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与运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4:38

物联网技术与运用篇1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家居逐渐运用于人们生活当中。物联网是指运用自动化的传感设备实现物质与互联网的交融,进行信息通讯与智能化操作管理的一种网络模式。智能家居利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管理系统能实现家居舒适、安全的特性,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家庭居住环境,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生活。本文首先阐述了物联网的含义与智能家居的功能,然后对家居物联网的内涵与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做出了具体的说明,对智能家居在未来生活中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一、物联网的定义与核心技术

智能家居的概念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家居注入了新的内容,但是目前智能家居并没有在人们生活中普及。近年来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云计算技术也日趋走向成熟,这带动了智能家居新的发展,为智能家居的普及提供了新的契机。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发展与延伸的新兴网络模式,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扩展网络,但是用户端延伸到物品,实现了物物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交流。物联网核心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红外感等传感设备以及应用软件与网络服务等,其中比较重要核心技术有RFiD技术、wSn技术与传感器。

二、智能家居的主要功能模块与解决方案

智能家居系统主要有五个模块:主控模块、电器控制子系统、照明控制子系统、安全控制子系统以及网络控制子系统,五个模块有不同的功能,但是互相之间相互关联、相互配合,组成完整的逻辑结构,指导并控制智能家居的整体运行,提高了家居的信息化水平,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智能的家居环境。智能家居有不同的房间模式,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功能房间,利用照明设备等其他功能设备实现家居额外功能的满足,满足人们现代、智能的生活需求,为人们创造和谐、舒适的环境氛围。

三、家居物联网概述

原有的智能家居之所以没有在人们生活中得到广泛地普及与运用,是因为基于家庭环境的功能不够满足人们需求与期望。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能家居系统中,并联合相关的传感技术进行技术的融合,有利于新型智能家居功能的全面提升。家居物联网在信息自动化技术的促进下丰富并完善了其框架系统,目前家居物联网的框架体系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

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家庭环境的全面感知就是感知层所反映的内容,一般通过传感器表现出来,智能家居的其他子系统都是通过感知层进行动作的执行;智能家居系统的网络层是在原有家庭网络的基础上与物联网通讯互相结合的产物,是智能家居系统中的核心层面;智能家居系统的应用层指的是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家居硬件处理的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家居投资成本,给人们的生活提供大量的计算与分析途径,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与模型,利用智能家居云感知模型对家居进行智能的用户感知与处理,给人们带来各种健康、便利的家居服务。

四、物联网相关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分析

目前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系统中应用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的应用并不够到位,但是物联网某些典型的技术如感知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正处于逐渐成熟阶段,下面对物联网感知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无线温湿度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感知技术的感知设备,主要功能是检测室内、外的温湿度,虽然空调也有相关的温度、湿度检测功能,但是其检测功能具有局限性,并没有兼顾到距离空调出风口较远空间的环境,因此产生的数据往往与人们的感受有一定的差距。无线温湿度探测器很大程度地突破了地域与空间的限制,产生的温湿度数据的准确性高,对人们进行室内温度调节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以为室内的人们提供准确的户外温度,人们可以根据准确的实时温度决定自己外出的穿着,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

无线空气质量传感器与无线温湿度传感器的原理相同,用于帮助人们检测室内的空气质量,告知人们实时的空气质量是否满足健康需求,对于有幼小孩子的家庭作用巨大。当无线空气质量传感器给人们提供了准确的空气质量数据,人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启相关空气净化设备优化室内空气,有效地调节室内的空气质量。

无线红外防闯入探测器作为重要的物联网感知设备在人们家庭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检测器的操作方便,通常设置在床头,人们只需按下睡眠按钮,就可以立刻开启夜间防入侵模式,如果有人非法入侵就会发生报警信号通过无线网反馈到关联的手机上,告知房间主人并采取相关的措施。无线红外防闯入探测器为大户住宅居民提供了很大程度的便利,有的探测器还可以在有人闯入入侵区域时打开警告的灯光以警示入侵者。另外,无线红外防闯入探测器的无线门铃可以给居住用户提供及时来客信息提醒,比如当居住用户熟睡或者不在家的情况下,如果有人按下门铃,就可以通过无线网传输到手机上,及时提醒用户家庭的安全现状与信息。

无线门磁与窗磁也是用于防入侵的传感器,当人们离开家时,房间的门、窗磁就会处于警惕状态,如果门、窗有任何的开动,该系统就会向人们手机发出报警信息。无线门磁与窗磁的安装较为简便,还经常用于家庭保险柜的安全监测,及时将保险柜的打开以及关闭时间传输到人们的手机上。

五、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与运用篇2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为提高区域物联网产业创新能力和实施物联网发展战略而构建的发展支撑与保障系统。针对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瓶颈,从产业层面对资源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重组,以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需求为导向,以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发、应用和共享为目的,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市场为载体,通过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协同创新与制度设计,实现技术供给和产业需求的高度对接,为技术研发和物联网技术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一体化、网络化的支撑体系,是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具有主体多元性、动态开放性、知识与技术溢出性、资源共享性等特性。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架构包括公共决策层、支撑平台层、创新主体层3个层次,3个层次之间以技术需求与供给为纽带,通过技术市场形成交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各模块形成委托、协作形式的耦合关系。公共决策层以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部门、物联网技术应用部门、物联网企业等为主体,通过战略、政策、标准制定,采取引导、激励、保护和协调等方式,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在物联网产业创新政策、创新投入保证、创新要素集聚与配置、创新成果有效输出与转化方面起引导作用。公共决策模块既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类型,又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支撑平台层是以各级工程技术中心(部级企业技术中心、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物联网产业研发机构)、行业共性技术基地、行业协会及其它平台等为主体,通过协商机制形成的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开发和应用提供支撑的平台。根据公共决策层的任务和项目,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培育产业,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是创新主体间的连接载体,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和实现协同创新的功能,能够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扩散与共享。创新主体层主要由物联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构成,各主体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开发与应用为目标,通过协同创新形成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中,企业是创新主体层的主要力量,以技术需求为核心,通过集聚和整合各种资源,共同完成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技术创新平台中居于主导地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成员,主要担负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过程中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任务,在平台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孵化器、产业技术示范基地为代表,为物联网产业技术转化、产业化、管理、咨询和培训提供服务的机构。公共决策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基础层,支撑平台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支持层,创新主体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层,各层次通过技术需求挖掘和技术成果扩散,在产业创新过程中产生委托关系,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的有机整体。

2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由多主体、多层次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系统中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联系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基础,系统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效率。因此,研究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是探索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理论的基础。如何整合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创新资源,使各平台的资源能够集成共享、联动发展、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2.1动力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平台发展的各种动力及其形成与传导机制。平台运行的动力机制是动态的,在平台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动力机制有所不同。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初期,政府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资源整合的推动者,通过制定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规划、采取政策倾斜等手段,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支撑平台,积极引导物联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对物联网技术进行联合研发,通过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转让和应用载体,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同时,通过培育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良好环境,打造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生态圈。当创新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主体,市场成为推动平台建设的主要动力,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各创新主体形成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市场机制为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界面,促进资源在平台中顺利流动,实现优化组合。进入创新平台建设成熟期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动力由政府推动转变为市场驱动。

