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5:53

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篇1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金属材料工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75-02

材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构造基础,材料科学归属于基础性科学,也是先进工业技术改革的推动力,它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这样一个材料大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即金属材料工程,该本科阶段教育的目的是可以较好地教育出适应工业经济和科技发展要求的高技术工程人才,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对接要引起注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掌握先进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科学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当地的学院和大学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对新建本科院校的重点应转移到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学校应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实际需要,培养应用型工程为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如何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如何培养相对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国内地方高校目前各种材料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材料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人才市场需求。一方面,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注重理论教育,轻视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只满足在现有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不能使用知识大胆创新探索。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手段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创新主题,从自己的知识储备的质量和能力方面,似乎严重不足。

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改革在中国发展迅速,许多高等院校材料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淡化专业个性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科”主题共用知识,培养面宽,在高质量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成果。对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可能很适合,但对于生源差和科研实力不高的地方高校而言,不能盲目地复制其他重点大学的改革模式。

二、地方性高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1.地方性高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定位。金属材料工程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航空航天工业、能源化工领域、国防军工方面、冶金机电行业均发挥着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依托地方,为地方工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背景知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目前国内高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地方本科院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基于地域化目标定位,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区域工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构建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并通过突出地方特色培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江西省新材料产业和工程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江西省材料产业和工程技术发展储备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增进学校与政府、与金属材料表面技术行业、金属材料热处理行业以及相关企业之间的互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外,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创新实验项目为载体,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培养工程应用意识,提升工程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出于这种原因,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定位是:具备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在材料制备与质量检测分析、金属材料热处理、钢铁冶金与机械加工企业和相关行业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地方性高校金属材料工程培养模式。金属材料工程建设将学校的现实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技术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而有效地开展错位竞争、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较大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体系、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各种教学过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应该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仔细研究适应未来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趋势,根据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总体要求,建立起能够充分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和创新创业精神,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能整体增长知识、能力和素质,具有新时代新特征的多样化应用型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地方经济的工业发展,九江学院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主干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工艺学、热处理原理、热处理工艺及设备、金属材料学、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失效分析、材料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综合实验。与此同时,开设了两个专业方向,(1)金属材料塑性成型与模具方向:金属塑性成形原理、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挤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CaD/Cam软件应用、模具制造工艺学、pro/e造型及模具设计、压铸工艺及模具设计。(2)金属材料热处理与测试方向:先进材料制备技术、粉末冶金原理、无损检测、材料的腐蚀与防护、冶金质量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检测、材料表面技术工程、先进复合材料。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大量安排实践性课程与之配套,让学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实践性教学课程主要包括金工实习、金属材料专业实验、热处理工艺及设备课程设计、粉末冶金原理课程设计、材料表面技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三、地方性高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1.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作为地方性高校的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地方性区域工业经济未来发展对自己学校所设置的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确实需求,根据该本科专业的定位和特色,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要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根据目前九江及周边区域工业经济与本专业相关单位的现状及发展,在原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将原有的一味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过渡到应用技术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多层次培养,避免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模子技能的技术人才,根据学生的特色,因材施教,拓展专业培养的发展空间,形成专业的办学特色,形成应用技术研究创新型多层次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2.授课体系进行改革修订。为了能更好的对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进行改革,我们在现有基础之上进行了以下准备性的工作:在相关大学进行调查研究,学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课程建设的内涵和专业内容集成优化,访问有关材料企业,了解社会对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能力和高素质要求,对九江学院近几年毕业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系列性的跟踪调查,了解就业单位对我们学校该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以及该专业毕业生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教学知识点的意见及建议,邀请校内外知名教学专家,召开系列专家指导会,制定该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知识点方面改革的确实可行的方案,撰写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大纲内容将随之进行整合优化。专业主干基础课程建设得以加强,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设置相应并可行的必修课程,同时形成金属材料热处理与测试方向、金属材料塑性成型与模具方向两个具有一定地域工业特色的专业方向,使该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基础性知识及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知识。

3.配套平台进行改革探索。为配合模式及课程改革,必须对教学及研究平台进行更新建设,充分并有效地发挥本专业的专业实验室设备优势。近两年,本专业在原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项目经费购置了200多万元的教学兼科研实验设备,满足了本专业各种专业理论课程的配套实践性教学需要。目前,九江学院金属材料工程的专业实验室有:表面技术实验室、粉末冶金材料及工艺实验室、材料化学制备实验室、材料物性检测实验室、材料热处理实验室、金相制样及分析实验室、铸造技术实验室、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室和材料微纳结构分析实验室。通过这一系列实验平台的建设,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发展将得以支撑。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在九江和周边地区与九江新联传动机械有限公司、九江森源科技有限公司、九江博德新材料研究公司、九江奥盛钢缆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质性地合作,建立产学研及学生实习见习基地,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得以较好的培养。

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篇2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概述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医务社工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在医院管理、医疗政策执行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是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为实现患者康复所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社会和心理方面的专业服务。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手法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医务社工可以通过进入病房探访患者及患者家属,开展个案工作,本着社会工作“接纳、尊重、平等”的专业理念,运用积极倾听、同理心、支持、鼓励等社会工作专业手法,帮助患者及家属解决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工作的方式,把处于相似情况的患者及家属召集起来共同开展服务,培养患友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抵抗力,提升团体成员的良性互动能力。还可以引用社区工作的专业手法,通过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卫生需求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整合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对社区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活动。 

二、临终关怀的概述 

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的患者提供保守性治疗与支持的心理社会照顾,控制、缓解患者疼痛等相关生理症状,解除患者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痛苦,让患者有尊严、安详地死亡。临终关怀最早起源于英国,1967年英国一名长期从事晚期癌症工作的护士桑德斯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20世纪7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传入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1988年7月15日,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同年10月,创立了中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之后临终关怀服务便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临终关怀机构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提供的服务质量越来越好,服务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三、医务社工介入临终关怀的作用 

