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最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十篇最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十篇

最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6:34

最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制度建设;预算控制;收支管理

社区财务管理是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实践证明,规范、科学的社区财务管理是有效实现社区战略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从目前的社区财务管理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社区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预算控制不完善、新农村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经营性资产管理不完善、公共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社区战略管理目标(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各个社区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科学高效编制财务预算并有效执行,加强集体经营性资产的使用管理,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才能逐步实现社区财务管理目标。本文针对社区财务管理展开讨论,分析了如何加强社区财务管理并提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有效对策。

一、社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业务事项无制度管束

由于社区是基层政府下设服务机构,是基层宣传执行各类政策、服务广大民众的机构,所以社区大多执行街道办或镇级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上级的管理制度虽然能从面上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指导,但是有些社区特有的事项未能制度化、程序化,这就造成特有事项管理的责权不分、管理失控,不利于社区管理目标的实现。例如,街道财务管理制度中没有对外合作管理方面的管理制度,社区也没有根据形势发展制定相应的制度,使对外合作业务处于无制度可依的失控状态。

2.内部控制未能全覆盖,不相容岗位未分设,集体决策不能有效执行

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加上大部分社区财务专业人员紧张,领导也没有实施内部控制的责任感,使内部控制环境缺失,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无法有效执行,重大事项经集体决策的原则也不能有效执行,内部监督执行不健全。例如,有的社区内部机构甚至是会计出纳一个人担任,仓库验收发货由一个人担任;有的社区执行领导一支笔制度;有的社区内部管理部门不定期进行盘点和分析。

3.财务预算控制不完善,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功能未能发挥

社区财务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和科学,可执行性差,预算执行不严肃,存在超预算开支或无预算开支后补办审批的现象。例如,有的社区在指定财务预算开支中占比较大的物业管理费用预算时项目不细化、不科学,到实际执行工作中发现不少较详细的项目没有预算或预算不足,为保证社区物业管理正常运转,只好先开支后补手续,这种情况也造成有些不该开支的费用最终开支并一起后补手续。这些问题都导致了预算失控,无刚性约束力,起不到规范财务管理、实现社区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

4.新农村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

新农村工程建设投招标手续不规范,建设资金使用审批手续不齐,建设质量管理和交工验收手续不齐。例如,由于新农村建设配套工程以中小型项目为主,这些中小型项目的建设管理引不起社区领导层的重视,加之制度的不完善,有的中小型新农村工程建设招标手续缺失,合同签订不规范,有的社区甚至分拆签订配套工程建设合同以逃避投招标手续。对未通过招投标的配套工程建设资金支付也不能按照上级要求规定审核支付。管理的不规范影响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后续管理及维护。

5.经营管理业务收支管理不规范

社区涉及经营管理的业务收支管理不规范,存在收支台帐不健全、不能全面控制与经营收入相关的业务流与资金流,大宗采购及费用支出缺少集体决策程序等问题。例如,有的社区无收支台帐,仅根据业务员提供的部分资料及数据确认收入,有的社区大额采购无集体决策意见且无材料验收入库手续的物资,仅凭采购发票直接做支出处理。这些做法背离了社区管理目标,也是产生集体资产流失风险的主要原因。

6.经营性资产管理不规范

经营性资产(房产、商贸市场等)管理不规范,存在对外招租未公开招投标、合同签订不科学、租金收取不及时、后续管理不规范、物业管理维护不规范等现象。例如,有的社区不经过公开招投标直接指定对外租赁;有的社区合同签订免租期没有科学依据;有的社区出租后续管理跟不上,外欠租金较多不能及时收回;有的社区物业管理中大量代收代缴客户的水电费现金收入无台帐记录。这些漏洞容易引发舞弊风险。

7.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

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存在未按规定专款专用、社区占用专项资金现象。例如,有的社区未按照申请项目要求使用专项资金,开支审批不齐或者未专款专用。这些问题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削弱了专项资金的扶持作用。

二、实现社区财务管理目标应采取的对策

社区应确立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并围绕财务管理目标实施全面的财务管理活动。笔者认为社区财务管理目标应是:优化社区各项资源以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及集体利益最大化。围绕这一财务管理目标,社区应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

1.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财务制度包括预算管理、人员管理、收支管理、结报制度以及民主监督管理制度,确立社区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体系和流程,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社区财务管理制度。有了好的制度还需要严格执行,社区应严格监督执行相关的制度规范,执行中碰到特有的问题应及时反映,共同研讨完善社区财务管理工作。街道对口业务管理部门也应从不同角度定期不定期地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可以开展社区对外合作管理执行制度情况的专项调查。

2.改善内部控制执行环境,坚定落实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

一是在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同社区领导的沟通,改善内部控制有效的执行环境,使他们认识到内部控制是管理制度执行和实现社区财务管理目标的强有力保障,在处理社区重大事项上能执行集体决策。二是应对社区业务处理的分工与程序进行明确规定,不相容岗位应分离,保证权责清晰。在财务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采用内部培训的办法让有管理能力的人员兼职管理岗位。三是明晰资产记录和保管的分工并对财产清查的盘点制度进行明确地规定,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3.科学编制预算

社区应合理、科学地编制并申报日常预算,街道办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预算规定并结合各社区实际严格、科学审定社区预算,社区严格按照审定的预算开支各项经费及成本收支,街道财务管理部门应会同审计部门加大对社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审批的合规性、支出的真实性及总体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审核,监督中发现问题的应及时调研,如对物业管理费进行调研,制定出细化科学的可实施方案作为下一年度调整预算的依据。街道财务管理部门与考核部门应就预算执行情况设置相应的奖罚措施,确保预算执行有效、无浪费,杜绝无预算开支和超预算开支的违规财务事项,确保预算资金实实在在用于服务民生的必要开支。

4.加强对新农村工程建设管理力度

在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有效执行下,街道办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应以新农村专项建设资金为纽带,将新农村建设工程管理工作全面纳入管理范围,对需要招投标的项目一定要监督实施招投标手续后再按照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办理新农村建设资金拨付手续,不需要招投标的小型工程项目(包括维护工程)应由社区报街道建设管理部门审批后实施,且以批件作为办理项目资金收支预算的依据。社区应认真学习街道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法规制度,严格执行标准以上工程申报招投标手续和标准以下工程报批备案手续,并以此为依据实施包括工程施工和采购合同等的日常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后续管理维护工作顺利实施。

5.强化经营性收支管理,健全收支台帐

在财务管理制度及内控有效的基础上,社区应在经营性收入方面强化销售政策及合同管理,健全收支台帐,确保经营性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完整性;社区应加强收入相关的票据管理,确保收入相关的资金保质保量流入;社区应加强预售款和应收款管理,防范坏账风险的发生。社区应加强经营性支出合同管理、税务管理,大宗采购及费用支出应通过集体决策程序;大宗材料类支出要有完善的验收及发出手续,涉及与经营有关的税收应及时计提缴纳;社区财务应加大经营性支出的会计监督,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对发现的支出与收入不匹配现象应及时分析原因,有问题的应及时报告领导。街道财务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社区经营性收支进行监督管理,把好经营性收入完整关,严控不合规支出的发生。

6.建立健全经营性资产管理台帐,规范经营性资产管理

社区应查清房产状况,明晰产权关系,以实际控制管理为基准建立完善的经营性资产管理台帐,全面反映经营性资产的真实状况。社区实际控制管理的经营性资产对外招租应按规定公开招投标并根据招投标结果以统一的合同文本签订出租合同,出租合同主要条款应公平公正,不得有损害集体利益的违规条款。社区应按照合同约定跟进经营性资产的后续管理,社区应及时向承租方收取租金并按照合同约定对经营性资产实施维护和物业管理,对于代收代缴客户的水电费收入应建立完整的台帐记录备查,相关的维护支出应根据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结合客户的租赁合同约定执行。经营用房的合同签订、收费开票、记账核算实行相互牵制、分岗制约。

7.强化专项资金使用监管,发挥专项资金的扶持功能,确保专项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

在社区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有效执行的基础上,下拨社区的专项资金应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项使用”的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应严格执行审批表所列内容及相关拨付文件要求,不得擅自扩项、缩项使用,不得拆解、挪用或社区其他用途占用,特殊情况需变更用途的,应请示批准后方可实施。开支使用专项资金应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凭证。街道财政部门应加强专项资金的定期、不定期检查,全程参与项目的验收和采购交接,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审计部门应实施项目验收审计和专项资金收支审计。街道和社区双管齐下、齐抓共管,切实规范专项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三、结语

社区财务管理要紧紧围绕社区财务管理目标,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预算控制,规范新农村工程建设管理、经营性收支管理和经营性资产管理等关系社区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关键领域,不折不扣地按照政策使用好专项资金。在规范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下实现社区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及集体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在政策法规和上级的支持下发挥专项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作为基层服务平台面向大众的服务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范国华.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1(28).

[2]谢芸.浅谈企业财务预算管理[J].科技资讯,2011(22).

[3]宜春邮政局.规范财务收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n].江西邮政报,2008(01).

