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专业课程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8:26

食品专业课程设计篇1

关键词:平面装潢设计;食品包装;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203-03

一、引言

现代包装工程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的、高度综合交叉的新兴技术学科,发展十分迅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营养、卫生,贮藏期间的色、香、味以及食用过程中的方便性等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包装市场份额巨大,食品包装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对兼具专业知识与岗位职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大,要求毕业生能系统、全面地考虑产品包装的问题,而不是单一的某个方面,涵盖包装材料、设备、工艺、检测、装潢、结构、印刷、管理等具体问题,因此更注重实践与能力的培养。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顺利适应社会,减小就业压力,是我们应该长期探索的方向。

《平面装潢设计》作为我院食品包装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将来从事食品包装创意设计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学校实行“3+1”的教学模式,强调“以能力为中心”,注重实践,加强基本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因此《平面装潢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仅安排32学时,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力求高效,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是教学的关键。针对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专业认同感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想法与见解。

二、课程定位与性质

《平面装潢设计》以“视觉”语言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是通过符号、文字和图像来解决问题并传达商品信息的艺术,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与专业性。包装研究的对象不同,其内涵大不相同,食品包装专业的学生不同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应该突出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通过特色先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各类食品(粮油、食品的成品和半成品、果蔬及鲜活食品等)的物料特性、微生物的特点、包装材料的选择原则和包装结构设计技巧等。《平面装潢设计》在实现专业培养中所承担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方法,在对各类食品进行包装设计时,能够结合被包装对象的特点,关联专业知识,在正确选择包装材料、容器及结构的前提下,能够采用各种技巧及方法融汇视觉审美进行装潢设计,以准确地定位、充分地表达被包装食品的信息。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整体式课程教学策略的尝试

教学是由教学目标、计划、过程、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协调好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种教学要素有机地配合起来,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整体作用。课程教学中的整体式教学策略则强调系统内各个部分的协调,使系统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有机整体,注重事物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后构成的整体功能,强调整体超越局部之和[1]。

实行“3+1”教学模式后,各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都有所缩减,《平面装潢设计》仅安排32学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系统讲授知识点为主,仅能使学生大致了解软件功能,无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容易产生课堂疲劳,束缚学生的自由发挥,扼杀优秀的设计创意和灵感,更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缺乏学习动力。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将来能干什么……一系列的疑问,加上看不到摸不着的未来,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与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严重脱节。课堂教学如果可以模拟职场情境,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工作氛围、竞争与压力、成就与快乐,那么教学效果会大大提升。

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整体式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构建完整的学习过程,以实际的工作过程需求来引导,使整个学习过程系统化[2]。要求教师在课程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合理整合,建立团队,给学生拟定明确的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我们要完成一个什么样的大项目,这个大的架构下分解了多少子单元,每一部分涉及哪些知识点,对完成整个项目的重要性,最终的项目目标是什么。各个团队之间的项目进展实行中期考核,进行互评,在评比与展示中寻找差距,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在团队交流中掌握沟通的技巧,建立自信,挖掘灵感,形成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这样的表现形式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体现。

四、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分段式过程教学模式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着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古希腊哲学家帕拉图有这样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的效率。因此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去模仿结果,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课程教学资源,挖掘、整理教学素材,拟定一系列可以刺激学生神经的课堂小项目,以任务为驱动,依据知识点的难度循序渐进,分段制定实战项目与目标,再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新学工具自主设计制作,完成项目,最终掌握知识技能,并能展示和自我评价。这样学习的重点是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可以激发大家的学习欲望与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小项目和大课题的有机融合[3]。

1.以“小项目”为核心的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教师可以借用教材丰富的实例,讲解平面设计的基本操作、创意技巧等各种知识点,给出可以运用的工具、制作方法。该阶段学生的设计任务“支持模仿,鼓励创新”,教师可以选用现有产品的成功设计案例,比如肉、蛋、奶或烟酒、茶叶等品牌产品的系列包装设计案例,将一个大的设计案例分割成几个小部分,让学生能够掌握各类设计环节的要素,支持他们对现有的一些LoGo设计、品牌标志、产品标识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员工名片设计、宣传海报设计、包装策划、礼盒设计等作品进行模仿。对于初学者来说,模仿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模仿中我们可以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也可以培养信心,激发创作的热情。模仿不是抄袭,在模仿与借鉴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就是创新,在创新中我们慢慢成长、成熟,完成属于自己的创作。因此在该阶段强调课程内容的随堂实践,培养学生利用软件实现设计的能力,以软件的熟练使用为主,紧密联系课堂知识点,通过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争取在每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完整的小作品。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到成就感,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会自发地寻找大量的案例进行课后强化。

2.以“大课题”为核心的提升阶段。课堂教学仅仅是基础,真正掌握并付诸于实践才是其价值所在,因此我们要注重课堂知识与技能的延续性,也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提升阶段。教师要重视平面设计的综合实训环节、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及各种形式的包装设计大赛等,鼓励、支持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作。这个阶段不再是一个个小项目的拼凑,而是要完成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完整的“大课题”。这个课题可以教师拟定也可以学生自选设定题目,结合食品的专业特色,从被包装产品的概念设计、包材选择、结构设计到装潢设计,构建一个整体性的大项目。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学生拥有设计制作的主动权。整体性的任务可以有效地融合课程内容,将相关知识点联系到食品包装设计的实际案例制作中,同时还可以将不同科目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要分析被包装原料的特性,了解包装材料的特点与适用范围,优选安全的包装材料,设计合理的容器结构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这样一个明确的任务驱动及统一主题的引导下,学生还要认真地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现状、消费群体,进行需求分析、产品定位,形成清晰的产品规划,制定实施开发战略的具体方案,以优秀的创意迎合目标市场,从视觉、感觉及技术上全方位体现包装设计的绝对价值。在这种锻炼下,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会收获到让我们惊喜的真正适合产品开发定位、符合目标消费群心理、令人激动的创新产品包装。

