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课程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8:21

团队建设课程培训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基地;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2007年,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部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设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旨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2008年,各省级教学主管部门陆续了建立省级教学团队的通知,教学团队建设已作为一项基本建设被提到高职院校的重要议事日程。

2006年,笔者所在的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后文简称“学院”)以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项目为依托,建立了“国家计算机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后文简称“本团队”)。近几年来,在中央财政340万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学院紧密围绕实训基地项目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已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职称、学历、年龄及梯队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在团队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初步显现。

1团队设置特色

(1)部级项目支撑:依托实训基地组建团队

本教学团队以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项目为依托,以项目实施为龙头,以课题研究(主持省级教学研究课题10项)为切入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主持省级精品课程3门)为重点,以特色教材建设(出版专著1部,编著教材20部)为载体,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22家it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主要途径,已基本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本教学团队现有成员20人,其中专职教师14人,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6人。从职称结构看,本团队共有教授2人,副教授、高级程序员、高级工程师11人,讲师5人,助理讲师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6人;从学历结构看,有博士2人,硕士13人,本科、学士5人;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的3人,40~50岁的4人,30~40岁的10人,30岁以下的3人。整个团队呈现专业方向优势互补、梯队合理的“双师”结构。

(2)发展目标明确:围绕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团队

本教学团队建设旨在实施荆州“工业兴市”战略,服务“大三峡”社会经济发展,立足江汉平原,辐射“两湖”区域,将实训基地建成主要服务“中部崛起地区”的示范性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和集教学、科研、社会培训、职业鉴定功能于一体的计算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将本教学团队建设成在湖北省计算机应用技术行业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团队,为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3)教学理念先进:以先进的职教理论指导团队

本教学团队以著名职教专家姜大源研究员“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和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为指导,依据计算机主要职业岗位群和应用领域建立计算机专业群,以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中心、网络技术实训中心、软件技术实训中心为支撑,建立了由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组成的,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优势互补的实训教学团队。

(4)合作机制良好:校企优势互补做强团队

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引进国有民营机制,以董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形式,密切与企业、行业组织的联系,鼓励并吸收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以参股、合资、合作办学的形式广泛参与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实现管理模式由科层本位转为效能本位、人事制度由身份制转为全员聘任制、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转为目标管理、分配制度由结构工资制转为岗位工资制“四大”转型,健全了“合作、竞争、公平、效益”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双赢互利,良性发展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2专业建设特色

(1)以“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为指导,建立实训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上,以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为指导,坚持“面向市场建专业,瞄准职业定目标,按照能力开课程,对准岗位学技能,依据工种考证书”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引入嵌入式等校企紧密合作教育,以工学结合、实境教学为基本途径,建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为特点的实训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

(2)围绕计算机应用技术产业链,主抓专业群建设

以校企合作软件技术特色专业为龙头,带动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搭建并打通专业公共技术平台,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和企业,共享重点专业建设的优质资源和建设成果,集聚相近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形成教学团队的数量和结构优势,形成专业群主动适应市场的优势,形成实践教学低成本优势,形成高职特色和品牌优势。

(3)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改革步伐

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建立计算机实验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实践研究,计算机类专业基本建立了“人、机,教室、实训室”统一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做”合一、“校企互动,实境育人”的教学模式。在工学结合方面,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专业与联想、华为、神州、荆鹏等大型it企业合作,以“1+0.5+1+0.5”分段组合式模式为主,做到三年与企业结合不断线;软件技术专业与软件教育知名企业北大青鸟举行嵌入式紧密合作办学,主打软件教育特色牌。在2007年的办学水平评估中,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肯定。

3课程建设特色

(1)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指导,开发实训主导型课程和教材

在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本教学团队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行动为导向推进实训主导型课程改革,对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过程。在课程开发中,本教学团队彻底摒弃了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和内容编排上的“平行结构”,采用了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和内容编排上的“串行结构”,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过程性知识。目前,我们正在对已经出版的20部计算机专业教材进行彻底“改造”,其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主导型教材已出版,编写即将完成的《JaVa编程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也收到多家出版社的稿约。

(2)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推进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

本教学团队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进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本教学团队主持的3门计算机类省级精品课程,正在按照工学结合的新要求进行颠覆式改革与重构,即将“完工”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正向国家精品课程冲击。

(3)发挥团队信息技术优势,开发虚拟实验、实训软件

本团队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与二次开发。通过研究职业特点和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以工作现场为依据,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位入手,精选、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尝试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和虚拟实验等辅助教学软件,先后制作多媒体虚拟实训课件20余件(套),其中“计算机网络实训”、“计算机组装维护与实训”2套课件分别获得全国高校计算机课件大赛一、二等奖。

4实践教学特色

本教学团队以姜大源教授“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和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为指导,改革实践教学,跳出过去“围绕理论开展实践教学”的窠臼,构建以“七位一体”循序渐进式为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七位一体”指的是由课内实验、校内仿真实训、课程设计、技能认证、顶岗实习、专业竞赛、假期社会实践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整体。“循序渐进”指的是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行动导向理论,实践教学的展开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到综合、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四个阶梯循序渐进的过程,即:认识实习、单项实验、技能训练、综合实习实训。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感性认识基本原理认知基本技能掌握职业技能强化训练职业技能鉴定顶岗实习”顺序进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占到总学时的50%以上。

5青年教师培养特色

依托计算机实训基地,本教学团队立足荆州、面向社会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读书活动、师德培训、专业引领、案例研究、教师论坛、集体备课、典型引路、校际交流、参观考察、自我反思、课题带动、课程开发、技术培训、顶岗实践等形式和措施,加快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并总结出“专业定位指路子、实践锻炼厚底子、竞赛比武搭台子、拜师学艺结对子、项目开发建梯子、定期考核压担子”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几年来,本教学团队先后为本院、周边学校和县市职业教育中心培养、培训青年教师30余人次,受到一致好评。

本团队建立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表明,以项目或专业为依托组建教学团队是团队建设的基础,以先进的职教理论为指导是团队建设的灵魂,树立明确的建设目标是团队建设的动力,强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是团队建设的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团队建设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1.

团队建设课程培训篇2

湖南省宁乡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对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从2011年开始,组建课程开发团队进行基于参训教师角色模块化课程的开发,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将我校的做法和思考汇报如下。

一、建设良好的模块化课程开发文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在逐步变化,自我角色逐步觉醒,己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传统的由上级制定培训计划和确定培训课程,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培训,显然已失去生存的土壤,教师培训必然要向培训内容开发与选择的服务性方向发展,使参训教师真正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主人,实现教师培训由下而上的革命性转变。基于此,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也得实现由下而上的转变,即课程必须是基层教师迫切需要的,必须是能解决基层教师的实际问题的,这就要求教师培训课程具有实用性、开放性和多元性。通俗地说,就是要变传统的“围席开餐”式培训为现代的“自助餐”式培训。要实现“自助餐”式的培训,就要准备非常丰富的课程。这些课程,不应是杂乱无章的,而应该有自身的序列和系统,我校将这些序列和系统称为“模块”。这些“模块化”的课程开发,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障,而其中最重要的生态就是要建设一种有助于“模块化”课程开发的“文化”。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课程开发团队文化建设,打造高水平的模块化课程开发团队

《组织行为学》指出:组织包括三个因素,即“机构、成员、联结成员之间的纽带”,而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是“联结成员之间的纽带”,“纽带”联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其“组织力”就越大。“纽带”就是“组织文化”,是组织建设的核心。“模块化”课程开发,没有样板照搬,也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多年来,我们就是以“创新”为核心元素,建设开发团队的文化。

创新是一个组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我们深谙其中的道理,以“我在创新”讲坛为平台,营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氛围。学校设立“我在创新”讲坛,每周一下午为讲坛开讲时间,由课程开发团队成员轮流主讲,同时,每学期都评选出一批课程开发工作中的“创新之星”。

