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卫生管理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4:24

企业卫生管理细则篇1

第一条根据《辽宁省工业劳动卫生管理条例(试行)》精神,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本市境内的一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

第二章管理和监督

第三条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管理、监督工业劳动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应根据工作的需要,设置专职机构或专职人员,全面负责本地区工业劳动卫生工作。

第四条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工业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规、规章和标准,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地区工业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向上级提出年度总结及专题报告;

(三)领导所属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机构的劳动卫生监督、监测、科研、培训、卫生宣传、职业病预防和治疗等工作;

(四)对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工业劳动卫生工作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

(五)完成工业劳动卫生方面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五条各级计经委、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应协同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工业劳动卫生工作,对职业危害的治理也负有监察、监督职能。

第六条各级企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专职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本部门的工业劳动卫生工作,其职责是:

(一)根据国家和上级有关工业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的规定,建立健全本部门工业劳动卫生管理制度,制定本部门工业劳动卫生工作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企业贯彻实施;

(二)制定本部门改善劳动条件措施,拟定治理、粉尘、毒物、物理性职业危害规划,统筹经费安排,组织企业实施;

(三)指导所属企业卫生机构,全面开展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对职业病人治疗、安置、劳动能力鉴定等管理工作;

(四)管理本部门各企业劳动卫生监测统计报表工作;

(五)完成卫生行政部门布置的有关工业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任务。

第七条市劳动卫生监督监测所、各县(区)卫生防疫站(或劳动卫生监督监测所)(以下简称劳卫机构),分级行使劳动卫生监督权。

各县(区)卫生防疫站(劳动卫生监督监测所)应配备人员和设备,全面开展劳动卫生监督、监测和职业病防治工作。

第八条市卫生行政部门下设市劳动卫生监督监测所作为全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心,对各县(区)劳卫机构、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机构,实行业务和技术指导。

第九条企业接受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劳卫机构的监督,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专职人员,全面负责本企业的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工作。

第十条实行劳动卫生监督员和助理监督员制度。劳动卫生监督员,按监督区域分市、县(区)两级,由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劳卫机构和与工业劳动卫生工作有关部门现职工作人员兼任。市、县(区)两级各设劳动卫生主任监督员一人,副主任监督员二至五人,监督员若干人。

各级劳动卫生监督员,由卫生行政部门提名,报同级人民政府委任。

助理监督员在县(区)劳卫机构和企业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机构内设立,由各级劳卫机构提名,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委任。

第十一条各级劳动卫生监督员和助理监督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办事认真,廉洁奉公,不,作风正派;

(三)熟悉本专业技术,能独立进行工作,熟练掌握本细则和国家有关规定;

(四)主任监督员,由卫生局主管工业劳动卫生工作的局长担任。

副主任监督员,由卫生局工业卫生处处长、防疫科(股)长、劳动卫生监督监测所所长、县(区)卫生防疫站站长、主任医师、主管医师、医师一级的人员担任。

监督员,由卫生局主管工业劳动卫生工作人员、各级劳卫机构具有医士以上技术职称并从事劳动卫生工作三年以上的人员或与劳动卫生工作有关的相应一级的人员担任。

县(区)劳卫机构的劳动卫生助理监督员,应有医士以上职称和一年以上劳动卫生工作经验。企业内的劳动卫生助理监督员,应有医师以上职称和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或具有医士职称和五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

第十二条劳动卫生监督员的职责:

(一)对本地区内各企业的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调查和监测结果,签署劳动卫生监督意见书;

(二)遇有发生多人重大急性中毒事故时,有权制止生产、疏散现场人员,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三)参加急性中毒事故的调查处理,有权在调查报告或结案报告书上签署意见;

(四)参加企业新、扩、改建工程项目、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的劳动卫生防护设施的设计审查或竣工验收,对不符合国家及上级有关工业劳动卫生规定的项目,有权拒绝签字;

(五)对违反本细则和国家有关规定者,有权根据劳卫机构的决定,提出处罚意见。

第十三条劳动卫生助理监督员的职责:

(一)对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内的劳动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调查与监测结果,签署劳动卫生监督意见书;

企业内的劳动卫生助理监督员,对企业外行使监督权时,须在各级劳卫机构的组织和授权下进行。

(二)遇有职业危害严重的现场或发生急性中毒事故时,立即向当地劳卫机构报告,协助劳动卫生监督员处理事故现场;

(三)对违反本细则的企业,有权根据劳卫机构的决定,提出处理意见。

第三章防护措施

第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企业工程项目(包括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的劳动卫生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查,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

(一)企业在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建设项目设计时,必须向设计单位提供工艺流程、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成品、副产品、“三废物质”等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情况,要求设计单位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矿山安全条例》、《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及国家与地方其他有关规定,设计卫生防护设施,使职工作业场所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强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二)设计单位根据企业所提供的职业危害情况,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编写工业卫生专篇,保证卫生防护设施的效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三)企业向卫生部门申请设计审查或竣工验收时,须填报《工业企业三同时审批表》,并提供工程任务书、选址平面图、工艺流程、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卫生防护设施及效果、劳动卫生学评价书等书面材料;

(四)设计审查或投产验收,在《工业企业三同时审批表》上须有劳动卫生监督员签字(盖章)和卫生部门的盖章,方能生效。设计一经审查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更改。如更改,须重新履行审批手续;

(五)未经审查批准或验收合格的“三同时”项目,不准列入计划,不予贷款,不准施工或投产。

第十五条对“三同时”项目的审查、验收实行分级管理:由各企业主管部门和县(区)立项并下达计划的工程项目,由县(区)卫生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和验收;由中央、省、市立项并下达计划的工程项目,由市卫生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和验收。

第十六条企业必须按有关规定,正确使用安技措施费,加强粉尘、毒物和物理性职业危害的治理,对卫生防护设施应经常检修和定期保养,大修周期最长不得超过三年,设备完好率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并建立设备档案。

第十七条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必须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遵守操作规程。

第十八条企业不得擅自将有毒有害作业转移或外包给其他企事业单位或个,确需转移或外包的,企业须事先向主管部门和劳卫机构提出申请报告,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并经计经委和劳卫机构同意。

第十九条女职工不宜从事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井下作业和有强烈震动的作业,在妊娠期、哺乳期不得从事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物质的生产劳动。

第二十条企业或校办工厂,不得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有粉尘、毒物、射线等有害作业的生产劳动。

第二十一条工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毒性和防护性能的效果鉴(检)定,一律由各级劳卫机构进行,企业应慎重考虑鉴(检)定结果和意见,尽量采取无毒代有毒,低毒代高毒。

第二十二条接触放射性同位素或X线的单位,要按有关规定,加强保管、使用和防护工作。放射性同位素,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擅自转移、转卖或销毁。

接触放射性同位素或X线的人员,须定期进行个人放射剂量检查,所在单位不得擅自中断。

第二十三条凡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都要接受职业卫生教育。未经职业卫生教育的,不准上岗工作。

第四章劳动卫生监测

第二十四条劳动卫生监测系指对作业场所各种粉尘、毒物、物理因素及气象条件的测定。分预防性监测和经常性监测。

第二十五条预防性监测:

(一)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的卫生防护设施,在投产验收前,须对卫生防护设施的效果进行鉴定;一般在生产试运转正常三十天后,。连续进行三至七天测定,劳卫机构根据测定及调查结果,提出劳动卫生学评价书;

(二)非“三同时”项目的卫生防护设施效果鉴定;

(三)现有卫生防护设施大修后,在试运转十五天后进行卫生防护设施效果鉴定。

预防性监测费,由受测单位支付。

第二十六条经常性监测,分定期监测和抽样监测。

(一)定期监测。企事业单位须按照《沈阳市劳动卫生监测暂行规定》,定期进行现场浓度(强度)测定。企业无自测能力时,可以委托各级劳卫机构完成;

(二)抽样监测。各级劳卫机构,要对本地区内的各企事业单位的有毒有害作业岗位,随时进行抽样监测。受测单位应协助工作,不得以不正当理由拖延或拒绝监测。

经常性监测费,由受测单位支付。

第二十七条企业、企业主管部门和各级劳卫机构,都必须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劳动卫生监测报表,建立健全工业劳动卫生档案,加强工业卫生管理工作。

第五章职业病防治

第二十八条凡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各企事业、科研单位,校办工厂,都要加强职业病的检查、治疗、安置和管理工作。

第二十九条职业病检查须按照《沈阳市从事有害作业职工健康检查和职业病管理暂行办法》进行。

第三十条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新职工,须进行全面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经过工业卫生医师同意后,方准上岗工作。

第三十一条对有就业禁忌症的职工,应及时调离,妥善安排。

第三十二条企业、企业主管部门和各级劳卫机构,都要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按期填报职业病报告卡、职业病报表、建立健全职业病管理档案。

第三十三条企业应将体检结果、职业病诊断,及时报告职工群众,接受群众监督。

第六章奖励

第三十四条凡具备下列条件的单位,经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验收核实,由市政府授予《工业卫生模范单位》称号:

(一)全厂有毒有害作业点的合格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二)劳动环境监测率和职业病体检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三)无急性职业中毒或其他急性职业病人;

