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小学生管理办法规定十篇中小学生管理办法规定十篇

中小学生管理办法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4:15

中小学生管理办法规定篇1

赴**县、**县教育考察报告文章作者:李牮宏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11月9日11:4110月18日-20日,市人大常委副主任***率教育局副局长***、教育工会主席***、正科级督学***、计财股股长****、基教股股长***、政工股副股长***等一行七人,对**县的集中办学,**县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一、**县乡镇集中办学经验(一)基本情况**县位于*东南边陲,是***老革命根据地核心地区之一,高寒山区镇集中办学的保障措施1)改革教育局机构和乡镇教育管理体制。一是将教育局机关财务室、计财股、监审股合并组建计财监审股,整合资源,提高效益;将行使行政职能的勤管办改为实业公司进市场搞经营;二是将教研室及其人员直接与学校结合,分别在一中、**中学、城南小学、职校组建高中、初中、小学、职教教研室,教研员实行聘任制,实现教研与教育教学的紧密结合;三是撤并乡镇教育办与中学合并,中学校长兼教办主任,大的乡镇配2名副校长,一个管中学,一个管小学,小的乡镇只配1名副校长,中层管理人员全部由校长聘任。实行中学带小学的管理体制,将教办、中学、小学三张皮缝会在一起,有效地整合了乡镇教育的人、财、物、事;财务实行总会计制,一个乡镇只设一个财务室,各个学校实行报帐制。2)捆绑各类资金,统筹把关学校规划建设。将用于学校建设的各类资金捆绑起来,统一安排调度,2002-2005年他们捆绑了上级资助的集中办学资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中央转移支付10%的危改资金、争取社会捐资等各类资金2358万元。将危房改造与集中办学规划建设统筹考虑。教育局、建设局、财政局共同把好学校建设的规划、设计、招投标、质量监理、资金拨付、验收结算等程序审核关。近年总投入2850万元,共改造、新建学校、各类基础设施60748平米。3)妥善解决好教师分流安置问题。为妥善解决因集中办学减少编制,分流教师的问题,他们采取了六条措施:①教育、财政、人事编办联合制定教师聘任分流政策:男教师57岁,女教师52岁离岗休息,病残鉴定4级以上病休或病退;②在低龄寄宿生中配备生活指导老师,小学一年级每30人配一名生活指导老师,二年级每40人配一名生活指导老师;③全面开设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安排部分分流教师;④教育局人事股成立人才交流服务站,为下岗老师再就业提供服务。⑤下岗人员自下岗的第一个月起由财政每月发给150元基本生活费,由财政统一缴纳养老保险金(个人部分亦由财政缴纳)工龄连续计算,待达到退休年龄再按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⑥下岗教职工可以参加竞聘上岗,上岗后与在职在岗人员同等待遇。4)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可动产随学生走,固定资产由教育局、国资局、乡镇政府、村委会清产核资。通过拍卖、租赁、托管等三种方式进行处置,处置的资金主要用于清偿欠债和教育事业建设。5)扶贫助学,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2003年初**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议教会,成立**县扶贫助学领导小组,设立**县扶贫助学金,当年领导个人捐款、政府出资、教育和社会各界筹资30多万元。采取全额减免杂费、书籍课本费、补助生活费,减免杂费和书籍课本费,定额补助等三种方式解决了780多位贫困生的就学问题。4、农村低龄儿童寄宿制集中办学的管理1)建立生活指导老师制度及其岗位职责。生活指导老师与课任老师同时聘任,注重对学生的爱心和工作责任心。其工作职责是与所带学生一起吃、住、玩、学,指导学生穿衣、洗涮、生活、劳动,晚上陪同学生看电视、做游戏、护理学生盖被子、尿床、起居安全等。2)制定**县寄宿制初级小学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含:低龄儿童寄宿制学校的保育管理;低龄儿童寄宿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住宿管理、用膳管理、特殊学生的管理、课余时间的管理);低龄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管理;安全管理;低龄儿室寄宿制学校校园环境与设施管理等。3)建立学生进出校园的接送签名制度并与110、120建立联动关系,确保学生安全及校园周边环境管理。4)制订《**县中小学管理办法》,规范学校的校园环境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生活管改变如此之快,高兴地说:“**在贫困落后的地方办出了发达地区的教育,真了不起!”2004年,**县被省教育厅评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先进县”。(二)主要做法1、用统筹谋布局。在实施调整学校布局的过程中,**县坚持全局的、发展的、质量的和效益的观点,加强县级政府统筹,实行全县一盘棋,将中小学布局调整放在整个教育工作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通盘考虑。做到了“五个统一”。一是统一领导和协调。县里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顾问,分管教育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三家分管教育领导任副组长,教育、财政、物价、人事、审计、减负办等部门为成员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二是统一规划学校布局。按《**县学校布局调整方案》,规划全县中小学校最后调整为107所,其中县办1所普通高中、1所普通初中、1所职教中心,乡办6所初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中心小学,村办小学80所。2001年,为加快调整步伐,制定了《**县学校布局调整“十五”规划》,分年度落实调整任务。三是统一群众思想意识。在实施调整时,坚持“成熟一所,撤并一所”的积极稳妥的原则,耐心细致地做好村组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工作。由于思想工作到位,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支持理解调整工作。自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以来,全县未发生因布局调整而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四是统一安排布局调整资金和教育资源。**县按照“三苦三不苦”(宁苦大人不苦小孩,宁苦机关不苦学校,宁苦干部不苦教师)的精神,把用于教育的方方面面资金捆绑使用,优先重点安排定点学校的建设,以此推进布局调整规划的顺利实施。对调整学校的教育资源由县里统一安排调配使用。师资以充实调整后的联办学校为主;教学设备,小学适用的调剂给本乡小学,中学适用的调往调整后的联办中学;撤并后的校园校舍梯次利用,将撤并后的县办学校校园校舍划归当地乡镇中学,将撤并后的中学校园校舍划归当地中心小学,将撤并后的村办小学变卖或划归村里使用。五是统一规划学校建设。坚持定点学校建设统一由县里划好三张图,即定点学校规划图、校园规划图、学校建筑物规划图,并按照定点学校的办学规模一次性把整个校园的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绿化区、校园文化设施、现代教育设施等统筹做好规划。2、用责任谋联动。县里成立了以县四大家分管教育工作领导为组长、副组长的联合办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联合办学管理办法》。联办中学成立了由联合办学乡镇的书记任顾问,乡(镇)长任主任,相关乡镇分管教育的领导任副主任,相关乡镇的学区主任、中学校长为成员的联合办学管理委员会,制定了联合办学管理章程。各联办村小相应成立了联合办学管理委员会。联合办学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联办学校的管理,联合办学的乡或村共同承担办学责任。县办学校的调整是先整体搬迁新建县一中,把原县办的分散在县城和乡下的职业中学、*中专、电大、教师进修学校合并搬至县一中原校址,“四校合一”组建成县职教中心;乡办学校的调整是把县二中做大,将邻近**、**、**、**四所规模较小的乡办中学合并入县二中,办成四乡联办的中学;把城关中学整体搬迁新建,做大做强,把邻近的三所乡办中学合并入城关中学,办成三乡一镇联办的中学;创办了三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把各乡镇的乡农校并入当地中学或中心小学。村办学校的调整是将全乡高小原则上都集中到中心小学;将相邻村的小学合并办成联办小学,规模较大的村单独办小学,撤并一批规模小、效益差的村小。3、用管理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城关小学成为**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进一步优化了学校办学格局。打破了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格局,形成了由联合办学管理委员会共同承担联合办学校办学责任的体制。进一步减轻了财政负担。通过调整学校布局,节省学校重复建设资金3600多万元;减少教师编制300多个,每年节省人头经费240余万元;仪器、图书等设备调配使用,每年节省仪图经费300余万元。三、几点启示1、以人为本,谋求城乡教育公平无论是**县乡镇集中办学,还是**县学校布局调整,他们都是以创新的理念,高瞻远瞩,树立以人为本、“关爱一切学生,全面提高质量”的教育理念,谋求城乡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当人们还在围绕着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热议教育公平,什么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才能做到教育公平的时候,他们已在解决教育投入地区分配的不公问题,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严重失衡”的问题。他们对农村学校的建设,从规划到布局,从模式、建设质量到学校的管理都体现全面构建现代先进农村教育的魄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2、从解决问题入手,谋求教育发展**县为解决:农村学校三张皮,教育办、中学、小学没有形成合力;生源高峰期后,一人、两人的村小怎么办;学生安全问题;普九之后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农村与城镇的教育公平等问题而构想乡镇集中办学,并成功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开放、搞活的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县针对学校多、规模小,教育投入分散、办学条件差,农民负担重,教师人力资源浪费大、教学仪器设备不能配套使用,学校管理粗放、教研教学水平低、教师队伍难以优化,办学效益难以提高的现状,实行全县一盘棋,将中小学布局调整放在整个教育工作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通盘考虑。做到了“五个统一”;“五个结合”使**成为了全省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3、规范管理,构建文明校园**县以《**县中小学管理办法》,规范了学校的校园环境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生活管理、学生安全管理;以《**县学校目标管理办法》,落实学校常规管理,一年一考核评估,奖优罚劣;以《**县文明学校评估办法》,一年一评估,实施省示范、市规范、县文明的“*目标”考评办法,使全县中小学校管理上了台阶和水平。4、对**市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建议根据**县、**县经验,我市的学校布局调整一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点。按照库区乡镇以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主;东部乡镇以一乡一校或多乡一校(初中学校)为主;北部乡镇与厂矿学校接收相结合,合理布点;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定全市的学校数量,定学校规模、定建设项目、定投资计划,定集中办学时间。适当保留部分教学点,可撤去在校学生不满15人或离乡镇中心小学3公里以内的教学点。二是要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第一步要完成学生学习与生活基本办学条件的建设,才能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求,学生家长才会满意、放心,才会消除对低龄儿童寄宿制集中办学的顾虑;第二步要完成基本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完成基本的校园文化、课外活动设施与运动场地的建设,学校才能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彰现教育效益。三是多途径筹措经费,保证资金到位。对上级资助资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城市教育费附加捆绑用于布局调整学校建设,不足部分可采用抵押贷款政府贴息的办法保证资金到位。四是解决编制问题,缓解教师分流压力。可采用**县的六条措施,妥善解决好教师分流安置问题。五是规范学校管理制度,改变政出多门的现状,出台《**市中小学管理办法》,规范学

