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5:10

竞技体育分析篇1

关键词:竞技体育实力;全运会;运动项群;上海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120-03

在全运会各省市之间的长期激烈竞技运动中,上海作为一个独立的竞技体育整体,表现出竞技实力雄厚且竞技布局独具特色。但关于上海竞技体育特征的研究资料较为少见。为了解其整体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完善其竞技体育布局,本文以全运及奥运成绩为依据,全面分析上海的竞技体育特征,并对上海竞技体育的布局和资源配置提出建议。

1 上海在全运会上竞技体育的特征

1.1 历届全运会上各比赛项群竞技实力的变化特征

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后第5届全运会为起点,对全运会的主要夏季奥运项目按项群分类进行分数统计,为了更好地反映上海的整体竞技体育潜力,故在进行分数统计时,取前8名并采用全运会的记分方法(1~8名分数为13、11、10、9、8、7、6、5分)进行赋分,把第5~10届全运会各项群成绩与历届全运会奖牌名次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从宏观上可以看出,体能主导类项群与名次的等级相关程度明显高于技能主导类项群,且全运会的成绩平均值明显高于技能主导类。可见体能主导类项群成绩在整体竞技体育实力中占了很大比重,其成绩的变化可能直接影响到名次的变迁,因此可以把体能主导类项群看成是影响名次变化的主要因素,理应加强对体能主导类各项群的投入力度。而技能主导类项群则随着名次的跃进,其竞技实力却呈加强之势(与名次的变化呈等级正相关),提示该项群竞技实力的发展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体能主导类中的快速性项群、耐力性项群以及技能主导类中的隔网项群、同场对抗类项群对名次的变化较为敏感(尤以耐力类项群为甚),说明这些项群成绩的好坏直接和名次相关,因此以上各项群的竞技实力已成为了上海队克敌制胜的关键。其它各项群(速度力量类、准确类、难美类和格斗对抗类)与名次变化的相关程度不高,一方面可归纳为该项群竞技实力薄弱,其项群的成绩不能影响整体名次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可认为该项群已有足够雄厚的竞技基础,是整体竞技实力的支柱,在历届全运会上发挥稳定并不受名次变迁的影响。耐力类项群与隔网类项群竞技实力的变化与名次的变迁呈完全负相关(R=0.812,R=-0.754),可见其在历届全运会上有着较为强劲的竞技优势,但从八运会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下滑趋势,有下降趋势的还有速度类、同场对抗类与隔网对抗类,它们的竞技实力与名次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其它项群,这种下降趋势说明上海竞技体育实力开始削弱,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为了进一步分析上海队整体竞技体育实力,对其竞技体育布局作更为科学的安排,故把第5~10届全运会上8个项群分为3个亚项群,并算出它们在整体竞技潜力中的贡献率(贡献率=历届全运会各亚项群得分和/历届全运会体能类与技能类得分和×100%)的大小。其中第一亚项群为快速、同场对抗、隔网对抗和耐力类亚项群(贡献率为66.24%);第二亚项群为速度力量、格斗对抗类亚项群(贡献率为21.17%);第三亚项群为准确类和难美类亚项群(贡献率为12.59%)。

第一亚项群是上海队竞技体育潜力的重要保障,只有在保持该项群竞技优势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上海的竞技体育地位的日益巩固,而关于第一亚项群的投入与关注理应是摆在第一位的。因此在安排上海竞技体育布局时,应做到在保持传统制胜项群(速度力量、格斗对抗、准确和难美类项群)竞技势力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和巩固同场对抗类、隔网对抗类和耐力类项群的竞技实力显得至关重要,因为隔网对抗类与耐力类亚项群既是整体竞技实力的主要体现又是对名次变化极为敏感之因素,是所有项群中的重中之重,可见加强该项群的投入力度对上海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提高,显得尤为关键。第二、三亚项群是构成整体竞技潜力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对它们的经济投入和关注程度,应放在第二和第三位。而相对于名次变化而言,竞技实力日益消减的项群(耐力类项群)和日趋增长的项群(准确类、难美类和速度力量类项群)应给予充分的保护和扶持。以保证在提高整体竞技实力的基础上防止原有竞技实力的退步。

1.2 全运会竞技体育的现实对比

(1)十运会上海竞技体育潜力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上海队在国内整体竞技实力中所处的地位,本文取十运会奖牌榜上上海队前3名、后1名代表队(北京、辽宁、浙江和福建)作为上海队的比较对象,以各项目得分的百分比(取前8名,计分方法同前)为指标,分析上海竞技体育的现状特征。

从表1可看出,上海与其它各队相比,在体能主导类的各项群中,除短距离游泳与径赛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外,其它各项目如长距离游泳、田赛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可见,上海队体能主导类各项目的整体竞技实力不容乐观,提示除游泳外对体能主导类各项目关注的必要性,这一点与上海体能主导类项群的历史特征相符;在技能主导类的各项群中,与其它代表队相比,只有手球、垒球、水球、射箭、击剑、跳水和蹦床具有明显优势(尤以新增项目蹦床最具有优势),而其它各项目如摔跤、篮球、网球、柔道、羽毛球和体操等都表现出明显不足;虽除羽毛球外其它项目都优于下位代表队,但篮球、射击、摔跤、柔道与上位代表队的北京、辽宁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另外,羽毛球弱于辽宁;网球弱于北京。整体而言,上海除田赛、羽毛球、自行车差于下位外,其余各项目均比下位队强,说明上海的整体实力高出福建很多。与上位的浙江相比,除田赛、长距离游泳及体操外,其余各项目均强于上位的浙江队,这说明上海的整体体育实力也高于上位浙江队,所有这些都与上海竞技体育实力的历史特征相吻合,从其竞技实力的历史和现实特征可知,提高各弱势项目竞技实力有着较大的难度,但竞技实力明显不足的各项目的提高,是赶超上位各代表队和提高上海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上海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运会竞技中,逐步形成了以体能主导的短距离游泳、短距离跑、现代五项和技能主导的足球、手球、垒球、水球、射箭、击剑、跳水、马术为主要制胜项目的竞技格局,且以其明显的优势表现出重点突出的特点。与历届全运会的优势项目比,游泳与射击继续上升的空间还较大,但其余项目上升的空间较为细小,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上海队要想在优胜劣汰的全运会竞技中继续保持前沿地位,就必须保持其原有优势项目并开辟新的制胜项目。

