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技运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9:28

体育竞技运动篇1

目前,人们对“竞技体育”和“竞技运动”缺乏有意识的区分,或当作二个不相关的概念,或通用、混用,使用中无一定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竞技体育不同于竞技运动

这主要表现在某些文献在论述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时,如某些教科书和专著中,对各自的定义、特征作了一些探讨,如指出竞技运动是竞技体育的手段。但这类界定却仅仅停留在语词的表面,未进一步指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在同一文献其他部分、章节的论述中,未有二者的区分,经常存在混用情况。

1.2 竞技体育即竞技运动

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一是明确指出竞技体育就是竞技运动——这包括某些教材的定义[1~4],二是同一的文献和研究中,不自觉地相互串用,或不同的文献中分别用“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但从内容来看,并未对二者做出区分。

(2)在与英文sport(s)的转译中表现出来。一是“竞技体育”和“竞技运动”二概念在不同的研究与文献中均被翻译成sport(s);二是在把英文sport(s)转译成中文时,在不同文献或译成“竞技体育”,或译成“竞技运动”(但从表述和指向来看,二者具有同样的意义)。

另外,在不同的文献中,分别用“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但并未指出二者的区别。总的来看,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基本认为“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是取同义。少部分文献虽然指出了竞技体育不等于竞技运动,但并没有进行恰当、具体、深入的分析。事实上,二者的混用和不加区分的使用,不仅造成认识和交流的混乱,不符合学科发展的规范性、科学性要求,还使得长期以来我们关于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关系的争论陷于僵局。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我们还没有对二者进行区分的意识,即缺乏科学使用、运用术语的意识;二是与我们对体育、竞技体育、竞技运动等(特别是对竞技体育的内涵有关)的认识不清有一定的关系。以下,我们通过认识“体育”和“竞技体育”等方面来甄别“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

2 前提与背景:质疑“体育”

要理解竞技体育的综合与复合内涵,并进而理解“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必须首先对体育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目前,对体育的属性与功能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但这种认识还没有反应对体育概念界定上地体育认识。关于体育概念的界定,一是比较笼统,如“以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等;二是比较褊狭,如把体育只看作是教育过程或教育的下位概念。仅把体育看作狭义的体育,认为体育即体育教育的略写。对体育理解的歧义必然影响与相关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造成分类的混乱,如由此分析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另外,“体育”一词在我国片面的理解,还与外来词的引入有关,对体育概念的理解应排除外来词的影响与干扰。体育是一种融入社会各个方面的综合体,世界各国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状况和体制等并不相同,体育概念与术语的使用必须考虑这种因素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原词与翻译后,层次和涵义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把“sport(s)”译成“体育”,或把“physicaleducation”译成“体育”其内涵就发生了偏移。诸如此类的偏移使得国内外比较时,许多概念进行的是不同位的对应,概念比较失去了基准,故并没多大意义。我们进行体育概念的分析,应超越这种对应某一外来词的局限与障碍。

体育应作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体育应涵盖各个类别意义上的总和。我国体育实践的展开,使得体育具备丰富的内涵,把体育理解成身体性活动(运动)、教育或文化现象等只是体育的某一,或说狭义方面,却不足以全面概括体育的实质。如它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而且还涵盖其组织形式、运作方式、机制等方面。即,一方面,我们认为体育是泛指由身体(性)活动、运动构成的(综合国内研究结论),主要表现在运动和项目本身方面的属性,如活动形式(其中很多活动在开展时展现了一定的竞争性、规则性);另一方面,体育又可能一定程度地包涵着组织形式、社会建制、职业和相关活动等方面内容。我们把体育这两方面属性分别指称为身体性活动、运动属性与“社会属性”。竞技体育只是在这个意义上突显其特殊目标和具体形式而已。

在我国,虽然也从社会性活动来理解“运动”,如“政治运动”、“群众运动”,乃至“奥林匹克运动”,但单就“运动”与体育的关系来说,“运动”一般不包含、不等同于“体育”的广泛内涵,而通常理解为体育项目方面的“身体活动、动作”属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认为,“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中的“体育”与“运动”不应看作是同一层次概念,其“体育”的多重含义应区别于“运动”的“身体活动、动作”属性。

3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之辨析

3.1 对目前界定的辨析

综合各种文献,关于竞技体育主要有以下认识:

(1)如前文所述,认为竞技体育等同于竞技运动。

(2)关于竞技体育的目标。这是揭示竞技体育的根本特征,目前对此的认识比较一致,即“发挥人体极限运动能力,提高竞技能力水平,取得优异成绩,夺取优胜”。

(3)是一种活动、或社会活动过程、或社会体育活动。

关于竞技运动,主要有以下认识:

(1)认为竞技运动等同于竞技体育。

(2)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和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它可表现与贯穿在其他体育种类中,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只不过是竞技运动诸类型之一。

体育竞技运动篇2

摘要竞技体育的异化现象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既是体育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竞技体育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从异化、体育运动异化概念、异化现象、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净化现代竞技运动环境服务。

关键词竞技运动异化现象成因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异化的概念

学者王若水认为:“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化力量而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这就是异化[1]。”

徐红萍学者在《关于竞技体育运动异化问题的探究》中提到异化是指:“从主体中分裂出来或丧失掉的东西在摆脱主体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主体。当这个主体是人本身的时候,异化就是人给自己树立起一个控制不了的反动力量,最终导致人性的扭曲、恶化和质变[2]。”

简言之:异化是指人类的创造物在被赋予太多的内涵后,获得个体的独立,变成反对主体的异己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类本身的活动过程。

(二)运动的概念

孙柱兵学者在《竞技体育的异化问题初探》中总结出竞技运动异化是指:“竞技体育的异化是竞技体育主体在从事竞技体育运动中,通过借助异己力量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它是一种非理性、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3]。”

赖勇泉学者在《竞技运动异化问题的研究》中总结出竞技运动异化是指:“由其内部结构决定的,在与社会发生联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非理性的价值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4]。”

简言之,竞技运动异化是指:一方面是由竞技运动自身的内部结构中所包含的非理性、非逻辑因素导致的异化;二是在竞技运动与所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异化;三是现代竞技运动从体育脱胎而来,发展至今,人们已经习惯于用竞技运动来衡量体育运动发展的总体水平与状况,即竞技运动已成了评价体育乃至某些意识形态的价值尺度,竞技体育的作用和功能被夸大了,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认识,竞技运动的异化便由此产生。

二、竞技运动异化的现象

翟国强学者的《解决竞技运动异化问题的建议、途径与方法》、刘纯献学者的《竞技运动典型异化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和孙柱兵学者的《竞技体育的异化问题初探》都总结出来竞技运动主要异化的现象有:“(1)兴奋剂问题;(2)腐败问题;(3)不公平问题;(4)过度商业化、职业化问题;(5)暴力的异化问题[5]。”

三、竞技运动异化的成因

刘纯献学者在《竞技运动典型异化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总结出成因有:“运动员完全是为了达到自己某种或某些功利性的目的而采取的不正当行为。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与政治意识的歧见所产生的异化。个人“功利性”心理在作祟而产生异化。政治家们为了实现本国或本民族的政治利益、政治目的而人为地造成与竞技运动精神、原则、宗旨相违背的异化现象。物质利益的俘虏而失去了人性,职业化进入竞技运动后,形形的异化现象就应运而生[6]。”

苏畅学者在《竞技体育运动异化现象分析与研究》中总结出成因有:“国家政治、经济干预造成的异化。竞技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运动是竞技体育运动异化现象产生的又一重要因素[7]。”

总之,造成经济体育运动异化的主要因素是政治、经济、科技、利益。

四、解决竞技运动异化的对策

有学者提出:“(1)正确看待竞技运动的异化。在社会化社会阶段里,竞技运动的异化不可能立即消失,甚至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还将泛滥。为了发展竞技运动,也不可能去完全消除竞技运动所产生的异化。(2)针对竞技运动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采取相应措施。我们提出对待竞技运动的异化问题应采取遏制、限制、利用、人文主义教育等多种方法与措施。比如,对待兴奋剂、变性手术、裁判故意不公、各种暴力等问题采用强制与人文主义教育手段进行遏制;对待过度商业化问题应采取限制与合理利用的方法等等。(3)加强人文主义教育,改善竞技运动环境。在竞技运动中灌输人文主义思想,目的就是使人建立起人性的、人道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使人树立正确的参与观,从而净化所有参与竞技运动之人的“异化”思想。(4)以法律、法规及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来约束现代竞技运动异化的泛滥[8]。”