(四)慢性职业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第三十五条凡具备下列条件的单位,经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验收核实,由市政府授予《工业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一)全厂有毒有害作业点的合格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二)劳动环境监测率和定期职业病体检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三)无急性职业中毒或其他急性职业病人;

(四)慢性职业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第三十六条凡荣获《工业卫生模范单位》和《工业卫生先进单位》的企事业单位,对其主管负责人和有突出贡献的责任者,酌情奖励,同时授予荣誉证书。

第三十七条集体或个人在防止职业危害工作中,取得成果,经过鉴定达到国内、省内、市内先进水平的,分别酌情奖励,并同时授予荣誉证书。

第三十八条各级劳卫机构在监督、监测、科研、职业病普查、劳动卫生管理等工作中,经评比最佳者,授予《劳动卫生先进单位》称号;对负责劳动卫生工作的科室,酌情予以奖励。

第三十九条对认真贯彻本细则,取得监督实效的劳动卫生监督员或劳动卫生助理监督员;在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和研究工作中有突出贡献者;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者,分别酌情予以奖励。

第七章处罚

第四十条对违反本细则,造成危害的单位、有关责任者或直接责任者,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行政处分、经济制裁;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对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改进;对其有关负责人及直接责任者,予以警告、记过处分:

(一)违反本细则第十四条关于“三同时”的规定,在投产一年内,作业场所内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五倍以上者;

(二)违反本细则第十六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关于改善劳动条件,保护人体健康的规定,百分之三十的作业点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经常超过卫生标准十倍以上的;

(三)违反本细则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关于监测、体检与报告的规定,不按规定时间完成监测、体检与报告者。

第四十二条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单位处以二百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并限期改进:

(一)违反本细则第十四条第(一)、(二)款关于“三同时”的规定,处以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细则第十四条第(三)、(四)款关于“三同时”的规定,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细则第十四条第(五)款关于“三同时”的规定,处以五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四)“三同时”项目,在投产后一年内,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作业点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经常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五倍以上,或有可疑职业病人发生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细则第十六条关于卫生防护的规定,导致卫生防护设施效果显著下降,现场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五倍以上者,处以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1.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尘毒作业点的浓度,经常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十倍以上;或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物理因素作业点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者;

2、百分之二十五以上作业点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经常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二十倍以上;

3.百分之十五以上作业点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经常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四十倍以上;

4.百分之十以上作业点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经常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五十倍以上;

5.百分之五以上作业点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经常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一百倍以上;

6.有一个有毒有害作业点的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二百倍以上。

(七)一次发生三人以上急性中毒事故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发生急性中毒死亡事故的,每死亡一人罚款五千元,最高罚款为二万元;

(八)慢性职业病发病率增高,递增超过百分之三以上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九)违反本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的,对发包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并责令发包单位限期采取措施;

(十)违反本细则第二十条规定的,对接收单位罚款五百元,并责令停止劳动;

(十一)违反本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罚款五百元;

(十二)违反本细则第二十五条第(一)、(二)、(三)款、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不按期进行监测、体检、完成报表的,罚款五百元;

(十三)违反本细则第二十二条关于放射性同位素和X线管理规定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十四)违反本细则第十七条关于个人防护的规定的,处以五百元罚款。

出现以上情形之一的,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者分别处以一次性罚款(二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扣发奖金(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或记过处分。

第四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单位实行责令停产;对其有关负责人与直接责任者,予以撤职或降薪处分;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三同时”项目,在投产三年内,有百分之三十以上作业点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经常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十倍以上;

(二)造成一次死亡三人以上的急性中毒事故;

(三)损坏、拆除劳动卫生防护设施的;

(四)挪用劳动保护技术措施经费,使劳动条件得不到改善的;

(五)劳动条件非常恶劣,慢性职业病发病率或发病人数逐年增高的;

(六)限期改进,逾期不改的;

(七)未经各级卫生部门审查同意或验收合格的“三同时”项目。

第四十四条劳动卫生监督员、助理监督员、各级劳卫机构负责人、监测与报告人员,因失职、受贿、渎职、弄虚作假、,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以及违反本细则有关条款,造成不良影响的,按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一次性罚款(二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扣发奖金(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警告、记过、撤销监督员或助理监督员资格、撤职等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对单位处罚和对职工罚款,由各级劳卫机构执行。罚款五千元以上或责令停产,须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同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计经委、劳动部门、工会组织及企业主管部门备案。扣发职工奖金,由各级劳卫机构通知受罚职工单位执行,执行结果须报劳卫机构。对职工的行政处分,由各级劳卫机构提出意见,按干部管理权限履行手续,其结案报告,须报卫生行政部门、计经委、劳动部门、工会组织及被处分人的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六条追究刑事责任,可由各级劳卫机构或受害者,向危害者所在县(区)的人民检察院提讼,由人民法院审理。

第四十七条受罚单位和个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后十五天内,向人民法院提讼。逾期拒交罚款的,每日加收百分之一的滞纳金,由劳卫机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受罚单位不得将罚款摊入成本,挤占利润;对个人罚款的,由所在单位从本人工资中扣缴,不准在公款中报销。

第四十九条罚款全部上缴同级财政部门,因办案或奖励需要增加经费的,由主管部门编制用款计划,经同级财政机关审核批准后,专项拨付,不得从罚款收入中坐支截留。

第五十条接受处罚决定,并能在短期内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劳动条件,取得明显效果的,可以酌情减免处罚。

第五十一条受罚后仍然不采取措施改善劳动条件的,从重处罚。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二条本细则所称以上、以下、以内,都包括本数在内。

企业卫生管理细则篇2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作业场所卫生标准要“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化学、物理因素浓度或强度是否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可根据技术检测结果,依据对应工业毒物、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标准作出明确判定;防护设施的“有无”很容易判断,但其是否符合标准则在监督中较难判定。现场监督中,判定冲淋、洗眼设施是否“靠近可能发生相应事故的工作地点”(《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中要求半径小于15m)不难,但是对布局的有害无害分开、通风设施的“符合”与否,则大多停留在简单的经验判断上。若对其是否“符合”进行判定,一般需要借助现状评价报告。但目前的现状是,多数企业最多只是每年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其主要存在的化学、物理等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并不涵盖作业场所卫生标准要求的布局、通风、照度等,也就难以对其布局、通风设施等作出“符合”与否的判定。因此,在目前的职业卫生监督工作中,对防护设施是否“符合”作出判定并不容易。此外,对防护用品的“符合”判定也有不小困难。现行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相关规范和标准过于庞大繁杂,甚至晦涩难懂。比如《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护听器的选择指南》等等,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过于繁杂,不要说职业卫生人才欠缺、管理不完善的多数中小企业,即便是有着较高专业水平的监督管理者也很难一一掌握这些标准和规范。过于精细繁杂的标准难以为实际监督工作中的判定提供便捷的指导,反倒减损监督的效能。

亟待完善的一些细则。1)相关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义务的规定内容不详。很多企业配备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卫生知识匮乏,对相关法律、法规一知半解,无法做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职业卫生培训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满足劳动者对职业病防护知识的需求,有培训无效果的“无效培训”现象十分常见。虽然《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对负责人、管理人员的培训作出了规定,但是对劳动者的培训规定仍待增添。《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七条虽然对“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作出了规定,但是由于“日常监测”的人员条件、器具设备、项目和频次等相关细则至今空白,使得操作依据缺失,企业不知如何履行义务,监督也十分乏力。2)相关法律、法规对劳动者义务履行约束不足。法律、法规明确了劳动者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义务及责任,但劳动者对应的义务却没有法律责任。《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五条的“不履行则教育”,对劳动者约束宽松,但因现阶段很多劳动者自我防护意识并不强,实际上放纵了少数劳动者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最终侵害的是劳动者自身健康。

《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应经过资格认定有明文规定。实践中,此资格认定基本体现在对执法人员身份要合法的法律性要求上,而对技术性的要求则并不严格,缺少系统全面的专业技术性培训。比如《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二六条、第三十八条中针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和第七十八条“严重损害”的执法操作,都比较模糊,也欠缺相应专业技术培训。

建设项目一般包含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设计和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4]。可行性论证阶段属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最终阶段,可行性论证阶段在施工阶段之前,因此,对于未在可行性论证阶段进行预评、仅进行控评就申请竣工验收的企业要区别对待:如果施工阶段时长超过两年,在竣工验收时才发现企业未在可行性论证阶段进行预评,那么该违法行为被发现时也已超两年,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不应对企业进行处罚;若发现违法行为时尚未超过两年,根据相关规定,理应对企业进行处罚,但建议给予警告。因为绝大多数预评和控评都未进行的企业,并未因此而受到处罚的现象客观存在,所以给予警告既保持与规定一致,又稍许兼顾合理。

中国目前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规定了庞杂详细的技术标准,一般的劳动者难以完全熟悉该类技术规定;而作为行政主体,未必比用人单位更了解实际的生产环境,因此其制定的通用的标准过分详细化反倒减损了其科学性[5]。补充既不失科学性、又兼顾便捷可操作性的对布局、设施、防护用品等职业卫生监督的依据,对于促进职业卫生监督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应完善防护设施等方面不符合要求时的对应法律责任,比如《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中对有害无害不分开的明文罚则。