(2)有待成为新一轮制胜项目的挖掘。

除前面提到的各制胜项目外,体能主导项群的举重、长距离径赛、划船和技能主导项群的射击、摔跤、乒乓球和花样游泳与其它各项目相比,在十运会上表现出较为强盛的竞技实力,为保持上海队前沿的竞技地位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可以把这些项目看成是上海队新一轮的制胜项目。另外,纵观这几个项目在第5~10届全运会的表现(各项目得分和,赋分方法同前),乒乓球和花样游泳的竞技实力基本上随时间的变化呈递增的趋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举重、划船、射击这些项目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说明其具有挖掘的潜力。

另外,从训练学的角度审视这些项目,不难发现各项目与现有的制胜项目有着特殊的项群渊源,从而提示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可借鉴现有制胜项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如同属快速力量类的跳跃和举重、格斗对抗类的摔跤和击剑以及表现难美类的花样游泳和蹦床,均可依其项群的归属,在各方面借鉴现有的制胜项目,在投入足够人力和物力的前提下,有望成为新一轮的制胜项目。上海队要巩固自己前沿竞技地位,这一点应充分予以重视。

1.3 上海队历届全运会获得奖牌变化特征

竞技体育中,前8名的成绩表现出一个整体的竞技潜力,而奖牌数量更体现其竞技实力,为充分了解上海队的竞技实力变化情况,以历届全运会上上海队所获得不同奖牌的数量来对上海整体竞技实力的发展进行分析(采用金、银和铜牌分别取4、2、1分的方法计分)。

第五届全运会上海队充分显示了其竞技体育实力,奖牌占全运会奖牌总数的11.7%,但此后,奖牌数量呈递减之势;在第八届全运会上上海凭借主办全运会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在足够重视和投入的前提下,达到名次的巅峰;之后又出现了下滑,在第十届全运会上奖牌整数虽然出现了历史性突破,但金牌数比八运会少了16枚,从而影响了上海的金牌榜的名次,这说明全运会上别的代表队夺金势力越来越强,竞争日趋激烈。从整体上看,上海竞技体育布局日趋完善,竞技实力日益巩固,在全国的竞技体育地位始终位于前沿。估计在下一届全运会上,上海队在合理安排自身竞技格局,在保持足够重视以及投入的前提下,凭借其大量具有夺金潜力的优势,其金牌数量有可能较大程度地增加。

2 结论与建议

(1)体能主导项群是上海整体竞技体育的强势所在。

(2)速度力量类、格斗对抗类、难美类和准确类为上海队整体竞技实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快速类、耐力类、同场对抗和隔网对抗类项群是影响上海在全运会上名次变化的关键项目。

(3)相对于名次的跃进而言,耐力类的竞技优势日趋消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速度力量类和难美类的竞技实力表现出逐步增长势头,须大力扶持。

竞技体育分析篇2

关键词:竞技体育;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如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竞技体育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这些指标间关系如何?笔者运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方法对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探讨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以便为制定我国竞技体育宏观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1竞技体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我国每四年一次的全国运动会是对各省市区竞技体育水平的大检阅,全运会综合评分是根据各省市区运动员在全运会上的比赛成绩、参加奥运会取得的成绩、运动员交等多方面计算所得,能全面反映一个省市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因此笔者选用各省市区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上的综合评分作为反映该地区竞技水平的指标。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体育科研、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教练员队伍建设、训练基础设施建设、运动员的多年培养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选取4个总量指标2个人均指标反映经济发展水平,4个总量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出口总额,2个人均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的成绩是要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才可取得的,四年一次的全运会是对一个地区四年内竞技体育水平的总检查,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看,各省市区全运会综合得分就是该地区四年内对竞技体育投入后的产出,在分析十一运会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相关关系时,用某一年(如十一运会举办年2009年)的经济数据是不合适的,而应用2006-2009这4年的平均值比较合理。

从2009年中国山东第十一届全运会官方网站(http://www.11th-games.org.cn)获取31省市区十一运会综合得分(见表1),从江苏统计年鉴电子版(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获取31省市区2006-2009年各有关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后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见表1)。

2.1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单相关分析

将以上数据输入spss系统,计算各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统(见表2)。

从表2不难发现,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经济发展指标皆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所有相伴概率p全小于0.001),按相关系数大小进行排序结果是:地方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此外,这些经济指标间大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指标间有可能存在的共线性关系,这使得上述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各经济指标间的相关系数不能真实地反映它们间的相关程度,为真实地反映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各经济指标间的相关关系,需进行偏相关分析。

2.2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偏相关分析

从表2可知,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地方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861,相伴概率为0.000,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897,相伴概率为0.000,显然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皆存在高度相关关系,但同时也应看到地方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也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我们有理由怀凝,在除去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之后,地方生产总值还会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吗?或除去地方生产总值的影响之后,地方财政收入还会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吗?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进行变量间的偏相关分析。在多变量的情况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很复杂的,只研究两变量间的单相关系数,往往不能反映两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只有除去其他变量影响后再计算两变量间相关系数,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偏相关分析就是在其他变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计算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这样的相关分析叫偏相关分析,所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叫偏相关系数。偏相关分系数更能真实地反映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所以在多变量情况下,特别是多变量间相互存在相关关系时,经常对变量间进行偏相关分析。

