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6:52

课外阅读的概念篇1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化学阅读能力我们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较好:

一、化学阅读读什么

(一)阅读化学教材

从知识体系角度来看,教材是一本比较完整的初中化学读物,既要把一本书读厚,又要把一本书读薄。“读厚”,教材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标题、概念、定律、例题、实验、插图、习题”等七部分,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

1、读标题

标题是章节的概括,是课题的重点。如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标题告诉我们本课题重点探究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读概念、定律

概念和定律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们具有逻辑性、概念性、抽象性等特点。概念和定律的表述具有文字简洁明了、精炼准确的特点,阅读时要咬文嚼字,细心琢磨,并注意勾、划、圈、点。要抓住重点,找准关键字词,逐字逐句地理解。如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读时应注意化学变化这个前提条件。

3、读例题

读例题时,应指导学生分清步骤,弄清关系,掌握格式。学会反推和养成每步必问为什么的习惯。

4、读实验

课本中的实验内容一般用小字,但并不是说明它不重要,应强调一定要认真地从使用仪器、操作过程、观察的内容和部位这几方面来阅读。

5、读插图

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大部分是为实验而画的。读图时应读出图中各仪器名称及它在本实验中的作用,各仪器间的连接方式和位置关系。

6、读习题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大多数要通过解题来体现,因此,读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读习题,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阅读化学课外读物

化学课外读物(包括报刊杂志等)是教科书的延伸,化学课外读物的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教科书上所没有的、更为具体、更为深入的科学史实、神话故事等,通过课外读物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课外化学知识,分析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揭开故事的神秘面纱。通过阅读化学课外读物,不但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阅读网上信息等

网上信息与化学课外读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新信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网上查询具有更方便、更准确、更快捷的速度,许多问题在这里都能得到最及时的解答。

二、.教给学生善读的技艺

(一)重视化学概念的阅读——抓关键词

初中化学概念几乎贯穿全部的教学内容,在教授化学概念时,我往往根据概念的难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是较难而且是不具可比性的概念,我就叫学生先认真阅读,试着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然后我再与同学一起阅读概念,指导学生如何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剖析词义。

另外,初中化学中,有很多概念是成对且含义相反的,这为教学提供了方便,也为学生掌握该组概念辟出了一条捷径。在教授这些概念时,要充分利用好对比阅读法,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能较敏锐地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较好地把握并加以应用。

(二)化学图形的阅读,使抽象的化学理论形象化

1、理论图。化学中的理论图,由于内容抽象,用图可以使理论形象化,增强感性认识,便于理解概念。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着重指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而变化。

2、曲线图。化学中的曲线图,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3、实验装置、操作图。化学中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重点抓住实验内容、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实验装置图的原理、实验要求的条件以及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等几个方面,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的重点,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善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三)指导阅读化学数据,让学生全面了解化学内容

化学教材中的有关实验数据,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实验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在教材的阅读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数据的大小和数据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

三、化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几个注意点

(一)善于标记

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老师应要求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善于调控

学生在每节课中的阅读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间的1.5~2倍。在课堂上老师要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

(三)善于反思

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重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有效的加工、整理,对阅读策略进行有效的优化和反思。

从初中化学教材的文体特点来看,它们大都属于说明文。教材的叙述还是比较通俗的,所以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读书自学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经过一番努力也是可能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不懈的指导学生阅读好教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自学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

参考文献

[1]吴天良;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03期[2]徐海华.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苑教育;2011年15期

[3]周兰根.化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年41期

课外阅读的概念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能力;思考

初中数学自主探究的关键是会阅读教课书,能读懂题意、能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那么在数学学习中怎样去阅读数学课本,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做以下几点探讨。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1.要掌握常用的名词和概念

阅读数学教科书就是通过阅读,在有关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相关的问题中获取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有用的信息。如果不掌握这些相关的信息,那么阅读数学课本就变成了“走马观花”一无所获。

有的学生之所以数学差,其原因多数是阅读能力差,没有掌握常见的数学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而这些概念又是组成数学问题的“细胞”,也是解决问题的阶梯。在阅读中,如果只读不思,那么其效等于零;如果只读不回忆,那么将糊涂一片。在阅读中不仅要掌握相关概念,还要掌握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读得进,探得明。

