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十篇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十篇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5:18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①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②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牛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已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足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课堂是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教学看法。

一、依托教材,联系生活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媒介,教师在教学时要将教材中的内容充分利用起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教师要密切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从而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其感觉到数学学习的趣味,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就让学生依据教材讨论长方形与正方形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哪些。学生都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并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充满了亲切感与熟悉感,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有助于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整合内容,综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众多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将相关的内容融合到一起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高效学习,综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时就将“时、分、秒”与“年、月、日”这两节的内容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全面地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在教学年、月、日之间的等量关系时,我便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日与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将大的时间单位进行细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也让学生对时间有整体宏观的感知。如1年=12个月=365天=8760小时=525600分=31536000秒。当然,这些复杂的乘法计算是通过计算器得出的,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其中简单的等量关系。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却使小学生都十分积极地参与课堂,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三、合作学习,实践操作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了角的基本概念与测量方法后,我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组内的成员要互相出题,在画图与测量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有些学生为了增加测量的难度,故意画了一个与水平面不平行的射线,并在此引出了相应的一条射线,这样的实践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反思,及时答疑

总结反思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使其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一些参考。另外,教师在这个环节,还可以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了“运算定律”后,我就根据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总结,并反思了我的教学设计过程。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把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弄混,虽然对于一些算式的计算结果并没有影响,但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改正学生这种错误的方式,我便着重对学生进行了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这些练习题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典型题的总结来体会这两种运算定律之间的不同点,从而避免了学生学习的误区。最后,我再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以及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并争取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其次要巧妙地整合教学内容,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要进行课堂的总结与反思,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进而真正地实现有效教学,构建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叶世清.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J].黑河教育,2016(7).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小组互助式;课程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023-02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软件类人才所必需的三大技能之一,在高校培养软件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原理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数据库技术是一项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快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2]。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该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对应于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着重原理,轻应用,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不足[3]。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引入小组互助式教学方法[4],可以改善这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依靠小组成员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式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而非某个成员的成绩。本文探讨了小组互助式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运用。

1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进行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高校开设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存在着理论原理学时和课程设计上机实践学时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就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相矛盾的。

2)课程设计工作量较小,只适合一人独立完成。这与现代软件开发是相抵触的,从软件工程学角度来讲,软件开发需要团队协作完成。

3)课程设计考核制度较为陈旧。传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考核,大多以学生所做数据库系统的前台实现情况和后台数据库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所做系统相对简单,与实际要求的技术水平有出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小组互助式教学的实施

1)组建数据库原理课设小组

根据学生自选优先的选择,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组建后,求小组成员推荐组长。老师布置好课程设计任务后,学生根据要求开会讨论确定实施方案。有组长牵头实施,统筹全局,并将课程设计任务分解,分配到各小组成员手中。按照相应的工作内容,将小组成员划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等工作的负责人。也就是每个人负责组织在不同阶段的实施内容,例如召集例会讨论、调研、设计等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并不意味着完成自己的相应工作就完成了,也要参与到其他环节中去。

2)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取

根据所学数据库原理知识,根据所给题目,进行数据库设计,选择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后台开发工具。结合所学面向对象编程知识,选择合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一般以中型题目为宜,能够对数据进行录入、编辑、修改、删除、添加、浏览等功能。教师规定学生可以从学生成绩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图书管理子系统、通讯录子系统、教室管理子系统、宿舍管理子系统、个人事务管理子系统,库房入库出库管理子系统进行选取,也可小组自拟题目,但工作量必须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对于题目,教师鼓励小组自拟题目,因为这样学生才能选取与实际项目相近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课程设计的兴趣。

3)课设中实施

指导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整体监控。在课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参与到各小组的课设讨论中去,给予相应的开发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竞争,点燃各小组的课设工作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的欲望。当各小组进入到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时,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省得学生走弯路。

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来说非常重要,它能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课设的实施环节中,按照小组进行,由组长统筹安排。依据数据库设计的工作流程进行开发,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以团队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工作。课程设计结束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小组各成员表述自己设计的理念和实施方案,小组成员的结构和分工,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由指导教师和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进行考核。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数据库原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并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融洽了师生关系。