最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篇2

 

关于会计述职报告1

 

XXX街道XXX社区共有居民4433人,社区居干8名,其中会计、出纳各一人(均为兼职),基本满足社区财务工作的需要。近年来,XXX社区在XXX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科学指导下,不断加强社区财务的监管力度,强化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落实,初步构建起了制度完备、管理民主、透明公开、监督有力的社区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在社区财务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具体是这样做的:

 

一、建立健全社区财务管理制度。

 

为使社区财务管理适应新形势要求,社区严格执行《会计法》,依法管理财务,规范和完善了社区财务管理制度。一是实行会计、出纳分开,各负其职,互相监督。二是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社区的各项资金支出,实行主任一支笔审理;每笔开支原则上必须有财税统一发票,所有单据必须有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及事由,实行签字制,杜绝使用印鉴章。

 

三是居委会的各种收入,应按规定入账,不得多头开户,任何人不准挪用、贪污,开支前应集体研究决定,非生产性开支数额在300元以内的主任签批,300元以上的居委会与包居干部协商后报办事处批推。

 

四是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制度。对招待费严格控制标准,实行限额管理;对外出培训、考察费按有关文件据实报销,超出部分自理;对社区工作人员加班、值班等补助严格按XXX街道办相关规定执行等。现金支出必须按国家规定的范围开支,不得自行扩大范围和自定标准。

 

五是实行专款专用制度。有收费项目的必须办理物价局收费许可证,实行专款专用,如卫生费的收取和使用,不得私设小钱柜。

 

六是实行财务支出的报批制度。社区所有的财务支出一律需上报办事处财政所,经财务所领导盖章后方可从社区帐户中划出。

 

二、加强社区财务工作的监管力度。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国家政权的落脚点,是强化防腐关口前移、抓好源头防腐的着力点,是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推进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的广阔天地。社区虽然不是腐败现象的高发领域和重点单位,但是损公肥私、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腐败现象却带有普遍性,且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对此社区

 

一是加强资金的重点监管力度。对社区的各项资金特别是特需经费、医疗救助款、低保金均必须由办事处审批后才能发出,并由监督小组签字后,将人员姓名和金额在社区公示栏予以公示十日以上,各单位和个人的帮扶资金也必须予以上墙公示,红十字会的救助款则要公示3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资金摆在明处,落在实处。

 

二是加强领导对财务的监管力度。社区在发放社区干部补贴和加班、值班等补助时,除了主任签字外,还必须经街道办的包居干部签字同意才能生效。此措施杜绝了暗箱操作,保证了社区资金不致被滥用。另社区必须按时报送财务、统计报表,接受办事处财政科和有关部门的财务审计。

 

三是加强对收费资金的监管力度。社区卫生费的收取是先在办事处领取卫生票,收费后全部上缴办事处,然后在需要时从办事处经审核后拨出,且只能专款专用。

 

三、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

 

社区财务管理的原则是坚持为发展集体经济服务,在社区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提高群众参与社区各项事务管理和监督的水平,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此XXX社区实行了财务公开、点题公开等民主管理、接受民主监督的措施。

 

一是坚持财务公开,实行阳光财务。社区在辖区内显著位臵设立了公开栏,坚持社区财务收支情况定期公开的财务公开制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公开内容包括居委会集体经济总收入、产值、利税完成情况,集体债权债务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居委会各种收费的数额及用项;特需经费、医疗救助款、帮扶资金、低保金总数额和发放情况;居委会两委班子干部补贴情况。

 

二是接受居民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民主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分别由3至5名思想政治素质好,政策法律意识强,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群众信任、熟悉社区情况、敢于反映情况,且具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员或居民代表组成。每月按时审查居委会上月收支情况和有关帐目,监督财务人员每季度公布帐目,接受群众监督、监督小组每季度审核所有居务公开内容,并在居务公开内容上签字,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性,监督小组每年向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报告居务监督工作。

 

三是坚持点题公开制度,接受群众质询监督。社区每年召开两次居支两委全体成员及居民代表参加的点题公开大会。在会上,社区会计对一年来的社区财务收支向大家进行公布,社区居支两委干部须接受群众、代表的现场提

 

问,对组长、代表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现场解答。居民代表通过点题公开了解社区的资产管理和财务收支情况,社区在接受群众监督的同时,也让群众明白放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社区的稳定。

 

四是建立居委会议事会议制度,实行财务的民主管理。每月社区的重大事项如社区经济、事业发展规划、创建工作、年度计划、重大投资项目、收益分配方案、资金筹措合用、重大事务、资金开支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都要召开会议,会议由主任或书记主持,汇报当月完成工作情况,部署下月的工作,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都按本制度认真落实。

 

五是建立重大事项、重大款项的居民代表大会制度。社区在遇到关乎社区群众重大利益和重大款项的问题时,还会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听取居民意见,由居民投票自行决定。如XXX社区设立停车场是否应收费以及如何收取的问题,就是由社区经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后投票做出的决定。

 

完善社区财务管理,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已成为强化社区服务,增强基层社区公信力的重点,同时也是受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社区管理工作之一。XXX社区将坚持透明公开的原则,秉承实事求是的一贯作风,虚心接受各方的民主监督,努力提高社区财务管理水平,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

 

关于会计述职报告2

 

转眼间又将跨过一个年度。从4月底接手骨科医院财务会计以来,迄今为止任职已有7个多月的时间,回首过去的7个多月,内心感慨万千。在此期间我所负责的的财务工作得到了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和各科室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借此机会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计工作职责是对全院财务资金活动进行核算管理和监督。会计工作是一项“婆婆妈妈”的工作,事情繁杂,又不像其它临床科室能够用数字和成果来说话。但我自任职以来,热爱本职工作,立足自身岗位,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恪尽职守,忠实履行自已的工作职责。现将七个多月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爱岗敬业,扎实搞好医院财务核算及管理工作,不怕困难,热情服务,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着医院业务量不断攀升,会计核算和工作量也随之不断加大,接手以来我加班加点认真对1-4月份的账务进行了认真处理并及时做完。迅速熟悉自已的工作任务,学习医院管理方案,并按要求对一季度浮动工资进行核算按时发放。我每月21号开始对结帐出院病人逐个分项目分科室录入汇总完成后打印出来交由各科护士长、药房、医疗股长每人一份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方记入住院收入。每月5号之前要把上个月的账务处理完毕,打印出记账凭证、财务报表后装订成册然后归档保管。

 

5号之前向主管局上报上月财务收支月报表,向院领导提交上月业务收入报表及收入汇总对比表。同时对新增的固定资产进行录入,保持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中的固定资产和财务账上一致,年终要及时向县国资局上报固定资产年报。每季度要统计各科室收入和个人收入,根据医院管理方案真实准确、实事求是地进行各科室人员浮动工资的核算,形成草案后交由院领导审批后按时兑现全院人员浮动工资。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加强对票据的管理,对收款室、护理部、出纳等领购发票严格实行缴销管理。对学生交来的学费按票及时录入电脑备查,学生领证时逐个核清学生学费。对每一个查询学费的学生我都热情接待,始终以敬业、热情、耐心的态度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时刻把自已的岗位作为医院一个服务的窗口。

 

财务部的工作象年轮,一个月工作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个月工作的重新开始。虽然繁杂、琐碎,也没有太多新奇,但是作为医院正常运转的命脉,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岗位的价值,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本着客观、严谨、细致的原则,我养成了严谨细致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办理每一笔会计事务时做到实事求是、细心审核、加强监督,对要求我签字审核的支出进行认真审核,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准确、完整,切实发挥了财务核算和监督的作用。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业务知识和管理经验上与自已的本职工作要求还存有一定的差距。

 

2、开展工作的思路还不够宽广,缺乏创新精神。

 

3、日常工作中有些做的不够细致、深化,管理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以后如何将工作做细做深,加强财务监督管理职能,应是我今后工作中的重点。

 

三、明年的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财务基础及核算工作,同时加强财务科与各科室之间的沟通联系工作,积极参与到医院的经营活动中去,做到事前了解、事后分析,加强财务数据预测和分析工作,发现问题及差异时及时与各科室沟通并查明原因予以纠正。

 

2、创新思路,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查疏堵漏,把工作做深做细,加强财务收支监管力度,确保医院收入不外流,医院资金能够合理有效的运转使用,使医院效益最大化。

 

3、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认真探索,总结方法,增强业务知识,掌握业务技能,提高自身业务管理水平,力求为领导管理决策提供切实可靠的财务依据,能够真正发挥财务人员应有的作用。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将会坚持做到身体力行,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去,立足自身岗位,履行自身工作职责,为医院的发展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20xx年xx月xx日

 

关于会计述职报告3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首先,我非常感谢公司的决策层能为我们青年员工提供这次锻炼自我、展示才能、提高素质、升华内涵的机会。同时,也再次向三年来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和帮助我成长的主管领导、同事们道一声真诚的谢谢,谢谢大家在事业和生活上对我的无私关爱!今天,我想占用大家几分钟的宝贵时间,对受聘以来负责的各项工作进行简要的小结和回顾,并向在座的各位领导进行具体的陈述和汇报。

 

xx年8月,我从石家庄邮政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后,被吉林省网通实业公司计划财务部招聘,主要负责公司机关的财务核算工作。xx年,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我开始函授学习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通信专业课程。xx年5月,我被调配到吉林省万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财务部任主办会计岗位,负责机关报账、编制月报、企业报税等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我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更加具体明确了,肩头的担子更重了,也逐步适应了公司内部机构机制改革创新的步伐。今年,我还有幸参与了公司的中期财务决算和吉林省通信公司的资产清查工作,真真正正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工作业绩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赞同。

 

回顾既紧张而又充实的三年聘期,感觉到这是我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收获最大的三年。我由一名初出茅庐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一下子担负起主办会计岗位的重要职责,肩头的担子是沉重的,压力是极大的。有压力才有动力,紧张而又充实的工作氛围给予我积极向上的动力更大,任何一项业务核算对于我来说都是崭新的一页。每当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象生疏的统计指标、会计核算中的疑问,我都虚心向身边的同事请教,直到弄懂弄通为止,真正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取别人之长,补已之短。

 