校的校园环境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生活管理、学生安全管理;完善《**市学年度学校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方案》,一年一考核评估,奖优罚劣;出台《**市和谐校园评估办法》,实现学校硬件达标、设施先进、办学条件一流;管理规范、办学水平一流的目标。2005年10月文章出处:自己创作【大中小】【打印】【关闭】

中小学生管理办法规定篇2

1996年7月上饶县教育人士徐子浩率先创办民办求实中学,建立上饶县第一所民办教育学校,开创了社会投资上饶县兴办教育的先河。特别是2002年12月之后,国家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民办教育学校的法律地位,确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地激发了社会力量投资上饶县兴办民办学校的热情。自1996年以来,我县民办教育学校已经历了12年的发展。在这12年的发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大力解放思想、落实政策,统筹安排,为民办教育学校的创办创造条件,培育市场,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办学。县教育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法律精神,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实行严把办学审批,强化过程督导,实践教育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型管理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县民办教育学校的蓬勃发展。现今,社会力量在我县办学投资共计11870万元,建立基础教育民办学校14所,拥有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计254教学班,12367名学生,其中高中学生3086名,占全县总数27%;初中在校生5672名,占全县中学生总数18%;小学生3609名,占全县小学生总数8%,全县民办幼儿园333所,在园学生8368名。民办学校聘用教师1167名。形成我县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的发展促进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城市日益扩大,县城住户与外来务工人员日益增加,要求在县城接受教育的学生日益增多。我县是个劳务输出大县,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多,客观上导致需要接受寄宿制的学生不断增加。在我县教育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县城已有的公办学校招生已经饱和,公办学校容纳寄宿制学生的条件不足,县城新增公办学校尚在筹建之中,面对高中的入学率与县城中小学校的就学率年年不断增长的压力,直面群众要求子女接受县城寄宿制教育的需求,民办教育学校的发展无疑缓解了穷财政办大教育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弥补了教育投入的不足。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的提升,2006年、2007年、2008年民办学校高考学生达二本以上分数的人数,分别是140人、135人、183人,民办学校连续三年分别为县中输送优秀初中毕业生468名、473名、537名,实现了民办学校的教育持续发展,其中私立清林学校被省、市教育部门分别授予“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上饶市重点中学”、“上饶市重点民办中学”。

二、民办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科学发展既是数量的增加,规模扩大的过程,也是教育内涵提升,社会效益增长的进程。尽管我县民办教育学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态,但是民办学校的发展往往只是表现民办学校数量的增多,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方面,就教育发展的本质而言,是量的变化,属于浅层次的教育发展。立足于我县打造“教育名县”,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的发展需要来看,更亟待着民办教育学校的内涵发展。民办学校的内涵发展应该是以科学的办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管理,培养优质教育资源,开创优越教育环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教育的最大社会效益。因此,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我们理性地透视民办学校蓬勃的背后所隐藏的制约发展问题。

1、民办学校发展极其不平衡

目前,我县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民办学校共有14所,从办学规模上看,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只有清林学校、龙翔学校、求实学校、德爱学校4所学校,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学生人数不足200人的学校,如:树人学校、天成女子职业学校。从各民办学校的班级成班额来看,规模大的学校成班额达到50人以上,规模小的学校成班额25人;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看,规模较大的学校其基础实施建设完备,教学实施、教学器材配套,完全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办学条件,具备优秀学校的硬件实施。但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至今没有自己的校舍,只是依靠临时租赁房舍作为校舍,教师队伍不稳、教师不具备教师专业水平,教学实施不全,教学器材严重不足,其教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乡镇、村级幼儿园的教学实施与师资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形成了我县民办学校的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在近连续几年来,这种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尤其是一些规模小、投入不足的学校降低了办学要求,严重制约了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办学思想滞后教育发展

由于投资主体的盈利性与社会力量办学的公益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导致民办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往往会落后教育发展的需要,偏离《民办教育促进法》精神。首先在学校发展的指导意识上,民办学校注重扩大办学规模的发展,而忽视教育内涵的发展。民办学校的教育投入一般只是用在校舍的建设,满足于学校基础实施建设,但是对教育发展应当添置的教学设备、教学器材、教学资源等教学实施不作发展性计划,对教育科研需要的投入也不作安排。其次是在办学导向上,过于强调“优生决定论”。民办学校普遍存在着“优秀学生决定着优秀的学校”这样的潜意识,因此,民办学校招生往往倾向于各中小学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予接收。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原则,同时也制约了民办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另则,在学校对外宣传方面,特别注重宣传少数优秀学生的优秀学业,把少数优秀学生的发展简单地定位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其三是在学生教育发展观上,注重精英培养,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民办学校的发展意识里,往往把学生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考试为导向,以分数为衡量教师业绩与学生学业发展的标强调,形成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不教的错误倾向。强化了应试教育的精英培养模式,致使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一教育宗旨难以在教育实践得到有效体现。

3、课程实施缺乏统筹兼顾

课程是学校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地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这就意味着学校在要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但是在课程执行过程中,大多数民办学校受应试思维的影响,学校教学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一些学科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其他课程,如美术、音乐等课程学校大多是被其他课程所占用。而新课程实验要求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则没有严格执行。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上,民办学校仍然是注重于教室里进行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了学科课程的实验操作。形成了重视国家课程忽视地方、校本课程;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重视知识课堂传授,忽视操作能力培养的三重视、三忽视的课程实施现状。民办学校的课程实施显然是违背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导致课程实施上的偏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更不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

4、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不规范。

管理理念决定管理的方式与行为。大多数民办学校的办学者对办学有热情,但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对教育的规律缺乏整体而系统的认识,常常是家族式管理,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而聘用的校长常常只限于一般性事务管理权,实际上,事务管理权也仅仅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执行者的监督权而已,对学校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确立内涵发展的方向、教育投入的项目等重大决策没有有效的建设权或决策权,不利于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在管理方式上往往只是注重事务性管理,而忽略人才资源的培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一是忽视师资队伍建设。一味强调教师已有的素质,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因此,大部分的民办学校没有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建立教师培训制度,为受聘教师接受相应的思想政治培训和业务培训提供条件,导致教育研究荒废,教师专业成长乏力。即便是有些学校零散地开展一些,也大多是以听课、评课为主,教研形式单一,主题不明,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策略僵化。二是教师岗位聘用低要求。目前,一些民办学校在教师聘用上,出于种种原因,聘用一部分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从事教学岗位工作,造成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低下,同时也违背了《义务教育法》。