2.教师自助式发展课程开发文化建设,塑造模块化课程的灵魂

研究表明,教师培训的价值实现需要培训者与受训者两个主体之间的良好合作。如果从文化的层面审视,教师培训文化的核心是主体间的平等对话、高度亲和。而要塑造这种培训文化,其核心又是关注受训者的需求,按需施培。而受训者的“需”是有个性的,他们在教学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充满了个性差异。这就要求培训课程也必然要体现个性差异,才能让参训者实现“自助式”发展。因此,培训课程开发也要从有助于受训者“自助式”发展的文化建o入手。我们认为,这种文化有“务实”“开放”两个核心元素。

(1)培养“务实”的态度。实用主义成人心理学认为,每个教师必然关注课堂操作,关注如何将新的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之中。因此,我们强调开发团队关注基层教师课堂操作、理念落地的情况,要求开发者必须“务实”。我们建立10所基地学校、20个名师工作室,为课程开发团队“务实”提供了基地,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要求他们每周必须有二天的时间下基地听课、评课、上示范课、参与活动。

(2)形成“开放”的氛围。“自助”,意味着开发的课程要成模块且足够多,课程开发团队只有形成“开放”氛围,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为团队搭建“讲坛”“沙龙”等平台,让课程开发团队成员参与各种交流活动,以求团队成员之间平等对话、资源共享。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顿悟、在顿悟中升华,逐步形成开发团队“开放”的氛围。这样的“讲坛”“沙龙”活动,既有规定动作,要求每周必须进行一次活动,又有自选动作,鼓励团队自发组织交流活动。

二、建构基于参训教师角色的三模块课程

模块(module),是指由多个具有基础功能的组件,用以组成具备完整功能的系统、设备或程序。我们运用“模块”理论,建构了基于参训教师角色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将参训教师按其身份角色分为校长、班主住(德育工作者)和学科专业教师等三类,每一类教师培训课程为一大模块,每一模块的所有课程整合成具备完整功能的系统。这样就形成了我校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校长思想治校、班主任文化治班、教师专业治教。

1.校长思想治校模块

宁乡县是一个教育大县,共有317所幼儿园、285所小学、66所初中、14所高中,也是目前湖南省第一个教育强县,办学品位不断提升。教育要发展,校长是关键。实现思想引领是农村学校校长的短板,我们根据本县校长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思想治校”列为“十二五”校长培训的主题,开办各级各类校长培训班50多个,共培训各级各类校长2100多人次。为此,我们加大了校长培训课程开发的力度,围绕“思想治校”的功能,开发出3个小模块共27个课程。我们将“思想治校”模块分为3个子模块:校长的课程领导模块,以引领校长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校长的文化领导模块,以提升校长价值引领和建设校园文化意识、提高办学品位为重点:校长的行为领导模块,以推动校长办个性化教育,办特色学校突破口。根据校长专业发展内涵,每一个子模块下设计了提高校长基本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本体性课程、开阔校长视野及拓展校长思维的拓展性课程。如校长的课程领导专题下有如下课程:“作为管理者――课程计划”“作为经营者――课程开发”“作为教育家――课程实施”“作为教育家――课程文化”“行政推动与高效课堂建设”“高效课堂基本理论”“信息化浪潮下教与学的变革”“好课的标准”“特级校长论学校教学管理”等。初级、二级、一级、特级校长根据需要遴选课程,多角度、多方面帮助乡村校长解决实际问题。这三个子模块用“思想治校”组合起来,形成了校长“思想治校”课程模块,27门课程,提高了宁乡县校长思想治校的水平,得到校长们的一致肯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班主任文化治班模块

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管理学生,为了实现其管理目标,必定会将自己的教育思想传递给学生,传递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用“管理”的方式传递,也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第二种是“文化”的方式传递,就是以“文化”为“舟车”,引领学生到达顿悟的彼岸。我们将这种“文化”分解为“班级管理制度文化、班主任心态文化、班主任行为文化和班级管理物态文化”等4个子模块,共开发了“班级管理制度与班级文化生态建设”“班主任行为学生自主管理”等课程共62个,覆盖了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文化治班”的四个维度,在班主任培训中,老师们自主选修,在班主任自助式发展过程起了很好地助推作用。“快乐的班主任”“积极管理”“让学生和家长更信任你”“狼一样的团队”“学生是可以的”“这样对待迟开的花朵”“巧用八小时”“优雅的班主任这样练成”等课程尤其受一线班主任青睐。

3.教师专业治教模块

促“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教师培训永恒的主题,我们从这一主题出发,用“专业治教”的视线来审视学科教师的培训课程开发工作,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归纳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伦理、专业精神、专业智慧等5个子模块,分学科从5个子模块的角度开发了120个课程。如初中语文学科就是按照5个子模块开发了12门课程:专业知识方面有“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初中语文修辞知识大全”“初中语文逻辑知识大全”“初中语文语用知识大全”等4个课程;专业技能方面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等4个课程;专业伦理方面有“初中语文教师言语素养修炼”;专业精神方面有“初中语文教师语文情结养成策略”;专业智慧方面有“初中语文课堂活动组织艺术”“初中语文课堂纠错艺术”等两门课程。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研发了不同的课程。新教师培训注重岗位适应。有“学生教育与班级组织的操作办法”“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如何与家长沟通”“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因材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发展”等实践性强的操作课程课程;骨干教师注重自身底蕴、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课程有“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科研与校本研修”“教师的人文素养”“学生角度的课堂观察与诊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等。中老年教师培训关注身心健康和时代适应。主题一:养生与心理调适。课程有“中老年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老年健身操”“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与调适方法”;主题二: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包括“网上资料查找与编辑”“班班通的使用指南”“QQ等交流工具的使用”;主题三:学科课堂教学。核心内容为小组合作学习设计与操作。课程有“小组学习的新价值”“科学分组”“小组培训”“小组评价”等。丰富的课程旨在使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都具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成为合格的教师。学员也可透过培训课程,认识本身的强项和有待改进之处,确立改善目标,使之在专业方面更能胜任。

三、搭好模块化课程开发的五大平台

课程开发团队进行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一定要有机制保障,以确保课程开发者的积极性,我们着重为课程开发工作搭好了五个平台。

1.课题研究平台

现代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者应该是科研型、专家型的,缺乏教育科研素质的课程开发者队伍,是不能开发出有价值的培训课程的。我们大力营造科研氛围,每两年立项一个省级以上规划课题,课程开发团队的全体成员是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校外课程开发成员则担负子课题的研究任务,使培训课程资源开发与课题研究高度融合。如2016年10月结题的省级重点课题“高效课堂背景下,教师自我成长策略研究”,在历时二年的研究过程中,就开发了“从旧理念走向新理念”“从因教而学走向因学而导”“从大班教学走向小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8个课程,对全县高效课堂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该课题在结题时,得到湖南省教科院专家的高度认可,被评为省级优秀课题。课题研究,引领课程开发者向专家型、学者型的方向成长。

2.高端研修平台

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很重要的一环,培训课程开发者的专业成长也不例外。培训课程开发团队要有生命力,就必须多渠道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有开阔的视野。走专家引领之路,是培训课程开发者专业成长的必然途径。我们采用“请进来、送出去”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加强专家指导引领工作。“请进来”,我们设立“楚沩教育高端论坛”,定期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来校登坛论道,培训课程开发者与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和大师互动,得其点化,从而顿悟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真谛;“送出去”,就是将培训课程开发者分期分批送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深圳龙岗进修学校等高端培训机构脱产学习。四年来,我校选送了150多人次参加高端研修,培训回来后,利用所学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共开发了100多个课程。如2015年在深圳龙岗进修学校培训后,受其培训组织“破冰行动”的影响,开发了“破冰行动与团队建设”“课堂也需破冰”等5个课程。

3.基层历练平台

培训课程开发者的成长需要在实践中历练,只有走基层实践之路,才可能使其在历练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从而有效地加快培训课程开发者成长的步伐。下基地学校实践,是我们课程开发团队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最接“地气”的好办法。近4年来,我们一共建好了10所基地学校,成立了20个名师工作室,为课程开发团队基层实践引领成长搭建了坚实的平台,他们带着具体的任务、明确的目标,深入基地学校和名师工作室指导、调研,参与基地学校和名师工作室的教育教学工作,主持并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在此过程中他们掌握大量的一手材料,熟悉基层教师的情况,为开发具有实用性、针对性,深受教师欢迎的培训课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在“小学语文秦爱娟名师工作室”调研过程中,发现名师及其成员对“语用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不很理解,开发团队回来后,广泛查阅资料,开发了“语用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发”这一课程,在国培项目送培下乡活动中使用,得到了乡村教师的热烈欢迎,后来在最喜欢的培训课程问卷调查中,该课程好评如潮。

