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0:39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篇1

【关键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协定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主导的趋势。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空前发展、异常活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形式。各国开始与周围国家签订贸易协议,我国也应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积极与周围各国签订贸易协议,特别是与互补性较强的国家签署双边贸易协定。面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我们国家应该制定一个清晰地战略,主动去应对这种新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不能等挑战和困难已经到来时再急切的寻求解决办法。我国应积极主动与周边国签订贸易协议,我国还应该制定一个清晰地战略,主动去应对这种新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不能等挑战和困难已经到来时再急切的寻求解决办法。我国应该把握好机遇,最终和别的很多国家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

一、相关概念界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主导的趋势。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空前发展、异常活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大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统一制定特别的对内和对外的各种经济和金融政策,消除国家之间由于国别不同而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是一种成员国有区别的减少或者消除贸易壁垒的政策。

二、相关背景界定

中国加入wto己十多年,这十几年来,中国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国际地位明显上升,当然经济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经历诸多磕碰与摩擦,中国在坚守游戏规则中成熟,凭借对全球贸易的深度参与,积极推进多边贸易进程,发声已具魄力。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开始自行建立新的自由贸易规则避开中国已经逐渐熟悉的wto,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势必有重大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主导的趋势。很多国家都通过加入各种各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来与同盟国互惠互利,从而来提升自己的经济水平,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国际贸易合作形式。

目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已经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更是应该跟随全球潮流的发展方向。

三、我国应对的策略

面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我们国家应该制定一个清晰地战略,主动去应对这种新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应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积极与周围各国签订贸易协议,特别是与互补性较强的国家签署双边贸易协定。因为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国际贸易合作形式,而且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像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也积极与周边国家签订贸易协议,与同盟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还应该制定各种策略去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毕竟签订贸易协议只是我国应对困难的第一步,我们还需继续面对签订贸易协议之后的挑战,所以我国应有一个清晰地战略去应对后来的挑战和困难,具体地应对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种情况展开分析。

(一)借助国际贸易规则来推动国内改革开放

我国首先应该借助高级的贸易来推动国内的改革。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经济明显增长,同时也加速了改革的步伐,由此可见经济推动了我国改革的进程。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发展会对改革开放起到促进作用,其实经济和改革是互相促进的。目前现阶段,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和结构性改革的巨大挑战,我们有必要寻找新的方式和政策来对促进我国进一步改革。首先我们可以依据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发展趋势做出调整,增加贸易协议的广度和深度。我国还可以因势利导地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做出规划,制定出更高级的国际贸易规则,这样一个更加开放和充分竞争的市场有助于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

(二)和欧盟、美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持续发展

中国和美国以及欧盟的经济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则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整体经济雄厚、实力强大、经济发达、生产及消费能力强、人均消费水平高,与他们合作我国市场的销路可以得到很大的扩展。我国还应该学习这些国家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先进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自身的市场体制建设。推动中欧、中美经贸合作的持续发展,不仅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在与这些经济实力雄厚的组织合作过程中,我们也能够获得机会与别的国家之间进行更深一步层次的发展与合作,这对于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无疑也是一种十分不错的战略模式。

(三)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冲击积极面对

tiip贸易协议自从出现便在全球引起了注意力,主要是它对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wto不再像是以往那样受到大家的欢迎了,它的主导作用不像以前那样。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将全球贸易的谈判战场由以往的多边转到了区域以及双边,这些国家也在寻找一种全新的贸易规则使得自身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多边贸易体系的确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冲击,毕竟区域经济一体化利于多国发展,很多国家都乐意加入这样的组织,这样必然就会产生多边贸易,我们应该积极应对ttip等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冲击。

(四)对多边贸易体系的高门槛积极应对

美国和欧洲的很多国家都希望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而有能力去影响各种贸易政策的制定。于是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就制定了新的规则和标准,这新规则和标准不同于以往的自贸协议。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情形下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的,因此这样的高门槛我国很难跨过。面对这样的困难和限制,我们首先应该提升自己国家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改革创新,同样还应该与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不断地进行战略上的沟通和交流,与国际贸易协定所规定的接轨。积极面对多边贸易体系的高门槛,努力达到目标,从而与那些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强大的国家进行贸易,进一步扩大发展。

(五)打造“上海自贸区”和中日韩三国合作战略

为了应对多边贸易体系高标准的挑战,实现与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规定的全面接轨,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全力推进涉及金融、贸易、行政、法规、投资等多项改革试点的上海自贸区战略,将其打造成为从经济体制到监管体制再到行政体制全面改革的综合试验区。上海自贸区不仅要进行市场化改革,更要全面建立符合新国际竞争条件的市场制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战略。上海自贸区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符合国际惯例、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将其经验复制推广至全国,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中日韩三国合作战略也是我们和周边经济比较发达的日本和韩国所建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这三个国家GDp加起来可占全球的五分之一,而且在亚洲这三个国家经济实力也非常强大,再加上这三个国家离的很近利用邻国的交通便利的优势,让生产要素和商品在这三个国家之间流通,生产要素和资源可以得到高效的配置,从而生产效率可以得到大力的提升。

(六)提高中国对贸易新规则制定话语权

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深入的发展,但是我国还不能深入地进行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国家在对新的规则和策略制定的过程中之中还是不能够发挥足够大的作用。我国经济目前的确发展很快,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像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已经加入了,但是我国的话语权还是不如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有时我国提出贸易新规则,会受到很多国家的非议。我国作为经济增长率位长期居全球首位的国家,必须提高中国对贸易新规则制定话语权力。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表现的强势主要在于我国始终秉承互利互惠,有利共赢的原则,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全世界很多国家的认可与赞许。通过这样我国增加了很多贸易伙伴,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国家,不仅仅只有亚洲的国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非常乐意和我国合作。我国非常乐意在与别的国家和地区合作中与别国分享自己经济发展的成就,通过合作充分利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原则,共同发展经济、共同富裕。我国应该利用这样的优势得到很多国家的信任,从而在贸易新规则和新规定的制定中话语权得到提升。

(七)变被动应对为战略主动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经济贸易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我们都是随着这个浪潮去发展、去变化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试图去积极搭建我国主导的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我们经济的速度增长的这么快,我们应该是有这个能力去在这个潮流和趋势中起到主导的作用,不能够像往常一样,待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那时候再去寻找方法去解决。我们应该从一个被动的角色逐步发展变化为一个主动地角色,在贸易规则中制定新的战略,把握好新的机遇,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无论任何的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都有足够的时间和方式战略去应对这些问题和困难。

