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保障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3:34

环境卫生保障措施篇1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港口从业人员;健康权;工伤认定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下,作为国际贸易主要通道的港口成为病毒大范围传播的中间场所,对港口企业和港口从业人员的影响日益凸显。例如在我国大连港、青岛港、天津港,一方面接连发生码头装卸工人因装卸进口货物感染新冠病毒成为传染源进而造成区域性疫情危机,使港口从业人员的疫情防控和生活保障面临重大风险;另一方面,港口健康申报及检疫要求更加严格,因而装卸、仓储等一线港口作业工人复工困难,致“用工荒”出现,很多大宗货物、集装箱等长期积压在港口,造成港口堆场库存吃紧、交付货物不及时等法律风险。如何克服港口一线人员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形成恢复生产经营的有效对策,是国家和各港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1]

一、新冠疫情下港口从业人员权益损害的案例

介绍2020年8月在袭击我国香港地区的新一轮新冠疫情中,近一半的最新病例来自于码头吞吐量居全球前列的葵青货柜码头,因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累计出现近70名感染者——码头已取代酒吧而成为我国香港地区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最大的感染者群体集中所在地。[2]2020年9月24日,青岛港2名装卸工人因接触某批次进口冷链产品感染新冠病毒,属无症状感染者。尽管该批次被病毒污染的进口冷链产品全部被封存尚未进入市场,但由于该2名患者进行隔离时医院防控措施不规范,造成病毒在医院内部的传播。[3]同年12月15日,大连港毅都冷链有限公司的外委劳务公司4名码头工人因搬运了外轮冷冻散货,而被已污染了病毒的该货物外包装感染[4];该事件中的确诊病例在当地商厦内活动,继而引起了商厦相关人员感染;再通过帮人搬家、聚餐活动,又将病毒传播到社区,造成一起家庭聚集性疫情[5]。以上两起疫情的传染源,均来自于被污染了新冠病毒的进口冷链产品;港口码头工人、装卸工人在搬运这些进口冷链产品时,又造成自身感染;后又通过相关活动,引发新冠病毒的后续传播和进一步感染。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口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的困境

(一)其生命权、健康权因高危作业环境而难以保障

根据《港口及其一线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八版)》的规定,港口一线作业人员,包括码头作业人员、引航员,以及通过码头登轮的港口企业、国际船舶、船舶燃油供应企业等单位的登轮人员。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规定,这些港口一线人员由于直接接触远洋船舶或者进口货物,属于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高风险岗位之一。除前文案例所列外,其他码头工人等港口一线作业人员出现确诊或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因素引起:第一,港口一线作业人员如码头工人、引航员、港口企业单位的登轮人员等有时需要上船从事搬运、验柜及卸货等工作,故可能接触船员,还要接触国外货物包括冻肉等冷链产品;而一旦所接触的船员或者货物受病毒感染,作为接触者的港口一线作业人员若防护不当,就会受到传染。第二,导致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疾病基本上是传染性较强的突发性疾病,其病毒在密闭环境中传播速度会更快;而码头一线作业人员的工作、休息环境基本都是“共享型”——共用休息室、卫生间和工作用具等,且休息室空间有限、空气不够流通,一旦受到污染人们互相间传染的速度就会非常快。第三,部分港口一线人员是在港口码头的露天室外环境下作业,会有“通风环境下不戴口罩也不会被传染”等麻痹思想,防护措施不到位。

(二)其劳动权、薪酬权因而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难以保障

在疫情暴发之初,全球三分之一的港口要求工作人员在家工作,许多国家及地区进行了严格的交通管制,导致集卡司机、码头装卸工人等港口一线作业人员无法返工复工。即使在国内疫情管控平稳后,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对引航员、码头装卸人员、集卡司机等港口一线作业人员的管理和防护等管控措施,依然严格,这使得口岸通关、联检时间延长。这些严格的防疫措施不仅影响了港口一线作业人员的可用性,导致港口企业出现一定程度的“用工荒”,而且使港口运作能力受限,港口生产能力降低,同时也将产生港口从业人员受疫情影响而面临劳动权、薪酬权被损害的风险。目前,在属于体力型从业者的港口从业人员中,多以“60后”或“70后”从业者为主,其中有不少人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从人员“身份隶属”上来讲,港口从业人员很大一部分属于劳务工、农民工而非港口企业正式员工;受疫情影响,这部分从业人员或因休假、或因隔离甚至感染病毒而停业待工,在此期间其合理的劳动就业权、薪酬请求权受到很大冲击和影响,且其任职期间感染新冠病毒很难被认定为工伤;这一困境如何防范和救济,对于维护港口从业人员合法权益,进而调动其积极性、缓解港口企业“用工荒”及增强港口企业竞争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港口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缺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调整港口及港口从业人员卫生防疫措施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国际卫生条例》在内的相关国际公约,还包括《港口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但是在疫情中,这些法律法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暴露了其在港口从业人员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漏洞,即无法高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港口从业人员带来的损害和风险。因此,亟待全面完善相关缺位法律。笔者认为,宜全面修订《港口法》,同时将疫情暴发后针对港口及其一线作业人员的专项防疫政策——包括《交通运输部港口及其一线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点场所和单位卫生防护指南》《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技术指南》《交通另外,为切实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口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还应在用工机制、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工会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促进港口企业与从业人员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8]

(四)加强港口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的法治化建设

环境卫生保障措施篇2

一、充分认识保障环卫行业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

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他们发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的精神,为城市的干净美丽付出了辛勤劳动,为城市的整洁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我市环卫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环卫作业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明显改善,为保障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市环卫事业的发展现状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还不适应,大量一线环卫职工工作与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工作强度大,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队伍难以稳定,严重制约了环卫事业发展,影响城市正常运行和人居环境质量。因此,各单位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环卫工人的合法权益,落实相关法律及政策规定,保证环卫职工队伍稳定,实现环卫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规范劳动人事管理

(一)签订劳动合同。环卫部门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要求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合同期限、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等必备条款。

(二)落实各项保险。按规定为符合条件的环卫职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费手续,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缴费基数不得低于市劳动保障部门每年确定的最低缴纳基数。

