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4:24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篇1

关键词: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模式;量化评价;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业单位对于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有着特别高的要求。另外,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技能教育,还要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其能够符合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这使得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培养模式的创新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在当下,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理念创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职业素养的概述

在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中,职业素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锻炼来不断地积累。这一方面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人职业能力和习惯的体现。而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包含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学生所掌握的一些职业技能,包含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一些证书等,这能够体现出学生在今后发展中的外在表象。而隐性职业素养则指的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意识,需要通过长时间的鉴别才能够体现出来。隐性职业素养对显性职业素养起到一定的决定性和支撑作用。对于隐性职业素养而言,显性职业素养能够通过一些外在表象来体现出隐性职业素养,而隐性职业素养则对从业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还应当把培养的重心放在隐性职业素养上。这能够使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得到同步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整体培养。

二、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

(一)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在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促进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这也已经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隐性职业素养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来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更进一步地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重视度,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职业生涯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长期的教育中,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显性职业素养,而缺乏隐性职业素养,降低了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低下已经严重影响了其就业的稳定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实现学生就业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全面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目前,在我国就业市场上,高职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差,其发展不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使得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只注重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素质达不到就业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学生就业困难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的原因主要是高职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隐性职业素养。面对目前这种形势,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改变职业教育的方法来实现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提高。这样能够从最根本上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在今后的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

(一)职业指导理念的树立

1.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目前,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只是通过招聘会、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而不能从对职业的认知和锻炼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全过程的指导。这使得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在加强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同时也应克服传统就业指导的缺陷,实现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能够充分体现出职业指导的理念。职业指导理念的应用不仅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加强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教育,还应更加注重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2]。

2.加强全程化指导的构建在长期的职业指导过程中,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会在毕业来临之际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的技巧,或者是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这些虽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临时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没有能够获得关于职业道德以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使得在就业时没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指导全程化的构建,将职业指导深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和培养当中,加强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刚进入学校时,高职院校就应通过分析各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需求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来进行专业的选取。另外,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职业对于职业素养标准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就业标准的同时实现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能够全程化地引导学生对于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塑造。

3.实现全员参与对于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在经费、师资以及思想认识等大量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的制约下,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只是通过专门的部门和教师来进行指导,导致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整体性,不能够全面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实现全员参与来提高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将职业指导中的任务进行分解,加强对于每个部门的分工,使其在工作中能够积极配合。另外,各个班级的教师也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专家讲座、交流会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学生能够了解当下的就业政策,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计划,使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一定的主动性[3]。这样能够在校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就业氛围,全面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

4.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对于自身人生的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而职业指导是指指导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使其能够进行自由的分析和判断并最终得到一个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职业指导应以学生为本,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应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使学生在了解了自身的优缺点的同时能够确立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样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自己的目标的选择以及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今后的职业发展,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5.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职业指导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要通过就业的指导和分析职业的发展来实现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目标的建立,还应加强对于学生的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沟通、管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文化平台,加强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的塑造。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国情以及社会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来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理论内涵,使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

在日常行为规范中,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制定一套训练方案,从而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学校应加强考勤制度的建立,使各个班级的学生能够准时上课,杜绝迟到早退现象的出现。其次,在课堂中,学校一方面应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坐姿,另一方面也应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使学生在规范行为的同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最后,学校应组织学生对各个班级的卫生进行检查等。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加强对于职业素养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三)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将职业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第一,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来实现全程化职业指导的构建,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以及对于自身的职业方向的定位。另外,课堂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谋生,还能够通过施展个人的才华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服务。第二,指导员可以通过对学生提出要求来加强学生的责任心等方面的锻炼。另外,指导员必须通过成立一个班级内部的管理部门来加强对于学生的卫生以及外表形象的管理,使学生在注重自身形象的同时也能够注重公共区域的卫生。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不应当只局限于职业本身,还应当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环境、内容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4]。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还应当使学生更注重创业和谋职的重要性。

(四)校园文化的营造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来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来体现自身的生活理念和工作态度的积极性。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培养自身的思想精神,开阔自身的胸怀,使自己置身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当中。这样能够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对于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第一,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企业管理和制度建立的校园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来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这样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之前加强对于企业制度、管理以及成果的了解。第二,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管理和制度引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当中,使企业的管理理念更好地渗透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为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创造更多的机会。第三,高职院校的领导也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来实现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当前的用工情况来调整培养目标,从各个方面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5]。

四、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研究

(一)量化评价体系的构成

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体系主要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方面构成。第一,职业意识是指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心理反应,能够实现对于行为和活动的调节。职业意识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内容,主要通过法律、制度等来体现。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第二,职业知识主要包含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两个方面。专业知识主要是指从业者所具有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通用知识主要是指从业者所应了解的一些最基本的管理和经济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业者在职业当中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条件,而通用知识则是从业者在职业中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第三,职业能力是指从业者的综合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从业者的就业方向,也能够体现出从业者在职业中的成就[6]。

(二)量化评价的方法

首先,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应当被分解成许多子目标,再将子目标分解成更细小的目标,使其形成一个具有层次化的评价模型。在这个评价模型中,隐性职业素养的整体水平位于模型的最上层,属于最抽象的一部分,而隐性职业素养中各个具体的元素则位于模型的最下层,属于最具体的一部分。其次,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最具体的内容进行识别。最后通过逐步综合形成来实现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整体评价。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更应当注重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当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从各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也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责任心等的培养。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使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得到更好的考察。总之,这些方式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现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我国社会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2]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2).

