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24:47

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程内容;Vi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64-01

高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广项目化教学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者着重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许多高职已将项目化课改纳入所有课程体系中。在项目化改革中,本人尝试将Vi系统设计课程在授课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取得一定成效。

现在职业高校一般都会开设Vi系统设计课程这门课,该课程作为是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方向的核心必修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五学期,是一门综合技能应用的课程。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大环境下,无论从教材还是实际授课来看,原来的Vi课程都不适用我们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我们在Vi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课程讲解中将实际工作中Vi系统设计的企业操作知识点以容易掌握和灵活生动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并能在实际应用时将相关知识贯穿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工作之中,是从事Vi系统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和岗位能力要求,本文将探讨将企业实际工作引入课堂,通过课程内容整合,帮助学生在Vi系统设计课程学习中,在解决学生在传统技能操作基础上,进一步树立“设计师”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调研、操作等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意识,是我们的主要思路。

1课程内容优化整合的主要渠道

Vi系统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方向的综合能力运用课程,前期学生已经掌握、融合了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设计、包装设计、平面综合设计等先修课程的知识点,该课程本人通过自己的企业了解与自身的教学实践,发现存在着一些应该引起教学者重视与思考的问题。企业在进行Vi系统设计时,基本不用网上的Vi模板,而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院校的教师还是局限在网上模板套用,与实际应用脱钩。结合企业实践,本人将课程高校Vi课程内容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优化整合。

2将《Vi系统设计》课程自身优化整合

1)根据岗位面向、服务面相的需求合理选择学生的研究方向与专业核心、专业方向课程,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由市场需求决定设计风格。加强校企合作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等,将企业专家评价引入课堂,强化学生在前期Vi系统设计方面的企业基本应用的原创、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

2)根据考核表现形式建立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案,应用到实际的学生教学工作之中,提升教学效果,建立有效地评价系统。

3)增加课外实训基地,营造实践学习的机会。

好的课程内容设计能帮助学生在职业化教学过程中体会真正的职业环境、了解真实职业工作岗位要求、专业技术在工作中的作用,能引导学生不断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本课程在教学中尝试每一个子项目中都会结合校内工作室,让学生学习企业的实际操作要求。例如企业邀请函的输出打印,抽奖箱的设计等,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

3《Vi系统设计》课程与包装设计课程优化整合

现代的Vi设计更要准确地把握消费群体的脉搏。现代企业的包装设计已经由单纯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来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提升到企业形象的多层次、多方位渗入。消费层次的多样性及商品使用场合的多样性,确定了企业包装的多样性,这些同样是Vi系统设计中理念识别系统所需要最先考虑,并做出策划对其做出支撑的。在教学中应加强Vi系统设计对包装设计特性的指导作用。

4《Vi系统设计》课程与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整合

Vi系统设计与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整合对平面广告设计内容的定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平面广告设计是企业形象设计及推广的一部分,广告设计具备了文化产业中综合性特点,内容丰富,专业跨度大、影响范围广,和Vi系统设计课程整合后对学生专业学习理论联系实践很有帮助。

最终,当专业知识树再次呈现在学生面前,Vi系统设计课程则是全面的从企业的经营理念到行为规范到产品的视觉识(下转第167页)

(上接第164页)

别有个全面的理解让学生懂得了设计元素组合的意义,是学生从原来单纯的Vi操作技能知识,请入学生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对宣传公司的效益,对市场的把握有了更高的认识,这些课程的安排有机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弛.Ci-企业形象塑造[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

[2]齐强.经营谋略[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篇2

关键词:平面设计;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课程性质;学生特点

现今,网络教学逐渐普及,网络课程的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关注。实践证明,与固有的教学模式相比,网络课程教学的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断提升。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imnC)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实现了人机交互教学模式的功能,为教学提供了诸多便捷。所以,网络课程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平面设计类课程与网络课程教学

1.平面设计类课程的可操作性

平面设计是教学生运用手绘或计算机技术在二维空间中进行艺术设计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实操性较强,教师不但要进行平面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教学,还需要让学生借鉴大量平面设计相关案例。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制作并进行实际操作。平面设计作品的优劣与作品传递给受众的视觉效果和中心理念有关,所以对于平面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学生还要培养艺术眼光和创新能力。平面设计类广告主要通过媒体传达设计者的理念,这种较为形象和具有立体感的传播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所以,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2.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和不足

随着网络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学空间获得了延展,大数据下,教学资源变得丰富多样,教学模式也变得多样化。网络课程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向学生传达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网络课程教学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使学习范围变得更广;网络课程教学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学生也可以反复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它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有效地进行有个性化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和互动性,可以使学生进行多向交流,以便获取教学资源,也实现了多样性教学;教师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角色是引导者和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在网络教学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与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探讨;网络课程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融合,教师可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课堂知识讲授,也可以利用网络在线慕课(mooC)、微信闪课和微课等多种模式进行教学。但是网络课程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首先是网络课程的体系规划不完善,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资源丰富但较杂乱,缺乏统一的标准。网络课程中的知识往往缺乏连续性和规律性,教学难以为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训练模块。其次,网络课程教学中,网络的互动利用率较低,面对新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对课堂的规划不完善,对于课堂评价和网络的意见反馈功能缺少规划。虽然很多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中设置了互动平台,但是被利用到课程规划中的较少。再次,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相关资料的检索和规划,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学生要浏览大量的学习资源,但部分学生缺乏对海量网络信息进行梳理的能力,这导致其面对网络信息时产生焦虑感。

