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分析十篇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分析十篇

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8:50

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1

研究目的:总结“十一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寻找存在问题,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经济社会背景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和建议。

研究要点:①“十一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和基本经验;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政策环境和经济社会背景分析;③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④“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和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2、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研究目的:了解我省近几年来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展情况,理清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陕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状况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③推进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学前教育工作者、教师等。

3、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践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明确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对推进市(县)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索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途径、办法、措施和督导评估制度,为我省有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意义;②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基础;③市(县)域内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措施和督导评估制度研究:④我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关于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指导意见。

参加人员:市(县)政府领导、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等。

4、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趋势与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近年来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数量和流动趋向的调查统计和分析,提出当前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城市化流动趋势所带来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的办法,以及我省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家长正确对待学生上学问题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近年来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②农村中小学生流动趋势和主要成因;③引发的相关教育和社会问题分析;④兄弟省市的比较研究及主要经验:⑤合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合理解决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问题和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的政策建议。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5、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省农村中小学发展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分析,提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农村特色的中小学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发展思路等。

研究要点:①我省农村中小学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②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中小学发展的主要诉求;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办学理念和发展途径:④推进农村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推进农村中小学特色发展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6、高中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国内外精英教育计划的了解分析,重点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学习方式、性格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作比较研究,总结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其培养模式。

研究要点:①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②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及成长要求;③当前学校教育模式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系分析;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式;⑤对我省高中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我省高中学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7、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典型经验,创新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手段与方法,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

研究要点:①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习惯养成问题分析;②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的现状与问题;③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④改进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的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8、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目的: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设计、开发一套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问卷,每年对全省市、县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中学(高中和初中)、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一次动态监测与评价,通过聚类分析,及时发现和掌握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研究要点:①建立和完善我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意义;②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标准问卷和指标体系研究;③2009-2010学年度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④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标准问卷和指标体系;2009-2010学年度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报告。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9、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制度研究

研究目的:在全面掌握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改革要求和我省实际,明确各级基础教育管理、督导机构、考试(招生)管理部门或教科研单位在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提出具体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实施意见或方案。

研究要点:①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②质量监测与评价过程中各级教育管理和督导机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③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工作的建议和设想。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方案。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0、陕西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现状调查和有关省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了解,结合免费义务教育、课改和学生流动情况,研究分析建立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提出陕西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现状调查;②有关省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③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性研究;④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1、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现状和利用方式研究

研究目的:摸清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真实情况,明确界定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产权和管理主体的办法,提出解决义务教育资产闲置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现状:②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产权与管理主体界定;③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置换与利用途径和办法;④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问题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调研报告;关于解决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问题的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2、陕西基础教育特色学校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具有鲜明发展特色和成功管理经验的学校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和总结其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和具有的鲜明特色,为其他中小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推动我省中小学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研究要点:①特色发展学校概念界定;②特色发展学校的主要特征及国内外特色发展学校介绍:③我省目前具有鲜明发展特色的学校及其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研究;④特色发展学校的成功经验对我省中小学校发展的启示。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媒体宣传文稿;陕西特色发展学校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汇编(8-10所)。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3、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品牌研究

研究目的:全面调查了解全省各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基本做法和特点特色,全面总结我省自2004年中央8号文件下发以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突出“三讲两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的特色,对打造我省中小学德育品牌活动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意见。

研究要点:①2004年以来我省中小学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典型经验、品牌活动及优秀案例:②全省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主要特点以及鲜明特色;③我省中小学德育品牌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形成规律分析;④打造全省中小学德育活动品牌的意见和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中小学生德育品牌活动优秀案例汇编。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4、陕西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研究目的: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摸清目前全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状况,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发展前景和方向,提出推进民办中小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②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的政策环境及前景分析;⑨教育发达地区关于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政策研究i④推进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民办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5、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研究

研究目的:以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为平台,为全省各级基础教育相关单位和师生提供内容丰富、质量优良、访问安全、操作简便的资源建设及应用服务,形成全省基础教育网络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

研究要点:1、当前我省区域网络教学资源及校级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调查;2、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3、省级资源管理平台的维护及服务拓展;4、形成全省资源应用的推广、宣传及激励机制的研究。

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2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新化县煤矿工人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调查分析新化县0~3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交流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学生网络学习现状调查分析薄弱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社团需求调查分析临洮县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新化县文印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和分析农村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农村中学生隔代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分析与建议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分析农村初中学生光学力学作图能力的调查分析安阳市中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现状调查分析初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现状调查分析初中学生时政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和应对策略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写作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新化县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新化县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时间:2012年4月对象:农村初二学生人数:200目的: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措施,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式:问卷调查

一、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结果

1.学习动机61%的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不明确;22%的学生为能过上好日子而学习;9%的学生学习动机是为考试能取得好名次、能赚大钱!9%的学生是为能进一所好学校而学习。