[3]王欢,杨杰.基于“冰山理论”浅谈对高职护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4,(6).

[4]欧阳冬梅,张玉荣,焦江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培育途径分析[J].职教通讯,2013,(11).

[5]朱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篇2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素养;网上平台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通过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并专门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及职业行为习惯,但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依然存在不足:1.企业参与度低。职业素养源于企业,服务企业[2]。但多数高校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没有与企业高度互动,将行业需求真正的融入校园和课堂,企业只有在学生实习实践时,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向学生展示企业文化,岗位要求等,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职业技能,仍存在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相脱节的问题。2.师资队伍薄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素养教师队伍不稳定,并且多由政治教师兼任,职业素养应紧贴行业需要,但是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对行业动态及岗位需求的了解很少,这也反映出了高校对职业素养培养质量的认识错位。3.教学环境单一。目前,在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但依然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上,将课堂局限于教室上,没有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延伸到岗位上。

二、“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研究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共有五个重要的参与角色,即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及教学资源。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针对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也迎来了巨大转变,企业、学校、教师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1.“互联网+企业”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互联网+企业”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参与度低的问题,缓解由于地理环境、工作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学校与企业沟通少、学生职业素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脱节的局面。通过互联网,学校可以实时获取行业企业动态,企业也可以随时关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评价及意见反馈,并在招聘时,对学生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全面掌握。2.“互联网+教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互联网+教师”模式可以解决职业素养教师队伍薄弱的问题,学校可以聘请行业企业中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职员作为企业教师,使用互联网将实际工作状态展现给学生,通过企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借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下,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数据库管理和双向交互功能,对每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过程进行记录与跟踪,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培养计划。3.“互联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学生不能时刻在企业中进行学习,而线上共享解决了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企业将员工的实际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工作状态通过视频、课件等形式在职业素养教育平台上,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反复感受、反复学习的实际需求。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篇3

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强调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财富。而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自然离不开书籍。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看有关职业素养的书籍。尤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学习强化了自身的技术能力,为以后的就业道路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但是,也要让他们明白职场中不仅仅需要技术,还需要职业素养。让他们通过书籍明白职业素养的内涵和意义,明白职业素养对他们以后职场的影响有多大,进而逐渐自主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比如,在与学生谈论“职业生涯”时,教师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这本书推荐给学生。这本书讲解了职业素养的四个维度,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一流员工的十大职业素养》推荐给学生。这本书围绕“职业素养是一流员工之魂”这一核心,详细讲解了一流员工的十大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关系学生的职业生涯,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阅读相关书籍,用书籍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为以后的职场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组织有关职业素养的讲座,引起学生重视

学生是需要鼓舞的,如果教师一味地告诉他们职业素养如何重要,可能无法引起他们的重视。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关职业素养的讲座,让专家来告诉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毕竟在学生眼中,专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专家说的话比较专业、有效,能够动员他们,让他们了解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通过讲座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端正职业价值取向,进而努力发展自身职业素养。比如,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有关职业素养的讲座,邀请专家来开导、动员学生,让学生知道现在职场中的残酷。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感受不到职场的“腥风血雨”,无法了解职场中的“残酷”,而专家的讲座会让他们感受到职场并不像学校,也能让他们知道职业素养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是何其重要。尤其中职学校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的院校,学生也是以学习技术为目标,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篇4

【关键词】辅导员;“6素”;大学生;影响

1高校辅导员角色现状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关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中指出:“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3],是保证我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也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保障”。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素养中加深理论修养,拓宽信息和视野,将有力地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并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规划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2高校辅导员的“6素”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学生工作内容的变化,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4]。辅导员工作已经进入“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三位一体的角色阶段。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已经成为当前企业招聘学生判断标准之一,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长,接触频次最多,交流思想最为深刻的老师。辅导员的职业素养,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启发作用,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高校的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在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对做好学生工作至关重要[5]。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也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这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入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阶段。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工作的要求”和“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的有关规定,归纳出了辅导员队伍应该具备的“6大素养”,即: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和信息素养。

3“6素”对大学生职业生素养的影响

3.1高校辅导员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政治素养

大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辅导员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具有较深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深化“自我”理念认识和加强经营自我的观念,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积极主动性普遍不高,缺乏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对于自我认知的偏差是导致他们对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有误的直接原因,所以我国高等院校需要通过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在校大学生对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做出有效高质的教育[6]。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职业素养不应当只限于毕业生,而要从全体大学生入手,从新生入学伊始,到学生毕业为止,循序渐进地渗透教育理念,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进行跟踪式的全程辅导,将教育理念深深植根于大学生的内心,从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合理安排大学生活。