如果一个学生连自然数都不懂,要求他将“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24,列出方程”,那么他将会无从下手。如果在读题时掌握了自然数的含义,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平时的学习中不重视对名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再阅读数学课本(读题)时将会困难重重,不知所云,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注重改进阅读的条件,丰富自己的数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2.要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读题)后,除了认真梳理有效信息、理解关键词语、分析题意外,还要重视题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互译。如题中的平行、垂直、角平分线、中线、中位线等名词,它的符号语言是什么?图形语言是什么?都要清晰明白。在阅读中要能对照文字,想象图形(观察图形),再联想到数学式子,从中能得出什么?推出什么?特别是在函数的学习中更应重视此类阅读的训练,以提高语言间的互译能力。

3.要重视概念的回收和利用

所谓的回收,就是对以前学过的概念进行回忆和收集,起到巩固所学,促进自觉应用的目的。在阅读时难免会有一些不理解或模糊不清的概念,其中有的是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对概念的回收就特别重要,收集和回忆时,可借助于数学课本或笔记本来查找,或借助于数学词典,或请教他人帮助解决。真正达到不会就找、不会就查、不会就问的自主学习精神状态。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

具备了基本的阅读条件后,要想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就得向课外读物要效益。面对众多的课外辅导资料,往往会感觉这本也不错,那本也很好。阅读时这本翻翻,那本看看,浪费了大好时间。资料的选择要和课本配套,课外资料是课本的拓展和延伸,在阅读时可以进行相互对照参考,也可以用于课后的巩固和提高,达到课内外优势互补。若将课外资料只当作课本中习题的参考答案,则是不可取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对课本也好,对课外资料也好,阅读要有目的,主要是阅读第二天要讲的和当天还没有巩固和消化的地方,而不是想到了就读点或翻翻找找,要合理分配好阅读时间,不能得过且过。一教育家说:“今天的阅读是为了明天更大的进步”。只有长期坚持有效的阅读,在学习中的不足才可以得到弥补,个人学习数学的兴趣才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了课内外的阅读,达到既促进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精神生活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勤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在阅读中思考时,常常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局限于表面的东西,不善于分析、类比、转化、联想。常常因某一知识点未考虑到,而出现思维受阻,失去思考的兴趣,挫伤阅读思考的主动性,导致读而不思,严重制约着阅读能力的发展。

阅读中思考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力求理解

阅读数学课本时,应当边读边思,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每一个概念的含义和题中已知、未知及其相互关系。阅读时应当每一句话都进行推敲,看它想告诉什么?从中能得出什么?边读边画边思考。在题读完之后,再联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出相互间的联系,或通过类比、回忆、猜想以便问题解决。

2.理清思路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意思是要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在阅读中将所谓分散、凌乱的各个知识点集合成一个问题板块,使之思路清晰,易于解决。阅读时,对书上提出的概念、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掌握它,还要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问题解决方法的发现过程。只有这样才算理清思路,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3.找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四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或不完整,提出异议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存在不懂的问题;一类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去认真思考或探究,而只是提出问题不去分析问题;一类是提出的问题根本就不可能(不存在)或无法解决,只是随便想想而已。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会走向正确的学习轨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循环往复,学起来就不会枯燥乏味。

知识和经验在于积累,能力方法在于培养。如果在初中时代,关注自我阅读数学课本能力的提高,不断丰富和积累经验,不仅可以促进数学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迁移到各科的学习,是学习成功的经验法宝。知识会不断的更新,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会终身受益,它必将为初中后的学习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的概念篇3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阅读数学教科书需要具有哪些条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名词和概念

阅读数学教科书就是通过阅读,在有关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相关的问题中获取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有用的信息。如果不掌握这些相关的信息,那么阅读数学课本就变成了“走马观花”一无所获。

有的学生之所以数学差,其原因多数是阅读能力差,没有掌握常见的数学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而这些概念又是组成数学问题的“细胞”,也是解决问题的阶梯。在阅读中,如果只读不思,那么其效等于零;如果只读不回忆,那么将糊涂一片。在阅读中不仅要掌握相关概念,还要掌握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读得进,探得明。