2.学习态度: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热情高;只有26%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3.学习环境: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环境较满意,只有35%的学生不满意。

4.课前预习:70%的学生不预习,偶尔预习的占25%,其余5%的学生能够坚持预习。

5.课堂听讲:75%的学生都能认真听讲,有12%的学生有时能认真听讲,7%不能认真听讲,6%不听讲。

6.课堂活动:50%的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0%的学生偶尔能参与课堂活动,其余不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7.作业情况:70%的学生能独立的按时完成作业;12%的学生认为作业太难,不能按时完成;8%的学生靠抄作业。15%的学生认为作业量很轻,希望老师加量

8.学习困难:在学习外语上无困难的学生只占40%,而60%的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困难,上课听不懂的占18%。

9.学习方法:独立学习的占41%。能和同学合作学习的占14%。

10.学科兴趣:45%的学生很喜欢这门学科,42%的学生不喜欢。还有13%的学生是喜欢,但听不懂。

11.老师口语:5%说最好,10%说好,30%说一般,55%说差

12.语法教学:15%说最好,35%说好,30%说一般,20%说差

13.希望加强:65%希望加强口语和听力,27%希望加强语法指导,8%什么都不希望

14.渴望课堂:85%渴望快乐课堂,10%渴望安静课堂,5%渴望自由课堂

二、调查结果初步分析

我们通过书面调查,通过对学生谈话了解,结合与领导和同事的交流,期末质量监测及部分家长的访查等。调查分析结果是:

1.学生受教育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但农村学生由于诸多原因,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教育经费有限,导致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待遇偏低。教学设施落后,难以保证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农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挣钱,有大量隔代教育造成的“失效教育”现象,导致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缺失严重。

2.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表现在志向不够远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不能大胆发言等。该地区缺乏幼儿学前教育,大多农村小学未开设英语课,也有一部分小学虽然开了英语课,但由于师资严重匮乏,教学条件差,开设英语课也形同虚设。

3.学生学习虽然态度端正、热情很高,但学习上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主要表现在:缺少课前预习准备,课堂听讲被动。思维不清晰,不善于掌握重点内容;课后完成作业差,复习少,知识巩固差;课外读书少,缺少良好的英语语感和学习习惯。

4.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口语水平差,学校缺少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仍是一本书,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仍是死背硬记,课堂教学很沉闷,学生学习很被动,没有体现出新课改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学理念。

三、提高农村英语教学水平的建议

通过上述初步调查和分析,为进一步落实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应加大社会教育投资力度。

(1)提高教师的待遇,调动教学积极性,留住教学人才;加强农村教育和教学设施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2)尊重语言规律,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抓起,加强英语基础教育。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1)通过与地方政府和学校联合,创办业余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文化素质。改变家长教育观念,解决隔代教育的缺陷,使农村孩子家庭教育落到实处。

(2)英语教师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解决学生的阶段性学习问题;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家访,对学生的进步鼓励,对学生的个别问题及时处理,更好地配合好学校的教学。

3.完善英语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应努力学习教学理论知识,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开展英语主题班会、英语角、英语手抄报等活动,给学生多创设交流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英语知识及学习方法。

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课开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一、引言

小学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基础。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在巨野县章缝镇一学期的支教经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整个县居于前列,但体育课程的开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符。本研究旨在发现巨野县农村小学体育开展存在的问题,为推动巨野县农村小学体育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巨野县章缝镇8所农村小学体育课开展现状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登录中国知网、学院图书馆等查阅室查阅有关农村小学体育课开展情况有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确定研究对象的调查目标和项目。针对当地小学领导、体育教师及六年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共216份。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类,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巨野县农村小学师生对学校体育课的态度分析

1.男生与女生对体育课喜爱程度对比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体育课在学生群体里面是非常受欢迎的。但男生喜欢体育课的程度79.5%远远超过了女生的51.2%,这一数据表明性别因素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有很大影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平时体育课要多考虑到适合女生的体育项目与教学方法。

2.体育课的重要性及对待体育成绩的态度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为六年级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已对外界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是高达56.7%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不重要或不太重要,这说明学生对作为教育一部分的体育认识还不够,态度也不够端正。在对待体育成绩这一态度方面说明现在学生只是片面的追求好的成绩,而忽略了体育运动过程的真正价值。在这一方面需要体育教师积极引导纠正学生对体育课的错误态度。

(二)巨野县农村小学体育课运行情况

1.教师编写教案及使用教案情况分析

教案的使用情况和编写情况的拟合程度较低,在调查中发现体育教师编写教案只是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时应急使用,教案的实际应用价值不大,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授课时要加强教案的编写程序进行授课。

2.学校编写体育教学计划情况分析

经过调查,访谈等,可以看出学校大部分教师对教案、教学计划的书写都不够重视,只有少部分人对于体育教学的教学计划进行书写,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学计划的编写。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章缝镇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比较令人满意,但是体育课被占用现象普遍。教师编写教案与使用教案的拟合程度过低,大多教师编写教案是为应付上级部门紧急检查;大部分学校没有开展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缺乏规范,随意性强。

