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十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十篇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8:54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1

关键词:供水;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V674文献标识码:a

1、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背景

侯马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南端,东毗曲沃县,西邻新绛县,南依紫金山与闻喜县、绛县接壤,北傍汾河与襄汾县隔河相望。北距山西省省会太原市340公里,南离陕西省省会西安市300公里。全市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5.5万人。

2009年,山西省政府批准侯马市设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推进

一体化综改试验区的建设,侯马市提出了“1+4”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突出“全域侯马”理念,以侯马市城市核心区为中心,围绕东、南、西、北四个乡镇的城镇化建设,形成“1+4”的城乡一体化格局,通过实施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工程,全面提升侯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供水系统作为侯马市的重要民生工程,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可以直接解决城乡供水差距问题,实现农村与中心城区同网、同质、同价供水,提高用水保障率,而且侯马市水务局大力配合,同意自筹部分资金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因此,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建设条件已经成熟。

侯马市现状供水能力为35000m3/d,主要的供水设施有水源地3处:分别为上马驿桥水源地、南杨水源地和下裴庄水源地,3处水源地共有水源井33眼。供水水厂有2座:上马水厂和凤城东水厂。现状供水范围为市区、城中村及周边宋郭、汾上、西侯马等21个村,其余57个村未接通自来水。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其实质是解决目前剩余57个村的供水问题。

2、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条件已经成熟,工程的建设使得剩余57个村居民多年的愿望得意实现,可以说该工程的实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但工程建设推进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2.1工程规模确定问题

侯马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工程规模的确定需结合总体规划和当地现状实际用水

况,合理确定用水量标准。对于农村用水定额的选取,由于总体规划中并未对农村的发展情况做具体说明,且现状缺少相应的计量数据,农村定额的选取就成为制约工程规模的关键性因素。

2.2供水水压问题

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中,若对农村和中心城区实行统一的供水水压,势必造成中心城区的供水水压较高,造成能量的浪费,若不实行统一的供水水压,又有可能造成规划期末,农村供水水压不足。

2.3供水水质问题

侯马市由于地理构造的原因使得So42-、F-等超标,水质不达标,现状农村自备水源井缺少相关水处理设施,无法保证供水安全性。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就意味着城乡实行统一供水水质,然而由于资金、管理等问题,工程建设前期只能实施城市出厂水达标,由于中心城区至农村的转输管线较长,在后期的运行中如何保证农村管网末梢的水质达标,也是工程建设中需考虑的问题。

2.4水价问题

侯马市现状乡镇水厂的供水水价较低,还有部分村民自行打井取水,无需缴纳水费。实施城乡一体化后,将本着“同城同待遇、同城同服务、同城同价格”的原则,实行同网、同供、同价。供水价格比原来水价高,居民对水费争议较大。

3、由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引发的思考及处理措施

3.1统一规划水资源量,保障各区域供水量

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首要条件是保障供水量,因此,在进行具体的规划之前,应对项目区的水资源进行详细论证评价,以确保项目区的水资源总量满足规划期的用水需求。在水资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这样才能在确定供水标准和工程规模时,确实做到有据可依。

3.2依据总体规划和给水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供水水压

根据侯马市城乡总体规划及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的要求,结合侯马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中心城区供水水压按6层楼考虑,即满足最不利点水压不低于28m。

侯马市农村供水水压的确定,根据现状农村与城市管线相接处的剩余水压进行确定,按4层楼考虑,即满足最不利点水压不低于20m。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中,对于农村供水应进行给水专项规划,结合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供水水压。

3.3结合项目区的水质情况,合理选择水处理方式,保证供水水质

城乡供水一体化要求农村与城市实行同一水质进行供水,考虑农村庭院灌溉等用水量较大、浪费较多的特点。若要实行同一水质进行供水,势必造成浪费。诸如有些地方的地下水水质硫酸盐超标,采用反渗透方式进行水处理,若将净水厂膜处理后的水用于农村庭院浇灌,过于浪费。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可考虑仅对居民生活饮用水部分进行相应的水处理,在农村居民家中安装小型家用水处理器,对生活饮用水进行处理,对村内其他用水不考虑做水处理,即采用分质供水方式进行供水。这不仅可以解决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治水成本。这种简单的水处理措施,局限性很大,面对很多较为复杂的水质情况,目前市面上的家用型水处理器的水处理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处理后的水质达不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只能由城市净水厂统一处理后直接供给用户,或者在农村建设小型的集中水处理站。

鉴于以上情况可见,实行城乡同一水质进行供水,需结合当地实际的水质情况,并考虑城市净水厂和周边农村的相对位置和距离,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选择水处理方式。

3.4政府协调,供求双方民主协商,合理制定水价

供水价格对于供售双方都是十分敏感的问题。由于原乡镇水厂水价较低,部分村民自打水井,无需缴纳水费。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对于水费的收取,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让居民逐步提高供水安全意识,自愿选择优质水、放心水。

水价问题还存在水耗的分摊问题,按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定,供水企业的产销差率应控制在15%以下,而一般企业都很难达到,尤其是城乡供水一体化更是难以控制,因农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管网长,加上人为的破坏及偷盗水,产销差率高居不下,在水价测算时水损成为比较矛盾的问题,标准以外的分摊若全部由用户负担显然不合理,而全部由供水企业负担也有失公平,所以也只能结合实际情况协调解决。

3.5采用“水表出户,一户一表”方式,规范收费,为实现阶梯水价提供条件

计量问题关系到供售双方的计量准确性,是供水系统中供售双方都比较关注、重视的问题。

侯马市现状部分老城区采用总表计量,农村的供水有的没有计量设施,有计量的也是总表计量,这样就造成村民对于缴纳水费存在纠纷,对水费收取造成不便,因此城乡一体化实施后,要将“水表出户,一户一表、收费到户”视为硬性规定,这对用户来说公平合理,对供水企业来说为今后创造了阶梯水价的条件。

“水表出户,一户一表”的实施,对于计量设备的选择,应选择高精度智能性预付费水表,该水表相比于老式的iC卡水表,加入了智能电子模块,采用基表脉冲进行控制,能够在起始流量不大于2L/s的条件下平稳转动,真正实现滴水计量,有效避免了一些违法用水行为。

4、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成后的成效及意义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保障城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实施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其成效及意义如下:

1、侯马市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政府可实行宏观调控,对水务部门统筹调度,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提高供水保证率。

2、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供水市场秩序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供水系统的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定价,提高供水保证率,提高饮用水质量,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彻底解决城郊用水供需的矛盾,实现由原来的“定时供水”向现在的“24小时供水”转变。

3、城乡供水一体化有利于实施供水、排水价格政策。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后,根据相关产业政策和水价政策,从促进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到优化资源配置,按不同时期确定统一价格政策标准,实行“同网、同质、同价”,有利于降低成本及运营费用,有利于水价政策的统一实施。

4、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侯马市现状供水方式缺少合理的管网设计和计量设施,缺乏统一的收费管理模式,节水宣传教育不够,尤其是在农村,节水意识非常淡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用水现象。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可建立起从源头到水龙头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按照“一户一表,计量收费”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阶梯水价制度,保证人民群众既能喝上放心水,又做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有效地保护资源。

五、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要求,“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对于其他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侯马市城乡总体规划・规划纲要・总报告[R]2012

2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2

3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2

4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初步设计[R]2013

5崔宏胜周新超.杭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探讨[J].城镇供水2011,2:97-99.

6马丹.论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系规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7(7):52-53

7王浪景臻.山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研究――以浙西某县为例[J].城市规划2010,3:112-114

8盖海英.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后续管理机制的研究[J].城镇化与城市发展2010,4(14):280-285

9曹静.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规划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8(4):41-45

10黄芳.义乌城乡一体化供水的价值观[J].公共事业财会2006,3:75-80.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2

【关键词】供水现状供水管网建设城乡一体化

1.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已是当务之急

1.1全县供水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县河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给水水源,加上本区域内的工农业、生活污染难以控制,饮用水源的保护时常受到多方面的压力与困难,尤其时逢枯水季节,水质难免出现波动,造成我县面临无好水可取的困窘局面。地面的急剧沉降,给城市基础设施、防洪防汛、交通和农业生产等各方面造成了严重后果,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部分水厂由于长时间的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质水压不稳定,已面临抽不上水,供水困难的危险局面,高峰停水,定时供水现象时常存在,已严重危及到全县农村的供水安全。

1.2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的必要性。城乡供水一体化是指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近几年,我县积极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推动乡镇水厂改造扩容,输入管道延伸入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供水模式弊端已日益明显,迫切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供水需求,彻底消除供水的安全隐患,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全县小水厂均来自河道取水,由于生活工业污染排放,水污染相当严重。取水口或被住宅区包围,或离工业园区较近,水源污染更加难以控制,供水管网分散互不相通,水厂设施简陋、无净化工艺、无消毒措施,供水水质难以保证。二是我县原有早期铺设的供水管道材质低劣,管网普遍老化,管网漏损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已出现流经三级管网的自来水到户后就变成水质严重超标的不合格自来水,严重影响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三是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各水厂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及其相适应的实施机制,造成重复投资,有限的建设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四是部分水厂发展后劲不足,大多数水厂规模小,成本高,管理水平低,难以做到良性运行。

