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托管业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5:19

银行托管业务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年金托管业务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企业年金托管业务的重要意义

企业年金托管业务市场容量巨大、风险低、资产稳定增长且具有排他性,对推进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带来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企业年金具有存续时间长、基金资产逐年增长的特点,商业银行通过托管可实现低风险及长期稳定增长的托管费、结算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二是带来低成本的存款。企业年金资产组合中需保持一定的流动资产,通过托管年金资产,可以形成规模巨大的低成本存款,为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平台作用明显。通过托管既有利于稳定客户资源,增强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依存度,又可以延伸服务范围,为企业提供贷款、结算、现金管理、网上银行、工资、银行卡、理财产品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实现更大的综合效益。四是发挥商业银行资源广泛稳定的优势,可从企业年金基金其他管理人处获取基于客户资源的转移收益。五是能够为实现混业经营积累必要的业务经验,提升商业银行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加强对投资管理的研究,拓宽客户管理资产的渠道。

二、加强企业年金托管业务队伍建设

企业年金业务涉及制度多、政策性强、专业要求高,而且不同行业、企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差异性、复杂性并存,商业银行对企业年金相关政策制度的掌握和运营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年金托管业务营销的成功与否,因此做好企业年金托管业务必须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专业素质。首先要建立一支队伍,省级分行可以成立一个营销团队,负责辖内重点客户的直接营销和下属机构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每个地市分行落实一名人员,负责自身管理客户的营销服务工作,为做好该项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次要切实做好企业年金相关政策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从业人员既要全面掌握企业年金的建立条件、运作模式、基本程序、缴费、税优等政策,又要结合商业银行营销重点,把建立企业年金对企业和员工的好处学懂吃透,为营销工作提供专业储备。第三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营销实践、以老带新、案例分享等,不断总结经验、克服不足,积极把握不同行业特点,提高营销水平和实战经验。

三、实施企业年金托管业务联动营销

商业银行托管业务职能一般在机构业务部门,而企业年金营销的客户对象则主要由各级行公司业务等部门管理,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树立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大力开展上下行、各部门以及合作伙伴的联动营销。一是横向要与公司业务、房贷、机构等主要客户营销管理的,明确业务分工,建立联系机制,加强联动考核,发挥优势、形成合力,提高营销成功率。二是纵向要与各分支机构联动营销,对系统性、集团性企业客户,要建立省级分行主导、企业总部所在地市分行牵头、各分行协助的营销体制,既要抓住源头积极开展高层营销,又要对分子公司各个击破,形成上下联动、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三是对外要与养老金公司的加强合作,养老金公司在产品、专业运作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有效弥补商业银行的一些不足,同时也积累了一批自身的客户资源,开展与养老金公司的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有利于促进企业年金规模的扩大。

四、加强企业年金托管业务的考核激励

企业年金托管业务营销时间长、难度大,同时作为一项新兴业务在起始阶段推广难度大,需要加大考核激励,迅速推进该项业务的开展。一是加强考核管理。商业银行应将企业年金托管业务作为一项Kpi指标管理,每年明确营销目标,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引导各级机构对该项业务的重视支持力度。二是要加大激励力度。对企业年金业务应按托管的年金规模或户数给予一定的费用支持,以保障营销的必要开支。对营销团队成功营销重大项目应给予绩效工资奖励,并可纳入大项目营销评选范围,以发挥正向激励的作用。三是开展竞赛激励。商业银行可联合养老金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对某一类客户(如独立法人的农村信用社)或某一重要阶段组织辖内机构开展对抗赛,设置一定的奖励项目,定期通报营销业绩,加强督导力度,促进企业年金业务营销进度。

五、切实做好企业年金客户的维护工作

随着我国企业年金业务不断发展,各商业银行对此项业务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竞争日趋激励,客户的维护服务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保,做好自身客户的维护工作。切实做好账户管理、资产保管、资金清算、估值核算、投资监督、托管报告基础服务工作,加强托管系统建设,认真细致的办理每一笔业务,加强风险控制,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的服务。定期征求客户主管领导和经办人员意见,积极改进服务措施,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要深化服务内容,利用商业银行资源、人才、信息等方面优势,针对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绩效评估、风险分析、资讯共享、政策咨询等增值服务,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另一方面要挖,积极抓好其他商业银行客户的转托管营销工作。随着企业年金制度的稳步推进,建立年金制度的存量客户不断增加,每年都有大量客户托管协议到期,为商业银行转托管营销带来机遇。

参考文献

[1]李茜.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与组织结构:理论、现状与未来[J].武汉金融,2013,08:23-25.

银行托管业务篇2

【关键词】资产托管操作风险声誉风险

一、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与面临的主要风险

资产托管业务是一项新兴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最早起源于1940年美国共同基金的托管机制。国内的资产托管业务是1998年伴随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而产生的,至今运作历史不到20年。资产托管业务在国内发展非常迅速,我国托管资产总规模在近三年(2012-2014)保持了每年超过50%的增速。

在资产托管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亦应关注业务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是一项轻资产业务,在经营过程中不占用商业银行风险资本,属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范畴。资产托管业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接受客户委托,为所托管资产提供安全保管、资金清算、估值核算、投资监督等服务,主要法律依据是证券投资基金法、信托法等与所托管资产相关的法律以及产品资产管理合同或托管协议。商业银行开展资产托管业务并不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等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风险,因此托管业务被广泛认知为一项低风险业务。但低风险并不代表无风险,资产托管业务因其特有的工作内容与业务性质亦存在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

二、资产托管业务的操作风险与防范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具体到资产托管业务,操作风险主要是在执行具体托管服务的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所导致的风险,例如未能及时按照客户发送的指令进行资金划拨,又如在对托管产品进行估值时发生核算错误,再如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范围或比例对管理人的投资行为进行监督等。造成资产托管业务操作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主观错误、被动失误和系统问题三类。

主观错误是由于操作人员不够专业、对业务操作流程不熟悉或违反业务规章制度造成风险的情况,例如由于操作人员不熟悉相关市场交易时间安排或,在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或银行间债券市场关闭后方才处理管理人的资金划付指令,导致资金划付失败,交易无法完成。主观错误操作风险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予以防范:一是建立全面的操作流程与操作规范,尤其要重点涵盖风险易发环节的操作细节,印发操作手册并严格执行。二是完善内控制度,设立多级审核机制和层级负责机制并明确责任,托管人亦可聘请具备相应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依据国际标准对托管业务内控体系进行审查或提供咨询建议,进而进行整改,资产托管业务适用iSae3402标准(鉴证业务国际标准第3402号,SaS70的继任标准)。三是加强对业务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培训,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专业性,强化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

被动失误是由于操作人员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的由于失误造成风险的情况,例如操作人员在进行资金划付时错误输入了划付金额,导致交易出现差错。被动失误操作风险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予以防范:一是通过提升系统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操作,国际先进托管银行多采取电子指令系统取代纸质传真指令,即由客户向托管人发送电子指令并由托管人审核无误后予以划付,如此既可方便客户操作,又可避免托管人手工录入指令,还可大幅提高指令传输效率。二是通过设置经办-复核-审批三级操作机制防范错操作失误,尤其要强化和落实复核岗位的作用与责任。三是进行合理人力资源配置与合理分工,避免因操作过于集中或操作人员压力过大导致失误。

系统问题是由于业务系统软硬件发生故障导致的托管人出现错误或无法执行服务的情况,例如托管人支付系统崩溃或基金估值系统崩溃导致无法进行业务操作。防范系统问题操作风险需要加强对业务系统软硬件的维护,提升业务承载力;同时应设置应急预案,在出现问题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业务进行。

操作风险还包括托管人由于通信或电力中断、地震、水灾、火灾、恐怖袭击等原因导致的无法进行服务的情况,但该等情况托管人一般会在托管协议等法律文件中免责。

三、资产托管业务的声誉风险与防范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声誉风险的定义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在资产托管业务中,托管人仅对所托管资产的安全以及估值等附加服务负有责任,在管理人的投资行为合法合规且遵守合同约定的前提下托管人无权干涉管理人的投资行为,托管人对产品投资本金及收益不负有任何责任。但是由于管理人的不当宣传或委托人的不当理解,在产品收益分配出现纠纷或者投资本金出现亏损的情况下,甚至在管理人非法占有委托人财产的极端情况下,委托人可能向托管人提出赔偿要求或对托管人进行负面评价。虽然在法律层面上托管人通常不对该等情况负有责任,但如果委托人通过媒体或互联网等渠道制造舆论,则会对托管人声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防范声誉风险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甄选合作伙伴,选择资本雄厚、品牌优秀、管理规范的管理人进行合作,该类管理人发行的产品出现纠纷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即便出现纠纷亦有能力解决问题,不会对托管人造成影响;对于规模过小、成立时间短、管理混乱的管理人应谨慎合作。二是甄别产品,选择法律框架明晰、运作相对成熟、风险可控的产品。三是做好舆情控制与应急预案,保持与媒体的良好沟通,建立在出现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及时控制舆论传播的应对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协会托管业务专业委员会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银行托管业务篇3

