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知识竞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25:34

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篇1

为深入宣传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社会氛围,激发我校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动。为了丰富我校全体教师课余文化生活,进一步拓展教师们的科普知识,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乐享科学,全民行动”为主题,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答题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

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

根据上级下发的文件要求,我校把组织开展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答活动作为一项提高科学素养的措施,及时打印活动通知,在会议上进行了学习,并组织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科普知识的学习。

二、

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此次活动我校主要采用教师以个人为单位的参与方式,大家通过

“科普中国”官方微博、“科普中国”微信、app等形式参与2019年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答题。采取累积计分的方式,总共10名教师参加了本次竞赛活动。

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利用各种空闲时间和场合,认真做好每一次的竞赛答题,有时还聚集在一起相互探讨,共同学习。此次活动的学习,充分调动了我校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

活动有力,取得一定成效

通过组织参加“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了解了更多关于农业、社会、生活、科学、医疗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拓展了教师知识的科学层面。

二是进一步提高了我校教师有效应用互联网知识资源的水平,激励教师要学以致用,用科学常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教师科学素质的作用。

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篇2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培养;综合素质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和有一定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为此,各种学科竞赛也应运而生。电子专业的竞赛也成为各学科中分量最重的竞赛之一。

1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的快速结合

学科竞赛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离不开创新人才,在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的创业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为今后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良好载体。

1.1对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学科竞赛对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将学科竞赛的相关问题融入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创了一种“教学与竞赛互动,学生与教师相长”的新局面。通过学科竞赛,可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是在工作中应具备的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有利于学生改进实践知识的获取方法。通过学科竞赛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听课、复习、考试变为主动式学习,转变为“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同时,通过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的平台,基地建设采用“项目化”管理,委托相关学科、专业进行建设,使基地建设与管理规范化,充分保证师资力量。

1.2通过学科竞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

树立创造能力的意识,改变被学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过去同学们只是被教、被学,而不是想学、要学。这一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影响了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学校首先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同学们的潜意识里树立自主学习,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等思想观念,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这要求我们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在学校利用老师的指导,沿着自己的个性发展,将“学历”的注重转向“学力”的注重,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科竞赛融入到课堂中,将专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打破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让同学们自己进入书本,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学习及巩固专业知识。这样通过学科竞赛走进课堂。既能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学科竞赛中来,又能增加同学们参加学科竞赛的经验和胆识。让同学们从课堂真正走进学科竞赛,鼓励同学们更多的参与学校、市级乃至省级的学科竞赛。积极探索学科竞赛模式的创新。传统的竞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因此,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人才,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2有效促进学生工作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的主体是学生。竞赛从选题、设计制作,再到论文写作,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时要自主查阅资料,拓宽思路,需要发扬学生自身的主动思维意识,从而深入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设计的不断尝试,主动求索,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解答问题所需知识面广,促使学生积极获取多学科课外综合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归纳分析,统观全局,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创新思维能力。

创业离不开创新人才,在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的创业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为今后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良好载体。

3提高综合素质,为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干的好坏,其实是他综合素质的体现,所以在教学工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就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的方法。对于电子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提高了学习兴趣

以参加比赛作为契机,来提高学习的兴趣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都有荣誉感,他们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给于表扬和鼓励,能够增加学生的荣誉感,使他们喜欢竞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竞赛中遇到的问题大部分不是已经学过的问题,需要同学们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无疑又提高了他们查阅资料的能力。

3.2提升了创新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往往不易发现,需要有效激活。学科竞赛题目一般分基础题和发挥题两部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在体现参赛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自主发挥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舞台。因此,大部分参赛学生都能基本完成设计,而个别优秀学生又有创新发挥的余地。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赛题,就是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应用方面的设计,引促学生走上创新的轨道,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各省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应用性问题设计为切入点,不断激发学生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地方需求为动力,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3.3培养了组织,团结能力

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篇3

关键词:专业技能竞赛;种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23-03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中国种业的快速发展对种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高素质应用型特色人才支撑[1,2]。青岛农业大学作为山东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始终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坚持教学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原则。以“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宗旨,不断建立完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有效途径[3]。近几年来,我校在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简称种子专业)技能竞赛教学改革中成效突显,并积累了一些办赛经验。本文就我校种子专业技能竞赛促进种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的有效实践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其他专业、院校应用型特色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专业技能竞赛是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种子专业技能竞赛是体现“研究实践+生产实践+课堂教学”三途并重、均衡发展的“三足鼎立”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知识学习和应用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3,4]。专业技能竞赛实践教学方式具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发挥学生专业特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磨炼意志、锻炼毅力、加强师生交流、培养应用实践能力等作用,对培养符合现代种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特色人才起到不可低估的影响[5,6]。