三、结论与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主导的趋势。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空前发展、异常活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形式。各国开始与周围国家签订贸易协议,我国也应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积极与周围各国签订贸易协议,特别是与互补性较强的国家签署双边贸易协定。面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我们国家应该制定一个清晰地战略,主动去应对这种新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不能等挑战和困难已经到来时再急切的寻求解决办法。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篇2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反映本质特征的主要是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整合与分化以及有序与无序等基本矛盾。它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的始终。

1.竞争与合作。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行为主体是在有限空间、有限时间和有限资源的边界条件下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当时空边界和资源容量在最初阶段可以相对满足各自主体的基本需求时,它们就可能处于与外部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较弱、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状态。但是,一旦各自的基本需求超出了时空和资源边界的容量,它们为了争得各自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向外扩展并相互展开竞争则是必然的,“全球化过程使竞争的作用从一种手段、一种经济行动的特殊方法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变成了为了继续生存以至于谋求霸权统治而积极追求的一个目标。”[1](p4)这表明,竞争是世界经济运行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动力和活力之源。然而,所有主体所共处的空间和资源是以地球为其边界的,而且由于不断进化,不仅人类社会自身的关系结构日趋复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也更趋复杂。这种条件下,由于自发的竞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经常引起国际的经济冲突和世界系统的动荡;不仅如此,还日益受到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失衡的严重威胁。这就使它们在竞争的同时,又强烈地意识到对于许多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通过合作并在努力实现共赢的情况下才可能得以解决,才可能有生存与发展得更好的出路。所以,它们又有着强烈的合作欲望和倾向,在不断的博弈过程中采取合作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当今世界经济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努力寻求相互间合作的客观现实。即“在一种意义上全球化被看作自由的全球范围的合作;在另一种意义上则被看作畅通无阻的竞争。”[2](p95)

2.开放与封闭。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共处在同一个地球的时空、社会及自然生态系统内,各国和各经济主体相互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因此,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融入到世界经济运行体系中,才可能使自身系统获取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才可能从世界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尽管融入此进程的主体有的是“先知先觉”,有的是“后知后觉”,甚至有的还是“不知不觉”。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各经济主体在总体上是不断地趋向自由和开放,如今这已逐步成为各自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与此同时,交通、通讯手段的惊人进步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更是强化和加速了这一趋向。但是,各国、各经济主体在某种方面和领域不断开放的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它们在另一些方面又在不断强化自身的边界和主权意识,力求增强自身系统的独立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以保持自身系统质的存在和特征。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本土化”[3](p206-218)倾向就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即使发达国家在高唱贸易自由化、要求别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往往采取合法、合理和创新手段进行贸易保护。”[4](p23)这些实质上都反映出封闭性的倾向。此外,全球化竞争中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组织及联盟,企业组织间的兼并、联合和战略联盟等,也都体现出开放与封闭的双重特性。它们在体系内相互间表现出更加的开放性,而对于体系外则表现出体系边界的相对封闭性。所以,这种双重性既存在于同一个体,又存在于不同个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或针对不同的事物,就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总之,作为经济系统单元,开放与封闭本身就是相对的,因为边界标志着单元子系统的存在和个性,它是封闭的界限,又是开放的边线。所以,每个经济主体都会根据各自的利益自觉选择开放与封闭的程度和方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曲折道路也正是这种矛盾作用的集中体现。

3.整合与分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不断整合与不断分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就整合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是通过自组织机制以“无形组织”和“有形组织”两种方法进行的。首先,世界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种经济要素间通过自发、自主的行为,自组织地形成并扩展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全球性经济系统,这种方式与过程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加速演进,这是“无形组织”的整合。同时,各经济主体、特别是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减少系统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又自发地通过谈判和协商在一定区域和全球范围,不断整合成具有一定约束力并能有效协调的有形组织和体系,这是有形组织的整合。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类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及形式不断涌现,高潮迭起。比如,全球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以及区域性的欧洲经济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先后形成的数十个这类经济一体化组织,就是典型的例证。就分化来说,主要体现在主体层次的不断分化、经济因素及要素的不断分化,和由此导致的系统结构层次的不断分化,这些就如进化之树不断分化和展开。比如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最初是以国家为单一层次主体,以后逐步向上和向下分化为包括国家、跨国公司、国内企业,以及国际性的区域或全球经济组织和机构等多层次主体,它们共同参与并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和发展[4](p22)。与此同时,经济领域也在逐步分化为贸易、生产、金融等各方面,并且它们又在各自的领域进一步不断分化展开。正是如此,经济全球化的构建和演进才不断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极性。总之,“在整个历史上,整合与分化的动态相互影响伴随着生长与发展的过程”[5](p137)。

4.有序与无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通过自组织和它组织过程的会聚和整合,使世界经济体系不断形成有序的层次结构和有序协调的经济运行秩序,从而促使世界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相关因素依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运行和演进。正如经济全球化历程中所表现出的那样,全球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类经济要素相互间通过市场的自组织和政府及国际组织或机构的他组织,使得有序的结构和秩序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外在到内在不断扩展和深入。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这种有序性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既体现在静态上也体现在动态上;既体现在微观上也体现在宏观上。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从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和分化,经济的各部分、各层次、各领域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更加复杂;又由于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自发性和随机多变性,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在非线性作用机制下,这些会使系统结构和运行状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断增加,因而时常会由于某个偶然局部失衡因素而导致整个系统的“蝴蝶效应”而产生金融或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各要素间相互结合与作用所导致的系统有序性与无序性并存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经济发展演化过程中有序的运行和危机的时而出现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现象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并非是偶然的,既有内在的根源,又有外在的影响。如果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它是各参与主体的微观行为、它们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组织机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它是经济全球化参与主体自主自利行为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中不论是哪类、哪一层次的参与者,都是独立的自主行为主体,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并谋求自身的利益。因此,各主体的行为和倾向必然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条件下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在微观层次,无论是某一主体的个体行为和倾向,还是所有各类主体的群体行为和倾向,本身都存在着矛盾的两重性。即它们的行为,不仅包含着竞争意识,也包含着合作的需要;既存在着对外的开放意愿,又存在着防外的封闭倾向;它既是有序之源,也是无序之因;既是整合的凝聚力,又是分化的推动力。总之,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过程矛盾性的微观基础,也是所有各类矛盾性的根源所在。

其次,它是经济全球化自组织演进内在机制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进程首先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1](p8)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性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自然它的矛盾运动也不例外。这是因为各类主体、各个要素相互组成不同类型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子系统,尽管这些子系统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有序结构系统,但它们作为子系统的行为及演化趋势仍是各异的。它们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的行为,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正是这种自组织的秩序和机制才使系统更具有不断进化的活力和动力。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运动,既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过程的体现和结果,也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的客观要求。

