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非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十篇非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十篇

非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5:05

非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篇1

关键词:管理人员 非财务指标披露满意度研究

管理人员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者,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人员投入的是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息息相关,他们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内部关系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管理人员作为企业中一个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行使经营权,负责执行董事会所制订的各种决策,在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人员在企业中通常追求的利益是高额的报酬、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上级的信任和晋升职位(刘利,2008a)。管理人员非常关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管理人员对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1)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指标、管理人员待遇、在职消费水平、工资增长指标:(2)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指标;(3)企业知名度、影响力指标;(4)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指标;(5)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指标;(6)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指标;(7)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指标;(8)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指标;(9)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指标;(10)企业激励机制、股权性质指标;(11)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12)企业形象、信誉、组织气氛、企业文化指标(刘利,2009)。管理人员也非常关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国内外从事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但从事非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却非常少,且大都集中在非财务指标运用意义的研究和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构建和运用,系统地进行非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难觅踪影。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人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过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研究。本文从管理人员角度出发,在2008年3月-2009年1月期间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进行了排序研究和分组研究。本研究为实证方式,主要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取得资料,采用的方法是专家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范围主要以东部、中部和南部为主,涵盖了全国东南西北中5个地理位置(刘利,2008b,2009)。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865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调查问卷523份,问卷回收率为60.46%。有效问卷数为51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04%。样本回收公司531家,样本基本分布情况如下:

1 从所调查的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创业阶段企业有64家,发展阶段企业186家,成熟阶段企业197家,衰退阶段企业8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2.05%、35.03%、37.10%和15.82%。

2 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有182家,集体企业112家,民营企业123家,三资企业11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4.27%、21.09%、23.16%和21.48%;

3 从企业上市情况来看,上市公司有195家,非上市企业336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6.72%、63.80%;

4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有192家,中型企业238家,小型企业101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6.16%、44.82%和19.02%:

5 从企业类型来看,生产企业有281家、商品流通企业126家、服务企业12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2.92%、23.73%和23.35%;

从样本的分布来看,样本量已经满足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

一、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问卷排序内容转化为数值型数据,录入SpSSl30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方法: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statistics),计算出管理人员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得分均值,然后进行均值比较(comparemeans)和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ttest),判断这些排序是否具有统计意义。

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

以上是SpSS软件的统计结果。其中企业对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被表达为得分均值,某一类非财务指标得分均值越小,表明这一类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越差,越需要改善披露。经过以上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均值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上述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均值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意义。

上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 管理人员对不同类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有披露满意度之分。管理人员对反映其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由低到高,依次为:(1)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2)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3)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4)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并不高。管理人员对其所关注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并不满意。其中,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非常不满意,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很不满意,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

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不满意,但对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比较满意。在这些非财务指标的披露中,管理人员最不满意的是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企业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程度很不够。

2 并不是越受管理人员关注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就越满意。相反管理人员对其关注程度高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很不满意。管理人员对企业形象指标的披露、知名度、影响力指标的披露,满意度高于企业优势指标、竞争力指标、生存发展状况指标。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企业组织气氛、企业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满意度高于企业稳定性、企业创新指标。对当前状况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与前景指标相同;对当前发展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与长期发展指标相同。

3 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高于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指标;企业激励机制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低于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指标。

4 管理人员对企业稳定性指标的披露,满意度高于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对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满意度低于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指标。对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指标和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指标,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高于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指标。

二、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差异比较分析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职务、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及分组均值见表2。

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职务、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差异进行分组均值分析发现,不同类别管理人员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是不一样的。

1 从性别来看,对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男性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女性管理人员。

2 从年龄来看,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20~30岁、31~40岁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41~50岁、51岁以上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20~30岁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31~40岁、41~50岁、51岁以上的管理人员,31~40岁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41~50岁、51岁以上的管理人员。

3 从工龄来看,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工龄1年以内、1~5年、6~10年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工龄11~20年、20年以上的管理人员;另外,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工龄1年以内、1~5年管理人员的满意度还低于工龄11~20年、20年以上的管理人员。

4 从职务来看,对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中基层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高层管理人员。

5 从是否为上市公司来看,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上市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非上市企业的管理人员。

6 从企业规模来看,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

7 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

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创业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成熟阶段、衰退阶段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创业阶段、衰退阶段企业的管理人员。

非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篇2

(一)进行资金管理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好了资金管理,才能够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降低企业在成本方面的投入,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告诉公路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时候,相关的管理任何会对分管制度和使用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然后和监管部门结合在一起,定期的对管理效果进行一定的考核。

(二)做好税务筹划

高速公路企业在进行项目建设的时候,应该在确保工程质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同时,提高对税务筹划的重视程度。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公路建设运行成本的降低,在合法的情况下,减少税收的缴纳。在企业中,税务筹划能力的提高能够起到降低财政支出的效果,二者是有一定联系的,所以高速公路企业应该根据需要真正的做好税务筹划工作,提高税务筹划的质量。

(三)进行政绩考核

在财务管理中,政绩考核也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并且通过政绩考核还能够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能力。高速公路企业可以定期的进行政绩考核,对赏罚制度进行明确,这样能够将工作人员本身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出来。在进行政绩考核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出发,制定考核方案,对其进行合理的评定。

二、高速公路企业中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

(一)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不甚重视,其职能无法真正的发挥出来

高速公路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很多部门领导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有些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比较粗心,这都会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自身的职能无法充分发挥。还有些企业领导者,认为财务管理不过是对费用的支出和收入进行管理,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其在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这对财务管理工作更好的进行是非常不利的。

(二)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财务管理不够规范

现在,在很多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中,监督管理机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监督机制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很多管理人员从自己出发进行机制的建立,这会导致监督管理机制运行不符合实际需要。并且,在很多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必须对其机制进行规范,从实际出发,进行财务管理机制的健全。

(三)工作人员自身的能力无法满足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

在高速公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会决定其管理的质量,现在我国高速公路企业管理的模式更新速度非常的快,这也提高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而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比较的低下,是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很多高速公路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经常会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混淆,在工作的时候无法抓住重点,这也导致了财务管理工作不够到位,无法将其作用发挥出来。

三、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手段

(一)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创新

在管理内部财务的时候,财务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其合理性能够保证管理工作更加合理的进行,保证管理的效果。所以管理者应该根据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认识,提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并在了解高速公路管理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能力