关键词:银信合作;创新;信托受益权业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6-0025-04

一、银信合作业务的创新——信托受益权业务

(一)银信合作业务的兴起

尽管还处在分业监管体制下,中国金融业的综合化经营趋势已经出现。受监管体制所制,这种综合化经营的模式并非体现为机构整合的主导方式,而是体现在微观业务层面的跨界合作。由于信托公司是一个实质上的全能性金融机构,而银行虽然受到严格的分业监管,但网点和客户数量众多,有终端优势。两者优势互补。由于可以为银行盘活存量资产、拓展中间业务、丰富创新型投资品种、满足客户理财需求等方面提供支持,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综合经营运作,为商业银行模式转变提供途径。在银行监管约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和利率市场化下和金融脱媒趋势下,银信合作成为银行贷款之外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一种方式。因此。银信合作业务一经诞生。就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在银信合作业务的推动下,到2013年一季度末。信托业已经从众多金融子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资产规模达8.73万亿元的中国金融业第二大子行业。

银信合作是指银行将自营或理财计划项下的资金交付信托,由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并按照信托文件的约定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的行为。银信理财合作的资金运用方式包括:贷款、股权投资、银行信贷资产受让、银行票据资产受让和应收账款受让等。

银行和信托公司的大规模合作,始于2006年5月国家开发银行和民生银行的理财业务创新。民生银行发行理财筹集资金,通过委托成立单一资金信托的方式,将理财资金投资于平安信托的一款贷款资金信托计划。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在贷款到期日履约发放后续贷款,为贷款人提供充足的还款资金,并负责贷后监控和管理。在贷款人违约时,按照合同约定有权直接扣收还款资金,确保贷款安全。

由于银信合作可以腾挪出贷款额度,且可绕过利率管制。吸引了众多银行纷纷效仿。从2006—2009年,各行发行包括信托贷款和和在内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共6132款。此后,银信合作规模迅速上升,到2010年8月,银信合作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在这种背景下,银监会发文要求商业银行将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发放信托贷款、受让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在2011年底转入表内,并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计提拨备,同时大型银行按照11.5%、中小银行按照10%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计提资本。此后银信合作进入了一个相对低潮期。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占有理财产品总数的比重从2009年的54.95%下降到2010年的37,07%和2011年的32.2%。

(二)信托受益权业务创新

信托受益权是指受益人将其享有的信托受益权通过协议或其他形式转让给受让人持有。信托受益权后,受让人替代转让人享有已经转让的受益权。作为一种财产权,转让后,受让人即可获得信托利益,获取信托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在信托业务中享受信托利益的权利。

银监会“72号文”出台后,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合作需要寻找新的合作模式。信托受益权业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而在2011年8月央行要求票据业务保证金缴纳存款准备金及2012年初同业代付监管新规等监管政策相继出台后。银行通过票据融资和同业代付发放贷款的通道也变得狭窄。使得银行有动力通过创新同业业务降低信贷等高风险权重的资产规模。另一方面,监管层对贷款投向的限制使得资金需求方只能创新融资方式。

银行、企业、信托公司均有动力参加并推动信托受益权业务的发展。发起银行、信托公司、过桥企业均获得手续费收益。同时将自有资金投资于信托受益权产品的银行则仅需要记入同业资产项目,而且其收益率能大幅高于其他同业资产的收益率:而融资企业在银行信贷额度紧张或投向受限的情况下获得了资金。

这样,信托受益权业务替代信托计划,成为主流的银信合作方式。在这一业务的推动下,2012年6月,银信合作产品占理财产品比重就迅速回升到36.73%,7月又进一步升至40.58%。据估计,截至2012年底,国内商业银行所持有的信托受益权规模已达8000亿元。其中,兴业银行2012年中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加“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加“应收款项类投资”中的信托受益权总计2816.07亿元,较年初增长36.66%,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收入达216.32亿元。

二、信托受益权业务模式研究

总的来说,信托公司和银行间的信托受益权合作方式主要有理财和银行自营资金投资两大类。

f一)理财模式下的信托受益权合作

银行在理财模式下与信托公司进行信托受益权合作,有两种模式。

最常见的是信托受益权的“过桥”模式。兴业银行较早采用了这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下。首先是信托公司通过设立单一资金信托计划的方式向企业发放信托贷款。银行通过理财计划投资人筹资,再将理财计划筹集的资金向信托公司购买信托受益权。在这种模式下,信托计划委托人在整个交易过程中起“过桥”作用。目的是使银行理财资金的投资标的不再是银监会禁止的信托贷款,而是信托受益权。

图1信托收益权的“过桥”模式

这实质上是银行通过理财方式对融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拟对融资企业贷款的银行。信托计划委托人和信托公司都起的是通道作用,并凭借通道服务收取手续费。从银行账务处理的角度来看,如理财产品被设计成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理财资金投向对应的资产就被计入表外,而如果理财产品被设计成保本型,理财资金投向对应的资产则被记为同业资产。无论是哪一种设计,都不占用银行的信贷规模,规避了监管。

另一种模式是财产权信托计划受益权模式。与理财购买信托受益权模式不同,采用这种模式与信托公司合作的主要是中国工商银行。

所谓财产权信托计划受益权模式,指的是融资企业以自身财产委托信托公司设立一个财产权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的受益人为企业本身,同时将财产过户到信托公司名下,从而获得对信托财产的受益权。由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从而受让融资企业的财产权信托计划受益权。在这种模式之下,融资企业实质上是以财产质押融得所需资金,银行则是以理财的方式完成了对融资企业的融资,规避了信贷监管政策。

图2财产权信托受益权模式

以上两种模式仅为理财资金对接信托收益权的基本模式,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往往根据实际情况衍生出多种业务形态。例如,财产权信托计划中的财产。可以是融资企业所拥有的物业收租权、股权、应收账款等收益权;也可以是土地、房产等实物。在银行理财资金来源端,既有银行自己发行理财筹资资金,也有通过出售同业理财,从他行获得理财资金来源的不同方式。

(二)银行以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

这种模式下的合作一般以买入返售三方(或多方)合作的方式实现。一般是信托计划委托人(银行或信托公司)以自有资金委托信托公司设立单一信托计划,以委托资金对融资项目进行融资,并取得该信托计划项下的受益权:银行即期受让投资方银行所享有的受益权,同时,回购方银行承诺在定向资管计划/信托计划到期前远期受让(回购)乙方持有的受益权,这样,上述银行就成为了买人返售方。有时,在回购银行的回购承诺之后,还有一个托底银行则通过承诺函、补充协议等对基础资产的偿还性进行“暗保”,为回购方银行的远期受让承诺提供风险兜底。这种模式下,托底银行一般为基础资产的所属行。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一个主体可能身兼其中多方角色。这样,业务模式也体现为多种略有差异的模式。

图3

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模式

这种同业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模式的实质是托底银行对融资企业的授信行为。但由于存贷比限制、资本充足率限制等原因,托底银行没有足够的信贷额度发放贷款。这样,通过引入信托公司、买入返售方银行等合作主体后,以同业间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交易方式,实现了对企业的授信。

相比直接对企业授信,各家参与机构都更有动力参与这种模式。从账务处理上看,信托计划委托人对其融资资金按照投资业务进行记账:买入返售方银行对其买入返售融出资金计入同业间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由于托底银行对远期回购承诺的风险兜底,回购方银行对其回购承诺不作账务处理:而由于风险托底承诺只是“暗保”,托底银行也不对这种暗保作任何账务处理。据此。通过上述受益权交易对融资项目/基础资产进行的融资,仅作为买入返售方银行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进行同业账务处理,主要计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之下。按照新资本管理办法,三个月以下和以上的同业资产分别适用于20%和25%的风险权重,而如采用直接授信方式,托底方银行对企业的贷款须按100%的风险权重计风险资产。而且,在这种模式下,有项目而资金不足的托底方银行,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寻找到资金充足的银行,从而实际上实现了信贷额度的同业间调剂使用。

