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29:15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家庭环境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堂外的时间阅读课外读物的活动。课外阅读对儿童影响的问题,国内外一直都有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国外的一些调查研究发现,课外阅读不只与儿童的成绩成正比,而且还对儿童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国内一些关于儿童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特别是相对于城市儿童来说,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在这些问题上的表现更为突出。

一、调研方法及对象

本次研究对湖北省阳新县的2所农村中学和2所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别是白沙中学、龙港中学、潘祥希望小学和龙港完全小学。调查学生共计300人。按分层抽样法,分为小学低年部、小学高年部和初中部,每部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为92%。

二、调研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按照实际情况来说,调查问卷得出的结论与现实可能有一定的差距,这是由于孩子在填答问卷时,一般都不愿意把自己说得很差,因此往往对一些优秀的、好的项目进行选答,这也是与一般少年儿童的道德水平相吻合的。

(一)个人阅读情况分析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阅读态度上的比较

在对于课外阅读的态度问题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显示出更大的兴趣。具体见表一:

留守儿童很大程度地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在生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空虚,需要在其他兴趣上寻找情感支持,而阅读是一种易得性比较高的途径。在平时读的书籍的类型方面,非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功利性要求,平时读的教辅类书籍较多,达43.3%,这也是他们对课外阅读不太感兴趣的原因之一。相反,留守儿童由于隔代监护人无力管教、父辈监护人不敢苛责、同辈监护约束力不强,在阅读的内容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而可以培养阅读的兴趣。但是,对于阅读的目的,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普遍都认为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达到69.2%,而把阅读作为兴趣的则非常少,只有7.4%。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上的比较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在休息日和课余时间里,最常做的事情按顺序依次是:做家庭作业、和朋友玩耍、看电视、阅读课外书籍。因此,普遍的阅读时间都不足。在阅读量上,农村儿童平均没有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阅读量,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差距不大。具体见表二、表三:

由上表可以看出,农村儿童平均每周阅读时间都在20个小时以内,普遍存在阅读时间不足的问题,总体来说留守儿童的平均周阅读时间比非留守儿童平均周阅读时间短。在阅读数量上,除5-10本这个段上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他两段非留守儿童都占有优势。

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阅读范围上的比较

在阅读范围上,主要从获得书籍的途径来分析,从调查情况来看,书籍绝大部分是由老师推荐,比例分别达到63.4%和62.5%,其次留守儿童是自己在书店选择,达20.9%,非留守儿童则是由家人推荐,达18.6%。除由老师推荐外,留守儿童倾向于自己选择,接触到的书的类型更多,在阅读范围上更广;而非留守儿童倾向于由父母推荐或购买,但父母所买的图书中,学习类教辅占了86%,而能吸引孩子阅读的文学故事类、漫画类书籍被认为是闲书,非留守儿童所接触到的书籍类型比较有限。

(二)家庭阅读环境分析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课外阅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监护人的不同,会使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产生巨大的变化。

1.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比较

许多父母看到孩子读一些与课本无关的书籍就一概斥之为“闲书”,大加阻止。由调查数据显示,非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赞成阅读课外读物的达到62.5%。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赞成的只有27.5%,具体情分析如下。

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非留守儿童能够得到监护人的指导的比例比留守儿童要高出许多。非留守儿童能得到指导的比例在全部非留守儿童中占74.3%,留守儿童中的只有42.9%,其中:(1)教孩子认识生字的比例是57.3%和47.7%;(2)推荐课外阅读书籍的比例是39.2%和25.2%;(3)在孩子阅读时讲解不懂的地方的比例是63%和45.6%。

非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愿意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提供资金支持,比例达到58.3%,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虽然不反对他们阅读课外读物,但并不愿意提供资金支持,其比例只有19.7%。此外,非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能坚持每周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阅读的达到62.8%,每周陪读的时间大概是1个小时左右;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则几乎不会陪他们进行阅读,164个留守儿童中只有7个,而且不能保证每周都能抽出时间。

2.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分析

留守儿童由于原本的监护人缺席,因此在课外阅读的支持和指导方面会产生一定影响,加上监护人的情况复杂,主要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况进行分析。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篇2