从单相关分析结果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地方财政收入与其他经济指标皆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为此我们来考查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其它经济指标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偏相关系数(见表3)。

从表3看出,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仍相关(相伴概率皆小于0.05);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皆不存在相关性(它们对应的相伴概率皆大于0.05),这说明它们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相关性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来实现的。这一点可通过计算在控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偏相关系数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见表4)。

由表4可知,在分别控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仍存在高度的相关性(相伴概率皆小于0.001)。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地方财政是影响十一运会综合得分最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地方财政收入代表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体现政府汲取资源的能力与调控地方经济、各项社会事业的能力,是实现政府各项职能的财力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事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其所需的经费主要来源政府财政拨款,各地区为了在4年一次的全运会上取得好的成绩,不断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多财力雄厚,其对竞技体育的支持力度也就相应地大。

十一运会综合得分前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为:1625.177亿元,后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为267.462亿元,它们间差距极大,前者是后者的6.08倍。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单相关系数虽然达到相关显著水平,但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后,它们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不存在相关关系,其根源在于它们与地方财政收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变量间存在共线性的作用,其对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影响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的。

3结论

(1)不管是单相关分析还是偏相关分析,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成绩都存在高度相关性,十一运会综合得分前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是后10名的6.08倍,地方财政收入是影响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最主要的经济因素。

(2)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不相关,它们对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影响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王湃.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8

竞技体育分析篇3

论文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竞技体育要发展必须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也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发展相协调,其协调程度是什么样就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评判,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体现的就是这一主体思想。竞技体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本身的运行状况是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所以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存在这两点必要性,即:1)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1内涵社会评价一般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在项目实践中,从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项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研究。它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竞技体育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特点,所以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即成为“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部门的集合”,其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指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评价竞技体育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地方(行业)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以及竞技体育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一种系统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方法。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既是评价其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是评价竞技体育本身的生存、发展、运行状况。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具体运动项目的评价。

1.2理论依据

1.2.1经济学理论依据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以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法(tCBa)与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SCBa)来作为它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2.2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依据人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及人种和社会与文化,在体育中都有凸显的特性。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的参与为必须的,与人类学研究的人的体质、体能、人种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据。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因而,考察、评价竞技体育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来考察、衡量竞技体育的发展。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和特点

2.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竞技体育的“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特性,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较难,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很难判断哪些与竞技体育相关,它们之间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尽管人们公认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样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难量化,而且很多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派生出来的,很难做到体现社会效益而又不与其他效益重复计算。因此明确提出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理论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则社会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的人的评价,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的主体是人,由人来表现,且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受益的群体也是人(运动员、观众),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多种要素,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不仅要考虑到自身资源与服务的利用,也要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2.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2.2.1重在社会因素的人文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作为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过程。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因素都会因竞技体育的出现、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都是社会评价的内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系统的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分析竞技体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有利的建议和参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2.2.2宏观性和多目标性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评价,既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论文主要是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性,分析竞技体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多目标性。

2.2.3长期性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竞技体育对人们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对人素质的影响等都不是短期内能体现出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长期性。

2.2.4定量难社会效益与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竞技体育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对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都难以定量计算,只能以定性来分析。

2.2.5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属于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与其他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会因素也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除此外,还不容易确定指标的参考标准。

2.2.6多层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2.3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立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既有公益性又强调经济性特质,结合社会评价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基于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其指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与科学性;2)统一性;3)可比性与可行性。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基本体系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发展,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来生产或创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竞技体作为非物化的、服务性的生产行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育事业被“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竞技表演提供特殊审美需求的服务特点,以失去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领头羊。竞技体育在这种“事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并存的历史前提下,要求竞技体育:一要着眼我国社会目标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

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如图1示:

3.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总体结构在总目标下,设立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二级指标(图2)。

3.2体系设立的方法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研究。

3.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分析转贴于

3.3.1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贯穿在社会评价中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人本原则。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评价人的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是评价社会的人的最高准则。竞技体育中除体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规则性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法则。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的、独立运作的世界体系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特定行业,显然属于优化人的精神活动结构和功能的领域,是精神服务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提供者还是产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竞技体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会政治竞技体育业的出现对政治影响的利弊使社会政治成为评价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3.3.3社会文化把竞技体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列为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文化评价,也是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3.3.4社会经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与影响。

3.3.4.1市场化程度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构成率;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竞技体育事业部分的经费自给率。

3.3.4.2发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增长率。

3.3.4.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3.3.4.4经济结构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产业结构来分析。

3.3.4.5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中的场地建设、训练器材、训练的科学手段等无不体现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3.3.5社会生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生活指标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业效果、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几个部分:

3.3.5.1就业效果竞技体育某一项目在某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该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使社会剩余劳动力更多,其衡量指标有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及总体就业效果三个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收入的增加与实际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其他。

3.3.5.3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属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一部分人的竞技体育的需求。因此,从竞技体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

3.3.5.4医疗卫生通过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及非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的关系能反映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情况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6社会环境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考察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城市发展两个指标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续性发展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共同考察:

3.3.7.1经济从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及竞技体育产出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否使竞技体育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2环境从竞技体育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等环保角度来考察竞技体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3社会竞技体育对贫困、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公正、福利等起着怎样正负影响程度,是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因素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推求,采用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一致性检验以后,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统计计算,推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20位专家的专家征询意见表(共20份)来确定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后,然后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再通过各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根据模糊运算规则,(其中i=行,j=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是0.576。

竞技体育分析篇4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问卷调查法对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更好地推动和完善电子竞技课程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现状

电子竞技作为一项新兴体育项目,以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对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电子竞技运动在北京体育大学发展的原因,找出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对策与建议,进而推动我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电子竞技运动更好地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图书馆文献资料和互联网检索,收集与电子竞技运动开展及影响因素相关的著作等,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