第三,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分化与整合”、以及“有序与无序”等矛盾现象,表面上看仅仅是世界经济系统内在矛盾和内在运行机制的反应,但从更广、更深的意义上去认识,它们是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演进客观规律的反映。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系统在一定阶段演化的表现,而世界经济系统进化又是一定阶段人类社会系统进化的一个方面或组成部分。所以,经济全球化“一直是人类生存状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展现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动力都是长期的过程。它们涉及人类的基本需要,即全球化的动力产生与人们扩大它们自己创造的秩序范围,以便为它们的福祉增加货物、服务和观念的需要。因此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3](p212)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构成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环境,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必须自觉适应这个环境,随其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演化机制和规律,影响并制约着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相互作用的机制、乃至整个进程。科学的理论及历史进化的过程已清楚表明,以上分析的种种矛盾运动,本身就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它们实质上是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生态系统运行及演化的客观规律。因此,世界经济系统的演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必然遵循和体现这一客观规律。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深层根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矛盾运动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的本质特征,它伴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始终。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发展

从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及其运动产生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的微观自主行为,运行及演进的宏观自组织机制,以及所处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的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约束。所以,它是客观的存在和必然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这些矛盾运动的发展也将按照自身的演化轨迹和规律进行下去。但矛盾的某一方面成为主流趋势或具有主导地位是在转化和发展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演化趋势。

1.竞争与合作的矛盾运动中,合作将逐步取代竞争成为主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各阶段,过去竞争一直处于主导的方面,决定着进程的特征和性质。但合作因素也随着不断在增强,它与竞争的相对地位在不断发展着转化。特别是在人类社会面对地球资源迅速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冲突导致的系统风险日趋增大等各种威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实现各经济主体自身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中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是今后必然的选择。“一个有效的、开放的市场体系需要在各民族之间建立一个协调合作的全球框架,……只有通过把各种不同范畴内的许多社会——经济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以共同目标为取向,人们才能比较现实的希望实现社会公正、经济效率、生态的持续发展以及政治民主,从而避免一场(经济、宗教、政治或伦理的)全球自我爆炸的危险。”[1](p11)因此,竞争与合作在今后虽然仍将并存,但合作的倾向和行为将更趋强烈,最终将取代竞争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而成为主流,这必将成为竞争与合作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

2.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运动中,开放将继续保持其主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开始阶段是封闭倾向占据主导,开放因素却是微弱的和受支配的,随着进程的发展,开放与封闭因素此消彼长,封闭倾向在不断减弱,而开放倾向却在不断增强。发展到现在,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尽管两者在政治、经济与军事形势出现大的动荡时经常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一些经济主体会依据暂时的形势更强调封闭性。比如在几次世界性的战争、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冷战时期,各国各经济体制间的封闭与割据就曾相当严重。但不管经济全球化演进道路如何曲折,开放相对于封闭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如今,开放已逐步成为这对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和主流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在今后也不会改变。

3.整合与分化的矛盾运动中,整合将逐步成为今后的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分化与整合的矛盾运动随着进程演化一直在延续,“但是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并非总是和必然平衡的: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一种趋势或另一种趋势往往会占上风。”[5](p137)特别是整合将会随着这种进程成为主流趋势,决定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化过程更多的是自发自组织过程;而整合过程,由于经济活动中人类社会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除了自发形成“无形组织”的整合外,各国各层次经济主体通过自身组织扩展和联合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组织,从而使有形组织形式的整合过程也愈加明显地增强。具有表现在,国家主体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整合过程,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演化中的一种潮流;同样,在企业经济主体这一层次,“我们可以把工业化社会过去200年的历史理解为:随着大型组织不断从先进技术中获得优势,我们设计大型组织的能力的提高,我们已经极大地拓展了组织存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组织比市场更为有效。这个结论既适用于政府组织也适用于商业组织,因为后者遵循的是类似的设计发展轨迹。”[6](p59)所以,这种有形组织的整合过程今后还将得到更大发展,整合过程也将容纳并决定着分化,主导着这一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是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演进中,有序与无序始终处于对立转化、相辅相成的运动过程。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世界经济系统的结构层次更趋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乃至无序性也在增加,这是客观现实。但是,各类主体乃至人类社会是理性的,他们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会不断做出相互合作、不断形成与扩展各层次组织、更加开放和协调以促成一体化过程等各种努力,这些都会促使这个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目标的要求有序运行和有序演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作为主导方面和主流趋势,过去和现在是如此,今后仍将如此,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经济全球化中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使我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面对这一现象;我们还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使我们能以科学的态度遵循和把握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与特征;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复杂性,使我们能以系统演化的观点和方法,不断探求和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种种复杂多变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而趋利避害,努力寻求各主体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更佳途径。

〔收稿日期〕2002-05-08

【参考文献】

[1]  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m].张世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  [加]拉波波特a.世界系统观念:一般系统研究的∫(积分)标记[J].闵家胤译.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1).

[3]  [美]詹姆斯·n.罗西瑙.全球化的复杂性与矛盾[a].全球化与世界[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策课题组.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七大趋势[J].中国经济信息,2001,(3).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跨国经营和平发展

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的发展也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国际形势的剧变和动荡促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觉醒。具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团结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21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数十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桎梏,将为各国提供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为新兴科技和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给全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发展多极化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扩大军事集团、加强军事同盟,无助于维护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

三、我国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

参考文献:

[1]薛求知.无国界经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64-273.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就是投资、贸易等经济活动及其各生产经营要素流动的自由化,就是世界市场的统一化,与其说这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还不如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适应市场的统一化和市场规则统一化的客观需要,国际经济法不仅必将且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国家的法律体系面临着如何处理全球化带来的复杂情况的新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的三大特点

(一)迅速回升的全球贸易,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二)外国直接投资复苏和持续高涨,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持久活力。不过近年来,跨国直接投资开始呈现出两大变化,其中第一大变化是包括印度、巴西、墨西哥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成为资本输出国;第二大变化则是第三产业成为跨国直接投资新的领域。上述两大变化业已对传统的国际经济法提出新的课题。

(三)随着自由贸易区的蓬勃发展,世界经济的区域一体化和国家集团化进程呈现加速态势。在过去的十年间,跨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迅猛,双边和多边的区域贸易安排和协定数量激增,并且重叠交错,这已经成为国际经贸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伴随着全球贸易规模的扩大,发展不平衡问题难以避免,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二、国际经济法发展的新动向

