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课程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0:33

校园课程建设篇1

论文摘要: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彰显“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坚持以学生为本,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要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校园文化的定位是“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校本课程是促进校园文化形成的有效因素,为此,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彰显“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我校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马克思唯物史观、“文化适应性”教育观、心理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建构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促进我校学生个性的发展,加快我校教师专业的发展,彰显我校“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总目标。我们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入手,积极创造学生和谐发展的环境,发挥不同课程的优势,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校本课程。有丰富多彩的艺体特长课,有精彩纷呈的百家讲坛,有趣味盎然的郊游活动课,有规模盛大的体育盛会,有赏心悦目的艺术节,有多姿多彩的中英文演讲活动,有祭扫革命烈士的德育活动课,有启迪智慧的科学活动课,有中美学术交流活动课,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开设这些校本课程,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素质。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

我校自2006年9月起就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先后制订了《文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文昌中学校本课程实施计划》,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学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力求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我校开发的《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就是在评估学校和社区发展的需要,综合考察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生的发展定向和家长的培养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分析评估后而作出的决定。这本书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深入浅出的向学生讲解了一些必备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知识,深受全校师生和家长好评。

我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德雨流芳》。这本书从爱我文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诚实守信,荣辱观教育,安全教育,文明守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七个方面,系统规范地教育引领学生,构筑幸福美好人生。

针对学生普遍爱好唱歌、跳舞、打球、器乐、绘画等活动的情况,我校开设有艺体特长班,成立8个“100”的队伍,安排专任教师指导,设置了以下课程:体育运动类:《篮球》、《乒乓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类:《绘画》、《摄影》、《舞蹈》、《合唱》、《管乐演奏》、《腰鼓》。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选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辅导老师的意见以及各方面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对不适合的课程及时优化整改,做到宁缺毋滥。

三、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全员参与,将优秀课程资源转化为特色校本课程。我校把开发教师资源做为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充分发挥教师潜能,鼓励全体老师参与。我校开设了艺体特长班,组织了音体美特长培训和科技活动培训,实施了8个“100”的工程;即100人的腰鼓队,100人的铜鼓队,100人的舞蹈队,100人的合唱队,100人的田径篮球代表队,100人的书法绘画兴趣小组,100人的科技兴趣小组,100人的武术队。

2.群策群力,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我们积极将教育科研成果都转化为校本课程。例如,在德育方面,我们编写有《德雨流芳》;在体育方面,我校自编了手语操和武术操;在学习方面,我们编写了《口语教程》,等等。

3.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文昌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大课间操活动等传统活动。我校把每年的10月定为体育活动月,从10月8日到10月30日,校园里几乎每天的活动课都有精彩的比赛。尤其是10月28日到10月30日的校园运动会,把体育节推向高潮。每年的12月是艺术活动月,在这一个月里,学校艺术气息愈加浓厚,书法比赛、绘画作品展、手抄报展览、校园歌星大奖赛等活动精彩纷呈,特别是庆元旦节目会演更是让人心醉,回味无穷。每年的5月是科技活动月,这一个月的科技活动,让很多小发明家脱颖而出,让全体学生进一步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

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三十五分钟时间,是我校的大课间操活动时间。只要是晴天,同学们都会排着整齐的队伍,举着班牌,穿着班服来到学校田径场做韵律操和教师自创的手语操、武术操,成为文昌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三十五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作为典范在全市中小学推广。

四、取得的初步成效

校本课程促进了文昌中学“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的校园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学生和谐发展,才能提高显著。

每年省示范性中学桃源一中选取30名艺体生,我校每年都达到了25人以上,每年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我校都以绝对优势荣获团体冠军。在省、市青少年运动会上,我校也有不少学生摘金夺银。我校学生参加市、县“三独”比赛和“蒲公英”少儿艺术大赛,2007年度获市级奖11人次,县级奖29人次;2008年度获市级奖14人次,获县级奖32人次;2009年度获市级奖38人次,获县级奖79人次;2010年度获市级奖51人次,获县级奖85人次。我校学生参加美术、书法、摄影赛,4年来共有34人次获全国大赛奖励,65人次获市级奖励,79人次获县级奖励。我校学生参加cctv杯希望之星英语丰彩大赛,2008年有3人获部级一等奖,16人获省级一等奖。2009年有6人次获部级奖励,23人获省级奖励。我校学生参加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08年6人获部级一等奖,121人获部级二、三等奖;2009年10人获部级一等奖,165人获部级二、三等奖;2010年9人获部级一等奖,134人获部级二、三等奖。2008年7月我校学生周石奇在第六届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中荣获“全国十佳小作家”称号。2009年12月我校学生张爽在全市器乐比赛中获一等奖,沈康福获舞蹈比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校园课程建设篇2