4.岗位实践平台

课程开发者必然是培训者队伍的中坚力量,以“谁开发谁培训谁受益”的模式运作,鼓励课程开发者积极承担培训任务。同时,开发者在参与培训活动的过程中,开发新的课程。如2014年,宁乡县承担了湖南省中小学班主任远程研修项目,在课程开发团队在参与远程培训的过程中,对湖南省远程平台提供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等四个维度的课程资源进行认真的研究,开发了“班级管理制度文化――专业能力”“班主任心态文化――专业理念与师德”“班主任行为文化――专业知识”“班主任物态文化――专业实践”等4个课程,在班主任培训点使用这4个课程,学员们普遍反应收获很大,很开眼界。

5.自研自修平台

《认知心理学》认为,内驱力是驱使人们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也称为内部动机,是促进人们成长的关键因素。人的内驱力的激发需要外部诱因,我们通过搭建课程开发团队自研自修平台,来激l开发团体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积极性。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建立和健全课程开发团队自研自修奖励制度。如根据课程开况,每年分三等给名师工作室分别奖励10万元、8万元、5万元。给每个培训项目组给予课程开发奖励,根据项目组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课程开发数量和质量情况分别给予1万元、6000元、3000元的奖励;二是开展课程开发沙龙活动,我们在基地校、名师工作室、进修学校本部分别开展课程开发沙龙活动,课程开发者将自己的开发成果在沙龙上交流、展示;三是我们经过精选,将优秀课程结集出版。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大大激发了课程开发者自研自修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课程开发团体的发展。

团队建设课程培训篇3

关键词教师培训培训文化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03.028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院校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的兴起,教师培训逐渐从“技术理性”阶段开始迈向“实践理性”阶段,并有意向“解放理性”阶段过渡;关于教师培训的研究领域也在逐步拓展和深化。“教师培训文化”作为教师培训研究场域下的重要话题,常常在各类研究中被提及,但却很少被作为“研究主题”来探索,因此,关于教师培训文化的系统性研究甚少。文章在总结新疆师范大学近六年来教师培训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教师培训工作”置于“培训文化”的视野下进行探讨和归因,以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策略。

1“教师培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非常广泛的概念,自古以来有着深广的意蕴,不同领域的学者,解读视角和观点都各不相同。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鲁克洪近百年的统计(1871年-1951年),关于文化的定义就多达164种。①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伦理道德、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习惯、知识学问、审美情趣、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关于文化的解释,都仅仅在反映着文化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主要内涵特征,并不能涵盖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师培训文化”是在“教师培训”和“文化”的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融合性概念,对于它的解释同样具有自主性和不确定性,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表述;它既反映着“教师培训”的要素特征,又体现着“文化”的内涵和色彩。从教师培训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所谓“教师培训文化”主要是指各级教师培训机构、承训院校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实践中所逐步形成、创造、积淀、育化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是教师培训工作全体参与者所认同、共享、信守的价值理念、制度规范、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培训成果等的总和;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地方性和创新性。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从精神到物质、从思想到行动、从知识体系到生活方式,都有“人”的因素存在。由于教师不只是一个“专业人”,更是一个“文化人”,②因此,教师培训文化的存在和生成离不开“人”的主体价值和理念。教师培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文化强调的是教师培训在社会活动中的文化存在和境域,是考量教师培训是否实现真正变革的深层要素。

2“教师培训文化”的表现形式

不同承训机构(或承训院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因地域特色、社会背景、资源优势等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实施状态和特征,其教师培训文化也因此形态各异。同一承训机构(或承训院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因项目类别、培训对象、培训学科、培训模式等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实施状态和特征,但其教师培训文化却有着相对稳定的形态特征,培训文化的认同、共享、信守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培训工作内涵式发展的程度。

当下,部分学者按照培训文化的存在形式将教师培训文化分为“显性文化”(或称有形文化)和“隐性文化”(或称无形文化),显性文化主要涉及教师培训的硬件条件、资源、制度、课程内容、培训成果等,隐性文化主要涉及培训的理念、模式、培训者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由于教师培训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形态,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又是社会现象与行业现象的融合,其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受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教师培训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样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师培训各个实施环节既有显性文化的渗透,也有隐性文化的融入,很难将其各个要素进行显性和隐性的归类。由此,笔者从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出发,主要将教师培训文化的表现形式分为课程文化、制度文化、团队文化和宣传文化四个部分;课程文化主要聚焦课程内容及主题模块的设置、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等;制度文化主要聚焦培训的各项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等;团队文化主要聚焦团队构成、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团队活动开展等;宣传文化主要聚焦宣传主题、宣传内容、宣传媒介、宣传活动、宣传成果等。教师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培训的课程文化、制度文化、团队文化和宣传文化四个部分是彼此交融、互为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够割裂来看。

3培训文化视野下教师培训现状的再思考

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人的发展实质上是通过教育实现人的文化发展,是人获得文化、占有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的过程,③因此,“教师培训”作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活动,其重要价值在于其文化价值,从培训文化的层面去审视教师培训工作不仅是对“人的文化发展”的关注和重视,更是对教师培训内涵式发展的价值诉求。近期,针对新疆师范大学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现状,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85名教师培训的参与者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参与教师培训工作的项目主管领导、管理团队、学科首席专家、培训班的班主任、参训教师。结合新疆教师培训工作实际和调查结果,主要形成以下观点与广大教师培训改革的实践者进行探讨。

3.1变革深处是文化,宣传工作是关键

面对大规模的培训任务和一系列教师培训工作改革措施,承训机构和承训学院往往把关注点更多聚焦在了课程内容上,即培训的“量”,而较为忽略培训文化的构建与传播,即培训的“质”。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质变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培训文化的生成便是一种质变,它是衡量培训工作完整性的工具,更是考查培训组织中培训发展现状和表现形式的重要标志。教师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深处实质上是培训文化的发展,培训文化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培训宣传。教师培训的实施包括诸多环节和要素,宣传工作贯穿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始终,是提升教师培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环节,具有“导培、助培、诊培、促培”的作用。74%的调查对象都表示,宣传工作是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宣传工作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帮助教师培训工作的全体参与者了解培训项目的背景和意义,明确培训目标,建立培训认同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产生优质的培训效果,衍生新的培训成果,树立承训机构(或承训院校)品牌和培训项目品牌,进一步扩大培训的个体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广大教师支持教师培训工作的良好局面。

3.2专业发展是目标,团队建设是保障

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两翼;专业发展是职业认同的基础,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④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重要旨趣在于通过培训者、课程、工具、活动等的交互,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从而为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培训文化生成的重要体现,而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则是教师培训文化生成的重要保障。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涌现,教师培训在不断改革,因此培训者团队建设也需要不断强化,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者团队建设的统一有助于推进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笔者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访谈发现,教师培训实施过程中最让其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培训课程本身,而是培训团队的专业化水平、项目管理团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风貌、培训专家的专业文化底蕴和个人魅力等;由此表明,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应以团队建设为着力点,从而强化参训教师对培训的良好认知和评价,在树立培训团队形象的过程中彰显教师培训的文化内涵。

3.3以人为本是核心,隐性经验是资源

“越是重视人的地位,就会越重视隐性管理的作用;越是高水平管理,越有隐性管理的地位。”⑤教师培训文化的生成和存在离不开“人”的主体价值和理念,“以人为本”往往是所有培训机构(或承训院校)追寻的价值准则,然而在培训实际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却很难凸显“人”的主体价值。调查结果显示,65%的调查对象在培训开展的过程中非常关注“教师培训文化”,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调查对象对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现状的整体评价大多聚焦在了培训是否能够促进经验互动、是否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搭建了相互学习的平台、是否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上,由此表明,良好的培训生态环境有助于培训者和参训者进行有效沟通,增强培训的效能感和参与感,从而滋生教师培训的文化意蕴,让参与者在学习情境中收获到培训课程以外的特别体验和感受。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往往不是精心设计的课程主题和内容,而是培训参与者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的实践活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够实现培训者和参训学员隐性经验的互动,让“隐性课程”发挥重要的文化力量,使“以人为本”得以落地开花。