医务社工在提升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缓解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压力,为家属提供哀伤辅导,减轻医务人员的压力,促进医患的良性沟通,预防医患冲突,医院管理、政策执行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临终关怀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在患者临近死亡时,除了有身体上的疼痛之外,更严重的是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人世的眷恋与不舍,因此患者在即将要离世的前一段时间,对死亡的恐惧感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要远远大于疾病带来的肉体上的痛苦,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医务社工要引导患者学会接纳死亡,让患者明白临终与死亡是人必经的阶段,生命质量应该大于生命的数量,不必刻意去延长生命。即使是临终的患者也同样是一个人,依然需要享有作为一个人的权利与尊严,社会工作秉承着“以人为本”的专业理念,通过积极倾听、安慰、同理心、支持鼓励等专业手法,尊重患者的权利与尊严,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念,医务社工专业的服务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有尊严地离去。 

(二)减轻患者家属的痛苦 

在照顾临终患者时,家属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他们不仅要承担着日常护理带来的身体压力,还要承受因亲人患病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此时家属既需要得到身体上的减压服务,也需要在心理上得到人性化关怀。医务社工可以通过整合连接志愿者、义工等社会资源,为家属提供日常照料服务,缓解患者家属的身体压力。同时,兼具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的医务社工也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可以利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手法对家属进行情绪疏导,以缓解家属的心理压力。 

此外,有的患者家属不愿接受亲人即将离世的事实,甚至会要求医生继续为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治疗,这无疑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痛苦,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这时,医务社工要及时介入,引导他们理性面对死亡,让家属理解死亡是生命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不必刻意延长临终者的生命。另外,患者的离世无疑会给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医务社工在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时,能够为患者家属提供哀伤辅导,减轻因患者即将离世而给亲人带来的痛苦,引导家属早日从悲伤中走出去,尽快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三)缓解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医务工作的性质及特点会给医务工作人员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在对待临终患者时,不能够医治好患者或不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会给医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患者及家属对医生医疗技术期望过高,在患者及家属不愿意接受患者即将离世的事实时,他们往往会给医生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要求医生继续为患者提供一些不必要的治疗,这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而医生的解释有时并不能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这不仅会对医生的工作造成麻烦,更会给医生造成压力。因此医务社工不仅需要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服务,也要对医生进行心理辅导、情绪疏导,帮助缓解医生的压力,以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四)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 

兼具社会工作专业技能与一定医学知识的社会工作者能够在医务人员与患者及患者家属之间建立起一座良性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医务工作的性质使医务人员缺乏人文关怀,长期的工作使他们对死亡已经淡漠,虽然他们也会尽力去医治患者,但是不会估计患者的心理需求,没有足够的同情心与耐心,而且繁忙的工作也让医务人员没有时间去关心患者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期望过高,在医疗效果达不到他们的期望时可能造成对医生的误解。由于医生、患者处于不同的立场,沟通不足会引发他们之间的分歧,特别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临终照料,同时也会影响医生的工作。这时候在“医方”与“患方”之间引入社会工作领域第三方力量——医务社会工作就十分必要了。医务社工秉承人道主义、利他主义、“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遵守“接纳、尊重、平等、非批判”等原则,以“中间方”的身份介入到和谐医患关系建设中去,鼓励医患双方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医患双方建立起一座良性沟通的桥梁,加深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缓解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改善患者与医院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五)整合社会资源 

医务社工在介入临终关怀的过程中还能发挥整合、连接社会资源的作用。對于因为患者患病而造成巨大经济压力的家庭来说,医务社工可以通过社会力量来为这样的家庭提供帮助,通过举办义卖活动、筹集爱心捐款等方式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经济支持。另外,对于长期患病的患者还可以整合志愿者、义工等社会资源,为其提供照料服务,为家属提供“喘息”服务。这种情况的患者家属由于患者长期患病,必须长期照顾患者,这就会给家属带来很大的生活压力,也会影响到家属的社会交往,医务社工通过组织志愿者、义工等为这样的家庭提供服务,可以缓解家属的照护压力,同时也能够为临终患者带来新的气息,间接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六)为医疗服务管理、政策执行等方面提供意见 

医务社工作进驻到医院开展工作、提供服务,自然也要接受医院的管理。而医务社工作为医院与患者之间的“第三方”,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以“第三方”的角度发现一些医院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以一个中立的态度为医院服务管理等方面提供意见。医务社工也能够通过观察研究服务效果,促进项目的改进,为提升医院的综合能力贡献一份力量,也能够在政策执行方面提供独到的见解。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志愿者服务管理正逐渐成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中重要且备受关注的内容,医务社工还可以协助医院进行志愿者管理。医务社工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服务对象的需要进行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策划与实施,以系统的方式组织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所需的人力资源,如志愿者资源和义工资源。医务社工可以在志愿者招募、培训等活动中起到组织协调作用。同时,医务社工采用的参与式观察法可以收集到很多信息和反馈意见,这些都能在完善医院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医务社工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效果是可观的,而由于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考验,临终关怀也同样面临着困境,医务社工任重而道远,临终关怀服务仅仅依靠医务社工是远远不够的,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在整合了医师、护士、家属、心理学工作者等方面人员的共同参与,再加上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相信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一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胡继春.医学社会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史金玉.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本土化路径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17(1):32. 

[3]范小叶.基于医患关系的医务社工介入医疗体系的模式探索——以天津市医科大学总医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18). 

[4]王占宇,刘俊,段丽娥.论医务社工在构筑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2008(07). 

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篇3

关键词: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社会评价

随着社会对广告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高校纷纷开设了广告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合格毕业生对未来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通过考研进一步提升学历;二是直接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工作。各高校对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的培养,称之为实战型人才培养。但各高校培养出的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在职业生涯初期往往表现不佳,出现了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的学校评价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现象。因此,评价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有必要强化社会评价要素。

一、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的社会评价内涵

余小波等人指出:“大学社会评价即除政府和大学之外的社会力量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1]。也就是说,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的社会评价是指除政府、大学以及广告学专业本身之外的力量对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的培养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在目前缺乏权威、独立的第三方评价组织的情况下,对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的社会评价,只能由用人单位和已经毕业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主体的毕业生来完成。用人单位是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的接收者。广告学专业人才的实战能力直接关系到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用人单位有动力对广告学专业的实战型人才作出评价。同时,用人单位也具备根据员工的工作成果检验广告学专业人才的实战能力。已经走上社会的广告学毕业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业生涯后,能够亲身感受到自己在学校所受的专业训练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因此也能对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进行科学评价。

