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6:35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民族元素;艺术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少数民族地区与民族院校在本科培养方案中都会把本地区资源特色与优势利用起来,结合地区经济需求与区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或相应的实践项目。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在很多民族高校的教学计划中,民族元素设计内容融会贯通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些民族院校把民族元素融入设计课程中,有些则专门开设此类民族设计课程。在完成国家本科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目标的前提下,民族元素可以通过四个部分来和教学体系中的设计课程相融合:一是对本地区民族元素的考察与收集,如专业采风课程中的民族元素收集与分析;二是研究民族元素的文化内涵与构成形式,如装饰基础课程中的民族图案设计章节;三是运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再设计,如包装课程中的民族包装章节;四是运用到具体实物产品,如民族工艺品设计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合理的安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设计思维,使学生在不同的设计科目中掌握民族设计语言。除了融入民族设计的一般课程外,有些高校设置了专门的民族设计课程,这些课程讲述民族设计理论与研究民族元素设计方法,使学生能够更集中于对民族设计专业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广西民族大学特色课程——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是一门独立的研究民族元素现代应用的专业必修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共64学时。课程之前已经安排有专业采风、装饰基础、构成类设计基础课程,以及图形创意、字体、标志类专业课程。同时,课程之后有民族工艺品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毕业设计等综合性专业课程。因此,本课程对基础的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实践应用具有衔接作用。

一、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的设置与目标

首先,地方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①,因此课程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来设置。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本科教育的重心也随之逐步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②。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与设计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由于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人们的设计意识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也开始得到重视。如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与旅游品的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节日与特色产品包装等。市场越来越需要精通民族艺术的设计应用型人才。其次,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需要保护、传承与发展,特别是一些民族传统的视觉文化符号。因此,课程设置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给设计赋予民族文化,使民族设计具有生命力。最后,由于艺术设计本科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课程研究民族文化向设计产品转换的市场需求与设计工艺,包括设计作品市场分析与定位、设计品设计规律与制作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中了解民族元素的运用,并能把握市场的设计动向,创作出实用美观的设计作品。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以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课程为例,它属于设计专业必修课程,是在学生掌握设计基础后对特色设计的训练与提升。首先,课程在设计中要考虑整个教学课程体系,它与其他课程在时间顺序上有很强的联系性,如第二学期的装饰基础与第三学期的采风使学生掌握了民族图案与民族视觉元素的收集、整理、归纳与构成形式分析,这为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民族设计的具体方法后,第六到第八学期的民族工艺品设计、包装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中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设计实践。其次,要考虑课程本身具有的跨学科性。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课程涵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艺术设计学、民艺学等学科。在课程第一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视觉元素的成因,学会田野调查、归纳比较等方法。在课程设计中,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论与采风调查方法的学习。学生设计作品前期的设计定位与市场调查、创意阶段都在此过程中孵化。第二阶段对民族视觉元素进行符合主题的现代设计,通过艺术设计学的方法进行专业设计,快题设计与慢题设计结合,对各种现代设计方法进行训练。第三阶段是设计应用阶段,通过第二阶段对民族元素的再设计,将设计作品运用到各种实物载体中,这一阶段与市场接轨,同时导入真实的社会项目或社会比赛,使学生在实战中了解民族设计。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与渗透的,如在第一阶段可对实战项目的引入做一些基础理论的铺垫。

(三)课程授课计划

民族设计类课程授课学时为64—80课时为宜,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合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的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概况、历史、文化及视觉元素的成因进行讲解与分析,教给学生田野调查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等考察方法,为第二部分采风做准备。第二部分采风是去某一个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进行考察,考察范围为民族民间艺术视觉元素,并对考察的元素与二手资料进行汇总。第三部分是对资料进行现代设计,通过一系列的快题设计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对民族元素的提取、概括、分解、组合等设计方法,同时分析少数民族色彩,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设计方法与技巧,为第四部分应用设计做准备。在此阶段,教师应结合实战项目、社会比赛、模拟课题等实践性教学方式,让学生分析市场与设计作品工艺与成本,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实物。第四部分是前三个部分的应用实践。这部分遵循设计作品创作的规律与步骤,使学生从前期项目的导入到最后的成品紧跟教师的授课安排,循序渐进的获取知识并进行实践,使授课模式整体化。因此,课程的四个部分不可分割,每一个部分都相互渗透,知识点相互穿插,只有四个部分完整统一,教学效果才明显。

二、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一)教学团队的组合

由于艺术设计课程的跨学科性,教学团队并不仅仅由设计专业的教师构成,而是由民族学等专业教师一起组成。如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社会学院教师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一起配合完成教学,这正是民族性大学具有的资源优势。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于广西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调查方法做详细的了解,并在民族社会学视野中分析这些民族元素的本质含义。艺术设计学专业的教师需要与对民族艺术有研究的教师一起合作,客观地分析民族元素的成因和寓意,并巧妙地和现代设计相联系,使最终的设计方案以设计成品方式呈现。教学团队整合后,民族社会学专业的教师负责民族元素理论讲解与调查方法的实践,同时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一起指导学生作业的选题、创意构思、制作执行等。整合的团队需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一起研究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分配各自相关教学任务,以达到教学统一连贯的合力。

(二)授课过程实践

以艺术设计课程的64课时为例,第一阶段为12课时,主要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视野去了解民族视觉元素的社会历史背景。如广西瑶族支系之一的白裤瑶服饰图案具有民族特色,女装背后有“瑶王印”的图案,这个图案并不是随手而织的装饰,它具有族人团结一致、抵抗外敌的民族史意义,是本族的精神符号。通过不同学科的解析,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视觉元素的内涵。学生综合图案的构成特点与所代表的独特含义,在设计构思中可进行深入分析,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美。第二阶段为16课时,需要进行田野采风与民族博物馆考察,并进行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收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法,收集相关文字与图片素材,同时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气氛。课程采风地点多为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民族乡,如南丹里湖瑶族乡,时间最好能与少数民族各种仪式同步。同样,各地民族博物馆也在考察范围之列,如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图书馆民族书籍区,都有着丰富的二手资料,可供设计前期的定位与创意。第三阶段为16课时,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结合民族元素主讲现代设计的方法与案例分析,并进行快题设计与点评。快题设计需按照设计规律与步骤进行:(练习一)概括与提炼;(练)置换与转换;(练习三)打散与组合;(练习四)色彩提取练习。设计作品要力求达到“借其形、承其意、传其形”的标准,教师结合实例进行点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性,采用师生共同点评教学法,对设计作品练习进行相互交流。第四阶段为20课时,这一阶段要导入设计项目,如“广西少数民族京族民族形象设计与推广”“钦州旅游品设计与开发”“荔浦城市广场雕塑形象设计”“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浮雕设计”“南宁礼物民族旅游品设计大赛”等。教师团队根据学生实际选题进行前期构思引导与执行制作辅导,可按照设计作品成品的不同形式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视觉传达设计类作品,主要有Vi形象系统及其各种所需物件,如名片、手提袋、包装等传统设计物件,也有现代的手机壳、鼠标垫、布艺等时尚用品。教师要在传统的平面设计范畴里与时俱进,结合其他艺术门类或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如结合导视系统,进行少数民族地区导视系统设计与形象推广,或在各种展会上通过新媒体设计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宣传的展厅。第二组为工艺美术品,主要是陶器、雕塑、漆画等需要制作工艺的作品。第二组教师要传授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并带学生去相关实验室进行制作,如遇到玻璃工艺等在学校实验室完成不了的设计图,学生可以用3D效果图呈现或由教师引导用其他可以操作的工艺完成。第四阶段是前三个阶段的具体应用,也是学生设计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课题中需要近距离贴近市场,把握设计需求的动态。设计成品应该体现出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结语

