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7:30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篇1

一、主要目标

环境空气质量方面:确保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0%以上。

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县地表水省考断面达到Ⅰ-Ⅲ类考核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国家和省市下达的指标要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方面:全县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5年分别减少5%、4%、12%、12%以上。

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全县力争不发生二级及以上环境污染事件。

生态保护红线:按照国家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02%。

二、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运行机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着力推动形成“环委会统筹协调,专委会分兵把守,部门牵头推进,县乡两级具体负责”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责任单位:县环委会各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

(二)强化履职考核。严格落实《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对党政领导干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或者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而导致产生,或者未完成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约束性目标任务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同时,强化全县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情况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重要内容,并作为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责任单位: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生态环境局)

三、深入推进“标志性战役27个专项行动”

(三)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攻坚战。深入推进城市扬尘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各施工企业按“六个百分百”标准施工,确保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以上。(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城管局);深入推进城市餐饮油烟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县城区域内排放油烟的规模以上餐饮经营场所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保持正常运行。(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市场监管局);深入推进工业废气治理专项行动,确保水泥、有色冶炼达标排放整改基本到位,有机化工、表面涂装等重点行业VoCs治理取得关键进展。(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深入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初步建成清洁高效、环境友好的货物运输体系,实现柴油货车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深入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专项行动,力争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网格化、精细化管理,露天焚烧行为有效遏制。(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局);深入推进城市烟花鞭炮禁放专项行动,确保县城禁燃区落实全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要求。(责任单位:县公安局)

(四)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攻坚战。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确保完成乡镇(含村级“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全面推进问题排查整治。(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深入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行动,确保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85%左右,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力争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县住建局);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专项行动,确保摸清排污口底数,建立档案,封堵、取缔违法入河排污口。(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五)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攻坚战。深入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行动,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完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和填埋场排查整治。(责任单位:县城管局);深入推进农用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确保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确保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目标。深入推进危险废物处置专项行动,确保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得到规范化处理处置。(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六)坚决打好自然生态保护攻坚战。深入推进矿山开发整治专项行动,确保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矿山得到有效治理,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基本实现修复绿化。(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深入推进湿地保护专项行动,确保乱占湿地、破坏湿地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责任单位:县林业局);深入推进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电鱼”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违法行为,确保得到有效整治。(责任单位: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

(七)坚决打好工业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确保基本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以及集企业污染源监控、园区环境质量监控于一体的数字化在线监控平台。(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住建局、县生态环境局、水边镇政府、巴邱镇政府);深入推进化工园区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和完善化工园区长效管理和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应急管理局);深入推进工业企业达标排放专项行动,确保各类工业企业基本实现全面达标排放。(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深入推进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确保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行业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委);深入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专项行动,确保基本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八)坚决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确保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深入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全面取缔河湖水库禁养区网箱养殖到位,打击湖泊水库投放肥养殖。深入推进农药化肥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全县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专项行动,确保90%以上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农户改厕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城市管理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卫健委)

(九)坚决打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构建长效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全力打造赣江最美岸线。(牵头单位:县发改委)

(十)坚决打好河湖水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攻坚战。确保河湖水库水质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并向好的方面转化。(牵头单位:县河长办)

四、加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力度

(十一)持续推进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确保在规定的整改时限完成整改并销号;积极配合做好新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工作。(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十二)持续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审计指出问题,对照问题抓好对照自查,确保在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并销号。(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审计局)

五、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十三)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优化空间格局,落实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产业布局等规划编制过程中依法同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能源,推动“三线一单”应用实施。(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低碳交通业、低碳建筑业、特色林业、绿色旅游业、节能环保产业。(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林业局、县文广新旅局、县商务局、县生态环境局);深入开展“部级生态县”和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提升区域品牌价值。(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十四)引导公众绿色低碳生活。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继续教育、干部培训和企业培训体系,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绿色社区、低碳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推行生活方式低碳化,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和应对气候变化宣传,积极引导居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教体局、县交通运输局)

六、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五)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制体制,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完成现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发证和登记任务,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健全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体制机制,构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

(十六)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构建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十七)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创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协调推进机制,创新矿山生态修复机制,构建以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河长制、林长制。(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生态环境局)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篇2

【关键词】生态思想生态环境环境治理【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民族未来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随之而来。土地荒漠化、沙尘暴、雾霾无一不在警醒我们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突出位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汲取和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思想,推进我国生态化建设。

我国当前生态环境治理的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正式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历史机遇期。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呈现新特点。

一是国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国家对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瞻远瞩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路,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全面统筹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生态环境发展问题,推动新常态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

二是我国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发展道路。实践证明西方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我国要走生态发展和平崛起之路,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全面推动我国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三是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要正确认识生产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绿色经济比重。

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战略。国家生态环境政策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战略,都要围绕维护百姓切身利益槌龇⒌悖通过不断增强政策投入、资金投入和精力投入,全力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

五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我们立足国情,审时度势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理清思路制定措施,按照国家的总体方略,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生态思想植根于世界优秀文化沃土,站在哲学高度对人与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积极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推动生态环境与人类共同生存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需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环境理论和实践教训,马克思生态思想意蕴深刻内涵丰富,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借鉴和当代启示。

人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在马克思生态思想理论体系中,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和权益保障。“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理论的核心,通过对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批判吸收,建立起科学的马克思生态观。马克思生态观认为人是生态环境的主体,生态环境是客体,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这里对主体人的界定应该是实践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人,人是研究生态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关键和前提,离开实际存在的生命个体谈生态问题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变革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途径。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国家制定的重要战略方针,是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吸收和总结西方国家在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治理层面的经验和教训,马克思生态思想就是要告诉我们要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来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要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通过变革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现实启示