学校于2013年4月集中修订了2012级本科培养方案。在《方案》中针对风景园林专业,这样描述“培养具备园林、生态学、建筑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景观设计、各类绿地设计、景观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技能,熟悉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综合分析、协调解决城市景观建设问题的能力和景观专业设计、管理方面的基本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课程建设建议

在《2012级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形成了现有的课程建设方案。在景观行业里面,存在着大量的效果图公司及各种中介公司,它们为景观设计方案提供效果图出图等服务。由于这种与原有设计方案存在脱节的二次加工,往往不能完全表达出设计人员的想法。在新常态经济的影响下,可以预想到,行业对未来的景观设计人员要求必将更加严格,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重新制定,专业课程建设也得做出对应的调整。

1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适应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非研究型人才。考虑课程建设的专业性,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设置风景园林课程结构体系(包括:①公共基础课,其中必修40.5学分,选修96学分;②专业基础课,其中必修43学分,选修17学分;③专业课,其中包括必修28.5学分,选修13学分;④集中实践40学分)

2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在原有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设计软件的课程只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即CaD。但是在工作中,对软件操作技能的要求很高,因此建议增加photoshop、skechup、lumion、3dmax渲染等课程,以及增加最新软件Bim的课程教学,为未来行业输送好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增加了专业设计软件类的课程,就得相应减少其他课程的学时数。首先可以适当的减少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具体如下:48学时的《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1)》与32学时的《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2)》整合为一门64学时的《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32学时的《中国园林史》与48课时的《西方园林史》整合为64学时的中外园林史。此外,在学时分配上要做一定的调整,有别于研究型院校,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有集中实践课程,包括制图综合训练、美术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设计、园林设计3~6课程设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计、风景区与公园认识、园林工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三、小结

校园课程建设篇3

论文摘要:本文就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加强精神文明环境建设、完善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四个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德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德育课程改革是由传统的“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转变为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德育课程的实用性,增强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使教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人为创造、长期形成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当前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谈了4个方面的体会。

1 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校园大环境的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德育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是确立以育人为背景,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即在教育中确立素质教育观念。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环境,首先必须是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提升校园的育人能力,是否能真正建立、形成一种和谐、健康、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人的生活环境做起。

建设校园大环境应着手于优美的校园、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命园区,充分体现着校园特有的人文风格;校园内人员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得体的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习惯等,则反映出人员的精神面貌。优美的校园大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所以,美丽的环境氛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手段,它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是德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重要途径。

2 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

学校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操场和行政办公楼上的五星红旗、校园内的雕塑、楼台亭榭的对联、校园内的文字标语、墙壁上的书画、碑林、学校师生的书画作品展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变精神”,作为育人场所,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活动的时问非常长,如果耳濡目染优良的文化,可以洗涤心灵,潜移默化地获得优良文化意识的渗透。拓展校园的文化空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2.1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

学校应该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宣传窗、黑板报、校史陈列室、阅报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园里布置“警句”、“雕塑”、“校训”等。校园文化渗透各个角落,小则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则一座建筑物,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糖甜一口,心甜一生”、“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不摘果子是高尚的”等温馨警句,让学生看了产生会心一笑的感觉,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2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校性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整个校园动起来。

2.2.1结合德育的有关课程,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开展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祖国在我心中”教育活动;以优良公民教育为宗旨的“做个优秀公民”的教育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题的“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活动等,作为促进优良校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这些活动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从点滴的事情做起,从平凡的事情做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

2.2.2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在德育课程

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是德育、教学、学生就业三者有机的结合。应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举办“护士节”、“读书节”、“科学节”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逐渐感受到“合格+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学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品位。因此,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不要忘了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为学生创设进步、文明、健康、高尚的校园氛围,以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需求。

3 加强精神文明环境建设。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主体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具体到德育更是如此,没有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再好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也只能是低效的。我们在十分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还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而校园精神文明环境的建设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3.1提高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