2.2协同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协同机制是指创新平台的各利益主体,为实现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动力机制破、共性技术研发、技术产业化,通过资源共享、产学研协作互补等途径建立协同研发、协同创新、技术共享的协同机制,实现物联网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利用及增值。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协同机制分为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两种。纵向协同机制主要表现为,协同创新平台中物联网设备商和运营商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在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下,主要以产品和服务购买的形式向系统基础服务延伸;横向协同机制主要表现为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协会等主体之间的合作。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协同更多表现为各主体之间的横向联盟与协同,物联网产业技术平台发展的协同机制源自研究机构、高校、企业、政府、协会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动力。

2.3扩散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的扩散机制是指在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中,研发主体将研发出来的技术通过企业实现在创新平台中的传播与推广。企业作为创新成果应用与推广的主要承担者,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中技术扩散的平台和主体。高校、科研机构、研发型企业通过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研发,向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企业提供新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企业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产业化,推动技术转移、转化、扩散,以提高物联网产业技术的传播效率,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高效运行。物联网产业技术扩散建立在技术转移和转化的基础上。技术转移是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研发的创新技术提供给需求主体,通过建立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的转移平台实现无缝转移对接,通过集成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采用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风险资本等各种资本运作方式,实现技术创新成果向企业和社会有效转化,并促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直接利用自身的技术创新成果创办企业,实现产业化。技术转化是将物联网产业技术转化为最终产品的需要,通过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等形式,实现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物联网产业技术扩散受到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宏观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为技术扩散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降低其运行成本,提升技术转移、转化、传播效率,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发展。

3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对策

3.1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在发展初期面临着市场准入门槛高、创新市场化水平低等障碍。政府应通过制定各种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战略、标准、政策,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是指政府为引导和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标准、方法的选择与评价,制定的相关规划、法律和制度体系。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政策体系的制定,要以提高平台内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物联网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消除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为目标,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发展提供人、财、物支持,为物联网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建议从以下角度出发,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由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建立动态协商机制,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战略、政策制定提供主体保障;构建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激励制度,包括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引导资金、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建立产业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建立研发和示范一体化管理体系,促进技术扩散,提高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水平。

3.2建立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主体合作创新体系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离不开各主体的合作,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体系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保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主体合作创新体系是指物联网产业创新平台中各主体通过技术标准制定、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建立起的协同创新组织体系,其以合作创新为手段,致力于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产业化。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主体合作创新体系建立的重点在于: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资源,构建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合作机制,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平台内显性知识快速流动,刺激第三种形态的知识流动及最大化创新成果溢出效应。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知识在平台内创新主体间流动速度和频率,缩短研发过程中主体间的响应时间,提高平台创新的整体效率,实现创新主体间信息、资源、人才的双向流动与循环,缩短研发时间,提高技术商业化速度,实现知识溢出效应最大化。

3.3建设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支撑体系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由于部门分割的存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出现了重复建设、共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加快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建设,必须打破部门分割,整合各类资源存量,建立共性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同时,选择支撑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大增量投入,提升支撑平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支撑平台建设成效。重点支持工程研究中心、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基地、行业协会、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技术标准、检测体系等领域的支撑体系建设。

4结语

物联网技术与运用篇3

【关键词】云计算物联网运营平台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云计算与物联网成为业界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自计算机与网络快速发展后,物联网被认为是信息产业技术发展的新浪潮,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电信运营商就物联网的认识局限于特定的终端领域,利用无线或有线的方式,推进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这种信息交流形式,从而可以调控生产过程、采集远程数据、运程诊断以及调度指挥。而云计算具有的多用户、虚拟化、高可靠性以及超大规模的特点,满足物联网智能化与规模化的发展需要。因此,将云计算引入到物联网平台运营平台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物联网的概述

实际上,物联网是一种经过特殊程序制作而成的感应器。在进行微处理后,分析非常态数据。经过3G、Zigbee协议、RFiD射频技术、GpRS、tCp/ip协议等不同方式来进行数据传输。而这种数据的传输,需要在相关协议的基础上,将物语互联网相互连接起来,这样就能够实现信息交换与沟通。这样一种模式其实就是从智能化进行识别、定位、监控、管理以及跟踪等一种网络体系。说的简单一点其实就是保持物物相连。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不断延伸和扩展。这样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就可以延伸和扩展相应的物品,并相互交流信息。从实际中可以了解到,物联网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中。但由于正处于起步阶段,扩展的规模并不是非常大。

2云计算

关于云计算的定义,存在很多种说法。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云计算就应当是将动态化、容易扩展且已经被虚拟化的计算资源利用互联网而提供的一种服务。云计算的几项关键性技术主要包括,首先,虚拟化技术。利用虚拟化技术,用户就可以替换物力资源,产生一种与物力资源具有相同功能的虚拟资源。而这种虚拟资源并不局限于实际的物理资源上,可能会跨越不同的物理资源,但是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无需了解的过于透彻。根据对象的不同,有存储虚拟化、应用虚拟化以及操作系统虚拟化之分。其次,弹性规模扩展技术。通过云计算,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对较大的资源,根据使用不同,负载周期的不同,可以对所应用的资源进行动态化的伸缩,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明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次,分布式存储技术。在云计算环境中,分布式存储技术可以满足单台服务器难以满足的存储性要求。该技术一项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存储的资源可以抽象表示与统一化的管理,且可以保证存储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最后,分布式计算技术。mapreduce编程模型是云计算最为典型的分布式计算模式。利用这种模式可以明显提高数据的处理能力。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多租户技术。这种技术指的是大量的用户可以共同使用软硬件资源,根据用户的需要使用资源,优化配置软件服务,同时还不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

3基于云计算物联网运营平台的构建

3.1设计物联网运营平台体系

在设计物联网运营平台体系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云计算的各项特点,并将其合理的应用到物联网运营平台中。但设计体系结构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么几方面问题。第一,云基础设施。借助虚拟化技术,促使不用行业的用户或者是同行业的不同用户在物联网运营平台上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实现资源共享,可有效节约存储空间,不同用户可共用虚拟储存池,

3.2云平台

云平台是物联网运营的关键。云平台可借助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以及各项虚拟技术增加数据处理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能力,这样就能够极大的满足数据实用性与实时性要求。

3.3云应用

通过云应用,可以实现行业上的不同业务程序。而这也可以作为物联网运营平台的构成部分,合并在一起就能够形成第三行业应用平台。借助虚拟化技术,可保证不同用户在物联网上资源共享。最后,云管理。采用弹性资源收缩机制,用户在使用的时候,运营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计算其使用的资源,而这种计算需要借助云平台得以实现。

3.4建立物联网运营平台

电信运营商在建设物联网运营平台的时候,难以一步到位。

第一,从无线传输通道、监控功能以及网络节点配置方面入手,在应用商、传感器厂商相互配合,可以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的物联网。但是物联网运营平台的建设必须实在云基础设施基础上形成。唯有如此,保证虚拟技术,小规模建设成本可有效降低。第二,找准突破口,延伸网络节点配置与监控功能。利用云计算,可以形成行业计算模型,并产生对外服务。当然,还可以与供应商相互合作。在相关供应商的支持下可开发云应用,并将各项功能集中到云平台上,实现物联网运营平台的建设。第四,拓展云应用范围,优化云服务平台与模型,提高物联网云管理能力。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可有效增加物联网运营平处理数量。事实上,此项操作程序较为复杂,在物联网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的过程中,用户数量也在持续增加。物联网运营平台在云计算基础上形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且云计算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充分发挥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推进物联网的发展,带动信息技术的发展。

4结语

通信网路应用领域逐渐拓宽,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设备与物质逐渐加入其中,且逐步的壮大。保持着人与自然之间沟通,就有助于沟通交流的智能化。将云计算作为基础,物联网运营平台的构建,是一种必然趋势。且物联网必然是信息技术后期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褚谨文,王艺.从电信运营角度看物联网的总体架构和发展[J].电信科学,2010,14(4):21-25.