二、对实战型人才进行社会评价是广告学专业属性的内在要求

广告是“广告主通过有偿取得的、可以控制的宣传媒体和活动形式,对商品、服务和观念进行社会化、群体化的传播,从而有效影响公众、促成整体营销计划的推介管理”[2]。广告学是研究人类广告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广告学专业起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必须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并在社会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发展。脱离了社会实践的广告学是伪科学,是没有生命力的科学,脱离了社会实践的广告学专业必然萎缩。可以说,实践性是广告学专业的专业属性。广告学专业的这一属性要求该专业的实战型人才必须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对实战型人才进行社会评价是广告学专业属性的内在要求。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的要求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商品经济,市场发挥作用的手段是自由竞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3],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发挥市场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社会中的人力资源,包括广告学专业的实战型人才,必须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配置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去。广告学专业的实战型人才的市场配置,主要表现为社会招聘主体根据职位需要和具体的工作要求,考察应聘者的个人能力,以优胜劣汰的方式聘用人才。没有被录用者,即为社会评价不佳的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这反映了有关高校广告学对专业实战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不足之处。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体通过市场资源配置对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作出的评价即为对高校广告学专业的社会评价。

四、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回应时代的呼唤。针对当前现状,我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其中,在“管理体制改革”部分提出要“促进管办评分离”。也就是说,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未来要做到管理、办学、评价三方面的分离,即政府和学校不能参与教育活动评价。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部分提出,“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这一措施事实上推进了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社会评价。广告学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战略、发展步调保持一致,实现管、办、评分离,由相关社会主体,包括中介机构、用人单位、专业人士进行评价。广告学专业的实战型人才,因其与社会广告活动紧密相连,尤其要注重社会评价。

五、广告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评价是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对此类人才的认识,关系到广告学专业的下一步发展。科学评价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首先要保证评价主体的独立性。基于此,评价主体不能是政府、学校。政府是公立学校的投资主体、学校是办学主体,由他们来评估可能会出现“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现象,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因此,对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的评价只能是社会主体。通过有效的社会评价,可以明确广告学专业对实战型人才培养的得与失。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在政府绩效评估中说:“测量能推动工作;若不测定效果,就不能辨别成功还是失败;看不到成功,就不能给与奖励;不能奖励成功,就有可能是在奖励失败;看不到成功,就不能从中学习;看不到失败,就不能纠正失败”[1]。这里的“测量”与“测定效果”实际上就是一种评价活动。对广告学专业的实战型人才进行社会评价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明确成绩,既可增强培养合格的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的信心,同时也是对有关教职人员的一种肯定与鼓励;了解不足,可以知道培养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从教训中寻找经验。总之,有效的社会评价,可以确定广告学实战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可以提高广告学专业实战型人才的社会认可度,进而提高广告学专业人才的实战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小波,陆启越,王蕾.大学社会评价论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5(4):34.

[2]何修猛.现代广告学(第七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篇4

【关键词】中职教育金属加工实训教学改革

1.中职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的现状及主要原因分析

1.1教材陈旧,与生产实际脱节

我国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时间不长,在教育体系中也并未对中等职业教育所需的教材做出统一规定和编制,中职学校的教材大多是引用高职所用的教材,只不过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降低教学要求,由教师自由挑选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因此一旦编制了中职学校使用的金属加工与实训专业的教材,就常年一直沿用,而没有结合金属加工技术的演变对教材及时作出调整和修订,导致中职学校金属加工与实训专业的教材大多比较陈旧,早已不能适合现实中的金属加工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需求,更严重的后果是耽误了中职学生新技术的学习,使得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金属加工专业技术的学生素质和技术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用工单位的实际需要。

1.2理论与实训的课程安排有待优化

金属加工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典型代表,具有极强的实际操作性,但是中职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存在不合理的现状。一方面是由于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求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掌握金属加工的技术,为将来走上生产岗位做准备,大多数学生更多是只是为了拿到一个中专的文凭,至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技术等到了车间实践的时候再行向师傅学习,所以在学校学习时就完全不把金属加工的理论知识当成重点来学。而教师也由于学生这种心理,并没有将精力放在认真讲授理论知识上,以至于导致教师不认真教,学生不认真学的“双输”现象。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金属加工等实训基地基础设施不完备,实训的课时根本不能保证,供给学生实训的设备也非常陈旧,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际的操作。

1.3教师质量不高,专业技术能力较差

金属加工专业的适用岗位是在制造与加工产业,学生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加工技术。然而,中职学校金属加工专业的教师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教师的经验主要来自于多年在车间加工岗位的工作,同时具有系统理论知识和娴熟技术能力的“双资”教师数量很少,教师整体质量不高,专业技术能力较差。

2.中职金属加工与实训的教学改革

2.1紧跟生产实践、定期更新教材

金属加工技术是紧跟生产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于中职学校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目标来说,根据社会用工单位对技术人才专业技术的需求点,及时调整中职金属加工专业的教育重点,是中职学校培养适合市场需求人才的重要突破点。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典型代表,中职学校应该与对口制造、加工企业合作,并邀请高职相同专业的教师共同编制教材,将理论知识和金属加工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图文并茂、注重理论知识、强调加工技术的编订原则,保证课程的易学性。例如,尽可能安排简洁直观的插图和简单易行的实验,以发挥学生的表象思维能力和掌握动作技能的能力,对于以定义形式出现的概念,尽可能用实例加以验证式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能力,要注意回避难以理解的理论阐述,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2把金属加工与实训设定为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

中职课程改革,除了要与现实生产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最重要是要解决学生不愿学的问题。教育以人为本,学校以学生为本,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由实践整合理论的项目课程最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的第一门实训课程,要通过恰当的课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中职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比较喜欢理实一体化课程,对操作的兴趣较浓。例如,该课程的钳工车工铣工和焊工实训开发出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基础模块和其他机加工方法也可研发成由实践整合理论的项目课程。根据分析,将基础模块和其他机加工方法分成多个项目,分别为开篇导学、热处理、金属材料、铸造零件、锻压零件、焊接工件、钻削工件、车加工零件和铣加工零件、刨加工零件、磨加工零件,每个项目内可以有若干个工作任务。在实践整合理论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

2.3提升教师能力、培养普适性人才

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篇5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困境;对策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定义与历程

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定义,我国学界应用较多的是王思斌下的定义,即“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是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这是一套经济的、政治的、社会文化的制度体系)同其相互影响进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