我们重视开展“争三好、创优秀”和“文明班级”的评选,为学生树立起身边的榜样。让学生可以看看别人,对照自己,对学生自身完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往群体和环境条件。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健康、有序的班集体活动可以使学生走进群体,多与同学沟通交流,可以提高集体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3为学生搭好自我展示的舞台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我们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努力把学生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参与组织评价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开展学校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实现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如开展文化艺术节、学生辩论赛、校运会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4 完善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学生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加,焦虑程度不断加大,情感领域的困惑与冲突也日益增多。德育教学内容的很大变化就在于加入了心理品质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学校应开设“心理话聊天室”、“心理咨询信箱”,增强师生交流的渠道,使有心理困惑或障碍的学生有处倾诉;设立心理辅导室,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坚定学生“我能行”的信念;开展“挫折与人生”、“我的快乐学校生活”等演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难与逆境,培养学生内在的、永久的乐观感和自信心。

校园课程建设篇4

关键词:生物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作用;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与成长的动力之一。并且在提高校园品味,塑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十几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以及学校管理中,发现生物课程因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功能,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现通过以下几方面谈谈生物学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作用。

一、优化校园环境,为教学提供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如诗如画的校园景色,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美观的教室布置等都能使校园呈现优美、整洁、典雅、向上的育人意境。学生通过校园植树种草等绿化活动,可以学习常见植物的种类及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同时,为校园绿化而种植的花草树木还可以成为独特的教学资源。例如,七年级课本里就有关于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的活动,高中教材中也有对校园生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内容,学生通过利用这些资源,一方面可以学到进行生物调查的方法,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对校园生物的分布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调查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对校园生物的改进和完善建议,从而使校园生物资源更加丰富。

二、实验室教学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实验室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除了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外,也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作为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和有机组成部分,生物实验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其他学科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探究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熟悉和了解了身边的生物,同时更加热爱生命。进行科学探究不仅为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注入了活力,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实验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乐于实践,最终收获成功。可见,生物实验室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师生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开发校本课程,充实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利用当地资源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丰富,使教学内容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与社会接轨,这样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校本课程可选择相关内容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与正常性心理和性卫生、aBo血型鉴定、中学生营养与健康、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等。这些知识都与学生生活及生长发育息息相关,都是学生渴望知道的,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此外也可以选择生物科技前沿的典型事例,以此来拓展和补充课本的内容,加强学生对课本中相关原理及应用的理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眼界。如花药、花粉的构造与传粉受精、无子果实、基因工程与药物生产、单倍体育种、试管婴儿与生殖医学等内容拓展,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又起到了知识迁移的作用。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和整体发展,还有力地加强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一)是生物知识普及的有效途径

生物教师可组织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介绍它们的生物名称、科属等基本知识,促进全校师生认识常见的树木花草,同时也可以对来校园的家长、社会人员进行生物知识的普及,让每一位进入校园的人员都在欣赏美景享受绿色的同时增长知识,并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深深地感到有责任爱护这些植物,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并且为丰富全校学生生活中的生物知识,生物组教师还可以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生活中的生物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并能用生物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

(二)组建社团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生物课内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对生物兴趣的发展需要,因此,拓展一些课外资源,组建一些社团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尝试制作了酸奶、泡菜、叶脉书签、种子拼图,并进行了米酒发酵、植物的扦插和嫁接等实验,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对生物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此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提高探究能力

生物学科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利用身边有利的资源进行相关生物问题的探究,比如关于传染病和免疫,学生可对周围常见传染病进行调查,并研究引发传染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并在校内进行展示。但是普通初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弱,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尝试让他们先对生活中常见的生物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比如“吸烟是如何损坏健康的?”“我离糖尿病还有多远”,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探究欲望,并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能力有所锻炼和提高。

(四)增强环保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校园课程建设篇5

【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优化传统与现代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G2110016)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2-02

1.前言

在高校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核心课程。但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广泛,从组合上来说就有“园林、建筑、设计”三个组成部分,从园林建筑的时间演变和建筑形式来分,有传统园林建筑和现代园林建筑。传统园林建筑和现代园林建筑无论从建筑构造、建筑材料,还是设计手法、设计理念都大不相同。

在课程的设置上,如果过多的强调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容易让学生误以为园林建筑设计只是单纯地复制古典园林中的各种亭台楼阁,也不适应现代时展的需求;如果着重讲授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既不能让学生们领悟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之美,也会造成园林专业培养体系的重要缺失。因此,在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应当对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的这两大体系进行优化改造,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要求,达到传统与现代的调和。

下面以一个学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40个学时,共80个学时的农林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例,通过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两种教学模式,分别对传统与现代两种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比例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课程优化设置的方案。