在高速公路管理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本身的专业性比较的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要求也比较高,为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除了做好培训方面的工作,高速公路管理企业也应该努力的引进一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这样财务管理效果才有保证。

(三)做好监管工作,提高监管本身的力度

在高速公路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做好监管工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可以从上到下的,监管好每一个路段的管理地点,保证管理工作本身的基础化,另外,财务部门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赏罚机制的实施,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的处理,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工作人员则应该根据赏罚机制对其进行嘉奖,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并且监管工作也会有一定的保障。

四、结语

非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对策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概述

现如今,随着我国飞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也促进了我国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其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程上来看,存在着比较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在完成其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在企业进入资本化、规模化经营时,各种弊端和先天不足就暴露出来。研究发现,我国有很多名声在外的民营企业看起来是如日中天,但是生命周期却非常的短暂,有的甚至很快就垮掉了。分析造成这些企业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因为这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重视对当前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民营企业主要担提供非常重要的就业渠道的岗位。我国当下民营企业成长速度非常的快,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四分之三。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参加社会保险、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积极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近年在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有和集体企业从业人员净减少,是民营企业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稳定社会作出贡献。另外,在推动市场经济进程中,民营企业承担着重要的力量。民营企业有着非常灵活的机制,在一些大企业并没有涉足的领域中也非常的活跃,而且在一些批量加工、配套以及品种多的领域中有非常积极的参与。

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现状

1、欠缺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多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是很高,也没有很强的工作意识,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甚至自身都不专业,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健全的制度,太低的财务人员准入门槛所导致的。尤其是针对资金的挪用上,更是缺乏严谨性,对资金把关不够严格,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尤其是在考核和监督制度上,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健全完善的考核监督机制,甚至有些都没有响应的约束制度对其进行把控,这就造成财务人员在工作上存在着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没有很深的责任感。

2、很多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中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比例关系。民营企业的企业资本结构通常的负债资金都比较高,因此造成财务风险来临时更会加剧负债比例。一旦其负债比例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必将造成非常严重的财务问题,企业就可能无法在预定时间内还清负债资金。逾期之后的高额利息也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

3、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欠缺科学合理性。当前很多企业的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再加上没有健全的企业组织部门,导致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根本没有遵循科学化的管理原则,很大的问题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受到经验和主观决策的影响,甚至否没有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因此非常容易导致其决策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有些项目投入不能收回成本,或者是遇到收益过低等情形,这些风险容易让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产生恶劣的影响。

4、民营企业落后陈旧的财务管理经验。当前绝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仍旧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上,没有引进新的财务管理管理和经验。很多企业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混为一体,导致屡屡出现事后核算的现象。有些工作人员甚至没有意识到自身职责所在,浅薄的财务管理意识,做事只做表面,并没有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资金活动进行整体的控制财务监督,对于企业内部的其他活动也不加关注,使之与财务管理相孤立,最终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的低。

5、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较为缺乏。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健全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就会有更多的财务风险。但在很多的民营企业中,有一些管理人员没有对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进行深刻的了解,认为只要正常经营管理,不出现财务的失误就不会出现风险。甚至有些企业的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来加以规避的,所以在风险快要降临的时候也没有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进行防范,导致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

1、企业的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对于财务管理制度应当更加的健全。深化企业领导对其的重视,这样能够全面改善其财务管理工作,而且构建自己的财务管理措施,完善管理机制。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做到有章可依,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加以约束。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需要落实到行动上,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深远。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细分成很多的小部分,这样就能够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控和准确的预算。

2、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监督机制的完善。要想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需要其领导者能够充分重视企业的内部财务人员的配备以及机构设置问题,确保企业的内部潜在风险能得到及时的消除。要想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确保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可以落到实处,需要对具体的监督内容进行细化,运用量化的财务监督模式,确保财务指标的操作性不断增强,而且能够运用法律手段对财务工作加以监督,做到严格认真执法。

3、切实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就是对财务人员的管理,财务人员直接参与财务管理,甚至其本身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规章制度,因对对于规章制度的实施也是需要人来进行的。所以,财务人员素质高低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效果的好坏优劣影响极大。因此企业应当强化财务人员的管理,加强对其道德品质和专业知识的考核,培养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的态度和责任心。

结束语

综上,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而言,要想在正常的运营过程中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就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建设、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力度,制定更合理的措施应对风险,使用多种方法让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庭.关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探讨[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6):163-164.

非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篇4

在新形势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面临的破产风险越来越大,很多企业由于营运资金不足导致经营风险,进而演化为破产风险。造成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的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不足。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当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造成企业无法实现财务目标,以至于引发企业经济利益损失的可能性。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财务风险伴随于企业生产经营和公司治理的每一个环节,财务风险的防控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需要得到企业管理人员或者财务人员的认同和实施。目前,企业的财务风险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管控,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因此,综上所述,企业应当逐渐完善相关财务指标,构建科学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从而增强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水平,强化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二、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对现金流量的重视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中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而这些财务指标主要来自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财务报表。代表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由于权责发生制以及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其相关的财务数据存在被粉饰或修改的风险,以至于相对应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可靠性值得怀疑。财务报告中关于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则由于收付实现制的原因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不易遭受修改或调整。现金流量反映了企业现金流量变化的状况,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水平最终也要反映在现金流量的金额上,总之,合理的现金流量对于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经营环境,从而使得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反映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企业必须引入以现金流量为代表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然后严格监督和审查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指标的变化状况,从而及时的防范财务风险。

(二)对非财务风险指标的重视不足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守全面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要求,其中不应该仅仅包含财务指标,也应当引入非财务指标,从而有利于实现全面财务风险控制的目的。但是,很多企业重视财务风险指标的设置,对于非财务指标缺乏足够的重视。根据调查发现,只有财务指标来控制防范财务风险是不够全面的,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创新水平、研发能力、市场地位等非财务因素设计指标,从而实现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中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照应,从而提高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工作效率。

(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前提和基础。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和丰富经验的财务管理人员。但是,有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满足标准要求。有些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其不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不重视对最新的财经法规的学习,也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的工作步骤。也有一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经验不足,缺乏对相关业务的职业判断能力,对内部控制制度工作不熟悉不了解,阻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进度。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准决定了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当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能培训。

