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平面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3:35

多媒体平面设计篇1

本文主要就数字媒体和平面设计的关系进行阐述,然后就数字化环境下艺术设计发展及数字多媒体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加以分析,接着就数字多媒体在平面设计当中的应用,以及新时代的挑战进行分析。

[关键词]

数字多媒体;平面设计;影响

一、数字多媒体和平面设计的关系及艺术设计发展现状分析

1.数字多媒体和平面设计的关系分析

多媒体技术主要是通过声音以及视频图像等集于一体的功能对信息的处理呈现。多媒体的特征也是多样化的,其中在综合性以及交互性和虚拟现实、全方位展现等方面都体现得比较突出。数字多媒体和平面设计之间也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其中在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方面多媒体的发展速度是相对比较迅速的,这与其自身特性有关系,计算机技术的交互融合传播现象对平面设计的信息传播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同媒介传播特点对人的感知信息方式以及心理等也会存在着很大不同。从延续和共融的层面来看,多媒体和传统的平面设计具有延续性,多媒体作为视觉传达为主的媒介同时具备平面设计原理及设计要素,不仅如此,多媒体还能够呈现出动态化,让平面设计在新技术下能够有更大发展。在数字媒体传播形式下,其在综合性的技术上表现得也比较突出,特别在计算机的图形图像表现力上要比传统的平面设计强很多。

2.数字多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现状分析

生产力会对艺术设计特征的形成起到决定作用,任何形式的设计都要依赖社会及科技的发展。从艺术设计发展轨迹就能够看出,设计是和时代生产力紧密相连的,并且是和技术有着紧密联系。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让世界产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技术下能够体现出时代的魅力特征,数字多媒体传播手段是比较新的传播媒介,将其在设计艺术当中进行呈现就能够对艺术创作的空间进行扩展。互联网的发展使艺术设计的宣传和交流更加普及化,使以创意为主的数字化设计艺术的表现内容更加多样。

二、数字多媒体影响平面设计的体现与具体应用

1.数字多媒体影响平面设计的体现分析

数字多媒体的发展对平面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的平面设计当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视觉传达,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现代的平面设计也展现出了新设计需求和概念,平面设计在语汇层面的飞跃比较突出,新技术和新媒体的产生使得人们在信息沟通的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微软公司所设计的平面广告就是通过数字多媒体进行设计的,在现代风格上的表现比较突出,能够使想象力上得到有效呈现,为能力的发挥也提供了条件空间等。

2.数字多媒体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数字多媒体在平面设计当中的应用使传统的平面设计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在平面设计的跨媒体传播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在数字化多媒体传播影响下,多种独立存在的媒体都逐渐融合,形成全方位的跨媒体平台。所谓跨媒体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以及立体媒体的组合,可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在面向同一受众的群体时采用多样化的媒体所产生的效果也是更为显著的。而当前的平面设计也可以对媒体进行融合运用,使广告的覆盖范围得到有效延伸,从而提升广告的效果。数字多媒体技术在平面设计当中的运用能突出平面设计的人性化传播,在视觉的传达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将视觉感受和受众产生的心理进行互动。数字化的平面设计对与受众互动比较重视,要根据受众对设计产品体验及评价进行设计。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说和受众的互动在多个环节都能够得到体现,在多层面的互动沟通下设计者也能结合受众反馈的信息对设计作品进行积极调整,从而不断提升创作的水平。以往平面设计中对受众的沟通和了解就比较困难,而数字多媒体就能够依照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行信息处理,这使受众的参与度相应增强,使平面设计更加人性化。数字媒体当中的一些元素有的是以文字作为主要内容的,有的则是以影像作为主要的内容,除形态以及运动自身的吸引力之外,视觉元素编排形成的律动感传递给观众的韵律变化以及节奏都能够吸引受众目光。在数字媒体当中的动态文字设计从平面到立体以及从静止到运动等都能够实现,全新的造型手段也比较侧重视听的效果,对视觉的经验也有了相应刷新。对动态的文字设计从总体上体现出了跨媒体以及跨领域的整合特质,从而也呈现出了多媒体的整合以及多种审美的方式整合特征。数字多媒体传播形式也使得平面设计表现形式有了很大变化,使平面设计的创意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从技术变革以及进步层面来看,其必然能够带来艺术层面的转变发展,在计算机操作下,色彩喷绘技术可以使得平面设计的作品更加形象化,而电脑软件的应用也能够使二维的平面设计向着三维的立体动画转变,令作品的艺术性得到加强,拓展了平面设计的内涵。

3.面临的新挑战

数字媒体虽然对平面设计有着很大促进,但是对传统的平面教学模式也有着一定冲击,平面设计教育是从美术教育当中衍生的,将概念的构思以及图像设计分为几个重要层次及阶段,使学生的设计水平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电脑的出现使传统教学的方式发生变化,对电脑的操作成为一个新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建立全新的教学系统。但如果过度依赖数字技术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对设计的理念以及创新意识研究等就比较容易忽略。处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要能科学地对待多媒体的应用,要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平面设计要改革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新思维新思想的平面设计人才。