2.课堂教学的优化设置

课堂教学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讲授传统与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分为上下两个学期。第一学期课堂教学比例较大,主要讲授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类型等知识、建筑设计基础、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分类与理念等等,共28个学时;第二学期课堂教学比例较小,主要讲授专题园林建筑设计要求、设计手法和案例等等,并讲解课程设计的基地场地分析、设计注意事项和作业成果要求等,共12个学时。具体课堂教学优化设置如下:

2.1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设置

(1)总体阐述园林建筑的概念与发展、园林建筑设计的概况与原则,共2个学时;

(2)举例讲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包括亭台楼阁、榭舫堂廊、殿斋馆轩等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并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共10个学时;

(3)概括介绍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空间和建筑构造等,共4个学时;

(4)详细讲授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包括场地分析、概念生成、方案推敲和设计表达等等,共12个学时。

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教学为主,其主体教学重点主要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传统园林建筑的类型与发展,第二部分为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在针对传统与现代的园林建筑类型而言,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传统园林建筑,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教学重点。

2.2第二学期的课堂教学设置

(1)通过案例来介绍现代园林建筑的分类与特点,共2个学时;

(2)针对拟进行的课程设计中的园林建筑类型,进行详细分析该类型园林建筑特点与设计要求,共6个学时;

(3)对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讲解,并采取讨论的形式进行场地分析,最后明确各类型图纸成果表达的要求,共4个学时。

第二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为课程实践作理论指导,其主体围绕拟进行的课程设计中的园林建筑类型开展,重点针对该类型园林建筑给予学生相关的讲解分析与技术指导。

3.课程实践的优化设置

由于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属于设计类课程,注重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践的环节,因而课程实践对于学生是否对全面理解与应用本门课程的知识尤为重要。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实践一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资料收集、调查汇报、实地调研、模型制作和方案设计等。课程实践同样分为上下两个学期进行:第一学期课程实践比例较小,主要是以传统园林建筑类型为主的课程实践,共12个学时;第二学期课程实践比较大,主要是以现代园林建筑类型为主的课程实践,共28个学时。

3.1第一学期的课程实践设置

(1)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不同类型传统园林建筑案例与资料,分组进行总结汇报,共4个学时;

(2)指导学生对典型传统园林建筑优秀案例,分组进行按比例缩放的模型制作,共8个学时。

第一学期的课程实践配合同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组汇报、模型制作等实践方式,使其更好的掌握传统园林建筑的类型与设计,对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建筑实例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增加对传统园林建筑的空间感的培养,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等等。

3.2第二学期的课程实践设置

(1)指导学生对拟进行设计的专题园林建筑类型,分组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总结汇报,共4个学时;

(2)指导学生对拟进行设计的专题园林建筑类型,个人完成优秀典型案例的临摹,共2个学时;

(3)指导学生对专题园林建筑设计任务书进行解读,包括场地分析与概念生成,完成场地总平面图的草图设计,共4个学时;

(4)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园林建筑设计的建筑各层平面图的草图设计,共6个学时;

(5)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园林建筑设计的建筑立面图与剖面图的草图设计,共4个学时;

(6)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园林建筑设计的图纸成果表达,共4个学时;

(7)指导学生进行小型园林建筑的快题设计,共4个学时。

第二学期的课程实践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都围绕着专题园林建筑类型来进行,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总结汇报和案例临摹,还有完成一套园林建筑设计图纸,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大设计作业”,如茶室、餐厅、展览馆设计等;第二部分就是属于锻炼学生的快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小型园林建筑快题设计,如公共厕所、公园大门、小卖部快题设计等。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赏析能力的提高,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的传统与现代园林建筑部分缺一不可,两者应该互相辉映、相辅相成。因而,在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优化设置上两者都要兼顾,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作为第一学期的理论教学重点,而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作为第二学期的课程实践重点,做到传统与现代的调和。

参考文献:

[1]张令梅.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05)

[2]燕亚飞,李东升.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0(02)

校园课程建设篇6

园林工程概预算是在园林工程以及建筑工程的配套建设过程中,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和有关定额、指标及取费标准,预先计算和确定建设项目的全部工程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是工程建设的指示性文件,课程内容的设置包括工程概预算,工程招投标及工程施工与组织设计等模块。预算的准确与否关系到项目的成败,所以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一、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现状

根据笔者走访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关企业对目前应届毕业生的概预算能力普遍认可度不高,很多应届毕业生到单位之后无从下手,所学知识严重滞后于企业实际需要。知识明显存在漏洞,实践能力较差,大型项目面前束手无策,不能很快融入企业角色之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之外,主要的还是学校此门课程教育存在问题。