二、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现

1.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的建立

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imnC)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交流互动的功能。建立起交互模式的教学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实现学生与交互媒介(S-m)之间的联系;其次是实现学生与教师(S-t)之间的信息交流;再次是实现教师、学生与教学信息和概念(t/S-i/C)的交互;最后是实现学生与学生(S-S)之间的交流。交互界面的建立主要是方便学生通过交互界面与同学、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学习。对课堂信息的交互主要突出三个要素:学生之间的交互是进行合作或竞争(C-C)关系,以便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师生的互动中,教师主要起监督和引导的作用(m-G),同时负责给学生分配任务、分组合作和树立目标(a-G-G)等工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教学资源获取平面设计的步骤和项目制作需要的材料(S-p)以及拓展项目的训练(e)等信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学习资源(CR)以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在独立的网络课程学习中,学生易出现孤独情绪,一旦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往往产生放弃的想法。这时,教师要在网络课程教学中加强情感交流,方便学生对不会或不懂的知识要点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同时在学生相互交流时对学生多一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以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交互可以发生在生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可以通过反馈平台向教师反映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和同学相互分享成功、倾诉挫折,从而达到彼此帮助的目的。一旦学生通过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获取了教学资源,师生进行的交互过程就是概念交互。学生通过交互平台获取知识概念,在生生之间的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再将学到的新旧知识相互融合,从而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概念交互主要表现在情感交流和信息分享两个方面,概念交互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2.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在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中的实现,首要任务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规划。现行的平面设计类课程设置中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素,另外,一些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欠佳,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不太熟练,对团队依赖性较强。因此,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师对课堂的安排要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以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一,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教师要制定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框架,保证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第二,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教师在规划教学内容时应该分析当今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公司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引进一些企业项目作为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发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网络课程教学是教师给学生分配任务、以完成项目为目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对每节网络课程进行设计,给不同的小组安排异质的项目,再对各项目进行步骤分层,学习小组内部可以根据每一步骤安排异质的学生完成。教师在分配每个网络课程项目时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给予学生合理、科学的项目任务、要求以及完整的效果图;其次,给学生讲解该项目实现的详细过程,让学生根据讲解进行实践并督促其完成;再次,教师要对该项目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似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实战训练,并明确学生提交平面设计作品的截止时间,以督促学生学习。可以看出,这种网络课程教学结构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大的帮助。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资源。对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主要包括教案编排、教学ppt演示或利用网络视频教学(慕课、微信闪课和微课)等环节。教案主要包含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实践、重难点知识、训练项目与素材及案例分析等组成部分。教案要求表述准确且易懂,有相关教学项目的截图说明等。教学ppt的制作要根据每个课程项目制作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包括项目制作的主要步骤和理论分析。视频资源主要是网络上的一些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或教师自己制作并上传的视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在课堂中运用。

3.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设计在教学中的实现

要在教学中实现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就要设计好交互界面的功能。首先教师对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的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的需求驱动和学习特点,还要与课程特点相适应。交互界面的设计效果对学习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以上两点要求对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较大的帮助,也是保障网络课程教学更好地实施的要素。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界面设计要遵循以下要求:要保证网络课程界面的统一,并且要求界面简洁流畅和清晰;对于教学内容要有较为突出的呈现,以方便学生浏览海量信息;每次网络课程资源的呈现界面不能超过正常显示的长度,限制横向翻屏,以避免不便的阅读给学生带来厌烦感;网络课程信息导航要明确,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访问;网络课程中海量信息的链接要清晰易辨;要具有检索功能设计,方便学生有目的地搜索信息;在设置教师界面时,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课程信息平台,分享自己的资料和照片等信息,避免学生产生孤独情绪;在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中,还可以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标记的功能等。除了以上功能的实现外,在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中,师生也可以通过app、BBS、微博或微信等交流平台进行互动讨论。

结语

建立良好的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交互平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平面设计类相关的学习资源,还可以为师生提供更好的交流和互动平台,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所以,提高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的交互功能,是平面设计类课程不断发展的动力,有利于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平面设计类高端技术人才。网络课程教学中交互功能的实现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征、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课件等进行规划,进行具有实效性的课程交互设计,保证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朝晖,刘建高.平面设计类课程的网络教学现状分析.石油教育,2014(2).

[2]邓朝晖,刘诗安,刘建高.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研究.成人教育,2013(12).

[3]王书艳.基于网络学习行为分析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白静雯.基于moodle的高职平面设计课程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篇3

【关键词】网络平台;基础课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内容设置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过分强调设计,与专业课同化。根据笔者的调查与分析,发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网络平台基础课程教学都将关注点集中在了设计课程,而且所有基础课程都有着向专业课靠拢的趋势。将设计素描变相转变成为专业课程,过分强调理念;而色彩教学直接进行装饰色彩,重理论,轻实践。整个网络平台基础课程教学都呈现出过于直接化和功利化的趋势,学生只认识和学习了设计理念和概念,短期内虽然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不利于专业发展。

2.教学形式刻板、欠缺新意。目前,关于网络平台基础课程教学还在沿用美术学院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素描以及色彩教学,甚至一些高职院校还要求学生学习人物头像、半身、人体等内容。色彩教学中过分强调写生,训练模式以写生静物、风景、人物等训练。构成学单列,以三大构成的教学模式为主,整个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这种老套的学习内容早已经不再适合当前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性质,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3.脱节现象现状。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所适用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要求设计元素和基础元素紧密结合,特备是在色彩教学中加入了基础色彩造型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体系能够很好地将其与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但是伴随着艺术设计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种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基础教学体系了。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内容设置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内容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去不仅仅有课题参与,也有实践训练。此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作为一名专业设计者的基础能力,其不仅培养学生的内在综合能力,即独立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具体的设计思维与设计方式。笔者将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划分为以下几项:

1.造型。造型基础主要包括错觉和再现理论两大部分。造型理念的维度不同,视觉观察与体验方法,结构性、再现性、重构性、意象性、主题性造型表现练习也便不同。把原有的设计素描和平面构成里面的造型训练进行了整体的整合,形成一个纵向性的研究。

2.形式。何为形式,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一是不同形式图式,比如形式元素、组合秩序与构成变化,原始、古典、现代、后现代等等;二是形式练习,比如资源、要素、方法、哲理等等。关于形式基础,笔者建议将整个形式划分开来,进行单独训练。这样的教学内容便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认知和研究形式基础。

3.色彩。色彩基础包括色彩基本原理以及多种表现手法。平台网络基础课程可以实现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的色彩知识的全面整合,完成好自然色彩与色谱归纳,色调构成与变异方法,装饰色彩与材料媒介,意象色彩与综合表达,名作色彩与变体运用,音色联觉与抽象置换等练习。

4.材料。在材料基础当中,其不仅仅包含材料系谱、心理知识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与论证,还包含非常多的表现形式和练习,诸如材质与触感、模拟与心理、质感与肌理、错觉与趣味等等。材料训练的本质是在原有立体构成的知识体系之上做出相应拓展,这对于学生而言,是认识和掌握现代材料、空间知识以及构成材料的一个良好学习方式。

5.装饰。装饰基础具体包括多种装饰理论,装饰的特性,内涵与构成方法,中外装饰风格分析与变体、装饰语言体验与表现练习、图案构成方式与延伸。这部分内容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设计色彩和设计素描相关的装饰元素和知识进行整合,并且对这一专项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篇4

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生产方式无一不受到信息时代的影响,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对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提出了改革的需求。我们要改革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既要立足于从艺术设计的实际,通过课堂向学生讲解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代表作品以及基础理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平面设计对于广告制作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对学科的理论内涵和基础技能有初步的掌握,同时也要改革课程的设置体系、培养规格、教育特色等,让学生更易更进一步理解电脑绘图设计,以人为本,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成为了我们的教学重点。

二、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新举措

2.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必须要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首先是要对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进行明确,然后调整、整合学科内容,使课程更加科学合理。开展教学的时候既要向学生传授软件操作方法技巧,也要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给学生讲解与演示更多的实例,让学生可以将知识化为实战技能。