(一)包括国际商法在内的国际经济法的统一趋势明显加强。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特别是国际商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

(二)国际经济立法与其它各领域立法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联结和互动趋势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使得各个领域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逐步取得了功能上的整合,与此同时,国际经济法律制度与环境、外交、卫生、社会等领域法律制度的联结日趋紧密。

(三)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融合日趋加深,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众所周知,作为国际经济法主要渊源的国际条约,其制定一般是由几个主要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谈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某一国家(地区)或集团的谈判实力越强,谈判技巧越高,其国内法律或域内法律对国际法的影响就越大,同时在另一方面,国际法一旦成型,它又会对成员的国内法或域内法产生反作用。

(四)国际经济法律规则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只有遵守国际经济法律规则,其基本的国家经济利益才能得到维护、巩固和发展,因此,国际经济法的规则更具有了权威性和生命力。

(五)国际经济法立法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一些私人国际机构在全球规则制定方面的作用日益扩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经济立法的主体日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国家、国际组织之外,一些私人组织日益参与到国际经济法规则的制定过程中。这一现象引起了一些国际知名学者的关注,著名欧盟法专家施奈德(Snyder)教授就将这一趋势视为国际经济法和欧盟法的一个新动向。根据该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我们的观察,至少三类私人组织对国际经济立法产生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

首先是跨国公司对国际经济法规则制定的影响。众所周知,跨国公司为实施全球经济扩张战略,在其全球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均制定了统一的内部规则和标准。同一个跨国公司在其全球范围内的分支机构建立的同一的产品质量标准、操作流程、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员工守则以及其在对外签约时广泛采用的标准合同,正在影响着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国际经济法的立法进程。这些规则虽然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是其实际效果和执行力度是有目共睹的。

其次是在跨国公司推动下成立的非政府组织,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会计标准化委员会(iaSo)等。其中,iaSo目前在世界上112个国家中设立了153个专业会计机构,其职能是制定和批准国际会计标准和准则。尽管iaSo标准在法律上并不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尽管各公司名义上仍然可以按照各国的会计准则自主聘请会计师事物所编制各种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但是在实际上,如果公司财务报表不符合所谓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那么其在全球的股票发行和筹资行为就会遇到困难。最后是一些公益性的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的有力推动下,一些多国公司迅速行动起来,建立了旨在为保护国际环境生态协调服务的私人网络组织,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国际社会环保鉴定和标签联盟,包含了七个国际环境网络,赢得了广泛的公众社会支持,其制定的认证和签证规则业已成为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的国际标准。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化

一、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之间的关系

(一)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会计走向国际化

第一,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当今世界的资本市场已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全球化、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不可避免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中国必须进入国际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金融全球化和投资全球化,这就要求会计能够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真实、可靠、能够满足各方利益的经济信息,以便更好地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会计走向国际化。

第二,资本市场发展,企业实现跨国经营要求会计走向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更有发展潜力的国外市场,将其资本市场拓展至国外,甚至实现跨国经营。跨国合并和资本市场向外扩张的趋势,客观要求企业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政策,了解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如果会计核算不统一,定会给不同国家的投资者带来不同的麻烦。因此各国之间的经济信息尽量减少差异的不可比性和分歧,协商规范的一致性才有利于经济事项的调整和处理,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二)会计国际化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会计国际化通过对会计政策、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等国际化,并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使会计成功与国际接轨。会计国际化减少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金融、投资全球化和资本市场扩张等产生的贸易摩擦和贸易限制,促进生产要素与经济资源的合理组合与配置,使各国公司能够更好地经营管理,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更多合作与机会,大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对会计国际化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会计国际化是伴生于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趋势,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树立经济全球化观念的同时,也应确立会计发展的国际化观念。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变化瞬息万变,要求企业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处理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事务,掌握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而这一传递者就是会计。跨国公司、大型公司的不断涌现导致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业务类型不断多元化,这些要求会计理论和事务具有及时的适应性和规范性,而这也客观上要求我国会计向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惯例靠拢,因此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提升我国会计教育质量,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会计国际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会计国际化要求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对与之相配套的会计教育的要求也就不断加强,因此这一现象反映在我国,便是会计教育正朝着高等教育的方向发展。为顺应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国际化的潮流,近年来我国会计教育领域逐渐向外开放,会计的高等教育也在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趋势的推动下逐渐国际化,国内的会计教育机构通过开班培训、网络授课等方式提供会计教育服务,而国外一些会计认证考试也开始逐步走向国内,如英国的aCCa、加拿大的CGa等。会计教育质量的提升使得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迅速提高,以便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会计国际化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

(三)经济全球化推动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完善建立,但仍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现有的法律规范体系体现出立法前瞻性、稳定性与内部协调性较差,虚假会计信息及法律责任不够完善等不足,有的方面甚至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度产生冲突。因此,建立健全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建设,不仅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规范我国会计行业相关行为的重要保证。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及道路

第一,树立正确的会计国际化观念,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化进程中来。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必须认识到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会计国际化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来,使我国会计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第二,加深与其他领域、其他国家间的沟通合作与交流。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可能独自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要想应对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就必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开展沟通、对话和合作,实现会计资源的共享利用和合理配置,提升我国在国际会计中的影响力,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实现互利共赢,从而在会计国际化发展中站稳脚跟。

第三,完善会计法律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的会计法律、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是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我国应尽快完善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建立健全一套既与世界接轨,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会计法律体系;另一方面,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使我国会计人才更好地满足国际会计需要。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世界经济体系下,我们只有积极地参与到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当中来,与其他相关领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我国经济才能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会计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才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玫.探析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J].经济管理信息,2011,(07).