(三)缴纳住房公积金。根据我市住房公积金管理相关规定,落实环卫职工住房公积金缴纳工作,缴纳标准不得低于我市公布的最低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的比例。

三、提高薪酬福利待遇

(一)明确工资待遇。财政部门要切实落实国家有关倾斜政策,保障环卫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待遇。环卫企业要完善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环卫职工工资决定机制,一线环卫职工工资收入不得低于我市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110%;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根据所属区域合理配置环卫人员,提高环卫人员待遇;建立健全环卫行业岗位津贴制度,结合接触垃圾、粪便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程度计发岗位津贴;逐步建立健全环卫职工工龄工资制度,探索按实际在岗年限设立工龄工资机制;建立健全环卫职工休息制度,合理安排环卫职工工作量和休息时间,逐步推行职工带薪年休假,确因工作需要超过法定工作时间和节假日加班的,应当安排补休或支付必要的加班工资。

(二)建立关爱制度。对环卫职工住房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符合当地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的环卫职工,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配租配售;最大限度的用好用足优惠政策,切实解决环卫职工医疗和子女就近入学等问题;建立环卫职工慰问机制,落实“耐高温、抗严寒”专项资金,多形式开展环卫职工人文关怀活动;建立环卫职工帮扶救助机制,设立困难环卫职工救助基金,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捐助,救助金主要用于因工伤或患有重病住院治疗且家庭特别困难的环卫职工的补助;建立环卫职工定期体检制度,每年组织不少于一次的环卫职工健康体检,每年免费为女性环卫职工进行“两癌普查”;建立环卫职工法律援助制度,及时有效的开展心理疏导和法律服务。

四、改善作业条件

(一)设置休息场所。根据《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要求,将环卫职工休息场所的设置纳入城市环卫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同步建设到位,提供必要的生活装备和器材,为环卫职工工间休息和车辆停放提供良好的条件;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挖掘社会资源,努力为环卫职工提供工间休息场所。

(二)落实防暑降温措施。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要求,按规定上限标准发放高温津贴,适时调整高温作业时段,并提供足够的、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防暑降温饮料和药品不能充抵高温补贴。

(三)强化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环卫安全作业规范,重点做好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和自我安全防护工作;完善应对极端天气及重大节日工作预案,落实人身安全防护措施;依法妥善处理环卫作业中发生的交通事故,积极做好损害赔偿纠纷调解工作,切实维护环卫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教育培训。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卫职工教育培训制度,足额提取环卫职工教育经费,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强化安全作业教育、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积极发挥环卫职工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五)加强职业病防治。环卫部门要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落实各项职业病防治措施,建立健全环卫职工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对环卫职工要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依法组织开展职业健康检查,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六)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比例。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机械化清扫方式,增加机扫、洒水等作业车辆,不断扩大机械化作业范围和区域,确保到2015年底实现我市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省定标准。同时,认真核定工作定额,逐步减轻一线环卫职工劳动强度。

五、努力为保障环卫职工合法权益创造良好氛围

(一)落实经费保障。市、镇(区、街道)财政要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环卫作业机械、环卫职工休息场所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环卫职工权益保障的投入,逐步按照环卫行业劳动定额确定作业人员核拨服务经费,加快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进程。各镇(区、街道)要结合自身实际,逐步提高环卫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环境卫生保障措施篇3

摘要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是当代企业的首要任务,安全保卫工作的开展,以直接或g接的方式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只有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才能加强企业的管理,本文重点论述了企业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和现状,然后提出了相应对策,希望企业对安全保卫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企业安保工作特点保障措施

现如今,企业的生产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企业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员,企业内部的安保工作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做好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势在必行。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工作体制,有利于确保企业的公共财产安全和企业员工人身安全,有利于维护企业的正常的生活与生产,有利于维护企业的良好的经营秩序。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就企业安全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维护企业的有效方法,明确企业安保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强化企业安全管理。

一、加强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加强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有助于维护好企业内部的安全,保护企业的资产不受损害,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降低企业的财产经济损失,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发展。

(二)为企业职工营造和谐氛围

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不仅涉及到企业的利益,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只有搞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才能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只有搞好企业安全保卫工作,才能保障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为企业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才能让职工更好的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

(三)有助于维护企业安全生产

企业经营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获取利益,提高自身生产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讲,加强企业安保工作有助于降低企业职工发生犯罪的几率,有利于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此外,企业安保工作应该与公安部门相配合,共同组成企业的安全保卫系统,这样能够更有效的将一些职工的罪恶心理打消在萌芽之中,更好的抑制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现状分析

(一)企业不够重视安全保卫工作

当前的企业管理者注重的只是企业的生产效率与水平,主要是对内部人员的管理,却忽视安全保卫工作,认为安全保卫工作只是企业的辅工作,看看大门、道路交通管理等,造成了企业保卫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另外,还有很多企业仍然沿用着传统的安全保卫工作,只是单纯的考人力实施安全管理,导致企业安全防范工作出现很多问题,达不到企业的保卫要求,很难对不法分子造成威慑。

(二)滞后的安全保卫工作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降低财物损失,保障人员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目前的安全保卫工作往往都是在事故发生以后才能得以体现,这样已经造成了财产损失或者人员伤亡,对企业的发展,没有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企业不能等事故发生以后才展开工作,要防患于未然。虽然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投入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安全保卫工作最终能够给企业产生巨大的效益。所以,安全保卫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其体现滞后的特点去考虑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三)不稳定因素增多

社会的发展进程过快,众多的外界因素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随着不安定因素的增多,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然后,就是我国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了一些企业出现亏损后就会进行裁员的举措,这会对企业的安稳造成影响。因此,企业保卫部门需要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对企业造成损害,并建立针对性的保障体系,对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紧急性应对,但是很多企业保卫队伍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难以发挥安全保卫工作的实际效用。