[2]赵钧.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运营平台[J].电信科学,2010,16(6):48-52.

[3]刘云浩.从普适计算GpS到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的视界[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5(12):66-69.

物联网技术与运用篇4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物联网技术;智能安全;信息化通道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87-02

引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各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催生各种信息化产物的形成和发展,这些信息化产物又从反作用上来促进产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在信息化向着高度集成和高度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产品和媒介来反应信息化的优越性,是产业信息化开发和研究的重点,而在众多的科研产物中,物联网技术则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类。物联网技术是通过信息网路等媒介手段,通过建立统一的平台,进行任何产品之间的交换,打破了传统商品交易、信息传递的手段,为市场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和手段。所以,分析和研究物联网技术能够真正明确信息化高度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手段对于促进产业发展所采取的具体手段,从而对于进一步市场前景预测带来一定的参考。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物流产业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物联网本身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达到商品的流通和交换,这也是对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直接体现。因此,本文将从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分析与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为物流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研究带来一定的参考。

一、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状况分析

物联网技术是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这种技术具有典型的信息化特点,在这一部分将从物联网技术内涵及其产业体系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通过全面的讨论来研究体现技术的优越性。

(一)物联网的内涵及产业体系

与其他技术不同,物理网技术从提出和发展仅仅只有十五年的时间,但是在短短的十五年时间内,伴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分析其他内容之前,必须要明确物联网的内涵及其产业体系构成。

物联网是以物物交换为中心的渠道联系纽带。以物联网业内的概念来分析,就完全可以突出物联网的内涵,物联网即“物物相联之网”,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与物,人与物进行智能化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新兴网络。物联网不是一种物理上独立存在的完整网络,而是架构在现有互联网或下一代公网或专网基础上的联网应用(network)和通信能力,强调智能应用。由此可以看出,物联网的内涵或者本质就是一种无物交换的通道,只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虚拟了。

物联网技术体系具有明确的层次感。按照物联网组成的层次来划分,整个网络体系可以分为应用层、网络层以及感知层,如图1所示。应用层是物联网技术的主题,它是整个物联网技术的物理基础,在物联网中涉及范围较广;网络层是整个物联网技术的网络通道,在物联网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起到的是重要的纽带作用;感知层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数据处理和智能规划层,是信息处理和物流通道控制的重要技术层次。

(二)物联网核心概念——智慧安全

智慧安全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也是完全体现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化手段,要理解这一核心概念,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智慧安全的概念。从表面层次上可以看出,智慧安全所能够体现的就是在物物交换过程中信息通道的主要特点。从定义上来讲,智慧安全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通过城市安全信息的全面感知、各子系统间协同运作、资源共享,以建立统一的公共安全系统及应急处理机制,实现对公共安全的应急联动、统一调度、统一指挥,达到对公共安全的智慧化管理;其次,智慧安全的核心应用价值。智慧安全的核心应用价值实际上就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价值所在,具体而言,物联网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加工处理,实现有效的预测、预警,并通过资源整合与联动,实现高效、智能化的应急处理,整个过程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操作;第三,智能安全的具体应用。在物联网技术推广过程中,智能安全作为核心技术被广泛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智慧化的预测、监测及有效的安全隐患避免。例如,通过摄像头、传感器、RFiD等传感设备在城市重要部位和关键节点的安装布局,加强对城市安全信息的采集、处理,实现实时动态化的监测、预测,并有效避免安全隐患。

(三)国内物联网创新商业模式分析

与国外相比,我国物联网开展较晚,但是,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物联网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形成了有效的商业模式。在行业的应用过程中,电信运营商物联网商业模式属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商业模式,如图2所示,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合作开发、独立推广。运营商主导型商业模式主要适用的用户范围是企业客户,以采集类和定位类应用为主,应用范围广泛,具体可应用于环保监控、自动水电表抄送、智能停车场、电梯监控、物流监控、智能交通等领域;第二,客户定制模式电信运营物联网商业模式以客户需求为主体,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开发,电信运营商制定全套业务和解决方案,直接提供给客户,而不与其他企业合作。目前国内实行这种模式的还比较少。

二、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

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物流产业作为发展载体作用重大,这也是催生物联网技术介入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物流信息化的应用,因此,将着重探讨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产业的应用体现。

(一)物流业应用的物联网主要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信息化发展条件下的多种信息技术的合成,在不同的产业发展中,物联网技术所体现的优点不同,对于物流业而言,所应用的主要技术有三类。第一,物联网感知技术。感知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在物流业中,感知技术主要通过各种信号的识别将信息化手段引入物流业,从而达到对车辆、商品实时追踪等,保证了商品运输交换的安全,这方面的技术包括RFiD技术、GpS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第二,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操作平台和信息处理通道,只要是涉及信息化的技术,必然要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实际应用,这也是物流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基础,这类技术包括网络技术:有线与无线局域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等;第三,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也是体现物联网技术优越性的重要标志,在物流业中由于物品交换较为频繁,无论是物品信息还是交换通道信息都非常多,如果没有智能技术作为保障,将无法完成各种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物流产业就无法良好的进行运转,这类技术包括,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等。

(二)物流业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

前文中分析了物流业中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应用技术,这三种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支柱技术,其应用现状分别如下。

第一,感知技术的应用现状。根据对各种案例统计分析,中国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最普遍的物联网感知技术首先就是RFiD技术,占38%;其次是GpS/GiS技术,占32%;视频与图像感知技术居第三位,占9%的案例中采用了视频或图像的感知技术,这一技术目前还停留在监控阶段;传感器的感知技术居于第四位,大约不到4%的案例采用了传感器感知技术;其他感知技术在物流领域也有应用,不足4%;

第二,网络技术。企业物流系统的网络架构,以局域网为主体;社会物流往往是互联网与企业局域网相结合。数据通信方面一般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结合。根据不完全的对物流信息化案例的统计分析,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占68%,采用局域网技术的占63%,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占24%,有的系统采用多种网络技术;

第三,智能技术。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分析,目前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物流过程智能控制与管理的还不多,物联网及物流信息化还仅仅停留在对物品自动识别、自动感知、自动定位、过程追溯、在线追踪、在线调度等一般的应用。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网络融合与信息共享优化、智能调度与线路自动化调整管理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只是在企业物流系统中,部分物流系统还可以做到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无缝结合,智能运作;在部分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物流中心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全自动化与智能化物流作业。

(三)物流业中物联网技术平台的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物流业的业务类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速递这样的小型业务,大型的物流产品交换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各种物联网技术平台的建设使得物流业发展向着更快的速度发展。

1、智能物流货运与配货的信息化平台

智能物流货运与配货的信息化平台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开始的物流信息化平台,这种技术依托RFiD、GpS/GiS、GpRS等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搭建物流货运与配载信息化监控管理平台,为客户在线提供实时的货物信息、返程配货信息、导航信息、联网监测等。目前中国已经出现多个这样的物流信息平台。物联网时代建立智能物流货运与配货平台,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重大市场机遇,目前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拓在这方面应用。