4“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4.1丰富课程文化,构建动态教师培训生态环境

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载体,培训课程设计思路背后蕴含着培训的文化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选择,培训课程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培训文化的改革。如今,实践、互动、生成、参与、体验、反思、合作、探讨、开放、研究等关键词已然成为有效培训的“代名词”,实践性培训课程也因此被推向时代的主流,丰富课程文化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培训改革与发展的需求。所谓课程文化主要是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主题模块的设置、课程实施的方式、课程的评价等方面彰显出的文化意蕴,它间接反映了培训机构(或承训院校)的培训定位和培训理念。丰富课程文化应从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各个环节、要素出发,通过构建动态的教师培训生态环境,使课程的文化内涵在培训者、课程、工具、活动等的交互作用中产生丰富的培训效果。动态的教师培训生态环境是指教师培训实践中的培训对象、培训者、培训工具、培训活动、培训场所等共同建构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环境,它以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唤起教师参训意识、激发培训者与培训对象的理智感、不断更新和发展培训要素的功能为主要特征。教师培训文化是在主体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中生成和发展的,构建动态的教师培训生态环境是从教育生态观来看待教师培训系统,强调系统内部和外部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动态互动,提倡从关联的、发展的视角看待培训系统,促使教师培训课程的效用可持续更新和发展,从而沉淀、育化、凝练出培训课程隽永的文化价值。

4.2完善制度文化,彰显培训专业化水平

培训制度是实施教师培训的基础,对培训主体(培训者、培训对象)、培训过程、培训效果的评价都需要以制度为依托。目前,各承训机构(或承训院校)在多年的教师培训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然而制度与制度间的关联性、制度的发展性和针对性、制度对培训实践的指导性等需要教师培训参与者再度审视和考量。制度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显性文化,是物化的精神成果;这种文化来源于培训实践,又指导实践,具有动态发展性。制度文化间接反映着教师培训专业化的水平,为专业化实施培训提供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完善制度文化是指在教师培训实践中不断补充现有制度、生成新的制度。教师培训的改革与发展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制度的更新与完善应从本土特色、现实问题、发展方向出发去考量,力求在实践中细化、精化、优化制度内容,使之形成制度体系和培训项目工作手册,对培训实践发挥切实的指导作用。

4.3夯实团队文化,发挥教师培训的造血功能

所谓团队文化是指在培训团队构成、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团队活动开展等方面彰显出的文化意蕴,它是教师培训实践中最稳定、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教师培训团队的构成从工作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教学团队和管理团队;教学团队从级别上来看,可以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县级培训团队,其构成主要包括高效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相关研究人员等。夯实团队文化对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优化教师培训团队结构,推动和促进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提供团队基础和智慧力量;二是通过开展团队活动、业务培训,提升团队的工作能力,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互动和交流,从而深化合作认同,提高合作境界,为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三是通过奖励和激励机制,激发团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团队研修成果的产生,为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提供丰富的成果。教师培训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培训者队伍,如今,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发挥各级教师培训团队的造血功能已成为当下教师培训工作关注的焦点。多年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展不仅生成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和培训成果,更培养了一支培训者团队,这些培训者在不同的地域、岗位上发挥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实现了教师培训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有效提升了县域教师自主实施培训的能力。团队的发展即人的发展,团队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文化力量,夯实团队文化的重要旨趣在于发挥“教师培训本身”和“种子教师”的造血功能。

4.4聚焦宣传文化,再塑教师培训文化形象

宣传文化是指在宣传主题、宣传内容、宣传媒介、宣传活动、宣传成果、宣传团队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积淀,是宣传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随着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的兴起,教师培训逐渐迈入了品牌化发展阶段,教师培训机构、承训院校的品牌建设逐渐成为衡量其教师培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品牌建设离不开优质的培训宣传,聚焦宣传文化的实质就是在树立培训的文化形象,形成品牌效益,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由于不同的承训机构(或承训院校)有其独特的机制文化,不同的培训项目(如中小学校长培训、幼儿园园长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等)有其特殊的专业文化,因此,打造教师培训品牌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机构品牌,二是项目品牌。2015年起,教师培训开始重点聚焦乡村教师的发展,面对一系列教师培训工作改革措施,如何在挑战与变化中再塑教师培训文化形象,将是新一轮教师培训留给广大教师培训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命题。

注释

①周义.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8.

②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3.

③张应强.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兼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J].教育研究,2010(10):3-10.

团队建设课程培训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四位一体;专业团队;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36-02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专业团队建设主要集中在“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团队建设两大类,缺少针对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化专业团队建设。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安全保卫专业依据“就业导向谋改革,开放合作创机制,德法能技育人才,服务政法促发展”的办学理念,“立德明法、重能强技”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前几年专业建设和“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内在要求,针对专业整体打造“校内教师、企业专家、学管干部、学生”四位一体,专兼结合、教管联动、师生互动、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合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的专业团队”。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专业团队建设取得一定实效。本文详细介绍我院安全保卫专业团队建设的原则、探索与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

一、专业团队的建设原则

1.明确团队建设目标,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团队依据行业企业需求,以专业为指向,以学生的全方位的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在教学育人方面的优势,铸造专业特色和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品牌学生。

2.打破原教学、管理条块化体制,从专业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构建一体化专业团队。安全保卫专业团队依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人格形成特点、具有专业指向性的通用能力与综合素养、专业素质与技能形成的阶段性、多元性规律,以及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由“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相对固定的基础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优秀学生”组成的多元的、多种学科背景、多种工作背景的专业团队。

3.明确责任、相互协调,形成“整合效应”。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细分人才培养环节、项目,如: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学生管理、“校政企行”职教联盟等,将团队的成员依据工作岗位、学科特点,工作背景分属于不同环节和项目,明确每个项目的任务,实行项目负责制;当项目之间有交叉融合,项目组间沟通协调,通力合作,使人才培养无死角。

4.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专业团队运行机制的建设。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团队的各项制度,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激励系统。主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四种机制:①定期联席会制度:团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业带头人,各项目组负责人通报专业各方面新情况新进展,以及各自项目开展中遇到的困难,需要的帮助,大家协商解决,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②阶段性总结制度:每半学期最多延长到一学期,各项目组要总结归纳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与不足,深入思考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③团队成员评价制度: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使教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根据教师贡献大小,合理拉开分配差距,鼓励和支持教师立足本职工作多做贡献。④保障督促制度:为保障专业团队的生命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保证团队高效、有序、稳定的发展。《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专业团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管干部管理规定》、《专业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

二、专业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依托“三大体系、一大平台”,合理分工、通力合作,专业团队全面开展工作。①专业教学体系,专业团队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发,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引入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融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构建专业教学体系。校内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充分发挥“双师”的优势,依据专业教学体系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开展实习实训,打造“教、学、做、训、评”一体化课堂。使基础课、公共课具有专业指向性,在培养培养学生通用能力、综合素养的同时,为专业课程服务,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开拓出多个新领域。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立德明法,重能强技”的人才培养特色,将政法特色、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融合,借鉴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模式,构建了安全保卫专业职业素养提升体系。学管干部依据本体系的要求,对安保专业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注重学生生活秩序、教学秩序的管理的同时,通过系列活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全方位提升,从而搭建起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桥梁,缩短学生入职后对工作、对社会的适应时间,使其满足行业企业用人的现实需求。③专业团队培训体系,首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教师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其次,依托系“校政企行”职教联盟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作为我系的兼职教师,校内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实地培训,参加行业企业竞赛。第三、架构了国内、国际两个培训平台,三年内专业团队人员国内交流培训人均3次以上。先后选派14人次教师出国考察学习,并由澳大利亚康普利斯学院为安保专业按照国际安保管理四级标准培训师资,现已有16名教师获得了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职业培训与评估师”(tae)职业资格证书。④构建了“校政企行”职教联盟,搭建了专业团队活动平台,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与命脉,以学习者为中心,背靠政府、依托行业、融合企业、联合院校,构建了全国首个“校政企行”安保职教联盟。校企共同成立了伟之杰、政博安、华信中安等不同层次的安保培训学院,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建设格局。为安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改、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核心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分级制改革、各类课题研究、交流、培训与项目合作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平台。