(四)安全保卫效果多效且复杂

安全保卫工作保障工作,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生产和发展,并且,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多效性和复杂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首先,安全保卫工作对企业与员工起到保护作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工作人员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其次,安全保卫工作在企业中的效益,分为经济性与非经济性,直接性和间接性,并且它还具有充分地复杂性;最后,安全保卫工作能够满足人类需求层次中的安全需求,促进企业的广大工作人员实现自我价值,进一步朝着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类个体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企业保障安全保卫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的各级领导要对企业安全保卫工作提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企业的关键发展阶段,在企业的成长建设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员工的思想变化、工作团队的稳定状态,都会束缚企业的发展,影响企业生产任务的速度与质量。因此,企业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法,完善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员工营造舒适安全的工作氛围,从而将“稳定保卫队伍、调动保卫人员积极性”的措施转化为护航企业安全的一道屏障。

(二)建立科学健全的安全保卫制度

建立科学健全的安全保卫制度,是保障安全保卫工作最重要的措施,要将安全保卫工作实际的落实到每一处,必须建立科学健全的安全保卫制度。首先,企业需要配备合适的工作人员,确保每个工作的实施都能够受到保障,满足企业的各项安全保卫工作要求;其次,企业应该按照本身的经营规模,成立相应的安保部门,降低企业的安全隐患;再次,企业要对安保人员进行适时的考核,提高安保人员的责任心与工作积极性;最后,企业应该对安保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将每个区域工作目标落实到个人,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保卫队伍建设

强有力的保卫队伍是开展保卫工作的基础所在,尤其是对于企业而言,其硬件资产和软性资产都需要进行大力维护,因此企业要逐步提升队伍质量,可以聘请退伍军人作为安全保卫工作的主力人员,这是因为退伍军人的自律性较强,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同时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强,再者要加强队伍组织建设,选择业务熟悉、资历较深的人员担任安全保卫主任,使得保卫工作得到落实,真正为企业进行服务。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做好企业安全保卫工作至关重要,因此企业的相关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保卫工作,重点创新安全保卫工作体系,完善企业安全保卫工作,同时也要及时更新安保装备配置,提高企业防护水平,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执行力度,促进个人与企业及社会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伟.浅析新形势下怎样做好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8-18,19.

[2]李平均.安全保卫的重要性[J].商情,2012(32):98-98.

环境卫生保障措施篇4

一、明确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模式,其核心是对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现实意义。

1.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前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结合当前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发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

2.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科学、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3.是提高卫生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卫生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率,解决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降低办医成本,增加就诊人数,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卫生单位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4.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物,从源头上治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5.是人类健康的需要。卫生事业应以积极促进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治疗,尤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行业特点。

二、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1.完善医疗单位服务功能,实现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创建“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打造资源节约型单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综合实力。立足实际落实“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标准,围绕“环境、技术、质量、服务”指导方针,按“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求,加快创建步伐,增加绿化面积,增加花草树木品种等,确保单位环境整洁优美。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耗管理模式,增强全员勤俭节约意识和绿色环保观念,坚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加强节能降耗,减少材料消耗,加强废弃物回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进行科学规划、环保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医药垃圾安全处置、采取节水措施、太阳能利用等;加大对医院服务流程再造,对一些布局不太合理的就医程序,重新设计,改善诊疗环境。对新建的门急诊大楼、数字化医院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快捷舒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认真组织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把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抓出成效,努力打造现代化环保型医疗卫生单位。

严格控制行政成本,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水、电、气、油等资源,减少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开支。切实做到“五个一”。即:节约每一度电,办公室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倡导绿色照明,空调不低于26。C,适当减少电梯运行;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水、供电设施,控制使用电话,降低耗能;节约每一滴水,避免长流水现象,提倡水的重复利用,养成人走关水的良好习惯;节约每一张纸,提倡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用品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减少行政报刊的订阅任务,推广网上查看,按需订阅,减少浪费。节约每一滴油,加强公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务用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节约每一分钱,精简会议,从简接待,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尽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2.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加大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督查工作。要以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为重点,加强对厂矿企业的卫生行政监督检查,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消毒、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监管。

监督和指导餐饮业、宾招业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餐盒、塑料购物袋,严格消毒杀菌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监管工作,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科学处置和改进完善医疗废水废物处理流程,做到全程监控,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废水的处置。加强对药品容器的回收利用。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高度关注药物与人体平衡的问题,建立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制度,倡导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3.要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卫生政策体系,使循环利用卫生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激励。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适度推广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充分考虑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逐步构建合理

的节约型、健康型医药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卫生事业特色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

环境卫生保障措施篇5

[关键词]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必须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较高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和人居环境趋于恶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受到这种发展的影响,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如医院卫生资源利用与医疗服务效率低下,过度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滥用抗生素致使耐药性产生等。在当前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提上议事日程。

一、明确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模式,其核心是对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现实意义。

1.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前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结合当前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发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

2.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科学、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3.是提高卫生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卫生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率,解决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降低办医成本,增加就诊人数,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卫生单位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4.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物,从源头上治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5.是人类健康的需要。卫生事业应以积极促进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治疗,尤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行业特点。

二、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医疗单位服务功能,实现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创建“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打造资源节约型单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综合实力。立足实际落实“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标准,围绕“环境、技术、质量、服务”指导方针,按“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求,加快创建步伐,增加绿化面积,增加花草树木品种等,确保单位环境整洁优美。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耗管理模式,增强全员勤俭节约意识和绿色环保观念,坚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加强节能降耗,减少材料消耗,加强废弃物回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进行科学规划、环保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医药垃圾安全处置、采取节水措施、太阳能利用等;加大对医院服务流程再造,对一些布局不太合理的就医程序,重新设计,改善诊疗环境。对新建的门急诊大楼、数字化医院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快捷舒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认真组织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把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抓出成效,努力打造现代化环保型医疗卫生单位。

严格控制行政成本,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水、电、气、油等资源,减少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开支。切实做到“五个一”。即:节约每一度电,办公室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倡导绿色照明,空调不低于26。c,适当减少电梯运行;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水、供电设施,控制使用电话,降低耗能;节约每一滴水,避免长流水现象,提倡水的重复利用,养成人走关水的良好习惯;节约每一张纸,提倡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用品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减少行政报刊的订阅任务,推广网上查看,按需订阅,减少浪费。节约每一滴油,加强公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务用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节约每一分钱,精简会议,从简接待,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尽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2.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加大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督查工作。要以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为重点,加强对厂矿企业的卫生行政监督检查,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消毒、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监管。