2.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对策和建议

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必须建立统筹城乡均衡发展,要打破区域,打破界限,确立全县“一盘棋”,对全县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调配、统一供给、统一核算、统一核价、统筹盈亏”的运营体制,以实现资源共享、联网联营、盈亏共担、均衡发展的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二是加强领导,加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投资、建设的进程。确立乡镇供水网络与县城供水网络相连接,实现“联网、、联供、联营”的运营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余缺互济、应急互助的一体化供水要求。三是加大投入,切实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步伐。要从形成城乡一体的管理机制出发,及早梳理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突出重点抓关键,内部挖潜提素质,降低漏失求效益,确保供水求稳定,循序渐进求实效。四是加强安全供水保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既要抓扩面,使更多的百姓用上自来水,又要高度重视供水安全,使群众用上“放心水”,要把安全供水能力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强化水质检测工作,提高监测频率,确保城乡自来水水质达标。要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加大投入提高供水水源保证率,进一步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综上所述,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目标,必须坚持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把着眼点和落脚点归结到这项惠及民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上,顺应民意、强势推进,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这项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3.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必要条件

3.1政府重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保证。城乡供水一体化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一项环境建设工程,同时也是供水企业拓展市场、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工程实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已经决定。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3.2严格工程建设管理是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关键。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功在政府、利在百姓的好事,把好事办好,严格工程管理是关键。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长远需要,做到立足现状、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精心做好项目的前期策划论证和设计。二是坚持质量标准。从工程使用材料,适用规范到建设,到水质、水压标准等方面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三是严格落实材料招标采购制度、投资预算审核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工程验收制度、工程决算审计制度、质量责任制度等工程建设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以上措施保证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综合效益的实现。

3.3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共建共享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难点在于资金问题,实践证明:只要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工作全局,树立发展意识,牢记服务宗旨,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于把握机遇,因地制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四)加强后期运营管理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综合效益的落脚点。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综合效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效益;二是老百姓作为自来水这一特殊商品的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三是供水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利益。加强后期运营管理是实现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的落脚点。实践证明,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能够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明显的环境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是显著的社会效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改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习惯,缩小了城乡差别,减少疾病流行,真正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也为促进就业,拉动内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明显的环境效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降低农村污染物排放,推动了清洁乡村工程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三是良好的经济效益。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农村经济的开放度、工业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反过来,乡镇城乡经济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供水事业的发展。

4.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具体措施

4.1政府重视、出台政策、明确职责。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是一项面广量大,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一民心、民生及实事工程,在明确了一级供水管网为实施主体并投入,镇负责政策处理;二、三级供水管网由镇为实施主体并负责政策处理;二级供水管网的建设资金由县政府投入。三级供水管网由镇的建设资金由镇投入后,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政府每年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列入了政府的实事工程,力争用较短时间,全面完成全县的供水管网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目标。

4.2加快供水管网工程建设步伐。为了遏制地面沉降,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采取的优质自来水通过一、二、三级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供应,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途径。

4.3实施二级供水管网联网工程。水压、水质及高峰用水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全县农村的供水状况大为改善,受到了广大农村用户的拥护和肯定,但我们在感受成就的同时,也看到目前的供水管网在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隐患,如果供水主管网发生意外,就被迫停水,这将直接导制农村居民及生产企业全面无水供应的局面,对居民与生产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我们做供水管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农村居民及生产企业能够有一个安全、稳定的供水环境,能喝上保质、保量、安全可靠的自来水。

4.4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农村供水安全。为了能全面的、有效的、合理的对新建供水管网进行管理,以使新建供水管网产生最佳效能,为全县的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安全的、保质、保压、放心的优质自来水,各镇自来水管单位通过采取以下几项目措施,确保安全供水:

(1)建立完善供水企业的岗位责任、财务管理、服务承诺、考核奖励等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全体人员认真执行,并通过对具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与工资挂钩,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效能和工作积极性。

(2)做好对供水企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培养企业人员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应变能力。

(3)建立供水管网巡查机制,成立供水管网巡查小组,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巡查,并建立巡查台帐。

(4)建立供水管网的检漏机制,成立检漏小组,配备专用检漏仪器,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检漏,并把检漏情况记录在案。

(5)各站成立应急抢修队,并由单位领导直接负责。要求在接报或发现供水管网漏损后,应急抢修队必须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并在一小时内关闭漏损管网的控制总阀,制定抢修方案,抢修材料的准备,确定抢修所需时间,完成向供水单位办公室报备停水区域,并由供水单位办公室向停水区域内用户发出停水通知,抢修工作完成后把抢修现场清理整洁。

(6)建立供水管网水压的监测点,每天进行数据的读取及备案,以对整个供水管网进行监测,随时掌握供水管网运行情况。

(7)建立应急预案,针对不可抗力造成的部分面积或全面各停水,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启用战备用深井,同时对战备深井所网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

4.5为做好水质保障工作。一是通过县卫生防疫部门,按国家标准对农村供水管网自来水定期进行化验检测,对农村供水管网的水质检测每月不少于1次;二是加强对供水管网末梢水的定期冲洗,对因供水管道中停留时间过长的自来水,及时冲洗,对抢修施工中的二次污染,抢修完毕后,要进行排污和消毒;三是对部分屋顶水箱存在的二次污染情况,则是进一步加快农村一户一表改造工作。

5.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使农村吃上放心自来水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3

一是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已完成,已上报州人民政府待批复;编制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集中供热专项建设规划、*县给水专项建设规划、*县排水专项建设规划,三个乡集镇总体规划、15个村庄及居民点建设规划,启动20个行政村建设规划。

二是以提高城乡规划审批工作效益入手,优质服务促发展。加强对重点建设工程:一号小区廉租住房,县供派水中心住宅楼、办公楼,县林业局办公楼,康乐一号住宅楼,文化路一条街改建,三号小区37号至45号住宅楼等项目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20*年以来,累计办理选址意见书9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6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3件,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临时建设项目7件,建筑面积为328平方米。

三是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完成*县县城规划控制区域的地形图测绘工作,启动了州级村镇住宅小区建设,一期建设用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以农民集资建房的形式启动6栋住宅楼。20*年以来共办理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8份,建设用地面积36亩,建筑面积4276平方米。

四是加强行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20*年1月3日和20*年6月8日环境保护宣传日上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行了宣传,并对近期将要审批的建设项目进行了公示;局机关共派8人到自治区建设厅参加《城乡规划法》轮训班;利用政治学习和法律课堂,集中局干部对《城乡规划法》的学习,规划科、设计室、城管监察等科室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加深对城乡规划法的理解。20*年6月8日组织局下属企事业单位结合《*自治区城市供热供水供气管理办法》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宣传活动期间共出动80人次,车辆7车次,发放宣传单5千多份,接受咨询300多人次。

五是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认真学习落实《自治区城乡规划效能监察20*年工作计划要点》的精神,按照《关于开展20*年度自治区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绩效考核及城乡规划执法监督检查的通知》的精神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县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重点内容。20*年上半年已对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进行了自查,并对20*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上半年共出规划效能监察简报6期。

六是认真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建设局安全生产的监管职责,认真落实层层签定的《安全生产责任目标书》,切实加强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防范措施,排查、整治和消除事故隐患,坚决杜绝各类伤亡事故发生,促进全县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上半年我局对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目标书》的情况进行了5次常规性的检查,查处各类公用行业安全隐患7处,督促改正5个。

六在抓好给水、排水改扩建项目建设管理的同时,认真落实项目责任目标,积极抓好*县天燃气项目入户工程、*县垃圾处理填埋场、*县城集中供热项目的前期申报工作。目前以完成建设项目的可研,已报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的环评工作已启动。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缺乏,管理技术及科技含量水平较低,给城乡建设及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

二、工作人员自身理论水平不高,业务能力偏弱,

三、城乡规划编制落后于城乡的发展速度,城乡规划管理缺乏必备的规划文件,规划审批工作较盲目。

四、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结构不合理,管理各施其政。城建基础设施储备项目较多,编制了可研的项目立项的较少,纳入自治区基础设施项目库的项目较少。城市基础配套资金不到位,使用结构不合理,对给水、派水、供热、然气的维护资金投入较少,企业运转困难,安全生产工作存在一定的隐患。

五、城市自来水厂设施配套不到位,城市自来水管网老化。水源保护地范围土地被大量开荒用做农业耕种,不利于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20*年下半年工作计划及目标

一、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质量明显进步。到20*年下半年,在做好“天山杯”迎检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县集中供热专项建设规划、*县给水专项建设规划、*县排水专项建设规划的报批工作。促使集镇规划率达到100%,村庄规划率达到50%。

二、城乡规划管理努力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协助抓好国道沿线环境治理,小城镇和新村建设有新的进展。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抓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和重点村庄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4

在许多老吴忠人的记忆中,20多年前吴忠还是一个有着浓浓的农家味儿,满街的土坯房,扑鼻的砟炭味儿,农贸集市遍布的小城。如今的吴忠市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吴忠市以打造黄河金岸、建设水韵吴忠为主题,道路、水电、林网、通讯、商贸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抓招商、争投资、促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加快城乡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新巨变

近年来,吴忠市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建设沿黄经济区、打造“黄河金岸”的战略部署,以建设具有鲜明“塞上江南”风光和浓郁回族特色的滨河生态水韵城市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为支撑,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为重点,在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艰苦努力,有效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2010~2012年,全市先后安排城乡建设项目829项,完成投资398亿元,完成建筑面积2192万m2。全市城市化率从2009年的42%提高到2012年的49%;市区城市化率从2009年的48%提高到2012年的56%。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9年的48平方公里扩大到2012年的90平方公里,全市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吴忠市顺利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部级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和节能改造示范城市,并于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3年获得自治区党委、政府沿黄城市带考核一等奖。

坚持规划引领,区域同城化进程取得新进展

坚持规划指导城乡建设的原则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自治区沿黄经济区总体规划》和城市带、产业带、开放带等专项规划,把吴忠城市的规划纳入自治区沿黄经济区整体框架,科学定位城市功能、规模、产业分工和发展方向,坚持与沿黄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协调衔接和良性互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修编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新区黄河两岸地标性项目规划及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旅游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和特色村镇规划,推进了市区西移与青铜峡东扩的同城化进程。重视山川统筹发展,组织各山区县(区)开展了大县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把生态移民和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通盘考虑,有效地促进了大县城建设步伐。