企业卫生管理细则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目标管理;思考

1电力企业实行保卫工作目标管理的意义

电力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治安保卫工作、治安防范措施等,这都是电力企业的保卫工作,主要是为了预防或减少发生的犯罪违法的行为,起到消除电力企业灾害隐患、保护国有资产以及企业员工人身安全的作用,对维护电力企业正常运行有着重大的意义[1]。电力企业实行保卫工作的目标管理,主要是对参与的电力企业员工予以的一种管理形式,当然,需要电力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参与到保卫工作目标管理的业务中,并将保卫工作作为主要目标开展。电力企业通过实行保卫工作目标管理,可以保证电力企业从上至下的员工都有着严密的联系性,通过与电力企业总目标的联系,对提高电力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有着重大的意义。另外,通过保卫工作的实施,可以让每位企业员工都意识到自身肩负的工作责任,确保员工尽职尽责的完成任务,提高电力企业的运营效率。

2电力企业保卫工作实现目标管理的思考

2.1保卫工作管理目标的制定

电力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人们日常生活用电的安全性、可靠性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要做好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的管理,首先要针对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的管理制定总的目标,主要围绕着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稳定发展进行[2]。首先,要根据电力企业的发展规划、任务等,制定一个整体的保卫工作目标,确保电力企业发展有有序进行。其次,要根据电力企业发展的时期性,在一定时期内制定具体的保卫工作目标,要从电力企业各方面发展的需求来制定,同时要结合地方公安机关提出的相关要求,以及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的实际情况、生产情况等制定保卫工作目标。另外,在制定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还应结合地方的地理环境、工作基础、工作条件以及员工的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制定电力企业的保卫工作目标。

2.2保卫工作管理目标的分解

首先,要明确具体的目标,针对电力企业的近期发展进行分析,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的管理目标制定的项目不宜过多,要注意目标项目应突出重点,目标实现期限也不宜过长,适当的选择期限,期限也不能过短,否则将失去管理目标的意义[3]。其次,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管理目标要有可预见性,主要是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确定目标,并且,保证目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尤其是对电力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协作关系,要妥善处理,这样才能确保电力企业的保卫工作能够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分配,实现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管理目标的最佳配置。

例如,在某市电力企业的发展中,该市的保卫工作实现目标管理对各个部门以及保卫工作进行分解,具体如下图(如图1所示),该企业对保卫工作的分解非常详细,主动的对保卫工作进行测量和监测,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对事故产生的财产损失以及其他损失的情况也都详细的分析出来,进一步保证该市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发展。在对电力企业进行保卫工作管理时,可以参考该市的目标管理结构图,但是,具体的细节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定,要符合企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保卫工作管理的发展。

2.3保卫工作管理目标的实施

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管理目标的制定、分解等都是为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目标的实施主要是电力企业的各个职工、各个部门以及各级的组织机构等严格按照各自的目标规范开展保卫工作,目标实施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授权范围,而且,保卫工作目标的完成程度也与自身的利益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样在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管理目标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以及部门的积极性,提高电力企业的保卫工作质量。另外,在保卫工作管理目标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本着权责分配的原则,要明确每个部门、人员等权责,各个部门以及个人要在自己的权限之内来完成目标,可以自行选择合理的实施手段以及方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出电力企业员工以及部门保卫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的质量。

2.4保卫工作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受到外界因素以及内部因素的影响,导致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的水平一般,因此,要对保卫工作目标实施过程中进行管理,这样可以有效的遏制一些影响因素,确保保卫工作目标实施的质量[4]。对保卫工作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主要是依靠目标执行者的自主管理,由目标执行者主动的工作,并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以目标作为依据予以工作过程一定的创造性,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的检查对比,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给予一定的解决措施,及时纠正偏差,从而实现对自身保卫工作的控制。在保卫工作目标实施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需要与电力企业基层保卫部门签订相应的责任书,将责任有效的落实下去,应该深入基层了解工作情况,检查保卫工作目标的执行人是否具备正常完成工作的条件,同时要对保卫工作目标执行人进行一定的协助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目标的实施质量。同时,电力企业保卫工作还应加强与地方司法部门、公安部门之间的联系,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重大矛盾时,企业相关负责人应及时向地方司法机关、公安部门以及党政领导进行汇报,并取得相应的支持,以此来实现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的目标,促进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推行保卫工作目标管理之后,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保卫工作效能,从而实现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而且,对保证电力企业的资产以及员工的人身安全也有着一定的作用,能够有效的确保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通过文章对电力企业保卫工作实现目标管理的思考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经验,对保卫工作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保卫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宋英杰.加强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2).

[2]王晶.科学加强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11).

企业卫生管理细则篇4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

(卫生部令第1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的领导。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化妆品卫生监督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健全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增强监督检验技术能力,提高化妆品卫生监督人员素质,保证《条例》的贯彻实施。

第二章审查批准《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第三条《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审核批准程序是:

(一)化妆品生产企业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领取并填写《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申请表》(附件一)一式三份,经省级企业主管部门同意后,向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申请《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二)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合格的企业,发给《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申请表次日起三个月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函复,对未批准的,应当说明不批准的理由。

(三)《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采用统一编号,有效期四年。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据原申报材料每二年对企业复核一次。

第四条《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有效期满前三个月应当按本《实施细则》第三条规定重新申请。

申请获批准的,换发新证,可继续使用原《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编号。

第五条已获《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企业增加生产新类别的化妆品,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六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联营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分别在所在地申请办理《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化妆品生产企业迁移厂址、另设分厂或者在厂区外另设车间,应按规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应注明分厂(车间)。

第七条《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不得涂改、转让、严禁伪造、倒卖。

化妆品生产企业变更企业名称,必须到发证机关申请更换新证。

遗失《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应及时向发证机关报失,并申请补领新证。

自行歇业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应及时到发证机关注销《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第八条《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依据《条例》第六条规定颁发。其中不具备《条例》第六条第一款第五项条件的,在规定的期限内可以委托有条件的非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代检。具体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规定。

第九条新建、改建、扩建化妆品生产场地的选止、建筑设计应符合化妆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其选址、建筑设计进行审查,并参加竣工验收。

第十条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人员(包括临时工)必须依照《条例》规定实施健康检查:

(一)化妆品生产企业负责但单位人员体检的组织工作。每年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应体检的人员名单,并组织应体检人员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体检。

(二)健康体检按统一要求、统一标准实施检查。体检机构应认真填写体检表,于体检结束后十五日内报出体检结果。

(二)卫生行政部门应认真审查受检人员的健康状况,符合要求者发给健康证不符合要求者,通知受检单位将其调离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岗位。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体检结果次日起十五日内发出健康证或调离通知。

(四)对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管理,按国家《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执行;患有手癣、指甲癣、手部湿疹、发生于手部的银屑病或者鳞屑、渗出性皮肤病者,必须在治疗后经原体检单位检查证明痊愈,方可恢复原工作。

健康检查的管理办法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化妆品卫生质量的使用安全监督

第十一条特殊用途化妆品投放市场前必须进行产品卫生安全性评价。

产品卫生安全性评价单位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实施认证。

第十二条特殊用途化妆品的人体试用或斑贴试验,应当在产品通过初审后,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单位进行。

上款所指单位接受企业委托进行人体试用或斑贴实验结束后一个月内写出总结报告报卫生部,并抄送委托企业。

第十三条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查批准程序是:

(一)生产企业到所在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领取并填写《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审查申请表》(附件二)一式三份,经企业主管部门同意后,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申请时提供下列资料和样品:

1、产品名称;

2、产品成份、限用物质含量;

3、制备工艺简述和简图;

4、育发、健美、产品主要成份使用依据及文献资料;

5、产品卫生安全性评价资料;

6、产品样品(五至十个小包装)及其检验报告书;

7、产品使用说明书(或其草案)、标签及包装设计、包装材料。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经初审同意的产品,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全部申报材料次日起三个月以内完成初审,并作出是否上报卫生部进行复审的函复。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初审材料和人体试用或斑贴试验报告后,应于六个月以内组织化妆品安全性评审组复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于复审后二个月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对批准的产品,发给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和特殊用途化妆品证书;对未批准的产品,给予函复。

第十四条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为该产品的生产凭证;特殊用途化妆品证书为研制凭证,可用于该产品的技术转让。

第十五条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每四年重新审查一次。期满前四至六个月由企业执原批件和下列资料重新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并填写申请表(附件三)一式三份。

1、产品成份是否有改变的说明;

2、生产工艺是否有改变的说明;

3、产品投放市场销售后使用者不良反应调查总结报告;

4、如产品使用说明书、标签、包装、包装材料有改变的,提供改变后式样。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获批准的产品,可以继续使用原批准文号。超过期限未申请者,原批准文号作废。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全部申报材料次日起一个月以内提出意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全部申报材料次日起三个月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第十六条接受已获批准的特殊用途化妆品的技术转让的企业应另行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申请时提供该产品特殊用途化妆品证书和产品样品(五至十个小包装)及其检验报告书。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批准文号。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全部申报材料次日起一个月以内提出意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全部申报材料次日起三个月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第十七条企业在其联营厂生产已获批准的特殊用途化妆品,应报联营厂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产品批准文号不变。