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业务,现在已经衍生出很多变形形式。例如,将远期回购承诺替换为即期购买、远期付款的应付款模式;在交易环节内加入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从而将银信合作转化为银证信合作,等等。另外,2012年下半年后,由于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将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统一为100%,业务的新趋势是通过在买入返售银行前端再加入一家资本充足率比较高的银行,从而降低买入返售银行开展该项业务的风险权重。

三、银行在信托受益权业务中的风险分析

(一)信托受益权业务实质为信贷资产表外运行

总的来说,无论是信托受益权的理财模式还是自营模式,实质上都是信贷资产的表外运行,即,银行筹集资金,对通过一系列的安排,将债权资金运用于融资企业。在自营资金投资于信托受益权的模式下,资金来源于银行存款或其他资金来源,在理财资金对接信托受益权的模式下,资金来源于理财计划筹资的资金。信托公司等其他机构的作用实质上是资金通道。这种结构安排,实现了表内贷款转移至表外。并以风险系数较低的资产运用方式计量贷款。虽然提高了银行的资金周转率和经营杠杆,但实质仍然是对企业的信贷安排。

(二)资产出表,风险仍在表内

银行通过自营资金或理财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是银行向信托公司或其他机构购买信托收益权所依托的基础资产,而基础资产的转出行则因为资产的出表而腾挪出对其他企业的信贷空间。业务实质上发端于基础资产的所在行。基础资产所在行为维护客户关系,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在本行信贷额度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寻找信托公司设立单一资金信托、与实际出资的买入返售方银行讨论收益分成,寻找合适的过桥方,从而完成满意的交易结构。在整个交易流程中,基础资产的银行是核心的风险承载体,一般会通过出承诺函或补充协议的方式来声明对基础资产的风险负责。也就是说,这项业务涉及的基础资产虽然未记入该行贷款总额。从而也未纳入存贷比和风险资产等监管框架中,但基础资产所在行承担的信用风险与普通贷款并无差别。

更重要的是,由于这种融资方式下的基础资产不受信贷政策管控,一些不为信贷政策允许的投资领域,如两高一剩行业、政府平台等,往往通过这种途径获得银行融资。这实质上背离了银行整体的风险偏好。一旦基础资产出险,银行将遭受损失。

(三)以同业授信审批替代授信审批,容易导致操作风险

由于基础资产所在行往往通过交易结构明保或出函暗保基础资产风险,其他各参与行和参与机构往往对基础资产不进行严格审查。基于业务的通道性质,其他参与机构将这种业务视同其他同业业务对待。由于银行同业生存环境是低风险环境,同业业务往往更注重市场风险,而非信风险。因此,同业人员往往对合同条款的审查不严格甚至漫不经心,但如前所述,由于不进入统一的信贷审批和管理框架,往往这部分业务的基础资产风险是很大的,一旦出险,合同条款中的漏洞就很有可能令信用风险转嫁至这些对同业合同审查不严的银行。甚至有可能出现不法份子利用私刻公章假冒机构的风险。

以自营资金投资信托收益权买入返售业务为例,信托收益权的名义回购方基于同业信用。凭借托底行开出的免除回购义务责任的承诺函操作业务,托底行出具的承诺函在责任承担条款中的模糊之处,有可能令名义回购方转化为实际回购方,

四、对信托受益权业务的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对信托受益权业务这项创新业务,总的原则,应是按业务实质,纳入银行统一的风险管理框架。

(一)基础资产审批行应按一般贷款标准管理信用风险

由于信托受益权业务实质上是对企业的融资业务,所以尽管该业务体现为同为业务特征,也应按照信贷资产的管理标准来管理该业务项下基础资产的风险。业务的准入、审批都应按照一般贷款业务来进行,纳入统一的授信审批体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在银行统一的风险偏好和信贷导向下审批。

(二)构造对该项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框架

创新业务发展之初,各种乱象大多源于无制度可循。因此,银行应针对信托受益权业务,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框架和制度,以规范化的制度来避免风险。例如,实行前置式法律审查,制订统一规范的法律文本,对业务的交易结构和基础资产在他行的审批情况进行规范审查,等等。

(三)严控操作风险

要改变业务经办人员将该项业务作为普通同业业务的做法,重视操作风险。一方面是做好承诺函的法律审查,关注交易结构的设计,防止交易结构中出现不利漏洞和出现承诺函无效的情形。另一方面,银行应总结业务经验,对相关业务人员进行合规及业务要点培训,避免出现业务操作风险。

银行托管业务篇4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商业银行;影响;策略

一、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同样具有双向影响效应,一方面,它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中间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稳定。

1.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利润增长有积极影响。

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中有利于组织低成本的存款。无论是基金开户还是基金投资前的沉淀,基金的存款都是低成本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不论基金是商业银行通过为基金提供销售、交易服务,在银行系统内部十分简便地以低成本直接将存款划转为基金,这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扩大了客户源。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可以收取基金托管费,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是发起、管理、托管三权分立的机制,根据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基金托管业务必须由商业银行担任。但基金托管要求托管人有熟悉托管业务的专职人员,而且要具备安全保管基金资产的条件,托管人必须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能力,以保证基金发行、运营、赎回与清算的效率和质量,目前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来担任,一些资本实力雄厚而且业务能力强的股份制银行也加入这一行列,所以基金托管业务将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具体见下表。从证券投资基金历年托管费收入来看,托管费收入上升速度很快,已经从1998年的1600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0.53亿元。商业银行通过介入基金托管业务,既可以改善其自身的资产结构,促进商业银行中介业务的发展,增加无风险业务收入,改善业务收入结构,也可以促进新型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素质提高与知识结构的改善,为商业银行现代资本市场金融业务发展拓宽空间。

2.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消极影响。

首先,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带来了冲击。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品种,具有强大的专业理财功能,它的出现顺应了降低资源配置成本的需要,使得投资者和融资者都愿意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出现存款“脱媒”

现象,使得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转型经济国家的一般特征,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间接融资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短期内迅速削弱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又无法迅速跟上,银行的不稳定性增加,将会对我国的金融稳定产生冲击。进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其次,证券投资基金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投资基金的发展和变化,对传统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货币政策中的m1、m2、m3等形式的货币定义不断发生变化。毫无疑问,证券投资基金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增加了货币控制的难度,对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出了新的考验。此外,由于证券投资基金带来的低风险高盈利效应,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对银行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挑战。

二、商业银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的对策。

①发挥商业银行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鉴于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基金托管业务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加强基金托管业务的市场开拓,不断增加托管基金的数量和资产总量;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基金销售业务的市场开拓,目的是将销售的基金按照协议的要求推介出去、销售出去。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销售基金,顺应潮流尽快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便利投资人投资的方式,让投资者享受安全、高效、便利的基金代销服务。还可以借鉴美国筹建类似于“基金超市”网站,销售各个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也要充分考虑银行卡在基金销售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电话银行销售基金,给投资者带来便利。

②商业银行争取在政策指导下成立银行系基金,开展多元化经营。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公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4月6日,确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直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交银施罗德、建信基金、工银瑞信等银行系基金应运而生。到2008年底,这3家基金公司的排名大幅上升,管理规模逆势增长,其中交银施罗德排名12位,建信基金排名20位,工银瑞信成为2008年规模增长最快公司,而且赢得市场和不俗的业绩。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对银行业带来了新机遇,不仅有利于在分业框架下推动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而且有助于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商业银行的储蓄和资产的多元化。大量的储蓄资金将有可能通过购买银行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有效转化为投资性基金,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因此,各家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尽快尽早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减少存差,促进储蓄———投资的转化。一旦今后政策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银行就可以转换角色,成为基金管理人,直接管理经营基金业务。

③向开放式基金提供融资便利,进行业务创新,为混业经营创造条件。证券投资基金的相关规定中允许基金管理人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条件,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融资,这使证券业与银行业合作又增加了一个途径。由于开放式基金可能面临非正常巨额赎回压力而产生流动性需要,往往需要借助于银行的短期资金支持,在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银证合作的前景十分看好。这也是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为将来实现混业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④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托管业务服务。基金托管要求银行在财务核算系统软件、清算网络、监控手段、整体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提供快捷、便利、周到的基金销售和服务。商业银行庞大的储蓄网点、丰富的储户资源、先进的网络设备、良好的信誉等软硬件条件,不仅为基金提供了理想的基金销售平台,而且商业银行拥有完善的清算结算网络系统、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完善的系统结构,完全可以承担基金托管人的职责。在基金托管业务服务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发挥银行的优势,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