还有学者总结出应该要根据相应的异化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如:“(1)对于兴奋剂问题就应该要加强教育工作,提高认识。要深入贯彻《反兴奋剂条例》精神,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提高自律性;健全群体反兴奋剂法律;扩大检查范围,延长检查时间,加大检查与处罚力度。(2)对于腐败问题就应该要在各级竞赛中建立反腐倡廉机构。该机构应当制定系列规章制度,并被赋予宣传、检查、监督、处罚等职能,以发挥出该机构的重要作用;制定相关法律条例进行约束,并加大处罚力度。(3)对于不公平问题就应该要严格自律。通过法律、法规、人文等教育使参与竞技运动的所有人员做到严格自律;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对竞技运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依法管理。(4)对于过度商业化、职业化问题就应该要合理利用商业化并限制其过度操作;对运动员加强职业道德等教育。

总之,在面对竞技运动异化现象问题的时候,应该根据相应的异化问题来采取相应的措施。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制定相应强力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对运动员的教育等措施,从而来有效的遏制异化现象的发生。

五、总结

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竞技运动异化的克服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对此,我们决不能抱有任何宿命论的态度,更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当从理论上进行不懈的探讨和实践上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只要我们付出努力,相信竞技运动将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竞技运动篇3

关键词:百色学院;体育舞蹈教学;竞技运动;公共体育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都保持高度的重视。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即通过运用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融入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竞技运动教育”是1986年美国的体育教学专家西登托普最早在他的博士论文《学校体育中的课程理论》中提及的,并于1982年首次提出了运动教育的思想。1994年,西登托普正式出版了《运动教育•通过积极的运动提高教学质量》一书,明确提出了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说法,并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和全面的介绍。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及具体的实践,教育学家对竞技运动教育模式进一步拓展丰富,形成了现在较为科学和丰富的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竞技运动教育模式是以游戏哲学观为基础的新型课程教育模式,具有三个主要目标:培养有能力、有文化和有热情的运动家。这种体育教育模式能够突破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相对封闭的状态,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动态的、多元的环境下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使体育学习成为积极的、极富兴趣的学习过程。它以游戏理论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指导,通过运用合作学习、伙伴学习等学习方法,按照固定分组、角色扮演等教学组织形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体育项目比赛为主线,让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进来的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并通过这个真实存在的体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学习,是在学校普及身体教育时,为学生们提供真实可靠、具有浓厚教育性质的运动体验的一种课程和指导模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舞蹈教学中运用竞技运动教育模式为研究对象,以百色学院为样本进行教学设计、实践和效果验证。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搜集与本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总结归纳,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及研究背景。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向百色学院教师、学生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对体育舞蹈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运用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等进行调查,为论文提供数据支持。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2份,有效问卷372份,有效率为93%。3.访谈法。通过对百色学院教师及相关专家学者访问,了解情况,并提炼专家学者的观点作为研究的参考。4.数理统计法。通过对发放问卷的回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竞技运动教育模式运用于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1.百色学院体育舞蹈课教学模式现状。经过笔者对学习体育舞蹈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百色学院,无论是体育学院还是公共体育的体育舞蹈教学中,多数采取以技术讲授、训练为重点的“单个技术动作—套路—竞赛”的单一教学模式:即先由教师介绍体育舞蹈运动的特点,对每个动作进行讲解示范,让每个学生进行单个动作练习,待技术较为稳定后,进行体育舞蹈成套动作的教学,而后对正规体育舞蹈竞赛规则进行统一讲解和介绍,最后才可能会有一次、两次竞赛甚至没有竞赛。此教学模式所持的理念虽然与“健康第一”“阳光体育”目标相去甚远,但在教学效果好的情况下,它对夯实学生的体育舞蹈技术也是非常有利的,但经过笔者的调查发现,现行的教学模式效果欠佳。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现有教学模式效果调查,学生在教师上课讲解示范动作时非常认真的为9.1%,比较认真的为22.0%,不太认真的为43.0%,基本没听的为25.8%。学生对教师讲解动作时认真听的效果不好,很多学生可能根本没有听教师的动作讲解,说明学生对专业技术动作的掌握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由学生对体育舞蹈教学中单个动作练习的效果调查可知,认为效果非常好的为5.4%,认为效果一般的为27.7%,认为效果不好的为66.9%。由此可见,常规教学模式对单个动作技术的强调在学生看来效果并不理想。2.百色学院体育舞蹈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百色学院体育舞蹈教学中,都是教师指导动作要领,然后要求学生对单个动作进行反复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开始时还好,越到后面,学生会出现抗拒心理,如果不及时进行成套动作的教学或者以表演、比赛形式进行兴趣点的刺激,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会逐渐降低。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健康第一”“阳光体育”的课程标准,且对于教师来说,过分注重基本动作教学耗时耗力,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体育课多元化和趣味性的需要。3.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现在国家政策提倡教育改革,竞技运动教育模式作为当今世界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优化和改革,是顺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的,也是未来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体育舞蹈运动中结合竞技运动教育模式是我国当今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通过这种赛季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舞蹈这项运动。

(二)竞技运动教育模式运用于体育舞蹈教学的可行性

竞技运动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教学过程是系统的,教学环节是严密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能够获得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和发展,把课堂内外的知识更好地衔接起来,延长学生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更好的发展。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这个特点,很符合体育舞蹈运动张扬个性的特点,使得它能很好地与体育舞蹈教学相融合。

(三)竞技运动教育模式运用于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案设计

笔者按照百色学院公共体育课体育舞蹈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以40人为单位进行设计来进行实践和运用,而后调查教学效果和学生接受程度。在其他普通高校实际教学中,可以以此为蓝本,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人数来修改计划和具体实施。在尝试体育舞蹈教学中运用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初期,笔者严格采用DerekJ.mohr和Scotttownsend的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赛季设计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简化,使之适合百色学院的实际情况,笔者按照初学者第一节课来设计教学内容,具体提纲和范例如下(以恰恰舞为例)。1.备课。(1)列出本节课要讲解的技术动作:左右追步、方形步。(2)要掌握的某些比赛规则(3个以下):①脚位完全正确,1分/个;②节奏完全正确,1分/个。(3)确定上课人数、场地器材数:人数40人,场地1个,音响1个。(4)制作所用表格。竞技运动教育模式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课前表格的设计,其中包括练习卡、保证书、角色分配表、器材管理表、体能教练选择卡等。练习卡是用于本节课或者本学期上课的练习任务,由教师课前制定好,在课上分发给每组的组长,使学生清楚的意识到有什么任务要完成,以任务牵引教学进程。保证书是用于每组组长和组员之间的协同与配合,规定每个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这种方式无论对多大的学生都有一种由尊重个体而带来的使命感,有助于课堂秩序以及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角色分配表也是如此,且整个学期或者赛季都不改变,保证教学和赛季的持续进行。器材管理表和体能教练选择卡都是提供给每个组的相应组员使用的,作用也是一样。在课前或者学期、赛季前,将所有表格制作定稿后,既能够使教师真正的从教学过程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教学效果,又能巧妙地使学生有一种课堂主人的感觉,激发学生积极性,精力充沛地投入到运动的快乐中。2.上课。(1)定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应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不过分限制和要求学生。以赛代练;以“动起来”为主,以技术掌握为辅。(2)重点步骤及注意事项:①技术动作讲解。目标定位:简明扼要。注意事项:每次只讲解一个要点且时间不超过3分钟;每节课讲解不超过4次;只要不损伤学生机体健康,不做过多限制要求。②分组。目标定位:过程迅速,原理简单,长期固定,各司其职。注意事项:第一节课完成;分组人数由少到多,成倍增长;达到小组赛人数后(本次实践以6人为一组),每组组员固定,填写角色分配表和保证书。③赛前练习与规则讲解。目标定位:练习时间和人数固定;规则精炼、简单、灵活。注意事项:3人组练习不超过5分钟,6人组在规则讲解后直接进行小组赛;规则由教师选取和制定。④小组赛。目标定位: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所有学生有自主决策权,裁判有最终决定权。注意事项:第一节课至少开始一场小组赛;一组一分为二作为裁判,另外四组两两对赛;教师不打断、不干涉,且赛程连续、循环。

