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十篇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十篇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7:57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篇1

一、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追求价值

通过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研究,我们试图实现三方面的育人目标:一是读物推荐结构化呈现。开启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之门,激发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畏惧阅读、喜欢阅读。二是阅读活动结构化架构,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调动学生主动识字、乐于阅读的积极性。三是主题交流日常化。积极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变得更加活泼自信,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成功体验。

二、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教学内容

儿童在低年级阶段对儿歌童谣、童话故事等内容特别感兴趣。这些内容句式简洁,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重复回旋的语句,充满情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的感彩。

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推荐学生进行儿歌童谣的阅读与背诵。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借助于儿歌童谣这一载体,发展学生言语智慧。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独立地拼读儿歌,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吟诵儿歌童谣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真、善、美;学生愿意写一写儿歌童谣,用特有的形式记录丰富的童年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一年级下学期推荐学生阅读绘本故事。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有序观察图画;能够借助图画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喜欢反复阅读同一个绘本故事,有主动讲述故事的愿望和能力。

到了二年级,随着学生识字量的飞跃,我们推荐《小巴掌童话》《冰波童话故事选》《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等书。这些读物分别由若干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阅读起来既没有心理压力,又能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图少字多的文本阅读,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纯文本读本的能力和习惯。

三、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过程结构

以变式课型“主题交流课型”为例,简述这一课型的基本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交流。以游戏的形式进入课始状态,学生自由式交流近期阅读情况。这个环节便于教师及早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捕捉阅读拓展的方向,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做好铺垫。通过这个环节,营造宽松、民主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愿意交流,敢于交流。

(二)聚集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及时捕捉学生自主交流中生成的资源,集聚提升,抛出共性话题,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认识,以活动的形式巧妙连接。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发展了阅读思维。

(三)自主展示,语海寻珍。引导学生结合读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自主展示阅读成果。

(四)多元评价,拓展延伸。当堂对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予多元评价,激励学生持续阅读。结合自主交流阶段生成的阅读资源进行有效拓展延伸,推荐新书目。

四、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教学的注意事项

1.不能仅局限于课内推荐读物的阅读。引导学生能将课内指导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拓宽阅读视野。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篇2

1指导看图,图文结合

教科书上适合小学低年级阅读的童话故事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图是文的真实描绘和写照。在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这类童话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图的作用,指导学生如何看图,想象故事的内容。我在一年级指导学生阅读童话故事《新龟兔赛跑》时,学生一看到图片上小白兔穿着运动衣要和乌龟再次比赛时,我指导学生先看彩非常鲜艳,画面活泼有趣的图画,再让学生阅读故事文本,从而使学生更易读懂故事,记忆故事。在阅读的余热中我推荐了《新龟兔赛跑》几本不同版本的课外书,学生自然就把课堂的学习方法用来读他喜欢的书了,还很快把自己读的不同故事与同学交流,这样,学生不但能体会读故事的乐趣,而且能读懂故事,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以读为主,教会方法

阅读有精读和略读之分。对于现在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经典的童话故事的阅读就要先略读后精读,一年级学生要细细品味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抓住文章的实质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文章读熟读透。二年级学生要求在会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默读,不指读,不唱读。如:我在指导二年级学生阅读童话故事《丑小鸭》时教给学生“三读一写”的阅读方法,“三读一写”是指一读要读通,二读知内容,三读有感受,一写是指遇到好词句,读书卡上记。第一次读故事,要指导学生会通过拼音、查字典、问别人等方法解决生字的问题,从而大声读顺句子。第二次快阅读故事,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时会用各种符号标注描写主要内容的优美的句子、段落、名人名言等,从而了解故事基本内容。第三次默读要指导学生要尽量引导其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如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什么地方懂了?什么地方没明白呀?什么地方有趣?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尝试去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最后贵在积累,我会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来要求他填写读书卡。学生有了“三读一写”这种通俗易懂的阅读方法,就更有信心去读好《丑小鸭》及其他的童话故事。

3推荐好书,教会选读

现如今市场上的童话故事种类多,版本让人眼花缭乱,但大多数篇幅较长、内容深奥。低年级学生受认识能力的限制,辨别挑选书籍的能力比较弱。平时,教师要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教师应有意识地推荐一些著名的中外童话故事书,如:《安徒生童话集》《格林童话集》《叶圣陶童话集》《郑渊洁童话集》。当然,在推荐优秀故事的过程中不能硬性规定,否则将会扼杀学生个人的阅读兴趣。

4积极组织读书活动

读书要是有氛围,学校、老师和家长如果积极组织各种读书活动,学生也会积极回应。如我校开学就会要求各班建设“班级读书角”;老师通过班会动员大家“爱读书,读好书”;每周二下午第二节为全校性的读书时间;要求学生平时要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书阅览,通过“家长学校”要求家长平时多带孩子去书店看书;每学期要求学生及学生家长写读书后感。期中举行全校性的“童话故事演讲比赛”看着孩子们天真的脸庞,我知道他们被经典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期末评比“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记得许多被评为“书香之家”的孩子写的读书体会都已经出书了,这就是读书活动的最大成果。

低年级孩子阅读方法的指导切不可简单的理解为单纯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要随时了解儿童在阅读过程的每一阶段所遇到的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提高阅读的水平,保持阅读的热情在阅读童话故事时变得轻松,变得愉快。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DCa110195)”之子课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子课题批准号DCa110195-19403)