2.巨野县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短缺、不符合标准或无法正常使用,不能满足体育基本教学。

(二)建议

1.加强农村小学体育课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

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村小学体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一切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强体育的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将学校体育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及时传递给每一位体育老师。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发挥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更好的为农村小学体育工作服务。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体育特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平时体育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多种有效方法提高学生运动兴趣。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各级运动队,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或兴趣参加运动项目。既达到强调体育运动知识,增强体质的目的,又可满足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多元化的需要,为培养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育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小学的体育资金投入改进体育场地,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小学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应培培.德州市农村小学体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4

一、分析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现状

为使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水平得以有效提升,?w育教师需秉持事实其实精神,着眼实际分析本地足球教育实况,深度解析本地区足球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顺应新课改浪潮,思考有效提高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学质量的有效方略势在必行。

1.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存在缺失教学场地消极现象。在当今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大背景下,农村地区土地除用于耕地及当地居民基本生活外,均用于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医疗机构、垃圾回收站不断建设,旨在改善农村地区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在农村建设发展大背景下,可用于高中足球教育使用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缺失规范足球运动场地,已然成为制约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良性发展的内因之一。

2.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现象。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农村地区高中体育教师存在沿用口传心授式教学方法消极现象,通常情况下,在教授学生足球运动技巧时,会先示范一遍动作,而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继而落实足球运动技巧教授目标,这种足球教育方法,无法激发学生自主运动积极性,在足球运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师生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影响足球教育水平提升成效。

二、分析有效提升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水平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可知,高中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足球教育重要性认知,农村缺乏足球运动场地,教师沿用传统体育教育方法,已然成为影响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1.充实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师资力量。农村地区缺乏足球专业教师,足球教育缺乏体系性,仅有的体育教师足球运动专业性较差,影响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事业长远稳健发展。基于此,农村地区高中院校应通过扩展招聘路径,扩充体育教师队伍,提升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师资力量。例如,农村地区高中院校可与知名体育院校合作,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平台,引导在校实习体育专业学生,协助在职体育教师,结合本校学生足球运动相关知识掌握实况,展开足球运动专项教育,引导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朝着体系化方向发展,为提升农村地区足球教育水平夯实人才基石。除吸引体育专业高校毕业生来校实习,留校任教外,学校应注重足球教育,给体育教师足够的课时,有效落实足球教育规划,为引导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足球运动技能,掌握足球运动相关知识,学校应针对足球教育,创设教学实践激励机制,鼓励在职体育教师积极投身于足球教育创新实践过程中,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累积足球教育经验,逐渐完善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体系,使农村地区在足球运动教育资源匮乏前提下,可高效展开足球教育,在有效落实足球教育目标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足球运动兴趣,锻造强健体魄目的,凸显“校园足球”体育运动项目实践价值[3]。

2.解决农村地区足球运动场地不足且不规范的问题。农村地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极具紧缺,为使农村地区高中足球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攻克足球运动场地不规范且不充裕难题,推动“校园足球”运动项目有效落实,农村地区发展建设规划需统筹全局,为高中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留有一席之地,为农村地区高中体育教育助力。例如,农村地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可将供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如公园等大型室外活动场地,以足球运动场地标准进行规划,实现“一地多用”,在高中足球教育需求时,该室外活动场地就是学生们的足球场,在平时该场地就是农村当地居民跳广场舞、聚会、休闲娱乐重要场所,深度发掘活动场地灵活应用无限可能性,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利用。

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5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46-01

音乐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课程,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内心情感,还能够塑造学生人格的魅力、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更加凸显出了农村音乐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

1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为解决农村教师的生活问题,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用来改善教师的住宿与办公条件,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也有了相应的增加,但是条件依旧简陋,宿舍仅有十几平方,床、衣柜,桌子,以及必须的生活用具,没有供暖设施,附近也没有像样的医院、大型超市与健身中心。同时,农村教师的日常工作压力也较大,多数教师跨年级、跨科目教学,一个教师承担几个班的主要课程,有的还要兼上音、体、美等课程,通常一周要上30节课,而收入却与劳动不成正比。据调查,工作10年左右的农村教师,中教二级水平,算上绩效工资平均每月收入仅1300元左右,而那些刚毕业入校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只有每月七、八百元的收入,这点工资对他们来说难以维持生计。部分学校音乐教育观念落后,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课程计划中的音乐教育科目形同虚设,长期被主课占用。90%以上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和多媒体音乐设备,必备的音乐设施如钢琴、风琴等乐器多数都不具备。

2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对音乐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2.1农村音乐教育观念的落后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根本因素

