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强化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2:26

管理学强化方式篇1

关键词:正强化;学校管理方式;教师积极性

教师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资源,任何一所学校的质量、效益、目标都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而实现的,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如何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学校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笔者决定在学校管理中采用正强化管理方式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一、正强化概念的界定与研究价值

1.正强化概念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所倡导的。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在心理学中,正强化的原理常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努力地学习与工作,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2.研究价值

自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的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们以不同角度研究怎样激励人的问题以来,世界上存在着多种激励理论。其实,激励乃是引起行为的一种刺激,一种手段。而强化是心理学术语,指通过外力干预某种刺激与行为的联系。按其作用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积极的强化,是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或奖励,使之巩固和保持,这里说的强化是正强化。美国学者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行为是对于没有满足的需要的追求。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而最高层次的需要证明了人都有实现自我才能,发挥自己潜能的需要。当今社会,人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自主精神高度觉醒,大大增强,强化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十分适用。

二、正强化管理方式在学校中的实践

(一)改善条件,带动教师

最初,学校教室的桌椅和教师办公桌椅都是老式的木制桌椅,墙皮已经脱落,学校的办公室经常是空荡无人。为了给师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首先从改善办学条件入手,重新改造了实验室和学生的教室,更换了教师的办公桌椅和学生的桌椅。改造了教学楼的大门及正厅,实现了班班通。

学校装饰了教学楼、院墙,体现了科技特色。整个环境的改造历时近两个月,可以说每周一个变化,每周都给教师们带来了惊喜,办学条件的改善给教师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确立目标,激励教师

一所学校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个明确而又符合学校实际的、又能被教师认同的办学目标。在确立学校目标时,组织全体教师对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生源状况等方面进行了Swot分析,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确立了坚持“精细促质量,特色创品牌”的基本工作思路。确立了“关爱、赏识每一位师生,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的办学理念和创建“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有特色”办学目标以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和国际人才”的培养目标。

过去,管理者们总是担心教师不愿参与学校的管理。但是,如果你和教师真正坐在一起时,就会发现教师们其实非常愿意参与学校的管理。

学校每年都会与教师在一起进行Swot分析,重新解读学校的办学目标,开展“畅想学校未来”等主题活动,其实教师们对学校未来的描绘,可能十年的时间也实现不了。但笔者认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描绘蓝图这一过程中,又一次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调整心态,关爱教师

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迈进的时候,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从而影响教师的心情。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跟教师的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工作中要积极调整教师的心态,学校专门做了一次主题为《拥有积极的心态》的讲座。

当然,一次讲座,一次活动,不能真正做到转变教师的心态,对于心态的调整,学校贯穿于整个教师管理之中,例如,每学期都进行有关心态调整的讲座,观看李践的《心态管理》和翟鸿的《高品质沟通――喜悦心》《教师的沟通艺术》等讲座。开展《激发潜能、凝聚团队》《换一双眼睛看世界》拓展训练等活动,在每个办公室你都会看到这样一段话: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

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

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

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教师们认识到:如果一味地抱怨不如意或盲目地追求未来的所谓的理想工作和生活,那么他们将错失今天的美好生活,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现实世界无法改变怎么办?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一切就可以变得不一样!把握今天、把握此刻,快乐每一天是最重要的。

(四)运用赏识,调动教师

有感于《学记》中这样一句话:不兴其艺,不能乐学。由此也让笔者联想到:不兴其艺,不能乐“教”,教师们不能乐教,又何谈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工作中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教师,把师生的价值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

1.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建立骨干教师跟踪培训纪实,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评优评先优先考虑。

2.对中等教师的培养

虽然骨干教师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发展与提高,但是那些可以打70分的中等教师也是学校的主力军,一般占学校人数的70%,他们自认天资不够聪明,却有着一股努力向上的尽头。所以,学校也积极为这些中等教师创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积极努力找出他们的优点。

3.对尚需努力的教师的培养

对于优秀教师很容易就能做到赏识他,可是对于那些尚需努力的教师,把赏识的目光投向他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往往这些教师更需要学校赏识。

在对教师的培养中,让每一位教师跟自己比,帮助教师实现自己完美的人生。

(五)关注成长,引领教师

1.引领教师学习,做有思想的教师

(1)把培训作为一种福利。学校每年投入金额五万余元,分别派教师到北京、武汉、山东、重庆、大连、丹东、铁岭、锦州等地学习,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教师培训以及省市区教研室组织的各学科培训、教师大比武等活动。参与培训学习的人达到100%。

(2)积极组织校本培训。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两种方式。集中学习:聘请专家为学校做《教师的沟通艺术》等讲座,每学期结合学校实际找出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讲座,如,《确立目标,追求卓越》《关注细节、提升质量》《精细化管理》《感受教育的幸福》等。分散学习:搜集大量资料让教师在网上阅读,并写出心得体会。

(3)开展读书论坛活动――“推荐一本好书给我的伙伴”,倡导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学校给每位教师购买了《不生病的智慧》《把信送给加西亚》《细节决定成败》《没有音乐照样跳舞》《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书籍,教师们享受着阅读的快乐和精神的愉悦,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己。

2.引领教师研究,做学者型教师

优秀教师往往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的教师。学校教师参与课题实验达100%,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研究和探讨如何解决教学常出现的共性问题,定期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

3.引领教师实践,做幸福的成功者

学习、研究的目的是将书本上学到的理念结合实际工作落实到实践中,转变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到学以致用。而且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包括校长、副校长和主任)深入教学第一线每周兼课2~3节,听评课2~8节。

4.引领教师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在工作中,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以年组或学科组为单位进行考核评价,突出集体的力量,组内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另外,学校利用教师节把全体教师组织起来,集体过生日,大家在大大的蛋糕面前,切蛋糕、分蛋糕、脸上粘满了蛋糕,也“粘满了”快乐。

在野外拓展训练中,对教师进行了信任背摔、无轨电车、穿越电网、同心圆、解锁游戏等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每项活动之后,每位教师都要谈谈在这项活动中,你充当的角色以及给自己的启思,并结合工作谈谈今后应如何与同事合作。

5.引领教师反思,在反思中得到提升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学校要求教师学会在观察中反思,在读书中反思,在科研中反思。

三、彰显成果,促进发展

(1)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学校仅一年里获得市优秀课4节,全国优秀电教课一节。全国优秀班会一节,全国语文实验优秀课二节。董玉教师获省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学生在市级以上的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达600人次。

(2)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断地提升,位居大东区前列,并成为了大东区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学校还获得大东区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体卫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3)科技特色建设成果显著,而且被社会、家长认可。2010年,学校有40幅科幻画作品获省科幻画一二三等奖。学校连续十二年开展的科学实践活动分别获全国科技创新大奖赛一、二等奖,获奖之多为辽宁省之最。