[2]方春芹.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J].知识经济,2013,(16).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篇6

[关键词]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国际分工国际产业

一、引言

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间通过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形成的一种世界经济结构。传统的世界经济格局主要描述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其演变,如20世纪90年代之前,经济实力最强,人均生活水平最高,对世界经济事务影响力最强的美国、欧盟和日本三“极”之间的经济权力分配关系是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全球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由于各国或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上的差距,各国的知识经济发展水平和进度出现较大的差异。在知识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前提下,各主要国家经济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各国之间在国际分工、贸易、金融和投资关系上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它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因此发生显著变化,世界经济正形成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格局。

二、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各国国内经济发展之间矛盾运动的产物

区域集团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深的情况下不断加强的,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必须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来探求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二战以后,亚、非、拉各洲落后国家纷纷独立,曾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西欧已雄风不再。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开始在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推动其经济自由的理念;各国也吸收战前高贸易保护、以牺牲他人利益来获取自己利益的零和竞争方式的教训,客观上也有减少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合作的要求。这样,经过布雷顿森林会议,全球层次的各种经济协调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逐步建立。这些组织的一个基本宗旨就是推进全球范围的经济自由。这些组织对促进经济的全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全球范围的经济自由和国家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幼稚产业论、保护就业论、平衡国际收支论等许多保护贸易理论为一国贸易保护提供了充分的论据。这样,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在和发达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落后国家纷纷联合起来,组建各种形式的区域组织;西欧发达国家各自的经济实力有限,同样为了共同利益,与美国和苏联竞争,也纷纷组建起各种形式的区域组织。于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第一次区域集团化浪潮就开始了。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整个世界出现了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正是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的一体化,才真正使世界经济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规律在全球范围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样,经济全球化趋势第一次是在全球范围,而不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全球性经济竞争大大加剧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要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不开放是不行的,这方面,自由贸易理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但在一国经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这种开放又必须是有条件的,这方面保护贸易理论提供了同样充分的论据。这样,一国既想利用世界资源,又不想使自己的竞争力受到损害,和有共同文化渊源、地理位置相近、生产力发展程度相当或经济结构具有互补性的国家结盟,在一定范围内享有更高程度的经济自由就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选择。这种情况使区域集团化趋势再次得到加强,于是,区域集团化的第二次浪潮就开始了。由此可见,区域集团化不过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

三、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延长了国际产业链,提高了世界经济的整体效率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引发了世界价值体系的组合重构和产业链的跨国延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各国贸易壁垒逐渐降低,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产业链的众多环节越来越具有了空间上的可分性。处于主导地位的厂商,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考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有利的区位进行相关产业链环节的生产布点,使得传统的主要以产业或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渐演变成为同一产业、同一产品内某个环节或某种工序的国际分工。产业链国际分工作为全球化经济本身发展出现的新特点,即使没有中国的参与也会发展,但中国的积极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产业链的延长,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国无与伦比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大大延长了产业链条上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中国相对廉价而数量增长惊人的科研人员,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条上的技术密集型环节和产品的研发环节,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些环节也在中国国内得以延伸。可以相信,随着中国的发展和更为深入的融入世界体系,国际产业链会得到更大的拓展效率要求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社会分工或专业化的不断深化是效率提高的主要途径。相对传统的以不同产业或产品为对象的国际分工,产业链国际延长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公司利润,发挥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因而更能够促进世界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而中国通过对国际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深化了国际分工,为世界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总结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贸易多年持续顺差。但是客观地分析中国经济实力可以看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国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富有的工业化经济大国不愿意为治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全球经济是世界的,各经济大国应通过协商和妥协,各自承担相应的合理的责任,不仅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篇7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二、2013年高考预测

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从高考历史考试不回避热点、以问题为中心的命题特点看,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的全球化将越来越成为2010年高考历史命题的重点和亮点,成为世界史新的、最主要的学科主体知识。

(1)应把握二战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条件、组织成分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比较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个经济区域集团形成的原因、宗旨、目标、发展程度的重大影响。

(3)理解把握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及作用。

三、知识要点梳理

要点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知识归纳】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美元处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为美国进行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既有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使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最终建立起来。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方面加强了美国对世界金融的支配;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特别提醒】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它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不要误以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因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另一方面,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要一分为二,不要因为它加强了美国对世界金融的支配就否定其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要点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程

【知识归纳】经济区域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发展进程是,二战以后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目前,各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遍布全球。其中,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三大区域集团。

【特别提醒】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都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迅速发展。学习过程中要把握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过程、作用影响等

要点三: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知识归纳】世界贸易组织是从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正式成立。虽然关贸总协定自生效以来对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抑制贸易保护主义、促进贸易自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形势对国际贸易规则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世界贸易朝着规范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世贸组织的规定对所有成员国的贸易活动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成员国必须进行相应的规范调整,《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规定所有成员需要保证其法律、法规和行政诉讼程序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规定的义务。

【特别提醒】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世界贸易朝着规范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规范世界贸易,在世界市场上共用一个规则,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全球化。但也应看到必然会加剧国际经济的竞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利地位。学习时要注意理解。

要点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知识归纳】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面对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趋势,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工作。1984年,中国获得了观察员地位。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由于少数西方缔约国的阻挠,在关贸总协定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之前,中国没能完成这个任务。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加入世贸组织的申请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但中国也要面对外国商品和企业的竞争压力。

【特别提醒】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具有极为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对中国和世界而言都是“双赢”甚至是“多赢”;(2)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3)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中国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要点五:《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作用

【知识归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虽然只是一个国际性的多边贸易协定,而非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组织,但是它一直发挥着国际组织的作用。关贸总协定致力于彼此减让关税及消除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及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战后世界贸易、货币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这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特别提醒】《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一个非正式的国际经济组织,但其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应充分肯定。特别是关贸总协定确定的宗旨和原则,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要点六:经济区域集团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归纳】经济区域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们通过正式协议,在诸成员国之间消除人为的贸易壁垒,统一贸易规章形成内部统一的市场机制或贸易体系,它实行比世贸组织更严格的纪律,相互提供更高的优惠,促使生产要素尽可能在本组成员国地区流通,以达到加速本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成员国共同繁荣的目的。它有一定的保护倾向,但各区域化组织经常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努力跳出狭小范围,使各国经济逐渐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推动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联系、融合,从而促使世界经济走上一体化。因此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特别提醒】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要从三个方面去归纳:①加入区域集团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②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③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的变化,要注意理解。

要点七: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知识归纳】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市场机制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而经济全球化又是在西方发展模式推动下发展的,因此,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从而使全球化所创造的财富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导致全球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最佳的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部分国家的,威胁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当前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的焦点是,全球化是为少数富人服务,还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从目前来看,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是不对等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消除经济全球化的弊端,只有通过积极参与,争取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自身的权利,改革现行的不合理游戏规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误区警示】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们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但对发展中国家反全球化的事件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概否定。

四、2012年高考链接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例1(2012年高考广东卷)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欧美关系。材料体现了法国向美国的挑战和欧洲力量的崛起,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不结盟运动,②不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对法国用美元购买黄金一事重视,说明这一体系面临挑战,③正确;马歇尔计划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1962年早已结束,④不正确。答案:B

例2(2012年高考江苏卷)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解题关键在于材料突出美国与世界银行的关系。美国在世界银行中股份最多,对于二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规范了世界金融秩序,促进全球化发展,所以①③错误。答案:C