三、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措施

(一)加强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重视

以往的财务风险指标比较重视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而缺乏对以现金流量指标为基础的重视,合理的现金流量能够保证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以及偿付债款的能力,企业应当逐渐引入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实现其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在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现金流量特点,适当引入现金流量比率、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综合分析多种因素,设置恰当的现金流量参考指标以及浮动范围,以便于及时的发现和防控财务风险。现金流量是企业持续运营的血液,没有充足的现金流量作保障,企业无法实现持续稳定的长远发展。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能够偿还企业债务的不是企业的资产,而是银行存款、现金等现金形式的货币资金,因此,引入现金流量指标更能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水平。另外,在综合评定企业的盈利能力时,企业可以依据利润指标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来反映净利润为企业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从而使得盈利能力的反映更加的真实可靠。

(二)加强对非财务风险指标运用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主要依赖于财务指标的运用,而缺乏对非财务类指标的使用。企业的非财务指标对财务风险的评价同样重要,企业的非财务因素的发生不仅会影响经营状况,甚至会引发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经营环境和行业竞争,因此,非财务指标的选取应当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职业特点,来设计、选取非财务指标。在非财务指标的选取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的因素,比如研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因素、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因素等,从而使得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更加高效、科学。

(三)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发展需要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不是会计核算人员,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准。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人员要求更高。首先,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当是具备核算能力、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也就是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具备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以及工作技能,同时也应当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另外财务管理人员也应该知道组织的战略目标以及市场定位并及时关注组织的经营状况。财务管理人员只有具备综合性的技能,才能更有利于实行财务管理工作,全方位监督和管理经济业务的整个过程。因此,企业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环节。企业应当定期组织人员学习最新的财经政策以及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及时交流学习经验和培训心得,监督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岗位管理制度,提高其业务工作能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执业能力决定了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实施水平。因此,企业在具备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的推动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发展,进而更好的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结语

非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篇5

   【关键词】村级组织 村级财务 产生 界定

   一、村级组织的演变与村级财务管理的产生

   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渊源于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体制是三级所有(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因而设立三级财务,而村级财务由原大队财务脱胎而来[1]。这种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性质的财务体制已不可能适合于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就不可能再通过原有的村级财务管理活动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不可能为农民的增收减负提供制度保障。现行的村级财务仍在沿用财政部、农业部颁发的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上世纪80年代初,在广西出现了第一个村民自治组织的雏形以后,村民自治管理体制日益成为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直到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村民委员会制度得到完善、发展。特别是从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的普遍推行以来,更使得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显得重要和关键,村级财务管理也随着农村外部环境的变化有了巨大的变化[2]。真正意义上的村级财务管理并不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而是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简称村民委员会的财务管理,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村级财务管理。

   村民委员会是一种独立于其他政治或经济组织的自治组织,是一个市场独立的产权主体,它独立参与市场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村民委员会的经济管理职能不仅体现在对本村现存财产和资金的管理,而且还体现为对本村各种财产资金的运营及获得收益的管理。在各种市场经济活动中,村民委员会代表村民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主要是全体村民的收益最大化和村民社区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村级组织(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产权主体,从而也就产生了独立的村级财权和村级财务管理。

   所以,村级财务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是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出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反过来,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又是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性基础。村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种形式,村级财务管理既是对全村所有经济事务、资金往来的管理,又是村民委员会机构对其本身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职能。村级财务管理是对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自治组织内部的资金运用的管理,包括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营运、资金分配等环节,是保证村级组织的高效运行,为村级组织和全体村民创造更高收益的一种财务行为。因此,从村级财务管理的这一概念和村民委员会的管理职能来看,现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1996)并不适合于村级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必须从村级财务管理的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以满足村级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

   二、村级组织管理与村级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村级财务管理的性质,村级财务管理范围可分两大类[3]:1.公共财务。公共财务是村级财务的基本内容。要建立村级公共财务预决算制度。其收入范围有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村机构人员经费补贴、用农业税附加方式代替村提留的收入、“一事一议”集资收入、政府财政支农专款、村企事业上交收入等。其支出范围有村机构人员、办公、业务开支、村级公共公益事业经费、“一事一议”的公共事业或公共工程投入、政府财政支农专项投入(包括村配套资金)等。2.集体资产财务。主要是对集体资本投资、集体资产租赁、集体土地征用或批租、集体土地租赁、集体经营土地等收益和分配的财务管理。其中公共财务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方式进行,从财务预算的角度来加强村民委员会的收支管理,而集体资产财务可以从村民委员会为资金所有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管理,真正体现财务管理的各种职能。无论是公共财务还是集体资产财务都要涉及到村民委员会这一村级组织作为市场利益主体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资金的使用和资金产生利益的分配。所以,本文对村级财务管理的内容仍然是以把村民委员会作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利益微观主体和以盈利性组织的财务管理为基础,通过村级财务管理行为最终追求这一村级组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论文网www.LunwenData.Com]

   三、村级财政管理与村级财务管理的异同

   尽管村级组织既有行政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有经济管理的职能,但它并不具备财政管理的职能和特征。第一,村级组织或村级自治组织并不是一级国家政府,它是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所以,它不具有财政主体的特征,从而也就不具有利用国家所赋予的权力来强制实施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第二,从村级组织的资金来源来看,村级财务管理也与地方财政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税费改革之前,村级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村提留和财政转移支付,以及村级的筹资筹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税费改革之后,村级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农业税附加、财政转移支付和一事一议等。这些资金的来源并不是通过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以财政收入的形式而产生的,而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分配的结果,有些也是村民委员会通过资金的使用而获得收益分配的结果。再次,村级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等许多重大事项都要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委员会来共同协商决定,也就是说涉及村内的所有重要事宜都需以村民或村民代表的共同商议,以村务公开的形式昭示全村村民。另外,村级组织的日常性的规则和制度也通过村级组织的村民章程来确定,显然与财政活动的管理具有较大的差异。最后,村级组织或村民委员的管理职能尽管涉及到村级的公共管理和资金管理,也就是说既有行政性的职能,也有经济性的职能,但不管哪一种管理都要通过村民章程的约定或村民会议的商议。第五,涉及公共预算财务管理和集体资金的财务管理,这也完全与财政活动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不同,村级财务管理不仅仅包括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还有生产活动和关系、交换活动和关系、消费活动和关系等市场经济所包容的所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4]。为此,对村级组织的资金管理不能笼统地称之为村级财政,否则,既搞混了财政的概念和本质,也弄错了村级财务管理的概念和本质,澄清村级财政与村级财务管理的称谓是非常重要的。p>   四、村级财务管理不同于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