(二)问卷调查法

以北京体育大学各院系所有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各个院系年级群中发送调查问卷的链接,共有241人填写网络调查问卷;与此同时,在全校范围内随机发放纸质版问卷200份,并及时回收有效问卷190份。问卷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重测系数为0.89,相关系数较高。

(三)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状况的数据进行相关统计整理,并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和图表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认知程度较高

“熟知”和“略闻”电子竞技运动的人数达到412人,也就是说知道电子竞技的人数高达90%以上;其中只有28.6%的学生认为电子竞技运动不属于体育项目,大部分人认为电子竞技运动属于体育运动项目,还有19%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总体看来,大家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认知程度较高。

学生了解电子竞技运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的宣传,充分说明大众媒介成为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载体,提高了学生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认知度。其次是通过老师、同学、朋友的介绍,最少的是通过学校课程、比赛训练的途径,说明我校对电子竞技运动课程设置和宣传力度不够。

(二)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规模较大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9.3%,其中男生作为主要人群,达到总人数的80%,远高于女生人数。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女生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38.8%,可以看出电子竞技运动已然在女生中得到了发展,总体看来,电子竞技运动具有广泛性,是一项适合在高校中发展的体育项目。

(三)电子竞技运动的参与者的结构

按照参与者所在年级分布人数可以看出,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人数最多的是大四的学生,接近总人数的一半,其次是大一的学生,其余各年级人数较为平均。按照参与者所在院系分布人数可以看出,教育学院、社会体育系、武术学院、竞技体育学院和艺术系是体育类特长生所在的院系,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院系,这说明电子竞技运动是一项深受体育生喜爱的体育运动。

(四)北京体育大学学生进行电子竞技运动项目类别丰富

进行电子竞技运动项目主要是英雄联盟、穿越火线、反恐精英、Dota,其次是桥牌、象棋、围棋等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学生进行电子竞技运动以技能与智能相结合的对战类运动项目最受欢迎,其它类运动项目的关注度相对较少;学生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频率、平均时长适宜,说明我校学生可以很好地控制运动的r间,并不会沉迷于其中。

(五)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竞技运动课程的开展现状

为了我国群众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满足专业体育人才的需求,加强社会体育、休闲体育专业和学科建设,2012年将电子竞技课程作为智力专业方向加入到休闲体育专业中。48.2%学生赞成电子竞技运动课程的开设,有47.8%的学生对于开设电子竞技运动课程持中立的态度,仅有4%的学生不赞成。说明电子竞技运动课程的开设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四、建议

(一)组建职业团队,组织电子竞技比赛,提高电子竞技的关注度

积极组织和开展高校英雄联盟对抗赛等有关电子竞技运动的比赛,秉承着“公平、公正、公开”的赛事理念,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不断扩大和加强电子竞技运动的群众基础,从而提高电子竞技运动的关注度。

(二)完善电子竞技运动课程设置

根据北京体育大学的实际情况,增设电子竞技运动专项课程、选修课程等,补充和丰富北京体育大学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进行电子竞技运动,更加主动、直接地了解电子竞技运动。培养相关性专业人才,使学生“一专多能”,提高就业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三)制定相应政策,拓展更多的就业机会

针对北京体育大学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政策,运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加快电子竞技运动在中小学校的推广和普及。增加不同层次之间的电子竞技运动的比赛,促进电子竞技运动在各地区的发展,同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也为该项目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薛建新.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研究[J].2015(1):69-72.

[2]王健,杨见奎.浅析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4):50-53.

[3]岳志刚,王进忠.电子竞技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影响的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6):62-64.

竞技体育分析篇5

   1“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及涵义

   1.1“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包容性增长(inclusivegrowth)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2009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在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提倡将包容性增长加入“十二五”规划内,认为实现包容性增长,可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包容性增长”的提法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也引起国内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虽然国内理论界对于包容性增长的理论界定和具体内涵仍在讨论之中,但是这一理论概念的提出却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有专家分析说,“包容性增长”已上升为中央执政理念,“包容性增长”可能会被写入中国“十二五”规划,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1]。“包容性增长”虽然是个经济概念,但它与近年来提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2]。

   1.2“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内涵关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对包容性增长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将在亚洲各地推行包容性增长作为自己主要的任务。如亚洲开发银行的专家伊夫扎勒·阿里等人在对“包容性增长”定义中非常注重机会的公平,认为“包容性增长”不仅创造新的经济机会,而且能确保社会所有部门能平等获得这些机会[3]。除了亚洲银行以外,另一家国际机构——世界银行也对“可包容性增长”展开研究,并进行了实践探索,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elenaianchovichina等人对“包容性增长”的定义提出如下看法:包容性增长采取长远视角,集中关注可持续性的发展;包容性增长关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消减贫困必要的且“至关重要”的条件;包容性增长既关注经济增长速度,也关注经济增长模式,重视根据各国国情选择适宜的增长方式;包容性增长关注生产性就业而不仅是收入再分配,就业机会的创造与收入再分配只是包容性增长的潜在结果等等[4]。国内理论界对于包容性增长的理论界定和具体内涵仍在讨论,不同学者对包容性增长有不同的诠释,多数学者认为利益共享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在共享过程中所有人的机会均等,在共享的同时也需要社会成员都能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基于对贫困人群的关注,有学者提出包容性增长的重点是贫困人群的情况改善;还有学者将包容性增长与就业联系在一起,认为包容性增长应当促进穷人充分就业,并使穷人的就业报酬增长速度高于富人的资本报酬增长速度[5]。