指出,当前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与紧迫感,吸收借鉴马克思生态思想,通过制度和法治建设对生态环境治理一以贯之。

明确治理主体,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全民化。人作为实践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是人在发挥主动作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围绕“人”这一主体展开。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生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境治理思路,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生态环境治理的出发点和根本标准,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坚力量。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广泛宣传,通过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相结合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在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上要贴近百姓。通过广泛宣传,让社会上更多成员树立起生态意识,让社会更多成员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中来,履行监督责任,敢于与一切环境污染的行为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宏观指导,要协调各个生态环境治理主管部门,成立相关联席工作会议,从国家部委层面推动相关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和措施落实,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创新治理手段,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化。马克思生态思想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对人与科技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人在科学技术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人在科学技术使用中决定作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培养科技人才,通过科技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运用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在生产生活中自觉运用科学技术减轻环境压力。另一方面要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不断投入科技力量,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要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生产方式,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完善治理保障,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化。马克思生态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要高度统一,要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要通过制度建设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实施。党的十报告中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实施。因此,在政府层面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作为考核评价内容纳入到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考核项目,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在政府考核中的比重。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市场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税收手段等多种手段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有效落实。在社会层面要通过制度方式对社会成员生态环境行为加以规定,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要按照制度加以追究。同时要切实建立健全公众生态权益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和保障公众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监督权和知情权。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篇3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抓好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成立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市贯彻落实安徽省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明确了四大类68个整改任务,细化了整改措施清单,逐一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验收单位、分管市领导以及整改时限,“清单式”管理,“压茬式”推进,“销号式”整改。截至目前,整改方案明确的68个整改任务中,已完成整改53个,其余15个正在全力推进整改,整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提高站位,扛起责任,坚决抓好反馈意见整改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汇聚整改合力。成立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组长的整改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先后40余次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一线,实地督导问题整改工作;分管负责同志现场督办,协调解决整改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县区党委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齐心协力,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抓好问题整改。

二是压实整改责任,严肃追责问责。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管生产、管行业都必须管环保”,全面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及市有关单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建立了市领导联系县区环保整改核查制度,完善了工作调度、信息报告、督查督导、整改销号等多项整改机制,动态管理,清单销号,以责任压实倒逼整改落实。同时,严格责任追究,针对省环境保护督察组移交的5个问题线索,按照省环保督察相关要求,对20名领导干部进行问责,其中处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11人、其他干部5人。

三是狠抓问题整改,力促环境质量改善。坚持统筹兼顾,将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边整改边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2019年度,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0.8%,位列全省第三;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47.3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75.3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天;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3个国控断面水质保持稳定达标,地表水水质位居全省第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全力以赴,以改促治,持续抓好生态环境治理

一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重要战略位置,研究制定《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实施方案》,着力构筑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重点实施“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促升级、创品牌、统规划、强机制”十大行动,全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样板。

二是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围绕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百日攻坚”、秋冬季综合治理、12月中下旬攻坚等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四尘”“四烧”“四气”,组织实施省级重点项目16类217项,积极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完成3家钢铁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15家水泥化工企业特别排放限值改造,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城市面源扬尘综合治理和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大气污染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三是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紧盯长江**段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突出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四源齐控”,组织实施年度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68个,已建成19个乡镇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市三水厂取水口及配套供水设施迁建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西湖、枞阳县2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1.6%,水污染防治深入推进。

四是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全市1565个农用地点位详查和191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采集,建立并完善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完成65家企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面启动,固体废物监管力度持续加大,“无废城市”试点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能力水平持续提升。

五是坚决抓好生态修复治理。编制了《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出台了《**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全市沿江两岸植树造林和沿江1公里范围内应绿尽绿实施方案》,扎实开展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完成一江两岸港口岸线整治项目180个(54个码头、126个非码头设施),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507.22平方公里(占比17.35%),湿地保护率达55.69%,森林覆盖率达24.93%,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健康发展。

六是不断完善生态治理体系。按期完成生态环境部门机构改革,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大气、水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制定《**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草案),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严格按照省环境保护督察组要求,全力推动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现代化幸福美丽新**绿色发展、生态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紧紧抓住省环保督察交办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增强整改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环保督察整改作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牢牢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整改决心、更硬的整改措施,坚定不移地抓好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确保整改任务不折不扣完成。

(二)进一步抓好问题整改。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深入抓好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工作,对要求2020年完成的问题,按照标准不降、要求不松、力度不减的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有序推进问题整改。对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整改任务,由牵头单位负责协调推动,其他责任单位密切配合,验收单位主动督办指导,形成整改工作合力。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篇4

精细化管控推进“蓝天行动”

控煤、治气、管车、降尘、减排,大同市多措并举保“蓝天”。狠抓采暖期燃煤污染控制,持续推进城市集中供热,淘汰建成区20蒸吨/小时、各县区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对古城、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平房实施散煤清洁化替代;全面完成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削减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对全市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开展油气回收设施运行管理;加强秸秆禁工作;全面供应国V车用汽柴油,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建成区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围挡、苫盖、冲洗、硬化、喷淋“五个百分百”要求,最大限度抑制扬尘;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措施,突出抓好重点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运营工作,严惩违法行为;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环境监管;加强雾霾预报预警及防治;坚决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洗煤、炼油、造纸等严重污染环境的“土小”企业和“十小”企业。

涵养生态实施“净水行动”