第一,科学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传统的课程中虽然也明确了教学要求,也就是要求学生对软件可以熟练操作,而且能够创作出不同的广告图形。但是现在平面设计创作的基础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对平面结构的色彩规律以及韵律美感熟练掌握。老师根据学生创作的生动性、完整性、严谨性以及准确性对他们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这些新特点要求学生要更熟练掌握创作技巧、更深入认知平面美感,但是由于很多高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专业的平面设计课程,因此对这一点有所忽略,通常会造成学生具备较强的软件操作能力,但是创作作品水平较弱的现象。在课程内容里衔接好软件的学习和设计,选择传统教学中与时俱进的优秀课程内容,新课改和传统教学相互结合,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是引导学生敢于创新。第一步是要对课程安排进行改革,科学合理调整授课内容。既要对原来的课程安排中科学合理的平面创作训练内容进行保留,引导学生接触传统,发现传统平面创作训练中的精髓并积极吸收为己用。第二步是提升平面设计创意的比重,设计创作图形的分量要增加,重视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独特的创新理念,通过新奇的表现形式创作作品,不断拓展图形表现的空间。课程设置要侧重于“图形的创意”内容上。

2.2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

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涉及到很多的学科理论知识,如心理学、营销学、新闻传播学等。所以,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对这些基础的平面广告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扩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面向市场来学习、思考平面设计。开展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的基本要求就是教育学生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知识有足够的了解。这些要求中有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理解的准确性,另一个是表达的准确性。因此我们在开展课程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使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符合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早操作电脑的设计应用能力方面。

2.3采用任务趋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我们应该形成一种计算机属于一种工具的认识,这种工具的作用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堆积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而言,选择案例教学往往效果更好,而对于学生来说,也只有在努力解决案例实际问题的时候,才可以培养出职业岗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开展课程教学的时候,很多的老师都习惯先基础,然后再引入案例。但是笔者认为教材中先将案例直接引入更合理,引用案例之后再给学生布置任务,这种方式也叫做任务驱动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带着任务去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相关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和目的性会更强。

2.4加强校企结合,有效利用校外专业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模式属于一种根据市场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通过各方面不同的环境以及资源,如学校、企业、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等,通过计算机平面设计课堂学习与高职学生参加实习实践相互结合的方法,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良好的合作机制,可以有效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篇5

关键词:岗位群;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群;实施

构建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群,其目的在于以课程群为中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创造鲜明的教学特色和课程优势。构建及制定一个符合办学特点、岗位群需求的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群,是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只有制定正确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的适应岗位群的技能要求。

1、我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现状

目前,我校计算机公共课先采用“1+1”分层教学模式。基础教学层,大一上学期统一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完成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是为专业教学服务,打下坚实基础。提高教学层,大一下学期开设《vB程序设计》课程,通过建立程序设计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同时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作好充分准备。由于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对计算机技能的不同需求,无法体现针对职业需求的个性化教学的需要。只有认真学习和积极思考现代教育理念,借鉴其他高校已有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社会需求及岗位群技能要求,才能合理构建更为合理的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群。

2、构建面向岗位群技能要求的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群

“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群”建设的重点是进行整体规划,以课程基本概念为点,课程内容为线,课程组为面来构建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群。课程群的建设过程包含明确教学目标、构建课程群体系、优化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建设教师团队、创建教学网络平台、教材建设等方面。

2.1明确教学目标

要构建面向岗位群的计算机公共课课群,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目标,应该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多样性的特点,在培养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基础上,针对不同岗位群的要求重点培养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综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社会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将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两层:

基础层,针对全校学生,以能够使用计算机实现简单应用为目的,了解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组成;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基本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

岗位层,针对各个专业学生,依照岗位群需求分别开设相应公选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除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还依照岗位需求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技术从事本学科的相关工作,该部分教学内容以公选课方式供学生选择。

2.2构建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群

在构建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群时,通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现基础层教学目标;通过开设多种计算机类的公选课程实现岗位层教学目标,其中课程群结构如图1所示:

在课程群的构建上,考虑了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从事管理类的学生可选修《office高级技术及应用》课程,通过学习office办公软件中的实用技术,实现日常办公自动化。从事经济类的学生可选修《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为经后财务系统软件应用和开发的打下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适用于艺术类及新闻类学生;《网站设计与建设》主要培养电子商务类学生学习如何在互联网上构建电子商务(政务)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目标,选择合适的计算机类公选课进行学习。

2.3课程群教学内容整合

2.3.1课程群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群构建过程中须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a完成这—项内容准备分两步走:

第一步,在课程组织上,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群内每门课程采取分层次、依据不同的主线来建设,对基础培养目标型的课程要重基础操作技能,岗位培养目标型课程重岗位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

第二步,在第一步充分做好的前提下,以课程基本概念为点,课程内容为线,课程组织为面对课程群教学内容整体规划,优化整合。

2.3.2课程群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课程群内课程均设有实验环节,但目前的主要有以下问题:实验内容和安排单一;综合性实验不多;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

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群的实践教学建设必须从整体出发,构建适合我校校情的“计算机公共课实践体系”。在“计算机公共课实践体系”中将实验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课堂必作部分和课外选作部分。同时每部分的实验又根据要求不同,划分为三个层次:课程实验、专题实验、自主实验。其中课程实验完成点对点的课程教学内容;专题实验综合部分教学内容,针对某一岗位需求的具体应用进行专门练习;自主实验要求灵活应用课内外相关知识,解决部分相关行业问题。

3、配套教学资源建设

3.1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为了更好的实习资源共享,急需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同时,网络教学平台需要包含每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电子课件、教案、录像、实验指导及习题等。

3.2教材建设

选用优秀的教材对于课程群的建设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教学内容应该较直观、生动的展示在教材中,同时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另外,除选用优秀教材外,经过丰富的教学经验累积,课程群建设也可以建设适应自身教学情况的系列教材。

4、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群建设预期收益与效果

(1)课程群覆盖的学生群体较大,受益面较广,计算机公共课程群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所有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程,每学期平均120个班级开设此课,超过3000人。后续的《vB程序设计》也有相同学生群体。另外,《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office办公软件高级技术》、《计算机常用软件》是全校公选课,每学期有超过800人选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群覆盖的学生群体面较大,受益面较广。

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篇6

关键词:课程标准;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确定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15

一、《教学大纲》下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次(我国第8次)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开始的。在此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指导下进行的,其教学计划体系与结构是: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每一计划制订的目的十分明确,如学年教学计划就是依《教学大纲》,并结合地域、校情、学情等将学期所要教学的各单元教学内容与时数确定;再如单元教学计划,首先依学期各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时数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将教学目标确定,其次再确定单元中各课时教学内容、目标(此也是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来确定,与单元一致)及重难点等。在《教学大纲》下,目标这样确定,是一种方式,且是一种经典方式,是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经过了若干年的认识与实践,大家都耳熟能详。

二、《课程标准》下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确定的目的及与课程的匹配

课程改革后,在《课程标准》下,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的确定出现了一些现象,如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仍从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三方面来确定。这是否合适呢?