参考文献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篇3

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阅读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有很大提高。他们课外的大部分时间选择现代游戏机,或者舞蹈、绘画、音乐等才艺兴趣班等。而对于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主动阅读的兴趣,导致大部分学生课外时间极少或者完全没有语文阅读。由于没有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

2.缺乏有效阅读。学生在短暂的课堂学习中所接触的阅读方法不一定完全掌握,要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更是需要大量的训练和指导,因此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会出现有的该精读的不知如何精读,草草读过,不求甚解;只需粗读的却迟迟不肯放手,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情况。

3.缺乏读书氛围。科技的进步,信息的爆炸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急剧加快、传统家庭文化缺失给学生课外阅读带来负面影响。快节奏的生活、忙碌的身影、现代游戏、影视、娱乐让人变得浮躁,无法静下心来阅读,学生没有读书的氛围,缺乏课外的环境。

二、有效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

虽然很多老师、家长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过于浮躁,读书意识淡薄,阅读质量低下,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学生课外读物的量少且面窄,学生对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为了有效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能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主动性。意识决定行动,兴趣促进主动。要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首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内容竞赛,文学创作交流等平台和机制来吸引学生关注课外阅读,发现阅读的乐趣所在,从而主动的安排阅读时间,增强阅读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用兴趣引导,主动学习的效果。

2.加强课外指导,提高阅读有效性。首先要正确认识目前教学的现状,对有限课堂时间所讲授的阅读方法要进行课外延伸和跟踪,以灵活方式参与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去,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错误,与学生家长一起努力,做好阅读指导工作,保证阅读的正确性,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3.注重文化熏陶,营造良好阅读氛围。一方面,根据学生现阶段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的创新性,有效利用现代技术工具展现传统文化元素的博大精深,使其能够更形象,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传统文化精髓,了解中华文化之美;另一方面,家长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营造良好的读书学习的氛围,让孩子在与家长的互动中进行阅读,而不是党方面完成任务式的学习。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篇4

当今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情况很不乐观,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家庭、学校等诸多的因素,他们对阅读缺乏兴趣,这就要靠老师的培养、指导。如何来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指导,培养阅读兴趣。

要使小学生保持对阅读感兴趣,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短,因此,必须加强指导。

1.1指导选择读物。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比较差,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而在农村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多数家长在家务农或在外地打工,空闲时间或者打牌,或者搓麻将,即使有人拿起书本,也是那种不入流的消遣书,学生很难从家长那儿得到“读好书”的熏陶。为了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在推荐读物方面,老师起很大作用,也就是说,老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的重要使命。

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我配合阅读教学积极向学生推荐介绍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

1.2指导读书方法。

除了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外,我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用辅导讲座启发学生读书的直接兴趣。如: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教学生怎样精读和略读;教学生学会思索;教学生边读边想的方法;教学生怎样写笔记以及教学生制作读书卡片等。

2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本身就是教育,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首先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郁的阅读氛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1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

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由于我校是农村小学,学生家庭经济都不是很宽裕,班上学生的藏书量极为有限,因此班级图书角的书一部分是学生自愿捐献出来暂时存放在班里的;另一部分是我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的。为了确保读书能有序、有效的开展,即要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书又不让图书丢失,我首先指导学生们给图书编号,然后民主选举出几位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图书管理员,由他们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2.2通过名人或榜样激发阅读的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高尔基、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并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3正确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中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这首先要有时间保障。比如在课程表中设置课外阅读课,学校规定课外阅读日。时间从阅读课中省一点儿,自习课、活动课借一点儿,一周能安排两三节就安排两三节,集中这一、二、三节课读课外书、读整本的书,老师再做一些推荐图书、指导阅读、组织交流的工作,不定期地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或推介读物,或进行阅读指导(怎样读书看报看杂志,怎样作摘记,怎样写心得……),或进行展示交流,召开“班级读书会”。在小学阶段,如果使自己的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做到“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样学生会因对阅读产生兴趣而形成习惯。学生有一定的积累之后,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讲故事、背诵优秀诗文,交流积累的好词佳句等。坚持下去,学生就逐渐爱读书,会读书,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3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篇5

认真研究还会发现,在这三项任务中,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是核心。阅读习惯包括运用良好阅读方法的习惯,更包括阅读的习惯――即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学生运用良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对文章“玩味”得“透彻”,才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体验到尽可能多的乐趣。所以说,具有了良好阅读习惯,自然就会对阅读感兴趣,自然就会自动自发地阅读,自然就会将良好的阅读方法自觉运用到阅读中,自然就会获取到知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说,课外阅读,重要的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关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章有很多,大多是要求教师大讲读书好处,以引发读书兴趣,大讲读书方法,以提高读书效益等;但是对于小学生离开学校、离开教师后的阅读,却研究得不够。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也就不如人意了,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就成了难以落实的目标。在谈论习惯的养成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事认认真真去做……到了真个去观察去劳动的时候才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同理,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培养。