社会工作产自西方,西方专业社会工作进入并在我国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时期:1840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学习与初步实践的时期;1950年至1980年,此时期我国大学被取消社会学课程,社工实践活动也随即被取消,从而形成了王思斌所说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我国的社会工作在此时期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1980年至今,这一时期是恢复和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困境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文化困境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社会文化的奠基石,亦是西方宗教文化的主流。“爱”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核心观念并带有浓厚的普世主义色彩,并且其爱的施予路径是是自下而上的。而中国具有两千年的历史,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文化基石。儒家提倡的仁爱有别于西方的博爱。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爱的差序格局――是我国儒文化中仁爱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我国儒文化中对仁的实现方式是亲,而我们亲的过程是以自我为中心,划出亲疏范围,呈现波纹式状态。同时我国儒文化的爱的施予路径也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处于完全相反的状态,即爱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这样在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接入到我国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土壤之中,就会出现摩擦,甚至引起人们的反感和不配合,不利于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的发展。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理论困境

任何专业都有属于其自己的理论体系,没有理论的支持,社会工作将会是单薄而苍白的。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成果可以说是众多的,例如:心理分析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标签理论、沟通理论、人文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但是我国这部分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成果带有浓厚的西方理论背景,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属于我国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著作。当我们不断地在吸收西方理论成果时,我国相应的理论却未更好地做到对西方理论的再理论化,在缺乏理论系统的背景下,一味的运用西方理论于实践中,会由此衍生很多由于不符合我国自身特点而出现的问题。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制度困境

我国的制度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这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发源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完全不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在我国的整体环境下,并不能有效地实施,一些民间社会工作组织的登记门槛相对比较高,并且其除了对直属部门负责外,还要受到民政部门的监督。在西方的大环境下,倡导的自发地组织救助活动的民间组织机制,在我国并不容易实现,虽然政府鼓励提倡助人组织的成立,但这些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效应,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改革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对策

社会工作本是西方之物,在对待这一事物时应秉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要想走出上述的诸种困境,使专业的社会工作在我国更好地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同运作的机制

在实践中看来,我国的社会工作仍旧主要是靠政府以及与之具有附属关系的机构团体来承担,行政性程度仍旧很强。虽然我们一再强调,我国要从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转向行政与民间社会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而且政府也逐渐将一些社会工作服务权力让位于社会,但是由于进入门槛高、双重监督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专业社会工作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发挥,群众社会工作团体仍然没有改变其政府的附属状况。要想使我国的社会工作朝专业化方向发展,那么必须扩大民间社会工作的运作空间,在政府的支持下,让社会中的自发地民间组织自由而充分的发挥其服务社会职能。

(二)促进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我国的社会工作高效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在数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但在有了理论的教育的基础上,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到社会工作实务之中,理论结合实践。同时要加快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们提供更多跟好的实践平台,做到学以致用。

(三)加快弥补本土性专业社会工作理论的空白

在我国,一直存在本土性的社会工作模式,但是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其附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都很重视实务而忽视理论的发展,造成至今我国的社会工作理论仍旧使用的是西方的一套,而没有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样不利于实践经验更好地传播和提高,只有把实践工作经验的有益成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总结出一套现实可行的理论,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要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再理论化,吸取其精华,形成符合我国本土状况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些努力来加快填补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的空白,以更好地为社会工作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17.

[2]文军.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2008.

[3]田毅鹏,刘杰.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社会科学,2008.

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一般属性;特色属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09-02

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既有共同属性,又有特质区别。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一般属性做出粗浅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特色属性的实证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高等教育质量是动态的、多元的、相对的、发展的,其内涵又是现实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一般属性

国家意志属性: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要与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相适应。对于我国而言,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待已从学校层面不断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层面。为此,应保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够充分体现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代属性: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应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与时俱进的。进入21世纪,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率和显性教育效益,已成为衡量其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

人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方案,既保证了对高素质拔尖人才的培养,又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师队伍、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方面,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学术)属性: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应全方位保证大学的学术本位,充分体现科学精神。

类别属性:一般指综合、理工、农、林、医、师范、财经、艺术、体育、军事等不同类别的学校。应该说,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的定式。

类型属性:通常把普通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职高专等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应设立不同的质量标准。

形式属性:一般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军事高等教育、远距离高等教育、夜大、函授、自学考试等多种高等教育办学形式。采取不同的办学形式,有利于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

特色属性:不同类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地域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其持久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独特优良的办学特征,建立了特色化、多样化的群体质量标准。

二、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特色属性

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特色属性,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中固有的本质特征,体现在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性、服务社会的针对性、文化引领的本土性和学校发展的差异性等方面。

笔者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教育质量的特色属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决策参考和普遍的借鉴。

1.定位特色

学校的定位问题,是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大问题。只有定位定得科学、定得准确、定得实在,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促进学校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把实施精英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定位。确立了研究型、创新型、个性化、精英式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了具有过程性、先进性和前瞻性的精英教育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标准,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便培养出知识新、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精英人才。学校树立了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教育观,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本科教育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向国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哈尔滨工程大学:为突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构建了本科教学工作的“九大体系”,并实施了“十大工程”,精心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科专业上采取大类培养、二次选择的方式。实施规范化设计、个性化管理,形成了常态化机制,并采取了多项本科教学改革措施,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哈尔滨理工大学:突出“人才强校、质量强校、特色强校、学术强校、开放强校”的学校建设发展主线,重点发展工程特色教育,建立了以“产业需求目标”为导向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点围绕制造业培养技术骨干,努力成为行业(地方)“现代工程师的摇篮”。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校的专业培养标准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交通、冶金行业背景和立足龙江、面向区域和行业、辐射全国的目标定位,重点是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及提供应用型工程技术服务,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校创新性地构建了“以教师个体为基础、以团体品质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常规教学管理为抓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良性循环体系,目的是为了打造精品师范院校,培养卓越教师。

大庆师范学院:学校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政府举办、油田投资的本科院校,其提出了“服务于基础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创建百年油田”的服务定位,学校坚持以“铁人精神”办学,坚持让“大庆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为油田和地方培养、培训应用型人才。