在我担任万维公司主办会计期间,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财务核算工作日益重视,我对公司各项财务数据的报送质量不断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以往单一的报送统计月报、年报、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表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各项专业调查工作,认真进行各个专业和各项业务间的数据比较分析,一旦发现个别指标偏离幅度过大,就及时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共同查找原因,及时纠正多报、露报现象的发生,保证量收匹配和统计数据与业务部门实际发生情况一致,避免数出多门。另外,我每月还测算各项收支计划的完成进度并及时向部门领导汇报,使领导及时掌握了业务开展完成情况,确保了公司收支计划的圆满完成。作为一名财务会计,我深知财务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角落,对于企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作为一名财务人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原始凭证的审核、记帐凭证的填列、会计帐簿的登记,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财务会计一丝不苟的对待。最终生成准确无误的财务会计报表,为相关领导、部门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作出经济决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信息。当然,一名财务会计只是实事求是,一丝不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企业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相当强的工作,一名财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要善于借助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才能搞好企业财务核算工作,为企业提供快捷可靠的财务信息,这也是一名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只有不断的强化进取和竞争的意识,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才能促进学习和事业的进步,才能实现工作和生活中的美好理想。

 

最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篇3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区县和各部门的支持下,各级财政税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财税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团结进取,奋力拼搏,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财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强势带动下,三个层面统筹联动协调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建立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增长机制。全市财政收入由20**年的375.8亿元增加到20**年的1204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6.2%;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7.5%提高到23.8%,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支出由300.1亿元增加到839.3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2.8%;财政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社会福利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支出由211.2亿元增加到644.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70.4%提高到76.8%。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综合反映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丰硕成果;财政支出规模相应扩大,财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二)调整完善财税管理体制和财税政策,建立促进发展的市场化机制。主动适应新形势新阶段发展要求,促进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财税政策。一是,调整完善市与区县和区县之间的分配关系。将金融保险信托企业缴纳的营业税等市级固定收入改为市与区县分享收入,将与之相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由市级固定收入改为区县固定收入,进一步调整完善市与区县之间的分配关系。改革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等企业的税收征管体制,推行税收属地征管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区县之间的分配关系。二是,推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制定和实施支持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发展,支持**机场增加航线航班,支持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集中集聚,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和作大作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进一步清理取消收费项目等一系列财税政策。三是,推行有利于高端化高新化高质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增强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和辐射服务能力。

(三)调整完善财税管理体制和财税政策,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积极探索公共财政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一是,调整完善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制度。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按照资源分配均等化、公共设施均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完善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制度,帮助财政困难区县发展经济,承担政府公共财政开支,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职能。二是,大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证科技、教育和农业法定支出增长,支持卫生、文化和体育等

各项事业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就业促进等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优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坚持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规范机关公务员津贴补贴,建立教育和政法等公用经费保障制度,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和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罚缴分离和票款分离等新制度,加强国有资产、政府债务、财政资金和公共资金管理,改革和完善财政、税收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公共财政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

(四)加强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建设现代财税管理模式。加强收入源泉控管,规范支出过程控制,严格财政收支监督,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一是,坚持依法治税,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加强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重点税源监控和收入源头控制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工作规范,落实管理责任,努力实现应收尽收。二是,坚持依法理财,深化支出制度改革,加强支出预算管理和支出过程控制,采取积极平衡、动态平衡办法,用好用活财政资金,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体系。三是,坚持依法监督,把加强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与规范财政管理、深化财政改革结合起来,加大全程控制和过程审核监督,突出合法性、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建立实时监控、综合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全方位财政监督长效机制。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20**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和市**代会精神的重要一年。财税部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九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全面做好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一)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明确前进方向和更高标准。总书记在元旦前来津考察工作,要求**努力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滨海新区要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改革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财税部门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职工要充分理解讲话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充分认识自身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的要求,树立更高的工作目标,不断强化管理和服务职能,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在努力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方面,要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

(二)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高丽书记在市委九届三次全会上深刻地指出,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上,并多次强调,凡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凡是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凡是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加快发展的,都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走出一条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和符合中央定位要求的区域发展新路子,为全国改革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高丽书记近期对做好财政工作先后五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当家理财用好资金,着力建立健全财政增收节支机制,为财政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高丽书记和市委的要求部署,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引领新发展,用科学发展的思路开创新局面,坚持科学发展,懂得科学发展,善于科学发展,实现好字优先和又好又快发展。要把做好财税工作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市场与行政手段,深化改革和大胆创新,着力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税工作。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更好发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是党中央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一些新的政策制度措施,为加快推进两个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坚持把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与更好发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促进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把好字优先和又好又快发展与促进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增强高端化高新化高质化发展优势。三是坚持把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与建立促进发展的市场化机制紧密结合起来,主动适应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环境,不断提高依法治理和科学发展能力。

(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税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实行积极就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深化分配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促进低收入职工和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建立职工福利待遇动态调整机制,规范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方法,加快实施三类困难企业妥善安置职工和依法退出市场工作,发展适应生产方式和生产力要求的分配关系。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完善抚恤救济标准动态增长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家庭救助制度,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和社会救助制度,建立覆盖全社会四类从业人员(城镇职工、农籍职工、农民工以及台港澳人员和外国人)的五项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两类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两项社会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财政资金和公共资金管理,加大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公共服务、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环保节能降耗减排等公共领域的投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最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原特区社区财务管理

近年来,深圳特区外的农村城市化改革深入推进,城市建设规划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当地群众为了适应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转变,将原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股份制公司,形成社区内有股份公司,居民小组也有股份公司的局面。2010年深圳特区内外一体化方案获得批准,然而原特区外的社区发展仍与原特区内有很大的差距,这包括经济方面、股份公司经营方面、管理方面的差距。

一、原特区外社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账务管理依据不一致

在社区换届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社区工作站与社区内、居民小组内的股份公司所执行的会计制度不一致,社区工作站主要执行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股份公司主要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而社区工作站未单独设帐,政府的行政资金主要由股份公司管理并记账,由于社区工作站与股份公司所执行的会计制度不一样,容易造成财产公私不分。在整治经费专项审计中发现,部分社区整治经费划拨到股份公司账户后,并未对账目进行独立的转账管理,这样一方面会造成股份公司挪用专项经费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专项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股份公司又必须要反向贴钱。

(二)社区现金管理不规范

原特区外社区普遍存在现金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导致社区资产负债情况无法如实反映社区的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不严格执行现金管理以及结算制度,超额储备现金以及用白条抵库问题严重,也无人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

(2)部分股份公司在银行开存折存放款项,提取现金手续较为简单,使得现金提取随意性大。同时部分社区只有出纳会接触到现金以及现金账,而到了月末报账员以及会计人员不与出纳进行对账,。

(3)社区的债权、债务长期挂账,没有设置专门工作部门或者岗位对社区的坏账、呆账进行及时处理。

(4)固定资产核算以及管理的程序不科学、不规范,容易造成社区资产的流失,且资产流失后不知该向谁追究责任。

(三)社区票据管理较为混乱

社区的财会人员一般都不会对银行单据进行完整管理,也不会主动向银行索取进账单之类的单据。票据管理较为混乱,社区自制的原始凭证数量较多,普遍存在白条入账现象,同时对于外来的原始凭证的审核不严格。从目前情况来看,除少数社区使用的是财政收款收据外,多数都是由街道社会事务科统一购买的自制收据,按规定这种票据是不允许使用的,这些票据的使用会导致乱收费以及国家税收的流失。税务部门已经觉察到社区存在漏税问题,也曾向街道办事处反映过,但目前尚无结果,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四)社区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社区内的财务人员一般都是由本村民担任,人员任命在某方面体现不出民主性,主要是大姓、大家族占优,因而社区财会管理存在一定的垄断性。很多社区的会计人员都是无证上岗的,不具备专业的财会管理专业知识及会计核算等专业技能,而且对国家的财经方面的法律制度缺乏了解,知识片面地服从部门领导的意见,不按财务规章办事,这样往往会造成社区钱、财、物等多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和谐社区的建设以及发展。

二、加强原特区外社区财务管理对策

(一)统一社区账务管理依据

建立统一的账务管理依据是搞好财务管理的前提。为使社区财务管理以及监督有章可循,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颁布的《农村合作经济财务制度》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这两个制度对现金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财会人员管理以及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基于此,要在两个制度的基础上,从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完善的社区级财务管理制度,如在坚持街道办事处统一记账的前提下,将政府资金收支与股份公司资金收支分离记账。此外,社区级财务必须坚持收支两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以收抵支、差额入账、坐支现金等现象。

(二)加强社区现金管理

首先,要取消社区内股份公司的银行账户,社区的所有资产统一由街道财政托管,社区资金的使用权以及所有权均属于社区的居委会,全部用于社区建设。其次,要建立健全社区财务小组,负责社区资金的支配、使用以及管理。日常的社区财务支出,需要经过财务小组审定,再由居委会主任审批。再次,成立社区财务监督小组,监督小组的成员要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或者社区居民会议选举产生。财务监督小组要对社区的现金使用进行严格监督,定期向大会报告工作。此外,建立社区财务支出审批制度,严格财务审批权限,保证社区资金来得清楚,用得合理,花得明白。最后,社区要建立完善的对账程序,坚持月末现金盘点及对账工作,编制详细的银行余额调节表。建立专门的办事部门,对社区的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管理,降低坏账、呆账的发生风险。

(三)加强社区票据管理

社区所使用的财政收款收据以及街道社会事务科统一购买的自制收据都不是规范的票据,这些票据的使用会导致乱收费现象以及税收流失。社区应统一购买税务发票,防范因票据使用不规范带来的违法风险。同时,财会人员对社区的每一比账目支出、收入、转账等都索取原始凭证,并将凭证进行统一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可以以凭证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

