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办学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5:29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篇1

关键词:校本教研;研训;共案

榆山街道学校之间存在三种差异:一是学生基础;二是师资分布;三是基础水平。内涵发展也成为必然。教育办公室围绕“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创造品牌、实现优质”的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思路,树立“融于县城、服务县城、推动城域一体化发展”的工作理念。引领各校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小单元”校本教研为载体,打造教师优秀团队,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引领学校以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校为本,教师为主体,行动研究、应用研究为目的“小单元”校本教研。

一、“研训一体”校本教研

“研训一体”是指学习、工作、反思一体;自我、同伴、专家互动;理念与实践互融;教师与学生互惠,提升生命的研训一体的校本培训、教研。

【主题研训――引领研训方向】

提前规划,每年一个研训主题并逐步落实。

【打造“学习共同体”――引领培养方向】

【“学科论坛”――提升教学水平】

听课观摩、教学诊断、互动评课、行动研究、问题研讨、专题讲座等“学科论坛”,老师在互动中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对话中分享教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丰富研究的思路。

【“课改实践”――转变教学行为】

课改交流会、课改案例、课改论文、课堂教学研讨等教学研讨会,以展示课程实施的进程,在前进中发展、完善。

【用好“三个活动”――搭建互助平台】

集体备课、集体研讨、远程研修等活动帮助教师准确把握

和理解课程标准,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

水平。

【自主研修――提升素质】

教师研修反思、读书习字“123工程”、历练提升等提升素质。

二、“一研一课一反思”校本教研

“一研一课一反思”是指小学高、中、低段,跨年级式校本教研,相邻近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共同研究一个课例,以“说、上、测、评、思”为载体,开展“一研一课一反思”的研修式校本教研活动。

“一研”是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进入一个“真实的课堂”,执教教师是课堂上的老师,教研组其他成员是课堂上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除了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还可以在自己有想法的时候按个“暂停键”。“暂停键”一按,课就停下来,教研组全体成员把想法讨论讨论,然后继续上课。

“一课”就是执教教师利用集体研修式备课形成的教案来上课,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观摩。

“一反思”就是教研组全体教师结合研究讨论时出现的情况进行反思、评论、交流。这一环节教师应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看课的得失,最后形成共案。

三、“1211”校本教研

“1”即一节说课:每星期一各教研组根据学科进度和本组情况确定一个课题和主讲教师,然后主讲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出本课题简单的教学思路。

“2”是看课;即主讲教师在确定课题后利用周二、周三的业余时间在网络看两节同课题的优质课例,并再次修改自己的教案。

第二个“1”是出一节课。执教教师通过观看两节名师名家课例,重新制定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然后在教研组内上一节观摩课,展示自己看课、研讨带来的成果。

最后一个“1”是研讨与反思。即听课后全组教师点评本节课的得失,执教教师汇总整个课堂过程,写出教学反思。

“小单元”校本教研充分调动和发挥了教师从事教育发展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了学校办学的精髓,唤醒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激情,每一所学校形成独特的教育个性,使每一所学校都有思想、有文化、有精神。发展了教师、服务了学生、提升了学校。通过探索、总结、交流、反思教学情况和问题教研进展情况,共同探讨解决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瓶颈的方式方法。

“小单元”校本教研工作的观摩、互评、交流,架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逐步形成区域互动、校际联动、示范辐射、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使榆山教育逐渐步入特色化学校管理的轨道。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篇2

论文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基础教育质量

一、探讨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必要性

(一)构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需要。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是由政府保障机制、制度约束机制、质量监测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等要素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监控指标则是这一管理系统中的制度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设计和制定出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强的质量监控指标,才能发挥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作用,对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进行全面、有效和持续监控,确保基础教育教育活动朝着预期的质量目标方向有序运行。可以说,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是构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增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实效,不断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同时,如何判断和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态和实施效果,如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向、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度、课程改革的组织实施能力、课程改革的效果与城市基础教育课程的差距以及农村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等等,从而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质量反馈信息,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有利于全面评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科学调控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促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提升。

(三)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缺陷的需要。目前关于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致使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指标建构的研究基础薄弱,进而导致现行的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客观评价,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

如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建构研究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窄化或模糊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指标的内涵界定,单一性、表面性、随意性和封闭性成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突出问题。

只有从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出发,以科学的理论和原则为指导,设计和制定出全面、可行、开放的质量监控指标,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存在的缺陷,不断完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二、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依据与原则

(一)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依据

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既要考虑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又要考虑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标研制技术。

1.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政策法规是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政策依据。教育政策法规明确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确立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规定了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是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直接依据。因此,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设计和制定,必须以国家教育目的为指导,依据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按照《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政策的相关规定来进行,从而确保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公平公正性。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所强调的多元、过程、开放和发展的理念作为一种思路和方法,是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重要理论依据。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评价多元智能的方法,必须符合三个标准:一是必须用“智能展示”的评价方法,即直接观察到一种智能的潜力,而不必通过数学和逻辑的“反光镜”;二是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即评价儿童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必须使用适合他或她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方法。如进行幼儿早期多元智能确认和培育的《多彩光谱》项目;三是它必须和推荐相关联,即对一个具有特定智能测绘图的儿童,评价所得的分数和评语,必须和这名儿童推荐的活动相关联,如用情景化评价。

3.农村基础教育实际。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是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客观依据。在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时,必须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当前农村教育基础改革的新要求、新举措。如体现基础教育内在规定性和农民及其子女现实需求的农村基础教育目标,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以农村文化为取向,反映农村儿童生活经验的校本课程开发及教材建设情况,以农村特独特的教学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用具制作运用及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情况,农村学生的发展状态及水平,等等,使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具有客观性和针对性。

4.教育指标研制理论。借鉴和运用教育指标研制的相关理论是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方法依据。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设计和制定的取向、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展开方式、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表达方式等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教育指标研制的相关理论支撑。就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展开方式而言,是采用纵向展开方式还是横向展开方式,应以教育指标研制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充分考虑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实际,使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原则

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还必须贯彻和运用以下基本原则:

1.增值性。增值是指自身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变化和提高的幅度。在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时,不能用“一把尺子”作为质量监控指标去统一衡量所有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而要关注农村学校的现状、条件和水平以及在原有基础上质量提升的实际表现,突出质量监控指标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灵活运用多把尺子。也就是说,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设计和制定既要考虑以质量监控的基础性指标为主要内容的统一性指标,更要考虑不同农村地区、不同学校在原有基础和水平上的质量增幅度,实现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的有机结合。

2.过程性。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设计和制定应重视农村学校办学、管理、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状态和水平,如学校服务农村社会职能发挥情况、学校以师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落实情况,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情况,各个教学要素和环节的质量水平,基于农村学生学习实际的学习方式转变,等等,将农村基础教育过程纳入到质量监控体系之中,从而消除以往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窄化现象,确立过程性质量监控与预先性质量监控、终结性质量监控一体化的全面质量监控指标。