学校的机器人小组连续四年在辽宁省机器人大赛上获金奖。代表辽宁队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了冠军,直接获得了参加国际机器人大赛资格。2008年,学校还成功举办了“辽沈二校杯”七巧板大赛,学校获得了辽宁省首批科技示范校、沈阳市首批科技特色学校、大东区首批特色学校等殊荣。2009年学校成为部级科技示范校,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颁奖。

(4)学校的声誉在不断提高,生源逐年增加,而且吸引了美国、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外籍学生和海外华侨的子女来校读书。沈阳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和教育频道对学校进行了采访。《沈阳日报》《沈阳晚报》也多次对学校进行了报导。

总之,正强化管理在学校实施后,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教师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反思

其实,教育是一种使教师和学生都完善的事业,是一项要唤醒人的职业,而唤醒人是需要时间,需要过程的,所以说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慢的艺术,来不得半点的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正强化管理方式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可能见效要慢一些,不会像用强制手段要求教师必须怎样做,见效快,但却是从内到外的整体改变。这种管理方式充满了对教师的民主与尊重,充满了对教师的赏识与唤醒。

当然,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师队伍素质还参差不齐。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素质的提高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需要学校继续努力去做。

[参考文献]

[1](英)罗莎林德.李瓦西.校本管理分析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胡惠闵.校本管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管理学强化方式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95-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也存在滑坡的现象。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高职院校培养对象、培养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没能与时俱进,管理模式跟不上现实发展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时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大学生的管理。但大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理念是否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变化发展的潮流,值得研究与探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仍是学校党、政、团领导,大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处)和系部的党、团组织共管,辅导员、班主任具体负责的这种几十年没有太大变化的管理模式。这种层级式管理方式的主要优势是可以通过严密的组织、制度和手段,确保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管理目标实现,增强组织管理的可靠性和可预测性。但这种管理方式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方式和程序僵化,缺乏灵活性,不仅严重地影响管理效率,形成层级间的脱节和管理人员的“铁路警察”各自为政的行为,也会使管理主客体都存在着防御性心理和主客体之间的不信任态度。

2.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方式不够得力

层级管理模式强调以“规章制度为中心”,重“管”轻“理”。管理双方以职责和服从为保证管理有效性的方式,加强检查和督促是最重要的管理手段。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特点,这种方式导致管理者把太多的关注放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如何矫正大学生的不符合规章制度的行为上,管理对象则把关注点更多放在循规蹈矩和如何规避触规行为受到惩罚上面。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大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主任、辅导员,甚至学生干部把管理的侧重点放在警示、检查、监督学生不违纪、不愈矩和惩戒违规上面。这种为“管住”的管理,缺少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管得住的只是学生不出事、不违纪,这种做法早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也不适应现代大学生心理和思想的需求,这种硬邦邦的他律的管理方式管得住大学生的人,管不住他们的心,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中一些素质不高的学生而言,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或许还会使他们更消积、阳奉阴违。

3.制度执行力不够强,管理效率不够高

为了加强学生管理,每个高校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也是这样。但是在执行这些制度的时候,各个学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落实不彻底的现象,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高职院校更是这样,现在高职院校招生就业的不景气,使得一些学校在制度的执行上,特别是在违规学生的处理上,更会留有“余地”和“空间”。比如某些行为,按学生管理条例已达处分的,学校却不按制度给予相应处理,或者“降级”处理。这种姑息或“变通”处理的做法,不一定会让这些学生“感激涕零”和“痛改前非”,反而会有可能让他们认为校纪校规只是虚设。这既大大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同时又给另一些自律性不强的学生产生了效仿的心理和机会。

二、管理模式改进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可能比本科院校有更大的难度,但只要领导重视、制度完善,目标明确,积极探索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努力开拓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就一定能,也一定会做好。

1.明确管理目标,完善管理制度

大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应该是让大学生成人成才,在高职院校,成人比成才更为重要。使其通过教育和管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教育和管理的首要目标。大学生仍然处在思想观念形成,优秀品格、良好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高职院校中在行为习惯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要比本科院校更多些,学校就更应通过教育和加强管理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意识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管理更要以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自理、自立的能力,能自觉地“以行养德,以行促学”为目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规章制度是任何管理都必须有的。规章制度即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也为被管理者自我约束、自我行省提供指南。规章制度的遵循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理解要遵守,不理解也要遵守,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刚性管理的前提。这种刚性管理对稳定校园环境,维护校园秩序是必要的、有效的。所以,通过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机制,规范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需的。有了规章制度就必须执行,执行规章制度具有严肃性。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应当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制度就会流于形式,失去制度的公信力和作用,甚至还会让一些不自觉的人更加有恃无恐。

2.加强素质教育,加强柔性管理

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还是以“管住”为目的的刚性管理模式为主。刚性管理具有不可抗拒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说教、压制,各种规章制度,目的是把学生管住。然而,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管理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自身状况、管理的实际效果等,都已证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仅仅有刚性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改变传统管理思维,引进更加人性化、更具人情味的柔性管理,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科学管理的必然。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影响力、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种重“理”的管理方法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

柔性管理是强调“自觉性”、以内在素质为基础的管理方法。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德行教育,是在高职院校实施柔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要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通过知识、技术的学习,理想信念的陶冶,提升大学生的内在素养;进行责任感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进行感恩教育,让大学生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感谢教师的谆谆教导,懂得感恩学校、社会,感恩自然,等等;总之,就是要通过素质教育和德行教育,加强大学生在科学技术、人文素养、业务知识、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培育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立足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绝对的刚性管理和绝对的柔性管理都是不可能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方式都是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管理方式。只不过是柔性管理更注重内在、着重心理情感方面,更注重的是感情投入、关心体贴、形象影响、心理沟通、激励尊重等,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在管理对象心目中形成深刻持久的影响,从而把管理者的心愿和组织的目标变为管理对象自觉的行动。这种方式具有明显的感彩,管理对象对于管理者的意志不仅认可、理解,而且容易以自觉行动去将它变为现实。柔性管理的有效性体现在双方心灵的“互动”上。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感情建立是靠相互间的理解、诚意和尊重;靠对管理目标的认同;靠人格魅力和至诚精神的“互动”,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心灵与思想,推动双方向着共同目标而努力行动。

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刚性管理,特别是制度规范都是对群体而言的,只考虑群体的普遍性,不可能考虑到每一个体的特殊性。而柔性管理方法就可以考虑到个体的特殊性,就可能用关注个体的“量身定制”的工作方法去解决矛盾、协调关系、理顺情绪、调动积极性。当然,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愿望来提供其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全部条件,每一个学生都给予“私人定制”的管理方法。但管理者至少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分成不同层次和要求,进行分类管理与指导。

