员,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水平,提高整体部门的业务水平。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创新;技术革新;信息时代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当人们还在把“地球村”当成一种概念来面对的时候,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借助互联网环境的支持,让“地球村”真正的融入到了民众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计算机智能生活概念的推出,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一些传统工作与生活方式。

2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正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在应用中的广泛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因为其中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创新的一些调查发现,其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2.1科技成果转化过度强调经济效益

参与计算机技术创新的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虽然较强,但是对于科技知识的实际价值认定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失,过度强调计算机技术创新引领技术革新的意义较重。再加上一些可能存在的科技成果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导致了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些相对并不是十分成熟的技术在还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就面向市场实施规模化推广。纳米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创新中的应用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2.2科技技术概念性炒作情况比较普遍

不可否认的是,涉及计算机技术创新的门槛较低,一些小型的团队甚至是个人在物质基础相对充沛的情况下就能够开展一些技术革新工作,因此也导致了大量的专业与非专业人才涌入了计算机技术创新的队伍中,竞争是相当激烈的。一些团队为了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突破,刻意迎合一些商业化的炒作,而片面的突出计算机技术的局部性效果,从而让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体系出现了缺失。多核处理器的研发就是这样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3节能型创新技术发展严重滞后

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创新团队大多都将技术革新的目标对准了“快”这一目标,因为这样能够给受众带来最为直接的体验,很容易让市场所接受。而作为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较为关键的节能技术研究问题,因为涉及项目初期投入大、技术参数不稳定、实验室运行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除了一些大型的计算机核心部件生产厂商之外,几乎很少有商业性团队来介入这一领域。这种现象对于计算机技术保持一个长期且稳健的态势发展而言是不利的。

3有效加快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措施

虽然查找出计算机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相对较为简单,但是由于其中一些问题属于外部客观因素影响较大的,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解决并非易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减少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是目前有效加快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最佳措施。

3.1从宏观上对科技成果转换加以政策扶持

在计算机技术投入与产出明显不成比例的情况下,国家在宏观的层面上对科技成果的转换予以政策层面的支持,在首先解决专业科研技术人员后顾之忧的基础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将其以流程化的形式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上,就可以让科技成果转化更为贴近实际应用。最为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创新的社会效应予以了高度的肯定和支持,这对于专业科研技术人员来说是精神层面的鼓舞与认可,能够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动力。

3.2规范计算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行为

利用概念进行炒作纯属是商业行为,对于严谨且规范的计算机技术创新而言是绝对不适用的。针对个别从事计算机技术创新的人员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者部分研究内容进行炒作的行为,国家要在立法上予以关注和完善,最大限度的确保知识产权所有人的相关利益。对那些进行恶意炒作甚至是剽窃他人科技创新成果的,应该追究在追究其民事责任的同时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有一种涉及“源代码共享”的情况,由于其源代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因此给创新技术的专利认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极少数人员也利用这种情况肆意夸大一些所谓的创新技术效果,给民众带来很大的困扰。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来讲,尝试开展“市场准入”制度,把计算机技术的验证与推广增设一个检验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现象加以改善。

3.3加大对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虽然计算机新技术并不是所谓的战略性资源,但是计算机在国防及基础民生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因此相关单位和部门应该对计算机新技术的课题进行充分的论证,针对有些课题可以采取合作或者是帮扶的性质来予以支持。另外,在计算机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引入一些社会资源的支持,那么势必会提升资源利用的有效率。

3.4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计算机的相关功能与新技术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基本上都是以应用为主,侧重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并不多。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高校应该加大与专门的科研院所之间的配合,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尤其是技术创新与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下阶段的计算机技术创新工作做好人才储备。如果外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商业性机构或者是社会性团体有倾向性的加大这方面的配合,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实用性,更是为计算机创新技术的科技成果转换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其中做好引导工作就可以了,过度的参与其中不仅有可能影响到资源的适用效率,还可能会间接挫伤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4结束语

老子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一些变化,会根据客观条件的改善而适度的做出一些调整,但是科研工作者凭借坚忍不拔、孜孜不倦的意志,完全能够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上。

参考文献

[1]翟健.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安全防御[J].青春岁月,2011(16).

