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起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6:55

课程设计的起点篇1

关键词:课程项目;教学方法;抗震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3;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94-03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概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结构抗震计算的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抗震设计原理,能从事一般房屋结构的抗震设计工作。该课程以结构抗震设计思想为主线,结合新抗震规范重点讲授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对结构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法及抗震构造措施作必要的介绍。与其他针对单一材料和构件设计的专业课程相比,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既包含了地质学、地震工程学、概率与统计学等与传统结构工程关系较远的学科,又涵盖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乃至组合结构等传统结构工程科目,还结合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与结构动力学等力学知识。此外,现行的各类规范、规程与行业标准也与建筑结构类课程有密切关系。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综合性强、知识面广并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将来的

结构工程师职业生涯起着重要作用。

具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经验,对以构件设计为主的专业课程非常重要,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对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还不够。众所周知,为了促进学生消化、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必须通过布置作业或随堂练习等手段,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来加深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然而,结构抗震设计覆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涉及的学科很多,如果不从既符合学习规律又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宏观角度去整体把握,很

难将各章节零碎知识点统一起来学习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章节顺序讲授,布置的作业或练习也仅与相应的章节相关,这必然导致课程变成各学科知识点杂糅在一起的大杂烩,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理解吸收,动手和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是取得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良好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二、课程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中指出,高等教育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中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该专业学生应在掌握结构工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结构分析与设计技能,具有工程设计的初步能力,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具有研究和应用、科技开发的创新能力。课程项目教学法是将经过精心设计的课程项目纳入到教学中,作为学生系统化理解、应用课堂所学知识的媒介。与传统的课后作业相比,课程项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综合性强。传统的课后作业一般针对相应章节的内容,是零碎而相互独立的,不同的课后作业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而课程项目是将整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通盘考虑,通过一条或多条主线串联到一起的综合型作业体系。(2)知识点容量大。由于课程项目涵盖了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其知识点容量远远超过传统的课后作业。(3)持续时间长。课程项目一般应在课程开始的时候,随着课程教学的进度逐步推进,一直要到期末课程接近结束才能最终完成,因此时间跨度大。(4)开放性强。由于中国大学一般采用的是大班制,因此不可能为每位学生设计一个特定的课程项目,而是需要将学生分组,为每组分配不同的课程项目,组内的学生可以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项目。由于课程项目中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因而具有开放性。与传统的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设计相比,课程项目的特点是:(1)侧重基本概念,在传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具体的结构计算与作图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课程项目侧重抽象的基本概念的形象化、具体化体现;(2)侧重知识的即时消化吸收和系统化理解,课程设计通过一个贯穿整个项目的主线,将不同章节的零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加深了知识点之间

内在联系;(3)课程项目强调知识的逐步积累。总之,课程项目教学法的提出,正是为了适应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适合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这样的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的专业课程。

三、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课程设计的起点篇2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已经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与其相关的各类设计竞赛也越来越多。设计竞赛既是企业和政府部门获取创意、吸纳人才的平台,也是设计师和设计专业师生展现自己设计实力的舞台。设计竞赛在各大院校受到广泛关注,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也十分高涨。但是,如何将设计竞赛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如何利用设计竞赛有效的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是每一个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笔者通过在湖北文理学院产品设计系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点问题:首先表现在在课堂上缺乏专注力。在上课过程中,一些学生常常是一开始充满兴趣,但到了课程的理论环节或者是课程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往往精神不够集中,对课堂练习的态度也不够认真,从而错过了课程的重要内容。其次是一些学生对于课程目标的认识不清晰。虽然每次上课时老师就会把课程目标以及重难点告诉学生,但是随着课程的持续进行,一些学生却没有能够及时对重难点内容进行课后的梳理和复习,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课后作业环节敷衍了事,这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笔者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是,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课题设计内容之间常常缺乏联系。通过各个环节的练习,确实可以对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起到强化的作用,但是由于实践内容之间缺乏关联性,没有引导学生串联起课程的整体内容和核心知识点,常常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次,大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承担着科研任务,如果能够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强化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肯定是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是,自己的科研项目往往与所教授课程的内容并不具有较强的相关度,把虚拟的设计课题作为课题设计,学生又缺乏热情,效果并不理想。