单单依靠老师指导下的课堂阅读是不能实现大量阅读的,也很难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只有课外自觉阅读,才能实现大量阅读,并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习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引导。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教师坚持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就能实现大量阅读并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制定合理的读书计划是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读书也是这样。当学生有了读书兴趣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做出读书计划。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为培养阅读习惯,教师每天放学时都要布置课外阅读,有的甚至还要指定阅读书目和阅读数量(页码);一旦教师没有布置,学生往往就不阅读了。他们把读书当成了作业,当成了老师安排的任务,这样下来,如何能养成习惯?制定阅读计划能有效改变这种情况。当学生把阅读一本书的计划制定好了(几周读完,每周读多少页),并把此计划分别给老师、小组长甚至家长一份后,这计划对学生自己就有了一种约束力,读书就成了他自己的事情,不用别人盯着,他就会自动自发地寻找读书时间,进行阅读。久而久之,便能逐渐形成阅读的习惯。

读书计划的制定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在阅读起步阶段。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和学生讨论计划是否合理、可行――太多了,完不成;太少了,达不到培养阅读习惯的目的。要因人而异,因书而异,绝不能强求一致。计划一般应到周,即一周读多少页,这样比较灵活,便于学生自主安排,以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

写好清晰的读书笔记是方法

关于读书笔记的研究也很多,一般的都认为,小学生做读书笔记可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提高写作能力。我认为它还有更大的意义,就是促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读后总结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很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让学生把读过的内容讲一讲,大都支支吾吾讲不清楚,好点的学生能讲出一些情节,但也是语无伦次,而且用的都是大白话,一句书中的语言也不会用。这是因为学生只关注情节,不注重语言,看完就了之,没有养成边读边想、读后总结的习惯。

“心惟口诵,读思结合”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得之则深”,这是对读书规律的深刻总结,值得借鉴。怎样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这一规律,培养边读边想、读后总结的习惯呢?做读书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怎样动笔,记些什么?要看思考了些什么。一般说来,小学生读完一段文字(几页或者几十页),应该思考如下一些问题:认识了几个生字;看到了几个新的或用得好的词语;哪些地方或句子写得精彩;主要写的是什么,可以划分成几部分;有什么体会或者评价……学生应当边读边思考,读完后再做总结,最后写到笔记本上。这是阅读一段文字本身应当弄清的问题,更是小学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阅读方法(这是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方面)。要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就要自觉思考这些问题,久之,便能形成良好读书习惯。

当然,不同年级的读书笔记应当有不同的侧重:中年级,应当进一步强调在阅读中学习生字,积累词语,练习概括主要内容等;而高年级,则应当转移到体会和评价上。俗话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所以无论是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都应当重视精彩语句(语段)的摘抄,因为这是积累语言、学习语言非常有效的手段。

合作互助的读书小组是督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不好提统一要求,不好做统一指导,靠教师一人,每周对全班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检查并给以指导,实难做到。然而小学生毕竟需要检查指导、表扬鞭策。如何既不增加教师负担,又使课外阅读检查指导具体到位呢?课外读书小组能够帮助教师做好这一工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这就是归属感。让学生组成相对稳定的课外读书小组,既能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又能让他们交流读书情况,起到相互交流、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的作用。

关于课外读书小组,研究的人也不少,他们关注的往往是小组活动,即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开展的演一演、讲一讲、评一评、比一比之类的活动。这些活动固然很有必要,但是我们更应当重视小组成员之间的检查和评价:阅读计划是否完成,读书笔记是否做好,阅读质量如何等。至于其他活动,应该是在完成这两项任务后的添花之事。

课外读书小组的活动应在课外完成(早来晚走或者自由活动时间),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进行检查,切忌由小组长一人说了算。首先通过询问、提问等形式,检查读书计划是否完成;然后查看读书笔记,看做了几次,质量如何(包括书写是否认真,字词是否为生字新词,摘抄的句段是否精彩,主要内容、体会评价是否语句通顺,意思明确);最后小组同学在一起,总结本组上周的读书情况,对每个同学进行民主评价,并对下周读书做出安排(超计划或没有完成计划的要调整本周计划,笔记做得不好的要由组员帮助指导)。这个民主检查评价的过程既是督导的过程,也是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课外阅读课的关键是指导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不少学校开设了课外阅读课(每周拿出一至两节课专门用来课外阅读)。有的还把这课安排在阅览室里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阅读。由于没有阅读目的和计划,仅是确定阅读书目(篇目)就需要一些工夫,真正的阅读时间也就很有限了;再次上阅读课时,前次阅读的内容早就忘光了,只好从头再来。所以说,仅靠每周一两节的课外阅读,是读不了多少书的,也根本养不成阅读习惯。吕淑湘先生说: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外阅读应当是百分之百的靠课外,课内要做的工作是指导,而不是阅读。所以说,我们应当将课外阅读课改成课外阅读指导课。

课外阅读指导课每周一节即可,其目的主要是激励先进、督促后进、指导帮助、交流提高。其任务一般有四项:一是了解上周课外阅读情况;二是对下周课外阅读进行安排;三是针对班级普遍存在的课外阅读问题进行指导;四是交流课外阅读成果,促进再次提高。上周课外阅读情况,可通过课外读书小组进行了解:表扬优秀学生,了解没有完成计划的原因,了解调整读书计划的情况。对班级普遍存在问题的指导,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比如读书笔记的指导,可以让好学生现身说法;当然也可以联系阅读实际,传授一些学生能够理解并用得上的读书方法。课外阅读成果交流,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以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所读图书为目的,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建好书香家庭是保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态度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国际阅读学会会长威廉斯博士说:“孩子学习阅读的背后有老师才叫学校,有父母才叫家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下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消极甚至否定态度。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让他们明白大量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家长支持孩子阅读,参与孩子阅读,建设书香家庭。