   综合亚行与世行以及国内学者对包容性增长概念与内涵的阐释,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其涉及的实质问题就是公平与合理的问题。“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其内涵包括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和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增长共享两个方面,其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归宿在于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发展、机会公平、全面共享,最终目标将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各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结合包容性增长在我国提出的动因,本文认为“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包容性增长的前提是经济的增长,因为经济的增长是“减贫”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消除“权利贫困”,实现公平与正义的基础;其二,“包容性增长”提倡“平等参与,合理共享”,即社会公众平等参与经济活动,共享社会财富;其三,在我国现阶段,“包容性增长”应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中心带动经济与社会的均衡发展;其四,“包容性增长”应以保障与改善民生为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1.3我国竞技体育包容性增长内涵及价值“包容性增长”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与精神实质与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相契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在国际体育赛场上创造了辉煌战绩,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体育大国。但在竞技体育快速的发展中同样存在粗放式增长、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体育产业发展滞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运动项目结构不均衡以及竞技体育运动员不能合理分享竞技体育发展的成果所带来的就业与社会保障等等问题,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相似。这些问题的本质也在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公平与共享的忽略,导致竞技体育发展中出现了诸多的不协调,并因此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而言,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运动项目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基础项目的发展;其次,运动项目的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再次,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兼顾。鉴于此,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对于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思考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道路,转变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实现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现实的意义。

   2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包容性增长理念的缺失

   2.1运动项目发展的不均衡从均衡发展观的视角来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包容性增长理念的缺失首先表现在运动项目发展的失衡(表1)。水上、游泳、田径等基础大项上总体比较薄弱,集体球类项目中的三大球水平较低。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田径项目与金牌无缘,游泳也仅得到1枚金牌,暴露出我国体育项目发展严重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集体项目中的三大球总体水平还远没有达到世界一流,尤其是号称世界第一运动的男足表现乏善可陈。在一些职业化程度高、在全球广泛开展、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项目中,还无法与美国等体育强国抗衡。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的发展也不够均衡。尽管我国冬奥会的排名在近几届冬奥会中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并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取得了5金2银4铜的好成绩,实现了重大突破,但与夏季奥运会中我国取得的成绩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2.2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包容性增长理念的缺失还体现在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后基于我国竞技体育基础差,底子薄,国家资源紧缺的考虑,我国在体育的整体结构中优先发展了竞技体育,但各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是很不平衡的。董新光教授在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1/3”现象指出,近10年来,我国2/3省区市获得了5届全运会平均97.1%的金牌和93.9%的奖牌,而另1/3省区平均获得了2.9%的金牌和6.1%的奖牌[6]。本文对各省市在第29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和奖牌情况进行的统计表明:东部省份的城市共获得金牌57枚,奖牌81枚,分别占全国金牌总数的71.3%和奖牌总数的71%,遥遥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7](表2)。

   2.3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低效率效率是包容性增长的前提,从效率的层面来分析,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是建立在一种高投入,低产出,高淘汰率的基础上。举国体制下三级训练网模式,强调在“普及基础上提高”,从而导致后备人才淘汰率过高。有研究表明:我国竞技体育队伍每年投入4000多名运动员才能产出一名世界冠军。目前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仅达6%的成材率,甚至达不到人才培养最低成材率10%以上的要求标准[8]。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低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竞技体育的投资回报率低,成材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二是因为体育人才的流动障碍造成的人才使用的低效率。我国教练员、运动员的管理是按行政区划统管,人事权归所属体育行政部门,在客观上给人才的横向流动设置了障碍,造成人才资源优势难以较大限度地得到合理利用。三是运动项目的低水平重复所导致的资源浪费。一些省市围绕“省运战略”“全运战略”在运动项目设置上,“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竞技体育分析篇6

关键词:高校足球;竞技体育;融入;相关分析

一、前言

学校体育课程的目的其一是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其二是培养我国的竞技型体育人才。我国高校的竞技体育起步较晚,所以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增强足球运动的社会影响,大力培养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为国家的足球事业提供源源不断地后续力量。

二、现状

我国的高校足球比赛中较为重要的有两种,一是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足球比赛,二是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届,其由教育局、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等主办,足球比赛是其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全国各地高水平的高校足球队在经过预选赛较量,最终两支优秀的队伍进入决赛夺冠。

中国大学生足球赛是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与中国足协合办,经过10余年的发展努力,参赛球队已经扩大近2000支。大学生足球联赛为每年一届,每年度赛事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为地区选拔赛,由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自身状况来确定;第二阶段为南北区预选赛,全国自北区、南区各选拔8支球队;第三阶段为赛会制,南北两区出线的16支球队,加上上届排名前8的球队,共有24支球队参加优胜劣汰比赛,优胜者有权晋级争夺进入决赛权。

大学生足球联赛经过多年的锻炼、发展,成为全国高校中最具活力及吸引力的运动,作为全国最高水平的比赛项目,备受社会各界与广大师生的关注,成为了球迷爱好者经常谈论的热门话题。较为稳定的情况是每届各省市出线的球队,高校足球队的教员队伍等,这些对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球队有着深远的促进意义。

二、先例

美国国家大学体育协会于1905年由罗斯福总统倡导,在纽约大学校长的领导下创立了其前身,即联合院校体育协会,共包括62所院校。发展到今天已经容纳了1000多位成员的全国性组织。

亚洲足球联盟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韩国的大学生足球联赛,其中95%为大学毕业生,其球员文化水平在亚洲首屈一指,体现了韩国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优良机制。韩国将小学至大学都设置了不同等级的学校联赛,各项训练以及竞赛体系都非常规范,学生能进入大学级别,就已经表明其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水平了。由大学生运动员组成的韩国国奥队屡次战胜由职业球员组成的中国国奥队,这其中的缘由与有效的成长锻炼体制是密不可分的。韩国足球能在国际各项赛事中取得骄人成绩,归功于其良好的培养体制,与此同时,大学生足球联赛也为韩国足球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议

我国的大学生足球联赛没有美国或者韩国完善的训练发展体制,其历史较短,社会关注度少,宣传推广的力度低,球员职业素质有限,各地队伍实力差距大,比赛无悬念、无利于竞技体育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我国高校体育需要做到如下两方面。