2、集装箱多式联运智能信息化管理平台

除了对物流通道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在物流管理方面,所形成的集装箱多式联运智能信息化管理平台也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重要体现。这种技术主要是附属于物联网技术,建立一个面向集装箱多式联运全过程的物联网服务平台,为物流企业提供全程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及综合业务信息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领域,最为典型的应用是上海港机包起帆牵头在RFiD技术基础上建立的集装箱物流全程实时监控平台。这种系统实质上就是以集装箱为跟踪目标的一种物联网,采用了电子标签(RFiD)与互联网的结合,提供集装箱在经过各物流节点时的实时状态信息,对提高集装箱物流的透明度、安全和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3、物流产业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

物流产业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也是一类特点明确的物流交换平台,物联网技术的引入虽然极大的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标准的不统一,使得物流产业发展并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系统,相反,因为标准的不统一产生了各种问题。所以,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标准和技术平台将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趋势之一。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黄宁(1971.09—),男,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师,高级经济师、高级物流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

物联网技术与运用篇5

关键词:物联网;RFiD;wSn;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60-02

1物联网概述

2009年8月,随着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下一个战略高点。我国已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一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物联网由此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最早是由mit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提出来的。它是全球公认的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又一次新的信息化浪潮,是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开发应用前景巨大。

2物联网关键技术

(1)RFiD技术是一项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操作快捷等许多优点。

(2)传感网络是由使用传感器的器件组成的在空间上呈分布式的无线自治网络,一般是由在空间分布的、独立的网络节点组成。节点包含有传感器来监控节点的物理或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声音、震动、压力、运动等。每个节点通常带有无线电收发器或其他无线设备通信设备以通过网络把传感数据传输给数据库和其他用户。这样,传感器网络可以用于数据收集(DataCollection)、目标跟踪(objecttracking)以及报警监控(alarmmonitoring)等。

(3)m2m是物联网现阶段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机器到机器的无线数据传输,有时也包括人对机器和机器对人的数据传输。目前,主要有CDma、GpRS、ieee802.11a/b/gwLan等技术支持m2m网络中的终端之间的传输。m2m不是简单的数据在机器和机器之间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它是机器和机器之间的一种智能化、交互式的通信。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没有实时发出信号,机器也会根据既定程序主动进行通信,并根据所得到的数据智能化地做出选择,对相关设备发出正确的指令。图1为物联网系统架构。

3物联网在物流中的应用

物流业作为服务业,是为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物流业作为一个产业,是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即提供合适的物流服务和降低成本二者缺一不可。物流作为一个系统,只有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才能有效降低成本,而效率的提高在于物流七大功能要素的有效整合。现有的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效率的提高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传统的条码技术在物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条码在扫描的效率和可重复使用等方面无法与RFiD技术相比,可以预测,RFiD技术的使用将大大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

物流七大功能要素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与信息处理。物联网在在物流中的应用也即在七大功能要素中的应用。分析物流七大功能要素结合物联网技术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在运输、储存及配送等方面的应用最有潜力。

3.1物联网在运输中的应用

从传统的黑箱到现在的透明化,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GpS、GiS和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就可以对远在千里之外的车辆进行监控,直观地显示车辆的运行路线,对车辆运行路线进行规划,追溯其运行轨迹,这无疑提高了对运输车辆的管控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物流运输效率。除此之外,传统GpS终端通过与GSm/GpRS及GiS结合还可实现远程遥控断油/断电、越界超速/报警及紧急报警等功能。运用一组具备通信能力的智能传感器构成无线网络,协作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所覆盖的地理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通过GSm网络或卫星通信网络将信息传给远方的it系统,从而实现对感知对象的全程监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在食品安全的链条上,物流运输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保证在运输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及对在途食品进行有效监控已成为客户和物流经营管理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结合GpS、GiS、移动通信技术及传感网络技术,对易腐烂农产品或者水产品进行全程跟踪定位及温度、湿度等监控,确保客户对运输中产品状态的知情权及物流经营管理者对运输车辆的监控和调度。实现全程无间断的对温度、湿度及监控。远程实时监控的基础是无所不在的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是各种信息技术集成,特别是移动通信网和传感网的融合。实现无所不在、随时随地的物物相连,目前公认的最现实的是各种网络或技术与移动通信网的集成与融合。图2为运输车辆信息监控系统结构。

以上运输车辆信息监控系统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感知部分,负责实时GpS定位数据与传感数据的采集;第二部分包括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完成GpS定位数据与传感数据的存储与处理及GiS与GpS数据的匹配;第三部分为终端部分,便于客户利用浏览器对实时数据进行查询和物流经营管理者对整个物流过程的监控。

3.2物联网在储存中的应用

传统储存中大量应用的商品标记及在盘点时运用的无线手持终端对商品的识别大量应用条码技术。条码技术从产生到迅速广泛应用得到了大型企业支持,像沃尔玛等大型零售企业率先使用条码技术对条码技术应用普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条码技术在物流中的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同时,随着条码技术的应用,人们对物流系统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条码在应用上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诸如接触式扫描;一次只能扫描一个条码;扫描效率低;不耐脏;不可重复使用等。沃尔玛明确要求2005年以前,它的前一百位供应商必须使用无线射频技术(RFiD)对商品进行标识,又一次担当起了新技术应用的引领者的角色。可以想象,射频技术必将像条码技术一样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条码技术仍然在物流中大量使用得益于其低廉的价格和简单易操作,其在物流中的地位暂时仍然无法取代,但随着RFiD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电子标签及相关设备的价格必将逐渐降低。同时,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射频技术极有可能取代条码技术,成为未来商品标识的中流砥柱,从而融入到物联网发展的浪潮中。

电子标签比较高的价格限制了其在物流中的大量应用。目前,较好的方法是射频技术与条码技术的结合使用,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使得既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以下情况可考虑使用RFiD技术:(1)用于价值比较高的有防伪要求的物品上,比如高档白酒的标识和防伪就是利用电子标签中储存着高档白酒的相关信息,同时利用电子标签和阅读器之间的信息传输原理实现防伪功能。(2)用于对食品等易腐变质商品或农作物、水产品等进行追溯。(3)电子标签可使用于集装性物流器具上,加快物品的仓储管理效率。

电子标签主要应用在托盘等集装器具上,托盘上码放同一品种同一数量的物品,托盘上物品用条码标记,托盘用电子标签标记。当整盘物品出入库时,阅读器对多个托盘进行识读,就可以加快商品进出库的速度。当不够一托盘时,使用条码扫描仪逐个扫描待出入库物品,完成物品出入库。这样既利用了射频对整个托盘出入库的高效识别,同时也满足了零星物品出入库要求,从而提高出入库效率。同时利用射频技术,也可大大提高对在库商品的盘点速度,从而提高物品在库管理效率。

库存成本是物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降低库存水平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将RFiD技术应用于库存管理中,企业能够实时掌握商品的库存信息,从中了解每种商品的需求情况及库存情况,结合自动补货系统以及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解决方案,提高库存管理能力,降低库存水平。因此,RFiD技术的使用不但可以提高出入库效率,而且能够降低库存成本。