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有着一般高校设计专业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如何利用学校的地区特色与资源优势是笔者设置课程所参考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从最初了解到全面深入分析民族视觉元素,再到结合市场用现代设计形式进行再设计,每一环节都需要合理的课程设计与教师的辅导。作品获得社会认可,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努力的方向。在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实践中,学生既巩固了专业课基础知识,又熟悉了民族设计这一领域,加强了对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提取的意识,而非盲目照抄国外设计,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为我国设计艺术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袁瑛.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4(7):30-33.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739-01

ReformandpracticeofprogrammingLanguageCourse

ZHenGLi

(BusinessCollegeofBeijingUnionUniversity,Beijing100025,China)

abstract:programmingisawidelyrequiredcourseintheUniversity.thestronglogicality,operatingagility,madeithardtolearn.inordertoimprovetheprogrammingability,onthebasisof“problem-basedLearning”,putforwardseveralappropriatereformmethods.atthesametime,reformsandpracticearecarriedoutintheteachingmodedesign,manipulatingandexamination.Goodeffectshavebeenacquired.

Keywords:programming;course;teachingmode;reform;practice

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提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化”,这种说法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表明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程序设计在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目前,计算机程序设计已成为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必修课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其原因在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逻辑性很强,而且程序的编写灵活多样。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程序编写的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我们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程序设计方法。

1基于问题的学习简介

基于问题的学习,即pBL(problem-basedLearning),产生于1966年的美国mcmaster大学的“三年规划”。该规划针对的对象是医学院学生,其特点是:①把分析解决人类身体健康的核心问题作为获取以及应用知识的主要途径,从而打破学科的界限,把人类生物学的许多课程融合在一起,并强调问题的解决过程;②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以发展学习者独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技能;③把学习者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5-6名学习者和一个指导教师[1][4][5]。

根据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以及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上述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其内容是:①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编写程序为手段,将数学、物理学等相关学科与程序设计课程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学科的界限,强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②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在课堂讲授时教师通过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适当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使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吸收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③在上机及课程设计环节可以对学生适当分组,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研讨辩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协作精神。

2教学模式的设计

2.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学目标的明确对于教学活动合理有序的开展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B.J.Bloom)等人提出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关于认知领域,他又提出六个层次的分类目标: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2]。根据此理论,我们在上课伊始,即向同学阐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在以后每次上课时,首先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本课程的学习任务、重点难点以及要达到的高度,我们期望每个教学方案、甚至每个教学单元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某种(甚至是几种)重要变化。这样,学生便能根据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并运用阅读、讨论、上机实验、网上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2.2设置教学情境

教师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展现,达到唤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

计算机程序设计中有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一般而言,当学生学习到循环结构时,常会由于问题的趋于复杂和灵活多样而引起学习的困难,该阶段的学习如果解决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后面章节比如数组等的学习。因此,在讲授该章节的内容时,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经比较认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尤其适合于该阶段的教学。

(1)提出问题

以算法之一“穷举法”为例。首先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百钱百鸡”问题:公鸡5元钱一只,母鸡3元钱一只,小鸡一元钱3只,用100元钱去买100只鸡,问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

学生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后,引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很多人马上拿出纸笔,很快就写出了求解的方程组:设买公鸡x只,母鸡y只,小鸡z只,根据题意,则有:

但是,这些同学立即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两个方程,却有三个未知数,应该如何求解呢?学生的疑问及好奇心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此时此刻,师生均完全沉浸在问题之中。于是,非常自然地,教学进入第二个阶段――分析问题。

(2)分析问题

经过老师的适当启发,同学结合自己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积极思考,有同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逐个试验。但很快,这位同学又泄气了,这么多的数据,一个个试验,这需要多少时间呢?教学进行到这个时候,老师分析问题的最佳时机就来到了。我们从计算机处理问题的特点入手,对循环结构的形式、特点、流程及处理方法进行了剖析和讲解,明确了用计算机对该问题进行逐个试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学生的思路逐渐明朗。于是教学转入第三个阶段――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

在分析清楚问题之后,老师要求学生拿出纸笔,自己编写程序。经巡视,部分同学能够自己独立编写程序,另有部分同学虽然程序编写的不完整,但基本思路已经清晰,欠缺的只是语句的语法规则没有记清楚。之后,教师将程序呈现在屏幕上,并在实际环境中进行运行,结果马上显示了出来。同学们看到打印出来的结果,对各种购买方法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为了增强说服力,我们还对其中任选的一个结果进行了验证。问题解决了,同学们感到非常高兴,成就感油然而生,教师则不失时机地再次总结“穷举法”的特点、用计算机处理类似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循环结构的语句形式和功能,同时阐明自己所认为的快乐教育的真谛:所谓快乐教育,是指解决了问题后学生身心所产生的满足感。

(4)问题的延伸

为了加强学生对穷举法的认识,更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在课后会布置一些类似的作业,比如,让学生自己编写程序,解决“水仙花数”的问题、完数问题、勾股数组问题等。这些问题趣味性很强,又和学生的数学知识结合的非常紧密,学生在课下需要完成的作业,不再是为了应付差事而必须去做的机械乏味的工作,整个学习过程将会变得兴趣盎然。

教学情境的设置因所讲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其本质不变,即:针对本次课的内容,合理选择实际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关系。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尽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最有关联的旧知识以和新知识建立联系,固化新知识,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上机操作