3.改进性。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的设计和制定必须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素质提升、学校科学发展和农村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突出质量监控指标在持续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方面的功能。因此,在设计和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时,应把制约和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全局性因素作为质量监控指标的主要内容,如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完善状况,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优化状况,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质量检测机构的运行状况,等等,使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成为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调节器”。

三、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内容

基于对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理解和国内外教育质量研究的已有成果,根据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设计与制定的依据和原则,我们认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是由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特色性指标等三个维度和办学条件、办学目标和理念、师资队伍、生源质量与学生素质、课程与教学、教学管理、经费保障等七个观测点构成的全方位、动态化监控和持续改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

(一)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基础性指标

农村基础教育监控的基础性指标是监控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运行状况和已有教育资源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的指标。这一维度上的监控指标关注的是农村中小学基本的教育资源是否达标、学校教育教学运行状态是否正常、广大农民对子女就学是否满意。

就具体观测点而言,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2008]159号)和《陕西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基本规范(暂行)》(陕教基[2009]37号)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办学目标能体现国家教育目的的要求,符合学校实际和农村发展需要,办学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师资学历、结构和数量达标,热爱农村教育,具备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能力;农村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原有经验、行为习惯、心理准备和就学预期与学校学习生活的适应性;学校课程开设基本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教学活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管理规范有序,注意实效;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教育经费基本有保证。

(二)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发展性指标

农村基础教育监控的发展性指标是监控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优化和质量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充分利用等的指标。这一维度上的监控指标指向的是农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是否均衡有效、学校教育教学运行过程和质量是否持续改进、广大农民对学校及其教育质量是否满意。从具体观测点来讲,办学条件要符合或高于国家和省上关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相关标准和规定,特别是中小学理科实验教学仪器和艺术、劳动技术、体育卫生保健等教学器材配备齐全,图书馆(室)藏书满足师生学习和教学需要;学校办学目标科学,定位准确,有中长远发展规划,学校办学理念先进,以师生发展为本,符合基础教育规律和农村中小学生成长规律;教师熟悉农村基础教育特点,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加大,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农村中小学生的品德修养、知识技能、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心素质不断提高;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开发体现农村社会和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建立以发展性为取向的学生、教师和学校评价体系;探索和实践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构建和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管理科学高效;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切实保障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篇3

关键词:特色;均衡;教育;校长

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对知识、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追求优质教育服务,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我国,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确立和保障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公民的这种权利实际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城乡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条件方面不平等。其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一是教师学历不达标。乡村教师中大多只有中师学历,有的是老高中毕业生。有些乡镇教师本科学历人数不超过10%。二是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村教师中大多数是民转公教师,年龄平均在50岁以上,大多已接近退休年龄,有些民办教师退休后,又无法补充新教师,致使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出现断代。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更是微乎其微。三是学科结构失衡。英、音、体、美、计算机教师严重缺乏,许多农村中小学只能以非专业的兼职教师替代。四是严重缺编。由于种种原因,城里的教师不愿下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很难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去。五是代课教师大量存在。小学代课教师中有80%以上在农村,初中代课教师有70%在农村。六是职称较低。许多农村小学高级教师比例不超过50%,比城市低近10个百分点。

二、教育经费投放不足。各级政府虽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但由于农村学校面广量大,有限的教育经费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诸如校舍建设问题,学校硬件设施问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未能得到较好的改善。

三、教师待遇不高。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大力提高了中小学教师待遇。但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城镇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尤其在教师住房、医疗、养老保险方面未能享受到城镇教师的同等待遇,导致新的分配上的不公平。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呢?

一、加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1.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教师的素质成为制约农村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农村还有二十多万代课人员,农村教师整体水平亟待提高。因此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制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中长期规划,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培训分担责任,每一位农村教师每学年至少受训1次,每次不少于20学时。教师培训经费由各级政府分级承担。市、县两级要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探索制定学历提升奖励资助办法,从教师培训经费中拿出部分经费,作为农村教师提高学历水平的奖励资金。

2.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继续推进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畅通农村教师补充渠道。教育部门在招聘教师时,要优先选派到农村学校去,为农村学校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3.改变农村学校按师生比配备教师的单一方式。农村学校规模虽小,但学校课程仍需按国家规定开设,这就需要不仅考虑生源的多少,还应照顾到学校规模、班级数量和课程设置,保证每门科目都有专业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

4.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通过城乡学校的结对,把城市优质学校的优秀老师选派到农村去任教一段时间,促进农村师资的进一步优化,同时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向农村适度倾斜;鼓励新毕业的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去进行锻炼和实习,并给农村教师适当的财政补贴。在教师的工资标准一样的情况下,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吸引一部分优秀的老师到农村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有关教师城乡轮岗政策,在职称评聘时把到农村任教经历作为城镇教师职称评定及工资晋升的必要条件。

二、提高学校办学特色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篇4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挖掘全乡的文化底蕴,巩固、发展传统文化,以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工作目标

1、以传承、发扬中源乡土文化为主线,推进中源乡“五个一”文化工程建设;

2、以扩大、增加田园趣味活动为主线,推进中源乡“农家乐”游文化;

3、以推进经典诵读为主线,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4、以农村道德公评公议活动及高山特色种养业为主线,推进新农村建设。

工作措施

(一)推进中源乡“五个一”文化工程建设

1、编印诗词、书法、绘画、篆刻、摄影作品综合集。征稿范围:中源乡民自创作品;编印时间:2012年10月;承办单位:乡文化站、中源书画院、中源诗社、中源教育诗社经;经费预算:30000元。

2、送戏下乡。节目内容:健康向上的传统戏剧与反映现实自创的节目;节目类别:戏剧、相声、小品等;送戏场次:全乡每个村演出1场,共11场;送戏时间:由演出单位作具体安排;演出单位:中源剧团;承办单位:乡文化站、中源剧团;经费预算:8800元。

3、四县、八乡(镇)重阳笔会。参加单位:奉新县澡溪乡、仰山乡;修水县黄港镇、黄坳乡、武宁县石门镇、靖安县诗社、县文联、罗湾乡、高湖镇、中源乡;参加人员:书法、诗词爱好者、中源乡20名、乡外单位每个单位5名;活动时间:2012年重阳节;活动地点:中源乡政府小会议室;承办单位:乡文化站、中源书画院、中源诗社、中源教育诗社;经费预算:15000元。

4、国庆文艺汇演。参加单位:乡政府机关、中源中学、中源剧团、各村行政村;活动时间:2012年9月下旬;活动地点:中源群众文化剧院;承办单位:乡文化站、中源中学、中源中小、中心幼儿园、中源剧团;经费预算:5000元。

(二)推进“农家乐”旅游文化建设

三坪村“农家乐”近年来游客迅猛增长,白沙坪度假村规模逐渐扩大,均以避暑为主。2012年发展要加强学习、宣传,增进以下发展内容,力争突破季节性经营:

1、以农事耕作、茶点制作为主线,增加中、老年游客的休闲娱乐项目。承办单位:“农家乐”旅游协会、各经营网点;时间安排:旅游旺季;经费预算:2000元。

2、以户外拓展运动为主线,吸引青、壮年游客。承办单位:“农家乐”旅游协会、白沙坪度假村;时间安排:每年春、夏、秋三季;经费预算:5000元。

3、以写生为主线,吸引大、中专院校学生。承办单位:“农家乐”旅游协会、白沙坪度假村、洞下村支部;时间安排:每年春、夏、秋、冬四季。

(三)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推广以《弟子规》、《三字经》及《朱子家训》等为主要内容经典诵读活动,结合诗词进校园及电影下乡文化活动,推进青年少思想道德建设。

承办单位:各中、小学校;时间安排:每学年度;经费预算:500元。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

1、扩大农村道德公评公议层面,正确导向社会风气。承办单位:宣传思想办公室、各村党支部;时间安排:年初宣传发动、年尾评比总结。

2、依托农民技校及“阳光工程”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及务工技能。承办单位:乡旅游服务小组、农业开发办、劳动保障所;时间安排:每月至少一次,随季节灵活安排;经费预算:5000元。

3、畅通信息渠道,增加科技含量,引导、推广山区特色种养。承办单位:农业开发办、各村村委会;经费预算:1000元。

经费安排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作用发挥

1充当农业科技推广员

1.1提供技术支持

大学生村官由于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其知识比较系统化,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他们能够带领农民践行新的科学技术。例如,带领农民进行反季节大棚蔬菜的种植,大面积养殖、特种畜牧技术等,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项目等,让农民能够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土地种出与原来完全不一样的作物,并在产量上较原来成倍提高,从而见识到依靠新观点务农的效果,新技术耕作的优势,新产业致富喜悦,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学习、接受新的技术而不是排斥,最终提高自我科技文化水平,达到终身受益的效果[1]。另外,大学生村官精通现代办公技术,如利用远程教学技术等,这是他们在大学学习时的一门必修课,这种高便捷方式可通过网络、媒体等信息系统将高技术含量的畜牧养殖和农作物的生产等技术、丰富的创业经验和销售信息等传授予农民,时间节约了,成本减少了,难度降低了,产量提高了,收益增大了。

1.2组织科技宣传

大学生村官对于现代化办公软件有着较为全面的掌握,他们能够通过所学办公知识,灵活地利用村内现有技能知识传播媒介,如公示栏、宣传栏和黑板报等;同时,他们对于新信息的高灵敏度,如联系母校,当前高校特别是农业类高校通常都会举办“学生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如湖南农业大学“双百下乡”实践活动,因而第一时间得知这样的信息,然后去与活动组织取得联系,将科技宣讲团等引到自己所在的村落,组织村民观看现代化农业科技节目,开展各种规模的农业科技培训,利用远程技术手段,将农业科技知识进行积极的宣传、推广和普及。

1.3提供生产全过程服务

首先,为农民提供农业产前的各类信息。大学生村官文化层次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科学思维能力也较一般人要强,又受过专业训练,具备较强前瞻能力,对市场经济的一般发展规律掌握较好。在农民有意图进行现代化生产前,如想发展规模种植之前,他们能够提前给农民作好该产品的前期各项分析,甚至能够形成报告,明确指出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对于具有较高可行性和可靠性的产品种植,他们再对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鉴定,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其次,进行产中技术指导。在经过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后,确认农民的意愿产品有可发展空间,他们再组织农民进行种养殖产出,在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生产技术是否合理、过硬,如何提高产品的产量,如何保障质量等,他们都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且由于大学生村官长期工作于农村,与农民打交道多,沟通、交流都不存在太大的难度,为他们在生产中排解困难,避免农民有劳无收,有付出无回报,有投资无收益[2]。最后,帮助产后处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大学生村官工作中一项基本工作,他们能够通过一些渠道帮助其建立专业化合作社,将小农户经营联系起来形成规模经营,使小型生产变大型连片生产,增进联合生产规模,使农民拥有农产品市场话语权。

2充当农业科技信息员

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信息能力、文化素质较高、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充当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人员,他们有着绝对的优势。

2.1推动电子政务发展

大学生村官充当农业科技信息传递者,他们本身具有较好的信息基础,只要对他们进行适度的信息培训,他们就能够掌握信息技,熟练地运用农村电子政务等,一些与农业发展有较强关系的软件来管理各种信息,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农村干部文化水平低而无法采纳新型技术的、新型网络、新型管理软件的弊端。

2.2农产品信息

当前,在我国农村区域,很多地方拥有较丰富的特色资源;同时,还拥有一定的特色产业,但由于缺乏合理的交易平台,致使这些优质资源与特色信息无法得到全面传播与推广;同时,会造成2种结局,要么就是无论知晓,要么就是特色产生所形成的多数收益被其他人拿走,真正落于当地农民手中的利益去很少。大学生村官却能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本身承担着一名农业科技信息员的责任,他们精通电脑技术,对网络有着全面的了解,他们可通过网站对当地的特色资源与产业进行系统地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资源,并帮助农民就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寻找合作伙伴,因地制宜将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好,提高特色产业的知识度,使农民通过特色产业得到更多的收益,然后发家致富,使信息均衡化。

2.3改进民生信息服务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多数农民其文化水平还比较低,各方面素质较差,对于农村中有关民生信息了解不多,现有的民生信息服务系统难以有效利用,这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停留于科研方面无法落实到位。大学生村官则能够帮助农民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可以帮助农民学习如何使用农村民生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系统来学习法律政策,引导农民查询信息,加强处理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难题的能力训练。

3充当农业经济推动者

大学生村官有能力自主创业,他们有技术,也有一定的经验与学识,因而可以将技术与经验传播给农民,带领农民共同发展致富,他们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3.1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源,只是这种人力资源并未进行合理开发,他们还无法以“人才”的形象出现,也无法引以重任,自然也就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村官在这方面的优势相当明显,他们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思维活跃、眼见宽,能将已有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利用科技创立一些项目,同时与企业取得联系,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与培训基地,将农民急缺的科技知识传授给他们,引领农民掌握新的科技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调整生产结构,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

3.2自主创业

大学生村官本身就具有较高人科技文化素质,他们有能力,有激情,有思维,有活力,能够为社会提供科技方面的指导;同时,他们可以借助农村这个广阔的平台,借助农产品的特色优势,借助农村中较多有价值但尚未开发或是尚未完全开发出来的资源,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对现有资源进行进一步优化和开发,转现有资源进行最优化利用,转变为最高生产力,转变为最高额利润。例如,就地取材兴办小型企业,发展现代种植、特种养殖、科技资讯、物流运输等,都在他们的创业项目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熊春林,符少辉,李燕凌.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J].科技管理,2012(6):79-82.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篇6