(四)竞技运动教育模式运用于体育舞蹈教学的实践效果验证

1.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程的喜欢程度。有超过9成的学生对体育舞蹈课都表现出喜爱程度的提升,说明竞技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提高公共体育课体育舞蹈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方面有一定的效果。2.学生对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接受程度。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和喜欢竞技运动教育模式引入体育舞蹈课。另外,经过笔者的实地访问得知,在采用竞技运动教育模式进行体育舞蹈教学后,由于降低了比赛内容、比赛规则的复杂度,且多元化了评价标准,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后,多数学生表示会比以前更多的参与到体育舞蹈运动中来,而且为了可以在小型小组赛中取得团队荣誉,本来枯燥的单个技术动作学习也变得主动起来。这不仅扩大了体育舞蹈的参与面,使体育舞蹈的学习更加“接地气”,更重要的是,真正的达到了“健康第一”和“阳光体育”的新课程标准,成为推进公共体育课体育舞蹈教育改革的助推器。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竞技运动教育模式可以运用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舞蹈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凸显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可以多元化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运用形式。竞技运动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规避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舞蹈运动中来。

(二)建议

加强教师的培训,普及推广竞技运动教育模式,使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把先进的教学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在小范围内尝试运用竞技运动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完善,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有选择性地吸收该教育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对其不足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合理灵活运用相应的教学设计。竞技运动教育模式有着许多的赛季设计方案及角色体验,在运用该模式过程中,应当结合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以及不同阶段学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加以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场地设施能够允许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符合实际情况,达到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克凯.体育教学原理与教学模式[m].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2]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李杰凯.运动文化研究与体育教学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4]王光军.在普通高校排球教学中运用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5]于国辉.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排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6]王泽和.高校乒乓球教学运用“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J].江西学院学报,2009,30(6):32-34.

[7]王焕波.“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实验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6,22(2):69-72.

[8]姜熙.试析美国体育教育Se模式[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2):78-82.

体育竞技运动篇4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理念;创新

目前云南所组建的各种形式的相对较为成熟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按管理主体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以云南省体育局及各市县体育局管理下的省队及各县市队、云南高等校院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各公司企业竞技体育运动队、各种单项体育协会及俱乐部形式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本文拟从政府主导下的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现状出发,从管理理念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激发教练员、运动员的全部潜能,解决当下运动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云南竞技体育又好又快地实现科学发展。

一、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就如何解决政府对各竞技体育运动队资金投入不均衡的问题而言,可以适时、谨慎地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加以尝试解决。我国竞技体育所带有的强烈的政治功能决定了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必然处于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

具体到云南竞技体育的实际,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保障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政府加以资金倾斜本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主导的地位不容打破,否则将会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创伤。但是,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挖掘非优势竞技项目的潜力,打造新的更多的优势竞技体育项目。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云南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为彻底突破资金的制约,除加大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扶持力度外,要逐步树立“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所谓的“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就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大竞技体育的市场价值的开发力度。与此同时,发掘竞技体育在产业化、社会化方面所具有的发展潜力,从而提高社会资金的投入力度,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组织保障和市场机会。最终实现从以政府投入向以社会投入为主的方式转化。

引入“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可以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的产业化程度以及组织机构投资主体的社会化比例,从而彻底转换以往“等、靠、要”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拓宽竞技体育的资金来源渠道,改善竞技体育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

伴随管理理念的创新,政府型管理主体的职能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稳重、谨慎地推进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为主要特点的俱乐部制和协会实体的发展进程。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充分挖掘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寻求社会效益目标与经济效益目标的平衡点。

在2010年召开的云南省体育局长会议上,副省长高峰在回顾2009年云南体育事业发展时指出:“坚持发展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由此可以看出,在坚持正确发展宗旨的前提下,竞技体育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道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界也已形成广为认同的共识。“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的自身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议题。管理学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人是管理中的主体,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另一方面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根本。

具体到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的管理中,最重要的、对管理效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从事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如竞技体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练员(也是被管理人员)等。被管理者也是人,如运动员、科研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我国著名体育学者徐本力明确指出:“运动队的管理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信念上”。这就要求管理者将竞技体育运动队伍内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首位,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

概括地说,竞技体育运动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以运动员、教练员等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需求作为一切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发挥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潜能,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和比赛质量。

(一)以教练员为本,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

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是造就高水平运动队的前提和基本保障。这就决定竞技体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包含以教练员为本。目前,面对云南竞技体育运动管理中个别教练员“职业懈怠”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教练员的培养主要是由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转变和体育教师到教练员的转变。云南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培养也大致相同。这种教练员的培养、选拔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部分教练员学历偏低,又缺乏有关训练、比赛、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机会,进一步深造的途径单一、狭窄;二是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特征和规律认识不深刻,大多以经验训练为主,导致整个训练存在较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突破口模糊不清。

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高度重视在职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改善教练员的学习条件和工作环境。鼓励教练员提高学历层次,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增强教练员的创新、科技和管理的意识、能力。从而,改善教练员队伍结构,促进教练员从经验型向科学型、学习型转变。

二是加大优秀中青年教练员选拔培养工作力度,实施“教练员学术带头人”工程,帮助重点优势项目队的骨干教练尽早脱颖而出。

三是加大高水平教练员引进力度,为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与之相应的要进一步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流动机制。对水平低、能力差且工作积极性不高、多次考核不合格的教练员要给予警示,建立和完善教练员的退出制度。

(二)以运动员为本,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练员的管理对象。长期以来,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中,教练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人本化”意识薄弱,不重视对运动员的“人本化”管理。突出表现是“唯奖牌论”,即一味追求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而忽视了运动员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

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缩短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体现运动员的尊严、实现运动员的价值、维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竞技体育运动管理者亟须牢固树立“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总的说来,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应该以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要为首要任务,以提升运动员的精神境界、实现运动员的人生价值为重点,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

在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实践中,运动员“重训练、轻视文化课学习”,由此导致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及退役后的再就业培训等机制,从而在根本上无法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2010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以[2010]23号文件的形式,正式转发了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共二十一条。其中有四个方面明确指出了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分别是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拓宽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完善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切实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帮助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全国体育系统人事处长会议在云南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召开。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深入学习领会刘延东国务委员就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所做重要指示精神。

可以说,对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已引起了上至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部委,下至各省体育局等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就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而言,在找准突破口的同时,必须打造一个平台作为实施各项具体措施的载体。

在笔者看来,加强云南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最佳平台就是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步伐,引进具备较高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文化课教师,充分发挥“体教结合”的教学特色。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机制,采取集中培训、分批轮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实现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总之,在充分发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使其真正成为加强全省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龙头”。

体育竞技运动篇5

作者简介:郑婕(1962-),女,山东日照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社科。

摘要:针对近年来社会对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成本的质疑,对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构成内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方法,就降低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成本;核算

中圈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87-03

中国竞技体育投资作为众多社会投资中的一项,其成本该怎样核算?又该怎样降低成本?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

1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构成内容分析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主要由运动训练、竞赛、文化学习和管理支出的公务费、业务费、在编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医务辅助人员、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离退休人员经费、职工福利费等正常办队费用以及设备购置、基本建设等一次性费用,成本构成如[1]下:

运动员培养总成本: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

人员成本是指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医务辅助人员、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离退休人员经费的支出,包括在职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运动员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费以及训练津贴、赛后奖励等;公用成本是指维持运动队正常运行所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支出,包括公务费、业务费、零星维修费及其他费用等;固定资产成本是只用于运动队发展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包括设备购置费、大型维修费和基本建设支出等。上述各项费用中,有些费用是直接用在运动员身上的,有些是用在别处,作用在运动员身上的,因此运动员培养的成本构成应为:

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运动员的培养费用。主要包括运动员在训练竞赛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如运动员的工资、伙食、福利(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服装、训练器材、训练场所水电费、参赛常规费用等训练竞赛费用开支。

间接成本是指对运动员进行培养时,其他人员的开支和所需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

1)辅助人员支出。教练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的工资、福利、公务费、社会保障费。

2)行政管理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运动队各行政职能部门为了完成运动队的行政管理工作,保障运动队的训练竞赛活动正常运行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行政人员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以及日常办公经费、邮电费、水电费、差旅费、器具设备、车船保养修理费、机动车船燃料费、保险费和养路费、会议费等经常性费用等。