监督和指导餐饮业、宾招业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餐盒、塑料购物袋,严格消毒杀菌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监管工作,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科学处置和改进完善医疗废水废物处理流程,做到全程监控,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废水的处置。加强对药品容器的回收利用。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高度关注药物与人体平衡的问题,建立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制度,倡导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3.要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卫生政策体系,使循环利用卫生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激励。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适度推广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充分考虑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逐步构建合理

的节约型、健康型医药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卫生事业特色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

三、积极构建和实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拓展和创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从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和道德文化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要正确把握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加强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卫生科普宣传活动,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卫生系统要切实转变观念,注重思路创新、规划衔接和推进落实,明确“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主线、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结合实际,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办法

2.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依法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制定卫生部门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二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三是建立适应各单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内容涉及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使单位员工在开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3.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单位,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要从政策、立法、教育、宣传、管理等各环节入手,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医疗卫生单位乃至全社会树立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一要围绕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行动,在实践中培育和弘扬先进的生态文化和文明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有为、人人受益的共识,逐步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二把可持续发展与“八荣八耻”观和爱国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中进行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宣传教育工作,倡导人人积极参与,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观念。三是不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举办讲座、组织宣传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及宣传资料、出版墙报等方式,提高认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消费观。

四、科学研究和确立节约型卫生单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评价指标体系

百元卫生材料效益、百元低值易耗品效益。资源消耗:万元产值水耗、万元产值电耗、万元产值电信费用。办公消耗:职工人均办公费、百元办公费效益、职工人均差旅费、百元差旅费效益。拟采用rsr法、ridit法、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效能评价。同时,在医院开展临床抗生素药物合理性应用研究,控制药物比例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为群众提供一个“安全、便利、适宜”的就医环境。主要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动态对临床抗生素应用进行监测,高度关注药物与机体平衡的问题,合理应用抗生素,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加强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控制,有效降低药物比例;控制运营成本。目前初步建立了抗生素药物使用、临床合理使用、医院感染率、药控指标等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环境卫生保障措施篇6

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模式,其核心是对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现实意义。

1.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前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结合当前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发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

2.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科学、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3.是提高卫生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卫生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率,解决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降低办医成本,增加就诊人数,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卫生单位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4.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物,从源头上治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5.是人类健康的需要。卫生事业应以积极促进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治疗,尤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行业特点。

二、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医疗单位服务功能,实现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创建“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打造资源节约型单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综合实力。立足实际落实“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标准,围绕“环境、技术、质量、服务”指导方针,按“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求,加快创建步伐,增加绿化面积,增加花草树木品种等,确保单位环境整洁优美。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耗管理模式,增强全员勤俭节约意识和绿色环保观念,坚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加强节能降耗,减少材料消耗,加强废弃物回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进行科学规划、环保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医药垃圾安全处置、采取节水措施、太阳能利用等;加大对医院服务流程再造,对一些布局不太合理的就医程序,重新设计,改善诊疗环境。对新建的门急诊大楼、数字化医院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快捷舒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认真组织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把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抓出成效,努力打造现代化环保型医疗卫生单位。

严格控制行政成本,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水、电、气、油等资源,减少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开支。切实做到“五个一”。即:节约每一度电,办公室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倡导绿色照明,空调不低于26。C,适当减少电梯运行;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水、供电设施,控制使用电话,降低耗能;节约每一滴水,避免长流水现象,提倡水的重复利用,养成人走关水的良好习惯;节约每一张纸,提倡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用品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减少行政报刊的订阅任务,推广网上查看,按需订阅,减少浪费。节约每一滴油,加强公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务用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节约每一分钱,精简会议,从简接待,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尽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2.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加大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督查工作。要以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为重点,加强对厂矿企业的卫生行政监督检查,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消毒、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监管。

监督和指导餐饮业、宾招业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餐盒、塑料购物袋,严格消毒杀菌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监管工作,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科学处置和改进完善医疗废水废物处理流程,做到全程监控,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废水的处置。加强对药品容器的回收利用。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高度关注药物与人体平衡的问题,建立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制度,倡导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3.要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卫生政策体系,使循环利用卫生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激励。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适度推广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充分考虑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逐步构建合理

的节约型、健康型医药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卫生事业特色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

三、积极构建和实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拓展和创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从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和道德文化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要正确把握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加强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卫生科普宣传活动,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卫生系统要切实转变观念,注重思路创新、规划衔接和推进落实,明确“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主线、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结合实际,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办法

2.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依法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制定卫生部门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二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三是建立适应各单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内容涉及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使单位员工在开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3.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单位,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要从政策、立法、教育、宣传、管理等各环节入手,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医疗卫生单位乃至全社会树立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一要围绕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行动,在实践中培育和弘扬先进的生态文化和文明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有为、人人受益的共识,逐步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二把可持续发展与“八荣八耻”观和爱国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中进行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宣传教育工作,倡导人人积极参与,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观念。三是不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举办讲座、组织宣传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及宣传资料、出版墙报等方式,提高认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消费观。

四、科学研究和确立节约型卫生单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评价指标体系

百元卫生材料效益、百元低值易耗品效益。资源消耗:万元产值水耗、万元产值电耗、万元产值电信费用。办公消耗:职工人均办公费、百元办公费效益、职工人均差旅费、百元差旅费效益。拟采用RSR法、Ridit法、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效能评价。同时,在医院开展临床抗生素药物合理性应用研究,控制药物比例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为群众提供一个“安全、便利、适宜”的就医环境。主要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动态对临床抗生素应用进行监测,高度关注药物与机体平衡的问题,合理应用抗生素,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加强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控制,有效降低药物比例;控制运营成本。目前初步建立了抗生素药物使用、临床合理使用、医院感染率、药控指标等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医疗卫生单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医疗卫生单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个体医疗服务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等层次。

在单位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中,包含组织管理、节约资源、污染预防、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量化考核评分标准。如在医院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遴选出抗生素使用、材料消耗、资源消耗、办公消耗等设计指标,即:抗生素的使用: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门诊病人抗生素使用率、住院病人药敏检查比率、抗生素占药品比例、二线以上抗生素用量占抗生素总量比例。

环境卫生保障措施篇7

【关键词】学校卫生现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R4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39-02