一、新疆自治区农牧民与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一)新疆农牧民的基本情况

1.数量比重大。据新疆统计年鉴公布,截至2008年底,全区总人口213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2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8.3%。

2.增长速度快。新疆农村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从1978年到2008年,农村人口由911万人增加到1029万人,年均增加3.9万人,年均增长0.43%。

3.少数民族众多。新疆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有13个少数民族。2008年底,少数民族达1294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60.75%;南疆部分偏远地区可高达90%以上。

4.农户单元变化不大。2008年,新疆农户为236万户,户均人口为5.44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2人,与1978年户均人口持平。

5.收入分布不平衡。农村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是南疆4地(州),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喀什、克州及和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2009年克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00元;巴州增长最快,达到了23.1%;克拉玛依市农民人均收入位居榜首,为7876元;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是最低地区的3.4倍。

(二)新疆农牧民年龄和知识结构

2010年5月,自治区农广校对全区1261户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1.农牧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全区农民受教育平均年数为7.1年,其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3.55%,初中占42.9%,高中及高中以上占32.27%。教育的区域差别依然明显,北疆地区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南疆最低。

2.农牧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全区务农人员的年龄结构呈现明显的老龄化,25岁以下只占到2.46%,25至50岁的占68.28%,50岁以上占24.26%。

3.农牧民以一业为主、兼营他业的趋势明显。全区从事种植业的有65%,从事养殖业的有32%,从事其他产业的占3%。同时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12%。

4.农牧民科学种养水平明显偏低。调查中,农民对种植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的基本知识技能“知道一些”的分别占28.5%、34.6%和33.2%,“不太知道”和“不知道”的占7.7%、8.3%和9.1%。

(三)新疆农村劳动力及其就业的特点

1.农村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据新疆统计年鉴公布,截至2008年底,新疆乡村从业人员为43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2.27%。其中:北疆8地(州、市)乡村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人口的40%以上;南疆5地(州)乡村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人口64%以上,其中28%从事牧业生产;东疆地区乡村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人口56%以上。

2.农村女劳动力较多。新疆农村劳动力的构成中,妇女已成为真正的“半边天”,在农田里已成为主要劳动力。目前,在农田里的男性劳动力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年,男、女劳动力的比例是1U0.5,到2008年这一比例降为1U0.8。

3.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差异较大。2008年,新疆农村人均耕地面积2.95亩,是全国人均数的2倍多。但地区间分布不平衡,北疆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最高的塔城地区可达18亩以上;南疆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最低的和田地区只有1.68亩,仅有最高地区的1/10。

4.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未变,但行业分布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从事第一产业的传统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同时,乡村工业、乡村建筑业、乡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劳动力、乡村批零商业劳动力比例在不断上升。与南疆地区相比,东疆和北疆地区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比例要大。

5.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转移难度大。据统计,南疆喀什、克州及和田三个贫困地区,闲置100余万农村劳动力。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滞后,就业机会少,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增收十分困难,转移富余劳动力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二、新疆自治区农民教育与培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新疆是一个农业大区,农牧民占绝大多数,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援疆的重要文件,为新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新疆的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1999-2005年,新疆开展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6年,农业部与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截至2009年底,自治区农广校承担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15.4万人,为农村造就了一大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的青年农民骨干,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4年,阳光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农广校系统以“阳光工程”为抓手,开展农民培训。据自治区农广校统计,2004-2009年全区农广校系统共承担9.07万人的培训任务,占培训全区总计划的37.8%以上。

3.实施“绿色证书工程”。1994年以来,新疆在总结试点和借鉴区内外农民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截止到2009年末,全区13个地(州、市)的84个县先后组织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有9.1万农民参加了培训,其中8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科学种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4.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远程教育培训。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治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是全区唯一一所面向农村、面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培训的机构。目前,全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培训网络,拥有1所区校、12所地(州)分校,91所县(市)分校,92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47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全区农广校体系共有专兼职教师和办学人员3000多名,新疆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体系已成为全区农民教育的重要阵地。新疆农广校围绕自治区四大基地六大产业的建设与发展需求,以农民素质教育、技能培训和中专学历教育为主,广泛采取农民科技书屋、农村“大喇叭”开展“三进村”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

新疆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设有种植、养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工程专业,以媒体教学和面授辅导两种形式为主,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教育相结合,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专业技能。截至2009年底,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458万人次,其中有11893人取得了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累计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13万人。媒体教育和培训主要采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录音、录像、VCD光盘等。组织翻译制作声像教材207种,翻译维、哈语教材60种;在37个县(市)分校建立了农业科技音像资料库;在272个村镇建立了农民科技书屋;在62个地、县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农业实用技术节目;在全区建有132个卫星终端接收站;在931个村建立“大喇叭”广播站。

(二)教育培训取得的显著成效

1.初步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新疆自治区独立建制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6所,省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所,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91所,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01个,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970个。共有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人员31799人,初步形成了全区自上而下的以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单位等为骨干,多部门相互配合,科技、培训、推广等环节相互衔接,以县乡为重点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2.建立了一批农民教育培训基地。一是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在全区建立了28个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二是加强全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育才兴农示范校”建设,共建立132个卫星终端接收站,加强了基层农广校教学设备和远程教育设施的建设。三是加强绿色证书教育示范县多媒体教学设施建设,提高了培训质量。四是进一步改善乡镇农民科技培训基地的条件。

3.初步形成了农民教育培训良好的运行机制。一是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运作机制,很好地协调了农业部门和各有关部门的关系,使有关方面形成合力,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很多地(州)、县(市)都把此项工作列入工作议程,作为目标考核任务来完成,明确提出了培训工作的计划、内容和要求,将各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结合。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发给农民职业资格证书。

4.出台了一系列农民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近几年来,在开展系统性、规范性农民岗位资格培训方面,颁布了《新疆绿色证书制度管理办法》,制订了21个绿色证书岗位规范,与区财政厅、区团委共同制定了《新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管理办法》、《新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操作规程》,还制定了《新疆农广校媒体资源使用管理办法》、《新疆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等,各级农业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逐步建立了具有新疆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并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成为政府行为,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疆的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全区的农民教育与培训仍不能满足未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实用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广大农民不断学习科学技术的要求,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农民教育与培训发展的因素。

1.认识不到位。由于社会轻视农业和农民教育与培训的观念仍然存在,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农民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意义,许多地方还没有把农民教育与培训列入议事日程,而把农民教育与培训当作软任务,认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有可无,可抓可不抓。目前,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农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机制不健全。目前,只有天津市、甘肃省正式颁布《农民教育培训条例》,新疆自治区至今还未把这项工作列入计划。由于投入、激励、监督、竞争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地位、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3.经费投入不足。全区农村劳动力有435万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3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82%,农民技能培训任务十分繁重,但农民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一是没有稳定的投入渠道,未列入国家和各级财政预算,使一些地方难以开展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二是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整个系统财政只拨付工资,无事业经费。许多基层农广校经常为农民教育培训缺乏经费而苦恼。