3.2高校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道德素养贯穿始终

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求辅导员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辅导员的工作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工作无法量化,工作中有一定的随机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工作无比热爱、无限忠诚[7]。对于一年级新生阶段职业素养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认知,大学一年级是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过渡期,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阶段,也是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时候。二年级,首先是要深入的了解所学专业,通过专业基础的学习,了解这个专业到底以后会从事哪些工作,其次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认清职业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以便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三年级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选择几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职业进行比较分析,进行细化,看自己最适合于哪种职业;其次要深入了解所选职业和相关岗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如何为之做准备,要利用假期到自己所想要的职业岗位或目标组织进行实习,通过学习和兼职了解社会,为以后融入职业环境做好准备。四年级,首先进一步确认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来说是可行现实的,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职业信息,向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教师和其他专家请教;其次是参加求职招聘培训,了解求职应聘技巧相关的法律及当年的就业政策;通过几年道德素养的培养,具备一名职业人的基本道德素养,辅导员的道德素养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产生一定的影响[8]。

3.3因材施教,高校辅导员要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心理素养的辅导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性格、爱好、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个体辅导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个性特长,按照个人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职业素养的指导[9]。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的脆弱,辅导员的日常谈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大事大非面前要冷静的思考,做到心理素养过硬。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和活动中的心理表现,会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导员面对学生工作的繁杂,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辅导员具备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来面对工作。良好的心理决定辅导员拥有健康的心态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遇到困难和复杂问题时,沉着应对,适时调整好心态,始终积极阳光的面对工作。在大学生们走上工作岗位上,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积极阳光的面对工作。

3.4高校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能力素养培养

构建学生发展平台大学生职业素养最终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辅导员在帮助学生设计生涯的同时,还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学生发展平台,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科技节、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模拟招聘和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等[10]。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辅导员一方面应鼓励大学生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辅导,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帮助大学生合理制定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不断发展自我潜能。

3.5高校辅导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素养的养成

丰富的知识和工作能力。高校辅导员是造就新时代大学生的灵魂工程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不仅要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天文地理、文艺影视、网络媒体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在知识的数量、种类和层次上都要高出大学生,并能走在大学生思想生活发展的前列。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应该具备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影响学生管理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11];教育研究能力反映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和研究,影响对未来的发展。在日常的主题班会中,在辅导员的微博中,能够有一种引领的作用,一种学习态度,一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学习的方法,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3.6高校辅导员要做好毕业生职业状况的跟踪调查工作――信息素养的培养

把毕业生职业状况纳入大学生职业生涯工作视野,走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学生工作状况是检验生涯规划效果的最好标准。已就业的往届毕业生是就业工作中丰富和宝贵的资源,与他们保持必要的系,进行毕业生调查是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生涯规划效果好坏的试金石,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看到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加以改进,也有利于更多地了解社会当前的职业状况,同时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媒体和新媒体来传递信息。

综上所述,辅导员的“6素”贯穿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全过程。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的朋友,也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关注他们成长的幸福过程,从入校、培养、到毕业以及毕业的关注[12]。而辅导员的“6素”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起到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振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25.

[2]赵玉苏.学生发展理论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启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3]江芳俊.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问题的思考[C]//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2010-01-11.

[4]郑秀红.论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教育与职业,2010(11).

[5]梁慧超,等.试论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体系的构成[J].职业教育研究,2010(8).

[6]黄林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初探[J].江苏高教,2011(3).

[7]王明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82.

[8]张希跃.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2).

[9]杨凤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10]查旺斯基.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2).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篇5

一、职业素养及其重要性

所谓职业素养,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学科专业与职业道德素养同等重要,尤其是后者。首先,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符合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不仅出现了期货市场、产品市场、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还出现了信息市场、人才市场等。在大学生进行就业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职业素质,提高择业与就业能力,实现成功就业。职业素养是人在社会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规范和要求,个体行为总和即职业素养,行为是表象、素养是内涵。对于职业素养而言,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职业道德、意识以及行为习惯和技能,其中职业素养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应当立足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典范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们树立职业典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传播正能量。从当前国内形势来看,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将特色鲜明,是大势所趋,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努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其实践性非常的强,因此应当加强实践,通过树立典范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建议借鉴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老师走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培训路线。老师在结束一段教学以后,就去企业顶岗锻炼,熟悉当前旅游管理现状、社会发展和市场动态需求,全面了解和掌握旅游人才职业素养培育需求。