2.要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读题)后,除了认真梳理有效信息、理解关键词语、分析题意外,还要重视题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互译。如题中的平行、垂直、角平分线、中线、中位线等名词,它的符号语言是什么?图形语言是什么?都要清晰明白。在阅读中要能对照文字,想象图形(观察图形),再联想到数学式子,从中能得出什么?推出什么?特别是在函数的学习中更应重视此类阅读的训练,以提高语言间的互译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要关注题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互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学会相互转换。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要养成向问题中找信息的习惯;在信息的处理中收集经验;在信息的探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充实和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要重视概念的回收和利用

所谓的回收,就是对以前学过的概念进行回忆和收集,起到巩固所学,促进自觉应用的目的。在阅读时难免会有一些不理解或模糊不清的概念,其中有的是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对概念的回收就特别重要,收集和回忆时,可借助于数学课本或笔记本来查找,或借助于数学词典,或请教他人帮助解决。真正达到不会就找、不会就查、不会就问的自主学习精神状态。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

具备了基本的阅读条件后,要想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就得向课外读物要效益。面对众多的课外辅导资料,往往会感觉这本也不错,那本也很好。阅读时这本翻翻,那本看看,浪费了大好时间。资料的选择要和课本配套,课外资料是课本的拓展和延伸,在阅读时可以进行相互对照参考,也可以用于课后的巩固和提高,达到课内外优势互补。若将课外资料只当作课本中习题的参考答案,则是不可取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对课本也好,对课外资料也好,阅读要有目的,主要是阅读第二天要讲的和当天还没有巩固和消化的地方,而不是想到了就读点或翻翻找找,要合理分配好阅读时间,不能得过且过。只有长期坚持有效的阅读,在学习中的不足才可以得到弥补,个人学习数学的兴趣才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了课内外的阅读,达到既促进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精神生活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勤于思考

在阅读中思考时,常常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局限于表面的东西,不善于分析、类比、转化、联想。常常因某一知识点未考虑到,而出现思维受阻,失去思考的兴趣,挫伤阅读思考的主动性,导致读而不思,严重制约着阅读能力的发展。

阅读中思考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力求理解

阅读数学课本时,应当边读边思,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每一个概念的含义和题中已知、未知及其相互关系。阅读时应当每一句话都进行推敲,看它想告诉什么?从中能得出什么?边读边画边思考。在题读完之后,再联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出相互间的联系,或通过类比、回忆、猜想以便问题解决。

2.理清思路

在阅读中将所谓分散、凌乱的各个知识点集合成一个问题板块,使之思路清晰,易于解决。阅读时,对书上提出的概念、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掌握它,还要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问题解决方法的发现过程。只有这样才算理清思路,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3.找出问题

课外阅读的概念篇4

【关键词】化学教学阅读习惯方法能力阅读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67-02

教学的核心是学会学习,阅读能力是学会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习,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从而分析和解决问题。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效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阅读能力培养,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兴趣,乐于阅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化学课本虽然图文并茂,但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产生畏惧、厌烦情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缺乏阅读兴趣。化学的阅读,就是通过阅读化学课本和课外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用以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在培养阅读兴趣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编入的一些选学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有的体现了当今最新的科技成果,如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铅笔上的H和B、溶洞的形成、自制热宝等,让学生乐于阅读。例如我在讲授“石灰石的用途”之前,先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有谁参观过平谷京东大溶洞?你们知道那美丽的溶洞里的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如果我们参观溶洞时鸦雀无声,我们将听到什么声音?”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参观过,有的说没参观过,还问钟乳石到底是什么成分等,这时顺势引导学生阅读“溶洞的形成、硬水”,那么对于上述问题自然是迎刃而解,学生就会体会到一种阅读成就感、阅读的乐趣,因而变得乐于阅读。另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每一堂课中都应安排适当的阅读时间和内容,日久天长,以利于形成阅读习惯。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大致有精读、泛读、快速阅读、细读等几种。对于初中学生,主要介绍精读,所谓精读,就是针对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仔细阅读、理解、运用[1]。