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操作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课堂讲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正因如此,每次上机课前,教师均根据所讲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提出一些既可接受,又有挑战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为了保证上机课的效率,对于布置的作业,要求同学在上机前进行适当准备。上机题目由同学独立完成,但允许周围同学小声讨论,教师在上机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随时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启发,同时注意给同学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

上机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同学们对课堂所讲授内容的理解。有些问题,看似明白了,但自己真正动手去编写程序、运行程序,却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上机实际上是不断的改正错误或改进方法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好奇心、独立性、耐性、情绪、责任心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教师,要注意适时提供反馈,评定行为,对做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对一时有困难的同学,要耐心询问,了解症结的所在,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上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古人云,“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把远大的目标与现实的努力结合起来,同学们的学习能力才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4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是检查、评价、督促教学和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学校通过组织各种考试、测验,确定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圆满程度,实现日常教学决策[2]。考试主要应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够正确评价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能够检查和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甄别学生能力高低。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的内容及教学进度,适当安排了若干次小测验,大约在学习内容进行到一半时进行期中考试,期末进行年级统一的期末考试。另外,因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在考试中均增加了上机操作的测试。学生整个学期的综合成绩由以上几部分及平时成绩等按一定比例计算得出,与过去的一考定终身相比,综合评定成绩更侧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既能促进学生平时的学习,又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5结语

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同学们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程序设计课程更加感兴趣,并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编程的快乐。作为教师,我们为学生的进步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又在对这种教育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我们希望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教师讲授的思路,捕捉学习的疑点,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期待学生通过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并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进取心,以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知识结构迎接社会的变更与挑战。

参考文献:

[1]马红亮,杨冬.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2,(3):17-21.

[2]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马红亮.基于pBL的weB学习环境设计[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35-138.

[5]马红亮.pBL在本科生教学中的准实验研究及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4,14(1):71-75.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轻化工设备与设计;教学改革;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27-02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一门研究与轻化工相关的工业生产建设过程的课程,它包括研究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工艺路线,完成相关的化工计算和设备的选型,以及进行科学的管道布置设计和合理的工厂布局设计等内容,是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成工业生产的必经步骤。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可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精神,严谨负责协调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基本设计技

能,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因此,众多高校将“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列为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轻化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覆盖面广,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效果差。本文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通过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历提出几点改革意见。

一、“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的特点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是根据一个化学反应或过程设计出一个生产流程,并研究流程的合理性、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的可行性,再根据工艺流程及条件选择合适的生产设备、管道及仪表等,进行合理的工厂布局设计以满足生产的要求,工艺专业与有关非工艺专业进行密切设计合作,最终使这个工厂建成投产[1]。该课程主要讲授工艺流程设计、化工计算、轻化工业设备设计与选型、车间布置设计、管路布置设计、非工艺专业设计等内容,其中涉及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o备、化工热力学和轻化产品合成与分离等相关专业知识[2]。课程内容复杂多样,具有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设计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等方面。因此,“轻化工设备与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并与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市场需求等领域密切相关。

二、“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近几年的实际教学,笔者认为目前在“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时少,内容多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里主要讲授相关内容、标准和规定,与学生缺乏充分的交流互动,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理解掌握足够的设计知识,难以满足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

(二)方法单一

课堂上,教师从头讲到尾,多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的方式,内容枯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三)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与工程实际结合最紧密的课程之一,但目前的教学安排中单纯的理论课占据了绝大部分课时,缺乏足够的动手实践设计时间,导致学生无法对课程有良好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无法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设计问题,更谈不上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四)教师实践指导弱

我国高校中现任教师很多都是研究生毕业直接进入教学岗位,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擅长科学研究,但由于他们没有进过企业,很少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因

此缺乏足够的实际设计经验,对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且在教学中缺少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的传授,使理论和实际脱节。

(五)考核方式简单

据调研大部分学校该课程多以平时成绩结合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但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占综合评定成绩的比例高达80%―90%,而该课程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这种单一的卷面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导致一些学生忽略对平时的学习,在考前突击复习,以应付期末考试,所以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

三、“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该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轻化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对该课程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相结合,提高综合设计能力。笔者根据几年教学实践,提出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完善考核方式、提高教师水平等建议[3-5]。

(一)改变教学方式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抛锚式、讨论式、自学式等。

针对课程课时少的现状,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重视备课环节,搜集典型工程设计实例,将工程实例与课堂内容相结合,突出重点难点。笔者采用“先实例,后讲解”的抛锚式教学方式,在每章开始就给出一个涉及本章内容的实例,然后从这个例子出发逐步引出本章的理论内容。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明显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课堂上学生主动寻找实例中涉及的概念或知识点,并发现问题探索解决办法,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理论很好地与实践结合。

(二)加强实践环节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加强实践设计环节势在必行。笔者在学校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之际,提出了增加该课程的设计学时的建议并被采纳。实际设计环节中,笔者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将学生分为每五人一组,每组安排一个不同的设计题目,几乎涵盖了“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所学全部内容,整个设计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与理论教学穿行,使学生在“学习中设计、设计中学习”,学以致用,设计完成之后安排1―2学时进行汇报点评,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生产实习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包头本地实际,笔者带领学生进入制药、酿酒、生物质加工等企业进行生产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可以熟悉相关产业的实际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及设备等。生产实习是学生对“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提高,学生通过实习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工程意识。

(三)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考核可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的选取及考核结果的好坏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指导他们的学习方

式。基于“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具有知识多、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单一的期末理论课考试方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与应用程度,因此往往也不能对学生成绩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为了体现实践性教学在该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建议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确定为“平时成绩+课程设计+期末考试”的形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等,根据一学期情况综合评定。课程设计占30%,根据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小组上交的设计作品及最后报告质量给分。期末考试占50%,采用闭卷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程序及内容的掌握程度,根据卷面成绩给分。

通过以上考核方式的改革,首先,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加积极认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解决了为应付期末考试而突击背书的问题。其次,课程设计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设计的能力,体现了该课程学以致用、实践性强的特点。最后,学生通过撰写说明书和绘制设计图纸,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相关办公软件和绘图软件的应用,提高了他们的计算机使用能力。

(四)提高教师水平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整体水平密不可分,这一点对于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显得尤为突出。该门课程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实践经验。因此,首先应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鼓励教师继续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其次,发挥老教师教学设计经验丰富的特长,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最后,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特别是具有较高学历却缺乏实际设计经验的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

,参与工程设计,必要时可聘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来校参与课程教学或开展讲座。

总的来说,“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一门具有较深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实践的课程,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几点建议,同时还有必要不断地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如此才能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最终达到课程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娄爱娟,吴志泉,吴叙美.化工设计[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21.

[2]张颖,郝东升.化工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9-15.