(二)科学考评,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应当与就业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要对现行考评机制进行改革,既要加强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又要注意学生职业素养的考评。比如,建立诚信档案,尤其对学生对规章制度遵循、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对旅游从业方面的认识和诚信意识等,进行严格的考评,而不是对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在此过程中,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职业素养培育反馈机制,由毕业生、企业、实习生以及在校生构成调研组织。在此过程中,定期对上述信息收集,不断改进培育方案,经专家审定,用以教学计划方案的调整参考。

(三)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素养培育的基础和得以提高的保障,职业素养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分三个阶段,即通过课程设置让学生们全面认识旅游管理行业;采用Swot法帮助学生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让学生全面自我认知;在上述基础上,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1.职业认识。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内,每年将有超过100万旅游从业人员,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与培训,尤其是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老师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行业介绍,让学生们初步对旅游管理专业有所了解。(2)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老师可通课堂教学,给学生讲解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对旅游职业要求、晋升以及职场规则等,深入了解。

2.自我了解。正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应当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然而,对自己的全面了解并非易事,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辅助。首先,引导学生对旅游行业进行初步的认识,指导学生通过Swot法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尤其是外在体貌形态、气质、性格特点以及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剖析。其次,在上述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机会以及威胁等因素的全面分析意见和建议,指导和帮助他们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对自己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最后,经过实践锻炼,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会有更深入的认知,此时老师再给予他们一些建设性指导意见,使学生能够在清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不断修正职业规划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3.自我成长。学生的自我成长是职业规划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让学生正确认知职业的根本目的,以此来形成职业目标。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认识职业和自我定位以后,帮助学生进行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不断的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辅助学生做好详细的职业规划书,并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个人的职业素养,从而实现自我成长的目的。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篇6

关键词:职业指导;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传统的“分配制”就业模式被打破,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非常大,就业形势严峻。面对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不但需要追求就业率,而且还要考虑就业质量和终身的职业发展,故职业指导显得日益重要。职业指导作为新兴的、极为复杂、具有较强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工作,为求职者就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提供咨询和指导。在职业指导过程中,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成为职业指导工作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人职匹配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分析职业指导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并探讨提高职业指导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途径。

2职业指导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从事某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与其他它职业相比,职业指导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会更高。职业指导从业人员应具备包括坚定的职业意识、良好的道德素养、专业的知识素养、较高的能力素养等职业素养。

2.1坚定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素养的重心。各种职业从业人员从事之前需充分科学地认识该职业,具备坚定的职业意识。职业指导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要求从业人员以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认真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故必须拥有强烈的责任感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职业指导工作较为复杂和繁忙,从业人员长期面对这些工作难免会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从业人员要有积极的心态;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责任感要求工作认真负责并具有主人翁意识,把不同求职者的需求视为己事,树立为人服务的强烈责任感意识;任何职业都需与时俱进,面对职业市场的瞬息万变,职业指导从业人员需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时刻站在时代的前端。

2.2良好的道德素养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灵魂。职业指导从业人员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引导服务对象拥有积极的“三观”和求职态度;职业指导需与各种人打交道,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是职业指导人员职业道德的根本出发点;职业指导需收集、共享和利用信息,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从业人员需具客观真实的职业道德。

2.3专业的知识素养

职业指导属于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不但需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咨询学等知识,而且还要熟悉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能帮助求职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发职业潜能。面对性格迥异的咨询者,职业指导人员需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需求,再利用心理咨询和指导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知识;从业人员的管理学和咨询学的知识背景,有利于其更好地根据咨询者的情况进行职业的规划和指导。

2.4较高的能力素养

除了拥有一定的知识素养,职业指导从业人员还需具备一定的基本能力即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职业指导实践能力。职业指导需与人直接打交道,因此从业人员需有较好的口头、文字、数据计算、非言语等表达能力,与人交往,以诚待人、善解人意;职业指导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需面对复杂的现象和错杂的信息,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能分析、处理纷乱的信息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从中了解职业市场的变化、求职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提高工作的有效性;职业指导实践性强,从业人员应有较高的的实践能力即职业介绍和咨询能力、职业测试和解释能力、调查统计分析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3提高职业指导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途径

3.1加强学习,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意识和道德素养

职业意识是职业素养的重心,道德素养是职业素养的灵魂。职业指导从业人员需不断加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职业意识和道德素养。通过多种途径,熟悉并掌握职业指导的理论,努力提高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和道德水平。以求职咨询者为中心,树立服务意识,客观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想法,减少自己的主观偏见,在体谅他们的困难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专业的角度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服务。

3.2多方重视,建立完善^续教育和培训制度

职业指导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继续教育和培训是提高职业指导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首先构建并完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条件。职业指导从业人员可进行坚持岗前培训、骨干培训、专题培训、日常培训、自我学习和集中学习、中长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培训。此外,职业指导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升离不开社会实践,应通过深入社会和生产的一线,进行企事业单位的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3.3多举并措,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养成

职业指导具有多样性、前瞻性的特点,工作中需面对复杂的现象和错杂的信息如政策信息、市场信息、个人信息等多方信息,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预测是职业指导的重要环节。故首先需提高职业指导从业人员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预测的能力。其次,提高从业人员的测评能力,利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对咨询者的能力水平、行为特征和个人需求等进行系统的测评,更有利于从业人员科学地指导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三是建立完善对职业指导从业人员考评机制,科学评价职业指导工作成效,促进职业指导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自我强化和职业养成。

参考文献:

[1]阮春峰,韩玉洁.试论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J].文教资料,2013(2):135-136.