1.精读化学概念。初中化学概念特别集中,几乎贯穿全部的教学内容,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双基”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认识新问题,通过联想、讨论、推理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与讨论结果解决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解决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解决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解决之间的区别。化学教材的用语,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阅读,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在进行概念教学时,经常进行对比阅读,如对比原子与分子、元素与元素符号、纯净物与混合物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悟性,能较敏锐地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较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阅读化学用语。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各种粒子符号等。化学用语的引入是研究化学问题的需要和教学深入的必然结果,化学用语是最为简洁精练的化学语言,必须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在教学伊始,严格按学科要求进行化学用语的读、写训练,如区分“2,H2,2H2”中“2”的含义……为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还可将一些内容编成口诀的形式,既可以避免死亡硬背、不求甚解,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规律。

3.图形的阅读指导。对于理论图的阅读,由于内容抽象,用图可以使理论形象化,增强感性认识,便于理解概念。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着重指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而变化。

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实验内容;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实验装置图的原理;实验要求的条件;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并回答:化学实验的原理;实验结论;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

对于曲线图的阅读,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4.数据方面的阅读指导。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在阅读时,要告诉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在指导方法上着重比较以下方面:看数据的大小;看数据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5.阅读完教材后,要求学生复述其中的主干内容,这一过程通常安排在听完讲授后。阅读后的复述,可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它必须经过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才能完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抽象、概括、归纳、联想等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阅读后的复述可运用在多种形式的课内,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不同程度的学生可挖掘出不同的复述内容。

6.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大多要通过解题来体现,因此,读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尤其是讲解例题时,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自己将题一读了事,而应该选择典型题目让学生细心读题,标出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题示“信号”,发现题中“隐含”条件,弃去“多余”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在中考复习中更应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7.对于一些课程标准要求一般了解、常识性介绍,而内容本身又通俗易懂的,可通过给出阅读提纲进行泛读。阅读一般性材料,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几种常见的金属”,笔者采取的作法:不给出阅读提纲,由学生阅读课本后,归纳出该节的主要内容,最后由教师综合,经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整个教学。化学教学中还有有关表格的阅读、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条件的阅读、实验现象的描述阅读等等。

三、习惯是形成能力的关键

为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培育健康愉悦的阅读心理。这项工作应由初三上课开始,自始至终要求学生通读教材,要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阅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定下一个几乎人人都能达到的目标:通过一年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能较顺利地阅读教材,体会各段教材的意义,并能结合教材解答一些问题。由于这一目标是切实可行的,学生不会觉得遥不可及,而是“跳一跳,够得着”。[2]平时的训练中便能保持一种愉悦的阅读心理。

四、指导学生在预习中阅读教科书

教师要教会学生预读方法:通读全文;记住章节标题和课本中的小标题;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当学生预读能力较弱时,要给出预读提纲,预读思考题,引导学生预读。当学生预读习惯未养成时,必须注意培养,严格要求,督促检查。

指导学生在复习中阅读的意义在于进一步理解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使记忆牢固,教师要教会学生复读的方法,课后及时复习、阅读,结合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阅读课本、笔记及相关的参考资料。此时的阅读,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反复思考,划出重点,提出中心,理出脉络,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组成提纲或综合表解,也就是做好阅读笔记,读写结合。这样眼看、脑想、手写,系统掌握的知识就很牢固,从而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既要重视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培养,也要重视阅读效果的反馈,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如可布置一些章节小结的作业,这样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整理,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懈阅读能力培养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它由教师对课文的繁琐分析为学生对课文的钻研、理解,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不仅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理解的逐层深化中学有所依,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教学与研究》2003.9《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课外阅读的概念篇5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11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是无止境的,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更是提倡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而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长大成人后在知识的海洋里只有靠自学才能进一步吸取知识。而要自学的前提必须要学会阅读,当今各种媒体,书本,报纸,网络等等都是探求知识的渠道,这些媒介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12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1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际上,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那些对数学特别有悟性的学生,于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显的格外重要。

14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循循诱导,深入浅出,讲完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把教科书当作习题集,这导致教师讲的精彩而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实际上,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国外也是如此。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几点做法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里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阅读数学不会像阅读文艺小说那样轻松有趣,相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21坚持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和阅读方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带着问题去思考,根据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及时进行组织教学,调动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