设计竞赛的兴起为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能够成为各大高校的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它可以作为实践环节很好的融入教学过程中。首先,参与设计竞赛不受地域的限制,任何人只要对竞赛设计课题感兴趣,都可以报名参加,判定成绩的标准就是其设计作品。其次,设计竞赛往往代表着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真实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把自己的设计需求通过竞赛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可以不出校门就了解到企业的真实需求、与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参与设计竞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过程,其意义要远大于最终能否得奖,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得到全面提升,对学生的未来就业也会产生长远和积极的影响。再次,设计竞赛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设计竞赛为专业课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项目,参与竞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设计调查、绘制草图、完成产品建模和渲染、还要进行排版和模型制作等,如果是以团队的形式参与竞赛,还要考验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完成一项竞赛设计作品,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有专业知识,还有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锻炼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好的设计不仅指一个产品,它也可以是一个流程、一项服务。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老师的一项设计作品,如果能将设计竞赛这一素材很好的融入到艺术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将设计竞赛和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学生身上看到了可喜的进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首先是要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参与竞赛站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看到更多同龄人的作品,与更多的设计爱好者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分享设计的快乐。通过设计竞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进入设计状态对于课程的展开和后续进行具有良好的铺垫效果。同时,在备课阶段要选择适合本课程的设计竞赛。设计竞赛的主题要与课程教学目标具有相关性,还要尽量选择举办时间长、影响力广、参与度高的设计竞赛,因为这样的设计竞赛其专业程度才能得到保证,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公平的参赛机会并得到专业的指导。其次要通过课程设计将设计竞赛与课程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笔者将设计竞赛分解成多个环节与课程的实践环节对应起来,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到课题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完成竞赛作品的过程,这样即能够把课程实践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又能够将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转化为设计任务,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设计的起点篇3

关键词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abstractthispaperisbasedonthespecialtycharacteristics,combinedwithhisownteachingexperience,inthemetalstructureofthecurriculumdesignteachingmethods,summedupstepbystep,interactiveandcomprehensiveassessmentasoneoftheteachingmethods,tocultivate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andpracticeability,butalsoprovideareferenceforfuturecurriculumdesignandteachingpracticeofothercourses.

Keywordsmetalstructurecoursedesign;teachingmethods;teachingreform

课程设计是与高等教育培养方案中规定课程的配套实践环节,是学生运用前修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问题,开展自主项目设计的重要教学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熟练地使用资料和相关工具书、手册等,把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起到温故知新、相互促进的作用,能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自学研究能力等。

金属结构设计这门课程已经在许多高校的机械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开设。目前,我校在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开设了金属结构设计课程及相应的课程设计,结合本专业发展方向及我校在金属材料成型方面的特长,教学内容侧重于钢材的基本性能和构件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的计算方法等。本课程的讲授时间为40学时,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命题以实用性很强的钢屋架和轻型门式刚架两种形式为主。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对材料成型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能自主完成给定命题的设计过程,要求学生掌握金属结构设计的一般原理要求和设计方法。最后的考核标准是全面详实的计算书和施工图,以适用性、安全性、经济性、合理性作为设计作品目标。

1金属结构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金属结构设计课程的内容繁杂

金属结构设计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既要讲述金属结构的设计理论,又要介绍结构的构造措施,还要综合考虑结构体系选型、结构抗震以及钢筋混凝土等建筑工程相关知识。知识体系要求具有完备的理论分析,严谨的设计理念,还要与相关的规程紧密联系,按照规范要求严格计算。这就要求,讲授金属结构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力学基础、熟悉相关规程规范,还要有一定的土木工程建筑类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否则,很难讲好课。

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我们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的特点,在有限的40学时内,主要讲授金属结构的连接设计、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等金属材料中最常用的基本结构设计内容。教师在授课时,根据教学学时的分配,会选择性地结合专业特点讲授部分内容,而造成有些问题讲得不够深入,系统性不强,进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影响课程设计的成果质量。

1.2金属结构设计课程的章节联系不紧密

金属结构设计的课程内容虽然多,但每一章节之间的顺序联系不紧密,前后章节大多相对独立。例如:同样是连接计算,焊缝计算与螺栓计算的公式完全不同,杆和梁的规范规定完全不同,且公式繁多,适用条件复杂。学生具体应用时,首先要严格按照设计条件,再综合理解和分析问题,这无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样,落实到课程设计环节时,有部分学生一旦概念不清,或把握不准,就很容易出现大量的计算问题。

1.3金属结构设计课程的专业特色不鲜明

金属结构课程设计是金属结构设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或专业方向指定选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给定命题的金属结构单体设计过程。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是先修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求学生掌握金属结构设计的一般要求、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尤其要具备较好的相关力学知识。因此,大部分的课程设计采用通用化的命题,缺乏鲜明的专业特色,这为学生提交最终的学习成果带来了一些难度。