   村级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尽管是一个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它又有许多与非盈利组织不同的地方。非营利组织是在公众支持下为实现公共目标而存在的组织。其经营目的在于社会利益而不是单个人或组织的经济利益,其最大特征是不以盈利为目标。非营利组织收入可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但其主要来源是自创收入。自创收入的基本形式是业务收入,即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服务收费。除慈善组织外的非营利组织都可以向其服务对象收取一定的费用形成业务收入,以扩大收入来源从而更好地提供服务。自创收入也包括投资收入。非营利组织所获取的资金,在运用于实现其社会使命的具体项目之前,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投资,获取投资收益,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5]。

   从非盈利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上就可以看出,二者的财务管理是有差异的:首先,从财务管理主体的组织形式来看,非盈利组织是通过法律认可并注册的法人机构,而村民委员会尽管也是自治性组织,但从法律上来讲,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和划分。其次,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来看,非盈利组织仅仅是对资金的预算管理,谈不上资金运营,因为不存在资金的大量筹集,并不全面参与市场经济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等活动,而村民委员会却从市场经济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充分地参与,其财务管理活动要充分地发挥筹资、运用和投资的各种职能,充分追求资金的收益最大化。最后,从资金使用的目的来看,非盈利组织主要通过资金的使用来增加社会总体的福利,是为社会利益而进行各种资金的投资和使用活动。而村民委员会则是从本村全体村民利益的角度出发,通过恰当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来达到资金收益的最大化,最终为本村村民谋福利。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村级财务管理与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混同起来,必须要准确界定村级财务管理活动的性质和范围。

   

   五、村级财务管理不同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

   村民委员会是村集体资产(包括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管理者,是村集体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村的集体资产属全村居民所有,是全村的公共资产。村民委员会作为村级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代表机构,能够代表全村村民,运用村级资产,根据村级组织发展的需要,及时筹集资金,恰当组织村级公共资产使用收益的分配,是本村公共(集体)资产完全意义上的所有者代表。而村集体经济是社区性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种经济实体,是公司或企业,是完全意义上的法人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由村民委员会以村公共资产投资形成,所以,村民委员会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投资人,二者之间是投资和被投资的关系,也是所有和被所有的关系[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同时又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也规定:本制度适用于按行政村、自然村或原生产大队、生产队设置的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以下称村合作经济组织)。村办企业执行行业企业财务制度。这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我们现在谈的村民委员会的前身,所以,从二者的组织形式上来看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组织,同样其财务管理也是具有很大的区别,财务管理沿用的制度规定也是完全不同的。村级财务管理仍然沿用1996年财政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尽管这已经不能适应村级组织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则适用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

   村级财务管理的产生似乎是比较久远的,但真正意义上的村级财务管理仍然是从我国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的普遍实施为开端,所以,完全意义上的村级财务管理是村民委员会的财务管理。而对村级财务管理的界定是建立在把村民委员会看作一个处于行政性政治组织和盈利性组织之间的特殊组织的基础上。特别是随着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巨大变革,村民委员会是一个介于市场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之间的中介组织,所以,它必须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利益主体,从而通过村级财务管理行为来实现村民自治组织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正是本文意旨的村级财务管理。[论*文*网]

   参考文献:

   [1]李泽峰.农村财务公开与民主理财理论和实践[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2]游祥斌,彭磊.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起源、发展与问题探析[Z].2009.

   [3]王观楚.完善村民自治下村级财务管理机制[Z].2009.

   

非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篇6

   【关键词】村级组织村级财务产生界定

   一、村级组织的演变与村级财务管理的产生

   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渊源于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体制是三级所有(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因而设立三级财务,而村级财务由原大队财务脱胎而来[1]。这种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性质的财务体制已不可能适合于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就不可能再通过原有的村级财务管理活动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不可能为农民的增收减负提供制度保障。现行的村级财务仍在沿用财政部、农业部颁发的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上世纪80年代初,在广西出现了第一个村民自治组织的雏形以后,村民自治管理体制日益成为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直到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村民委员会制度得到完善、发展。特别是从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的普遍推行以来,更使得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显得重要和关键,村级财务管理也随着农村外部环境的变化有了巨大的变化[2]。真正意义上的村级财务管理并不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而是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简称村民委员会的财务管理,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村级财务管理。

   村民委员会是一种独立于其他政治或经济组织的自治组织,是一个市场独立的产权主体,它独立参与市场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村民委员会的经济管理职能不仅体现在对本村现存财产和资金的管理,而且还体现为对本村各种财产资金的运营及获得收益的管理。在各种市场经济活动中,村民委员会代表村民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主要是全体村民的收益最大化和村民社区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村级组织(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产权主体,从而也就产生了独立的村级财权和村级财务管理。

   所以,村级财务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是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出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反过来,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又是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性基础。村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种形式,村级财务管理既是对全村所有经济事务、资金往来的管理,又是村民委员会机构对其本身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职能。村级财务管理是对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自治组织内部的资金运用的管理,包括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营运、资金分配等环节,是保证村级组织的高效运行,为村级组织和全体村民创造更高收益的一种财务行为。因此,从村级财务管理的这一概念和村民委员会的管理职能来看,现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1996)并不适合于村级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必须从村级财务管理的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以满足村级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

   二、村级组织管理与村级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村级财务管理的性质,村级财务管理范围可分两大类[3]:1.公共财务。公共财务是村级财务的基本内容。要建立村级公共财务预决算制度。其收入范围有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村机构人员经费补贴、用农业税附加方式代替村提留的收入、“一事一议”集资收入、政府财政支农专款、村企事业上交收入等。其支出范围有村机构人员、办公、业务开支、村级公共公益事业经费、“一事一议”的公共事业或公共工程投入、政府财政支农专项投入(包括村配套资金)等。2.集体资产财务。主要是对集体资本投资、集体资产租赁、集体土地征用或批租、集体土地租赁、集体经营土地等收益和分配的财务管理。其中公共财务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方式进行,从财务预算的角度来加强村民委员会的收支管理,而集体资产财务可以从村民委员会为资金所有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管理,真正体现财务管理的各种职能。无论是公共财务还是集体资产财务都要涉及到村民委员会这一村级组织作为市场利益主体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资金的使用和资金产生利益的分配。所以,本文对村级财务管理的内容仍然是以把村民委员会作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利益微观主体和以盈利性组织的财务管理为基础,通过村级财务管理行为最终追求这一村级组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村级财政管理与村级财务管理的异同