第十八条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不得涂改、转让,严禁伪造、倒卖。

第十九条企业生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应提供下列资料和样品,并于产品投放市场后二个月以内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1、产品名称、类别;

2、产品成份、限用物质含量;

3、产品卫生质量检验报告;

4、产品样品(五个小包装);

5、产品使用说明书(或其草案)、标签及包装(或其设计)、包装材料。

本《实施细则》前已投放市场的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于本《实施细则》后三个月以内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按《条例》第十二条的要求,卫生质量在三年内可能发生变化的化妆品,应当注明有效使用期限(或使用期限)。

第二十一条《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化妆品标签、说明书、小包装上应当注明的内容,必须有中文记载。其中,标签上所注厂名也可以为产品质量责任者名称。

跨省联营企业生产的产品,标签上应注明生产企业所在地《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编号。

第四章审查批准进口化妆品

第二十二条进口化妆品卫生审查批准程序是:

(一)我国首次进口的化妆品,国外厂商或其商必须在进口地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领取并填写《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申请表》(附件四)一式三份,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申请时,提供下列资料和样品:

1、产品名称、种类;

2、产品成份、限用物质含量;

3、产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并附有中文译本(本三份);

4、产品在生产国(地区)批准生产和销售的证明文件(复印件三份);

5、产品在其他国家(地区)注册和批准销售的证明文件(复印件三份);

6、产品在生产国(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通过生产、注册、销售批准审查的评价报告,并附中文译本(各五份);

7、产品卫生安全性评价资料或产品卫生质量检验报告(五份);

8、产品标签、使用说明书,并附中文译本(各三份);

9、完整包装的产品样品(三个小包装)。

(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全部申报资料后,组织化妆品安全性评审组对申报产品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产品,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发给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和批准文号。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全部申报材料后,应于六个月以内组织化妆品安全性评审组评审,并在评审后二个月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审批情况同时通知进口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

第二十三条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中产品卫生安全性评价或产品卫生质量检验必须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证的单位进行。

免除卫生安全性评价或卫生质量检验的产品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核定。

第二十四条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有效期四年。期满前四至六个月可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换发,申请时可不附资料。

超过有效期未申请者,按无批件处理。

第二十五条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和批准文号不得涂改、转让,严禁伪造、倒卖。

第二十六条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只对该批件载明的品种和生产国家、厂商有效。国外厂商或其商凭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进口手续。

第二十七条已获批准进口的化妆品在口岸由国家商品检验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品检验法》的规定进行检验。

第五章经常性卫生监督

第二十八条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已取得《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企业,组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每年第一、第三季度各一次;审查发放《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当年和复核年度各减少一次。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结果逐级上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并抄送企业主管部门。

第二十九条对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主要内容是:

(一)监督检查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

(二)监督检查是否使用了禁用物质和超量使用了限用物质生产化妆品;

(三)每批产品出厂前的卫生质量检验记录;

(四)产品卫生质量;

(五)产品标签、小包装、说明书是否符合《条例》第十二条规定;

(六)生产环境的卫生情况:

(七)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中患有《条例》第七条规定的疾病者调离情况。

第三十条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第四项产品卫生质量检查办法是:

(一)检查数量(定期检查量加不定期检查量);

全年生产产品种类数为一至九种,抽查百分之百;

全年生产产品种类数为十至一百种,抽查二分之一,但年抽查产品数不应少于十种;

全年生产产品种类数超过一百种的,抽查三分之一,但年抽查产品数不应少于五十种。

(二)检点:

重点检查未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产品、企业新投放市场的出产品、卫生质量不稳定的产品、可能引起人体不良反应的产品、以及有消费者投诉的产品等。

(三)检查项目:

1、对未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产品,审查产品成份、产品卫生质量检验报告,同时进行微生物、卫生化学方面的产品卫生质量监督检验。

如企业不能提品卫生质量检验报告,或提供的产品卫生质量检验报告不能证明产品使用安全的,由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进行强制鉴定。

2、其它产品进行微生物、卫生化学方面的产品卫生质量监督检验。必要时,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对批准产品进行卫生安全性鉴定。

(四)抽查的产品按国家《化妆品卫生标准》及其标准方法检验。

(五)企业对卫生监督检验机构作出的产品卫生质量评价有异议的,由上一级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复核。

第三十一条经营化妆品的卫生监督要求是:

(一)化妆品经营者(含批发、零售)必须遵守《条例》第十三条规定。

(二)生产企业向经营单位推销化妆品,应出示《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复印件),经营单位应检查其产品标签上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编号和厂名是否与所持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复印件)相符。

(三)化妆品经营者在进货时应检查所进化妆品是否具有下列标记或证件。不具备下列标记或证件的化妆品不得进货并销售。

1、国产化妆品标签或小包装上应有《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编号,并具有企业产品出厂检验合格证,特殊用途化妆品还应具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批准文号。

2、进口化妆品应具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文件(复印件)。

(四)出售散装化妆品应注意清洁卫生、防止污染。

第三十二条对化妆品经营者实行不定期检查,重点检查经营单位执行《条例》和本《实施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情况。

每年对辖区内化妆品批发部门巡回监督每户至少一次;每二年对辖区内化妆品零售者巡回监督每户至少一次。

检查结果定期逐级上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并抄送经营单位主管部门。

对化妆品批发部门及零售者的巡回监督一般不采样检测。当经营者销售的化妆品引起人体不良反应或其他特殊原因,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对经营者销售的化妆品的卫生质量进行采样检测。县级、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采样检测的,应将计划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

对化妆品经营者不定期检查的具体分级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第三十三条进行化妆品广告宣传应符合《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并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六章化妆品卫生监督机构与职责

第三十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化妆品卫生监督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全国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的方针、政策,检查、指导全国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组织经验交流;

(二)组织研究、制定化妆品卫生标准;

(三)审查化妆品新原料、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化妆品的卫生质量和使用安全,批准化妆品新原料的使用、特殊用途化妆品的生产、化妆品的首次进口;

(四)组织对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为的化妆品卫生重大案件的调查处理;

(五)依照《条例》和本《实施细则》决定行政处罚。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的化妆品卫生监督主要职责是:

(一)主管辖区内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负责检查、指导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组织经验交流;

(二)对辖区内化妆品生产企业实施预防性卫生监督和发放《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三)初审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卫生质量,负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备案;

(四)组织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认为的辖区内化妆品卫生较大案件的调查处理。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实施细则》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十条第二款、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三十二条第五款的规定主管辖区内的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

第三十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县级以上具备检验条件的卫生防疫机构为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承担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任务。

第三十六条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责任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承担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上级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有责任对下级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进行技术、业务指导。

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实验室须获得资格认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七条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的实验室不具备检验能力和条件,未获取资格认证的,其检验任务由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获认证的实验室承担。

第三十八条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应有专人保管生产企业提供的生产技术资料。

第三十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妆品卫生监督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中聘任,经考核合格发给《中国卫生监督证件及证章。

国家化妆品卫生监督员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聘任并发给证件及证章。

第四十条化妆品卫生监督员条件是:

(一)政治思想好,遵纪守法,工作认真,秉公办事;

(二)具有中专以上专业学历或具有医士以上技术职称,掌握化妆品卫生监督的有关法规和化妆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卫生知识,有独立工作能力。

(三)未患《条例》第七条规定疾病者。

第四十一条化妆品卫生监督员守则为:

(一)学习、掌握《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有关法规,掌握《化妆品卫生标准》及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卫生知识,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依法办事,忠于职守,礼貌待人,不得、、弄虚作假、出具伪证、索贿受贿;

(三)执行任务时应着装整齐、佩戴中国卫生监督证章,出示监督证件。按照有关规定抽取样品和索取有关资料,并开具清单,认真如实填写记录;

(四)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

(五)对化妆品生产企业提供的保密的技术资料,应当承担保密责任。

(六)不准在化妆品生产、经营单位兼职或任顾问,不准与化妆品生产、经营单位发生有碍公务的经济关系。

第四十二条化妆品卫生监督员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行使下列职责:

(一)参加新建、扩建、改建化妆品生产企业的选址和设计卫生审查及竣工验收;

(二)对化妆品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进行卫生监督检查,索取有关资料,调查处理化妆品引起的危害健康事故;

(三)对违反《条例》的单位和个人提出行政处罚建议。

第四十三条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实行化妆品卫生监督、监测年报表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须定期逐级上报化妆品卫生监督、监测年报表。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化妆品不良反应病例,应及时向当地区、县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报告。各级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定期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抄送上一级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

第七章罚则

第四十四条本《条例》和本《实施细则》规定的处罚可以合并使用。

第四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处以警告的处罚,并可同时责令其限期改进:

(一)具有违反《条例》第六条规定之一项的行为者;

(二)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患有《条例》第七条所列疾病之一,未调离者;

(三)具有违反《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之一的行为者;

(四)涂改《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者;

(五)涂改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者;

(六)涂改进口化妆品卫生审查批件或批准文号者;

(七)拒绝卫生监督者。

第四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处以停产或停止经营化妆品三十天以内的处罚,对经营者并可以处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所得二到三倍的罚款的处罚:

(一)经警告处罚,责令限期改进后仍无改进者;