父母对孩子阅读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态度。既包括当孩子需要购买某一本书时,家长积极满足孩子愿望,也包括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孩子读书时不干涉、不打扰,并表现出支持、赞许与鼓励。二是给孩子购置大量图书。父母积极帮助孩子选择、推荐、购买图书和期刊,书橱里装满适合孩子读的书。三是同孩子一起读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喜爱读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种影响非常大)。家长能做到“亲子共读”,和孩子同读一本书,一起品赏好词佳句、评论人物事件、讨论交流感受,对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意义很大。

以上三个方面的难度与付出是逐渐加大的,老师要相信大部分学生家长是能够逐渐做到的。首先要引导他们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来:孩子的读书笔记,让家长签字确认;学校或者班级的课外阅读交流、展示等活动邀请家长参加;举办“亲子读书”征文、演讲、经验交流等活动。其次要举办课外阅读专题培训,让家长知道如何帮助、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第三是评选“书香家庭”。以班级为单位,要求提交一学期的阅读计划、阅读笔记、阅读书目以及家庭藏书、“亲子共读”图片等资料。“书香家庭”建设好了,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就有了坚实的基本保障。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篇6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阅读是人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讲到阅读,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语文的阅读,仿佛与数学无关。“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种语言。使用语言就要学会交流与阅读,学数学就要追求去理解、去交流、去阅读领会,而不仅仅是去计算、套公式。”

一、小学低年级开展数学课外阅读的现状

现状一:数学阅读,学生毫无兴趣。

现状二:数学常识,学生知之甚少。

有人曾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中做过一项调查:

在华罗庚、祖冲之、刘徽、陈景润4人中,你认为有几位是数学家?

a、四B、三C、二D、一

现状三:课外阅读,学生无书可读。

归因分析

从上述这些现状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我们的孩子和教师对数学阅读有一定的误区,造成了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不浓,对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尚未深入认识,教师对学生的数学阅读培养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数学的课外阅读的目的不明确

数学的课外阅读的材料未充分挖掘

数学的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不到位

解决方法

1、深入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对他们而言,数学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所以,小学低年级的数学阅读的目标应定位于“喜欢”和“能读”上。

2、充分挖掘适合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的内容

教师对数学阅读材料的挖掘和开发,可以大大丰富数学的学习内容,是对课堂教学的促进和有效补充。

(1)数学史

本学段教材中呈现了如下的数学史料:介绍数的概念的起源,使学生体会数起源于“数”(shǔ),量起源于“量”(liáng);介绍数的原始表示法(结绳记数与刻痕记数);通过历史资料使学生体会“o”的双重含义—作为位值制记数法中的空位记号与作为一个独立的数;通过原始社会石器与陶器的几何形状和图案介绍原始人对简单形状与图案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图形。

(2)数学谜语

小学生对猜谜语是非常喜欢的,数学谜语对他们来讲既新鲜又有趣,他们想不到数学还能以这样的面貌出现在他们面前。下面罗列的一些谜语是我和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精选出来的一部分内容,既适合低年级学生使用,又有一定的难度。

(3)含有数字的诗歌与成语

对于这样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搜集和整理,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关注程度。

①诗歌:山村对韵歌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天地分上下,日月照古今。

②成语:

一日千里一来二去五光十色丢三落四

千山万水万无一失成千上万五湖四海

学生在语文的字词诗篇中寻找数学元素,既新鲜又有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会在今后各科的学习中、生活中更多地关注数学元素、寻找数学元素,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数学,理解数学。

(4)数学童话

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题材,低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数学童话的应用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的,它以趣味性的故事使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三)精心指导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方法

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外阅读离不开老师对阅读方法的精心指导。

1、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进行阅读指导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必须要紧紧依靠课堂这一重要阵地,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数学阅读。要求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审题要仔细,不要忽略细节,对关键句、关键词进行圈画批注;在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从而获得全面的数学信息;对于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2、推荐一些课外数学阅读书籍

教师为学生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水平的阅读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在低年级,教师可推荐如下书目: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数学王国历险记》,李毓佩,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神奇数学》,骆玲芳,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智力开发报》;《学苑新报(小学生数学天地)》等。

3、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的魅力就在于能“把自然界提供给我们的那些纠缠混乱的事物,浓缩蒸馏出精华”。学生通过课内外的数学阅读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与价值,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4、积累在数学课外阅读中的收获与体验

在进行数学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许多的收获与体验,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这些收获与体验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积累成册,如数学小报、数学日记等,并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

四、问题思考

1、开展数学课外阅读活动,对教师是一个挑战

进行这样的数学阅读活动,对数学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首先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具有对数学这门学科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这是开展数学阅读活动的首要前提。

2、在开展数学课外阅读的同时,如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开展数学课外阅读的作用是明显地,但并不是全体学生都能很好的参与并获得成功的。毕竟这样的活动需要学生家长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教师要积极争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校合作,共同保证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数量。对于那些得不到有力支持的学生,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还有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来说,数学阅读对于他们成绩的提高、能力的提升的帮助有多大,效果还有待在今后持之以恒的阅读中检验。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篇7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强化对学生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通过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辨别鉴赏能力,提升语文学习水平,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未来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达到“小学六年级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要求。

2.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3.扩展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

4.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使学生养成写摘记和读书心得等良好阅读习惯。

5.增强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鉴赏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活动主题