3.完善管理体系,强化育人机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大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责任,也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现在,在高校中提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就蕴含着全体教职员工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责无旁贷。因此,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必须是全员参与,“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特别是教师和管理者更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参与大学生管理。

加强专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打铁须要自身硬”,提高这支专职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热心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是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最基本的保证。

“传道、授业、解惑”谓“老师”,学生管理也是教师的分内工作。要加强教师的管理意识,调动和激发教师管理学生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教师管理学生首先应该管理好课堂,要用严格规章制度来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而不是放任自流,这样才能做到教好书的同时育好人,这对高职院校来说,尤为重要。

学校的服务体系也是育人的重要部分。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从根本上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服务体系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素质高、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的、能真正在实处给教职工及学生解决困难,有这样服务体系的学校,定能为学校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安世遨,崔延强.对话管理:大学生管理新范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杨晓慧.大学生管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张作岭,宋立华.班级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陆小峰.高职院校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建设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4(26):51-54.

管理学强化方式篇3

当前高校学生宿管工作中存在思政教育薄弱的主要问题,加强宿管思政队伍建设和加强宿管制度建设外,还必须以宿管文化为先导,开展主题创建活动。在宿管中充分发挥学生“四自”功能,由此增强高校学生宿管工作的育人功能而提供基本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生;宿舍管理;思想政治;服务育人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娱乐和休息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思想最活跃、最外露的表现所在,学生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在各高校宿管已成为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想教育的延伸和课堂教学的扩展,宿舍是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做好宿舍管理工作,必须融入思政教育理念,不断增强宿管的育人功能。

一、目前宿管模式的类型综述

(一)综合管理模式

综合管理模式是相对应于行政管理体制而形成的一种宿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在高校体制改革前基本采用的模式,其适用范围很广,现在仍有较多高校采用这种模式。

行政管理体制是高校按集权管理体制来管理高校的一种管理体制。学校采用行政管理的方法,集中领导,分散管理。它是由后勤部门为在校学生提供住宿条件,由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管理制度及落实制度执行,住宿学生必须完全服从管理部门的安排,必要时管理部门会施行强制性手段,以保证学生宿舍的正常生活秩序。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宿管模式普遍表现为综合管理模式。

(二)自我管理模式

自我管理模式是相对于高校学生宿舍自我管理体制而形成的一种宿舍管理模式。这种宿管模式高度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及自治性,在当前环境下不能成为高校宿管的主要模式,只是宿舍管理模式的补充。自我管理体制是由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住宿条件,并配套设施设备,由住宿的学生自行选聘学生进行管理,成立管理机构,自行制定管理制度、考核及奖励办法等。对应于该种管理体制,形成了自我管理的宿舍管理模式。

(三)公寓化管理模式

公寓化管理模式是相对于企业化管理体制而形成的一种宿管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公寓由行政型向企业型转变,以现代企业制度来要求其经营、承担责任。这就形成了当前高校逐渐采用的宿管模式即公寓化管理模式。公寓化管理是近几年来在高校改革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形式是学生向学校交纳一定费用,学校负责统一购置设备及用品,并组织专人对宿舍进行管理,提供全面服务。

二、宿管问题及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视大学生宿舍只是居住及休息的场所,忽视其在教育塑人方面的重要功能。由于对大学生宿舍功能定位的单一,导致学生宿舍的生活配备过于简单,形成宿舍硬件不硬、软件不软的局面。除成立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的宿管模式外,其他模式均由多个部门对宿舍进行不同方位的管理,其权责不够集中,导致分散及推诿。就目前我校每栋宿舍配备的宿管员1-2人左右,且只能起着门卫作用,缺少“生活顾问”方面的管理人员,导致宿管员对学生在宿舍的生活真实状态缺少全面掌握,学生也因此很难寻求到帮助。此外,“我国大学生宿舍的管理人员大多属于聘用的工人,其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培训,在宿舍管理工作中难免存在不足。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直接导致育人功能薄弱。思想政治教育本应是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学生宿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没有充分认识到宿舍管理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仅仅把学生宿管看作是一般的学生生活管理或后勤服务工作问题。加上受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宿管部门的部分同志甚至错误地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学生处和各学院的事,与他们无关,他们更多直接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更大的经济赢利,并没有真正把宿管放到高校整个教育管理系统工程中。

三、增强宿管工作育人功能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作为从事宿管干部,在工作中认识到学生宿管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与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所以,高校要注意提高对宿管工作育人功能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宿管思政队伍建设。要注意选派数量足够、政治素质高、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学管中心要注意加强对宿管员的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使宿管员在具体工作中能积极主动地承担部分思政工作。此外,要有计划地充实宿管员队伍,逐步吸收一些学历较高的人员或高校毕业生参与宿管工作,这有利于在宿管工作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除了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宿管思政队伍建设和加强宿管制度建设外,还必须以宿管文化为先导,加强舍区文化建设,优化舍区育人环境。“因为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导向、育人、凝聚和开发等功能,良好的宿舍文化将为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创造积极的文化氛围。”在宿舍的主要干道和墙壁等公共场所设立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名人名言及警句格言标语牌,使舍区环境实现最大程度的“人文化”,营造舍区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品质等方面均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学生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自律、自理、自省、自重与自我教育的整体氛围与风气,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范和形象。

总之,随着高校体制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部门理应逐渐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宿舍管理工作亦应逐步实行有偿服务。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鼓励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和谐的宿舍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创造和享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育学生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和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真正让宿舍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1]吴山,龙碧霞.试析我国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探讨[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3

[2]蒋思,程鹏.大学生宿舍管理6S理念[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

管理学强化方式篇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主法治进程的有序推进,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开放化、自由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在社会管理领域,一些与计划经济、“熟人社会”相适应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式逐步失效,行为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对新时期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社会各方面在法制的轨道上规范运行,这就需要构建新型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模式,同时实现社会管理手段的转型变革。具体到高校学生管理领域,高校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个人意识较强、文化素质较高等特点,对新事物新思想有很好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高校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和权利本位思想逐步增强,当前经常见诸媒体报端的大学生与学校对簿公堂的报道即是适例,这对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和模式提出挑战,运用何种手段来实现对高校学生的有效管理,新形势下高校与学生关系如何定位,是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一个亟待探索实践的紧迫时代课题。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和模式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通常采取绝对服从式的行政管理手段来管理学生,强调统一集中管理和学生绝对服从,学生处于被管理的“客体”地位。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权利意识、法制观念的强化,对这种传统学生管理方式提出异议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出现了实际抗争行动。为此,对高校传统学生管理方法和模式进行法制化改造具有其现实必要性。