目前,我国虽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农村中小学的影响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深入。经过实地调查,大部分农村中学始终以升学率为主,小学音乐课以“副科”的角色出现,代课老师为非音乐专业老师,音乐专业的老师只能教授所谓的“主课”。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家长对音乐教育的态度,严重阻碍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也是影响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根本因素。

2.2城乡环境的差异使毕业生望而却步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都愿意选择招教考试作为毕业出路,但是以农村工资待遇较差,生活条件较苦,与大中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等为借口不愿意到农村任教。也有部分学生担心一旦到农村任教,再想回城很难。这部分学生通常来自农村,因而对农村有感情,有回到农村贡献自己力量的愿望;同时,他们身上还背负着跳出“农门”、脱贫致富的重任,所以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走出去的机会,往往在社会观念和家庭压力下,他们会选择到农村以外的城市发展。

2.3农村环境难以发挥自身特长

农村学校音乐课长期不被重视,甚至可有可无,音乐课由普通兼职教师担任,不设专职教师,致使有音乐专业技能的教师白白荒废了自身专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音乐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选择。音乐专业毕业生,前期投资高,花费大,只有在农村就业成本纯收入大于在校时的投资成本,学生才会选择到农村就业。另外,由于经济欠发展,人们收入普遍较低,学生家长一时间难以做到花费很多的心思和金钱让孩子接受音乐培训,由此也导致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少之又少,音乐专业毕业生在课余难以招募到学生,音乐专业技能难以发挥。

另外,婚姻问题也是影响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重要因素。能在农村任教的教师普遍是专科或本科学历,既选择在农村任教,就要有扎根农村的决心,而现实生活中要找到符合一定学历要求的结婚对象却往往较难,很大程度地影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3针对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解决对策

3.1改变农村教育观念,配备专职教师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音乐教育作为培养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各教育部门都应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端正对音乐教育的态度,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考核计划,建立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足音乐课,由专职音乐教师任课,课余积极开展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3.2加大对农村音乐设施的建设与投入

音乐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是实现音乐课程标准化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入,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按计划给予适当的乐器和教具配备,以保证正常、稳定的音乐教学。

3.3改善农村教师生活与工作环境

在生活上,虽然目前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有了明显的增长,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也有了相应的增加,但是每年的相关配套投入难以得到保证。各地政府应组织专人,把农村教师应获得的待遇落到实处,如建设教师周转宿舍,解决暂时有困难年轻教师的住宿问题;把农村教师也纳入医疗、住房政策范围内,使农村教师也能享受到医疗保险、住房等惠民政策中。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不能仅仅是发放政策,还应有一个稳定的保障制度,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平稳发展,才能提供给教师发挥自己才能、展现自己实力的舞台,给教师提拱了舒心便捷的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够留住教师资源,吸引新生教师力量!

另外,在教师职称等方面,国家应该给予农村学校相应的政策倾斜。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信息不够发达,许多政策性措施、基本建设,先进理念等都优先在大城市推行,对于处于劣势的农村,如果能够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教学研究活动等方面优先考虑,给予农村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相信定能够使农村教师感觉到教育行政部门对其的尊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平衡。

3.4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毕业生加以引导

据了解,广东省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让更多的师范毕业生积极投入到农村去就业,拟定出台了一项关于毕业生到农村去上岗退费的优惠政策,既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农村的师资不足,一举两得。我省的相关政府部门,也可根据农村教育师资现状与目前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吸引优秀专业毕业生,并且易推行的优惠政策,从而正确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李迎春: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查[J]中州学刊2010年7月

[2]杨爱萍: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和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北方音乐,2014年12期

[3]黄建华、何正华、傅大党:关于农村教师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3期

[4]慈航:农村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1期

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6

学前教育个人投资城乡差异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对促进个体发展具有较高的个人收益率,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差距也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资讯的发达,城乡教育差异逐渐出现缩小的趋势。但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环境存在差异,加之受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制约,学前教育个人投资状况在城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教育个人(家庭)投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经济投资和精神投资两部分。其中经济投资包括支付学习等方面的费用,损失机会成本(失去目前挣钱等方面的机会);精神投资包括精力、时间等方面的给予。狭义的个人(家庭)教育投资,是指子女在经济尚未独立期间所受到由家庭支出费用的各级各类教育。本研究取其狭义的概念,通过在江苏省扬州市城乡地区开展问卷调查,着重了解城乡不同家庭在学前教育的财力物力投资方面的现状,获悉其投资方向、投资金额、投资层次,为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可行建议,也为引导学前教育家庭理性投资、构建合理学前教育个人投资体系制定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当前学术界对中国城乡主要存在三种划分方法:一是城市、县镇、农村(乡村);二是城市(包括县镇)、农村;三是城市、农村(包括县镇)。本研究采用“城市、农村(包括县镇)”这一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划分方法,在江苏省扬州市市区范围内随机抽取了幼儿家长100名,在扬州市宝应、仪征、高邮三县内随机抽取了幼儿家长100名,开展问卷调查。其中城市地区收回有效问卷92份,农村地区有效问卷83份,总体回收率为87.5%。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学前教育个人经济投资状况调查》问卷,共分基本信息、教育观念、投资行为三个部分,总共18题。