二、园林概预算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形式单一,跟不上市场需求走向。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项目实践演练,练习也是以书上例题为主,没有接触社会实践项目,对实际中招投标和遇到的问题不能领会。例如在统计道路土方量时学生应该去现场踏勘,计算面积时是否该包含到路牙的位置等没有经历过现场实践的学生难以作出判断。

(2)教材更新较慢,教学内容滞后。此课程的教材种类不多,一些院校多年来一直沿用老教材,园林造价领域一直在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修订计价计量标准,不同省市编制的定额各有差异,且总是在市场价格之后编制。园林概预算的教材相对于计价等标准出台速度更慢些。所采用案例也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要求教材不断跟具市场变化和社会进步实时跟进。

(3)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前后课程之间缺乏融合。园林工程概预算是以园林制图,景观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施工等课程为前导课的,一些院校的园林概预算课程无任何前导课的情况下开设,或者是安排时间段不合适。有的在大二上学期就开设,甚至学生连园林工程都包括哪些还没搞清楚的情况下学概预算,学生还没有具备园林工程图纸识读和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做预算等于纸上谈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4)缺乏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以前的考核机制的课堂教学为主,找出一个教材上设计的分部分项工程案例让学生预算,主要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勤考核方式,这体现不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好学坏在分数上体现不大。特别是应用力能力无法有效考核,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影响学生的兴趣。

三、课堂教学改进措施

(1)教学做到与时俱进,突出内容的时效性。课堂教学的手段也不断地改进,将地方概预算规范及标准引入课堂。在教学中以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多播放国内外优秀的施工资料的录像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变单调呆板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采用情景导入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校园课程建设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实训场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18-02

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是贯穿高职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实训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实训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功能

园林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工程、艺术、生态等专业领域,同时,园林专业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因此,建立一定规模的实训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操实训环境,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必要条件。

二、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实训场地的建设环节

高职园林专业实践课程,包括课堂实操、教学实习、综合实训和顶岗实训等环节。

(一)课堂实操环节

课堂实操主要是对课程理论作基础的实操练习或验证试验的环节。一般是教师讲完理论课程后,紧接着安排的实操课程,它是理论课程的补充,也是后续实训课程的基础。其实操的地点主要在校内专业的课室或实训室,具有时间不长,成本较低的特点。

(二)教学实习环节

教学实习是教师完成一定量的理论教学后,带领学生到具体的实物环境中去认知理论的内涵,并现场实施一定的实操训练的教学。园林专业的教学实习一般可以安排学生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公园、风景名胜区及园林施工场地进行考察和学习,完成现场测绘、采风写生等实操训练的环节。

(三)综合实训环节

综合实训是学生在完成课程理论、实验和教学实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的实践训练环节。它要求有完整的、规模化的、安全的实训场地,以确保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系统性的仿真或真实项目的实操训练。综合实训的场地可以在校园产业园、校园仿真实训场地以及校园内部景观工程场地等。

(四)顶岗实训环节

顶岗实训是学生在校内完成了所有的理论及实习实训课程,具备了相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后,到相关的园林企业进行园林设计、施工、管理、苗圃生产及绿化养护等实践、生产及管理的活动。顶岗实训是以企业指导为主的实训,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或学年,是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最强的环节,其实训的场地可以是校企合作的苗圃场、园林企业的施工及设计部门、园林企业的绿化养护管理部门等。

三、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实训场地的建设方法

根据高职园林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特点,实训场地的建设按课堂实操场地、教学实习场地、综合实训场地和顶岗实训场地等4个主要部分开展建设。

(一)课堂实操场地的建设

课堂实操场地的建设,主要是为理论教学提供实操的场所、仪器以及各种设施。目前比较普及的方法是建设理实一体化的课室,它可以满足理论与实操同时开展,使理论知识与实操便捷、高效地结合。按园林专业的特点,课堂实操场地的建设主要有:

1.设计类课程课堂实操场地建设。设计类课程包括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制图、设计初步、植物造景等课程,其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设计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室,包含了沙盘、扫描仪、专业制图桌、设计作品展示窗、投影设备等具体的内容。

2.工程类课程课堂实操场地的建设。工程类课程包括园林建筑、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园林工程等课程,其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筑与工程理实一体化专业课室,包含了建筑模型、工程材料展示柜、专业制图桌、作品展示窗等具体的设备内容。