多措并举推进2017年水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县区水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水环境整改任务,全面推行“河长制”;扎实推进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加强对涉水重点企业监管,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加强执法巡查,严查环境违法企业;加强劣五类断面督查工作,重点督查御河生态湿地、利仁皂应急工程、十里河人工湿地、十里河流域引污治污工程、裴家窑应急工程、恒安新区(6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同煤集团治理工程等消除劣五类断面治理工程,确保水环境考核目标。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

对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实施综合补偿;完成全市矿山生态环境详细调查,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试点示范项目和矿山生态环境专项检查;选取4家煤炭企业进行沉陷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试点工作;制定全市土壤治理实施方案和规划,加强对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的监管,构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地块与土地再开发利用协同一体的管理与政策体系,探索经济可行的土壤修复技术模式,并在全市逐步进行预防和治理。

坚定不移开展“铁腕治污”

“铁腕治污”助力生态环境。大同市加大力度,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督促各县区加强监管;进一步实施网格化管理,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企业的检查频次,坚决打击超标排污、偷排偷放和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环境执法与环境司法有效衔接,建立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制度、重大案件会商和督办制度,完善紧急案件联合调查机制,有效利用按时计罚、限停产整治、查封扣压等手段,依法处理环境违法案件;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提升公众参与度,畅通12345政府热线、12369环保热线、环保微信举报3个平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促转型、抓改革促发展、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主线和省、*市环保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设生态市的要求,整合资源,齐抓共管,推进节能减排,开展重点整治,打击不法排污,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整治总体目标和要求

总体目标: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实现比上年削减3.5%和3.6%的目标。全市8个市控断面和出境水断面的水质、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比20*年有明显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天数达到90%,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年均和日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声环境按功能区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达60%以上;企业飞行监测达标排放率保持在95%以上。

总体要求: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三铁”方针,确保实现“三大目标”: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圆满完成、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环境腐败案件;着力突出“三个重点”:加强环境能力建设、严格环境执法、整治突出环境问题;不断强化“三项举措”:推进制度创新、营造环保氛围、提升队伍素质,努力实现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工作

(一)污染减排工作

1.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实现比上年削减3.5%、3.6%的目标。

2.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确保数据质量。

3.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统计、监测、核查、预警、考核和公告等制度建设,按要求建立污染源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督促企业建立健全污染物增量、减量、变量等“三量”台账。

4.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推进印染、造纸、化工、制革等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5.加快拆除链条炉、抛煤炉和集中供热区域内的分散小锅炉。热电企业年度用煤量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用煤指标范围内。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

1.合理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防止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监测和防治,加大定期监测密度。

2.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机制,完善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按照城市供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快建设饮用水第二水源或备用水源。

3.深入实施《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和《浙江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太湖流域“十一五”治理任务。

(三)工业污染防治工作

1.推动今年56个二级管网范围内污水排放企业的集污支管网建设和入网工作,确保市级飞行监测达标率达到95%以上。

2.进一步推进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整治工作。按照上级整治办的要求,全市二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在2009年底完成环境整治任务。

3.基本完成高桥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不达标、龙翔化工园区废气和废水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制革行业重金属污染、污水处理厂及所有排放氮磷企业废水超标、植绒行业废气污染等问题。高桥屠甸蔬菜加工废水污染问题提出整治方案。

4.切实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完成省、*市下达的规划环评任务,把规划环评作为环保部门参与宏观决策的重要切入点,加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的衔接,增强其约束力。

5.严格实施建设项目总量削减替代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加强房地产业开工许可等关键环节的环保审查,实现关口前移,加强房地产业“三同时”验收工作。

6.加强监测力量,提高监测能力,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进一步推进企业污水排放总量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对超浓度、超总量排放的企业,一律实施限期整改。

7.加强全省环境统计重点调查企业的环境监管,全面建成治污设施,建立规范的环境管理制度。

8.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排污单位无证或超标、超总量排污。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单位,实施限期治理,不能限期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停业、关闭。对超总量排污的单位,依法实施限产、停产。

9.开展浙江晟钛科技工业有限公司、*市恒越纺织后整理有限公司及*市汉邦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省级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成*市钢铁有限公司、*市新光明印染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市级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10.及时安全收贮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

(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1.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镇污水截污纳管集中处置率。

2.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改造和在线监测装置建设。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同步配套脱氮除磷设施。

3.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限期治理,逾期仍未实现达标排放的,对其规划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实行区域限批。

4.健全固体废弃物环境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分类收集系统,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综合性和专业性处置机构有机结合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

5.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妥善处置历史遗留的危险废物。研究出台污泥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启动污泥处理项目建设。

6.出台市区大气污染整治三年规划和市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三年整治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工业企业锅炉升级改造,限期淘汰燃煤锅炉。

7.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及入网企业执法检查,提高入网水质达标率,以确保全市污水处理厂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对城市生活污水入网工作进行全面排查,对未入网小区提出整改意见,落实责任主体。

(五)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1.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控制散养密集区饲养量。积极推进畜牧业布局调整,加快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实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2.加快推进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完成省级督办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

3.组织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依据水体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水产养殖方式。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监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

4.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临近镇和行政村的截污纳管建设,实现城乡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镇和行政村,要因地制宜,采取建设独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物技术处置和沼气工程等多种方式,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快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5.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加快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6.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鼓励开发使用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推进秸杆综合利用。

7.全面实施河道清淤、清障、保洁。努力恢复河道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严禁随意填埋或改变河道池塘用途。

8.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加强农田林网建设与改造,绿化美化村庄和村居周边环境。

(六)生态修复保护

1.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土壤污染调查建档、监测和修复制度。开展土壤生态修复综合试点。