一、重视文本解读,加强引导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教师多注重教学形式、方法,对文本缺乏精深的研读,这样出现了一些表面热闹而效率低下的课堂,要想课堂效益高,教师要重视文本解读,甚至是细读,文本解读是教材二次开发的途径。教师就必须把教材研读透,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我们只有更多地关注文本解读,立足于生活和人性的立场,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去体会和思考,将字里行间的许多深层的东西破译出来,引领学生进入别有洞天的境界,察觉不同寻常的细节,引领学生从生命的角度领悟、探索和发现,课堂教学才会有充满真情实感的体悟,才会高效。

例如窦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窦老师将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活”,这是教师独具慧眼的解读。她把“好好儿活”作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而简明地分成三个板块即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兄妹俩”的“好好儿活”;(三)思考“我们(读者)”的“好好儿活”。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整个课堂将朗读和感悟、语言和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地实现了个性化阅读。文本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为一个新的立体的文本,一个经过师生创造性感知后赋予了新意义的文本。

二、创设阅读环境,加强“读”的训练

阅读课堂要创设一个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真正让学生读起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x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朗读者”,教师要通过朗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通过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三、注重思维训练,有效提问

阅读教学中,教师问题设计一定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训练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对文本进行概括和筛选,从文本语言的字里行间寻找解决问题的阅读习惯。

课堂问题设计做到目标明确,有效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问题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适度地超越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教师要找准提问要点,扣住重、难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努力提高问题设计质量,围绕重、难点求“精”、求“新”;课堂问题设计能扣住重、难点,目标明确,问题设计有梯度、深度、广度;话题开放,尺水兴波,有效地引领学生阅读,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多维度展开思考,创造性地重建课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追问,在关键处、精要处适时点拨。

还以窦老师的《秋天的怀念》为例,本节课以朗读贯穿始终,老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教与学始终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整节课听完,我仔细回想,老师真正的提问并不多。窦老师精心地抓了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把这句话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把指导对这句话的感受和朗读作为教学重点,当然,问题设计也是围绕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而窦老师的问题是这样的:

(教师出示课件文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窦老师这样问道: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之后窦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

窦老师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感悟。学生从“扑、抓、忍”“悄悄地”等词语中体会母亲的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通过有效提问,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立体的阅读。

四、寻找读写结合点,加强训练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模仿课文进行作文。依据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确立作文专项训练的内容。注重让学生在典范文章的阅读学习中从感性上认识作文布局谋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写作技能。例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后,指导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学习《春》《济南的冬天》后训练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做到景中抒情”;学习《我的母亲》《藤野先生》后进行“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专项训练……,如此梳理,我们不难构建出阅读促写作训练序列。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充实自己的文章内容。对课文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储存一定的语言和写作素材,生成写作资源库。这样,学生在经典美文阅读中,既提升了阅读能力,又学习了写作技巧,生成了写作智慧,可谓双赢。

五、课内外相结合,海量阅读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有效指导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28-041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同时也面临学生词汇量少、阅读难度大等问题。如何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一、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兴趣

(一)故事分享

故事是小学生喜欢阅读的内容。教师如能每天给学生分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还能增强学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感。愉悦的体验是学生保持持久阅读兴趣的原动力。教师给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结合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的特点,给学生提供水平相适应的故事书,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心。例如,教师给学生分享《我只爱你》这个有趣的故事――小主人公尤希不满妈妈叫他起床而离家出走,去了朋友家、姑妈家住,但是他还是觉得缺了什么。“那究竟是缺了什么呢?”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总结让学生明白了无论在谁的家里住都没有自己的家里好,因为家里有妈妈独一无二的爱。这个有趣的故事调动了学生主动进行阅读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又给学生布置《猜猜我有多爱你》的阅读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

(二)组织表演

表演能将阅读的人物或情景通过生动的语言、动作表达出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阅读《圣诞节的大南瓜》一文,在学生阅读完之后,教师让五个学生来分别扮演女巫、吸血鬼、木乃伊、蝙蝠、幽灵等角色。在表演前,让学生熟记自己表演人物的语言,并模仿他们的动作进行肢体语言的展示,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组织阅读活动,增强学生体验