银行托管业务篇5

在我国,银信合作理财是银信合作的方式之一,具体指商业银行负责筹集理财资金,然后以单一委托人的身份将理财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和经营。这种信托计划称之为单一资金信托计划,因为资金的委托人只有一个(即商业银行),从而区别于信托公司单独筹集资金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从2006年民生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了第一款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以来,银信合作理财业务便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相关统计表明,我国银信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占整个信托产品发行数量的比例在2007年达到68.2%之后,以后三年一直高居70%以上。另据统计,就发行规模而言,银信理财产品从2007年至2010年的规模占比也一直维持在70%左右,与数量占比的趋势基本吻合。因此,无论从发行数量还是从发行规模来看,在2007年至2010年之间,可以说我国银信合作业务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整个信托业的发展。

但是,从2008年年底特别是从2009年年底开始,中国银监会加快了对信托业务进行规范的步伐,频频出台政策重拳,对背离信托业务规范模式及创新方向的违规操作行为不断发出警示和约束。三年多来,中国银监会直接针对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政策共出台了四项。

2009年年底以来,除了上述四份文件外,中国银监会还就整个信托业的发展颁布了若干政策,如《中国银监会关于信托公司开展项目融资业务涉及项目资本金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9]84号)、《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信托公司结构化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通[2010]2号)、《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2010年2月11日)、《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银监发[2010]年5号)、《关于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2010年11月12日)、以及《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1]11号)等。这些文件对银信合作理财业务无疑都具有约束和指导作用。

二、为什么要密集出台这么多的监管政策

在解释原因之前,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我国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目前的特征。

从我国银信理财资金的投资结构来看,据统计,在2007~2010年这个期间,我国银信理财资金的运用结构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信贷类投资一直居高不下,从2007年的52.41%一直攀升到2009年的69.16%,2010年由于111号文的影响才稍微下来一点,但仍然高达62.43%。

信贷类投资在我国银信理财资金的投资结构中居高不下只能说明一个事实,即在银信合作中,商业银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信托公司则沦为银行为规避金融监管,放大“影子信贷”的通道。这是因为,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中,只有商业银行才有无限扩大信贷规模的内在冲动,而且,也只有商业银行在银信合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也才能实现“影子信贷”规模的尽可能的放大。所谓影子信贷,是指在银信合作业务中,由于银行理财计划产品由银行负责设计,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托渠道给部分急需贷款的老客户继续发放贷款,而以这种渠道发放的贷款可以不被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并能绕过监管部门对银行利率的监管,可谓一举两得。另一方面,在银行主导的银信合作中,银行还可以安排银信理财资金“购买”自己的信贷资产,不但能够将这一部分贷款从表内转移到表外,还进一步缓解了商业银行本应受到的存贷比的限制,为表内放贷腾出了空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影子信贷”。

总之,在我国近几年银信合作理财业务中,作为受托人的信托公司不直接面对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因而容易低估受托责任风险、放松资产管理;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银行利用其在银信合作中的主导地位,通过管理信贷资产的方式实质控制资产,在规避资本监管的同时隐藏了风险;从宏观调控政策的角度看,商业银行有意利用银信合作渠道扩大“影子信贷”,影响了货币政策执行的信息传递和实际效果。所有这些都迫使政府必须出台政策规范银信合作业务,使我国的信托业真正能够摆脱作为银行的补充,回归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业务上的宗旨。

三、要正确解读相关的监管政策

在密集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中,有可能彻底颠覆传统的银信合作理财业务模式的文件有两个,即2010年8月12日银监会颁布实施的《关于规范银信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72号)和2010年8月24日银监会颁布实施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银监发[2010]年5号)这两份文件。这是因为,如果说其他的监管政策是为了规范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话,则这两个文件就是直接对传统的银信理财业务直接进行限制了。

72号文规定,融资类业务余额(不管此类业务是否是被动型的“通道”类业务)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今后不得高于30%;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要求将表外资产在2011年年底转入表内,并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同时大型银行应按照11.5%、中小银行按照10%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计提资本。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2亿元,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且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该《办法》要求各信托公司净资本需于2011年12月31日之前达标,否则立即暂停其信托业务,并追究高管责任。这对信托公司净资本形成硬约束,信托公司对资本金的需求进一步上升。

继2010年8月公布《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之后,银监会于2011年1月27日下发了《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1]11号),对信托公司净资本、风险资本计算标准和监管指标作出了明确规定。

《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银监会将对不同监管评级信托公司实施不同风险资本计算标准,评级结果为3级及以下的信托公司风险资本计算系数为标准系数,而评级结果为1级和2级的信托公司风险资本计算系数在标准系数基础上会下浮20%;该《通知》还对融资类和投资类业务的信托产品、tot产品、信托受益权投资产品、银信理财产品、关联交易产品等在计算风险资本时作出了相关规定,并同时明确了计算净资本和风险资本时各项业务的风险系数,采取差异化标准,目前信托公司三大业务――固有业务、信托业务和其他业务的风险系数均不相同。

《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也对银信类业务给予了特别关照,其中重点提及了两点:银信合作业务将按照集合资金信托业务计算风险资本;对商业银行未转入表内的银信合作信托贷款,各信托公司应当按照10.5%的比例计提风险资本。这就意味着过去天量的银信合作业务将大量占据信托公司的净资本。

银监发[2010]72号文和银监发[2010]5号文是影响我国银信合作理财业务今明两年发展的最大的限制性规定。从两份文件的规定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首先,我国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规模在今明两年肯定有一个比较大的萎缩,因为对这两个文件中所提出的几个硬性比例关系,许多参与了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信托公司因在过去的几年里信贷类业务扩张太快,在短期内是无法完成72号和5号文件所提出的比例要求的,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快压缩业务规模,尽早满足相关的硬性规定。

其次,可以预见到的是,由于一些参与了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信托公司在规定的期限内无法达到相关要求,而在短期内又无法做到扩资增股,则在其净资本不足以支撑其业务规模时,通过重组来摆脱困境就只能是唯一的选择。换言之,在今后的两年内,与信托公司紧密相关的重组并购事件将不再新鲜,信托公司之间将会出现“强者愈强”和“弱者愈弱”的分级走势。

那么,我国银信合作理财业务是不是就从此一蹶不振了呢?面对2008年年底以来密集出台的监管新政,不少人产生了这种担忧或疑虑。我认为,只要我国分业管理的金融体制保持不变,银信合作理财业务就仍然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认为,正确解读监管当局的政策导向对于拓展未来银信合作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就拿密集出台的这些监管新政来说,虽然对传统的融资类银信合作业务进行了限制和打压,但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调控和化解信托公司的业务风险,鼓励信托公司在银信合作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不断引导信托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未来更好地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银监发[2009]111号文出台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在银信合作中应坚持自主管理原则,提高核心资产管理能力,打造专属产品品牌,从而才能真正提高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从我国监管部门对于信托业务的规范看,面向高端客户的理财服务几乎不受投资领域的限制。而银行等机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尚不能直接将客户资产运用于资本或产业投资的广阔领域。这是成就信托公司形成核心理财能力的难逢良机。可以预见,在监管部门对普通理财产品安全性的严格要求下,普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将随着风险的降低而走低。对于高端客户挑剔、易变和敏感的属性,银行势必需要拿出更多的高端产品来吸引和维护这些“上帝”。于是,信托公司所谓联结三大市场、富有弹性的设计和长效保障机制等等优势在银信合作理财业务中将大有用武之地。不过这些优势还要切切实实转化为丰富的投资品种、差异化的服务形式才能实现市场价值,而拥有此种能力的信托公司才将是真正的赢家。

银行托管业务篇6

如何解决大量的不良债务是理论和实践上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由政策性的中介机构进行债务托管是比较好的方式之一。即由专门性的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与债务人或债权人达成协议,将其债务或债权有偿地转移过来,由政策性的中介机构按照商业法则对其进行经营管理。

所谓政策性的中介机构,就是能够得到国家有关政策扶持和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的一种经营机构。这种经营机构除了应具有政策优势以外,还应具有人才优势(包括高素质管理人才、高级财务人员等)和资金优势。政策性的中介机构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债权转股权,另一种是纯粹的债务托管经营,其运作模式相当于债务追讨公司。

(一)关于债权转股权债权转股权主要是托管机构与银行达成协议,选择一些企业,对其不良债务进行托管,将原来企业欠银行的债务进行换约,变为托管机构对银行的债务,然后托管机构将对企业的债权转为股权的运作模式。应注意的是,在这种模式下债务托管只能针对老债务,以防止企业产生“借钱可以不还”的思想。债权转股权大致有以下步骤:

1、将债务托管过来,进行换约,使企业对银行的债务变成托管机构对银行的债务;2、将托管过来的债权转换为股权,持有被托管企业的股份,对其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其经营管理,甚至控制其经营活动;3、对被债务托管的企业按照《公司法》进行改制,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企业;4、托管机构应督促改制企业严格按照新机制规范运作,使之树立市场观念,减员增效,加强内部管理,尽快产生经济效益;5、托管机构应得到资金扶持,比如发行专门债券或债务基金,用于债务托管,以及投资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项目,允许一些投资企业上币,收回资金。www.133229.Com

债务托省属于高风险的经营行为,它有利于理清银行的呆坏账,减轻一大批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其作用相当于“垃圾回收加工处理厂”,为企业和银行的改制创造了条件。因此,国家应该为托管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1、允许托管企业对高负债企业进行筛选。对于产品有一定市场前景,只是由于国家政策或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不良债务的企业,可进行债务托管。

2、允许对债务可托管的企业进行改制,并参与其管理,使其尽快建立新机制,树立新的市场观念和管理理念。对于这部分企业的改制成本,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3、允许托管机构进行资本运作。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相应开放资本市场,允许托管机构进行股权转让,以便资金变现;第二、允许发行专门债券,用幕集来的资金用于资产重组、项目投资、参股控股及股权转让等;第三、或者发行专门基金,托管机构可向专业基金管理人发展,进行专业基金运作。

4、给予税收政策优惠。

(二)关于纯粹的债务托管经营机构这种运作模式与第一种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这种中介机构不把债权转为股权,而是主要与大的债权人(主要指银行)进行洽谈,把债权人的债权暂时托管过来,托管机构在清理债务中很可能遇到的是大量的三角债,因此,这种债务托管实质上是清理债务链。二是将债权整体托管过来,而不是有选择地托管一些企业。这种机构的着眼点在于债务的清理、收回,而不在于解决国有企业效益不好的问题。其操作步骤如下:

1、与大债权人(主要指银行)达成协议,托管机构以一定的折扣将其债权托管过来;2、将托管过来的大量债权进行清理分类;3、对可追回债权层层清理,用一切办法尽可能收回债权:4、将收回变现的资金按照协议归还债权人;5、对于死账、呆账较多,产品没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对其进行破产处置。

这种模式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风险也会很大,因此也应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持。主要应有:

1、债务的折扣优惠。这是专门机构进行债务经营的劳务报酬。2、利率等优惠。对于托管过来的债务应免收利息。3、税收优惠。对于债务托管所得收入免税。4、对确实资不抵债,产品没有市场前景的企业有要求破产和进行处置变现的权利。5、融资优惠。如可发行债券等。

二、对债务托管的会计处理

(一)关于债权转股权的会计处理

其关键是对债务折扣、债转股和发行债券的处理。对于托管企业来说,折扣应是该企业开展债务托管业务的收入:债转股应作企业的长期投资核算,以上应借记“长期投资”,贷记“收入(折扣部分)”和“长期借款”。托管企业所发行的债券等收入,应用来减少它对银行的负债。银行付出的债务折扣,应用其呆账准备金来冲销。对于被托管企业,债务转成了股份,借记“长期(或短期)借款”,贷记“股本(或实收资本)。”举例说明如下:

例如:某企业银行债务有1000万元,托管机构按八折进行债务托管,并将托管的债务转为股权,在一定的时候,托管机构发行专门债券2000万元,以筹集资金归还银行。账务处理如下:

(1)托管机构将债务托管,并转为股权。

借:长期投资一某企业 100o0000

贷:长期借款一某银行 8000000

收入 2000000

(2)被托管企业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借款一某银行 10000000

贷:股本(或实收资本) 10000000

(3)托管机构发行债券:

借:银行存款 20000000

贷:长期应付款 20000000

(4)托管机构归还银行

借:长期借款 8000000

贷:银行存款 8000000

还有200万元的借款应作为银行清理呆账的成本,冲销银行呆账准备金。

(二)对于纯粹的债务托管经营的会计处理

关键是托管折扣和收入的核算。对债务托管享受的折扣优惠应作为企业的收入,但这个收入在债务变现以前仍是一种虚假的收入,变现以后的实际价值有可能超出折扣部分的价值,也有可能低于折扣部分的价值,应视不同情况作出处理。举例说明如下:

例如:某托管机构托管某银行全部债权5000万元,该银行的全部债权组成如下:甲企业欠该银行2000万元,乙企业欠该银行1000万元,丙企业欠该银行1000万元,了企业欠该银行1000万元。

1、托管机构通过与银行洽谈,以八折的价格托管了所有企业欠该银行的债务。2、通过托管,收回己企业银行债务1000万元,丙企业银行债务只收回800万元。3、了企业资不抵债,产品没有市场前景,要求其破产。4、甲企业用它的应收账款来抵这部分债务,托管机构要求他用2500万元的债权来抵这2000万元的银行债务。甲企业的债权组成为:a企业欠1000万元;b企业欠1000万元;c企业欠500万元。5、经过托管机构的努力,收回b企业和c企业的欠款共计1500万元。6、a企业用产品冲抵欠款。托管机构要求a企业用1200万元的产品存货来冲抵。7、托管机构以八折价处理这些产品,收回资金960万元。8、根据托管协议,托管机构在一定时候,将债务托管收回资金归还银行。

对以上操作过程进行会计所理时,应增设“债务托管折扣”科目。该科目是一个过渡性科目,用于归结托管机构在托管过程中发生的暂不能确定的收入。具体账务处理如下:

(1)托管全部银行债权5000万元时:

借:应收账款一甲企业 20000000

一乙企业 10000000

一丙企业 10000000

一丁企业 10000000

贷:长期借款一某银行 4000000o

债务托管折扣 10000000

(注:银行给出的这笔折扣应冲减呆账准备金)

(2)收回乙、丙企业的债务

借:银行存款 18000000

债务托管折扣 2000000

贷:应收账款 20000000

(3)甲企业用应收账款来冲抵债务

借:应收账款-a企业 10000000

-b企业 10000000

-c企业 5000000

贷:应收账款一甲企业 20000000

债务托管折扣 5000000

(4)收回b企业和c企业的欠款

借:银行存款 15000000

贷:应收账款一b企业 10000000

一c企业 5000000

(5)a企业用产品冲抵欠款

借:存货 12000000

贷:应收账款一a企业 10000000

债务托管折扣 2000000

(6)处理存货收入(假设以8折价处理)

借:银行存款 9600000

债务托管折扣 2400000

贷:存货 12000000

丁企业破产,托管机构不一定能收回该笔债务。托管机构拥有资产处置变观的权利,并收取一定的资产处置费。一般按处置变现的一定比例收取。

(7)假如丁企业破产后,托管机构未收到该笔债务,作分录如下:

借:长期借款 8000000

债务托管折扣 2000000

贷:应收账款 10000000

(8)托管机构对丁企业进行处置变现收到资产处置资(假定200万元)元,作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2000000

贷:营业收入 2000000

(9)期末归结“债务托管折扣”,转入当期收入。本例债务托管机构所得收入为1060万元,作分录如下:

借:债务托管折扣 10600000

贷:营业收入 10600000

(10)根据托管机构与银行的合同规定,将债务托管收回资金归还银行时,作分录如下:

银行托管业务篇7

如何认识蓬勃发展的私募基金市场?商业银行如何抓住机遇,发挥自身的优势,引导吸引和推动社会上的私募基金进行规范运作,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件大事。

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

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海外以私募基金为代表的资产管理业务风起云涌。许多投资银行将其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美国的美林、摩根士坦利在这方面的业务收入增长惊人。去年,美国总金额1兆美元的并购案中,私募基金大约占了34%。现在世界上活跃的私募基金,比五年前增加了55%。最近,美国私募基金的巨头黑石公司以260亿美元大手笔并购了世界著名的希尔顿酒店。

发达国家私募基金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运作规范,委托资产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形成了委托人即投资人、管理人和托管人三方权利与义务明确的管理机制。其中托管业务又主要由商业银行来承担。为此,许多国际大银行纷纷下设投资托管服务部门,专门从事基金托管,委托资产管理托管业务。