3)场地、器材资产折旧费。训练资产折旧费是指用于购建训练用的各类固定资产按规定提取的年折旧费,根据其可使用的年限,计算各成本核算年度应摊销的金额,计人各期成本。包括购置训练仪器设备、运动保健与恢复设施及兴建训练运动场所、教学实验设施建设投资。

4)行政资产折旧费。行政资产折旧费是指用于行政办公所使用的各类固定资产的年折旧费。

5)其他费用。其他费用是指与训练竞赛有关,但不能直接计入训练竞赛成本以及上述成本项目未包括的费用,如运动队与社会其他部门联系往来的公关费用等。为此专业运动员培养成本细分为:

总成本;运动员支出+辅助人员事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训练资产折旧费+行政资产折旧费+其他费用。

2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方法[2]

2.1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程序 1)设置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明细账,对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中的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福利费、助学金、社会保障费、医疗保险、公务费、业务费和固定资产购建及维修中的费用、其他费用进行分类明细核算登记。

2)以各项目运动员为标的,能够明晰分辨发生各类成本的直接费用,应直接记入“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不能够直接记人各项目运动员的共同费用,按各类人员所构成的权数进行归类分配,计算后转人“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

3)不能直接记人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的辅成本费用,由“运动员培养成本――辅助人员成本”等科目归集。年末,按各项目运动员人数及受益程度,计算后分配转入“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

4)运动队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由“管理费用”科目归集。年末,按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的一定标准,计算后转入“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

5)“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发生额合计,为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总成本除以运动员人数为各项目运动员单位成本。2.2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公式为了便于运动员培养成本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可运用如下计算公式:

本月(年)运动员培养总成本:该月(年)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发生额合计

本月(年)某项目运动员培养总成本:该月(年)该项目运动员成本发生额合计

本月(年)某项目运动员培养单位成本:本月(年)该项目运动员培养总成本

该项目运动员人数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实际成本:该项目运动员培养单位成本×运动员人数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该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运动员人数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差异额:该项目运动员培养实际成本―该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差异率:该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差异额该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

3 降低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的思考

3.1 加强“体教结合”,谋求教育资源配合 除个别小龄项目外,运动员培养的启蒙阶段和早期训练阶段可以完全放在教育系统内的小学和初中进行,派教练或培养称职的教练到学校任教。第一,孩子放学后可以马上投入训练,减少了学生路途消耗的时间,延长课外训练时间,提高每天的训练效率。第二,利用学校的场地、师资和后勤保障,减少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开支,减少训练场所固定资产投入费以及场地资产折旧费和维修费、水电费、办公费等日常消耗费用。第三,延长选材时段,在基层教练的视野中,实施排查式“经验+科学”的选材。因为孩子运动潜能的展现并非在同一时间段,虽然我们目前的科学化选材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基层教练也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有些运动基因的孩子并不一定在相应的时间段发挥运动才能,有些发育较晚的孩子,也许就错过了选材期。第四,以往发现了运动苗子,大多将其选走,到少年体校集训一段时间,感觉没前途了,便送回原学校,这种做法影响了孩子系统的文化课学习,家长一般持不支

持态度。第五,当学校成为某几个项目的训练基地后,必定带动整个学校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当学生们个个都动起来之后,深入在学校内的教练员发现运动苗子的机率便会增大,扩大了选材面,由此教练员可以在众多的运动爱好者中,选择对象进行测试,并时刻进行跟踪训练。第六,目前许多高中、大学的体育场馆和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条件,而且也有较雄厚的资金,将有些项目放到学校去,并给予教练支持,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可参加体育系统比赛,让大学分担部分项目运动员的培养任务。总之,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材训练工作大胆地交给教育部门的小学和初中,将主要精力投入中专以上层次的运动员培养,向各地方小学、初中输送大量的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练员,让竞技体育在初中、小学中普及,通过学校基层教练的科学训练,让竞技体育运动员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大环境中脱颖而出,使竞技体育运动的雏鹰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还具备承受专业训练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利用大学的资源分担运动员培养成本。为此决策部门必须制定好基层学校教练员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学校教练员的积极性,对输送运动员的学校和教练员给予切实的奖励,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3.2 实施科学训练,提高成才率 以往,我们的运动训练方式基本上是全天候的,天不亮出早操,早操完后进入上午训练,午饭后,睡个午觉再进入下午训练,唯独晚间可以放松一下,长时间的超体力机能消耗,以及没有尚佳的恢复手段,使得运动员疲劳堆积,而产生持久的疲劳战,不但影响了训练效果,还导致了运动损伤的屡屡发生,不仅如此,过度训练使运动员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难于抵御器质性病变的发生,使运动员职业成为与健康无缘的职业。以国家羽毛球队为例,据统计,一线运动员的伤病率是100%,尤其是腰部、跺部、肘部、肩部等部位的伤病更为突出,如女单一组中的周密、龚睿娜、张宁等,女单二组中蒋燕枝、袁婷婷、朱晶晶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病变,其中年仅16岁的朱晶晶腰椎间盘脱出现已回省队;而2001年中国青少年羽毛球队的伤病率几乎是200%,42名集训队员查出83处伤病,这是一组多么可怕的数据,才十五六岁的小孩已经每人身挂两处伤,如何让他们持续发展?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目前专业运动雏鹰级的省市一级运动队每年的医疗费用大约是30万元左右,这笔费用只是用于治疗一些小的运动损伤,随着运动级别的不断升级,医疗保健费用将不断攀升。因此,科学训练,避免受伤,不但能节省医疗开支,而且会大大提高训练效益。

在探索刘翔成功的奥秘时得知,刘翔每天训练时间不超过3h,也就是说,他付出的训练时间成本并不大。还有一个事例也能说明缩短训练时间,提高运动成绩是可行的。国家田径管理中心派往美国得克萨斯州贝勒大学田径俱乐部的7人学习训练团传来的消息,根据在美国一个月的训练情况,蔡勇领队谈到美国的训练方法和中国的差异时说:“相比国内,美国的训练时间相对较短,每天只有1.5h,但是训练的节奏比较紧凑。从训练计划上看,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并不是很大,但是美国教练的训练要求运动员一直在积累,因此运动员每堂课都感觉比较累”[3]。至于训练效果,湖北籍的马时忍教练说:“训练一个月后,我们能发现运动员的力量在增长,能力有所提高,应该是初见成效”。当问到运动员们的体会时,运动员姜波说:“虽然每天的训练时间不长,但是每个练习却是环环相扣,几乎没有休息调整的时间,每次训练完我们都累得连话都不想说,而在国内,我们可以有充分的、松散的调整时间,看来美国人的效率就是高呀!但是我能感觉到我的肌肉块在明显地增大,跑步动作的协调性也有明显提高。”不仅是姜波其他运动虽也反映自己的能力和成绩在提高。看来,训练是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的,时间缩短,机体恢复的时间变长,恢复就充分,就有充足的精力投入下一场训练,就不易受伤,就降低了健康成本,步人机体的良性循环状态。同时每天就会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或从事训练之外的事,就会提升运动员群体的人力资本。

3.3 拓展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功能,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竞技体育表演市场和健身市场逐步繁荣,竞技体育运动员有了用武之地,在役期间有市场运作能力的项目可以通过体育表演的广告效应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自给自足,降低国家投入;无法进入市场的项目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的同时应有意识地选择与体育相关联的、自己喜爱的职业方向进行职前教育和学习,体育运动学校和竞技体校中专、大专应承担起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与运动员逐级分流就业的双重任务,在培养运动员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主体目标奋进的前提下,做好退役后的再就业准备,专业运动队应与体育运动学校挂钩,体育运动学校要定位正确,瞄准社会所需,培养技能型体育人才。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而言,专业运动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期应该作为二次职业生涯的储备期,让职前教育和培训在不影响运动员为省市争光、为国争光的同时始终伴随着运动员,让运动员细水长流地掌握相关的就职技能,因为任何人都明白,竞技体育是一个极富竞争性的职业,冠军的惟一性演绎的拼搏场面有时是可以用残酷来形容的,冠亚军的差别只能让人欲哭无泪,要让运动员无论在竞技运动生涯的哪个层面退役,都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找到自己继续为体育事业贡献力量的职业,如,体育管理者、体育经纪人、体育俱乐部教练、体育社会指导员、体育保健人员、体育健康指导师、体育娱乐陪练员、体育信息技术人员、体育新闻传播人员、体育医务人员、体育外交人员、裁判员、教练员、学校竞技体育教练员……随着小康社会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大,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不能只有争金夺银的单一性目标,其附带值是培养一批又一批。