[2]冯航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今日科苑,2011(04).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6

1.1虚拟网络技术特点

虚拟网络技术指的是计算机网络中包含一定的虚拟网络链接,它是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的前提和保障,依靠虚拟网络技术,不仅网络安全得到了保障,同时省去了计算机网络中一些复杂的程序和环节,运行成本更加低廉,同时操作简便,不用很多设备参与,让工作开展起来更加便捷,利于拓展。同时虚拟网络技术由于不需要借助很多设备,对于设备调节的要求较低,这也加强了它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1.2虚拟网络技术类型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的虚拟网络技术也有了很大提升和创新。当前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技术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密钥技术,它的组成成分为密钥交换协议、SKip,可为网络信息传输、共享提供有效安全保障;第二种是隧道技术,它可作用于确保信息数据的正常应用,通过对局域网络予以封装,在数据包中引入路由数据,隧道即为数据包于网络中的编辑通道;第三种是信息加密技术,它作为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种方式,可通过将文件转换成不可读计算机代码方式来确保网络信息安全,而要想读取信息数据务必要应用对应密钥。

1.3虚拟网络技术应用现状

虚拟网络技术与当前的其他网络技术相比,是有很大不同的,并且具有很多其他网络技术所不具有的优点,计算机网络安全不是我们在现实中能捕捉到的保卫工作,它直接影响了用户使用的数据传输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当前对于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还比较浅显,没有拓展出它的其他功能,大都局限在一些比较基础的层面。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发展,我们几乎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任何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并且对于与个人息息相关的资料查询起来也非常方便。但是当前对于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情况还不太完善,表现出的是缺乏规则约束,应用起来太过随意,让个人隐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甚至产生了一些不好的社会影响。比如,前一段时间一个艺人的个人信息被贴到了网上,给本人造成了非常多的困扰和不良影响,追究责任人后,发现是一个警察的子女所为。这个事件就说明,网络技术安全工作必须要引起重视,如果人的信息安全不能被保证,个人信息被犯罪分子利用,可能就会给当事人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和损失,这都是相关部门需要加强防范的,同时也说明虚拟网络技术需要一定的规范和制度进行保障。

2计算机网络安全影响因素

2.1非法授权访问

非法授权访问是指在未获得用户许可、授权前提下,访问者采取擅自制作程序、转变程序等不良手段,以获取个人、企业计算机的访问权限,进入计算机网络程序,对相关有价值信息数据进行查看、盗取的违法犯罪行为。非法授权访问主要是为了经由变更程序获取访问权限等相关特殊权限,需要注意的是相关非法授权访问还可能会对用户计算机全面系统构成破坏,使得系统无法正常运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2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人们都不再陌生的名词,它主要是通过程序攻击计算机内部数据,从而影响计算机内部程序的正常运行,以及指令上难以识别一系列非常规错误代码。作为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一大隐患,计算机病毒凭借其破坏性、隐藏性、潜伏性等特征,会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构成极为威胁。

2.3木马程序及后门

木马程序及后门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特洛伊木马”,是一种接受远程控制的黑客攻击技术,黑客通过后门技术对计算机内部实现各种攻击行为,它的特点就在于可以绕过计算机管理员的操作权限,或者说让系统管理员丧失权限,从而让计算机处于无防护状态,直接威胁到计算机网络安全。当前,大多数常见的木马病毒都属于后门程序中的一类,特别是它的远程控制性,让计算机接受能非法授权,操作起来十分隐蔽,实现对服务端的控制。

3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

3.1企业合作客户和企业之间

当前虚拟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并且也给企业日常工作的开展带去了便利,有效促进了企业计算机系统的完善。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与合作客户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维持客户的重要保障,具体说来,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在与客户合作中,不免会有很多文件和数据相互传输,以便于更好的了解,最终达成合作,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有效凸显了其隐蔽性、可靠性的特点,让共享的文件和数据能安全到达对方手中,避免了数据外流的情况。第二,运用虚拟网络技术,可以为企业设立一个临时的登陆客户端,方便企业查找资料,方便数据访问,这样能避免不少企业与客户传输信息过程中的麻烦,让企业与合作客户之间更好地建立联系,提升经济效益。第三,应用虚拟网络技术,加强了防火墙的保护性作用,对于客户验证信息方面更加的严谨,避免了双方在交流和传输的过程中出现数据危险的可能,不仅减少了阻碍,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因为网络安全威胁带来的损失,让合作过程更加顺畅。