(二)具有违反《条例》第六条规定至两项以上行为者;

(三)具有违反《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之一的行为者;

(四)经营单位转让、伪造、倒卖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者。

违反《条例》第六条规定者的停产处罚,可以是不合格部分的停产。

第四十七条具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处以吊销《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处罚:

(一)经停产处罚后,仍无改进,确不具备化妆品生产卫生条件者;

(二)转让、伪造、倒卖《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者;

第四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所得二到三倍的罚款的处罚,并可以撤销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或进口化妆品批准文号:

(一)生产企业转让、伪造、倒卖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者;

(二)转让、伪造、倒卖进口化妆品生产审查批件或批准文号者。

第四十九条《条例》中规定没收的产品,由卫生行政部门监督销毁。

第五十条吊销《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撤销批准文号由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五十一条当事人对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依照《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申请复议和提讼。

第五十二条对违反《条例》造成人体损伤或者发生中毒事故的,受害者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诉讼。

第五十三条化妆品卫生监督员有、、弄虚作假、出具伪证、索贿受贿、泄露企业提供的技术资料等违纪行为的,经查证属实,没收受贿所得财物,由卫生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并可以撤销其化妆品卫生监督员资格。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四条《化妆品卫生标准》中未列出的检验项目,参照我国药品、食品或国家有关标准检验方法进行。

第五十五条《条例》第七条中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是指在化妆品生产中从事配料、制作、半成品贮存、容器洗涤、灌装、小包装工作,以及经常到生产车间的管理、技术、检验人员。

第五十六条《条例》第十条殊用途化妆品的含义是:

育发化妆品有助于毛发生长、减少脱发和断发的化妆品。

染发化妆品具有改变头发颜色作用的化妆品。

烫发化妆品具有改变头发弯曲度,并维持相对稳定的化妆品。

脱毛化妆品具有减少、消除体毛作用的化妆品。

化妆品有助于健美的化妆品。

健美化妆品有助于使体形健美的化妆品。

除臭化妆品用于消除腋臭的化妆品。

雀斑化妆品用于减轻皮肤表皮色素沉着的化妆品。

防晒化妆品具有吸收紫外线作用、减轻因日晒引起皮肤孙伤功能的化妆品。

第五十七条《条例》第十一条中对质量合格的产品应当附有合格标记中的合格标记,系指企业出厂产品检验合格证(章)。

第五十八条《条例》第十五条中首次进口的化妆品指尚未获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进口化妆品。

第五十九条本《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第一款第七项拒绝卫生监督是指以各种借口和手段妨碍或拖延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监督员依法履行化妆品卫生监督职责的行为。

第六十条出口化妆品的卫生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企业卫生管理细则篇5

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要主动适应社会及企业内部的治安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不断分析研究治安保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预测和把握违法犯罪的新动向、新特点,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适应动态管理的要求,改革基层单位之间各自为战、工作运行机制不协调、衔接配合不力等问题,不断加强点线面结合、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依靠公安机关的打击力量,实行打防控一体化。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保卫工作的保障机制和惩后奖先的激励机制,逐级抓好落实,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主动参与企业管理,要积极沟通,依靠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内部治安管理工作的加强。

二、紧跟社会发展步骤,细化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制度与细则

企业内部治安保卫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细化,要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和本企业自身特点,制订更加细致、覆盖企业全角落、有针对性的管理规章,同时要与企业和社会发展同步,不断修改和完善企业内部治安保卫管理细则,使之更有实际操作性,广泛的覆盖性,使之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不留弹性空间。,企业要寻求健康发展,就要根据实际需要完善适合本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治安巡逻、人员(物资)进出、关键装置要害(重点)部位治安管理、放射源危险品治安管理、技防、承包商治安管理、治安保卫培训、治安保卫考核奖励等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开展在制度的规范下有序进行,并在严密的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三、增加科技含量,提升治安防范水平

治安防范要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使科技手段成为推动治安防范的巨大动力。在犯罪日益科技化、智能化的情况下,传统意义上的群防群治已明显地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对此,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如果没有科学技术作保障,仅靠人海战术、拼体力,其效能不可能有效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向科技要稳定,向科技要安全,加大技术防范力度和密度,加大企业内部防控网建设。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最大限度、尽最大可能地使用高新科技手段,形成治安防范的网络化,加大技术防范力度,提高治安防范能力,最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犯罪。

四、加强保卫队伍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保卫工作,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治安保卫力量和素质能力很强的治安保卫队伍。这支队伍在企业面临如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等安全生产和地质灾害事故时,能快速反应,实施道路封闭,交通管制,人员疏散,可疑人员或物的搜寻,抢救伤员等等,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支援。在面临突发的职工集访、闹访等时,能够引导分流人员,协助化解矛盾,有效控制事态发展,为企业的稳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企业治安保卫工人员工作在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第一线。加强保卫专业队伍的建设,调整保卫人员队伍结构和待遇,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治安保卫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完善治安保卫稳定责任考核机制,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治安保卫力量,也是现代企业管理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提升企业形象,保障企业国家资产和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是分不开的。也是企业达到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五、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稳定、安全的鹤煤铁运

加强理论学习,强化队伍素质。要在全处营造学习的氛围,要求全体干警树立与时俱进地学、终身学的观念,深入学习、勤奋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真正掌握新知识、新信息、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适应做好本职的需要。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要把确保铁运财产安全,确保鹤煤铁运大局稳定作为核心工作和主要目标,提高管理质量,完善管理机制,改善管理方式,规范管理行为,创新管理载体,树立“治安保卫无小事”的思想,把职工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国家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一要抓好制度建设与落实。二要在适当的时候,组建治安保卫安全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介绍和通报国内外形势、鹤煤铁运地区社会治安情况。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武装保卫队伍。要通过提高工资待遇稳定队伍,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队员素质。武保人员必须熟知保卫工作方针、政策和各项规定;熟知违法犯罪和各种突发事故的预防、预测;具备良好的视察思维能力、信息捕捉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严于律己奉公守法的能力。要织就一张高性能的技防设施网络。消防、监控、防盗报警等技防设施在治安保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卫生管理细则篇6

tRSa颁发清洁卫生证书旨在监督和约束企业是否提供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经营清洁卫生产品的服务,尤其是纺织服装洗涤行业,旨在消除服务方的主观性,其设施是否真正符合美国国家制定的卫生标准。这种卫生标准适合于任何用于商务的服装、亚麻家纺、毛巾、地板垫、抹布和其他职业化的洗涤项目。tRSa制定的卫生清洁标准符合医学、酒店和餐馆所需,尤其适用于食品安全服务领域。

在美国,食品与纤纺卫生安全至高无上。一般卫生服务企业都要获得卫生清洁证书,否则他们将被多部门指控。例如,洗衣店必须拥有一流的管理办法(Bmps),其所有设施都必须通过细菌学测试与检测。为了获得证书,这些企业会不遗余力地采用最先进的检测设备进行各个环节的检测。而检测报告需要定期更新,需要严格遵循美国医学卫生公约(USp)61条。

此外,美国洗衣店不容许使用特殊的加工工艺、化学品或Bmps方法来获得证书。在任何情况下,卫生企业都应实现最低tRSa规格的细菌学测试。不仅如此,与纺织物相关的Bmps必须有书面的品质管理报告和数据列单。

该标准要求,所有类型的卫生工作场所都必须要有清醒的卫生加工意识。在每一步骤每一设施上都应避免滋生人类疾病,消除为客户带来的疾病隐患。tRSa卫生清洁证书可帮助企业获得标准的服务水平,消除关键性的瑕疵。为认证洗衣店,并让其获得卫生清洁证书,tRSa检测会实时跟踪与不断监测企业的卫生记录,观察他们的管理是否出现漏洞。通过在线监测,他们可以发现设施是否在3年内进行至少一次的卫生检测。细菌学测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洗衣店在首次3个月里就应检测一次,然后每过6个月就进行一次检测。

企业卫生管理细则篇7

关键词:化妆品生产过程卫生控制

化妆品的生产过程卫生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化妆品生产企业自身,企业自身要积极探索符合化妆品生产的标准卫生管理模式,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安全死角,加强化妆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二是有关监管部门,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化妆品生产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监督和检查,对存在卫生问题的生产企业要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一、化妆品生产过程卫生影响因素分析

1、化妆品生产车间环境因素。影响化妆品的卫生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分析所有的因素得知,生产环境的卫生状况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化妆品的生产环境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对化妆品的卫生问题起到间接的作用,内部因素对化妆品的卫生质量起到主要的影响作用,直接影响到产品中微生物的含量,据统计,生产车间空气细菌总数超过规定卫生标准五倍的生产环境下生产的膏霜类化妆品,检测到菌落数严重超标,此外,部分化妆品还被检测出绿脓杆菌。有研究表明,空气中细菌的含量与空气尘埃粒子数成正比关系,空气中细菌的数量会随着空气尘埃的增高而增高,而化妆品产品受微生物污染的主要环节出现在灌装和冷却过程中,这些过程的操作一般是在工作台面上,工作台面是由于暴露在空气中时间最长,所以引起悬浮粒子污染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化妆品生产车间空气不定期消毒,工作台面不及时进行卫生消毒清洗等会严重影响化妆品卫生安全问题。