4)课设的总结

答辩结束后,各小组长要代表本组进行总结,主要总结课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其他组学习来的经验,还有对本组课设内容怎么进行完善等。最后教师对每组进一步的点评,包括各组的优缺点,课设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

3小组互助式在课设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

小组互助式进行数据库课设工作,是以小组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一种课设教学方式。比以教师为主导的程序要复杂,但学生在参与热情上明显提升。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此进程,可以提高自身理论实践的水平;中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给予每名同学展现自我的平等机会,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当一个小组中,责任不清晰,工作不平衡时,会导致课设工作要集中到一两个人的手中,导致其他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状态。所以,指导教师,要监控整个课设活动,积极进行巡查督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结论

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小组互助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该方案,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平台,也为将来的团队式软件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和其他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相应指导。

参考文献:

[1]杨进,郑先荣,唐德玉.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1(32):136-137.

[2]王珊,萨师煊.数据库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秋英,朱变,张少辉.地方师范院校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141-142.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设计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是学生数学思维及多种数学能力的启蒙课程,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要教好小学数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数学课堂进行精心设计,有效把握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教师应当如何把握,才能做好数学课堂设计工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特点出发,着手设计课堂教学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往往是在教师备课的时候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数学教材为研究蓝本,以书本、自身及课堂为课堂设计的中心内容,忽略学生的特点,未能有效从学生实际出发着手设计课堂。这种设计理念主导下的课堂,往往表现为:教师利用书本教材进行规范的教学,学生在教师设定好的流程下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此模式下的课堂设计俨然已经无法与之相适应,小学数学课堂设计急需改革。新形势下,数学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各环节的设计与完善。教师在设计课堂时,要尽量摆脱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束缚,从教材的框架中跳脱出来,以学生的特点为设计出发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及实践等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并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内化成为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应充分抓住重点与难点

之所以要进行课堂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做课堂设计工作时,要以实现数学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抓住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只有通过对数学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因为数学教学目标制约着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实施。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先明确数学课堂设计的重难点,也就是清晰地定位教学总体目标及做好目标细分工作,在实践时做到具体且精确。除了在关注教师的“教”方面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在教师实施“教”之前,能够做些什么;在教师实施“教”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对于这些课堂设计中的重难点内容,都需要教师以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为依据,从而制定出准确的教学目标,再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实施更全面、系统的课堂设计。

三、课堂设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强调,教师在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合作等活动。课堂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的纲领,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师应当把握“以生为本”的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融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

(一)融“和谐师生关系”于课堂设计中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的各环节时,应当有意识地将师生关系融入其中,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笔者在设计数学提问环节时,就在设计中明确自己在提问过程中,无论学生回答与否,答对与否,都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用温和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思考与答题。试想,如果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有效地管控自己的情绪,对学生加以训斥,那么结果非但教师不能解气,反而使得学生更疏离课堂、疏离老师。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热情,并致使他们丧失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当然,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时,最应当坚持的是“学生主体性”原则,在课堂设计中体现“以生为本”,并对照此实施“生本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组织者,在课堂设计中尽量设计一些紧扣数学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较简单、方便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更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抓住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比如在设计提问环节时,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回答不上的问题,要启发他们有效思考,切勿在此过程中包办代替,同时慎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代替他回答。由此可见,只有有效启发学生充分思考的课堂设计,才有可能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课堂设计时,应当着眼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成长特点,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感,并且突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实效性及针对性,有效实现小学数学课堂从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居士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1-08.