(四)提高社区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

社区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同时也是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基于此,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极为重要。选拔、任用符合要求的财会人员后,一般不随意变动,以此稳定财会人员队伍。要严格制定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健全财会岗位责任制。同时,要明确社区财会人员的权利、义务。因工作的需要需要对财会人员进行岗位调换的,需完成经过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街道办事处核准,并报区审计局、财政局备案的手续。为提高社区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加强对财会人员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考核。

三、结束语

原特区外社区由于经历新、旧体制的改革,社区内群众面临着从农民身份向社区居民身份的转变,在城市化适应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社区内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财务管理模式都还处于摸索阶段,为了加强社区的财务管理,使社区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需要对社区的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完善,统一社区账目管理依据,使社区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加强社区的现金管理,坚持月末现金盘点及对账工作;同时还要加强社区的票据管理,加强原始票据的统一管理;最后,需要提高社区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其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戌蓉,梁春玲,张兰.“居财街管”打造社区财务管理新模式[J].中国财政,2009,(23)

[2]吴广慧.浅议社区财务管理[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9,(03)

[3]袁凤林.论社区财务的规范化管理[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8)

最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篇5

1.加强收入形势预测分析。精细测算今年财政收入总盘子,认真谋划年初公共财政收入良好开局。紧盯财政经济走势、宏观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变化,认真研究建筑业、房地产业、生活服务业等“营改增”对财政收入实际影响。加大财政收入预测分析,围绕产业税收、六大经济、重点企业开展深层次分析预测,详细了解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税收增减变化原因,重点加大楼宇、市场、重点区块税收监控分析,及时掌握企业纳税动态,力促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平稳增长。

2.加强重点财源培育建设。强化“底线思维”,积极发现和培育财政收入新增长点,不断提升财政增收潜力。充分发挥财税优惠政策和财政资金作用,主动服务全区招商引税,动态掌握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入驻进展,紧盯华融租赁等重点项目落地,积极服务宁波航运广场、甬台商贸区等特色楼宇区块建设,积极跟进邮储银行宁波分行、台湾兆丰银行等总部企业落户,努力拓宽财源建设渠道,增加今年区级可用财力。关注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进展,不断挖掘环球航运广场、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南区等重大功能平台以及环球航运广场、东部新城门户区、宁波中心等城市综合体的纳税贡献潜力,着力培植壮大“可持续型”优质财源。

3.加强收入征管考核力度。进一步强化财政、国税、地税部门配合,落实收入征管责任,定期交流税收变化,科学研判财税形势。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突出加大财政票据和罚没物品管理力度,做到“既抱西瓜又捡芝麻”,努力增加财政收入。落实新一轮区街财政体制,继续做好街道楼宇企业归属认定,努力营造“楼宇经济促增收”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大收入组织考核,合理分解落实收入组织任务,按月财政收入“排行榜”并及时督查,充分利用收入考核倒逼机制,凝聚提升全区上下齐心合力抓收入的强大合力。

4.夯实政策扶持基础基石。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政策,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紧密结合新时期企业转型升级实际和区情财力,进一步调整《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实施细则》,重点完善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方面配套政策,大力扶持以平台经济、站点经济、月光经济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业态加快发展。

5.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清理规范力度。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全区经济扶持政策清理规范工作,严格按照“政策分类处理、区别对待、保持经济增长稳定预期”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国家统一制定的各类优惠政策,有序清理规范一批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兑现相关政策扶持资金,切实把握好节奏、控制好节点,确保政策清理规范与加大政策扶持实现“无缝衔接”。

6.提高政策扶持资金绩效。坚持扶大、扶优、扶强,进一步突出政策扶持重点,加快落实政策扶持资金,及早启动年度经济发展突出贡献企业评定,尽快完成工业、金融、服务业、外经贸、文化产业、服务外包等扶持政策审核兑现。充分发挥好政策扶持“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加大东部新城相关扶持政策跟踪力度,动态分析东部新城扶持政策实施效果,及时发现解决政策扶持中的实际难题,力促东部新城加快聚拢人气、尽快集聚商气。

7.打通创新驱动和重点项目资金保障“最后一公里”。继续加大产业转型创新扶持,落实好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梯队,支持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落实好人才专项资金,全力支持“__英才300”计划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不断优化全区人才服务和政策环境。拓宽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渠道,通过盘活可用财政资金、科学包装重点融资项目等途径,全力支持东部新城核心区基础设施和城中村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稳妥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难题”。

8.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和实事工程建设。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大局,坚守保障改善民生“底线”,继续加大“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市区重点项目资金投入,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要求,分步有序落实南北河等10条河道疏浚、无违建创建以及南余、桑家等拆迁项目扫尾建设资金,确保项目加快建设。继续加大政府实事工程投入,坚持从群众需求入手,进一步完善实事工程投入保障机制,推动政府实事工程向教育、卫生、就业等民生领域倾斜,着力解决一批居民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

9.不断强化民生和社会事业保障。继续加大社保、教育、卫生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财政支出,集中力量保障重点民生项目,让居民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加大社会救助资金、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投入,强化居民就业创业扶持,支持保障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千方百计解决困难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支持深化教育、卫生领域综合改革,保障争创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区,足额落实教育法定经费、项目经费和学前教育投入,支持建成新七

中校区,改扩建曙光中学等4所学校和智慧教育实施,确保教育经常性经费适度稳定增长。支持深化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等领域综合改革,保障市眼科医院、东部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加大突发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控和社区公共卫生投入,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10.支持核心城区建设提升生活品质。紧扣现代化核心城区建设步伐,稳妥加大城市管理维护投入,支持东部新城打造成为全市城市建设“管理样板”,重点加大街巷整治、内河整治、节能减排、绿化建设以及节能减排投入,不断改善居民居住、出行和生活环境。支持提升__文化“软实力”,着力加大文明城市创建、文化基础设施、海商主题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和基层文化团队建设投入,培育打造社区文化艺术节、阿拉宁波摄影节等文化品牌,进一步增强“生活在__、文化看__”的文化自豪感和精神凝聚力。

11.着力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保障。保障“平安__”建设和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全力支持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努力维护全区社会稳定。强化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投入,切实保障好网络安全防控、专项排查整治、五大和谐细胞工程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安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支持社会安全专项整治,统筹落实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经费,推动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和安全整治,着力支持构建“大平安”工作格局。

12.学习贯彻新法规新精神。新常态下实现财政增收、推动财政管理改革将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深入学习贯彻新预算法精神和国务院“两个决定”精神,通过主动学、研究学和调研学等多样化的途径,真正搞清楚、弄明白新预算法的精神实质和两个决定的最新要求,真正学通、学透法律和文件精神。

13.全力保持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立足当前财政收支严峻矛盾,进一步强化节俭意识和过紧日子思想,结合区级实际可用财力,从严从紧编制20__年度部门预算,严控财政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厘清与财政收支挂钩项目,重视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处理。督促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切实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力求全年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14.全力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深入贯彻落实新预算法精神,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总目标,重点调整区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等制度与新预算法不适应、不一致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区级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完善财政“两库系统”建设,结合系统调试运行实际情况,加快调整相应操作模块,切实提高部门预算信息化水平。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持续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单位全覆盖和财政实拨资金全覆盖。健全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完善动态监控基础信息和规则设置,重点加大预算单位大额餐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款项支付监控,切实弥补动态监控体系的监督漏洞。进一步加快单位公务卡制度改革进程,鼓励开设单位公务卡专户,切实完善公务卡管理体系。

15.积极打造“公开透明”财政。深化三公经费管理,完善“三公”经费月报制度,严格执行“三公”经费公务卡强制结算,坚决把去年新出台的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因公出国境费等制度落实执行到底,切实降低“三公”经费支出规模。稳妥打造“公开透明预算”,按照统一部署,组织实施20__年区级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公开,集中精力稳妥推进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公开,进一步提高预算信息公开“透明度”。

16.全力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修订完善《__区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建立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内控管理机制。继续开展财政专户集中清理整顿,逐步撤并未经核准的财政专户,分类清理区级财政以及部门结余结转资金,及时清理往来款项结余,有效防止资金沉淀,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财政资金收付管理,依托“金财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重点加大资金异常支付审核和银行管理,进一步完善资金支付对账制度,切实消除财政资金收付安全隐患。

17.全力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推动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监管,继续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专项资金检查力度,依托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系统,有序扩大项目资金绩效评价范围,稳妥增加纳入专项资金管理系统的部门数量和资金数量。进一步完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建立评价结果信息公开机制,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完善政策和安排预算的主要依据。

18.继续加强财政监督力度。深化巩固专项治理成果,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继续加大“小金库”专项整治力度,探索构建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重点从银行账户开设、票据管理、非税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财务核算等方面入手,严肃财经纪律,强化源头治理。组织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针对性地实施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监督,按照最少不低于30%要求强化财政内部监督。坚持依法、规范监督,严格按照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要求,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工作流程机制。探索构建重大典型案例公告制度,适时把握公告时机,加大通报和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督的透明度和影响力。

19.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有序推进存量债务甄别清理,积极争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逐步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推进过渡期内融资授信进展,加强债务资金使用管理,逐步构建起包括例会制度、报表报送在内的重大项目资金使用监管机制。

20.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调整完善房产出租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重点规范街道、学校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探索推进资产整合重组,加强国有资产“家底排摸”,继续加强部门、街道下属企业、经济实体资产清理规范。加强企业国资财务监督,重点关注大额资金支付、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财务核算,探索推行国企财务预算制度,切实防范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风险。

21.稳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推行电子竞价系统,试行采购招标文件电子备案制度,制定出台《__区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政府采购预算,扩大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不断提高购买资金绩效。

22.全力优化会计行业管理服务。深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贯彻实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会计法规准则,启动实施新一轮会计从业资格换证工作。加大会计记帐监管,依托会计