三、民办教育发展对策

民办教育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内在主要矛盾。民办学校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与投资主体的盈利性这一主要矛盾的集中表现。根据法律规定,民办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是以实现教育的公益性为宗旨,教育的公益性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有效地主导着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与投资效益。反之亦然,投资主体的行为是为教育的公益的,投资主体的盈利性是第二位。但是,在民办教育的发展实践中,民办学校违背了法律的宗旨,投资主体把投资办学的盈利性视为第一性,以投资的盈利性主导教育的公益性,因而形成一切投资以盈利为核心的错误倾向,导致民办学校重视规模扩大,忽视内涵发展;重视有形资产投入,忽视无形资产投资;重视经济效益产出,忽视教育效益产出;重视自由式发展,忽视规范化发展等一系列违背教育法规及教育发展规律现象。因此,认真贯彻落实法律的精神,坚守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兼顾投资主体的盈利性,坚持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实行教育行政的有效管理与主动服务,是促进民办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县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工程的现实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正视民办教育发展主要矛盾,把握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现状,理性分析,务实研究,探索、解决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与投资主体的盈利性这一主要矛盾的对策,才能为民办教育的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完善优惠政策,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精神,正确认识民办教育的性质。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确立民办教育事业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确保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的同等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的合法权益。把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教育、城建、规划、土管、人事、税务部门要共同参加研究制定全县民办教育发展规划,成立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由计划、人事、规划、土管、公安、税务、物价、城建、供电、供水等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为小组成员,统筹兼顾,协调动作,合力解决民办学校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对各类民办教育的布局规模、办学条件、生源、师资进行全面的统筹,制定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对民办学校的设置与审批、管理与监督、保障与扶持、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特别在民办学校征用土地、教师管理与职称评定、学生待遇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优惠政策,为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制定民办学校发展性评估标准,促使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结合我县民办学校的发展现状,借鉴先进县、市民办教育管理经验,根据基础教育发展要求制定了民办学校的评估标准,并依据标准对民办学校定期进行年检和评估。民办学校及其举办者根据标准不断增加办学投资,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初步改变民办学校校舍靠租赁,教学无器材,发展无动力的现状,彻底根治只重盈利性,不重公益性的办学倾向。

3、加强管理,逐步规范民办教育。围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的文件。建立了民办学校设置审批制度、办学许可证验发制度、广告审核备案制度、民办学校收费、财务的管理、学校年检和撤销办学资格制度以及规范学校名称、更换办学法人等审核审批程序。同时,在工作指导上,提出了“民办教育一要发展,二要规范,在发展的基础上规范,在规范的前提下发展”的基本思路,重视依法治教。加强对民办教育工作的管理,教育局设立社会力量办学管理股,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行为、招生信息、财务制度、教学管理、课程实施等方面的监督与指导。保护合法办学,严厉查处违法办学,遏制恶性竞争。

4、注重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民办学校内部逐渐克服了“家族化管理”和决策不科学、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开始尝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健全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尤其民办学校要建立了董事会和理事会,完善校内规章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加强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民办学校纳入统一管理,定期组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开展管理培训班,强化民办教育的现代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对民办学校教师建立教师人才档案,实行任职岗位资格准入制审核,杜绝不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任职不对应的教学岗位。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培训、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吸引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毕业生到民办学校任教,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学历层次较高的专任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教育局教研部门加大对民办学校教育科研帮扶力度,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定期深入民办学校进行教学教研调研,开展教学研讨会,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民办学校要制定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建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完善教育科研制度,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大力培养学校教育名师与教学能手,引领教学改革,壮大教研队伍,发展教师专业能力。

中小学生管理办法规定篇3

随着我国依法治教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章程在公办中小学校发展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2012年11月22日,教育部出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将“加强章程建设,健全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专门作为一个部分,规定“高等学校要依据《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制定或者修改章程,由教育部或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章程,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这就为公办中小学校制定章程确定了时间表。2015年2月12日,教育部设定了2015年工作要点,其内容之一就是“推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章程建设。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章程建设试点”。由此,教育部对我国公办中小学校的章程建设勾勒出了初步的框架。2015年5月4日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将“加强学校章程和配套制度建设”专门列为一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法制定具有各自特色的学校章程,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同一学区内的中小学,可以制定联合章程。学校要以章程为统领,理顺和完善规章制度”,这不但再次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需要制定章程,而且明确了章程在学校内部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可见,章程对于公办中小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制定章程已经成为公办中小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公办中小学校章程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需要以明确章程的法律性质为前提。因此,很有必要对公办中小学校章程的法律性质进行分析。

一、将公办中小学校章程定位为契约,不符合其法律地位

将我国公办中小学校章程的法律性质定位为契约,是当前的一种代表性观点,也被称为“契约说”。该观点认为,公办中小学校的章程是相关主体基于各自的自由意志,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关于学校的兴办和建设、学校内部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等重要问题达成的协议,该协议对各个相关主体均具有法律约束力。可见,契约说以章程制定主体的地位平等为基础,以主体的沟通协商为机制,以主体的合意为内容,以法律约束力为后果。契约说强调章程制定的平等性、合意性,将公办中小学校章程看作民商法中的合同。

但笔者认为,将我国公办中小学校章程的法律性质认定为契约,并不符合其法律地位。

第一,我国公办中小学校具有公共性。公办中小学校是国家为了满足不特定多数人的受教育权而设立的机构,因其面向不特定多数人而具有公共性。此种公共性由国家来保障,是一种国家公共性。公办中小学校的章程是确定公办中小学校的办学宗旨、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学校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基本问题的文件,公办中小学校的公共性决定了章程是一种公意的表达,会体现强烈的国家意志,从而要求其应该运用公法调整。契约说体现平等主体之间的合意,主要适用于私法领域,这决定了契约说无法有效解释公办中小学校章程。

第二,我国公办中小学校应该具有公法人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同时,其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享有自主管理、招收学生、学籍管理、颁发学业证书等权利。这些权利具有公权力特征,公办中小学校在行使这些权利时实际是公权力主体。因此,我国公办中小学校应该被认为是公法人。作为公法人的公办中小学校在与政府、教师、学生等形成的法律关系之中,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等具有明显的隶属性,而不是平等的关系。章程作为公办中小学校的“宪法”,理应对上述政府与学校、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管理的隶属性的内容进行规定,这些内容难以通过平等协商而形成。

二、将公办中小学校章程定位为自治法,缺乏现实基础

将我国公办中小学校章程的法律性质定位为自治法,是当前的另一种代表性观点,也被称为“自治法说”。该观点认为,章程是根据国家赋予的学校自治立法权而制定的、规定学校内部组织及其活动的自治法,学校中的各类人员都必须遵循学校章程的规定,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规章制度、管理方式等都不得同学校章程相抵触,否则将归于无效。自治法说强调公办中小学校的自治立法权是制定章程的前提,公办中小学校的内部组织及其活动是章程内容,章程对学校内部人员具有约束力。由于公办中小学校的内部组织和活动绝大部分具有公共性,因此,自治法说强调了公办中小学校章程的公法属性。

自治法说是世界上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公认的关于公办学校章程的学说。德国将具有公法人地位的大学章程定位为自治法,我国台湾地区也将具有公法人地位的专业组织的章程定位为自治法。中国大陆具有大陆法系的传统,而且在理论上我国公办中小学校应该具有公法人地位,将公办中小学校章程定位为自治法符合大陆法系的传统。此外,公办中小学校章程如果定位为自治法,则就属于行政法的法律渊源,按照行政法成文法源的效力等级,作为章程的自治法排在宪法、法律、法规之下,从而保证了公办中小学校章程具有法律效力。这有利于处理公办中小学校和政府的关系,保障公办中小学的办学自。从这些方面来看,将公办中小学章程定位为自治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从我国现有的条件来看,我国公办中小学校章程在短时间之内无法获得法律效力,无法被定位为自治法。一方面,自治法说强调公办中小学校需要具有自治立法权,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的规定,我国具有立法权的机关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较大的市人民政府等,公办中小学校显然不是立法权机构。公办中小学校如果要获得立法权,就需要修改《立法法》和相关的组织法,难度非同一般。另一方面,进一步来讲,公办中小学校章程如果要通过具有立法权的机构进行审议和表决来获得法律效力,难度也非常大。从我国公办中小学校管理的现实状况来看,绝大部分学校属于区县教育局主管,少数学校属于市教育局主管,极少数学校属于省教育厅主管。在此背景之下,如果让公办中小学校章程具备法律效力,需要经由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或者市人民政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或者省人民政府通过才行。由于公办中小学校数量众多,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或者人民政府审议、通过立法文件的时间比较长,学校章程通过该种途径获得法律效力是不现实的。

三、我国公办中小学校章程应该定位为软法

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兴起了一股从国家管理模式走向公共治理模式的浪潮。很多国家逐渐减少强制命令的统治方式,转而采取注重行政分权、民主协商的治理方式,软法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公共治理模式已初见端倪。软法作为一种治理手段,在我国也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具体到教育领域,政府向公办中小学校放权,赋予公办中小学校法人地位,教育领域的公共治理特征日益凸显出来,这为软法的适用提供了现实基础与可行性。