1、社会相关各界,应该加强高校足球运动的宣传力度、加大关注度,强化足球水平较低地区的专业训练强度,进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帮助其迅速成长,学习国内足球强队的优势,在每场赛事中,不断完善、修整比赛体制。

2、学习美国与韩国的体育训练及培养体制,广泛招生,吸纳人才。将体育运动与学习生涯有机结合,在小学就要注重足球等体育运动的训练、培养,加强学校与职业球队的合作与衔接,待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在毕业后,可以申请加入国内高水平联赛,继续开展其运动生涯,有利于提升我国足球运动员的整体素质。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足球运动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时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有着完善体制的国家学习与借鉴,同时发挥好国内群众基础广、教育力度强等有利因素,做好我国高校足球融入竞技体育的工作,为我国足球运动事业源源不断地提供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以推动我国足球运动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宁.高丽.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2]张锐.虞勇.裘姿静.中国足球之殇——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中国足球管理体制改革[J].辽宁体育科技.2009(3).

[3]明宇.程啸斌.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模式的对比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

竞技体育分析篇7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相关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中存在的体能训练理论经验化严重的问题和“早期训练专项化”在认知和应用上的误区,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针对这两个问题分别探讨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体能训练竞技体育训练理论经验化早期训练专项化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简单来说,其核心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其在竞技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奠定基础。而体能训练作为竞技体育运动科学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得以有效提高的基础,也是其竞技水平得以充分发挥的切实保障,由此可见,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鉴于此,为了推动我国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就针对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中现存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探讨了相应完善对策。

一、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现存的问题

(一)体能训练理论的经验化情况严重

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工作的一部分,其理论基础离不开运动训练学,因此,在体能训练理论中经验化的内容也就相对较多。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等学科也逐步发展成熟,体能训练理论的科学性已经成为了可能。然而,由于我国在开展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过程中,对体能训练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仍然导致了体能训练理论经验化问题的存在。例如:在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中,很多人都坚持认为体能就是能跑,就是耐力,是田径能力在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应用,从而导致我国的竞技体育的体能训练理论出现了明显的科学化不足,经验化严重的问题,并因此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

(二)体能训练“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知和应用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早期专项化训练”实际上指的就是在确定了专项以后,所进行的以打好专项训练基础为主要目的的早期训练。目前,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体能训练工作中,对于“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识及应用误区主要有两点:一是,反对“早期专项化训练”,认为早期训练只应该是全面的素质训练,即体能训练。只有在体能训练的基础打牢之后,才能够与专项技术相结合,失去了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化的训练就无从谈起。二是,认为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专项化程度也相应的不断提高,运动员创造优异的成绩的年龄也不断提前,如果不开展早期的专项化训练,是无法取得优异的体育运动成绩的。以至于在运动训练的早起就盲目的开展专项化训练,使得运动员出现了早衰、运动寿命缩短等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均过于片面,其忽略了体能与技术统一于专项运动的现实,从而影响了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性。

二、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工作

体能训练作为针对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各个器官系统的训练,只有朝着动力学、生理学等科学训练的方向发展,才能够切实的揭示体能训练的本质规律,才能够促进体能训练由运动学的表象向动力学、生理学等本质规律转变,才能够更科学的指导体能训练工作的开展,促进体能训练成效的不断提升。例如,在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工作时,如果能够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研究骨的杠杆作用,关节角度的变化,骨骼肌的收缩;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能量代谢,有氧无氧能力以及肌力大小和神经支配作用等等,将会使得所开展的体能训练工作得到人体科学理论的支撑,使得所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注意“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科学应用

“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理论并没有错误,其关键是如何科学的把握体能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训练水平和训练的控制问题。实际上,早期专项化训练中的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是一个互为基础、彼此支撑的动态平衡问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势必会造成对体能训练工作的误导。因此,对于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早期的训练来说,就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一是,早期训练应建立在运动员不同身体运动能力、不精通时期发展的敏感期上,才能够取得最佳的训练成效;二是,在不同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必须要充分利用敏感期的快速发展性,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最大限度的开发运动员的某一种或某几种身体运动能力;三是,处于早期训练阶段的运动员往往具有很强的技术模仿能力。因此,在开展体能训练,发展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时候,同时也应该要注意进行必要的技术练习。但是在开展技术练习时必须注意不要过分强调技术的细节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以防止出现错误的动过技术定型;四是,在开展早期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运动员各种身体运动能力之间的内在转化关系,而不要过分的强调技术和技术能力的外在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统一于一个科学的训练体系之中,实现最佳的体能训练成效和竞技体育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仇乃民,李少丹.论竞技能力系统的结构复杂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2).

竞技体育分析篇8

【关键词】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人力资源;现状

一、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内涵阐释及研究目的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现实和潜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对竞技体育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的人员的现实及潜在禀赋的总和。在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中,运动员和教练员是其构成因子中的核心,以此核心因子为辐射,与之密切相关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成为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构成因子中的。总之,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等共同构成了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系统。我们专门就近三届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陕西体育军团所取得的竞赛成绩做了统计和比较,同时结合资深专家学者关于对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的界定,科学的确定出当前陕西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为跳水、射击、田径、赛艇和武术,潜优势项目为重竞技、射箭、体操和陕西男足项目。本研究针对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其目的就是为陕西省相关部门就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化决策以及相关方案、制度、办法的制定提供依据和素材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陕西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人力资源现状为研究目标,以陕西省射击(射箭)管理中心、游泳运动管理中心、田径运动管理中心、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水上运动管理中心、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体操运动管理中心、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等中心的教练员、运动员及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internet网络资源结合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同时搜集陕西省竞技体育比赛成绩以及相关文件等。

(2)问卷调查法。向以上各运动管理中心共发放教练员问卷33份,运动员问卷153份,管理人员问卷31份,详细了解当前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运动项目人力资源状况。统计结果见下表1。