为加强学校、托幼机构卫生工作,加大对传染病防控和医疗机构管理、饮用水卫生、学习环境卫生的监督执法力度,确保学校、托幼机构依法履行职责,规范管理行为,消除卫生安全隐患,创造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切实保障广大学生、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我们于2011年5月-6月采取查阅档案资料、现场监测查看等形式对临淄区驻地27所中学卫生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1.1对象:城区中学11所,乡镇中学16所,共27所。

1.2内容

1.2.1传染病防控和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等各项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员;学校传染病报告渠道;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学生入学预防接种查验登记记录;学生健康体检档案;卫生室(保健室)建设和传染病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

1.2.2饮用水卫生:生活饮用水来源、消毒措施、消毒记录;二次供水管理措施;卫生检验报告。

1.2.3学习环境卫生:教室人均面积、课桌椅、黑板、教室采光、教室照明、教室微小气候;学生宿舍面积、卫生管理制度,宿舍漱洗设备;学校厕所的蹲位数量、环境卫生。

1.3方法:按照国家规定的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项目,有统一培训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实施,对教室人均面积、课桌椅、黑板、教室采光照明、教室微小气候、环境噪声、学校厕所、生活饮用水、传染病管理、学生宿舍等项目指标进行卫生监测。

教室人均面积、黑板、室内微小气候、噪声、厕所、学生宿舍,按照GBJ99-86《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测量平价;课桌椅按照GB7792-87《学校课桌椅卫生标准》判定;教室采光与照明按照GB7793-87《中小学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评价,按照GB5699-85《采光测量方法》和GB5700-85《室内照明测量方法》测量。生活饮用水按照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评价。传染病管理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评价。

2结果

按照《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GB/t18205-2000)进行汇总。结果显示城区有两所中学教室人均面积不合格,主要原因为重点中学,就读学生多。其余城区中学卫生学监测指标显著好于乡镇中学。

2.1传染病防控和医疗机构:学生传染病管理于“非典”“手足口”“甲流”过后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全部成立了传染病管理小组,制订了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了学校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多数乡镇中学宿舍设施简陋,盥洗设施不足,人均面积达不到2.7m2。按要求设置卫生室者仅6处,其余21所为保健室。

2.2生活饮用水:部分学校生活饮用水未消毒,未经有资质检测检验单位检验,无卫生检验报告,供管水人员未进行健康体检。

2.3学习环境卫生:两所重点城区中学各班学生人数严重超标,多达70人,各班级教室座位拥挤,走道狭窄,致使人均面积达不到卫生要求,影响学生正常的活动。前排课桌与黑板距离过近,后排距黑板过远,边座学生与黑板夹角过小,易引起学生视觉疲劳,导致视力下降。所监测的教室均采用日光灯照明,其中灯具安装垂直于黑板的15所,12所乡镇中学教室灯管没有垂直于黑板安放,且数量配置不足,老化问题严重,9所乡镇中学黑板前无灯管及控照式灯具。27所学校的黑板均平坦、无裂缝、无破损,黑板的高度与黑板下缘的距离全部合格,仅4所乡镇中学黑板由于使用时间太久,颜色发白。城区11所中学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制度、个人用品卫生、环境卫生、水槽人均长度均符合卫生要求,8所乡镇中学水槽人均长度不符合卫生要求。城区中学均为水冲式厕所,厕所蹲位数符合卫生要求,7所乡镇中学厕所为旱厕,学校无便后洗手设施或洗手设施不足。

3工作建议

3.1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和做好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的紧迫感:

卫生监督机构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教育部门,从保障学生、幼儿身体健康,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对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的业务指导和督查力度,督促学校做好传染病防控和环境消毒、健康教育等工作。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切实把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3.2加强宣传,着力做好传染病预防知识普及:

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卫生防病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传染病防控的氛围。加强传染病防控等知识的健康教育,增强师生的卫生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做好卫生防疫管理,减少传染病在学校传播的渠道,以保护学生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3加强学校自身管理:

各校(园)要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相关卫生标准要求,规范化管理学校卫生工作。学校主要领导要真正担负起学校卫生工作第一人的责任,切实将学校卫生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建立健全并完善学校卫生管理等相关工作制度,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要按照相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存在的实际问题,认真总结分析,抓住重点环节,落实整改措施,切实进行整改,切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思想。同时要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控和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务必从维护广大师生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和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增进共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对校(园)传染病防控及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环境卫生保障措施篇8

《*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的城市性质是中国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强化首都职能,做好“四个服务”;发展首都经济,建设世界城市;保护历史风貌,建设文化名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宜居城市是*的城市发展目标和主要职能。环境卫生工作是保护和改善首都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体现首都城市形象和文明程度的窗口。为确保20*年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实现新*、新奥运的城市发展目标,促进环境卫生事业与首都经济、社会及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快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和水平,特制定《*市“*”时期环卫专业规划》。

2、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系统解决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指导方针,统筹城乡资源,优化设施布局,创新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

3、遵循原则

科学管理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分阶段实施,不断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设施科技含量和保障能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城乡统筹原则。统筹城乡资源、协调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属地负责原则。强化环境卫生区域责任制,充分发挥区县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满足广大群众对环境卫生服务的需求。

社会参与原则。加快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针,推进环境卫生行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

4、规划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奥运行动规划》

《*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市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其它相关规划

5、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6410平方公里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0年

远期规划期限为2011年—2020年

规划基准年为2004年,参考2003年和2005年相关数据。

第二章“十五”时期环境卫生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市政府十分重视环境卫生工作,持续增加财政投入,社会各界人士亦对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给予极大关注和支持。在各方面努力下,*市环境卫生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各项考核指标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1、体制与机制改革工作初见成效

2000年,*市进行环境卫生管理机构与体制改革,撤销市环境卫生管理局,环境卫生工作的政府管理职能并入*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市属环境卫生作业队伍通过体制改革由事业单位转为国有独资企业,成立一、二、四清和北清集团公司。转制企业对使用的全部国有资产负有保值增值责任,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业通过签订服务合同,根据作业量和作业质量是否达到合同约定支付服务费用,初步体现了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运行成本的市场竞争意识。