一般认为,软法是不需要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而具有实际社会效力的法律规范。公办中小学校章程是否应该定位为软法,需要分析其章程与软法特征的契合程度。目前,对于软法的特征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北京大学知名教授罗豪才及其学生宋功德研究员对于这方面的认识比较系统和深刻,因而是当前权威性的观点。简单来说,他们认为,软法的特征需要从软法体现的法的共性特征和软法的个性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把握。在法的共性特征层面,软法具备一般法具有的公共性、规范性和普适性,但是这种公共性更多指社会共同体的利益诉求,规范性侧重于为公共主体的行为提供选择,普适性表现出松紧不一、强弱不等的法律效力。在个性特征层面,软法区别于硬法的主要特征即是否具有国家强制力。具体表现为:软法的制定主体不一定是国家,也可以是国家之外的公共组织;在实现方式上不以国家强制力为主,更多地采用引导和内部惩治。

公办中小学校章程符合软法的基本特征。在法的共性特征方面,公办中小学校章程是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等主体共同制作出来的文件,代表了公共意志,具有公共性;章程规定的内容对于学校内部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发挥指引作用,具有规范性;一所公办中小学校的章程可以对该学校的人员反复使用,具有普适性。在软法的个性特征方面,公办中小学校章程是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等主体通过充分的民主协商制定的,而不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在法律效力上,章程主要依靠相关主体的共同意志和其规定的内部处罚规则来执行,而没有法律的强制力。因此,我国的公办中小学校章程应该定位为软法。

四、提醒与建议

当前,从我国公办中小学校章程体现的意志、制定的主体、章程的效力来看,应将其法律性质定位为软法,并按照软法来建设。但是,这种定位对于公办中小学校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发挥章程的强制性作用,无法有力保障公办中小学校的办学自。因此,可以等作为软法的章程发展比较成熟、条件完全具备时,通过颁布《学校法》或者将公办中小学校章程交由具有立法权的机关进行制定等方式,使公办中小学校章程转化为硬法,从而促使章程在促进公办中小学校发展时,发挥更强的保障作用。

中小学生管理办法规定篇4

一、基本情况

根据2018年7月摸底排查情况,XX市目前共有幼儿园162校,其中16校为民办幼儿园,在16所民办幼儿园中分布在乡镇的有10校,分布在城区的有6校。按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原则,营利性幼儿园3校,非营利性幼儿园13校。XX市目前有托儿所29家,公办托儿所1家,民办托儿所28家,其中腾越镇25家(含公办)、界头镇3家、中和1家。随着“二胎”的放开,托儿机构有增加的趋势。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是深刻认识民办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办教育的有力补充。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有关政策法规,严格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不断增加民办教育机构数量,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社会贡献日益显现,发展态势良好。已具有一定特色,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健康发展、质效发展、长远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二是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建设,确保民办学校按照党的要求办学立校、教书育人,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学校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党员人数超过3人的宏盛幼儿园、新远双语实验学校、博爱幼儿园成立了党支部,其余民办学校选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实现了民办学校党的领导全覆盖。

(二)完善制度,分类管理。一是结合民办幼儿园实际,制定了《XX市规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监管实施方案》、《XX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评审审批标准》、《XX市民办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考核评价方案》、《XX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扶持实施方案》等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二是推进分类管理改革。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实施民办学校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举办者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营利性民办学校,教育部门针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制定差别化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三)严格常规,规范办学。一是严格审批准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XX省民办教育设置标准》等规定,对新审批的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在选址建设、设备设施配备(含消防和安保)、教职工配备安全保障等方面作了详细严格规定,确保达到办学标准。二是加强常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每学期开学组织召开全市民办幼儿园园长参加的教育工作会,对民办幼儿园、托儿所的房屋、消防、交通、食品、卫生防疫、设备设施等进行督查,严防安全事故发生;年终组织相关人员组成专家组对民办托儿所、幼儿园进行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责令其限期整改。

(四)加大师资培训,开设特色课程。一是坚持“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师资培训方式,利用寒暑假期,分别邀请北京、上海等地专家对我市民办学校校(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组织民办学校校(园)长及部分骨干教师到临沧市学习先进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经验。二是因地因时制宜,引导鼓励民办幼儿园开设特色课程。开设独具民族性和地域性课程,有的学校将农村的玉米、南瓜等作物有机融入教学中,有的开设幼儿民族小舞蹈,效果较好,得到家长和幼儿的喜爱。组织托儿所进行保健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对婴幼儿的保育水平。

(五)对托儿所的管理。目前虽然没有明确民办托儿所由教育局管理,但在前期摸底排查的基础上,XX市教育局在对照《XX省民办教育实施意见管理办法》、《XX省民办学前机构设置指导标准》等文件精神,对民办托儿所的办学场地、办学设施、设备、师资等方面做了指导,并要求托儿所到教育局做办学情况的备案。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提升。乡镇学校大都是木楼为主,房屋简陋,空间狭小,采光差,室内、室外活动场地有限,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城镇学校大都是租赁民用房或自建房,面积小,活动场所狭小。二是优质教师资源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待遇差,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在待遇、保险等有差别,民办学校教师不稳定。三是办学资金不足。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投资者自筹,XX市民办幼儿园16所,每年国家的扶持资金约25万元;幼儿园学费收入仅够支付教职工人员工资,无法满足幼儿园设施和发展需要,资金问题成为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四是托儿所监管主体不明确,托儿所的监管部门主要有卫生部门、妇联、建设部门、教育部门(但教育部门主要管理的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等),各个部门都有监管的一个侧面,但都不是明确的监管主体,所以有的时候少数托儿所对教育局的要求置之不理。(比如要求他们交备案,他们不来交。)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民办教育的认识。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形式多样的宣传民办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国家鼓励民办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民办教育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金流向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扩大教育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教育的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办教育、支持民办教育,为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制定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努力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各类民办教育的布局规模、办学条件、生源、师资进行全面的统筹,制定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批民办学校,合理布局,保护合法办学,严厉查处违法办学,遏制恶性竞争。使适龄幼儿和学生能得到优质的保育和教育。

三是加强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将民办学校纳入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学籍档案和教师人才档案,在业务培训、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加大培训力度,做好教师在岗提升的工作,并积极鼓励公办学校的教师向民办学校流动,以吸引优秀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从而解决民办托儿所、幼儿园以及中小学师资水平低、数量不足的问题。

四是建立和完善民办学校的督导评估制度,坚持公益性原则,诚信办学。通过督导评估,对民办学校办学方向、教育教学质量、总体运行状况进行规范管理,促使学校依法办学,规范运行,健康发展。遵循社会与教学发展规律,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中小学生管理办法规定篇5

学习地点: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学习内容:创建模范学校标准

1、你是否了解模范学校的标准?

①办学思想端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成效显著.

②坚持依法治校。模范执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规定;学校领导班子廉洁、务实、进取,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领导能力,坚持民主管理,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威望。

③加强学校管理。积极进行学校管理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有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安全、文明、和谐,教育教学秩序井然。

④德育实效性强。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措施有力,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⑤教学管理规范。规范课程设置,执行课程标准,开展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五认真”要求。执行中小学体育锻炼标准,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加强教育教学科研,提高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⑥教师队伍团结向上。教师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较高的职业水平和文化业务水平,学生、家长满意率高。

⑦办学特色鲜明。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较高,改革创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成绩突出,承担实验、示范或辅导任务并在同类学校中堪称模范,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

⑧办学效益显著。办学条件达到省市规定同类学校标准,合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增强办学效益。

2、学校在模范学校创建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

①执行《中小学管理规范》,明确“民主教育”办学理念。②注重环境文化,打造民主文化品味的校园。③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民主管理。④关注教师发展,培育教师文化。⑤坚持以生为本,营建民主课堂。⑥发挥引领作用,与手拉手学校共同成长。⑦丰富活动文化,培养具有民主精神的学生。⑧培育特色文化,深化民主精神。

3、你是否了解《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八项20条)?

①校务管理②教师管理③学生管理④教学科研管理⑤安全管理⑥校园管理⑦后勤管理⑧档案管理

4、学校在贯彻落实规范中做了哪些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把“向管理要质量和效益,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作为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实施系统、动态、发展性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营造健康、和谐、民主、团结的管理氛围。

5、你对学校领导班子的工作如何评价?(对照第1题第二条)

6、学校是否存在模范学校标准所规定的“一票否决”的现象。

凡XX年年以来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一律不得推荐申报:

①义务教育阶段流生超过省定标准;②违反国家及省有关“减负”规定;③有教职工或学生违法犯罪;④因责任事故造成师生伤亡;⑤有违反上级规定的乱收费情况;⑥公办学校举办复读班;⑦校舍、活动场地、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主要办学条件未达省、市相应评估标准。

7、你认为学校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什么?