1.3研究方法

将回收问卷进行审核编码,利用spss11.5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以单变量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相关分析为主。

2研究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3.2学前教育个人投资观念的城乡比较

在调查问卷中有设计个人主观经验的学前教育投资必要性、当前投资状况、投资依据,投资期望和投资收益的调查。被问及学前教育投资是否有必要时,城市地区有94.5%的人认为较有甚至非常有毕要,农村地区该部分的比例为88%。被试的家长中,认为当前自家对孩子教育投入过少的,城市有14.1%,农村有4.8%;认为还可以的城市占52.2%,农村占55.4%;而投资太多的城市占33.7%,农村占39.8%。而从投资收益来看,城市地区认为不理想的占22.8%,较理想和很理想的比例均占23.9%,而对收益还没有概念的家长占到29.3%。在这个方面,农村地区认为投资收益不理想的占33.7%,较理想的占12%,很理想的占25.3%,对收益还没有概念的占28.9%。

3.3学前教育家庭收入和教育投资的关系

3.4学前教育个人投资不同金额分配的城乡比较

3讨论与分析

3.1投资现状上,1/3的家长反映投资过重,收益不明显

“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学前教育的高消费已成为时下社会的一个话题。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家庭反映,当前学前教育投资过重。而与此同时,家长也同样反映,目前学前教育投资的收益不理想的,城市为22.8%,农村为33.7%,而对目前投资的收益没有任何概念的,城市为29.3%,农村为28.9%。学前教育投资有着隐蔽性、迟滞性和非抵押性等特点。目前不少科学研究已证实,投资学前教育的回报要高于其他领域的教育投资。因此家长们认为教育投资过重,一个是社会显示,另一个也反映了不少家长也没有清楚认识学前教育的特点,以致产生了投资过重、投资收益不明显的主观偏见。

3.2投资水平上,家庭收入影响投资比重,城乡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对教育投入的重视程度也更为明显。家庭收入是进行家庭教育投资的基础,研究发现,城市与农村不同地域中,家庭收入高则投资金额高,两者呈高度正相关。但城市、农村不同收入家庭中,学前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此数据表明,学前教育投资在不同地域、不同收入家庭中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3.3投资层次上,不同地域环境影响投资分配,城乡存在差异

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农村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差距依然存在。城市、农村不同地域家庭除收入上的差距以外,在地理环境上相比,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以及人口文化素质等方面均高于农村。这也导致了虽然农村家庭有高收入,可以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但是由于地方条件受限,不能便利地让孩子购买各种书籍影视资料,参加各种学习辅导、才艺培训等。调查结果显示,在为孩子购买书籍影视资料,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情况送礼两项上,城市和农村均存在显著差异(0.005*

3.4投资对象上,城乡两地均存在“重子女投资轻家长教育投资”的问题

提高学前教育个人投资,人们普遍理解为即是对学前儿童教育的投资。其实不然,子女只是家庭中的意愿,只是教育投资的对象之一,家长也是家庭的主要成员,也应该是教育投资的重要对象。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教育投资的重点几乎全部放在孩子身上。许多家长不愿意参与社区学校或家长学校组织的家长教育活动(除非这些活动与孩子学习有直接关系),既使这些教育活动是免费的。已有研究表明,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于城市幼儿家庭教育投资问题的思考)家长的文化修养与行为举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一群共享特定物理、心理空间的个体所组成的具有独特性质(情感、忠诚、持久关系)的自然社会系统,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症状往往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良交往模式或者不良的家庭结构引起、维持和发展的,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良交往模式或者家庭结构可以改变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症状。因此,不注重自身的教育投资,在孩子身上的投资效益会大打折扣。

3.5投资行为上,城乡学前教育个人投资盲目性大,农村地区尤其严重

个人与家庭目前就学前儿童的投资依据来说,“主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投资,城市地区有33.7%,农村为30.7%;出于“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进行投资的,城市有25%,农村24.1%;考虑到“经济状况”进行投资的,城市29%,农村32.5%;而承认“随大流”投资的,城市为12%,农村为13.3%。因此,当前在学前教育投资中,依然存在不少盲目投资的现象。盲目性的投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与发展需要,二是其从众心理与虚荣心导致。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教育投资,有一大部分是过度消费和无效投资,既浪费了金钱,也对儿童日后学习兴趣的培养、厌学情绪的产生存在一定影响。

4建议

4.1倡导政府介入,确定城市和农村不同的投入机制

为实现城乡幼教统筹均衡发展,城市应实行政府支持、举办者投入、社会捐助、家长缴费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农村地区的幼儿投入机制要侧重于以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家长交费为补充的经费投入机制,并逐步加大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性投入中幼儿教育经费的比重。