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

①金砖国家经济都持续高速增长②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超过发达经济体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④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以金砖国家经济增长率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比较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2009年俄罗斯、巴西经济都是负增长,故①错误,排除a、B两项;③与题干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答案选C项。

例4(2012年高考江苏卷)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右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解析:本题考查对漫画史料的阅读与分析能力,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解题关键在于漫画中垄断企业惧怕wto,说明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对wto存在担心,害怕受到冲击,说明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加入wto是为了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为了促进中国企业提高质量与水平,所以a、B两项错误;C项与史实相违背。答案:D

例5(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变化。解题关键在于比较两个数据图,找出其差异。1995年,世界贸易中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亚洲发展中国家、日本比重上升,非洲与其他工业国比重下降,体现了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关贸总协定对于世界贸易秩序的维护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不是亚洲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材料介绍的是国际贸易的内容,且多极化是发展趋势,尚未形成,排除D项。答案:C

例6(2012年高考天津卷)下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从材料提供的信息“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可以看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全球性的文化渗透,①②正确。但仅从这些信息分析,无法得出③④的结论。故选a项。

例7(2012年高考广东卷)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问题(1)结合时间16、17世纪可知原因有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扩张。问题(2)中的第一小问的“旧工业”是指中国的家庭手工业,第二小问原因应结合工业革命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作答。问题(3)中的原因应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

答案:(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2)传统手工业。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五、最新模拟练一练

1.(2012年哈尔滨期末)1947年后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得益于()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的生效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2.(2012年青岛期末)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的“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表现为()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2012年黄冈期末)七国集团2011年3月18日联手干预外汇市场,以遏制日本大地震后日元对美元急剧升值势头。分析人士指出,欧美应日本要求,一改对干预外汇市场惯常持有的谨慎姿态,宣布联手干预汇市,主要是出于担心日元进一步升值给日本经济及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这主要是由于()

a.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造成了重创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

C.外汇市场的稳定关系到各国经济稳定

D.各国自觉、主动地帮助日本抗震救灾

4.(2012年南京一模)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趋势

B.欧盟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5.(2012年太原调研)经济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本组织)决心实现他们经济的强大和同步发展并依据本条约的规定建立一个包含一种单一及稳定的货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决定在完善内部市场、加强团结和环境保护范围内,为了他们人民的目的,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并实行确保其他领域进步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政策;决心建立他们国家国民共同的公民身份;决心实行一项包括最终构建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通过本条约引入关于司法和国内事务的规定,在保障他们人民和国家安全的同时,重新肯定促进人员自由流动的目标……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材料三(该组织)各种活动均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基础上的,各成员拥有完全的经济和管理的决策权。它是通过成员间的一系列会议,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以声明、宣言的形式作出承诺,推动合作。这种承诺,各成员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履行,因为它不是立法式的或指令性的硬性规定,对成员不具强制性……在注重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尊重各成员的经济利益,力求与国际惯例、国际市场的体制接轨。同时,允许成员与非成员的经济合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1)材料一所示图片分别为两个区域化组织的标志,简要说明这两个组织在成员构成上的差异。

(2)材料二、三的内容依次对应材料一图(a)、图(b)所代表的组织,据此分别概括图(a)、图(b)所代表组织的合作特点。

(3)从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你更赞同上述哪一种合作模式?简要说明理由。

练一练答案与解析:

1.解析: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它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C

2.解析:二战后,美国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同时,美、英等西方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但遭到拒绝。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答案:B

3.解析:材料关键是“出于担心日元进一步升值给日本经济及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B项符合题意。答案:B

4.解析:经济全球化也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a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B项错误;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D项错误;从分布统计表可以看出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C项正确。答案:C

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认识和评价。解答问题(1),首先要知道图(a)和图(b)分别是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构成上的差异”主要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考虑回答。问题(2),欧盟合作领域广,且有高度统一性,而亚太经合组织只是涉及经济领域,统一性相对较弱。问题(3)属于开放性题目,回答哪种合作模式都可,主要是言之有理。

答案:(1)图(a)所代表的组织:组成成员主要为发达国家,各成员之间差异性相对较小。

图(b)所代表的组织:组成成员既包括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各成员之间差异性明显。

(2)图(a)所代表的组织:合作领域涉及货币、市场、环境保护、司法、国家安全等多方面;具有高度统一性。图(b)所代表的组织:合作领域只是涉及经济领域;而且合作松散、相对开放,统一性相对较弱。

(3)赞同图(a)所代表组织的合作模式。因为它的合作领域广泛,一体化程度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而图(b)所代表组织的合作模式合作领域单一,且较松散,离全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赞同图(b)所代表组织的合作模式。因为它的一体化程度较低,且具有开放性,因而更有利于经济的全球化;而图(a)所代表组织的合作模式高度一体化,具有较高的排外性,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篇8

[论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市场规模的量的扩大和积累,更是各国经济的质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然带来金融全球化。仅仅从全球金融市场联为一体的角度,或者从国内金融机构走向国际、按国际惯例开展业务的角度来认识金融全球化是不全面的,金融全球化至少应包括货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国际化。经济、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但其间又充满着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

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和放宽金融管制的必然结果。它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主导,由跨国金融机构担任运行主角,其发展建立在金融各类市场融合的基础上,并紧密依托于多种科技化的创新。今后国际的金融体系将进一步自由化,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跨国金融机构业务综合化、网络化,金融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威胁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阴影依然在全球徘徊。

20世纪最后10年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者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是经济、金融全球化,诸如经济、金融全球化发生的原因,对各国和整个世界经济、金融带来的影响、机遇和挑战,以及面对这一形势各国和各微观经济主体应采取的对策,等等。在此基础上,人们又进一步预计在新世纪或新千年各国经济、金融必将进一步融合,甚至一体化。以上这些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我们认为,对经济、金融全球化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在分析经济金融全球化本质的基础上,对全球化与民族化、全球化与自主化、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和国际惯例、全球化与贫困化、全球化与第三世界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分析、揭露和论证,指出西方掩盖全球化本质的主流理论在国内泛滥,我们既要积极参与利用资本主义全球化,为我所用,发展民族经济,壮大自己;又要必须坚持民族化、自主化(国产化),这应该成为经济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我国金融机构首要任务必须要扶持技术、品牌国产化,以赢得在全球化中取胜。