2.区域特色

为了体现出区域特色,应强化人才培养的“地方面向”,坚持科学研究的“地方取向”,突出服务社会的“地方导向”。其内涵主要包括提供人才的类型、科技贡献的方式、社会服务的领域等,突显教育直接拉动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东北农业大学:学校始终坚持“立足龙江、面向‘三农’、发挥优势、积极服务”的办学宗旨,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了对卓越工程师、卓越农艺师、卓越园艺师、卓越兽医师、卓越畜牧师的培养工作。为有效解决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及重大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校的定位是做好“大粮仓”的科技动力库和“菜篮子”的样板示范田,同时要成为“支农新模式”的引领开拓者,目前已形成了“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方农民”的可喜局面。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校坚持把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作为科研与开发的首选主攻方向,主动出击,集中科技力量瞄准一批煤炭产业急需的重大项目和企业技术升级的共同性、关键性、前瞻性的难题,对其进行重点攻克。与省内四大煤矿建立了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推进科技创新,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勘探、安全、开采、加工和转化,以及矿山机械设计与制造、矿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系统的矿业科技服务特色。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校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努力把黑龙江省建设成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发展目标,在培养“食品新产品开发、食品市场营销、食品企业经营管理、食品生产和食品工程”等方面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别针对从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行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计出了研究开发型、工程设计型、企业管理型、品质控制型和市场营销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使教育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宽,使学校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同时使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功效更加凸显出来。

3.行业特色

高等教育应充分体现出行业性、职业性、岗位性和技能性等特色,使其所具有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功能在服务行业现代化生产和科技成果转换中充分发挥出来,并在教学实践中创新行业文化。

东北林业大学:学校始终紧紧地围绕行业需求,把工作重心放在林业人才培养、林业科学研究、林业社会服务等方面,严格控制与林无关的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不求学科最全、专业最多,只求林科最精、最优,初步构建了“林科拔尖创新人才—卓越林业人才—高质量应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实践育人体系。学校充分发挥了林业高校自身的优势,在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林区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项目、林业企业发展规划以及哈尔滨城市绿化工程、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方面的研究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东北石油大学:学校遵循服务石油石化行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宗旨,进一步完善服务定位和功能定位。在服务面向上,植根大庆,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突出石油,服务社会;在办学特色上,保持并弘扬用大庆精神育人和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特色;在服务功能上,以国家能源安全发展战略为导向,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黑龙江省高教强省战略规划,适应石油替代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加大石油石化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紧缺人才培养的力度和规模,为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优势特色

高等学校的优势特色,通常体现在学校的优势学科上,这些学科应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的声誉和较强的竞争力。

黑龙江大学:学校坚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国家对俄战略实施和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和丰富中俄人文合作内涵为动力,构建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在内的对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和全方位对俄办学综合体系,不断提高对俄特色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增强对俄科研实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汉语和汉文化的国际化,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对俄办学传统优势和鲜明特色,将自身打造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俄语和俄罗斯国情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交流传播的国家高地。

5.类型(别)特色

高等学校的类型(别)如前所述,对于类别相同而类型不同的高校,教育质量的特色属性应更加鲜明。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医科大学”,依据全球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坚持稳定教育的规模,实施医学精英教育,开展了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对课程进行了整合,学校培养出来的一批批杰出的专家学者、医生,遍布全国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篇7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医疗体系医院模式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医患关系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处理好医患双方的关系和如何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难题。从缓解医患关系的经验教训出发,国内大多数的解决方案单单是从院方或患者一方出发,并未取得良好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医患双方的矛盾,以一个新的路径引领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较之于国外的发展,其缓解医患关系的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医疗卫生体制的成功转型――“生理”医疗向“生理和心理”医疗的转变。传统的医疗只注重患者生理的发展,如:病痛、疾患等,只采取药物治疗来降低或缓解生理症状;而西方现代的医疗模式是一种治疗生理和心理相结合的模式,医务人员从物理层开展理疗,缓解患者的疾病痛苦;医务社会工作者从心理层开展心理辅导,降低患者因疾病带来的困扰,提高其心理自我认同感,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国外的成功经验然我们看到: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医疗模式转型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1.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1.1国外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

萌芽期――16世纪初期,伴随着社会问题的出现以及社会问题的加剧,英国颁布《济贫法》,英国的“施赈者”相继在医院里开展相应的救济贫病的工作,成为医务社会工作的雏形。

发展期――1886年美国兴起睦邻组织运动,从事于多种领域的“友善访问员”经培训投身到社会救助活动中。标志着医务社会国内工作向着专业化、职业化的过渡。

形成期――1905年,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总医院正式建立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标志着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诞生。

成熟期――1990美国社会工作协会年,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领域进行了细致化的划分和专业方向的规定,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开创了专业性平台。

1.2国内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工作分支化实践领域,具有明显的本土、本地和重视具体社会情况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早期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是单纯以实践应用为主,呈现一种盲行的状态。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首先建立“社会服务部”,成为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历史的先河。由于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和模式指导,1952年医务社会工作和医院的社会实践部被取消,处于低迷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开始了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道路。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1998年7月开展医院义工服务工作、北京博爱医院建立社工办公室等为医务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各大高校相继开设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课程,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有助于促进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向成熟化转变,加快医疗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并重方向的转型。

我国的医务社工发展还处于一个非专业化向专业化过渡的萌芽阶段。而如今,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彼此之间的信任感缺失等状况,使医务社会工作进驻医院成为可能。

2.医务社会工作者进驻医院的可行性分析

医务社会工作者进驻医院既契合了医院的现实需要,又满足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现实需要,并且从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角度分析,所应用的助人自助、以人为本、赋权等价值理念,结合具体的工作方法进行开展,使得医务社会工作者进驻医院具备了可行性。正如长期致力于医务社工研究的刘继同教授所说:“他们是医师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家庭的保护人,社区的组织者,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者”。

2.1从医院的现实需要分析

医务社会工作者进驻医院契合了医疗团队的需要,可以分担医务人员的工作,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现如今的医院,医生护士的工作繁重,难免会出现压力过大、情绪烦躁等情况,基于此,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变差,使矛盾激化。若医院对医务人员提出更多的角色要求,势必会使他们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令矛盾进一步激化。因此,这就需要医务社工进驻到医院中去。

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院方处理行政方面的工作,例如医疗计划的实施、医疗政策的制定、服务质量的提高等工作;还可以协助医护人员帮助有困难的患者积极寻找并整合社会资源,让他们得到援助;可以每天深入各个科室,与患者进行沟通,对心理焦虑的患者提供心理治疗,并且把相关信息反馈给医院,让院方更加了解患者的真实处境,鼓励医患双方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换位思考,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平衡信息的不对称,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样既可以弥补医院人力不足的缺陷,又可以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