在国内,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兴起和发展,私募基金市场一波三折。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专业机构代客理财的资产委托管理业务得以快速发展。大部分的券商机构都开办过私募性质的资产受托管理业务,投资公司、财务顾问公司、信托公司也十分青睐这类业务。然而由于缺乏法律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缺乏管理人内控制度,再加上市场表现不佳,券商机构的委托理财,曾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2004年前后,集中爆发了国债回购基金黑幕的危机,造成一批券商机构破产倒闭,有的则被其他金融机构所兼并。从去年开始,资本市场深入改革,股市日趋走牛。私募基金市场又重新活跃,各种理财信托计划纷纷出笼。据估计,目前全国私募基金有1万亿人民币。以渤海产业基金为代表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在国内迅速升温,并成为近期金融领域的新热点。据专家预测,也许不到10年时间中国就会成为全球第二大私募市场。

在我国现行法规中,除了信托集合证券投资计划外,还没有明确私募基金管理必须要有托管人一方的规定。由于缺乏第三方的有效监督,对委托人即投资人的资产安全性就难以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为此,不少投资人既希望将闲置资金交由券商等基金管理人去打理使其保值增值,但同时又对券商等基金管理人经营的安全性心存疑虑,希望商业银行能够介入提供监管服务。这在客观上就为商业银行介入私募基金市场提供了发展空间。

商业银行在私募基金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在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在私募基金市场中主要还是延续以前在开放式基金等公募基金中扮演的角色:基金托管和基金代销。不过,在私募基金产品研发和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实际上还发挥着重要参与人的作用。

其一是推动了私募基金的开发过程。商业银行托管和代销私募基金理财产品推动了私募基金的开发过程,也进一步提升了商业银行在基金行业中的形象和地位。作为托管人,商业银行在私募基金的开发过程中对产品方案的设计、后台运作连接、产品估值等方面作为一个参与主体能够起到推动和支持作用。作为代销人,商业银行的介入,大大拓宽了私募基金筹资渠道和筹资规模。

其二是促进了商业银行服务多样化进程。私募基金,特别是养老保险类投资计划是许多机构投资者设计的基金中理想的产品类型。商业银行在现有基金托管业务平台上托管这类新产品,熟悉产品运作流程和操作模式,能为以后的全托管业务发展奠定基础。

其三是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拓宽了投资渠道。商业银行托管和代销私募基金理财产品,不仅能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带来沉淀资金,而且也丰富和拓展了银行的托管和代销产品平台,为高端客户提供新的投资渠道。与托管其他公募基金一样,托管和代销私募基金能够收取托管费和代销手续费收入,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也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业务品种。

其四是为加强监管扩大开放资本市场,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有益的探索。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最终全面开放,机构投资者队伍的不断壮大,投资渠道的扩展和投资品种的多样化,国内的各类投资基金不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在法律监管、基金规模、投资策略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必将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惯例靠拢。国际基金也会进入中国市场。所以争取托管站在国际投资领域最前沿的私募基金,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由此可见,私募基金的发展给商业银行开辟了新的业务空间。反过来,商业银行又拓宽了私募基金的发展渠道。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私募基金市场上开展竞争还具有以下优势:

强大的品牌优势商业银行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相比较,具有无可比拟的品牌优势。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业务运营中,一贯遵循信誉、稳健、服务的作风,其信誉度和美誉度已经在广大客户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建设银行长期就以其稳健经营的姿态、高质量的服务、高效率的运作深入人心,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和社会品牌。

客户资源优势就私募基金来说,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是客户资源的竞争。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上比较优势突出:银行的客户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银行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高端客户群体;银行的客户忠诚度在所有的金融机构中是最高的;商业银行还拥有大量的未上市中小企业客户资源。商业银行介入私募基金,可以促进为股权交易服务以发现企业价值和市场商机。

托管优势近几年随着我国基金业的蓬勃发展,不少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担当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托管人角色。商业银行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基金托管经验。商业银行依托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和强大的资金清算能力,可为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和委托人提供托管服务,对私募基金的投资、资金划拨进行全过程的监控。

交叉销售的优势商业银行近几年来大幅度地业务转型和产品创新,使银行服务和产品远远超出了传统银行的范围。商业银行正在向“金融超市”的目标迈进。各种不同的理财产品,各种投资对象不同的理财计划适应各种不同的客户群体。银行可以利用客户的不同投资偏好和个人理财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交叉营销。

另外,商业银行作为私募基金托管人还可以防止私募基金管理人将自营业务与委托资产业务混合操作,防止私募基金管理人将不同委托客户的资产账户混合管理,防止私募基金管理人挪用客户委托管理的资金。总之,商业银行按现行基金第三方托管模式规范运作私募基金,有利于私募基金市场的阳光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加强商业银行营销管理,

积极防范市场风险

私募基金的大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领域,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准备,从容应对。在私募基金营销方面商业银行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要向合格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营销由于目前商业银行不能直接进行投资。因此,作为中间人,要开展这项业务必须要寻找合格的私募基金管理团队。要认真研究各种政策面包括资本市场的法律环境,国务院,人民银行的方针政策以及银监会、证监会的各项监管要求,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确定商业银行该项业务的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应当选择财务状况好、投资团队实力雄厚的投资管理公司,再根据以往的历史表现、法人治理制度、内控管理机制等等因素,进行资格认定,审慎地从中挑选合格的管理人,作为银行的合作伙伴。对现有创新类的证券公司或重新登记过的信托公司可以优先考虑。在托管业务的谈判中商业银行要坚持不担保、不垫资,不得透支的原则,坚持不对委托人作虚假的承诺,坚持只参与签署符合政策法规的托管协议,从源头严控基金资产托管业务的经营风险。

要向合格的投资者营销私募基金产品选择有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充分提示证券理财市场风险,增强投资人的风险识别能力和承受能力。银行在私募基金理财产品营销同时必须加强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风险应是商业银行在营销中的首要之义。这主要是指市场风险也就是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即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和变化导致股市上所有股票价格下跌,从而给基金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另外还要揭示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政策风险、社会风险等等。要使投资者充分认识私募基金既是个高收益同时又是个高风险的理财产品。要严格禁止把这种只适合少数高端客户的私募基金向一般老百姓营销,误导普通投资者。

银行营销人员必须认识到银行销售私募基金是一项代销业务、委托业务,属于表外业务性质,不是银行自营业务,不是银行自有产品营销。营销人员对投资人的资金实力、风险承受能力也要从严要求。为有效防范风险,要从保护投资人利益出发,对投资人讲清楚,私募基金投资人、管理人、托管人的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某理财产品的特点和风险点、风险与收益匹配的道理以及投资人“买者自负”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投资者、委托人客户或不同资质的管理人,商业银行宜采取一对一的营销策略。

加强商业银行托管后台管理,

严格控制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在私募基金托管方面应注意发挥托管开放式基金的经验和优势,在现有的托管开放式基金的平台上,坚持“三分开”原则,即人员分开、账户分开、资金分开,强化内控管理,全面实施风险内控制度,确保业务运行质量,控制各类操作风险,积极促进以私募基金为代表的委托资产托管业务的健康发展。

要高度重视托管协议等法律文本的可操作性,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私募性质的资产托管业务由于当事人比较多,每个当事人的利益不一致,每个理财计划内涵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银行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比较强,体现在每个托管协议中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化创新内容。托管协议文本是商业银行同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操作法律文本。对其的可操作性,要严谨可行不留死角;对信息的传递,资金的划拨流程要有详尽的描述;对可能出现的故障要有周密的应急措施,分清各方的权利和职责。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特点的私募基金制定委托资产托管业务技术实现方案等一系列内控操作制度。

要精细化管理私募基金资产托管业务日常风险主要集中在托管操作后台,每天有巨额资金的进出。要做到四个“细”,细化岗位,相互制衡;细心清算,专人处理;细致复核,监督控制;细分责任,定期排查。作为资产托管人受委托人委托,保管着基金资产的全部账册权证、印鉴章、清算卡和空白凭证。对于这些重要物品,要严格按会计制度和托管业务的内控要求,甄别不兼容岗位职责、分别保管,相互制衡,规范操作。对后台岗位的每一个风险点均严格界定每个业务操作人员的业务权限,采取有双人复核的方式操作。

银行托管业务篇8

此次的征兆来自于平安集团的一个看似并不起眼的动作。9月27日,多位接安集团的人士透露,马明哲已经决定把平安信托的私人财富管理团队并入平安银行,以此为依托成立私人银行部。

“在过去的2年里,信托业花大量人力物力搞所谓财富管理中心和私人银行,但远远不能撑起信托发售额,主力渠道还是银行。”资深信托人士刘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平安的上述做法或许是一个完全出于自身整合需要的个案,并不具代表性,也或许预示着一个新趋势的开始。

发挥比较优势

2007年以来,平安信托的私人财富管理团队从无到有,到2011年底,在岗理财经理已突破300人,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大的高端财富管理商。