22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而要反复仔细阅读,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细加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

数学阅读过程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如在阅读时碰到重要的或一时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或是其中的一些字、词,可以作一些具体的记号,以示注意。对于一些遗忘的或不理解的概念时要有自己去查书或问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23教师应有选择性地布置阅读内容。

选择阅读内容时,除了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主要是为了控制时间。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阅读的习惯,学生的有意注意坚持的时间不长,容易疲劳。无选择的将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阅读,并都安排在新课的讲解前,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死板的模式,学生会厌烦。

24采用读、讲、练三结合的方式。

一般地,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要求学生能准确的叙述。阅读公式、法则后,除了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示。阅读公式、法则、例题、概念、定义后应该多练。

25推荐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的概念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阅读指导;策略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可见书籍对于人类是多么的重要,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是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天天可谓手不离书.不仅自己要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高效率地读书.

一、利用教材,加强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带着问题阅读,强调阅读的目的性.在阅读实践中发现,笼统地让学生先读一段文字后再提出问题,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发现有些学生还要再阅读一遍,从文中找答案,阅读的效率低下.在《鸟类》一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泛读,快速浏览指定页码的内容,对本节课的内容框架有大致的了解.而在具体讲到爬行类的特征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精读指定的段落,不用教师提醒,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在勾画问题的答案了,这样做有的放矢,阅读的效率明显提高了.2.圈画关键词句,体现阅读的实效性.初中生物学科中新名词、新概念比较多,学生不易掌握.因此掌握阅读的诀窍,对概念中的关键词重点分析,在学习生物学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相对性状概念中应重点抓住同种、同一性状、不同表现三个主题词进行深入理解,能将不同性状与相对性状区分开,不易混淆,就容易牢固掌握这些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概念中的关键词强化记忆,也便于复习和巩固.在课本上圈画的内容往往是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段中的重点句或是容易混淆词语的区分点,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统统图画.此外,图画的标记也可以多样化,重点句用下画线、重点概念可以圈方框、关键词部分用着重号等.3.图表文字结合,增强理解的精确性.初中生物学科教材图文并茂,其中有许多插图,包括形态结构图、生理图解、实验操作图解等,这些图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好插图,把阅读与识图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边读边看,并能够做到文图转换.例如:在讲人体的泌尿系统时,就要充分利用图表式阅读把复杂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先把教材中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在阅读文字和图片的基础上先找出肾脏的结构,从整体上认识肾的基本功能单位.然后再结合图表,血液、尿液和原尿成分的分析认识、归纳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在尿液生成中的作用.在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过程后,让学生再对照图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知识,促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升华为理性认识,并且牢固记忆.