2.2从患者的角度分析

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篇8

关键词:数据挖掘;决策树;iD3算法;就业

中图分类号:tp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9-4673-03

applicationofDecisiontreesinthepostgraduateemploymentDataanalysis

XUanShi-li,YanGQiu-ye

(CollegeofComputerScienceandengineeringinformation,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managementsystemhasaccumulatedcollegegraduatesemploymentinformationdata,id3dataminingalgorithmtouseinthedecisionsofthetocategorizethedataandforecasted.Byanexamplewhichthisalgorithmisappliedtotheemploymentofthecollegegraduatestofindoutthemainfactorsaffectthepost-graduatestudentemployment.excavationresultsrevealthatthisalgorithminanalysispostgraduateemploymentdataisfeasibleandcorrectandgetsomereferencevalueconclusion,thisconclusionisgoodforthestudentemploymentpolicymakersandprovideemploymentguidance.

Keywords:datamining;decisiontrees;iD3algorithm;employment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就业形式也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方式变得多元化、自主化,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1]。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挖掘隐藏在这些数据中的有价值的信息,以使高校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宣传、就业计划投放、学院专业设置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紧迫课题[2]。数据挖掘技术被广泛用于各种信息的挖掘,尤其是在金融业、商业界上的应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育界的应用还比较欠缺。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算法,可以发现数据属性间的关系,可以找出哪个属性是分类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借助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挖掘,运用iD3决策树算法建立决策分类树,找出影响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关系,为低届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为高校决策者提供就业指导和学生工作建议。

1决策树技术简介

1.1基本概念

分类在数据挖掘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在商业上应用最多。分类的目的是找出一组能够描述数据典型特征的模型或函数,以便能够识别未知数据的归属或类别,分类模型能够通过数据网挖掘分类算法从一组训练集样本数据中学习获得[3]。分类可用于预测,预测的目的是利用历史数据记录中自动推导出对给定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能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1.2决策树分类

决策树是一种用来表示人们为了做出某个决策而进行的一系列判断过程的树形图。决策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训练集数据自动地构造决策树,然后根据这个决策树对任意实例进行判定。目前,决策树方法主要用于分类,它提供了一种展示“在什么条件下得到什么值”这类规则方法。决策树具有直观、清晰、易被用户理解的特点,同时,决策树具有容易生成规则、算法可伸缩性强等优点[4]。

使用决策树进行分类,就是在内部结点上选用一个属性进行分割,数据开始都在根结点,递归地进行细分;二是树的修剪,去掉一些可能是噪声或者异常的数据。使用决策树就是对未知数据进行分割,即按照决策树上采用的分割属性逐层往下,直到遇到一个叶子结点。

1.3iD3算法

iD3算法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和最早的决策树方法。该方法首先检验数据库中的所有字段,找出具有最大信息增益Gain(a)的字段作为决策树的一个结点,再根据字段的不同取值建立树的分支,对每个自己分支重复建立树的下层结点和分支,直到某一子集的结果属于同一类。

iD3算法,其基本思想是按照一种规则,确定一个属性为根节点,按照其属性值将样本空间分成若干个子空间,然后递归使用这一方法,直到所有底层子空间只含有一类例子,决策树构造结束。在节点的选择上采用信息增益算法。求信息增益的过程如下:

1)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5-6]。设样本空间中样本的个数为s个,m为s的分类数目,ci为某个分类标号,si为分类的样本数,则期望信息i为:。这里对数函数以2为底,是因为数字信息是用二进制编码的。

2)信息熵。信息熵是在求出期望的基础上进行的。若一个训练集合D根据类别属性的值被分成m个互相独立的类C1,C2,…,Cm,则识别D的一个元组所属哪个类所需要的信息量为info(D)。设Ci,d是D中Ci类的元组的集合,|D|和|Ci,d|分别是D和Ci,d中元组的个数。其中p为C1,C2,…,Cm的概率分布,p={p1,p2,…,pm},任意元组属于分类Ci概率为pi,则由该分布传递的信息量称为D的熵,记为:

若我们先根据非类别属性X的值将D分成集合D1,D2,…,Dm,则确定D中的一个元素类的信息量可通过确定Di的加权平均值来得到,即info(Dj)是加权平均值为:

信息增益度是两个信息量之间的差值,其中一个信息量是需确定D的一个元素的信息量,另一个信息量是在已得到的属性X的值后需确定的D一个元素的信息量,信息增益度公式为:

1.4生成分类规则

由决策树可以生成分类规则。可以用iF-tHen这种形式来表现规则。生成规则时,每个叶结点都创建一条规则,每个分割都成为规则中的一个条件,叶结点中的类别就是tHen的内容。

2数据预处理

2.1数据准备

通过多方调查研究,制定与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就业相关的数据调查表,并对2008级本校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就业情况作调查,共收取有效调查表46份,为了保证数据的质量及一致性,经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合并、量化、转换、清理、集成等处理工作后,最能体现与研究生就业相关的属性有:专业成绩,政治面貌,奖励情况,社会实践经验,科研能力,就业单位,其中就业单位是决策属性,其余作为条件属性。

2.2数据建模及泛化

数据样本用一个五维向量X={X1,X2,X3,X4,X5}表示,分别描述专业成绩、奖励情况、科研能力、社会工作经验对研究生就业单位选择的影响,各属性按如下方式进行定义。

就业单位分为两种,企业和事业单位。

对专业成绩的评估,取专业平均成绩来衡量。分两段来进行,即良好(ZY=85)。

奖励情况分为三个等级,多(如多次获得各种学术科研奖项和奖学金等)、少(如只获得少数奖项)、无(如没有获得过奖励)。

科研能力分两个等级,优秀(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或者获得学科学术竞赛等),良好(发表少量非核心期刊论文或很少参加学术活动等)。

社会实践经验分为三个等级,多(如工作过在读研或者在外实习次数多等)、少(如偶尔在校帮导师做小项目等)、无(如只在校自学等)。数据泛化后得到研究生就业训练样本集如表1所示。