表1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统计表

问卷项发放问卷(份)回收问卷(份)有效问卷(份)回收率(%)有效率(%)

教练员33333210096.97

运动员15313112785.6283.01

管理人员31303096.7796.77

(3)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2003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4)访谈法。对各运动管理中心的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我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运动项目的人力资源状况。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人力资源现状

通过对优势及潜优势运动项目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练员方面,从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占6.25%,中级职称占28.12%,初级职称占65.63%。从执教年限来看,训练年限在10年(含10年)以下的青年教练员人数最多达71.87%,执教年限在10年以上20年以下的教练员占12.50%,20年以上占15.63%。从教练员自身的运动等级来看,62.50%的教练员曾经达到健将级技术等级,31.25%的教练员为国家一级运动员等级,6.25%为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从裁判等级角度来看,部级裁判占12.50%,国家一级裁判43.75%,余者皆为一级以下及无裁判等级者。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学历占到75%,25%的教练员是大专及其以下学历。总体来说教练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和业务素养不是很高,且业务素质上存在参差不齐现象,应注重对教练员队伍的培养。

运动员方面,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共有健将级运动员131人,共占全省在册运动员总人数的1.4%,该数据表明优秀运动员在能级结构上“塔尖”部分较为薄弱,高水平运动员数量过少。且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人数之比为1∶1.4∶3.5,根据学者李春雷博士的相关研究成果,全国竞技体育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队伍人数的统计比例为1∶2.8∶21。与之相比,不难看出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运动项目一、二、三线运动员人数在比例上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仅二线在训人数比例上就少了一半,而三线运动员人数比例的差距就更为明显,直接就是6倍比例的悬殊差距,说明陕西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存在“塔基”过小,出现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的窘迫现实,这将对于陕西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为不利的隐患。

管理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10%,本科学历占83.33%,仅6.67%为大专学历,职称上初级职称占30%,中级职称66.67%,高级职称3.33%,且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到了73.33%,可以看出管理人才队伍整体呈现年轻化趋势,这将有利于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裁判方面国际级裁判和部级裁判各为6.67%,国家一级裁判10%,76.66%无裁判等级者,反映出管理人员裁判等级整体性偏低的现实状况。经走访和调研发现,当前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科研人员配备比较薄弱,体育科研发展缓慢,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高,科研人员的配备在比例上仅占全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队伍的0.5%,与山东、辽宁、天津等体育强省(市)相比明显不足。

2、当前陕西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形势有喜有忧,喜的是一些优势项目保持了优势,一些潜优势项目有所突破,忧的是一些优势项目的水平和状态并不稳定,波动较大,且高水平运动员少,面临青黄不接,甚至有的项目成绩取得仅靠某一成名运动员,且竞技体育训练的科学化水平还较低。回顾陕西省竞技体育的比赛历程,纵向比较成就巨大,但横向比较与全国体育强省甚至是同为西部地区的四川相比,陕西竞技体育的整体差距依然明显,这对走在建设西部体育强省大道上的三秦体育人来说,陕西竞技体育要“做大、做强”还是一个充满挑战与考验的艰辛之路。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陕西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教练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优秀教练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一些优势项目的水平和状态并不稳定,波动较大,有的项目成绩取得仅靠某一成名运动员。且一二三线运动员的比例配置失衡,高水平运动员数量过少且面临青黄不接,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存在“塔基”过小出现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科研人员配备比较薄弱,体育科研发展缓慢,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高。

2、建议

竞技体育分析篇9

摘要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各系部部分在校学生为例,采取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及数据统计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现在的大学生对电子竞技运动的了解、态度以及参与动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研分析,并且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电子竞技大学生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运动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

二、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况

(一)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及内涵

对电子竞技运动概念的界定,学术界看法略有差别,但通常认为电子竞技运动,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的软硬件设备为器械、在信息技术营造的环境中、在统一的竞赛规则下进行的对抗性电子游戏运动。包括电子和竞技两个方面,其中“电子”是方式和手段,主要是指这项运动是借助信息技术为主要的各种软硬件以及由它创造出来的环境来进行,这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需要的场地与器材相似,就像篮球需要篮球场地和篮球架,田径比赛需要器械、场道是一个道理,电子竞技运动则以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说明这点是此运动与传统体育运动的根本区别;“竞技”,即对抗和比赛,是体育的本质特性,电子竞技运动一些成分体现了作为体育项目的对抗和比赛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与电子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有着根本本质的不同,而其中的比赛特征则具备可定量、可重复、精确比较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技巧性、规律性,可以或者必须通过高度训练积累经验和积极实践来提高。

(二)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认识

从本质上来讲,电子竞技运动是一项体育项目,然而由于人们对于电子竞技运动认识不够清,往往阻碍着此项体育项目的发展与开展,主要表现在:一部分人将电子竞技运动和网络游戏混为一谈,往往认为电子竞技即是网络游戏,实质上电子竞技运动与网络游戏有着本质的区别,即电子竞技运动是一种通过电子手段来进行的体育运动,而网络游戏究其本质是一种游戏。通俗的讲,其实“网络”与“电子”都是手段,手段的不同只会导致游戏或者运动方式不同,可以说对于电子竞技运动和网络游戏的理解,也就是对竞技运动与游戏的理解。具体来说,网络游戏是以追求感受为目的模拟和角色扮演,主要通过时间积累来促进升级,达到娱乐与消遣的目的。而电子竞技运动则是通过训练与竞赛来提高参与者的思维、反应、自制、协调能力,来培养参与者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参与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

(一)对电子竞技运动态度

对于“愿意参加电子竞技运动吗”这个问题,44人表示“非常愿意”、96人选择“比较愿意”、17人态度不明确、10人选择了“比较不愿意”、8人“非常不愿意”,其中“比较愿意”(96人)和“非常愿意”(44人)占到了总人数的80%,“比较不愿意”(10人)和“非常不愿意”(8人)仅为总数的10%,“不好说”的为10%(其中可能包括一部分参加过的人)。可以看出,电子竞技运动已经成为大学生众参加的体育项目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日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对电子竞技运动的了解情况