坚持项目带动,沿黄城市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以黄河两岸3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滨河新区崛起和老城改造提升战略,沿黄城市带建设加速推进,项目填充、资金投入创出新高。3年来,市区共安排沿黄城市带项目121项,完成投资211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两馆一中心”、黄河楼、回族历史人物园、滨河体育运动公园等19个重点标志性工程。实施了黄河吴忠过境段综合治理工程、黄河亮化、城市防洪排涝及清宁河、罗家河生态景观水道、城市西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10个生态景观和环境整治项目,城市水面增加到8万亩,是2007年的11倍。2013年,市区又安排沿黄城市带考核项目29项,概算总投资106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0亿元。重点实施了黄河文化体育会展中心、医疗服务中心、热电厂2×350mw热电联产项目和金积新镇区等地标性工程,目前所有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6亿元。沿黄城市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滨河生态水韵吴忠初具规模。老城区改造成效显著,投资70亿元,重点实施了市区城市东南部建设工程,涉及12平方公里,开工建设了总建筑面积240万m2的16个居民安置区、10大物流市场、3个汽车服务区、2个产业园和3横7纵10条26公里城市道路及一条7公里长的城南防洪排涝工程,全面拉大了城市框架,增强了滨河生态水韵城市的吸引力和发展后劲。2013年,市区又组织实施了12万m2的复兴片区、老干部家属院片区和秦渠综合改造建设项目,拆迁安置居民1200户,企业8家,市区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进步

以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样板区为目标,以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为原则,突出滨河村镇建设特色,加快实施了“塞上农民新居”建设、旧村庄综合整治和“幸福村庄”建设,先后建设了金积新镇区、叶升镇等10个特色小城镇,古城湾、回乐人家、善谷小镇、大坝中庄金岸湖畔、张家滩湖小镇及青铜古镇等20个“塞上农民新居”,改造农村危房40271户,整治旧村庄369个,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区连续2年被评为自治区新农村建设一等奖。2013年,全市开工建设“幸福村庄”示范点23个,改造农村危房8000户,建设重点小城镇5个,农村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城乡道路、供热、供排水、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道路建设方面,太中银铁路、盐中、滚红、古青、211高速、城市黄河大桥、京藏高速吴忠出口改建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600公里,高等级公路突破1000公里,新修改造农村公路突破5000公里,大交通路网格局已经形成。3年来,市区新建扩建城市道路65条156公里,2013年,又新建市区道路32条29公里,集汛管网45公里,改造防洪排涝沟2公里,建设提升泵站一座。根据吴忠市改善市区交通组织实施方案,采取拓宽交叉路口、开辟公交港湾站台、降低道路道牙等措施,对市区交通拥堵的重点路段进行了改造,缓解了市区交通通行压力。加强道路维护,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8%。道路亮化方面,安装及改造路灯25272盏,市区路灯总量达到4万盏,实现了主次干道亮化提升。供排水方面,组织实施了92公里城市道路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建设了第三污水处理厂,实施了金积北大街排水管网敷设及集污管网工程和秦渠以北防洪排涝工程。配套建设排水集污管网126公里,铺设了总长38公里中水管网,中水服务绿化总面积从220万m2扩大到303万m2,供水及污水处理能力全区领先。2013年,新建了城市北部供水管网建设工程,完成了滨河大道、金纬三路、金纬四路、利弘大道等6条10公里供水管网,完成了中华中心村等7个安置区的施工节水工程,完成了李园一期等10个安置区的室外给水工程。供暖方面,完成68公里供热管网改造,新建及改造维修换热站37座,新增扩容锅炉容量460吨,增加供热面积近500万,累计完成供热计量改造200万,供热保障能力明显提升。2013年,新建梁湾等5个片区配套锅炉7台260吨,完成投资1.47亿元;对22个供热站进行了检修,完成投资3000万元;完成分户改造8231户79万,解决了永昌花园、吴忠四中等片区供热问题。供气方面,对新建小区全部配套建设天然气,对老旧小区逐步进行天然气改造,市区天然气覆盖面积从2010年的55%增加到2012年的80%。2013年,在市区开展了液化石油气钢瓶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工作,更换了液化气钢瓶3万只。节能改造方面,3年来,先后实施了市区190万m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市区32个老旧小区576栋居民楼近2万户居民受益。吴忠市先后参加了全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视频会议和欧盟布鲁塞尔中欧市长论坛,并在主会场发言,交流了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经验。2013年,组织实施了市区63万m2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居民的日常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吴忠市成功创建为部级园林城市、部级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和节能改造示范城市。

坚持民生优先,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果丰硕

3年来,全市共建设保障性住房42350套,累计达到45169套;市区共建设保障性住房21071套,累计达到23182套(其中:廉租住房6548套,累计达到7999套;公共租赁住房10879套,累计达到11539套;城市棚户区改造3644户)。2013年,市区新建的7个片区保障性住房均开工建设,共建设公共租赁房5431套,改造城市棚户区1398户,超额了区住建厅下达的建设任务。截至2012年年底,通过实施惠民拆迁、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共拆迁市区5个乡镇、30个行政村、2万多户群众,规划建设安置小区300万m2,通过拆迁改造解决了近10万群众的住房问题。市区进一步加大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物配租力度,3年来新增保障3550户,累计纳入保障5816户,累计发放租赁补贴1428万元,实现了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物配租全覆盖。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全面推进,将彻底解决市区城中村改造、拆迁户安置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吴忠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连续2年被评为全区一等奖,并代表宁夏在全国保障性住房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发言。

3年来,全市新建房地产开发项目107个,完成投资71.6亿元。其中:市区新建了恒大名都、清水湾等19个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35.4亿元,市区住宅建筑面积达到735万m2,人均住房面积从2010年的34.2m2增加到2012年的37.8m2。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69亿元,同比增长9%,新开工面积98.96万m2,同比增长170%。其中,市区完成投资5.07亿元,同比增长34%,新开工面积63.75万m2,同比增长300%,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

坚持监管并重,建筑产业发展更加规范

加强建筑企业管理,鼓励和支持建筑业发展壮大,2010年以来,全市新增建筑企业15家,劳务企业12家。从三级施工总承包升级为二级资质的企业有9家,二级施工总承包企业达到了22家。2012年,完成建筑业产值37亿元,实现利润7亿元,同比增长45%和34%。加强招投标管理,2010年以来共完成1449项建设工程招投标,预算价144.3亿元,中标价137.2亿元,节约资金7.1亿元,综合节资率达到4.9%,公开招投标率达到100%。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及时调查新型材料价格,科学控制工程预决算价格,有效节约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3年来共查处违法工程56项,查处质量安全隐患3400余项,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86份,没有出现较大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市区3年来共争创区级“西夏杯”优质工程6项、市级“明珠杯”优质工程55项、区级标化工地33项。加强建筑节能管理,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建设项目,严格执行50%的节能标准,新建建筑全面推行65%节能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实施率均达到100%,累计建成节能建筑760万平方米,提高了建筑的标准和档次。加强人防工程管理,新增等级人防工程2万平方米,人防工程完好率和使用率达到100%,人防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自治区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吴忠市四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宁夏“五区”的奋斗目标。今后5年,是吴忠实现“五区”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阶段、关键时期。实现“五区”,建成小康社会,信心来自于对机遇的全面把握。从全局看,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突出“内需主导”,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从区内看,自治区进一步加大实施“两大战略”、“两区”建设、“黄河善谷”等工作力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的重点难点在西部,宁夏的重点难点在吴忠。重点会引起关注,难点能获得支持。这些战略部署,为吴忠市加快发展创造了叠加机遇。

坚定不移地实施城乡统筹战略

以建设最富魅力、最具活力、最有特色的滨河生态水韵城市为目标,按照自治区打造沿黄经济区“四带一高地”的要求,加快推进“1个主城区、3个大县城、20个中心镇、200个新型社区”建设,构筑以沿黄经济区为核心,各县市为基础,重点镇和中心村为补充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步伐,实现城乡资源集聚共享,城乡建设统筹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定不移地推进同城化进程

坚持功能互补,优势互补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加快实施滨河新区崛起、旧城改造提升两大战略,统筹抓好利通区、青铜峡城市道路、绿化、水系等设施建设,推进商贸、金融、医疗、通讯、交通等居民生活必需的服务网点向黄河两岸集中,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味、提高承载能力,加快利通区、青铜峡同城化步伐。同时,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加快城市间的配套设施同体共建,社会服务同城共享,推进吴忠和银川两市同城化进程。

继续加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建设

紧抓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政策机遇,通过项目建设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今年市区要实施好29项沿黄城市带建设考核项目,切实抓好文体会展中心、市医院迁建、热电厂2×350mw热电联产项目、新区商业广场等投资过10亿元的重点项目,认真抓好秦渠休闲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实施30公里城市道路、30公里供排水管网、20公里供热管网建设和30公里天然气管网改造项目,加大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力度,启动秦渠过境段两岸及红星仓储片区、老干部家属院片区、复兴巷片区、材机厂片区等棚户区改造,实施600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实施老旧小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和热计量改造项目,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发展后劲,争创人居环境范例奖。

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要把推进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措施来抓,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找准产业定位,突出产业集群,依托三条工业经济带、四条农业示范带、一条文化旅游产业带,大力发展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清真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特色旅游业,使“三产八带”既成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引领城镇化发展的带动机。

推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体制机制,努力提升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加强行业动态运行分析,正确引导产业发展,加快培育30家龙头骨干建筑业企业、20家房地产开发骨干企业,推动企业资质上档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强化产业支柱地位。狠抓工程质量安全,不断完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和保证体系,深入开展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5