1.以专业技能竞赛为载体,拓宽学生专业视野。种子专业技能竞赛内容既要符合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要贴近种子生产实际;既能涵盖我国种子产业化工程的“五大系统、15个环节”又能涉及学科研究前沿。要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学生必须在掌握好书本知识基础上多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多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相关知识点的交流,以增加知识积累。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种业发展动态、关注国内外最新种业政策及信息、接触学科发展前沿等,不断开阔专业视野,让学习更有针对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展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2.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种子专业技能竞赛是学生“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自我升华”的桥梁。通过专业技能竞赛,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操作联系起来,将掌握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同时,专业技能竞赛能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在种子生产中的应用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兴趣感,进而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彻底转变“理论知识很枯燥,一心等着划重点,死记硬背过考试,三天不到全忘记”的应付式学习心理,真正将学以致用的思想植根于心,真正实现“以赛促学”的教学效果。此外,专业技能竞赛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发现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进而深入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综合应用素质。

3.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素质。种子专业技能竞赛在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团结合作等方面同样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鼓励种子专业及相关专业热爱种子科学的学生以团队形式积极参赛,共同完成竞赛任务。该方式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学生沟通和协调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学习意志和心理素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田间玉米杂交”技能竞赛,就要求小组成员在掌握玉米杂交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做好授粉计划,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共同在单位时间内顺利完成单位小区玉米植株的授粉任务,避免出现果穗漏套、漏授、挂牌错误等生产实践问题。竞赛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沟通,使学生更加理解师长平日教诲,全面提升自身综合应用素质。

二、加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技能竞赛内涵建设,形成良好赛制

种子专业技能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好方法,也是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实践教学形式。只有符合种子产业升级和专业技术应用创新实际,不断加强种子专业技能竞赛内涵建设,形成良好赛制,不断提升竞赛水平和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当今种业现代化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1.不断凝练竞赛特色,做好学生学习考核评价。种子专业是一门以技术应用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学科交叉性强、涉及领域广。在竞赛内容设计、方案实施、操作规程确定等方面应依据种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种业生产实际,并参考《iSta规程》、《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农作物种子加工操作技术规程》及相关种子领域权威书籍等,突出专业特点、淡化专业限制、营造良好专业技能竞赛氛围。充分利用好校内条件,挖掘社会资源,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承办专业技能竞赛。第一,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承办种子专业技能竞赛,以便相关项目顺利开展,如场地提供、设备支持等;第二,邀请种子行业专家学者作为嘉宾,对竞赛情况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加强学科交叉,促进学生交叉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双向选择”平台,通过充分展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为其今后顶岗实习、顺利就业提供了良好机会;第五,以专业技能竞赛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考核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学习情况。课堂教学之余辅以竞赛,强化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提高了综合应用素质等。

2.不断进行竞赛实践教学改革,优化赛制。“公平规范、完善提高、与时俱进”是办好种子专业技能竞赛的经验总结。第一,组织形式上要坚持产学研合作。以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专业技能竞赛为导向,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突出种子专业特色,扎实准备竞赛工作;第二,赛组委要准备充分、组织严密、协调得力、服务周到、坚持标准、裁判公平、监督复查以保证赛事圆满,充分发挥其积极意义;第三,竞赛命题方式逐步由单纯实验操作转变为以解决种子生产实际应用问题为主的指导性命题,且呈多元化趋势;第四,建立良好的奖励制度。竞赛设置上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通过全员参与、层层选拔到最后角逐,入选决赛的学生均可获得相应的荣誉证书,除一、二、三等奖外另设有鼓励奖和种子奖等。这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肯定和鼓舞。此外,还可考虑向学校申请或向企业拉赞助给获奖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第五,实行参赛学分制。根据竞赛获得的名次等评分标准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作为奖学金评定的重要依据;第六,考虑各竞赛项目的拓展性、关联性和可持续性,逐步形成完整的种子专业技能竞赛项目体系;第七,及时对竞赛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不断解决完善、积累经验,办出水准、办出特色,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3.认真总结,及时反馈,促进教学改革。为了通过种子专业技能竞赛考察学生理论学习效果,竞赛指导老师主要由专业任课教师担任。专业任课教师通过认真研究竞赛情况,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发现学生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促进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任课教师一方面需将竞赛中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及时反馈到理论教学上予以解决,不断优化课程改革,强调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将理论知识生动化、趣味化便于学生理解,如采用案例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并将竞赛项目要求、应用能力考核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应用能力培养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另一方面应经常去种子生产一线及相关部门开展调研工作,多与种子管理人员、生产人员进行生产实践交流沟通,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始终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保持先进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以来,不断探索、优化种子专业技能竞赛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系列较为完善的种子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如单粒播种、种子活力快速检测、田间杂交授粉、种子加工工艺操作等。办赛以来,通过宣传、动员、组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应用的重要性。专业技能竞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实实在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形成了重交叉、学知识、比应用的良好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氛围。专业技能竞赛为学校、企业、社会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对促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形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断优化专业技能竞赛内容,提高办赛水平和质量,建立公开透明的竞赛活动规则,初步构建了以种子生产实际为根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树立了“农学梦――BestSeeds,BestLife”杯种子专业技能竞赛品牌,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由于我校种子专业技能竞赛举办时间还较短,还有许多地方需进一步发展完善,但我们相信种子专业技能竞赛能够以制度化的形式坚持举办下去,并成为一种优良校园文化传承下去,望今后能够开展更多、更好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优秀的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刘庆昌,江绪文,等.中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种业,2012,(11).