(一)组织古诗背诵比赛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教师组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阅读价值的认同,为阅读习惯的培养打下基础。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背诵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竞争意识。背诵活动以背诵古诗量多、正确率高为标准,选出优秀者,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其他学生多阅读。这样就能形成竞争性阅读的氛围。

(二)开展诵读活动

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异彩纷呈的艺术瑰宝。经典的古诗词是国学的重心,也是低年级诵读的主要内容。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有限,理解能力比较薄弱,教师应注意引导,组织开展诵读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例如,对《木兰诗》的诵读,由于其篇幅长且较难理解,需要教师将其分成四个部分,并将学生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预先进行解决,扫除学生的诵读障碍。为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教师通过颁发奖品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每当学生诵读并背诵一段时,教师就给学生一个奖励,这样就能保持学生诵读的持久性。

三、亲子阅读,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亲子同读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里、课堂上,还要延伸到家庭中。父母对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指导并开展阶段性的亲子阅读活动,这有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例如,学校开展《小王子》的亲子阅读活动,由妈妈和孩子共同阅读,妈妈读一段孩子读一段,完成文章的阅读。这样,无形中锻炼了学生记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亲子故事会

开展亲自故事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会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由教师分享故事,并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景,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昆虫记》故事会中,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了解了昆虫的特点、生活习性、生存能力等。这样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积累了素材,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篇4

一、新课标引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

(一)回顾老版课标――关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

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明确提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它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师、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

(二)学习新版课标――关注了学生阅读材料的“质”

老版课标虽然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但在教学实践及阅读实践中,教师、学生均缺失具体的操作策略。在具体实践中,对于学生读什么,课标并没有明确的引导,教师也没有明确的思路,这导致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学生许多的课余时间,并成为小学生阅读的主流。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必定要借助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成为可能,但从平日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有了一定阅读量的孩子都可以提高阅读水平。阅读的质与量并不成正比。课外阅读教育要想真正达到预定的目标,就需要量与质的强强结合。

2011年的新课程标准在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基础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进行了推荐,明确指出要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以及传记等,关注了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质。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说过:坏书读得再少也不为少,好书读得再多也不为多。只有关注了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才能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的双赢。

二、如何提高学生舌尖上课外阅读的“质”

课内精耕细作,课外才能跃马平川。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

(一)课堂上引领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1.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索。在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内在情感。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文字优美而且读起来很感性的文章。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文字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诱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除了品读语言文字的内在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言外之情。对文字的鉴赏要能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不仅要反复品读,还要能从文本拓展开去,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再结合文本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品味文字的言外之情,读懂作者心中那独自的、个性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读后的感受。很多时候,阅读文本是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在审美欣赏中,学生能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以及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读《第一次抱母亲》时,学生感受到除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还能想到的就是自己母亲对自己的无怨无悔的付出。在这一刻,孩子们还知道了要回报母亲、回报亲人……

当理解转化为了能力后,收获就不仅仅局限在课内文字上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能读出深度。读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他们能懂得什么是真情真爱;从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中,他们能找到生活的乐趣;读黄蓓加的倾情小说系列,他们能真正走近文字,品味文字的意蕴,能畅游在想象的空间,感悟着世界的美丽……读书会让学生明智明理,使他们更加智慧。

(二)课堂上激发学生对优质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舌尖上的课外阅读到底读什么,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课堂,利用最近阅读区的原则,巧妙地激发学生对优质课外阅读的兴趣。

1.追寻作者的足迹,即到课外去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的文章材料或作者的其他文章来阅读。读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布置学生找叶圣陶的其他文章来读。读了老舍、冰心、孙友田这些名家的作品后,引领学生去读读这些大家的其他作品

2.追寻历史的足迹,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如读了《和他的大黑骡子》后,让学生去读读长征时期的其他作品。