对于“对电子竞技运动了解吗”调查数据显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分别为56人、72人,占了总人数的73%,“比较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分别为16人、9人,占总人数的14%,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电子竞技运动的了解、关注程度较高,这与媒体宣传、群体效应、从众和好奇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参与电子竞技运动的频率

从每周参与的人数和次数来看,89%的人集中在1到5次之内,占89%,超过五次的仅为11人,为11%。从参与的时间来看,绝大多数都在3到6小时之内,占69%,超过10小时的仅为11%。可以看出,虽然电子竞技运动在大学生中间很流行,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可以说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同学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影响。

(四)影响参与者加入电子竞技运动的因素

调查发现,促进自身发展适应社会的(即提高技能和盈利的动因)仅为42人,自身喜爱的为70人,从众心理(同学影响)的为21人,打发时间(休闲娱乐)为42人,可见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此项目的认识和利用上还存在偏差。

四、结论

(一)目前,部分学生对该项目不甚了解或了解程度不高,甚至对此持着消极或反对态度,但是不可否认,电子竞技运动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电子竞技运动已经作为一种新型运动项目渗透到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大多数大学生所熟悉、接受,并对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大学生对电子竞技运动的了解、态度和参与动机上均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需要社会和学校给予积极、合理的引导与支持。

(三)电子竞技运动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在于利用好,依此来提升对游戏的抗诱能力和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分析篇10

【关键词】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

1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提高,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同样受到科技的强大冲击,特别是在国际竞技体育竞争日益激烈,各个运动项目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的情况下,要想在激烈的国际体育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竞技体育中,加强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

2影响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科技人员、教练员、运动员、体育管理部门等多方的关系,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2.1体育科技体制

诺贝尔经济获奖者库兹涅茨认为:“先进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允许来源,但它只是潜在的必要条件;技术要得到高效和广泛的利用,必须做出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因此,要想实现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以科技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就必须有合理的体育科技体制作为保障。科技体制是有关科技事务的组织原则,组织方式和制度,组织机构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总和。我国目前的体育科技体制依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体育科技介入体育实践的过程,要经过若干职能部门和中间环节,行政命令成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手段,科技成果转化运行的主导力量是职能部门的官员,这种体制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

2.2科研人员

体育科研人员包括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科研队伍和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体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的重要方面军,与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所组成的科研队伍不同的是,他们是一支专门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中的专职队伍。他们是体育科技研究、开发、创新的主体,是体育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在转化过程的首要环节就是体育科技的创造发明,只有体育科技的创造和发明,才能为以后体育科技成果向竞技体育运动实践转化提供一个前提条件,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同时他们创造的体育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直接决定了体育科技成果在向竞技体育运动实践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要想加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培养一批知识面广、基础知识扎实、精通与运动训练密切相关的多种运动专项技术的基本训练规律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体育科研人员素质偏低,缺乏高水平复合型的一流人才,这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

2.3教练员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实践者,是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各种科技成果大都只有通过教练员才能直接作用于训练过程,产生效益;否则,即使科技成果再多再先进,如果教练员不认可也无济于事。在现代运动训练体系中,任何一个教练员只有经过科学技术的武装,才能成为运动训练系统中的健康要素。因此,教练员的创新力、教练员的科技观念、教练员的文化水平、教练员采用竞技体育科技成果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队吸收、消化和应用体育科技成果的状况。我国的教练员由于大多来自运动员,他们具有丰富的运动经验,但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他们吸收现代的科学技术。转贴于

2.4运动员

运动员文化素养的高低对领悟教练员意图及训练思维的创造力和正确的应用科研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运动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这种状况不利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向运动训练活动的渗透。运动员文化素质差主观上是由于他们缺乏对文化学习的主动性,缺乏正确的文化学习动机,缺乏掌握与现代教育相匹配的文化学习的意识;客观上是由于对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制制度尚不健全,特别是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选择即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没建起一套符合运动员实际的教学体系。同时,主管训练工作的领导以及教练员重体育轻文化,过分强调运动训练,使本该学习的时间被占用,造成学训矛盾突出,也是造成运动员文化素质差的重要原因。

2.5体育管理部门

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运动队与体育科研所之间的活动,还必须有起到宏观调控作用的体育管理部门的参与。体育管理部门是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领导者和引导者。首先,体育管理部门是体育科技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和调控者,其中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体育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各种政策法规来调控参与此项工作有关的各方,而只有管理部门才有制定体育科技相关政策法规的权威。其次,体育管理部门是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者和执行者。体育管理部门应及时了解运动队的科技需求和体育科研所的科研动向,促进运动队和体科所的结合,从而加强体育科技成果向运动实践的转化。另外,体育管理部门还应根据体育科技和竞技体育发展在不同阶段的要求,提出各种研究计划和课题指南,资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项目。所以体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领导水平的高低是体育事业发展快慢、甚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在应用科技成果的发展渠道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因此,任何时候、任何历史阶段,提高体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提高他们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的能力是一个首要任务。

2.6经费投入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体育等一切活动的基础。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资源投入的发展规模。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将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样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可以说科技财力是体育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兴体战略的基本保障。正是鉴于这种情况,国家体育总局在1996年7月4日曾经发表了《关于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体育科技进步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各业务主管部门及有关事业单位,要保证拨出不少于其事业费的2%以及各种社会赞助费的5%-10%用于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目前,科技财力投入的不足,仍是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造成了我国科技基础设备比较落后,一些有价值的科研课题难以开展,一些有价值的体育科技成果难以得到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之,为了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加强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此,必须完善体育科技成果系统的各个要素,为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连生.关于我国体育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