大家知道,在《课程标准》下,各水平段的教学计划体系与结构是: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1]。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关注水平教学计划,也不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更不知水平教学计划是什么?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客观,也有主观,因此胡乱或沿用或选择一些教学内容直接从单元或模块开始教学设计,这是当前不少人仍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来确定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的根本所在。

水平教学计划是指在一水平段中,依水平目标及其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的特征,并结合这一水平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地域、校情、学情等,将这些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拆或切分安排到2年(或3年)4个学期(或6个学期或11个模块)中并预设达成所需课时数的一种指导教学的文件。如水平一教学计划(表格式)。

这样,从水平教学计划(如何制订请参阅拙作《制订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教学计划的研究》[2])中就可清晰地知晓水平段中每一学期或模块要达成课程哪些方面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或子课程内容或子内容标准)及其达成时数。具体而言,从该计划上可以看到,一类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是含教学内容的,且达成时数有了预设。此时数是指在学期或模块总课时下,依其达成的需要来定的;另一类是不含教学内容的,且没有具体时数预设。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既是一水平段中通过教学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也是评价水平目标是否达成的具体内容。这里所言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是指《课程标准》中必须且能在教学中达成的部分。因为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的达成,不仅仅只是需要课堂教学来进行。

学期中的单元教学计划应就在此下进行制订,它的目的,很显然就是要为达成学期方面中一定的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服务的;在水平五教学计划制订中,是直接将内容标准或子内容标准拆或切分安排到学期每个模块中去的,当然它的目的也是为达成水平五阶段中的一定内容标准或子内容标准服务的。两者的目的性是一致的。

课时教学计划的制订就是为达成单元或模块中的一(或一些)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或子课程内容或子内容标准)而进行的。

这样的计划体系与结构,不但目的清晰明确、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达成安排科学、合理,而且是与《课程标准》遥相呼应、形成一体。

如果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仍从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三方面来确定,会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其一,如何转换?在《课程标准》中,课程方面目标是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来确定的。如果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来确定,则会出现目标不同的分类之间如何进行转换?目标不同的分类有其各不相同的分类角度,相互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交集,如情感目标与心理健康方面目标等,但决不同一。若同一,就应是从相同的角度进行分的,那也就没必要“两分”了。事实上,以上“两分”很多是不同的,也没办法进行转换。其二,目标达成存在不足。就是说一水平段按“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来构成的若干单元或模块教学完成后,就能说明达成该水平段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来制定的课程目标了吗?显然是不能这样认为的。比如说,情感目标中虽可能含有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部分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但它是替代不了这几方面的全部。因此,按此构成的目标在单元或模块教学完成后,仅从理论上来讲就存目标达成不足的问题。这是课程开设所不允许的。其三,无法对应作出达成判断。单元或模块教学,都是为了达成一定课程目标而进行的。如果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构成如上所言,那就无法依一水平段课程目标的一定要求对此作出相对应的评价。原因就是两者构成不相对应,不处于一系统体系中。这样下去,一水平段单元或模块教学完成,也不知课程目标有没有达成?如想知,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构成则要转换。前面己述,有的转换不了。话说回来,即使能转换,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如此进行的教学设计是很不妥当的。

因此,在《课程标准》下,必须要深刻明确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确定的目的及与课程的匹配。这样做虽机械、工具化倾向比较严重,但对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与评价是切实、可行与有针对性的。

三、《课程标准》下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水平教学计划制订后,学期或模块中所要达成的方面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或子课程内容或子内容标准)可能是多方面的,也可能是全面性的。那么,怎么来确定学期中每一单元或模块的教学目标呢?下面,先阐述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所有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的达成均是要通过一定教学内容来进行的。当然,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有其课程性要求,即“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3][4]。

实践类的单元教学目标确定:

首先,把水平教学计划每一学期中含教学内容的这些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作为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其次,各单元教学目标确定还要考虑以下两点:第一,从单元教学内容本身的功能出发(原有功能),聚集本学期中在本单元能达成的其他方面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特别是不含教学内容的,把它作为本单元教学目标;第二,从该单元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再生功能),聚集本学期中在本单元能达成的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特别是不含教学内容的,也把它作为本单元教学目标。在此下,有的还需经过整合,这就构成了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在实现含教学内容的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之时,又达成了其他方面的。如,单元教学内容:XXX。单元教学目标:(运动技能)XXX;(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XXX。单元教学时数:XXX。有的在单元教学目标构成上把几方面写全,实际上这很难做到,也使单元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易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况,这主要是不知目标确定与不切实际的结果,其实在一单元短短几课时中能完成一些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己属不易了。这是非常需要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理论知识类的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其思想性与实践类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具体操作要简单些。把学期中要通过理论教学来完成的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聚集在一起即成为学期理论知识单元的教学目标。这些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可能是来自多方面的。单元中的课时教学主要围绕每一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而进行,有的还不止1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在这样确定下,即可使“(单元1教学目标+单元2教学目标+……+单元n教学目标)≥一学期中所确定安排的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

课程改革后单元中的课时教学,在这样的单元目标下,与课程改革前主要以“教‘教材’”为主已向多课型化发展了,即不仅有此,还有“教‘教材’及用‘教材’教”和“用‘教材’教”的课型在运用。这些课型的运用也使得一些看似“虚”的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达成有了直接的方式。在直接与间接教学作用与影响下,这些“虚”的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是能够达成的。因此,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是达成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环节。如果没有这样的设计,那么一些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是真的有点“虚”了,有的那就可能真成了摆设。这不仅需要广大一线教师拥有丰富的课程与教学论知识,还需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水平与艺术等。

还有,学期中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要考虑一定的顺序,这是因为一些课程内容或子课程内容存在递进性等特征,这也不能忽视。

之所以把模块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单元分开阐述是其有一定的特殊性及便利性。首先,模块教学存在必修必选与必修自选的情形,且各地各校对必修必选要求不一;其次,必修自选项目模块的课时教学内容还要依学生、教材内部结构等特征而定,这在水平教学计划制订时是不得知的;第三,模块教学时间是确定的,但也是较多的,有较大的“腾挪”空间,这就为课时教学内容达成模块中的一(或一些)内容标准或子内容标准提供了便利的教学设计。因此,在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时应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然后依内容标准按水平教学计划制订具体要求向模块中拆或切分安排内容标准或子内容标准,形成11个模块的教学目标。这样,从水平教学计划中就可看出每一模块是为哪些方面的内容标准或子内容标准达成而进行的。这与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有一定路径差异,此是从“内容标准模块”,那是从“课程内容学期单元”。

四、结束语

在“目标模式”课程建设下,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的确定,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它是在水平教学计划下依一定要求来进行确定的或是水平教学计划制订的直接产物。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确定虽复杂些,但如果指导思想正确,步骤方法得当,也是易做的。

在《课程标准》下,广大一线教师应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与能力,从而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中走出来,出色地担负起课程教学设计者,使课程实施达到科学化、校本化、高效化。

注释:

①本次课程改革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体系与结构为: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体系与结构应为:水平五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为表述方便,故此。

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原“内容标准”的表述改为了“课程内容”,而高中现仍称。为表述方便,故此。

参考文献:

[1]张延峰等.制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计划初探[J].中国学校体育,2008,(02):25-26.