[2]刘鹏,薛建鹏.试论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J].成人教育,2013,33(1):107-108.

作者简介: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篇7

1.教育理念方面。高职院校缺乏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没有将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全过程,未能建立起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其根源在于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展岗位职业素养教育重视不够。加之,高职院校未能打破狭隘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与人文情怀等的塑造,削弱了对学生思想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

2.素养教育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受功利思想影响,重技能轻素养,过分追求专业技能,忽视素养教育。[2]其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以单一专业教育取代职业素养教育,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对学生技能的训练,素养教育仅是纯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

3.课程教学方面。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仍以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缺乏体现行业特色的职业文化内容,特别是缺少职业文化的熏陶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之,实践实训场地也缺少职业素养教育的氛围,缺乏职场应有的素质教育,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

4.教学师资方面。职业素养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理论功底以及就业规划、指导等实践经验。[3]而高职院校符合这种专业化要求的教师极少,从事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一般都是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职场经验、人生阅历有限,缺乏实训与实习的指导经验和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背景。

5.培养机制方面。高职院校缺乏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校企互动、实训教学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培养机制。课程教学中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价值观、管理风格、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等内容涉及较少,学生难以深入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内涵,未能构建起从标准、内容、途径到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虽然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过分强调就业导向下的专业技能,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的养成、引导和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这应引起高职院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融合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已成为企业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现今社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关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学生的“职业素养”上。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以增强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1.深化教育理念。高质量的人才应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有机统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只是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而提高职业素养则更多地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才是理想的人才教育。[4]为此,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理念,切实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贯彻、渗透到学校事务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校培养的全过程。要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以提升学生潜能为重点的职业素养教育新模式,要彻底改变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或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和文化讲座的狭隘认识,切实将职业素养教育落实到高职院校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注重素养培养的过程教育,并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机制。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多方参与,共同制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标准与体系。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力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职业素养的情感体验,将素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于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和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2.建强师资队伍。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态度及实施能力直接决定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效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化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根本保证。只有每一位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自觉地将素养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之中。一是多渠道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以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为平台,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和职业素养能力;选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和职业综合能力;定期安排中青年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顶岗锻炼,让教师了解所教专业现状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二是创新机制,优化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精心设计、科学安排教师培训工作,要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要适时安排职业素养课程教师指导专业教师的渗透性素养教学、课程设计,提高技能培养与素养教育的相融性;定期开展以素养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素养教育校本培训。三是聘请企业或科研单位优秀人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把企业对员工的的素养要求引进学校,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

3.构建培养机制。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探索并建立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行为准则等职业素养要素,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依据,并构建技能培养、素养教育融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一是将职业素养教育落实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精心设计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做好职业素质教育的全程渗透、技术要素的有机融合。同时,要把隐性教育嵌入学习过程,通过“第二课堂”形式的职业活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二是融职业素养教育于专业教学中。将职业素养培养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并在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并贯穿于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课堂讲授和实训实践为主阵地,课堂上有理论支撑,课下延伸到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环节,把职业素养的养成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三是整合高职院校现有的学科性公共基础课程,实现与后续专业技能培养课程的有效衔接,不断探索专业技能与素养教育的独特载体、途径、方式与方法,形成一批职业导向、素养融贯的优质课程,通过课程文化的感染力来承载专业教育的人文理念和职业追求。