2、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制定《*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及与之配套的7项政府规章,制定并多项标准、规范,确定并实施6项关于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生活垃圾经营服务资质和垃圾渣土管理等行政许可事项,初步建立以《条例》为基础、以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法规体系,促进环境卫生建设和管理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3、垃圾处理思路进一步清晰

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和对20*年*奥运会在环境方面的承诺,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出台《*市生活垃圾治理》白皮书,进一步明确垃圾处理总体思路。即由“以卫生填埋为主,尽快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调整为“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科学调整垃圾处理工艺比例,加快生活垃圾以填埋为主的处理方式向综合处理方式转变;逐步建立起城乡统筹、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现代化垃圾治理体系”。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9座垃圾处理设施,日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增加3000多吨,全市布局合理的大型垃圾综合处理中心雏形已经初步形成。通过对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气和渗沥液的治理,实现了内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目标全部实现,比“九五”末期提高近40%。

4、加大环境卫生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力度

4.1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工作

机关、企事业单位、部分街道、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和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工作提供有益尝试。

4.2粪便污染得到治理

采用投资少、见效快的粪便处理模式,城区共建设9座粪便消纳站,总消纳能力4300吨/日,基本解决城区粪便消纳问题。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开展郊区县粪便治理工作,建成4座粪便消纳站。

4.3治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规范建筑渣土管理

*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历史仅有10年,此前无序堆放的垃圾和非正规填埋场给环境和地下水带来影响。按照全市统一组织和布置,采用清运、覆土、绿化等方式,逐年整治五环路以内地区多年形成的非正规填埋场。

建筑渣土初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具有专门管理机构,开展一站式和网络式办公。实行渣土消纳许可证和渣土砂石运输车辆许可证核准制度,从建筑渣土产生源头到集中消纳点实施全程管理。

4.4公共厕所建设和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针对公共厕所不达标和数量不足等问题,加大政府投资建设力度,2001—2003年每年改建200座公共厕所,2004年改建400座,2005年增加到1700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倡导营业场所和公建设施内部厕所对社会开放。规范公共厕所建设改造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管理,严格落实保洁责任制,组建专业检查组,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为群众提供文明卫生的如厕环境。

5、郊区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城市管理范畴

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有计划地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其生活垃圾管理按照城区标准进行。各区县初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采用“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管理模式,通过建设垃圾密闭收集设施、建立保洁队伍、落实专项运行经费三方面工作,垃圾密闭化管理范围由四环路逐步扩大到六环路以外40%的平原地区。纳入管理范围的垃圾得到有效管理,垃圾暴露和白色污染现象明显减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第三章环境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环境卫生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举办奥运会提出的高要求和人民群众环境意识提高,使得*市环境卫生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重点解决以下方面问题。

1、改革尚不到位,不利于环境卫生市场开放

“十五”期间环境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市属环境卫生作业单位向企业的转制,“*”期间需进一步深化区县环境卫生体制改革,强化环境卫生区域责任制,逐步实现管干分离、公平竞争、降低成本的目标。

2、管理相对薄弱,法规标准还需完善

“十五”期间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标准,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政府对环境卫生工作的管理较多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水平与现实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3、设施能力缺口较大,“三化”结构不合理

2005年*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4710吨/日,设施处理能力10350吨/日,处理能力缺口4360吨/日(城区2700吨/日,郊区1660吨/日)。预计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6620吨/日,随着10座现有垃圾处理设施陆续关闭,处理能力缺口将进一步加大至10770吨/日(城区4310吨/日,郊区6460吨/日)。此外,由于历史上缺少规范化处理设施而形成的大型非正规填埋场,仍在污染环境和地下水,也需尽快治理,进一步增加了设施需求。

但是限于城市发展迅速,建设用地紧张,水资源保护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落实处理设施建设用地难度加大,进一步制约设施建设。

现有垃圾处理设施90%使用卫生填埋技术,直接填埋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水分的原生垃圾,作业难度大,加剧土地资源消耗。

4、城乡差距明显,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管理滞后

长期以来,我市环境卫生工作重点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不足,管理落后。

第四章规划目标、任务及对策措施

1、总体目标

2010年

实现20*年*奥运会在环境方面的承诺,初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初步完善法规、规划、标准和监管体系。推进市场化进程,初步形成环境卫生作业的市场化机制。环境卫生设施基本满足需求,城乡环境卫生质量进一步提高。

2020年

充分满足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要求;完善法规、规划、标准和监管体系。形成完善的环境卫生作业市场化机制。基本满足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宜居城市的环境卫生需求。

2、阶段指标

20*年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城区50%,资源综合利用率城区3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区98%,郊区65%。

基本完成全市粪便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粪便集中处理率城区98%,新城80%。

城市道路车行道机械清扫作业率城区70%,郊区50%;机械保洁作业率城区40%,郊区30%。

2010年

设施能力满足需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区99%,郊区80%;工艺比例科学合理,焚烧、堆肥和填埋的比率基本达到4:3:3。

农村户厕改造率90%,粪便集中处理率城区99%,新城85%。

城市道路车行道机械清扫作业率城区80%,郊区60%;机械保洁作业率城区50%,郊区40%。

3、阶段任务

20*年

初步建立环境卫生市场准入制度和政府调节机制;初步建立具有先进科技管理手段的环境卫生作业指挥和作业质量监控系统。

落实农村地区垃圾密闭化管理,提升农村地区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水平。

城区、新城和奥运会场馆周边地区公共厕所基本满足需求,达到国家和*市现行公共厕所建设标准,落实保洁责任制。加强水源保护地、旅游景区、交通干线两侧地区公共厕所建设。

城区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满足奥运需求,清扫保洁质量达到有关标准。

2010年

加大环境卫生科技含量,建立完善的环境卫生管理系统。

实行环境卫生作业和设施运行特许经营制度,完善环境卫生作业市场。

各类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得到有效控制。

城区、新城、旅游景区和区县重点地区公共厕所布局合理、全部达到建设和管理标准,农村公共厕所基本满足需求。

农村地区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

实现全市建筑垃圾全过程规范化管理。

城区、郊区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全面实现规划目标和标准,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貌明显改观。

2020年

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完善,环境卫生作业和设施运营市场全面开放,社会依法监督机制健全。