品读经典,做书香少年。

四、实施办法

(一)精心选择课外积累与阅读内容。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内容主要包括经典诗词、国学经典、经典名句、经典名著等,同时要注重成语的积累。各校要认真落实《市小学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推荐内容(试行)》的阅读要求,成语的积累由各校自行选取。除此之外,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科学论证,根据学生的阅读个性和阅读水平,自选健康向上、质量较高、适合学生阅读背诵的内容。

(二)保证课外积累与阅读时间。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学生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时间,以确保活动的有序实施。一是有效利用每天晨读、午读、下午放学前第七节课、校本课、语文机动课等,保证每周在校课外积累与阅读时间总量不少于40分钟;二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增大阅读量,扩大阅读面;三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零星时间分散阅读;四是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在语文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下,引领学生自主阅读;五是利用学校图书室开放时间,教师带领学生集中读书。

(三)加强课外积累与阅读指导。各校要注重对学生课外积累与阅读指导,注重教授阅读方法,切实提高课外积累与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一是各班级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班级读书计划和学生读书计划;二是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可以摘抄好词佳句,或写读书心得(一年级因书写受限,可以写一句话或填词句,以阅读与指导为主);三是每两周至少上1节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指导课(指导教师要有简要指导教案),时间可灵活掌握,但每节课应不少于15分钟;四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授方法,指导自读,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课后阅读链接”和“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四)开展多种活动推进课外积累与阅读。各学校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一是学校要积极开展读书专题活动,如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竞赛等活动;二是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开展读书沙龙、读书征文、读书演讲、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交流读后感、撰写读书笔记、诵读优秀美文、好书推荐、好书漂流等活动;三是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之星”、读书笔记展评等评选活动,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适当表彰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和指导效果明显的教师。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课外积累与阅读活动的组织领导。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在青少年时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学校都要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坚决克服畏难情绪,真正把课外阅读活动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来。同时各校要根据本方案精神,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活动实施方案,完善各相关的读书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篇8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学习中各项基础知识的集中体现。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信息社会。在新的世纪里,少年朋友们要想成为信息社会的主人,除了上好语文课之外,还要增加课外阅读量,广收信息。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

一、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精神

阅读文章经常会涉及作者生平、作品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这些东西可以让学生去找,教师的任务是提出相关的要求,提供寻找这些资料的信息、渠道,如有必要,可以做相应的检查。有些资料,学生可能难以找到,那就必须由教师提供。借鉴多媒体相关资料是不少教师的做法,却仅仅让学生过一遍。我感觉这种做法效果不大好,不如把多媒体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他们不仅积累了资料,也不至于成过眼云烟。同时,教师应对资料中需要记忆的东西明确指出来,让学生掌握。这种做法的效果不是更好些吗?

二、培养学生能自行处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阅读过程中,对一些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去处理。教师要做的是:明确要求学生去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告诉他们如何去做。之后,必须有反馈学生掌握程度的方法,以便查漏补缺。对于部分文章的结构划分和内容归纳,不少学生已掌握此方面的技能。此时,我们重点要做的是:让学生说明自己的缘由;引导学生去评价不同划分归纳结果的合理性及其利弊。作为教师,我们应参与到此过程中,不仅仅要明确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在陈述自己的依据时,对其语言的准确、流畅、精练、严谨性作出评价,并提出指导性意见,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学会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理解文章,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课本为例,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增加课外阅读量。

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高年级应进行默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时要明白该掌握什么阅读知识,怎样阅读课文。语文教师要重视单元导读,导读提出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领悟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又是文字优美,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课堂上少数的课文阅读获得较大的提高,而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a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四、教会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读物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有选择进行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教材有选文的原著,课文作者或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如读了《火烧赤壁》,指导读《三国演义》。第二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第三是属于字典、辞典的书,这是读书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高年级以教师为主选择读物,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成套读物,到了高年级,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了解有关图书分类指示和检阅图书报刊的基本方法,便于他们学会利用校图书室、市图书馆自由选择读物。

五、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量。

读书没有一定量的积累一个人不可能知识丰富、视野开阔,读写能力必然有限。但读写能力未必和阅读量成正比,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阅读能力渐渐有所提高后,接着引导他们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略读――翻阅报刊可采用版面、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读――对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文章和书刊,则采用仔细地研究,及时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逐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本领,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适应21世纪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需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脑进入普罗大众的家庭,上网阅读将逐渐成为今后阅读的大势。因此,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快已势在必行。

要使课外阅读既有效益,又有深度,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佳作、名著前,先阅读序言,了解作品梗概。阅读后,多查阅有关的书评,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把握作品,深化认识。

六、强化自主阅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篇9

关键词:课程资源;低年级;起步阅读

我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状况作过几次问卷调查,学生“不喜欢阅读”的人数在41%~53%之间。学生课外阅读存在以下突出问题:阅读兴趣激发不够,没有适合的书籍,缺乏基本的阅读方法。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拿到书籍后对图片产生浓厚的兴趣,只看图不读文;有小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文字,也只是草草地翻阅一下了事。面对这种状况,如何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1~2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其中背诵古诗文不少于50首”的训练任务呢?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阅读目标的确定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本着“立足课内,注目课外”的原则,首先从增加阅读量入手,让学生养成主动读书、看报的好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达到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从一年级开始分步落实。