2.加强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生态保护,强化农田土壤重点污染区的治理和修复。

3.科学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并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

4.继续开展主要骨干河道、河网生态护岸综合治理。科学调度水资源,修复改善河道自然生态。

5.地下水禁限采地区要加快地表水厂管网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区域一体化供水。加强执法检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依法及时查处违法开挖新井的行为。

6.加强交通工程水土保持和弃土方治理。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推进绿色通道建设。

7.继续开展“三沿五区”坟墓专项治理,全面推行生态葬法。

8.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林、生态经济林和防护林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促进城镇、平原绿化和水系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重点公益林林分质量。

(七)生态创建

1.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开展保护母亲河系列活动,建立多层次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不断扩大公众参与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生态创建机制,充分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推进环保模范城市、节水型城市建设,巩固提高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建成果,营造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

3.创建生态村、生态镇(街道)。注重生态创建实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把生态创建考核验收关。

(八)其它

1.扩大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面。加强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2.按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环境监测机构和环境执法机构建设。

3.完善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建立环境安全预警预测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决策系统和环境污染应急处置及信息传输系统。

4.整合环保志愿者力量,扩大参与者的数量,提高骨干参与者的组织能力。搭建环保志愿者网上交流平台,促进环保活动的经常性沟通交流。

5.围绕“生态*”建设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大环境宣传投入,开辟生态文明宣传新途径,建立环境新闻宣传奖励制度。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环境污染整治实行地方政府首长负责制。各镇街道、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市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分解落实整治工作的任务和责任。各镇街道、相关部门要按照确定的任务和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对市政府确定的环境污染整治重点工作,要进一步细化,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办法,认真组织实施。

(二)加强环保执法、推进协作监督

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环境污染整治监督机制。认真实施污染有奖举报制度,积极组织开展群众举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作用。认真组织污染整治专项检查,对严重环境违法行为要予以曝光,并根据《浙江省环境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篇6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6日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6项重点任务。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二要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要以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水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三要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四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五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六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B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追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重视、加强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和政府有关监管部门要各尽其责、形成合力。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篇7

一、充分肯定去年工作取得的成绩

去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认真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去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努力干在实处,力争生态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市生态建设做到了四个“有”:有规划,全面完成了市、县区、乡镇、示范村的生态规划,形成了由上至下的规划体系。有典型,安吉县、德清县积极推进生态县建设工作,安吉县已通过省级验收;全市有5个乡镇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占全省的41.7%;31个村通过市级生态村验收。有抓手,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生态城市创建活动为抓手,努力营造“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生态人居环境,**中心城市通过“创模”、“创园”验收,安吉县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有机制,市、县区政府相继出台有关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保障、干部考核、建设管理等工作措施和办法,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建设工作。

二是污染整治成效明显。各级各部门按照省“811”环境污染整治、省市人大环保执法检查和国家六部委环保专项行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重点污染源、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长兴蓄电池行业污染、区域环境污染和居民饮用水安全等专项整治,较好地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中心城市开展了“百日环境大整治行动”,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继续以“四铁”精神推动矿山整治工作,矿山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通过严格整治,长兴县铅酸蓄电池行业175家企业关停125家,省级重点监管区实现了“摘帽”。

三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项目为载体,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了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在省内率先实现中心城市和所有县城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已建成运行集中式污水处理厂12座,日处理能力28万吨。坚持城乡统筹,加快环保设施向农村延伸,按照建设农村垃圾“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区集中处置”网络的模式,加快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建设了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垃圾收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有了新的提高。加快环保监控设施建设,全市新建成水质和大气自动监测站各2个。

四是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在全省第一个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启动了“3911”工程(围绕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3大任务,提高纺织、建材等9大行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组织100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实施100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安吉县在竹资源开发中,对竹子实行全面综合利用,以占全国1%的竹林面积创造了15%的竹业产值,成为循环经济的一个亮点。水泥行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减少污染排放,而且腾出了大量土地和用电量,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

五是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通过下达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签订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等方式,明确了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市人大常委会对生态市建设和环保工作十分重视,连续两年开展环保法执行情况检查。市政协把生态市建设列入政协委员视察和调研的重点。各级建立了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机制,特别是在旄儿港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过程中,各级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保证了污染事故的及时有效处置,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是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通过生态市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市环境质量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全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各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均比上年有所提高,中心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00.63万平方米,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二、进一步提高对生态市建设的认识

建设生态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坚持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是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之年,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生态市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从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来看,加强环保和生态市建设十分必要。去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在生态和环境建设方面做出的重大决策。《决定》在认真总结吸取国内外环境保护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环境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今后5至15年,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进行了规划,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重要指南,也是指导我们开展生态市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国务院《决定》,关键要切实把握其精神实质,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环保工作和生态市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二)从我市环境保护的形势来看,加强环保和生态市建设形势十分严峻。在“长三角”城市群,**有山有水,生态环境优良,这是我市最为优越的资源禀赋。但是,同时也面临着环境基础脆弱、环境隐患增加的形势。从具体问题来看:我市境内无大江大河且无直接排海口,河网纵横,水文条件复杂,水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环境承载能力跟不上发展要求;工业污染防治任务非常繁重,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还刚刚起步;各级各部门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还有不够到位的地方,一些领导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经济轻环保、重开发轻保护、重当前轻长远的意识;部分干部群众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还有待于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环境形势将更为严峻,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突发性环保事件进入高发时期,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呈迅速上升趋势,污染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去年在生态省工作考核上,我市因“天能事件”被一票否决,确定为不合格。旄儿港水污染事件也对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全市上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当前环境形势的严峻性,一定要提高抓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自觉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中促进发展。