3.追寻名著的足迹,即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如在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引导班上的学生去读读《水浒传》;在学习完《三打白骨精》后,让学生去读读《西游记》,并开展一些名著的专题读书会,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相对而言,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阅读,兴趣是比较大的。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利用这个阅读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篇5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氛围;计划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1901

阅读能使学生广泛接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由此可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仅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应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读书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

1.立足文本,以读激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课文选自名著。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将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例如,学习《雨后》一文后,我告诉学生本文选自冰心的《繁星・春水》,诗集中包含了对母爱和大自然的赞颂。同时,我提问:“冰心的《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作品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通过问题,促使学生去阅读冰心的作品,感受冰心对儿童的关爱,对母亲和自然的热爱。

2.开展活动,乐在其中

提起竞赛,学生既紧张又兴奋,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好胜心。基于此,每两周我会从语文课中抽出一节课,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或是讲故事,或是进行名著知识竞赛,以此调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例如,学习《三顾茅庐》后,我组织“读《三国》,话《三国》”的征文竞赛,让学生领悟到阅读的乐趣,促使他们自觉开展课外阅读。

二、营造阅读氛围,培养阅读习惯

要让学生热爱读书需要一种氛围,氛围要靠教师来营造。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营造家庭阅读氛围

每学期开学初,教师都会召开一次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明确的要求:每天亲子阅读时间不能少于一个小时,家长每天都要检查孩子的阅读情况,或是让孩子给父母讲阅读过的故事,并在学期期末进行亲子阅读征文竞赛。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2.营造班级阅读氛围

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让学生乐于阅读,读中取乐,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基于此,我在班级设立图书奖,鼓励学生把自己收藏好的书籍带到班级与大家互相借阅,共同分享阅读的喜悦和成果。同时,我利用教师节、元旦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节日知识竞赛等,多种阅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三、制订阅读计划,加强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有力保障。

1.推荐书目,制订阅读计划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每个学段都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目,每学期开学初,教师都要求家长帮孩子把相关书目准备好。同时,教师以书本为依托,向学生推荐文中涉及相关作家的作品。有时尚读物,如《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怪老头儿》;有经典读物,如《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以弥补课本阅读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求学生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由家长监督孩子的阅读时间以及计划施的进度,每周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摘抄进行检查,以促进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2.指导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经典作品,我要求学生细读,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一读故事情节,把书读薄,可以采用浏览的方式阅读,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做记号。二欣赏故事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把书读厚。这就要细读,将文中精美的词句进行摘抄、背诵,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写下来,并记下自己的感想。对于一些报纸杂志和流行故事可以略读,只要知道故事梗概就行了。这样教学,让阅读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产生阅读兴趣,都能给自己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阅读目标,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篇6

一、凭趣选读,陶冶性情

古人讲求“天性”以为教化之本,是育人大道。放之阅读教学中,“天性”即是遵循小学生的兴趣来选择学生喜欢的文本,或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以此陶冶学生的人文修养,做到怡情养性。

(一)凭趣选读。做到“凭趣而教”需要挖掘小学生的认知兴趣、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才能有的放矢。根据实践教学经验,游戏、乐趣是激发小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以《成语故事》为例,这篇文章介绍了三则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和“画龙点睛”。在教学中可通过互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时下流行的“猜词”游戏,由一组学生表演成语的大意,另一组学生来猜,随后两组学生进行互换,以此来深化学生成语知识的掌握。

(二)怡情潜读。从陶冶情操的角度来讲,阅读是培养语感、提升个人审美情趣的主要途径。教材中提供的文本蕴含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和人类智慧,可适当地选读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上面提到的案例,在游戏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大量的成语知识,一部分来自学生的个人积累;另一部分可在预习中布置学生多方搜集成语,以游戏作为牵引,使学生自觉阅读简单的成语故事,并融会贯通,做到通晓大义,才能在课堂游戏中表演到位。游戏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说明其对于小学生极具诱惑力与吸引力。

二、延伸阅读,突破局限

阅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语感,而语感的培养又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取能力的提升。当然,阅读不能仅靠课本,还需要从课外读物、生活元素中广泛汲取素材。另外,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阅读素材的种类和领域也需要广泛涉猎,避免阅读陷入局限性。