3决策树在研究生就业数据中的应用分析

3.1利用iD3算法构造决策树

表1是经过清理数据后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信息训练集。按照就业单位类型来构造决策树模型,根据iD3算法原理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来构造决策树[7]。

步骤1:计算给定就业情况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

将样本分成两个类,设类C1是企业,C2是事业单位,S2为一般事业单位,则S1=30,S2=16,总计46,计算给定就业情况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

i(S1,S2)=i(30,16)=。

步骤2: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

1)首先计算属性“专业成绩”的信息增益

对于“专业成绩”=“优秀”,S11=10,S21=10,i(S11,S21)=。

对于“专业成绩”=“良好”,S12=20,S22=7,i(S12,S22)=。

计算出按“专业成绩”划分给定样本所需的期望信息为:

e(“专业成绩”)=。则,这种划分的信息增益是:

Gain(“专业成绩”)=i(S1,S2)-e(“专业成绩”)=0.94-0.89=0.05。

2)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奖励情况”,“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信息增益分别为0.03,0.15,0.25。

步骤3:确定测试属性

由于属性“社会实践经验”的信息增益最高,它被选作测试属性,用于建立第一个结点,并将样本分成三个部分。然后对每一颗子树按照以上方法递归计算,最后得出的决策树如图1所示。

3.2提取分类规则

在本例中可提取出一下分类规则:

iF“社会实践经验”=“无”anD“科研能力”=“优秀”tHen进事业单位=14.3%

iF“社会实践经验”=“少”tHen进事业单位=28.6%

iF“社会实践经验数”=“多”anD“专业成绩”=“良好”tHen进事业单位=21.4%

iF“社会实践经验”=“无”anD“科研能力”=“良好”tHen进事业单位=21.4%

iF“社会实践经验”=“多”anD“专业成绩”=“优秀”tHen进事业单位=14.3%

由提取出的规则,可得到一下结论:

1)在科研能力优秀的学生中,86%的学生都通过进入了事业单位;

2)在社会经验多的学生中,78%的学生都进入的企业;

3)在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中,50%进企业,50%进入事业单位。

由以上规则可以看出,对于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经验对于进入企业比较重要,而事业单位更注重的是科研能力。奖励情况和专业成绩对就业单位的类型影响不大,对于两类不同的单位,专业素质、科研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就业单位为事业单位的较多,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的学生进企业的较多。学生要是毕业后更倾向于进入事业单位,则需要侧重加强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如果是更倾向于到企业发展的学生,则需要侧重加强社会工作经验的培养,而专业素质培养也需要一定的力度,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4结束语

在目前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下,提出了关于研究生就业的数据挖掘模型,引入数据挖掘理论中的决策树算法,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高校研究生就业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分类分析,从中提取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关键性数据,给学生提供参考和帮助就业决策者寻找规律和预测未来。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规则,做到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各方面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借助这些规则制定就业计划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张骏,王琴.C4.5算法在研究生就业信息库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2009(11):31-33.

[2]王俊鑫,王俊洁,孙英.K-means聚类算法在毕业生就业信息分析中的实现[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9(24):9-11.

[3]苏新宁,杨建林,江念南,等.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夏火松.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姚晔,李翔.决策树算法的教育应用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185-186.

[6]李苗在.决策树技术在学生考试成绩数据库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5(6):72-73.

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篇9

但是由于刑事辩护律师的劣势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当前的诉讼构造导致的。这种诉讼构造的一个特点,是公诉方和辩护方的地位严重不对等,而这种不对等又是由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导致的。同时又因为我国现行法律对辩护律师责任问题规定得不全面,以及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进行刑事辩护律师责任问题规定得不全面,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进行刑事辩护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

在现在的中国,律师地位还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尽管其地位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并不乐观。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着名教授江平老先生就我国律师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精辟的阐发。他谈及我国律师地位与国外的比较。在美国历届总统中律师出生的占一半以上,八十年代中期的参议员中担任过律师的也达到60%以上。而我国呢?在去年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中,在职律师只有六名,约占0.2%。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实施情况的报告》也指出,“律师执业困难较多”,律师执业权利得不到尊重和保障。

虽然律师在各个国家的地位不尽相同,但其在任何国家中都有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他们是执法者。这一属性也就决定了它与其它职业具有不同的使命。作为国家法律的真正执行,固然离不开国家的一系列措施,但与律师的素质也是不可分隔的。一个真正崇尚法治的国家,就必然会重视律师的地位。也可以这么说,国家的法治的实行程度,可以律师地位作为标尺。

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辩护律师责任问题规定得不全面,以及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进行刑事辩护律师责任问题规定得不全面,同时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进行刑事辩护时依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立法机关有必要对辩护律师所负的一般责任的性质、地位以及与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的直接责任的关系等内容予以明确规定,以促进我国律师事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使辩护律师更好履行辩护职责,更好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辩护律师诉讼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推动和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中坚作用。因此,我们只有着力提升律师地位、凸现律师作用、彰显律师价值,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充分发挥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我们应坚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的向纵深开展,律师将会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更为重大的贡献。

律师和其它许多职业一样,都是由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职业分工。它是伴随着国家民主和法旨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出现和发展的,是法律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于律师性质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众说纷纭,主要如下:

1、有的学者认为律师的性质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律师职业的本质属性1。

2、有的学者认为律师的性质,是指法律规定律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本质属性1。

 3、而有的学者认为律师的性质指的是由律师法律服务的功能决定的律师的身份特质,包括律师的功能和律师的身份两个方面2。

4、律师的属性,即是指律师作为法律工作者,其职业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并与其他法律工作者相区别的根本的特征3。

5、还有些学者认为律师的性质是指一定的法律制度决定的由特定从事律师职业的人依法维护委托人的权益及律师具有的法律地位、权限、责任和作用所体现的根本属性4。

针对一、二这两种定义,将律师性质的内涵概括地过于简单,就是对“性质”二字的解释,既然律师职业与其他职业有着分工的不同,其性质就一定体现着自身的特色,既然是对律师性质的定义,就应该具体明确。第三种定义,将功能与性质变成了种属关系,不容否认律师的功能与律师的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决不应该是“包括”的关系。这种定义混淆了律师性质与律师功能各自的意义。相比较而言,第四种定义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指明了律师法律工作者的身份,但作为对律师性质定义的阐述仍不科学。笔者赞同第五种说法,可以说,这种定义将律师性质的内涵概括的淋漓尽致。律师的性质在一国律师制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属于律师制度的根本问题。它决定着律师的社会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职业道德与律师业的管理体制。律师的性质是抽象的,它是通过律师的表现形式与工作内容体现的,包括五个方面:1、律师的性质决定于一定的法律制度,是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律师从事职业必须依法进行;3、律师的工作内容以当事人的委托为前提;4、律师的性质体现出以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5、律师的性质反映在律师的法律地位、权限、责任和作用等方面。