(三)从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来看,加强环保和生态市建设十分重要。生态市建设不仅是环境问题,而且是发展问题。生态优市是我市增强“三力”、实现率先崛起的四大战略路径之一,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后发优势。要通过生态优市,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进一步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加快实现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生态优市,就是要努力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一切发展资源,为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提供有力支撑。**生态优势与区位、人文等优势的叠加效应明显,在长三角中“绿岛”、“后花园”、休闲度假胜地的功能和魅力凸显。绿水青山是**的金山银山,生态优势是**的最大优势。实现生态优市,关键要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把生态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增长点,努力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优市,就是要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努力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推动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要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以环境保护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生态优市,就是要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当前,环境污染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社会各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关键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我们在发展中必须进一步强化生态建设理念,努力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探索“在开发中保护、边开发边保护”的机制和办法,切实把经济发展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特别是要解决当前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认真做好今年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今年我市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加大环保宣传和环境执法力度,深入整治环境污染,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城市、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提供环境保障。

(一)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一是要通过强化循环经济理念来促进发展模式转变。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次互动的发展循环经济新局面。要按照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部署,加快实施工业“3911”、农业“4612”、服务业“3551”行动计划,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来优化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促进生态与经济互相融合、生态与社会互相协调,推动生态经济加快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特别要重视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工业功能区三级平台为载体,打造生态和循环经济园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要通过加快自主创新来缓解环境要素制约。科学技术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污染防治水平、推动生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特别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推广使用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零”排放技术等,努力突破技术瓶颈,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

(二)加快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是环境承载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更重,对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必须进一步抓好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环保基础设施水平。一是要狠抓项目建设。“十五”期间,我市建成了一批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在污染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十五”期间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没有按期完成(菱湖、双林、煤山等污水处理厂未建成)。“十一五”又规划了一批新的项目。因此,建设任务非常繁重,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完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二是要加强运行管理。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既是污染处理的重要载体,又是重点污染源,如果不严格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将对环境造成较大威胁。因此,环境监管部门一定要加强监督,切实强化运行管理,努力提高环保设施的运转率、处理率、达标率,确保环保基础设施规范运行、达标排放,发挥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快推进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我市是太湖上游的主要水源地,是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做好污染治理工作不仅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太湖全流域的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一是要着力抓好重点区域的整治。要结合省“811”环境污染整治,大力实施市“225”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年内要完成200家限期治理和限期改正企业的污染整治任务,完成20家重点企业整治,挂牌督办5个市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加快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整治。要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该限期治理的必须限期治理,该停产整治的必须停产整治,不能达到整治要求的坚决关停,努力改变“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二是要着力强化污染源头控制。采取各种预防性环境管理措施,对一切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不良影响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从源头上加以控制,从根本上预防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切实把好环境准入关,坚持环保审批一票否决制,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树立“绿色招商”理念,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从项目源头控制污染源的引进。进一步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三是要着力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我市地处水乡,饮用水源地众多,特别是市区各大水厂直接从平原河网中取水,水源易受污染,水源地保护形势相当严峻。各级各部门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污染项目,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企业的检查,保护饮用水源水质,确保饮用水安全。

(四)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今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环保工作如何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坚持城乡统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一是要继续深化村庄环境整治。我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基础比较扎实,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任务艰巨。要加快垃圾中转站等农村环卫设施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区集中处置”的垃圾收集处置体系,提高农村垃圾收集率和处置率。要认真总结农村因地制宜处理生活污水的各种有效办法,并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二是要大力推进面源污染治理。各地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安吉县在报福镇深溪河流域启动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采用森林、湿地系统进行生态化治理,为全国首创,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样板。但是农业面源污染面广量大,治理难度很大。今年省里下达了完成2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的任务,各县区要制定详细的整治方案,加强督促和指导,一家一家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要进一步研究和落实资源化、能源化、生态化治理措施,逐步减轻种养业面源污染。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要以生态、特色、品牌、规模为取向,以特色资源为依托,抓好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本地优势的生态农产品,减少产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

(五)加快推进基层生态创建工作。今年的生态创建工作,重点是实施“122”生态建设工程(即安吉县建成生态县、全市创建20个生态乡镇和20个生态村),必须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一是要大力推进生态县创建工作。根据生态市建设规划,2007年底前安吉县、德清县要基本完成生态县建设,2010年所有县区要建成生态县区。安吉县今年进入全国首批生态县的希望很大,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通过国家验收。其他县区也要按照有关要求,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加快创建工作进度。二是要着力抓好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是基础,必须抓紧抓好。今年,要着力完成创建20个生态乡镇、20个生态村的工作任务。要认真总结推广各地的新鲜经验,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全市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工作水平。三是要广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生态建设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绿色创建是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效载体,要围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广泛发动群众,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形成创建生态市的良好氛围。

四、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各县区生态市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是党政“一把手”,必须对生态市建设全面负责。要坚持生态环保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严格的考核督查制度。今年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已向我市下达了生态建设工作任务,刚才市政府和各县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请各县区领导务必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协调,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完成任务到位,确保不该发生的事情坚决不能发生。各级生态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检查督促的作用,协调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并加强对县区、乡镇工作的指导和督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并督促、指导基层抓好工作。要充分发挥环境执法部门的职能,为加强执法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以学习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为契机,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保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环保知识学习,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自觉性。要树立一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保诚信的典型,引导企业切实抓好环保工作。要加大对环境污染案件的查处力度,充分利用反面教材进行警示教育。通过绿色系列等各种生态创建活动,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社会参与率,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进一步完善环保政策措施。要按照国务院《决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完善加强环境保护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环保诚信评价制度,进一步增强环境监督管理的力度。在进一步加强和落实财政投入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市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篇8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流标准,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按照“清净整洁、精细秀美”,“山丘生态美、田园风光美、产业布局美、人居环境美”的要求,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二、整治原则