[3]陈循军.《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广东化工,2009,(8).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计算机中职学校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为例,浅谈有关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校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DreamweaverCS3网页制作基础教程》。该教材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大量精心编排的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章末还安排了习题,以帮助学生在课后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教材中采用的网页制作软件是DreamweaverCS3。对于初学者来说,Dreamweaver比较容易入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静态页面的编排,这和microsoft等可视化办公软件是类似的;二是交互式网页的制作,利用Dreamweaver可以比较容易地制作出交互式网页,且很容易链接到access、SQLSever等数据库。

二、学情分析

我的授课对象是职校计算机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一)思想观念方面:中专学生一般由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弱势群体组成,他们很少得到赏识,缺乏自信。

(二)现有知识水平方面:通过一年级的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对于学生刚接触一门新开设的专业课程,还是很陌生的,需要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入门。

(三)专业能力需求方面: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都直接走向社会的工作岗位,他们更需要坚实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能熟练地建立站点,创建和设置文档。2.能在网页中使用图像和媒体,设置超级链接。3.能使用表格、框架和apDiv布局页面。4.能创建表单页面和使用行为。5.能使用库和模板制作网页。6.能使用时间轴制作动画。7.能使用CSS样式控制网页外观。8.能配置动态网站的运行环境。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对比、实践演练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养成主动进行学习的习惯。3.采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就感,树立自信心,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奠定基础。2.通过小组协作、任务驱动等形式,渗透团队合作精神及研究探索知识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Dreamweaver这个软件来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

难点:熟悉网站制作流程、分析网页的布局结构、网页色彩的搭配原理。

五、设计思想

(一)项目教学。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本门课程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中,教师只是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师先提项目要求,然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提问或者举手自荐的方法来总结学生遇到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讲解。

(二)任务驱动:1.创设情境,引出任务。首先使用与课程相关的动画短片、音乐、视频、图片等素材来创设情境,引出任务,然后提出任务的要求,目的是提供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明确任务。2.思考讨论,分析任务。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下,将任务细分为若干个小层次,逐个解决。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3.实施任务,完成任务。在思考、分析任务后接下来就是任务的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教师就扮演组织引导的角色,在课堂中巡回观察、指点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

六、考核方式的设计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为适应该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性专业人才的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能准确反映出课堂的教学效果,《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主要以“项目考核制”为主,即学生个人独立完成项目作为该课程的一种考核方式。《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总评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实训课成绩、项目考核成绩以及展示作品成绩。

对于一个整体项目,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主页面的设计风格、子页面的制作、网页中的链接、页面布局方式以及整体效果。要求整体风格统一且有特色,主页面、子页布局完善且合理,文件夹组织有序、标准,文件命名正确、符合行业标准。评分时,教师应结合平时实训的操作情况以及展示作品时其他学生的评价给出一个综合分数。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使学生为完成项目而进行多渠道的自主学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个性化、层次化和弹性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间的零距离接触,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世吉,梁元超,常春英.Dreamweaver网页制作案例教程.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教学设计;计量与计价;课程开发;过程导向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一门技术性、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计量与计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职业能力。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理解工程对象的计量与计价的依据、范围和要求,以便在未来所从事的确定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施工成本分析、造价咨询服务等技术活动。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偏重知识的传授,没有将能力培养列为课程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于加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改变过去以传授定额计价知识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加强工程量清单计价能力训练为主,熟悉工程造价计价方法,熟悉定额计价程序,掌握工程清单计价程序,熟练掌握2008版国家标准《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相关知识和2008版重庆市建筑工程计价定额等相关应用,熟练掌握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的应用。我们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带领学生去我院新校区施工现场参观、实践,采用真实工程项目施工图纸,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实践,使学生达到“动手能力强、适应岗位快、踏实肯干,零距离就业”的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建设工程生产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示范建设对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只需被动地按照相关的教材给学生上课,不需考虑是否与培养目标一致,太过强调学科系统性,不太能够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主线,教学理念应该是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以技能为核心。它与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理论肢解分配到各个技能模块中去,而把学生暂时用不到的理论知识大刀阔斧地砍去,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示范院校高职课程的模块化知识体系以技能分解为框架构建模块及模块组合,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组织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其本质在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分析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根据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造价员、预算员等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导向,统筹考虑前后续课程的衔接,通过对造价员、预算员执业能力的研究,分析出造价员、预算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素质,由此设计出该课程的模块体系。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为课程目标,结合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新定额、新规范、新软件,围绕工程造价的计算能力这个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内容,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完整的系统的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

(二)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模块

以新校区实例工程的造价编制工作任务来带动实训教学,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综合运用多门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完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以土建工程计量与计价为核心内容的课程设计。具体目标要求是以真实建设项目的单位工程为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学生编制完成一份完整的建筑工程预算书。采取手算、电算相结合,技能培养与素质拓展训练相统一的实践环节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分析解决建筑工程计量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通过完成课程设计,缩短课堂教学和毕业生职业生涯之间的距离,缩短毕业生的职业适用期,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为学生将来尽快适应未来职业,真正实现上岗就能顶岗。课程教学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程造价工作的计算过程设计教学流程,以计价工作过程作为主线设置课程模块,把相关的知识点溶人到模块各个环节中去,以项目进展引导知识扩展,按预算定额使用方法基础知识学习—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能力训练—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的掌握能力训练层层展开。

三、课程模块的教学改革设计

通过5个情节、37个任务的教学模式,拓广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树立培养学生“实际工程实施”的教学理念。

(一)设计学习领域

依据职业能力要求,将行动领域经过系统化的教学处理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设计既要包含一个完整工作过程的所有元素,又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的建构过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课程教学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形成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领域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1、学习安排时间与学时:第4学期,60学时。

2、学习任务:编制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算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投标价并分析工程成本、计算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投标价并分析工程成本。

3、学习领域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应熟知工程量清单编制及计价规定,能够正确使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及相关依据编制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并计算清单投标价;在工程施工中,学生能够主动考虑施工方案的经济性,能够从节约成本的角度选择施工方案,同时,学生还应具备严谨、细致等职业素质、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沟通能力。

(二)构建学习情境

根据学习领域的具体工作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将学习领域分解成多个学习情境(又称教学单元结构和单元课程),并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有机结合。每一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具体任务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训练、实际应用环境保障与职业素养养成结合在一起。具体划分为4个学习情境: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与管理、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与管理。转贴于