五、基于数字化包装设计的二维设计与三维教学的有机结合

食品包装专业的学生开设《平面装潢设计》课程,是为了辅助学生在设计食品外包装时,能正确进行版面、图形的设计与处理,增强设计感染力,提升设计水准[4]。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包装技术必然进入数字化的时代,掌握常用的平面设计软件及三维造型软件,实现数字化包装设计是大势所趋。数字化设计技术是基于产品描述的数字化平台,包装本身就是一个三维空间结构,三维可视化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设计者丰富的创造性构思,最直接地体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是平面设计二维表现的升华。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二维平面设计的教学与三维实体造型的动态实效进行结合[5]。将传统的平面设计课程乏味、枯燥的理论灌输,转化为图形以及符号和创意的欣赏,融合平面设计和造型设计,通过三维实体模型来形象地体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混维空间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体会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营造宽松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空间内,恣意展开灵感的双翅[6]。

六、结束语

包装可以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从属于品牌管理范畴,它承载着与目标群体沟通、传播产品价值体系、有效区隔同类产品的职责。在课程教学的探索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将静态的知识强化为动态的实践教学[4],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任务为驱动,强化项目教学模式,以有限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和创作设计的无限热爱,找到学习的动力、发展的方向,对专业的自豪与认同,使学生可以自觉自愿地去投入。在师生的互动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从而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屠芸.中职photoshop教学中整体性策略的尝试[J].职业,2014,(06):99-100.

[2]顾容,金丽燕,王琼.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6):38-40,66.

[3]李冰.高职院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09):116-117.

[4]何煦.工作过程为导向的“photoshop”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2011,(13):24-26.

[5]冯华.数字包装及其实施对策[J].上海包装,2007,(12):15-17.

食品专业课程设计篇2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2001年,教育部批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编外目录专业率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截止到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及备案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达到134所。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布特点是:在食品工业较发达、粮食和农牧产品产量较大以及经济发达省份,开办该专业的数量相对较多[1]。吉林省是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中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如何正确把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设置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2],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是制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面向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流通业、监督管理等领域,培养既具有宽广坚实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又懂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综合性专业[3]。

由于高校所在的行业不同,依托的学科背景不同,各高校的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所不同,特别应突出本校的强势学科背景[4]。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在原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基础上,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发展起来的,主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食品生产、流通、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等部门从事分析检测、安全控制与质量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食品分析检测技术;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食品科学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生产、储藏、运输、销售过程中,从事食品检测、安全评价、控制和监管能力;具有制定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的基本能力。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工具性知识,达到能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手段获取科技信息及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课程设置的特点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需有四种知识体系的支持,即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熟悉并具有制定食品有关法规、标准,并能从事实际测试、分析、化验以及技术管理;具有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及隐患的能力,能够预测并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将食品、健康、免疫结合探讨相关问题[5]。任何一所高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要求,各高校只有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与办学特长开设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才能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6]。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检验,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这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要求的“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三位一体的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7]。正确的做法是在提供食品类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提供食品的现代检测技术,食品安全防控技术、管理、法规等相关知识课程[8]。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从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三方面考虑[9],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

2.1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10],其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主干专业课程的需要、学生的知识及素质结构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这些课程既包括自然科学和公共基础课体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2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专业知识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基础,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人体生理学概论等,另外,还开设了农业环境学、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食品专业导论、管理学原理、网络资源与信息简索、科技论文写作与数据处理、计算机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等选修课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知识打好基础,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10]。

2.3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设置的,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包括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法规与标准等到课程。

2.4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包括粮油及制品检验、食品分子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物流学、食品企业管理、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软饮料加工技术、乳肉制品加工技术、食品发酵与酿造加工技术、食品包装学、绿色食品生产、专业外语等21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应将实践教学与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诚信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11],实践教学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组成,教学内容应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

2.5.1课程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教学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本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选择实验项目,将实验分为两个层次,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精选实验内容,强化滴定分析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如食品分析课程实验中的饮料总酸度和有效酸度的测定,选择该实验项目的主要目的一是滴定分析基本操作训练;二是pH计的使用训练。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顺利开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奠定基础,如酸牛乳检验,完成该实验学生应首先了解酸牛乳的加工工艺等到相关知识,熟悉评定酸牛乳质量的相关检验项目,并查阅相关国家标准,然后选择1~2个检验项目完成实验任务。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保持稳定,一般以4人一组,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状况不断更新,以4人小组在课程实训期间完成。根据年级、课程确定两种类型实验所占比例,一、二年级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三、四年级强调逐渐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2.5.2实习实训教学

实习实训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食品工艺课程实训、仪器分析仿真课程实训、食品分析和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联合实训、专业综合模拟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实习实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3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在业余时间内完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另外,为使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实习实训教学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行业企业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应将教学中心放在核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另外,为了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的需要,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构建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敏,肖新生,夏岩石,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1):34-37.

[2]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228-233.

[3]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轻纺织,2010(3):36-41.

[4]安广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2):60-62

[5]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3):228-229,233.

[6]李延辉,张传军,王喜萍.应用型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3):76-78.

[7]杨勇,任键,宋春丽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思考[J].华章,2011(27):170.

[8]宫春波,仇宏伟,于翠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61-63.

[9]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53-55

食品专业课程设计篇3

目前本校没有专门适用于非机械类专业进行相关课程设计的教材,对于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的教学,我们先是根据学生是兴趣与爱好,列举一些食品加工行业中常见的食品机械进行分类、归纳、分组,如输送设备、浓缩设备、干燥设备等等。然后,针对同类的食品机械原理及结构的不同进行具体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比如对于液体输送设备,安排不同学生进行齿轮、离心泵、水环式真空泵的课程设计。然后,简要介绍这些机械在设计中着重考虑的关键因素及需要注意到问题。最后,鼓励学生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对设备关键点的设计进行创新性考虑。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明确了设计需要掌握的关键内容,而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的给与学生自主能动性,使之与其专业特色及以后工作方向有一定的联系。

二、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2.1课堂讲授

由于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也没有进行课程设计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因此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计划安排,我们先是组织学生观看食品机械相关光盘了解各种食品机械,然后讲解有关食品机械课程与设备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步骤,以及在课程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对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的整体性、科学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强调食品机械课程设计的规范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的严谨性。特别地,对于设计内容中的有关计算与推导,如物料、热量衡算等,采用板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2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在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教学中,精心组织课堂讨论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行教学互动。由于受专业知识及培养要求所限,食品类专业学生普遍对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学等方面的知识带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指导老师对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过程的讲解对他们来说还是难以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我们在食品机械课程设计教学中,安排学生以3~5人为小组,就具体食品机械的设计过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思考食品机械设计的依据和设计亮点,然后及时点评学生的分析,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高质量完成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3分析设计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在介绍各种设计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叙述设计方法和对设计过程的把握。为了加深学生对食品机械课程设计过程的理解,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对一国内著名高校的食品机械课程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我们指导学生对这个食品机械课程设计进行讲解和分析,然后让同学们发言自己面对同一课题该如何设计,并分析自己课程设计和设计案例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这样,以分析设计过程为线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一边理解一边设计,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