账管理系统,动态监控从业人员信息和执业动态。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适时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落实会计人才“考级”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会计人员考取专业技术等级。大力推荐输送、培养使用会计领军人才和会计骨干人才,不断提高我区会计人员整体能力素质。继续实施会计窗口“omS”服务,深化巩固群众满意服务窗口创建成果,不断提高会计窗口服务水平。23.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紧扣“三转”要求,严格落实好局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局纪检组的监督责任和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规矩,组织干部深入学习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财经纪律。深化惩防体系建设,加大重点岗位廉政风险点排查,针对性落实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切实把我局打造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安全岛”。

24.抓好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突出抓好区纪委确定的牵头治本工作,进一步明确纳入“项目化管理”重点项目,依托区纪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系统,定期督促跟进工作完成情况。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落实干部效能问题管理规定,下大力气整治不良的工作作风。坚持提前介入、谈话引导,定期开展廉政谈话和提醒教育,切实将干部身上的作风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继续丰富党风廉政建设活动载体,组织“一把手”讲廉政党课,积极参加“八分钟廉政课堂”等活动,多方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和警示教育,着力凝聚廉洁向上的工作氛围。

25.扎实推动机关党建各项工作。加大机关党建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和学习型党员培育,有序审慎发展党员,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组织生活,进一步增强机关党建工作的凝聚力。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内涵,重点谋划部署与奉化杨家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指导做好会计行业党支部党建工作,重点指导会计行业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督促抓好教育实践活动问题整改,进一步激发行业党员创业创新的工作激情。

最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篇6

黄伟京: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时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彭清华书记要求要全方位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到各项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最需要的地方。陈武主席要求财政部门认真研究三大问题,即如何集中财力办大事、如何完善财政资金审批程序、如何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要切实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在刀刃上,集中力强工业、抓交通、上教育、兴旅游,对一些重点民生领域要加大投入。

财为政之本,财兴则政兴,财政工作事关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财政工作首先要谋求自身发展新跨越,主动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战略,进一步完善“五个财政”的政策体系和具体措施,努力实现广西财政发展的“广西速度”。

《新理财》:“五个财政”实施两年以来,您认为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如何去解决这些难题?

黄伟京:广西“五个财政”实施两年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财政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成绩,2012年全区财政收入突破18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遇到一些难题。

一是我区财政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但是广西作为发展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仍存在着总量小、财政收入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二是财政调控职能不断增强,但是财政承担的各方面保障任务越来越重,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也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财政支出的需求更加广泛和多元,需求的新变化对财政形成了新的压力,从过去“保工资、保运转”到现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面临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保障压力。

三是财政支出的规模不断壮大,但是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效益仍有待提高,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观念还不够深入,财政支出进度慢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并存,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集中财力办大事方面力度不够,财政管理方式仍存在着“重争取、轻管理”和“重使用、轻绩效”的情况等。

针对这些问题,今后我们将深入推进打造“五个财政”,做好强基、管理、改革三篇大文章,进一步激发出财政工作对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能量”。

《新理财》:从一个理念的提出,到开花、结果,需要一个过程,可能会很短,也可能会很漫长,从整个部署来看,下一步“五个财政”如何推进?

黄伟京:今后,我们深入推进打造“五个财政”,将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夯实财政发展基础。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大的财力是支撑。必须坚持把做大财政蛋糕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可持续的财政增收机制,全力以赴促进财政稳定增收,确保财政收入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强调遵循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质量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收入“量”的扩张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财税贡献率,全面增强税收对财政收入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优化财政管理办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西要办的事情还很多,财政支出面临着巨大压力,必须把加强管理摆在重要的位置。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加快把绩效融入到财政资金管理的全过程,依法依规加强财政资金审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充分发挥财政调控和筹资功能,创新和丰富财政支持发展的政策手段,下定决心、集中力量强工业、抓交通、上教育、兴旅游,打造经济和财税增长的“升级版”,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对一些重点民生领域要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好教育、“三农”、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投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全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进一步释放财政改革红利。持之以恒地深化各项财政管理改革,继续完善自治区对市县财政管理体制。

《新理财》:从我们采访的情况来看,各市县对“五个财政”理念很认同,也很支持,但是在面对具体操作上,还有很多疑惑,省厅如何给出进一步指导,形成“五个财政”的推进合力?

黄伟京:为加快形成“五个财政”的推进合力,今后我们将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对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财政工作的新要求,要求厅内各处室、各市县财政部门自觉从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中审视和把握财政工作,进一步完善打造“五个财政”的政策体系和具体措施,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到各项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最需要的地方,集中力强工业、抓交通、上教育、兴旅游,对一些重点民生领域要加大投入,实现财政工作与服务全局的“无缝对接”。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平台,组织编写一些有分量的学习资料,开展一系列有声势、有特色、有深度的宣传报道,使全区各级财政部门“知道做什么、明白怎么做、懂得怎么做好”。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厅内各处室的职能作用,加强工作指导,强化工作督察,自治区市县三级抓,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上下齐动,左右联动,内外互动,形成工作的强大合力。四是务求工作实效。扎实干事,踏实做事,干中求效,做中求效,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新理财》:当前改革呼声已经取得了共识,财政改革作为所有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您认为,最需要改革的地方在哪里?财政人又将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黄伟京:改革是我国最大的红利,也是财政事业健康发展的最大动力。今后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财政改革。

继续完善财政体制。以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为目标,继续完善自治区对市县的财政体制机制,特别是按照受益范围和成本效率原则,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事权,争取在关系民生的重大领域支出责任划分上取得进展,并相应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的经费分担机制。深化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强化激励约束,切实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加快财政管理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非税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信息公开等管理改革,并切实加强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以及绩效评价等环节的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实效性和透明性。

最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篇7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同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会议决定,批准《关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07年中央预算。

(新华社北京讯,3月17日《人民日报》)

关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财政部

各位代表:

受国务院委托,现将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有关决定、决议,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也比较好。

全国财政收入39343.62亿元(不含债务收入,下同),比2005年增加7694.33亿元,增长24.3%,比预算超收3920.2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收入超收2542.47亿元,地方财政本级收入超收1377.77亿元。按规定解决出口退税历史陈欠613亿元后(账务上以退库处理),全国财政收入为38730.62亿元,比2005年增加7081.33亿元,增长22.4%,比预算超收3307.24亿元,完成预算的109.3%。全国财政支出40213.16亿元,比2005年增加6282.88亿元,增长18.5%,完成预算的104.8%。

分中央与地方来看:中央财政总收入21232.31亿元(已扣除解决出口退税历史陈欠613亿元),比2005年增加3971.82亿元,增长23%,比预算超收1960.27亿元,完成预算的110.2%。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0449.77亿元,比2005年增加3901.24亿元,增长23.6%,比预算超收1929.47亿元,完成预算的110.4%;地方上解收入782.54亿元,比2005年增加70.58亿元,增长9.9%,比预算超收30.8亿元,完成预算的104.1%。中央财政总支出23482.26亿元,比2005年增加3222.27亿元,增长15.9%,完成预算的105.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9991.56亿元,比2005年增加1215.59亿元,增长13.9%,完成预算的104.9%;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13490.7亿元,比2005年增加2006.68亿元,增长17.5%,完成预算的106.3%。新建立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00亿元。中央财政赤字2749.95亿元,比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950亿元减少200.05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为1.3%。2006年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控制在35381.68亿元的限额以内。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1706.87亿元,支出1706.87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31771.55亿元,比2005年增加5186.77亿元,增长19.5%,完成预算的107.3%。其中,地方本级收入18280.85亿元,比2005年增加3180.09亿元,增长21.1%,完成预算的108.2%。地方财政总支出31004.14亿元,比2005年增加5137.87亿元,增长19.9%,完成预算的104.7%。其中,地方本级支出30221.6亿元,比2005年增加5067.29亿元,增长20.1%,完成预算的104.8%;上解中央支出782.54亿元,比2005年增加70.58亿元,增长9.9%,完成预算的104.1%。地方财政收支相抵,结余或结转767.41亿元。上述预算执行数字在决算编制汇总后,还会有些小的变化。

2006年中央预算执行主要情况是:

(一)依法加强收入征管,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各级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依法加强收入征管,积极实施科学管理,全面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减免税,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都保持了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形势好主要是经济形势好的反映,也表明财政收入机制渐趋完善,财政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需要说明的是,除经济形势好、效益提高这一关键因素外,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也存在一次性、政策性和超常规因素。主要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利润增加,所得税大幅增收;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集中入库;受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长较快、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扬等影响,相关行业税收超常规增长。剔除这些因素,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情况是基本相适应的。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根据《预算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及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有关决议的要求,中央财政超收收入2573亿元(未扣除解决出口退税历史陈欠),除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体制规定,增加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231亿元、增加教育支出16亿元外,主要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解决历史欠账和削减财政赤字,以增强财政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是:增加社会保障支出241亿元;增加石油特别收益金专项支出372亿元,用于对农渔林等行业因油价上涨增支的补助,以及能源开发、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支出;增加预算内经常性投资10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专项支出135亿元,用于公路建设、购置储备油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增加“三奖一补”资金、对农牧民补助、缉私经费补助、口岸专项转移支付35亿元;增加出口退税指标613亿元,用于解决剩余出口退税历史陈欠;减少中央财政赤字200亿元;预留2007年调整工资及相关支出130亿元。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保持中央预算的稳定性和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安排500亿元新建立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安排使用纳入预算管理,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2006年中央财政预计超收收入安排使用的情况,国务院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综合运用多种财税手段,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6年,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实施稳健财政政策过程中,进一步调整和丰富了政策手段,并有促有控,增强财政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是积极调整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从2006年4月1日起,对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进行了199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有增有减的调整。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减除标准和内资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由800元/人月提高至1600元/人月。调整了资源税政策。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扩大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和降低退税率的范围,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对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加征出口关税,降低部分资源性产品进口关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等税制改革工作也稳步推进。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对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合理引导消费和间接调节收入分配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相机调整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并优化使用结构。2006年中央政府投资总规模1254亿元(含超收安排100亿元),主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环境生态、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项目,适当开工建设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同时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合理把握预算下达进度,严格投资管理,加强监督,提高了投资使用效益。三是调整规范住房土地收支管理的财税政策。将2005年实施的个人购房转手交易征免营业税期限由2年延长至5年。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城镇廉租住房保障的资金来源。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政策,制定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相关政策,初步遏制了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四是研究实施有利于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财税政策。针对石油价格高企的新形势,积极研究促进发展石油替代能源的措施,制定支持生物能源发展等扶持政策,发展替代能源的财税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同时积极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这些措施与其他调控措施相配合,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三)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2006年财政支持“三农”具有力度大、政策实、措施多、机制新的特点,公共财政的阳光越来越多地照耀到农村。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3397亿元(不包括用石油特别收益金安排的对种粮农民综合直补120亿元),比2005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2%。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同时,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制定出台《烟叶税暂行条例》,这标志着国家与农民的传统分配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有利于农民减负增收和休养生息,有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别安排转移支付782亿元和250亿元。与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民减负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约140元,农场农工负担也进一步减轻。农村税费改革进入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二是加大补贴政策实施力度。中央财政新增120亿元补贴资金,适时对种粮农民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的增支实行综合直补,7.28亿种粮农民直接受益,并根据石油价格调整情况,拨付渔业等行业补贴资金85.9亿元。全国粮食直补资金达到142亿元,比2005年增加10亿元,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区)126.8亿元,均占本省(区)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中央财政安排良种补贴41.5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6亿元,其中,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比2005年增长100%。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拨付补贴资金59亿元。全面推广“一卡(折)通”,将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的银行卡或存折中,并启动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加强补贴管理。符合我国国情、综合补贴与专项补贴相结合、管理比较规范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保障和促进了粮食安全生产。三是顺利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西部地区率先进行改革,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启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部地区每个省选择一个县于秋季学期开始试点,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也主动实施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别安排资金150亿元和211亿元,并对部分专项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直达学校,平均每学年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这一改革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说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此基础上,大力支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并在全国十个省份启动“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为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四是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据统计,全国50.7%的县(市、区)进行了改革试点,参合农民4.1亿人,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由10元提高到20元,省级财政也相应提高补助标准。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42.7亿元。从制度和机制上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五是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长远发展。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等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扶持产业化经营等,预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9.1亿公斤;中央财政研究确定从2006年起,用4年时间核减农业综合开发债务44.86亿元,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安排扶贫资金137亿元,重点支持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启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等。六是积极支持建立多元化的支农投入机制。在全国162个县开展整合支农资金试点,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积极探索建立“民办公助”等机制,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大力支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2006年,中央财政拨付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保值贴补利息资金29.31亿元,并将试点地区的所得税减免政策延长3年,帮助农村信用社逐步化解历史包袱,增强发展后劲,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力军的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加快了城乡协调发展步伐。

(四)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切实体现公共财政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本质特征,财政支出重点向社会事业倾斜,突出加强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06年全国财政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4337.65亿元,增长17.3%,完成预算的109.1%。其中,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2010.02亿元,增长22.9%(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2007年全国预算(草案)》,以下简称预算草案,第52页)。在东北三省试点的基础上,增加8个省份开展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推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合理衔接。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困难地区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实施办法,支持国有困难企业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积极配合研究解决企业干部和军队退役人员的安置问题。特别是面对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形势,中央财政安排并及时拨付各种抗灾救灾资金112亿元,地方财政也积极安排和拨付抗灾救灾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抗灾救灾。二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2006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4752.7亿元,增长19.6%,完成预算的103.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536亿元,增长39.4%(详见预算草案第51页)。在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支持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继续支持实施“985工程”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等为主要资助手段的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三是支持卫生事业发展。2006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311.58亿元,增长26.5%,完成预算的110.7%。其中,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38亿元,增长65.4%(详见预算草案第53页)。重点加大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支持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基层卫生机构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四是支持科技创新。2006年,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全国财政科技支出1260.38亿元,增长26.2%,完成预算的110.2%。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774亿元,增长29.2%(详见预算草案第50页)。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增加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加大了对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出台激励性的财务制度,制定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财税政策措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五是支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2006年,全国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834.53亿元,增长18.6%,完成预算的108.5%。其中,中央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123亿元,增长23.9%。主要用于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等工程。六是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完善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后续政策调整等,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支持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全年安排退耕还林400万亩、退牧还草1.5亿亩。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从2006年起8个省份已全面推开改革试点。这些措施进一步表明我国社会事业正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五)着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真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特别是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基层财政困难。一是加大“三奖一补”政策实施力度。2006年奖补资金规模达到235亿元,比2005年增加85亿元,并完善奖补机制。巩固和扩大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成果,全国财政困难县的总数已经由2005年初的791个大幅度减少到目前的200个左右,并将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推动了省以下财政管理方式创新,全国28个省份推行乡财县管改革,18个省份推行省直管县改革,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保障。进一步调动了产粮大县生产粮食的积极性,维护了粮食安全。提高了县乡政府的行政能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二是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达到1527亿元,比2005年增加407亿元。三是完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办法。2006年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达到155.63亿元,并将非民族自治区、州的民族自治县纳入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范围。完善了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等困难地区转移支付办法。四是支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政法补助专款59.3亿元,帮助地方基层政法部门进一步改善执法办案条件。安排监狱体制改革经费9.25亿元,推动监狱体制改革。特别是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从2006年开始,用两年时间支持解决全国98086个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的问题,中央财政2006年已安排4.9亿元。此外,首次实现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统一,大力支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这些措施提高了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六)大力支持各项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及支持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又取得新的重要进展。一是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进展顺利。实施了公务员、军人、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驻港澳地区内派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相应调整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企业离休人员和援外出国人员工资生活待遇,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优抚对象和城市低保对象等的待遇水平和生活补助标准,并对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退休人员,部分退休早、基本养老金水平相对偏低的人员予以倾斜,这是历史上提高幅度以及中央财政补助规模最大的一次。同时,全面清理整顿了公务员津贴补贴,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监督制约机制。二是大力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250亿元,支持93户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妥善安置职工41万人。核定经费补助基数48.1亿元,初步完成第二批74户中央管理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任务。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也顺利起步。同时,出台一系列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外贸改革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三是积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摸清了金融类国有资产底数和分布情况。制定了国有股权益上缴政策、国有股减持政策和所得税政策,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顺利改制上市。四是稳步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这是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收支分类统计体系最为重大的一次调整,也是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又一次深刻创新。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充分体现了国际通行做法与国内实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更加清晰完整地反映政府收支全貌和职能活动情况,对进一步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强化预算管理与监督,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是不断深化其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结余资金管理加强,绩效考评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定员定额试点不断完善,项目预算实现滚动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扩大到所有中央部门及所属61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实施改革的预算资金达到4600多亿元。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本级,270多个地(市),1000多个县(区),超过16万个基层预算单位也实施了此项改革。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进展加快,改革范围不断扩大。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达到3500亿元,在节能、环保等方面较好发挥了扶持和导向作用。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央国库现金管理稳妥开展,国债余额管理顺利实施,金财工程建设步伐加快。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传统预算管理制度向现代预算管理制度转变,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七)严格依法理财,财政管理进一步规范。扎实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依法理财贯穿财政工作的始终。一是财政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将在本次大会上进行审议,《烟叶税暂行条例》、《车船税暂行条例》、《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已由国务院或修订。《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开始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公益金分配制度。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中央财政行政许可事项各项制度及申请等均在网上公示。二是会计等基础建设继续强化。建立了与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与国际标准趋同的会计、审计两大准则体系。同时实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完善继续教育制度。研究提出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战略框架总体设想。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行业监管加强,业务领域进一步扩大。三是财政监督成效明显。初步建立了实时监控、综合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财政监督机制,重点监督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支出使用情况。共查处有问题资金911亿元,挽回损失150亿元。四是整改工作不断加强。国务院对于全国人大有关决议和审计报告所提意见和问题高度重视,要求自觉接受审计监督,认真落实审计决定,坚决纠正存在的问题。目前,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已认真进行了整改。审计发现的中央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已得到整改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有关整改情况国务院已报全国人大常委会。

2006年中央预算执行和财政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对“三农”、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仍需加大。二是对解决涉及国计民生问题的投入力度仍需继续加大,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农村低保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地区还存在“上学难、上学贵”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等等。三是经济发展的代价较大,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扶持政策措施仍需加强。四是部分地区基层财政还比较困难,基层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需继续提高。五是财政资金损失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财政收支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仍有待提升。我们将增强紧迫感、使命感,着力深化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完善相关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加强监督检查,不断提高财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根据中央对2007年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面临的新形势,2007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调控,完善措施,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着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人为本,突出重点,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支持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加大力度,健全制度,规范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着力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深化各项改革,着力完善财税体制机制,更好地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2007年预算的主要指标安排如下:中央财政总收入24421.08亿元,比2006年增加3188.77亿元,增长15%。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3590.3亿元,比2006年增加3140.53亿元,增长15.4%,这个增幅高于税务、海关部门的税收计划420亿元,执行中如果完不成预算收入,则通过调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解决;地方上解收入830.78亿元,比2006年增加48.24亿元,增长6.2%。中央财政总支出26871.08亿元,比2006年增加3388.82亿元,增长14.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1062亿元,比2006年增加1070.44亿元,增长10.7%;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15809.08亿元,比2006年增加2318.38亿元,增长17.2%。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245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37865.53亿元,比2006年增加2483.85亿元。汇总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安排,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44064.85亿元,比2006年增加5334.23亿元,增长13.8%。全国财政支出46514.85亿元,比2006年增加6301.69亿元,增长15.7%。财政收入按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安排,既考虑了我国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趋势和近几年收入增长的实际,也考虑了各种减收因素,是积极稳妥的。