一是提高依法治校水平的应有之义。依法治校是高校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实现依法治校,就是要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程序来管理学校各项事务,实现学校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依法治校必然要求学生管理走法制化道路,要将学生管理法制化放在依法治校这个整体中来思考、谋划和推进,以依法治校的整体成效来带动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有序推进,同时注重以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程度来提升依法治校纵深发展水平。

二是增强学生法制意识的重要途径。市场经济呼唤法治环境,要求市场经济参与主体遵守法律,自觉学法、用法、守法、尊法。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是严格遵守法律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终将走入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所以高校不仅要培养在校大学生将来立足社会所必需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有责任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通过实现学生管理的法制化,让学生参与法制化进程、感受法治的魅力,从而牢固树立起信仰法律、崇尚法治、坚守法治的坚定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理顺高校与学生关系的必然要求。法制具有明确性、规范性、长期性的特征。在高校和大学生的关系中,大学生是作为一方“主体”而存在,而非仅仅是被管理的“客体”,这与目前高校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相契合,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目的,以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为核心,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对学生能够自我管理的事务,提倡学生进行自治,对尚不具备自治条件或者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由学校管理的事务,由学校依法进行管理,明确划分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治的范围和界限,同时建立学校与学生协商式对话的沟通协商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切都需要发挥法制的作用。

三、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实现途径

学生管理法制化能否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各项具体的方法和举措。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突破,最终通过以点带面、以局部推动整体的方式实现学生管理的全面法制化。

(一)要健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高校规章制度

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必备前提,具体详细的高校规章制度为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提供了具体实现方式和详尽操作规程。目前我国已经制定的《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为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提供了重要遵循和依据,但仍不够完备,留有空白,如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权限、双方在发生纠纷时的地位及解决方式等未作明确规定,一些高校规章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还存在不一致甚至冲突(如规定对考试作弊者一律按退学处理),影响了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正确实施,给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带来影响和阻碍。

(二)要完善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方式方法

这需要完善保障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相关具体操作办法。如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在遭受学校侵害时,其在向学校表达异议、提出申诉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学校和学生在此中的权利和义务,提出异议和申诉的步骤、流程和程序等,需要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予以明示并保障严格执行;学生在向学校申诉后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时的进一步处理办法,如向教育行政主管提出申诉,向社会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向法院提讼等,此中的操作规程以及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也都需要作出明确规定,这有利于依法公正处理矛盾纠纷,维护高校及学生合法权益,体现法制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针对学生相对于学校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情况,可以建立若干法律咨询和服务机构,招募社会律师、法学院教师及相关专业学生担任志愿者,为学生提供法律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咨询服务,增强其救济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三)要强化学校和学生的法制意识

管理学强化方式篇5

关键词:管理方式柔性管理应用技巧提升方式

1柔性管理方式的特点和概述

柔性管理,即采取柔和的态度和手段,从本质上进行一种微型和相对稳定改变的一种方针政策,它的英文名称为“Softmanagement”。柔性管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的思维方式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转变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其中,线性思维一般具有历时性的特点,而非线性思维具有共时性的特点,即指同时转型的特征。

柔性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人性化”。在变化上,具有速度和反应灵敏、弹跳和弹性较强、跳跃式变化较平和等特点;在管理手段上,遵循创新性原则、主动创造的精神、灵敏的直觉性、较强控制性和平等性的特点。另外的,柔性管理的最主要能力不是行使发号施令的权利,而是依据人类的解放性自主的思维方式和平等的权力要求进行民主化的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手段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自身的潜力,使其管理方式更加深入民心。

2在大学教学中柔性管理的作用

将柔性管理运用在现今的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等。同样的,为了改善现有高校的管理方式,需要将原有的管理方式中存在不良现象进行改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好的心里辅导基础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1改善学生学习的态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从学生学习态度上来讲,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热情度,将柔性管理运用到平常的管理中去。教师通过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状态,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对学生的心态进行改善和调整,确保学生自身能够看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提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信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取柔性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提升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从教师管理手段上来讲,根据学校教师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手法,将柔性管理运用到管理中去。通过对长期的教师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总结,通过柔性化管理手段,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另外,将教学手段和手法和管理方法进行连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的调节自身心理因素,确定最佳最有效的教学教育方式。

最后,通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提升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想要的是什么,喜欢的是什么,专长是什么”等的问卷调查,都是让学生更好认识自己的措施和手段,为教师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向。同时,通过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和分析,确定最佳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手段。调查问卷形式的采用,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从本质上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积极性的学习心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亲近性

在高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是改善两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两者的沟通交流能够了解学生希望从教师的教育中学到什么,以及教师希望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柔性管理手段,融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并通过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相互沟通的方法,听取和接受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进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态度中,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亲近性。

3改善教学管理中的柔性化管理的应用措施

3.1改善学生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明

通过多媒体教育、创新能力和技术手段,在学生的观念上和思想上进行创新性改善。引导学生正确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明的观念,培养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行教学教育。通过柔性化的管理方式,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并有效的提高学生精神和思想文明。另外,柔性管理在日常学习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3.2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能力

在教学管理中,教师作为权威性的代表很难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为了使教师改变教师中权威的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需要采取民主化教学,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应该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基本现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挫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优点,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信心。

3.3教师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

学校在进行柔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管理。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增加学生的认可程度,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和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发挥、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肯定学生的付出和努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和荣誉感。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并选择性的采纳和满足学生的建议和要求。

总结

在高校教育中,柔性管理方式的提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人员教学的积极性、创新性、应变能力等,改善了高校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式,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意识。同样的,不能盲目的对管理进行过度柔性化的改善和管理,否则将会引起不必要的管理混乱。因此,在高校管理过程中,需要采取具有一定规范性目标的柔性化管理,刚柔并济,从本质上解决大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支持,提升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阮文杰,柔性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探讨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郑勇,论柔性管理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

管理学强化方式篇6

[关键词]人性化;班主任;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9-0127-01

班级管理是一项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工作,实施过程中管理对象是处于发展变化阶段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面对他们的心理、情感、理想、优点、缺点,任何伟大的德育理论都要与之水融才能有实效。所以,班主任工作必须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以“不变应万变”,采用“不变”的原则“变化”的方式。人性化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笔者较为推崇的一种管理模式。

一、人性化管理的原因:学生发展的需求和传统教学经验的积累

1.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是学生发展的需求

从成长角度来讲,高中时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班主任采取了正确的班级管理模式,那么就会使学生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健康成长,促进学生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在心理方面都能够健康发育,并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人性化的班级管理模式给予学生较为宽松的体验环境,使学生拥有更多探索自我的机会。