1.全域推进,不留死角。全域推进新区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空白,将降坡封尘从主城区、主街道、主干道向全域延伸;将环卫保洁、污水整治、坟墓迁移、菜园整理、生态修复、工地管理向全域推进;对新区的山、水、田、村、路、景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治理,推动新区人居环境整体进步、全域提升。

2.高标推进,不留“遗憾”。按照高铁沿线环境整治标准和要求,坚持“山丘生态美、田园风光美、人居环境美、产业布局美”的目标标准,聚焦薄弱环节,扫除“盲点”,加大村庄整治、田园整理、生态修复力度,把握标准、注重质量,做到精益求精,一步到位、一劳永逸、不留遗憾,守住安全“底线”,实现美化“高线”。

3.依法推进,不留情面。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底线思维,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干到底,依法依规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攻坚环境卫生、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埋乱葬等突出问题,达到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的良好效果,实现新区全域清净整洁、精细秀美。

三、整治措施

1.全域推进降坡封尘。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督查、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逐项明确任务、细化责任、提升标准、务实举措,确保新区全域降坡封尘取得实效;坚持突出重点,对道路两侧裸露土、空闲地,重要公用设施周边空闲地和重要区域裸露土实施综合整治,做到重点突破见效果、整体推进上水平;坚持以点带面,抓好各个重要节点、重要位置、重要区域的降坡封尘,以点串线,连线成面,将降坡封尘从主城区、主街道、主干道向全域延伸;坚持高质高效,加强协调联动,形成攻坚合力,确保快速、高效,精细推进各项整治工作,实现新区全域降坡封尘(具体方案另行制定)。(责任单位:XXX)

2.全域推进同治同洁同美。坚持全民动员、全域覆盖,推动城乡同治同洁同美工作提质升级,广泛动员广大居民主动参与,完善互学互比激励机制,全域提高新区环卫保洁水平,提升人居环境;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按照“管干分离,养事不养人”的原则,积极稳妥抓好环卫保洁城乡一体化服务采购工作,完善市场化运行、清单化监管、制度化管理机制,实现新区环卫保洁全域市场化、高度专业化、管理精细化;坚持常态长效、全域提升,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抓好违章建筑管控、铁皮棚拆除、户外广告清理、违规种菜整治等工作,加快建筑垃圾回填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并有序推动垃圾分类,实现新区全域同治同洁同美(具体方案另行制定)。(责任单位:XXX)

3.全域推进村庄整治。按照“拆一批、整一批、提一批、美一批”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扎实推进村庄整治。以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为抓手,对XXX、XXX、XXX等村实施搬迁改造,彻底改善人居环境;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对XXX、XXX、XXX等村开展房屋立面、前庭后院、村间路边、田间地头的清理美化,及时清理露天堆放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以及轻飘物品,确保清净整洁;以“三改三通三进”为契机,对XXX、XXX、XXX等村进行提升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以“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为目标,

对天华岭、刘家等条件比较好的村实施美化工程,打造亮点、形成特色,提升群众满意度和美誉度(具体方案另行制定)。(责任单位:XXX)

4.全域推进散埋乱葬整治。全域整治散埋乱葬、乱建墓穴、违规建墓等行为,重点分类整治“三沿六区”范围内的现有坟墓,对已安葬的零星大墓,采取迁入公墓或改小改卧等方式,融入周边环境;对擅自占用林地、耕地建造的坟墓,依法予以强制拆除,恢复生态植被;对新建坟墓、活人墓,采取强制拆除、就地深埋等方式处理,坚决杜绝新区范围内散埋乱葬的现象。同时,加快推进公益性墓地建设,做到疏堵结合,切实解决辖区坟墓迁移、遗体安葬的问题(具体方案另行制定)。(责任单位:XXX)

四、整治步骤

本次整治工作从2019年月起至2019年月,具体分为方案提升、整治推进、巩固总结等三个阶段。

1.方案提升阶段(月日前)。新区相关局、室要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制定工作方案,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务实管用,坚决杜绝脱离实际,形式主义。XXX负责制定新区“三沿两岸一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XXX负责制定全域推进降坡封尘工作方案;XXX负责制定全域推进同治同洁同美工作方案;XXX制定全域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方案;XXX负责制定全域推进散埋乱葬整治工作方案;以上一个总体方案和四个具体工作方案报请新区党政联席会研究通过后实施。

2.整治推进阶段(月日—月日)。按照“属地管理、行业负责、专业推进”的原则,由XXX牵头负责全域推进降坡封尘,XXX牵头负责全域推进同治同洁同美;XXX分别负责本辖区范围内的村庄整治;XXX牵头负责全域推进散埋乱葬整治。各责任单位要明确任务、细化分工、压实责任、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出实招、敢碰硬、动真格,确保各项整治有实效,见真章,实现新区人居环境全域提升,生活品质全面提高。