在讲解专业理论时,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对应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按照通用授课方式讲解,必定难以针对课程设计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通常课程设计安排在w期即将结束的前两几周,学生在匆忙完成计算书和图纸后,便准备回家或外出,大多归心似箭,完成的质量均有待提高。

2改进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包括理论部分讲解和课程设计具体运算。前续课程结课时间先后不同,教师授课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要求学生认真学习金属结构设计理论和相关规范后,进行课程设计工作。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最终提交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进行考核。我们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开设金属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上,有如下几点体会:

2.1分步学习与互动教学相结合

为准确把握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一般配备二名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在讲解清楚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时,更重要的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准确了解他们的进展情况,及时补充需要的知识点,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高效地利用两周时间完成任务,达到教学要求。比如某课程设计任务书要求学生完成轻型屋架设计,在第一节课上,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必要的已学知识,重点是夯实力学基础,细致地讲授设计规范、结构体系和计算方法,并针对不同的屋架结构形式,在结构的内力分布和计算方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找准规范,根据适用条件进行计算分析。

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在第二次课时,指导教师进行巩固和复查,按照给定数据的分组,先核查学生对规范掌握的程度,再随机抽查学生的设计大纲,要求详细演示自己设定的计算流程。由于指导教师的检查监督,一般能较快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有目的地重点讲解。同时,要求每个学生的现场演示,对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强化作用。为了做好演示的ppt,学生都会仔细查阅相关金属结构设计资料和规范,独立思考、分析总结、精心练习,这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提高。这样在后续的学时中,学生也会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相互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质量地按时完成课程设计。

2.2书本学习与实例教学相结合

随着国家对ppp项目的大力扶持,基础工程建设的投入有加大的趋势,金属结构的建筑物也日益增多,学生对以金属结构为主体结构的实际工程并不陌生,如果教师再略有提示,学生都有一定的认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国内外已建和在建的典型工程作为耳熟能详的教学范例,除以照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外,还将其主要受力结构件与校内、市内、省内的钢结构建筑物实体相对照,将书本知识与身边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我校以水电为特色,我们积极利用本校的产学研资料,给学生讲解著名的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和其他一些水电站中应用钢闸门和水工钢结构,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身边实例联系起来,在一个个亲切、生动的具体形象和实例中加深了知识理解。

此外,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的学生在进行金属结构设计之前,已经完成了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机械类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对课程设计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但是,由于金属结构设计的施工图表达方式和机械制图有一定差异,部分学生用施工图表达钢结构实体时不够完整。为此,指导教师在教学初期就精选了出符合现行制图标准的轻型屋架结构规范和相应的施工图,并特别从字体选择、图面布置等细节之处,要求学生从结构设计的布置到每个节点单元的详图分步完成。指导教师还引导学生与专业的机械制图进行对比学习,从施工图对比中发现结构图的问题,纠偏订正。经过这样的引导和对比,学生最终能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改正,图面完成的情况较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注重选材料、抓住截面设计的重难点

榱颂逑植牧铣尚图翱刂谱ㄒ档奶氐悖在金属结构课程设计中,我们注重选材及材料成型方法的选择。截面设计就是体现专业特点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普遍存在截面过大、板件厚度太厚或太薄、连接处截面不等高或不等宽等问题。从计算书来看,截面强度、稳定、刚度等均满足要求时,会出现截面应力比太小造成材料浪费,或截面连接处截面不等高、翼缘不等宽造成外形层次不齐。腹板厚度太薄使焊接质量难以保障。为减少工作量,部分学生以等截面H型钢替代经济合理的楔形截面。虽然教师在理论讲解中反复强调过共性问题,但学生在提交的成果中,仍然会重复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只重点讲解了构件的强度、稳定和刚度等安全性问题,而忽视了金属结构设计应考虑的结构整体性因素。因此,在截面结构校核的过程中,我们突出正确设计理念的讲授与把握,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设计理念去处理问题、选择材料,做到安全性、适宜性和经济性有机统一。

为避免学生因截面选择不当而引起的设计不合理,指导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将学生按不同数据分组,通过汇报和演示,发现共性的问题。同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相互排查,确保每位学生能明确认识到常见错误。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教师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都能基本掌握课程设计的脉络。若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再通过一对一重点答疑讲解,促使学生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掌握真懂善用的本领。