3.计算机软件辅助类课程课堂实操场地的建设。计算机软件辅助类课程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SKetCHUp、概预算软件等课程,其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园林计算机应用辅助软件理实一体化专业课室,包含了计算机、应用软件、打图仪器、设计作品展示窗、投影设备等具体的设备内容。

4.植物类课程课堂实操场地的建设。植物类课程包括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植物栽培与养护、盆景学等课程,其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植物栽培、生产基地及实验室,包含组培室、插花室、盆景园、温室大棚、苗圃场等具体的设备内容。

(二)校外教学实习场地的建设

校外教学实习场地的建设,主要是借助校外的环境及企业资源,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纯考察学习,其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弥补校内课堂实操场地条件的不足,强化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按实习场地的建设位置,可以有以下内容:

1.规划设计类课程校外教学实习场地的建设。主要内容是校外风景名胜区、公共园林、单位附属绿地、城市道路绿地等园林场地的建设,包括园林图纸资料、实习手册、专业导览系统、企业授课专家及交通规划等具体内容。

2.工程类课程校外教学实习场地的建设。主要内容是居住区园林施工企业、市政园林企业等园林施工场地的建设,包括施工图纸资料、实习手册及企业授课专家等具体内容。

3.植物类课程校外教学实习场地的建设。主要内容是校外的苗圃场、花卉所、植物园等企业单位场地的建设,包括植物生产资料、实习手册、企业授课专家等具体的内容。

4.综合类课程校外教学实习场地的建设。主要内容是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南方岭南园林等园林场地的建设,包括路线安排、安全知识手册、实习手册、聘请授课专家、专业导览系统等具体的内容。

(三)综合实训场地的建设

园林综合实训是教师带领高年级园林专业的学生进行纯实操性的实践。园林综合实训场地是由学校或校企合作建立的规模化、系统化的仿真或真实的园林训练场地。学校在学生完成各门专业课程学习后,安排一周到两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其综合性体现在要运用包括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图绘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概预算以及园林工程等大多数的专业课程理论及实操技能,在集中的时间内,综合地运用于某一工程项目,并形成一定的成果内容,如设计图册及施工作品等。按综合实训场地的建设位置,可以分为:

1.仿真实训场地的建设。主要是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园林工程等课程的校内仿真场地建设,包括仿真设计、仿真放线、仿真施工、仿真栽植等材料及工艺流程的建设。

2.景观工程综合实训场地。主要是校园绿化、校内景观工程、企业绿化工程、市政园林工程等场地建设。包括到现场进行的真实设计、放线、施工、苗木栽植、预决算等真实性材料及工艺流程的建设。

(四)顶岗实训场地的建设

企业顶岗实训是学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大三学生提供顶岗实训的工作,并主要由企业对学生进行实操指导的过程。其内容可分为:设计类顶岗实训场地的建设、工程类实训场地的建设、苗木生产类实训场地的建设等类型。

1.设计类顶岗实训场地的建设。园林专业设计类的岗位包括了描图员、电脑绘图员、手绘效果图员、设计师助理、设计师及植物配置等岗位。要达到设计类岗位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要培养良好的设计创意、美术基础、电脑辅助绘图能力、空间概念以及设计思维,因此在建设顶岗实训场地的时候,需要与设计类的公司建立良好的关系。对设计能力弱的学生可安排到企业的描图员岗位;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安排到企业使用CaD、pHotoSHop、3DmaX等软件绘图;对植物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安排到企业植物配置岗位;对设计理念强的学生,可以安排到企业的助理设计师岗位等等……通过理清学生设计方面的强弱点,选择合理的岗位,做到适岗适人,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特长,为毕业生就业选择合适的岗位确定发展的方向。

2.工程施工类顶岗实训场地的建设。园林工程的施工包括了场地整理、土方工程、管线铺设、园路放线、园建建造、植物栽植与养护、后期管理等一系列工序,是实操能力要求最强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高职院校学生价值的部分。园林的施工企业项目中,有居住区公园绿地、市政广场绿地、高速公路道路绿地以及单位企业的附属绿地等,目前在中国的大环境中,房地产的大发展,楼盘的大面积开工,为园林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岗位,因此,以房地产园林施工项目作为学校与企业建设顶岗实训场地的对象,是理论与实操结合最紧密的顶岗实训方法。