全面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标,各类非正规垃圾场得到全面治理,杜绝原生垃圾直接进入卫生填埋场;粪便无害化处理系统完善。

全市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文明卫生、方便适用。

全面实现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提高城市道路洁净程度。

4、对策与措施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和环境,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抓住城市发展进入战略调整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时期,运用科学发展观,站在新的高度,确定全市环境卫生专业发展方向,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新需求。

4.1深化体制改革,转变管理机制

(1)推进环境卫生体制改革

根据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和增量改革、存量试点原则,逐步培育环境卫生作业市场。

推进区县环境卫生作业队伍企业化转制。

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坚持政府投资为主,继续推行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新建项目实行特许经营制,通过招投标确定投资建设和运营者;对现有垃圾处理设施运营进行改革试点。

(2)强化区域责任制

环境卫生工作统一规划、区县为主、三级管理,强化区域责任制。

市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法规、政策、规划、标准,并加强检查、监督和考核,促进环境卫生规范化管理;按照特许经营方式组织实施市级重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项目;制定全市性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措施,协调突发事件的环境卫生应急处置;组织全市性重大活动的环境卫生保障。

建立健全环境卫生责任制,将环境卫生发展指标纳入区县年度考核。

区县政府负责落实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负责区域内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及对区域内环境卫生工作的管理;负责落实本区域内环境卫生市场的监督管理,重要活动的环境卫生保障以及辖区内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3)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坚持“污染者付费”原则,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在全社会树立依法缴纳垃圾处理费的意识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意识,建立垃圾处理经济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促进垃圾源头减量,缓解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矛盾。

4.2加强规范管理,促进依法行政

(1)健全环境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在现有法规框架的基础上,加快修改、制定相关法规、规章和管理标准。立足于促进环境卫生管理和制度创新的实际需要,增强立法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构建循环经济社会为目标,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规范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充分发挥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综合作用,促进管理效能的发挥;突出环境卫生综合立法与专项立法的配套和衔接,使管理内容更科学、合理和明确,管理覆盖面更全,更具有强制保障力。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科学的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使环境卫生建设和管理各个方面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建立环境卫生作业监管体系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建立环境卫生问题主动发现和反应机制,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对全市环境卫生状况及作业进行监督,对环境卫生问题主动发现、及时反馈并做出处理。加强对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的规范化管理,防治出现重建轻管现象,保证环卫设施发挥应有效益。

建立环境卫生社会公众评价体系,搭建并拓宽与公众交流的信息平台,不断提高公众对环境卫生的满意度。

(3)严格执行基建程序和审批制度

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基础设施建设程序。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保障投资效益和环境质量。

对于社会其它应配套建设环境卫生设施的工程项目(如道路改扩建、小区建设等),必须严格履行行政许可审批制度,确保垃圾收集站、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

4.3加强垃圾源头管理,实施垃圾总量控制

实施责任区域总量控制,建立垃圾减量化有效机制,逐步实现垃圾的控制性增长。

加强垃圾源头管理,促进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通过制定政策,依靠科技,控制垃圾源头产生量,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积极营造舆论氛围,鼓励市民自觉参与源头分类。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收集管理,逐步建立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管理运行体系。

4.4加大农村投入,城乡统筹发展

(1)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扶持与投入

贯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方针,加大财政对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探索适合农村垃圾处理的方式,加快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建设速度,解决农村地区环境卫生设施不足问题。

(2)落实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任务

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垃圾密闭收集系统。郊区各区县按照全市规划建立1—2座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保证所收集的垃圾全部进入指定处理设施。对农村公共厕所、户厕进行改造,达到标准。

4.5提高科技含量,加快设施建设

(1)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期间,通过设施的新建和改建,减少原生垃圾直接填埋量,调整工艺技术比例,焚烧、堆肥、填埋工艺处理比例为4:3:3,初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向综合处理方式的转变,提高资源化利用率,基本实现垃圾处理技术结构的调整。

根据生活垃圾产生量、成分和分布状况预测结果,综合垃圾处理阶段目标,“*”期间新建生活垃圾转运站7座、处理设施27座,届时全市将拥有生活垃圾转运站12座、处理厂(场)32座,具有每日接收16510吨—18215吨生活垃圾、1200吨餐厨垃圾的能力。

(2)粪便消纳站

随着全市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进度,各郊区县新城均要建设粪便集中消纳设施,实现粪便有序处理。“*”期间新建粪便消纳站9座,新增处理能力3400吨/日。

(3)建筑垃圾处置场

实现全市建筑垃圾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全市建设4座建筑垃圾处置场。

(4)预留2020年项目建设用地

预计2020年*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将达到18000吨/日,为实现垃圾治理规划目标,2010年末期就需启动新一轮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做好2020年建设项目用地预留工作。

4.6健全道路清扫保洁体系、提高冬季除雪应急保障能力

建立完备的道路清扫保洁应急体系、信息化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完善道路清扫保洁监管体制。加大投入,采取激励扶持政策,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作业率和机械化保洁作业率。推广道路清扫保洁新型工艺,落实*市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标准和要求,减少道路交通扬尘污染,提高城市道路洁净程度。扩大中水在作业中的使用,节约水资源。

建立“统一指挥、能力完备、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道路除雪应急系统。实行“机械除雪为主,融雪剂除雪为辅”的作业方式,控制融雪剂使用量,提高除雪时效性。

4.7解决热点问题,提升环境卫生水平

(1)有效控制非正规垃圾填埋场

按照区域责任制,由内向外、由重点到一般和分类指导的原则,“*”期间要优先治理重点地区(五环路内、奥运场馆周边、铁路沿线、南水北调沿线、水源保护区)及污染严重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

加快郊区农村垃圾密闭化管理工作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垃圾暴露和非正规填埋场问题,在生活垃圾处理和管理水平提高过程中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非正规垃圾填埋场问题。

(2)继续推进公共厕所建设、改造和管理工作

提高公共厕所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方便、卫生的如厕环境。通过新建公共厕所,解决合理布局问题。执行行政许可审批办法,加强对新建、改扩建工程中配套公共厕所建设的监管审核力度,不造成新的遗留问题。