[2]张延峰.制订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教学计划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9,(07):36-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篇7

一、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传统的平面构成课程主要训练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掌握形式美规律及其法则并学会运用。随着专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不再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关于这门课程的改革呼声随之高涨。但是,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仍然存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特别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对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掌握基本的形式美规律,上升到理性层面,例如:对称、相似,发散等,而且还要学会运用这些规律对复杂形态进行创造和控制,进而上升到空间的控制和应用。在这个创造过程中,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明确课程的目标,如果操之过急,学生很容易因为一时理解不了而失去兴趣。(二)教学内容不够完整:传统的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形式美规律和法则,然后结合创新思维训练进行形态创造,发现美和创造新的规律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两个层面上的问题:一个是掌握形式美规律;另一个是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形态,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思维的结合,因为我们会受到惯性思维和惰性的影响。例如:在做对称形态练习的时候,学生容易选择简单而直接的关系去完成作业,虽然完成了练习,但是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探索负责形态,告诉他们这种训练的目的。学生只有经过这样的训练才能很好地训练形态创造和控制能力。运用规律创造出的形态越复杂,整体感又控制得很好就越能起到训练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后面一个重要部分往往因为课时分配不均匀或者重视程度不够而被忽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被磨灭,很难达到课程的目标。即使鲜有的教师明确这个环节的重要性,也会因为缺乏较好的教学方法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保障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内容的侧重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很好的设计。(三)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虽然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真正能够把这门课程隐性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而且耗时。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结合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阶段:首选,让学生通过发现身边事物的形式美规律和利用多媒体软件的运用快速地掌握形式美规律;然后,把整个课程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对形态创造和控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形式美规律和法则的理解;最后,在此基础上,加入材质和空间的形态创造。整个过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明确适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应有的作用,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教学成果不明显:如果我们明确了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目标,丰富和完善了课程内容,突出了重点与难点,探索了新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三者往往不能有效联系起来,彼此融会贯通。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

二、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指导意义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侧重点有所不同,却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强调空间的创造与控制。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常二维空间设计学得比较好的学生,后期在设计实践中同样也表现出非常出色的设计能力。因此,无论是室内设计的空间设计,还是景观设计的平面形态和空间格局控制,二维空间设计课程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对形态的研究培养创造性思维:点、线、面三个普通的元素通过自由和有规律的排列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形态。点、线、面复杂形态的创造训练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形态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大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抛弃既定思维模式,强行寻找和创造出不熟悉的形态,有利于培养形态创造与控制能力。在具体操作训练上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形式感的规律,例如:重复、对称、发散、相似等,更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来创造不同形态的能力,这才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越能控制复杂的形态越能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越能更好的创造新的形态和规律,进而越容易形成空间的控制和设计思维。那么,在今后进入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专业学习阶段才能驾驭复杂的空间格局和形态以及在二者中自由翱翔。

(二)对复杂形态的研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控制力:二维空间设计形态研究主要以平面形态研究作为切入点,逐渐从二维空间形态转换到三维空间。我们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平面形态要转化为空间的结构,因此,在前期进行平面布局的同时,我们要对立面空间同步进行思考。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训练,一方面,能够很好的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另一方面,能够训练学生空间的转化能力和控制力,因为最后所有的平面设计都需要转化到空间里,空间的结构比平面更复杂,更难以控制。

(三)对形态规律的研究与创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任何一个设计师来说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尺度的景观设计,它决定着效率与成果的好坏。二维空间设计研究从平面形态的规律出发,通过对规律的掌握,逐渐运用他们创造新的形态,进而发现和创造新的规律,形式感规律的创造需要概括、总结和推理,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隐性内容

(一)“隐性课程”的起源:“隐性课程”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课堂生活》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隐性课程”这一术语。主要说明学校教育中存在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且有重要价值的教育现象。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主要的课程是我们看得见的“显性课程”,而一些课外活动或者我们认为不重要的环境等构成了“隐性课程”的内容。(二)“隐性课程”与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关系:如果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某些课程,例如:手绘效果图、模型制作等肩负着“显性课程”的作用,那么,二维空间设计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作用就相当于隐性课程所带来的作用。一方面,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容易被忽略;另一方面,在这门课程中,有些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功能也没有被发挥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体会不到其作用或者体会不够深刻,只有在高年级进入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才能深刻体会其意义,但是课程早已结束。因此,在二维空间设计教学中,我试图借“隐性”一词,说明其重要意义,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探索,将这一内容的“隐性”特征转化为“显性”,让学生在当下就能掌握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精髓。

四、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隐性内容转化教学实践(48学时)

(一)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目标

1.掌握形式美规律;2.在掌握形式美规律基础上进行复制形态的研究与创造;3.抛弃惯性思维进行创新思维训练;4.在形态创造基础上进行不同材质的运用;5.从平面思维到立体空间思维的训练。

(二)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内容与实践: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