2.实施学生培养“四伴随”,全方位发挥专业团队育人育才作用。安全保卫专业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在学生学习期间专业团队全过程“教学伴随、企业伴随、管理伴随、党务伴随”陪伴学生成长成才。①教学伴随,学生两年在校期间,校内外专兼职教师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任选课)、第三课堂(社团活动、技能竞赛、实践活动)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行业企业顶岗实习一年间,专业团队共同研讨实践教学方案,制定实习任务,创建“顶岗实习实训项目课程学习包”,并为每名学生指派一名校内教师、一名企业人员共同指导学生依托实训岗位进行实践学习,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伴随学生成长。②企业伴随,从新生入学专业讲座,职业规划指导讲座,到专业实践课堂,大型项目、大型活动实践,顶岗实习阶段,就业指导均有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陪伴,为学生顺利走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③管理伴随,校内两年实行军事化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管理,军训,课外活动,班队生活,学生心理问题处理,配合专业组织各项活动,均有专业团队的学管干部完成。实习一年间,学管干部会通过Q群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班队要求的传达,就业信息的,就业招聘的安排,就业心理指导,三方协议的签署,学管干部对学生的管理始终伴随。④学生需求反馈伴随,专业团队中的学生主要负责学生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就业、以及就业后的需求调查与反馈,及时反馈对学校、对企业的意见与建议,与教师、企业、学管队伍形成良好的互动,以便为专业团队教育教学改革依据提供一手的支撑材料,更好的推动专业发展。

三、专业团队的建设效果

1.成果丰厚,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安全保卫专业是北京市示范专业,安保专业团队成功申办北京市专业创新团队,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聘职教专家一名,安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安保管理职业教育分级制项目》成功申报了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验项目,《安保防卫术》成功申报为国家精品课程,《安全防范技术应用》成功申报为司法部精品课程,四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职业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建成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室一个,建成全国首个安保专业“校政企行”职教联盟。

2.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企业认可,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安全保卫专业从2007年只有几家合作单位,四处为毕业生找就业单位,到现在已有包括故宫、国家会议中心、侨福、中石化华孚物业公司等70余家合作单位,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认可,20余家单位连续三年上门选人才,并不断有新的用人单位到校洽谈学生实习实训,毕业生选用事宜,学生就业岗位已从基本的安保岗位,提升到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而且已经从国内走向国际,两名学生在新加坡就业。

3.构建了多种社会服务载体,创新服务形式,社会服务能力得到行业企业广泛认可。安保专业不断丰富服务形式、深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立足政法、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形成了政法系统在职培训、安保在职人员分级制教育、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成人学历教育等多种稳定的社会服务载体,广受行业企业认可。

4.搭建安保专业国际合作平台、引进了国际安保职业标准,推进安保专业国际化建设。几年来,安保专业坚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国际职业教育对接,通过与英国、以色列、瑞士、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安保公司、院校开展广泛交流,整合来自国际间“行业、企业、院校”三方的资源,搭建了安保专业的国际合作平台。2012年正式将国际安保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证书引入中国安保市场,2013年将实现安全保卫与风险管控双文凭证书国际班和面向国内安保行业的在职人员培训项目的落地实施,使安保专业建设接轨国际,推进了安保专业的职业化。

参考文献:

团队建设课程培训篇5

【关键词】汽车电子教学团队建设管理

近年来,团队精神也在感染着高校教师队伍,形成了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学团队,团队所有成员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相互补充,成员之间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团队是高校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对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提高高校竞争力和生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按照专业与职业的内在要求,重点建设了团队带头人、实施人才共育、增强团队成员教学科研水平、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等方面,提高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团队健康成长,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构建专业要求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始终把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和设计开发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团队把“重在实践,理论活用”作为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坚持“以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为主线,增强设计与创新能力;以制造业为根本,多能发展,拓宽就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并设计了符合目前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二、加强团队带头人建设及管理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为高级职称、电子技术省级专业带头人、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团队带头人能够紧密联系学校各部门与社会行业企业,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资源整合,促进专业发展和团队建设,并在团队中发挥了业务指导和示范带动作用。[1]

(一)主持制定团队的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

团队建设与发展有计划、有目标,团队有总体发展规划、成员个人发展规划及工作任务。团队发展规划是通过努力把团队打造成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强、成果多的优秀省级教学团队。团队工作目标是打造符合时展的、突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三年内完成本专业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打造一支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团队。

(二)组织实施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和改革

团队带头人积极带领团队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引进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技术工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带领团队及时追踪专业发展的前沿,开展专业调研和专业剖析。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积极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研究。积极参与汽车电子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确立专业发展的思路与模式,并制定了特色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入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案例式教学、现场教学、生产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根据社会岗位需求和本专业毕业生回访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开发了多个校企合作单位,并聘请多名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本专业的资源库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以身作则加强带头人自身修养

团队带头人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教学严谨,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深入生产科研第一线,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执行能力,善于团结协作,能够在团队中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与亲和力,能够正常开展有效的团队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三、实施团队分工协作人才共育

汽车电子技术是一门涉及汽车技术、电子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因此要求团队全体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而努力。

(一)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形式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职业教育办学的特色所在,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团队在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育人形式,主要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合作教育模式、工学结合三种办学形式。通过校企合作之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办学条件、育人及就业等主要瓶颈问题。

(二)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途径

根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岗位群人才培养要求,校内专任教师与来自校外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团队成员明确职责,各自发挥优势。专任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程,制订课程大纲与教学方案;实训教师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主要开展实训技能与岗位实习指导工作。

(三)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方法

1.在课程讲授方式中实现分工协作,每门课程都有一名相应擅长的老师来负责,同时又有其他1-2名教师协作,做好课程标准的制定及相应的授课工作。团队的理念是由“专攻”到“专教”,体现个人优势的同时提升整体水平,实现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目标。

2.在项目教学中实现分工协作,针对开展项目教学法课程中的不同项目模块,寻找最佳的教师搭配形式,实现优势互补。

3.在专兼职教师中实现分工协作,增强高职教育活力。团队内的企业外聘教师承担了大量的现场教学工作,具体指导学生设计汽车电子生产维修过程的每一步实践教学环节,撰写进行汽车电子生产维修过程的专题报告,分析汽车电子生产维修具体案例,实现了对校内专任教师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与此同时,学院也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单位新产品研发,或承担一定的职业培训工作,增强高职实践教学能力。

4.协调团队成员,发挥团队优势,提升团队整体能力。团队成员都担任过相关理论课程或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中都相互配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把自己多年来在教学、知识、技能等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注重教学、科研与生产相互融合,将科学研究中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将教学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使教学成果得到一定的推广。

四、注重团队成员教学科研培养

(一)通过组织实施教师的听课、试讲、语言等基本功训练,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职业技能竞赛,使得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通过“双师”素质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能力。[2]学院选派专职教师到重点院校进修,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锻炼,到国家或省培训基地参加“双师”素质培训,团队成员全部获得相应的高级职业技能证书或职业技能考评员证书,具有“双师”资格,都已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三)面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和专业建设要求,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多项横向合作项目。有老师自主设计实用新型专利,如卡片式试卷;有老师参与多项实用新型专利的设计;还有老师参与多项技术服务和技术改造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四)通过教科研项目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目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技术教学团队取得了以“省级专业建设带头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省级精品课程”“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规划教材”和多个“实用新型专利”为标志的系列建设成果,完成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多位老师主编规划教材5部、副主编或参编规划教材及精品课程教材10余部、自主编写实验实训教材3部;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院级教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或参与实用新型专利7项;4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上10余篇;指导学生多次在部级及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获省科技成果奖1项;多名教师被选聘为淮北市职业教育专家库成员。