3.巩固总结阶段(月日—月日)。各责任单位要对牵头负责推进的整治工作开展“回头看”,查缺补漏,巩固提升,确保各项整治工作有始有终,高质高效;要认真总结各项整治工作,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要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整治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推动新区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使新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XXX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XXX同志任组长,XXX同志任第一副组长,XXX、XXX同志任副组长,成员为XXX、XXX、XXX、XXX、XXX、XXX、XXX等同志。各街道和局室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层层传导压力,凝聚工作合力,确保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各责任单位要强化跟踪调度,实时掌握进展情况,及时破解难题,推动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2.加强协作配合。各责任单位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本街道、本部门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沟通、注重衔接,形成横向资源共享、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合力共为、齐心协力推进整治工作。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篇9

1技术与成效

1.1创新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增效云和县属浙南山区,山多地小,造成本区域具有明显的垂直性气候差异,山区气候特征明显,形成了光、热、水、气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为创新种植模式提供了生态环境条件。按照创新模式、产业循环发展的要求,推广轮作、间作、套作等农作技术和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等农作模式,研究示范推广了稻-鱼﹙鸭﹚、耳﹙菌﹚-稻、稻田养鸭、稻田养螺(甲鱼)、稻药轮作、果药套种等多种农作制度,年均推广耳-稻轮作面积150hm2,稻田养鱼230hm2,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其中耳-稻轮作栽培模式、浙贝-水稻模式分别获丽水市十佳和十佳优秀农作制度新模式。

1.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根据减少农业投入品减轻农业污染的要求,实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清洁化生产,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规范农业生产和使用农业投入品。云和县年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340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314hm2的73%。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和水稻统防统治面积1600hm2,通过推广应用生物、低毒、低残留农药,2013年化学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较常规减少20%左右,病虫危害损失率下降5%以下。据调查,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全年平均用药防治3次,667m2农药用药量(有效成分)为258g,常规区全年平均防治5次,农药用药量为319g;水稻统防区平均节约工资84.1元;统防统治区平均667m2水稻产量497kg,比常规区增产9%;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比常规区667m2节本增效124.5元。

1.3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三品一标”认证按照质量安全、环境生态的要求,实行农产品安全、绿色生产。以提升品牌公信力为主题,围绕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企业生产管理、产品认证和证后监管开展工作,实行“三品一标”(一标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云和县通过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整体认证)1160hm2,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个、有机食品1个。开展“三上墙、两规范”,即安全责任制度、内检员责任制度、质量安全承诺书要上墙,生产记录、农资管理要规范。

1.4做好畜禽粪便处理促进畜禽清洁养殖为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加快推进“五水共治”,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根据云和县委《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要求,编制了《云和县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调整了云和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出台《云和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按照畜禽养殖“减量化、规模化、生态化、无害化”的原则,对全县范围内的所有畜禽养殖场进行整治。通过建设沼气池或格栅式厌氧沉淀池,利用农田、园地、林地等就地和异地消纳畜禽排泄物等措施,使沼液和污水进入氧化塘,畜禽养殖场达到了雨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生产工艺标准。逐步实现养殖场排泄物达标排放。

1.5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沼液(渣)综合利用近年来,云和县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建设,把农村沼气项目与“千万工程”、村庄整治工程、农村污水治理等紧密结合,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以“一池三改”(沼气池建设与改造圈舍、改造厕所、改造厨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的模式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到2013年底,全县共建沼气2543户,服务网点31个。年处理养殖污水15.3万t,年产沼气100万m3,年提供沼渣沼液肥2.5万t。通过引导和扶持养殖户走向养殖-沼气-种植为主要模式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1.6实施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为进一歩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标准化和经济生态化。农业部门积极争取生态循环农业项目,2012-2013年向浙江省农业、财政厅争取生态循环农业项目11项,争取项目资金280万元,2014年储备生态循环项目5项。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云和县畜禽排泄物、作物秸秆、食用菌废菌棒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0.7万t,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2.56万t。

2工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云和县农业部门成立农业水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农业局领导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县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领导。以农业生态能源办公室为主,成立农业治水办公室,农作站、质监、畜牧等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为成员,负责规划、指导全县农业治水各项工作。

2.2制定方案整治农业水污染根据浙江省农业系统水环境治理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及云和县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结合云和农业发展实际,制定云和县农业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农业治水目标、任务及措施,有计划地开展农业水环境治理。

2.3政策激励积极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2007年以来,云和县出台的云和县粮食生产意见,明确对水稻开展统防统治给予600元·hm-2补贴,对全年统防统治33.3hm2以上的合作组织财政再给予150元·hm-2的奖励,有力地推进了统防统治工作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应用。云和县政府出台了《云和县农业产业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云和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等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通过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使畜禽养殖逐步达到水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工艺标准。

2.4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认真总结和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好做法、经验和好模式,以生态循环项目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生态循环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3问题与讨论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篇10

一、“十一五”期间,生态省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为全省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黑龙江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作为“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的中心任务,进行重点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实施了平原绿化、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草原恢复、矿山环境治理和松花江水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五年来,全省造林绿化投资106.2亿元,完成造林1188.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69.5万亩,封山育林1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6%。在湿地保护方面,为湿地自然保护区投入项目资金近4亿元,开展退耕还湿和湿地恢复面积7000多公顷,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20处,新增保护区面积70多万公顷,全省四分之一的湿地被纳入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扎龙等8个湿地保护区被纳入国家湿地保护首批试点范围,进一步加强了自然保护区创建和提档升级工作。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99个,其中部级23个、省级72个,市县级104个,面积达62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7%,比“十五”末增加4.25个百分点。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方面,采取了禁伐珍稀树种、强化生态保护、停止采金作业等措施,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实现了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三增长”。

这些重点生态环境工程的实施,对促进全省生态环境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转化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成为黑龙江省的重要品牌。