二、阅读内容选择和时间安排

确定阅读内容。教师将1~2年级要求阅读至少5万字的阅读量和背诵50首古诗文的要求,具体细化到低年级四个学期,分步完成。具体思路和做法如下:

1.有计划地在课标推荐的低年级阅读书目中,选择适宜不同学期阅读的篇目。

2.根据学生学期阅读实际,推荐适合书目,一年级1~2本,二年级2~3本。

3.家长根据孩子的阅读需要自选3~4本,自选读物家长尽量满足孩子的个性需求。

阅读文本以老师推荐和孩子自选相结合,要求兼顾体式多样化。诵读类――儿歌、童谣、古诗、《三字经》《千字文》;阅读类――童话、寓言、故事、散文等。低年级从绘本阅读逐步向文字阅读过渡。

保证阅读时间。“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建立阅读制度,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重要条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每天中午20分钟朗读背诵阅读。指导学生利用好学校每天中午的经典朗读时间,老师重点安排学生自背、互背经典篇目。二是每天放学回家30分钟整本书阅读,一月一次检查。要有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尽量减少机械重复的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回家作业,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三是每周一节课内阅读指导课,一节阅读交流分享课。对低年级语文文本教材阅读教学,本着教学生“三会”,即“会识――全部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会读――全篇课文”,就算学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教学逐步落实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的新理念,缩减课堂文本教学每周2课时。每周将缩减余下的2课时用于阅读指导课和交流分享课安排到语文课表之中。

三、阅读的方法和手段

重视不同文体阅读策略指导:儿歌重语言的音韵、节奏;诗歌重语感,培育形象化表达;童话重想象,开拓发散思维;故事重叙事,学习叙述方式;散文重抒情,体味情景交融,情理融合。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情况,阅读学习主要采取“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的基本方法。

1.读一读。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拼音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主要是采取教师“范读、引导”为主。在学生掌握了拼音后,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故事的字音,再指导表演读。

2.说一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抓住主要的人物和事件说说故事中最喜欢的内容。

3.画一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中描写的内容的理解,在脑海中展现出一幅幅迷人的画面,再把头脑中形成的画面用画笔再现出来。

4.演一演。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故事,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说故事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说边演,不苛求动作的精确和统一。

不同类型的读物故事有着不同的适宜表现的手法,有的适合画,有的适合演,有的适合讲。只有使用学生能够掌握的表现手法,才能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有所创造,充分表现,投入较高的学习热。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因此,我还采用学生喜欢的“多媒体辅助”和“游戏比赛辅助”手段阅读很有实效。

电教多媒体具有声、光、色、形等特点优势。有利于读得形象、读得生动、读得快乐。如,读《十万个为什么》可以将其中一些深奥的科学道理通过多媒体播放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又如,《阿凡提的故事》可以结合动画片帮助学生理解等。开展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每次比赛评出前5名,分别获得班级“朗读明星”“背诵明星”“故事明星”称号。开展一次就评出一批明星,随着“阅读明星”与日俱增,班上学生的阅读氛围也随之形成。

四、阅读的评价和激励

注重阅读过程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实行家长签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简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评价方法: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摸索出三种有效方法:自主阅读星卡评价、参与阅读活动评价、学期阅读综合评价。

自主阅读星卡评价:

a.每两周用一节课对背诵篇目复结评价一次。先分好阅读学习小组,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背诵篇目的统计,然后发给学生一个标有已背数量的蓝色五星背书卡,再贴到教室墙上的“班级阅读评价”表里。以后定期进行,主要由组长完成,老师巡视。B.每一个月用一节课对整本书的阅读情况总结汇报评价一次。每次由老师针对读完整本书提出申请的孩子,进行简单的口头或填表测查,然后发给学生一个写有已读书名的“红色大五星”读书卡,再贴到墙上的“班级阅读评价”表里。教师设计的定期固化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参与阅读活动评价:■■■

a.在家里,要求家长范读―家长陪齐读―学生自由慢读―学生汇报朗读―学生读、讲、说、画表感受。每次完成都由家长签字评价。B.在学校,通过小组、大组、全班合作式的齐读、对读、角色读、表演读,开展情境式的游戏、讲故事比赛、课本剧展示、故事插图展评等活动。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颁发一面写有获奖名称和等级的“小红旗■”奖励,再贴到墙上“班级阅读评比”栏内。通过课内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树立自信,激发兴趣。

学期阅读综合评价:■■■

学期综合评价的组成:一是问卷形式调查家长、学生、小组长;二是统计班级学期“阅读评价表”;三是综合评出“阅读标兵小组■”和“读书大王■”个人,分别颁发证书给予鼓励。通过总结表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通过反思为教师后续的课外阅读教学积累经验。

一日胜负在做题,十日胜负在读书。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课外阅读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积极探索高效的起步阶段阅读,在学生阅读的启蒙时期,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为他们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5.