不少学者只宣传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化等等,说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而忽视在全球化的同时,还存在民族化的另一种基本趋势。不能否认,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是同资本主义发展到“全球化”最新阶段的巨大作用的结果。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世界是有众多的有主权的民族国家组成,资本所追求的全球性垄断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之间,是相互尖锐对立的,它们所决定的“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化”趋势,是世界经济这一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全球化趋势越强,民族化问题也随之越突出。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适应和利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研究各国民族国家主权、民族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安全。我国是一个寻求经济金融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繁荣与富强,这是第一位的。因为,其一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放弃对资源的控制,听任外国资本对本国资源的任意配组和利用。波兰的国有银行已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外国资本家将波兰银行筹集的资金调往国外,使波兰的企业得不到信贷扶持,这是一个令人清醒的前车之鉴。其二是在世界现实生活中,最大的福利单位仍然是民族国家,而不是全球,因为世界尚未大同。在参与世界经济金融竞争中,如果本国银行不重点扶持提高本国民族经济的竞争力,这是舍本逐末,颠倒了主次,最终会导致民族经济被淘汰出局,就不可避免地使本国人民的福利受到根本性的损害。西方发达国家大肆宣扬全球化已使民族经济范畴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而终结,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利己主义的宣传,是企图实现他们无阻挡的控制,占领整个世界市场,攫取最大的垄断利润。

金融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和时代潮流。我国在获得金融全球化利益的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全球金融利益的过度追求,势必会产生一些利益损失,坚持一定的利益原则,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如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并积极推动区域货币合作等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金融利益,是我国金融全球化过程的重中之重。

虽然许多人都预测在亚洲也必然会出现货币整合,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亚元的出现似乎遥遥无期。亚洲货币一体化远远滞后于贸易和投资合作。显然,如果欧洲、北美完成了金融整合,而亚洲各国依然一盘散沙,那么在经济竞争中非吃亏不可。

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剧烈冲击之下,亚洲各国普遍认识到通过货币整合来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由于亚洲各国,除了日本之外,经济规模都不是很大,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结果被国际金融投机集团各个击破。一个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很快就通过外溢效应蔓延到邻国,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台湾、香港、一直冲击到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在金融风暴中各国都竭尽全力应付,也曾经相互磋商,希望能够协调一致,集合地区内更大的力量来制止风暴的蔓延。但是,由于缺乏协调机制,甚至还出现了以邻为壑的做法,结果一个又一个国家在金融风暴中倒了下去。整个亚洲经济遭遇到难以估量的损失。实践证明,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一个孤立的经济体很难独善其身。只有联合起来,建立某种形式的货币联盟才能增加地区的金融稳定性。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泰国外长素林提出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增加“灵活干预”这一原则,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成金融货币联动体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篇9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

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和放宽金融管制的必然结果。它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主导,由跨国金融机构担任运行主角,其发展建立在金融各类市场融合的基础上,并紧密依托于多种科技化的创新。今后国际的金融体系将进一步自由化,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跨国金融机构业务综合化、网络化,金融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威胁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阴影依然在全球徘徊。

20世纪最后10年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者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是经济、金融全球化,诸如经济、金融全球化发生的原因,对各国和整个世界经济、金融带来的影响、机遇和挑战,以及面对这一形势各国和各微观经济主体应采取的对策,等等。在此基础上,人们又进一步预计在新世纪或新千年各国经济、金融必将进一步融合,甚至一体化。以上这些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我们认为,对经济、金融全球化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在分析经济金融全球化本质的基础上,对全球化与民族化、全球化与自主化、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和国际惯例、全球化与贫困化、全球化与第三世界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分析、揭露和论证,指出西方掩盖全球化本质的主流理论在国内泛滥,我们既要积极参与利用资本主义全球化,为我所用,发展民族经济,壮大自己;又要必须坚持民族化、自主化(国产化),这应该成为经济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我国金融机构首要任务必须要扶持技术、品牌国产化,以赢得在全球化中取胜。

不少学者只宣传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化等等,说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而忽视在全球化的同时,还存在民族化的另一种基本趋势。不能否认,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是同资本主义发展到“全球化”最新阶段的巨大作用的结果。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世界是有众多的有的民族国家组成,资本所追求的全球性垄断与民族国家的之间,是相互尖锐对立的,它们所决定的“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化”趋势,是世界经济这一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全球化趋势越强,民族化问题也随之越突出。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适应和利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研究各国民族国家、民族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安全。我国是一个寻求经济金融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繁荣与富强,这是第一位的。因为,其一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放弃对资源的控制,听任外国资本对本国资源的任意配组和利用。波兰的国有银行已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外国资本家将波兰银行筹集的资金调往国外,使波兰的企业得不到信贷扶持,这是一个令人清醒的前车之鉴。其二是在世界现实生活中,最大的福利单位仍然是民族国家,而不是全球,因为世界尚未大同。在参与世界经济金融竞争中,如果本国银行不重点扶持提高本国民族经济的竞争力,这是舍本逐末,颠倒了主次,最终会导致民族经济被淘汰出局,就不可避免地使本国人民的福利受到根本性的损害。西方发达国家大肆宣扬全球化已使民族经济范畴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而终结,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利己主义的宣传,是企图实现他们无阻挡的控制,占领整个世界市场,攫取最大的垄断利润。

金融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和时代潮流。我国在获得金融全球化利益的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全球金融利益的过度追求,势必会产生一些利益损失,坚持一定的利益原则,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如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并积极推动区域货币合作等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金融利益,是我国金融全球化过程的重中之重。

虽然许多人都预测在亚洲也必然会出现货币整合,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亚元的出现似乎遥遥无期。亚洲货币一体化远远滞后于贸易和投资合作。显然,如果欧洲、北美完成了金融整合,而亚洲各国依然一盘散沙,那么在经济竞争中非吃亏不可。

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剧烈冲击之下,亚洲各国普遍认识到通过货币整合来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由于亚洲各国,除了日本之外,经济规模都不是很大,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结果被国际金融投机集团各个击破。一个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很快就通过外溢效应蔓延到邻国,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台湾、香港、一直冲击到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在金融风暴中各国都竭尽全力应付,也曾经相互磋商,希望能够协调一致,集合地区内更大的力量来制止风暴的蔓延。但是,由于缺乏协调机制,甚至还出现了以邻为壑的做法,结果一个又一个国家在金融风暴中倒了下去。整个亚洲经济遭遇到难以估量的损失。实践证明,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一个孤立的经济体很难独善其身。只有联合起来,建立某种形式的货币联盟才能增加地区的金融稳定性。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泰国外长素林提出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增加“灵活干预”这一原则,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成金融货币联动体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篇1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出现了通货膨胀率持续显著下降的趋势,除石油外各类产品价格都不同程度地下降。据世界银行统计,以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deflator)计算,世界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年代为,9.0%,80年代和90年代持续降低到5.8%和3.7%,而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2.3%和1.7%。其中,美、欧、日等工业化国家的通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8.7%、4.6%和2.0%,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1.5%和1.1%;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9.5%、4.7%和2.4%,2001和2002年甚至降为-2.0%和-1.2%;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跌趋势。即使按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同期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呈现出大致相同的下降趋势。