4.建构评价体系。建立标准,丰富手段,构建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建立与企业对接的技能与素养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分析研判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认真编制对接适应企业需求发展的人才培训、培养计划,科学制定与企业对接的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价考核中,要避免理论与专业实践考核的脱节、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评价的脱节,考评应在真实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场所进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企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现场对学生进行考评,逐步将企业对员工的综合考核要求转换为学生在校考核的评价标准,构建技能考核、操行、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二是建立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明确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开展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评估,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与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创设教师自觉学习、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三是建立标准,丰富手段,形成机制。可先从课程考核入手,突出对职业规范的要求,细化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体系,将职业素养的评价目标分解成以课程、实践项目、活动等为载体的若干子目标,逐步形成一套层次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36-03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技能”的影响,不约而同地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放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后边。对此,本文试分析高职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并针对高职生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提出高职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作风和职业道德等。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是隐形的,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可以纳入一个职业人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的范畴,它受到来自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会随着职业人的阅历等因素而发生一定的改变。职业技能是显性的,属于职业技能范畴,是指职业人可以通过专门的、专业的培训或学习(如大学专业学习)来获得对某些职业技能的掌握,并会在越来越多的实际运用中逐渐得到职业技能的提升,直至成为某些职业技能领域的专家,如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口语水平、账目管理技能等。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振洪在做题为“高职教育呼唤质量意识”的报告时指出,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职业生涯模糊、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面不宽等问题。追究其原因,这些都直接指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大力宣传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可见职业社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的要求,已经列入明文规定且日趋规范。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在这种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方向。可见,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一)部分职业院校相对偏重专业技能教育,教学与育人工作没有形成合力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因为岗位和职数的设置原因,大多都分为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团委、后勤管理(或服务)处等几大部门,每个部门的主要职责都已明确,且这些部门大多由不同的学院领导分管。这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各施其责、各自行事。教学是第一要务,因此教务部门在工作中占主体地位,主要开展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学工团委等部门是仅次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二课堂”,但是却担负着整个学校所期盼的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工作和主要职责。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部门对学生工作部门的老师说“你们的学生如何”,而不是“我们的学生如何如何”等这样的句子,可见,在现行体制下,部分高校的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主要还是依赖学生工作部门。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工作的老师们又因岗位限制、自身素质等原因,不能较好地将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有效地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来开展。这样的现状,使得占了主体教育工作的教学活动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教学,而对职业素养培养相对关注较少。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工作部门的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也经常没有结合学生专业实际来开展,所授内容“放之四海皆准”,对学生与专业相结合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作用不大。可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中没有形成合力。

(二)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有效性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为第一课堂的思政或人文教育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在第一课堂实际工作中,思政或人文教育课程,大多采用合班教学或公共选修课教学的方式,有时会因为结合专业教育和结合学生实际教育不足,大多会出现这些课程的教学实际是将书本知识向学生直接传授,没有结合实际专业来主动开展,使学生在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没有能在这过程中有效地理解、思考、体会并实践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没能将职业素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固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在第二课堂的实际工作中,因受到教师个人职业素养、专业背景等原因的影响,同时面向来自学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有时在开展与专业技能结合的工作中,力不从心。

(三)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近年来,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发展壮大,教师队伍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且不少学校的教师队伍在教师的年龄层次、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优化。但是有不少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就到学校工作,没有相关企业和职业的从业经历,对职业素养缺乏真实的感受、体会和理解,不能满足培养和教育学生形成所需职业素养的需求,尤其是学生工作和团委的教师,在学校组织招聘的过程中,更多考虑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文艺和体育等专业背景或特长的因素,在与本学校学生专业背景相似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有关的职业素养背景方面,关注度不高,导致这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较之专业教师而言,还有很多的需要提升的空间。

(四)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在尝试开展学生职业素养的尝试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等工作越来越被提上议事日程,不少学校也结合本校实际做了不少尝试,比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尝试,已将财贸类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开发成为一门“系统化、标准化、特色化”的“专业课程”,提出了“5-4-3-2-1”课程开发模式,从培养目标、教学形式、师资教材、授课方法等诸方面进行论述,并以此构建起一套创新、科学、实效的财贸类高职“素养教育”课程化改革理论。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实施《职业素养教育方案指导意见(试行)》,结合学院实际提出职业素养铸造工程教育提纲,职业素养教育将按照统分结合、项目引领、岗位需求、多元结合的原则,纳入毕业资格审核体系,实行双证书毕业,通过职业态度(30%)、职业规范(45%)、职业道德(25%)等三个模块锻造学生拥有良好职业精神,经过几年的打造,有效提升我院素质教育水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对策

(一)将学生职业素养工作融于学院发展大局

高职院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职业素养工作融于学院发展大局,从行动上在工作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首先,高职院校应注重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的工作,尤其注重用人单位对毕业的总体评价,明确了解到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需求及本校毕业在职业素养方面的具体表现,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其次,职业院校应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统一纳入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内容,同职业技能一起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体两翼”,并将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最后,高职院校院领导可以考虑将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交由一名院领导统一分管,这样有利于协调和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二)将职业素养教育融于职能部门工作职责

1.教务部门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晰、明确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实践内容,并在这部分内容中,明确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应有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内容时,能清楚的感受、了解、体验和实践职业素养的内容;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增加结合学院所学专业实际的有关职业素养的内容及考核。

2.学生管理部门应在职业素养软文化方面下大力气做文章,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习。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对话梦想“等系列活动,邀请历届各专业毕业生、创业学生、行业专业人士等群体来学校不定期开展对话活动,帮助他们通过身边人的可学、可看的例子来促进自己的职业素养的熏陶与养成。可以通过举办“优秀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从更宽广的范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升他们综合的职业素养。可以将职业素养开设成一门专门的课程,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教学,比如可借鉴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做法。亦可以像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一样,建立一个职业操作体验室,设成学生必修环节,每名学生都要到这个体验室体验职场的职业操作行为及过程,培养对职业素养的感知,等等。