分为形态规律的研究、形态的研究、主体意识的体验、从二维到三维空间转换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研究形态和形式美的规律,还要注意形态本身的复杂性探索,给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增加了难度。1.设计案例分析与二维空间设计教学有效结合(4学时):通过景观设计平面图案例分析,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和思考二维平面形态在设计中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分析形态结构和元素在空间中的运用,以及形式美规律的整体性体现,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对形态和空间整体性的意识,进而有利于形成对这一能力的有效培养(如图1-图3)。2.掌握形式美规律(4学时):结合绘画与软件,让学生快速掌握形式美规律及其应用,把知识点在大脑里面由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3.复杂形态探索与研究(16学时):形态的研究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同学们一旦掌握了就会迸发出无限的兴趣,有效研究课题的提出能有效地保障学生兴趣的持续。我在课程的设置上采取由易到难的方法,先让同学们针对一个形态进行有效的探索,越复杂越好;然后,再逐渐增加数量;最后,再转化为三维空间。在整个训练中,我们要把握住一个核心:就是鼓励学生抛弃熟悉的形态创造,尽可能突破惯性思维,发现和探索新的形态和规律(如图4-图5)。4.设计思维的挑战与培养: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作为一个专业的设计师,我们应该无所畏惧困难,力求把设计做到最好,在最后关头也不要松懈,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很有可能会把已经设计好的方案重新。然而,随着设计经验的累积,这样的过程也会逐渐减少,但我们不能排斥这样的修改,这是一种磨炼、挑战和坚持,对设计精益求精的追求,这种精神也可以通过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得到训练。形态的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恒心,这个过程对每一个设计师来说都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提升自我价值的实践,我们可以从基础课程开始得到有效的训练。5.不同材质的应用(8学时):掌握了平面形态规律,在经过对复杂形态的创造和控制训练以后,学生对形式美规律和法则有了一定理性的认识,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可以进入材质运用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材质本身不同的颜色和质感等特性在原来形态作业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形态的主次关系,甚至空间关系,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6.从平面到立体空间的转化(16学时):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练习,又迎来了整个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第二个重点:从平面到立体空间转化的训练。这个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从平面形态转化到立体空间,可以持续为两个环节,先让学生根据一组静物或者建筑室内空间元素抽象组合创造形态,要求必须与静物或者空间产生联系。这个阶段的训练让学生对这样的训练有一定理解后,再进入下一个环节,然后再通过立体空间的塑造由平面转到立面。在前面抽象出的形态基础上再次运用材质表现空间的元素和关系。这个阶段的训练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出平面形态和立体空间转换这个过程彼此之间的关系,也理解了平面形态到空间以后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因此,复杂空间的控制能力成为整个课程的矛盾焦点。教师在整个课程中需要加强学生这样的意识,注意侧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语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训练我们对形态的创造和控制能力,也能训练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形成专业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因此,我们在二维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起重视和不断探索更好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完成教学目标,把它内在隐性的内容变得明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只有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才能发挥最佳作用。

作者:朱耀璞单位:重庆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丽.罗金彪.钟艳华.隐性课程内涵与教育功能的再探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6):6-7

[2](美)汉尼鲍姆(Hannebaum,L.G).宋力主译.园林景观设计实践方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6

[3]林红.杨一丁.照明设计教学中显与隐的转化训练[J].装饰.2015.(6):72-75

[4]谭睿光.孙弘真.魏岫云.设计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精神[J].设计.2014(03):187-189

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篇8

针对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室内设计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现状,并结合近年来在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经验,提出将此两门课程合并整合为一门课程(“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建筑CaD)”)的教学改革思路,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做了改革调整。这种在学习室内设计理论制图的同时又掌握绘图软件的实践应用技能,教学内容交互渗透,利于学生知识的加深和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

室内设计;制图CaD;课程整合

1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以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职业技能为主线,根据行业工作岗位对技术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其中“室内设计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是课程体系中两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目前两门课程的分离式教学方式产生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实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类技术人才的培养,现将“室内设计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两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学习室内设计理论制图的同时又掌握绘图软件的实践应用技能,教学内容交互渗透,利于学生知识的加深和技能的培养。

2“室内设计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及评价

2.1课程分析

“室内设计制图”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识图、绘图及空间想象力,主要教学内容有:建筑制图规范、三视图投影、识读和绘制建筑平面图、识读和绘制建筑施工图、绘制建筑透视图、绘制家具设计装配图等。“室内设计制图”是一门比较抽象的专业基础课,尤其是基本投影和作图等有关作图原理的知识点;在现行教学模式中,教师多以多媒体进行理论讲授,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都比较薄弱的初学者学生来说,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都不理想。“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autoCaD的基本工具和功能,并利用autoCaD绘制工程图纸;主要教学内容有:autoCaD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辅助工具的使用、基本图形的绘制、复杂图形的绘制、图形的编辑修改、图层以及选项设置、文字和表格、尺寸标注、图纸布局和打印输出、三维立体造型等。在现行教学模式中,这类计算机软件课程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工具使用,而没有结合设计案例进行软件绘制工程图纸的训练,没有达到专业、课程培养目的。实际上,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室内设计工程图纸时必须以室内设计制图规范做为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并不能脱离国家相关的制图标准、基本投影原理和表达方式而独立进行。室内设计制图规范是制图的重要基础,如果说图纸是设计师的语言,那么制图规范就应该是“语法规则”[1]。只有掌握了制图规范,才能准确绘制出表达设计意图的图纸。因而“室内设计制图”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基础,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互补。

2.2两门课程分别进行的分离式教学方式现状

两课程分别进行的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两门课程开设为独立的专业课程,在不同教学周内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担任授课教学,采用分离式的教学模式,互不关联。按照专业课程体系运行表先进行“室内设计制图”的学习,到下一个学期再学习“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这种分离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占用大量课时和师资力量,但却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类分离式教学方式是指:尽管有些院校已经意识到室内设计制图与autoCaD结合的必要性,把两门课程整合在一起授课,由同一教师担任授课任务或不同教师在不同教学模块中担任授课任务;但仍然没有实际有效整合,只是形式上课程名称整合;教学内容、知识点串联等方案还是各自分别进行的分离式教学;仍然还是先独立讲解室内设计制图知识,再讲解autoCaD的功能和使用。autoCaD授课内容与实际室内设计案例联系较少或没有,很难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2.3两课程分离式教学方式现状问题分析

(1)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两门课程的关系。学生认为室内制图和autoCaD绘图是两门不同体系的课程,在运用autoCaD绘图时不能与所学室内制图理论有效结合。学生上机训练autoCaD绘图时,没有利用以往学习的制图规定作为标准绘图的理论支持和依据,所绘制的图纸不符合标准要求。(2)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追求对autoCaD基本工具和命令的使用,没有意识到autoCaD是一种绘图手段,没有认识到要具备了扎实的室内制图理论之后才能够正确使用au-toCaD绘图手段。学习autoCaD并不仅仅是掌握一种绘图软件的基本工具使用,而是利用这种软件做为手段和工具去表达我们的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只对计算机绘图感兴趣,忽视了对制图知识的学习,导致只能用CaD软件抄画图纸,不能理解图纸的意义和实际应用。(3)“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一门计算机软件课程,只单纯地讲授软件命令、讲绘图方法,不能够和实际设计案例情况相结合,没有系统的专门针对性练习,致使学生对各种命令的应用理解不深,在遇到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工具解决问题。(4)“室内设计制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又很抽象难懂的专业基础课,现行教学方式多以图纸和幻灯片讲授为主,实物模型比较少,而且教授的理论知识点与实际设计案例应用联系不密切,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都不理想。