三、建立科学考核机制,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考核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有一定反馈功能,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检验;又有一定导向功能,不同的考核方法会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出不同的安排和选择。在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教学中发现,由于不同学生对食品机械与设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差甚远,同时对待课程设计的态度也有问题。有些学生对课程设计不是闭卷考试,几乎没有补考的可能,所以对课程设计满不在乎,以致最后成文的设计错误百出;有些学生掌握了较好的食品机械理论知识,但对食品机械的空间想象能力差,在设计过程中基本上只会按图索骥;有些学生对食品机械比较熟悉,却对其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特别是涉及一些零部件设计计算就茫然不知所措:而有些学生既熟悉食品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机械理解能力和设计能力,而且还会运用课程内容中多种应用软件。另外,有些学生课程设计做得不错,但在最后的课程设计答辩环节中出现比较大的失误。在这种情况下,若采用同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考核。因此,在评定学生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成绩时,我们制定了比较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达到了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因材施教、因人考核,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结语

食品专业课程设计篇4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出,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成为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本国发展核心政策目标之一看待。要保证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国家、社会、市场急需的高素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门人才,从而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营养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体系。根据食品安全的紧迫形势,教育部在2001年批准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我校于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此专业并当年招生,成为我区唯一的设此专业的高校。我校教务处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经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通过,形成了《石河子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综合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06年大学各专业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初步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食品科学、生物学、营养卫生学、毒理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在食品原辅料及成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安全评价、企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并熟知国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的“通食品、强检验、懂管理”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在新的培养方案边修订边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关键。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上要按照一专多能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食品科技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高校教师,见证了该专业在我校的诞生、发展及每一步成长。结合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历程,笔者从凸显专业办学特色角度对该专业办学特色的构建提出建议。

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体现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部分是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支出的一个新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化学工程、食品科学、现代分析科学、管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目前全国60多所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高校中,以农业类院校为主,其他包括海洋水产、轻工、商业、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工业类、医学类等高校。由于这些高校所在行业不同,依托学科背景不同,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各校制定和构建的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千差万别。所谓的就业竞争最后的落脚点是学生能力的竞争,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就业和今后事业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专业能力。要把这一新专业办好,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应在全面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制订完善的培养计划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食品学院自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来,在不断的摸索中建立凸显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分别于2009年、2013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本着打好基础,突出主干,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注重专业特色的原则研究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建立了包括公共课、理论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特色模块课、专业相关课程和综合素质任意选修课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知识结构突出四条主线:与化学相关的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与检测相关的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仪器分析等课程课程,与医学及生理学相关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及食品毒理学课程,与质量管理相关的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企业管理等课程。在2013版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加实验课程、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如将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化学实验列为一门单独课程;为了凸显地方特色,增设了《新疆特色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食品风味化学》、《油脂化学》、《蛋白质化学》等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为该专业学生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建立

对工科专业来说,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是具有扎实的食品质量控制及品质分析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兼具基本的管理、创新能力。因此,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势在必行。

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应注重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转变,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实现层次化实践教学。在实际实践教学改革中,我院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认知实习、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教学实习、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第二课堂(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组成一个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上述连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让学生形成认知、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可以从改革实验教学形式及内容入手。实验教学课程安排本着“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如单独开设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增加专业综合实验课;实验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此外,从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形式及内容改革进行研究。如在假期进行认知实习、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社会现象、食品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食品行业生产和经营状况及特点,增强感性认识,稳固专业思想。

食品专业课程设计篇5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科研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55-02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集多学科为一体的边缘学科,该专业主要学习化学、生命科学、物理等学科相关知识,融合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参加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要求学生应具备基本的食品贮藏保鲜、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工程设计及相关食品资源产品的开发等能力。然而,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覆盖面大,涉及多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仅单靠两年的专业课学习基本很难使学生较为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极为重要[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实验、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其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主要包括化学课程各类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分析课程各类实验和食品加工系列课程实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习、食品专业社会调查、食品工艺设计与实习、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训练、食品工程与食品机械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在此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增设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主要包括科技方法训练、食品工程设计训练、食品加工工艺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大学生挑战杯等。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以及本专业的特点,高等院校应适当增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必修学分的比例,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食品领域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科技人才[2,3]。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环节

第一,实验教学环节中基础课程实验课主要涉及生物和化学专业中与食品密切相关的课程实验,如实验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目的是为学生后期专业实践基本技能及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4,5]。在基础实验课中,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增设现代实验技术相关的内容,并同专业课相结合,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度的开设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此外,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涉及食品加工工艺流程和实验操作过程,多采用多媒体制作幻灯片或直接播放Flas和生产操作的录像片,以加强和培养学生对相应实践环节和工艺的认知程度。

第二,生产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让学生进入各类食品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参观的形式进行认知实习,了解不同产品工艺工厂的操作步骤和流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高年级学生则主要以生产实习的形式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具体环节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实践环节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其今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更为后期尽快适应科研与生产工作奠定了良好专业基础。

第三,在课堂教学和基础性实践教学的同时,辅以课外科研训练。在高年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可结合食品专业自身特点和本人的兴趣爱好,寻找相近食品专业方向的教师作为导师,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科研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验证性、重复性、演示性的实验教学内容所占比例较大,综合性实验较少,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教学内容还是处于“被动参与”。课堂上教师首先将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以板书的形式预先放置于黑板上,然后对实验步骤和细节进行讲解。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由于预先设置了实验步骤,学生完全按部就班的照此步骤重复的实施。实验结束后,依据实验指导书和教师给出的公式完成实验结果的计算,对于实验实施的过程毫无印象,甚至连基本的溶液的配置技能都未掌握。长此以往,这种重复、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完全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意义。

(二)生产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工厂现代化工艺实践困难较大,许多食品厂设备相对落后,主要依据原始的人工操作实施,特别是一些现代化、自动化水平不高的地方,寻找现代化实习工厂非常困难,加之许多食品厂家和食品企业都不愿意接受学生的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而目前我国又无相关的法律条文明确要求食品工厂有接受学生实习的义务。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存在学生实习难、了解现代化生产状况难等问题。