2.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经验的积累

以往的班级管理模式将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完全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情况下,学生和教师就出现了一种对立的状况,从而导致矛盾加深,管理失败。而人性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将学生作为管理中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心理状况以及思维方式,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从学生的角度来对班级进行管理的。

二、人性化管理的前提:营造温暖的班级氛围,用爱感染学生

叶圣陶曾说过:“犹如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一样,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内化的催化剂。班主任真正地尊重、理解、关心、支持、赏识每个学生,才能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感,使他们自觉地接受教育,从而使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班主任都要以平等的B度对待,从爱护和关心的角度出发。

“久熏幽兰人自香”,好的班级氛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强化效应。温暖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管理他人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也促进了听课纪律、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优化,学生自觉主动地在各方面约束自己,形成集体荣誉感,一个遵守纪律、学风浓厚、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逐渐形成。

三、人性化管理的关键: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管理班级

“班规大家定”,是进行自主管理班级的前提。学生自己参与班规制定,他们比较乐于遵守,自我管理意识也不断增强。赫尔巴特说:“要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班主任要坚强而温和地实施班级常规管理,这是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关键。“坚强”指抓紧管理,严在当严处,将管理的要求和目标贯彻到底;“温和”指本着学生易于接受的原则,采取的管理方式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使管理要求更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

在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下,班主任的管理难免会面临学生自主管理范围外的棘手问题,这个时候就更加要注重方法。以学生为本,要有容人之量,艺术地处理日常小事。学生难免犯错,我们当然要进行针对性的批评教育,但必须讲究批评艺术。孙子曰:“赠人以言,重于珠宝;伤人以言,重于剑戟。”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挨批评已是家常便饭;有些学生本打算在新学期有所作为,却一时犯错挨批,可能自暴自弃或形成逆反心理。宽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教育者的宽容会使学生有深刻感悟,才是真正的教育诗篇。学生有时难免情绪过激,做出不当的行为。笔者往往把它暂放一边,等待学生情绪稳定,开始自省缘由再与他沟通,一时的宽容会使学生认识错误的心态更加端正,沟通也会事半功倍。

四、人性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发展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管理学强化方式篇7

海尔强势文化的构造

青岛,背靠齐鲁,面向大海。大道行远。自张瑞敏执掌海尔起,他便以老子博大的水哲学,塑造着强势的海尔。老子之水,即是海尔之海,体现在张瑞敏著名的散文,《海尔是海》。以下是其内容片段:

“……海尔应像海,唯有海能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其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正因为如此,才有滚滚长江、浊浊黄河、涓涓细流,不惜百折千回,争先恐后,投奔而来。汇成碧波浩淼、万世不竭、无与伦比的壮观……”依据老子的思想,海尔要像水一样,以处下的低调求强势。海尔董事局大楼外立面,就是水哲学的象征。见图2。

图2海尔董事局大楼外立面,象征着老子的水哲学

张瑞敏曾讲过:“‘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就是谦虚谨慎向别人学习,最后成为天下第一。”所以,在它还是个亏损小厂的时候,就提出创国际名牌,并指出:“只要找准了路,就不怕路远。”在近29年的发展历程中,海尔高瞻远瞩,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强势文化。其主要构成是:(1)国际一流的基础管理文化;(2)国际领先的经营管理文化;(3)强势的跨文化合金。详见图3。

国际一流的基础管理文化

海尔创业伊始,即瞄准国际一流的基础管理,尤其是质量管理,引进并扎实贯彻从5S、tQC、到iSo9000的现场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oeC基础管理体系。其日清管理法,在海尔的世界各地分支普遍实施着。必须说明,海尔的境外文化建设从来就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配合经营管理推进而同步进行的。海尔基础管理模式,属于其制度文化的范畴,是海尔企业文化的重要要素。推广日清管理法,就是推广海尔文化。无论是在日本、美国,还是孟加拉国的职工,从心理上仰视和尊重海尔这不输于发达国家企业的管理模式。而且,海尔的基础管理是切实有效的。海尔意大利经营体负责人艾里克·卢西亚诺通过日清管理法使自己的管理工作井然有序,也提高了下属积极性和业绩,于是更加认可海尔的管理模式。他自豪地说:“我们的日清做得很不错。”(艾里克·卢西亚诺.艾里克:我们的日清做得很不错.海尔人.2012—06—13(2).)在推行基础管理过程中,必要时,从技术层面上再考虑所在国的文化特色,并有所调整,就完成了一项企业文化的境外建设。

国际领先的经营管理文化

在oeC基础上,海尔不断创新和升级经营管理模式,并于1998年开始持续进行流程再造。目前形成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得到世界一流商学院及著名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评价。著名管理大师加里·哈默认为:“即使在全球范围来看,海尔也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企业组织变革的先锋。”最令他感兴趣的是,“别的公司都致力于产品的研发,而海尔则在进行管理创新的研发”(价值观经营体.加里·哈默:张瑞敏是互联网时代Ceo的代表.海尔人.2013—02—20(1).)。这使得海尔在管理领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他还邀请张瑞敏为其新书《终极竞争》作序。张瑞敏还因海尔的管理模式创新和杰出的领导力而获得瑞士imD商学院的“imD管理思想领袖奖”“卡耐基卓越领导人奖”等。此类国际殊荣之多,不胜枚举。哈佛、沃顿等一流商学院纷纷研究海尔案例。这种国际领先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境外员工面前,自然会成为一种超越“发展中国家”的强势经营管理文化。“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就是海尔文化的代表。该模式的落地过程,也就是海尔文化建设的过程。既然是国际领先的经营管理模式,必然有其超越国界的适用性和魅力。据《中外管理》记者报道,在谈及员工们感兴趣和认同的海尔企业文化时,包括海尔亚科雅(aQUa)销售株式会社社长中川喜之在内的很多日籍员工,都提到了“人单合一”。虽然目前大家的理解程度还不尽一致,但基本意思和做法都十分清楚。“能将目标、评价、报酬和员工斗志紧密结合,真的很厉害”(孙春燕.杜镜国的文化融“心”术.中外管理,2013(4).)!在该模式的具体推进中,在跨文化管理的技术层面,海尔当然要根据日本文化采取特别的沟通方式及与在中国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变体,但其核心实质不会改变。而这种令人信服的、国际领先的强势经营管理模式是整个文化融合工作的前提。正如同我们信服“奥迪”车、才会接受“奥迪”车的中国版本车型。因为“奥迪”是个强势品牌。