3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整合及应用效果

3.1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以上几个“室内设计制图”“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现状问题分析结果,并针对艺术设计类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需求,对两门课程进行了有效整合,确定了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首先将两门课程有效整合为一门课程,使学生将两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对待,也使学生两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更加紧密地结合。其次是CaD在教学上的应用,促进了室内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相应地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之上,CaD绘图会更加准确和规范。再次,利用CaD作为课程教学手段可大量节省理论课中绘制例图的时间,提高上课效率。建立以室内设计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内容同步进行的课程教学体系,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很好的感知和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最后,两门课程的有效整合,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利于培养学生识读、绘图、设计的能力水平,从而培养出真正满足现代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行业实际需求的人才。3.2课程内容整合的具体措施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以室内设计制图为主线,把autoCaD融入室内设计制图的各个知识单元中,使两者内容相互融合。课程内容整合具体如下:(1)三视图投影是绘制表达室内设计方案的基础,主要讲解如何在二维图纸上表达三维几何形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这部分教学单元中可以利用CaD建立三维模型把抽象的投影在模型中清晰地表现出来,可有效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对CaD的三维立体造型功能和应用有些初步了解。(2)重视室内设计制图国家标准的讲解,使学生建立较强的标准意识,养成自觉遵守标准的习惯。线型的设置、平面图形的绘制及尺寸的标注等单元,可以放在CaD里讲解并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用CaD绘制完成。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用CaD软件绘图的基本操作方法,而且还对制图标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3)建筑平面图的识读,是室内设计师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方法。室内设计受到建筑设计的制约又相对独立,它只能在建筑设计提供的空间内部做设计,墙、柱、梁、板等构造不能随便改动;但它又是相对独立的,可以在建筑空间内部自由发挥。通过讲授建筑平面图的识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建筑结构,为室内设计方案实施奠定基础。(4)在建筑平面图识读的基础上抄绘建筑平面图,进一步练习建筑CaD基本制图的功能应用,并且讲述建筑CaD辅助绘图功能(点的坐标输入技能、对象捕捉技能、对象追踪技能和视图的实时调控技能等)。这部分应精讲并配有足够的抄绘作业训练,以量变促质变,确保学生设计图纸表达的规范性、标准性和效率。(5)建筑施工图,教师用CaD演示做出标准的施工图,讲解施工图包括的内容:房间的分配,家具的布置,天花板和地面的铺装,灯具、电源开关和插座的布置,水和电的铺装等;绘制过程中把要学习的CaD命令、图样的画法和技术标准融入到具体的实例中来讲解。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以致用,在绘制的实例中研究命令的用法,包括块与属性、图层及特性、图案填充、创建面域与布尔运算等,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6)绘制建筑透视图是三视图投影在室内设计中的一个实际应用,主要讲解如何在二维图纸上表达室内结构的立体结构和效果,在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要注重绘制技巧的应用,比如对象捕捉技能、视图的实时调控技能(视图平移、视图缩放、视图恢复)等。(7)绘制家具设计装配图等也是三视图在室内设计中的一个实际应用,主要讲解建筑平面图和施工图里不能清晰表达的家具设计细节详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家具的结构和装配,并能在图纸上准确表达,也是对前面CaD所有内容的综合应用。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将学习的制图知识应用到CaD绘图练习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制图的理论知识,而在制图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的CaD绘图练习也会更加准确和标准。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1)在教学过程中,CaD绘图既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是教学内容。在“室内设计制图”课程教学中,放弃以往的多媒体课件灌输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师CaD软件绘图演示、学生CaD软件模仿练习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比如针对基本投影和作图等有关作图原理的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利用CaD二维到三维的模型转换功能,可以使学生很直观地真实感受实体、模型和投影图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锻炼空间想象力。(2)采用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课程教学,如安排学生对自己的房间或宿舍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通过用此类项目和实际任务为指导完成设计制图理论知识和施工图内容的讲解,随后安排学生同步进行CaD绘图,并绘制出施工图。在绘图的训练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施工图等内容会有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对CaD命令的应用会更加熟练和灵活。在实战练习中积累经验和技巧,真正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效率。

3.3考核方法的改革

把成绩考核划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综合性应用能力考核,使总评成绩能够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成效。第一部分,平时成绩占80%(平时考勤占10%,平时作业占50%,期末上机考试占40%)。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学生平时上机的掌握情况及表现综合评定分数,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约束和监督作用。第二部分,综合性应用能力考核占20%。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后,组织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或课程设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评分;也可动员参加全国建筑CaD绘图员等级考试以及各种部级和省级比赛,对于获得等级考试资格证书和比赛名次的同学们,可申请课程得分甚至免试;也可采用校企合作方式,让学生深入用人单位考察和实践,对学生的考察报告和综合表现进行评分,按照比例权重进行加分。

3.4应用效果

通过以上课程内容整合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基本可以解决当前两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室内设计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整合后的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均由同一位教师来承担,从而避免了不同教师在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脱节。(2)CaD软件的应用不但很好地解决了识图、制图过程的理论教学的抽象、枯燥难题,而且还有效地避免了实操训练滞后于理论教学的问题。在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下,通常在教师完成知识点讲解和操作演示后,就立即要求学生通过CaD软件进行模仿训练,以对知识点加深理解并能熟练操作。这种CaD软件绘图方式具有很强很直观的二维、三维操作演示,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较好。(3)这种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分组教学学习,使部分人在学习讨论设计方案,部分人在绘图、建模,部分人在出施工图,充分合理地利用设备,减少设备投入成本达到最佳教学、学习、实操的效果。通过罗定职业技术学院12—15级四届室内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和应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室内设计理论制图的同时又掌握绘图软件设计的实践应用技能,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内容交互渗透,实操训练教学及时跟进理论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设计理论知识的加深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4结论

(1)总结了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室内设计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课程教学现状。(2)采用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以最快最简捷的方式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最快的训练效果,快速掌握课程知识技能,有效解决了当前两门课程教学上的一些问题,教学效果良好。(3)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在学习室内设计理论制图的同时又掌握绘图软件的实践应用技能,教学内容交互渗透,利于学生知识的加深和技能的培养。

作者:刘静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篇9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食品工厂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工厂的特点是产品种类复杂、生产季节性强、卫生要求高,与一般工厂设计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1]。《食品工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它涉及许多专业内容,包括食品工艺学、化学工程学、机械工程学、土建工程学、电气工程学、控制工程学、地质工程学、环境工程学等[2]。

1.《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目的与内容

本课程在简要介绍基本建设程序和工厂设计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厂址选择和总平面设计,工厂工艺设计(产品方案及班产量、主要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物料、设备、生产工艺布置、用水量、用汽量等),食品质量安全准入,辅助部门(原料接受站、研发中心、品控中心、仓库等),卫生及生活设施,公用系统设计(给排水、供电及自控、供汽、采暖与通风、制冷等),环境保护,设计概算与财务基础数据估算及财务分析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工厂设计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工厂设计的能力,熟悉食品工厂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为完成毕业设计及从事专业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2.《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共计32学时,基本都是课堂讲授。该课程的成绩考核以开卷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即课程设计部分在毕业设计时进行。