3.2远程分支部门和企业部门之间

虽然当前随着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让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提升了很多,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并且网络安全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除了上文中谈到的虚拟网络技术应用在企业客户与企业之间之外,还应当将虚拟网络技术应用到远程分支部门和企业部门之间,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帮助计算机协调运行与安全的问题,并且有利于计算机自身实现全局把握,避免遭受黑客攻击或者病毒的侵害,对于出现的安全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隔离,能够最早的止损。企业部门之间,企业与外界都需要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这就需要企业将虚拟网络技术应用到局域网内,实现分支企业和部门之间的连接,让信息传递更加顺畅便捷。在远程分支部门和企业部门之间应用的虚拟网络技术也可以被称作企业虚拟局域网,来帮助企业实现跨区域的合作与经营,对于技术上的应用通常是采用硬件式的虚拟网络技术,这样不仅能确保密钥更加严谨,确保加密效果,同时也让运行效率更加高效。

3.3远程员工和企业网之间

当前企业在应用虚拟网络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仅仅在基础上做工作,没有深入发挥虚拟网络技术的作用,这样就可能难以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因此在远程员工和企业网之间应用虚拟网络技术,有利于保障用户之间的利益,也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当前企业中很多员工需要派遣到外地工作,与企业内部网络联系不大,而运用虚拟网络技术实现远程,可以加强员工与企业的联系。比如,在企业总部内设置企业专用网,然后加入虚拟网络功能的防火墙,在外地的员工要想登陆,就必须通过虚拟网络客户端,这就大大提升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销售人员都能及时实现信息共享,实现远程访问。

4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

将虚拟网络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目前对于企业以及普通用户之间带来的有利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应当充分肯定虚拟网络技术给人带来的便利,同时在未来还应在技术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发展。不少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企业和用户表示,虚拟网络技术给他们带去了很多便利,应用效果很好。比如,应用虚拟网络技术,有效减少了病毒入侵,黑客攻击等情况,让企业的资源和信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并且,很多企业还设立了反追踪程序,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网络信息的安全,同时还能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抓住入侵者,从源头上杜绝企业网络威胁因素。在将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还应深入加强研究虚拟网络技术,不仅要解决当前还存在的问题,更要完善整个网络安全系统,让虚拟网络技术持续优化,给企业和用户带去更好的防护,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应当注意的是,虚拟网络技术在未来应用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实际,充分重视功能和需求的完善,以用户的需要为根本,促进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已经在不断完善。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用户规模的日渐庞大,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进步,维护和完善。虚拟网络技术当前在企业合作客户和企业之间、远程分支部门和企业部门之间、远程员工和企业网之间都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有利于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让数据传输更加隐蔽和可靠,在未来,仍然需要相关技术人员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技术,避免一些恶性计算机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促进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何赤平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曹帮琴.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7(02):24-25.

[2]王志军,张帆.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3):93.

[3]雷琳.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6(08):74.

[4]林竹.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实践探微[J].信息系统工程,2016(02):65.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计算机安全隐患

引言

随着我国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其应用的安全防护设计和实现也逐渐成为当前人们热议的话题。这需要能够系统地针对网络安全技术进行相关探究,并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系统安全隐患,构建成熟的防御和管理体系,同时应用相关网络安全知识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安全防御分解体系。

1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设计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资源服务的一种方式,而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主要用于保护相关服务信息的完整性。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为此,近些年的研究往往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相关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成熟和完善。例如,无论是近些年提出的区块链加密技术,还是刚刚颁布的密码法,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护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视能够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计算机网络信息版权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好地享受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便利。