二、搜集资料,精心选材,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1.围绕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材料.例如在《人的性状和遗传》一课中所挑选的材料就非常好.通过学生列举熟悉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使学生认识性状的概念“人体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叫做人体的性状”后,巧妙地引入短文一:“她黝黑、清瘦的脸上,有一对大大的双眼皮儿眼睛;眉毛细而斜;一头乌黑的头发用花布条子扎成两条辫子;衣服很旧,但她信心满满.”请同学仔细阅读,找出其中描写的性状.同学们跃跃欲试,争着比谁找到的性状多.“黑、瘦的脸”、“大的双眼皮儿眼睛”、“细而斜的眉”、“乌黑的头发”.“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老师,还有信心满满.”“你找得很认真,完成得非常好.可见人体的性状除了容易观察到的形态特征外,包括人体的生理特性.”紧接着出示短文二:“站在她旁边的女孩,皮肤白皙;胖嘟嘟的脸上,长着一对迷人的小眼睛,弯弯的眉毛下面,长长的睫毛忽闪着青春的光芒;栗色的秀发被扎成马尾,柔柔地垂在背后;红色的丝巾轻柔地围着她细长的脖子飞舞着.”仔细阅读,找一找短文二中描述的人物和短文一中的有何不同?话音刚落就有人举手了.“皮肤颜色不同,一黑一白.”“脸是一胖一瘦.”“眼睛一大一小……”我们发现两个人物各具鲜明的特点,在性状上有很大的差异,针对眼睛大小这一性状,出现一大一小两种表现类型.顺势就引出了相对性状的概念,像这样,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之为相对性状.通过两段文字的阅读分析,不但巩固了对性状的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巧妙过渡到相对性状概念的建立.2.勤做读书笔记、提炼阅读内容.我国古人读书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指做读书笔记.善读书者总是书不离笔,“好记性不及烂笔头”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篇幅较大、知识点分散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利用做读书笔记的形式巩固记忆,积累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认识人体内环境稳定性的维持时,涉及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材中有5页内容的跨度,学生学习时难免有畏难的情绪,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通过设计表格式的学习记录单,帮助学生提炼阅读内容,每学完一个系统就做一次小结,将重要的知识进行记录,最终形成的表格式知识框架贴在课本上,这种做笔记的形式就有好的教学效果.3.推荐课外书目,丰富阅读内容.生物学科的内容非常生动有趣,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巧设悬念,注意点拨,引起学生的追求和探索.例如在《绿色植物的一生》教学中,讲到花和果实时,我们只是以桃为模式植物认识了花、真果的结构,而花和果实的类型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开花、传粉、结果,大自然的安排多么巧妙,更有趣的是大自然的造物更是奇特,世界上还有无花的果和无果的花,如果你想知道,想认识更多神奇的花和果,就到图书馆找《有趣的植物》这本书请教.”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教师在推荐、介绍篇目时要有针对性,要紧密联系教材.此外,作为课外读物的文章宜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符合初中学生的口味.课外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物科技小报的评比,也可以利用生物学科课堂进行课前的两分钟演讲,汇报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

三、结论

阅读贵在平时的日积月累,贵在持之以恒.身为教师要把阅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把阅读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要会读书、乐读书、多读书.同时,在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阅读指导,提高教师自身的阅读指导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作者:石美银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的概念篇7

首先,从高考题型入手,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规律:必含三要素――立意、情境、设问;必有三特定――知识内容、限制条件、解答要求;必考三真实――考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处理引入

题中材料的真实水平,独自阐释和升华理性认识的真实水平,历史思维活动的品质和方法的真实水平。从命题三要素看,先说立意即可为历史主干知识,也可为时政热点的历史思考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历史知识背景,这就要求高三历史复习时要处理好历史主干知识线索的梳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应考时才能迅速准确地进行知识定位,因此,老师引导学生必须明确教材的知识结构,熟悉教材的章节结构,梳理清楚教材的主干知识体系,明白教材的编排知识的内在逻辑。再说情境创设,情境创设的多样性,即可为数据表格材料,也可为历史文献材料,还可为图片信息材料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前后联系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例如,解读数据材料信息的“三看”原则:一要看表头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二要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数据中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三要看表格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判断。

其次,从历史概念知识入手,历史概念由外延和内涵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历史概念的外延,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与人物、经过和结果。历史概念的内涵,一般包括背景、后果。背景要素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背景因素;二类是从原因(如直接与间接、表面与根本、主观与客观等)、目的(与前者基本相同)、条件(必要性与可能性、主观与客观等)来分析历史事物发生前的种种因果关系。后果,即历史事物或事件在历史上的作用(直接或间接、进步性或阻碍性等)、影响(深远或暂时、积极与消极等)、地位、价值及实质(或性质、本质)等等。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如,高考试题“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理论;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

课外阅读的概念篇8

关键词:概念图;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

G633.41

教育i域应用概念图工具以后,教学效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概念图的广泛应用,不仅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学习效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概念图在初中英语阅读前的教学探究

1.概念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将可利用的资源充分的利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适合的氛围,同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就是读前活动最终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各种形式不同的导入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同时也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阅读逐渐的转变为主动阅读。从根本上促进了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利用概念图击破词汇难题