(三)课外科研训练环节存在的问题

通过科研训练环节的实施,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强化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课外科研训练环节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诸如实施科研经费有限、学生人数较多等。目前学生实施科研训练中,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学校设置的SRp训练、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和教师的项目经费等,要求学生以团队或小组的形式参与。由于学生数量过多,资助经费有限,只能有少数学生获得资助参与课外科研训练,另外这些获得资助的学生在进行分组训练过程中,还存在主要负责人实施而其他学生消极对待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有效实施课外科研训练。

(四)实践教学师资不够充足

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学历水平偏低、技能水平不高、实验系列人员待遇较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长期被忽视,致使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稳,整体素质不高,缺乏。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施建议

(一)构建合理的实践体系

根据食品行业人才市场的要求,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对食品行业需要的人才情况进行分析调研,体现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建立现阶段实践课程体系。将传统的“学科本位”转变为适应现代化本科教育的“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此外,将各门课程设计、实习与综合实验分布于第4到第8学期,与相应课程结合实施,没有单独安排集中教学实践,主要考虑到学生结合相应的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应用,可以对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在第6到第8学期,设置一些小学期,主要针对目前出现的食品加工现代化技术领域让学生实施调查,目的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培养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采样,结合相应的专业知识对原料进行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提高其对于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决能力,而且可以使其充分地认识到食品加工技术及食品企业经济效益和声誉的重要性。

(二)加强学生与企业的关系

利用学校、老师、学生等一些社会关系联系实习单位,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假期到指定企业打工,加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校相关部门通过各种渠道与相关的食品企/事业单位合作交流,及时获取企业的第一手信息,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目前企/事业单位发展和改革的需要设置专业和相应的专业课程,并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培养学生,使学校在食品专业建设和调整、实践岗位的推荐等方面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同时带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和招生工作。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找到自身所需技术人才,解决了毕业生多而企业招不到人却人才紧缺的矛盾,使企业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办学模式和理念,从而形成互动式交流合作方式,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此机制优化的同时也可充分提高其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针对设立的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进行定期检查、评价

每组各成员必须有详细的试验记录,课题结束后以各科研组为单位进行答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外科研训练中受益。

(四)加强实验系列队伍建设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是学校整个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验室工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整体素质水平,且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关系到学生实验水平和技能及专业实验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好,教学实验保障有力,科研实验技术精湛,学科建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良好的实验技术队伍,既是学院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适度加强实验系列人才待遇,确认实验师技术队伍同是我校人才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才能够充分发挥实验系列人才的积极性,使其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培养自身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并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利用效果,才能开拓、设计新实验,辅助于教师的教学实施和科研项目的完成。在实施完成的过程中,应着重加强现有实践教学人才的建设,并逐年引进高层次实验技术人员,并对其进行定点定期培训,加强培训精密仪器的操作与维护程序。

四、总结

突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就要强化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和实验系列队伍的建设,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做到实践和教学的相互统一,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升华,并通过反复熟练的基本技能的培训和科研训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其创造性。总之,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教学、科研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培养要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实践教学实施与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还应该大胆探索,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陶勇芳.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1.

[2]周文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3):311-313.

[3]滕建文.强化实践教学,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综合能力[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6):18-20.

食品专业课程设计篇6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新体系

应用型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国内大学的主要群体,它们明显区别于国内重点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这类大学无论是办学历史、校园文化、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生源质量、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一般都不如重点大学,如果照搬重点大学的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不但形成不了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而且会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大浪费,因此应用型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自身条件和服务对象,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医学、食品科学及农学、管理科学等,是由多学科理论、技术与工程原理综合交叉而成的边缘学科,内容广泛而庞杂,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学科。必需掌握与化学有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与生物有关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有关的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工厂设计,与医学有关的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与食品科学有关的食品原料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剂、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有关的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等等学科科知识。

显然,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应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学要求,因此对现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革新,树立起应用型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新观念,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邵阳学院是一所多学科性的地方本科学校,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也是对邵阳地方经济建设影响最大的专业之一,本研究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对象,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项改革,构建一个能满足行业发展要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教学新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根据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类人才的能力要求和技能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

2教学新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2.1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食品学科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培养应用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分析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整体优化课程设置,构建能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减少教学中陈旧的内容及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内容,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特色教材。

2.3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基金项目:教育部食教指委([2006]第1-7-10),邵阳学院教改专项(2009JG13)。

2.4按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与质量管理模式,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实训中心,使学生得到与工作环境相同或相近的实践锻练。

2.5采用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实现产学研“三赢”。

3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3.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既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立在生物科学、化学、药学、工程学、食品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但并不是几个学科的简单加和,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课程的设置既要避免偏向某一学科的倾向,又要防止形成各种课程简单的叠加。通过深化改革,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重新组合,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构建由两个基础课平台和三个专业方向平台组成的“2-3学科教学平台”:

①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在内的通识课程平台;

②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制图》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③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控制和食品质量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平台。

通过课程体系培养,为社会提供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专精的专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3.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3.2.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制订符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

①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精选反映食品质量安全领域新发展、新要求的教学内容替代教材中陈旧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使教学内容起点更高、适应性更强。

②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加大教学信息量。

③加强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④对部分主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3.2.2教材建设

严格教材选用管理,主干课程全部选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工程技术课程全部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以适应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特色教材。

3.3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与地方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独立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在学习、借鉴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由独立实验课、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组成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新体系。

①独立实验课。打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岗位技能,按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实验构建三层次合理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不断改进补充实验内容,强化实验技术训练,通过将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课等措施,提高实验课的实用性和工程性。

②实习教学体系。根据教学进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程序,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等原则,构建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技术应用”于一体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重视层次性和系列化,构建了从基础课课程实习到专业课程实习、由单元实习到综合实习,由工程实习到创新实习,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四级实习教学模块,即:

基本技能实习模块:由无机化学课程实习、有机化学课程实习、分析化学课程实习、仪器设备拆装与操作四个子模块构成。采取精选实习内容、提高实习项目的综合性,让学生掌握试剂配制、常规分析及常用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主要内容,达到规范操作、熟练使用、结果准确的目的,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由专业基础课课程实习、专业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五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单独开设的以产品检测及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习、工程原理设计、食品检测机构及企业顶岗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由研究创新实验、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论文)三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激情,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产品开发和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工程技术应用模块:由企业职工短期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术成果转化三个子模块构成。充分发挥学校设备、人才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根据企业的需要为职工进行短期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与国家培训中心和邵阳市劳动保障局合作,向学生及有关企业提供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外审员、化学分析师、微生物检验师、食品检验师等资格培训与考核;组建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③建立实验室、实习基地开放制度,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①引入了职业资格考核项目。采取综合考证制度和奖励优秀实践学生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全部学生获得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资格证书和HaCCp证书,70%以上的学生分别获得微生物检验、食品检验等职业资格证书。

②实行综合评分办法。学生的实践学习成绩由学习态度、实践项目设计、现场操作、实习报告或专题论文等内容组成。如果单项成绩不合格,则不记总成绩,促使学生能自始至终认真参与各个实践环节。

3.4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建设工程模式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室,实现“三性”实验达到80%以上,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功能。

3.5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2~3个省级以上优秀实习基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学校、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6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重点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组织教师到各级质量与技术监督局、食品检测中心、食品生产企业兼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设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4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效果

4.1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既要贯彻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又要体现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为国家培养政治合格、素质全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借鉴和总结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的特点是:

4.1.1课程设置遵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内涵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双原则。不仅按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体系的要求设置化学学科、生物学科、工程学科、食品科学学科、管理学科的相关课程,同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和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设置了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艺学、食品安全监管、食品企业认证等特色课程。

4.1.2构建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所有的实验课全部从理论课中分离,按照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课三层次独立设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4.1.3构建了工程模式的实习教学体系。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现状及食品安全监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的、独立的实习教学体系。基本实验技能、工程技术实验、生产现场实训和科技创新活动四个教学平台。

4.2构建完成了基础课学科平台

通过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研究,构建了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保证平台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平台课教学“四统一,一分离”的原则,即统一学时、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教考分离,从目前已完成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分析,虽然教学时数有了一定幅度的减少,但教学效果较以前反而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有机化学,我们采用的是中南大学试题库的试题,考试难度比较大,但考试的最高分达96分,90分以上的学生达到1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2%,我们认为成绩比较理想。

4.3已完成了能满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科学性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原来的教学计划,基本上在综合兄弟院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师资条件拼接而成,没有特色,课程间的科学性也不严谨,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因人设课,因爱好设课的现象也偶尔出现在教学计划中。为此我们以教育部专业认证要求为指南,根据既重视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的、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原则完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同时对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课程内容优化的主要原则是: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确定每门课程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理顺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做到课堂讲授少而精,对有些章节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4形成了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围绕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2006年~2010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共主持教改课题12项,其中部级1项、省级4项,校级7项,年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6篇,教学研究氛围浓厚,形成了教学改革与教学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教学团队探讨了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做法是:以湖南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邵阳食品检测中心、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湘窖酒业等单位为试验对象,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食品检测、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评价、食品质量管理等工作;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参与教学,单独指导或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使学生熟悉相关岗位要求,熟悉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评价、食品企业申报、食品企业认证及主要生产工艺。通过该模式的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5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最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从2006年至2010年上半年,共有32位同学的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广东微量元素科学》、《食品科学》、《中国酿造》等专业期刊上。

4.6新模式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教师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近年来,食品教学团队成员共主持教改课题22项,获省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高等学校系列教材10部,其中,主编4部,国家十一五规范教材3部,部级精品教材1部;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部级项目3项,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邵阳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有4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年新增产值3亿多元。食品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产学研基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产学研示范基地,新教学模式由于强调了应用,引导教师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产业化研发上,教学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放银.培养应用性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4):3-4.

[2]赵良忠,蒋盛岩,余有贵.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思考[J].海峡科技,2007,(9):50-51.

[4]包国勇.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提升学校办学能力[J].交通职业教育,2005,(3):12-13,26.

[3]张剑锋,郑岳青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CHinaSCienCeeDUCatton,2007,(14):35-36.

食品专业课程设计篇7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培养模式改革;水产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70-02

一、引言

自2002年教育部批准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全国已有160多所大学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散于理、工、农、医等不同院校。不同高校由于各自办学特色和学科背景不同,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其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建差异很大[2]。大连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经过十年招生办学的经验凝练,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充分体现出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特色,着力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我国目前十分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1]。

二、培养方案的修订

1.修订的总体思路。(1)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专业特色:①水产特色:立足于我校的发展特点,将本专业建成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一方面,通过课程设置体现水产特色,如水产品追溯体系、水产经济动植物学、冷冻冷藏工程等;另一方面,在课程大纲中充分体现水产特色,如“食品工艺学导论”这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四分之三的内容为水产品加工相关工艺。②预防医学特色: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关系到食品的营养、品质控制及人类健康等多方面内容,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必然要加强相关预防医学的课程,如生理学、免疫学基础、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使学生建立“保护食品的营养价值、提高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是保障消费者健康并最终使食品制造者获得利益的关键”的观念。(2)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立“课内实验课外开放性实验创新学分实践科研项目训练创新设计大赛”多层次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本次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而且对实验教学内容大胆改革,最大限度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并鼓励本专业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3)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本次培养方案把培养目标设定为着力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首先,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大量分析检验和质量安全控制的课程,如分析化学B、仪器分析B、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感官与物性学等分析检验类课程,以及食品安全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有害微生物控制技术及检测、国际食品安全管理概论等食品安全控制的专业课程。其次,要对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控制,必须熟悉食品的加工过程,因此,专业设置了食品工艺学导论、现代食品工厂设计、农产品加工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高新技术概论等课程,来加强学生食品工艺方面的知识。再次,为了培养宽口径人才,使毕业生除了能从事食品质检方面的工作,还可以胜任管理和商贸方面的工作,我们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食品标准法规与审核认证、食品消费心理与市场营销、食品物流学、企业管理学等课程。

2.培养方案的特色。(1)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特色与预防医学特色有效结合。立足于我校的发展特点,将本专业建成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一方面,通过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体现水产特色;另一方面,加强预防医学的课程,使学生明确水产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掌握水产品营养的保障和安全卫生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2)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宽口径的人才,使毕业生除了能从事食品质检方面的工作以外,还可以胜任管理和商贸方面的工作,在培养方案中一方面加强分析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的课程,同时加入管理和物流课程,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面;另一方面,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环节。这样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和水产行业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群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三大类。专业注重专业课的课程群建设。现已形成6个课程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群、预防医学课程群、食品工艺工程课程群、食品微生物课程群、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法律法规课程群。