2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设计现状

用户的安全意识较差一直是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首要问题。由于很多计算机用户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因此在日常操作中经常由于操作不当引发信息安全问题,如信息泄露、安全信息使用不当、使用环境不安全、使用方式不符合规定等。此外,由于近些年来我国的防护措施水平存在一定的问题,处理网络漏洞时往往会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监管力度不够、处理不够及时等,直接导致计算机网络出现安全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计算机网络,必须正视存在的这些问题,将网络安全放在关键位置上。

3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设计与实现

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设计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解析,本文提出了相关的防护设计与实现策略,以期能够更好地实现相关的网络安全防护设计应用,提高网络技术自身的安全性[1-2]。

3.1增强用户安全意识

用户在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络时存在基础性应用不足的问题,需要相关的计算机用户操作守则真正发挥作用,或者能够开展对于用户的针对性培训,以便增强用户的安全意识。此外,计算机网络安全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用户行为的引导,避免由于没有正规引导导致的用户安全信息问题,同时需要用户能够保证自身网络使用环境的安全,避免在未知环境下进行计算机操作。

3.2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措施

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较多的现状,我国需要相关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对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例如,制定并监督相关网络技术安全规定的执行,网络使用情况的优化和完善,通过强化员工自身的网络应用安全管理意识来优化网络安全。为了更好地优化网络安全管理措施,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规定执行更有效的监管行为。这对于整个监管部门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管理人员能够对网络安全具有更深刻的了解。此外,需要深入规定相关的计算机网络准入标准,避免接入不符合规定的计算机网络,从而减小病毒等不安全因素对网络安全的影响。

3.3重视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的培养和教育

目前,我国还需要高度重视对软件技术应用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福利支撑,以便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人员,促进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3]。同时,管理部门和计算机网络开发部门应根据不同的计算机理论,提供针对性的开发课程和安全维护课程,从而提升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素养。

3.4制定内部监督制度

计算机网络应用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要做好预防工作,避免由于工作中问题责任不明确而出现不必要的推诿现象。这就要求相关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管理和维护部门制定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尽量避免由于工作失误造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产生漏洞。这种内部监督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对网络应用的技术管理,从而更好地保障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安全,同时避免相关的计算机网络隐患。此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内部监督制度能够从内部避免计算机网络的隐患,帮助计算机网络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优化计算机网络的目标。

3.5强化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加密处理

计算机加密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主动防御不法分子入侵。加密技术是将网络数据通过某些特定的算法转换为相应的密文,只有使用相应的算法才能解析出数据信息,是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防护的重要措施。许多网络黑客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网络入侵企业的数据库,导致企业重要信息丢失或者泄漏。计算机网络加密技术是加密技术在企业内部局域网中的一项重要应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加密可以保证企业内部数据的安全,也能够防止不法分子通过计算机网络进入企业内部,对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存在的漏洞及时进行修复,避免由于相关漏洞导致系统性的风险。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8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通讯行业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6-0027-01

计算机技术使用越来越普遍,其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很多行业都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有关信息的处理和管理,这有效地解决了公司中的相关业务。在通讯行业中,计算机通讯软件主要任务就是对信息进行发送和接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范围的计算机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从而使其工作更加协调。所以,计算机通讯的出现和发展需要相应计算机通讯技术作为支撑,这也是他们彼此需要的依据。[1]计算机通讯主要任务就是提供信息,并处理有关资料,从而实现数据和资料的交换和贡献,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并且省时省力。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通讯效用也在增加,且正逐渐朝着电子技术的领域不断前进。

1计算机通讯的主要特征

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不但能进行信息传递,还可对信息进行交换和处理,其基础就是以数据传递为主。与电话传输通讯进行比较,计算机通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计算机通讯可以融入到相关的多媒体通讯中,利用二值信号对相关语言、文字、图像、数值和声音等因素信息进行传播和再现,并且对数据传递和监管过程进行有效处理。

(2)计算机通讯的数据资料在传播速度上十分迅速,对于一条语言模拟信息上的数据传输率可达到2400bit/s,数字信息传递速度比虚拟信息的数据传输速度要高很多。

(3)从时间上而言,计算机通讯平均呼叫时间较为短暂。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四分之一的数据通讯所维持时间不到一秒,约有一半持续时间在一秒到五秒之间,其中电话通讯的时间大约为3分钟到5分钟,计算机通讯的呼叫构建时间要低于1.5秒,其中电话通讯呼叫构建的时间比较长,大约为15秒。