根据城乡规划会议的安排,我先就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暨*生态园绿化工作,今年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能否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与各个部门的积极响应。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后面*县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坚定信心,充分认识并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机遇

20*年,是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主攻大项目,全力保民生,增强新本领的总体要求,以“三城联创”为统领,科学化规划、精品化建设、市场化运作、法制化管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突出表现在:一是城乡规划切实得到了加强。完成了县城2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和西城区9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完成了85个村的新村建设规划,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二是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实施了县城扩建第二个“4321”工程,建成了莲花湖公园、南汭河风情线等一批精品工程,县城西区和北区开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三城联创”取得实质性进展,大部分指标完成或接近完成创建标准。三是一些疑难和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搬迁了北城区煤炭市场,建成了县城垃圾处理场,新建廉租房1*套,开展了背街小巷、汽修汽配市场等专项整治,实施了县城供热管网改造,在煤炭价格大幅上扬的情况下,保持了供热价格稳定,提高了供热质量,得到了县城居民的一致好评。四是城镇化建设走在了全市前列。城镇化建设工作在全市年终考核中位居七县(区)第一,廉租房建设、工程招投标等单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1.6个百分点,达到39.4%。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综合管理城市的能力还不强,城市管理部门和行业执法部门的配合不够紧密,综合执法不到位,个别单位还有不按规划办事的情况。二是城市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一些专业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三是多渠道融资的办法还不多,融资和管理的创新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年,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一年,也是抢抓机遇,实现城乡建设水平大提升、大突破的一年。国家出台了十项扩大内需的措施,其中,在保障性安居工程上安排9000亿元,用于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生态建设等工程上安排3000亿元。这为我们争取上级投资,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去年第四季度,我们已经成功争取到了污水处理厂、廉租房建设等重大项目4项,总投资6489万元,是多年来争取上级投资规模最大的。市委、市政府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作为“六个集中突破”的重点工作之一,并将今年确定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提出了许多更高更严的目标要求。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一城六镇”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重大决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上年财政总支出的15%列支城镇化建设资金,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各项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保证。因此,各乡镇、各部门和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克服畏难厌战情绪,以超前的思维、战略的眼光、创业的魄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无论在工作理念、层次水平上,还是在项目实施、建设质量上,都必须要有一个大的提升和突破。

二、集中突破,全力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上水平

20*年,全县城乡建设工作要按照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促增长、集中突破上水平、改善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全县三级干部大会、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突破年动员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化山城、绿色能源之都”的发展定位,按照推进“三城联创”,打造“一城六镇区”城镇体系,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区域中心小城市的要求,以“一馆一园”建设和街路整治为重点,以城区绿化、亮化、美化提档升级为突破口,做大县城,做优城镇,提升管理,完善服务,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两个百分点,达到41%,建成国家园林县城,组织实施重点工程20项。主要任务是:

1、以项目建设为支撑,进一步扩大县城体量。要牢固树立城镇建设为全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挑大梁、做贡献的理念,把县城作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主阵地,贯彻壮大县城,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区域中心小城市的要求,努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一是全力抓好规划编制。加快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进度,9月底前全面完成装修装饰、沙盘模型制作及声光电系统、综合展厅、多功能厅、规划公示厅、接待厅布设任务。加强专业性规划编制,完成县直部门宿办区建设性规划以及绿化、供热等9个专项规划编制任务。加快村镇规划编制进程,年内完成县城、安口、马峡等“一城六镇区”总体规划和10个重点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及评审任务,使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50%,村镇规划覆盖率达到90%。要在规划编制的精深度上下功夫,做到道路、绿化、照明“三配套”,功能、环境、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格局“三协调”,充分发挥规划在建设中的控制和指导作用。二是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园,重点完成山体绿化,修建上山道路,形成部分人文景观。完成莲花湖公园喷泉扩建和周边亮化美化;实施风情大道续建,完成道路油筑、小品配套及绿化亮化,形成环莲花湖景观带。完成菊苑小区、鸿昊盛府、心馨花园等住宅小区年度建设任务,新增住宅面积26.4万平方米。实施影剧院及机关宿办楼工程,完成客货运集散中心年度建设任务,建成客货运中心主体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改造排污排洪管道。实施北城区续建工程,建成北河集中居住区,配套街路、排污、排洪、便民服务中心、文化站等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是集中抓好县城街路整治。按照“突出重点、打造精品、优化布局、彰显特色”的要求,对县城东、西、北三条大街进行改造升级,完成人行道铺砖、排洪管道敷设和绿化亮化改造,形成道路线形通畅、配套设施统一、整体景观协调、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交通主干线。继续加大县城西区(振华路、裕华路)及北城区路网(惠民街、北二路)建设力度,完成道路拓建和配套设施建设,新增城市道路里程1.9公里,进一步完善城区道路框架,实现城镇建设向扩展规模、完善功能转变。

2、深入推进“三城联创”,全面提升县城品位。经过去年一年的扎实工作,“三城联创”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三大类103项指标中,有一半以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创建标准,特别是北河采空塌陷安置区、垃圾处理场等重大项目的建成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开工建设,“五进城”工程的深入实施,有力地加快了创建活动进程。但从目前创建活动的情况看,难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县城建成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距离创建标准差距还比较大;另一个是城乡结合部、城市背街小巷的环境脏乱差问题还比较突出。今年,要把县城绿化作为创建活动的重头戏,坚持“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绿化工作思路,选择一些适生性强的大杆径树木,全力实施县城区公园广场和街路绿化改造提升、背街小巷绿化和行道树绿篱补植工程,着力提升绿化档次,增加绿化覆盖率。开展园林示范单位和特色亮化单位创建活动,年内建成园林示范单位20个,特色亮化单位10个,使人均绿地面积累计达到8.5平方米,主要街路亮化率达到100%。要继续下功夫抓好县城环境整治,以县城出入口、城乡结合部的脏乱差整治为重点,推行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管理机制,深入开展以东园街、团结巷和老华矿路硬化等为主的背街小巷专项整治;开展以规范汽修汽配市场、归市经营为主的专业市场专项整治;开展以“门前五包”责任、规范广告牌匾和卫生死角治理为主的环境卫生整治,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扎实细致地做好创建基础资料的准备和验收的申请申报工作,确保年内完成国家园林县城创建任务,以此为基础,带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的各项指标逐步达标。

3、强化服务功能,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关节点,在接受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小城镇建设,可以加快实现城乡联动发展、融合发展,进而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认真贯彻全市小城镇建设(灵台)现场会精神,积极借鉴学习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先进经验,各有侧重的抓好“六镇区”开发建设。安口镇要按照改造提升、完善功能的要求,抓好镇区路网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完成南大街和西大街硬化任务,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352套、1760平方米。东华镇、西华镇要按照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和优先发展镇的要求,在搞好县城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继续狠抓区域设施配套,完成东峡小康村、西关安置楼及华电路两侧开发带建设,全面启动上亭“城中村”改造项目。策底镇要以优化镇区环境为目标,积极实施街区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马峡镇要在现有路网建设的基础上,油筑街路,进一步抓好街路改造提升。工业园区要按照“一园五区”的功能框架,积极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改造续建工程。神峪、山寨、上关等乡镇要抓好项目开发和设施改造,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力争小城镇面貌年年都有新变化。

4、切实强化行业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职责重大,要努力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在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能上下功夫,切实提高综合管理城市的水平和能力。一要严格规划执法。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建立健全城乡规划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城乡规划听证制度和规划公示及公众参与制度,依法强化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加大对违法建设工程的“拆违”力度,做到及时发现、坚决拆除,不搞以罚代拆,有效遏制未批先建、少批多建、随意插建等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要建立严格的规划稽查和责任追究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减少规划的随意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二要加强工程招投标。要严格执行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统一招投标制,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招标方案必须进行审查,择优选择资质高、实力雄厚、技术能力强的施工企业承担工程建设任务,保证工程建设的档次、进度和质量。三要严格抓好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全面落实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突出对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住宅工程、直接影响公众安全的公共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的监管,在建设项目中认真落实环保、抗震、防火、防灾等强制性规定,从根本上保证建设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加强施工管理,强化作业人员培训,严防安全事故发生。建设、监察部门今年要开展联合检查,加大行业规范管理。四要加强房地产市场整治和物业管理。深入开展房地产市场执法检查,加强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工作,规范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培育房地产二级市场。

5、抓好民生工程,改善民生条件。城乡基础设施有很多与广大群众利益密切相关。要切实把改善民生作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抓好事关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工程,又抓好关系人民生活的疑难问题解决,把城乡建设的内涵性和普惠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当前,要紧抓国家扩大内需的难得机遇,全力争取实施好一批惠民工程。一要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住房保障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是国家和省、市、县为民措办的重大实事之一,也是省、市对县委、县政府实行“一票否决”的重要指标之一。今年,市上下达我县廉租房建设任务837套、4.2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3682户、16.6万平方米,每户补助4000元,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责任十分重大。这项工作要作为今年城乡建设的重要任务,尽快制订方案,全力抓好组织实施。要尽快启动“惠民苑”二期工程建设,并在县城西区选择适当区域,开建新的廉租住房小区,以实物配租为主,附带搞好租金发放。要把农村危旧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结合起来,与采空塌陷区治理结合起来,有效整合项目,把重点放在“一城六镇”,提高改造质量,建成示范工程,争取进入全省试点县序列。二要抓好县城供热。实施供热东站扩建、皇甫供热站配套完善等工程,进一步改造供热管网,努力提高供热质量。要加大历年拖欠供暖费用的征缴力度。目前,从全县供暖费缴纳情况看,个人缴纳率为70%,而行政事业单位仅为20%,拖欠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供热企业的正常运行。今天会后,拖欠供暖费的单位,要积极筹措资金,按4月底全面交清拖欠费用。对仍拖欠不交的,要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三要抓好小区物业管理。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和服务行为,加大业主委员会组建力度,引入高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特别对一些以前由行政事业单位开发建设的住宅楼,要由原建设单位牵头,公用局、街道办事处等部门配合,共同负责,深入住户,宣传动员,组建业主委员会,制定必要的物业管理规范,消除管理盲点。