3.苗木生产类顶岗实训场地的建设。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及盆景等园林植物是园林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园林植物的生产机构、科研单位也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苗木生产类顶岗实训场地的建设,着重加强与苗木生产机构的合作,因为在这类苗木生产机构中高职院校的学生最能发挥其实操的特长,最能体现学生的实操价值。苗木生产类顶岗实训场地的建设可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及企业的经营条件共同建设组培、育苗、温室栽培、室外栽培、修剪、草皮栽植等工序。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大多与当地的苗圃场以及花卉研究中心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在企业生产旺季,特别是临近春节的寒假期间,安排学生完成年销花卉生产顶岗实训。

校园课程建设篇8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及《**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委基〔20**〕46号)的落实,深化本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特制定本计划。

一、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意义

课程领导力是以校(园)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为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划、执行、建设和评价的能力。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教育科研等部门以及本市中小学(幼儿园)要充分认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1.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本市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学校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改革的系列要求,把握好课程计划的要求与课程校本化实施之间的关系,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评价课程及其实施成效等。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推进者,中小学(幼儿园)必须提升课程领导力。

2.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要。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学校要通过课程建设与特色培育、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的有机融合,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校(园)长、教师和教研员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力量。在加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提升校(园)长驾驭课程改革的能力、教师把握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教研员指导课程实施的能力,优化课程与教学专业人员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是持续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

二、主要任务

1.准确理解课程方案,提升学校课程规划的能力。学校要透彻理解课程方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有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要根据本校的办学实际和培养目标,加强课程整体规划,正确处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校课程的适应性,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2.统筹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创造性落实课程方案的能力。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广泛利用本校、家长、社区以及课外教育基地、高校和教科研机构等相关资源,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校本课程,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方案;要加强教学管理,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效进行课程评价,提升课程更新与评估的能力。学校要制定综合性的课程评价方案,科学、及时、有效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状况、校本课程建设等。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学校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外活动安排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主要目标

以“实践导向、互动生成、关注特色、促进提升”为工作目标,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

1.在市、区(县)、校等多个层面,采取多种形式,对本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导主任进行提升课程领导力专题培训,推动本市中小学(幼儿园)进一步加强课程领导,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2.建立一批“课程领导力试点学校(幼儿园)”,通过对试点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诊断评估和专业支持,通过试点学校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有效做法,培育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

3.优化工作运行机制,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督导等专业机构和校长、教师的力量,在指导和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重点工作

1.学校课程计划的研制与校本化实施。学校要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任何学校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杜绝随意增减课程或周课时总量、随意提前上学时间和延后放学时间的现象。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以内涵发展为目的,制定学校课程计划,优化学校课程结构,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增强学校课程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在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形成学校特色,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市和区县督导部门,要研究学校课程领导力和课程实施状况的评估指标,进行专项督导评估。

2.大力推进特色学科建设与特色活动开展。学校要在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以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为主线,以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为突破口,抓好学科队伍建设,抓实学科教研活动,严格学科教学常规管理,从研究学生开始,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努力通过特色学科建设和特色活动的开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科组的教研合力和学校的综合实力。

3.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学校要充分发挥本市资源优势,建立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机制,开发、建设、利用和共享动态、开放、易用的网络学习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注重学习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和社会责任感。

4.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团队建设。课程实施是团队行为,校(园)长是学校课程团队的核心,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做法,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团队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以校为本教学研修”,围绕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引领教师落实教学基本规范,把握教学基本要求,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校长和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课程实施中的问题,通过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和活动,引导教师共同反思和研究,寻找对策,破解难题。通过制订和实施学校、部门和教师个人的发展规划,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长,不断提升教师课程研究和实施能力。

5.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新的生长点,是教育行政部门专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提高教学成效的内在要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树立全面、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在学业质量评价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学习兴趣、身心健康状况、社会责任感以及师生关系和社会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价。区县、学校、教师要研究和掌握科学的评价手段,从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上进行改革,使教育评价回归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评价结果改进课程设计、建设和实施,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6.建立健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专业支持体系。建立健全以科研为引领、以教研为主力、以督导为保障的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当前特别要加强教研室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作用,要将教研室建设成为探索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机构,提供课程与教学专业指导的服务机构,评价和改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指导机构。

五、实施策略和保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幼儿园)要充分认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把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作为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点。各区县教育局要成立提升课程领导力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做好相关资源保障。中小学(幼儿园)要按照本行动计划的要求,因校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工作有序推进。

校园课程建设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精神建设探讨

谈“校园文化之建设”这个话题,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展示着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下面以我校具体实践为例谈谈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作法。