2.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关系。(1)化学和预防医学类的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2)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与食品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条件密切相关。食品工艺工程课程群,使学生掌握食品生产工艺,特别是水产品的加工工艺,为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打好基础。(3)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重点是食品检测与监控内容,因此,食品微生物课程群、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课程,从三方面使学生掌握食品化学毒素和微生物检验的有关技术;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及检验技术;及时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其趋势。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多来源于外界的污染,极少数来自食物本身。其污染既有人为故意所为,也有管理不当造成。因此,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要有食品生产管理和相关法制法规的内容。使学生掌握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食品生产、流通和贮藏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能力以及熟悉国内外食品加工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政策法规。

四、培养方案修订的经验总结

1.引入资深专家和企业家,加强专业建设指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国内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企业家组成,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将继续引入行业技术专家和企业家,每年定期召开会议,针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研讨,结合当前的食品安全发展方向和就业形势,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培养质量。

2.科研促进教学,带动学生科技创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近五年来,团队成员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公益计划、农业部标准计划、辽宁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大连市等科研项目,引入科研经费约800万元,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教师团队充分利用部级、省部级、市级、校级和横向科研项目和专业现有科研平台,构建了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将专业领域前沿的发展状况与动向,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实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科研平台促进了实验室开放、加强了实验室建设与资金投入,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升。

3.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一些稳定的、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是学生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重要渠道[3]。实习教学内容要体现技术实用性、先进性,以弥补有些知识更新慢、实验方法陈旧、动手机会不足等薄弱环节。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不但实现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还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职业精神。

五、结论

大连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肩负着为东北地区培养水产质量安全控制方面专业人才的重任,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可以提升毕业生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水产质量与安全控制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广河,陈振林,伍淑婕,谢冬娣.地方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310(3):86-88.

[2]刘胜斌,王春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2):83-85,88.

[3]李伟,金桥,佟长青,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38(4):217.

theexplorationandpracticeoftheprofessionalpersonneltrainingmodeofFoodQualityandSafetyintheSpecialtyofaquaticproducts

LiZhi-bo,ZHaoQian-cheng,QiYan-xia,wULong

(College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oceanUniversityofDalian,Dalian,Liaoning116023,China)

食品专业课程设计篇8

【关键词】新疆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新疆农业大学(前身为新疆八一农学院)坐落在美丽的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并以培养边疆各族农业专门人才为己任。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则于2010年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药学院的基础上合并成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隶属于这个学院,此专业于2007年被批准为自治区的重点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以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进行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原理、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它不但涉及化学、物理、药学、农学、医学、生物、机械等专业,并且与管理科学、环境科学、人文、市场营销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1]。这就要求作为有着60年悠久历史的新疆农业大学,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围绕培养人才这一核心,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走创新之路,力争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成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新疆处于领先地位、特色鲜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高且示范作用强的本科专业。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食品贮藏、加工、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在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商品检验等食品行业从事产品研发、科学研究、质量检测、质量安全控制、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综合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和培养,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八项能力[2]:

1、了解食品原料的生物学和加工特性及食品保藏、加工与原料综合利用的原理与工艺设计和完善的知识;2、掌握食品化学、生物化学和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3、掌握食品质量管理、食品营养卫生与分析检验方面的技术;4、具备食品生产中技术经济分析、市场流通营销和组织管理的能力;5、能进行食品加工贮藏设备的选型及一般工程的设计规划;6、学会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查阅本专业外文文献;7、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应用于本专业中;8、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业务要求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保藏、加工、质量管理、检验检测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同时使创新型人才具有良好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适应现今日新月异的学习型社会。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新疆地区食品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服务自治区的农村经济,立足自治区的特色资源,不断推动自治区农副产品的精细加工。为了达到上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具备国际化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只有通过知识的不断累积和能力的不断培养,才能将本科学生训练成为出色的食品行业人才。知识与能力并重,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最重要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学校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能力,使得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能更容易的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同龄人中成为佼佼者。

此外,人才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学生品格方面的培养,结合知识与能力,确定品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3]。即优化品格,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品格的发展与平时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从生活的点点滴滴着手,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优良品德,以及工作之后的职业操守。

因此,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现代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逐步形成了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结构体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4]。在知识结构体系中包含素质平台和专业核心知识平台,其中素质平台建设中主要建立了公共基础素质、专业基础素质和综合素质三个平台,这三个平台所含课程学分各占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26.1%、24.5%和7.8%,专业核心知识平台占总学分的20.8%,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拓展课程;在能力结构体系的建立中主要从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现场操作能力和创业实践综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能力培养占总学分的20.8%。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始终,可见其重要性,以下重点探讨课程体系的构建。

四、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5],在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时,学院必须以服务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目的,结合新疆食品领域的发展特点,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合理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加强完善基础理论、优化调整课程结构、拓宽增加知识面、重视实验教学内容、增设人文类和管理类相关课程,建立系列相关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2]。从点到线,线到面,最终形成课程体系网络,全方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

2、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课程总学分不宜过多。为了减轻本专业学生的学业负担,避免因学时过多而造成的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及课外活动脱节[6],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格外控制课程的总学分。要适时地淘汰一些不能适应本学科和专业发展的课程,并要避免因人设课和重复设课现象的发生[7]。课程贵在精而不在多,减少课程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任务及机会,一切都以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2)要突出工科特点。新疆农业大学虽然作为一所农业类院校,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科类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加强工科类学科的学习,增加工科性质课程数量与课时,突出本专业的工科特点[8],从而使得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更好的服务于食品领域各行各业中。工科知识不在广而在精,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能力,加大工程类学科基础课程的深度,基础是构建一切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流砥柱,加强工科基础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基础知识能力,使学生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基础积淀。

(3)要注意课程的衔接和递进规律。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不能盲目地随意设置,必须注意课程的衔接和递进规律。如[6]食品工艺学是先修课程,应先于各门加工课程包括粮油、软饮料、果蔬、畜产品等的开设。只有将课程完美的衔接,并一定程度的递进加深才能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4)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生产实际。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设置应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本科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本专业的课程应尽量涉及到具体的生产实际操作,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多增加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像组织一些与学生互动的实践型讲座;在食品生产企业参观时,让学生亲自接触一些食品的加工工艺;让学生亲身体会不同工艺对食品色泽、口感、品质的影响。