三、坚持全民动员,集中全力抓好*生态园绿化工作

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从形成县城西区新的休闲场所入手,与莲花湖公园和影剧院片区景观通盘规划,建设*生态园。这既是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加快县城西区开发的有效举措,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双凤山、*、仙姑山“三点一线”生态休闲带,为广大人民群众谋长远利益的一件大好事。当前,正值春分时节,加快实施山体绿化,打好植树造林攻坚战,对于*生态园建设至关重要。全县各级各部门、省市驻华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县城南北面山绿化实施方案的要求,从今天会后开始,集中10天时间,全面完成520亩的绿化任务。一要规范栽植。对各部门的绿化地块要实行包栽植、包质量、包成活“三包”管理责任制,一定五年不变,对成活率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次年由各责任单位自行筹资投劳,继续进行补植。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执行林业局的规划,落实“三埋两踩一提苗”措施,落实苗木浇灌措施,确保载一株活一株。尤其是在搬运苗木上山过程中,要精心保护好苗木的顶芽、枝条、土球,防止苗木受损,栽植后要想尽一切办法浇足定根水。林业部门要抓好苗木保管、分发登记,建立苗木分领登记制度,明确责任,最大限度减少苗木损失。同时,要委派专人进行跟班做业,检查质量、督促进度,对不合格工程要当场纠正、及时返工,直到达到标准要求为止。二要加快进度。要牢固树立时间观念,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工程进度。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东华街道办配合,对各单位出工人数一天一统计、一天一评比、一天一通报,并将统计情况书面送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各单位除留一两名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都要上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单位一把手要亲自带队,亲自参加劳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按期完不成绿化任务的,由林业、建设部门先行雇用人员代为栽植,按发生费用的双倍进行经济处罚。三要协作配合。建设局负责抓好整体工程的协调调度;水务局负责及时接通上山水源;交通局负责上山道路的修建;宣传、广电部门要确定专人深入造林现场,及时采访报道好的做法和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各单位、各部门要把*生态园绿化工程作为一场硬仗来打,按照划定的责任区域,集中人力物力,在规定的时限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四、强化措施,持续推动城镇化建设科学发展

1、明确责任,严格考核。今年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相关单位对各自承担的目标任务要进行细化量化,落实一项任务、一套班子、一套人员的目标管理体制,切实把每一个工程、每一项任务都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人,形成人人有责任、层层有压力、环环有人管,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推行成果倒逼和行事历管理、责任表落实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切实加强各项工程建设进度。对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县上将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干得好的,采取召开现场会的办法,落实以奖代补资金;对工作进度缓慢,推行不力的要取消补助资金。

2、整合项目,形成合力。要按照县委、县政府整合项目办大事的要求,有效整合项目资金,全力抓好城镇化建设。规划、建设、公用部门要充分发挥城乡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努力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发改、财政、金融等部门要积极做好建设项目的立项和融资工作;国土部门要全力抓好土地征用、收购储备和竞标出让工作;水务、林业、交通部门要积极配合争取上级的专项资金;政法部门要积极为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司法保障;电信、电力等部门要维护大局,积极主动做好杆线搬迁等工作;宣传、广电部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曝光脏乱差现象,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市民”意识。驻地企业要牢固树立共建共享的思想,积极参与城乡建设。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

3、依法行政,维护稳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政策性强,影响面广,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在各个程序、各个环节上,严格执行政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阳光操作。要借鉴一些发达地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先进经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适合县情实际、相对完善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法规体系。在城市管理上,要加大联合执法,明确执法责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保护广大群众的正当权益,维护城市的文明形象。在拆迁安置上,要认真贯彻落实县上出台的城乡建设拆迁管理办法和补偿标准,主动上门、挨家挨户地宣传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做实,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对城市建设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对因拆迁问题引发上访的,一定要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依法协调处理,限期解决,防止因小致大,影响整体工作。对拒不执行拆迁补偿标准、滋生事端的,要依法予以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制度的严肃性。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民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积极改善民生,按照“解放思想、拼搏实干、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打造富裕生态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原则。一是城乡统筹,突出重点。民生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应当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做到民生计划依托项目支撑,确保实现重点突破。二是以人为本,便民优先。坚持以人为本谋发展,便民优先促和谐,把是否对群众有利、是否方便群众作为首要目标,多兴惠民工程、多上便民项目,确保人民群众同步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三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从全县实际出发,科学安排,与其他发展计划相协调。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调动社会投入的积极性,确保重点民生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尽早发挥效用。

二、总体目标

按照“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打造富裕生态和谐”的要求,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民生改善工作达到“一个目的”、实现“三个提升”、做到“六个确保”,与经济发展“三步跨”战略同步推进,2011年位居兄弟县市区前列,2013年跃升到全省中游以上水平。

“一个目的”,即通过实施民生改善计划,达到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的目的。

“三个提升”,即一是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二是提升城乡居民保障水平,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六个确保”,即一是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和失地农民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适龄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确保基础教育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职业教育达到“全国千所示范校”标准。三是确保城乡居民各项社会保障在政策范围内做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四是确保公共医疗服务整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水平明显提高,人人享有医疗保健。五是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六是确保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环境保护与生态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计划安排

实施工程,重点安排33个项目,计划投资53亿元。

(一)突出民生之本,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

就业和再就业培训项目:投入996万元,大力支持和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职工等就业再就业工程。全县每年新增就业再就业岗位3500个,其中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2100个岗位,为特困人员提供400个岗位。每年组织创业培训600人,再就业培训400人。为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等创业人员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下。

(二)夯实民生之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工程

1、校舍新建扩建项目:(1)投资1620万元,在第二实验小学新建建筑面积4000㎡的教学楼一栋,征地23亩建设300米的环形操场。(2)投资260万元用于实验中学、佛山中学运动场建设。(3)投资1900万元,购置微机4150台、图书122万册、教学仪器25万件、音体美器材13.8万台(件)。(4)投资3570万元用于危房改造47910m2。(5)投资300万元对聋哑学校进行改造。(6)投资5340万元,完善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新建84处农村社区幼儿园。

2、职业教育建设项目:投资3000万元,新建5200m2综合实验楼一栋,建设汽修汽驾、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焊接、农技、服装六个实验实训基地。

3、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入资金1.4亿元,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免费提供教科书。

4、学生资助体系项目:(1)投入资金260万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2)投入资金650万元,落实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3)投入资金1800万元,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三)筑牢民生所依,完善社会保障工程

1、社会保险制度建设:(1)投入资金200万元,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保基金征缴管理体系。(2)城镇规模以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参保职工达到4.3万人,企业社会保险费收缴达到4.9亿元,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县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保障体系。(3)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参保人数达到2万人,收缴保险费5700万元。(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万人,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收缴达到2.7亿元。(5)继续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工作,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到5.6万人,参保率保持95%以上,收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3480万元。(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8万人,工伤保险收缴1400万元。

2、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安排低保资金1亿元,用于解决城乡低保人员生活补助,做到应保尽保。低保标准根据物价指数变动情况按国家有关政策适时调整。

3、农村五保供养项目:投入560万元,新建敬老院房屋370间,集中供养率达到98.7%。投入1510万元,新增五保集中供养对象660人,集中供养人数达到2100人,并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五保供养标准。

4、城乡大病医疗救助项目:筹措资金350万元,保障患大病群众的基本生活,到2013年对符合大病救助条件的家庭提供最高3000元的救助金,逐年加大对五保对象的大病救助力度。

5、社会福利中心项目:投资2500万元,建设老年公寓楼、办公楼和服务楼。

6、残疾人康复救助项目:投资180万元,对残疾人实施医疗、康复救助配置仪器660件,手术470例,使千名特困残疾人得到康复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进行电脑、编织、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300人,使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60%。

7、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投资150万元,对15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居住危房进行改造,使残疾人贫困户住房标准达到当地一般农户住房水平。

(四)解决民生之需,推进公共卫生建设工程

1、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筹资2.95亿元,参合率达到99%以上,受益农民达到59.5万人。

2、疾病控制中心建设项目:投入资金150万元,建设疾病控制中心,初步建立并完善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3、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项目:(1)投资7900万元,建设人民医院1万m2的病房楼,添置直线加速器、磁共振设备;实施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楼和病房楼改造;县中医院购置彩超、Ct、CR、胃镜等设备;建设第三人民医院4000m2的多功能病房楼。(2)投入资金330万元,完成1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改建。(3)投入资金5050万元,完成13处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和村卫生室的标准化新改扩建项目,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4、食品和药品检验检测系统项目:投入30万元,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形成食品安全信息网络、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五)拓宽民生之源,落实城乡居民增收工程

1、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1)投入12亿元,落实粮食直补、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等各项惠农补贴政策。(2)投资380万元,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每年转移就业人数2000人以上。(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投资150万元,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50个。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1%。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中游水平。

2、完善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机制:企业职工工资年均增长高于经济发展速度,2013年人均年工资达到全市中等水平。逐年提高县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水平,在县乡统一标准、统一发放的基础上,提高离退休人员津补贴和在职人员的住房补贴、津补贴,2011年达到目前工资改革政策标准。