①省艺术教育模范学校:书法、绘画、竹笛、电钢琴、陶艺、蒲公英民乐团、铜管乐队、合唱队

②阅读写作:校本教材---多渠道趣味识字、课外阅读、经典诵读、小蜜蜂记者团、花信封文学社

③省游泳传统校:小学毕业人人学会游泳

中小学生管理办法规定篇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5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44号)等法律规定及文件的要求,“**”期间本市积极贯彻落实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要求,建立了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逐步提高了农民工同住子女在本市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比例,加强了以接受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以下简称“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并不断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任务仍很艰巨,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当前,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比例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相对薄弱,其办学条件尚需继续改善;一些农民工子女学校举办者追求盈利而一味降低成本,导致师生安全保障水平和教育质量相对较低。为进一步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努力实现本市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特制定本意见。

一、明确思路及目标,认真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坚持市、区县政府分级管理,市、区县政府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政府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将农民工同住子女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坚持以流入地区县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坚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健全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工作任务和目标

合理规划与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确保在*工作和居住的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比例“十一五”期间力争达到70%左右,初中阶段适龄农民工同住子女纳入公办学校就读;发挥社会力量在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中的作用,委托现有民办中小学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将符合基本条件的现有农民工子女小学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到2010年,基本完成农民工子女小学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对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提供服务和人、财、物方面的支持,帮助学校健全管理制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从本文下发之日起,本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办理新设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备案登记手续,举办者可根据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设立基本条件(见附件)申办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

二、进一步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提高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比例

(一)强化政府责任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区县政府的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努力扩大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就学的比例;要将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列入本区县义务教育工作范围,妥善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入学工作。

(二)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情况,预测本区县各乡镇(街道)未来几年学龄人口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流入和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公办学校建设规划,配足公办学校,扩大公办中小学资源。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采取公办学校整校招生、设立分部、独立编班、插班就读等多种形式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需要,不断提高本区县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比例。对符合条件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同住子女,要与本市户籍学生同一标准拨付经费,配置师资和教学设施设备。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委托本区域内民办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区县实际情况按学生数补贴相应生均经费。

初中阶段农民工同住子女原则上安排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具体办法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并实施。

(三)加强公办学校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教育教学工作

各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就读的公办学校要针对在本校就读的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实际,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农民工同住子女在评优奖励、担任学生干部、参加团队组织等方面与本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学校要及时了解这些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习环境。

(四)加大扶持力度

在市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中,同等考虑公办学校中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做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覆盖。

三、加强规范管理,逐步将农民工子女小学纳入民办教育管理

(一)规范设置与审批办法

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关于“各地要将此类学校(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围,尽快制订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设立条件可酌情放宽,但师资、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不得降低”的要求,市教委制订了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设立的基本条件(见附件),相关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本区县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设置标准,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制订审批办法。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再审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

(二)稳妥做好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

在扩大公办学校资源、扩大公办学校接收比例的基础上,仍需要社会力量办学予以补充的,各区县要指导有办学意愿的社会力量,按照基本条件举办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对于符合规划要求的现有农民工子女学校,其举办者也积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学校达到基本条件并纳入民办教育管理。

(三)加强管理、指导和服务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管理,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向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委派联络员、管理干部和教师等办法,帮助、督促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工作。可采取委托公办学校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进行管理,或公办学校与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结对互动等方式,帮助农民工子女小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市、区县教研、科研和教师培训、职称评定部门应将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纳入工作范围,积极提供相关服务。

(四)加大扶持力度

市教委将继续加大对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用于帮助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添置和改善教学设施设备,专项性经费向财力相对薄弱地区及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集中地区倾斜。同时,要引导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将自己的结余资金用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实施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与此类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签订购买服务协议,在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办学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按学校招生人数进行经费补贴。凡接受政府经费补贴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其经费使用和学校财务运行情况应接受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五)严格执行收费、学籍、招生、教育教学制度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的各项管理工作。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须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按所在地教育、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收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须按照国家、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学籍管理制度,应逐步达到本市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的班额数,现阶段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班额最高不得超过50人;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不得举办复式班及与办学层次不相符合的教学班;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须按所在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招生计划和范围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严禁跨区县招生,学校不得设立分校(部);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须执行教育部或市教委编制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按照或参照*市中小学校历组织教学;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必须聘用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建立规范的劳动或人事关系。

(六)认真做好学校变更、停办工作

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法人变更、校名变更等,须经审批部门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经批准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不准在学期中途停办;须停办的学校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并在终止办学行为前6个月向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终止办学。获准停办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必须配合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乡镇、街道政府妥善安置在读学生,保证学生学业不受影响。

(七)加强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的服务和监管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的服务和监管。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对办学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社会影响恶劣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规定,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处罚。

中小学生管理办法规定篇7

一、学校财务管理

1、民办学校应当独立设置银行账户和会计账簿,遵守财经、税务和会计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制度,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与检查。

2、民办学校的财务应当独立,不得与举办者或举办者投资的企业相混同,不得与举办者举办的其它民办学校相混同。

3、民办学校的收费应当进入区民办教育监管专户,每季度上报学校财务季报表。区财政局、教育局将无偿提供监管服务。

4、民办学校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5、民办学校不得作保证人为他人提供担保,也不得以其资产为他人提供担保。

6、民办学校的会计制度参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

7、民办学校实行回避制度,其董事长或理事长、董事、理事、校长及其配偶的直系、三代以内的旁系亲属,不得在同一学校担任财务人员。

8、民办学校的财务人员不得兼任举办者以及下列企业的财务人员:

(1)举办者投资的企业;

(2)学校董事、理事、校长担任董事、理事、高层管理人员的企业。

9、民办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报发改委批准后,方可实施,并按照教育局和发改委的收退费管理办法执行。禁止以任何名义跨学年、跨学期收取费用,以及收取或变相向学生及家长收取储备金、赞助金、抵押金等。

二、学校行政管理

1、民办学校应当成立董事会或理事会,校长是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1/3以上人员应从事教育工作,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每年必须召开会议两次以上。出台重大决策、决定必须由全体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签字,且以书面的形式记录,并依法保存。

2、民办学校校长的任职资格应报请区教育局审核后,由董事会或理事会任命。民办学校的校长年龄不超过70周岁,要具备5年以上的教育教学经验,且符合下列条件:

(1)民办中学校长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民办小学校长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校长只能在一所民办学校任职。

3、民办学校必须建立“制衡”和“参与”的机制,实施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或理事会和校长各司其职,形成决策与执行分开、互相监督的机制。同时民办学校也应建立家长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完善学校民主制度建设,促使学校有效地运用办学自,确保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4、民办学校聘任的教师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民办学校应当与聘任教师、职员签订聘任合同,与其他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聘任合同要规范,主要内容包括:拟任职位、职责、工资待遇、福利、社会保险、聘任期限、继续教育以及违约责任等。教师任职资质要在学校显著位置公示。民办学校必须认真依法履行聘任合同,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师每年继续教育学时数与同级同类公办教师相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与公办学校等同。

三、教学教务管理

1、招生管理

(1)民办学校应当按照审批部门核定的规模招生,不得擅自扩招,其每学年度招生数额,要在招生前报区教育局核准;超出上一个学年度招生数额时,要报区政府审批;

(2)民办学校广告或简章等内容,须送区教育局备案,民办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应与广告或简章等承诺相一致,不得进行虚假宣传或误导;

(3)禁止有偿招生,民办学校不得委托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有偿招生。

2、课程设置。民办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足各类课程,不得擅自删减、增加课时。民办学校要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3、学生管理。民办学校学生管理必须按《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执行。民办学校应当为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学生档案应客观真实地记录学生的相关情况。民办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及综合素质培养,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4、安全管理。学校举办者和校长是学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民办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抓好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要有完好的安全设施、设备,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防范各类事故的应急预案,切实落实安全责任。

5、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民办学校内从事宗教活动。

四、校舍场地管理

1、民办学校通过租赁方式利用政府教育用地和地上建筑物的,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与民办学校举办者签订租赁合同,民办学校必须按照下列规定使用政府教育用地和地上建筑物:

(1)不得改变使用用途;

(2)不得擅自改变办学层次和类型;

(3)不得转租给其它民办学校;

(4)不得将国有资产用于担保或抵押相关的行为;

(5)不得违反合同的其它约定。

2、民办学校通过租赁方式利用非政府教育用地的,可按相应的房屋租赁场有关规定执行。

3、民办中学的校舍租赁期限必须3年以上,民办小学的校舍租赁期限必须6年以上。如要想终止办学,必须提前3年做出安排,并且从当年开始,起始学年不再招生,同时确保在校生顺利毕业。