[2]王建华,刘为民.创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农业发展需要[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

[3]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方案(内部发行)[Z].青岛农业大学,2012.

[4]江绪文,王建华.加强种子科学与技术发展,推进种子产业现代化进程[J].中国农学通报,2012.

[5]时侠清,张子学,舒英杰.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策略[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4).

[6]彭晓楠,韩东.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实现的理论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

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篇4

关键字:竞赛平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普及化的时代,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成了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学科竞赛是在教育部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背景下,推出的科学性竞赛活动,这就代表新世纪高校培养学生的核心是重创新、重实践、重能力。

一、学科竞赛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

学科竞赛与课程建设、教学体系改革是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通过开设竞赛相关课程,优化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竞赛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学,为教学体系改革提供借鉴。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学科竞赛重点考察的是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利用学科竞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达到对学生的理论、实践、协作等多方面素质的训练,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有利于促进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学科竞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竞争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其体会到学习和创新训练的乐趣,培养其创新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推动学风、校风建设。同时,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带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质量,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局面。

二、学科竞赛推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能力既是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一种综合能力,也是创新的必备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控制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内容,从而拓宽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学科竞赛是以学生为主的自发性竞赛活动,竞赛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程,除了指导教师的大力帮助,还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此,学科竞赛逐步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也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

(二)赛事驱动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科竞赛则是培养创新兴趣的最好方法之一。学科竞赛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基础上,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重组梳理,并结合实际和实践需要,从而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学科竞赛活动的特点和要求会极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驱动课外学习的动力,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知识面,使其了解更多的创新成果,也激励学生在竞赛活动中乐于创新、学习创新、勇于创新。

(三)学科竞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竞赛

创新意识是人们改变客观环境和现状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和前提。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向上地、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力争做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欲望和热情,使其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创新能力。学科竞赛本身就是创新性思维的竞赛,目的是希望大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到创造性思维方式,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一)赛前培训,奠定赛事平台基础

赛前培训分三部分:1、基本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培训中,利用指导教师帮助和指导,并结合以往的参赛经历,将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避免其在学习上走弯路,提高效率;2、专题训练,学科竞赛要求的知识面广而深,学校应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指导教师做相应的专题培训,这样可以使学生结合自身专长和兴趣进行选择,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发挥高效;3、校内赛选拔,师生赛事准备中的不懈努力固然重要,但学校的赛事平台构建更是必不可少。

(二)透明选拔,发挥赛事社团作用

学科赛事社团的成立和开展是学科竞赛的基础和载体,并利于学科竞赛活动的不断发展。丰富的学科赛事社团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完善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创新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科赛事社团的活动,既可以选拔到优秀学生参赛,也可以使其他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更可以储备比赛的后备军团。

(三)组织参赛,挖掘学生的潜能与活力

学科赛事平台的搭建和社团活动的开展,都是赛前准备工作,正式比赛才是学生真正实战锻炼的开始。在比赛前,既要研究对手可能采用的方案,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还要通过充分的准备,提高实战效率。在比赛过程中,临场要做到审时度势,拥有过硬的心里素质,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要利用好后备军团与智囊团的力量,让其做好比赛的供给保障,帮助出谋划策、指点迷津,便于参赛学生取得更好成绩。

(四)赛后总结,提升学科竞赛内涵

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无论成绩如何,都是其难得的宝贵经验。参赛同学要及时对赛事进行总结,既要总结成功经验,更要总结不足之处,真正做到通过竞赛的参与来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比较赛中方案,并进行认真讨论,使比赛的内涵得到提升,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向长城.陈世强.方壮.唐利明.基于学科竞赛平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J]科教文汇.2015.08(324)

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竞赛;化学思维能力;培养;影响

每年举行一次的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是一项由中学生参加的国际性智力竞赛活动,竞赛活动内容包括自然科学若干基础学科。虽然奥林匹克竞赛的历史不久远,但是它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化学竞赛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通过竞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各方面的能力,化学竞赛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一个过程.化学竞赛活动在我国的开展也有20余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化学竞赛对于化学方面的教学事业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然而,随之而来的异议也很强烈,在我国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对于化学竞赛给高中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需要深入了解,以期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一、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现状

随着科技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对学生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是,现行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所教育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学生缺乏个性,在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做题手法和技巧大同小异;新知识与旧知识脱节,掌握的是零散的知识点,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地联想到之前所学知识;学生的思维缺乏创造性,墨守陈规,思维活动缺少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等。