然而这一切都在平安集团通过重重波折将全国布点完善的深发展收入囊中之后出现新的变数,平安集团的高端财富管理业务既可以放在信托公司,也可以放在银行。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马明哲仍偏重于银行。

从销售渠道内部架构来看,平安信托分为私人财富部、综合开拓部以及信托业务部三个层面,三者分别对应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业务、与集团业务相连接的交叉销售业务以及传统信托业务。私人财富部的被剥离,对于平安信托而言,无疑如抽去主心骨。

但刘擎表示:“私人财富管理部门被整合走后,平安信托将专注产品的创设,反而没后顾之忧,因为它有强大的产品销售后援。同时,银行也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因为很多信托客户极易回流至银行,整合举措有利于各个业态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

对平安此番整合,刘擎猜测有可能是“扶植平安银行做大做强,是平安集团目前的战略重心,将平安信托的私人银行业务划入平安银行,是提升其零售业务板块的捷径”。

刘擎表示,信托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有大量重合。“信托一般100万一份,购买者家庭可支配财富应该在1000万元级别,这极其类似私人银行客户,但信托客户的忠诚度不如私人银行。”

另有不具名资深信托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马明哲本次整合为明智之举”,该人士认为“信托的发展没有网点,很难积累优质的客户,而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相对容易拿到客户资源”。该人士谈到这点颇为感慨:“目前,发行不是自己的,客户也不是自己的,所以信托缺乏核心优势和影响力,能够主导的产品也非常受限制。”

定位仍模糊

平安集团的上述整合还有着更深的政策背景。

近日,“一行三会”以及外管局出台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规划对银行、基金、保险、券商等各个金融行业都作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位与规定,如对银行业提出“构建功能健全、服务高效、竞争有序、效益良好、安全稳健的现代银行业体系”;对保险业提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初步建成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风险防范有效、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保险业”;对券商则是“不断提升证券业机构规范发展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而对信托行业则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普益财富分析师范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规划内容来看,资产管理业务在除了信托业外的其它金融子行业全面铺开,已对信托公司业务产生挤出效应。不过,信托公司在私人银行领域很需要,因为私人银行最大的需求是资产管理需求,而信托由于制度优势、工具多样性,使得私人银行一定会通过信托进行。

截止到今年二季度末,信托业受托资产规模超过5.5万亿元,占据了金融行业的第三把交椅,直逼保险业。尽管如此,仍有多位信托资深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出未来信托被边缘化的担忧,除了上述信托业本身的缺陷外,政策层面对其定位依然模糊。

中国信托业协会会长、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蒲坚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明确表示:“中国信托业发展的三十多年中,前二十多年是在一种混沌中走过的,信托公司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干。”大踏步前进的信托业仍未能走出行业定位尴尬的怪圈。

对此,规划论证小组成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意味深长地称:“不少人关注到规划中未明确提及信托业,实际上信托更多的是一种金融功能。”

私人银行客户粘性低

有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所谓金融功能,等于明确了信托行业的工具特征。”

但针对信托未来将被边缘化的说法,银行业人士反而不以为然。中信银行私人银行某资深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信托才逐步成为银行私人银行的敌人,因为客户最注重的是投资回报,信托业的资产管理优势得天独厚。”

据该人士介绍,目前中信私人银行是采取准事业部制,总行私人银行部通过北上广深的直属分中心开展中信银行体系外客户拓展,总行私人银行部基本实现与BBVa合资(处于监管与法律边缘)、独立核算和独立人事权等三大基本独立运作职能。“在中国私人银行领域,虽然中信银行未获得私人银行牌照,但事业部制运作最为彻底。”该人士表示。

同时该人士坦言,即使有“运作最为彻底的事业部”,私人银行客户“忠诚度依然不高,朝秦暮楚,在多家银行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该人士另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了句颇为别致的话:“五年来,在中国私人银行业,信托与pe确实是较为重要的产品。私人银行具有天然的信托化的倾向。”

刘擎认为,从私人银行已经颇具规模的几大银行的金融实务看,私人银行具有典型的“目的驱动+业务整合”特征,他融合了投行、资管、投融资、信用服务以及货币、资本和实业多个市场的功能,一切以客户需要和利润为导向。

银行托管业务篇9

一、企业年金及其相关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定位

(一)分业经营模式下――中间业务成为新支柱

企业年金基金作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必将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从而减弱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的地位。这将引发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变化,原有的以存贷款为主的资产负债业务将相对减少,而与年金相关的中间业务则会相对增加,如:托管资金、代办资金、信托资金,以及与此相关的表外业务和收入等。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将由单一构成逐步走向多元化。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变化必将导致其赢利模式的变化,原先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赢利模式必遭淘汰,银行必须扩大它的赢利范围,发挥其在托管和账户管理方面的优势,重视发展中间业务,以适应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

由此可见,企业年金的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兴起,出现中间业务与传统存贷款业务并存的局面。同时,企业年金分流了一部份原有的长期储蓄,这也使得企业年金及其相关业务的地位大大提高,在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后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企业年金的巨大发展潜力,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因此,中间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二)混业经营模式下――成为多项业务和谐发展的纽带

中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综合性金融控股公司,正在由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商业银行近年来也致力于大幅度的业务转型和产品创新,使其产品和服务内容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范畴。如何将现有的各项业务进行有效的整合,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业绩水平,是商业银行在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同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随着企业年金业务的加盟,企业年金客户会有其他银行服务的需求,如:个人养老储蓄、外汇交易、基金、证券、保险、信用卡服务等。商业银行既可以利用账户管理的信息,向现有的企业年金客户推销银行的其他产品和服务;也可以采取将企业年金与其他业务进行捆绑的销售模式。因此,企业年金的发展,将商业银行的多项业务联系起来,为各项业务和谐有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各项业务的相互衔接又为商业银行赢得了交叉销售的优势。

二、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中的角色

(一)分业经营模式下――基金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

我国现行的金融模式以分业经营为基本特征,这使得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中扮演的角色相对有限。按照2004年出台的各项企业年金法规,商业银行参与现行企业年金市场的管理内容主要是基金托管和账户管理。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维护年金参与者的利益,强调年金的信托属性是必然的。商业银行本身也具有个人账户管理的丰富经验,且享有“天然的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之称。尽管从国际实践角度来看,年金产品归属于储蓄类产品,银行作为典型的储蓄性机构,自然有从事该业务的权利。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是基金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

(二)混业经营模式下――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

银行托管业务篇10

关键字:票据信托法律结构风险控制

一、票据信托的特点

票据信托是商业银行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的银行承兑票据,以约定的利率转让给特定的信托计划,而对应的理财计划的投资者,作为特定理财计划的委托人和受益人,获得相对应的理财收益率。其基本运作模式是:商业银行通过购买或办理贴现的方式获得票据后,与信托公司之间达成由信托公司设立受让银行存量票据的信托计划的协议,然后由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并以委托人的身份用所募集到的理财资金购买该信托计划项下的信托产品,再由信托公司用银行的理财资金以自己的名义受让银行的存量票据,信托公司在受让票据的同时,又将受让的全部票据委托商业银行继续管理,等信托产品到期时,再由银行按照承诺溢价回购票据,据以向发行人或承兑人收回本息,并向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支付本金和相应的收益。

票据信托具有收益性。票据信托的收益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贴现率的变化呈现波动特征;票据信托具有风险性。票据信托是对票据资产收益权的交易,从法律关系上看,信托计划对应的票据不是按照一般票据转让的要求办理票据背书后由信托公司支配,是由信托公司通过签署《票据资产委托管理合同》的方式将票据资产委托发售银行管理;另外,票据信托还具有流动性。票据信托流动性强,符合市场短期化投资需要。由于银行承兑汇票的期限不超过6个月,所以在基础资产期限与所发行的产品期限匹配方面,票据信托可以真正实现实际期限为6个月,从而满足投资者对较短期理财产品的客观需求[1]。

二、票据信托的法律性质

票据信托的理论基础为特定资产收益权。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托领域资产创设模式的发展,特定资产收益权被广泛运用于国内金融实践,金融机构创制了种类繁多的"资产收益权"投资产品,票据信托的基础资产票据,即为一项特定资产,其法律性质具有如下特征。

1."资产收益权"属于约定权利。资产收益权需由交易双方根据其依附的基础权利的不同以及交易的特殊需要,以合约方式对其内涵与外延加以约定;

2."资产收益权"具有财产属性,其"收益"可与权利人分离,从而实现交易;

3."资产收益权"对基础权利具有依附性。收益权作为基础权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内涵与外延只有根据其依附的基础权利资产的属性才能加以约定;