3、实施计生惠民、爱民工程:“惠民工程”。(1)投入资金760万元,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2)投入资金100万元,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政策。(3)投入资金2280万元,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爱民工程”。(1)投入资金1420万元,实行计划生育基本技术免费服务。(2)投入资金130万元,对部分计生贫困家庭、计生家庭学生开展生育关怀行动。

(六)改善民生所居,实施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程

1、廉租住房保障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投入资金935万元解决城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其中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65万元,投入廉租住房资金450万元,实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m2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有其屋。

2、住宅社区建设和城中村、旧城改造:投资2.6亿元,搞好杭州花园、锦绣华庭、山水人家等住宅小区建设,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步伐,计划完成住宅建筑面积80万m2,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m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力争达到32m2。对城区小街小巷进行硬化整治,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

(七)立足民生所娱,抓好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工程

1、文化下乡活动项目:投资1010万元,组织“百戏”下乡活动,演出400场(次);农村公益电影下乡放映达到4.3万场(次);送科技图书下乡10万余册,拓展文化信息资源覆盖面。

2、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投资560万元,到2010年14个乡镇完成改建或新建文化站工程,完善县乡文化服务网络,使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

3、村文化大院建设项目:投资1960万元,完成560个村的体育健身工程及农家书屋建设。

4、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5000万元,2011年建成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5万m2的博物馆。投资280万元改造县图书馆。

5、科普富民项目:投资20万元,完善科普村村通“六个一”工程,创新实施科普“三百”工程,构建县乡村三级科普组织网络。

6、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工程项目:投资2640万元,加快有线和数字电视工程建设,2010年农村有线电视全县通村率达到100%,2012年全县入户率达到80%;2013年城区数字电视用户发展到8000户,占到城区有线电视总用户的80%。

(八)关注民生所安,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1、城乡社区和乡镇驻地发展规划项目:投资480万元,完成新社区布点规划和80个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任务。适时进行农村社区化试点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改水、改路、改厕、生活垃圾处理等资金投入。

2、垃圾、污水处理和水厂建设工程项目:(1)投资5000万元,到2010年建成日处理150吨垃圾处理场。(2)投资3100万元,2009年完成污水处理场二期工程。(3)投资1750万元,到2009年建成日处理2.5万吨中水回用工程。(4)投资2490万元,到2010年建成3万吨水厂。

3、交通网络建设项目:投资16亿元,组织实施、完善“二环”、“七横”“八纵”、“三条通道”、“十六个客运站”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成纵横贯通、干支相连、快速便民的交通网络。其中,投资2.56亿元,对17条公路中总里程为100公里的干线公路进行改建;投资7.71亿元,建设“三个通道”中的公路通道及航运通道;投资2100万元,完成“十六个客运站”中的王台、腊山客运站建设以及县城汽车站扩建改造;投资5.54亿元,建设东徐高速段、农村公路等重点工程120.9公里、完成国省干线公路养护193.8公里、农村公路养护850公里。

4、农村新能源建设项目:投资1000万元,沼气生态村达到175个,惠及1.5万农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万m2,达到11万m2。

5、荒山造林项目:投资2460万元,至2012年全县完成荒山绿化4.1万亩。

6、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8000万元,完成186个村、16万人的农村自来水工程。

四、推进措施

(一)建立工作落实机制。各级各部门切实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工作机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做到一件事一件事地办,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推进。县政府与县直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乡镇签订重点民生改善计划责任状,通过层层抓落实,扎实做好民生重点项目实施工作。对涉及多个部门的民生项目,建立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与协调,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实施项目细化机制。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根据民生改善重点项目总体计划,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子计划,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逐年推进,确保取得实效。充分发挥县民生改善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工作调度,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指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认真研究制定支持民生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有关收费,尽量给予减免支持,努力降低建设成本。

(三)完善资金筹措机制。切实加大对民生计划项目的政府投入力度,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将每年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采取政策扶持、政府投入、社会筹资、市场运作、招商引资和对上争取等措施,确保项目资金的落实。

(四)严格项目管理机制。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对民生计划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采购等依照有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定中标单位。项目建成后,由项目法人及时组织预验收,并抓紧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在此基础上报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实行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制度,对项目从规划到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文件资料,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7

中图分类号:C979文献标识码:B

内容摘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需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政府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湖北省咸宁市公共服务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湖北咸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需要统筹城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注重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加拿大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张玉亮,2010):居民福祉机会平等;通过经济发展减少机会差别;所有加拿大居民享有质量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加拿大政府通过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是积极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二是在省级政府建立财政支出均等化体系;三是确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确保各省公共服务具有可比性,这样就可以确保居民跨省流动时不受影响;四是制定详细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细则与办法,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美国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也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在教育领域,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在医疗保障服务领域,针对贫困者和老年人分别设立医疗保险和医疗补贴,针对儿童设立专门的医疗补贴;在失业保障服务领域,为失业人员提供失业救济金,并积极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培训,增强其再就业的能力;在残疾人服务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使残疾人受到各项特殊的照顾。

德国的均等化政策包含两个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8):国家层面上的均等化和区域层面上的均等化。德国均等化政策的宗旨是保证全国居民享有相同生活条件的权利,主要是通过财政均等化的形式来实现。在具体操作上细分为三个步骤:第一,16个州人均均等分配四分之三的增值税收入,剩下的四分之一作为对弱势州的财政补贴;第二,建立均等化项目,富裕州通过累进税向均等化项目提供资金,弱势州则从均等化项目获得补贴;第三,建立联邦补助资金,并作为无力自助和无法获得资助者的社会救济金。

日本实现均等化的主要措施包括(江明融,2007):一是调整工业布局,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实施有效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四是健全和完善城乡均等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推行收入再分配政策,缩小农户与非农户的收入差距。这些政策的实施都有助于实现城乡均等化的目标。

可见,加拿大、美国和德国都是通过财政均等化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日本是通过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来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这些对于我国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内典型地区推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

我国在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中,一些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其中以四川成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最为典型,为全国其他地区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四川成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郑功成,2011):

(一)重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建设

一是将“全域成都”视为一个整体,坚持城乡统筹原则,总体规划与专向规划相互衔接;二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村居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加快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改革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一是改革调整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部门管理体制;二是根据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创新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三是改革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直接面向城乡居民的集中开放式政务服务中心;四是加强基层组织的民主化建设;五是重视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建设。

(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相关制度城乡一体化

一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二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三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四是确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政策;五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与就业服务体系。

(四)重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

一是革新原有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实现从条条分割、向上负责的传统格局向块块集中、服务居民的转变;二是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城乡居民;三是将信息化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五)改进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各项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力度,促使财政支出的公共属性得到强化;二是公共投入向农村倾斜,以加快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保障了基层公共服务的理性发展;三是利用市场机制,通过融资平台和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湖北咸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一)湖北咸宁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情况

1.教育事业全面均衡发展。湖北咸宁坚持确立教育强市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稳步发展,特别是对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进行全面落实,持续加大困难学生资助力度。

湖北咸宁的咸安区教师置换培训创造了全国经验,崇阳县成为全国留守儿童托管示范县,与此同时,通山县成为全国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进工作县。

2.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是建立了“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近两三年来,湖北咸宁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将失地农民、村主职干部、城乡居民、破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农业“小三场”职工、辞退民办教师等特殊群体纳入到社会保险范畴,稳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二是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综合就业服务体系。湖北咸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了政府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体系,确立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市场载体、建立培训载体、建立就业渠道、建立补助机制。

三是建立城乡职业培训和人才成长机制。湖北咸宁已经成立了1家市级鉴定中心,8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7家计算机高级技术考试站,可承担鉴定考核职业近120个,拥有技工学校4所,教职工人数达到454人。每年技工学校培养社会人员0.49万人次。

3.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参合农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有效预防和控制了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4.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湖北咸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另外,还通过依托流动图书馆、流动舞台车扩大服务覆盖面,组织开展全市性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外来务工人员文化艺术节活动。

(二)湖北咸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难题

1.在地方公共财政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的困难。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近几年来,虽然湖北咸宁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低,财政收入总量较少,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困难。

2.基层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城乡之间差别较大。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城乡之间基础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在政策、土地和资金重要资源没有分配给公共服务项目,导致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推进的难度加大。如何在土地规划、税收、财政分配等方面的现有体制和机制上有所突破,真正做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助力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3.将统筹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上升到更高层次并取得实际效果存在很大的困难。目前,由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缺乏指导,一些地方政府和成员单位的意识、概念模糊,试点镇把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看成是扶贫,只限于建设几个项目完成任务,定位不准,很难得出经验。

(三)湖北咸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基于湖北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难题,提出湖北咸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产业转移,摆脱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瓶颈制约。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公共财政支持,因此需要加快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以工促农,以工补农,着力解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瓶颈制约,咸宁紧邻武汉,要瞄准武汉的产业转移,推动咸宁工业园区经济的发展。

2.积极争取项目,加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公共财政的支撑能力有限,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争取项目扶持款,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同时加强项目的绩效评价,实行项目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项目的投资效益,加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3.整合社会资源,扎实改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县、乡(街道)延伸,乡(街道)基础设施向村(社区)延伸,做好乡村路网、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工程,重点做好农村沼气池建设和现阶段燃管道建设,做好供气网的规划工作,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共建、联网、共享。

4.坚持上下联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队伍素质。采取的措施包括:要通过进修、对口支援、晋升职称下派基层挂职、培训等形式,鼓励市区的干部、医生、教师到农村进行挂职、支医、支教。同时选派社区的后备干部、卫生服务中心和教师到市区进修或脱产学习。通过培训、轮岗、挂职、交流等多种形式,达到提高湖北咸宁整体公共服务水平、提高队伍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玉亮.国外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0(10)

2.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宏观经济研究,2008(5)