二、高中化学竞赛的特点及作用

高中的化学竞赛是一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对科学产生兴趣的课外活动,它促进了化学日常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的的改革,探索了选拔科学人才的途径,高中化学竞赛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高中化学竞赛采用层层淘汰、优中选优的竞赛选拔制度;其次,考察应试者的心态;最后,化学竞赛考察应试者的灵活性、整体性及创造性等思维能力,而化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所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等。化学竞赛的整个过程就是培养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物质及其性质进行分析、综合、理解、归纳,从而得出相关的化学原理的过程,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的,而学生的思考过程必须由学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化学竞赛对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分析

1.化学竞赛对高中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影响

在化学竞赛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物质在化学方面的特性来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磷元素时,化学教师可以讲述“鬼火”的故事,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再进一步揭开“鬼火”就是磷的燃烧现象,因为磷元素存在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中,尸体在腐烂的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并释放出能够自燃的pH3气体,pH3燃烧时会出现暗淡的蓝绿色火焰,同时,还有更加活泼的自燃性气体p2H4生成;当然,在学习三碘化氮时,教师可以在教室门口洒上少量干燥的三碘化氮小颗粒,当学生进入教室时,干燥的三碘化氮会发出“噗噗”的声响,学生往往会吓一跳,同时也会觉得非常有趣。这些由有趣的现象导出化学的相关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压力及心理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学生参加化学竞赛的主要动机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和兴趣驱导,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余力;其次,为高考生保送名校铺好敲门砖;最后,有些学生单纯地喜欢化学方面的科学研究。而对化学的热爱和喜欢化学科研的学生占多数,所以学生的发展较为全面,而且参赛动机也正确,所以,化学奥赛对高中生掌握化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从整体来看,学生并不认为化学竞赛会加大他们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也不认为会降低他们的健康水平,当然,竞赛需要较好的心理素质,每一场竞赛都是对参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察,也是对其心理素质的考验,所以,化学竞赛的教学中会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竞赛对学生思维以及学习能力的影响

化学竞赛并不是简单地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抓住题目精髓,寻找题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当然,学生在化学竞赛的过程中对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知识总量和学习解题能力都会相应地增强,这对学生的成长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影响

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篇6

[关键词]行业需求;学科竞赛;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67-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具有理论知识、实操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才能符合社会的基本要求。基于行业需求的学科竞赛是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力、研究能力、协作意识的系列竞赛活动。通过举办基于行业需求的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应用型人才是指与现代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的,能够熟练掌握实践知识和技能,并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现代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专门技能型人才。国外的人才培养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这两种类型的人才并无教育等级上的差异。长期以来,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本科教学的目标,尤其是那些承担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一线工作人员的新建本科院校,更是把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本科教学主要的任务。培养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把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社会行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培养目标、专业调整、课程设置等各方面的整合,都还需要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

二、基于行业需求的学科竞赛性质特点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1]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学科竞赛中,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以竞赛的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竞赛式的学习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基于行业需求的学科竞赛不仅提高了高校的教学质量,还促进了校企合作,使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在学生的教育和就业之间搭起桥梁。

学科竞赛是对学生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及体力的极大挑战,在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核。[2]学科竞赛为能力强且有创新、协作意识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为能力尚需提升的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学科竞赛具有前瞻性,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极具优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状况,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3]创新思维是科研能力发展的基础,创新型人才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学科竞赛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它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为学生能够熟练地在操作中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提供机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问题中发现新的思路和技术,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科竞赛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参与学科竞赛有利于高等学校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改进工作。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师生能够接触并发现本行业的新尖技术,将这些技术与自身专业结合起来。参加学科竞赛可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积累学科竞赛经验并将之融会贯通于日常教学过程。参加学科竞赛可以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由此可见,参与学科竞赛是学生能力培养和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学科竞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科竞赛,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广泛交流;依据竞赛结果,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以行业需求为要求的学科竞赛,在设立目的上以就业为指导,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终目标,能够促进和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企业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及科研单位等多种教育资源,订单式培养自身需要人才。面对目前社会急需应用型人才的现状,校企合作是教育界和社会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学科竞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学科竞赛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创新的渴望。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作为人才输出机构,高校必须把握时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新的教学系统,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操能力协调发展。

(一)学科竞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完备,其他非智力因素能力,如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的培养同样应该包括在内。学科竞赛完全符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商方面的要求,是多学科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运用。要想顺利完成竞赛任务,参赛学生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平时所学知识转化应用到实际中。另一方面要与其他学生密切配合,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资料查阅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组合能力、调试能力、文章撰写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精神等,“可以说,高水平的学科竞赛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4-5]。

(二)学科竞赛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和校企合作

基于行业需求的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生存发展,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参与竞赛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在参赛过程中,学生对社会新技术新问题能够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法和思路,提高了创新实践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大众意识。

在就业竞争中,多层面、多规格、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最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据统计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学科竞赛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综合技能,使学生在毕业之际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许多学科竞赛都会受到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如飞思卡尔,在竞赛中获得奖励的学生会得到新闻媒体的报道,不仅学生自身的名气被打响,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也得到提高,可以使学生的就业率增加,使学校获得优秀生源,形成学生和学校双赢的局面。与此同时,企业可以在竞赛中发现人才、发现适合自身行业发展的学校科研方向,进而主动联系学校,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有利局面。

基于行业需求的学科竞赛在学生培养、学校发展、学生自我发展、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学科竞赛仍然在不断发展完善,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共同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允,张雅芳.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31-33.