[2]季秋霞.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3.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数据库;实验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1研究背景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一般包含数据库原理与数据库应用开发两个部分的内容。原理部分以数据库设计方法为目标,重点讲述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技术;应用部分以现实需求为基础,应用数据库设计方法,在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下,采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应用系统的详细过程。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同时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但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原理为核心,较少涉及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教学过程较为抽象,缺乏直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深入理解这些原理。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数据库应用实践教学,使“原理”与“应用”并重,用“应用”带动和强化“原理”内容,用“原理”指导“应用”的教学效果。

结合我院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已经建立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材体系[1],并建设了相应的实验体系、考试体系以及网络课程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改变重原理轻实践的状况,我们不断对实验体系进行改进,并应用于实践教学中,不断改革数据库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2课程特点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兼有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堂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结合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利用程序设计语言,设计出一个小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基于这样的要求,该课程就不仅仅是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而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集理论教学和实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图1列举了课程的内容体系。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内容体系分为3个部分,分别为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以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因此,数据库课程教学必须与这3部分内容相适应,将基础知识讲授、上机操作等方式作为课程内容的支撑系统。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理论方法,在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

可见,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必须齐头并进。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贯彻,而实践课又要建立在理论课的基础之上,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数据库原理的理论课讲授中,我们采用了多层次、多环节的案例驱动导学模式,促使学生结合案例理解数据库设计的思想。并通过搭建内容合理、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实验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3实践教学改革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实践的要求不断加强。结合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我们对数据库课程的实践教学也进行了相应改革。从过去的附属式实验课到与课程内容相配合的跟随式实验,再到结构化实验,我们在实践教学的要求、方法及手段上都进行了大力改进。

3.1附属式实践教学

附属式实践教学就是将实践课作为理论课的附属,在理论课结束后,集中安排一部分课时上机,进行数据库的实践[2]。对于本科60学时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通常安排课内上机10学时,课外上机10学时。上机课一般选用access或VisualFoxpro这两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因为其简单易用,上手快,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摸索复杂的软件系统。上机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独立上机,并进行小组内讨论,以每个小组选定的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的课题为内容,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环境下,进行数据库设计、表设计、SQL查询设计以及应用程序的表单报表等设计。通常将20学时的上机课统一安排,2个学时一次课,一次课完成一个目标,最后每个小组分别完成一个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应用项目的开发,并提交一份实验报告,描述整个系统设计实现的过程。

附属式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在短时间内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数据库系统的开发设计。但由于其不能主动结合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上实验课时,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较为陌生,对实验课的总体要求感觉难度较大,也没有编程语言的前序学习基础。因此,除少数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实验课程,并通过实验课进一步掌握了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效果外,大多数学生没有深刻理解和掌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要求。

3.2跟随式实践教学

跟随式实验指实验课紧紧跟随着理论课的进度而开设,选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SQLServer2005。在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中,用一个学生容易熟悉的大案例――教学管理系统开展,有顺序地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代数、SQL语言、关系数据库模式设计方法、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以及数据库的保护技术等内容[3]。我们选用由李俊山教授等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教材《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QLServer)》[1]及配套教材《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QLServer2005)教学指导与习题解答》。通过深入理解数据库课程的特点,制定了数据库实践课程的内容,分成5个实验,如表1所示。

表1中列举的实验内容跟随着理论课的进度开设。当学完相应的理论课内容后,就立刻安排一次实验课,以利于知识的保鲜和巩固。在学习完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后,安排一次集中上机操作,内容是“认识SQLServer”,教师通过演示SQLServer的安装过程以及软件模块,并结合科研成果,展示一个在SQLServer下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让学生对数据库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理论内容,初步了解数据库的概念含义。在学习了关系模型后,学生就可以进行“数据库的基础操作”的实验了。数据库的基础操作实验包括建立数据库、建表等内容,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关系模型的二维表格形式表示的形态和建立方法。交互式SQL语言实验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关系数据库语言SQL的理论知识后进行的,通过交互式方式,在SQLServer中完成表和视图的定义、数据的查询以及数据更新操作。完整性控制和恢复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SQLServer中表的完整性和数据恢复有直观感受,能够独立地根据需要设置数据库完整性控制,并理解数据库恢复的重要性。最后,在理论课结束后,再进行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大实验,相当于课程设计。

跟随式实验是对附属性实验的改革,它解决了附属性实验理论与实践容易脱节和遗漏的缺点,使学生对知识现学现用,容易理解,兴趣较高。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采用跟随式实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跟随式实验没有考虑到学生运用程序设计语言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困难,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大实验中,往往完成得较粗糙。

3.3结构化实践教学

结构化实践教学是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分成3个部分,分别为数据库原理40学时的理论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0学时和数据库课程设计20学时,如表2所示。