3.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8

(二)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5年以来,我县以加快融入大银川发展为目标,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统筹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提升我县城镇化水平,着力建设四个____,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为银川及全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经验。三年来,城镇化建设累计投资150亿元,新增县城建成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总面积达11.89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1.5万人,达到10.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1%。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大,规划控制区面积达到43.3平方公里,构建了“中心城区-副中心-建制镇-中心村”为重点的城镇体系格局。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各具特色,城乡统筹发展的新____在黄河金岸崛起。

(三)城乡统筹发展显著提升。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三年来,实施城镇化重点项目32个,累计完成投资110亿元。其中2015年实施项目12个,总投资29亿元。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小城镇中心村14个,建设并交付使用安置房368.7万平方米35821套。道路排水、供水、供气、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主干林带、环村林带、生态水系、湖泊与小城镇中心村相得映彰。在新的规划指引下,闽宁镇作为移民样板镇的标杆更加突显。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开工建设125栋楼22.1万平米。市政道路工程主次干道完成6.49公里,绿化、亮化、排水、电力通信齐备,闽宁二中、二小、敬老院、医院及体现闽南风格的商业街区建设,使闽宁镇旅游小镇特色更加明显,以闽宁扶贫产业园为龙头,加快了闽宁小镇产业培育,完成了园区道路、给排水、电力设施改造建设。

(四)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在市政基础工程建设方面,完成了____县人民公园建设工程、宁丰街向北延伸至观平路段、宁丰街向南延伸段、红星路道路排水工程、王太路道路排水等共8.3公里道路排水工程。投资1.42亿元,完成小城镇、中心村道路排水11.8公里,天然气管道敷设26公里,自来水管道11.8公里,高低压线路4.2公里,通信网络实现全县100%全覆盖。在服务功能方面,以“五城同创”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启动三沙源四季乐园、杨和新村四期、杨和康城、永泰新天地、永泰府邸等标志性商业中心街区建设,启动了4万平方米____县综合艺术文化中心的规划建设,城市服务功能大大提升。三年来,累计建成公租房2005套,使城市低收入家庭及创业人员住房得到保障。同时,实施了文萃苑、宁康家园、邮政局家属楼、团结小区等老旧小区改造7万平米,老旧小区建筑节能、绿化、给排水、亮化、安保等服务功能整体提升。启动了县城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工程建设,城市整体形象不断提升。在城市管理方面,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结合“五城同创”活动,细化责任、任务到各部门,建立了日常督查考核机制,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五创”热潮。

(五)全力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实现城乡交通全衔接、全沟通,体现城乡交通科学、协调发展,形成与产业布局和经济、人口分布相适应的道路交通体系。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6.5亿元,完成17个公路、桥梁工程,新建、改扩建一级公路36.4公里,桥梁9座,四级公路56.6公里;黄河大桥累计完成投资100186万元,占总投资65%。黄河大桥连接线一级公路投资5.5亿元,已完成路基、桥涵工程,预计2016年6月全线完工。____东线公路(望滨路至望洪)工程项目已完成90%路面工程。观平路至滨河大道连接线、永黄路至滨河大道连接线已完工。

(六)小城镇中心村综合配套服务协调发展。一是解决粮食的存储和农机具停放问题。在望洪镇建设____粮食银行,解决粮食仓储、加工、物流、销售等问题。在李俊镇、望洪镇、胜利乡等中心村建成3家服务功能齐全的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全面提升我县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二是依托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民生代办点),建设老年饭桌、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商服务室等“八室一中心”,开展面向群众的社会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养老等服务项目。三是实现小城镇中心村的网格化管理。采用“一格多能、一格多员、一员多用”的新型管理模式,对网格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的基础信息和社情民意、代办服务等事项,全部纳入网格化服务和管理工作范围。目前,宁化、靖益、八渠中心村等都已开展了网格化管理工作。(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确保城镇化建设。一是积极联系区市部门,已落实到位项目资金31432.75万元,其中城镇性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21080万元,老旧小区整治改造资金108万元,美丽小城镇及危房改造资金10244.75万元。二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和公共资产的有效管理问题,____县欣荣城乡发展有限公司积极以棚户区改造工程为抓手,争取各类项目融资41亿元。

虽然我县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县城经济总量和规模依然较小,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产业升级发展任务重。尤其在小城镇中心村建成后,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乡管理机制还不完善。一是个别小城镇中心村物业管理公司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只收费、不服务的现象仍然存在。物业服务准入机制不健全,物业服务质量不高,小城镇中心村物业社会化管理方面还需积极探索。二是小城镇中心村的绿化及基础配套工程处于建设管理初期,镇村干部面对小城镇中心村绿化及基础设施工程及管护也仅处于摸索阶段,面临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小城镇中心村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尚待建立完善;三是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还需逐步改变,随意倾倒垃圾、破坏小区绿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民风和文明素养有待逐步提升。

(二)城乡公交体系不健全。一是全县公共公交体系不发达,交通网络不能覆盖到每个小城镇中心,没有通往各小城镇中心村的公交车辆,小城镇中心村建成后,人口更加集中,群众出行困难。二是县城公共交通不能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公交站点少、班次少,三轮电瓶车非法运营现象严重。

(三)产业配套还不完善。在各小城镇中心村周边发展有机水稻、设施农业带动了部分农民就业,但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效果不强。土地流转后,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带动农民就业作用不大。服务产业发展滞后,配套的学校、医疗卫生、商网等设施相对滞后,建设的粮食银行、农机作业公司不能充分调动农户存放粮食、农机具的积极性。

(四)社保民生工作有待加强。一是入住小城镇中心村的年轻人参保的积极性不高。二是部分被征地农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根据区、市、县《实施意见》的规定,不能享受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府缴费补贴这一优惠政策。三是开展普惠性健康体检积极性不高。对符合条件人员全县共筛选49235人,累计体检5697人,体检率仅为12%。四是接受技能培训的制约因素导致就业困难。一方面失地农民受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外出就业较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生活习惯和家中老人、子女需要照顾等因素的影响,中心村中大部分妇女无法长期外出务工。

2016年,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做优产业”的总体思路,坚定信心不动摇,提升城乡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产品和一体化服务能力,实现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深化发展为特征的城镇化目标。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城镇化发展。要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经济互补,缩小城乡差距,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互融互动的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加快小城镇中心村周边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商贸业、手工业、加工业、服务业、旅游等产业,在土地、创业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提高小城镇承载能力,加快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三)抓好城镇交通、供电、供水、供气、通信、排污等基础配套,解决群众出行困难,加强“三车”治理,实现公交全覆盖。同时,办好医疗卫生、学校和幼儿园,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

(四)改革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全面放开中心建制镇落户限制,放宽落户条件,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管理体系,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就业进行统筹安排规划。把工业、农业园区和民营企业、城镇公益性岗位做为劳动保障重点,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对农民工、失地农民在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保、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住房保障方面继续降低准入条件,保障房建设逐步向县城、望远城区及工业园区集中。

(一)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自治区规委办、自治区建设厅和银川市规划局的要求,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重点完成县城、望远城区地下管线普查及城市防涝排水规划的修编,完成宁夏空港服务区及“三规合一”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做好

以上项目区的控制性详规编制及相关产业规划。(二)重点城乡建设项目

1.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施汉延渠及惠农渠两侧景观绿化改造提升工程、宁丰街、迎宾大道两侧道路景观改造工程、宁和广场改造工程、利民广场开发建设工程、永黄路亮化改造工程等市政亮化美化工程;建设胜利小镇休闲广场,为中心村居民提供休闲、体育锻炼的场所;对防沙治沙大学区域的道路给排水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建设,解决该区域的排水和道路通行问题;进一步提升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开工建设县城北片污水处理厂;重点实施空港休闲服务区建设工程,改造湖泊湿地,打造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2.棚户区改造。实施华夏河图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完成棚户区改造工程3000户,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00套。

3.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进一步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2016年计划改造利民苑、清和苑、商业局、邮政局等老旧小区共20万平方米,投资6000万元。

(三)重点交通项目

1.重点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计划开工建设各类公路98.17公里,投资17亿元。建设307国道、京藏高速改扩建、银西高铁工程。同时,自筹修建农村公路52.17公里,投资3.045亿元。

2.继续做好____黄河大桥施工协调工作,争取在2016年10月建成通车。

3.客运公交方面,一是做好县城城中公交停保场续建工程协调监督工作,开工建设望远陆坊小镇公交停保场、公共交通枢纽站、公交候车亭工程,完成投资6300万元;二是做好____公交分公司运营监督管理工作,加强____县交通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运行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加密公交班次和线路,实现公交全覆盖,做到每个小城镇中心村通公交,方便群众出行。

(四)房地产开发项目

继续完成永泰新天地、实成二区、民生蔚湖城等开发建设项目;启动三沙源博冠房地产20万平米、民生蔚湖城二期20万平米、灵隆集团20万平米等开发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亿元。

(五)项目融资工作

1.完成闽宁镇棚户区改造融资5亿元,劳务移民异地搬迁5亿元,地方债券基金0.86亿元,杨和三期、四期3亿元,陆坊小镇棚户区改造3亿元,小城镇中心村20亿元,共计36.86亿元。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9

一、计划的目的、意义和编制依据

(一)计划的目的、意义

通过编制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充分发挥计划指导作用,实现科学调控土地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贯彻落实好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对于落实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要求,推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计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1.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住房建设规划与计划;

4.城乡建设规划;

5.建设用地使用标准。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提质增效、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供给引导需求”为基点,合理安排2020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的总量、结构、布局、时序和方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合理利用,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闸门作用,以土地供应结构调整和利用方式的转变,着力推进工业提升、城市建设、旅游开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保障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通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加大“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力度和存量挖潜力度,优先供应存量建设用地和闲置土地,着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2.城乡统筹原则。积极推动城市化发展,正确合理把握县城规划区与乡镇建设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土地供应空间布局,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一体化建设。