4.2理性投资,做到合理取舍

学前儿童由于其生理、心理未成熟,需要家长代其做出决定。因此,教育投资具有长期性与间接性的特点,家长需充分认识孩子的个性特点与发展需要,切忌将个人意愿与主观情绪强加与孩子。家长要与孩子耐心沟通、共同决策。以此同时,个人投资也常常受到家庭实际条件的限制,如经济收入、社会环境等。个人与家庭进行教育投资的同时也势必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理性的投资与合理取舍才能为孩子创设最优异的教育机会,实现最优的收益回报。

4.3平衡投资主体,幼儿家长共同成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家庭的物质基础越来越丰富,对多数家庭而言,家庭教育的物质投入已经不是问题。但学前教育个人投资不仅仅是对学前儿童的投资,而是对家长、儿童双方共同的投资。家庭教育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家庭成员的发展和家庭的和谐,家长只有注重对自己的教育投资,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投资理念,进而更好地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参考文献:

[1]邱芸.学前教育个人投资动因与决策分析[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4):113-114.

[2]曾彬,卢清.关于城市幼儿家庭教育投资问题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6):8-9.

[3]张瑜.关于城市幼儿家庭教育投资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9,(1):20-21.

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7

【关键词】农村教育,初等教育状况,农村经济增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惊人的成就,现如今,中国已进入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国民的大国中,农村人口占据8亿之多,可见农村劳动力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又一个奇迹的主体,因此对农村问题的关注与有效解决也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与有效解决。近年来,国家对于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掀起了政界及学界对于农村整体教育状况的广泛关注。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范畴,而是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然而,农村地区落后的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能够为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指明方向,向乡村振兴的美好目标努力。

二、研究现状

农村教育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王德文(2003)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出发,指出农村义务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作了分析。许丽英、袁桂林(2006)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并存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除此之外,教师收入保障的缺失、农村教育经费使用不当等问题也制约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进程(孟庆瑜,2008)。王雪平等(2008)对全国各地的教育投入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与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因果关系,认为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应是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转型的根本保证,从而真正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现阶段教育改革是农村工作的一大重点,在当前城镇化背景下教育改革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张帆等,2015)。

三、指标评价与理论分析框架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起至今,国务院制定颁布的有关农村教育或涉及农村教育的重大政策法规多达十几个,表明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建设重点放在初等教育领域。为对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本文运用到以下指标:

(一)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及专任教师数量

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以及专任教师数量可以有效地反映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拥有的情况。多年来农村教育资源的变化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出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化状况。

(二)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

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反映了在农村地区接受并完成初等教育的青少年数量的多少。农村地区的情况较为复杂,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农村地区相比于城镇地区具有更高的辍学率,很多青少年不能完整地接受教育。因此,农村中小学招生数量对于反映农村教育发展状况意义不大,相比之下,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更具有代表性。

(三)农村居民人均文教活动总支出

农村居民人均文教活动总支出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农村居民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回馈情况。通过对农村居民人均文教活动总支出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农村居民对于农村教育的支付程度,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居民对于农村教育的认识程度以及重视程度。

(四)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农村教育经费及经费组成反映了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一般地,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社会捐赠、学费收入以及其他教育经费。各部分教育经费的比重大小,能够反映各部分经费在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大小,由此也反映出社会的不同群体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

四、数据和方法

(一)数据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1983年—2017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所统计的年度统计数据。

(二)方法

本文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合,并通过作图显示所选数据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分析,用evies软件将进行回归分析,探究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内在联系。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农村教育资源的变化

图1、图2分别反映了农村中小学学校的数量以及专任教师数量的变化趋势。1983年以来,农村小学专任教师队伍经历了先壮大后快速缩小的发展变化趋势。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起的十几年中,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数量由1985年的139.5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68.2万人,增加了20.57%。农村初中专任教师的数量在不断地减少,2005年之前减少缓慢,呈现平稳的状态,在此之后,农村初中专任教师的数量减少速度加快,到2016年底仅有197.5万人。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也一直减少,在各图中表现为一条趋势向下的曲线。这说明了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以及专任教师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进程,是近年来农村农村教育发展迟缓并依旧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的变化

图3、圖4分别反映的是农村小学毕业生数量和农村初中毕业生数量的变化情况。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都为减少的趋势。其中,农村小学毕业生数量呈现先缓慢增加后突然减少的变化情况,农村初中毕业生数量在缓慢减少和增加之后有大幅度减少的态势。造成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的变化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村学生选择到邻近的城镇中去接受教育,不在农村地区接受教育、完成学业,二是农村教育资源数量的减少使得相应的毕业生数量也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三)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认为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教育资源数量,即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以及农村专任教师数量存在因果关系。将数据在eviews软件中进行的回归结果如下,其中Y表示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X1表示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X2表示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的数量:

上图的回归结果中,X1前的参数符号为负,表明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实际的经济意义并不符合。当作Y与单个变量X1和X2的回归时,结果显示Y与X1和X2都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回归结果的可决系数R2分别为0.5371和0.8924。经思考,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与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存在相关关系,认为模型出现了多重共线性。选择与Y相关系数较大的X2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后续分析。进行回归分析后,通过作出解释变量X2与残差的散点图初步认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同时,B-p检验和Glejser检验均5%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性的修正。给予模型权重为resid的权重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经检验模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已经不存在异方差性,最终的模型结果如下:

Y=254.26+3.80X2+m

该结果说明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相应地会增加或减少3.80个单位。

(四)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与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关系

将2002—2012年的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与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统计数据导入evies软件中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S表示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Z1表示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

模型的可决系数R2为0.9313,参数估计量的大小符合经济意义并且通过了参数的显著性检验,便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散点图以及其他相关检验显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等严重的计量经济模型问题,说明模型的估计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受到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影响,随着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变化而变化,具体的模型形式为:

S=-4795.095+10.45Z1+m

此结果表明农村地区初等教育发展状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影响,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农村教育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为我国的政策制定提供方向。

(五)农村教育贡献情况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于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度很大,各组织团体都为农村教育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从教育经费的角度来分析农村教育问题。eviews回归结果如下,其中Y表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X1、X2、X3、X4分别代表了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学生家庭以及其他组织团体对于农村教育所作的贡献:

从上面的回归结果中明显看出,X4变量前的参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通过t检验。单独作Y与X4的回归后发现Y与X4的关系不显著,由此认为X4是无关变量,应该从原模型中除去。重新进行回归后,resid与resid(-1)的散点图和偏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存在序列相关性,需要进行序列相关性的修正。通过D.w.值计算得ρ的值为0.6178,用广义差分法进行修正后得到的最终模型为:

Y=124210+1.0060X1+0.7909X2+1.1017X3+m

结果表明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學生家庭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都有贡献,其中国家政府和学生家庭的贡献尤为突出,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和促进作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进行合理开发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措施,试图为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且质量低,这已经成为我国隐性的失业大军。如何提高农村潜在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

   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述了我国人力资源状况: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1.1数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200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同期农村人力资源增长了58.50%,年平均增长1.94%,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人口、农村人口的增长率,更高于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45%的水平。而据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1%左右[1]。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而且,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

   1.2质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防碍新农村的建设。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4.2亿人。

   1.2.2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水平的要求,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必要性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的转化,则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为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业,三是进入城市各行各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和就业扩张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提升,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退回来重新回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就成为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措施。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辍学数量增加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改变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从而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第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2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二是面向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要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要组织培训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按照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战略落到实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则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需求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培训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农民能够从教育和培训中切实受益。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m].中国人口出版社,19.

   刘晓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7-128.

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9

摘要本文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进行合理开发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措施,试图为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问题研究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4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这已经成为我国隐性的失业大军。如何提高农村潜在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述了我国人力资源状况: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1.数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200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同期农村人力资源增长了58.50%,年平均增长1.94%,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人口、农村人口的增长率,更高于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45%的水平。而据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1%左右。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而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

2.质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妨碍新农村的建设。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4.2亿人。

(2)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水平的要求,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二、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必要性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的转化,则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为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业,三是进入城市各行各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和就业扩张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提升,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退回来重新回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就成为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措施。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辍学数量增加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改变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从而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第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

2.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二是面向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要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要组织培训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按照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战略落到实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则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需求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培训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农民能够从教育和培训中切实受益。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

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农村经济;发展;中国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7-0068-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在近几年的增长势态开始变缓,且涨幅大幅降低,导致城乡居民收入之间产生巨大的差距,加之农民自身的科学素质不足等问题,使得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问题成了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可以看出,现今经济社会环境下,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想要进一步提高是非常困难的,而其现有的水平也根本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实际要求,这就更进一步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日趋艰难。但无论怎么说,我们需要把握住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都需要通过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来实现。

一、农村人力资本现状约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下,农村的人力资本现状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正常稳定发展,其具体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农村收入偏低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性缺乏

在中国农村,导致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受限制的主要原因就是居民收入偏低所导致的投资积极性缺乏。虽然说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劳动力科学素质的偏低和农业发展深度的不足使得农业的科技创新受到阻碍,这正是造成农民收入低下和城乡收入差距大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在较多的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旧传统旧观念,这同样会影响到农民进行个人投资的积极性。

(二)现行教育体制不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逐渐呈现出农村教育和培训制度的不足和弊端,并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针对这种状况,笔者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农村教育与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分析。