其中,数据库原理为理论课,讲述数据库设计的基本理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课为实践课,通常安排在机房上课,一人一机。考虑到开发数据库的支持性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通用性,选择powerBuilder程序设计语言作为编程语言。课程设计课也是在机房上课,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为学习SQLServer或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第二为课程设计。教师准备8~10个数据库课程设计课题,一般选择较为实用、贴近生活、学生容易理解的课题,比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学生分成3~4人的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题。学生从数据库设计规划、系统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再到物理结构设计,最后结合程序设计语言完成数据库应用行为设计。

结构化实验教学与数据库课程内容体系模式相一致,能够较好地解决在数据库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学习中的脱节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采用数据库设计思想,结合程序设计语言进行数据库开发的能力。通常在学习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结构化教学内容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深刻理解数据库的设计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

4考核方法与教学效果分析

按照结构化实践教学的过程,我们对学生成绩考核方法也进行了相应改革。考核分为3个部分,分别为数据库原理的笔试考核、程序设计能力考核以及课程设计考核。在原理的笔试考核中,并不单纯以期末理论考试为评分依据,还融入了平时成绩以及课堂实践的考核。成绩标准为笔试成绩(50%)+单元测试成绩(40%)+平时表现成绩(10%)。程序设计课程用考查方法检验成绩,即上机考试,按照完成的既定程序设计科目给分。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也分为3个部分,分别为程序演示(50%)+课程设计报告(30%)+答辩(20%),按小组评定成绩。通过多角度全方面考核,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实际付出的努力情况进行成绩评定,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程度,还可以正确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通过结构化实践教学,该课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在近3个学期的数据库课程教学中,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三个阶段的课程成绩中,综合成绩在80分以上的人数比例占到了35%,较之过去的20%有了大幅度提高。成绩在70~80分之间的人数比例占到45%,较过去的30%也提高了很多。不及格率由过去的10%下降到了3%左右。学生在学习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结构化课程体系后,在毕业设计以及程序设计比赛中都体现出了较强的能力。

5结语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只有加强实践教学的训练,理论知识才能得到有效巩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对实践环节进行改革与探索,加强实践教学,通过专门开设课程设计这门课,让学生在完成一个有分量的课题作业的过程中,多练习、自己学,在做中学。实践表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使用数据库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设计和编程的能力,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以及研究创新能力。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我们除了在教材建设方面下功夫,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因此,我们将根据学生情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注意教学节奏,结构化分阶段地进行实践教学,使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整个实践教学更加合理、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俊山,罗蓉,赵方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QLServer2005)[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3-147.

[2]李雁翎.“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1):75-77.

[3]薛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1):129-131.

innovationofpracticeteachingonDatabaseprincipleandapplication

YeXia,LiJunshan,LiHailong

(theSecondartilleryengineeringCollege,Xi’an710025,China)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进行再开发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得以体现的过程。教学活动综合性强、涉及面宽,其设计除了总体构思,还有许多分项策划,主要有:教学目标设计(定向);教学内容设计(定点,即确定重难点和要点);课的类型设计(定型);活动程序设计(定序);师生角色设计(定位)等等。我们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在上述五方面彰显数学教学的现实性。

1、“定向”――目标设计

人类任何实践活动都有赖于既定目标的导引,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这种实践便是一种盲目的行动,无法评价其合理性,也无从检验其有效性。教学活动亦然,设计教学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设计出准确、全面而清晰的教学活动目标,以此为出发点,通盘考虑内容的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对学生的适合性,以此为尺度来检验教与学的质量。目标设计的实质是把特定的教育价值取向具体化,它要求设计者站在学习者的立场考虑:需要学什么(文化价值),学了有何用(工具价值),学了能怎样(育人价值)。进而结合现实的这一课(或单元)考虑: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技能),如何助其会学(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如何使其乐学(兴趣、习惯、责任感、成功感、自信心)。由于活动及其内容所具有的价值多样性与活动设计者价值追求的相对专一性之间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而,目标设计过程便不可避免地发生着价值选择。