   尽管村级组织既有行政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有经济管理的职能,但它并不具备财政管理的职能和特征。第一,村级组织或村级自治组织并不是一级国家政府,它是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所以,它不具有财政主体的特征,从而也就不具有利用国家所赋予的权力来强制实施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第二,从村级组织的资金来源来看,村级财务管理也与地方财政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税费改革之前,村级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村提留和财政转移支付,以及村级的筹资筹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税费改革之后,村级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农业税附加、财政转移支付和一事一议等。这些资金的来源并不是通过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以财政收入的形式而产生的,而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分配的结果,有些也是村民委员会通过资金的使用而获得收益分配的结果。再次,村级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等许多重大事项都要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委员会来共同协商决定,也就是说涉及村内的所有重要事宜都需以村民或村民代表的共同商议,以村务公开的形式昭示全村村民。另外,村级组织的日常性的规则和制度也通过村级组织的村民章程来确定,显然与财政活动的管理具有较大的差异。最后,村级组织或村民委员的管理职能尽管涉及到村级的公共管理和资金管理,也就是说既有行政性的职能,也有经济性的职能,但不管哪一种管理都要通过村民章程的约定或村民会议的商议。第五,涉及公共预算财务管理和集体资金的财务管理,这也完全与财政活动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不同,村级财务管理不仅仅包括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还有生产活动和关系、交换活动和关系、消费活动和关系等市场经济所包容的所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4]。为此,对村级组织的资金管理不能笼统地称之为村级财政,否则,既搞混了财政的概念和本质,也弄错了村级财务管理的概念和本质,澄清村级财政与村级财务管理的称谓是非常重要的。p>

   四、村级财务管理不同于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

   村级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尽管是一个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它又有许多与非盈利组织不同的地方。非营利组织是在公众支持下为实现公共目标而存在的组织。其经营目的在于社会利益而不是单个人或组织的经济利益,其最大特征是不以盈利为目标。非营利组织收入可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但其主要来源是自创收入。自创收入的基本形式是业务收入,即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服务收费。除慈善组织外的非营利组织都可以向其服务对象收取一定的费用形成业务收入,以扩大收入来源从而更好地提供服务。自创收入也包括投资收入。非营利组织所获取的资金,在运用于实现其社会使命的具体项目之前,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投资,获取投资收益,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5]。

   从非盈利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上就可以看出,二者的财务管理是有差异的:首先,从财务管理主体的组织形式来看,非盈利组织是通过法律认可并注册的法人机构,而村民委员会尽管也是自治性组织,但从法律上来讲,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和划分。其次,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来看,非盈利组织仅仅是对资金的预算管理,谈不上资金运营,因为不存在资金的大量筹集,并不全面参与市场经济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等活动,而村民委员会却从市场经济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充分地参与,其财务管理活动要充分地发挥筹资、运用和投资的各种职能,充分追求资金的收益最大化。最后,从资金使用的目的来看,非盈利组织主要通过资金的使用来增加社会总体的福利,是为社会利益而进行各种资金的投资和使用活动。而村民委员会则是从本村全体村民利益的角度出发,通过恰当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来达到资金收益的最大化,最终为本村村民谋福利。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村级财务管理与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混同起来,必须要准确界定村级财务管理活动的性质和范围。

   五、村级财务管理不同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

   村民委员会是村集体资产(包括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管理者,是村集体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村的集体资产属全村居民所有,是全村的公共资产。村民委员会作为村级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代表机构,能够代表全村村民,运用村级资产,根据村级组织发展的需要,及时筹集资金,恰当组织村级公共资产使用收益的分配,是本村公共(集体)资产完全意义上的所有者代表。而村集体经济是社区性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种经济实体,是公司或企业,是完全意义上的法人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由村民委员会以村公共资产投资形成,所以,村民委员会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投资人,二者之间是投资和被投资的关系,也是所有和被所有的关系[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同时又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也规定:本制度适用于按行政村、自然村或原生产大队、生产队设置的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以下称村合作经济组织)。村办企业执行行业企业财务制度。这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我们现在谈的村民委员会的前身,所以,从二者的组织形式上来看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组织,同样其财务管理也是具有很大的区别,财务管理沿用的制度规定也是完全不同的。村级财务管理仍然沿用1996年财政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尽管这已经不能适应村级组织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则适用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

   村级财务管理的产生似乎是比较久远的,但真正意义上的村级财务管理仍然是从我国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的普遍实施为开端,所以,完全意义上的村级财务管理是村民委员会的财务管理。而对村级财务管理的界定是建立在把村民委员会看作一个处于行政性政治组织和盈利性组织之间的特殊组织的基础上。特别是随着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巨大变革,村民委员会是一个介于市场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之间的中介组织,所以,它必须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利益主体,从而通过村级财务管理行为来实现村民自治组织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正是本文意旨的村级财务管理。[论*文*网]

   参考文献:

非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篇7

一、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完善的财务内控机制

在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制定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由于相关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基层供电企业,没有认识到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控制机制的建设,导致相关的财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这对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2、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对于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如,没有完善的控制制度对预算编制环节予以明确的规定,导致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难以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并且在预算工作中,没有实现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的良好结合,并且在对预算管理工作考核的过程中,没有对预算过程予以有效的控制,而是单纯的注重预算结果的考核,使得考核工作不能发挥其应用的监督作用,相关的考核制度有待进一步改善。

3、财务工作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于供电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采用的是分散化的管理模式,各个基层供电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标准是具有一定的差别的,并且各个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很多供电企业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制度的建设、会计制度的执行、会计核算水平、上报数据的准确性、会计信息质量等基础性的工作中都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4、资产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资产管理工作是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供电企业的资产存在权属关系复杂、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并且由于管理资源及管理能力的限制,导致其资产管理工作是相对薄弱的,其管理流程也有待统一规范化,在供电企业中还存在较多的无效、低效、不良资产有待进一步的清理,这对于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其竣工决算编制、资金支付、成本管理、工程立项等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或者规范来进行统一。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具有较大影响的。