五、其他

中小学生管理办法规定篇8

1.学校法人章程的内涵

所谓“章程”亦称作“法人章程”,是指一种组织或社团经特定的程序制定的关于组织规程和办事规则的法律文书,是一种根本性的规章制度,且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章程作为一个组织或团体的基本纲领和行动准则,它在一定时期内会较为稳定地发挥其作用,且其自身也保持相对的稳定,因而章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次,章程主要作用于组织内部,且依靠组织内部的全体成员共同实施,并非依靠国家强制力予以推行,组织内部及其下属组织及成员都会信守,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因而章程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再次,章程具有公开组织情况的功能,它不仅表现为对与组织有利益关系的主体公开,而且表现为对了解组织情况的社会公众也要公开,因而其具有公开性。此外,章程还具有意志性,这表现为章程不仅体现国家的意志,而且体现组织内部成员的意志。一方面,任何组织制定的章程都必须具备法律所要求必须记载的事项,必须符合国家意志;另一方面,法律允许组织内部成员在国家法律必要规定的范围以外,本着“私法自治”的原则制定章程。

学校法人章程是学校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必备的法律文件,是学校依法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是为保证学校正常运行,就办学宗旨、主要任务、内部管理体制及财务活动等重大的、基本的问题,做出全面规范的自律性基本文件。因而学校法人章程也具备稳定性、约束力、公开性和意志性等章程的一般特征。然而,在此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学校法人章程并非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教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具体规章制度。学校章程是制定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的基础和依据,是学校最基本的规章制度,它规定着学校的重大的和基本的问题,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皆是学校章程的补充和具体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近代中小学校章程的发展经历了教会学校章程阶段、学校章程的草创阶段、学校章程的初步规范和完善阶段和学校章程的进一步完善阶段。190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钦定学堂章程》颁布,其中《钦定小学堂章程》和《钦定中学堂章程》具体规定了小学堂和中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人员设置、考核奖惩、建筑设施等事项。中国近代中小学校章程的演变为现代中小学校制定学校章程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在我国法律文件中最早提到学校“章程”的是1995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简称《教育法》。我国《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教育法》的这条规定使得学校章程成为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之一,明确无误地确立了学校章程作为学校成立基本要件的法律地位,从法律上保证了所有的学校都应该有学校章程。

2.学校法人章程建设的必要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那么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也离不开其根本――章程。首先,学校章程建设是依法治校的需要。伴随着我国法律的日益健全,法制化已经延伸到教育领域,依法治校成为实现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的重中之重,然而要实现依法治校就必须有“法”可依,而这个“法”不仅包括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而且还包括学校章程和学校具体的规章制度。在这里学校章程便承担着法律法规与学校法制实践桥梁和载体的作用。其次,学校章程建设是实现学校自主管理的需要。学校的运行除了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等外部规范,还应遵守学校内部规范。而学校章程就是其内部规范的具体表现,学校章程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责任到人”的细化过程,是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基本依据。再次,学校章程建设是规范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需要。学校章程在规范学校行为的同时,作为已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的学校自主办学的文件,同时也在间接规范着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使主管部门能依法依章办事,为学校自主办学、管理学校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学校章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校章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依章办学意识淡薄。近年来,一些地方学校主管部门都在大力推动学校章程的制订工作,但是学校章程制定后,如何依章办学却不够清晰明确。在章程制订前,各地学校主管部门积极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并为学校章程制订工作提供帮助,但章程制定出来后,学校主管部门对章程的关注却越来越少,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校长的依章办学的意识淡化。然而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制定学校章程文本并不是根本目的,在学校章程的指导下依照章程科学办学才是最终目的。然而现阶段的现状是,大多数中小学制定学校章程后并未将章程投入使用,对章程不重视、不关心,依章办学的意识非常的淡薄。更有一些学校其章程中的部分内容已与现阶段学校的办学实际不再相符,但学校却并未对章程进行修改,俨然学校章程已经成了挂在墙上的画,并未在学校办学和管理的实际中发挥作用。

(2)章程制定和实施中缺乏对师生、家长的关注。与学校章程关系最为紧密的是师生及家长,因此在学校章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充分考虑广大师生、家长的诉求,使其主动参与章程的制定过程;其次,应将章程制定置于透明和公开的环境中,使全体师生成为自觉遵守和践行的行动者,并让家长成为章程建设的监督者。然而在现实中,大多学校章程的制定和修改只局限于反映校长或学校行政人员的意志,鲜少征询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意见,缺乏对师生、家长的关注。

(3)学校章程文本内容存在缺陷。从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已有的章程来看,章程建设大都能够体现学校的个性和特色,但从章程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看仍存在诸多的不足,而这些问题便直接影响到章程的质量和章程的严肃性。例如:有些学校章程中没有指出学校的办学规模等,没有写明章程的修改程序,更有甚者,一些学校章程条款出现了与现有法律法规相抵触之处,等等。现有学校章程中还存在语言表述不规范的现象。学校章程作为规范性的文件,其语言运用应力求明确、规范、朴实,避免使用含义不清、不规范、口语化的语句,并且章程的条文应以完整的陈述句表述。但目前章程条文的语言运用却不是十分规范。例如:有的章程多出现缩略语,有的章程中过多使用“要”“必须”“不能”等强制性词语。同时,不少学校的章程文本还存在内容陈旧、修改不及时、脱离学校办学和管理实际的现象。

(4)章程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当前,对学校章程建设的监督还十分薄弱,不论是在学校外部还是学校内部,都没有对学校章程的监督程序及体系。在学校外部,章程制定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如何监督和保证章程顺利实施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学校执行章程的积极性也便大打折扣。而在学校内部,对章程建设的监督工作同样不够重视,没有明确学校章程的监督主体和监督形式,因此对章程建设情况很难做到实质性的监督。更有一些学校认为没有必要对学校章程建设实施监督,也不了解当前学校章程建设正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学校依章办学的意识并没有真正的建立,导致学校没有完全形成依章办学的机制,因此,学校需要专项督导来保障对学校章程建设的力度。

2.学校章程建设问题频发的原因

(1)章程建设和治理结构改革并行,难以为章程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基础和制度环境。学校章程是学校的“宪法”,更是学校办学最根本的规范性文件。而章程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规定学校的治理结构,然而我国的中小学校大部分都在不断地进行治理结构的改革,学校的治理结构不稳定,即便制定了学校章程,也缺乏应有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因而很难具有约束效力。

(2)自上而下的章程建设推动机制使中小学章程的建设缺乏内在动力。学校章程的建设理应是学校作为独立法人在《教育法》规制下进行的一种自发的活动,但是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的章程建设活动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起和推动。这种具有极强行政化意味的章程建设推动机制虽然使部分学校加入章程建设的运动中,但是大部分学校是被动的参与,旨在完成其行政任务,走形式主义,因而其制定的章程并不具有权威性,由于缺乏内在动力,学校章程建设活动只能成为一种“面子工程”,毫无权威性及约束效可言。

(3)学校章程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公开透明、民族参与机制直接影响学习章程建设的质量和认同度公开透明、民族参与机制直接影响学习章程建设的质量和认同度。部分学校在章程建设中虽然也吸收了一部分基层教师参与章程建设活动,但是大部分的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等没有参与其中,因而无法知晓章程建设的具体进展情况,无法介入于学校章程建设的具体决策,并且难以监督这一过程。

(4)学校章程建设者的知识和理念直接影响着章程建设的动机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章程建设的质量。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无章办学”无论学校的高层领导还是学校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对于章程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章程活动等基本常识都相当陌生。而且,参与学校章程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如何建立参与和监督机制、如何规定章程内容、如何体现本校的办学特色等都模糊不清。因此巨大的知识差距影响着学校的章程建设能力和建设质量。

三、加强我国中小学法人章程建设的对策

1.提高各主体对依章办学的价值认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目前学校章程建设工作在全国并没有全面开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区和学校对依章办学认识不足,缺乏章程建设的积极性。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我国中小学校要依章办学,但现实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却并未充分认识到依章办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应着力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依章办学”的认识,使其认识到依章办学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更应提高依章办学的自主性,通过章程宣传、展示等多种途径,加大章程宣传力度,提高各方对学校章程地位和价值的认识。

2.严谨对待学校章程文本建设

学校章程建设工作的核心就是学校章程的文本建设,只有完善章程文本才能保证其良好的实施。首先,作为学校管理基础的学校章程,要切实符合学校办学和管理的实际情况,不能凭空编造。学校更要慎重对待学校章程文本的制订,不能照搬照抄。对于一些有利于学校发展、经实践证明的切实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则需要在学校章程的制定过程中加以提炼和升华,使其真正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其次,在起草章程时必须严把章程结构、用语这一关,要大量阅读相关章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章程的撰写,且制定的章程要符合章程文本的正式规范,做到“有条有理,有理有据”。同时,学校主管部门还可以在撰写章程时借助专家的力量,借鉴企业、政府等组织章程和国外学校章程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各类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举办培训班和宣讲会、邀请有关专家到学校调研了解章程制订情况并帮助解决问题。最后,学校要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和自身的管理实际及时修订章程,使学校章程跟上学校管理革新和教育改革实践的步伐。

3.建立健全学校章程建设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中小学章程建设仍处在探索阶段,章程建设的工作还不完善,因此,需要对学校章程的建设进行专项的监督,来保证学校章程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早日实现“一校一章,一章一治”的目标。然而,在对学校章程进行监督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监督是难以发挥最佳的效果,这便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大力配合和积极参与。实现对学校章程建设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只有这样将校内、校外监督有机结合,才能将学校章程建设督导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才能提高监督力度,从而保证学校章程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小燕,朱正伦.怎样写好学校章程[J],中小学管理,2004(5).