(一)培养阅读习惯。培养阅读习惯需要环境营造,教师与家长的通力合作有助于督导学生,营造阅读环境。如《但愿人长久》一文,在预习中明确学生要了解哪些内容,首先是生字生词一一列出,其次是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年代等。多渠道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课文。另外,家长可通过自身阅读习惯来影响孩子,或与学生一起完成预习作业,即使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学习内容,又拉近了亲子距离。

(二)扩大阅读范围。不断扩大阅读范围,才能使学生不断有新鲜知识补充。知识广博的学生在阅读中并不受局限,生活元素、课外读物,甚至一句广告词都可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知识的种类上,也不拘一格,如天文、地理、自然、文学等学科广泛涉猎。如上面所提的案例中,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亦可涉猎苏轼的其他作品,或是与“月”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科普作品,当然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可有方向性地引导学生,选取适当的书籍。

三、熟读体验,反思探究

体验满足了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心理诉求,而反思则在体验的基础上使思想进一步升华。反思是思考文本蕴含的真理,思考人生的真谛,这是阅读进入高级阶段的必经之路,是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升的明显标志。

(一)情感体验。体验是一种心理感受,很难用标准来衡量。在阅读中激发的情感体验,或深或浅,取决于学生的个人经历与情感领悟力。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原本平平淡淡的“没想到”三个字,却凝聚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与感激,特别是在文中三次重复出现,一次比一次情感炽烈,学生在熟读玩味中体会到“心痛”的感觉;作者的抱着母亲入睡的举动、母亲眼角的泪珠,更是感染了很多学生,一股温馨油然而生,使学生重新体味被忽略的、就在身边的浓浓母爱。这便是情感体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体会到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美妙。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篇7

一、大量阅读――营造书香环境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1.“书香校园”,营造大阅读氛围

读书要有氛围。校园里应当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息,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营造书香校园。校园红领巾广播时常传递着《三字经》《诗经》《弟子规》等中华经典。教师、校园的墙壁上、宣传栏里,空洞的口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经典名言、读书格言、古诗词、手抄报、精彩习作等,学生自己设计版面,自己编排,自己写、画。学生徜徉在经典中,沐浴在书香里……

2.“书香教师”,树立阅读榜样

教师方面,努力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并制定相应的科研教育制度,在竞争中求发展。“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何种地位。”学生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诸多做法中,最朴素、最有效的一条就是教师的“身先士卒”。当每一位老师都津津有味地在阅读的时候,学校的书香氛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3.“书香班级”,建立班级读书氛围

以儿童文学人物形象命名班级,比如“红蜻蜓班”“夏洛班”“草房子”“魔法教室”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兴趣,诱导学生广泛阅读。除此,我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4.“书香活动”,搭建阅读平台

活动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好方法、好途径。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时时唤起学生创造与想象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在培养阅读兴趣的活动中,可争取每一天里可利用的每一段时间,抓住校内外可供开发的每一份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比如开辟读书专栏:晨读课开设“相约美文”,背诵经典散文等,语文课前5分钟,进行“故事串烧”,让孩子们讲述阅读中获知的故事。另外还可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各种活动有效地激发着学生对阅读更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二、做好导读――培养阅读兴趣

1.选择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根据德育主题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所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学生需要从这些脱颖而出的经典文学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而不同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的学生,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据此,我们尝试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不同的课外作品。低年级以带有教育意义的绘本故事为主,如通过看绘本《逃家小兔》感受母亲的爱。中年级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如《爱的教育》等。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小说感兴趣,通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受毅力感受自强不息。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爱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品德特点,到介绍时就会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2.引导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1)教给孩子一些阅a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如为了提升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把“回读”“引读”等方法用于阅读指导:回读,即在学生已经浏览过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中,优选一些部分引导学生重新捧起来读,用文学欣赏的眼光去体会感受;引读,通过问题设计,把学生从仅关注情节的浏览引往深层阅读,从思想、情感、价值、态度和修辞、文体上感受、辩说、收集信息、沟通、聆听、思考、表达和交流,让孩子全面、多角度地看问题,学会提炼、概括的学习方式。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关注儿童阅读批注习惯的养成。从低年级开始,就教孩子们用“心情符号”学做批注――读到高兴处画张笑脸,读到伤感处勾个苦脸,表达感受;中高年级可以把阅读中最想表达的情感随时旁批在书上,在“感触最深、最震撼的地方”动笔。比如想对书中人物说的话,比如你是书中的角色你会怎么想……有了更多想法可以用随笔形式表达。

