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栽培技术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5:08

茶叶栽培技术培训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大和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市茶叶生产和消费潜力优势,围绕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基地、创建品牌、培育龙头、文化带动”为重点,以生态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按照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机械化和无公害有机茶的标准要求,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提高茶产品的消费水平,增强茶产业带动增收能力,推动我市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年度,茶园面积发展到2万亩,其中卢氏县1.9万亩,500亩,市400亩,县100亩。建立200亩以上重点基地6—8个;建立500亩以上示范园基地2—4个;建立无性系良种母本园200亩;建立无性系茶苗苗圃50亩以上4块;重点培育1个龙头企业,创建茶叶品牌;建立市茶产业协会;扶持3—5个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训茶农100000人次,技术人员500人次;培训一批茶文化及茶艺表演人员。

三、时间安排

(一)年7月—10月:新茶园规划、计划发展面积申报阶段;

(二)年11月—年1月:新茶园准备阶段;

(三)年2月:新茶园准备情况检查验收阶段;

(四)年3—4月:茶苗定植阶段;

(五)年5—6月:种植检查验收阶段。

四、工作重点

(一)抓好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建设。年我市安排的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建设200亩以上重点基地6—8个、500以上示范园基地2—4个、无性系良种母本园200亩、无性系茶苗苗圃50亩以上4块等。相关县(市)要按照全市茶产业发展的统一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实施山、水、园、林、路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按照“生态化、良种化、规范化”的要求,抓好建园质量,确保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二)统一技术操作规程与茶苗供应。统一技术操作规程。选择生态条件良好、无大气和水源污染、土壤pH值在4.5—6.5之间、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山地坡度不超过25度的园地进行建设。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做好园地障碍物清除、整地修建梯田、深耕抽槽施底肥、排蓄水系统建设、道路网建设、茶园防护林建设和良种茶苗栽植等工作。栽后加强苗期管理,做好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树形培养、抗旱保苗及防冻工作,确保茶苗栽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统一供应优良茶苗。优选适合我市栽培种植的抗旱抗寒茶苗,早、中、晚品种混合搭配,严把选苗、起苗、运苗质量关,实行茶苗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运、统一技术服务。

(三)加强科技推广工作。加强茶产业科研推广工作,强化应用技术研究。重点组织推广应用以下先进实用技术:本地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和快繁技术,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无公害、绿色食品茶、有机茶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茶叶加工自动化、茶叶原料及产品无害化保鲜技术,产品质量安全保证技术,茶多酚等茶提取物精深加工技术。

(四)建好科技服务网络。成立茶叶生产科技服务咨询所,负责茶叶生产的科学研究与科技指导。完善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与省内外茶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批茶叶生产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茶叶深加工人才、市场营销人才,构建茶产业创业团队。利用广播电视传媒、电子商务、板报、墙报等信息平台,为茶农和茶企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咨询服务,构建市县乡贯通、内外呼应、预测及时的现代化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茶叶栽培技术培训篇2

1.生产规模。据统计,至2003年5月,全市林业用地宜果宜茶面积30.50万亩。已栽培果树、茶叶面积20.洲万亩,其中果树19.88万亩、茶叶1.娜万亩;已投产面积12.79万亩,其中果树12.13万亩、茶叶0.36万亩;总产量96318吨,其中果树95982吨、茶叶336吨。在全市42个统计单位中,栽培面积超过2万亩以上的有5个镇,依次是红场镇魂.00万亩、雷岭镇3.8tl万亩、西肪镇2.76万亩、金玉镇2.20万亩、谷饶镇2.03万亩,合计面积itl.83万亩,占总面积70.92%;而其他37个统计单位合计面积6,。8万亩,占总而积29.()8%,其中面积50亩以下的有,个,51~1000亩的有14个,1001~3000亩的有8个。

2.种类结构。我市林业用地果树、茶叶有50多种,主栽树种20个,主要是荔枝、杨梅、橄榄、青梅、余甘子、柿、桃李、龙眼、香蕉、柑桔、林擒、芒果以及茶叶等。面积超1万亩以上的有7种,依次是荔枝5.79万亩.占27.66%,总产量15745吨;杨梅3.()7万亩,占14.67%,总产量17900吨;橄榄2.34万亩,占11.20%,总产量9训1吨;青梅1.65万亩,占7.91写,总产量398,吨;余甘子1.〔,l万亩,占7.23%,总产量4搜08吨;柿1.()(5万亩.占5.08%,总产量72471吨;茶叶1.03万亩,占4.92%,总产量336吨。

3.生产水平。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我市果树、茶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较低。主要体现在分散经营,规模化程度不高;良种良法推广应用体系尚未形成,栽培管理粗放,标准化生产尚属起步;果品综合开发程度差.产品加_〔附加位低,商‘}}:流通不顺畅等问题仍很突出,导致在同等川地条件卜,产量产值差距很大。果树产量每亩16。一1758公斤.平均772公斤.产值1511元;茶。1一产f亩一()一3洲公斤.平均洲公斤.产值1880元

二、存在问题

1.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不够茶果业生产仁要在较为边远的山区.经济较为落后,而it前期击要较多的投人。当前,政府在政策卜、资金卜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2.科技支撑力度不够。区(县)、镇林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人员不稳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果、茶栽培管理新技术、新方法难以及「{寸进行应J刊推广.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优良品种比例偏少。全市林业少11地果树、茶叶优良品种所占比例仅31.83%.其中荔枝优良八占种比例最高.也只达55%。

4.栽培管理水平不高。由1缺乏科学规划,在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没有按J营、体区域布局要求,全市果园、茶园大多数属农户分散经营竹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竹理难于实现。5.抛荒果园增多。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增加,导致许多地方大片果园丢荒。因此.需要通过租赁、转包或转租等方式,加快土地向种针果茶能手流转集中。6.龙头企业带动和综合开发程度低。我市果产品的采后处理、贮藏、加工、运输、流通等产后开发较差,市场开发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影响了产品的进一步增值。全市果品产后处理率不到5%,仅有占总量2。%左右的果品采取了低水平的贮藏、加工、运输和异地市场流通。

三、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我市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果树、茶叶栽培。目前我市栽培的山地果树主要有荔枝、杨梅、橄榄、青梅、余甘子、柿、林擒等l()多种.是全省山地果树种类最多、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级市之一。许多名优品种在全国各地享有盛誉.并形成一定规模。如潮阳西肿的乌酥杨梅、潮阳金玉的三棱橄榄、潮南雷岭的荔枝、潮南红场的青梅、澄海的樟林林擒、南澳的桔红等。

2.区位优势。我市位于粤东沿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毗邻台湾、东南亚各地,港、澳、台同胞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侨众多,侨乡优势明显。汕头又是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市场开发与建设经验丰富,这些条件都有助于我市果品产业化与wt(一)接轨发展。

3.技术优势。我市现有与果树相关的科研机构有2家.拥有较强的、潜在的专业技术优势,积累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尤其是汕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近年来通过鉴定的《三棱橄榄的繁育与应用》、《潮汕地区优质杨梅品种及栽培技术的研究》等科技成果,已为我市的果树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四、发展对策

1.明确发展思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产量和质量.强化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加快产业化步伐,积极开拓市场.使山地果树产业真正成为汕头林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编制《汕头市果林生态林业区总体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我市林业用地果树、茶叶发展的重点是杨梅、橄榄、青梅、荔枝、油甘、柿、番荔枝以及高香型单丛茶等。

2.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积极引进业主或引导有种植果茶经验的耕山专业户,通过租赁、转包或转租等方式,加快土地向种管果茶能手合理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建立水果协会,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形成科学的发展水果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采用“公司十基地一农户”的形式,促进果树龙头企业、业主与果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的科学生产格局。