4探索学习的立体考核方法

本校的“金属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以计算说明书、最终提交的施工图,部分指定部位的制图为考核依据,与本校其他机械类课程设计的通用考核方法不同。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要求,指导教师首先按照每个学生的分组数据,指定关键设计部位的图纸并加以区别,要求用autoCaD进行计算机绘图,给出对应具体部位的计算和说明。

为避免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命题数据分组设置后,指导教师加强了平时对学生的检查与了解,做到情况心中有数,要求规范规程严谨完整,计算数据逻辑连续,再同时考核学生的课堂汇报表现。最终考核时,由学生的书面材料、汇报讲解和课堂问答“三位一体”,给出综合评价,这样就能有效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降低了教师对学生的考核难度。同时,结合提交的纸质、电子资料,能对学生做出比较全面地考评,进而实现公平公正。

课程设计的起点篇4

本文对现有高校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的几点设想,结合艺术设计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及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研究分析报告,总结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整体问题和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史论教学的契合模式

“设计”这一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到,诸如“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本文结合许多有关艺术设计著作对设计概念的阐释,将设计的概念试图从设计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一番再梳理,使得对设计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艺术设计作为艺术、技术和科学的结合,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加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特点,都开设一定数量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但是还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结合整体的分析研究数据,总结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整体问题和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初探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程,其中包括了有中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艺术设计理论的萌发、分支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贡献率等等。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在全国的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80%以上的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此类课程在开阔设计专业学生的视野,提高其人文素养、树立创新的设计理念,提升设计的品位,形成个人风格等方面意义深远。因其滞后于艺术设计实践,其研究内容和教学方法尚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当今国内更是如此。总之,高校艺术设计史论教材田圃中,已由过去的一枝独秀,发展到今天的百花竞放。中国的艺术设计史论研究也将迈进一个较快发展时期。

事物具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足的一面。在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1)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观念需要更新;(2)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3)教学方式方法亟待创新;(4)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需要更好的对接。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概况以及发展趋势

1.教材的使用

在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刚刚兴起的时候,对于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还处在基本的发展阶段,教材有一枝独秀到目前的百家争鸣。在当时只有尹定邦教授著《设计学概论》,尹定邦教授在书中重点介绍了设计学研究的范围、现状,设计的多重性,设计的类型,设计师的职能,中外设计史的源流,设计批评理论的发展、嬗变与多元化等,特别着重强调了设计理论对设计发展的必要性。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艺术设计史论教材层出不穷。李砚祖教授著的《艺术设计概论》得到众多高校的青睐。该书主要介绍了设计的方法、程序与管理、设计的哲学、设计与文化的关系等,提出“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结合”的观点。目前,高校设计史论的版本逐渐增多起来,如赵农著的《中国艺术设计史》、李立新著的《中国设计艺术史论》、朱和平著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纲》、王受之著的《世界现代设计史》等,都是比较权威的艺术设计史论教材。

2.加强师资力量

当前,我们一些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师师资力量基础相对有些薄弱。很多时候,有一些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或者到科研机构,能够进入高校的人员较少。可见,艺术设计史论教师的供不应求和教学质量提高速度慢是现代设计教学中面对的直观问题。

3.创新教学方法

国内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尚属于发展初期,规模相对较小,因而在教学方法上还需要加大创新。目前基本上是沿袭美术史的教学方法,即:授课+图片+(参观)+论文+部分闭卷考试=结业。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国内迅猛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因此,尽快改善艺术设计史论教学的现状已是当今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改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的设想

1.制定统一的教学规范和教学理念

制定统一的教学规范和方法要求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全国已设有艺术设计学专业博士、硕士点的院校的专家编写供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用的艺术设计史论方法和规范研究,明确该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及各章节的教学目的、基本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课时要求、课后习题、必读书目、必看图录、参阅书目、参阅图录等指导教学,使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教学有纲可循;教育管理部门检查、评估该专业教学状况有“法”可依,就会对迅速提高全国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2.定期组织艺术设计史论课程骨干教师展开研讨会,提高教学质量

鉴于目前一些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整体水平需提高的情况,借鉴在该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理论课教师,借鉴成功的经验,结合教学实践,组织任课教师探索和交流教学改革经验,对迅速提高艺术设计史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能力会很有帮助。

3.师资力量的储备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按照“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针,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学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从事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以及有关文博、新闻出版、艺术市场管理、企业形象策划、艺术传播与营销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师结构,建成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组建以老教授指导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团队,帮助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我专业各项教学专项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专业方向作为纽带,形成具有良好协作精神的教学团队。