三、优化途径――形成阅读合力

孩子阅读的初期阶段,大都缺乏阅读的自主性。这个时侯,阅读伙伴的选择尤为重要。对于阅读伙伴,除了教师之外,还可鼓励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形成阅读合力。

1.亲子共读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极为重要。我校属于农村学校,大多数家庭缺少基本的读书氛围。很多家长白天忙于生计,晚上的业余时间都沉浸在打牌和电视中。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把课外阅读向各个家庭延伸,实施亲子共读计划。首先要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向他们解释读书氛围的重要性,家庭应储备德育书籍;其次帮助学生家长制定亲子共读经典的计划,推动家长与孩子共读;最后关注并促进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另外学校还开展“优秀亲子共读家庭”及“十佳少先队员”的评选活动,促进亲子共读计划的实施,促进孩子的成长。

2.生生共读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篇8

[关键词]文图转换阅读兴趣阅读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1-037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紧扣文本内容,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征,能够激起小学生的浓厚兴趣。文图并茂的教材编排,有利于小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效率。

一、创设图文预设情景,感受阅读乐趣

在导入环节巧妙地结合新授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看图,能发挥直觉感受、引起注意、循图思考的妙用,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挖掘文本图意,激发阅读兴趣

开展文图互换,要有针对性。语文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编排体系,适度挖掘,合理想象,留足空间,让文图转换发挥更大的价值。比如《火烧云》一课可让学生根据提示边读文边观察画面,体会火烧云的颜色美、状态美。利用《香港,璀璨的明珠》的课文插图,可让学生观察香港夜景的壮观,把握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和手法,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积累到好词佳句,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

2.丰富文本内容,想象画面内涵

课文插图生动形象,既丰满了文本,又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如《小池》的插图中,树影缥缈,泉水清涌,荷叶婷婷,蜻蜓灵动,“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美景跃然纸上。文本阅读时,教师就要使画面“动”起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体会画外的意境。再如《小小的船》一课,可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展开想象,云朵飘起来,小船摇起来,星星眨眼睛,文字形象,画面律动,优美的意境通过文图转换就呈现了出来。

3.关注文本细节,调动阅读情感

文章中很多佳句都蕴涵着作者的深情,但是学生缺乏经历,难以理解,而借助插图就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古诗词《渔歌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的画卷,传达的是词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学习时让学生融情入画,走入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中,并辅之以词作创作背景的介绍,能使学生领略到这首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从而感悟词人的自在以及他与大自然的融合。

二、注重图文内容融合,提升阅读效果

插图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合理地运用插图,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信息和画面细节,体会插图的丰富内涵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1.结合生活,把握文本情感

插图的角度,或展现情景,或体现意境,或突出特征,或展示精神……图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流露着世间真情。

文本插图从不同的角度,形象直观地展示着生活,引领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把握阅读情感。学习《慈母情深》时,先出示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然后,教师展示插图的特写镜头,揭示作者内心:一是对母亲工作环境恶劣的惊奇;二是对母亲工作如此辛苦的惊奇;三是对母亲极度疲劳的惊奇。如此文图转换,能有效提升学生领悟生活情感的能力。

2.抓住角度,补白文本意境

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结合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沉入词句,进入生活情境之中。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骆驼咀嚼的样子。

师: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

生: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师: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文字极富镜头感,学生好奇地看,专注地读,体会着那跃然纸上的童真、童趣,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中,他们入情入境地去感受、体味、内化、迁移。通过文图转换的方式,让学生链接自己的童年生活,他们既可以随机模仿,又可以灵活创造,也成了带有鲜明个性的林海音。

