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就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1:04

经济就业方向篇1

2、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如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保险等。

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5、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一些政策性银行,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

经济就业方向篇2

1、公务员,主要包括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

2、律师,目前我国对律师的从业资格采取的是严格准入制度,必须通过全国司法考试。

3、公司法务人员,各大国企、银行、外企、一些大型的私企。

经济就业方向篇3

适用性专业技术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理念是培养的人才既要能适应地方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行业变化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一是要围绕地方(区本文由收集整理域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进行,培养当地社会、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二是要有一定的行业、职业发展的前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后续学习、自我择业的基础与潜能。所以,高职教育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并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导向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为导向,把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向

人才靠经济来支撑,发展经济也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等的不同,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向、规划目标也都有着较大的差别。既然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那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要相适应,且这种适应不仅体现在静态上,同时还要体现在动态上。

经济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结构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其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其经济的发展才进人工业化的初期。因此,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高职教育,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同一水平,而是要依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行业岗位职业群的具体要求来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高等专业教育通过关注本省范围内务市、县经济发展的主打方向与重点产业,就基本能确定该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需专业性技术人才的产业定位和行业方向,从而也就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

二、以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把握高等专业设置方向

高等院校能否建立主动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宽阔的就业渠道。因此,高等院校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例如,吉林今后10年将重点发展两大产业带:一是标志性产业带,包括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等五大标志性产业集群;二是成长性产业带,包括交通运输、制造、新型金属材料、纸制品、家用电器及设备、食品加工等制造业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吉林的纺织、服装、化纤、皮革等传统产业无论在内向和外向竞争中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构成了我省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要求,来设置新专业,开拓新专业,对现有的相关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适应型变动;并密切关注两大重点产业带对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与结构,人才需求的职业层次与专业知识要求,职业岗位群与职业技能等,从而为吉林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高等专业技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需要高职教育为其提供大量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地方的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与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相一致,设置一些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的应用型、实用性专业,为地方的工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市场开发、贸易扩张培养复合型营销、管理人才。

三、以地方经济特色为导向,把握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特色和职业特色

经济的地方特色决定了该地区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层次特色和职业特色。吉林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中之一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快、数量多。个体私营经济实力强。之二是民营经济在构成吉林经济强有力的发展生力军的同时,形成了带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块状经济。为适应吉林经济的地方特色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层次特色上,一是面向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二是培养宽口径多面手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强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经济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创业型经济;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047-03

一、创业型经济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

(一)创业型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创业型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现代管理学之父美国彼得·德鲁克提出。中外学者普遍认为,创业型经济是一种通过创业活动,以创业型中小企业为依托,以知识创新、创意和创造力为核心要素,以知识外溢和扩大竞争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管理型经济相比,创业型经济具有以下特点。(1)更加注重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新是创业型经济的本质和灵魂,它与创业的互动融合构成了创业型经济的基础力量。企业家的创新、创意和创业活动是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最核心的要素。(2)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物本”经济,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特征,具有极高的物质依赖性,经济增长建立在物质的大量投入和规模的持续扩大的基础之上。而创业型经济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作用,重点发展以技术产品、知识产品、创意产品和信息产品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解决传统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产品低质化的瓶颈问题,促进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3)更加依赖中小企业作用的发挥。创业型经济需要通过创业活动来实现,而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对创业、创新和就业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了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小企业是创业型经济的微观基础和重要途径。(4)高风险性。中小企业是初始创业的主要方式,而资金短缺、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配套政策不完善和市场竞争环境差等问题又恰恰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使其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转向创业型经济

国外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国内市场需求巨大但消费不足,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更加突出,绿色贸易壁垒增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抢占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具有创新性、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创业型经济就成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创新型经济来带动。中国经济发展要解决国外市场需求缩减和国内消费不足的问题,关键是要弱化或者纠正原有的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向国内市场的培育、开发和扩大,实现向扩大内需的转变。实际上,扩大内需的实现必须创造更多新产品、培育新需求和促进尽可能多的人实现充分就业。创新型经济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方式。(2)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抢占世界经济发展主动权和推动国家创新的重要依托。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下,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把经济发展重心转向了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以巩固和扩大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中国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掌握更多主动权,也必须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上实现新突破。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在这种背景下,只有依托创业型经济进行全面创新,才能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保障。(3)发展创业型经济有利于扩大就业。就业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对于当前就业渠道和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能力有限的中国而言,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实践也证明,创业型企业在吸纳就业中具有巨大作用。据统计,仅5%的成长型创业型企业可以创造77%的新就业机会。

二、创业型经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创业型经济要求中小企业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创业型经济的核心特征,又是其推动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发达国家对科技创新核心技术的争夺,自主创新能力在经济竞争中显得愈发重要。近年来,作为创新型经济微观经济形态主要载体的中小企业,虽然在技术创新中取得较大进展,但相对于成熟的大型企业而言,其在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掌握上明显处于劣势。中小企业一般处于传统产业或者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新产品开发有限,主要依靠模仿大品牌产品或集中于成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通过“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这主要是其技术水平落后导致的结果。在创业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更多的新产品,形成新的需求领域,是创业型经济赋予中小企业新的历史使命。