(5)课程的设置需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学院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自治区的经济建设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利用本地区特有的资源和优势来开展教学和科研。例如学院可以利用新疆丰富的马资源这一优势,在畜产品加工这一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将新疆马产业的发展概况融入其中,深入讲解马奶、马肉、马脂、马骨等的加工工艺,通过对马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的了解,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新疆的经济建设需求,从而更好的为新疆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6)要充分重视实验、实践和实习。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除了学习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外,相关的实验和实践过程的学习同样重要,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都非常重要,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只有将每个过程都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7)要严格规范教材的选用。对于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要选用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新版教材,甚至是一些国外的优秀教材[7]。同时,进行教材体系的改革,推广国家优秀教材和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并且积极参与各类教材的编写工作,将反映专业发展前沿和教学实践的新理论和新观点融入教材,融入课堂的学习中。在讲授教材的同时,应当把世界最前沿的信息资料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理论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及拼搏意识。

3、课程结构的确定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这就给本科教育增加了难度。我们只能按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梳理本专业各课程的知识点和单元,形成跨课程的知识构架,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的确定在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上主要分为三条干线:(1)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线性代数、专业英语文献检索食品实验设计及统计分析(2)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艺学(3)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学、采后生理学、发酵工艺学、食品质量管理学。

在课程结构中,各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由基础到专业,形成了强大的专业知识发展脉络,并与专业实践相联系,为今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

除了上述专业课程的建设之外,还可以考虑适当地增加一些特色课程[6],如食品标准与法规、内部检验员、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营养师等专业职业教育,这类课程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综合素质任意选修课的开设也是必要的,其中包括人文社科类、管理经济类以及体育类课程等,这样才能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五、本科教学方法的研究

学院有了切实可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还应进行本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只有通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才能使得构建的课程体系得以实施,才能培养创新人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食品行业的专业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能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具体要求,我们需立足现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探寻适合学院的具体教学方法。以下为改进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1、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

德国的“全民教育”思想、seminar教学法、“学习共同体”(LearningCommunity)思想等[9]先进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这些教学思想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于学生养成整体性思维的习惯,培养创新型人才。

2、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应用[9-10]

将案例式教学方法应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效果。通过活生生的实验举例,深入剖析企业的生产实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并使学生懂得如何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具体的生产实践。

我国的食品加工技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通过国内外食品生产加工具体案例的对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和原理,同时还能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1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专业内容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专业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图像、视频、动画等的有机组合,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充分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在喷雾干燥这一干燥工艺的讲述过程中,可将常用的喷雾干燥机以照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将喷雾干燥设备的原理及操作规程以视频的形式给予讲解,这样在加强学生记忆力的同时,也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4、推进双语教学改革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双语教学在本科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将双语教学应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堂教学中,不但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在国外的发展状况和本领域的先进技术[11],而且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利于培养全方面的创新人才。尤其在教育程度较为落后的新疆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内地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就形成了我校毕业生在就业时的一个弱项,只有将语言教育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才能切实提高我校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才能培养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六、展望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卫生、品质等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行业也随之进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这就给高校培养创新型食品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坚持运用多年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经验,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研究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相信经过多年建设定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更好的为新疆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注释】

[1]杨胜远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思考与体会[J].科技信息,2008(18)9-10.

[2]邓尚贵等.面向21世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5)17-20.

[3]王维坚等.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6)84-86.

[4]梁峙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09(1)28-30.

[5]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3):47-49.

[6]黄业传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5)50-52.

[7]李忠海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部级特色专业建设之路[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75-177.

[8]张剑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1(10)153-155.

[9]包海蓉等.国内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的比较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178-179.

[10]孙庆杰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59-61.

[11]赵金梅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1(9)162-164.

食品专业课程设计篇9

1、通过食品分析,研究天然食品、配方食品和加工食品的组成和特性以及是否掺杂和污染,以确定食品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和是否达到营养和感官标准。

2、结合食品加工中食品成分的化学变化的研究,开发食品保藏方法,减少食物损失浪费,延长贮存期,保持其营养成分如维生素含量及色、香、味等感官品质,防止或延缓食品变质和哈败。

3、为改进食品质量和开发新型食品提供依据,如建立合理营养配方食品,添加某些成分制取强化食品,开发植物蛋白以及高温瞬时杀菌技术,采用无菌包装和挤压膨化等可以保留较多营养成分和保证优良感官质量的新工艺。

4、对食品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提供质量信息,为消费者提供食品化学知识,指导消费。

一、传统教学与项目化教学的区别

很多高职高专学生自卑心较强,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能力较弱,成绩不理想。他们的学习兴趣绝大部分取决于学习内容。对感兴趣的、要求实际操作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内容枯燥、整天坐在教室授课的教学内容则体现出来学习效率较低。普遍高职高专学生体现出自学能力较差,不愿意多花时间在学习知识环节上。总体来讲,高职高专学生体现出来学习积极性较为被动的特点

传统高职高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以授课为主要方式,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接收者来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发组织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潜能的发挥,不能很好地调动高职高专学生的积极性。在《食品化学》课程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按水、糖类、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有机物等食品组成成分大类来进行分类,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体,以对应实验为辅开展课程教学。这种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却恰恰是学生学习效率最低的方式,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而项目化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安排课题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此期间,教师提出明确的项目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制定计划,共同完成较为完整的作品。项目在完成时学生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进行自我评估,接受教师以及学生的考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因此,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以突出能力为本位,夯实知识基础,提高职业素养为宗旨,将食品化学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构,实施项目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食品化学》项目化课程设计

(一)项目化课程设计整体思路

根据项目化教学的主要思想和理念,《食品化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为基于工作过程,实施项目驱动,学训结合的理念,秉承“训练角色是职业岗位,学习的内容是实际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内容”的原则,以“源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重组、序化、整合,充分体现本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重点培养学生的组织技能、创新思维及职业素养。课程开发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在教学环节中始终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的要求。

(二)《食品化学》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的教学特点

(1)在实际教学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传统授课模式,将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化学和部分食品生物化学的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解构、整合、重组、序化”;