5、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相关的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与实施者,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很好的胜任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架构中,其人才队伍构成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供电企业中,尤其是一些基层供电企业中,其财务管理人员的会计职称及学历水平普遍不高,甚至有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培训,这种理论知识水平及业务技能的严重缺乏,对于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非常大影响,另一方面,有些财务管理人员即使是具有较高的学历及专业知识水平,由于其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同样会对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集约模式下提升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效果的相关措施

1、完善供电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制度

从上文中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其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制度标准可依,这对于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防控能力不强,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工作内容予以明确的规定是非常必要的,并要及时的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执行相关的控制制度。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考虑不完善之处,这就需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对相关制度的适用性、完整性予以仔细的识别,如果发现有不完善之处要及时予以修整,尽量的提升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并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宣传力度,保证所有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能够严格的遵守,这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2、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管理内容,在财务管理工作,首先,所有人员应该充分的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对预算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其次,要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构建市县两级或者省市两级的预算管理体系,并制定出严格的预算汇报流程,对预算的编审以及实际的分解流程予以明确,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应该做好相关的配合工作,积极提供企业预算编制及预算审核工作中所需的材料;另一方面,在预算管理工作中,为了能够真正的强化项目预算管理,应该在供电企业中建立起相关的项目储备库,使相关的业务计划能够与财务预算工作良好衔接,这能够为企业的相关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另外,预算执行过程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上级供电企业应该做好下级供电企业预算执行工作的监督工作,一旦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相关问题,应该及时的予以纠正,这对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3、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工作的管理

国家相关的会计准则及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对各级供电企业的会计政策予以了明确的规定,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加强一些基础性工作的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集约化管理模式中,应该根据相关供电企业的实际发展特点,对其实际的业务核算内容予以明确的规定,制定出完善的会计科目管理体系,加强各个会计科目的权限管理,对各个预算口径、预算、报表格式、核算流程等予以规范,这对于提升供电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反映能力及管控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要根据供电企业的实际运行特点,制定出细化的考核标准,定期对财务管理工作展开专业化的考核,及时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并及时财务有效的措施予以调整,这对于整个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4、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管理质量

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集约化的管理模式下,供电企业的资产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其统一的、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对相关的管理流程予以规范,并有效的促进资产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协同机制,股权投资管理及审批程序的管理工作要予以加强,所有资金的支付流程应该予以统一,各项不良资产及相关往来款项应该及时的予以清理,通过集中处理的方式使得资产结构得到有效的优化,并要建立其完善的资产卡片及设备台账制度,保证实际的资产管理工作中能够实现卡、物、帐等信息的统一一致性,使得所有产权的归属问题能够有效的明确,同时要加强资产管理的维护工作,使得资产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5、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综合素质对于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及管理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要想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供电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认识到财务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积极的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得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这对于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除了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在相关的人才招聘的过程中,应该制定完善的人才选拨机制,保证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相关应用

对某供电企业应用集约化管理思路后的应用效果进行简单分析,该供电企业在实施集约化管理的过程中,制定出了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积极的推行标准作业管理,并对电力系统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管理工作及预算管理工作进行集约化的管理,并将相关的供电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运行成本、大修成本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专门的管理表格,对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成本消耗进行的统计,并定期的进行成本结算,使实际的成本消耗与预算中的成本之间的偏差值小于百分之十的范围,找出不必要的成本消耗,在后续的工作中不断的改进,对总的成本消耗值进行定期的结算,并积极的展开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专业素养及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发现该供电企业在实施集约化管理之后,一年节省了20万元的成本费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管理效果。

非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篇8

关键词: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会计核算;问题;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也在快速发展,但一些商会、协会、学会、基金会等民间非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使得这些组织在社会上信誉受损,公信力降低,从而制约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未来发展空间。为了适应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规范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财政部于2004年8月18日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范围内实施。该会计制度的对规范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助于此类组织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从而提高公众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度,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快速、健康、规范的发展。但是,毋庸讳言,民间非营利组织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拟就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和会计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些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民间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其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而不取得经济回报,也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1]但由于民间非盈利组织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孕育该类组织的土壤并不成熟,所以从总体来看,中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诸多问题中,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问题尤其严重。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许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管理者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没有意识到建立透明的现代财务制度对组织的长远发展和公信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导致他们并不重视所在单位的财务和会计制度的建设,造成组织内部控制制度阙如或不健全,或者虽有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真正有效地予以实施,使得制度形同虚设。而且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理论上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既不在政府和税务部门的重点监管范围之内,有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利用政府对其的税收优惠政策,打着民办非营利组织的旗号从事营利性活动。[2]也不在社会公众的监督视野中,客观上该类组织缺乏外来的财务规范化的压力,造成该类组织的财务管理的混乱状态。

(二)会计管理工作不规范

大多数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层及其负责人是兼职工作,他们一般重业务,轻财务,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没有足够的认识,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有的单位为了节约经费,出纳、会计岗位由一人担当;资产登记、资产管理等工作一人全包;物资的采购、验收及保管一人全负责;银行印鉴章和财务章、个人印章、支票一人保管;投资计划与投资论证等由同一部门完成;单位负责人经办的业务自行审批后直接到财务部门报销等。这些不规范的做法表明这些非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此外,大额经济业务往来中直接支付现金,重要业务事项无合同或协议,成本核算混乱,支出大于收入,亏损多于盈利,等等。凡此种种都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在我国,一些非营利组织,特别是规模小的非营利组织,由于经济来源有限,经营效益不佳,员工工资福利待遇不高,很难聘到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有的单位为了降低工资成本或照顾关系户等其他情况,聘用刚毕业的非专业出身的人员担任会计,或者聘用挂靠单位的与财务经济管理专业毫无关系的非专业人员兼任。