小学数学教学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需求,改变传统教学仅仅重视书本知识和应试习题解答的取向,要适当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能够在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和提高数学思维是我们在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时应该予以关注的方面。教学目标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如果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忽视教学的现实性,那么在实施的时候很难彰显数学教学的现实性。因此,从制定教学目标开始,我们就要关注小学数学的现实性问题。

2、“定点”――内容设计

所谓“点”,即通常说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往往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来确定本章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并通过对教学内容深度、难度与学生现有学习实力的权衡来确定教学的难点。也有学者加进了“要点”这一概念,认为教学要点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则是教材的整体脉络。由此可见,内容要点可以在教材中独立存在,具体到一课教学中,教学重点则应是对要点间内在联系的总体把握。重点之“点”,在设计时是点,而在教学实施中则展开为“线”甚至“面”。可以说,内容设计中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是理顺教学思路的基础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由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共同决定了它鲜明的现实性。我们不能否认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但也不能否认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既包括对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公式的掌握也包括在具体的情境中对概念、原理和公式的认识和运用。这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究竟谁是教学的重点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3、“定型”――课型设计

目标与思路既定,就要为之寻找合适的课型,课型实际上是实现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思路的保障系统。经人们长期课堂实践而探索出来的课型多不胜数,因而设计课型实质上仍是一个选择和重组的问题。以往的小学数学课更多的是讲授课,这是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实际的教学物资条件共同决定的。我们不否认讲授课在传授知识方面的高效性,它始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课型。但是,讲授课只是众多课型中的一种,而且它自身也有着不足,尤其是在适用范围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某一原理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采用活动课或者探究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因此,我们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课型来彰显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性。

4、“定序”――程序设计

就一般原理而言,定序要考虑的是这一课题(单元)的教学如何导入、展开和终结的问题,根本依据是学生掌握知识经验过程中动机形成、经验获得、知能转化和循序发展的规律性,但在具体的课或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必须将该课题该单元的特殊性纳入考虑之中,也正因为这种特殊性,教师才有了定序的自由自决权力,否则,就会使备课设计成为机械被动的摹仿和照搬式的劣作。在教学程序设计上,我们可以在课的导入部分设计适当的情境,根据新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认知水平之间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和安排适宜的教学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来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5、“定位”――角色设计

师生是教学活动系统中最积极的因素,各自的角色地位以及由这地位所决定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过程的“活性”及其效率而言至关重要。我们一般倾向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每一具体的场合,主导该怎样“导”,主体又该怎样地“主”,不是一律的。在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条件下,主导主体的具体角色也是不同的。如有人认为在侧重能力训练的教学中,教师有如教练员,学生有如运动员。又有人主张,在“探究一研讨”教学中,教师应以“旁观者”姿态出现于学生的探究阶段,又以“组织者”身份活跃于学生的研讨阶段。角色定位不当必影响教学效果的质与量,如教师仅仅充当信息者,一味灌输,或充当牧羊人,任其自流,都不能造成和谐的教学状态。

具体说来,要彰显小学数学的现实性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和了解师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发展需求和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总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她们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具体的人。

综上所述,在任何一次严肃负责的备课活动中,绝无任何现成的目标、重点、课型、程序或角色位置拿过来便适用的。教师必须对他工作所涉及的所有对象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权衡直至做出决断。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篇7

一、微课的含义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而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辅助方式,能够优化教学流程以及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借助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中基础的教学结构,是一种更加新型的教学方式。微课的概念起源于国外,Dacidpenrose认为若是将微课与相关的作业和讨论结合实施教学,便可以更好地达到与课堂授课时一样的效果。而随着国内外学者的深入研究以及进行的相关实践,其含义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着,笔者看来,微课实质上是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者是某个具体知识点来进行的教学设计,以微视频为教学核心,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微课设计原则

1.主体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需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是因为,只有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的情况下,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而,教师通过数学微课进行教学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创新教学方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参与,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质疑,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2.时间性

微课设计一般一个课程只会关注一个知识点,而同时由于小学生的特点,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在进行微课设计时,需要有时间观念,每个课程内容的设计都应尽量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从而避免时间过长、学生注意力分散以及内容过泛的现象。