(二)中小企业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型经济是对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以牺牲资源、环境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纠偏,它通过开发出更多的知识产品、技术产品、信息产品、创意产品,形成低碳化、高技术化生产销售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增长。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正确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短期效益增长与企业长远发展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中小型企业应实现产业选择的新转向

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所处的一般加工制造、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以及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往往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利润微薄、竞争力不强。而具有先导作用、高竞争力的知识型和高科技型企业则相对不足,金融保险业、咨询业等新型服务业发展缓慢。创业型经济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应实现新的产业转向,由传统行业转向知识性、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既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

三、创业型经济发展背景下中小企业战略转型方向及路径选择

中小企业与创业型经济相互依存、互为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需要中小企业的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顺应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环境,而且缺乏中小企业的支撑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难以实现。实现转型升级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其必须选准转型基点、把握转型核心、优化好转型路径。

(一)转型基点: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需同时兼顾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创业型经济的本质所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利用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关税、强制性绿色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反倾销、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市场准人等方式限制、阻止国外产品进口的趋势必定更为严厉。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履行更大的保护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才能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掌握更多的竞争主动权。中小企业所处在的传统行业和产业链低端,是最容易产生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环节。中小企业由于技术水平落后,过于追求效益的高速增长和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往往对资源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重视不足,这就出现了企业效益短期增长与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的局面。企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管理资源不足等问题往往是由于企业过分追求增长的高速度、跨越性造成的,甚至还可能会带来倒闭的风险。0而现实中,中国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其不仅体现在资源环境的保护上,还体现在产品质量低下、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权益上。当前社会出现的毒奶粉、毒胶囊、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就是最有力的佐证。既损害了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权益,又给企业带来了罚款、停业整顿甚至倒闭的风险。因此,中小企业既要考虑企业的利益,更要履行社会责任,这是其转型的根本立足点。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增强消费者权益、商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意识,正确处理好企业高位增长与长远发展、企业短期利益与社会整体效益的关系。改进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原材料和废弃物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促进企业由“高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二)转型核心: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基石。技术水平低、核心竞争力产品缺乏是导致中小企业在竞争处于劣势的关键所在,其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实现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企业内部而言,首先是要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创业型经济以企业家的创新和创意为基础决定了企业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彻底改变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形成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思想意识,并将创新思想和意识传送给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贯穿到各项管理工作当中,不断培育和发展企业的创新文化。在政策制定上,要加大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在创新方向上,既要改进和完善传统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又要加大对绿色、低碳、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力度,力争在新技术领域掌握更多主动权,以适应未来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在创新方式上,坚持企业内部创新人才培养与外部引进、企业独立研发与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企业与技术优势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构建技术研发联盟,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实际生产力能力,开发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企业外部来看,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创新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在直接资助、财政担保和贷款贴息等方式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构建强有力的创新扶持激励机制,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力度,解决中小企业核心技术瓶颈难题。持续推进产学研联盟、合作基地建设,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合作水平。完善知识产品保护制度,在发挥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作用的同时,要加快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咨询机构和无偿救援组织等,为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业务咨询、纠纷调节和维权创造良好环境。

(三)转型路径:低成本化转向高质量化、单独分散竞争转向联盟竞合、多元化转向专业化

(1)由低成本化转向高质量化。依托低成本优势和资源的高度消耗是众多中小企业获取市场空间和利润的主要方式,但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低成本策略并不是创业型经济所倡导的,其或许可以为企业创造短期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建立持久的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无法与成熟的大型企业竞争,实现长远发展。在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下,依靠产品的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服务优势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中小企业必须向“专、精、特、新”的产品的高质量化和服务水平的高水准化发展。加强技术研发,依托和强化自身优势,促进产业链由低端化向高端化转移,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塑造产品品牌,通过提高产品和企业品牌形象及知名度增强企业发展竞争力。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突出服务特色,以高效、优质、特色服务优势构建企业新的竞争点。(2)由单独分散竞争转向联盟竞合。技术水平有限、资金不足和产品附加值不高决定了中小企业难以与同行业成熟企业进行抗衡。而社会经济发展也逐步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竞争”转为“合作”。未来时期,中小企业如果继续沿用“单打独斗”的方式将难以奏效,实现联盟竞合才是明智之举。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分析企业资源、优势、能力和发展定位,通过企业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合作。一方面,接受大型企业收购、兼并、重组,实现优势互补,依托大企业的资源、资金、技术优势解决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等瓶颈问题,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组建战略同盟。利用自身的技术、生产或者服务优势与其他企业参与合作,通过风险、成本分担,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成本和风险,提高产品和企业综合竞争力。(3)由多元化转向专业化。实践证明,受制于资金、技术、人力等因素,中小企业大规模扩展业务范围和市场空间并不足取,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企业必须专注于优势领域或价值链环节。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进一步根据市场细分和经济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优势,明确和调整市场定位,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机制创新等方式培育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以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对于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或者环节,应予以外包、出售、切割或关停,集中技术、资金和人力发展核心业务。