4.体系不完善。全区虽然初步建立了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但体系的运行机制、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培训网络、师资培训、条件建设还不健全,直接影响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的合理利用,难以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整体综合效益。

5.办学条件较差。全区农广校系统的办学条件、校舍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媒体资源开发的条件较差。

三、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积极培养新型农牧民

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到2015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民素质提高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加大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力度,才能满足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全区农牧业现代化目标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优势和特点,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积极培养一代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牧民,适应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产业工人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

(一)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出台支持政策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工作的领导,专门制定全疆农民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方案中,狠抓工作落实。要积极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建设,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培训机构、社会组织和农民的权利义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实际情况,及时出台有关政策,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办学定位、办学经费、办学规模、办学环境和必备的办学条件,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法可依,依法开展。

(二)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农民教育与培训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必须依靠各级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目前由于人员和经费投入不足,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培训缺乏应有的力度。因此,自治区发改委应每年设立一定数额的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财政专项投资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下转41页)(上接14页)主要用于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条件、校舍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媒体资源开发和专兼职教师待遇等经费开支,并给予支持和保证,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重视民族语言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提高农牧民教育培训水平

新疆地域广阔,少数民族众多,农民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民族语言教育培训资源极度缺乏。因此,随着自治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基层少数民族农牧民急需本民族语言、通俗易懂的特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和资料。为了宣传、推广新疆特色农业实用技术成果,增加农牧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急需翻译、制作一大批少数民族语言的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和资料,努力提高全区农牧民特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整体水平和质量。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篇7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职能、规范管理、推动发展、提升形象,进一步整合镇域资源,加强镇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机关管理和工作制度,优化发展环境和服务体系,营造特色鲜明的镇域文化,不断增强以镇党委为龙头的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保障,在实现我县“五年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新征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左右的规范化建设工作,全镇干部精神状态更加振奋,机关管理规范有序,工作运行科学高效,镇村面貌焕然一新,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要遵循全县相对统一的要求,又要紧密联系实际,体现特色,彰显个性,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做到前瞻性、适应性、包容性、和谐性的有机统一。

2、量力而行原则。遵循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各地发展基础、现实条件、民风民俗和经济承受能力,量力而行,节俭办事,既要千方百计提高建设水平,又要切实防止大拆大建、大除大破,保留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脉络。

3、统筹推进原则。要围绕总体目标进行统筹安排,做到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整体化推进。要把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县级卫生乡镇创建等各项资源统筹整合,形成建设合力。

4、务求实效原则。不将规范化建设单一化、表面化,切实防止搞形式主义、短期行为和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全镇各项工作高效协调运转。

四、主要内容

(一)明晰发展思路和举措

理清工作思路,切实找准本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

1、做强镇域经济。按照我县产业发展的形势要求,突出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准本镇经济发展路子,强化措施推进全镇经济发展。一是围绕我镇优质果稻、葡萄、良种猪和优质水产等特色产业,抓龙头、强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济,促进我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围绕我县盐化、玻璃灯饰、机械机电、生猪加工、林产加工“八城”建设的要求,突出本地工业经济的优势,重点加大盐化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强镇步伐。

2、加强社会事业。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事业,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网点布局,调整学校配套建设,组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扎实做好卫生工作,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搞好镇卫生院改造和村卫生所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解决农民就医难问题。认真抓好“民生工程”,着重关注弱势困难群体,落实好农村低保政策,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制度。

3、维护农村稳定。广泛开展平安乡镇创建活动,强化领导责任、组织管理、群防群治、奖惩激励等措施。加强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渡口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管理。完善安全稳定预警信息系统和社会矛盾排查机制,加大工作和纠纷调处力度。

4、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有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因地制宜,慎重规划,科学规划,高标准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二)深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抓好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坚持和完善“党委认真抓党建、书记带头抓党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镇村党组织书记要身体力行,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坚持不懈抓好党的建设。全面推行党建工作目标承诺、考核考评、民间测评等制度,推行基层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制度。

2、加强镇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围绕“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整体功能”目标,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等制度。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干部学习培训机制。完善干部蹲点、挂村工作制度,深入开展行风测评和民主评议活动。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井冈山精神和*精神教育干部,强化干部日常管理,不断推动干部转变作风。

3、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在符合条件的村落社区、村民理事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协会中,及时成立党组织;在符合设立党总支条件的行政村,及时成立党总支。组织开展好城乡基层党组织“四包四联四共建”(即党群部门包弱村、政法部门包乱村、经济部门包穷村、技术部门包专业村;阵地联建、活动联办、困难联克、义工联手;村组共建、村协共建、村企共建、村居共建)活动,探索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和村组共建、村企共建、村协共建、村居共建等有效模式,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

4、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积极做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流动党支部建设,建立健全流入地党组织和流出地党组织定期联系、沟通和协调工作,以开展党员义工活动为载体把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创先争优以及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户等活动统领起来。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加大党员创业帮扶和困难党员扶助力度,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密切与群众的联系。

(三)实行制度化管理

1、完善镇机关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岗位目标责任、机关运行管理、干部监督激励、联系服务群众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配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并将管理制度汇编成册,对照执行。要结合实际,及时制订和完善相关制度,修正不适应的工作流程和制度条款,体现当地特色和时代特色,使制度简洁、实用,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完善规范化布置。要按照全县制度上墙统一规划的要求,重点抓好机关大厅、党政会议室、接待室和便民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布置。机关大厅主要张贴镇工作人员情况表、工作去向牌、行政区划等。会议室主要张挂党旗、党徽、党政班子成员分工、党委会议事规则、党政班子联席会制度、基层党建目标责任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接待室布置重点介绍本地概况、特色产业、风土人情、人文历史、重点工作计划安排以及历年获得的荣誉奖牌等,展示近年来特色工作及成效。便民服务中心要有牌子,张贴工作人员去向牌、工作职责和主要业务的办理程序、收费项目、标准及依据、服务承诺等,办公桌上设置岗位职务牌,接受群众监督,方便群众办事。