3.3物联网技术在配送中的应用

物联网的最终目的是把世界万物连接起来,实现物物之间的通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车一族逐渐增多,城市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交通情况瞬息万变。在城市配送中,如何保证物品及时正确陪送给客户是现代城市配送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及实时通讯系统使配送车辆之间实现实时通信,从而适应城市快速、准时配送的要求。可以考虑在配送车辆中设置主车辆和附属车辆,主车辆和附属车辆之间可以实时通信,主车辆接受指挥中心或配送管理中心的指令,根据交通实时情况选择合适的道路。然后,主车辆指挥其他附属车辆进行道路优化选择,提高配送的准时性。当主配送车辆无法与配送管理中心取得联系时,主配送车辆可以根据实时路况进行优化选择,指挥其他附属车辆以最优路径实现货物配送,这就保证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准时完成物流配送。这种情况要求主配送车辆配置强大的信息处理与车辆之间通信能力,物联网及其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快速配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必将对未来城市配送产生重要影响,大大提高城市配送效率,解决现代城市交通拥堵下物流配送的难题。

4结语

物联网必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又一次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我国应当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物联网关键技术、促进物联网标准的协调统一、推动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物联网发展的良好基础。物联网在物流中的应用前景光明,潜力无穷,但并不是一片坦途。物联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物流应用中。针对物流的特点,物联网在物流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问题:(1)完全识别问题,电子标签不能100%地被识别。物流过程中成千上万的商品可能由于识别问题而损失惨重。(2)成本问题,与条码几分钱的成本相比,电子标签的成本是条码的十倍左右。(3)标准化问题,现在世界上还没有物联网的通一标准,这必将制约物联网的发展。其他诸如传感器的功耗问题,安全问题等。物联网发展中存在问题不可避免,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上述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从而促进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

参考文献

[1]卢翔,胡金有.基于webGiS物联网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

[2]余宁.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及前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

[3]高红梅.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2010,(22).

物联网技术与运用篇6

国内外普遍公认的物联网的概念是麻省理工ashton教授于1999年在研究RFiD时提出来的:allthingsareconnectedtotheinternetviasensingdevicessuchas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toachieveintelligentidentificationandman-agement[1],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报告《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2]。从“智慧地球”的理念到“感知中国”的提出,从“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到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的确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在政府、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同与重视。在我国物联网已从概念的炒作,上升到产业规划与发展高度,在各行业获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本文在物联网应用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管理的关系,从而为探讨物联网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提供参考。

1物联网的应用研究现状

1.1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

杨子江(2010)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2010)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2010)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2010)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2010)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2010)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4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贾凯(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2007)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2010)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2010)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2010)在“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技术催生革命”、“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2010)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2010)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RFiD-mp),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2010)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2010)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Soa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2010)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2010)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2010)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2010)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2010)提出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2010)认为物联网时代的“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2007)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2010)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2010)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2010)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2007)提出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2006)提出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2007)提出RFiD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Decker(2008)设计了Smartitems(智能物料项目)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2009)研究了RFiD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2010)提出RFiD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2010)提出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2010)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2010)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J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Jedermann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2010)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2010)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2010)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2010)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2010)提出“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2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智慧”状态;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召回)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2对物联网的认识

关于物联网的现实存在性、必要存在性和物联网的重要性,学术界和企业界依然存在不同看法。借鉴互联网的发展,本文认同物联网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其发展大有前途。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政府关注都不再是问题或者障碍,同时随着突发事件、消费者便利性、企业的合作、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需求,物联网由此应运而生,满足基于智能物体处理与互联的网络需求。当前关注的不应该是物联网的机遇,而是如何引导、创造物联网市场需求。在一些高端领域,如军事、医药、应急体系中率先开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从而为未来物联网的普遍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关于物联网的本质(或者特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性

物联网技术包括信息、网络以及iC技术,这些是业界公认的,同时物联网还是一项经济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要成为真正“物物相连”的网络,前期投资非常大,在关键领域的物联网实践可能要面对高投入低产出。此时物联网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其适用性与实用性,而弱化其经济学效用分析。随着未来物联网呈现为“泛在网”,物联网将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而控制区域物联网的经济运营就成为经济学者亟待解决的难题[4]。物联网“泛在网”的万物智能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2物联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物联网的性质和运作类似电子商务,都是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商务环境。物联网具有服务(应用)功能,因此可将物联网划分为第4代生产业[5]。物联网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主要反映为新的产业链,其实用性和盈利性必须得到关注和体现。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研究应侧重经济学角度,即引导、扩大规模性的需求。在当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中,政府发挥着引导作用,可促进在国家公共领域(交通控制、应急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和管理对程序性的事务实践的应用,为未来民用、市场化的物联网实践积累经验。

2.3物联网表现为一种网络集合

物联网是万物相连的网络,是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的集合。其中信息网络是万物信息流的载体,物体实体网络是万物发生关联时的实物移动网络,其部分与现有物流网络重合。物联网运营的目的是万物智能处理,智能信息是手段,物体控制是过程,物体处理是结果。物联网的实质是一个网络,其信息网络和实物网络都是物联网运营的经济网络。在物联网运营中网络应发挥实物信息沟通与实务移动功能,规模经济是物联网物流的经济学原理,在未来物联网规划上应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

3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将物联网看成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的产业来看,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就较明确了。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如同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流支持物联网各种物的移动(处理)活动,同时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以及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表现为当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3.1物流管理支持物联网的运作

物流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之一,RFiD、epC技术也都在物流领域有实践应用。在物联网这种新的信息环境、产业结构和商务模式下,物流发挥着实物流通的基础设施、派生需求与支持服务的作用。物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万物相连,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中对物的智能处理要求物是移动的、流通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这就需要物流节点、运输线路等支持物的转移与暂存之间的协调,甚至会需要物流中心这样的大型物流节点实现区域内物联网物的智能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由物流节点与运输线路构成的物流网络是物联网运作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的价值不是表现为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各个行业的参与和应用。物联网应用需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提供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诸如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老人护理、食品溯源等。物的智能管理是各个行业物联网运作的本源性需求,这些智能管理相应地产生物的操作,例如转移、加工、回收或召回等活动,并继续派生出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物联网任务的完成派生出大量的物流活动,物流表现为物联网运作的派生需求。物流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实现物的迅速流转,物流管理在物联网运作中亦发挥服务支持的作用。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产品的生产制造、流通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因而基于制造产业的物联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零部件及成品的全球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物联网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融合将成为企业信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各个环节间的无缝集成和产业间的整合。物流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物联网的服务支持表现为:一是在具体节点、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物流活动,支持物联网的具体物的操作,二是通过物流外包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三是跨区域物流的物流企业协作,以降低服务成本。

3.2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

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其所到之处皆有可能成为物流服务的市场或者潜在市场。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服务市场表现在3个方面:1)物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物流服务。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芯片制造、工程实施、平台建设与系统运维的逐步推进,将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涉及大量的物资采购、安装,随之将产生巨大的物联网工业物流服务需求。2)物联网应用带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不是孤立的网络或平台,应用是其根本,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的这些应用领域都涉及物的智能处理,因此可以看成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3)基于物联网应用带来的新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物联网的“价值”是“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只有不断提高其功能,降低成本,物联网的“价值”才能提高,该产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6]。当前与未来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侧重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例如国防军事、环境监测、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应用需要高服务质量的物流支持。一方面需要物流附加增值活动满足特定领域的智能管理,另一方面需要跨地域的物流协作来降低物联网的运作成本。