五、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满足生产能力培养的需求,团队已建设多个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室,如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工技能实训室、电子技能实训室、电力电子实验室、汽车空调维修实验室、传感与检测实验室、单片机与pLC工控实验室、电力拖动实验室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机电一体化省级实验实训中心拥有汽车检测与维修多个实训室。为推进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让学生尽可能早的接触生产实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根据团队建设发展规划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规范管理。与原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团队将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开发更多的实习实训合作企业,将工学结合向深度推进。以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整合实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工艺、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并与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服务与营销、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实现资源共享。

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基本能力

团队部分成员受聘担任淮北市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专家顾问,积极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参与淮北市及周边地区多家企业多项科研项目的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科技咨询和科技成果推广等。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积极进行团队建设与管理,保证本专业健康有序发展,并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应用电子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电子工艺与管理等专业群的大力发展,更好地为淮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骆正军.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团队建设课程培训篇6

1应用型师资队伍内涵

地方高校多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是“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精神为灵魂”;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满足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一线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其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1]。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及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设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二是要建设一支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胜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师资队伍[2]。同时,应用型师资队伍还应具有“三实”特色:一是“实用”。教师不仅要具有实用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实用的教学方法和与实际密切联系的治学观念。二是“实践”。教师要有生产、工程的实践经验或经历,要有与地方经济、行业系统密切联系的经历或渠道,具备善于实践的能力。三是“求实”。主要体现在实践与理论之中求真务实。社会实际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在生产实践中创新,及时捕捉本领域内的最新热点,始终处于生产实践的最前沿[3]。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的师资缺乏“三实”能力,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缺乏一批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带头人;缺乏师资队伍分类管理、考核、聘任、建设政策、晋升通道、培训平台;缺乏师资团队建设、考核评价机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坚定办学定位,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应用型特色,从体制与机制着手,进一步加快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开辟新天地。

2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2.1与时俱进,加快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建设通过理念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突出应用性特色,结合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发展的走向,进一步优化重组、改革地方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大力实施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建立学校、院(部)、基层学术组织三级管理体制,统筹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在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中的学术作用。强化院(部)二级办学实体的地位,建立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制度。结合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院(部)和基层组织在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津贴分配等方面的职责与权力。探讨以学科或专业或核心课程为基础的基层学术组织的构建;为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充分激发基层学术组织领导者和成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创新科技和教学组织形式,重点培育一批应用型科技创新和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实验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二、三课堂指导团队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团队。通过立项的方式重点建设高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指导团队、校外专业实习指导团队、高端科技竞赛项目指导团队以及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团队。鼓励支持二级学院(部)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科技和教学团队建设。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组建新型基层学术组织,共同进行科技和教学活动,促进学校教师向应用型、创新型转化。

2.2实行分类管理,制定有利于教师向不同类型教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首先,把不同类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合理设置教师职务岗位,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实施,建立不同类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为教师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平台与通道,形成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民主和规范的教师考核评价办法。积极引导和激励教师围绕学校总体发展要求,根据自身特长、特点和潜能,合理定位,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途径,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把考核工作体现在师资管理的各个环节,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并做到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实际利益挂钩。其次,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建立校院两级教师职业生涯支持体系,构建学位教育、技能培训、高层次研究等“三位一体”的培训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通过进实验室、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应用型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对中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予以早规划、早指导、早培养,根据每位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借助个人职业心理分析,结合个人科学素养、创新素质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等;建立有针对性的职业方案和个性化事业发展支持计划,实现聘期内的过程跟踪、培养机制。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骨干到国内外名校进修深造、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工作锻炼;同时,建立以企业技术骨干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库。

2.3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为名牌专业和科技创新团队设置特聘教授、讲席教授岗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将调入、兼职、柔性聘用等引进方式结合起来。同时以创新平台为依托、特聘教授为核心,组建创新团队,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具有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专业带头人需要跟踪行业动态、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善于整合资源、凝聚团队、协调成员关系、制定发展规划;使团队能够处于学术与技术最前沿,游刃于教学与生产,企业与校园之间。通过带头人带领应用型骨干教师成长,培养一批,带动一层,发挥重点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缩短培养周期,优化能力结构,迅速提升团队内涵。

2.4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训构筑系列多功能社会服务平台,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培养,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每年可选派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到国内外名校进修深造、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等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践锻炼,培养教师形成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观,增进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推出教师“访企计划”及其配套政策,鼓励专业教师获取专业执业资格,构建学校与社会对口单位联系的长效机制。职业培训准备可以采取以下几个途径:

2.4.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应用型教师培养应从单一模式向“定向型”和“开放型”结合的模式转变。通过组织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对口企业工作站培训、与企业重点项目工程合作等方式,定期组织教师轮训,重点掌握先进技能,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动向,提高应用型素质。实现校企人员双身份、课程建设双骨干,使高校教师和企业骨干一起结合工作流程开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和生产实践双向融合。

2.4.2构筑系列多功能社会服务平台,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加强与政府、校企(事)合作,建立校外教师培训基地。如整合地方高校所在的区域内外、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面向地方其他高校的青年教师培训基地;依托相关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等。

2.4.3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在建设专业教室(实训中心)、实习工厂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2.4.4实施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加大应用型教师培养力度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走出去”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外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优质资源,充分开展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以及参观学习等学习提高方式。“请进来”就是要聘请校外专家学者讲学、技术人员举办专题培训等。统筹兼顾,按照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短期与长期培训相结合、自我培训与学校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搭建校内外相结合的高水平培养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优质资源,提高中心教师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水平和能力,大力培养应用型教师,逐步形成“专兼结合、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的应用型教学团队,使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迈上一个新台阶。

2.5建立应用型兼职教师资源库在著名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兼职教师基地,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不断充实优质教师资源;完善兼职教师制度,建立“结构多层次、授课多形式、管理多元化”的兼职教师队伍服务体系。重视兼职教师的信息备案、日常管理、监督考核,考察合格后确定为长期合作教师资源,以此甄选出一支来源稳定、使用灵活而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型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对聘进学校上专业技能课的应用型人才,要强化进行教学技巧和方法的培训。根据兼职教师结构多层次和授课多形式的特点,兼职教师的管理模式应坚持动态性和多元化。主要做法有:(1)把学校层面的管理和学院层面的管理结合起来,建设学校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相对稳定兼职教师队伍,避免兼职教师聘任中的随意性、盲目性;(2)设立聘任兼职教师的专项基金,通过与企业签订教学项目合作协议等多种形式,支付兼职教师的费用;(3)制定聘任兼职教师的明确政策,根据企业人才流动性强的特点,建立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已入库的兼职教师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构建相应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此相应,实行适应兼职教师教学特点的课程制度改革。

2.6加大应用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通过打造应用型、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平台和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建立个人业绩与团队相结合的全方位绩效考评、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和团队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团队建设、激励和评价机制;推动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各要素融合互促,形成各自特色与优势。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组建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或成果。

2.6.1建立团队建设、激励和评价机制(1)以管理重心下移作为出发点,以调动最基层组织和个人积极性为目标实施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管理改革。制定规范性文件全面考核团队,把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服务地方和人才培养等纳入综合考量,每年考核评比,与经费和奖励挂钩。(2)以各种方式将校内外紧密相关人员融入教师团队。通过学术带头人强势吸引、业缘和研究方向相近组合、项目参与、教学配合、学院安排等方式促成学校教师形成内聚力较强的团队,吸引校内外相关人员和聘请的兼职(客座)教授进入团队。(3)加强团队文化建设。逐步引导各团队在团队理念确定、价值观、目标愿景、规则与习惯、和谐关系等方面固定化和模式化。

2.6.2推动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各要素融合互促,形成各自特色与优势(1)教学、科研一体化。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专业为依托、核心课程体系为牵引,尽量确保同一团队是在相近课程任教,在同一教研室(系)、实验室工作,但不拘泥,可跨教研室(系)、实验室跨院跨校组团;促进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交融互补、教学科研同步交流、科研和教改项目互促。(2)团队推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开放。团队依托或联系相应实验室,负责相应实验教学,并负责其功能完善及层次提升。重点实验室通过建立开放、流动、合作、共享等机制,形成团队特色与优势。完善重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制度。(3)团队对口专业建设。建立团队联系专业制度,把专业课程和培养方案改革、新专业申报、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学生毕业实习与论文、学生就业及发展指导、就业推荐与团队捆绑。