3.《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1)课程教学模式

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形式,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上课比较枯燥。对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不够重视,没有工厂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动手设计能力较差。

今后,在教学中要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多引入食品工厂的图片和相关设计计算内容,让学生对食品工厂能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安排学生进行食品工艺参观、车间布局等单元实训,使课程更生动,提高学生食品工厂工程设计的实践技能。

(2)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现行的教学计划共32学时,内容包括基本建设程序和工厂设计、厂址选择和总平面设计、工厂工艺设计、食品质量安全准入、辅助部门、卫生及生活设施、公用系统设计、环境保护、设计概算与财务基础数据估算及财务分析等,内容繁多,这就导致上课时以知识转授为主,案例分析较少。从学生的期末考试试卷与毕业设计报告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对于食品工厂设计中涉及的多专业的内容不能做到很好的融会贯通,毕业设计中CaD图纸质量不高,不够规范,这反映出知识灌输式的讲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

教材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应随时间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国家也新出台了一些相关标准和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对选用教材中的内容进一步精选,对于学生容易掌握或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简略讲解,甚至有些内容可以通过预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提高教学效率。而对于教材中还没有或提到较少,但又比较实用的知识,以案例或者专题的形式引入到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这个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和关联,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食品工厂设计》的框架知识结构体系,以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随时对所学进行补充和完善。

(3)教师专业水平

虽然本人在进入高校工作前已有一些专业的工作经历,但是缺少实际食品工厂工作经历,专业水平有限。而《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工程背景和食品工厂生产知识,并经历过大型现代化食品工厂设计历练[3]。因此作为任课教师,不仅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个人专业水平;还要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主动对食品各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深入考察、调研,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国农,于秋生.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篇10

关键词:矿物加工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改思考

中图分类号:tp391.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04-02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矿物加工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该门课程需要同学们在学习了机械制图课程的基础上,在完成了选矿专业的生产实习以及专业课程,特别是在选矿厂设计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目的主要通过学习采矿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学生可以初步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知识及在矿物加工专业的应用,特别是在选矿厂设计之后的制图过程,而一个好的设计到最终的实施施工,其关键环节在于制图的规范和准确。

1《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10多年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也要与时俱进。但由于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和本院系在这方面的实践水平,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需要用到的软件是autoCaD,以这个软件为主的机械制图课程,学生们在大学二年级上半学期就已经学过了,但由于当时还没有学习专业课程,在该软件的应用学习中,大多是针对机械类的机器零部件,而《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在大学四年级的秋季学期开课,大多数同学对于该软件的应用很不熟练,所以在本就课时不多的上课内容中,还要抽时间补充autoCaD的基本内容复习,造成了“先学后用”[1]的脱节局面。

(2)没有针对该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材或好的参考书籍。矿物加工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但是计算机的发展是近十年的情况,因此,二者的结合也是近年来关注的方向和课题,然而,作为一门专业课,没有固定的较好教材,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有一定难度,现有的讲稿是在参考多个书籍或手册的基础上进行汇总,与一本好的教材相比,还欠缺很多关联性的细节内容和环节。

(3)本课程现有32个学时,其中16个上机学时,16个上课学时,对于8次上机,可以安排适量的作业,但是对于上课的学时安排明显不足,因为时不时补充aotuCaD的内容,大约会占用2个学时,制图的基本规范至少需要2个学时,对于主要设备(包括破碎、筛分、磨矿、重选、磁选、浮选)的制图及其配置,每一种大概需要2各学时,至此已经16个学时,而后序还有厂房布置、各种辅助设备(如过滤设备、泵、天车等)等,所以学时上只能基本满足主要设备的讲授,而辅助设备的学时只能在压缩了前面主要设备及厂房布置等的基础上进行。

(4)目前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评分,虽然纸面考试可以考察学生们对基础知识把握程度,但由于本课程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因此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计算机辅助的作用。

(5)课程的实践性不够[2]。目前不少高校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即任课教师的学位很高,但是由于人才引进的关系,有的对引进专业不熟悉,有的没有实际经验,指导学生们进行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离实际应用较远。

(6)多开一些专业方面的选修课程:对于三维、动画等计算机辅助内容,目前只有全校选修课,而且偏向上课教师的专业,学生们这方面的知识极其缺乏;对于常用的选矿厂设备没有针对性较强的机械设备类课程,学生们只知道有这种设备,具体各个部件的结构和功能,模棱两可,虽然在实习过程中能看到,但是走马观花的实习,并不能解决问题。

2教学改革内容探讨

针对以上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讨研究,具体分述如下。

2.1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矿物加工专业整个教学体系规划时,应该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果将机械制图课程后移至计算机辅助设计上课时段或者将部分机械制图的课时移至计算机辅助设计课时中,同时增加部分辅助设备学时,或者将辅助设备归入增开课程机械设备讲授中。在整体的教学体系中,除了课程的调整外,还需要对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及实习质量的提高,如“选矿厂设计”、生产实习时指导老师的引导等。因为《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在学生们完成了各种专业课程和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而在上课时发现,对于设备基本构成及功能部件,学生们比较生疏,对于各种设备的配置和厂房布置也不熟悉,而这些内容应该在前期的专业课中或生产实习中进行讲述,因此,在整体的课程体系规划中,对于各个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应作适当调整。与此同时,补充部分三维立体及动画课程的选修课程。

2.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这门课程,在适量增加课时的同时,将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在讲授autoCaD基本操作之后,紧接着给学生们讲授主要选矿设备的制图及注意事项,以调动学生们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感,只有让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才能通过认真细致的学习,具备扎实的矿图知识和autoCaD的基本应用技术,也只有牢固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工程现场遇到的各种问题。

现行的16个学时(8次上机),从时间上来讲,分配较为合理,但是由于每个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不同,在一定时间内,对相同的制图任务来讲,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因此,在对上机内容的安排上应作微调,坚持每人一个题目,同时题目之间有交叉,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经验总结,这样每个人都有与大家不同的地方,需要自己思考和独立完成,同时在交叉点,相关的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但是应作微调后让每个人都能量力而行。

2.3考核方式的改革

任何一门课程的考核应该是考察学生们对该门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能力及过程培养,而现有的课程考核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占70%,其中平时成绩中包含了上课出勤、16学时的上机课题完成情况及上课表现和平时的作业,由于闭卷考试只能考察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度,因此,对考核方式应作调整,增加对能力的考核部分,可将每人一题目完成后进行答辩,由老师根据内容提问,学生来回答,这样既给同学们平时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们对自己课题的深入了解和学习的积极性。

2.4其他方面

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应加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多参与实践,以增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为矿物加工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专业性教材的建设提供一个好的平台,以完善基本的教学条件。

3结语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矿物加工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在学习和讲授的过程中,应以选矿厂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以autoCaD为基础,将计算机技术与选矿技术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