注释:

经济就业方向篇5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结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一、引言

就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问题,即就业的结构效应,已经成为广为关注的研究课题。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长期重要的目标。对于两者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曾在其提出的“奥肯定律”中作了阐释。其内容是: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存在一种相当稳定的交替关系。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便低于潜在GDp2%。但是,从宏观数据上来看,近几年我国高达10%左右的经济增速并没有带来所有地区的高就业和高收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反而在下降。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存在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但部分地区的实证数据却显示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非一致性。江苏作为经济和人口大省,其经济增长速度由改革开放前30年以低于全国平均速度的水平提升到1978年以来的30多年平均增长速度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使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迅速崛起。为更全面认识江苏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1978年以来的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就业结构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探讨。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分析

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经常需要考察的就业结构是按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探讨的,但是在中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框架下,还需要进一步考察按照城乡二元结构来探讨的就业结构①。

(一)就业的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四大目标之一,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有利于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因此也是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与全国一样,江苏经济呈现出了持续高速的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9.2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8604.30亿元,除个别年份外,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0%-20%之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7.33%②。其中,从最新数据来看,2012年上半年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2538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与周边省份相比较,上半年江苏大部分经济指标的增速居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前列;与全国比较,江苏经济增长率比全国的7.8%高出2.1个百分点③。从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如图1),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整体呈逐渐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27.57%下降到2011年的6.3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w”型曲线变化趋势,基本呈现稳中上升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19.84%上升到2011年的42.21%,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31%④,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江苏省第三产业基本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国民经济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图1历年江苏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布图

1978-2011年期间,江苏省城乡人口增加近2064.47万人,从业人员数从1978年的2777.72万人到2011年的4758.23万人,增加1980.51万人。如图2,就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来看,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变化呈现先上升后微幅下降到稳定增长的趋势,具体来看,从1978年的19.60%上升到1988年的35.70%,此后虽有小幅微降,但仍然保持在30%左右,从2001年开始逐步缓慢上升一直达到2011年的42.40%,但与同一时期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相比明显较低;从第二产业吸收的就业人数来看,从1978年的544.57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017.4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05%,但90年代以来增长率下降并一度出现负增长,而同时期的第二产业产值则快速增长。以上数据表明,江苏第二产业增加值并未有效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由此可见,正在向资本密集化方向发展是第二产业的明显特征,这一点可以从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⑤远大于其他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中得到证实(如表1)。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从1978年的10.70%上升到2011年的36.10%,平均每年增长3.75个百分点,这一增长速度高于同时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长速度;从绝对数来看,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296.09万人增加到1717.7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5.47%,这一增长速度同样高于同时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以上数据充分表明,江苏省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纳劳动力的特点。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江苏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除1988-1990年呈微幅增加外在整个考察期呈现显著的下降态势,从1978年的69.70%下降到2011年的21.50%,平均每年下降3.63个百分点。

图2历年江苏从业人员三大产业结构分布图⑥

综上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江苏就业人口在产业间的转移不再以传统的先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而是呈现出同时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并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基本特点。

表1三大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二)就业的城乡结构演变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江苏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及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也对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图3可知,城镇就业人口快速增长,从1978年的583.12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869.51万人,年均增长率5%远远超过了从业人数的增长率1.64%,平均每年增加69.28万人,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大大缓解了全省的就业压力。相应地,城镇就业人数在全省就业人数中的比重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1978年仅仅约为1/5,1990年超过1/3,2000年超过2/5,到2011年达到60.31%,年均增长率达3.25%。农村就业人员则从1978年的2194.60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1888.72万人,平均每年减少9.33万人。相应地,农村就业人数在全省就业人数中的比重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79.01%下降到2011年的39.69%,年均下降率达2%,2002年以后呈加速下降态势。

以上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乡就业结构变化显著,说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流向城镇劳动力的增加,就业人口在城乡间的分布正不断得以调整、优化。

图3历年江苏从业人员城乡人数及结构分布图

(三)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分析

经过数据测算,在改革开放以来到90年代之间,江苏省经济增长率和就业人数增长率同向变动,经济增长带动了就业增长,也体现了在此阶段,经济增长仍然属于粗放型的补充劳动力增长模式,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显示出二者之间存在非一致性特征。通过计算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弹性⑦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促进江苏经济与就业协调增长的路径

从上述分析的结果来看,江苏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在长期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据此提出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选择就业增长优先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鉴于江苏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以及资本短缺的资源禀赋状况,决定了应选择就业增长优先的经济增长模式。工业化进程中,既要重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也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合理有效的产业结构;既要发展资产规模大、集中度高、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特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从而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也要重视资本规模小、高度分散、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优惠的财税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必要的条件。不同的经济区域要注重结合自身优势来发展,苏南发达地区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苏北欠发达地区应通过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集约程度,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从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经营范围广,业务门路多,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和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应加快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提升服务业的比重,不断升级服务业结构。要继续鼓励传统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旅游、餐饮、商贸流通、家政等创业成本低、劳动力相对密集的行业发展;同时积极拓展社区服务、教育培训、设计咨询、健康和养老服务、农村服务、海洋服务和其他新兴产业等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采用非正规就业等灵活就业方式促进再就业。此外,加速发展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政府要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着力激活民间资本,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生产经营领域投资创业,推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大力引导和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一人创业、多人就业的乘数效应。