4.8建立和完善投资回报机制,落实资金保障

环境卫生保障措施篇9

1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原因

一是经济治安保卫组织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工作的广泛开展,各防护部位的岗位定员也随之减少,有的要害部位不仅没有门卫,当班职工也屈指可数,应付日常工作都十分紧张,在治安保卫工作方面投人的精力当然更是少之又少了。因此,保卫工作出现了普遍弱化的趋势。

二是治安保卫组织的执法性质不明,职责不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企分开是大势所趋,公安、保卫职能也进行了分离。企业保卫组织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不具备执法者(机构)的主体资格,法律上不可能再确认其享用执法权。没有合理、合法的执法手段和权利,即使面对被盗、闹事事件也只能望而兴叹,做一些“亡羊补牢”的工作,致使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稳定的环境无法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三是治安保卫设施、人员更新得不到保障。企业改制后,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对警卫守护部位治安保卫工作的投人都大幅减少,多数是维持原有的水平,而无力投人资金添置新设施,更谈不上引进新技术。此外,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企业保卫队伍人员老化严重,人员更新换代迫在眉睫。

四是外部治安环境严峻。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所用的设备越来越成为违法犯罪分子袭击的主要目标。企业周边村民、少数社会闲杂人员及部分单位把“致富”的目光瞄准了企业,大肆盗窃和破坏企业的生产物资和设备器材,严重侵犯了国家的利益、干扰和破坏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五是现在正值经济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没有理顺,各种保障措施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企业需要减员增效,需要改革创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触及部分职工的切身利益,这些矛盾、问题的存在,不仅给当地社会治安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也给企业改革发展本身构成了巨大威胁。

2加强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对策

面对企业改制和内保条例的实施为保卫工作带来的影响,保卫部门要抓住改革所创造的有利条件,积极消除不利因素,努力适应企业改制的新要求,更好地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特别是安全保卫要害部位的管理。

(一)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改革形势。企业内部的保卫组织要积极与公安机关加强联系,加强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服务意识,调整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尽快实现由行政干预向依法监督指导转变,切实依法履行对企业的保护、服务、监督、指导、检查、处罚等职能,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发展服务。由于企业内部的保卫组织性质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应尽快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尽快树立积极、主动、独立开展治安保卫工作的意识,主动地把保卫工作纳人企业管理的轨道,围绕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大胆组织实施,为企业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二)深人科研生产第一线调查排摸,为维护企业安定团结献计献策。企业改制,各种不安定因素必然增多,保卫管理人员要切实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深人企业基层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改革发展情况、财物情况、周围环境情况及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等,对可能发生激化的因素和苗头,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和企业领导预警报警,当好参谋,提出解决的方案,协助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尽力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防止造成不良影响和社会危害,影响企业生产的经营活动。

(三)加强宜传教育,完善制度措施。目前,企业治安形势仍然很严峻,违法犯罪上升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只有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才是提高人们防范意识最基本的措施和途径。

(四)加强指导监督,落实防范措施。在公安机关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要经常深人基层进行指导,认真分析本单位的治安形势,向企业领导人提合理化建议,抓住重点和薄弱环节,准确划定要害部位,落实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大力发挥科技在企业内部保卫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宣传推广使用技术防范措施,加大防范工作的科技含量,消除各种隐患和漏洞,确保企业要害部位的安全。

(五)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群防群治机制,及时严厉打击各种危害企业发展的违法犯罪分子,为企业提供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对改革中出现的纠缠扭打、辱骂恐吓、报复殴打、伤害杀害企业领导的案件,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严肃查处,理直气壮地为企业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环境卫生保障措施篇10

工作目标

根据区政府统一部署,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理甲型H1n1流感疫情,确保甲型H1n1流感病情不蔓延,不扩散;确保甲型H1n1流感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确保重症病例得到最好救治,不出现死亡病例;确保不出现负面热点和市民恐慌,保持社会稳定和谐。

工作原则

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反应,高效处置、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组织机构

为正确分析判断疫情形势,保障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成立井岗镇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文件另发),统一组织协调全镇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各村、居、开发区按属地管理原则,成立相应组织,建立健全防控工作体系。

工作内容及措施

(一)实行包保责任制

1、镇领导和镇机关部门包联到村、居,村、居包联到村民组、小区,各级干部包联到患者个人,层层落实包保责任制。同时充分发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作用,将村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医务人员吸收到包保小组。

2、包保范围。被包保人员是指已经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

3、建立档案。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村、居、开发区为责任主体单位,对被包保人员实行逐人登记,并于5月15日前报镇爱卫办。

(二)信息收集

1、自5月8日起,各责任单位每天将辖区疫情报至镇爱卫办,实行零报告制度。

2、镇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天将已患病人的病情症状等病例动态反馈至区疾控中心。

(三)医疗救治

发现疑似病人后,包联责任人应立即督促家人将其送往指定医院就诊,由镇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区疾控中心进行确诊。

(四)疫情处置

1、疫情确诊后,由区疾控中心和镇卫生服务中心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疫情处置控制疫情蔓延,镇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合工作。

2、辖区责任单位负责出院病人每日疫情追踪随访,上报镇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清洁家园活动

1、责任单位以社区宣传栏、黑板报、墙报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开展防控甲型H1n1流感知识教育,告诫群众流行季节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者接触,纠正不良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

2、做好“三改、三清、四灭”活动,集中开展环境清理,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创造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六)加强卫生监督检查

镇爱卫办配合区疾控中心对辖区餐饮业、食堂、生活饮用水质量进行检查,防止食源性感染,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场所要严管重罚,直至取缔其经营资格。

(七)强化业务培训

镇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联系区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对我镇各责任单位一线防控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熟悉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八)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各责任单位应加大经费投入,按照应急处置的要求,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保障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

2、人员及应急保障。责任单位要明确专人分管,专人负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镇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强化日常应急管理,组建了三个工作小组。

①信息组。成员。职责:收集患者信息并及时上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随时掌握并报告疫情动态。

②宣传组。成员。职责:开展防控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活动。

③疫情处置组。成员。职责:配合区相关部门做好医疗救治、送诊和疫情处置工作,控制疫情蔓延。

3、物资保障。镇爱卫办做好消毒、杀虫等卫生防疫药器械的发放工作。

加强检查,落实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