强势跨文化合金

海尔是我国最早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之一。海尔从1984年诞生起,就在国际化坐标内打造着自己的文化性格。1984年年底,青岛电冰箱总厂和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签约引进当时亚洲第一条四星级电冰箱生产线,生产利勃海尔电冰箱;而后与日本公司合作,成立三菱重工海尔空调机(青岛)有限公司;后来又有了与美系企业合作的青岛海尔开利冷冻设备有限公司。海尔多次与美国管理顾问公司(如iBm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引进具有美国文化特色的管理模式。海尔曾经平均每1.5个工作日派出一名干部或职工到日本学习。海尔内部相当长的时间内学习日式管理,尤其是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管理和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张瑞敏是管理学之父(美)德鲁克理论的忠实学习者和实践者。他在学习和践行德鲁克理论的同时,也吸收了美国管理文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张瑞敏本人深厚的国学功底基础上,海尔自然形成了一个“中日德美”文化合金。见图4。日本是新兴制造业强国,德国则是老牌制造业强国,美国是当今最具创新能力的超级大国,中国是文化深厚并正在崛起的伟大国家。这个文化合金,当然是强势的。以这个文化底蕴面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海尔都会底气十足。该文化合金,是海尔整个强势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海尔文化的国学与传统文化因素

商务部、中央外宣办、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国资委、国家预防腐败局、全国工商联关于印发《中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中,特别提出了“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境外企业文化的要求。在这方面,海尔早已经先行一步。海尔文化中包含《老子》《易经》《论语》《孟子》《荀子》《管子》《孙子兵法》《资治通鉴》《六祖坛经》等国学经典的思想。其中《老子》和《易经》是海尔文化的主要思想底蕴。如前所述,《老子》的“上善若水”,就是“海尔是海”的文化底蕴。海尔以海的胸怀包容、融合境外文化。而海尔的创新则来自《易经》的“三易”:“变易、不易、简易。”海尔曾引用《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指出:“要把为库存生产的旧模式、部门与部门割裂的旧流程、不以客户为导向的旧机制等,统统逼到穷途末路,变出一片新天地。”海尔的创新,可以归纳为一个公式:创新=变化+速度。与此同时,海尔还针对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性的负面成分,如关系、面子、保守、不认真、不守规等进行了坚决和有效的文化改造(葛树荣,陈骏飞.以文化企.《企业文明》2012(3).)。在此,海尔经验的普遍意义在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接地气,方成参天树”。走出去,不要忘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近现代国民素质的落后,是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瓶颈。为此,鲁迅曾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命题。在开展境外企业文化建设之前,在打造自身强势文化之时,必须有针对性地改造国民性中的不良习惯和倾向,以使得企业文化具备国际化水准。

日本产业文化与职业精神

戴季陶及王石先生都曾提醒国人: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学习日本。在此,我们跳出海尔,来看日本产业文化中我们可以吸取的核心内容。“丰田生产方式”(tpS)曾风靡世界,日系汽车冲击底特律。世界制造业乃至部分服务业曾纷纷学习“丰田生产方式”,但是难以学到其精髓和取得日本本土企业所达到的效果。其原因是“丰田生产方式”背后的“日本产业文化与日本人职业精神”。这种产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在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所缔造的世界500强“京瓷”体现得淋漓尽致、登峰造极,并被提炼为哲学,即“京瓷哲学”或“稻盛哲学”。凭借该哲学,稻盛先生成就了另一个世界500强(KDDi),拯救了一个破产世界500强(日航)。其基本内容如下:

(1)工场是道场,工作是修行,人生是修行。

(2)修行的目的是提高心性、纯洁灵魂。

(3)修行的途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精进”(即“六项精进”:第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第二,要谦虚,不要骄傲;第三,每日反省;第四,活着就要感谢;第五,积善念、思利他;第六,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4)热情与斗志(热爱工作,自我燃烧,抱有渗透到潜意识之中的强烈而持续的愿望,追求人类的无限可能性)。

(5)极度认真(贯彻完美主义,认认真真努力埋头工作,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6)拥有挑战精神,成为开拓者。

(7)为伙伴尽力。

德国产业文化与职业精神

“德国制造”享誉世界,德国人的理性、严谨为人称道。海尔当年执意引进德国电冰箱生产线的目的不仅在于器物层面,还在于精神文化层面。而海尔经典的砸冰箱故事的文化象征是——改造国民性和引进德式质量文化(“有缺陷,就是废品”)。我们再次跳出海尔,来系统梳理“德国产业文化与职业精神”的基本线索:

民族性格与职业精神。德国人的民族性格与职业精神密切相关,二而为一,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陈俊森,樊葳葳.外国文化与交际.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

(1)责任感;

(2)刻苦;

(3)服从;

(4)可靠;

(5)诚实。

德国产业文化。

德国产业文化,是德国制造业、服务业等所有行业共同具备的文化特质,具体有六大特征(葛树荣,陈骏飞.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启示.企业文明.2011(8).):

(1)专注精神;

(2)标准主义;

(3)精确主义;

(4)完美主义;

(5)秩序(程序)主义;

(6)厚实精神。

美国管理文化

20世纪90年代后,当海尔发现日式管理压抑个性的弊端之后,转而侧重引进美式管理文化,并在后来通过美国iBm咨询公司导入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美式管理文化主要特点:

(1)自助自立;

(2)拓荒式创新;

(3)成功导向;

(4)讲求实际和效率;

(5)民主平等;

(6)激情、进取。

目前海尔的“人单合一双赢”“自主经营体”的经营模式所隐含的管理文化,基本是美式的。

中国企业可以借鉴海尔经验背后隐含的线索,打造“中德日美”强势文化合金。

管理学强化方式篇8

(一)完善教学管理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核心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加强情感投入,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立足于人的全面、各需的发展。一方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规划的能力,即“传统的以教师‘施教’为主变成为以学生‘求学’为主”,通过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实践等方式,形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目标、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妥善解决“教与学”两者的关系,教育“以人为本”一经提出,就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引导,重视教师和学生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其人格。

2.推行弹性学分制。学分制等弹性学制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向,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克服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单一,专业面窄等弊端。人本管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体制的原因,过去都是学校统一安排课程,学生缺少选课的自由、选择教师的自由。这种方式虽然便于管理,但是不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所以必须探索学生自由选择课程、教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分配制度向优秀教师倾斜的良性运转机制。如完善学分制管理,开设可供学生选择的由不同教师主讲的同类课程等,对于选听学生少、学生反映差的教师则予警示,在教师中探索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学分制教学培养模式,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是高校实施人本管理的核心。人本管理提倡通过多元评价模式,用综合、宏观、模糊、系统的方法,为教师创造一个积极而宽松的工作环境。实践表明,现代教学效果具有滞后性、模糊性等特点。教学效果的滞后性,是指教学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影响通常在时间上有较长的落差,不是立竿见影的。那么,要有效地管理教学工作,就应该对教学活动有一个充分合理的评价和科学的归因,实施模糊评价。要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绩效做出宏观的评价,引导教师和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本思想,从而使奖优罚劣的方法起到调动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效果。