(三)坚持城乡统筹的就业发展方向。统筹城乡就业,将城市化、工业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紧密结合,大力推进二元经济就业的一体化。加快城市化进程,打破城乡壁垒,拆除或削弱农民非农就业的“进入障碍”,为剩余劳动力加快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提供大容量载体。鼓励各类非政府、非盈利的组织,包括城乡公共卫生机构以及社区服务组织等,扩大吸纳就业的渠道。调整就业方式,积极探讨弹性就业制、一工分做制等就业方式的可能性。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率。加强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和创业培训,改善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改进失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

注释:

①本部分所有数据来源为历年《江苏统计年鉴》,且按照当年价格计算。

②从t1到t2的年均增长率计算方法为:V=[(Vt2/Vt1)1/t2-t1-1]*100%。

③/system/2012/07/21

④此处年均增长率的计算方法同上。

⑤某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即该产业占GDp的比重除以该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实质上反映了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总平均劳动生产率之比。若比值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于总平均劳动生产率。

⑥1990年开始从业人员在《江苏统计年鉴》中为推算数。

⑦就业弹性系数是研究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数量关系的函数,是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就业弹性系数的经济函义:经济每增长1%,就业能增长多少个百分点。其计算公式为: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除以经济增长率。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郭存芝,杜延军,李春吉.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eviews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邵夫林,潘志昂,杨道建,等.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偏离研究[J].特区经济,2012,7.

[4]王忠平,史常亮.江苏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

[5]徐现祥,舒元.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结构效应.世界经济[m].复旦大学出版社.

经济就业方向篇6

[关键词]产业经济;分散化;均衡化;市场;国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048

1深圳众多企业迁出发出了重要信息

近日,深圳市市长许勤透露,近期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

许勤是2016年5月29日在广州举行的“从都国际论坛”上做出上述表示的。因此前网上出现不少华为、中兴将离开深圳的传言,许勤公开澄清,华为、中兴都不会离开深圳。

许勤表示,他注意到近期互联网上一些有关华为、中兴要离开深圳的传言,这些传言不属实,华为刚向深圳市政府提交发展规划,完全没有撤出深圳的计划。“中兴永远会在深圳”,许勤针对网上有关“中兴跑了”的言论特别向《环球时报》记者强调,中兴、华为等企业不仅为深圳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更是深圳对口支援广东东部地区发展计划的一部分,中兴正将手机具体生产装配业务转移至位于粤东的河源市。

许勤还表示,尽管近期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但深圳市政府正在大力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圳用于研发的经费已占到GDp的4%,未来还会持续增加。

虽然,在深圳这种情况是各级政府部门不愿意看到的,也带来当地管理部门的许多难题,但从整个国家来看,这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值得高度观注的产业经济发展分散化和均衡化的信息。

2从集中化和非均衡化走向分散化和均衡化体现了市场的力量在我们国家以往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集中化和非均衡化几乎是唯一不变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的集中,典型的表现在地域的集中,常常一个企业集中在一个城市中,土地、劳力、技术、资金、信息等集中在一个区域空间内。如果多个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空间内,其结果是大大加重城市病的发展,使得一个城市的各种功能承担着超负荷压力,使得城市的各种生存问题层出不穷。以土地房屋价格为例,目前国家的“北上广深”直上云霄,不仅让很多居民消受不了,也使企业的生产活动承受不了。于是很多务工的人员由于收入有限,不愿意进入这些大的集中的城市,这就出现用工荒了。同样,许多企业由于成本的大幅提高,利润空间的大大压缩,也不得不考虑离开集中的城市。这就是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走向分散化和均衡化发展的前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家经济政策的计划安排,在计划经济年代着重考虑全国原有的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国家计划重点布局方面的因素,后来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也主要依靠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与推动。这样产业经济的发展就明确表现出集中化与不均衡化的发展模式,所谓的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大型一线城市等)就越来越集中发达,落后地区(中西部中小城市)差距就越来越远。但是,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在真正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国家的政策最终是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国家的政策只能在市场经济规律以内发挥作用。如果国家经济政策超越了市场经济规律,那么市场经济将遭到破坏,经济的发展就会变得不正常,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基本确立,经济发展正朝向健康的方向前进。这种健康性在今天似乎已经初见端倪。如今深圳15万家企业要迁出正是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表现,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这种市场作用对于国家经济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和有关地方政府千万不要去干预它,要尊重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经营发展的主动性与自。