(2)以“做”代“作”,“做”是检验工作中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做”强化“算”,以“做”巩固“记”,在“做”中提升技能,强化计算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学、做合一,真正达到操作稳准、计算精准、记忆快准。

(三)项目化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滴定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分光光度技术、重量分析技术、有机物检验、食品中营养物质综合检测等内容的教学和训练,应使学生掌握常见食品中成分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掌握这些成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理解食品中有害成分的来源,并能应用相关知识正确解释食品加工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及食品安全问题。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教师学生角色转换

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师学生的角色应当根据就业实际岗位来进行转换。因此,根据食品专业就业岗位分析,在这门课程中教师角色可转换成某食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负责人,负责新员工培训,而学生可扮演刚进入中心的新进工作人员,负责完成各项食品检测。通过这样角色转化,可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项目化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结合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部分食品生物化学,将食品化学内容进行解构、整合、重组、序化。以滴定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重量分析技术、食品中常见的有机物、食品中的营养物质6个项目、以对应多个教学任务为载体,打破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

(六)能力训练设计

食品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领域主要是农产品质量检测、食品检测、食品加工等相关领域。从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上看,总体体现从单一到综合的思路。因此,每个项目化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工作任务(能力训练项目)也从易到难,呈现出能力要求递增的趋势。

(七)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考核本身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使教师获取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依据评价范围全面性,评价指标系统性、评价主体多样性、评价防范综合性的原则设计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课程考核方案,将考核设计方案分为两块进行测评,即情境考核(50%)和终结性考核(50%),满分100分,其中情境考核又分为过程性考核(学生自评30%,小组评价30%,教师评价40%)与结果性考核(情境学习文件50%,工作总结20%,咨询笔记30%),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各占情境考核的50%。

(八)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

(1)确定分析流程。小组初拟分析流程,组间交流讨论分析流程,教师点评、修改完善分析流程;

(2)准备工作。玻璃仪器的检查、洗涤,练习搭建仪器装置;样品预处理及制备标准溶液;

(3)按分析流程操作;

(4)结束整理工作。拆卸装置、整理桌面、洗涤玻璃仪器;

(5)数据处理;

(6)讨论总结。各小组分析实验结果,教师小结及任务考核;

食品专业课程设计篇10

关键词:工作过程;《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52-03

《食用菌生产技术》是农业高职院校种植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但在教学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内容没有完全摆脱学科理论体系;②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体系脱节;③实训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工作过程,缺乏职场条件与氛围;④教学方法滞留于传统;⑤教学评价的单一性突出,试卷或作业就是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学生在校学习找不到与未来工作之间的直接关联,毕业来到企业,面对一个个生产项目,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导致学校教学和未来就业严重脱节、衔接困难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本课题组于2009年向广西教育厅申报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并获批准。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设计[1],使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设计食用菌菌种场、食用菌栽培与加工场并掌握相应岗位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因此,我们做了下面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尝试。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设计理念:根据食用菌生产和加工行业和课程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2]。设计思路:《食用菌生产技术》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课,也是种植类专业的拓展课。通过调查分析广西食用菌行业的现状、用人需求情况和食用菌行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研究、提炼、归纳和演绎出食用菌生产技术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按食用菌生产典型工作项目重新分类,构建模块,构建适应食用菌生产技术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探索一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组织行业专家反复讨论、论证、修改。

二、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培养目标定位:《食用菌生产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是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也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有国家职业技术资格高级食用菌工及技术主管的水平,并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能胜任食用菌菌种制作、菇场建设、养菌和出菇管理、食用菌加工等岗位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具有生产食用菌的基础知识;掌握食用菌消毒灭菌方法和基本操作;掌握食用菌栽培流程和病虫害防治方法;认知食用菌保鲜与加工方法。(2)职业能力目标。具有识别主要食用菌品种能力;具有熟练制作菌种技术;具有菌种场设计、规划和日常管理的能力;具有菇场(菇房)设计、规划和日常管理的能力;具有当地主栽品种的生产管理能力;具有制定当地主栽食用菌品种周年生产计划的能力;具有组织、实施年度生产计划的能力;具有识别和防治食用菌常见病虫害的能力;具有合理采收和采后处理的能力;具有评定产品质量能力;具有食用菌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职业素质目标。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信息查询、收集与处理能力等[1]。

三、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对广西食用菌行业职业岗位的调研和实际典型工作任务的筛选,共设计“生产食用菌基础”、“菌种制作技术”、“木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草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珍稀食用菌生产技术”、“药用菌生产技术”、“食用菌周年生产与综合利用”、“食用菌病虫防治技术”、“食用菌产品的采收与加工技术”9大学习情境23个工作项目,筛选出42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3],并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教材,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构,注重理论与实践、技能与态度的综合,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4]。

四、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主要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实施包括:教学准备、提出任务、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教学评价、总结六个步骤,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六步教学法的原则,进行项目教学的实施。以学习情景3“木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中的项目八“平菇生产技术”为例说明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如表2。

我们的教学实施方案将理论、实践与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业和就业能力等基本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完成复杂任务(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讲述法、项目法、任务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多媒体教学法、旋转木马谈话法、卡片复习法、小组扩展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课程评价和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模块式是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灵魂所在。研究设计出全面的模块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结合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本课程考核采用职业素养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性(过程)考核占总分的60%,终结性考核(期末应知理论考试)占总分的40%,见表3。

六、课程教学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和实践,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学习兴趣(提高75.0%、降低1.8%、不变23.2%)。(2)课堂互动(提高70.0%、降低2.5%、不变27.5%)。(3)自主学习(提高60.0%、降低3.6%、不变36.4%)。(4)科学研究(提高64.0%、降低4.2%、不变31.8%)。(5)技能掌握(提高80.0%、降低0%、不变20.0%)。(6)知识掌握(提高73.0%、降低3.5%、不变23.5%)。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显著,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能力明显增强,适应期明显缩短。学生种的灵芝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得优秀学生技能作品三等奖。学生每年参加学院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100%,比以前提高几个百分点。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尝试了多种“教学做用”相间、教学互动的一体教学方法,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设计出全面的模块评价表,实现了“基于职业胜任”的教学评价。课程定位准确、教学目标明确。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整合设计能力,达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凤菊,刘纪新,董丽,等.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课程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2]邓玲姣.基于项目教学《植物及植物生理》课程模式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