2.6.3推进团队加强应用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深化学生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各团队教师参与课外大学生科创活动,担任引导、指导和评判工作;团队教师科研项目吸引学生参与;团队配合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综合素质培养;团队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服务社会系列活动。

3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条件

3.1组织保障成立改革项目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人事、教务、科研、财务及各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检查督促师资建设措施的实施。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能够按照要求落实到位,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第一责任人。

3.2资金保障学校要多途径筹措经费保障应用型教师引进和培养所需的配套资金;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共建的方式获取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的专项投入;扩大学校自筹开发创收经费投入力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设立专门账户,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加强对各建设项目的科学论证,严格审批,做到“优效优投”、“优项优投”。

团队建设课程培训篇7

一、学校领导力主体模型的建构

(一)学校领导力主体模型

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它包括领导者的言行、要求以及领导者自身的品格等引起被领导者作出积极反映的感召力量。

从学校领导力的作用主体考察,领导力群体可以分为校级领导团队领导力、行政团队领导力、教师团队领导力、学生团队领导力。

(二)学校领导力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对象分析

一个学校以校长为核心的校级领导团队在整个学校的领导力当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学校领导团队是决策的集体,在人的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每一位领导者积极性的发挥都直接影响着他们所管理的工作绩效。良好的学校领导团队建设可以充分提高中层行政团队的行政效率,促进教师更有效地协调好家校关系,对学生团队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行政团队直接受校级领导团队的领导,并对学校教师团队、学生团队起着组织、协调、引领、管理等作用。学校的行政团队直接对校级领导负责,是联系和辅助教师团队的重要部门,以帮助教师团队更好地管理学生,对学生团队的培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师团队的领导力是学校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它对学校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具有直接而强大的作用,而且它会通过组织要素的变革对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的领导力产生影响,是校级领导团队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校领导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学生团队的领导力是学校领导力中最基础的部分,它的强弱是直接评定学校领导力的重要依据,对帮助并配合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不同群体领导力的作用主体需要通过各群体领导力的作用对象,才能表现出来。学校总体领导力的作用对象即学校组织要素,大体主要包括:组织目标(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与愿景)、组织人员(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等)、组织结构(学校部门、处室的设置与职能划分等)、组织程序(学校工作制度、规范和流程等)、组织技术(学校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技术、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等)、组织文化(校风、学风、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等)。各群体要在以上六个方面统筹兼顾的运行条件下开展各群体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学校不同群体领导力培训课程模块设置

(一)培训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培训群体类型的不同,将培训课程分为两类:一类为通用课程,另一类为各群体特色课程。

通用课程适用于校级领导团队、行政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等,主要包括:职业素养类、角色认知及定位类、演讲与沟通能力类、团队协调与合作类、国学思想类、心理学类。

特色课程,主要是开设专属于不同群体团队的课程。一是针对校级领导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风险管理类、财务管理类、创新发展类、战略管理类;二是针对行政团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决策计划类、激励能力类、执行力类、压力与情绪管理类;三是针对教师团队开设的课程(重点是班主任):授权意识与团队建设类、执行与决断力类、班级危机处理和控制力类、创意与激励类;四是针对学生团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授权意识与角色定位类,执行与决断力类,计划、控制与危机处理类。

(二)学校不同群体领导力的培训形式

第一,课堂学习形式。即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学习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一是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生动准确。这是保证效果的基本条件。该课堂形式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学习新知识并控制学习进度。

二是模拟演练与趣味游戏,主要针对已经出现过的并且有成熟经验可供参考的事件进行情境模拟。参训的学员进行具体事项应对的模拟演练,通过以特定案例为背景的角色扮演,熟悉该类任务的组织运作,提高学员的应对能力和策划技巧。

三是案例讨论与经验分享,通过培训教师与参训主体之间围绕特定主题,并结合案例进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每次主题确定后,要选择能体现培训目标并且受训人员感兴趣的案例展开讨论,并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该形式的优点在于:受训人员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表达个人的感受,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鼓钍苎等嗽被极思考,有利于能力的开发和经验的交流。

四是设定项目,让参训人员通过特定的项目进行实践。参训人员和他的团队,经过团体协作选定课题,针对调查出的诸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调查与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方向。

第二,拓展训练设置。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教育活动,主要借助于各种精心设计的特殊环境营造各种氛围,通过各种巧妙安排的趣味项目(游戏),以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进行体验,从而让学员在轻松的气氛中确立相关理念,从中感悟到活动项目所蕴含的道理。

根据培训群体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拓展训练形式及内容。这一环节是领导力课程学习的延伸,尤为重要。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实战训练,使学员了解领导力的内涵、领导者具备的基本素质、建立和巩固领导意识、关注领导力的各种行为,并引导学员积极自我反思,发现领导实践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员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体都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注重提升团体和个人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构建学校不同群体的领导力课程并进行实施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团队建设课程培训篇8

一、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围绕“办好工青妇干部满意的教学培训,争当工青妇干部满意的教师”为主题,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具体来说应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评优的依据,量化师德评价体系,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员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监督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师德表现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不断增强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格魅力、学识魅力

二、干部培训学校的教师队伍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同时也是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一支重要力量,就我们学校而言,我们的培训对象、工作对象是工青妇干部,是党的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培训学员,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任务。就以团干部的培训而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党史、党风、党纪教育,国情和形势教育;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教育,团史团情和团的传统教育,党的青年工作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和要求等政治理论都是团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更是从事培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掌握的内容。如果不能掌握其精髓,要做好教学工作就无从谈起。因此,我认为加强干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

三、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心任务。教师的专业发展,我认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坚持能力为本,围绕提高培训教学水平和培训质量,着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业务水平。根据工青妇干部工作的要求,坚持专业引领,明确教学发展的方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共青团干部培训为例,团干部的培训内容包含很多门学科,有青年心理研究、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团干部的能力培养、素质拓展训练、青年工作理论等等,我们的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科都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一个人就可以教授所有的内容,这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教学工作的实际,这就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学科制度,让我们的每位教师选准其中的某一个专业或者说某一个领域作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例如:团干部的能力培养、或者是青年的心理研究、或者是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等等,选好专业发展方向后坚持科研带动,组织教师做好教学调研工作,认真的扎进去,沉下来,深入到这一专业、这一领域当中,使教师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互动提升。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建立“学科导师制”、“专家领衔制”及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另外坚持名师示范,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导向作用,聘请校内外的老师专家,设立“名师工作室”,开放名师课堂,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采取各种方法,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干部培训学校教师在教学上要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就必须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了解和掌握培训学员的思想政治状况,探索符合工青妇干部培训的教学规律和符合工青妇干部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多用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员思考,把科学理论讲清楚、说明白。组织定期评选“精彩一课”和“精品课程”的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网络教育资源。

五、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议学校能不能在教学培训部门建立定期集中备课、听课和教案检查制度。建立上级领导(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的领导)到学校作形势报告的制度和理论工作通报会制度,帮助授课教师了解掌握国内外形势、宣传党的政治思想工作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及宣传教育口径。建立工青妇干部动态定期研判制度,定期对工青妇工作动态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工青妇干部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提出教育引导的要求,切实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新时期的干部培训不是“你来我训,我讲你听”,而应是教学相长、优势互补。对于参加培训的工青妇干部来讲,尽管属于被培训的对象,但他们有着良好的素质基础和一定的实践经验,把工作中的经验和困惑带进课堂,才能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往往只把组织学员间的交流作为对理解所传授的理论内容的补充手段。但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学员的经验、能力等学习资源来进行培训应当成为现代干部培训的基本着眼点。在这一前提下,要注重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要让培训教师鼓励学员主动参与到培训过程中,促使学员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采取使学员经验共享的办法,让知道的告诉不知道的,让不同的经验得到交流,形成学员们的集体智慧,会极大地促进培训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培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在于激发学员们的思想火花,鼓励创新,而不是标准化答案。再次,培训既是提高学员素质,培养人才的过程,也是培训教师自我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六、学校应加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实施“课程建设工程”。依据工青妇工作岗位(群)所需人才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立课程目标,不断整合和优化培训课程内容,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根据“课程设置岗位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评价社会化”和“遴选一批、建设一批、带动一批”的课程建设思路,形成我们工青妇干部培训精品课程体系。就以共青团干部培训而言,通过实施“课程建设工程”,我们可以更为科学的为团干部开设了六个模块的课程:政治理论与时事政策;共青团理论与实务;素质与技能培养;人文社科专题;热点焦点课程;参与互动训练课程,另外在培训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培训对象的需要,又要考虑工青妇干部教育培训的战略任务,设计应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导向性。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工青妇干部,制订不同的培训大纲,供受训学员自主选学,做到以学员为本,以当今社会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工青妇干部最迫切想通过学习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拿共青团干部的培训来说,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那么设置培训内容不仅应注重共青团理论与实务,还应将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美学、现代管理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引入培训工作领域。