3.建设示范园区,起示范辐射作用。在潮南区雷岭设立荔枝丰产示范园区,红场设立青梅、茶叶丰产示范园区;在南阳区西肪设立杨梅、柿丰产示范园区.金玉设立橄榄丰产示范园区,谷饶设立余一甘子、桃李丰产示范园区;在澄海区东里设立林擒丰产示范园区,为广大群众种植果茶起示范、辐射作用。往.果茶生产工作的重点。还)种植方面,重点做好潮南区雷岭、红场、沙陇、肿岗、两英、成l月、仙城;潮阳区贵屿、谷饶、金玉、关埠;澄海区盐鸿以及南澳县的种植工作。②低产低质林分改造方面,币点做好潮南区雷岭的荔枝.红场的青梅、茶叶、橄榄、余甘子.两英的荔枝;潮阳区西肿的杨梅、柿,金长的橄榄、杨梅,谷饶的杨梅、余甘子、桃李、柿以及南澳县的茶叶等改造工作。味基地建设方面.爪点做好潮南区雷岭的荔枝,红场的青梅、茶叶,两英的橄榄;潮阳区西肿的杨梅、柿,金玉的橄榄,谷饶的余甘子、桃李;澄海区东里、盐鸿的林擒等10个生产基地建设工作。

4.建立健全果茶良种繁育基地。汕头市林科所正在筹建潮汕名、优、稀果树茶叶良种繁育从地8()()亩.设立品种园、母本园、采穗圃和苗木培育中心。将严格“三证”管理制度,真正做到良种化、优质化。同时,开展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区域试验、一表征.并对现有的优良品种进行提纯复壮。

茶叶栽培技术培训篇3

关键词茶叶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成效;安徽霍山

中图分类号S43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1-0204-01

霍山县在2008年开始在茶叶生产线上全面推广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诸佛庵镇作为茶叶大镇和基地核心区,重点开展了示范、应用、推广工作。取得了理想效果:有害生物得到控制,农残等得到有效控制,茶叶品质明显提高。现将该县茶叶有害生物发生情况、采取措施及取得成效总结如下。

1茶园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霍山县茶树虫害以茶小绿叶蝉、茶蚕为常发性害虫,茶尺蠖、茶毛虫等间歇局部重发[1],茶轮纹叶枯病和茶饼病等几乎不造成危害。2006年主要是茶小绿叶蝉有所发生,共引起7867公顷次茶园受害,茶尺蠖、茶蚕和茶毛虫均未造成明显为害。在积极开展病虫测报和电视字幕预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技术培训,实行以健身栽培、生物物理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的防治策略。

1.1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宣传。以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网络为主体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安排、日常监管,以农业主管部门为核心开展技术培训、操作指导,让茶农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二是明确责任。为扎实稳妥地推进茶叶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工作,针对诸佛庵镇分户经营规模小、对象多的特点,明确要求乡镇农技部门要承担实施责任,具体负责茶园病虫害发生信息收集、通报和指导茶农防治的日常事务。

1.2技术保障

一是举办茶叶农民田间学校。几年来共举办了茶叶农民田间学校43所,累计培训茶农、种植大户共1650人。采用茶农参与的方式,探讨茶园生态系统分析方法和茶园综合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低产茶园改造、黄芽茶合理的采制、茶园新建等技术。通过茶叶全生长季节的培训,茶农从做中学,从学中做,了解了茶树生长特性,认识了茶叶上的主要病虫害,掌握了防治方法,懂得了在通常情况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道理。接受培训的茶农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带动周围茶农和亲友,非学员户可向接受培训的学员请教。二是结合民生工程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近2年开展2项民生工程,培训4处,160人,重点介绍茶树健身栽培和综合防控技术,注重交流互动,以集中培训为辅,强化田间个别指导,加深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充分利用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开展示范大户培育。三是发挥茶农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全镇有茶农合作社5家,社员913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开展综合防控,建立茶园生产档案,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跟踪制度做好准备。

1.3推广健身栽培技术,实施综合防控

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用有机肥。清除田间表面杂草和病残体,根据茶树对环境、肥水的自然需求,施用有利于生长发育的沼液沼渣、厩肥、饼肥秸秆覆盖还田等科学方法,使其生长稳健。二是人工摘除卵块和群集幼虫。由于茶小绿叶蝉卵块呈带状和茶毛虫、茶蚕低龄幼虫具群集性,及时剪下有卵聚集在一起幼虫的枝叶,就地踩死。三是诱杀。在有机茶生产基地的茶园安装了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了尺蠖类、茶蚕、茶毛虫等毒蛾类的鳞翅目害虫、茶蚜、茶籽象甲等多种成虫;还可利用糖醋液诱杀鳞翅目成虫;2008―2010年应用杀虫粘板6600片,防治面积近33.33hm2。四是生物防治。茶尺蠖、茶蚕、茶毛虫等幼虫3龄前期食量小,用Bt1.6万iU/mg[2]、颗粒体病毒、杆状病毒、核多角体病毒、茶小绿叶蝉用白僵菌等[3],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0%左右。五是化学防治。防治茶蚕、茶小绿叶蝉期间遇阴雨低温天气,防治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地方虫口密度较大且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及时用1.2%阿维菌素乳油150~300mL/hm2或0.2%苦参素水剂1125mL/hm2,对水600kg在茶园中实行点片喷雾法进行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并兼治部分刺蛾、叶斑蛾等其他多种叶部虫害[4]。

2成效

2.1田间发生量及为害率降低

从调查情况来看,应用灯光杀虫,茶树田间不同时期主要害虫发生量显著低于非灯光杀虫区,每代平均虫量与非灯光杀虫区平均虫量比值为1.0∶(2.9~24.3)。从调查情况来看,应用灯光杀虫区茶树田间不同时期主要害虫为害率显著低于非灯光杀虫区,每代平均为害率与非灯光杀虫区平均虫量比值为1.0∶(2.7~12.7)。

2.2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根据分别跟踪调查诸佛庵镇农技服务中心2011年在频振式杀虫灯应用区与非灯光杀虫区30户平均产量,平均增产10.06%,应用灯光杀虫区增产效果明显。一是经济效益。应用频振式杀虫灯首先诱杀了大量的害虫,减少了田间害虫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实现了增产增值。跟踪调查显示,应用杀光虫灯区域共135hm2,平均节约农药成本40.1元/hm2,当年累计节支5413.5元;平均增产鲜叶802.5kg/hm2,累计增(下转第207页)

(上接第204页)

产107t,按1.4元/kg计算,共增收14.98万元。而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具有长远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二是生态效益。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方方面面危害是众所周知;而使用频振杀虫灯具有对人畜安全、诱杀害虫种类多、累计成本低、无毒、无污染、节能、省工、管理容易、活体性引诱效果显著、控害面积大、控害时间长,增产效果明显、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显著等诸多优点,是一项环保节能型、光物理控制害虫新技术。从2011年应用情况来看,符合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有机农(林)产品的生产标准,防效一般可达90%以上,同时在防治病害时采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从根本上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从田间6次调查百丛蜘蛛数量来看,杀虫灯+生物制剂防治区较各处理区下降3.5%~9.5%,农民自防区使用了化学农药,茶园生态系统影响较大,蜘蛛数量下降幅度达40.51%,远高于杀虫灯+生物制剂防治区和试验处理区的下降幅度。

2.3提高了茶农的素质

通过参与茶园生态系统分析和田间调查方法学习,提高了茶农对茶叶病虫害的识别能力,提高其对病虫害发生动态的分析能力,提高茶农自我组织管理能力,提高茶农对茶园实行无害化操作管理的自我决策能力,开拓了寻求自我发展的思路,也解决了当地茶树病虫害防治上散漫防治的难题。

3参考文献

[1]焰,张杰,张丽.信阳茶区茶毛虫防治技术[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4(5):19.