3.3物联网与物流网络结合,实现物的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的目的是追求物的智能化处理,是通过标识物体属性、识别属性、转化为信息、采集信息、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以及发出指令等动作实现的,最终达到对物体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信息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2]。物联网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因此,物联网运作是具有经济性的管理活动。虽然物联网管理的媒介是信息,但是管理的对象是实物。物联网的信息共享与处理是借助互联网络实现的,而具体到实物的智能化管理则需要借助物流网络的支持。物流网络作为基础设施,保障物品流通过程中的集中存储、集并运输与共同配送的组织与操作,实现物流管理的规模优化目标。对于物联网应用企业而言,适宜的物流管理外包与物流网络的完善,可以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运作,从而降低整个物联网应用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拓展[7]。物联网通过信息网络将需要的物品相连,并将智能化的操作指令反馈于物品,其运作与物流网络密切相关。物流网络包括3个层面[8],即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组织网络,它们与物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3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神经末梢,负责物品的识别和信息采集。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由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构成,其是物品流通活动与物流活动的载体。物联网感知层需涵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各个节点与线路,从而同时获得物品在流通过程和物流过程的初始信息和过程信息。物流信息网络不仅传输物流信息,同时与供应链其他企业进行信息交互,其与物联网中的网络层相吻合。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而物流组织网络是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实现协调与统一的平台。物联网应用层为物品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方案,必然需要物流组织网络中各方的参与与支持。简而言之,物联网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物物相连,物流网络构成物联网运作中实物操作的基础设施和组织管理网络,物联网、互联网、物流网络“三网合一”,三者协作共同实现物体智能管理的目的。

物联网技术与运用篇7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供应链

[Doi]10.13939/ki.zgsc.2017.09.172

1物联网的概念及内涵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是一项快速发展应用的新技术,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由mit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最早提出来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最早是在2009年8月,时任国家总理的同志深入阐述了“感知中国”和物联网传感技术新理念,物联网得到快速发展。

早期,“物联网”也称“传感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信息交换的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用户端扩展和延伸至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条码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微纳传感器、数码摄像头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011年5月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1年)》给物联网的定义是:“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备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连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

概括来说,物联网目的是实现万物互联,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主要内容:一是硬件层面上,物联网把射频识别(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红外传感器及其他多种传感器等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二是软件层面上,物联网将采集到的海量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服务器上,并采用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

对于企业而言,物联网在生产、营销、物流的未来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物联网在物流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物联网的应用有三个层次:一是传输通信,它是物联网应用的保障。利用企业网、互联网、无线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通信载体将感知的信息进行实时的传送。二是全面感知,它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利用RFiD读写器和标签、传感器、二维码、条码阅读器、智能终端及其他各种感知设备实现随时随地对各种对象信息的采集,全面感知世界。三是应用方案,它是物联网应用的核心。物联网是面对具体应用而存在的。物联网的创新、普及和应用,要以具体的应用解决方案的整合创新为出发点。

以物品状态信息作为流动主体的物联网应用,是物流供应链的关键。通过物联网,可以使得物品在整个供应链上下贯通,提高物流运输配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形成端到端的智能物流配送服务流程,保障配送。管理者可以通过数字化定位最优线路,实时向运营车辆发送指令,实现对物流车辆及司机的全程监控和调度管理,可以使得运输过程的数据传输更加正确、技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对车、人、物、路、位置等进行有效的智能监控、调度管理,保证货物在最短时间送至消费者手中。同时,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子标签随时查看货物从生产到存储到出库全过程信息。运用物联网,能够促进物品在物流供应链流转过程中的透明管理,可视化程度更高。物流中心内部的上架、补货、扫描、发运等进程都通过相关信息系统进行跟踪和监控,供应链的每个成员都可以追溯产品生产者、产品特征以及产品流转运动轨迹,依此推广品牌和降低安全质量事故。对于物流行业整体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3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可以分为三层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下页图所示。

感知层主要是获取并处理物品信息,由最低端的条码标签、RFiD标签、传感器、摄像头、GpS以及传感网关、传感节点设备组成。主要是对物流供应情况进行信息采集。网络层负责传输感知层信息。应用层是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转化成视频、数据等方式,方便对物资进行调度、跟踪监控、运输安排、仓储安排,从而实现物资流转的全程可视。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直接带动现代物流的发展,推动企业物流供应链向智慧化、智能自动化发展。在物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物流供应链的构建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采购、生产管理

在采购、生产过程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采购、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物料、零部件进行质量跟踪和追溯,对半成品、成品进行质量控制和自动识别,降低人工管理成本,有助于帮助生成者合理安排生产和进度,保证生产线稳定作业,保证产品质量。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架构

3.2运输管理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运输车辆进行智能调度、在途监控,实现对运输路线、运输时间与运输货物的可视化跟踪。此外,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行车线路,提前预知货物的到达时间,进一步提高运输到货及时率和客户物流运输跟踪体验。

3.3仓储管理

通^物联网技术,实现仓库自动扫码出入库,自动指引上下架,在库自动化盘点,对库内存放位置进行精准定位等,实现准确收发货,及时补货,降低库存,减少物品损耗。

3.4销售管理

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可以减少销售物流等待时间,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进而提升顾客满意度。

3.5物流设备设施管理

物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物流设施设备智能化应用能力,促进物流供应链管理过程向智能化发展。除了比较成熟应用的条码技术、RFiD技术、GpS、GiS、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外,物流设施设备都将嵌入RFiD电子标签或其他感知载体,通过标签所记录的信息帮助相关信息系统及时掌控各项物流进程,促进物流管理、运行效率提升,降低物流成本。

4结论

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智能化物流供应链的构建可以使得物流环节更加高效便捷,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动化、可视化,利用新的RFiD技术、GpS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移动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感知技术,将带动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推动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开创智慧物流新局面,并从整体为制造企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蔡丽艳.物联网时代的智慧物流[J].物流科技,2010(12).

[2]白剑,金静阳.物联网下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J].科技视界,2013(26):21.

[3]王鹤.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供应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7).

物联网技术与运用篇8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建设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借助传感设备、射频识别技术、GpS定位系统等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互联互通的新型现代技术,因此物联网具有极强的互联网特性、识别特征以及智能化特点,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智慧城市是高阶版的信息化城市,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而且需要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持,物联网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一、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基础应用技术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主要是借助感知设备和互联网,进而实现的人、物、机以及环境之间的连接,完成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共享以及对于物的操作控制,并由此在城市中建立智能化服务管理系统,构建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主要包括四个关键性技术,分别是RFiD、传感网、m2m以及量化融合。物联网四大支撑技术与业务群关系如图1所示。

二、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优势

智慧城市就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等实现对于城市运行过程中各信息的感知、收集、整合和分析,进而结合城市民生、交通、环保以及各种公共服务等实际需求进行智能响应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智慧城市是新时期背景下信息化与城市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是物与物的相连,更是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的连接,智慧城市如图2所示。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进一步实现城市物物相连,扩大城市人、机、物以及环境之间连接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第二,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全新信息技术体系,而物联网技术能够为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收集数据信息,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确保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第三,城市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而物联网技术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城市运行过程中相关动态数据,例如物流运输方面、危险化学品管理方面,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城市顺利、安全的运行提供有效保障。第四,随着当前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物理网技术逐渐向着微型、便捷方向发展,在人们身体健康以及生产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第五,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制造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极大的促进了传统行业发展。