七、学校应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师职务评聘体系。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学部门教师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考核体系。考核结果要与教师的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等挂钩。根据各教师岗位职责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教学研究成果和社会调研报告凡被有关部门采纳、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应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

八、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定,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责任,把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纳入学校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完善教师培训工作机制,把教师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与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评优奖励挂钩,形成鼓励教师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以业务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全面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团队建设课程培训篇9

关键词: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师资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3-02

2011年以来,教育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启动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大力加强骨干教师、农村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广泛开展幼儿教师、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和班主任培训,促进中小学名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培训过程中,要求课程设置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训、学科教学设计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师德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等为重点,旨在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组建专业精干工作队伍

每年国家教育部下达组织实施“国培计划”文件后,承担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统一认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坚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并积极借鉴成功经验,精心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专家进行集体研究论证,制定翔实、完备的项目申报计划,高质量完成项目申报工作。组建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实施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领导小组,并根据职责分工,成立实施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办公室,办公室下设教学、材料、接待和学员四个工作组。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调配下,四个工作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二、制订科学合理培训方案

培训前需精心组织相关专家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反复研讨培训方案。并高度重视学员要求,在开班前就给准备前来参训的学员发放需求问卷,及时了解学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优化课程模块,紧扣“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训”主题,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专家讲座、学员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培训学员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实践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大力提升培训学员的理论素养、思想政治觉悟和教书育人能力,促进优秀教师的成长。使培训学员能够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具体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如下模块: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解读与研讨;课程内容的重要理念分析与指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学员的实践与考查等。培训方式采取“理论辅导、专题研究、实践训练”的集中培训形式,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训相结合,把集中培训和学员平时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理论指导、分组讨论、实例分析、听课评课、录像观摩、考察调研、研讨交流、论文写作等方式进行培训,使学员确立新的教育观和现代教学观,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新教育理念。挑选责任心强且有高职称、较强研究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学的教师担培训专家,负责培训学员结业后有关问题的回答、指导和联络。根据培训方案,安排专题讲座及相关专题互动研讨,包括“新课程改革热点问题探析”、“多媒体技术及现代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自我学会快乐”、“新教材解读与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与教师专业发展”、“优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案例教学”、“学科发展动态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教研论文写作方法”、“学科教育发展趋势与学科教学改革”等专题。同时,组织学员开展“课改教学观摩与研讨”、“教学经验交流与课改常见问题研讨”等培训活动。

三、打造一流培训专家团队

严格按照“省域外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中小学一线教师不少于50%”和“以模块专题定专家”的原则组建高水平培训专家团队。精心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培训专家团队。高水平专家领衔,整合省内外专家资源组成一支由知名专家学者、一线优秀教研人员、教学名师与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担纲培训主讲任务,是培训承担院校必须做好的重要事情之一。打造一支重理论引领又重实践的专家团队,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

四、整合资源为培训工作服务

教学设施先进,经费保障有力。为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承担院校应为培训专门提供录播教室,配有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和摄像设备,全程动态录制培训过程。专门提供会议室和电脑机房,供给学员开展研讨互动使用。国家培训单列经费支持,严格按教育部批复的培训经费预算提供经费保障。食宿条件优越,服务热忱周到。为达到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参训学员安排在学院条件优越的酒店和宾馆食宿。房间为标准双人间和标准三人间,内设空调、热水器、电话、电视、卫生间。饭菜丰盛、营养可口、干净卫生。安排专人做好联络服务工作,并与校医院和保卫处保持联系,确保培训工作万无一失。发挥班级作用,提高培训效果。每个培训班都配备班导师,成立班委会,班导师均由富有责任感和教学管理经验的培训学科所在系(院)的领导担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培训期间,实行大班教学、小班研讨互动,班导师严格考勤,并将学员出勤率作为优秀学员评选和结业考核的依据。班导师带领班委会积极开展班级讨论,认真组织教学观摩点评,并结合学员意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联谊活动,营造快乐学习、和谐交流的良好氛围,提高培训效果。

五、集思广益提炼师资培训经验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培训院校应多次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研讨培训方案,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汇报,听取指导和建议,根据教育部专家的批复意见进行修改论证,在教学内容及培训方式的设计上充分做好前期调研,做到项目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可行。实施高效项目组织管理是项目成功运转的保障。项目的高效运转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组建一支精干的管理队伍,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学校主要领导领衔的模式,为项目高效运转和成功实施提供了保障。应把“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做为一项事业来做,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好高等师范教育与初中基础教育的对接研究。组建一流的培训师资团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培训的质量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培训的师资团队组建。专家团队的构成包括优秀的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一线骨干教师,他们长期从事课程研究与教学,了解学科教学体制和现状,能够有针对性地就初中教育教学有关问题与学员进行有效沟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培训具有很强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创造性。

团队建设课程培训篇10

【摘要】面对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为保证教育质量,高职思政教育应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实践教学条件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其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起关键性作用。文章阐述教学团队的内涵、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和路径。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

对于教学团队,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部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界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二、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在国外,专业教学团队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强调教师专业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教学团队建设上有着近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探讨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好学校思政教师的专业教学平台、教师团队和课程团队,提升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实现对系统内教师资源的整合,更好地推动专业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硬,也要有业务功底的深厚,同时要在教学效果上真正实现让学生入脑、入心,就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改革。要实现这一效果,不能仅举个人之力,必须建设团队合作机制,形成高绩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三、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一)举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提升教师团队意识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高职院校中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会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体现出来。近年来高职学校的连续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造成了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素养缺失。开展积极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宣传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许多高校也通过让思政课教师为大学生举办哲学社会科学类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加强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坚定政治信念。然而,如何选题,如何保障讲座的质量,如何组织完成这项工作,大都落在“思政”部。要使这项工作真正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就必须借助骨干力量,依靠思政教师集体的智慧,才能达到最优效果。实践证明,思政部举办高质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题讲座,必须建立团队工作机制,依靠团队的智慧才能到达最佳效果。同时,以承担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为契机,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团队建设机制,从而也能教师的团队工作意识。

(二)打造精品课程,提升团队实力

建立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工作目标。尤其是教育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一课”评比活动根据高职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加快建成一批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需要的多种媒体资源。在资源建设中,要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在已建的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精品资源”,“建出水平,建出特色,建出效益”的要求,每年选择1~2门课程,进行教学总体规划设计和资源建设一体化系统方案设计,达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教学效果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形成品牌,使其他高职学校在实施同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借鉴、使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职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和反复实践的过程,要力求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不断补充和完善网上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更好地选择和使用。

(三)营造专业教学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

首先,在专业教学工作中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和任课分工,不随意更换课程,不互相抢课或推托课务,要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关系。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讨教学心得、学术前沿动态、教改项目、课程建设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努力营造教学团队的和谐的协作氛围。其次,要引导教师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摒弃以往那种“跑单帮,搞单干”的形式,以团队为单位申报科研项目,努力发挥团队的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四)开展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

要进行教学改革,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十分重要。因此,本专业教学团队要根据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本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教学业务培训、计算机知识培训、课件制作技能培训等,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能胜任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同时要开展听课活动,新老教师互听,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五)建立客观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

首先,对专业教师团队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及业绩点考核,要求其在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同时,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其次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专门建立业绩评价体系,可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领导评价等若干个方面。通过考核把专业教师的水平和业绩分为不同等级,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校内津贴(诸如课时、职称、学位津贴等)及岗位聘任制挂钩,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