现在以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为例,具体描述一下学习情境。本情境计划20学时,通过学习学生应熟知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各组成部分的编制规定,并能以口头或书面方式进行正确表述;掌握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方法,能够胜任下述清单编制工作:土石方工程清单编制;桩与地基基础工程清单编制;砌筑工程清单编制;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清单编制;厂库房大门、特种门、木结构工程清单编制;金属结构工程清单编制;屋面及防水工程清单编制;防腐、隔热、保温工程清单编制;建筑工程措施项目清单编制;建筑工程其他项目、规费、税金项目清单编制。教师授课主要是从相关清单项目的设置、编制规定、编制方法及案例进行讲解。

(三)结合《建筑工程概预算软件应用》课程综合实训教学环节改革

我们充分利用我院新校区一期工程施工现场,施工图纸,根据新编的实训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等教学文件实施教学,实施新的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完成综合性较强的实际工程课程设计,改变原来只完成传统的定额计价“施工图预算书”。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完成建筑工程招投标文件:作为招标人完成“新校区一期单位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作为投标人完成“新校区一期单位工程工程量清单投标报”。同时结合课程《建筑工程概预算软件应用》增加工程造价软件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软件进行快速计算的能力。采用“新校区教学楼施工图纸”来进行钢筋抽样练习,这样的讲授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完成理论课程的讲解环节,而且还能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课程设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指导学生大量的计算机实践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工程量清单计价各种报表的制作,掌握建筑模型输入与修改、结构模型楼面布置、基础模型输入和修改,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改革的成效

(一)专业综合能力的体现

我们积极参加了第三届“楚天杯”和第四届“南粤杯”全国水利类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施工图预算”项目组比赛。在第三届“楚天杯”比赛中我校学生获3个优势奖,第四届“南粤杯”比赛中我们再创佳绩获1个2等奖,2个3等奖。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工作期间和就业上岗后,工作能力较强,能熟练地运用广联达、博通、鲁班、神机妙算等工程造价软件进行各种工程项目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以及从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深受工地工程师的好评,教学改革已取得较大的成效。

(二)教材建设与使用

我系吴才轩老师编写了《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和《建筑工程计量与管理》并用于教学中。2010年6月正式出版了全国高职高专建筑类专业规划教材《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黄河水利出版社),该教材是我院校级立项课题成果的一部分,于今年全面使用了该教材,新教材的使用深受学生的好评。

五、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学生达到毕业即可顶岗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编写组.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38-41.

[3]徐涵.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1):43-45.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工程力学;课程内容设置;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21-02

工程力学是高校工科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向专业方向的延展与深化,也是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基础,包含系统的理论知识,也能直接指导工程应用,具有基础理论与工程建设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特点,在专业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学生工程力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对其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工程力学课程a教学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科学的设置,课堂教学过程缺乏设计。教师多媒体电子课件大部分来自网络,由于资源有限及电子课件制作费时,大多只是课本内容的堆砌,缺乏基于专业特点的内容选择,同时,也普遍缺乏基于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授课内容逻辑关系、讲解次重点的设计。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形式有待创新。工程力学课程内容较多,逻辑性、连贯性强,课堂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而课时相对较少,需要采用更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保证课程系统性和教学效果。

一、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普通本科院校来讲,仅仅培养操作型或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应用型为基础设置的课程内容需要改革。创新的基础是丰富全面的知识储备,这就需要我们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从专业方向型的内容选择向工程基础理论型转变。工程力学课程目前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大方面的知识,各本科院校理论力学主要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三个部分,课程内容主要是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汇交力系、力矩和力偶、平面任意力系、空间任意力系、摩擦、点的运动学、刚体的简单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动静法(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机械振动基础等方面。在实际的课程内容选择当中,许多土建工程方向类专业工程力学没有将运动学、动力学部分课程知识体系,认为与专业应用无关,事实上刚体运动学、动力学的知识是虚位移原理的基础,而虚位移原理又可以解决一些静力学的问题[2]。所以,运动学、动力学部分的知识需要纳入土建工程方向工程力学的讲授内容,一方面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有助于思维的拓展,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工程力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在制作教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工程实例来建立案例、课堂练习,提取力学模型,讲解基本方法及应用;二是突出思维方法、分析方法的训练,教学当中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要重点分析讲解,例如杆的拉压、圆轴的扭转、梁的弯曲构件横截面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从变形的分析到应力的分布再到应力公式的得出,要精心设计,梳理课本内容,制作思路清晰、表达明确的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一起完成分析模型、思路、方法及最后的结论的学习;三是要学会归纳问题的共性,在分析讨论时将不同问题的分析方法进行总结,训练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3]。

二、工程力学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

工程力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知识点杂、理论公式推导复杂。在学时不多的情况下,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锻炼思维的目的,取得系统、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任课教师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设问互动式教学方法。

1.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设问互动式教学方法设计。基于工程力学的课程特点,设问互动式教学方法将课程知识点的教学分为四个部分:设问、分析、求解、总结。设问就是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4]。问题的提出不可随意,应注意以下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所分析内容紧密联系;提出问题的时机要自然、前后逻辑联系紧密,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也是后续课程马上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学习的思路连贯;问题不可抽象,应以学生普遍熟悉的实际应用为主;问题应难易适中,让学生能积极回应。这样的设问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设问,提醒学生从已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来着手思考、回答问题之后是知识点问题的分析,分析的过程实际是老师用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老师要根据学生前面学习掌握的知识,根据知识点之间前后的逻辑关系,循循善诱,一步一步调整、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最后明确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分析之后就是求解,求解的过程实际上是用分析确定的方法来建模、推导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相关问题建模的方法,求解的思路和过程,对于过程较为简单的推导求解,也可以指出建模和分析的思路,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推导,锻炼学生自学和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求解这两个步骤中,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要贯穿其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可以适当地设计小组讨论,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四步是总结,教师对相应的知识点分析的思路、求解过程建模的方法、过程中的重点及最后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进一步理清思路,强调重点。

2.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设问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设问互动式教学方法实施的目的是教授分析方法,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教师要掌控整个教学过程,除了要对课堂讲授知识非常熟悉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表达和组织能力,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工程应用经验。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点前后逻辑关系。工程力学这门课程虽然概念多、知识点杂,但是知识点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独立讲解知识点,学生会觉得陌生、枯燥,影响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之前,应将知识点的来历以及后续课程中的应用作一个概括的说明,学生了解了知识点的来源和应用之后,学习会更投入,效果会更好。第二,工程应用问题引导教学。在教新的知识点之前,不直接切入知识点,而是先就工程应用当中的实际问题设问,让学生思考问题在哪里或如何解决,再结合课本知识,引出新的概念或知识点,这样有的放矢,学生的思维、情绪会随着问题调动起来。第三,公式的推导逻辑要严密。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杆的拉压、圆轴的扭转、梁的弯曲以及一点的应力状态分析这部分内容应力的分布及应力公式的推导是必须要的课堂上重点讲解的,这对学生深入、清晰了解构件的应力分布情况,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锻炼思维是非常有帮助的。这部分课程的讲解要梳理课本内容,制作思路清晰、表达明确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分析的模型、思路、方法及最后的结论。讲解过程中结合设问、强调、板书等形式,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效果。

三、结束语

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课堂教学始终是重点,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当然,课堂教学不是全部,要让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熟练运用,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创新思维的目的,工程力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的形式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新柱,王冬,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4,(1).