[2]焦新.依法办学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答记者问,中国教育报,2013.

[3]陈立鹏.学校章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4]陈立鹏.再谈学校章程[J]中小学管理,1998(10).

[5]陈立鹏.学校要有章可循[J]中小学管理,1997(11).

[6]陈韶峰.关于当前学校章程制定的若干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3(7).

[7]黄路阳.中国近代中小学章程述略[J]教学与管理,2006(12).

[8]金建陵.浅谈学校“制度条件”――学校章程的制定[J]江苏教育,2002(23).

[9]包春光.学校章程及作用初探[J]内蒙古教育,2003(2).

[10]沈益.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11]范魁元.学校章程建设:现状、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小学管理,2014.

中小学生管理办法规定篇9

规范民办教育办学与科学发展的

调研报告

民办教育是实现教育投入多元化的有效模式,也是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落实政策,制定民校发展规划,完善民校发展性评估,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方向,引导民办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努力实践我县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的战略构想,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调查,把握民办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问题,分析研究,探索民办教育发展的新策略,是有效推进我县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战略进程的重要课题。为此,上饶县教育局以“规范民办教育学校办学与科学发展的对策”为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14所民办教育学校,通过现场察看、问题咨询、听取汇报、数据分析等调研方式,反思民办学校的发展思路与管理策略,研究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行为,大力弘扬教育的公益性,努力实践民校办名校的发展思路,为民办教育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导向。

一、民办教育学校的发展现状

1996年7月上饶县教育人士徐子浩率先创办民办求实中学,建立上饶县第一所民办教育学校,开创了社会投资上饶县兴办教育的先河。特别是20xx年12月之后,国家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民办教育学校的法律地位,确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地激发了社会力量投资上饶县兴办民办学校的热情。自1996年以来,我县民办教育学校已经历了12年的发展。在这12年的发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大力解放思想、落实政策,统筹安排,为民办教育学校的创办创造条件,培育市场,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办学。县教育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法律精神,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实行严把办学审批,强化过程督导,实践教育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型管理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县民办教育学校的蓬勃发展。现今,社会力量在我县办学投资共计11870万元,建立基础教育民办学校14所,拥有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计254教学班,12367名学生,其中高中学生3086名,占全县总数27%;初中在校生5672名,占全县中学生总数18%;小学生3609名,占全县小学生总数8%,全县民办幼儿园333所,在园学生8368名。民办学校聘用教师1167名。形成我县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的发展促进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城市日益扩大,县城住户与外来务工人员日益增加,要求在县城接受教育的学生日益增多。我县是个劳务输出大县,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多,客观上导致需要接受寄宿制的学生不断增加。在我县教育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县城已有的公办学校招生已经饱和,公办学校容纳寄宿制学生的条件不足,县城新增公办学校尚在筹建之中,面对高中的入学率与县城中小学校的就学率年年不断增长的压力,直面群众要求子女接受县城寄宿制教育的需求,民办教育学校的发展无疑缓解了穷财政办大教育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弥补了教育投入的不足。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的提升,20xx年、20xx年、20xx年民办学校高考学生达二本以上分数的人数,分别是140人、135人、183人,民办学校连续三年分别为县中输送优秀初中毕业生468名、473名、537名,实现了民办学校的教育持续发展,其中私立清林学校被省、市教育部门分别授予“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上饶市重点中学”、“上饶市重点民办中学”。

二、民办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科学发展既是数量的增加,规模扩大的过程,也是教育内涵提升,社会效益增长的进程。尽管我县民办教育学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态,但是民办学校的发展往往只是表现民办学校数量的增多,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方面,就教育发展的本质而言,是量的变化,属于浅层次的教育发展。立足于我县打造“教育名县”,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的发展需要来看,更亟待着民办教育学校的内涵发展。民办学校的内涵发展应该是以科学的办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管理,培养优质教育资源,开创优越教育环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教育的最大社会效益。因此,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我们理性地透视民办学校蓬勃的背后所隐藏的制约发展问题。

1、民办学校发展极其不平衡

目前,我县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民办学校共有14所,从办学规模上看,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只有清林学校、龙翔学校、求实学校、德爱学校4所学校,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学生人数不足200人的学校,如:树人学校、天成女子职业学校。从各民办学校的班级成班额来看,规模大的学校成班额达到50人以上,规模小的学校成班额25人;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看,规模较大的学校其基础实施建设完备,教学实施、教学器材配套,完全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办学条件,具备优秀学校的硬件实施。但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至今没有自己的校舍,只是依靠临时租赁房舍作为校舍,教师队伍不稳、教师不具备教师专业水平,教学实施不全,教学器材严重不足,其教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乡镇、村级幼儿园的教学实施与师资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形成了我县民办学校的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在近连续几年来,这种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尤其是一些规模小、投入不足的学校降低了办学要求,严重制约了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办学思想滞后教育发展

由于投资主体的盈利性与社会力量办学的公益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导致民办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往往会落后教育发展的需要,偏离《民办教育促进法》精神。首先在学校发展的指导意识上,民办学校注重扩大办学规模的发展,而忽视教育内涵的发展。民办学校的教育投入一般只是用在校舍的建设,满足于学校基础实施建设,但是对教育发展应当添置的教学设备、教学器材、教学资源等教学实施不作发展性计划,对教育科研需要的投入也不作安排。其次是在办学导向上,过于强调“优生决定论”。民办学校普遍存在着“优秀学生决定着优秀的学校”这样的潜意识,因此,民办学校招生往往倾向于各中小学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予接收。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原则,同时也制约了民办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另则,在学校对外宣传方面,特别注重宣传少数优秀学生的优秀学业,把少数优秀学生的发展简单地定位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其三是在学生教育发展观上,注重精英培养,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民办学校的发展意识里,往往把学生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考试为导向,以分数为衡量教师业绩与学生学业发展的标强调,形成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不教的错误倾向。强化了应试教育的精英培养模式,致使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一教育宗旨难以在教育实践得到有效体现。

3、课程实施缺乏统筹兼顾

课程是学校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地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这就意味着学校在要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但是在课程执行过程中,大多数民办学校受应试思维的影响,学校教学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一些学科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其他课程,如美术、音乐等课程学校大多是被其他课程所占用。而新课程实验要求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则没有严格执行。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上,民办学校仍然是注重于教室里进行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了学科课程的实验操作。形成了重视国家课程忽视地方、校本课程;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重视知识课堂传授,忽视操作能力培养的三重视、三忽视的课程实施现状。民办学校的课程实施显然是违背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导致课程实施上的偏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更不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

4、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不规范。

管理理念决定管理的方式与行为。大多数民办学校的办学者对办学有热情,但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对教育的规律缺乏整体而系统的认识,常常是家族式管理,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而聘用的校长常常只限于一般性事务管理权,实际上,事务管理权也仅仅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执行者的监督权而已,对学校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确立内涵发展的方向、教育投入的项目等重大决策没有有效的建设权或决策权,不利于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在管理方式上往往只是注重事务性管理,而忽略人才资源的培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一是忽视师资队伍建设。一味强调教师已有的素质,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因此,大部分的民办学校没有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建立教师培训制度,为受聘教师接受相应的思想政治培训和业务培训提供条件,导致教育研究荒废,教师专业成长乏力。即便是有些学校零散地开展一些,也大多是以听课、评课为主,教研形式单一,主题不明,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策略僵化。二是教师岗位聘用低要求。目前,一些民办学校在教师聘用上,出于种种原因,聘用一部分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从事教学岗位工作,造成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低下,同时也违背了《义务教育法》。