(四)推行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

1、丰富公开形式。出台和完善《镇党(政)务公开实施办法》,编制党(政)务村务公开目录,定期将群众关心的政策、决策、办事结果等,通过网站、党(政)务公开栏、手机短信、编发简报墙报、会议、通报等各种形式公开,开通民声通道,开展问计于民活动,聘请党(政)务公开监督员,推行重大党(政)务听证制、质询制、票决制、问责制和党代表列席党内会议制度,扩大党员群众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提高党委、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2、规范公开内容。凡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党务、政务、村务,都应向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公开。党务公开的主要内容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决策内容和程序、干部选拔任用、发展党员、党费收缴、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履诺情况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等。镇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为:镇政府及其内部机构的工作规范、办事程序、服务标准、职责权限、奖惩措施,以及项目资金、计划生育、救济款物、土地审批、政府拟办实事等以及镇机关站所、镇直单位工作职责、业务办理程序、收费标准及依据、服务承诺等。村务公开主要包括村级财务公开、村级事务公开和村级政务公开。村级财务公开包括财务疏支、集体资产和资源处置、收益分配等情况;集资款、土地补偿费、救济扶贫款和上级部门拨款等各项收入;生产性建设、公益利事业、村组干部工资及资金等支出;村集体债权债务等。村民事务公开包括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和补贴标准、村集体投资的项目和村办企业的承包方案、村公益福利事业建设、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村土地承包经营方案及土地流转情况、村干部年度工作目标、工作安排和民主评议情况等。村级政务公开包括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土地征用补偿、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招工征兵、优抚五保、农村低保、国家扶贫开发项目、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以及各级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等。

3、逐步推行重大党(政)务民主票决制度。扩大党内民主,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逐步推行重大党务、政务由镇党委会或党政班子联席会民主票决决定,村重大党务、村务由党员或村民代表民主票决决定。

(五)建立和完善为民服务体系

1、健全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镇便民服务中心及村组民事代办点建设,确保群众“琐事不出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要将便民服务活动、“有事请找我,我为你服务”活动和“访民情”、“大接访”等活动结合起来,选定一批便民服务人员,开展群众琐事干部代办活动,明确规定职责,实行限时办结制,把方便让给群众。

2、拓展服务内容。镇将涉及群众利益的民政、土地、计生、农技服务、劳动保障等审批、服务、收费事项全部纳入便民服务中心,按照项目性质和特点,整合工作职能,划分工作窗口,为群众提供服务。同时,要从单一的咨询办证服务转向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为群众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供销信息服务和劳务信息服务,提供新技术推广和指导服务等。要扩大内涵,拓展外延,统一受理来信来访、矛盾纠纷;统一协调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使便民服务中心成为农村各类矛盾纠纷、、求助的受理中心、调处中心和维稳中心。

3、改进服务方式。建立镇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承诺”制度,把群众反映强烈、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主要内容。要认真开展“有事请找我,我为你服务”为民服务活动,充分发挥镇机关干部、站所干部、村干部在便民为民服务活动中的骨干作用。张挂“有事请找我,我为你服务”为民服务牌和印发便民服务卡,将镇各涉农站所的服务职能、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及包片领导、驻村干部的电话号码等内容印发给群众,方便群众办事。实行首问责任制。大力推行“点题”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实现政府与群众的直线交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六)美化镇容村貌

以创建县级卫生乡镇为目标,以抓好“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大镇村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

1、建设整洁大方的镇机关。进一步搞好机关楼院的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作,做到窗明墙净、卫生整洁,建设园林式办公场所。同时,要加快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抓好村部的美化、绿化、净化工作,展示良好的面貌。

2、打造整洁有序的圩镇街道。按照城镇化的目标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经营、高水平管理”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以规划为龙头,加快圩镇环境建设步伐,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升圩镇建设品位。注重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完善,不断扩大圩镇供水、供电、文化娱乐、环卫和通讯等设施的覆盖面,逐步延伸到村。大力整治圩镇及沿线村危旧房屋,打造公路沿线景观带,在圩镇中心建设文化广场。全镇圩镇街道主干道要做到四化:美化(街道两旁人行道铺设彩色地板砖)、绿化(有一定绿地,栽种行道树)、亮化(安装照明路灯)、硬化(主要街道铺设水泥路面)。规范圩场经营管理,保障圩日交通畅通。要抓好镇村垃圾处理工作,全镇圩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要达到80%,垃圾处理工作要达到“六个一”,即制定一套实施方案,配置一辆清运车(三轮车),安置一批垃圾箱(池),建设一处垃圾填埋场,固定一批保洁人员,确保有一个整洁、优美的乡村环境面貌,并逐步在各村实行垃圾清运和无害化处理。

3、树立风景秀美的乡村形象。结合新农村建设,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科学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指导性目录,在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的同时,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精心打造一批秀美山村、文体古村和生态名村。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七)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1、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建立健全镇、村(居)干部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习、互动论坛、轮流讲学等形式,大力组织和推动党员干部学理论、学知识、学技能、学基层、学先进,并使之规范化、常态化,培养镇、村(居)干部良好的学习习惯。精选一些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制作成思想道德、廉政文化等警示宣传牌,浓厚机关文化氛围。

2、丰富机关文化活动。逐步完善镇篮球场、羽毛球场、阅览中心、娱乐中心等文化设施,丰富镇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机关文体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增强镇机关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干部职工在镇住得下来、安得下心、干得成事。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农民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健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传表彰创建工作的先进典型,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

4、加强文化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年底镇综合文化大楼交付使用。深入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健全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抓好农民业余剧团、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农村广播站、农村祠堂文化、农村文化中心户等建设工作,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农村文化艺术人才,充分挖掘农村民间传统文化。建好文化宣传阵地,依托镇机关楼院、村级组织场所等设施,开辟工作宣传橱窗和宣传专栏,分门别类地加大对本镇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思路、举措和成果的宣传。按照县统筹安排的要求,规范宣传内容。有条件的可建立网络平台,或制作宣传彩页,推介工作亮点,充分展示本镇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几点要求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篇8

一、目标任务

按照"服务农村经济,构建和谐金融"的主题要求,继续加大对我县农业的信贷投入,全年农业贷款增幅不低于15%;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新增农业贷款达到全部新增贷款的50%以上。

通过培养农村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联络员和设立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站,建立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网络。提升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水平,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农村保费收入增幅不低于15%,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率达到50%,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承保率达到95%。

二、活动内容

结合我县实际,县"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分四个专题进行,分别为:

(一)金融保险政策送农村

1、介绍金融保险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货币信贷相关政策及存贷款相关政策等。

2、为公众提供外汇管理政策和操作咨询,介绍结汇、购汇、外汇现钞、外汇账户、自费出国留学购汇等个人外汇政策。

3、介绍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和农村住房保险政策。

(二)金融保险产品送农村

1、组织金融保险机构提供信贷支农产品、存款(理财)产品、财产保险产品和人身保险产品,体现各金融保险机构的产品特色。

2、深化和完善下山脱贫信贷扶持政策,创新信贷支农的方式,推行农户住房按揭贷款,实现小额信用贷款的扩面增量,进一步简化农户贷款手续。

3、组织金融保险机构向农村拓展金融保险业务活动,加大金融保险支农力度。

4、与县有关部门联合,编制重点扶持农村优势企业、重点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确定信贷重点扶持名单。