[2]杨磊,李艳聪,等.《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机械,2009,(8).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篇7

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是道路工程领域的专业特色课,本课程主要研究道路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具有公路与城市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的原理与实用方法。从而,具备独立进行道路路线勘测设计的能力,为就业后的设计工作及科学研究打下基础。设定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先决问题。在设置有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的不同专业中,对具体的道路几何设计方法要求掌握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理论分析能力,突出对道路几何设计基础汽车行驶理论的掌握;有的侧重培养对规范的熟悉程度、软件使用能力和制图能力,突出对设计的熟练性掌握。因此在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时,应该针对交通土建工程的不同专业分工,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但目前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在各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却是比较相似,在教学内容、案例分析、课程实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比较接近,都没有系统考虑到不同专业分工的差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因此,“卓越计划”,提升教学质量,使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真正为交通土建专业的特色课程,兼顾交通工程和道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内容体系

1.“卓越计划”的特点。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卓越计划”的特色点为: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从交通工程专业的特性来看,“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本身是主干课程,而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是要求学生对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教学内容的综合运用,所以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但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熟悉道路设计规范的基本能力。

2.交通工程专业特点。交通工程专业属于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交叉复合型工程领域。该领域的特点是强调系统观念和工程意识,重视研究对象的统筹规划、整体优化和综合原理。因此,领域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有数学、系统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综合采用规划手段、工程设计手段、管理手段来解决交通系统的问题。

从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就业于道路设计、道路施工和监理工作,而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和这些实际工作是密切相关的,甚至是一致的。所以,实践性是本课程的最大特点。故而,本课程应完全围绕卓越计划的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形式的展开。

3.课程内容设置。由于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广,既包含基础知识也包含计算绘图知识,既要懂理论也要懂技术,而且很难通过教材将设计知识讲得很透彻。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路的选线与定线,主要包括:道路的总体布局与方案比较、道路选线的要求与步骤、自然条件对公路路线的影响、平原区道路选线、山岭区道路选线和丘陵区道路选线、道路纸上定线和道路实地定线;第二部分内容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主要包括:文件的管理、数字地形模型的应用、平纵横设计工具的使用;第三部分为: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山区低等级公路的道路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达到实际道路建设工程中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要求。

二、教学形式

1.现状分析。以往的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形式主要为:让学生独立在一张1∶2000的纸制地形图上进行一条山区公路的纸上定线和道路平、纵、横设计,设计路线的长度约为1.5km~2.2km。所有计算和绘图工作要求手工完成。期间,教师对主要设计方法进行讲述,并对主要设计过程进行监督。通过多年教学,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为:(1)学生初次接触设计问题,从原来的习题式作业变为了实际工程作业,非常不适应。(2)学生之间要么缺乏相互交流,要么交流过足直接抄袭。(3)手工绘图工作量大,不利于反复修改提高设计经验,并与实际工程设计方法脱节较大。

2.完善课程实践形式。完善课程实践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pBGS,即project-basedGroupStudy(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模式),在西方国家属于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就是将学习内容与带有复杂性与实用性的项目结合起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帮忙解决项目中的各种问题,进而能够了解和认识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链,在学生的锻炼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学习的能力。然而,pBGS在国内本科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一个障碍,即工作最终落到组内一个优秀学生的工作,而且其他组员却很少干活儿,反而起到了不好的教学效果。故而,必须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对pBGS进行改进,本课程提出:pBGS(project-basedGroupStudy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模式)的设计校对审核制度。选择新疆G207国道实际工程作为设计背景,每3个学生组成一个项目组,每个学生单独完成一个设计,其他两位学生分别担任这一项目的校对和审核工作。如此,不但保证了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了设计,还保证了团队内的充分讨论。进而,这与设计单位的实际设计工作的步骤也是一致的。根据道路几何设计的特点,平纵横设计的每一环节息息相关,如放坡方案不合理,直接导致导线方案不合理,也就不会有好的平纵横方案。为保证学生设计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的关键环节进行一一把关,这些关节主要为:放坡方案、导线方案、平面方案、纵断面方案。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的理论教学环节主要是道路的选线和定线,一般为6~8个学时。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规划路线,初步确定路线总体布局,拟定路线的基本走向,如何选定路线的有利地带,决定路线分段布局,选定轮廓线位;如何按照选定的路线方案,在地面上确定道路中线的具体位置就是道路定线。在此期间,须引入大量的实际工程,让学生讨论每个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以此,为后续的实际设计提供经验和帮助。同时在课堂教学方面教授学生设计实践时基本步骤,即对山区复杂路段及重要路线,可利用1∶500~1∶2000比例的地形图先在纸上定线,最后实地现场布线。纸上定线时,先按路线平均纵坡拟定导向线(零点线),再拟定交角点及曲线半径,具体布设路线。同时绘出导向线的纵坡线,比较研究最后确定路线方案。另外,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目前,国内常用的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纬地道路、路线大师、eiCaD、海地等。纬地道路辅助设计系统(HintCaD)是路线与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大型专业CaD软件。该系统具有专业性强,与实际工程设计结合紧密、符合国人习惯、实用灵活等特点。系统使用objectaRX及VisualC++编程,支持autoCaDR2000-R2012平台windowsXp-windows8等操作系统,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公路路线设计、互通立交设计、三维数字地面模型应用、公路全三维建模(3DRoad)等适用于高速、一级、二、三四级公路主线、互通立交、城市道路及平交口的几何设计。在学生设计实践时,使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掌握软件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课程整合;程序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一、引言

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均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共开设两门必修课,即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学期开设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属于入门性的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oFFiCe等常用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使学生具备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属于提高性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具备计算机编程的能力,这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已经沿用多年。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建设创新性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民委直属的一所民族院校,也是唯一一所设在沿海开放地区、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的民族院校,历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针对民族院校的特点大胆进行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截至2008年,《大学计算机基础》获得了辽宁省精品课程,还获得一项辽宁省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等标志性成果。在此基础上,2009年开始,我校又开始实施新一轮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工程,其主要内容是:①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即将第一学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第二学期开设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进行合并、整合为一门课程;②改革教学内容。整合后的教学内容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将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取舍和提高,并融合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之中,将原定于第二学期开始学习的程序设计内容提前到第一学期开始学习;③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经过两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根据作者面向部分专业讲授VB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经历介绍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采取的措施和实践的效果。