(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1.投入管理者的感情、强调以身作则。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上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是外在的制度管理,诸如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处罚条例等。这种硬性的管理模式具有不可抗拒性和强制性。另一种是内在的人本管理,诸如说服教育、尊重激励、心理沟通等,这种管理方式带有明显的人性化色彩。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因此,人本管理机制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此外还应具备高尚的品格、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真挚的感情,才能取信于被管理者。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外在制度管理已基本完善,而亟待进一步完善的是内在的人本管理。这一工作面临的群体是大学生,他们的文化程度较高,感情需求也高,求尊重、求理解、求自我发展的要求比一般的社会成员更强烈,因此,人本管理中的管理者也需更优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管理者产生认同感,有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也有利于消除学生对管理人员的戒备心理、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

2.学会沟通、学会激励。沟通是重要的交际手段,是人际关系的桥梁。老师和学生相处,最重要的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与此同时,老师的态度要亲切,适当地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其自信心,转变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和老师之间才能真正地实现用心交流和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学生处于学校这个大的集体生活中,都有为集体服务和奉献的意愿,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因此,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尽量让广大学生参与制定班级重大决策和学习发展目标,让学生从心底里把学习、工作当成一种享受,而且可以在班级内部营造民主的氛围,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由此可见,沟通和激励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强了对大学生的理性引导,激发大学生的价值需求。

(三)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1.强调针对性、个性化管理。人本管理从方式上可分为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所谓间接管理就是管理者借助于媒体和舆论进行的宣传教育,让学生通过第三者的渠道获取。这种方式虽能起到普及性教的作用,但缺乏针对性。直接管理则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到因人而异,加强针对性。管理工作者应经常深入学生群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在实施人本管理的背景下,每个学生甚至每个管理者的成长经历、个性心理、思想觉悟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应及时以规章制度加以疏导,防止在日后的人本管理中出现漏洞。完备的制度最终要体现在执行力上,一方面违反制度者,必须照章处理并为此承担责任,才能做到引以为戒,遵守基本的“规矩”的效果。另一方面要以人性化的关怀与尊重来感化和引导学生,使其自觉远离违章之事,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尤其注意的是,在实施人本管理制度中,管理者要注意观察其效果并建立反馈信息机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运行效果予以调整和完善,从而避免形式主义和教条化。

2.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到实现自我管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益趋向成熟,自我评价意识,自我监督与控制的能力得到发展,他们充满活力、自信、积极向上,渴望成功和独立,但往往缺乏实践经验,没有与社会接轨。根据一些调查,一些优秀学生干部、辅导员、校级班级团委工作者,他们的实践能力、自律意识、社会适应能力较强。让学生参与人本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模式改变了学生在人本管理工作中的从属、被动地位,让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考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二、小结

管理学强化方式篇9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3-0138-01

高速公路建设在建筑行业发展中属于国家综合管理的重要建设内容范畴,高速公路建设管理需要一个科学的管理模式,而epC这种管理模式的优越性正适合高速公路建设的管理。然而,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监理方面实现科学的监管,达到职责明晰化管理。

1.高速公路epC模式的概述及其优越性

1.1epC模式概述

epC是“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也就是“设计+采购+建设”,就是我们常说的总承包。epC总承包模式是指建设单位作为业主,通过固定总价合同,将建设工程项目发包给总承包单位,由总承包单位承揽整个建设工程的勘查、设计、采购、施工,并对所承包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等全面负责,通过系统优化整合,最终向建设单位提交一个符合合同约定、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并经竣工验收合格的建设工程承包模式,该模式对提高管理水平、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重要作用。

1.2epC模式在管理方面的优越性

在epC模式下,业主提出投资的意图和要求后,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材料、设备采购以及全部工程的施工都交给所选中的总承包单位。“epC/交钥匙模式”之所以在国际上被普遍采用,是因为和其他项目管理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能充分发挥设计在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整体方案的不断优化;能有效地克服设计、采购、施工相互制约和脱节的矛盾,有利于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工作的合理深度交叉;总承包单位以项目管理为核心,能有效地对质量、费用和工程进度进行综合监理和控制;总承包单位长期从事项目总承包,拥有一大批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人才,拥有世界上先进的项目管理集成信息技术,可以对整个建设项目实行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的计算机管理,这是临时性的领导小组、指挥部、筹建处以及生产厂直接进行项目管理所无法实现的。

2.高速公路传统模式下监理职责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探微

2.1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监理力度不足

受到传统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高速公路建设监理方面力度并不够强大,监理能力方面也得不到明显发展。高速公路的资金建设可以用“金桥、银路、铜堡坎”等词来形容,资金建设费用数额的巨大和科学技术含量的高要求是高速公路建设的显著特点。所以,需要具备强有力的高速公路建设监理制度来实现对整个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的管理。而传统的管理模式未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要求。例如在epC模式下,监理机构权力在施工总承包单位之下,实际上并没有相当的权力来维持其监理力度和监管手段的正常实施。这样容易使建筑工程施工中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方面得不到有机地配合和管理,使资源浪费现象发生比较严重。

2.2监理方面人才队伍的建设很难落到实处

任何一个具有组织能力的单位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监理部门也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实现该部门人才队伍的科学化建设,才能给整个工程建设带来科学化的监督管理,才能促进整个工程建设不断向良性方面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节约和质量方面的不断提高。例如质量控制方面,如果监理部门人才在这方面没有足够的人才基础建设,必将在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和评定方面出现很大的出入,这样,在监管过程中没有能够实现根本性的管理和控制,监理固有力度就不能落实到实处。

2.3监理职责明晰化管理机制不足

高速公路建设中,监理职责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模糊化现象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权责没有实现清晰地管理,监理工作人员在监理工作中出现不负责或者少负责的情况,工作中只是形式上的表面化发展而已,没能牵扯到工作人员自身的更大利益关系,从反方面发现,监督管理中甚至出现关系化和开后门的不良管理形式发生。这样,很容易导致监督管理中出现很多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同时一些看似不严重的问题常常出现,这往往容易给工程施工和质量方面的安全问题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3.高速公路建设epC模式下监理过程中职责管理方面的措施