从近两年的情况看,在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谷、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全球各类商品价格下跌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信息电子类产品的价格普遍大幅下跌,严重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在2001年仅上升了1.0%,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2002年美国各类商品价格继续走低,其中企业设备投资价格下跌了1.0%,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价格下跌了2.4%,服装类产品价格下跌了2.2%,个人电脑价格降幅高达20.9%。而且,价格下趺趋势还从制造业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其中酒店价格下跌了2.1%,飞机机票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下趺了4.0%。通货紧缩正成为美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日本的通货紧缩趋势更加严峻,消费价格指数在1999年以来已经连续4年下跌,跌幅依次为-0.3%、-0.8%、-0.7%和-1.0%。其间,虽然日本采取了实施零利率政策、诱导日元贬值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旨在导入通货膨胀的措施,但通货紧缩趋势至今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虽然由于能源和食品类价格上涨而略高于欧洲中央银行规定的2%的上限,但许多商品和服务价格由于需求不足而面临下跌压力。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也降至2%以下,在2000-2002年分别仅为1.1%、1.9%和1.1%,并且至今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目前,只有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发生金融动荡的土耳其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但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趋于稳定和下降。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全球价格指数虽然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但一般价格水平仍维持一定的涨幅,说明至今尚未发生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日本的价格水平近两三年来呈下跌态势,美、欧、东亚及其他地区的价格水平仍在温和上涨。但是,由于全球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下降到不足2%的很低水平,许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近来普遍呈下跌态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已处于战后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几乎不存在任何明显通货膨胀征兆,因此世界经济确实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通货紧缩风险,发生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在增大。

二、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甚至通货紧缩现象的原因不尽相同,从全球范围来看,以下因素是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首先,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出供给的同时,必然导致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各国产业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和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使其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的同时不断降低产品价格。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还迅速向其他产业推广普及。传统制造业由于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其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使厂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服务业在采用信息、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以后,能够以比以往相对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服务价格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出现新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能力的扩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产品的价格难以上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发达国家企业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以腾出空间发展新经济的同时,还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不同生产制造环节,按照成本最低原则尽可能地转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自身则专注于技术开发、品牌经营和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赢利水平的目的。发展中国家为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的新变化,充分发挥劳动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大量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不断提高加工制造技术水平和扩充生产能力,力争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营销网络而分享部分利益。其结果是造成全球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

再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总需求不足的矛盾,是造成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地位和所分享的利益是截然不同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控制着产品的核心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能够获得产品生产销售利润的绝大部分,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赚取少量的产品加工费。不仅如此,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制造工序或采用外包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普通就业岗位的竞争,从而压低了普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其结果是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普通劳动者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一般价格水平涨势放缓,以致形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压力。

最后,许多国家长期奉行以反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有效地降低了全球通货膨胀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目前全球一般价格水平走势低迷的局面。在20世纪70、80年代,美、欧主要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是滞胀,以致90年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普遍以抑制和预防通货膨胀为主。在克林顿政府长达8年的执政时期,美国的财政预算政策始终以减少政府开支、削减预算赤字和最终实现财政盈余为目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把重点放在预防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死灰复燃上,只要出现经济过热苗头而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时就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利率。欧盟在向单一货币过渡的近10年时间里,规定了严格的经济趋同标准,要求成员国实行以稳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力争实现低通胀甚至是无通胀条件下的持续经济增长。其中,财政政策以减少政府开支和削减财政赤字为主基凋,最终将财政赤字降至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并力争在中期实现预算平衡和略有盈余;货币政策也以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促进成员国之间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和趋同;工资政策则要求名义工资增长不得导致通货膨胀上升,实际工资增长不得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后,在欧元区实施以稳定价格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定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2%的上限,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应保持在45%左右。

美、欧发达国家实行的这种以反通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中东欧国家面对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也大多采取了大幅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东亚和拉美发生金融危机国家提供援助贷款时,也要求这些国家采取类似的宏观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盛行的以降低通货膨胀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当前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

从以上导致全球性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因素以及当前世界经济的走势看,造成目前全球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不必然会导致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很小,也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

首先,由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生产营销方式改变,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加剧等结构性因素所引起的,建立在生产成本下降基础上的产品价格下降,不仅不会必然导致通货紧缩而妨碍世界经济增长,而且具有积极意义,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必然表现。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因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成本下降而出现价格水平长期下降的阶段,但并未妨碍经济的持续增长。例如,西欧主要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在1874-1895年长达21年的时间内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但经济仍在持续增长。美国在1917-1922年间也出现了价格水平持续下跌趋势,同样没有妨碍其经济增长。从当前的情况看,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虽然导致生产成本和价格水平再度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并未因此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也不是导致个别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日本的通货紧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后,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不适应新形势而出现内需长期低迷不振,以及金融系统不良债权激增、信贷收缩等原因所引起的。美国经济的衰退则与新经济泡沫破灭、信息技术产业投资过度,以及恐怖主义袭击等因素有关,东亚和拉美地区近年来出现的经济衰退主要是由于金融体系不健全和金融市场动荡所引起的。

其次,因有效需求不足和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价格水平走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会必然演变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可以通过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以改变。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所引起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是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和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如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不加干预,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就有可能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然而无论是在当代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拥有很强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手段,国际上也已出现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因此,在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时,各国政府往往会相应地采取各种形式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和扩大需求,避免经济因有效需求不足而陷入衰退或通货紧缩的困境。在产业层次上,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加快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和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产能力过剩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持久的不利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大多采取类似的积极措施来预防和减缓可能发生的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例如,布什政府上台后,面对美国经济增速下降和有可能滑向周期性衰退,采取了一系列以大规模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为特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下滑,美联储在确认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需求不足后,同样毫不犹豫地连续12次大幅度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对减缓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和促使经济迅速走向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东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则大多采取了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增强了经济增长的自主性。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淘汰、压缩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和不断发展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有效地防止了世界经济进一步滑向衰退或通货紧缩,使得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

再次,现代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不可兑换的纸币的基础上的,中央银行从理论上说具有创造货币和信用供给的无限能力。因此,中央银行完全有能力对经济运行中所需货币流通量进行调控。战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主要采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这种以扩张性为主的货币政策往往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而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则以抬高利率水平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手段,这种以收缩性为主的货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