二、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民族院校的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民族院校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全国现有民族院校15所,在校大学生20余万人。我校有来自56个民族的学生,来自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1.26%,少数民族学生占65%,生源个体差异大,有的学生入学时刚刚接触计算机,有的学生中文基础比较差。表1是大连民族学院2010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差异很大,其中,40分以下来自西部民族地区的学生占62%,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

表1大连民族学院2010级学生入学计算机水平测试情况

2008年以前,按照原来的课程体系是第一学期先开设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之后在第二学期开设“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这种课程体系对基础较差的部分同学有益,但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而且由于课程内容的起点比较低,已经落后于现代信息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改革也势在必行。2009年以后,按照整合后新课程体系的要求,提高了起点,且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调整到第一学期就开设,使得基础较差的部分同学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也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传统的课程教学定位不适于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利用一种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出正确的程序进行问题求解的基本能力;课程的特点是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知识是格式化的记忆性知识,且内容多而散,而编程序时则需要学生能够根据所求解的不同问题进行灵活运用;教学的重点是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难点是求解问题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建立。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对格式化的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和学生忙于对大量语言知识单元的教与学,实验教学也是主要针对知识单元设置相应的实验项目,侧重消化和吸收,期中或期末布置一个综合性的大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程序的设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只关注知识单元的理解和单一功能的实现,把本来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割裂开来,往往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等到期末做综合性大项目时缺乏整体观念而感到茫然,根本达不到期待的效果。二是由于课程内容较多,教师总想尽可能多的布置实验项目,形成一种以量取胜的导向,且总埋怨学时不够。三是实验项目的设置以实现单一功能为目的,重在训练学生理解所学的格式化命令运行的结果是什么,缺乏训练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仍然停留在一种操作技能性的能力培养层面。学生普遍认为枯燥难学,难以形成整体的逻辑思维,其结果是只要题目稍作改变就不知所措。因此,应该将课程教学的定位调整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上来,重点应该是如何训练学生建立求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采取的措施

1.实施强化辅导,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 VB;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797-02

Visual Basic(简称VB)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是在Basic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Basic语言简单易用的优点,结合了可视化界面的设计方法,采用面向对象、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把windows编程复杂性进行巧妙封装,使开发windows环境下的各种应用软件变得更为容易。因此,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选择将《V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作为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具有知识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每位授课教师都会关注的课题。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V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而言,通常采用的还是以课本原有知识体系为脉络的传统讲授法,教学内容大多以线性方式展开,同时结合上机实践操作来巩固和熟悉课堂上所讲的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掌握Visual Basic的较多的理论知识,也可以阅读程序代码,但是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通常都会束手无策。经过分析总结出此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一致。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思维方式以及基本的操作技能,而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大多单纯依照教材讲授理论基础知识,授课基本上是以语言自身的知识体系为脉络展开,过分注重语句、语法和结构的讲解,忽视对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引导,不能很好的将编程环境、程序设计语言、算法、数据结构以及程序设计思想关联起来形成体系化教学。[1]导致学生只学会了语法概念而不会使用,能够读懂某一条语句,却无法理解一段代码的含义。

二是实验内容过于简单。上机实验大多都是属于基础与验证型实验,偏重于VB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结构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语法知识,但无法培养学生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内容普遍都是知识点案例,针对的是具体的一个或多个知识点,没有依托完整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很容易遗忘。

三是学生缺乏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学生在接触这门课程之前通常没有任何基础,学生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算法思想,对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还不适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对程序进行分析讲解时学生能够听懂理解,代码也能够读懂,但是让学生自己编写时,就无处下手,久而久之学生对编程充满畏惧感,对学习本门课程缺乏兴趣。

如何改变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VB语言,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需要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2 课程教学改革

2.1 拓展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方式和实际编程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程序设计语言,因此必须打破固有的以“语法”和“结构”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以突出能力培养为主轴,围绕能力培养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仅仅局限在一本教材上,要突破教材局限,将程序设计中所需要的众多知识点加以整合,包括VB语言的语法结构、可视化编程方法、常用的算法、数据结构以及程序的调试等,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在这里算法是程序设计的核心,而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在授课的过程中,特别是讲解实例时,需要剥开语言这层外壳,让学生掌握其中的精粹——算法,也就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某一具体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语言不重要,语言是程序设计的工具,如果不掌握语言,程序设计就无从谈起。教材上的语法描述非常细致、系统,但大量的语法规则会使初学者感觉枯燥,这非常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组东西中,只有20%是最重要的,事实上VB语言也是如此,最常用、最重要的知识点并不是很多。因此在讲述语法时,只需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其余的细枝末节可以由学生自学。

2.2 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传统讲课方式的缺陷已众所周知,因为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一种授课形式,讲课中教师是积极的而学生是消极的,很难把学生吸引到学习进程之中。但这不是意味着要把这种授课方式抛弃,讲课是把大量知识传递给学生的一种常用模式,尤其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缺乏普遍缺乏知识背景,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传递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详细地讲解。在讲解时应该采用多种策略,比如在讲述抽象概念时最好与实践相关联,或者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比较容易理解。在提到函数和数据类型的时候,可以跟学生比较熟悉的excel中的相关概念关联起来。在讲述面向对象的概念时,可以拿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例子,它就是依照面向对象的思想编制而成的,在桌面上的每个图标,可以理解成一个对象,当需要启动某个对象时,只需用鼠标点击它(消息驱动)。[2]不仅如此,在不同的情境下还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法、引导法、任务驱动和实例教学法等,这样有助于让学生从消极的学习者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

2.3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VB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的课程,对实验环节有较高的要求。要学好这门课,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上机实验,才能掌握程序设计的技能和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上机时间,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VB语言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编程方法。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设计型与研究型课题,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程序设计思维方式的实验教学平台。整个实验环节分为三个层次设计,基础验证型、设计开发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每次实验课有多个基础验证型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和算法设计,每一章精选1~2个设计开发型实验,与学生分析讨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上机调试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其专业相关的研究题目,要求学生逐步完成研究分析与报告,写出个人的心得体会,并在学期末给出一定的时间完成课题。