3.1加强高速公路建设epC模式下的监管力度,使职责能力实现强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要求实现监理单位具备独到的且强有力的监督管理能力,这就进一步要求高速公路监理单位加强其内部管理的制度,并业主给予监理更强的权力。同时对监理方也要求加强控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实现双管齐下的科学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例如在给监理部门足够的监理权力的同时也给其严格的责任承担管理制度,实现对其合理的约束,从而使两方面得到很好地控制。

3.2加强高速公路epC模式下的监理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高速公路epC管理模式下,建立健全人才发展建设强效机制,实现监理人才方面的不断培养与创新,为整个工程项目的发展打下质量、安全方面的监督基础,从而节约项目工程整体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整合人才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化的监督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发展。例如不断培训现有监督管理员工的监理能力,适应国际化管理新模式的能力,实现监理人才的优胜劣汰管理,同时不断引进高级监理人才来实现人才队伍的强化建设,运用绩效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监理人员本身基本技能素质,提高监理人员职责责任感。

3.3明晰化监理责任职责,提高员工监理职责责任感

通过制度方面的明细化管理,提高整个项目监理人员的职责责任感,达到责任层层监理,提高整个项目工程的总体工程质量。例如建立员工细化职责管理,实现责任到人管理,如果某监理人员管理不好其职责范围内的相关监理工作,将会对其严格追究责任,较为严重的直接停职和高额罚款等方式进行处理,同时对能够优化监理职责的监理人员可以给予高额薪酬奖励和提高职务等方式实现鼓励,以此实现责任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贾亮.新形势下高速公路投融资模式浅析[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10卷)[C].2010.

[2]许进,徐春芳.工程项目管理epC模式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3).

管理学强化方式篇10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转变

一.相关内容研究

教学档案是在教学管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是对教学活动的客观反映与总结。随着科技的发展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使得高校教学档案内容更加丰富。高校教学档案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考评起到重要作用,是教学活动管理总结经验的重要参考资料。信息化概念最早于60年代由日本提出,信息化是工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变的动态过程。我国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讨。1997年,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将信息化定义为培育发展以职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造福社会的历史过程。美国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利用方面发展起步较早,其档案管理机构分为国家档案馆及各地分馆组成的联邦档案管理机构和由各社会机构自行设立的档案管理机构。美国档案管理体制中包括分散于各地机构的文件中心,其档案、图书、资料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使美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位于世界前列。70年代末我国档案界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80年代中期,国家逐步出台档案编目与机读目标制作方面的规范标准,推动了机读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发展。21世纪以来,电子政务发展迅猛,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制度。信息化建设事业全面展开。现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高校档案必将随着人类进步不断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提供了有力条件。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种现代信息化档案管理技术。将原本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数据存储,以方便不同部门间的档案信息传递。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基于计算机处理数据功能进行档案信息存储处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信息化管理必须建立数据信息计算存放相关规章。要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首先应构建完备的档案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不断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使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更加规范高效,其次要建立完善相关档案管理安全制度,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第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建设,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必须依靠技术支持。要加强对档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促进档高校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

二.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教学档案工作为现代管理手段代替,档管人员通过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立卷等工作,打破了传统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传统的查阅方式要到相关档案保管部门进行纸质档案查阅,高校各部门职能不同,会对教学档案信息进行多次重复查阅,降低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时间资源,加速了纸质档案的磨损。推行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教学档案信息的储存索引数字化管理,可以降低教学档案原件利用率,减少教学档案原始材料的人为磨损。高校档案工作综合性较强,其较一般档案部门具有更繁多的档案类型。需更高效更科学的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传统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重藏轻用,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提高了要求。高校教学档案工作者必须积极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主动为学校社会提供利用服务。目前大多高校教学档案工作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相关管理部门以纸质档案保管为主,部分高校实现了网络化,但网络上较少传输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必须优化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手段,以增强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效果。信息化建设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档案工作管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高校管档人员原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高校档管人员必须学习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知识技能,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三.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经多年探索发展,取得巨大进步提升,当前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部门管理观念陈旧,社会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为其主要原因。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加强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高校主管教学档案领导对其重视不足,管理工作者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被动,管理人员较少积极主动收集相关教学档案,优化档案管理模式,阻碍了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2.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仍沿用传统的封闭管理方式,教学档案仅供相关部门及本校师生使用。教学档案提供利用是档案部门与学校社会的联系桥梁。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很好的服务于高校档案管理。要激发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生机活力,必须转变封闭的教学档案管理方式。3.经费是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保障。部分高校领导对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重视不足,导致教学档案管理办公条件欠佳,设备陈旧,从而影响了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开展。4.实现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是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标准化。因社会历史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标准,制约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自动化发展。要从高校档案管理的未来长远发展考虑,加强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范性。5.快速实现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因素在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管理人员应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能力。当前很多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对计算机系统程序数据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四.转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方式的策略

1.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信息时代的发展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适应新时期高校改革发展需求,高校应重视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需相关管理部门及人员树立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档案管理。在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时,要积极引进现代档案管理理念,加强对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力度,适时将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进展情况向领导汇报,为推动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促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2.优化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方式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思想手段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对档案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将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纳入到高校档案事业系统中,发挥国家档案管理标准要求对高校档案管理的指导作用。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标准化,首先要统一档案信息的输入格式,代码符号等基本要求。在高层次上制定档案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制度。确保高校行政部门及档案部门对教学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以便更好为高校教学及社会发展服务。3.加强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是加强对相关硬件标准建设,目前市场上的档案管理软件繁多,各软件开发水平不同,不少档案管理软件在功能设置方面存在缺陷,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应选择标准化的教学档案管理软件。文档一体化管理是将前端控制理念与全程控制思想运用于电子文件管理中,从整体上对文件信息与档案信息进行组织控制。教学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要汇集所需信息数据,通过网络检索教学档案提高档案查阅效率,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进行动态管理,高校各相关部门可形成有参考价值的文件。将原有纸质教学档案原件存储到服务器,提高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效率,方便档管人员查阅管理教学档案。高校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员要对教学档案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超期档案催还等工作。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较为繁杂。应用标准化的教学档案管理软件,可随时对系统存储的数据进行统计,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4.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要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必须提高高校教学档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造就适应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教学档案涉及到教学检查,人员素质评估等工作,档案材料关乎师生的荣誉。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及较高的责任心,按时统计分类归档,确保学籍材料真实准确。当前高校档案信息化人才形势较为严峻,加强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当前高校中缺乏专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影响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档管人员的培训教学工作,提升其信息素养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收集了解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将档案管理思想方法融入到系统设计中。积极了解目前学校运用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关注电子文件归档前的管理模式及运行特点,对归档后的数字化档案实施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