3从集中化和非均衡化走向分散化和均衡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始终在经济发展中起到永恒的作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得越完善,这些规律就表现得越充分。在这些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然对其内部的资源要素进行科学的配置,以最为经济的配置方案去实现最大企业利益。企业的迁移就是这种资源配置的一种方案选择。这种选择使得产业经济向着分散化和均衡化方向发展,而这种发展正是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所需要的结果。

国家自从1994年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过长时间的市场培育努力,特别是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专注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与市场环境条件的建设。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使得市场经济中各主体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履行自己的合法权利和义务。市场环境条件的建设尤以交通条件建设成绩最突出。到目前为止,国家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络的建设使得南北东西经济交往的空间差距相对越来越小,经济活动受交通瓶颈制约的情况已大大改观。特别是当今互联网络的全面普及,使得信息来源与经济交往更失去时空的差异,不光是全国甚至是全世界都近在咫尺。于是产业经济发展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宽阔。产业经济从发达地区向那些落后地区发展成为可能,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发展成为可能,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发展成为可能。产业经济的这种发展趋势必然致使其产业布局在不同地域空间上的分散,其经济总量在不同地域上的均衡。

4从集中化和非均衡化走向分散化和均衡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总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总目标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这种共同富裕要想达到,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其过程是复杂的、时间经历是长久的、实现形式或方式是多样化的。近些年来,国家十分重视达到总目标的经济总战略的设计规划,如城市群、城市圈、经济试验区、经济带等经济总体发展概念的提出与实施,其本质就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分散,经济拥有量的区域均衡。如果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没有实现分散化和均衡化,那么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就根本不可能实现。人为的拆东墙补西墙,劫富济贫,只能起到短暂的效果,不能调动达到富裕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反而会挫伤人们创造价值的内在动力与积极性。所谓产业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产业扶贫如果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分散化与均衡化趋势相结合,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市场的力量发挥作用,使得产业经济发展出现分散化和均衡化的趋势,对于国家经济总目标的实现是十分有利的。它像一股浩荡的东风吹向全国各地,这种趋势必将惠及整个国家和人民。第一方面,产业经济的这种变化是市场力量所致,是无形的手在推动,不需要国家任何部门或机构付出精力与成本,也不需要国家任何部门或机构承担风险;第二方面,产业的迁移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行为,是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自主性的表现,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根本体现,是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这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地、健康地、更好地向前发展;第三方面,产业的迁移不仅在企业本身实现了生产经营要素的最有利配置使得企业自身活动正常有序,而且在不同区域间促进了经济量的变化,使得迁入区域的经济量水平提高,从而也就有力地促进了迁入区域的经济发展。如果这种迁移现象是广泛的、大量的,不仅仅局限于深圳,那么,它将有力地推动国家整个经济发展战略向前走,并且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当然可能有人会担心,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大量企业的迁出,会减少当地的经济总量。诚然,在某个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但从长远来看,这不会是永久性的。迁出城市本来经济就比较发达,其自身的经济基础与优势也肯定是有的,迁出的企业并不是所有的企业。而事实上有些企业还是适合在大城市发展的,如那些“高、精、尖”的企业,那些高端服务业等。不过这种企业迁出的现象正好促使当地思考与布局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工程,以让城市在新的起点上更加高效和快速地向前发展。这样一来,它的经济总量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这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所要求的。

5因势利导促进和保证产业经济发展的分散化和均衡化众多企业从一个或几个大城市迁出,当地政府及管理部门不要感到惊慌,也不要感到大为失意;从整个国家来看也不要感到怪异和紧张。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这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表现,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是一种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现象,是一种大好事。因此,无论是当地城市还是整个国家都要充分认识到它的本质所在,认识到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要正确面对这种变化,正确处理这种变化,有效维护这种变化,主动服务这种变化,超前谋划这种变化,大力优化这种变化。

51统一认识应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分散化和均衡化

任何时候都要通过现象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本质。深圳15万家企业的迁出这个现象其真正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作用表现,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分散化和均衡化。掌握了这个本质以后,我们的认识就能够保持正确的状态。因此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这种迁出是正常的、合理的、有益的。有了这种认识后才能有应对这种变化的心理准备和思想起点,在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管理活动实践方面科学创新,以至于把经济这盘棋下得更大更好。

52超前谋划大力优化产业经济的分散化和均衡化

既然这种迁出是市场的必然,是一种有益现象,那么如何才能让其更加有效呢?这才是面对企业迁移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对于迁出企业来说,应该迁向何处最好呢?对于迁出城市来说,哪些企业适合迁出呢?回答出这两个问题以后,企业迁移的有效性就能够得到保证了。

对于迁出城市而言,事先要根据这种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合理定位经济发展方向,考虑产业经济结构质量,培植产业经济竞争力,推动产业经济腾飞,是谋划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以此来处理企业的去与留,在企业的去留之间实现当地的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前景的广阔。

对于迁入城市而言,事先也要根据产业经济这种发展变化趋势合理定位本地经济发展地位,发挥市场资源特点与优势,改善产业经济结构,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保护自然与生态,着眼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谋划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以此来处理外地企业的迁入,在迁入的选择当中确保经济的更快、更好、可持续发展。