三、民办教育发展对策

民办教育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内在主要矛盾。民办学校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与投资主体的盈利性这一主要矛盾的集中表现。根据法律规定,民办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是以实现教育的公益性为宗旨,教育的公益性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有效地主导着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与投资效益。反之亦然,投资主体的行为是为教育的公益性服务的,投资主体的盈利性是第二位。但是,在民办教育的发展实践中,民办学校违背了法律的宗旨,投资主体把投资办学的盈利性视为第一性,以投资的盈利性主导教育的公益性,因而形成一切投资以盈利为核心的错误倾向,导致民办学校重视规模扩大,忽视内涵发展;重视有形资产投入,忽视无形资产投资;重视经济效益产出,忽视教育效益产出;重视自由式发展,忽视规范化发展等一系列违背教育法规及教育发展规律现象。因此,认真贯彻落实法律的精神,坚守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兼顾投资主体的盈利性,坚持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实行教育行政的有效管理与主动服务,是促进民办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县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工程的现实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正视民办教育发展主要矛盾,把握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现状,理性分析,务实研究,探索、解决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与投资主体的盈利性这一主要矛盾的对策,才能为民办教育的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完善优惠政策,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精神,正确认识民办教育的性质。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确立民办教育事业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确保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的同等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的合法权益。把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教育、城建、规划、土管、人事、税务部门要共同参加研究制定全县民办教育发展规划,成立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由计划、人事、规划、土管、公安、税务、物价、城建、供电、供水等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为小组成员,统筹兼顾,协调动作,合力解决民办学校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对各类民办教育的布局规模、办学条件、生源、师资进行全面的统筹,制定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对民办学校的设置与审批、管理与监督、保障与扶持、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特别在民办学校征用土地、教师管理与职称评定、学生待遇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优惠政策,为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制定民办学校发展性评估标准,促使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结合我县民办学校的发展现状,借鉴先进县、市民办教育管理经验,根据基础教育发展要求制定了民办学校的评估标准,并依据标准对民办学校定期进行年检和评估。民办学校及其举办者根据标准不断增加办学投资,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初步改变民办学校校舍靠租赁,教学无器材,发展无动力的现状,彻底根治只重盈利性,不重公益性的办学倾向。

3、加强管理,逐步规范民办教育。围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的文件。建立了民办学校设置审批制度、办学许可证验发制度、广告审核备案制度、民办学校收费、财务的管理、学校年检和撤销办学资格制度以及规范学校名称、更换办学法人等审核审批程序。同时,在工作指导上,提出了“民办教育一要发展,二要规范,在发展的基础上规范,在规范的前提下发展”的基本思路,重视依法治教。加强对民办教育工作的管理,教育局设立社会力量办学管理股,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行为、招生信息、财务制度、教学管理、课程实施等方面的监督与指导。保护合法办学,严厉查处违法办学,遏制恶性竞争。

4、注重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民办学校内部逐渐克服了“家族化管理”和决策不科学、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开始尝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健全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尤其民办学校要建立了董事会和理事会,完善校内规章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加强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民办学校纳入统一管理,定期组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开展管理培训班,强化民办教育的现代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对民办学校教师建立教师人才档案,实行任职岗位资格准入制审核,杜绝不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任职不对应的教学岗位。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培训、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吸引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毕业生到民办学校任教,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学历层次较高的专任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教育局教研部门加大对民办学校教育科研帮扶力度,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定期深入民办学校进行教学教研调研,开展教学研讨会,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民办学校要制定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建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完善教育科研制度,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大力培养学校教育名师与教学能手,引领教学改革,壮大教研队伍,发展教师专业能力。

5、加强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工作,保持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从源头抓起,防范办学风险。民办学校要落实法人财产权,出资人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投入学校的资产要经社会中介机构验资并过户到学校名下,保证学校办学资金、资产稳定可靠,防止假投资、假办学。民办学校要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按照财务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每个财务年度结束时,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依法审计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对弄虚作假,设立虚假财务,搞“账外账”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追究当事人和举办者的法律责任。把民办学校的财务、资产监管作为学校年度检查的重要内容。对办学资金出现严重短缺、招生人数明显下降、社会投诉增多等风险隐患的学校,及时采取措施加强重点监管,提出工作预案。

领题人:胡一萍

参与人:何钊朱茶英江慧春

课题组成员:彭熹潘赞义徐殿英胡玉恒

中小学生管理办法规定篇10

**月11至20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对全市民办教育(义务教育部分)进行调研。调研组听取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情况汇报并先后到车辆厂子校、中天北京四中、兴农中学、春风学校、南亚学校等十六所民办学校了解情况,调研重点是我市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学校办学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黑卫平参加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我市各级政府强化依法管理,使民办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全市现有民办中小学(含职业中学)共有219所,在校生6.7万人,占全市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1.5%,三城区民办小学在校生3.8万人,占三城区小学在校生总数的3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办职业培训学校69所,年培训量为5万人次。

民办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439人,占全市普通中学教师的9.88%;民办小学专任教师2262人,占全市小学教师的12.33%;职高教师173人,占全市职高教师的16.27%。教师的学历以中专、大专为主,其中除聘用的退休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外,大多不具备教师资格。教师的平均工资约500元,幅度为250至1500元以上。

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由企业举办的办学水平高。如中天北京四中、车辆厂中学、川外附中学等学校,与全国名校合办,管理规范,教学质量好,设施设备较为先进,收费较高,学生大多是来自中、高收入的家庭。个人举办,以外来务工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在逐步提高。如白云兴农中学,办学理念新颖,内部管理机制灵活,发展为现该校已拥有学生2000余人,教职员工250多人,学生公寓、实验室、运动场等教学设施齐全的完全中学,2003年高考成绩名列我市前列,并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民办中学。由于该校教学质量高,设施设备先进,一些贵阳市常住人口子女也要求进入读书。达兴学校在充分依托28中的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初见端倪。

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我市民办教育的现状,制定《贵阳市民办中等学校审批暂行办法》和《民办流动儿童少年初中必备办学标准》,成立了民办中学设置评审委员会,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标准。从2001年起,每年拨民办教育专项补助经费20万元,帮助民办学校购置教学设备,其中80%用于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学校。2003年,市政府拨专款300万元用于民办学校建校贷款贴息,帮助民办学校的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的学籍管理、教学业务、德育工作、师资培训、教师职称评审等方面进行统一的管理,加强民办学校规范管理。

二、问题和困难

1、《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关政策不配套。调查中感到《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建、扩建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落实得不好,认识普遍不到位。民办学校申请信贷,不能以举办者投资兴建的校舍作为抵押,制约了民办学校的发展。征用土地新建、扩建民办学校,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手续复杂。民办学校的学生由于不具有本市户口,不能升入本市重点高中,而升入普通高中也需交3000元借读费,民办学校认为这直接影响民办学校初中阶段的办学规模及水平,也是不平等待遇,同时我市也失去一批优秀的高中生资源。一些办学者对教育的公益性认识不足,办学急功近利,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2、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不规范。我市民办学校90%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办学规模小。办学者有热情,但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常常是家族式管理,而聘用的校长没有管理权,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不利于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3、相当一批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不能达标,设备简陋,办学条件差。多数学校是租赁民房作校舍,教室面积窄小,采光不足、通风不良,有的教室就是通道。课桌椅多是公办学校淘汰的,新旧不一,教具配置不齐,实验设备简陋,影响学校教学质量。一些学校缺乏安全保障措施,学生活动场地少,课外活动受限制。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的学校收费往往较低(约80-500元),仅能维持教育教学低水平运作。

4、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稳定性差。在生源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里,教师的来源是进城打工的乡村教师和外地非师范毕业的大中专生,大多不具备教师资格和职称。教师工资偏低,大多没有办理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教师没有安全感。学校与教师之间没有正规的聘用手续,双方缺乏制约机制,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5、教学质量令人担忧。除兴隆中学等少数学校外,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的生源是外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长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求不高,学生基础差别大,加上教学水平的原因,至使教学质量难以达到义务教育规定的要求。初中生的毕业合格率低。

6、职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市的职业培训设置的专业虽然有四十多种,但市场需求量大的家政服务、药业加工等专业却很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建议

1、加强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民办教育的认识。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形式多样的宣传民办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国家鼓励民办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民办教育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金流向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扩大教育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教育的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办教育,支持民办教育,为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制定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各级政府应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各类民办教育的布局规模、办学条件、生源、师资进行全面的统筹,制定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批民办学校,合理布局,保护合法办学,严厉查处违法办学,遏制恶性竞争。同时在流动人口密集地区,整合公办学校的办学资源,尽快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的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目标。

3、加大民办教育的扶持鼓励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需求日益增加,我市民办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政府应依法逐年增加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的专项投入,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办法,帮助民办学校解决贷款发展问题。

4、加强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民办学校纳入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学籍档案和教师人才档案,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培训、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积极鼓励公办学校的教师向民办学校流动,以吸引优秀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