会计工作是一种专业技术性的工作。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低,对会计法、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学不透,吃不准,在实际工作中对业务活动的处理就难免出错。在调研交流中了解到,有的单位在业务处理中将宴请理事或捐赠人士的招待费用计入筹资费用,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62条明确指出:“筹资费用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为了筹集业务活动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民间非营利组织为了获得捐赠资产而发生的费用以及应当计入当期费用的借款费用、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等。”[1]这表明,有些单位没有透彻理解其中的“举办募款活动”条款。有的将财务费用计入其他收入和其他支出;有的将招待费用计入职工福利费;有的是单位银行存款余额与银行的余额不符,会计资金账和出纳的日记账不符,总账和明细账不符,更有单位会计人员不按规定建立会计账,根本不知道需要按规定建账,只有一堆零乱残缺的原始单据和白条,到会计期末仅凭估算编制财务报表应付了事。诸如此类的手法很多,不一而足。

二、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管理的措施

鉴于以上所述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中的种种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改善此类组织的财务工作。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强化领导责任。单位的负责人应负责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重要业务事项的决策与审批、执行与监督、经办与决策相互分离的原则,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对单位的重大决策、重大业务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以及大额资金支付等业务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避免“一言堂”、“一支笔”等现象。[3]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当遵守以下业务程序:

1.规定办理每项经济业务时应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员、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门负责办理,以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

2.资金业务的办理,应遵守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的相关规定,大额资金业务应通过银行转账,并不能由一人全过程办理,严禁将办理资金的票据和印章一人保管,加强对现金和银行存款进行定期和非定期盘点,核对实际库存和账面记录是否相符,对账实不符,应及时查明。

3.采购业务中的请购申请、采购、验收、付款等工作的授权审批必须予以分离,使相关人员在各自的授权范围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不替代。

4.在财产管理上,财产物资的收、领、管要有授权审批,对明细账要设专人核查,财产使用人或管理人因故离岗或离职时,要由主管领导指定专人接管,并监督办理移交手续。

5.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对有偿服务经营性质的业务工作应坚持收支平衡或收入约大于支出的成本管理原则,避免占用公益性的资金,并加强财务公开。

6.加强合同管理,对外发生的重大业务活动应签订合同或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降低潜在的风险。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

1.民间非营利组织应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聘用持有会计证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结合本单位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对会计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会计职务与出纳职务要分离。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使之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对不具备条件的单位,可以委托依法设立的从事会计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4][8]

2.民间非营利组织要依法建立会计账,对单位的每笔经济活动都要认真审核原始凭证取得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审批手续的授权权限是否正确,然后及时、准确地登记入账,进行会计核算,加强对会计凭证的装订和保管工作。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提高会计人员的入行门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操守是会计核算中的关键因素,所以要特别重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资历、学历要严格要求,提高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员的入行门槛。

2.定期组织非营利组织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自从财政部2006年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后,持有会计证的会计人员每年都会自行参加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但不论是财政部门还是培训机构基本上都是针对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来设置培训内容,而且有的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如课时缩水、任课教师授课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而且民间非营利组织一般规模小,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业务性质不同于一般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之间平时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少。所以迫切需要民政部门和其他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3.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体现单位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会计人员提高学历层次,加强业务学习,还应在薪酬分配中体现出与学历、职称、业务能力相适应的差别待遇。

(四)加强外部监督

1.加强政府监督。民政部门要严格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设立过程,对从业人员、场地、投入资金等严格把关,年检别要注意检验其非营利性资金的收支情况。[5]财政部门应督促民间非营利组织依法建账,检查其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对未按规定建账和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以及聘用无会计证的人员担任会计工作的单位应追究其负责人的责任。[6]

2.加强社会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的审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监督应从主要监督过渡到辅助监督,今后真正起主要作用的是市场中的制衡力量。[7]因此,应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财务监督职能,严格履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从而发挥他们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作用,以保证经审计后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真实、合法。

非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篇9

abstract:asoneofthethreetypesofsocialorganizationsinmodernsociety,non-profitorganizations(npo)provideserviceforthepublicwelfareinUneSCo,healthcare,charityandotherfields.inrecentyears,npohavebeengrowingrapidly,associalforceswhicharerelatedtopeople’sliving.withthedevelopingofnpo,thedemandoffinancialmanagementincreasestoo.itseffectwillaffecttheuseofpublicfundstobenefitthecountry'seconomyandsocialdevelopment,andhasbecomethenecessaryconditionsfornpo.Financialmanagementhasalsobecomeanewfieldtostudy.thispaperattemptstomakewaysfornpotodotheissuesoffinancialmanagement.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Keywords:non-profitorganizations;financial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036-02

1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认识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是指为实现其创立的宗旨,对组织活动中所需款项的筹集、运用和投资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计划安排、预算控制、分析评价等所进行的全面管理。特点有:①部分非营利组织除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事业收入。②非营利组织虽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要求实行经济核算。③非营利组织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具有一定的生产性。从我国目前非营利组织发展状况来看,其财务管理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体现在:①国家包办事业已成过去,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及社会共同需求的标准,应重新确定财政对组织供应资金的范围和标准,并体现多渠道筹集组织发展资金的特点。②树立统一的预算概念,彻底改变以前将组织收支分解为预算内、外两部分,只反映财政拨款的收支情况,其他收入与支出相脱节的状况。③借鉴企业财务的一些管理概念和方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非营利组织筹资管理薄弱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1非营利组织对政府依赖性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补贴,在政府不再对其注入资金时,非营利组织也就无法利用自创收入生存,组织领导或成员必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筹资,严重影响组织职能的发挥,导致筹资更加困难,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1.2非营利组织自创收入比例低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创收入,而我国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的从属性与依附性很强,获取自创收入的能力较弱,自创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自创收入的严重不足,是我国非营利组织陷入资金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2.1.3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度不高目前我国许多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是不公开、不规范的。财务信息不公开,捐款人就无法了解所捐资金的使用情况,就会降低公众对组织的资金管理和使用上的信任度。而混乱的财务管理和暗箱操作所引发的贪污腐化等丑闻,更是对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造成严重的打击。

2.1.4非营利组织接受社会捐赠比例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中,企业与民众的捐赠比例较低,其中的原因:一是公众捐款的意识不强。我国人民群众的平均收入不高,参与、资助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二是税收减免的激励效果不明显。

2.2组织中加强财务管理力度的意识薄弱在财务管理力度的意识方面主要表现: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具体有:①财务人员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缺乏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②非营利组织经济业务类型多,会计人员缺乏项目财务管理经验和理念,培训机会不多。③缺乏针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指导理论。