3.4 延长运动寿命,避免竞技体育人才浪费 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是要讲求规律的,在不破坏人体成长规律的前提下遵循运动训练的规律就能循序渐进,逐步积累提高。违背规律,不但会前功尽弃,甚至就此夭折。审视传统的竞技运动员培养体系,我们不难看到在许多运动项目上出现“仲永现象”[注Jo如我国的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在世界青少年比赛、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都曾有过不俗的表现,取得过许多耀眼的好成绩,然而他们长大之后,在世界大赛上却表现平平,多数人甚至已早被淘汰而不见踪影。有资料表明,1980―1985年田径项目全国少年比赛前三名运动员共770人,成年后进人全国前10名的比例为14.1%,进入亚洲前10名的比例为2.2%,进人世界前10名的比例仅为0.26%。而看看印尼的王莲香,她可是在李玲蔚时代就出道的运动员,却一直打到了我们的龚智超时代,而世界冠军拉尔森、佐戈等也都在竞赛场上跨过了而立之年,乒乓球的瓦尔德内尔则更出名,他一人就顶我们四代运动员,反观我们的运动寿命,有多少运动员能坚

持到26岁?昙花一现的实在是太多了,出现这种情况,其重要原因是运动员在少年时过早进行专项训练,忽视身体素质训练,等到他们进入国家队后,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大,其身体素质不过关和潜在的伤病等问题就暴露无遗。作为体育后备人才的教练员,总希望所带的队员出成绩,早出成绩,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与教练员的收入挂钩,与地方体育官员的政绩相连,如此评价标准,不得不让人们以急功近利的方式拔苗助长,不顾国家和小运动员的长期利益。以牺牲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为代价,置国家的《义务教育法》而不顾,忽略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使运动员偏离正常系统训练的轨道,使本应用来打基础的基本功训练阶段,提前用来出成绩,用耗时、耗力、掠夺性的原始训练手段,早期开发运动员还未成熟的体能资源,以换取低层次、低水平的金牌。致使运动员的自然身躯受到创伤――伤病累累缠身,智力发育受到抑制――知识残缺浅薄,道德涵养受到摒弃――自我约束缺失。好端端一块运动材料,却因毁灭性的拔苗助长,断送了成才的希望,付出了高昂的积累成本。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这些被淘汰的运动员,纵然持有被照顾得来的大学文凭,可因文化修养的缺失,无法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竞争,无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急功近利摧毁的是正在潜心栽培的竞技运动人才的“半成品”。短期利益毁掉了运动员培养应有的长期效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竞技运动员成才至少需要8―10的时间,必须从长计议,科学规划,应在竞技运动训练的同时伴随基础教育、中高级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实施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长期的运动员培养计划。

3.5 实行网上办公,降低管理成本 目前各级政府基本实现了电脑办公,凡是在网下可以实现的政府职能工作,在网上基本都可以实现(一些特殊情况除外)。人们可以在网上查阅到所有向公众公开的相关职能部门的各项文件、资料、档案等,通过网络信息通道,实行网上办公,不但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精简行政人员,节省管理开支、降低办公费用。比如,以往人们去管理职能部门办事,往往要跑到各部门的所在地去,如果涉及到各个不同部门,要盖不同的章,更是叫人跑断了腿,如果在外地,还要派人出差,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现在这些事情,可以在网上进行,节省了人们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办事费用,甚至有些会议,也在网上经过相互间的交流,形成了决议,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竞技体育信息网中应增设所有项目、所有级别运动员竞赛成绩资料,便于选材跟踪,所有注册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应相对详细,便于各省市在进行运动员交流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到对方的资讯情况,有效地避免交流诈骗行为,保护引进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华琼.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构成内容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21(4):117-120.

体育竞技运动篇6

关键词:竞技化;大学生竞技运动;整合;竞技俱乐部;体育教研室;比赛活动

中图分类号:G807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2-0097-03文献标志码:a

在目前阶段,俄罗斯大学生竞技运动的特点是对年轻人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新任务,这些任务不仅发展大学生的身体能力,而且与借助于各种竞技活动形成对自身健康、激发对身体完善和自我信心的价值态度紧密相联。重要的是参加体育和竞技运动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并在整个生活中继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认为:以上所有任务都可以在大学教学环境中竞技化的框架内得到解决。

为了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而转换使用某些可接受的运动训练技术手段是竞技化概念的依据。B・K・巴利谢维奇、・r・纳达洛夫、K・车尔尼雪夫把运动活动文化视为应当坚持的转换依据。他们认为:这是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的实体内容基础。

运动活动文化的最高表现就是比赛活动,与其他社会化形式相比,它对年轻人具有最强烈的形成性作用。由此,我们认为:在大学中营造竞技化的教学环境是必要的,它的内容、浓厚度、可给予的教育和发展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结构组成部分,即大学体育教研室和竞技俱乐部活动,以及其整合的质量。

1.研究目的

本研究从发展大学生竞技运动的视角为竞技俱乐部的建构,以及为体育教研室和竞技俱乐部活动的整合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结果与讨论

H・m・阿赫杰姆嘉诺娃、B・H・维诺古洛夫、o・C・兹达诺维奇、C・B・古欣科、a・B・尼古林、t・H・切多娃、e・a・切列波夫等的研究中探讨了与组织活动,以及与体育一竞技方向俱乐部的结构有关的各类问题。他们多视角的研究及反映在研究中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各种方向俱乐部的组织和活动问题方面。一方面证明了研究这一问题的现实性,另一方面证明了对这一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形成统一观点过程的复杂性。

在建立中学和大学竞技俱乐部的方法指导书中,竞技俱乐部在教学组织结构中被看作是在青年学生中发展群众性竞技运动最有前景的现代组织形式。根据《中学竞技俱乐部和大学竞技俱乐部活动实施细则》,教学组织可以把俱乐部作为结构组成部分或非法人的社会综合体形式。形成俱乐部的结构时应考虑到学生、教师的愿望和学校的具体可能性。重要的是要指出,在规范法律性和推荐性的文件中并未指明建立竞技俱乐部与学校已有机构组成部分,包括体育教研室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例如:o・B・科斯特洛明根据对圣彼得堡现有大学生竞技俱乐部的活动和机构进行分析,划分出了它们发挥作用及其发展的3个可能的方向:1)竞技俱乐部――独立结构的组成部分,有负责组织竞技_群众性活动的独立工作人员;2)竞技俱乐部――学校独立财政结构的组成部分,带有不属于体育教研室的教练员;3)竞技俱乐部――处于体育教研室内。按照作者的意见,与前2个方案相比,更倾向于第3方案,因为竞技俱乐部和教研室是“用同一条腿”在同一方向上前进,但是,也有其他意见。例如:以普列汉诺夫命名的俄罗斯经济大学竞技俱乐部副主席B・谢米尔哈诺夫认为,“应当清晰地区分:体育教研室严格地负责教学,而课外的所有时间――竞技俱乐部的活动,它的工作范围包括开展竞技―群众性活动、管理学校的竞技设施、组织分部的工作、组织所有代表队的比赛、观众工作、有收入的活动,以及推广学校品牌等”。

竞技俱乐部应当作为单独的机构组成部分,但它的活动必须与体育教研室的活动相整合,为在竞技化教学环境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形成大学生个体的竞技文化创造条件;因此,编制了大学竞技俱乐部管理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

在体育和竞技运动现代名词辞典中,“整合”是指:1)“具有自身结果价值的过程或行动”;2)“合并、结合为一体、恢复统一”。在俄罗斯大百科辞典中“整合”是指被单独区分的部分和系统功能联结为整体的状态,以及导致这一状态的过程。在本研究中,“整合”被视为把单独结构、功能与活动梳理、协同与组合成完整的机制,包括竞技俱乐部和体育教研室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发展大学生竞技运动,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整合体育教研室和竞技俱乐部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大学中发展大学生竞技运动的效果,其本质性特点是吸引大学生参加积极的训练活动和比赛活动。校内主要的竞技一群众性活动和体育―健康活动体系,如图3所示,它们的数量、名称、运动会中包含多少竞赛项目具有多变的特点,可以根据以上比赛规程的改变、学生的愿望、竞技设施的现代化等作出相应的补充。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在大学组织比赛活动是竞技化教学环境不可分割的部分。根据我们的观察和m・B・普罗赫洛娃、a・r・谢苗诺娃的研究显示,运动比赛在个性社会化和发展中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其中包括:

1)形成情感满足和取得成绩的动机。重要的是,形成的对取得成绩的动机可能进一步主导年轻人其他的生活领域和促进更顺利的职业生涯。

2)比赛为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建立了十分适宜的情景,这对于个体形成和证实心理-生理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3)比赛借助解决出现的外部形势,有助于发展自我调节的能力;这一能力对于任何情况下“把自己控制在手中”都是必要的,不受可能的挑唆和在不可遇见的困难面前气馁。

4)比赛能极大地丰富生活经验,这对于多变的周围环境、社会适应方面极为重要,使得年轻人能形成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样对于职业劳动市场的具体环境是必要的。

5)比赛能保障个人的提高,不仅是采取竞技行动的直接参加者,而且也包括观看他们的人。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参加竞技运动,开始时他们正是作为观众,当共同感受到他人的胜利或成绩的时候,他就产生了自己登上竞技体坛、登上荣誉奖台的愿望,而为此,他本人应当开始走上针对自己的复杂工作道路――身体自我完善的道路。

体育竞技运动篇7

关键词运动生物力学竞技体育现状趋势

一、前言

运动生物力学以其多学科的交叉应用性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体育运动实践;特别是竞技体育的科学训练的需要,运动生物力学在测量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改进和完善动作技术,选择和设计优化的动作技术方案等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运动生物力学在技术原理方面的研究为运动员的技术诊断和改进训练方法的理论依据。此外,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创伤的防治、康复器械的改进,仿生机械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运动员选材提供了依据。

二、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中的研究现状

(一)竞技体育中运动装备、训练器械、测试仪器的研究现状

在竞技体育中对运动装备、训练器械、测试仪器的研究是直接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的,这就对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中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就目前的运动生物力学测试仪器来说,测试仪器越来越多样化、测试结果也越来越精确。而且,许多新的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也被应用到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上,如运动器械等的研究如运动鞋、训练器材等,近些年对运动器械、仪器设备的研发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这类研究有比较好的前景,若利用得当,将大大推动学科的发展,同时对经济的增长也有很大作用[1]。

(二)运动员选材方面的研究现状

运动员选材已从单一方面研究深入到全面展示不同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力学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综合的研究,这些学科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竞技体育选材的问题,要从多学科交叉研究才能完成。而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更加依赖高新技术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而当前竞技体育中相对缺乏高科技多学科的综合,测试方法上的局限于现有方法的应用,且缺乏较高水平的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员选材方面研究;在选材内容上偏重于以往的仪器测试,在选材项目上比较局限,展开的项目不多,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三)运动损伤及其康复的研究现状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竞技体育中运动训练引起损伤机制,了解与认识其病因、探讨预防、治疗及康复措施一直是运动医学与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研究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竞技体育中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研究运动损伤及康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与运动专项结合更加紧密。运动损伤相关研究包括对正常运动系统的研究,由于运动创伤中以韧带、软骨的损伤为主,故韧带与软骨成为研究的重点,尤其是软骨,此外对运动损伤相关研究还包括运动损伤及修复与重建后相关组织的生物力学研究,运动损伤及修复与重建后关节的整体生物力学特性研究也是研究重点[2]。

(四)技术动作的研究现状

竞技体育项目动作的技术分析研究是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成果最多的,这些研究成果为运动成绩的提高作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技术动作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田径、武术等项目研究得比较多,而技术稳定性差,对抗性及灵活性强的项目研究的比较少,这也许是由于像田径等稳定性强的动作技术容易进行分析研究,而技术稳定性弱的项目技术动作不易分析研究而造成的。运动生物力学在技术研究中目前最先要解决的是怎样将生物力学的有关理论尽快地运用到体育实践中解决技术训练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五)人体运动模型研究及计算机模拟与仿真的模拟现状

经计算机实现对人体运动的模拟仿真,这类研究是目前处于人体运动研究的最前沿的理论方法,它不仅能用电脑全过程模拟人体各种复杂运动并用三维动画方式完整地显示,而且能对人体尚未实现的运动预测其可能性和技术要点[3]。这一方法将是今后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些方法在竞技体育中能得以应用将会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会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在这个方面研究的不是很多主要是应用于高难度,高危险性的技术的方面的项目,如:跳水项目,郝卫平等建立了跳水运动的三维人体运动仿真与显示平台――数字化三维跳水专项运动仿真系统,这种系统的建立可以对运动技术与连接方式进行精确的分析研究,有效的指导技术训练。

(六)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验测试结合的研究现状

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研究成果不够丰富,从而成为制约我国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中发展的瓶颈。测试报告复杂难懂:通过运动生物力学测试,我们提供给教练的测试报告大多数都是数字、曲线等比较抽象的材料,由于教练和运动员自身的生物力学知识水平受限,他们对科研人员提供的数据和材料难以理解,很难将科研成果吸收和消化、时间长就丧失了对科研的兴趣,科研训练实践严重脱节[4]。

三、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中的发展趋势

(一)运动装备、训练器械、测试仪器设备的研究日益引起重视

运动装备、训练器械、测试仪器设备是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竞技体育的发展对装备、器械、测试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运动生物力学与其它学科的指标进行交叉运用使测试仪器的功能、准确度等不断的提高。器材与测试仪器出现专项化,测试和训练的计算机化,专项技术的专用测试仪器以及运动员的服装,器械的研究不断的增强。随着科学训练的不断普及化,技术测试仪器专项化等在竞技体育研究中得到充分应用并不断向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运动生物力学在设计、研究、改进体育仪器、运动装备、训练器械等历来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运动生物力学在未来的竞技体育科研中应以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等的专家积极交流,在竞技体育的仪器、器材设备、和设施的科研、开发和应用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员选材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

运动生物力学中的许多测试仪器可用来收集、分析和评价运动员与器材运动的信息,高速摄影仪,测力台、肌电图、关节测角仪等这些仪器精确度高,效果好。且这些仪器是科研人员的在竞技体育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工具,运动员选材在竞技体育中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科学训练的普及化,有些仪器也被教练员及科研人员使用来进行运动员选材并且在选材过程中扮演中重要的作用

(三)运动损伤及康复的研究将更加的深入

预防运动损伤是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实践研究中找出导致损伤的因素及提出预防措施,使运动损伤的风险降至最低,为运动员取得最佳成绩打下了基础。近年来我国在运动损伤及康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与运动专项结合不断加强。预防运动损伤与康复的研究要多方法、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所以加强多学科的交叉对预防运动员伤病与康复的研究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技术动作的分析研究增多

竞技体育动作技术研究是运动生物力学主要研究的领域之一。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优化的训练方法与技术动作应用在竞技体育中,可以有效延长运动寿命还可以预防运动的损伤,为运动员取得理想的成绩奠定了基础。目前研究技术动作最多的项目有田径、武术等技术稳定性的项目,而集体项目、对抗性项目等项目研究的较少。而今后竞技体育的动作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从几个运动项目的研究向众多运动项目的研究扩展;从单人项目向集体项目向对抗性项目发展;从单纯技术研究向战术研究发展;从单项指标的测试研究向多项指标的综合测试;从单一的运动学指标测试研究向运动学、动力学、生物学多项指标的综合测试研究发展;从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综合研究发展;从单一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向生物力学、运动生理生化、运动心理等多学科的综合测试研究方向迈进[5]。

(五)人体运动模型研究及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计算机实现对人体运动模型的研究是目前处于人体运动研究的最前沿的理论方法,此种方法不仅能用电脑全过程模拟人体各种运动并用三维动画方式完整地显示出来,而且还能对人体尚未实现的运动预测其可能性和技术要点,这个方法是运动生物力学今后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但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普遍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很多困难已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建立各种运动模型进行模拟试验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又一发展趋势。在建立人体运动模型的基础上,对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与仿真是目前也是目前运动生物力学探索的难点及运动生物力学尖端研究课题。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郝卫亚等[6]研究并实现了一个适合于跳水运动的三维人体运动仿真与显示平台――数字化三维跳水专项运动仿真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对竞技体育动作技术进行生物力学的分析且利用三维动画对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进行模拟仿真,进而促进科学化训练。