3.供需平衡原则。以土地供应引导需求,合理配置土地供应结构和供应量,形成土地供应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格局。

4.有保有压原则。积极支持优先保障民生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严格控制国家规定限制类和禁止类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坚持重点项目极时供、储备土地有序供、存量土地计划供,稳妥实施招拍挂出让。

5.连片开发原则。为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按照统一规划、组团开发、连片供地的指导思想,尽量做到集中连片供地,避免小地块出让。

三、计划指标

(一)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2020年度全县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为636.14公顷。

(二)国有建设用地供地结构

在2020年土地供应计划中,安排商服用地40.02公顷,占供应总量的6.3%;工矿仓储用地189.51公顷,占供应总量的29.8%;住宅用地105.28公顷(其中商品房用地89.63公顷,保障性住房15.65公顷),占供应总量的16.5%;交通运输用地165.83公顷,占供应总量的26.1%;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含教育)89.33公顷,占供应总量的14.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6.17公顷,占供应总量的7.3%。

四、土地供应政策导向

(一)优化土地供应结构

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对各用途土地供应采取“城乡统筹、节约集约、供需平衡、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先保障民生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乡村旅游等国家鼓励类项目的用地需求,从严控制限制类项目用地,严禁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产能过剩等禁止类项目安排用地计划。

1.保证重大基础设施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环境建设的土地供应,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运行和服务水平。优先确保城乡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建设用地供应;大力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建设用地供应,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合理保障生态工程建设所需用地,构建立体化的城市绿化格局,多渠道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2.合理确定住宅用地供应规模。提高并优先保障拆迁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的用地需求,对列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的用地实行“应保尽保”;确保保障性住房、危旧房与城中村改造以及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不低于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的70%;限制高档住宅商品房项目建设用地供应,禁止高档别墅项目建设用地供应;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用地需求保障;不断优化住宅供给结构,着力稳定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3.积极引导经济转型,着力构筑技术先进、结构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支持旅游“二次创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地需求。从严控制规模较小、生产能力不高的限制类项目用地,严禁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项目用地。鼓励盘活存量用地发展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信息、咨询等生产业。

(二)优化空间布局

1.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空间布局。一是形成“一核三轴”的城乡空间结构。“一核”即城区。“三轴”即“一主轴两副轴”。主轴指城区—古碑—斑竹园发展轴;两副轴指城区—青山—天堂寨发展轴、城区—南溪—沙河发展轴。二是构筑“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四级镇村体系。中心城区即县城新区和县现代产业园区;中心镇指建制镇的集中建设地区,包括白塔畈、南溪、双河、青山、天堂寨、斑竹园、燕子河、古碑、吴家店、汤家汇;一般镇指油坊店、全军、铁冲、麻埠、果子园、槐树湾、花石、沙河、桃岭、关庙、张冲、长岭;中心村,是农村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区。

2.合理安排产业集聚空间布局。一是产业组织思路:禁止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化工冶金等工业项目。坚持产业聚集发展,重点建设县城现代产业园区。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联动发展。坚持特色带动发展,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以旅游产业带动乡村农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工农联动产业布局思路:建设县城现代产业园区和22个集镇农民创业园,推进工业集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三是旅游产业布局思路:建设天堂寨和梅山两个旅游集散服务中心,重点打造汤家汇镇、麻埠镇响洪甸村、吴家店镇西庄村、燕子河镇大峡谷村、槐树湾乡响山寺村等共10个旅游服务接待点;积极培育西线(县城-汤家汇-斑竹园-天堂寨)、中线(县城-梅山水库-马鬃岭-天堂寨)、东线(县城-响洪甸-燕子河-天堂寨),推进旅游资源整合,构建县城-梅山水库片区、响洪甸水库片区、汤家汇-金刚台-悬剑山片区、天堂寨-马鬃岭片区四大旅游特色片区,重点打造会议度假、运动养生、休闲养生、国防教育为支柱的旅游产业体系,抢占大别山旅游产业发展的高端。四是农业产业布局思路:重点发展高山有机稻、茶叶、油茶、黑猪、黄牛、蔬菜等。以乡镇为单位突出特色,以村为单位适度集中,因地制宜引导涉农产业空间布局。建设特色农家乐和特色村,推进农业品质发展。

3.合理安排生态涵养空间布局。规划根据县的客观条件,构成县“两心三区”的生态安全格局。“两心”指梅山水库和响洪甸水库两个水源地保护区;“三区”指西南部中山区“金刚台——悬剑山生态区”、西北“沙河——关庙生态区”和南部天马生态区三个二级自然保护区。

(三)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严格保护耕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和规模,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从紧从严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努力提高供地率和用地效率,严格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相关要求,切实加大“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力度,加大低效用地再开发、闲置土地处置盘活力度,加强土地批后监管,严格查处违法违规和闲置用地,促进土地有效开发利用。

2.促进产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用地的利用效益。完善并严格执行产业用地的用地标准和相关控制性标准,合理控制产业用地规模和项目实施进度;积极引导工业向经济开发区集聚。除重大、特殊项目外,严格控制在规划工业用地区块外单独选址进行建设。

3.促进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按照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要求严格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土地使用标准,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有偿使用,通过经济机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四)促进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继续推进土地市场建设,提高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工业用地及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项目等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改进和完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有竞争性的基础设施用地开展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加大政府土地储备力度,完善土地一级开发机制,增强政府住房保障和调控市场的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抓住重点、优先安排。凡是被列为市、县政府重点项目的,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确保及时供地。把握全面,突出重点,强化服务,保障供应,对年度重点项目用地、政策性住房用地要采取超前介入,跟踪服务,全程保障。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10

一、统筹城乡“供水网”建设,提高城乡供水质量

为了优化城乡供水资源,改善城乡饮水条件,确定201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全区城乡供水由区一级政府统一编制规划,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管理经营。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全面开展了城乡水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专项规划和全区城乡一体供水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供水资源和供水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为了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归区水利局管理的“宁海区水资源保护开发投资公司”和归建设局管理的“宁海区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分别承担投资建设管理城乡供水资源和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已经完成城关第二水厂10万吨扩容工程,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17万吨;已实施建设临港水厂、宁东水厂和长街水厂等三个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计划今年还将启动建设宁海北部重镇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其他区域性的新水厂在2010年前完成建设。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为了加强全区城乡供水统一管理,以供排水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水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及时做好原乡镇水厂的产权合并和供水并网工作,最后逐步建立“宁海区水业集团公司”,实施全区城乡水务工作一体化,实现城乡水业给、供、排一条龙建设管理机制,即合并现有建设局、水利局两个水业公司为一个建设管理主体。

二、统筹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排水质量

为加快我区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确定202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实施城乡污水处理由区一级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经营管理。为了实现这一工作目标,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从2003年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城北污水处理厂,去年又继续进行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城北3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去年已建成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城区污水排放标准,优化了城区环境保护。计划2010年前建好城南、临港、宁东等三个区域性规模污水处理厂,2015年前建成西店、岔路、长街等三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2020年前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达标覆盖。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以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一条龙管理。以后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嫁接外资,转换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

三、统筹城乡“垃圾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为了进一步搞好全区城乡垃圾处置工作,净化城乡环境,建立了村负责集中收集、镇乡负责垃圾集中清运、区负责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的三级联动建设管理机制,有效地解决全区城乡垃圾统筹处置问题。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运行机制,既可降低建设管理成本,又可提高建设管理效能。

按照这个统筹运行要求,去年已全面落实好镇、村环卫管理组织和人员,配好镇乡垃圾清运专用车,启动城乡垃圾统筹集中处置工作。同时,要求在2007年前建设好各镇乡垃圾中转站,扩容建设二期垃圾集中填埋场建设,不断完善垃圾中转和集中填埋设施,不断提高垃圾中转能力和集中填埋能力。

四、统筹城乡“管线网”建设,提高城乡建设秩序

城乡地下管线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管理,完善设施功能,杜绝多部门交叉重复挖掘建设,规范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秩序,不断提高城乡地下资源共享度,主要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筹建设。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组建了“宁海区地下管线代建公司”,统筹代建城乡地下通讯、电视等管线设施,并出台《宁海区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做到与城乡道路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为进一步理顺统筹城乡地下管线建设关系,今年要搞好从统筹代建公司转变为直接统筹投资建设的经营公司,全面实施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新机制,为城乡地下管线使用单位提供统一建设和维护服务。

二是实施统筹档案。为了准确把握现有城市地下设施的建设现状,决定今年全面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普查工作,摸清现有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建立城乡地下设施档案库,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信息资料计算机动态管理。

三是实施统筹规划。今年启动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的长远统筹规划,严格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工程建设档案备案管理制度,使城乡地下设施建设做到统筹、长效、有序建设。

五、统筹城乡“供气网”建设,提高城乡生活质量

城乡管道燃气是现代城乡的重要设施,建设城乡管道燃气,对提高城乡品位,净化城乡环境,提高城乡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浙江省天然气利用规划,东海天然气将在2006年前后在宁波北仑三山登陆。为了加快我区城区的管道燃气建设,重点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完成了管道燃气建设规划。去年已完成了《宁海区城市燃气建设专项规划》,规划分近、中、远三期建设。近期为2005年前,主要建成200立方米储量液化中心气化站和相应天然气管网,给龙珠大厦、银海嘉园等5个小高层住宅区的3000户住户实施管道燃气供气;中期为2006年前,主要完成17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的燃气主干管铺设工作,管道供气用户达1.37万户;远期为2010年前,完成城市规划区内全部管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