3.完整性、针对性

即便是微课设计,也应当是完整而具体,且有针对性。课程需要分为课程导入、学习、小结以及课后练习四个部分,或者是适当进行课外学习等。同时需要进行目的性较强的逻辑思维训练,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设计,从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比如说提供或者组织各种探索性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合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而提高逻辑思维的层次。

三、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微课设计

1.微课功能结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微课设计时,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清晰、统一的方向,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课程框架,在学习中慢慢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系统。而微课资源一般都是基于Flash的微课件、学习任务单、知识地图以及相应的逻辑思维练习组成。其中基于Flash的微课件是微课中的重点内容,一般包含了课程辅助以及课程学习两个模块的内容。这两个模块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在基于Flash的微课件的微课资源中,更为突出教学趣味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处于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方法与提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2.微课界面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问题;研究

G623.5

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的教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教学设计的内容,将备课当做教学设计进行。其实这是错误的教学观念,且完全不符合新课改的具体要求,虽然他们能够对教学内容全部理解,甚至可以背诵出来,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或者愿意接受这些数学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设计恰恰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很难为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首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讲解数学知识,充分带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调动积极性。

1.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小学教学在教育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来开展教育的,在课堂上由教师不断地讲解数学知识,致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过于沉闷,小学学生无法很快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内容,常常出现课上不认真听讲等现象,影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改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动力,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3小学生数学知识欠缺

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一旦缺少基本的数学知识将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目前,我国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知识欠缺问题。这和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有关联的,随着教育方面的不断改革,小学数学教师也需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更好的帮助学生们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生活中,在这里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

1.4教师缺乏整体优化意识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缺乏整体优化的意识,在数学课程知识方面,严重与整体的知识体系分离,没有办法将所讲的内容联系到一起,影响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再加上,一部分数学教师只凭借着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借口,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化意识方面较薄弱,无法实现对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1.5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目前,很多的小学教学在教育过程中,过分的重视学生的成绩,完全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常常是在课堂上单一的向学生们教授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对于课外相关的数学知识很少涉及,更淡忘了数学知识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减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最后导致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把学习变为乐趣,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问题的对策

2.1完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首先应当完善教学设计,重视教学设计,从而通过系统科学的设计来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小学数学教师只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不断积累数学教学经验,注重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完善自我。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注重由简到难、循序渐进,以便将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相结合,层次鲜明、条理清晰地开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再由教师从旁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认真观察,发掘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教师一起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获取学习技能,懂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

2.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作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引导学生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与小学生平等交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做到在数学课堂上敢勇于提问,这时教师在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当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路时,教师要从旁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要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d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意把握课堂纪律、控制课堂节奏,以便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2.3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在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的依赖课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文本,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让教学具有层次性、目的性和针对性,优化教学结构,避免数学信息的积压。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不要仅仅依靠课本来告诉学生什么是圆,可以从水杯口、太阳等出发,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想象,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

2.4丰富教学方法

死板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厌恶数学学习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和创新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多样化。比如,可以充分实施分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竞赛、游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借助有效的教学工具,将抽象、生硬的重点难点数学知识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充分吸收。

结语: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一定要重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利用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积累经验,来克服陈旧的教学思想,改进教学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S辰.探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与对策[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12(46):115-116.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课原则

把活动课提高到课程设置的高度来认识与安排,这是国家教委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这就从教学法规的高度明确了活动课同学科课同等重要。如何做到“相辅相成”?我想以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与形式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国家质量标准就是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的学科课(或者叫必修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有人会提出,这个要求在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中就能做到,或者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实现。我认为这是误解。诚然,小学数学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诸如观察、实验、练习等,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它只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科课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没有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还有,活动课也不同于课外活动:①活动课属于课程的范畴,课外活动则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它不属于课程的范畴;②活动课有一定的结构性,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而课外活动则没有这种有序的要求;③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要具有一定的规范,那就是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纲要和活动课指导书,并严格按此规范实施教学进程,而课外活动则不具备这个要求。