(六)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训练实验的结合不断加强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旨在更好的进行科学训练,目前最先要解决的是怎样将生物力学的有关理论和测试方法等研究尽快地运用到竞技体育实践中解决运动训练的具体问题,为此根据目前训练的需要应将研究的报告简单化、形象化、实用化,以提高运动训练的实效性,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

四、小结

(一)对运动技术研究在今后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研究中仍然是研究的重点,竞技体育动作技术研究是今后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运动装备、训练器械、测试仪器设备的研制增多,且运用高新技术研制生物力学的测试仪器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者不断研究的内容。

(三)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员的选才过程中将扮演中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训练的普及化,运动生物力学中的许多测试仪器经常应用于运动员的选材。

(四)运动损伤与康复的研究将更加得到重视,应广泛结合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共同解决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而且与运动专项结合更加紧密的研究以期来减少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

(五)加强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与训练实践的更好结合,促进运动生物力学的科研更好地为训练服务,以提高运动训练的实效性,促进运动员成绩的提高。

(六)人体运动模型及计算机模拟仿真等高新技术使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手段得到大幅度提高,适时运用高新技术来研制测试仪器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路慧娟.我国近十年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2]刘平.生物力学在运动医学领域应用现状和展望[J].医用生物力学.2008.2(23):99.

[3]华立君.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41-42.

[4]华立君.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41-42.

体育竞技运动篇8

关键词:竞技运动;发展;态势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4—00088—04

奥运会作为最高级别的体育盛会,呈现给世界的是竞技运动能力的最高水平。2012年伦敦奥运会早已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获得排名金牌榜第二和奖牌榜第二的好成绩,这一成绩打破了我国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创造的32枚金牌的海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纪录。成绩的获得固然离不开广大体育运动工作者的努力付出,但是繁荣发展的竞技体育背后带来的是我国群众体育的明显滞后,全民体质的逐年下降、众多慢性疾病的高度频发等,无不彰显着长期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而忽视群众体育所带来的弊端。本文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为主线,根据竞技运动的主要特点,多角度分析竞技体育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旨在使用我国体育运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竞技运动的概念界定

何为竞技运动?至今,我国体育运动理论界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竞技运动的概念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竞技运动本身生存和发展关系非常直接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劳动是竞技运动起源的内在条件,游戏是竞技运动起源的人性本能,战争是竞技运动起源的外在动力,宗教是竞技运动起源的精神土壤。在我国,将竞技运动亦称为竞技体育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俨然已是当代体育的核心部分。它以比赛作为基本的形式,且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与社会有着广泛的结合面,从而产生多方面的效益。一般把竞技运动概念解释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比赛”。在这种观点的导向作用下,直到今天,只要一提到竞技运动,人们就会认为这是指以“夺标”、“争冠”为目的的高水平竞技运动。高水平竞技运动,亦称“精英运动”,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高水平的运动表演或成绩主要服务于经济、政治或其他社会目的。任海等通过研究将竞技运动概念定义如下: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及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管是在高水平竞技运动中还是学校体育或群众体育中,都有竞技运动形式存在,也就是说,竞技运动在当今社会是各项体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2我国竞技运动的主要特点

1959年3月,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在德国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获得了中国竞技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从此以后,国际各种竞技运动会上就常常会看到中国人的身影以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并且听到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回荡在赛场上空。中国自1979年回归到奥运比赛场后,逐渐形成了以竞技运动为核心的体育运动发展模式。

在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上,在借鉴多国竞技体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与考虑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建国初开始我们就采用了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就是举全国之力发展体育,其形成是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等共同决定的,在建国初期和后来很长一段发展时间都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乃至国际形象的提升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举国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导,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管理竞技体育事务,统一配置竞技体育资源的管理体制。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举国体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竞技运动的举国体制是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特点,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伦敦奥运会后,举国体制究竟应该如何改革才能更加适应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3我国竞技运动发展态势的展望

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彰总结大会上提出我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为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前进道路。中国体育将面临一场广泛而重大的功能百分比的再分配,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化,而竞技运动的改革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伦敦奥运动会后,应该重新审视高水平竞技体运动在整个竞技运动的地位。打破竞技“为国争光”的思路,对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进行革新,重新对国家体育总局的组织形式、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我国综合实力的高低,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和途径去证明,在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量只是其中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

3.1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将得到改变

传统上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一直采用的是举国体制的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和运动项目职业化、市场化的发展,俱乐部和各行业协会将成为主导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国家体育总局将成为一个独立的管理部门,而不应该成为市场的主体,各俱乐部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优秀运动员、运动队,组织不同级别的比赛,做赛事宣传与推广,让不同地域的优秀运动员进行人才市场选择与流动,让人才、项目等都拿到市场上进行选择,优胜劣汰,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

3.2竞技体育应与群众体育结合,改善国民体制健康与慢性疾病的发生

竞技体育必将与群众体育更多的结合,竞技体育独大的传统格局将被打破,多种竞技体育项目群众化将成为趋势,改善国民体质与部分慢性疾病。目前,影响国民体质下降的因素有很多,但体育运动较少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其后果就是居民体质降低,身体健康水平的低下,慢性疾病高发。中国进入慢性病高负担期,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八成国人懒得动,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缠上崛起的中国,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电子产业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予了电子游戏的发展动力,电子游戏在各个群体中广受欢迎,开展得如火如荼,形成了一种产业。广大青少年是电子游戏的狂热追随者,而长期的沉溺于游戏之中,势必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青少年体质问题以及慢性疾病的运动疗法将成为中国体育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因此乔玉成通过体育锻炼、平衡膳食、戒除不良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人的体质水平,通过发展科技消除对人类体质发展不利的基因,以抵消人类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退化。

3.3竞技运动应进行市场改革,妥善处理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

高水平竞技运动应该进行市场改革,在竞技运动发展同时考虑运动员选材、文化教育、职业培训等问题,妥善解决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等问题。高水平竞技运动作为一种可供观赏的商品,其价值具有特殊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高水平竞技运动的作用体现可表现为发挥政治外交功能、振奋民族精神、刺激科技进步、促进文化传媒的发展、满足娱乐需要等方面。尽管我国高水平竞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巨大,但当今其在我国的发展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水平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职业,其发展水平如何往往可以由从事这项运动的人数多少来判断。我国长期以来竞技运动员主要来自于家庭贫困的孩子和有一技之长的青少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就业观、人生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高水平运动员退役之后的安置与保障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的社会现状,使得更多地青少年与学生家长在选择从事竞技运动时多了一些顾虑。此外,在我国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下,能吃苦耐劳、刻苦训练的孩子和舍得孩子吃“苦”的家长也越来越少,同时在全民体质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我国举国体制下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究竟有多少人可能很难统计。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学习,除了运动技能本身以外,没有其它额外的生存技能,虽然目前部分省市体育局定期对运动员组织一些技能培训班,但由于个人认识、文化背景、训练安排等因素影响,真正对运动员就业所带来的帮助有限。计划经济时代,可以由政府出面进行工作的安置,而今市场经济时代,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就业朝着自主选择出路的方向发展。如何保障这些运动员退役后的二次就业问题,将是我国体育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因此,在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础之上,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存技能在一段时间内将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3.4竞技体育的社会推广将与休闲体育的发展紧密结合

休闲体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随着节假日的增多,居民的休闲时间将越来越多,体育将成为人们休闲时的一个必要手段,层出不穷的运动游戏和运动项目将满足人类社会在休闲时代所需要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随着奥运会成绩的取得,使得国人一段时期内会增加对体育项目的喜爱与参与,调查发现,对我国部分城市居民参与的体育项目的调查显示,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位居居民最喜欢的项目前列。同时,非奥运会项目但能广泛开展的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的项目也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喜爱,将成为今后群众体育发展的方向。比如太极拳、气功、五禽戏、健身操、快走、慢跑、跳绳等运动形式,节奏不是太快,适合那些常年受慢性病折磨的群体。竞技运动融汇于全民健身运动中,可以激发广大锻炼者的积极性,提高运动的实效性。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应该多方面创新大众健身与竞技运动结合的形式,一方面普及多种竞技体育项目,为竞技体育项目培养更多更基层的优秀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创设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非奥运项目,培养特色项目,使其普及化,如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的“僵尸舞”,刚开始只起源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后来经过黑龙江省群众体育比赛推广,现已推广到东北三省,其整齐划一的动作、对身体各方面的锻炼也深受居民的喜爱,成为了当地居民体育锻炼的必备之选。今后应该动员社会力量创新大众健身与竞技体育运动结合的形式,以群体运动的形式组织,以竞技运动的形式表现,使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3.5竞技运动将继续加强运动风险管理,切实做好运动员的保障工作