(二)生态经济蓬勃发展,为经济快速平稳增长起到保障作用。在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践中,黑龙江省树立生态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型产业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转变,为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一是以绿色(有机)食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6100万亩,认证数达1650个,生产总量达3120万吨,实现总产值750亿元。农民从种植绿色(有机)食品中人均得到纯收入11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是生态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按照《黑龙江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规划》,在旅游开发中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进一步强化了景区的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全省应对金融危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三是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对改善环境、调整结构、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重点实施推进了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及重点工业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牡丹江市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等五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单位达18个,涉及电力、化工、水泥、造纸等10多个行业。

(三)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推动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一是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重大进展。《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推进机制逐步完善,规划项目进展顺利。目前,黑龙江省列入《规划》的116个项目,除8个调整项目外,有102个项目已经建成,6项在建,省辖城市已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实现了项目和指标双完成的成果;同江出境断面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首次超过90%,达到91.7%,溶解氧指标处于一类水体水平。局部江段可以满足珍贵鱼类繁衍,鲟鱼和鳌花等稀有鱼类再现松花江中,干流生态环境明显恢复。在2009年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考核中,松花江流域位列第一。中俄两国政府首脑对治理松花江污染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二是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实施了工程减排、管理减排、政策减排、结构减排、科技减排等一系列系统化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共实施重点减排工程400多个,淘汰焦化、造纸、水泥等落后产能416项,新增化学需氧量削减量2.60万吨。投资4.3亿元开展了“水专项”科研公关,11个水专项课题完成阶段性任务。2010年上半年,国家核定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5.25万吨,完成“十一五”任务的97.33%;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25.22万吨,完成“十一五”任务的234.82%。

三是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加大环境民生问题治理,保障人民群众切实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10年,省辖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平均达到320天,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9%,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四)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强化,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一是全面启动“三供两治”工程,加快推进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全省供水设施建设投资59.48亿元,城市新增供水能力218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达91%,城市燃气普及率达84%,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59.4%,污水处理率达6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30%。“三供两治”工程建设已经成为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强支撑。

二是城市生态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省各地创建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为目的,强力推进了“五年绿化龙江大地”建设活动,城镇绿化量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绿地面积1.2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6%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面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组织实施了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保护“161”工程和农村环境整治,国家及省累计投资2亿多元,实施农村环境保护200余项,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畜禽粪便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

(五)生态示范创建基础工作更加扎实,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化。全省各县(市)把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基础和细胞工程,从优化镇村布局、美化环境入手,积极实施农村治污保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使全省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在农村饮用水安全、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上成效尤为显著。截至目前,全省考核命名省级环境优美乡镇83个、省级生态村试点560个。全省已建成部级生态示范区38个,省级生态示范区17个,各类生态示范区建设和试点总数达345个。树立了阿城区、富锦市、杜蒙县、肇东市、海林农场等一批“生态显优势,环保促发展”的先进典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迅速发展。

二、制约生态省建设发展的几个问题

虽然黑龙江省的生态省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生态省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是:

(一)在生态省建设重要意义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干部不甚了解创建生态省的重大意义和生态省建设的本质和科学内涵,甚至把生态省建设简单理解为一般性的生态建设、景观建设,甚至是简单的种树种草种花,因此在思想上缺乏创建生态省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未能把这项工作作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摆上重要位置,未能把生态省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统筹兼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而是把生态省建设当作附属性工作,由此导致了生态省建设和国民经济全局性、战略性布局存在“脱节”和“两层皮”的现象。也有个别领导干部把生态省建设当做一种说教,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延续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单纯追求政绩的老路,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往基层越严重,存在着明显的“上热下冷”的问题。

(二)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农业生态环境整体的趋势恶化尚未得到完全遏止、水土流失、森林资源枯竭、湿地面积锐减、草原“三化”现象依然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和开发用地以及不合理地开采矿产资源、毁草开荒、超载过牧等掠夺式经营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加剧了水旱、地面塌陷等灾害的频繁发生;水资源匮乏,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黑土层变薄等问题日趋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政公用设施总量不足,农村环境质量脏、乱、差等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进程的加快,黑龙江省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社会环境意识不强,全民环境教育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生态省(市)是长远大计,必须唤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但目前来看,全社会创建生态省的意识还不够浓厚,创建任务主要由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承担,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机制和氛围。相当一些企业经营者只要经济效益,不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逃避环境责任,钻法律空子,在生产经营中产生大量新的环境问题。广大社会公众虽然对环境质量有着较高的期盼,但是不知道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普遍缺乏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自觉意识。因此,按照生态省建设的需要,环境教育还需要加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开展全民环境教育的决定》仍要做大量工作。

三、“十二五”时期工作思路

生态保护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将继续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以提高生态系统功能为核心,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全面提高环境承载力。在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区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优先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这些区域生态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针对全省生态环境现状,实施必要的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加速生态恢复和资源更新,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重点推进平原半平原和城镇村屯绿化、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嫩江源湿地恢复、松嫩平原草原保护和建设、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一批工程和项目,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为生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引导企业开展环境体系认证,推进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变。

(三)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工作,改善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强化环境管理,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稳定、正常运行。认真落实《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各项任务,加强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城市水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城乡饮用水源的保护和建设,确保饮用水质达到国家要求;抓好大气污染治理,改变城市工业与民用燃料结构,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加强对老污染源的治理改造;搞好对工业固体废物和污染治理,实现各类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四)不断完善城乡环境基础功能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和生态乡镇为载体,把城乡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尤其是省辖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如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以加大城市防治污染能力,加快城市综合整治步伐,进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噪声防治,确保安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