要以艺术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等高学科平台为支撑,争取学校进一步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增强梯队实力。取得以“梯队建设”、“成果建设”为标志的专业建设成果。

结语

课程设计的起点篇5

《给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主干基础课。在其他相关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会有所不同,笔者所在的天津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将该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自身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有一些侧重和关注问题。本文对此提出改善教学质量的建议,以期更好服务于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

1.课程内容介绍。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给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组成、布置原则、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管网系统计算及管材选取等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具备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同时具备从事给水排水管网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的初步工作能力。根据我校制定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结合就业市场的要求,目前课堂教学时数为54学时。

2.教材使用情况。教材方面,选择《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张奎,张志刚等编)作为主要教材。以《给水工程》(第四版,严煦世主编)、《排水工程》(第四版,孙慧修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高廷耀主编)等作为参考书。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在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上,学时数经历了从72学时到48学时再到54学时的变化,一般设置在第6学期或第5学期。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和水力学基础等课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侧重水、大气、固废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水力学部分先修内容掌握不是很充分,对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掌握得不好,另外,第六学期之后,学生忙于考研复习、找工作,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本课程学习上;相对而言,本课程计算部分内容较多,例如给水管网设计中的管网平差计算部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2、缺失实践教学环节。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同样也应体现在给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当中。实践教学通常包括专业实验课、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内容。专业实验课教学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课程设计通过可以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工程规范、计算方法等串联起来,构成完整知识链条。受限于学时、师资和实践场地等客观因素限制,目前仅有课堂教学,这即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相悖,亦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3.教学样式单一。给排水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受到现场实习场地的制约及工程施工周期特点,很难组织起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工程现场实习。同时,针对学生的单向填鸭式教学已在众多领域证明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增进与学生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程改革的初步建议

1.课程设置。就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与传统的建筑给排水、室外给排水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课程并不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这对给排水工程的教学开展较为不利。本课程的第三章为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这一章的内容自身较为重要,是前期基础课程的总结及知识体系的强化,如果先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设置更多,学生掌握得更为牢靠,则这一章内容可用1~2个学时完成,而把更多教学学时安排在后面的给排水管道设计尤其是污水管道计算等内容上。针对目前状况,笔者认为应加大前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对于流体力学、工程制图等课程,应该引导学生高度重视,并且缩小本课程与这些先修课程的时间间隔。这样,学生的相关水力学背景和知识架构已经建立起来,则第3章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部分就可以适当减少学时,进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后面给水管网、污(雨)水管网的设计计算上,学生遇到涉及到的一些教学难点、重点才不会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3.完善实践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带学生进行现场实习等环节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工厂中给排水管道工程方面的设施、设备、材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另外,任课教师注重有关工程方面施工的现场图片或视频等信息的收集整理,鼓励学生对身边的有关给排水工程施工多加留心观察,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理论知识尤其是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都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止步于书本,一方面学生会陷入抽象晦涩的理论而不知所云、难于理解,另一方面脑海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很不牢靠,只是疲于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物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给水管网设计及平差、污水雨水管网设计等内容结束后布置相关设计题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给(污、雨)水设计量不同,所处区域不同;同时引导每个小组内的同学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中的不同设计和计算部分,并视教学课时情况决定是否让学生交叉完成其他同学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说明,引导同学就各组设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既可以促进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理解,又可以锻炼同学的讨论概括和表达能力;而且可将课程设计的完成情况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项主要依据。

3.拓展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给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在污水(雨水)管网学习中为学生介绍英、法等国发达而规划周全的排水系统,这些排水系统大都建成于一百多年前,至今仍在稳定运行,有效保证城市基础市政功能,甚至于巴黎的下水管道可以开发成旅游景点。相比之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管网却连基本的排水功能还不能满足,以上事实直接折射出我国排水管网在规划、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社会事件问题背后蕴含的原因,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内容与工程实践的紧密关系,为以后工作科研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设计的起点篇6

通过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相关设计基础学科专业知识,提高电脑、网络、多媒体等科学设计手段,拓宽设计领域,提高审美素质教育水平等实践环节教学,最终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高校教育新和适应新世纪发展的具有广泛推广性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河北省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内容及现状分析

河北省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内容大致共设置六类: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艺术设计专业经过1998年新的专业目录的调整后,内容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当前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主要是以按质量、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强调的是课程的整体,即从专业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期,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重点训练的是学生所掌握的专业基础技巧,但是这样忽略了学生对设计课程的第一感觉,也因此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导致,艺术设计教学趋于僵化模式,限制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创造力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以至于影响到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造成学到的知识与现实设计不接轨用不上。从而对学校影响力起到反作用。