2、化妆品生产配方审核因素。化妆品生产原料是影响化妆品产品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经常出现的化妆品类皮肤病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目前在化妆品生产原料的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忽视对常规化妆品生产原料的监督审查,而对化妆品生产原料的审查主要集中在特殊用途化妆品上;二是对使用化妆品生产原料的审核资料仅局限于生产者所提供资料,忽视了生产现场、原料仓库等的实地考察。由于受条件限制,我们对《化妆品卫生标准》规定的大部分禁用和限用物尚缺乏检测方法,同时,当多种化学物质混合后要排除干扰进行检测鉴别更为困难。

二、化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卫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化妆品生产企业方面的原因。目前,有些化妆品生产企业因为经济实力原因或是为了节约成本,生产车间未按照《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建造,有些甚至未取得《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就私自进行生产的“作坊”也不在少数。而有些已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企业忽视平时的卫生管理工作,对车间的操作环境和操作人员的卫生管理的监督和培训不到位,造成工人在操作过程中,马虎大意,不认真等也是造成化妆品卫生污染的原因之一。另外车间空气的不及时消毒,车间卫生环境的不及时打扫等也是原因之一。最主要的是化妆品企业要时刻把卫生管理放在首位,建立健全企业自身的监督管理机制,这样就能在发现问题之前或者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处理,而不至于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引起顾客投诉问题,从而也不会影响到公司的整体形象。

2、相关监管部门的原因。自《化妆品卫生标准》和《化妆品卫生管理规范》(2007版)颁布实施以来,卫生部门对化妆品卫生质量的监督重点主要集中在铅、砷、汞、甲醇、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八项指标的检测上。如今,随着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许多有机化学合成的新原料源源不断地进人化妆品生产领域,原先使用的指标已远远不能代表化妆品中化学污染的状况。八项指标均符合《标准》的化妆品仍然引起人体不良反应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对《标准》中禁用和限用物质,生产企业有没有使用,使用量是多少,产品说明书对有效成份、功效是否有虚假、夸大的宣传等均因为受到检测手段的限制,拿不出证据,致使违规者得不到应有的处罚,而消费者花钱,甚至花高价买来的却是名不符其实的极为普通的化妆品。另外,有关部门对化妆品生产企业的监督力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现在化妆品生产企业较多,企业的规模也有大有小,生产的化妆品种类也不计其数,有关监管部门如何以有限的力量全面的对化妆品生产企业进行卫生安全管理的监管是有关部门急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提高化妆品生产过程中卫生控制的对策

1、强调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管理备案制。强调化妆品生产企业“企业自律、自我约束、弱化法规”。如欧盟有关部门认为,采取市场监管体制比上市前的许可审批制,更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根据欧盟的化妆品法规,政府管理部门有权了解化妆品生产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一些欧盟成员国建立了备案制度,要求化妆品生产企业和进口商必须向政府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内容中有关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生产企业地址、生产设备和条件、人员情况等。化妆品产品的备案一般是非强制性的,备案着重与产品安全相关的内容,如产品的定性或定量组分、原料成分和产品的理化指标以及微生物特性、产品的安全性和功效评价资料,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的资料等,进口商也应将公司基本的情况备案。政府部门并不对备案资料进行审核和评价,只是存档,以备案产品上市后发生安全性问题时之用。也有一些成员国并不要求企业事先向政府部门备案,但是,企业自己必须具备上述诸方面的资料,一旦政府部门检查时,企业必须出具有关资料,这一举措旨在促进企业进行自我卫生安全管理。

2、加强对化妆品生产原料的审查。化妆品原料的质量安全是化妆品产品卫生控制的最初环节。国外的化妆品生产企业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而不只局限于对最终产品的质量保证。为确保原材料的卫生安全,企业应该通过严格的卫生检验和筛选,以确定固定的原料供应企业。除特殊情况外,不得使用非认定企业生产的原料,否则每批原料均要经过严格检测后才能投入化妆品的生产,原料加工后的半成品也要经过成分、卫生等技术分析和检验,才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总之,在确保化妆品产品卫生安全方面,要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和最终产品检验相结合,每个批号的产品都抽样,并保存至超过保质期,以备产品销售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核查。

化妆品行业正在蓬勃发展,生产企业只有更加注重化妆品的卫生安全管理,才能进一步的促进行业的发展,既确保了消费者的权益,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守明.实施《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的措施和效果.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6):281-284

[2]谢小保,欧阳友生,陈娇娣等.化妆品中常见微生物种类和污染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4(2):63-65

上接第130页

表3不同的前处理后样品被测液中as测定结果与回收率实验结果

试样处理方法测得值(ng/ml)加入量(ng/ml)测得总值(ng/ml)回收率

食用油被测液湿法消解0.632.02.3288.2%

微波消解0.672.02.5093.6%

预混合饲料被测液湿法消解6.842.07.7487.6%

微波消解6.522.07.1183.4%

紫菜被测液湿法消解12.362.013.2792.4%

微波消解10.792.010.3280.7%

酱油被测液湿法消解0.262.02.0490.3%

微波消解0.282.02.1895.6%

由表3可以看出,as的加标回收率在80.7%~95.6%之间,可见不同的的前处理方法对部分比较难处理的试样所测的结果影响是比较大的。

6、结论

1、食用油在湿法消解时会浮在液面,加热会造成爆沸或飞溅,导致回收率比微波消解的低,食用油湿法消解要先加硫酸,再加

硝酸、高氯酸,否则先加硝酸易形成硝酸甘油脂类,易爆燃,但用微波消解这种易爆样品安全性较差。

2、导致两种前处理测预混合饲料中砷的回收率总体偏低除了预混合饲料中所可能添加大量的钙、铜、铁、锰、锌、硒等的干扰,要加相应浓度的屏蔽剂外,还有在预混合饲料中砷存在形态较复杂,部分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砷化物并不能被消解成无机砷形态,从而引起总砷的测定回收率偏低,造成结果不准确。

3、在处理紫菜中微波消解系统对含有复杂形态的砷的水生生物性样品存在消解不完全的情况,部分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砷化物并不能被消解成无机砷形态,从而引起总砷的测定回收率偏低,造成结果不准确。

4、在酱油的中砷存在形式比较简单,因此两种前处理方法所测得的总砷回收率都较高,但敞开式消解样品方法有易导致砷损失,试剂用量大,易引入沾污等缺陷。

参考文献:

企业卫生管理细则篇8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完整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加强对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管理,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是指外国医疗机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称合资、合作外方),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除外,下同)与中国的医疗机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称合资、合作中方)以合资或者合作形式设立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 申请在中国境内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正当经营活动及合资、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受中国法律保护。

第五条 卫生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称外经贸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全国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外经贸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设置条件

第六条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设置与发展必须符合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第七条 申请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中外双方应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合资、合作的中外双方应当具有直接或间接从事医疗卫生投资与管理的经验,并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一)能够提供国际先进的医疗机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

(二)能够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医学技术和设备;

(三)可以补充或改善当地在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技术、资金和医疗设施方面的不足。

第八条 设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必须是独立的法人;

(二)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xx万人民币;

(三)合资、合作中方在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中所占的股权比例或权益不得低于30%;

(四)合资、合作期限不超过20xx年;

(五)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九条 合资、合作中方以国有资产参与投资(包括作价出资或作为合作条件),应当经相应主管部门批准,并按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有关规定,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评估机构对拟投入国有资产进行评估。经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拟投入的国有资产的作价依据。

第三章 设置审批与登记

第十条 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先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

(二)合资、合作双方法人代表签署的项目建议书及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合资、合作双方各自的注册登记证明(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复印件)和银行资信证明;

(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拟投入国有资产的评估报告确认文件。

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并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提出初审意见,并与申请材料、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一起报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

第十一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申请材料及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初审意见进行审核后报卫生部审批。

报请审批,需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卫生部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人设置申请材料;

(二)设置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及设置地设区的市级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关于拟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是否符合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审核意见;

(三)省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关于设置该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审核意见,其中包括对拟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名称、选址、规模(床位、牙椅)、诊疗科目和经营期限等的意见;

(四)法律、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的其它材料。

卫生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十二条 申请设置中外合资、合作中医医疗机构(含中外合资、合作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和中外合资、合作民族医医疗机构)的,按本办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要求,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和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后转报卫生部审批。

第十三条 申请人在获得卫生部设置许可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向外经贸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设置申请申报材料及批准文件;

(二)由中外合资、合作各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表签署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合同、章程;

(三)拟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董事会成员名单及合资、合作各方董事委派书;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机构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五)法律、法规和外经贸部规定的其它材料。

外经贸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予以批准的,发给《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获得批准设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自收到外经贸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一个月内,凭此证书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第十四条 申请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或老、少、边、穷地区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或申请设置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和内容属于国家鼓励的服务领域,可适当放宽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条件。

第十五条 获准设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所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执业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类别和规模,确定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受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申请。

第十六条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命名应当遵循卫生部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名称由所在地地名、识别名和通用名依次组成。

第十七条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不得设置分支机构。

第四章 变更、延期和终止

第十八条 已设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变更机构规模(床位、牙椅)、诊疗科目、合资、合作期限等,应按本办法第三章规定的审批程序,经原审批机关审批后,到原登记机关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手续。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涉及合同、章程有关条款的变更,由所在地外经贸部门转报外经贸部批准。