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难点

(一)功耗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与各个终端进行连接,进而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应用,才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实现智能化建设。在实际构建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在很多场景安装终端设备进行信息的采集和接入,但是由于实际环境的限制和影响,无法在其中接入外电,这就导致在使用终端设备的过程中无法连接电源,只能够借助外用电池进行供能,这就使得终端的应用存在功耗问题,如果设备功耗较大,那么就需要经常更换电池,严重影响了物联网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还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例如,车检器的应用就必须考虑终端设备的功耗情况,若出现电能供给问题,则可能会影响到设备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容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已然离不开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在此情况之下,人们对于互联网以及通信服务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智慧城市构建的过程中,各种信息采集、终端以及生产生活当中应用的智能设备数量不断增加,对城市网络的容量和通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建设效果,在实际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网络容量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推广和应用的5G网络,正是为构建智慧城市而做出的重要准备。5G网络和4G网络的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三)连接数

在实际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过程中,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对于物联网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物联网技术想要得到良好的应用就必须能够同时支持大量终端设备的运作和数据传输等,而且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终端设备的密集程度将不断提升。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基站可承载的运行数量上线,以此保障设备终端能够正常运行。

(四)覆盖范围

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物联网技术尽可能覆盖更大的范围,才能够确保数据、信息的收集更加全面,使得城市中的数据资源能够得到能充分的利用,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平,进而为城市中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扩大物联网技术的覆盖范围,但就目前我国各方面的技术水平来看,在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仍然会受到限制。例如,地下停车场等区域通讯信号的质量相对较差等,因此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也成为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难点之一。

(五)统筹规划

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不是单纯的将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等结合在一起,而是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城市化建设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势,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以此进一步提升城市资源的利用率,为城市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在实际构建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必须将物联网技术合理的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充分考虑当前城市的实际情况,智能化水平以及后续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等,科学合理的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但是就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而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严重制约了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物联网技术的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四、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主要应用方向

(一)智慧交通

交通运输是城市建设和稳定运行的重要部分,因此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传统交通运输体系和系统当中,科学合理的应用物理网技术,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对于城市交通领域的全面监控,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于交通环境的感知、信息的传输以及远程监控等,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精确性、实时性,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为城市人们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环境。智慧交通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二)智慧物流

在当前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之下,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异军突起,物流产业也随之得到了蓬勃发展,而且人们对于物流行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智慧物流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的重要内容。借助物联网技术,不仅能够进一步优化物流运输过程,还能够有效降低物流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物流服务水平。例如,激光检测、条码识别、机器分拣、卫星定位等技术的科学应用能够进一步优化物流服务水平。

(三)智慧医疗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之下,人们对于医疗服务方面有了更多的需求,智慧医疗的建设能够进一步解决人们看病难的问题,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不断完善现代化医疗系统。例如,构建家庭医疗系统、(四)智慧社区社区是城市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单位,将物联网技术与社区管理建设融合在一起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智慧社区,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助于强化社区管理,而且在物联网技术的帮助之下,能够使得社区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有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智慧社区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为确保智慧城市稳定可靠地运行,不得不面对功耗、容量、连接数量、覆盖范围以及统筹规划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优势,确保智慧城市稳定运行,未来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城市交通、物流、医疗以及社区等方面都会朝着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谢晓芩.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1(03):189-190.

[2]赵羚志,谢辉,张国辉,王,杨舒.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中的难点与疑点[J].长江信息通信,2021,34(03):216-218.

物联网技术与运用篇9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金融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66-02

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统称,其核心是物流融资(狭义上物流金融指的就是物流融资),即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创新,以企业所从事交易项下的担保品为依托,对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与资金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依靠企业对处于银行监控下的商品和资金的贸易流转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银行授信的偿还。随着物流金融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已达到了较高层次,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物流金融产品的安全监管问题。物联网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具有全面的信息感知、无缝的互联协同、高度的智能化等特点,将其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有助于物流金融产品信息获取更加实时、快捷、准确,产品动态信息的传递、共享更加精确,供应链指挥决策更加智能、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物流金融产品的安全性。

一、物联网技术特征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英文名称为theinternetofthings,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是“物与物相联的网络”,其基础和核心仍然是互联网,但相比于传统的互联网,物联网还有其自身的技术特征:

(一)全程性

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格式不同。传感器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地采集信息,不断更新数据,物联网可以说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物体上的传感器,物联网对物与物、物与人之间传递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对物体的流通进行精细的管理,实现物体之间、物体与人之间信息交换和通信的全程监控与管理。

(二)技术性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与基础仍然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物联网上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识别技术,以实现物联网络稳定高效运行,因此物联网具有高技术性特征。物联网络的构建不仅要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还要综合各种传感器数据获得与处理技术,运用大数据处理理念,融合互联网与先进数据处理手段的优势,真正实现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实时精准“沟通”和“对话”。

(三)智能化

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还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大数据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国。所以物联网本身也具有强大的智能处理能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物与物、人与物的智能链接。

二、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需求与条件分析

结合物联网技术特征,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全过程,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和各类可能的网络,对物流金融业务过程实施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应当具备三大特点:一是全程性,要对物流金融业务全过程实施管控,而不是局部或部分;二是技术性,要全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金融业务的“可知、可视、可控”;三是智能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物与物、人与物的智能链接。

(一)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分析

1.降低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信息不对称的需要。随着物流金融行业的加速发展,物流金融模式越来越复杂化,物流金融业务过程涉及的利益主体更加多元,物流金融产品信息层级逐渐递增,准确及时的信息获取愈发困难。准确及时信息的获取来源于产品流通过程的精确管控,物联网是实现精确管控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从产品信息采集、信息联通、信息管理、信息决策等全过程,以信息流调控物流,大幅提升动态信息的抓取效率。因此,从降低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客观要求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

2.降低物流金融服务违约风险的需要。物流金融服务主要涉及三方即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第三方物流提供商选择是物流金融服务能否成功的关键。但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鱼龙混杂,好坏参差不齐,一些物流企业的资产规模、信息化能力、内部管控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对供应链环节的管控,使得物流金融面临较大的失》缦铡n锪鹘鹑诎踩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减少物流金融违约情况的发生。

3.提高物流金融安全监控效率的需要。当前,物流金融安全监控技术已经较为落后,信息化程度已不能跟上物流金融发展的步伐,严重影响了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效率。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的先进技术,对物与物、物与人之间传递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对物体的流通进行精细的管理,将其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过程,能够较好地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整合,形成以信息互联互通为核心,数据集成交互为纽带,有线无线随机链接的安全监管体系。因此,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有利于从技术上突破物流监管瓶颈,促进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科学高效开展。

(二)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条件分析

物联网技术虽然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较短,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产品等通过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技术具有全程性、技术性与智能化的特征,能够对质押品在供应链中动态信息进行全程监控,实施精确远程管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排除安全隐患。物联网技术网络以全程记录的供应链信息为依托建立风险数据库,其中不仅包含了质押品的物流与资金流信息,还包含通过实际调研所获得的大部分风险类型,以及相应的风险解决方案。通过风险数据库就能实现风险的基本应对,尽可能的降低风险,提高物流金融产品的安全性。物联网的整个技术体系与运作方式,为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应用物联网技术提供了经验帮助和技术支持。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按照物联网运作要求,进行设施设备建设,优化信息流程设计,完善技术接口和模块嵌入,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依托,能够较快的实现技术的投入使用,尽快发挥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监管方面的应有作用。