[2]韩明波.10000000piB/毫升油桐尺蠖核多角体病毒・4000iU/微升苏水悬浮剂防治茶叶油桐尺蠖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5(1):23.

茶叶栽培技术培训篇4

关键词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做法;成效;问题;建议;贵州正安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5)15-0311-03

正安县是一个部级贫困县,也是一个山区立体农业县,在正安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如何强化正安县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科技人员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家农业部批准实施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是为适应市场经济下农业实现“两高一优”发展目标,促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而提出来的,这将加快和促进正安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进程,通过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劳作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实现正安县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1正安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现状

1.1农业与农村经济情况

正安县属于西南水土严重流失区域,现有人口6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5688万人,农业生产障碍因素多,全县面积2595km2,全县7.53万hm2耕地中有6.77万hm2中低产田土,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09元,农业总产值31亿元,农业增加值19.1亿元,农业基础极为脆弱,农业生产障碍因素多,人地矛盾突出、农业资源短缺、生态承载力下降、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严重不足,贫穷落后仍然是当前和今后长期的主要矛盾[1-2]。

1.2主导产业的主推技术遴选情况

正安县把茶叶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茶叶产业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因此,确定选择了优质茶叶福鼎大白、金观音、白茶叶一号、龙井43、乌牛早等,主推技术为幼龄茶叶与花生套作、测土配方施肥、茶叶绿色防控技术、茶叶的修剪技术等。水稻是正安县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选择了优质稻种植,水稻产业主推技术为抗病虫害品种、旱育稀植栽培、三沼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3-4]。

1.3指导员帮包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及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按照示范户遴选条件和程序,2013年遴选1000个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种养水平较高、一般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乐于帮助和带动周边农户的示范户。其中茶叶产业示范户360户,水稻产业示范户640户,按照指导员指导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1+10+10”的要求,每1名指导员帮包10户示范户,每1户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10户农户,10000户辐射农户中,茶叶种植户3600户,水稻种植户6400户。按照职责分工、岗位设置情况,在全县农技推广人员中遴选了100名素质高、业务精、技术过硬的人员作为技术指导员,其中:县级农技推广人员51人,镇级农技推广人员49人,分布在19个乡镇,130个行政村。为了抓好茶叶、水稻产业标准化建设,分别在瑞溪镇燕子坝村鲁家坪组、新州镇新州村向家坝组建立了茶叶、水稻产业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各1个。茶叶基地面积13.33hm2,其主要开展杀虫灯及粘虫板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幼龄茶叶与花生套作、茶叶修剪等技术示范与培训,带动全县1.5万hm2茶叶标准化建设;实施水稻基地面积14.07hm2,涉及82户农户,其主要开展了内香8518和超级稻科优21为主的新品种展示、示范生态育秧、机插秧等新技术,采用杂交优质水稻种、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运用旱育保姆和无纺布、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及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带动全县6666.67hm2水稻标准化建设。

2主要做法

2.1建立农技推广技术支撑体系

一是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正安县组建项目行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及督促检查,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建设内容及任务,负责对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同时对项目实施工作作出具体的安排和部署,将项目建设内容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人,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二是成立项目技术实施小组,同时抽派8名技术骨干组成县级水稻及茶叶产业专家技术小组,主要负责本地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筛选,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技术的指导及技术指导员的培训等工作。县级技术专家组积极主动参与到对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工作,全年共计培训茶叶产业指导员和水稻产业指导员各3次,专家组还多次到示范基地进行指导,全县上下形成了由县级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农户及辐射农户密切相连的农技推广技术支撑体系。

2.2建立各项制度,严格兑现考核

为了加快推进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制定了《正安县农技推广人员聘用方案》《正安县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方案》《正安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指导方案》《正安县农技推广人员责任制度》,并将各项制度上墙公示,按照相关内容落实到人。项目完成后,县农牧局抽派一组干部深入示范户检查验收每名指导员工作实效,以此作为年终兑现指导员补助服务费的依据。

2.3精心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在项目实施中,正安县采用了“县级技术专家―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的模式,建立了专家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科技示范户”门牌张贴到位,示范户物化补贴也全部发放到示范户手中。技术指导员分别与县农牧局、示范户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明确了各方权利和义务,技术指导员制定了分户指导方案,采用“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技术指导,关键环节主动入户、突发事件及时入户、技术咨询随时入户,确保了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技术指导员认真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做好技术指导记录,并指导农户填写《科技示范户手册》和农事操作记载,指导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10户农户依靠科技致富,每位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每个农户8次以上,使每个示范户接受培训5次以上。

2.4强化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正安县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依托种植大户和涉农企业,在全县建立了2个示范基地,分别是新洲镇新洲村水稻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和瑞溪镇燕子坝村茶叶示范基地,各示范基地均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基地标牌,每个基地明确了1名负责人和1名技术指导专家,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在基地中积极开展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提高示范基地的档次,并且在不同的生产环节组织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及辐射户到基地观摩学习3次,组织农户培训3次,真正带农民到田间地头学习,增强农民科技示范能力的培养。

2.5注重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及农技知识的推广与应用

一是提升农技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选派了100名基层农技人员分4批次进行异地培训,其中在贵州省农科院重点班培训的有30人,在遵义市党校普通班培训的有30人,在县农牧局集中培训的有100人,培训内容主要是现代农业发展形势、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农业新技术与管理(水稻、茶叶的种植及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机推广,以及农业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围绕主导产业、主推技术对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为进一步提高科技示范户带动辐射能力和农民种植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切实加强了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工作。主要采取了集中对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和派出技术指导员直接送技术到乡进村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方式。仅2014年第4季度,正安县就派出农业科技指导员20余人,采用进村办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培训60场次,培训指导农民3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三是拓宽学习渠道,利用网络进行零距离培训。引导指导员通过进入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免费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2.6项目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项目实施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植保绿色防控项目结合,为使茶叶产业持续发展,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植保绿色防控等配套技术服务于基地建设;二是项目实施与《正安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等结合,在水稻产业中,大力推广油菜秸秆腐熟还田技术,并组装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等配套技术,项目实施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2.7强化督促检查,落实绩效考评制度

由局督察室牵头,抽调10名工作务实、纪律性强的人员组成项目督察领导小组,分阶段对每名技术指导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并做好记录作为年终兑现入户补助费的依据之一,对工作责任心不强、指导示范效果差的指导员做到时时提醒,责令其整改落实到位。

2.8强化项目资金管理

严格按照中央财政项目资金管理要求,加强项目预算与财务监督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3取得的成效

3.1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得到提升,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切实理顺了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发掘了各方面的潜在力量,提高了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农技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群众对科技兴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出现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都看示范户”的新景象,示范户和示范基地产量和效益也十分明显。一是水稻示范户增收稻谷213.688t,增收68.38万元,辐射户增收稻谷1144.325t,增收366.184万元,示范户及辐射户共增产水稻1358.013t,增收434.564万元;二是茶叶示范户增产77.522t,增收310.088万元,辐射户共增产茶叶885t,增加经济效益3420万元,示范户及辐射户共增产茶叶962.522t,增加经济效益3730.088万元。

3.2技术指导员服务意识增强,农技推广能力显著提升

3.2.1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指导服务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特别是实行分包到户、农户评价的制度,增强了指导员的服务意识,指导员结合农时季节进村入户指导、座谈,见面率高了,指导到位了,群众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通过项目实施提升了技术指导员的农技推广能力,在技术指导中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技术指导员。