第十九条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合资、合作期20xx年届满,因特殊情况确需延长合资、合作期限的,合资、合作双方可以申请延长合资、合作期限,并应当在合资、合作期限届满的90天前申请延期。延期申请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外经贸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请卫生部和外经贸部审批。审批机关自接到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二十条 经批准设置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在审批机关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有关登记注册手续;逾期未能完成的,经审批机关核准后,撤销该合资、合作项目。

第五章 执 业

第二十一条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作为独立法人实体,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医疗机构执业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必须执行医疗技术准入规范和临床诊疗技术规范,遵守新技术、新设备及大型医用设备临床应用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二十五条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聘请外籍医师、护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要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第二十七条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本机构医疗广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办理。

第二十八条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医疗收费价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监 督

第三十条 县以上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每年校验一次,《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校验由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机关办理。

第三十一条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规定,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二条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查处。对于违反本办法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外经贸部门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 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外经贸行政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批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变更的,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中外各方未经卫生部和外经贸部批准,成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并开展医疗活动或以合同方式经营诊疗项目的,视同非法行医,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大陆投资举办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五条 申请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的,不予以批准。

第三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外经贸行政部门可依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规定。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和外经贸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20xx年7月1日起实施。

一九八九年二月十日颁布的卫医字〔89〕第3号文和一九九七年四月三十日颁布的〔1997〕外经贸发第292号文同时废止。

医疗机构的种类(一)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

(二)妇幼保健院;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

(四)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院;

(五)疗养院;

(六)综合门诊部、专科门诊部、中医门诊部、中西医结合门诊部、民族医门诊部;

(七)诊所、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

(八)村卫生室(所);

(九)急救中心、急救站;

(十)临床检验中心;

(十一)专科疾病防治院、专科疾病防治所、专科疾病防治站;

企业卫生管理细则篇9

企业保卫工作就相当于国家公安工作一样,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管理工作的软肋。从现今的大型企业来看,无一不是在管理上下功夫,而保卫工作的管理a又是诸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可见,充分认识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及落实好工作的对策是十分重要的,各级组织领导,各级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这是关乎企业兴衰的大课题。

[关键词]治安保卫意义对策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122-02

目前,我国正处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新的历史阶段和经济建设工作都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清醒地认识新时期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对策措施,这是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对此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新形势下,要立足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

打击犯罪是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首要环节,企业治安保卫部门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整治工作,促进企业治安秩序的稳定。要加大治安防范工作力度,巩固和完善企业治安防范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预防违法犯罪的企业防范网络,实现打击与防范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减少和挽回经济损失,维护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利于树正气,压制歪风邪气。要鼓士气,提高职工同不良倾向斗争的勇气。

其次,消除企业各类违法案件、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使职工全力投入到生产经营工作中。

加强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保证良好的内部治安环境将直接影响职工的切身利益,只有动员各方面力量,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才能使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去为企业的振兴发展出力。

第三,妥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有效维护企业的稳定。

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在生产中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建设一支保卫干部、保安队员、基层治安员相结合的治安保卫队伍,在企业面临如火灾、爆炸、水灾、地震等各种灾害事故时,就能够快速反应,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在面临突发的时,要及时准确地控制局面,切忌激化矛盾,不要把问题扩大化、复杂化,从而有效地化解矛盾,为企业的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2004年国务院公布实施了《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保卫机构的设定和人员配置等主要原则,也说明保卫队伍存在的意义所在。

二、当前企业治安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是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治安问题十分突出。犯罪分子作案手段越来隐蔽、凶残,团伙作案、智能化、暴力犯罪等不断升级,这种情况也必然反映到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中来。

二是部分企业内部治安防范手段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还是老方法、简单化,给治安防范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三是有些企业领导对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不足,治安保卫力量配备不足、措施不力,这些都对治安防范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致使企业治安事件频发。

三、加强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一)建立企业内部针对性、时效性的治安保卫工作体系,细化各项防范制度

企业治安保卫部门要针对企业存在的突发事件或治安灾害事故的规律和特点,研究防范对策,制定防范预案,利用各种宣传途径,随时宣传企业的治安形势,让企业员工了解企业治安形势,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防自控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多发性、可防性案件的发生。企业治安保卫部门要构筑起以保卫干部和保安队员为骨干,以基层单位防范为基础,点面结合、专群结合的开放型、立体化防范、打击网络。另外,也要加强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公安机关的密切联系和相互配合,依靠政府和公安机关对企业内外治安秩序进行综合治理,及时解决妨碍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以实现企业的长治久安。

要细化企业内部各项治安保卫管理制度和措施,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和本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多触角、横向到位、纵向到人的目标管理方法,并注重把握环节。一是提高基层单位治安责任人对本区域的治安动态熟知程度;二是向员工做好治安防范知识宣传工作,提高防火、防盗、防破坏能力;三是与基层治安管理成员经常核查安全防范薄弱部位,不留死角;四是对进入企业的陌生人员进行询问、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形成更加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

要建立和完善保卫工作的考核机制和工作运行、超前预警机制,层层负责,逐级落实,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贯彻落实到最基层,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发挥应有的职能,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健全企业治安保卫责任制,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

健全企业治安保卫责任制,重在监督落实,如果失去监督,再好的责任制也会失效。如:沈阳某企业过去职工5000人,合并后达万余人,保卫干部只有10名,靠什么来保证治安稳定呢?靠各项制度。在用人方面,骨干领导确定后,选用精干保卫人员,精干人员一人可以抵得上很多人员,没有素养的,没有纪律的人员不易调动,反可能成为累赘和工作障碍。因此要不断地净化、充实人员。

企业在完善考核机制中,一定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一个核心,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检查考核办法,形成动态考核与静态考核相结合,集中考核与抽检相结合的方法,实行查摆问题到位、思想认识到位、责任追究到位、整改措施到位,强化各项考核。

企业保卫工作还有许多制度需要健全。如库房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取送箱制度、企业重大群体活动、计算机管理、食堂水源、处理治安刑事案件移交程序等等都需要一一健全。然后实施监督。为了达到有效监督,监督部门要对问题单位进行考核,通过量化指标考核确保企业各项保卫制度的完善。实际上,各项制度的完善就是责任制的体现。

遵循国务院颁布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要求,制定完善与之配套的奖罚制度,落实“一把手”负责制的原则,年初签订考核目标,年终进行评比,实行治安工作一票否决,确保使各项治安保卫制度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

(三)结合企业特点和实际,落实好各项防范措施

企业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必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打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家都知道,凡是做保卫治安工作的常提到“人防、物防、技防”三种手段,减少犯罪。企业也不例外,切实落实好由传统型治安防范管理向现代化型治安防范管理转化,突出知识、信息和技术的开发利用,形成多元化的防控体系,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生活秩序良好的目的。

当前,特别是全力配备电子监控设备,要让电子监控唱主角。各基层单位的主要重点要害部位安装电子报警器,遇到盗窃企业财产、火险隐患等紧急情况各部位能即刻报警,警务室主机马上就会显示,保卫人员会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处置,控制了企业各类案件的发生。通过安装视频监控设施,破获内、外盗窃企业财产案件,给企业和职工个人挽回较大经济损失。通过安装指纹签到机,加强对夜间值班值宿人员定时巡查的监督和考核等。如:某企业员工在作业区休息室时,职工没有随身携带手机,结果案犯将其放在休息室的手机盗走。当报案后,企业保卫组织人员,通过监控视频搜索到犯罪嫌疑人,最后嫌疑人供认不讳,受到处罚,为企业职工挽回经济损失5000余元。

(四)树立服务理念,转变工作模式

企业保卫部门要由管理部门向服务部门方向转化,摆正自己的位子,转变保卫工作职能,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企业增效这一中心,为企业改革、谋发展当好参谋,做一个适合于企业、助力于企业的职能部门。

不难发现,企业保卫工作传统式的坐、等、上报式的工作方法偏重,不能超前防控。所以,要服务好企业,服务好生产,就必须接地气,下沉到生产一线班组,及时了解、掌握第一手情况,为企业生产经营站好岗、助好威,并且对基层单位的重点部位、重点人员、帮教对象,进行综合的追踪管理,给他们建立健全档案,做到管控到位。

要变出事后的被动处置为主动服务,超前控制。在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过程中,要通过找职工谈心、微信、短信、贴吧等渠道,收集预警性、内幕性的各类信息,并集中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找准可能引发的治安、防火、安全等事故苗头,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以防范各种治安事故于未然。

(五)加强保卫人员自身建设,全面提高保卫队伍素质

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作用大小,取决于治安保卫人员的工作能力强弱,责任心、敬业心的提升,这就要求保卫人员既能当好指挥员,又能做好勤务兵,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又能打硬仗、又能打胜仗的高效的保卫队伍。

保卫队伍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对工作在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第一线的专业保卫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治安保卫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确保企业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加强保卫队伍建设。例如:中层领导干部不达标,降级聘用,一般保卫干部调离岗位,竞争上岗。从注重实效的原则出发,与年终奖励挂钩,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真正体现保卫干部的价值,从而保证保卫人员在工作中去细心钻研业务,想办法堵塞漏洞。再如: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实行百分制考核,按月打分,同奖金、工资挂钩,改变以往薪酬分配制度,和晋级提升传统论资排辈的做法,做到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充分发挥企业保卫干部能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企业保卫工作就相当于国家公安工作一样,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管理工作的软肋,从现今的大型企业来看,无一不是在管理上下功夫,而保卫工作的管理又是诸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可见,充分认识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及落实好工作的对策是十分重要的,各级组织领导,各级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这是关乎企业兴衰的大课题。

【参考文献】

[1]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国务院,2004.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J].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王举.对新时期现代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思考[J].科学之友,2010(03).