同时,除了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原因,外部监管机制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管理力度也有待加强。

3优化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路径选择

在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目前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非营利组织特质来提出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一些建议。

3.1加强组织的筹资管理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非营利组织筹措资财的渠道和方式各不相同,各级各类组织所采取的合适的筹资机制非常灵活。

3.1.1提高非营利组织自创收入的比例非营利组织虽不以营利为目标,但并不等于不能营利,它可以进行营利性经营并获取利润,使之成为组织筹措资金的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获取自创收入:收取服务费用;从事经营活动,将获取的收入用于组织的发展壮大;进行商业投资。

3.1.2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度社会捐赠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资金来源,要获得更多的和持续的社会捐赠,需要非营利组织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自身公信度的建设,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此外,还要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及时公开和反馈捐赠信息,让捐赠人了解资金的流向和用途,进而增强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程度,提高社会的捐赠愿望。

3.1.3提高组织接受捐赠的比例非营利组织在筹款的策略上应采取顾客导向,设计使潜在捐款人满意的活动计划,通过筹款活动培养新的潜在捐款人。非营利组织在筹资时还应重视对捐赠者的利益补偿,想方设法拓展个人捐赠领域。

3.1.4拓宽筹资渠道非营利组织应主动与企业合作,发展以公益为目的的营销联盟。非营利组织可与企业进行公益推广活动,从而获得企业捐赠;非营利组织也可与企业达成协议,进行共同主题营销,通过分发产品和宣传资料等方式,共同解决某个社会问题;非营利组织还可在收取一定的费用或提取部分收入的条件下批准企业使用其名称和商标。

3.2增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

3.2.1加强非营利组织人员财务管理的意识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严格规范主要财务人员的职责。组织经验丰富的专职财务管理专家进行财务培训;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学习和专题研讨;组织编写针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业务的、指导性较强、较实用的财务管理教材或操作。

3.2.2完善业绩考核制度,加强业绩考核力度非营利组织在设置预算指标时,应先考虑能够反映其战略和目标实现影响因素的指标,通过预算的形式将既定战略加以固化与量化。在编制预算前,把非营利组织的整体战略与部门和员工个人的工作目标相联系,确定员工个人的行为标准,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3.2.3加大外部监管机制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监督与帮助

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不仅需要非营利组织的自律,同时还须有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监督。要求组织必须具有真正的透明度,并应当公开、公平的竞争。此外,政府应考虑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行为,从而使非营利组织的自律与政府、社会的监督形成良性的互动。

4结束语

健全财务管理要求非营利组织公正地履行资产受托人的责任,更新财务理念,借鉴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和方法,使得组织获取并有效使用资产,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使命。

参考文献:

非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篇10

关键词:高速公路;实施;财务管理;常见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高速公路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于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高速公路建设初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虽然建成之后通过收费有很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相对于投入来说就很微少了,因此,需要很长时间用于回收资金。这种模式必然导致高速公路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隐患,财务管理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对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常见问题与措施进行研究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常见问题

(一)运营管理缺乏规范

我们知道,大部分高速公路都是跨省、跨地区建设的,需要多个施工企业同时施工,而施工环节数不胜数,施工周期长,实时监控各个施工企业是非常不现实的,导致资金投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建设初期,由工程专业人员进行申请,财务人员拨款,资金来源、去向不明,甚至对于有些项目,都不用企业账户,概预算和实际成本出现很大差异,导致后续决算和运营收费都无法做到科学合理。

(二)融资渠道单一,财务风险大

高速公路建设的启动资金主要由国家提供。虽然,近些年来,资本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融资渠道越来越多,资金来源越来越广,但是,就整体而言,主要资金来源仍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银行贷款,这种单一化的融资方式使得债务结构非常单一,导致企业非常容易负债,造成资金链断裂,影响建设工程的进行。同时,大量的贷款产生了较重的利息负担。

(三)财管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

现如今,很多不法人员依靠建设高速公路获得巨额收益,主要方式是偷工减料、报假账。试想,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如果只有财务管理机构,而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监督机构,财务管理如何能够规范起来,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高速公路财务部门只重视资金的筹措,而把财务监督工作看做可有可无,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此外,财务管理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财务核算难度非常大。这些因素导致财务人员存在侥幸心理,非法挪用、摊派猖獗。

(四)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水平不足

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人员需要非常高的业务素质,原因有三:

1.高速公路建设环节众多,资金项目数不胜数;

2.高速公路融资多元化发展迅速,需要业务人员熟悉融资理论,掌握融资技术;

3.高速公路发展迅速,信息化进程加快,需要财务人员至少熟悉一种财务管理系统。

然而现实中,存在很多财务人员只能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等基本业务,而不会运用现代化软件进行概预算、成本管理以及盈亏分析等高级业务,无法满足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还存在少量无证上岗的财务人员,他们业务素质水平不高,甚至基本的素质要求都无法满足,导致整个会计队伍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极为影响工作效率以及正确性。

二、提高高速公路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规范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系

现如今,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两极化现象严重,给财务管理造成了很大阻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规范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系。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不能仅由工程专业人员确定资金数量,财务人员也要对项目工程细化,做一个估算,若出入过大,要让工程专业人员重新计算。同时,对于每笔账目都要做好记录。

(二)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资本成本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融资的单一化使得融资结构单一,投资高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推进融资的多元化进程。

1.增加融资来源,减少银行贷款的比重

信托、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都是比较好的融资方式。因为高速公路收费非常稳定,所以,资产证券化既可以确保负债比例不变,又可以加大资产流动性。

2.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

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正确预测现金流量,使得运营收益可以及时偿还本息,减少资金成本。

(三)健全财务管理监督体系

高速公路建设环节多,涉及广,若仅由财务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容易造成。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建立专门的财务审计部门,严格把控每一笔资金的流动,竭力抵制。

(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目前,有很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不够高,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为此,企业要加大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财务管理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当今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可行性措施,对于提高高速公路财力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不管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高速公路健康稳定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高速公路的建设工程浩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回收又需要很长时间。若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财务出现问题,那么工程就无法顺利实施。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高速公路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要致力于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融资多元化,节省运营成本,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促进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琛.高速公路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0,(3).

[2]钱芳.论如何提高高速公路财务监控能力[J].企业技术开发,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