1.农村教育目标单一。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教育都是以升学率为唯一目标,这是农村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必然产物。但这样一种教育模式毫无疑问不能够满足现代农村教育的最终目的,甚至有可能对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持续发展造成危害。这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不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难以落实到实际,更导致学生只热衷于书本知识而产生对职业技能教育的不重视。这些不良因素导致农村学生放弃扎根农村甚至是嫌弃农村的情绪和倾向严重,这对于农村经济建设的长远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2.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生产活动完全脱节。这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的多个方面。例如,农村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象的单一和方法的落后。农村进行教学时所面向的对象往往都是希望能够通过知识这条路走出农村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即便是学得非常好也很少有可能回来为农村建设做贡献。而教学方式上更是单一的填鸭式教学,直接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灌输和指导,并不重视教育过程中的多种科学方式。

3.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现代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主要表现在教学物资、教育人员的不足上。农村教师无论是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还是学历结构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甚至于在职的教师也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离开农村教育的岗位,以此来为自己提供新的平台。

二、通过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加大农村教育投资

农村教育投资的加大旨在最大程度地提高农民的整体科学素质,以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基于此,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实现主要通过对教育的投资来实现,且人力资本投资质量的好坏也需要通过教育投资质量的好坏来衡量和评价。总而言之,教育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最好方式,教育投资应当得到多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1.增加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在对教育方面的投资进行探讨和分析时,首先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性观念就是要尽可能保证政府在农村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站在政府支持的高度之上来进行多元化基础教育模式的构建,并相应地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育资金的筹集,这需要地方政府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配套做好教育设施的完善工作,通过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以及配套设施的全面完善来实现农村办学条件的彻底改观。

2.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在建立能够完全适应现代农村需要的新型教育制度。因为在教育理论进步和优化的同时,农村的实际环境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农村劳动力对于知识的需求已经趋向多样化,因此,农村教育本身也应当按照人们的学习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进行教育结构的调整,并在此过程中对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正和替换,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的教学需求。总之,针对农村高素质人才的缺乏问题,应从农村的实际状况出发实现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多元化职业教育的推广,这实际上也是加强农村重点教育的有效方式。

3.制定完善的农村教育发展计划。具体来说,可以进行农村成人教育,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短期培训班,还可以针对某个比较具备技术含量的专业来进行长期培训,除此之外还有中老年的识字班和青年技术培训班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农村教育的普及率。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和上述教育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小学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各高校输送高素质有用人才,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由于多种原因,现在的农村青年往往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同时对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也掌握得不好,这就使得这样一个大基数的人群处在农村但是又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实际需求。正是因为这样才需要不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对青年进行各种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学有所成后能够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中,这样,农民才愿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投资。

(二)加强城乡间人才的流动

可以在城乡之间进行教师的短时间交换制度,通过这种城乡之间教学人才的流动将城市里的优质教育理念和思想带入并渗透到农村去。每个市区内的学校都可以确定出一个到多个结对帮扶的农村学校来,除了定期进行上文所述的人才交流以外,还可以安排相关方面的人员对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指导,这样农村学校就能够在科学的高度上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还能够从市区学校的老师身上学习到相关教学方法。此外,应当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进高等院校内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这样在给农村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同时也能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

(三)优化农村知识结构

农村知识结构的优化同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员个人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提高就能够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生产过程当中更好地获取有效信息,而有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就正是降低农民生存成本的重要方式。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化农村的知识结构,使农民自己也能够具备对市场进行预测和适应能力,在把握市场需求的条件下确定农产品的产供销,并最终保证自己收入的增加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些年农村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过农产品生产过剩、价格急剧下滑导致农业经营举步维艰的状况,而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追究,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农民对农业自身特点的控制不当造成,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农村人力资源水平上的欠缺。总而言之,对于农村人员来说,资本短缺最大的表现就是科学文化水平的低下,基于此,优质农产品的合理生产和有效销售都是依靠科学的知识和技术来进行支撑的。

(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主要是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到目前为止,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使得经济要素的流动效率低下,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和投资回报。正是因为这样,在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当中就要站在以农民平等发展和享受同等国民待遇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城乡统筹思路的施展。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具体的方式来实现:首先,需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城乡之间最为深刻的不平等问题;其次,建立劳动保障制度,使得全部居民都享受到完全平等的国民待遇;最后,要完善相关方面的措施和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工作,这样就能够建立起一套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和机制来。事实上,改变流动人口的管理方式和办法、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际流动成本以及农民合理权益的保障,都是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方式。

三、结语

目前社会环境下想要尽可能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要致力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提高,而农村人力资本提高最为核心的工作就是通过加强教育来实现。本文正是围绕这样一个话题,在简要介绍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现代社会环境下影响农村人力资本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对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方式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说明,希望这样一些探讨一方面能够对相关方面理论工作的探讨有所帮助,更为重要的还是希望能够对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高明,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35.

[2]胡羊,宋华明,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11):185-187.

[3]黄敏宝,人力资本投资: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7,(11):287-288.

[4]龙翠红,人力资本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1):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