3.后期服务部门应在学校校园美观量化工程中,引进更多带有企业文化标识或图腾内容的标语、小型建筑物等内容,通过建设文化长廊、企业文化体验小亭等校园标志性建筑物,让学生在整洁、美观、有序、职业的校园文化景观中,不断得到熏陶和感染。

4.任课教师尤其是实训室教师,应在工作中用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向学生展示良好的职业素养,让学生有榜样可学、可借鉴。笔者在多年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多次接触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的学生认为有些教师备课认真、全面,授课效果好;有的教师对他们悉心指导和帮助,在工作中对他们投入了大量和时间、精力和关注;有的教师在实习实践操作中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和步骤进行,让学生体会到了职场上的“认真”二字,等等,这些学生的评价,无疑是从教师身上习得职业素养的最佳表现。

(三)将职业素养教育融于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站在教育最前线的一支职业素养教育队伍,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特别注意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注重对教师本人职业素养的培养和相关职业素养知识的传授,尤其对新进教师队伍和没有企业任职经历的教师队伍,更需要开展这方面的培养、培训与教育。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都出台教师到企业任职、挂职的文件,这对于教师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接触到企业一线,进一步习得和研修职业素养及自身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个大福音。此外,建议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行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家相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的组合,专职是指院内的专职任课教师,兼职是指校外的企业家,校外兼职教师可以依据先前协定的课程安排或临时安排的各种讲座及交流、研讨等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便于学生在他们身上习得更多来自社会、企业的职业素养。

(四)将职业素养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活动

1.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安排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容的同时,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年龄特点和社会现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选取一些学生可学能学的内容、人物或事件进行讲解,或者选取当地一些知名的单位、行业、企业的案例,甚至是本校历届毕业生的成长故事进行讲解,在讲解中,注重渗透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方面的传授和教育,让学生通过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习得职业素养的知识和使用。

2.在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述一般性知识时,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色,选择适合特定专业的学生所需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来深入讲解。例如,在讲解“爱岗敬业、团结奋进”等精神时,除了要进行一般性、普遍性的教学外,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如测量专业),可以增加对户外作业的安全须知、测量的准确性的要求和把握等内容。又如,市场营销专业可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增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传统文化教育或者“三聚氰胺”奶粉等类似的反面案例,让学生在教学知识的拓展中,增进对所学专业的职业素养的了解和把握,也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程度。

(五)将职业素养教育融于校企合作活动

1.邀请企业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明确地将当前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便在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2.教师须经常深入企业见习、学习或调研,对企业专家、一线员工、本校实习或工作的学生进行访谈,对学生所需职业素养及职业素养的具体表现进行调研和分析,收集好第一手资料,用于指导日后的教学工作。

3.邀请企业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学校教学课堂能从企业能工巧匠身上,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得到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熏陶。

(六)将职业素养教育融于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社团大多是学生出于兴趣爱好而主动选择加入的学生团体,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大多基于兴趣和热情,因此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过程中,有着在参加其他校园文化活动中不可比拟的目标性和积极性。尤其是对参加职业类、专业类社团的学生而言,因学生目标明确,且兴趣度较高,在参加这类型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本人对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主动性,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社团对学生职业养成的重要性,专业社团相对其他社团而言,在职业兴趣激发、职业活动和职业素养体验等方面,有着其他社团不能比及的优势,因此高校尤其要注重学生社团尤其是专业社团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优势,并充分发挥好这些社团的优势,通过组织开展职业活动的分工和体验,促进社员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体验和养成较好的职业素养。

(七)将职业素养教育融于社会实践活动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篇9

关键词:技工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企事业单位对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技工教育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探索技工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据笔者学校毕业生跟踪调查,90%以上的企、事业用人第一位要求并非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包含劳动观念、责任感、诚信、合作精神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通过学习、实践和培训得来的,其表现的优劣是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法宝。

技工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紧贴市场办学,要为用人单位培养管理、服务、生产一线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在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加强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对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职业素质是可以训练的。职业素质可以通过意识形态的树立、常规思维方式的建立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三种形式进行教育,达到训练养成的效果。

如何构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笔者认为,可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以“论坛―活动―训练”为重点的多体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来实现。

一、开设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课程

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大政治思想理论课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讲授方法的改革力度,对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素质课程可贯穿于各个学期,分步骤、有重心地实施。针对学院所处区域和生源情况,结合市场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满足学校的素质教育要求,笔者学院组织编写了《素质教育读本》。本书紧扣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技校生必备的素质,分法律常识、公民道德、文明礼仪、择业教育和行为规范五个部分编写。每一个部分又由主题介绍、聆听箴言、理论导航、典型案例、阅读分析和学习园地六个模块组成。入学第一学期由班主任老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每周进行课程讲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道德法治等素质培育系统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法治观,形成遵纪守法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

二、坚持养成教育制度,培养学生行为素养

升旗仪式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笔者学院坚持升国旗制度,每周一早晨举行一次隆重的升国旗仪式。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激发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实施例会制度,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可强化计划的落实,解决学生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每周的劳动课,通过全校性参与的卫生大扫除,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素养。