需要说明的是,提交大会审议的2007年预算草案及指标是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的,为便于代表审议,我们另行在2007年预算草案表中对2006年预算执行数按新科目作了相应调整。

2007年中央财政重点支出安排和主要财税政策如下:

(一)继续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调整和优化政府投资使用方向与结构。宏观调控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2007年中央财政赤字调整为2450亿元,比2006年预算赤字减少500亿元,预计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到1.1%。中央政府投资总规模安排1304亿元,比2006年预算的1154亿元增加150亿元。其中,国债项目资金规模调整为500亿元,比2006年减少100亿元;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调整为804亿元,比2006年预算增加250亿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及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使用方向与结构,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重点用于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财税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扎实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达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5.3%。一是严格执行增加投入政策。新增政府投资主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比2006年有所增加。继续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提高车购税支出用于农村的比重。土地出让收入在确保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后,重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二是加大支农补贴力度。中央财政安排良种补贴55.7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2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14.2亿元、6亿元,并将科学改进补贴政策和方式。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办法,探索建立粮食综合补贴制度。落实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三是支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财政安排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支出30亿元,用于鼓励已经建立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制度。各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可能,确定低保对象范围、标准,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四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把发展生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财政安排经费5亿元,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安排试点补助9亿元,支持测土配方施肥。安排补助资金3亿元,促进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支出115亿元,并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安排补助资金10亿元,完善“民办公助”机制,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支持畜牧业健康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安排经费11亿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五是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也要扩大市、县改革试点范围。认真清理化解乡村债务,扩大化解乡村债务试点范围,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优先化解举办农村义务教育等公益事业形成的债务。全面落实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政策。六是创新财政扶贫开发机制。安排扶贫支出144亿元,比2006年增加7亿元。总结完善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贫困县进退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成效。七是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央财政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73亿元,比2006年增加47.13亿元,增长37.4%。安排资金25亿元,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切实提高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水平,支持解决农民群众“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以农村基层为重点,积极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八是促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央财政安排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保值贴补利息资金19.56亿元,支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0亿元,选择部分农业保险基础较好的农业大省,支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同时,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三)大力推进机制和政策创新,着力支持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教育影响人生走向,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未来。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858.54亿元,比2006年增加252.49亿元,增长41.7%(详见预算草案第51页)。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巩固西部地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2007年中部和东部地区也全面推行,对全国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落实免除学杂费政策,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中央财政相应安排资金279.8亿元。继续支持开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深入研究建立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方案。二是全面建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95.1亿元,用于扩大政策受益面,提高资助标准。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建立起系统、科学、公平、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同时,突出政策导向,资助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向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倾斜,促进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元化合格劳动者,引导和促进就业,避免“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上述政策和机制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已从义务教育这个基础环节和经济困难学生这个贫困群体入手,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财政保障政策体系框架,将更加有效地解决“上学难、上学贵”这个突出问题。中央财政还将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四)多种措施和政策并举,积极支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健康关系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是人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2.76亿元,比2006年增加145.36亿元,增长86.8%(详见预算草案第53页)。一是实施免费防治重大传染病政策。努力做到能预防的预防,能治疗的治疗,能监控的切实加强监控。将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法定重大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并在原来免费救治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患者的基础上,将救治效果好的麻风病等纳入免费救治范围。加大重大传染病防控经费保障力度,支持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传染病防控水平。改变过去以地方财政为主负担法定重大传染病防治资金的机制,实行以中央财政负担为主的新机制。这一政策不仅可以使更多患者直接受益,而且将更好地控制疾病的传播,使全社会受益。二是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提前一年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继续按每人2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也要全部提高到每人20元,并不断完善办法,规范管理,确保参合农民真正受益,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三是支持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从2007年开始进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逐步将城镇职工之外的城镇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中央财政将对中西部地区的困难城镇居民参保缴费给予适当补助。同时,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支持做好关闭破产和困难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有钱看病。四是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投入,支持中西部地区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稳步推进城市医疗救助试点,推动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逐步提高救助水平,加强医疗救助基金使用管理,切实减轻城乡困难群众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五是大力支持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培养的支持力度,力争到2010年将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全部轮训一遍,所需资金主要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负担。同时,建立城市社区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从2007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服务人口分别按人均3元、4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使城市居民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地享受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六是大力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加大支持“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和适宜中医药技术在基层推广应用的力度,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大力支持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

(五)突出帮助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大力支持解决民生问题,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公共财政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主体,其最大、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要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一是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投入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19.27亿元,在去年较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又比2006年增加246.99亿元,增长13.9%(详见预算草案第52页)。二是继续推动其他社保工作。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支持扩大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继续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社保基金以及其他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支持做好农民工及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支持抗灾救灾,积极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三是继续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严格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有关政策规定。根据国务院确定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方案,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确保中央改革规范政策落实到位,切实防止出现新的拖欠。完善企业收入分配政策,调节国有企业管理者与职工的收入差距,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规范垄断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四是支持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落实预算安排、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以及土地出让收益等各项城镇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来源,通过租金补贴、租金核减和实物配租等方式,着力支持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使困难群体居有其所。

(六)完善财税政策,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科学技术支出881.21亿元,比2006年增长20.1%(详见预算草案第50页)。优化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继续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科研机构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推动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二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税收扶持政策,整合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促进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业风险投资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国产化。推进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机制。拓展政府采购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功能等。三是稳步推进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完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选择电力行业和太湖流域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试点,研究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研究出台鼓励废旧物资回收,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等的相关财税政策,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排污收费政策,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体系。四是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巩固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成果,研究实施鼓励资源性和有利于技术创新商品的进口,以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商品出口的税收政策。支持企业提高运用国际贸易规则的能力。

(七)积极配合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等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有效地发挥财税制度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一是积极配合做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立法工作。研究制订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保障《企业所得税法》顺利实施,促进公平竞争和企业做大做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稳步推进其他税制改革。抓紧研究制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具体方案及配套措施。出台实施新的资源税制度。力争完成并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研究开征物业税的实施方案。抓紧完善燃油税改革方案并择机实施。研究修订印花税条例。不断完善房地产涉税调控相关政策措施。三是大力支持深化国有企业、金融体制等改革。继续支持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妥善安置关闭破产企业人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推进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改革,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四是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点。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减除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并规范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中央财政将选择中央直管企业和烟草企业,开展编制试点,地方财政也要积极开展试点,并确保试点取得预期成效。

(八)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继续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财税政策,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并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不仅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也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是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将达到1924亿元,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将达到210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加397亿元和54亿元。二是发展和扩大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成果。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奖补资金335亿元,比2006年增加100亿元。完善“三奖一补”政策,同时对各地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评,确保政策落到实处、资金使用合理。抓紧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改革。三是认真落实司法经费保障政策。中央财政安排贫困地区公检法补助64.9亿元,比2006年增加5.6亿元,并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抓紧研究解决诉讼费办法改革后的法院经费保障问题。地方财政也要落实好司法经费保障政策,尽快将司法机关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予以全额保证。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公共安全支出594.83亿元,比2006年增加131.25亿元,增长28.3%。

另外,为提高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适当提高军人待遇,安排国防支出3472.32亿元,比2006年增加524.98亿元,增长17.8%;为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安排外交支出230.66亿元,比2006年增加62.71亿元,增长37.3%;为加强中央政权建设和支付国债利息,安排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60.53亿元,比2006年增加67.95亿元,增长3.2%。中央财政还将积极保障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其他重点支出需要。

三、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2007年预算

根据2007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为确保圆满完成2007年预算,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税收、非税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在大力支持经济发展、做大经济“蛋糕”的基础上,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偷骗税等违法活动,严格控制减免税,抓紧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坚决制止和纠正擅自出台“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政策。在全国稳步推进财税库行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进一步强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各税种的征收管理。稳步推进税式支出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清理和规范非税收入,坚决取消不合理和不合法的非税收入项目,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和制度,重点研究制定《政府性基金管理办法》、《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办法》等。将土地出让收支全部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强化土地出让收支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土地、海域、矿产等资源性收入的征收管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处置收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等纳入财政非税收入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抓好并不断推进开展个人收入与单位的行政权力和管理的国有资产彻底脱钩的试点工作,从源头上促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二)狠抓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及时总结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经验,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科目设置,研究新科目体系下的预算管理模式。在建立健全支出标准体系等的基础上,在农业部等14个中央部门(企业)开展项目支出按经济分类编制预算试点,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同时,深入研究改进政府预算报表,使政府预算真正做到反映全面、公开透明、便于监督。继续加强结余资金管理,积极推进绩效考评试点,建立健全支出标准体系,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纳入定员定额试点范围,实现实物费用定额与定员定额之间的有效衔接,研究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中央和省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要扩大到所有基层预算单位,中央级政府性基金、离退休经费和省级政府性基金要纳入改革范围;所有地市力争都实行这一改革,县级也要积极推进。中央部门本级及执收单位都要实施非税收入收缴改革,省级改革的资金范围要扩大到所有非税收入,省以下也要积极推进。进一步健全政府采购制度体系,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加大推进专项拨款政府采购实施力度,切实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初步建成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建设,把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融入到财政管理中,提高预算编制和管理的水平。