原则之二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应当强调其普及性,淡化其选拔性。”这个要求不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要落实,更要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受益,比较好操作,因为学科类课程所担负的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各项规定,由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所列举,由国家规范的教学、考查等计划予以落实和检查。而活动课是以培养个性特征为标志的新课型,系统的操作硬件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难处。但是,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从活动课参予程度讲,不要像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那样,只允许少数数学爱好者参加,而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爱好都得到提高,这是受益。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提高不甚明显,但是通过数学的橱窗对观察课外天地,观察实际生活的兴趣产生了,这也是受益。

二、数学活动课与学科课

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从课程设置地位看,学科课处于主导地位,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其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4%左右。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每周安排5课时,高年级每周安排3课时。

2.从教学目标看,学科课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统一且稳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标。有较严密的定量化的考核评定制度。而活动课不对学生个体作统一的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有明显的弹性,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个个都会,只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学到多少算多少。因而,活动课的考核评定不宜像学科课那样严密和定量化,而适宜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篇10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革新理念,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标要求。新课程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情境化教学环境的创设,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注重动态性、多元化的评价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设计;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23-02

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又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革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标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作为新课改后的新兴领域,在经历了从国外引进阶段和理论探索阶段后,我国的教学设计已趋成熟。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要求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情境化教学环境的创设,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注重动态性、多元化的评价理念等方面。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设计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发展和全面发展。受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观、知识观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本位”的教学理念,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为自主地参与学习、积极的个人体验与主动地意义建构。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体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学前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反思。学前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点,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要掌握学情,掌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储备,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确切、有针对性,还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中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在体会等式与方程关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使学生”就体现了该教学目标是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将“使学生”去掉,才能体现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以利于学生主体参与、自我体验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也应以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而设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是新课程理念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一次颠覆,也是教学设计发展成熟的标志。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人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数学教育。

二、注重情境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以“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为基本理念,注重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机械化的学习方式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新课程理念则强调“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枯燥的数学知识灌输,而是要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的讲授寓于学生丰富、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去。比如,有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小数的认识》这一课时,鉴于学生对于“小数”这一名词比较陌生,但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小数这一学情分析。授课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应用小数的实际事例,来感受小数的意义。因此,将学生置于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充当顾客和收银员,在学生热情的买卖中,将小数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去。实践证明,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由此,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最终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独特魅力。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一种教学形态,这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形态的一点。传统的教学设计强调预设和控制,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如何达成,则忽略不计。对于教学过程通常仅仅是教案的执行,完成教案中预设的教学任务就是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创造的过程。教学设计只要把握好大方向和关键点,把握课堂内容的整体脉络和目标指向就行,要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和时间,给他们更多的自主体验、互动合作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生成性教学中,要正视教学事件,并加以利用,意外的事件也可以转化成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学生的答案有时会在意料之外,教师应学会筛选这些信息并加以利用,去引导、激发出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意外事件只能阻碍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发展。而生成性教学则将其当做必然,所以意外事件的利用也理所当然。这也是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和传统教案的本质所在,生成性课堂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学生创造性、个性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动态性、多元化的评价理念

新课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评价具有调节、完善课堂教学的功能。因此,能正确、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步骤。长期以来,教学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评价目标单一,缺乏动态性;评价内容片面,过多关注知识和技能,对于创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有所欠缺;评价的标准单一,过多强调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价值;评价方法主要以考试为主;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如此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概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因此也就必须构建新的基于“以学论教”和“以教促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所表现的状态为参数系统评价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新理念下的教学评价更具动态性和多元化,具体体现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教”和“评学”相结合;方式多元化,是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结果和过程相结合;内容多元化,包括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身心发展等内容的评价;评价目标注重动态性、多元化,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数学的不同选择,不以一个衡量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状况。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改进和发展功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小学数学课堂能否顺利、高效进行的保障。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还应综合多学科进行设计,吸取多学科的养分;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等。新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在质和量上有了飞跃的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放眼未来,教学设计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才需求的转变,教学设计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学设计相关人员继续努力,立志将教学设计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支撑的、发掘人的潜力、开放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一个不断发展的创新系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光明,康玥媛.小学数学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苗继军.情境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J].学周刊,2014,(3).

[4]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需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5]博海伦.数学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