有了迁出城市和迁入城市的科学化谋划,加上企业迁移的科学化决策,最终的迁移的效果就会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而使得产业经济的分散化与均衡化达到最优化。最优化的结果是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3协调一致努力服务产业经济的分散化和均衡化

企业的迁出与迁入过程不仅涉及企业自身的许多工作环节与流程,还涉及相关迁出城市与迁入城市之行政管理的许多工作环节和流程。相关城市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忱的态度及高效的办事效率为相关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周到的、便利的服务,包括土地的拍卖、征用,房产的处置,资质的变更等方面,都要做到让所有企业在迁移过程中减少成本和精力,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所以,不管是迁出城市还是迁入城市,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都要事先在内部协调一致,统一思想认识,厘清工作思路,明确办事原则,简化办事程序,互相配合,顺畅高效,让企业所办事项都能够满意办结。

54全面把握合理促进产业经济的分散化和均衡化

深圳一地的企业的迁出现象,很可能会演化为全国许多大城市的企业迁出现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产业经济发展的分散化和均衡化就不只是局部地方的问题了,它将涉及全国经济发展的统一协调问题。这些愿意迁出的企业迁向何处?又有哪些地方愿意接收?国家对这种迁移有什么态度或政策?在迁移过程中遇到问题又如何解决?等等,这些问题是企业迁移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企业迁移也就不可能获得最佳市场效果,而对于国家整体来说也不会起到最理想的效果。因此,从国家层面一定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合理引导、政策鼓励,尽可能使企业的市场行为与国家的管理行为不谋而合,使产业经济发展的分散化和均衡化过程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均衡化,从而逐步缩小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普遍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因此,国家要有效掌握全国大城市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发展趋势,同时要明确待发展地区的经济需求与市场资源,可以通过企业迁移指南、实施有关民生企业迁移补贴、给予迁入城市或地区一定的经济特殊政策等手段,让企业迁移顺利、顺心,让产业经济发展分散化和均衡化规范、有序,让全国经济一盘棋下得更稳、更好。

6总结与结论

深圳15万家企业的迁出,从经济角度来看,它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于产业经济活动的突出表现,是市场规律作用于产业经济发展走向分散化和均衡化的前兆,是局部经济向更加广泛的区域辐射的有效形式,是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均衡的有效推力。面对产业经济这种分散化和均衡化发展时代的即将来临,我们尤其应该从全局经济管理的角度加以深刻认识,不能错判形势,不能坐失良机。无论是城市地域还是国家整体都要预先谋划,适时跟进,全面把握,有力促进,使产业经济发展的分散化和均衡化逐步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普遍模式,使其对我国国家经济目标的实现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也使得各种企业自身在分散化和均衡化过程中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长茂中国经济的新动力结构[J].中国商贸,2008(10)

经济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发展;服务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23-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新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它关系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z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如何使发展又好又快的问题。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及内涵

“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个新概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规范的定义。但就提出这个概念的要求看,它应当比经济增长方式涉及面更广,含义更深刻。“经济发展方式”不但包括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包括降低消耗、改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以及经济社会自然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各方面。其实质在于全面地追求和实现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的协调。也就是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 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积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

大力发展服务业,必须对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有清晰认识,其作用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

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定结构质态下,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是有限的,是有其内在规定性的,只有经济结构质态的不断高级化,才能保证经济规模的可持续扩张。产业结构高级化,即从低级向高级过渡是一个有序的变动过程,具体来说,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增加,并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②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动,即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演进;③对生产资源的加工度的深化或附加值的提高,即从采掘业向原料工业再向高加工工业的演变。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合理的产业结构会促进经济增长,否则,如果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会阻碍经济增长。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越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也就越快。

2.1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产业结构的重要标志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程度相联系,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必然发生变化,需求结构的调整就会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需求变动的规律来看,一般是从满足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过渡到“享受需要”,最后上升到“发展需要”。因此,要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求水平,产业结构就需要不断调整。三个需要层次分别是由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满足的。有关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路径是:由“一、二、三”发展为“二、三、一”,然后再演变成“三、二、一”。其中“一、二、三”是农业社会阶段,第一产业即农业主导经济,其比重最高,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比重最低;“二、三、一”是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部门,其比重最高,服务业次之,农业地位下降;“三、二、一”是服务社会发展阶段,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通常是在工业化后期就已超过工业比重,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已高达70%以上。

2.2 服务业在协调产业间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割裂了产业间甚至是生产环节间的自然联系,服务业在协调这些产业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内容,服务业能够使工农业生产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例如,市场调查与咨询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指明了方向,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②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服务增进了工农业的知识积累,如工艺设计等生产服务提升了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2.3 服务业通过促进科技发展与应用来优化产业结构

①科技创新部门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改变生产面貌、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质量,科技进步还会生成新的产业群,从而直接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②服务业发展的知识化趋势,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使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成为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领先产业。③由于服务业在产业间前向、后向联系广泛,促进了科技的应用与扩散。