3.2.2提升了集成创新能力。2个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中,一改过去常规栽培方式,通过技术集成配套组合,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民增产增收。一是加强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开展技术培训,共举办水稻和茶叶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培训共4期,参训人员300人次,辐射带动农户528户,经过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产业示范户掌握了配套技术,达到示范的目标;二是选择采取配套技术,水稻示范基地采用品种科优21、内香优8518等高产优质品种,应用旱育保姆拌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油菜粉碎秸秆腐熟还田、三沼综合利用等多项配套增产技术,茶叶采用了幼龄茶叶―花生套种、测土配方施肥、无害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水稻完成了示范基地面积14.07hm2,示范区平均产量8190kg/hm2,总产量120.207t,总产值40.8703万元,比上年平均产量6750kg/hm2增加1440kg/hm2,按3.4元/kg计算,平均新增产值4896元/hm2,新增总产值6.3万元。茶叶示范基地完成面积14hm2,通过验收,示范区平均产量1341kg/hm2,总产量18.774t,总产值56.322万元。示范区平均产量较上年平均产量1027.5kg/hm2,增加313.5kg/hm2,按40元/kg计算,平均新增产值12540元/hm2,新增总产值17.556万元。示范基地增收效果显著,示范带动效应强,提高了示范区科学种植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学科学、用科学及带头推广科学技术的能力,为新技术、物化技术的应用推广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

3.2.3提升了技术干部团结协作能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与改革补助项目是一个全体农技人员广泛参与、工作目标整体推进的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县、镇两级农技人员、专家组成员和技术指导人员在工作上既有明确分工,同时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形成了通力合力的局面,发挥了农技推广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了农技推广事业和谐发展。

总之,通过项目建设加快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因此加快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

4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4.1管理体制不顺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虚位、缺位、错位现象严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仍然存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情况,严重影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的履行。部分农技人员长期抽调他用,如2013年到土肥站从事土肥技术推广的一名工作人员,就被抽调到村里担任了2年第一村支书,这种管理体制的实践运行,导致条块管理不顺、推广渠道不畅、协调机制不活、工作职能不专,成为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

4.2农技培训不到位

农技推广员没有职业资格标准,建议加快建立农技推广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包括乡镇级农技推广员资格条件等。基层农技推广员知识更新缓慢,建议加大力度,开展农技推广员综合性培训工作,以适应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受人员、技术水平、培训资金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培训场次仅注重形式和培训过程,而对群众的针对和现场指导不足。建议增加经费,多层次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

4.3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使产业发展效益低。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加大扶持力度,以促进其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4.4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技术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建议政府部门把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明确其占农业投入的比重及年增长率。与此同时,在区县科技资金中,把农业科技服务资金单列,建议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

5参考文献

[1]杨永碧.黔南山区农技服务现状及创新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24.

[2]童军,余敏.加快农技连锁经营促进体系健康发展[J].中国农技推广,2003(6):11-12.

茶叶栽培技术培训篇5

关键词:桃江 茶业 现状 发展 对策

桃江县地处湘中偏北,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冷期短,夏热期长,春温多变,雨季明显,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境内山峦起伏,溪流纵横,山清水秀,空气清洁,没有污染,土地多为红黄土壤,土层深厚肥沃,是茶树生长最适宜的地方。在上个世纪70-90年代,常年茶园总面积在10万亩以上,年产干茶7500吨以上,年产值达2500万元,占当时农业总产值的10;茶叶税收300万元以上,占当时全县总税收的1/7;有茶厂382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季节性从业人员达16万余人,茶叶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享有“茶叶之乡”的美誉。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受国内外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桃江茶叶生产滑坡,茶园面积、产量连年减少。自1998年以来,在桃江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茶业界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桃江茶叶生产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抓住机遇,推进桃江茶业发展,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桃江茶业的基本现状

1.1 优质茶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实施品牌茶发展战略,推广名优茶加工技术、茶树规范化栽培技术,茶叶品质不断提高,“美人河”竹叶、“雪峰山”毛尖等5个茶叶,相继被评为湖南省名优茶;推广以综合防治病虫、测土配方施肥为主要内容的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全县有桃江县“雪峰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生态茶园等74个生产基地的13000亩茶园,通过了湖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茶叶产品认证的茶厂有四个:桃江县“仁和”茶业有限公司的“灵仙园”茶、桃江县“美人河”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的“美人河”茶、桃江县“雪峰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雪峰山”茶、桃江县“桃谷山”茶业有限公司的“谷山”茶,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2 茶叶优势产区初步形成。自20__年起,将茶叶生产纳入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工程的重要内容,启动了全县茶叶优势产业带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农民投劳的原则,优先扶持发展了以鸬鹚渡淘金山为中心、以灰山港雪峰山为中心和以马迹塘县茶科所为中心的三个上万亩的茶业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实行产业化开发。20__年三个产业带茶园总面积33000亩,其中常年采摘面积13000亩,全年共产茶叶2300吨,产值2210万元,其中绿茶1200吨,黑毛茶1100吨。

1.3 科技创新和支撑服务能力增强。依托湖南省农业厅、湖南农业大学、湖南茶叶研究所等技术推广主管部门、科研院所,针对在桃江茶叶生产中带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问题,开展了茶树规范化栽培技术、名优茶丰产栽培技术、茶小绿叶蝉系统防治技术、茶园免耕技术等课题的研究,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名优茶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茶小绿叶蝉系统防治技术研究等相继获得省市丰收计划和科技进步奖;同时,从20__年起,以湖南省品牌茶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大力推广茶叶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目前三个优势产业带普遍推广名优茶生产技术,年产名优茶147吨,产值880万元;在多年的实践中,培育了一批强有力的茶叶科技队伍,全县有茶叶技术干部32人,其中高级农艺师7人,农艺师13人。

1.4茶叶龙头企业不断壮大。70-80年代我县茶叶的辉煌,造就了我县一批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地位的一流的茶叶精制加工营销队伍和精制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我县共有大小茶厂70家,其中比较有规模的大中型精制茶企业19家,20__年,加工销售干茶7000余吨,产值上1亿元,创利税近1000万元,成为了全国绿茶的主要集散地之一。特别是桃江县“仁和”茶业有限公司和湖南桃江“浩茗”茶业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县茶业的两大龙头,公司规模较大、基础设施先进、特色明显、加工能力强,其中“仁和”茶业有固定资产800万元,厂房面积5000余平方米,年加工能力20__吨,20__年加工茶叶1500吨(其中红条茶300吨、绿茶1200吨),实现产值20__万元,上交国家税收25万元;“浩茗”茶业占地32亩,加工厂房与仓库5000余平方米,拥有目前国际先进的精制加工机械设备,固定资产1350万元,年茶叶精制能力6000吨,20__年精制绿茶1200吨,实现产值1800余万元,创汇200余万元,安排就业180多人,向国家纳税近20万元。

1.5茶叶销售形式与网络逐步健全。茶叶销售由自产自销逐步过渡到依托其他公司或中介商销售,且销售市场不断扩大。如雪峰毛尖已进入益阳、长沙等大型超市销售,桃谷山茶厂和金峰茶厂的名优茶依托上海中介商销售;大宗初制绿茶依托县内外精制茶厂销售为主;精制茶30通过在北京、天津、山东、山西、西安、新疆、内蒙等大中城市设立茶庄直接销售,20依托广西批发市场销售,50依托中茶公司和浙江、长沙等地的茶叶出口公司出口德国、俄罗斯、非洲等国家与地区,“浩茗”茶业拥有直接出口权;我县黑毛茶在益阳茶厂和安化的白沙溪茶厂有稳定销路,金峰茶厂和雪峰山茶厂已被定为益阳茶厂的出口茶原料基地,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等国。

2 当前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茶园单产低,生产效益不高。全县每亩平均产量为69.7公斤,其中黑毛茶占33公斤,单产偏低。随机对22个茶场2442亩的调查,20__年共产绿茶243.63吨,平均亩产99.75公斤,总收入191.25万元,总成本128.55万元,其中茶园生产及鲜叶采摘成本71.82万元、加工成本56.73万元,纯收入62.70万元,每亩净收入仅为256.72元。