(二)河北省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内容改革

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设计是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一个点,以便使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其设计思路,创造经济价值,做到设计与市场的真正接轨。合理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应该能够做到以下五点:(1)学习的启发性。启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求知欲。(2)学习的目的性。使学生切实明白为什么学习此课程,能够应用在哪些方面。(3)学习的引导性。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再强化、再提高。(4)学习的满足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树立学习信心。(5)学习的连贯性。起到鼓励学生学习的作用,学习过程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方向清楚。

二、河北省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毕业生就业前景的关系的分析

课程设计的起点篇7

【关键词】模具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设计思路

1.《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背景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是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搞个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精神中指出围绕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领域,研制并推广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最终带动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作为我院国家骨干校建设的重点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需要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平台,课程数字化资源库是对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搭建一个以网络作为媒介,为教师、学生和企业提供获取知识和进行训练的平台。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是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对原来传统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重新定位,深化内涵,拓展外延,重新构建的一门专业能力课程,这门课程引入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以职业需求为指导,要求学生具备简单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能力。

2.《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2.1引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作为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指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贯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达到《国家职业标准》(3.1助理模具设计师)中的相关职业能力要求;能使学生获得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冲压模具工艺及模具设计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际工作技能,为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技术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从事模具及相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奠定基础。

2.2按“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设计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的课程理念,结合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课程调研,听取相关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项目,项目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分为多个模块,将知识点细分到每个模块下,体现“必需、够用、实践”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能设计和制造简单的冲压模具”工作任务。本课程内容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对冲压模具的认识,围绕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能力要求,通过项目为单位,以典型零件为载体,依据项目课程要求,组织学生完成简单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制造的实践动手能力。

2.3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数字化资源对学生起到职业导向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和企业共同开发资源,引导学生认识企业环境和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能起到极大的职业导向作用,使其树立职业意识,形成科学的职业态度。

在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以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教学规律为依据,根据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师生特点、学科特点、掌握技能的程度等几点考虑来进行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和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主动学习,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教学能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3.《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教学资源库建设成员深入企业进行论证调研,在行业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的全程指导下,针对告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职业岗位要求,结合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做了整体设计,将建设内容分为了三大部分:课程概要、教学素材和网上平台。本课程资源坚持了融合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关键因素的理念,对学生起到极大的职业导向的作用。

3.1课程概要

课程概况在整个课程学习中具有先导作用。课程概况包括:课程简介、教学标准(包括职业标准、国家标准、教学大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条件、教学团队、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等。

3.2教学素材

本课程资源库建设时,先确定本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指南。然后分项目进行模块学习、教学案例分析及其相关资源的搜集和开发。本课程资源库开发中项目模块学习和教学案例分析的开发是重点,与之相关的常规资源和特色资源也是本课程资源库的重大组成部分。本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自主开发、和企业共同开发、通过数据商购买、网络收集等多种途径对素材资源进行开发和建设。包括有:授课计划、教案、电子教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虚拟仿真、试题库、课件、教学案例、课程内容、课程录像、实训拆装指导书、课程设计案例等。课件、教学案例、课程内容和课程录像由项目负责人和有经验的教师自主开发;电子教材、视频素材和动画素材由企业和课题组成员共同开发;虚拟仿真由资源建设成员购买相关网络资源。

3.3网上平台

搭建交互性的网上平台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师生可以通过网上答疑解决学生问题,在交流论坛中与学生互动,在交流中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辛岚.模具制图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174-175.

课程设计的起点篇8

从主观角度来说,学生本身就业能力不足问题会直接导致学生自身就业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人才竞争十分激烈,分配制度已经被淘汰,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在设计专业来说,其设计能力、专业技能以及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等都将成为学生就业能力的体现。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展示设计课程体系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完全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加之新的就业形势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有所改变,这就导致了二者之间出现偏差,更不利于改善目前的就业情况。

二、展示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的优化措施分析

结合目前我国艺术类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前景不好的现状来看,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纷纷进行了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其中,展示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就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为了进一步优化展示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促进改革效应的发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以意识培养为突破点

改革展示设计课程体系的首要突破点就要从意识领域说起,无论是对于教师而言还是对于学生而言,打破现有的教学意识、学习意识是进行展示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意识,在我国大学的展示设计课程中,有很多吸纳外国的优秀作品或者是设计理念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许多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只是拿来而没有创新,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无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符合新就业形势对设计人才的要求。其次,要培养实践意识。无论是再为优秀的设计和再为个性的思维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在进行展示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为学生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是进行展示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的首要步骤,其能够有效地带动展示设计课程体系对新就业形势的适应,提升就业率。