(4)计算机通讯的抗干扰能力比较强,能够对相关的资料进行安全设置;计算机通讯是利用二进制的模式对数据进行传播和处理,能够有效地解决其中的噪音问题,并能对其进行加密运算,转化成为另一种码型,保密性相对较强。

2计算机技术在通讯中的实际运用

计算机通讯在通讯、银行金融、工业生产等领域得到了大量使用。随着分布式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通讯技术方面的使用也更加普遍。除发达国家外,发展中国家也都拥有了自己的数字网络和分组交换公用资料网,且给用户提供了很多新型的业务。[2]本文通过对有关案例进行分析,就计算机通讯技术在计费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1计算机通讯技术在计费体系中的使用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交换机体系也提出了更多要求,构建专业的计费环节体系显得十分重要。专用计算机计费体系优势明显,具有功能较强、剩余空间较大和保存容量大等优势。专机计费体系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构建出相对应的功能。如在宾馆行业,一旦电话计费和客房管理计算机相互连接,能有效进行综合管理,账目结算变得相对方便。如石油行业可根据行业的有关特征,相关部门不但可构建自己的专业网络,还可进入公用的电信网络。一些企业单位依据自己实际状况,使用分类计费的模式,他们对拨叫市话长途计费,而拨叫石油专网却不计算在内。根据实际情况,一些部门全部计入在内,一些则为分开记录,计算机计费系统能够有效地加强多种计算机的管理。[3]

2.2计算机通讯软件在信息管理体系中的实际效用

随着企事业单位需求的不断增加,专业化的信息管理体系也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运用计算机技术,一般是利用数据信息体系对其进行管理,从而提升其工作的实际效率,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通过上级业务部门的引导,并结合上下级单位的实际需求,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以实际为主,先单机后网络,先进行办公自动化再进行远程自动化,使得终端设备也能够发挥其效用。计算机通讯软件的使用能有效地处理了有关部门复杂工作,提升工作实际效率,为单位部门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3计算机通讯在自动查号和数据管理中的使用状况

在当前计算机通讯的各种使用中,自动查号、数据管理等均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使用功能,且还可给用户提供统计功能、更新数据资料、修改用户号码等功能。研发者在系统构建和研究过程中,能使系统既有自动查号的效用,还可对通讯部门的数据进行系统化的综合管理。

3计算机在通讯过程中的发展潜质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迅猛,通讯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得通讯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热门话题,“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融合了多媒体技术和光纤通讯技术,不但能够进行声音、图像和文字的传递,还比数控信息传递体系更加的灵活。[4]所以,计算机技术在通讯中的使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也是通讯行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4结语

计算机通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它是信息通讯发展的关键,也是将来信息时代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基础设备。为了完成计算机信息之间资源共享,我们要为其构建一个高效的、整体性的全球通讯环境。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使用是其发展的主要潮流,且朝着光纤传输技术的方向不断前进,为多媒体通讯和使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蔡文婷.计算机技术在现代通讯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传播,2015(06):82.