2.2 名优茶品类多,但没有真正的优势品牌。各茶叶企业十分注重名优茶的研制,纷纷组织力量或聘请茶叶技术人员研制自己的名茶,打造自己的品牌,但是各名茶的外形相似,内质一样,没有自己的特色和核心技术,研制后的品牌开发不够,从而导致全县上市茶品类多,市场混乱,内耗严重,形不成合力,影响了名牌产品的开发。

2.3 茶业基础落后,基础设施十分脆弱。茶园标准不高,是我县茶园的普遍现象,特别是茶园道路、蓄排灌水、茶叶加工设备等基础设施在茶园建设后,也没有很好地加强和改善。以调查的22个茶场及5个茶厂为例,22个茶场没有一个有蓄排灌水设施,园间路通的只有3个,鲜叶运输车辆能通到茶场边的仅8个,有14个茶场不通公路,鲜叶靠肩挑背驮一段距离才能用车运输,5个茶厂中有2个茶厂的厂房仍是70年代建设的砖木结构的房屋,机械设备多数是80年代初中期的产品。脆弱的基础设施条件,不能支撑现代茶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

3、桃江茶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因素

3.1发展茶叶生产符合人们绿色消费的潮流。茶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除了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还有健胃、防癌、减肥、降压等多种保健功能,同时他是一种多年生以收获鲜叶为主的常绿灌木型植物,丰产性能好,抗病虫能力强,只要栽培技术得当,加工讲究,容易获得健康营养,质量安全的无公害绿色产品,满足人们健康消费的需要,随着对茶叶价值的不断认知,以及茶文化的进一步普及,茶叶消费市场将越来越好,消费量将越来越大。

3.2发展茶叶生产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基础条件。桃江有优越的茶叶生长发育的自然资源条件,是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叶开发的最佳生态区,有大量的土地可供茶叶开发,就目前荒芜或失收的茶园面积就有2万亩,空置的茶厂有200余家,只要加以改造补充扩建,就能够为茶叶生产的发展提供优质可靠的资源条件。

3.3发展茶叶生产有较多的资金来源。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步加大,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就提出了20__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等要继续高于上年,只要我们选择好茶叶项目,把握时机,积极工作,是能够从各级各部门争取较多的资金投资茶叶生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农民增收致富愿望的增强,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入城镇,到工业企业务工,经过城市生活的洗礼和现代工业理念的培育,部分农民工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积累了一部分资金,愿意回乡投资兴业,只要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办茶业,可获得较多的茶叶发展资金;经过多年农村经济的持续较快的发展,在家的农民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储蓄,也正在寻求投资项目,只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真心为他们着想,农民也会将部分资金投资于茶叶生产。

4桃江茶业发展对策

4.1 进一步推进茶业产业化。要把推进茶业产业化作为茶业进一步发展的带有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贯穿于茶业发展的全过程。要继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一批与茶业基地建设联系紧密、辐射面广、竞争能力强的茶业加工、流通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广泛参与茶叶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要加快发展各类茶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探索健全龙头、协会、茶农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2 提升茶业科技水平。要大力引进推广使用先进的茶叶生产加工设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茶叶品质;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实现高产稳产;积极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生产各环节监控和沟通与外界的联系,用信息化带动茶叶产业化。加强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市场管理,全面实施茶园测土配方施肥,引导茶农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和对茶叶污染。改善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制定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型茶业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茶叶高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健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茶叶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

4.3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一是调整从业人员结构。目前全县茶叶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要选择一批有事业心,热爱茶业的年轻农民,对他们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茶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调整和优化茶业布局。立足优势产区,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和茶树的栽培特性,着眼于整个茶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互相配套,使茶业进一步向现有三个优势产区域集中。三是构建高产稳产茶园生产结构。一方面针对低产茶园的不同树势,分别采取深修剪、重修剪、台刈等办法,对树体进行改造,注意改土、改肥、改管,每年改造茶园1万亩,5年完成茶园改造任务;另一方面加快建设新茶园,引进栽培良种茶树,深耕改土,施足底肥,搞好园间道路、蓄水池、灌水渠、排水沟、输变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新茶园1万亩。在茶园改造和建设新茶园时,积极发展茶叶专业户、专业组、专业村,落实茶叶生产“十百千”工程,形成相对连片生产。

4.4 着力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世界各国对茶叶实行绿色壁垒的农药残留标准的提高,茶叶质量安全也成为目前茶叶生产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为契机,在茶业界开展广泛的茶叶质量安全的宣传,提高茶叶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认识,强化他们的责任。二要大力推广无害化、标准化茶叶生产技术,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茶叶生产、加工、包装投入品;改良土壤,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引导茶农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三是扎实推进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基地认定、产品认证,打造一批规模较大、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品牌;四是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

茶叶栽培技术培训篇6

关键词有机产品认证;茶叶企业发展;作用;生产措施;发展规划

“有机茶”是以自然、卫生、安全及无农药残留为诉求重点,结合了20世纪末健康、养生的观念潮流,甚受消费者喜爱。有机茶基本上是以耕作方式与一般农产品为区别,无法由外观确认。只有通过有机产品认证,人们才能认识有机茶。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明香表示:有机茶并不是用有机肥料栽培就叫有机茶,有机茶除了讲究安全、卫生、健康,原则上应包括3个条件:一是不用化学肥料,可用堆肥,即过去单纯的自制堆肥,常用来作有机肥料。二是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土地和所使用的灌溉水也不可受到污染。因为合成农药有残留的问题,会破坏生态环境,另外,除草剂也绝对不能用,因为部分除草剂发现有致癌物质,对使用者与消费者都有危害。三是从事此种方式的生产必须有3年以上的时间。如这三方面彻底执行,所产制的茶叶才能被称为有机茶[1-2]。

1有机产品认证对茶叶企业发展的主要作用

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有机产品的认证,提高企业品牌、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做大做强银奥茶业品牌,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机茶已是银奥茶业发展的支柱产品。有机产品认证对企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1.1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增加收益

这3年来,由于国内外茶业市场的变化,常规茶生产效益一般,产销形势虽然继续趋好,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走产品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该地资源优势,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在浙江最南端的苍南五凤乡与福建省福丁市和泰顺县2个

3.1有机产品执行的组织与管理

有机茶叶标准化技术推广项目整个项目每年投入达20多万元,对五凤茶叶产业能否形成省内特色产业和有机标准化生产的问题。因此,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对这个有机产品的标准执行十分重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对此公司建立以许明香总经理为组长、徐登岸副总为副组长、聘请夏成鹏为技术顾问、黄松为公办室主任的有机产品管理小组,并且聘请浙江大学骆耀平教授专家为有机茶生产指导,制定有机生产质量管理手册,按gb/t19630.1-42005《有机产品标准》要求认真抓好有机茶的生产,特别要严把质量关,还要按计划抓好生产加工,确保有机茶质量安全;此外要对质量实行全程监督,切实抓好有关资料的整理、收集、归档,确保记录材料的完整性。

茶叶栽培技术培训篇7

该同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践行“xxxx”重要思想。作为民主人士,自觉坚持“长期共存、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共同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热爱**,无私奉献,扎根农业,勤奋工作,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深入田间写文章