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一个国家工业化进展到一定程度时,通常是工业化加速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动最为剧烈。在这期间,工业比重急速上升并达到峰值,而后因需求制约而产生增长障碍,即经济发展依靠工业增长会随着工业产品市场的饱和而面临着种种局限,市场需求的制约使工业增长的空间受到限制,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服务领域的需求和消费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这推动着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如果在这种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适时、适当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将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此外,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密切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经济就业方向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对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强劲,知识在经济和信息网络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我国已经加入了wto,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已使我们有了紧迫感。然而知识经济的兴起虽然是不可多得的机遇,但更为严峻的是挑战。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使审计的环境发生变化。审计作为综合的财政经济监督部门、经济卫士,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审计工作也应与时俱进,着眼未来,当好市场经济的卫士。

一、要提高审计人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树立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全新观念知识经济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科技,谁就能在历史的发展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和过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加入了wto,形势更加紧迫,与国际接轨后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多重挑战。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同样对审计战线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审计人员必须提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才能迎接挑战,变挑战为机遇。同时要树立面向知识经济的全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审计模式和方法。

二、更新审计监督观念,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向知识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审计监督对于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肩负着监督和服务的重任。我国面临着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跟上知识化进程的双重挑战。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我们提供的难得的机遇,都为我们赶上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奠定了基础。因此,审计监督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中起着推动作用。

其一,审计监督重点要实现重有形资产的审计到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并重的方向转变。知识经济中,知识和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要素。传统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对生产经营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知识经济则对知识、智力、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起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的比重大大增长,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越来越重要,形成了以无形资产为主导型的企业资产结构。因此,审计监督应通过监督重点的转变,为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反馈信息,促进企业重视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知识经济创造环境条件,以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其二,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引导并要发挥好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作用,通过高层次的监督和服务,推动企业不断进步,提高技术含量,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以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其三,加强对高新科技企业的审计监督,促进其快速增长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问题,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监督力度,及时遏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消极因素。

三、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创新审计机制,转变审计监督方式和手段知识经济作为信息经济使经济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成为可能;知识经济作为数字经济使人类穿越时间和空间进行通信的能力显著提高;知识经济作为虚拟经济使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到媒体世界,出现了种种虚拟经济实体,尤其是远距离的多主体的虚拟合作等。这将改变经济的新陈代谢、机构的类型以及经济行为本身;知识经济作为网络经济使国际互联网早已经将供应商、顾客、相关竞争者连在了一起,也使企业经济活动整合化、管理结构合理化等等。可见,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审计的方式和手段乃至审计理论等产生重大变化,转向网络化。如:一是审计目标已由揭露会计资料的错弊,转向指出其根源与后果的多元化目标发展;二是就地审计等方式将逐步消失,审计人员不再局限于到被审计单位实地审计。通过网络,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事后审计方式已逐渐被适时审计所代替。三是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传统审计中最为重视的会计系统提供审计线索的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活动,审计的重点也由原来的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转向了系统分析过程。因而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显然大有用武之地,而且可能是惟一的选择。审计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将是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国审计网络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我们在审计实践上,新的审计程序、审计方式、审计方法已逐步形成,从而可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构成新的审计运行机制体系,重塑审计理论框架,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另外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也推动着审计学把一系列新问题列为自己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何确立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方式,界定审计范围,进行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如何制定审计的评价标准;如何搜集审计证据;如何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发挥审计组织机构的作用;如何完善审计网络体系;如何防范审计风险等等。

经济就业方向篇9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一直是各行各业高度关注的话题,也是我国大力提倡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低碳经济主要贯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能源开发等方式,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减少对废弃的排放,从而达到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的目的。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保护人类现在所处的环境,也能够使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还能促进新能源的开发。所以说,低碳经济也适合应用于房地产行业中。

   二、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产生的影响

   (1)低碳经济会使房地产的成本增加。由于我国的技术水平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导致我国的低碳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低碳技术,就会使房地产的生产成本有所增加。房地产开展技术研发工作时,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低碳经济主要是将原有的传统能源用新能源来代替,但新能源会增加成本投入,在房地产经济管理中使用新能源,会使房地产企业投入的成本增加。但就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规模来看,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以小型企业为主,没有能力进行较大力度的资金投入,这就给低碳房地产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低碳经济会使房价升温。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在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运用新技术和新能源,这就会变相增加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支出。某些使用低碳材料的建筑,会借着低碳的名义来抬高房地产的价格。而消费者普遍认为,只有高质量的房屋,才会具有较高的售价,这就使房屋的价格在无形中有了升温的趋势。而这种情况,会使得部分消费能力较低的人群,无法承受房地产升温带来的压力,从而降低了一部分人群购买房屋的欲望,不利于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发展。

   (3)低碳经济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在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木材和煤炭,这样就会使能耗总量有所增加,从而使房地产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从房地产发展的情况来看,要想使房地产行业越来越好,必须有雄厚的能源做保障,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能源支持受到了限制,也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这样不仅会使房地产发展在较大范围内受到影响,也会影响到房地产经济的整体情况。