三、加强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的对策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与环境基础,2012年,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于2014年6月正式上线,并且以快速大踏步的节奏发展壮大。目前已整合了包括货权登记、物联网监管、仓储管理、仓单流转、现货交易、存货质检、价格预警、价格保险、征信融资、不良处置等全过程的物流金融产品链条,并形成了一个开放型的合作平台,吸引了成熟产品和成熟用户服务平台的资源聚集。但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方面,软硬件配套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一)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总体设计

物联网实现的是人与物、物与物的智慧“沟通与交流”,是多种力量的整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过程,需要将物与物、物与人信息交互的各个环节统一为有机的整体,并保持其内部的顺畅流通。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信息化与智能化,提升物流金融产品供应链的安全性,必须加强总体设计,构建智慧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大脑”,从源头增强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分析判断能力、决策指挥能力和协调控制能力。着力建设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物联网运行平台,借助“智能化”的物联网管控系统,实施辅助决策、管控指令,实现对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各环节的协调控制和决策指挥。健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物流规划和决策指挥制度,实现供应链信息的综合分析、流通环节的集中控制、运行流程的决策优化。

(二)加大物联网技术应用设施设备建设力度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除了要研制贯穿全流程的信息系统之外,还应当分系统重点推进一些信息工程建设,以具体任务为牵引逐步建成物联网系统。为了积极配合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有必要按照物联网技术的要求,加大物联网技术应用设施建设力度,从智能感知技术应用、自动仓储系统建设、运输调度可视化建设、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突破,全面构建物联网系统,开发和购置相配套的设施设备。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全过程,借助先进的物联网设施设备,整合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使产品信息(物资的运动轨迹、存放状态)和供应链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组织、访问控制和分析)互联互通,实现物流金融全程可视可控,从而有效提高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安全性。

(三)加快物联网技术人才业务能力培训

为保障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快物联网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建设工作。(1)结合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过程的实际运用,构建适应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监管模式,明确物联网运用的技术标准,规范安全操作手册。(2)着力培养精通物联网技术的技术员,掌握物联网设施设备的操作流程,严格依照流程科学高效运用物联网设施设备进行物流金融管控,提高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效率。(3)加强物联网技术研发工作,结合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工作实际,对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中的物联网设施设备以及相关技术进行相适应的研究、设计和开发,规范物流金融产品标准化编码,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处理平台,促进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工作的不断深化。

⒖嘉南祝

[1]李严锋.物流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黄玉兰.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详解(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3]李美艳.金融物流的变迁与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物联网技术与运用篇10

[关键词]危险品运输物联网智能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U492.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075-01

0引言

危险品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性强等特点,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文基于物联网技术讨论了危险品运输智能监控系统,对危险品和车辆状态进行实时控制和风险分析,并及时提出操作指引,将危险品在运输中发生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1道路危险品运输监控技术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通过在危险品容器上安装多种传感器对运输车辆进行状态监控,并利用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对各物理量进行融合判别,并结合GpS、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车辆定位与远程通信。

早期危险品货物信息存储多采用条形码技术,无法实现动态双向数据交换。我国无线射频技术(RFiD)、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十分有限。安全事故发生后,政府主管部门和应急救援机构获取信息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严重影响应急救援行动,延误最佳救援时机,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2物联网技术

2.1物联网结构

物联网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部分。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组成,主要感知和识别货物的状态、环境等。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相关数据信息,经过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形成的网络输送至应用层,主要功能是信息传递。应用层通过物联网综合处理平台(如m2m管理平台)与行业专业应用实施智能化的具体解决方案。

2.2监控系统中主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体系架构中涉及许多关键技术。其中与智能监控系统紧密相关的支撑技术主要有:

(1)感知技术

感知技术主要指传感器的应用,它是构成物联网的基础单元。目前,最新的memS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主要用于对危化品及运输车辆状态进行及时的检测。

(2)RFiD技术

RFiD是利用了射频信号和空间藕合(电感或电磁藕合)和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信息的自动识别。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3)位置识别技术

位置识别技术比较成熟,它以GpS为代表。另外,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基于蜂窝网基站的定位技术也逐步成熟。在全球GpS应用领域中,车辆应用所占的比重最大,目前约占总数的40%以上。特别是随着我国3G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作为系统瓶颈的通信问题找到了新的出路,这对GpS车辆跟踪系统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地理识别技术

地理识别技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本系统就是以GiS作为基础信息系统平台,为系统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车辆位置信息。

(5)3G技术

目前最常用的无线通信方式是GSm短消息业务、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和最新的3G技术。3G技术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速度上的提升,因此能够更大地提高监控系统的传输速度。

2.3物联网技术在道路危险品运输中的应用

在危险货物运输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难题,就是无法异地掌握运输车辆的运行位置,更难掌握运输车辆内部危险货物的状态和变化情况。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全程监控危险货物物流过程,满足相关安全管理要求。危货品运输中的物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

(1)车辆跟踪

危险品运输车辆上都安装GpS系统,运输车辆如果偏离指定路线或进入敏感区域,信息管理中心会自动报警,监管人员可以远程控制车辆。如果车辆一旦发生碰撞,驾驶员只要按动系统在车上设置的传感器,信息管理中心接到报警将以最快速度实施救援,并通过RFiD标签读出危险品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种配送方式完善了整个物流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管理流程的消耗费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2)货物监测

危险品在运输过程中对运输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经过分析采集来的车辆内危险货物的压力、温度、密度、安全附件状态及车辆停留时间等信息可为相关部门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3)运输路线选择

根据相关规定运送危险品的特殊车辆是不能靠近学校、闹市区等地,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全面地采集运输路线的路况信息,提前制定好最佳的运输路线以保障安全。

3基于物联网技术危险品物流智能监控系统

这里对货箱式危险品物流过程提出一套基于RFiD动态存取、GpRS双向通信、GpS实时定位和GiS路径跟踪的综合物流智能监管系统架构,以实现对危险品的实时智能监管及数据流、命令流的双向传递与执行。

3.1智能监控的危险品物流过程

本文提出的危险品物流过程包括3类固定站点:(1)装箱点监控站(CLS);(2)途中检查站(mCS);(3)卸箱点监控站(CUS)。可通过站点定点监测与运输过程动态监控同时对其进行监管。

3.2系统工作原理

为了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的简化,本监管系统采用分布式终端互联模式,主要由危险品监管平台(Sp)、危险品车载监控系统(omS)和危险品包装箱传感系统(CSS)3个子系统构成。

3.3危险品监管平台

危险品监管平台(Sp)主要负责与各个omS进行无线数据交换、校验、集中存储处理,对各危险品运输车辆实时跟踪,对车辆进行路径规划,并处理用户远程登录查询请求。

4结束语

我国各大工业城市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企业和社会对危险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危险品运输变得日益重要。本文从运输角度设计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控系统,使得危险品的物流监控更加透明、高效,信息从车辆到监控中心的传递更加准确和及时。

参考文献

[1]高连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智能监控系统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3):80-82.

[2]吴鹏华.基于物联网的危险品智能物流系统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