在农技推广工作中,他经常深入田间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积极推广农业抗灾增产新技术,并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参与组织实施预留行综合利用课题研究,率先将系统工程学基本原理引入农业生产中,累计实施预留综合利用21万亩次,新增经济效益1700余万元,有效地解决了旱地预留行冬季休闲的低效循环问题,推动了旱地改制技术的发展,荣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连续两年组织全县玉米地膜全覆盖栽培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累计实施30万亩次,实现增产1440.7万公斤,被农业部授予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参与实施玉米抗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项目13万亩,实现玉米增产624.3万公斤,被农业部授予丰收计划三等奖;作为第一主持人,组织实施甘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课题,实现新增原粮450万公斤,被省农业厅授予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参与实施大豆“工程”示范推广项目,通过良种适播等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实现新增大豆335.4万公斤,荣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完成d优527等水稻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在灾年不减产的情况下,实现新增产值480.8万元,并有效地提高了我县稻米品质。XX-XX年负责全县经作生产技术工作,在茶叶生产上通过无公害生产技术和茶叶新品种的推广和积极组织茶叶品质认证,使我县**茶叶生产由普通茶叶一跃成为全省优质名茶。也使茶叶生产成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和农民的骨干增收项目。

二、认真搞好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解决经作生产中的技术瓶颈,助农增收

五年来,累计组织蔬菜新品种达四十余个,并通过试验筛选,确保了我县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在蘑菇生产中,他实验发明的自然排氨技术、机械调水机、翻堆器…等在全县推广后,使菇农生产投入累计降低1040万元,有效降低了成本,又解决了农残超标问题,保证了全县蘑菇产品质量;在蔬菜生产上,他组织推广的硬果型番茄、抗爆裂甘蓝等新品种,延长了货架期,更好地满足了本地和周边市场的需要,推广面积达到6.5万亩次,实现新增效益达到975万元,效益好了,菜农笑了。XX年被县委组织部授予“优秀人才示范岗”荣誉称号;XX年初他率先在全县有代表性的三大土类中试验法国青刀豆,当年秋季在**进行产业化生产,为3万亩刀豆落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XX年为提高红薯市场影响力,他在**守种苗到近中午1点,种苗到县后,在两个生态区实验均取得成功;特别是当年初,他的水果胡萝卜进入超市后,使全县2万吨可能滞销的产品全部卖空,农民笑了,他也乐了。

三、大力实施展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彻底改变**人吃外地菜的历史

参与组织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组织了蔬菜健身栽培、茬口衔接技术、反季节栽培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在调查蔬菜价格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了蔬菜价格市场周年变化曲线,并利用《百度空间》、《**农经网》、等媒介宣传和了**县无公害蔬菜可供总量、品种、价格,缓解了当地蔬菜集中供应与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他编写的蔬菜栽培意见,在全县广泛利用,累计推广蔬菜新技术达到54万亩,实现蔬菜年收入达人均351.04元以上,周年性蔬菜种植面积达1万亩,设施栽培蔬菜(含地膜蔬菜和大棚蔬菜)面积达3000亩,三个基地(赤城、新会、宝梵)的六个无公害蔬菜品种率先获得认证;通过努力,改变了当地蔬菜单靠外地调进现象,而逐渐成为满足本县供应和少量调出,为调整我县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四、传播新技术不辞辛劳知无不言

他常说,在农业生产上把复杂技术简单化是一个推广人员的职责,教会干部要把每一项技术的增产机理分析给他们,并让他们传授给农民;而教会农民则应把繁杂的技术简单化,才容易被他们掌握并利用。

在讲到双层膜育苗时,他总是用“就象人盖了铺盖,但在屋里才暖和”的道理。把一些生理生化非常复杂的原理简单而又形象教给了农民。特别是在每年蘑菇生产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堆料阶段,农户对蘑菇前期认识不到位,他双手给菇农做示范,牛粪虽臭,玻璃划烂手没有一点怨言,几年来,他查看了40000多个菇床,由于农民是开始学栽培,在生产关键时期经常是早晨5点出发,晚上10点回家,由于秋季堆料气温较高,他到农户堆料场多数是靠走路,在堆料过程中经常做示范,牛粪掉进鞋里,脚上开冰口,晚上回家靠侵醋酸疗伤,次日又早早下乡指导蘑菇栽培技术,07-XX年期间,曾因高频率的电话接听,至使他右耳失聪。有时一个干饼子、一瓶矿泉水伴他一天,他走过的地方家家的蘑菇都获得了好的收成,XX年来累计推广稻田蘑菇2.5万亩次,实现新增效益2.3亿元,使小蘑菇产业成为我县农民新的增收亮点。

他不会娱乐,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但又把很多自己学到的和从田间摸索出来的新技术无偿地用在了全县经作生产中。他提出的加环循环,将农林牧鱼菌各业有机结合成为新农业的增收亮点。五年来,他跑遍了全县每个角落,并对全县乡镇农技干部、乡镇分管领导、村官、示范户、业主、大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先后培训全县农技干部和乡镇领导达1200余人次,培训农民达45.5万人次。

五、创新工作积极为农业产业化工作奠基

茶叶栽培技术培训篇8

8月27~30日,由云南省科协与九三学社云南省委联合开展的“百名专家科技下乡”活动,走进临沧市临翔区、耿马自治县、双江自治县、镇康县和云县,为当地的佤族群众送去科技知识,帮助他们尽快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

8月27日,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法学副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陈文兴到临翔区,为160多名社区干部、村组干部作《社会建设》专题讲座。会前,陈教授与村组干部就当前新农村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讲座中,陈文兴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云南边疆地区社会和谐、邓小平理论与云南小康社会、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应急管理、社区管理、等内容,为临翔区在新形势下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区服务的新模式提出了宝贵意见和思路。

同日,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唯教授在云县作了环保科知识专题讲座。以“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为主线,深入浅出的阐述了环保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与群众健康的关系、与幸福指数的关系,具有理论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聆听讲座的人员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加坚定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念。

8月28~30日,在邦丙乡,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专家王雪松为咖啡种植户们上了一堂咖啡栽培与管理技术培训课。王雪松用专业的理论知识、生动的范例和诙谐的语言详细讲解了小粒咖啡的品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营养价值、常见病虫害防治的知识和技术等内容。在勐库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梁名志围绕有机农业和有机产品发展概况、中国茶叶质量安全体系、有机茶园管理技术等内容,进行了茶叶种植技术培训。此次培训为大力发展咖啡产业的邦丙乡和茶叶大镇勐库镇提供了必要的科技支撑。

8月28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的园艺学专家于菲老师走进镇康县木场乡的木场村和决坝村,向农户讲解冬桃栽培管理技术知识。基层技术员和冬桃种植户共100人聆听了讲座。讲座中,于菲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讲心得、谈体会,耐心回答种植户提出的问题。讲座结束后,于菲老师还实地查看了当地群众的冬桃园,并根据果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现场指导。此次培训让基层技术员及广大冬桃种植户受益匪浅,他们表示在今后的生产管理中,将按照专家的指导,改变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增加经济收入,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富裕幸福的小康生活。(云南省科协)

茶叶栽培技术培训篇9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一)粮油生产稳中略增。全区夏收粮食作物总播面为12.3万亩,夏粮总产2.53万吨,比去年增产0.18万吨,其中土豆播面10万亩,预计产量2.26万吨;小麦播面0.7万亩,预计产量0.0952万吨;豆杂收获面积1.6万亩,预计产量1824吨。春播计划粮食播种面积45.7万亩,其中水稻16万亩,玉米19.2万亩,薯类及杂粮10.5万亩。

今年油料播面16万亩,预计总产2.1万吨,比去年略增。其中油菜面积12.8万亩,预计总产量1.72万吨,花生播面2.8万亩,预计总产4*0吨,芝麻等0.4万亩,预计产量80吨。

(二)蔬菜生产持续增长。全区蔬菜总面积21万亩,预计产量40.64万吨,比去年的37.7万吨增2.94万吨,增7.8%,收入将增加2950万元。春季蔬菜已增收980万元。