[2]刘新科.计算机技术在消防通讯中的应用与发展[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2):138-139.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技术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实现目的的一种途径,其通过科学性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可危害到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及环境变化进行定量测取,而后对其过程与活动进行分析。作为环境规划、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等环保工作的基础,环境监测站对于环境质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及起着重要作用,其工作质量的优劣也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实现造成影响。然而,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利用以及工作效率等问题一直是让监测站头疼,如今,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环境监测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1.环境监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前,环境监测站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然而,信息技术所具备的高效率与准确率等特点已在应用过程中体现了出来。下面将对几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进行讲述。(1)随着环境问题日渐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对于环境质量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站可通过其官方网站向民众最新的环境质量信息,同时建立搜索功能,以方便民众查询过去曾过的内容。该技术一般通过租用虚拟主机或是建立网络服务器等方式实现网站的建立及环境数据的;(2)计算技术中的数据共享功能可实现各个科室之间数据的快速共享。通过在监测站中建设局域网,可将监测站各个科室中的计算机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数据传输网络。所有科室都可通过该网进行计算机的远程控制,或是通过该网将文件上传共享,实现各个科室间共享数据的管理及写入和读取。通过在监测站建设局域网不仅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减少打印成本,还使得各个科室间的数据传输速度获得极大提高,节省了人为递送文件的时间;[1](3)当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城市为了对环境进行监测,都在其市区内安设了空气自动监测站,以便对城市的大气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而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监测人员不必跑外跑内,而只需坐在办公室内即可实现对远程自动监测仪器的操作,从中查看自动站的运行状况和读取监测数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运用该设备的配套软件,还可对读取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而后生成相应的曲线图表,使监测人员可直观的掌握到空气质量实时的数据情况。运用计算机设备对远程仪器进行操作,不仅有效减轻了监测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该方式还具有高效率和高精度等特点,已日益成为我国主要城市监测大气环境的手段;(4)利用计算机软件,可对各类监测数据实行数据资料备份和恢复等存储工作,或是录入、查询、删除、编辑、打印等管理工作。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可将零碎、散乱的监测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与存储,而后运用软件所携带的计算、分析、统计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不同于传统的人工手制作处理数据报表的工作方式,计算机软件具有更高效和更准确的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生成报表的能力,有效提高了监测站的工作效率;[2](5)通过计算机技术,可将录入数据或是各下级监测部门的数据汇总生成一个统一格式的文件,而后通过电话拔号或是因特网等方式上传至上级监测部门。由于该传输方式简便、快捷,如今已成为大多数监测站上、下级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主要途径。同时,该应用还减少了数据错误的机率,降低了因重复录入而增加的工作量。[3]

2.应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

部分用户在共享文件时往往因为缺乏网络安全知识,将文件夹的共享权限设置为完全控制,却不知这种做法为他人对该文件进行编辑、复制、删除提供了方便的途径。某些监测站甚至在无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接入了因互联网,更是为黑客的侵入打开了后门。为了解决这一现状,防止因数据丢失或泄密而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应立即建立起严密的网络防护制度。首先是定期对局域网内的共享文件进行检查,若设置权限出现违规现象,如将密码访问设置为完全控制等,应立刻纠正并给予批评;在连接因特网时应开启防火墙,而对于存放机密数据的计算机应断开其网络连接;此外,还需在每台计算机上安装防毒软件,并进行定期的升级。[4]

2.2数据存储格式不规范问题与对策

当前仍有某些监测站使用人工传递的方式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据管理当中,导致数据信息处理繁复,工作人员不得不重复录入数据,既费时又费力。纵使某些部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管理,仍会由于各个部门数据存储方式、类型、结构及格式等存在着差异而出现数据交流问题。比如某部门将监测数据存成文本文件并上传至局域网中共享,而另一个部门则将数据分析结果存成DBF表,当第三个部门需要用到这两组数据信息的时候,虽可以通过局域网获取上述两组数据,但因格式不同,无法直接使用数据,只能通过人工录入的方式将这两组数据汇总到其文件当中,如此工作方式既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浪费了人力资源。要改变这一现状,各个部门应对数据文件的存储格式、字段长度、字段名称、小数位长度、字段类型等方面进行规划,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并要求各个部门都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数据的录入及存储,在使用数据时,可利用复制粘贴方式或是软件的导入与导出功能实现各个部门的数据交流。然而,这种方法虽然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利用率,却可能造成各个部门间数据存在差异或是出现数据储存重复率过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结合实际情况,自行开发出一套可对各类数据进行有效管理的监测数据管理系统。[5]

2.3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

目前,信息技术虽然已经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站的工作当中,然而,由于大多数监测站都缺乏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使得这些监测站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将其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比如监测站中大部分人只会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对文字进行处理、制作数据表格等,完全没有将计算机的功能发掘出来。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上级部门领导鼓励全体工作人员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如数据库建立与使用、网络数据的传输、计算机的操作等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监测工作的方方面面,为不久的将来科学化、信息化的建设环境监测站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冬雪.环境监测质量信息监控管理系统在标准管理中的应用[J].海峡科学,2009,8(06):34-65.