[2]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38-39.

[3]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38-39.

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篇7

研究结果

1.量表的信度检测为了更好地了解调查问卷的可靠性,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本问卷信度的检测采用内部信度一致性方法,以克隆巴赫系数来检测问卷题项。根据表1的结果,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大于0.5,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可靠性。整体的克隆巴赫系数大于0.8,说明整体的信度是可观的。2.描述性统计分析对于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各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3.独立样本t检验与回归分析对于性别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方差检验,方差检验的F值为0.368,相伴概率为0.545,大于显著性0.05,所以接受原假设,可以认为不同性别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成绩无显著差异。对于年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方差检验,方差检验的F值为2.085,相伴概率为0.008,小于显著性0.05,所以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成绩有显著差异。对于专业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方差检验,方差检验的F值为1.267,相伴概率为0.270,大于显著性0.05,所以接受原假设,可以认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成绩无显著差异。为了研究创新素质、实践能力、个人学习能力对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取得成绩的影响程度大小,我们采用SpSS16.0软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新素质、实践能力、个人学习能力对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取得成绩的变化都有显著作用,而其他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得到如下的回归模型:Y=0.483x1+0.292x2-0.299x3,可以解释为:当创新素质变化一单位,科技创新竞赛成绩变化0.483个单位;当实践能力变化一单位,科技创新竞赛成绩变化0.292个单位;当个人学习能力变化一单位,科技创新竞赛成绩变化-0.299个单位。

研究结论及建议

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篇8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457)

摘要:科技创新竞赛一直是各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常用途径,高校在开展创新竞赛时是否应该更具有针对性,一直困扰着高校创新工作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调研等方式,对不同年级、性别、年龄、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剖析,深入的了解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并在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水平、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群体趋向是否有明显的规律性等方面,解析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认知差异的原因,并对此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创新竞赛;创新能力;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62-02

1科技创新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谈到青少年科技创新时提到,提高中华民族创新水平,将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型强国,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涌现,希望在于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发展,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尤其要发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科技创新坚实的后备力量.近年来,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幅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水平饱受批评与质疑.资料显示,有68%的大学生走向就业岗位后,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或者“较差”,只有9%的导师和高校任课教师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为“优”[2].在数据面前能够很直观的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

科技创新竞赛的不断推广和引入使高等院校似乎掌握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学方法,但是究竟科技创新竞赛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多少平台支持,为了使科技创新竞赛成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切实可行的一种有效途径,对科技创新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研究意义十分突出.

2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认知现状

2.1大学生对参加创新知识竞赛积极性较高

本次调查采用正态分布的方法,对本科及研究生共六个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在“你对科技创新竞赛是否感兴趣”的调查中,所有年级选择“感兴趣”一项的比例均超过了90%,甚至大三的学生100%对科技创新竞赛感兴趣,这说明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竞赛的“热度”较高,而且随着专业领域知识的不断积累会在就业前到达一个峰值,可见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对于科技创新竞赛的渴望还是很高的,也间接证实了科技创新竞赛平台在解决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上是可行的.

2.2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参与度不高

大学生对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是在另一项调查中发现了与高积极性相悖的调查数据.在本次学生调查中,对“你是否参加过学校与学院组织的创新竞赛”的问题调查,大一有45.6%的学生参与过,大二、大三的参与比例分别是47.1%与43.8%,这显然于高积极性的数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尤其大三年级在100%希望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中,只有43.8%的学生真正的投身到了科技创新的实践中,这里有个人因素、学校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

2.3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整体认知度较低

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平台的搭建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大学生的专业领域,在创新竞赛的过程中全面的提高以创新力为核心的专业科研竞争力,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认为科技创新竞赛对锻炼创新能力有明显效果的只占总数的58.7%,从数据中能够看出,有近40%的学生并不认为创新竞赛对创新能力有帮助.对这40%学生的二次问卷调研中可以看到,他们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动机占比最大的两项为“新鲜感较强”、“完成创新任务”.从这一系列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在参加创新竞赛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对于科技创新竞赛的认知只停留在了完成任务和获取学分上,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科技创新竞赛对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分析,加上从未参加过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有将近7成的大学生并没有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得到锻炼.