[4]张庆.对企业治安保卫工作趋弱现象的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10(14).

企业卫生管理细则篇10

(一)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内部治安环境

搞好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特别是大型和特大型的国有股份制企业,一般生产装置密集,关键重大设备集中,生产线更具有连续性。像一些特殊行业如石油石化行业更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这些设备和装置一旦受到破坏,会给国家造成重大资产损失,同时还会引发重大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会引发社会不稳定。保护国有资产,使之不受不法侵害,使企业生产经营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可以使企业扩大在行业和市场中的知名度,压制企业内邪气、树立企业正气、鼓舞企业士气、提振企业职工向邪恶倾向斗争的勇气,这是一种无形的潜在效益,从而使企业员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正义感和拼搏精神,从而为企业谋求到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搞好企业内部治安保卫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防范内部或内外勾结犯罪,即为企业减少或挽回经济损失,使之在效益上取得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时期,企业要想求得效益最大化,提高企业治安防范的能力,与公安机关相互配合,打击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是企业安全保卫工作必须做到的基本任务。通过加强治安防范工作,使犯罪分子闻风丧胆,不敢对企业资产及物资有非分之想,进而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求得效益最大化。

(三)保持企业职工队伍的长期稳定

在新形势下,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职工的切身利益。只有搞好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才能使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使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生产建设中去,没有后顾之忧,切实为企业的发展肩负起应有之责,企业内部有了良好的治安环境才能使职工有安全感,职工才会安心工作,才能发挥最大潜能,一个人的潜能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企业中大多数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潜能,企业的效益和动力将是无限的。

(四)应对处置企业内部突发事件更为快速有效

现代企业生产中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安全因素和突发事件。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保卫工作,必有一支强有力的治安保卫力量和素质能力很强的治安保卫队伍。这支队伍在企业面临如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台风、地震等安全生产和地质灾害事故时,能快速反应,实施道路封闭,交通管制,人员疏散,可疑人员或物的搜寻、抢救伤员等等,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支援。在面临突发的职工集访、闹访等群体性事件时,能够引导分流人员,协助化解矛盾,有效控制事态发展,为企业的稳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治安保卫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一)转型期社会问题突出、企业内部问题无法回避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变迁的特殊历史时期,各种社会利益重新调整组合,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就企业内部而言,这一时期也是各种治安问题最多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治安问题十分突出,给治安防范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犯罪率居高不下,犯罪分子作案手段越来隐蔽,团伙作案、智能化、暴力犯罪等不断升级,而治安防范手段还是老方法、简单化,原地踏步,形成不对称作战,给治安防范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二是企业内部各类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突现。当前企事业单位转变经营机制,劳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了原有管理方式,使部分职工的利益和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思想情绪波动大,加之受社会各类信息和网络、以及不正确言论的冲击、引导,不安定因素和苗子大大增加。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和治安保卫力量配备不够,保卫人员待遇低,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工作。

(二)企业负责人对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企业领导层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企业经济发展指标上。眼睛盯着外部市场,很少有时间或精力注意企业内部治安保卫,由此,一些企业内部就出现了以谋取经济利益大小来作为衡量企业部门重要性的标志,总是认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天经地义的,但忘记了不安定因素恰是违反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单位的领导对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单位内部的治安保卫的重视不够,往往把治安保卫工作推给公安机关和保卫部门,认为治安保卫工作在单位里的地位无足轻重,治安保卫方面的投入过分吝啬,致使企业治安保卫事故频发,损失严重。

(三)企业治安保卫部门基层员工岗位不稳定

企业基层治安保卫工作力量弱化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各种新的违法犯罪活动手法不断增加和变化。与此相反,作为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职能部门,非但没有增加,相反正处于弱化或同比减少的状况,企业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有些企业在内部机构精简中,首先把治安保卫部门列入撤并对象,削减保卫人员,降低保卫人员待遇,使保卫力量明显减弱,有的则干脆不建保卫机构,认为治安保卫工作非本企业本职,是公安部门的事。也正因为如此,使得长期从事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同志纷纷转行,保卫干部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公众参与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意识也在减弱,多数人面对犯罪分子行凶肆虐不敢管,不愿管,有的自身利益受到不法侵害也不敢声张,有的企业发了案,却不向公安机关报案,有的事主回避矛盾,甚至不愿向有关机关提供情况。社会群体防范意识淡化严重,防范功能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

(四)企业内保治安保卫的相关法律实施机制逐渐弱化

企业内保工作权利与义务不对称。当前企业保卫机构的一些职责与现行的刑事司法制度、行政处罚条例不相符合,企业内部行使的治安保卫工作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得企业内保组织多年来的合法工作变成了“违法”。比如:公安部《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企业安全保卫组织不再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它只是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不享受行政执法权,而另一方面又规定企业安全保卫组织的职责是对企业内部进行治安管理,如何管?怎么管?在多大的范围内管?现行的企业安全保卫方面的法规、规章却没有赋予企业安全保卫组织相应的职权,这种状况使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经常处于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尴尬境地。

(五)突发事件及其不确定因素难以预防

企业在正常运营及发展过程中,自身不可避免会遭遇一些突发性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社会性突发事件也会殃及企业内部,例如地震、火灾,以及经济危机等。这些突发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和破坏性都非常强,以至于一个企业自身难以控制风险。这些不确定的突发性事件都能够使一个原本很有竞争力的企业突然陷入瘫痪或就此逆转、倒闭,在突发性事件中有许多是企业治安保卫部门应该有能力预防和控制的,但它需要企业内部治安保卫体系具有强有力的能力,如果平时不注重或加强这方面的演练和队伍建设,以及能力培养和装备配置,真正遇到突发性事件就难以招架。

(六)对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认识有滞后性

企业内部各类刑事治安案件的发案特征,有很多是随社会和企业变化而变化的,所发生的情况很多在我们制定的规定或条例的限定之外。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结构的调整与经营模式的改变,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面临更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众多企业对此认识有一定的滞后性,或者就根本没有重视如何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特性以及相对措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需要注重新的现实问题,针对内部治安保卫事件的特性及时修正相关的管理条例,针对有些情况,还要有前瞻性和预测性、预警性。

三、新时期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对策初探

(一)强化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体系,主动掌握或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要主动适应社会及企业内部的治安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不断分析研究治安保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预测和把握违法犯罪的新动向、新特点,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针对企业内部突出的治安问题和违法犯罪活动呈现出组织化、暴力化、智能化的新特点,一方面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适应动态管理的要求,改革基层单位之间各自为战、工作运行机制不协调、衔接配合不力等问题,不断加强点线面结合、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依靠公安机关的打击力量,实行打防控一体化。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保卫工作的保障机制和惩后奖先的激励机制,逐级抓好落实,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发挥应有的职能,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内部治安管理工作的加强。一是要依靠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企业与周边的各种矛盾及时予以化解。对存在问题及时疏导调解,不让矛盾发展激化,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是要依靠政府和公安机关对企业内外治安秩序进行综合治理,及时解决妨碍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三是依靠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外来人口和收购点的管理,从根源上铲除违法犯罪,最终实现企业的长治久安。

(二)紧跟社会发展步骤,细化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制度与细则

企业内部治安保卫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细化,要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和本企业自身特点,制订更加细致、覆盖企业全角落、有针对性的管理规章,同时要与企业和社会发展同步,不断修改和完善企业内部治安保卫管理细则,使之更有实际操作性,更有说服力和约束力。目前,很多企业都有企业内部治安保卫管理制度,但总结以往大大小小治安保卫事例,其遇到新问题还是觉得现有的治安保卫制度不够准确,还需随时修正,使之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不留弹性空间。因此,企业要寻求健康发展,就要根据实际需要完善适合本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治安巡逻、人员(物资)进出、关键装置要害(重点)部位治安管理、剧毒品放射源危险品治安管理、技防、承包商治安管理、治安保卫培训、治安保卫考核奖励等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开展在制度的规范下有序进行,并在严密的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三)实现治安防范科技化

治安防范要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使科技手段成为推动治安防范的巨大动力。在犯罪日益科技化、智能化的情况下,传统意义上的群防群治已明显地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对此,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如果没有科学技术作保障,仅靠人海战术、拼体力,其效能不可能有效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向科技要稳定,向科技要安全,加大技术防范力度和密度,加大企业内部防控网建设。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最大限度、尽最大可能地使用高新科技手段,形成治安防范的网络化,加大技术防范力度,提高治安防范能力,最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犯罪。依靠科技强保、科技创安是实现企业内部治安根本好转的强有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