运动风险伴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而存在,近几年我国运动风险事件频发使得更多人关注竞技运动的负面效应,也使得诸多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就各体育院校的运动会而言,很多学校的运动会只成了形式摆设,减少开办次数或是不得不开。普通群众对于运动技术风险的不了解、运动队过份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运动风险等都是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运动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运动员在从事竞技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将大打折扣。作为体育职能部门,必须加强运动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规避等问题,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有效降低和避免风险发生几率,加强运动员的个人保险、保障工作。

4小结

竞技运动的定义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界定,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结合与发展将成为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将竞技体育整合不同的体育运动形式发展,将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带来促进作用,竞技体育的发展涉及的方面很广,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势必受到诸多方面的阻隔与挑战,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军事利益、社会利益等,这就需要广大的体育从业者转变意识,适应发展,使得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能早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胡亦海.竞技运动起源辨识、历程断想、功能启迪[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5):5—8.

[2]田麦久,雷厉,田烈.我国竞技体育理论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12(7):46—52.

[3]周爱光.对竞技运动概念的再认识[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6):5—6;10.

[4]任海“竞技运动”还是“精英运动”?——对我国“竞技运动”概念的质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6):1—6.

[5]赵建新,王浩,杨永晶.竞技运动与竞技体育差异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6):89—92.

[6]布赖恩·麦克利克,刘文浩.美国的体育与竞技运动:两者的比较与对照[J].体育学刊,2000(3):123—128.

[7]孙科,杜成革.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及其变革走向[J].体育学刊,2012,19(1):19—24.

[8]刘玉锋.八成国人懒得动,“生活方式病”缠上崛起中国[eB/oL].http:///20120902/n352116619.shtml.2010—09—02.

[9]刘建和,毛俐亚,岳海鹏,等.影响北京奥运后中国竞技体育走向的几个因素(论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1—5.

[10]乔玉成.进化·退化:人类体质的演变及其成因分析——体质人类学视角[J].体育科学,2011,31(6):87—97.

体育竞技运动篇9

关键词: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toamericanuniversitiesandsportsmanagementsystem,thecomparativestudiesofthetwocountriestofindoutofcollegeinsportsmanagementaspectsdifference,fundamentalpurposeistoadopttheamericancollegeofsportsmanagementsystemofadvantage,andthenputsforwardbeneficialtoChinauniversityathleticsportsdevelopmentSuggestions,establishasuitableforChina'scollegesportsmanagementsystemmode.

Keywords:americanuniversitiesandsportsmanagementsystemwasstudied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下不断深化,但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水平仍处于初始状态,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管理体制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相对成熟,其中nCaa是美国目前高校竞技体育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它已经形成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畅通的一个社会团体。通过对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对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寻求适合我国高校运动竞赛的模式有积极的作用。

2中美高校在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上的不同

由于中美两国的差异,使得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也大相径庭。从总体上说,中国高校的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主要以国家行政协调为主导,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则主要通过社会自我协调来实施。

2.1竞技运动的管理类型

美国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有独立型管理和非独立型两种。在独立型管理体制中,学校的竞技运动受校长的直接领导,非独立型管理体制由分管竞技运动的系主任负责。在我国,对于竞技运动的管理,完全属于体育部或体育系,校长直接负责制很少,对于学校竞技体育的有关问题由下级即体育部或体育系申请以报告的形式报学校一级审批,管理制度单一且烦琐。

2.2竞技运动的管理实体

美国竞技体育部和体育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美国高校的竞技体育部应该是我国高校目前的“校代表队”。竞技体育部的师资属教练员的系统,与教师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国,体育部既负责学校的教学,也对竞技体育进行管理。

2.3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不同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基本上采用的是学分制,这与美国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基本相同。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学分学籍的管理,我国和美国的管理存在以下不同:(见表1)

3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既是体育教育的基础,也应该是发展我国竞技运动事业,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一种有效依托。竞技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竞技运动与教育的结合更能体现出竞技运动的魅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美国竞技运动水平较高的实践经验已经验证了这一点。竞技运动与教育结合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5.1加强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成绩管理应纳入学校和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组织机构的双重管理。

5.2应尽快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的组织,专门负责在全国高校之间组织校际运动竞赛,制定与高校运动竞赛的相关规定与细节,完善目前相对不足的竞技比赛状况,使竞技运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高校运动竞赛与专业或职业运动完全分离。

5.3建立大学生运动员专门档案,正确处理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与比赛的关系,保证学生既有正常的学习时间又能够保障学生的正常训练,可以借鉴美国为每个学生运动员配备文化学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nationalassociationforintercollegiateathletic(nCaa)Homepage:省略

〔2〕nCaaStudent一athleteinsuranceprogramnationalcollegiateathleticassociation.省略

〔3〕【美】罗伯特・郝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曲宗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l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王永盛马宪英中美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体育竞技运动篇10

自1986年中国开始试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来,中国高校竞技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实施奥运战略、为国争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教育改革、体育改革似乎想将中国高校转变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人才库、培养基地,希望大学生运动员成为中国竞技体育的主力军。然而,纵观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史,横比国际大赛获奖者背景,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培养出来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学生运动员实在太少,与国际上以大学生运动员为主体的竞技体育强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高校竞技体育不堪担任人才库的重任呢?笔者试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背景、现实困境、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借鉴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寻找答案,为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235所高校的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对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研究。

3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是一种历史选择,回顾历史,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表一所示。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高校体育更多的是一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育活动,高校竞技体育的价值目标还没有达到成为实施奥运战略有机组成部分的高度,它只是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以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我国省市体工队的许多优秀运动员来源于高校,高校体育为整个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高校竞技体育随着高校教育的停滞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社会主义体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发展历程被迫中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高校竞技体育逐渐恢复了正常运行。

基于上述历史发展背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走的是体教结合的发展道路。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中国高校竞技体育是体育和教育结合的产物,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学校体育发展基础上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实质上指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实体的大学竞技体育,它的主要特征就是竞技性。强调竞技性而忽视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违背自然规律,不均衡的发展,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我国高校的竞技体育和教育在结合上曝露出很多问题。

4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4.1三个关系如何发展的现实困境

1986年至今,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已经近25个年头,经过20几年发展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数目由50多所增至200多所,运动队由140支发展到728支,运动项目由原来的5个发展到现在的25个,无论是高校总数,运动队总数,还是运动项目总数,都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2003年国务院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任务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教育部,同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文件强调学校体育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基础,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

然而,事实上体教结合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以及运动员三者之间的矛盾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和高校竞技体育分属于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是两个不同的部门,体制上的障碍使得体和教至今仍然处于两张皮的状态。

4.2两个主体如何发展的现实困境

竞技训练最核心的要素是运动员和教练员这两个主体,高校竞技体育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基础,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事实上,由于受到利益驱动,高校为了成绩效应、明星效应伙、社会效应,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动下大部分高校没有形成良性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5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借鉴

美国是当今世界体坛公认的竞技体育强国,在美国构成竞技体育金字塔尖的运动员绝大部分来自在校大学生,其大半以上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获得者为大学生。大学生运动员成为美国高级竞技体育人才库的主体,成为美国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美国高校开展竞技体育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经历了由校际间自发的竞赛活动到目前非常完备的竞赛组织体系。在美国学校把开展校际体育竞赛看作是向学生、教师、社会展示学校魅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吸引社会资助的有力手段,美国高校竞技体育是学校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对学生运动员的教育非常重视,他们的理念是发展运动素质不可忽略文化素质,提高竞技能力不能牺牲文化教育以人为本的终生教育观念贯穿始终。在对学生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制,并将体育和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青少年运动员在参与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不仅能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还能根据个人的特点挖掘自身的运动才能,展示自己的价值。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体教结合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重视人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高校竞技体育的生存之本。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在高校教育和体育的双向驱动下成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