3产生认知差异的成因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是有着明显诧异的,因此,竞赛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只有所有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有一个全面的、深层的认识,成为一个惠及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创新竞赛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产生认知差异进行成因分析,发现主要由社会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体因素组成.

3.1社会家庭因素

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在对科技创新竞赛的认识上更加的全面,也更乐于组织团队参加创新类活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所处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是构成社会总和的一分子,一方面,社会离不开人的组成,没有了人就失去了主体,也就没有了社会的概念;另一方面,人同样离不开社会的存在,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存并实现社会价值和意义.因此,可以看出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逐渐的将社会关系模式嵌入到自我发展的模式中,这种具有多样性的个性激发,更有利于他们对于科技创新竞赛的认识程度.

人处于社会的网络之中,社会网络的最小组合便是家庭,在科技创新竞赛的调查中发现,家庭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竞赛的认识度.一般情况下,在家庭中选择比较受尊重的大学生,以及家长对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较为突出的学生,更愿意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并且创新竞赛的目标及为自我带来的长远影响有着清楚的认识.

3.2学校因素

高校是科技创新竞赛的主体组织者和协调者,大学生出现对科技创新竞赛认知度差异的情况,学校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甚至是主导因素.在针对“你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认知度不高的原因有哪些”的调查中,选择与课程脱节的学生占43.6%、选择缺乏教师指导的占16.2%、选择缺少组织机构的占15.7%.从调查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课程、导师还是组织机构都是高校可以协调和解决的问题,高校要利用好专业、科研、创新的优势,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竞赛的胜势,提高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认知度.

3.3个人因素

“在不同的情况下,个体所面临的境遇可能不同,不同个体面对同样的境遇下,其行为可能也有差异.”[3]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认知程度的个体因素与其家庭氛围、受教育模式、家庭经济情况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性别的个体差异也会对科技创新竞赛的认知度有着影响,比如对调研学生进行性别分组,男性对科技创新竞赛的感兴趣程度要远远高于女性,对科技创新竞赛能力上的认识也要比女性相对较强,而且这种差距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有逐渐拉大的趋势.所以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平台的认知度是由各种不同因素造成的,通过对各种因素的了解,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规避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认知的差异.

4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认知程度的策略分析

4.1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竞赛的组织管理能力

提高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认知程度,高校在竞赛组织过程中的管理的变革非常有必要,将科学的管理与有力的宣传相结合,加强科技创新竞赛的宣传力度,宣传过程不仅仅是赛事介绍的过程,适当的时候可以采用宣讲的方式,通过展播历届优秀作品和团队的宣传片引起学生的共鸣,突出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让学生充分了解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今后的就业以及职业生涯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认知程度.高校应适时扩大科技创新竞赛的参赛途径和比赛类别,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分类别竞赛或者一年多赛的情况,让更多希望参加到比赛中的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参与.充分利用辅导员在科技创新竞赛中的组织作用,发动教学名师参与到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中,分层次分团队进行指导,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的团队核心带动作用,鼓励学生组队参赛.

4.2加强教师在科技创新竞赛过程中的指导

加强教师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指导作用非常必要.对本科生而言,接触到的专业知识有时并不能为其团队的创意提供有效的专业技术保障,如果长时间不能突破技术壁垒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团队的创意搁浅,针对于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将青年教师充实到学生创新竞赛的团队中,进行方向的把握和技术上的指导,达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作用,在竞赛准备的过程中,青年教师还能够从科研道德、教学技巧方面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全方位的影响.

4.3加强科技创新竞赛与课程的关联程度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认为科技创新竞赛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课程脱节选项比例高达43.6%,对研究生的分项调查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0%.高校课程的安排与科技创新竞赛的关联度较低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学科的培养为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下基础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科技创新引导方面的课程占比较少,甚至一些高校根本没有创新性课程的设置,这对大学生提高对科技创新竞赛认知度是很不利的,高校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传授学生参与和进行科技创新竞赛的技巧,对科技创新竞赛可能出现的优势加以宣传,有利于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

4.4完善科技创新竞赛的奖励制度

完善科技创新竞赛的奖励制度,要建立起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奖励模式,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发现具有比较开阔前景的团队项目要进行经济上的支持,设置合理的竞赛奖励制度,包括奖金的分配,对获奖团队的表彰,将前景较好的科技创新项目选择性的运用到专业科研当中,将科技创新竞赛的成绩作为其他奖励、荣誉评比的依据,逐渐完善科技创新竞赛的奖励制度,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比赛,锻炼创新能力.

4.5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科技创新交流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最终目标是使大学生发挥自我创新能力更好的服务社会,创造社会生产力,增加校企合作使科技创新竞赛更贴近生产要求实际,与企业合作可以使科技创新竞赛更具有针对性,企业也可以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发现研亮点充实到企业的生产研发过程中,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侦,曹慧丽,魏琳华,李聪.依托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应用型人才[J].教育研究,2013(9):153-159.