2.4 创建项目实例库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各类完整的VB程序实例,从中选取典型的、有实际意义的实例,作为程序设计的模板提供给学生。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初次接触计算机程序设计,习惯采用数学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还没有真正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思路。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一个新的题目,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思路不清晰,此时就可以从项目实例库找出对应的实例,通过借鉴或修改相应的模板得到结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经常阅读这些实例,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于程序设计思想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在具体实施上,整理出40~50个典型项目实例,将它们分为五大类:基础类、算法类、图形类、文本类和应用类,供学生自主学习,另外从中选取6~8个典型的项目实例,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掌握,这些实例基本上包含了这门课程的知识要点,理解了这些实例,对于课程的知识结构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学生最喜欢也最有兴趣的实例就是弹球游戏,通过对弹球游戏程序代码的阅读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定时器控件和控件坐标等相关的知识,学生也很有兴趣地去改写程序代码,以获得类似的动画效果,可见好的实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VB程序设计课程对于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均有较高要求,教学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教学重点放在算法的分析和编程的训练上,注重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程序设计思维方式和实际编程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创造力

《Java语言程序设计》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和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开发环境、基本语法、图形界面设计、事件处理、多线程设计、多媒体技术、流与网络编程等多个章节。Java语言是目前和未来在网络环境下主要的计算机应用和电子通信设备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的应用语言。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其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应用和通信设备的研发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作用。

徐利治教授曾表达了有关创造力培养的基本思想:创造力包括有效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抽象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四个部分[1]。我多年来从事《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程序开发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江苏大学自2006年9月起开展专业课程改革,我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总结,认为在该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具体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在教师对课程内容熟练掌握的基础上,采用比较、讨论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参加度;

(2)构造接近与实际工程应用开发的实验平台和环境,增加实验教学学时,组织涵盖教学内容的多组实验,根据不同学生情况,按照模块化分类原则安排具体实验内容,保质保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实验中的创新能力;

(3)设置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提问、讨论、回答问题、实验环节的考核,完善课程考核办法,摒弃“一卷定论”的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体现考核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性。

一、课堂教学的实践

《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Java语言基础部分,包括开发环境安装及配置、基本语法及语句和面向对象技术;第二部分Java设计部分,包括图形界面设计、事件处理、异常处理、多线程的设计;第三部分Java应用部分,包括多媒体技术、文件及流、网络编程的实现[2]。传统课堂教学强调课程的知识点,我对于Java语言课程相关的知识点(有效知识量)、问题解决(发散思维)、问题的提出和结果分析(抽象分析)和程序逻辑及结构(审美)通过课堂教学全面实践和体现。

1.课程相关的知识点采用类比和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

基于学生有C语言的前导课程学习,对于Java和C语言相同的知识点,简单总结;不同的知识点,强调区别所在,合理安排课时。例如:在基本语法语句中两种语言均有for、while和do_while三种循环语句,在课堂上我罗列这三种语句的格式,解释循环的流程;对于条件表达式的结果,Java语言只有true和false两个值,与C语言不同,特别强调学生注意。

2.问题的提出、解决和结果分析采用师生讨论和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

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中提出问题,吸引学生兴趣,循序渐进地分析问题要求和过程,讨论结果的形式。例如:第二代身份证号码的生成问题,我说明18位身份证号码的各字段的含义和产生过程,要求学生讨论程序输入数据、界面,以及输出数据和结果,分析程序处理过程的数据类型和语句;学生之间评价各自不同处理的实现特点和不足,必要时我给予学生表扬或肯定。

3.程序逻辑及结构采用与规范相比较的教学方式。

规范的程序设计具有结构清晰、语言精炼、效率高等特点。与规范相比较,分析具体程序中的书写不足,强化学生严谨的编程习惯。例如:比较程序中的循环次数,有无跳转语句,变量的使用个数,程序的缩进格式,注解的有无及清晰等。

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要十分熟练教学内容和视野开阔的程序设计思路,而且要有具有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较强指导和驾驭能力,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二、实验教学的实践

以前我校《Java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多数为8学时,实验机房的计算机只安装了Java的基本开发环境JDK(JavaDeveloperKit)1.3软件,学生需要安装和配置开发环境软件,普遍反映实验环境不便,教学效率不高。2006年9月以来,我校计算机学院配合课程改革,新建了容纳60台pC机的专业机房,我安装了开发环境JDK5.0和支持Java开发的Jcreator3.5、eclipse2.1主流的JavaiDe(集成开发环境)软件,修改了实验指导书,增加实验教学为15学时,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1.注意实验作业的难度和工作量,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准备两组或多组难度相当,涵盖知识点相同的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每次的实验教学,学生选择其中一组完成即可。例如:图形界面设计章节的实验作业,安排用户注册界面和图书信息输入界面两组实验[3]。

2.对于不同专业和类型的学生,采用模块化原则,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

Java基础部分是公用模块,所有学生必须掌握;Java设计部分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是必修模块,设计部分的图形界面设计、事件处理、多线程的章节对于通信专业学生是必修模块;Java应用部分是选修模块,计算机专业学生要求掌握多媒体技术、流技术、数据库编程,通信专业学生要求掌握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编程,同时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web应用技术,增加高级性的实验作业。例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安排与数据库SQLServer2000连接的实验[4],通信专业学生安排基于tCp协议的套接字编程的实验。

3.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实验教学学时内,我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地测试和实现实验。课后与学生通过QQ和e-mail等方式交流教学和实验体会,提供和指导学生自学JSp等web应用技术的相关资料,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结合课堂教学,布置难度相当和足量的实验作业,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灵活机动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对除了实验的正确性以外的合理性、适用范围等方面的考虑。

三、评价和考核办法的实践

我注意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考核学生,最终的课程成绩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实事求是的重要反映。我将课程成绩分为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权重为0.7和0.3。平时成绩部分有提问、讨论、回答问题、实验作业主要四个环节,权重为0.1、0.2、0.2和0.5。制作学生课程名单表,如实详细记录考核结果,汇总到最终的课程成绩。

课程考核办法我一般在第一次上课时告诉给学生,以此激励学生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主持续发展性。

面对社会的人才竞争和企业用人要求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和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要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才可以拥有很好的就业空间和发展空间。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合理安排实验、完善考核办法的三个具体途径,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相结合的问题。我计划在该课程的未来教学实践中增加和改进学生自主课堂讲解、实验上增加更适于工程应用开发的iDe软件Jbuilder的使用、考核办法的合理性等环节,在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方面不断探索。我院对计算机科学和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08届和09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统计结果表明:95%的学生对于上述的教学实践方式表示满意或认可,92%的学生对于Java语言教学内容印象深刻。

参考文献:

[1]徐利治.科学文化人与审美意识[J].数学教育学报,1997,(1).

[2]邱桃荣.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