(三)柑桔增产增收。全区柑桔面积20.5万亩,去冬今春新发展柑桔面积2万亩,总面积达到22.5万亩。去年柑桔产量22.4万吨。根据我局组织的柑桔花期调查情况分析,今年柑桔产量预计可达25.6万吨,比去年增产3.2万吨,增14.3%,去年柑桔鲜果收入2.78亿元,加上采摘、短途运输和产后处理3816万元,柑桔产业总收入3.16亿元。今年预计可实现鲜果收入3.07亿元。加上采摘、短途运输、产后处理收入4400万元,柑桔产业总收入可达3.51亿元,比去年的3.16亿元增3500万元。仅柑桔一项能为农民增加纯收入88元。落叶水果总产预计达7000吨,实现收入1120万元,产量收入与去年持平。

(四)茶叶保产保收。全区茶叶面积9.7万亩,去冬今春新发展2万亩,总面积达到11.7万亩。去年茶叶产量5142吨。今年春茶由于长期低温阴雨减产。预计春茶产量2809吨,比去年的2896吨减89吨,减幅3%。去年春茶均价27.2元/公斤,实现收入7871万元,今年春茶均价26.1元/公斤,预计实现收入7597万元,比同期减274万元,减幅3.5%。只要加强夏秋茶的肥培管理,提高茶芽发芽率和持嫩度,做到应采尽采,改进加工工艺,提高加工质量,提升茶叶档次,提高茶叶均价,预计今年茶叶仍可实现5200吨,实现收入1.8亿元(含采摘劳务收入),比去年有所增长。

(五)桑蚕保产增收。全区桑园面积2.4万亩,今年新发展1500亩(樟),总面积达到2.55万亩。今年春蚕发种量7480张,比去年的8310张减830张,今年春季产鲜茧299吨598万元。比去年320吨512万元减产21吨增收86万元。去年蚕茧总产量494吨,今年预计产量550吨,去年实现收入821万元。根据市场对蚕茧需求量和价格的增长,去年鲜茧均价16元/公斤,今年将持续达到21元/公斤以上,预计今年蚕茧收入将达到1155万元,比去年增331万元。

(六)渔业增产增收。全区渔业放养水面1.6万亩,与去年持平,新增网箱养鱼面积2000平方米。上半年累计生产成鱼4500吨,比去年的4400吨,增100吨。全年总产量可达8500吨,比去年增150吨以上,实现收入5300万元。比去年的5182万元增118万元。

(七)劳务收入显著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全区外出打工人数44780人,比去年同期36980人增7800人。可实现劳务收入1.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60万元。阳光工程培训就业人数3735人,比去年同期2173人增1562人。可实现劳务就业收入765万元,比去年的579万元增186万元。外出劳务和培训就业收入可增收1746万元。

从以上农业生产形势和农村情况分析,以柑桔茶叶为重点的特产业可为农民增加纯收入96元,粮油及蔬菜为农民人平增加纯收入15元,渔业增加农民纯收入3元,劳务收入可增44元,四项可增158元。

二、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调整机构、强化职能。年初,农业局对机构进行了调整,设立七个独立的事业机构,局机关设六股一室,实现了政事分开,强化了机关各股室和各事业单位的职能,整合了资源,调动了各方面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各事业单位在另起锅灶的情况下,人员迅速到岗到位,很快进入了正常工作秩序,各方面的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二)以“双争”为载体,全面加强三个文明建设。一是随着机构调整,进行了农业局党委的换届选举,并建立健全了11个基层党支部。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组织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8场次,积极组织了党员开展庆“七一”诗歌朗颂活动和党的知识竞赛活动和“双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竞赛活动。“七一”活动中评选表彰了一批“五好”基层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结合农业局实际,农业局党委重新聘请了5名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印发了《农业局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及《农业局20*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标准》、《农业局领导班子成员20*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职责》、《农业局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局党委与各基层党支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7份。签订文明创建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状14份。进一步强化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力度,强化了文明创建和综合治理的工作力度。二是扎实开展“双争”活动。结合农业局实际,制定了“双争”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双争”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创办《学习专栏》8个,印发《双争简报》6期,编印学习资料100余份,每名党员在双争活动中,写出心得体会2篇和1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激发学习积极性,形成了人人讲学习,人人爱学习,人人比学习,人人说实话,人人办实事,人人求实效,人人抓落实的浓厚氛围。要求每名党员干部为农村农民办2件以上的实事。组织29名机关干部深入到鸦鹊岭镇童畈村开展千名干部万户行活动。广泛宣传了党的农村政策。制定了该村发展规划。进行了638人次的柑桔培训,发技术资料3400份,免费赠送复合肥2吨,现金1700元。各联系干部为农户办实事2件;三是认真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行政行为。进一步完善了《农业局机关管理制度》、《百分制考核制度》、《首问负责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等规章制度,规范了各项工作,提高了以规治局,民主建局的水平。按照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民主、规范、廉洁、高效的服务宗旨,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农业局有16项行政审批事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截止6月底办理行政审批事项2717件。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上半年累计办理各项行政许可3202项(件)。办结率100%,接待群众咨询5000多人次。农业局窗口被区政府授予效能建设“文明窗口”;四是实施政务公开。农业局调整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了政务公开实施方案,局机关和各单位制定政务公开栏8处,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将执法程序、执法依据、执法标准进行上栏公开,规范了农业行政执法,提高了行政执法的透明度。

(三)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指导下,全面实施无公害栽培,着力开展科技研究和示范,致力于农业产业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并稳定了粮食生产大县(区)的地位。今年以来,区农业局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落实粮食生产综合直补,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渔民禁渔期生活补贴等惠农政策,认真实施优质稻、优质油、优质果、优质菜、优质茶工程,大力推广和应用高产良种应用技术,高产高效模式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化配套应用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应用生产技术,上半年全区累计开展各种培训420场次,培训10.9万人次,其中柑桔培训204场次67*0人次,茶叶98场次11050人次,粮油159场31600人次,测土配方技术培训31场次,1470人次,农机培训13场,1500人次。阳光工程培训3735人,农业政策法规培训、咨询1000余人次,并发宣传资料3000多份,录音带160盒,农资打假光盘100多张。全区推广旱育水稻栽培面积15万亩,玉米育苗栽培面积18万亩,检测土样172个,配方施肥35万亩,柑桔无公害栽培面积10万亩,茶叶无公害栽培面积5万亩,建成5000亩有机茶生产基地。新发展柑桔面积2万亩,累计面积达到22.5万亩,新发展茶叶2万亩,累计面积达11.7万亩,新发展桑园面积0.2万亩,累计达到2.6万亩。农机落实项目资金及配套资金52.2万元,推广大中型拖拉机5台,半喂入收割2台,水稻插秧机10台,微型耕作机99台,茶叶采摘机5台,茶叶修剪机23台,茶叶喷灌机10台。以农村生态家园建设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国债项目获国家验收,2005年国债项目正式启动、已落实9个乡镇14村3125户。全区落实水产放养面积1.6万亩,投入种苗9000万尾、新增网箱200箱,累计达到400箱。虾稻连作项目开始示范。推广了80:20池塘配套养殖模式,无公害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技术,城郊休闲渔业和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生产技术。

(四)以监督检查为重点、扎实开展农业行政执法。一是认真开展农资执法检查,上半年开展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检查5次,抽检农药样品158份,对严重不合格的3份已立案查处,抽检肥料样品10份。对无证经营农药、肥料的个体商户进行清理。办理农资许可市场准入252个,换(办)许可证率达70%以上。优化了全区农资供应市场;二是积极开展了长江春季禁渔工作,检验渔船520艘,发放渔民生活补贴14万元,查处非法渔船13艘,没收非法渔船13艘,渔具15部。审验渔船520艘,审验率80%。没收鲜鱼200多公斤,对能成活的进行了放生。三是换发全国统一拖拉机号牌1100多副。年检1209台,考核发证拖拉机驾驶员121人次。并签定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150份,累计签订1225份。上半年抽查出动执法人员250人次,其中农资管理120人次,农机管理80人次,渔政检查40人次,农业环保10人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8起。