教师在读前阶段可以积极的进行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工作。俗话说,词汇量的多少是阅读理解是否深入的基础,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大量词汇的积累,推动阅读效率的不断提升。初中英语教材中所体现出的词汇已经不再是单一、孤立的表达方式,而是按照语境、内容组合在一起的。教师只需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各个单词之间存在的关系挖掘出来,再将其重新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制作出非常直观的概念图,并以此为基础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利用概念图整体把握阅读本文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预测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在读前阶段,为学生创设有助于预测形成的氛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觉的运用预测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自预测阅读文本的过程,就可以将预测结果以概念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其英语阅读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概念图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教学探究

1.概念图在略读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所说的跳读或者浏览就是略读,这是一种可以提升阅读能力的方法。通过快速阅读文章并了解其大概的内容就是我们所说的略读。在略读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只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picture)、阅读题目(title)或小标题(heading,subheading)、介绍(introduction)、段落的主题句(topicsentence,等就可以了,这种阅读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大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猜测文章的大概意思。比如thegreatestwonderofthenaturalworld这一课,这一课文主要讲述的是自然界中的伟大奇观,将需要讲述的奇观进行概念图的整理,例如theedgeoftheGranCanyon,就要围绕theedgeoftheGranCanyon进行活动,在途中遇到的河流,天气等都可以进行要点的描述,将文章的标题作为概念图的中心,将文章中的小标题作为整体的线索,从而使学生可以清晰地将文章的大致意思用图表示出来。

2.概念图在寻读中的具体应用

寻读就是我们所说的查读,这种方法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迅速提升阅读技能。在寻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迅速的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像:时间、地名、数字、人名等关键信息。而教师则需要在寻读的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迅速发现并锁定关键的信息,以便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概念图在细读中的具体应用

所谓的细读课文,就是深入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而教师在应用这一方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整篇文章的阅读,并根据自己的了解将文章中的细节进行划分,以便于概念图的逐步完善,增加和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绘制的概念图,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文章事实和细节掌握的情况,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归纳信息的能力。

三、概念图在英语阅读后的教学探究

1.通过概念图对文章进行复述

学习英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复述课文,大多数英语教师都喜欢让学生背诵课文,但是却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复述课文。而概念图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一问题,课文学习完成之后,将概念图绘制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复述。

2.通过概念图对文章进行讨论

课堂活动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意义突出的课后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实现了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目的,而学生则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另外积极有效的课堂活动也可以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充分的激发出来。比如在学习Youlikewesternclassicalmusic,don’tyou这篇课文时,如果我们假设现场可以欣赏westernclassicalmusic的话,可以讨论一下我们的感受?通过这样的聆听,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体验到了westernclassicalmusic,真正的体验到西方的艺术之美,而讨论的结果则可以通过图表示出来。

四、结束语

初中英语教学,英语概念图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线性思维模式,同时对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和发现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的概念篇9

一、视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时机

数学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确定阅读时机。对于较易理解的、不算太抽象的概念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边讲解边阅读的方法或先讲解后阅读的方法。如苏教版第八册教材中关于几何形体知识的内容可安排在讲授之前阅读;“简单统计”可采用边讲授边阅读的形式;而苏教版第十册“数的整除”一节宜安排在讲授之后阅读,因为这一节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知识点很多。学生很难在阅读中把握整体,须运用先讲解后阅读的方法。不然,学生一头雾水,不但学不到知识,反而减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视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我国著名思想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起始阶段,不论是安排什么时机的阅读,都应精心设计些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在实践中。我认为问题的设置要体现三种不同的层次:

第一,表面层次,这种问题主要通过阅读获得教材中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的技能。比如公式、定义等。

第二,解释层次,这种问题比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要深入,涉及对教学内容的概括、比较及发现规律的技巧;比如,自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乘2后,分数的大小变化吗?同除以2呢?如果同乘3或除以3呢?同乘、除以其它的数呢?可以是任何数吗?通过以上的探索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这样设计,让学生有了阅读的方向,既理解了教材,又提高了课堂效益。

第三,创新层次,这种问题要求超出教材之外的新思想和新见解,或作出个人的独到判断等。比如,你还可以怎么想?这种问题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视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时间

阅读最忌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只安排很短时间的阅读,也不出示阅读提纲或问题,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结果学生在漫无目标的状态下浪费了时间,且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安排阅读前一定要估算好时间,在既定目标的状态下,留给学生分析思考的余地,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并记忆主要内容,而且能够独立或通过小组交流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而讲究阅读速度,每分钟达到多少字、词,它重在分析、思考、体会,短短一面的教材有时甚至要安排十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