[2]夏云.新课程理念下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语文天地,2006(10).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篇10

本调查报告的分析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网络问卷的调查结果,调查主要是在北京、大连、宁夏、郑州、青岛、成都等省市进行。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其中,共收集到有效问卷数据包括:学生版68812份,家长版83427份,教师版13616份。考虑到一至三年级小学生的识字量及理解能力有限,可能会在作答上遇到困难,因此本研究仅以四至九年级的学生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其中:四年级12633人(18.4%),五年级18529人(26.9%),六年级13438人(19.5%),七年级11244人(16.3%),八年级9402人(13.7%),九年级3566人(5.2%);男生34969人(50.8%),女生33843人(49.2%)。

二是攀登阅读平台上学生阅读情况的数据跟踪统计结果,用户包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共17万名学生。

研究工具有:自编《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问卷(学生版)》《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问卷(家长版)》《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问卷(教师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时间、阅读偏好、阅读兴趣、阅读方法、校园阅读环境和家庭阅读氛围6方面内容。

结果与分析

(一)从总体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良好,但逾两成学生反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本次调查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闲暇时间最喜欢做的前3项活动分别是:课外阅读(61.1%)、看电视/电影(44.8%)、听音乐(43.8%)。从喜欢课外阅读的中小学生比例来看,小学生(66.9%)要高于初中生(50.6%)。

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修养(68.8%)、提高学习成绩(53%)或满足兴趣爱好(52.7%)。学生阅读具有较高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83.9%的学生出自于主动选择,仅有11.5%的学生是被老师要求进行阅读、4.6%是被家长要求的。

本次调查还表明,学生阅读时间较少。从课外阅读时间看,有30.9%的学生表示每天花在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30分钟,还有39.5%的学生表示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只有21.8%的学生表示每天阅读时间超过了1小时。

导致课外阅读时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有42.8%的学生反映是功课太多,23.8%的学生反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从功课太多的原因比例来看,初中生为50.1%,远超过小学生31%,也说明初中生的课业负担明显高于小学生。

(二)从阅读媒介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更倾向于纸质图书,但初中生对数字阅读的兴趣明显高于小学生

从阅读媒介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最喜欢纸质图书阅读的比例(73.5%)占绝对优势;而在喜欢的数字媒介中,手机阅读(17.3%)要远高于电子阅读器和电脑阅读(3.5%)。可见,手机阅读已成为中小学生青睐的数字阅读方式。其中,小学生喜欢数字阅读的比例为20%,而初中生占比为38.6%。可见,初中生对数字阅读的兴趣明显高于小学生。

关于家长对阅读媒介的态度方面,调查发现有97.3%的小学生家长认为纸质书阅读的方式最好,支持数字阅读的仅占2.7%。而初中生家长中,认为纸质书阅读较好的有87.5%,支持数字阅读的比例为12.5%,远高于小学生家长。可见,初中生家长对学生进行数字阅读的宽容度更高。

家长对数字阅读的看法中,72.7%的家长“因为担心对孩子视力有损害”,而反对数字阅读;12.8%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阅读不健康的内容”而反对数字阅读;4.6%的家长因为“电子书不用支付高额书费”而支持数字阅读,9.9%的家长“因为数字阅读较为方便”支持数字阅读。

(三)从阅读兴趣来看,学生偏好小说故事类,但教师推荐书目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匹配性较低

从阅读内容兴趣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小说类(46.2%)、童话故事类(31.5%)、教辅类(25%)、历史类(24.2%)、动漫卡通类(23.2%)、科普类(20.1%)。可见,中小学生选择科普类图书的比例相对较低。

来自攀登阅读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学生认证测试完成的193.4万册图书的总数据中,科普类图书占比为11.72%,相对寓言童话类(29.71%)、故事类(23.7%)、小说类(23.56%)而言,仍属较低。同样,来自攀登阅读热门图书行榜中,排名前200位的图书中,科普类图书也仅占8%,而故事、小说、寓言童话等图书则占到88%,同样也显示出科普类图书的阅读有待加强。学生阅读书目的类型有待引导和均衡。

本次调查表明,学生阅读书目主要来源于:老师推荐(68.6%)、同学推荐(64.8%)、父母推荐(37%)。而教师推荐的阅读书单,分别依据:名师名家推荐(54.3%)、教育主管部门推荐(42.4%)、名校推荐(31.7%)、学生反馈推荐(27.3%)。这一数据反映,学生反馈推荐得书目占比较低,教师推荐书单时较少考虑学生的反馈。

攀登阅读平台的数据统计同样也反映了教师推荐书单时较少考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我们对比了学生的热门阅读书单和教师推荐书单(阅读量和推荐量在前100名的书单),结果表明这两个书单中重合的部分只有32本,教师推荐的书单中,学生喜爱的书目只占32%。

(四)从阅读方法和策略上看,大部分学生缺少科学系统的指导

科学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功阅读的保障。本次调查显示,仅有17.5%的学生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而82.5%的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其中,有33.7%的学生会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写。而在读书批注方面,只有20.7%的学生会在阅读中经常做批注,56.3%的学生有时做批注,而23.0%的学生从来不做批注。在阅读流畅性方面,14.4%的学生反映会用手或笔指着来读,有31.8%依然会逐字读,而只有35.7%的学生能够做到流畅性阅读。

本次调查发现,只有29.2%的学生反映在学校经常得到过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的教师指导。对教师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对学生缺少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指导”在校园阅读推广工作难点中排在第三位。而在家庭中,只有22%的学生表示“会经常得到家长在阅读方法、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

(五)从校园阅读情况看,阅读支撑软环境已初步形成,但缺乏有效的监控及评价方法

此次调查发现,88.9%的教师反映学校设立了阅读课程,但只有55.7%的教师反映学校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在校园中,学生们是否会交流课外读物。结果表明,有26.2%的学生选择他们会和同学经常交流课外读物,有63.7%的学生选择有时会交流。此外,33.9%的学生选择教师会经常布置课外阅读任务,49.7%的学生选择教师有时布置。