3.发散思维,拓宽文本知识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在课堂上重视适度拓展,留下悬念,留足期待,就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如在开展口语交际《这样做不好》时,我指导学生整体观察两幅插图,从景象到人物,说说图意,并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内容按照观察的顺序展开想象,体会人物的表情动作、姿势神态等,让图中的人物会讲话,让草坪、水都能表达情感,把观察引向深入。这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使学生在图文互换中提升了读书能力。

三、拓宽图文转换途径,增强阅读能力

文本来源于生活,也表现生活。所以,语文教学应突破教材局限,以文本为最基本的课堂素材,走向生活阅读,使课堂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知识化,使语文教学活动丰富多彩。

1.补白有效想象,激发语意创新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补白画外之意。如《小松鼠找花生》一文中,花生特殊的结果方式让小松鼠犯难了,而插图则帮助小松鼠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教学中,教师把小松鼠假设为小蚯蚓,引导学生说说小松鼠来到地下会看到什么,会怎么想。有的学生说:“小松鼠来到地下,它艰难地向前爬呀爬呀!看到了一颗颗花生,它终于明白了,原来花生的果实长在地下,而不是挂在枝头。”有的说:“呀!地下太暗了,小松鼠爬呀爬,头上不知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一抬头,发现原来就是苦苦寻找的花生。它连忙摘了好几颗,钻出了地面。”……这样的想象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促使学生将语言链接到生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主题有效拓展,链接课外生活

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对词句文意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提供可行的支持。教学《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同一主题的课外阅读材料,如《十里蛙声出山泉》《踏花归去马蹄香》《深山藏古刹》等,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学生借助网络、课外书籍继续搜寻、阅读相关文章,拓宽了思维空间,提升了思维能力,语文素养也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文图转换借助画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说话能力,这既是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也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3.方法有效延伸,提高审美情趣

“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现在的课外书都是图文并茂的,引领学生把课中习得的能力化为自主阅读能力,从而走向更广阔、更多姿多彩的课外阅读天地,这才是真正的语文之道。

故事性强、图文相配的书籍、文章,这些阅读材料生动直观,符合学生的阅读经验。贾宝玉、孔乙己、朱丽叶、葛朗台……这一个个丰富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或是平面出现,或是立体式呈现;或是分开现身,或是相互穿插;或是单幅展示文本主要细节,或是多幅呈现连续的动态文本画面。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画面性的人物图,逐渐学习分辨莫测世界,感受世态人情,了解社会生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图文并读,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富了语言积累,开拓了生活视界。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篇9

关键词:课外阅读;解决书源问题;培养阅读习惯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复杂:既有城里的学生,又有乡村的学生;家长既有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也有目不识丁的农民;既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大老板,又有一贫如洗的打工一族……这样对比鲜明的条件,给我校的课外阅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为我们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有利的富足条件,促进了我校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下面谈谈我的方法吧。

一、教师说书、荐书,引导学生亲近课外书

要实现学生百万课外阅读量,就要求学生能亲近课外书,喜欢阅读。对于刚刚起步阅读的学生,很多教师都是以身作则,自己先看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课外书,然后在课外阅读时间把一两段故事讲给学生听,再提一些问题请学生解决:或猜猜下面将要发生的故事,或帮主人公想办法解决难题,或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主人公将怎么办等,借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阅读的期待。有的教师还以向学生借书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以“老师向我借书看”为荣推动班级阅读的进展;有的教师开辟班级图书角,不时放几本新书到班级图书角,或故作神秘地把一两本新书递给几个学生,以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还有的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到讲台推荐新书或讲自己看过的故事或阅读的收获,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主动亲近课外书,爱上阅读。另外,还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向家长推荐读物,以亲子阅读推动学生的阅读。