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篇9

1.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具体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本专业的就业途径等问题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较大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整体综合素质还是不错的,但在就业时却始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此类现象不在少数,往往和这些同学在大学期间对政策了解不够,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自身定位,大学生活规划不合理有关系。在大学期间,应该明确各种就业岗位适合什么条件和什么性格的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并在大学期间合理规划自己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校扩招带来了大学毕业生人数过快增长,主要表现为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但是,很多专业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陈旧,在课程设置上,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与时代脱节,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其次是需求过剩,主要表现为大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但是许多专业招生规模过大,造成人员需求过剩。再次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仍然存在,当前众多高校纷纷实行学分制,即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就可顺利毕业,不少高校学生仍然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即以通过考试为主要目的,课程考试合格就意味该课程大学毕业生择业预期与客观背离。

3.大学生就业的方向太过狭隘

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单位还是集中在两类上,第一类是非市场化的单位,包括政府机关和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等。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时还是偏向于这些非市场化单位。因为这些单位一般来说,工作稳定、福利好、压力不大,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另一类则是市场化单位,包括有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外资企业和三资企业等。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在市场化单位工作的风险远远高于非市场化单位,在市场化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稳定性不强,而且压力较大。毕竟有冒险精神的人还是很少的,那么,大学生大多选择非市场化单位也就不足为奇了。社会现象表明,现在一方面是许多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到处求职;另一方面,全国有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无人问津,招不到毕业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择业过分选择非市场化单位,而非市场化单位本身就是稀缺岗位,这样就造成主客观脱节。

4.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

大学扩招所引起的部分专业教育质量的下降和硬件基础设施陈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教育管理行政化,形成高校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学术氛围不浓、人浮于事的不良局面,身处其中的学子们耳濡目染,对学业形成错误认识,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动手实验能力的掌握,将就业的砝码放在家庭背景和找“关系”上,主观上促成现在的大学生理论功底不佳、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从社会方面看,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以及理论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科技创新竞赛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我国开展了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各个省市也有很多级别的各类竞赛活动,比如江西省电子电脑大赛,该赛事已经连续举办了20届,影响深远。科技创新竞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进就业,即大学生就业与参加科技创新竞赛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提升就业质量,对于能够就业的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对就业能产生正面作用。本课题结合我校连续组织学生参加该赛事,研究科技创新竞赛对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分析。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科技创新比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增强竞争意识。同学们将平时想到的一些“奇特”的观点想法,通过论文、发明、创业计划、调研报告等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学生们从内心深处愿意去了解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思想上就会有新的火花迸出来,“新点子”也就会显现出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质,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关注其他同学的“创意”从而促使学生们在学习中激发灵感,在竞争中提高素质。其次,有助于磨练意志,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学生通过科技创新竞赛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提高了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促进知识体系的多方位拓展

学生在撰写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除了“创新的点子和思路”以及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其他专业的知识储备,其中包括:财务管理、风险评估、资产管理、营销推广、人力资源等领域,这就需要学生在撰写过程中不断地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在查阅过程中增长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拓宽知识面。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共赢的观念,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

“团队”两个字,从字面上看就是由“一个有口才的人和一些有耳朵的人”组成的。那么,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的前提和保障就是沟通顺畅、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作品创作和比赛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善于利用资源的能力,树立了学生共赢的意识。科技创新竞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尤其是对工科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效果显著,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三、结束语

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篇10

[关键词]科研实践;科技创新;大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6-0139-0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以创新人才为特征的时代。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对学生传播科技知识、科技方法,培育科技精神,并提高学生科技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层面。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搭建科研实践平台,拓宽学生视野,是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国外大学生培养模式大多是密切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并将其严格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已成为国外大学的普遍做法,并成为大学制度化理念的一部分,代表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美国培养模式主要特点是“产―学”模式,大学与企业合作紧密,创新活动内容广泛,并且高校与政府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条件。大学生不仅能接触到生产领域的各类问题,而且其创新更具针对性和应用性。日本培养模式与美国类似,它强调政府行为,高校、产业界双方承担教育责任,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德国培养模式是培养理论型、应用型人才双管齐下,在服务社会的同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德国创新平台面向产业集群,围绕产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1]

国内高校大多采用双轨制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所谓“双轨制”,是在本科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之内的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基础上,不断扩展第二课堂(本科导师制、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等)。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国内绝大部分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均采用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然而,国内产学研平台的发展水平与国外优秀大学产学研平台差距甚大,比如国内企业忽视合作平台,不承担任何教育责任,易敷衍了事;高校亦对产学研认识不足,单纯将其看作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途径。

近年来,很多高校或学生自发组织形成了一些科技创新团队,这些团队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习和科研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创新团队能够以多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进行系统培养,这种模式也成为近年来培养模式研究的热点。