校园文化建设要依托高品质课程,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学校在总结和提炼学校现有的优势和传统基础上,确立了以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涵盖学科课程、竞赛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社科类课程、社团类课程、艺术类课程、体育类课程、社会实践等,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高品质课程培育出创新人才初见倪端,既培养了某专项的特色人才又培养了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要借助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的学生精神世界。例如,创办体操队、合唱队、民族乐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网球队,女子篮球队、女子排球队、舞蹈队、击剑队、书法社等学生社团,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承载学校的文化理念。

当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开阔的国际视野,要有中西文化交融。践行现代化、规模化的教育模式,根据时代的需求,致力于精英人才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要依托办学理念,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例如,我校追求的是尚美求真,培育英才。六十多年来,学校依据“完善育人功能,凸显课程特色”的办学宗旨,本着“崇尚完美、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围绕着“学业优秀、品德高尚、思维敏捷、特长突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目标,创设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上,是我们建设校园文化路程中的部分做法,单是这粗略的盘点,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要义。

正如很多学生共同感受到的,我们给予了学生的是大气度:追求卓越,脚踏实地,正直磊落,这是贵族的品位;国家为大,学术为大,精神为大,这是王者的风范;肩挑道义,手著文章,服务社会,这是领袖的气度;尊重强者,同情弱者,与人为善,这是圣贤的胸怀;心境爽朗,百折不挠,相信未来,这是强者的精神。现代学子,渴求站在时代的前沿,以最广阔的视野审视生活百态。一甲子轮回积淀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历史的心态,一种关于如何看待过去、如何看待未来的气度。他们因为对学校优秀传统的自豪感而葆有了不变的骄傲,又因为这份骄傲而时刻关注着现实、追求着改变。这样的学校出传承者,也出变革者,两者的同时存在,彰显的是一所学校的气度。而每一个人又被期待成为这样的人,以历史灌溉自我,为未来塑造着自我,二者兼有,才算得上完整。而这份气度,中和了锋芒,成为将个人光芒扩散开来的凭借,由一点辐射向所有方向。骄傲和自我才能够成为当代学子值得珍惜而非滥用的精神力量。

我们学校以骄人的成绩而出名,在名校遍地的时代,我们这所学校赋予了其中的每一个人骄傲、自我、气度等特质,让学生在各自的领域中获得认可获得成功,并始终以在路上的心态追求更高更好的未来。这些特质在过于当单纯的学生生活中并不能够发挥出真正的力量,然而处于更为广阔的社会中,这些特质能够自动的标识出一部分人,一部分在相同或相似的认知基础上尊重、认可、愿意与之合作的人,而当我们在这些人中,发现一个共同的源头的时候,这所学校的精神,就被从其中脱身而出的每个个体强化了。

校园课程建设篇10

明确发展定位,做好发展规划

学校从顶层设计出发,将“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做好学校发展规划”作为重点工作,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制订了新的三年发展规划。规划内容覆盖学校已有的队伍建设、文化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还专门增加了国际化特色建设,努力打造倾情阅读的书香校园、现代智能的智慧校园、修习品行的优雅校园,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成为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

制定清晰工作思路,达成学校阶段目标

我们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首要与紧迫任务加以落实,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做小、做细、做实,真正融入到教师日常工作与学生成长之中。通过评选“诚信学生”“友善之生”“最美师生”“感动校园十佳”,展现班级学生、教研组老师风采,做到学习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员参与,全员覆盖。

加强队伍建设。学校抓住教育“深综改”的机遇,将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与学习共同体建设视为一个有机体,以“科研兴教”为抓手,精心设计高质量校本培训与研修内容,实施优化的学校课程方案。经过几年的坚持,教师们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海淀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结果揭晓,学校共有五个重点课题、五个一般课题申请成功,创学校历史新高。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学校秉持“课程成就学生”的教育理念,2014年9月学校面向全体师生第一次提出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已有的几门校本选修课开发经验基础上,加大力度推行校本选修课的开发与设置。目前,学校一学年能为学生提供近百门校本选修课程,并实行网上选课,实现学生选课走班,校本课程的特色性与实效性凸显。

整合校内外资源,措施切实到位

学校依托首师大附中教育集团,在参加首师大附中教育集团一体化教研活动的同时,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群,抓住机遇,努力使各项措施切实到位,加快内涵发展。

成为首都师范大学首个“四有”标准师范教育综合素质实训基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考新政下中小学选课走班制实验校”、北京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项目――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的项目学校,依托大学和教科研单位,实现学校品质提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基于课堂改进的专家进校园,数、理、化进阶课程,中小学衔接课程研究、开发与实施等项目,促进教师师德与专业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