4."资产收益权"交易具有相对独立性。基础权利,本身具有包括收益权在内的多项权能,权利人可以将其中的一项或多项权能转让给他人行使。

三、票据信托的现状和背景

票据既是结算手段,也是融资工具,以融资性票据居多。票据信托来源于银行为缓解信贷规模压力、获得中间业务收入而创新的票据类理财产品。此类产品投资模式主要是购买票据资产或其收益权,业务操作中凡涉及票据鉴别、资金托收等环节的,都可委托合作银行进行。主导票据信托业务的一般是银行,票源由银行组织,信托计划一般也由银行代销,信托公司充当的是一个通道角色,并不会将票据信托业务作为主业务。

在信贷紧缩的货币政策下,票据类信托业务的开展可谓多方共赢,工商企业可以使票据资产转化为货币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投资者可以通过信托产品进入票据市场,银行也可以减小信贷规模,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则意味着一个新的业务板块。目前票据类信托基本都属于银信合作的产品,可以满足信托公司传统业务收紧带来的发行空缺,同时也可以帮助在当前信贷紧缩的环境下对资金有较迫切的企业的融资需求。`对于银行而言,票据信托产品和过去的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即将贷款打包卖给信托理财产品)如出一辙,即银行在将票据转换成理财产品换得资金的同时,还将本该算入表内贷款规模的票据贴现(即企业拿着未到期的票据到银行兑付成现金银行在此过程中赚取贴现利率)转化为表外资产,从而避开了信贷规模限制。在银监会要求银行理财产品转入表内,封堵表外信贷的背景下,票据类信托产品规模急剧扩张。

去年以来,票据转贴现利率的飙升,最高超过15%,使得以往并不受关注的票据类业务越来越得到信托公司的关注。虽然收益相对房地产信托等仍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其相对低的风险及稳定的收益对部分追求稳健的投资者来讲仍然有不小的吸引力。

但是,融资类银信合作业务的放量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了一定规模,信贷管控已经失效,监管层对融资类银信合作业务做出了大力的整治。监管层下发的《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融资类银信合作业务占全部银信合作业务余额的30%,导致信托公司从事此类业务的积极性受到强烈冲击。银监会也要求全面开展票据业务检查,重点检查金融机构是否通过票据贴现逃避信贷规模等,并严禁从事或参与以规避信贷规模控制为目的的票据买卖行为。在监管层的多方整治之下,票据融资快速增长的势头开始减弱。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更多开票需求。对信托受益权虽然还没有明令禁止,但这类业务仍然随时可能被叫停。

四、票据信托的法律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是关于信托业的最重要的法律,确立了中国最基本的信托制度,对信托业的监督管理和规范起到巨大作用。《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主要规定了信托投资公司业务开展的具体操作,即信托投资公司在发起设立投资基金、设立信托新业务品种的操作程序、受托经营各类债券承销等方面的业务[2]。《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也随后颁布,进而为信托投资公司开展资金集合信托业务提供了政策支撑。

近几年来,我国重新登记的信托公司获得了新生和发展,信托业务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一些信托公司仍然存在偏离信本业、风险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同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信托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银监会颁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监管规章,进一步限制固有业务,规范发展信托业务,并强化信托事务处理以维护受益人利益的宗旨。

票据信托的兴起主要是为了适应银行腾挪信贷规模的需要。按相关法规,票据转让必须背书,但信托公司接受银行转来的票据时,并没有背书,由于信托公司的法定经营范围中没有票据贴现业务,从而产生了变通的"票据收益权"。一般而言,银行转让了资产收益权,资产并不能"出表",因为没有真实过户。然而,票据信托业务中,银行都将收益权出让视同于资产"出表",如此一来,票据占用的信贷规模被腾挪出去了。如此一来,当票据资产被转化为理财资产,这相应规避了贷款规模约束。

银监会发出了《关于切实加强票据类业务监管的通知》,要求全面开展票据业务检查,重点检查金融机构是否通过票据贴现逃避信贷规模等,并严禁从事或参与以规避信贷规模控制为目的的票据买卖行为,加强票据业务合规监管,全面梳理业务流程。

为进一步规范信托公司和商业银行业务合作行为,防范监管套利,确保信托公司合规经营,提升信托公司自主管理能力,银监会下发了《关于信托公司票据信托业务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1、信托公司不得与商业银行开展各种形式的票据资产转让/受让业务。2、对存续的票据信托业务,信托公司应加强风险管理,信托项目存续期间不得开展新的票据业务,到期后应立即终止,不得展期。3、在银信合作业务中,信托公司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30%。

根据以上关于信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可知,中国目前专门关于信托制度的法律只有《信托法》,信托业务规范开展的平台主要由《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文件和规定构建起来。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显不足,如日本除基本法中设有《信托法》、《信托业法》、《兼营法》外,还设立了各类齐全的信托特别法;英国的制定法中,有关信托的成文法有很多,如《信托承认法》、《国家信托机构法》等。随着我国信托业的发展,一个更加广阔的信托市场已经建立起来,一大批观念超前,按市场化规则运营的信托公司,运用新的金融工具,按照市场导向和社会需求开发出大量的创新信托产品,如票据信托、融资租赁信托、(矿产)能源信托、艺术品投资信托、证券投资信托、房地产信托等。但是对于这些新型的信托产品,我国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只是在出现了新问题时通过国务院或银监会的管理办法和通知的形式来进行约束和监管,如《关于切实加强票据类业务监管的通知》、《关于信托公司票据信托业务等有关事项的通知》等,这不利于信托业的长期发展,无法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新信托产品和新问题。

五、票据信托的风险控制

信托业的发展已成为市场经济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比发达国家信托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结合我国信托业的现状和特点,我国信托业还应大力整改并规范。票据信托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托产品,更应该在吸取传统信托产品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作好风险控制。

首先,应加快票据信托的立法建设,加强监管。信托业的发展必须与法制建设密切相关。纵观信托业务发达的国家,如美、英、日等国,都有健全的信托法制作为基础,除了有一般的信托法外,还有根据不同信托品种而制定的信托特别法,每一种信托业务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法律依据[3]。

其次,对票据信托的职能进行合理定位。票据信托作为一项产品创新,其对银行票据业务经营的重要意义在于拓宽了票据转卖渠道,把原本主要是银行间的票据转贴现交易市场延伸到了信托计划,并以理财产品或集合信托的方式成为普通群体的投资对象。目前票据类信托基本都属于银信合作的产品,某种程度上讲,票据信托可以满足信托公司传统业务收紧带来的发行空缺,同时也可以帮助在当前信贷紧缩的环境下对资金有较迫切需求的企业的融资需求,对于贷款紧缺的银行来讲也可以有效减少信贷规模。合理发展票据信托,应让票据证券化,引入信托公司、货币市场基金、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市场投资主体,构建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市场。

第三、票据信托理财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必须与特定的经济背景相适应。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增长趋缓的不同情况下,经济中存在的投资机会、投资的期望收益率也不同,应根据不同情况考虑是否推出票据信托理财计划。另外,必须通过理财产品创新和相应的营销支持来达到借助于理财计划吸引、凝聚和稳定投资者存款的目的。还应充分考虑投资者的收益率和理财产品期限对理财计划有效性的影响[4]。

六、票据信托的市场前景

票据产品可能是目前顾客接受度最高的产品之一。这类产品比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高,风险又小,而且期限较短,对一些对流动性要求比较高的客户较有吸引力。而银行承兑汇票也不是近来才兴起的信托投资标的,在以前的银信合作中,银行承兑汇票是很大的一块业务。

票据信托能够成功发行的前提条件是票据贴现利率要能够覆盖信托公司的信托报酬率+委托人预期收益率+保管银行的费率。所以一旦票据贴现率降低,剔除银行和信托公司的收入,投资者得到的收益减少,各方的积极性都会大为降低,票据信托规模就会自然萎缩。由于最近银监会对票据信托业务的密切关注,导致票据信托发行低迷。但是如果监管层通过调高该业务的风险资本系数,增加对项业务对信托公司净资本的耗用,可以避免票据信托规模失控对信贷额度管控带来冲击。

虽然现在票据信托的规模正处于回落过程,后政策如果逐步放松,资金面不再紧张,票据信托产品的收益显然会下滑。但票据类信托仍然有它的市场。如果即便扣除了信托公司的发行费用及信托报酬、托收银行费用,最终留给投资者的收益率仍然比较高,那么票据信托就有它存在的必要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刘芸.票据信托理论基础及发展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1

[2]陈向聪.信托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3]霍玉芬.信托法要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