(二)改革基础教学

从本质上来说,展示设计课程所涉及的应用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其在不同的社会部门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由于其应用范围的相对广泛,加之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需要重点在基础教学改革上给予关注。看似简单的基础教学,其所发挥的作用却是无穷的,在进行基础教学系统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重点与难点性,不能将所需要传授的基础知识面面俱到地展现给学生,否则,在学生心中无法形成一个侧重点,在基础教学系统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重点和难点的解析,将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突出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才更有助于培养实多元化发展的人才。

(三)突出展示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性

在进行展示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意识,同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需要展现出实践能力,侧重改革的实践性体现。比如说在进行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校企结合”,要做到真正地让学生“走出去”,参与到企业的设计环节中去,从而将课堂中的理论与实践完整地结合起来,强化企业对学生理论学习的检验性,“校企结合”为有效地构建学生设计与客户需求之间联系奠定了基础,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注重展示设计课程体系的技术性

学习展示设计课程不仅仅要有艺术的灵感,更需要有技术的驾驭能力,在学习和领悟艺术的过程中要注重技术性,融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条件,跟随时代进步的脚步,在课程设置、课程流程、课程的评价等部分中来突出和展现出技术才是硬道理,提升学生对技术的驾驭能力,将艺术完美地融入到现代化的技术领域中来。

三、新就业形势下改革展示设计课程体系的意义

随着新就业形势出现,为广大高校和学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当然,这种新的就业形势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目前我国新的就业形势来说,进行展示设计课程体系的相关改革,对于激发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艺术类学生的就业能力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改革展示设计课程体系是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基础

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流程,达到何种教学目标,起到何种教学作用,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新就业形势下改革展示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展示设计课程体系的应用能力,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改革展示设计课程体系所能够起到的首要作用。在目标的制定环节强化企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二)改革展示设计课程体系为学生和就业市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在我国一些高校的展示设计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仅仅从教学角度出发,忽视了课程体系所应该具有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那么,改革展示设计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能够有效的规避这样一个问题的出现,将一味注重培养艺术家的课程体系转变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就业的实用性的人才培养上,进而为学生和社会搭建了一种良好的平台,拉近了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们更能够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发展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

(三)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从主观上进行提升,也可以从客观角度帮助其进步。由于受到传统展示设计课程体系的禁锢,教师在主动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意识不强,不乐于去进行自我的提升。但是,改革展示设计课程体系的大环境首先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即在原有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的情况下无法真正驾驭改革后的展示设计课程体系,这就促使教师必须进行自我提升和超越,从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等多个技能角度来进行有效拓展,积极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强化了学生与教师的就业意识

课程设计的起点篇9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

0引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许多学校都在机械设计教学中下足了功夫,但是整体来看,我国机械设计教学中始终存在内容单一、创新性差等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内容陈旧

长期以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都以减速器设计为主,课程设计题目可谓是千年不变。多年不变的题目,只能导致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学校为了避免学生抄袭虽然会在减速器设计中更改一些数据,但是许多学生在减速器设计中,都是直接从网上下载设计说明书,对数据尤其是图纸标注数据稍加修改,就不再理会其他东西。这种机械式的模仿设计,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积极性,这对学生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1.2学时少,教学压力大

近年来,随着新型机械、技术工艺的兴起,一些新的课程也逐渐进入到机械类课程体系中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课时也随之被压缩。而另一方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却没有任何变化,教师要在更少的科室内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仍要学到同样多的东西,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也可能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1.3教学手法单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常用机械机构、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机械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等内容,还涉及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及加工等方面的知识。整体来说,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具有概念多、公式多、图表多、内容枯燥等特点,这给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存在照本宣科的思想,除了必要的教辅工具,他们很少会借助其他工具、资料来教学。有的教师因为教学经验不足,难以设计一些全局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研究,导致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策略