(五)以安全生产年活动为契机,狠抓安全生产。结合农业局实际,调整了农业局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安全生产年活动实施方案,配合区安委会组织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张贴(挂)宣传标语15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制作安全生产宣传栏(牌)8处。上半年累计开展以农机安全监理、渔政安全检查为重点的各类安全检查18场次,对17处安全隐患进行了整改。对重点安全部位如上风垭加油站、配肥厂进行了突击检查。对特殊岗位进行了培训发证,持证上岗率100%,强化了全员安全意识,营造了日益浓厚的“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未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治安责任事件。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落实粮食播种面积压力较大。

(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生产技术服务到户有一定困难。农业信息手段有待加强。

(三)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四、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全面加强农作物管理,确保农产品实现计划产量。重点是抓好柑桔壮果肥和以大实蝇联防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夏粮茶田管和采摘加工;夏秋蚕的饲养;落叶水果采后肥培、修剪、恢复树势;粮油大秋作物管理;洪山菜苔、四季豆等蔬菜种植示范;水产养殖等,确保年度计划的完成。

(二)抓好各方面业务工作,脚踏实地为“三农”服务。

继续做好柑桔以虫治虫的示范和柑桔无公害板块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以及柑杏销售的相关准备;做好茶叶机剪机采示范和替代能源建设,完成邓村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相关工作;继续做好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和绿色食品申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能源的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按时按质完成2005年度国债项目;完成农业部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验收检查工作,抓好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衔接;严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关,加大对道路、市场、水上交通检查,减少违法生产、经营和安全责任事故。

茶叶栽培技术培训篇10

关键词:山东省;茶;历史;现状;特点

山东历史上有无茶树栽培,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山东人饮茶始于唐宋时期,却有可靠的记载。唐代宗李豫时(公元762年至779年)《封氏闻见记》中记有“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723年左右)泰安灵岩寺……,到处煮茶,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到了中唐,北方饮茶已较为普及,江南大批茶叶长途运往华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自宋代至今,茶已成为山东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1山东省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坚持“南茶北引”,大力发展茶生产,取得了显着成就。山东省的茶生产经历了5个阶段,目前已形成3个重点茶区。

1.1零星种植阶段(1952~1961年)

1952年泰安县率先开始引茶种植于徂徕山。1959年,省商业、农林、供销等部门从安徽黄山引进茶籽,在东南沿海7个县种植约330hmz,除青岛中山公园所剩几株外,其余全部死亡。1960年从中国茶叶研究所运来茶籽,栽植于省园艺研究所(泰安),法如种麦,越冬死亡。

1.2计划引种阶段(1965~1970年)

1964年省委书记谭启龙在青岛考察工作,见到中山公园的成活茶树,即向农林、商业、供销部门交待了引种任务。1965年首先在五莲、青岛、临沂等地试栽,1966年扩大到淄博、烟台、潍坊、泰安等地。在总结以前引种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种茶的地形必须是背风向阳半山坡,并把好三关,即播种质量关、出苗关和越冬关。1967年在26个县播种近130hm2,成活率达45%,1968年播种成活率达85%,1970年种植160hm2,成活率达95%。自此总结出山东种茶必须抓好四个结合:种茶与植树造林(防护林)相结合、种茶与深翻改土相结合、种茶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种茶与畜牧养殖相结合。

1.3扩种和高产攻关阶段(1971~1980年)

197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登载山东省“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一结论打破了理论界长期认为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近7300hm2,以后又在日照、胶南、五莲、荣成等地安排了茶叶高产栽培攻关试点,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1.4总结提高阶段(1980~1990年)

在计划经济时期茶叶的生产发展采取的是行政手段,许多地方不顾客观条件提出“千亩茶园一条线,万亩茶园连成片”的口号,而一些新建茶园因立地条件差,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导致茶园面积又大幅度回落,到1980年,全省茶园面积仅剩4700多hm2。1984年,国家取消了茶叶统购统销,但茶农面对放开后的市场却束手无策,所产茶叶无处可卖,挫伤了茶农的积极性。为此,省农业厅于1980年和1985年对茶区进行了两次系统考察,提出了“在没有选育出茶树抗寒品种及有效地解决越冬问题之前,不宜大面积发展新茶园,应巩固提高现有茶园;即使是在东南沿海茶区,发展新茶园也应严格选点,进行集约栽培,提高单产,质量第一,讲究效益”的发展思路。

1.5面积扩大、质量提高、效益增长阶段(1991~至今)

我省“南茶北引”工作在经历了引种、发展、回落之后,自90年代初开始,又呈现出面积逐年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效益显着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全省茶园面积已达17200hm2,茶叶产量9800多吨,茶园666.7m2产值达5000~8000元左右,高于相同立地条件下其他农作物收入,效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茶叶生产已形成了3个优势区域:东南沿海茶区,主要包括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和临沐等县市;鲁中南茶区,主要包括沂水、沂南、平邑、泰安、新泰和莱芜等市县;胶东半岛茶区,主要包括海阳、乳山、文登、荣成、即墨、莱西、平度等市县。茶叶生产在农业种植业中比重虽小,但在主产区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目前山东省茶产业的几个特点

2.1政策扶持,为茶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茶叶是我省农业种植业中的特色产业,但由于种植规模较小,所产茶叶远远满足不了省内市场需求。为此,日照、临沂、青岛、威海等地相继出台了支持茶叶生产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的思路,结合土地延包工作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把发展茶叶生产列入了议事日程。

日照市提出了“抓住新机遇、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战略部署,把打造“北方绿茶之乡”作为日照市八张城市名片之一,不仅将茶业生产作为农业中的特色产业来扶持,而且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茶叶科研和推广水平,成立了隶属市农业局管理的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对岚山、东港两区发展新茶园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青岛市把提升茶叶产业体系作为重点,通过资金扶持,引导茶农成立或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实现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使投资获得长期效益。计划投资1500万元,以“万亩市、千亩镇、百亩园(村)”的建设为依托,建设52处百亩示范园,重点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叶生产。

临沂市把茶叶生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通过抓管理增效益、抓加工创品牌、抓市场促发展,落实了市、县、乡三级茶叶生产责任制,建立起四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真正把茶叶生产提高到重要位置来抓。实施了茶叶发展财政补助资金专项,按照《临沂市茶叶发展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共核定市级补助资金121万元,受益茶农2796户,茶园超过3700hm2,制茶机械补贴412台套。

威海市茶叶生产目前正处于恢复性发展时期。为鼓励茶叶生产发展,荣成市制定了新发展茶园每666.7m2给予500元的资金扶持,并把茶叶生产列入了农业十大产业之一,先后组织农业、工商、技术监督、旅游、宣传、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茶叶发展中的问题。

2.2科技推动,促进茶叶产量质量不断提高

茶叶质量的提高、产量的增加、效益的增长,最终还是要靠加大科技投人才能实现。山东省“南茶北引”以来,在茶树适密适矮区田种植、茶园设施栽培、名优茶加工等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适合山东的技术体系。为了将这些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到生产中去,各级业务部门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培训提素质。根据茶树生长不同季节,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采用课堂与田间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传授技术。二是抓评比提质量。近年来,组织开展了茶叶评比工作,并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的名优茶评比,形成了争创名优茶生产的局面,从而促进了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抓先进提技能。为了提高茶叶加工水平,通过现场加工,评选出加工技术能手。四是以示范带基地,建设高标准的茶叶示范园,重点产茶区、县都建立了茶叶科技示范园,做给茶农看,带着茶农干,推广普及科技知识,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质量

2.3名牌带动提升茶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