四、视内容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

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数学教材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无数的实践表明,在数学阅读中,学生不会阅读数学符号和图表,不明其中的含义,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数学符号和图表含义。在中年级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用笔做各种记号或在空白处加上理解说明以促进记忆,重点概念、公式、法则要用心记,几何形体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图形模式的记忆,结合图形将概念、公式“图形化”。到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不列出阅读提纲,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阅读:粗读(感知本节知识框架)――生疑(经过思考提出问题)――精读(带着疑问去详尽阅读)――回忆(读后尝试回忆,检查记忆效果)――概括(总结本节知识要点),以便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五、视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复读策略

复读是针对一单元或一章的内容进行的复习性阅读,目的是使学生温故又知新。具体任务是通过复读,把本章节或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按若干类别加以归纳、整理、系统化、概括化,以形成纲要或图表,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关系,加强记忆。如“线段、直线、射线”这一小节学完后,让学生复读,同时让学生完成下列框图。这样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课外阅读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阅读障碍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074-01

一、初中生数学阅读障碍的表现

通过走访及查阅文献、资料和对学生所做调查的分析,了解到初中生数学阅读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数学阅读中粗心,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漏看或错看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在没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未知、以及各种量之间的关系时就盲目做题,出现审题错误。

(二)感到数学太抽象,自己无从下手阅读。初中生的感性思维还占很大成分,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在阅读一些较抽象的数学材料时,当他们不能与头脑中已有表象或者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联系起来,就会感到所读的内容特别抽象,难以理解。

(三)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材料试图表达的含义不一致。很对学生在阅读时错误地或不全面地理解数学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克服初中生数学阅读障碍的教学对策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激发阅读动机,提高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动机,首先要让学生重视数学阅读。很多学生的数学阅读动机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他们从思想上不重视数学阅读。而教师的数学阅读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很多教师自己不重视数学阅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让学生去了解数学阅读的功能,慢慢的学生就不重视数学阅读。因此,教师应首先认识到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并将数学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学生才可能会重视阅读。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阅读兴趣。

学生长时间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应适时地讲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数学课外读物,让学生了解一些世界著名难题,比如歌德巴赫猜想、歌尼斯堡七桥问题等,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和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重视分析数学语法特点的训练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他有时离我们现实世界的情境有一大段距离。在理解数学内容时,可能会找不到实际的参照标准。要判断是否理解无误,常常只能靠逻辑方法和数学语言理解能力。如果掌握了数学语句的特点,那么对于理解问题就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分析数学句法的特点。数学中句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精炼和简约,试图用较少的词汇来刻画所描述的对象。例如,“有一条边对应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这里“等腰直角三角形”前省略了“两个”一词。

其次,数学中还大量使用了日常语言中较少使用的一种特殊句法,复合句的形式,来描述丰富的信息和特定的内涵。例如,“从点p到直线l的垂线的垂足Q”。复合句中最基本的句法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并列关系,一种是嵌套关系。这两种形式可能结合在一起,组成较长的复合句。准确地把握这两种基本形式,并且恰当地将省略的词语补足,就可理解长句的正确意义了。

(三)重视数学课本的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课本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重视阅读教材,学会阅读教材,对于教材中的概念、定理、例题要重点阅读。

阅读时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有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要理清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1.概念的阅读:概念是反映客观对象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在整个数学学习中处于基础和支配地位。在阅读概念时,应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①概念是如何得来的,有何背景?②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③它有什么作用?该概念的定义是否有其他等价形式?④运用概念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公式、定理的阅读:阅读时要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明确其适用范围,然后尝试自己证明。阅读时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①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②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③是否还有等价变化的形式?

3.例题的阅读:首先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所求,然后试着自己找出解题的思路,并尝试写出解题过程,若能写出,与课本的解法相比较。掌握课本解题的书写格式,每一步的依据。对于“易证”、“同理”等处,要动笔补充完整,同时领会定义、定理、公式在解题中的作用和解题的思想方法,尝试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以培养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