2.1全面进行课程设计

系统论告诉我们,所有的课程及课程教学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也不例外,并且,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对课程教学设计的系统性要求更高。因此,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学校要遵循系统论原则,做好课程整体设计,明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目标,细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能力目标、认知目标。然后,将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结合起来,做好课程全面、系统的设计,立足于课程设计任务之上提升设计教学的高度,要求学生不仅要根据设计题目分析参考材料,深入进行设计研究,还要进行设计比较和创新,设计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并从中筛选出最优方案。如在平面连杆机构类型和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舍弃教材所用的演化法,借助多种演变途径将各种平面连杆机构演变出来,并本着创造性设计理念,分组合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模型演示平面连杆机构,对两连架杆的类型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消除了学生的理解障碍,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2.2合理安排课时,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琐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要以一定的课时、科学完善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因此,在机械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既要多开设一些自然工程课程,还要建立健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管理机制、保障机制、监督考核机制,明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保障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时,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做好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工作,设计理念和思维迁移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比如,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理念向服装造型设计领域渗透,采用衣片组合方式、变异法进行机械设计。在高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基础教学中,教师还要科学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时间管理,如提前下发课程设计要求,将课程设计过程和机械设计课程同步进行,以确保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在学生完成课堂课程设计的条件下,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已的需要选择课程设计题目,选取机械设计大赛中的工程对象为设计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争取使学生在开放性的设计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设计能力。

2.3创新教学手法,提高教学质量

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应积极参加工程设计、研究工程课题,努力学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手法和技巧,不断丰富自己的工程设计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满足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需求。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机械设计细节知识和知识的连贯性,做好教学设计,巧妙导入新知识。还要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并使多种方法相互渗透,如教师可将传统的讲授法与目标教学法、探讨互动式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讲述与数据推理、运算有关的知识时,教师要利用板书来演示整个推理的过程。而在讲述与齿轮受力分析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分析讨论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结合起来,先讲述齿轮受力和运动情况,再用多媒体演示相关内容,让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有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借助课程设计总结和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或感觉含糊的问题,然后借助生生讨论、师生交流等帮学生释疑解惑,以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3结语

课程设计的起点篇10

[关键词]环境艺术;教学模式;应用型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课程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个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其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从发展来看室内设计相对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时,通常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环境艺术专业教育既不同于一般文、理、工教育,又有别于音乐、戏剧、电影、纯美术教育的特殊教育。它应该使学生具备以下的能力结构:(1)认知能力(2)审美能力(3)造型能力(4)创意能力(5)工艺表现能力(6)实际操作技术能力(7)市场反应能力。其中的核心是创意能力和实际操作技术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既是一个艺术创造者,又是一个物质生产者,创意与制作不能截然分开,特点是表现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与施工工程上,它依赖于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实现目标的过程应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动脑与动手交替运作,互相推进的过程。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环艺设计的专业基础课通常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部分学校在学生进校后将一年级的课程都设置为素描、色彩,用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这是加强本身专业素质不高的学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研讨,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意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而单纯地强调完成作业,忽视在完成作业时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尤其不能自主地进行设计创作。大部分学生网页设计论文都抱着应付作业的消极态度,而不去对设计本身做太多的研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2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应设立一些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拉开距离。

3.3建立课堂教学新形式

针对环艺专业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基础课和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要以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对设计方法的掌握为引领,构建环艺设计基础课程新体系。为进一步明确课程的目的,需要重新结构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3.3.1教学方略上突出大的课程方向,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弱化单一性: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合二为一,成为设计基础。主要解决二维空间的问题;强调素描与色彩的共性和统一性,分而不离,区别在于表现因素上的多少。目的主要在于解决画面的结构问题,注意表现的丰富性和学生的特点。

3.3.2各课程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进一步明确:①增强课题意识。将课题始终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增强师生双方面在课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②设计基础。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内容上的延承与变化,避免片面的解决问题没进一步加强点、线、面在语言形式方面的表现力度,突出画面的结构意味;③设计素描。基础中的基础,在设计基础为能迅速进入这种状态提供了先决的形式,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画面的经营之中,点线面、黑白灰、节奏、韵律成为画面主导的形式因素,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素描的本质含义,避免为形式而形式;④设计色彩。注重色彩因素在画面结构中的意义,要让学生保持设计素描的中心方略,同时将色彩因素贯穿进来,通过在对色彩在色相、明度、饱和度以及色调等方面的训练与运用,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把所学全面而恰当地运用到课程中;设计色彩还可以通过风景写生的练习,进一步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注重色彩归纳和主观调整,一切从画面结构出发。

3.4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单个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强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像在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写生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塑造形体的能力。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寻找适当的训练方式。可以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多做些配色训练,注意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性和支撑性。根据环艺设计专业的方向决定基础课的内容,与环艺专业设计课程衔接起来,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利于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

课程顺序的调整和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变化,这是在理论推究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实践,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学习面貌和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两个部分构成,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顺利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并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艳.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