[2]周志宏.县级监测站环境监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03):87-134.

[3]贾明.信息网络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2,9(10):96-126.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10

1黄委计算机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委档案部门在计算机的使用方面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全河共有综合档案科室160个,保管档案近百余万卷,其中80%以上的档案室都配备了计算机,部分大局院档案科室还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档案工作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管理,有些单位还上了内部网。委档案馆建立了“治黄档案信息计算机管理与服务网络系统”,录入档案目录条目20余万条,图书目录库3万余条,期刊全文库有水利及相关专业文献204万篇,初步形成了以治黄信息为主体的覆盖国内水利信息的数字资源体系,并实现了档案信息系统与黄委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连接,可以自动接收和处理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电子文件,这些数字资源已在我委内网上开放,我委办公网络覆盖范围内的委属各单位都可以登录查询。基本实现了档案检索、提供利用、利用统计电脑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黄委档案馆的“治黄档案信息计算机管理与服务网络系统”项目完成后,将在此基础上,应用先进的intranet组网技术,充分利用委档案馆的馆藏资源,通过国际互联网(internet)和虚拟专用网络,建立一个覆盖广泛的增值网络服务平台,建成一个虚拟的综合的数字档案馆和全河档案目录中心,为黄委领导及广大职工提供决策支持及信息服务。这样,既可以提高档案的利用水平,增加档案的馆藏量,实现资源共享,又能使档案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

2黄委计算机档案管理人员的状况

黄委现有专职档案人员218人,兼职档案人员498人,专职档案人员中35岁以下的有73人。据了解,在众多的档案人员中至今还没有一名从事计算机的专业人员,只有部分人员参加了黄委系统内部举办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培训班。他们经过学习,虽初步掌握了电脑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的操作技能,但也只能完成基本的计算机管理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电脑硬件或软件问题还不能排除。也有少部分同志通过实践和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但是,随着计算机知识更新的加快,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的加快,黄委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实现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是我们的目标,这就需要大批计算机管理技术人才,根据档案部门的现有条件,靠引进计算机技术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成为档案部门的当务之急。

3如何培养黄委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人才

根据黄委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发展的需要和档案干部的人员结构,培养计算机管理技术人才要实现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相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的急需,又要兼顾中长期发展的需求。

3.1利用委信息中心的设备和技术力量,举办短期电脑培训班

可计划在1~2年内举办三期初级班,让40岁以下的档案人员普遍接受一次电脑基础知识教育,初步掌握电脑基础知识和一般的操作技能,使他们能胜任一般的计算机管理工作。然后举办两期提高班,让有一定电脑基础知识和操作经验的档案人员参加学习,提高他们的电脑综合应用能力。

初级班对象:40岁以下并且未参加过电脑培训的档案人员。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电脑基本知识,掌握操作电脑的基本方法及简单软件的应用。

教学内容:中文录入法、oFFiCe办公软件、winDowS、电脑著录。提高班对象:参加过初级班学习并且经过一年以上的电脑实际应用的档案人员。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提高学员电脑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的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掌握电脑维护的一般技能。

教学内容:操作系统及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多媒体、硬件维护。

3.2委托高校代培档案计算机管理专门人才

短期培训班只能满足当前的急需,随着我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部门对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培训档案的计算机管理专门人才,光靠档案部门的自身力量是不行的,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委托他们为档案部门培养专门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根据我委档案部门具体情况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有目的地挑选档案系统中那些德才兼备、又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年轻干部参加学习,经过系统学习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将来成为档案的计算机管理专门人才。根据黄委档案计算机管理发展的需要,应尽快委托地方高校举办一个电脑应用技术高级培训班。可采取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每次集中进行半个月的学习,全部课程在一年半内完成。教学内容应包括:

(1)数据库:数据库基本原理、Foxpro基本知识、运用Foxpro开发应用程序。

(2)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局域网的构造、internet&intranet、网络综合布线。

(3)主页制作:HtmL简介、Frontpage。

(4)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基本组成原理及结构、计算机故障排除方法,(5)计算机安全防护:计算机病毒及防治,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计算机日常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