5、举行银企、银农洽谈、签约活动。

(三)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

1、加强农村地区结算服务。大力推进银行卡在商品交易市场、农村集镇的应用;提高农村地区atm机、poS机布放数量;继续做好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宣传推广工作,支持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尽快提供农民工银行卡发卡服务。组织商业银行、信用社、邮储机构为农村群众办理银行卡。

2、培育农村重点中小企业。结合小企业专项资金试点工作,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扩大农村小企业支持范围。

3、加强对农业六大支柱产业的信贷支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

4、确保支农现金供应。根据现金投放时间性、区域性、季节性集征,合理摆布现金库存和券别结构,满足农村集市贸易、农副产品收购等现金需求。

5、建立农村反假货币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加强我县反假货币工作,建立由县府办牵头,人行、工商、公安、各金融机构等部门参加的县反假货币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在全县选择安文、新渥、冷水、大盘、方前、尖山、玉山、尚湖等8个乡镇建立反假货币工作站,在128个村庄配备农村反假货币联络员。

6、加强助学贷款工作。坚持和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全额贴息政策,建立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7、开展支农信贷授信活动。做好农户资信等级评定工作,改进小额农贷"自报公议"运作方式,扩大小额农贷的授信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村专业合作社信贷业务的综合授信。

8、优化业务流程,简化业务手续,利用网上银行延伸农村金融服务,方便农民、农村中小企业办理业务。

9、依托中心镇,辐射周边乡村,建设保险营销服务网络,探索县域保险发展模式,为基层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保险服务。

(四)金融保险知识送农村

介绍国债、人民币反假、利率、结算工具、征信、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反洗钱、民间金融和科学理财、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知识。

三、活动形式

1、发送宣传资料。2、开展集中上街或下乡咨询。3、组织农村金融保险知识巡展。4、开展金融保险支农调研活动。5、搭建银企、银农签约平台。6、举办金融保险知识培训讲座。7、组织媒体宣传。8、编制包含农村优势企业在内的优势企业名录。9、培育重点农村中小企业。10、开展富有特色的专题活动。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月中下旬)

县农办、人民银行县支行、县相关保险公司共同协商,制定《县"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实施意见》,并提请县府办批转印发各相关单位,明确活动内容和要求。

(二)组织实施阶段(月底至月)

1、宣传发动。印发《县"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实施意见》;通过约见采访、舆论宣传等形式,引导媒体持续关注、宣传本次活动,扩大社会影响;通过金融保险机构基层营业网点开展"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宣传;编印"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系列专刊,推出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措施,扩大活动社会影响面。

2、组织制作金融保险知识展板(根据上级要求统一内容、格式,分别制作),用于当地广场咨询和乡镇巡回展览。

3、组织金融保险机构在全县范围主要街道、中心乡镇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展览金融保险知识展板,发送统一编印的宣传小册子,接受基层群众咨询。

4、组织启动以农村乡镇重要集镇为单位的农村金融保险知识巡展。此项活动安排在至月份,地点在安文、尖山、新渥、大盘等地。

5、县人民银行专门配备人员和设备,建立假币鉴别中心,提高反假科技含量,为处理真假币争议和查处制贩假币案件提供服务。

6、与有关部门联合,编制包含农村企业的优势企业、重点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确定信贷重点扶持名单。

7、组织金融保险机构开展调研,上门走访农业企业、农户等,了解农村金融保险服务需求;开展金融保险知识培训相关讲座活动。

8、开展专题特色活动。结合我县实际,继续开展深化金融服务活动、非现金结算工具推广年等特色活动,以拓展和丰富"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的内涵。

(三)总结、评比阶段(月份)

全面总结"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人行县支行会同县农办和省保监会指定的保险公司开展先进集体和个人初选,报上级金融保险主管部门和省市农办审定。

五、职责要求

人民银行县支行要负责牵头制定县"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实施意见;负责"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过程中的日常协调与联系;负责起草相关的材料,编发活动相关信息;负责提供巡回展板的相关素材,负责举办相关的培训讲座;会同县农办、市相关保险公司初选我县"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

县农办要会同组织开展全县统一的"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联合邀请县领导参加相关重大活动;协调、引导媒体积极进行采访报道;会同初选全县"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先进集体和个人。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篇9

各位领导、团干部:

大家好!感谢团区委提供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下面我就结合xxxx年xxx满族文化宣传活动的开展,如何做好共青团的工作,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发展集市经济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是我乡今年总体发展思路,作为乡团委我们将围绕这个思路,以团区委提出的“建设新农村,青春新贡献”为主题来统领全年活动,主要是从“文明、志愿、学习、创业”四个方面,来建设和打造六支独具特色带有“青”字号的满族文化队伍,让“青春”在我乡新农村建设中闪光。

一、打造一支青年文艺表演队,活跃满乡文化活动

由乡团委牵头,从政府机关、中小学和现有的满族文艺表演队中选拔xx名团员青年,组成一个崭新的满族文艺挖掘、传承、表演队。我们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来打造这支队伍,首先,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编排一台集满族起源、地方历史、满族歌舞、满族服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艺节目。同时,选派队伍中的优秀团员青年到大中专艺校进修,来提高演员表演水平和节目档次,争取利用一年时间,使我们这支青年文艺表演队成为北京地区一支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宣传表演队伍,能够走得出去,演得像样。我们将从今年x月份开始,以新成立的青春文艺表演队为主,巡回各村演出,把满族传统文化艺术作品送到村头、田间地头,引导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满族文化弘扬传承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还将部分优秀青年表演队队员选派到各村传授满族特色文艺节目,提高农村演员的表演水平,促进我乡满族文化活动整体水平的开展。

二、开办青年满文满语研学班,营造满族语言氛围

从中小学和各村选拔xx名团员青年组成满文满语研学班,外聘具有民俗文化专业教师来为研学班系统传授满族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我们将按照边学边教的原则,先在中小学开设满族历史、满文满语教育课程,使我乡中小学生了解满族历史,懂一点满文满语。号召青少年“争当满语志愿宣传小使者”,动员家长、亲朋好友学满语、说满语。另外镇团委还为各行政村统一购置教学光盘,由研学班学员向各村农民传授满族满语知识。同时,在全乡团员青年中间开展“学习百句满语”活动,年终评出x个学习满文满语先进团组织,xx名先进个人,用典型带动的方式,鼓励团员青年争当学习满文满语的带头人,挖掘保护民族遗产的生力军。通过研学班的教授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力争通过x年的时间,使当地xx%的农民都能用满语进行日常交流和对话。版权所有

三、成立青年文化产业发展宣讲队,拓展满族文化传播

在全乡范围内选拔xx名优秀团员青年和xx名包村干部共同组成“文化产业发展宣讲队”。主要负责满族起源、地方历史的挖掘和整理,开展“进一村、走百户”大型思想宣传活动。要求宣讲队成员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访xxx户农民,与群众面对面讲授满族历史,弘扬满族文化,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的目的、意义,帮助群众答疑解惑,为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筹建文化产业建设调研团,深挖满族文化内涵