在对教师进行的“校园阅读推广工作难点”的调研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难以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39.6%),缺乏方便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阅读量(35.6%),对学生缺少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35.3%)。总体来说,缺乏有效的监控及评价方法是当前校园阅读推广困难的主要方面。

(六)从家庭阅读氛围来看,家长对学生的阅读参与程度较低

对家长是否与学生一起阅读的调查表明,有14.6%的学生选择“家长会经常与自己共读一本书”,有39.6%学生选择“家长基本不与自己共读一本书”。亲子之间是否会交流阅读体会,只有17.1%的学生选择“家长经常”与自己交流课外阅读体会,而34.7%的学生选择家长“基本不会”与自己交流课外阅读体会。在督促孩子阅读方面,只有28.0%的家长表示会经常督促孩子阅读,还有21.4%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从不过问”。总的来看,家长对学生的阅读参与程度较低。

家长自身阅读方面,25.9%的学生选择父母在家基本不阅读,只有24%的学生选择经常阅读。此外,家长阅读量明显低于学生,一年内阅读量少于5本的家长高达83.8%。

对策与建议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提升学生阅读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对其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中小学阶段,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形成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将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学会阅读”。

学校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上下功夫,让学生走好阅读第一步。通过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爱上阅读;通过科学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探索如何开设体系化的校园阅读课程及阅读能力提升机制,使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学习,课内学习反过来又刺激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得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借助“互联网+”,构建校园阅读的监控评价体系

为深层促进校园阅读的开展,须进一步搭建立体化的课程促进体系和实施有效的效果评价手段。一方面,在学校传统阅读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学校课程和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这是拓展学生阅读空间,丰富阅读体验,提升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积极借鉴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城区及大兴区,山东青岛等地区所开展的“互联网+阅读”的跟踪评价模式,借助互联网工具,建立学生终身阅读的电子档案,实现对学生阅读数量、阅读效果的量化跟踪及监控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获得学生阅读行为习惯的个性化数据,从而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针对性的阅读指导,使校园阅读推广工作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三)引入新媒体手段,构建中小学家校合作阅读共同体

家庭阅读环境及家长的阅读指导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推进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阅读的引领作用,尝试引入现代新媒体手段,建立家校合作阅读的沟通、协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构建促进中小学生阅读的家校合同共同体,使学校更好地将阅读课程、阅读要求、阅读活动等信息传递给家长,并且加强教师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提升家长的阅读指导能力;同时,也使家长更深层次地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来,积极主动配合和推动学生的阅读,实现家校阅读氛围的统一,达到阅读效果的一致。

(四)落实全民阅读行动计划,为学生阅读的整体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阅读氛围和社会基础配套环境,是影响学生阅读的重要因素。在倡导全民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相关资源与校园阅读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在儿童出版领域,为校园阅读建立公共基础书目查询和分级评价机制,使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都能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阅读的图书;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公共图书馆、社会绘本馆以及阅读推广人等相关资源,与学校进行密切融合,为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提供便利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链接

美国少儿阅读推广模式

作为国民教育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阅读是美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积极倡导的行为模式。美国教育部的网站上曾显著地写着:“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将在学校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1.政府持续推动

1994年,全美教育进展评估委员(nationalassessmentofeducationprogress)的一项报告显示,美国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40%达不到基本的阅读水平。这项数据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克林顿于1997年发起了一项“美国阅读挑战”的阅读运动,目标是让所有美国儿童在小学三年级末就具备独立有效的阅读能力。布什政府延续前任做法,于2001年发起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ChildLeftBehind)的法案。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他分别提出《美国振兴及投资法案》和《冲顶计划》作为教育指导方针,继续将美国阅读行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2.构建分级阅读标准和体系,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美国有几套完善的阅读分级标准和体系,如蓝思(Lexile)、阅读促进计划(acceleratedReaderSearchengine,aR)、阅读发展评价体系(DevelopmentReadingassessment,DRa)、阅读校正体系(ReadingRecovery)、阅读数量分级体系(ReadingCountsLevel)等。阅读分级体系的核心理念是将出版物的难度等级与儿童阅读能力水平做一个匹配,实现“把合适的书籍、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送到孩子的手中”。

3.科学的监控评价措施,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

州或地方学区规定了学生的阅读数量,并用信息技术手段来监控学生的阅读行为,并且将学校的阅读情况与政府资金支持进行关联。

调查者说

寻找校园有效阅读之路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计划到中高考改革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共同指向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各地学校都相继举办读书节、读书周、读书月等活动,很多学校也都在积极打造书香校园。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校的阅读推广活动,发展势头良好,效果也十分明显。

但是在势头良好的另一方面,并不说明我们校园阅读促进工作毫无问题可言,不需要我们反思和提升。笔者通过走访国内外学校的调研对比发现,我们在阅读推广的热情中需要冷静思考当前还存在的问题,从中探寻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从而让校园阅读促进工作走向实效。

当前,部分中小学校阅读促进工作的目标还不够清晰,思路不够明确,教师难以明确定位校园阅读的相关活动。在学校走访中,很多教师表示:学校开展的阅读活动多,但是能提供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指导较少;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多,但是受学生欢迎的图书少;学校提的阅读要求多,但是跟踪监控手段少。此外,很多教师也反映,由于老师工作繁忙,无暇涉猎大量的儿童读物,因此在给学生推荐图书时存在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