二、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借鉴国外的培养模式,结合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201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FoCUS团队(以下简称“FoCUS团队”)提出“通过科研提升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最后走进企业实践检验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系统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三年来,FoCUS团队在这种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

“通过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是FoCUS团队学生培养的特色之一。一提到科研,多数人想到的是教授、研究生,很少人会想到本科生。然而FoCUS团队却是一个以本科生为主的人才培养平台――以本科生为主体,本科生自主选题,自主立项,自主实施,由研究生给予指导,以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团队的核心。

与竞赛不同,科研项目有它的特点,那就是必须要有严谨的科研素质和思维。项目周期长,对细节要求高,任何部分都要求做到精益求精。项目实施的每个过程都有严格的规范,大到项目立项、计划实施,小到零件命名、制图等。以团队中桥梁检测项目为例,队员们会为一个零件是设计成L型还是H型而持续讨论、论证。如此严格是因为团队要求任何一处设计都要求有根据,任何一个部件的选型都要有理由。队员们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就培养了一种严谨的工程习惯和思维,思考问题更加全面。

(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科技竞赛对于高等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市场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

FoCUS团队提出通过比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将此作为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团队通过鼓励和指导队员参与竞赛,通过竞赛锻炼队员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队员运用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队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并在竞赛实践中练就队员们的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和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竞赛是团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街一。

以团队队员曾参加过的挑战杯为例。在参加挑战杯前,队员们调研发现现有的桥梁裂缝检测多采用车载式桥梁裂缝检测车载人进行检查,这种检测方式设备笨重、成本大、时间长、安全性差。队员们提出利用小型机器人替代大型桥梁检测车,利用机器视觉替代肉眼检测实现桥梁裂缝精确定位。然而,这其中有许多问题,如机器人如何吸附在桥面上、机器人吸附之后如何移动、如何跨越桥面上的障碍物、如何实现视觉检测、如何传输数据、如何减轻机器人的重量、如何避免误判等。队员们发散思维,去发现、分析和解决作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最终成功地研发出一台吸附攀爬式桥梁裂缝检测机器人,开发了与之配套的软件系统,并凭借该作品夺得了湖北省挑战杯一等奖、美新杯华中赛区一等奖、东莞工研杯特等奖等奖项。

(三)企业实践:检验学生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服务社会的重点之一就是服务企业。中小企业目前大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但是目前大多中小型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科研技术支持,与经济转型的要求形成强烈矛盾和差距。对于中小企业科研技术不足的问题,高校科研院所拥有最为丰富的科研资源。对于高校方面,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科研技术能力,有实力的高校的科研团队众多,但高校学生和科研团队缺少一个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普遍存在大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鉴于上述背景,FoCUS团队在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赴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团队赴中小型企业暑期实践队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3次,服务企业10家,累计共有56人次参与,帮助企业完成近30项课题。

该实践活动具体形式是由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本科生组成的小分队赴中小企业生产一线做研发,吃住在企业,在车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企业实际项目、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活动,有别于传统的“大集体参观大企业”的实习模式。

通过该实践活动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成员通过实践活动能明确自己目标和肩负的责任,对企业运作、产品需求、沟通交流等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培养企业追求的高可靠性、低成本性的收敛思维,检验大学所学理论知识,检验通过竞赛和科研项目培养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获得高效的能力提升。真正实现将大学生成长与小企业发展相结合、大学生创新与小企业需求相结合、大学生资源与小企业转型相结合。

(四)规范化、常态化、多样化管理体制,营造创新环境

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FoCUS团队中得到发展,并不断完善和延续,其生命力背后是一整套规范化、常态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作为支撑。团队项目严格按照项目立项、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加工制造、项目验收的规范进行,相比较以比赛为导向,队员更能够了解一个项目的具体流程,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团队坚持日报、周报和月报制度,项目组每周进行组内例会,例会中检查工作、交流问题、提出方案、总结经验,例会后进行总结,制成日报,记录项目进行的过程;每周所有项目组集中汇报,并由团队指导委员会现场指导;月末会将团队本月所有项目组工作汇总,制作团队月刊。此外,团队还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招新制度、预备队员、正式队员和骨干队员的三级队员梯度制度、队员培训制度等,这些制度保证了团队人事安排、队员梯队、老队员带新队员等,保证了团队发展的均衡性和持续性。

四、总结与展望

在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中,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大学生培B和形成了严谨的工程习惯和思维,提升了科研能力。通过竞赛,大学生促进了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运用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并在大赛的实践中练就了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和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最后通过企业实践,大学生可以实现自身素质与企业需求的匹配,明确自己目标和肩负的责任,对企业运作、产品需求、沟通交流等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培养企业追求的高可靠性、低成本性的收敛思维,从而进一步检验通过竞赛和科研项目培养出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综上所述,这一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华,王德润.德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特点与启示[J].安徽科技,2014(4):54-56.

[2]金翠云,汪晓男,李大字.多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