乡团委协同镇有关部门,聘请清华大学城市与发展空间研究所专家和中小学部分教师共同组成“文化产业建设调研团”,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进驻列入建设计划的x个行政村。针对各村经济、人口、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确定不同的文化产业建设思路。比如,把二道河村重点发展以踩高跷为主的文化产业,八道河村以满族歌舞表演为主,使满族文化新农村建设各具特色,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个特色。

五、组建青年农业科技志愿服务队,促进农村增收致富

从华都公司、北京市御食园食品有限公司、西洋参公司等龙头企业和本乡林业站、科技站和种养殖服务中心聘请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青年农业技术志愿服务队”。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块,帮助农民发展优势产业、传统种养殖业。根据长哨营乡产业发展特点,计划分成种植业、养殖业、民俗旅游业等x个小组,通过举办小型讲座,与团员青年和群众座谈,现场操作等培训形式,传授农业实用科技知识,引导干部群众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品牌产业。比如:进一步做大做强七道河村西洋参品牌、老西沟瓜果长廊、项栅子杂粮生产和满族特色小吃深加工等。

六、成立共青团工作指导团,烘托团的工作氛围

由乡团委牵头,选拔大沟、老西沟、二道河等村xx余名经验丰富、实绩明显的优秀团干部组成“共青团工作指导团”。全年计划举办x次报告会、进村座谈指导等形式,就农村团组织建设、团员青年教育培训、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内容巡回各村,进行现身说法、现场解疑,传经验、教办法,全面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为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当好党的助手。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篇10

打牢思想根基,不惧地动山摇

“火不添柴不旺,车不加油不跑。”定期组织党员集中学习,是火炬村党支部多年坚持的必修课。每逢中央和上级召开重要会议、印发重要文件,特别是每篇讲话下发后,村党支部都第一时间组织党员进行学习讨论,着重学习关于“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为党员“添柴”“加油”。同时,还发动群众,特别是村民代表、户主、青年也参与到党员学习中,带动大家一起了解党的方针、学习党的政策。经常性的学习讨论,让党员思想更坚定,群众心气更齐整,党支部战斗力更强大。

早上,打开手机、点开微信,火炬村第三党小组组长杨芳仔细浏览群里推送的学习内容,还时不时拿笔记录下来。这已成她每日的必修课。“现在大家都习惯看手机。通过‘微信党支部’,空闲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学习了。”杨芳认为,集中学习会不能完全满足党员的需要。年初,村党支部建立了“微信党课”,积极推送学习资料,开展趣味竞答、“微讨论”等活动,党员们共享学习心得体会。“这个方法好,很多群众也加入进来啦!”杨芳深有感触。

无论是在线下参加党支部、党小组学习会,还是在线上通过“微信党支部”自学,村文书陈勇对村党支部的学习安排都很认同,感悟很深,他认为,“村党支部发了学习资料,定期召开讨论会,每个人都要发言。作为农村党员,我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认识更清晰了。”

“农村党员要学懂用好党规党纪,特别是总书记讲话精神,才能心里明、身子正、脚步稳,老百姓才信我们。”年过六旬的村党支部书记赵正本,仍然保持着年轻时的学习劲头。村党支部始终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抓党员教育管理。一方面,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同时,勤跑上级部门收集学习资料,印制给每名党员。建立党员微信群开办“微党课”,利用田间地头和碎片时间抓教育。对年老、生病等行动不便的党员,党小组就把学习会搬到他们家里开。对外出务工党员,就把学习资料邮寄上门。要求党员在会上谈心得说体会,督促自觉学习,确保人人都有收获。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共产党员示范行动”,创建“党员示范户”“党员示范岗”,组织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活动,让党员亮明身份,时刻牢记第一身份。灾后重建三年来,村上灾后重建项目廉洁有序推进,没有一名党员、干部出问题。“村里的党员都是好样的!”群众赞不绝口。

“把好事办好”成为行动指南

在指导灾后重建时做出重要指示:“深入推进各项工作,把好事办好。”进入2016年,火炬村农房和基础设施重建全面完成。但重建完成后下一步怎么办?怎样才能把重建这件大事真正办成好事……一连串问题摆在村党支部和全村群众面前。

“学好用好的讲话精神,是火炬村获得灾后新生的法宝。”赵正本清醒地看到,欠发达的山区受灾村要发展,首先要让群众树立信心。村党支部请来县里的理论教员,开办“中国梦”论述讲座,组织学习讨论。同时,将“中国梦”小读本发放给群众,定期更新宣传专栏。

建好管好新村,关键要改变群众各自为政、贪大求洋的旧观念。村党支部多次召开碰头会并组织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反复琢磨提出的“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深刻内涵,“总书记讲,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我们不能按城里的样子依葫芦画瓢建新村,要保持农村特有的味道。”村支部召集党员会、户主会、群众代表会传达学习,通过自上而下统一思想、自下而上集思广益,确定了“姜城花果园、山水农家田、诗书汉瓦檐、幸福火炬传”的发展定位。

在风貌塑造、环境整治、田园美化等工作中,村党支部提出党员“七要做,七不做”纪律,做到公道公平、严守纪律、带头示范。有的党员主动让出土地建道路,有的自觉拆除影响整体风貌的板棚,有的投工投劳不计报酬,带领群众埋头苦干,往日乱石遍布的坡地种上了经济作物,重建的生态旅游环线让火炬村成了县城的“后花园”。“现在村里各方面都走在了全县前头,村上组织学讲话精神起了大作用。要是没有总书记指出的新路子,没有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真金白银’的支援,现在村里的环境哪会这么‘巴适’?”村民寇路群心存感激地说道。

做勇闯灾后重建新路子的“领头雁”

一大早,艳阳高照。村民骆志云到地里查看生姜长势,一株株生姜苗已经长到近半米高。支书赵正本带着党员服务队,顶着烈日来到地里指导:“现在天气热,水分蒸发量大,得勤浇水。浇水后还要趁着土壤半干半湿松松土,生姜才长得好。”生姜现在成为火炬村的致富支柱产业,在骆志云看来,这都是村里党员示范带动做得好。

地震后,深入芦山灾区视察,充分肯定了当地生态环境,并要求发挥优势,走绿色发展之路。此前,由于农户商品意识不强,种植方式粗放,导致优良的自然禀赋无法产生较高的收益。“我们以前种的是‘懒庄稼’,烧荒开田,农药、化肥随意用,商家一检测就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顽症,村党支部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开办种植户学习班,利用种植时节节点邀请农产品经销商、种植能手现身说法,很快扭转了旧思想。“总书记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我觉得对于农户来说,就是种出更好的果实、满足更大的需求、卖出更高的价钱。”与骆志云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村里的猕猴桃种植户们,一提起村里推行的绿色无公害种植模式,大家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