   三、低碳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措施

   (1)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来约束房地产行业的碳排放。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房地产行业也在飞速的发展,要想使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能够更加健康,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有关房地产的法律体系,这样才能促进房地产事业的健康发展。从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我国在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有效的监督房地产行业。要想使房地产行业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就应该对房地产行业中存在的高耗能和高排放问题进行控制,并严厉惩处超过国家规定和标准的房地产企业,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能够在低碳经济下健康发展。

   (2)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低碳经济背景下,要求房地产企业必须使用最新的技术和环保材料,这就会使房地产的投资成本增加。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做好成本控制工作,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在控制成本的过程中,应该按照最优化的原则来选取房地产的材料和相应的技术,尽量选用低碳环保和低能耗的材料,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最好能够保证最低的排放量。由于低碳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要用到价格较高的新型材料,所以应该准确合理的统计所需要的材料,避免出现资源和资金浪费的现象,并严格执行成本控制制度。

   (3)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立和完善房地产经济的管理机制。虽然房地产市场日益壮大,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的要求下,如果只依靠行政政策管理,很难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针对房地产低碳化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增加对房地产行业的干预,建立和完善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有关机制,让房地产行业真正走上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做好房地产长期目标的规划。在我国政治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也在随着变化。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必须将低能耗和低排放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国家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形态进行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并在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宏观指导,这样才能使房地产行业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稳步发展,也能保证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避免受到低碳经济影响而导致房地产行业出现经济下滑的情况。

   (5)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房地产经济的财税政策进行合理调整。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只有相应的增加资金投入,才能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这种情况对于靠贷款来发展的房地产企业来说,给自身带来了较大的投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应该采取适当的财税政策,来促进房地产行业向低碳方向发展。对于能耗比较高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国家可以相应的征收污染税,这样就能促使这些房地产企业向低碳方向发展;还可以采用降低部分税收和合理增加补贴的方式对房地产行业向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这样也能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向低碳经济的方向迈进。

经济就业方向篇10

关键词学生需求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1以学生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学生自身的需求

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为导向进行改革。现在大部分西方经济学教学任采取灌输式的方法,学生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虽说能掌握理论知识,却不能使学生很好地运用学到的知识。我们应该注重学生自身的需求,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激发出无限潜能的目的。

1.2提高西方经济学教育水平的需要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不断完善,企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前僵硬的、保守的会计方式,已经无法追上时代的步伐。我国西方经济学教育水平继续提高,实现西方经济学教育水平在基础理论、执行程序等方面的巨大改变,将企业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其利益进行分析讲解。

2以学生为导向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2.1提高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师的水平的方法

就目前而言,有许多高校西方经济学专业会计师跟不上社会的进步,不能及时更新所学知识,西方经济学教师之中那些取得教师资格、参与企业工作的并不多,那么要求他们培养出大批综合性西方经济学会计师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需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校西方经济学会计教师,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西方经济学学员。那么,作为学校,应该主动联系主管会计的当地财政部门组织西方经济学教师参加西方经济学专业技能培训,依据各项新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理论基础、操作指南,并结合相关案例,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西方经济学教师的能力。或者招聘一些优秀的具有扎实西方经济学基础的企业会计师,参与到西方经济会计教学之中。

收集模拟教学资料采用会计模拟教学思路。西方经济学教师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实际情况自己设计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料,或由校企合作直接从企业获取实训资料。可以教给西方经济学学员基础的知识,也可以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各项操作基础。西方经济学教师积极组织西方经济学课教学,学生参与其中,在模拟操作过程中教给学生各种西方经济学有用的东西,从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装订凭证,到登记日记账、明细分类账等具体账簿,再到编制报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许多小组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进行演练,经过多次的分项目练习后,再进行综合的模拟。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2.2尝试各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注重务实性,它需要我们在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时尝试各种教学方法。首先,依据学生需求,结合就业需要,进行西方经济学内容的调整,使单一静态的期末考试变为复合动态的检测。其次,利用现代化各种教学手段和各种现代化的装备,从而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率。建立与完善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体系,装配会计电算化教学实验机房,安装适应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会计软件。教师也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公司获取实践工作中的资料数据,获得实训资料,更好地教给学生。

2.3注重西方经济学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学生需求倾斜,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进一步保证西方经济学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就业需要,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都是十分完美的,所以必须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会计职业道德观。这就需要会计学生不仅要不断努力学习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以及本职业的技术,提高从业执法水平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2)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教西方经济学知识时应该由理论联系到实际,才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处理事情,此外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着重点。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传授理论知识,并结合一定的案例,从实际出发做出正确的决策,让会计人员明白有些东西是可以自己做主决定,但是有些事情必须按照规定办事,不能逾越。

3总结

在国家全面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西方经济教学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满足学生就业等需求,本文就以学生为导向的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剖析,希望能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武斐婕.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25):151-153.

[2]徐敏丽,杨帆.以"学生为中心"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5):167-168.

[3]付秀芸.逆向教学设计在发展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04(15).

[4]李生京.谈《西方经济学》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J].技术与教育,2004,12,15:65-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