(三)狠抓重点支出保障,切实规范专项资金管理。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都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调整支出结构,上下共同努力,切实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各项重点支出需要,扎扎实实地体现在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中。抓紧推进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争取尽快取得明显进展。严格控制新专款项目的设立,除国家法律、法规及国务院文件有明确规定的以外,中央财政新设立专款项目要经国务院批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分配,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努力做到公开、透明、规范。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尽可能减少项目支出的交叉、重复,真正体现专项转移支付的特定目标。改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逐步将专项转移支付列入各级地方预算,同时,推进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试点。

(四)狠抓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全面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积极做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评估行业管理条例、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条例、管理条例等财税立法工作。认真抓好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财务通则的实施,加强和完善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大力推进企业内控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政府会计改革研究步伐。继续实施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加强注册和监管,促进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加大对重大财政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力度,着力监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全国人大和审计、纪检部门的监督以及社会团体和舆论的监督。牢固树立依法理财和为民理财的意识,预防各类违反财经法规问题的发生。

(五)狠抓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尽管近年来经济总量越来越大、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但仍需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很不平衡,生活困难群众数量较多,人民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国家建设需要办的事情很多,绝不能因为财政收入形势相对好一些就可以大手大脚花钱。要切实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和“两个务必”的要求,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是一般性支出的增长,改革完善公务活动接待制度,严格差旅费和会议费管理,对中央国家机关出差、办会实行定点管理办法。严肃财经纪律,加大监管力度,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

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一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所关注的重点,其中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问题中最关键的一环。农业与农村财务的管理问题,是农业与农村中的难点问题,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稳定,也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选择适合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发展的体系,是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农村与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一大工作要点。

1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现状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户的生计问题息息相关,也是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是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问题。由于国家政府积极投入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建设,使得农业与农村经济逐步发展,然而在发展进程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我国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由于农业与农村财务制度方面的缺陷和财务管理上的漏洞等多方面的问题,导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中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出现账目混乱、会计基础工作缺失、制度不完善、管理独裁、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和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针对这类问题,政府开始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农村财务双代管”等改善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不良现状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使得农村社会相对稳定、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同时使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变得专业化、规范化。但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以及一系列支持农业与农村建设的政策出台,农业与农村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巨变,新的环境自然会有新的变化,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2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问题

很多地区的农业与农村集体经济都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监督管理问题时常发生,虽然制度在有些地区的财务管理有其约束力,但落实度不够,加上农业与农村正在改革进行时,难免会有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地方。部分地区农业与农村的财务管理中,出现了核算失误、账目混乱、账本损坏丢失、某些地区的农业农村财务管理部门记假账,乱记账,记账不清,不按规定程序,导致无法核算、不知真假等,更有某些地区,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人员马虎处理,导致资金管理出现问题、开支混乱等严重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式之下,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最重大的工作内容就是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然而制度规定下来,其落实力度却不够,导致公开时间问题、公开内容问题屡屡出现,加上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又缺少有效的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配置机制,导致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够、法律知识淡薄、财务管理知识缺乏,素质普遍偏低。

3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的建议

近几年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建设发展如火如荼,期间也出现了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的诸多问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核心就在于资金问题,而要解决资金问题必须解决好农业与农村的财务管理问题。为了让民主管理财务、民主监督财务管理落实到位,必须实行财务公开制,把民主管理制落实下去,进行定期的财务公开、财务文章撰写,同时会计委派制度要继续落实完善,通过各大高校建立起一批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严格化的农业农村财务管理团队,实行农业农村开机考核审查制度,完善农业与农村财务制度,健全财务管理约束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度。相关的财务管理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农业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支持,共同合作,共同监督管理,同时提高广大农户对农业农村财务管理的认识度、重视度,加强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领导的监督审查。创立新型财务管理模式,解决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问题。

4结语

农业与农村的财务管理问题随着环境不断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形态之下,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也要适合时局、环境,同时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要学会适应环境的发展,创建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去适应新的格局,为农业与农村财务管理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陈莉.VBm视角下村级财务管理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2]亓凤华.聊城市完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3]李晓东.黑龙江省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最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篇9

中国自从1999年年底进入中国老龄化社会之后,先后出现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三种养老模式,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有效地结合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势。但是,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供给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仍然问题重重,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不完善,财务管理不健全等,其中,以财务管理不健全的问题体现地尤其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发展,因此,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并且过份依赖于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及自身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投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等培训工作投入有限。

2、缺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有效监督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在财务监督的方式上面,主要以内部监督为主,缺乏外部监督,尤其是媒体监督、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家属、财务捐赠人监督方面;在监督的力量方面,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并没有全面地深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内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专项监督,也没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财务监督的内容和监督做出明确要求与规定,内部监督层面,缺乏内部监督与岗位监督。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不完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组织管理不完善;第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正是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财务管理组织与制度上的缺陷,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现金、物质、人等方面管理混乱。

4、缺乏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缺乏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这些工作人员并不具备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相关财务工作的基本职业技能,如不能准确地编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相关财务报表等;另一方面,这些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不高,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等并不能完全准确、真实地反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情况。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财务管理的优化对策

1、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资金来源渠道的构建工作与经费的基本保障工作,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实现资金筹集的社会化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财务管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第一个资金来源渠道,也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拨款应该在各级财政中单独列项,设置科目,注明使用方向,并依据当年的经济法发展情况,建立逐年增长的机制,财政拨款的资金主要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训以及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等。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第二个资金来源渠道来自于社会筹集,其主要形式是寻求社会各方力量的捐赠,这也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融资的重要途径。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捐赠的数量,可以从二方面着手:第一,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公众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认可,以及作为社会公众的责任感,增加其捐赠的意识;第二,捐赠的形式多样化,一方面,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形式,定时、定地点的组织公共捐赠,也可以设立专门的社会捐赠账户,并接受捐赠人及社会公众的监督,提高公信力。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第三个资金来源渠道是自身的经营收入,它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围绕其使命所开展的一系列的业务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如组织老年人开展的商业汇演、为部分老年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营所得,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一定的有偿服务和低偿服务。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非营利性,因此,这部分的资金来源有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实现其社会使命的同时,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经营活动,如商业汇演,增加部分收费项目,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其更好地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经营性活动开展,务必把握两个基本原则:这些经营性活动的开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公益服务性质的宗旨,其行为是符合法律规定及其组织章程的,是不会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本身是不会造成声誉上的损失;加强对经营所得的管理,其经营所得最终必须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修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等非营利活动,不得用于组织内部分配。

2、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监督力度

要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资金来源的合法性、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资金使用的专款专用和透明化等,就必须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的监管力度,通常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监督来源于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两种。

第一种监督形式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内部监督。首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自身必须严格遵循DaDS原则,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财务公开工作,定时、定期地向社会公众全面、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资金运营管理纳入大众的监督之下;其次,岗位监督,依据《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会计岗位与出纳岗位相分离;最后,畅通内部财务信息监督通道,赋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利,并设立内部奖励制度。

第二种监督形式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外部监督。通常,外部监督包括政府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其中,社会监督又包括媒体监督、捐赠人监督、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家属监督等。在政府部门层面,政府部门要深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财务监督的内容和监督要求,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预算编制以及预算编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专项检查,以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财务监督与审查的过程中,一旦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进行及时地提醒与纠正,令其限期整改,坚决杜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出现私自挪用、截留等严重问题,对于违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相关财务规定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养奸。在社会监督层面,既要提高媒体、捐赠人、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家属的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信息监督的意识,又要赋予其监督的合法性权利。

3、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

首先,要完善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组织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主管领导对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会计工作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其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各种制度,包括财务预算制度、固定资金管理制度、流动资金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以及财会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等,并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这些财务管理制度得以顺利执行。

4、培养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

做好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引导工作,引导财务工作人员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工作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在处理各项会计事务时,做到科目准确,数目真实,凭证完整,装订整齐,记载清晰,日清月结,报账及时,及时、正确地编制各类会计报表,保证对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准确、及时与完整,对违反相关财务制度的收付凭证,拒绝登帐,并及时向领导反映,管好会计档案。

四、结语

最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篇10

为完成20*年的各项任务,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发挥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以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突破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落实区级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及信息、科教、中介、社区、公共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切实把服务业培育成我区经济的新引擎。二是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着力点,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整合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等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推进开发区和各工业园区的整合扩容提升,促进工业集聚发展。支持专业市场改造提升,扶持物流业、楼宇经济、网络经济和创意产业等的发展,做大做优第三产业。三是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载体,提升经济增长科技含量。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平台构建和要素培育的投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继续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意识,重点安排资金2863万元支持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千百工程”、粮食生产和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促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清洁行动”,安排专项资金1040万元。继续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安排专项资金1364万元支持社区卫生体系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完善,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促进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继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切实落实各项教育工作经费。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力度,专项安排183.6万元确保贫困学生就学。继续加大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投入,安排专项资金1098万元支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等工作落实,安排专项资金30万元帮助特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危房改造,安排专项资金1350万元支持“平安瓯海”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三)深化财政管理,提高财政理财能力

积极引入新的预算编制软件,实现指标管理、资金申拨、会计核算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以科学技术来推动预算安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实现预算管理信息化。积极贯彻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精神,推进会计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转变。进一步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规范部门预算结余资金和专项资金结余的管理。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强化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组织开展会计从业资格专项检查,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管理。强化对会计记账公司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业秩序。

建立和完善专项资金有关管理制度,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对镇(街道)财政的监督管理,不断增强镇(街道)的生财、理财和聚财能力。改革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发挥区国司筹融资功能,全力支持区域建设。

(四)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机关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