三、通过“三自教育”发挥学生自我能动性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即“三自教育”)是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校风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作用的重要手段;是锻炼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工作责任心的有效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笔者学院探索和实施这种新型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三自教育”活动以班为单位参加,活动设保卫、校园卫生、学生宿舍管理、图书阅览室、科室内务、校园巡查等岗位。分组进行校园环境打扫,检查规范行为秩序等活动,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尽快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在每周“三自教育”班级活动结束时,由各小组的指导老师根据该周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纪律、工作表现、团结协助、工作效果,工作总结等方面进行考核。

四、举办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论坛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论坛,对意识形态的树立,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观念有着极大的作用。聘请企业界知名人士以及专家、学者,针对学生思想动态,就业择业观念,从业所需具备的职业素等热点问题,定期为学生举办职业素质主题讲座和素质养成教育论坛。帮助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和自己,正视现实,树立优良的职业素质和观念。

针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解读专业领域中相关专业知识,聘请业内专家、技能精英、社会成功人士等举办专业技能论坛、科技论坛、企业家论坛。让学生了解专业动态和前景,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修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社会竞争意识。

针对当前国内外最新时事动态、社会热点和社会思潮,聘请权威专家举办思潮论坛,对时事动态、社会热点进行详细讲解。正确地分析学生普遍关心的各种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技工院校学生存在的不良情绪、逆反心理问题、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聘请心理专家组织进行健康论坛,答疑解惑、疏导治疗。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启发他们从自身的愿望和特点出发,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化。

五、开展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系列活动

开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系列活动,包括思想素质系列活动、科技文化素质系列活动、职业道德素养系列活动、身心健康素质系列活动、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系列活动。通过团委、学生会、社团开展演讲、知识竞赛、体育竞赛等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如:举办学生文化艺术节、运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到学校举办各类讲座和文化学术交流;与企事业单位、武警部队、社区居委会进行联谊活动。以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队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优质服务的意识和方法,逐步增长才干。通过活动,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社会认知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六、校企合作进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训练

1.技能训练中心训练

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组织学生实施各种技能训练、技能大赛、科技发明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并做好技能训练活动记录,进行分析总结,形成总结性报告。

2.素质拓展训练中心训练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控实训,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c)-0000-00

abstract:toimprovetheprofessionalqualityofthestudentsinvocationalcollegesisanimportantcontentofvocationaleducation,thispaperanalyzestheelementsofvocationalhighschoolstudentsprofessionalism,themethodoftoimproveprofessionalqualityhasbeendiscussed.

Keyword: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numericalcontrolpractice,professionalquality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如何确定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了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竹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职业素养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1-2】。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数控实训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生产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正是高职学生提高职业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数控实训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职业素养的组成要素

目前学术界和企业界对职业素养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大家对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基本上是一致的,从大的方面讲,首先是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对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素养的基础。其次是职业知识,职业知识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常情况下职业知识往往被当成学生培养的重中之重,从而忽略职业素养其它方面的培养。最后是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指劳动者对职业劳动的认识、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良好的职业行为可以使劳动者与自己从事的职业融为一体。

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高不仅仅是教师的就可以完成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教师的的帮扶下通过实训车间的文化熏陶、技能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自我管理和锻炼的习惯,最后将职业素养的各要素要求融入自身的各项行为。

职业素养的提高需要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和先进设备,还需要有相关的较大规模的企业支持。数控实训作为课堂知识学习向实际生产操作的过度,是提高职业素养的一个关键环节,传统的数控实训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训,实际上这很难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要在数控实训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培养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又能够推动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二者相辅相成。参加实训的学生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因此上不可能受到过良好企业文化的熏陶。对学生企业文化的培养需要通过和成功企业的配合完成,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让学生深入企业6-10学时,通过参观座谈,感受企业文化,是职业素养形成萌芽,如果进入企业不太方便也可以将企业相关人员请来,或制作专题片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教育有助于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2、真实的生产环境

数控实训中职业知识的学习不仅包括操作技能的学习,还包括学习如何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因此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在进行必要的讲解示范后,将零件加工的整个过程交给学生,由学生分组完成,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真实的生产环境有助于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行为的培养。

3、职业素养评价方法

完善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职业素养的评价需要将各要素分解细化,然后在实习中根据学生表现进行打分,打分过程需要每天进行,并且每天进行分析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每天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从而提高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各要素的分解如下:

(1)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可分解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积极主动、积极探索、进取精神等。

(2)职业知识可以分解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管理水平等。

(3)职业行为可以分解为:创新能力、奉献精神、精神状态、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

三、结束语

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解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在数控实训中通过良好企业文化的熏陶和真是生产环境的锻炼,以正确的职业素养评价作为辅助,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之稳,李展,李莉丽.关于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问题研究[eB/oL]htt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