二、建立流动图书馆,花最少的钱读最多的书

我校有学生2000多人,阅览室的藏书量不到5000册,而且大多是些旧书,内容与时代脱节,与学生生活实际差距太远,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满足不了学生阅读的需求。为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我们动员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每人买一本适合本年级段阅读的课外书,有书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到私人小组中带领没书的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共同享受阅读的快乐。当一个小组的书读完后,就与另一个小组交换书看,如此循环,学生只花一本书的钱就可以读到十几本甚至几十本书。这就解决了买不起书或家长不愿意买书的学生没书读的难题,实现了花最少的钱读最多的书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交换书的过程中,自觉养成了“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例如,学生把书借给别人时总忘不了叮嘱:“你要小心翻看,不要把我的书弄坏了。”借到书的学生也会很自觉地小心翻看,不在书上乱涂乱画,还能主动地把不小心弄坏的书修补好。一次,我班的徐奇敏不小心把别人的书撕烂了,他不但能赔礼道歉,还能用透明胶把烂书粘好才归还主人。

三、运用行政手段干预,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由于我校生源的特殊性,很多学生在家除了完成作业、读教科书外,大多不看课外书,甚至有部分家长不允许孩子看课外书。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百万阅读量的完成和他们阅读兴趣的形成。基于此,我校由教导处规定每天早上8:05前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也就是说,早上学生到校后(除打扫卫生的学生外)都必须进入课室进行课外阅读。

这段时间不允许学生做作业或是读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生只准读课外书。每天由值日学生、值日教师、值日行政巡视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确保各班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地开展。在学校行政手段的干预下,学生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学生渐渐地就喜欢阅读、经常读书,甚至有部分学生能把读书当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了。

四、搭建平台开展课外阅读成果展示,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的兴趣,这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把这种阅读热情保持下去,让学生从文字阅读中求得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我们采用了学生自编自演,教师辅助编排节目的方式,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外阅读成果展示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就更加喜爱阅读。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形成并得以保持下去了。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篇10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至关重要。首先,在班级里进行环境布置,在教室设计一块交流展示牌,定期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每月进行评比,评出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校报上发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自从我在班级设计了交流展示牌后,我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有了很快的提升。其次,制订班级阅读计划,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给学生推荐一定量的课外读物。根据学生读过的书,举办一些读书交流会。如,“三国人物评论会”“西游故事会”“我最喜爱的故事”……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语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再次,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实行资源共享。我校的每个班级配有书橱,但基本是摆设。我在班级里举办了“课外书展览会”“人人捐一本书”等系列活动,发动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和其他同学共享,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二、选择有内涵的书籍,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很多学生只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外书籍,却忽视了书籍的内涵。又因为家长给孩子阅读的东西偏重于教辅资料,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读不到真正应该读的书籍。因此,指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课外读物,帮助他们激发阅读兴趣,亦成为当前重要的话题。

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有益,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如,根据课文来介绍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去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生必读书目推荐一部分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选择有趣味性的课外书。宇宙的奥秘,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愿望。

其次,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五年级学生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因此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合理地运用朗读、默读、速读、精读乃至背诵等方法阅读课外读物,要指导学生学会摘抄好词佳句,进行积累。要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还要让学生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我们可以将自习课设计成阅读课,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早晨和中午的时间来阅读课外书。

最后,要安排恰当的阅读量。每个学生的精力是不同的,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可能要大些,内容要深些。相反,有些学生就可能少些,内容肤浅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三、家人共同阅读,打造和谐氛围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好课内的东西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看课外书;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花大把的钱去装修富丽堂皇的客厅,舒适豪华的卧室,却不为孩子提供一个宁静温馨的阅读环境;还有的家长为孩子选书有很大的盲目性,只凭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为孩子选书,较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针对以上问题我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来指导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1.多渠道提高家长认识

通过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家长对阅读课外书益处的认识,将班级的阅读计划告诉学生家长,让家长明白课外阅读的益处。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让家长看到学生的进步,从而愿意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2.观看学生的读书成果,改变家长观念

邀请家长观看学生的“读书评论会”“我最喜欢的故事”“我最喜欢的诗歌朗诵会”等课外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让家长意识到孩子并非学好书本知识就可以了,从而支持孩子购买课外书。

3.“亲子阅读”,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

指导家长和学生进行“亲子阅读”,让孩子和家长共同进行阅读。在阅读时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在阅读时,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在阅读时,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