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篇10

关键词:安全工程;省属院校;培养路径;实习成果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安全的需求增大,社会需求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安全工程人才,而我国培养安全工程人才主要还是依托高等学校,其中省属本科院校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同时各个省份主体产业对安全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化,比如西北产业主体为能源类、东北为化工类、南方产业主体倚重于制造业、而江浙沪等沿海地区人员密集,城市公共安全是该地区关注焦点,中部地区运输业、轻工制造业是该地区支柱产业。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如:学校经费有限、平台受限、实习基地缺乏、就业引导流于形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定位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存在问题,提出培养路径并加以实践探索。

1省属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定位

1.1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概况

我国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7年,西安矿业学院(现西安科技大学)首次开设矿山通风安全和机电安全专业;1958年,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开办了工业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技术本科专业;1983年,中国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首次设立一级学科采矿工程下的二级学科—矿山通风与安全本科专业;198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将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卫生工程学等综合性专业名称统一整合为安全工程,此后全国迎来了各高校开设安全专业的“小高潮”,截至2018年,国内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达182所,其中部属院校19所[1-3]。

1.2安全工程专业的地方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这些资源具有比较的鲜明的地区分布特色。以北纬35°为界,我国的地理位置被分为南北两部分。煤炭、铁矿、石油这些工业发展的基本原料在北方分布较广[4-5]。我国“北重南轻”的这种工业分布特点造成不同地区的安全工程人才专业需求也不一样:在北方,由于经济发展很大部分依托当地矿藏资源,井下开采现场的瓦斯治理、粉尘控制等关键技术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对于矿山方向的人才需求较大;而南方因其人口众多而发展起来的制造业特别是交通运输制造业、非金属制造业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需要精通设备系统安全、非金属材料安全等专业特色的人才引进。在沿海发达城市金融基础较好,人口众多,公共安全的研究进展是支持一个大城市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共安全研究人员的需要也逐年上涨。

1.3安全工程专业的定位

大部分省属本科院校的教育生源、项目支持以及财政补助主要来源于所在地,所以省属本科院校的专业定位为立足当地,服务地方经济。安全工程作为一门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哲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法律性强学科,应该定位于以平稳发展地方经济为目的,储备专业知识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6]。根据各方需求,各省属院校在建设当地经济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专业定位的调整。

2省属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教育经费有限

也称为地方所属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这些高校行政管理和经费划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行政部门来执行。相比于部属院校隶属中央部委经费直接由中央财政供给,省属院校在经费周转使用上有时会存在经费不足[7-8]。而且大部分省属院校由于办学基础相对于部属院校薄弱,学校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高,所能申请到的项目经费也有限,对学生培养过程中一些必要环节:如实验室建设、外出参赛交流等事务的支持不够。

2.2学校平台有限

许多省属本科院校建校较晚,学科实力不强,在此平台基础上许多老师申请到国家项目的困难较大,影响学校科研的进程,加大了与部署院校的差距,造成一种学校发展的“不良循环”。由此带来在师资引进方面的问题,许多国家优秀人才往往趋向于到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水平高校中任职,省属院校的后续发展潜力受影响。省属院校在实验平台的构建上也存在欠缺:从高等学校办学层次上看,对比拥有的省级、部级校内外实验室数量和面积,“985”工程“211”工程都有着一定的优势,特别在生均实验室面积方面,重点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水平远远超过省属院校。

2.3实习基地不足

省属本科院校受其地域、教学资源的限制,实习基地的数量、涉及专业种类都不足,导致学生实习工作的开展上困难重重。在实习工作的开展方面大部分省属院校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在与某企业或某个行业的相关部分达成学生实习合作关系后,每年的实习地点和内容高度相同,且大部分实习留于表面形式,是“参观”式的课外实习。

2.4就业引导缺乏

大部分省属院校在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很多学校都采取的是辅导员负责就业指导教学或者是几个老师负责全学院或全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没有针对各专业的就业特殊性安排相关专业就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从校外聘请就业指导专家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进行就业缺乏专业针对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与工作单位的契合度不高,影响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满意度。

3培养路径及实践效果

针对省属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开展了如下培养路径探索

3.1引进多专业方向人才,用好学科经费

学校拨出专款支持安全工程的“双一流”学科建设。以学科经费作为引资支撑,招聘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涵盖矿山安全、工业安全、安全管理、消防安全、防灾减灾、采矿工程、地下通风、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化工安全等多个领域。为了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安全工程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与完善高素质教学团队,安全工程专业聘任了26名来自12个不同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授课、承担现场实习指导、毕业答辩等教学任务。

3.2构建共享教学平台,完善教学环节

学校加强对平台建设的投入。我校现有国家二级煤矿安全培训资质机构、国家安监总局南方煤矿顶板及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预防控制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湖南省“2011”矿资源安全绿色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湖南省矿山通风与除尘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与科研平台,同时与学校的土木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共享各类平台资源,为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3.3扩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实习分流

毕业生实习方向有煤矿、化工、工程施工、制造业、社区消防、通风与环境等方向。实习时间在四周左右,由各组专业老师带队,学生管理责任分配落实到人。近年来安全工程系相继与长沙市武广新城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新奥燃气(湘潭)、湘潭消防队、湖南双马电气有限公司、河南平煤集团十矿、江麓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平安电气等10余家企业进行了实习基地建设与合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

3.4重视就业引导,就业水平提高

学校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安排专业指导老师开展就业引导工作,进行详细的课程安排,关注学生的课下反馈。在毕业生的就业方面,学生的就业面越来越宽,不仅仅局限于工业企业,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2%以上。从就业类别上看,升学学校主要有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国有企业主要包括中铁五局集团、中交四航局浙江交工集团等单位。通过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持续跟踪统计,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普遍较高。从学生的就业情况看,毕业生出国和国内读研、进入实力较强的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大,就业流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