作者:过嘉芹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秋枫.浅析如何在平面设计中寻找创意突破口.技术与市场,2014.11

2.姚瑰玥,季玉香.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方向.现代商业,2014

3.岳花娟,虎静.浅析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商业文化(学术版),2013.11

4.李悦.平面设计中文字艺术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4(01)

多媒体平面设计篇2

关键词:多媒体;平面设计;网络环境;互动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的日渐丰富,为平面设计教学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信息化的社会需要符合信息化的平面设计教学,不适应时代潮流的教学模式终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平面设计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使平面教学设计变成学生和信息化社会的一架桥梁,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一、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平面设计教学的优势

(一)教学资源丰富

传统的平面设计教学以课本知识为主,内容单一,与社会严重脱节,使得学生学有所成之后却不能学以致用,进入社会还要重新学习,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期限。课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接触到的优秀设计资源和学习借鉴优秀作品的渠道十分有限,造成学生视野狭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无法满足市场真正的需要。网络环境无所不包,优秀的平面设计琳琅满目,学生接触这些优秀的设计作品、设计方法和技巧的渠道很方便,这样就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放眼看世界,时刻和社会的需要保持一致,了解到世界平面设计的发展潮流,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与社会的对接。

(二)师生互动成为一大特点

传统的平面设计教学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局限于“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讲解的内容也是以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少数实例,很难兼顾平面设计不同方面的内容。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平面设计教学注重师生双方的互动,或者说是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或是由学生自己执行任务的方式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最主要特点,学生将会决定自己怎么学、学什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种模式下平面设计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三)效率的提高是一大成果

多媒体可以让平面设计工作变得更简单、更便捷,减少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作中去,提高创作的质量和水平。进行传统的设计和绘图工作经常会陷入展示图不精准的困境中,而利用多媒体则会直观地展现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这就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精准度。多媒体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新生事物,它涵盖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多彩的色调,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吸引力。设计的精准度为提高平面的工作效率提供了基础。而学生对多媒体先天的亲近,则会把这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如何开展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平面设计教学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开展平面设计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广泛使用电子化学习工具。校方应加大多媒体建设的投入,购置电子化学习工具,加大教师在多媒体网络上的培训力度,让教师首先熟练掌握平面设计的多种电子化工具,灵活多样的采用这些工具向学生授课,提高电子工具在授课中所占的比重。教师要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把学生充足的热情引导到平面设计的学习和创作中,让学生熟练掌握多媒体丰富的操作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让互动学习成为授课的主流。多媒体网络环境要求平面设计教学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更多的采用互动教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进行授课。教师在熟练掌握电子化学习工具,分列组合的运用设计软件的基础上,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情境的时候要注意现实性,注重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平面设计的思维。第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学生学习范围。网络平台可分大小,“大”是指整个的网络环境,人人皆可参与的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任何内容,包括优秀的国内外平面设计作品、先进的平面设计方法等。“小”是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的网络平台,大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自己的作品,交流学习方法等,有效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在课上课下的互动。

三、结语

平面设计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网络教学资源与平面设计教学联系起来,通过运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使平面教学的方式更加灵活,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姬如.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基于互动的平面设计教学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69-70,85.

多媒体平面设计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

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是为进行教学活动制定具体可行的程式和方案,其目的是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用最少的时间和投入,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课堂上发生的教学行为是以教师设计活动为基础的,所以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效果的取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以视觉图像为主导的信息时代,视像的可视化符号已经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英语教学。在多媒体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的今天,英语教学的方式已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化,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新的教学范式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的范式。这就要求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教学设计的理念要体现真正面向学生,而面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教学设计要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相匹配,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设计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灵性的唤醒,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当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之一是人文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要以育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重视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开发他们的潜能。无论是人文科学精神还是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内化,都离不开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养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清醒,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越全面,人生目标的确立越切合自身实际。所以人文科学精神的学习,已从认知层面、知识层面上升到理想、人格层面,学生在经历了人文科学知识精髓的学习和陶冶后,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从而形成人生智慧,追求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讲到:语言不只是一种工具,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因此,语言和思想的同一性决定了英语教学和人文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及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英语教学的使命。教学设计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育性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性输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承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语料,适时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英语学习由表及里,透过英语语言符号,看到隐含在目的语中的文化积淀,汲取其精华,用以培养德高、艺专和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全才。

二、主体性原则

从教育目的看,教育的目的在于构建人的主体性。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发展过程。学校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分布,而是一种心智的开拓,是学生自主构建主体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越强,挖掘自身的潜能就越自觉,越深入,他们的水准就越高。因此要有效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给足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内在能力和智慧的空间,让他们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认同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言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语言是一种生存和学习的工具,语言只有在实际使用中才能真正掌握。在一个无法实际使用外语的环境里学习外语,大量实践是提高外语水平的保证。教学设计时要把学生放在主置上,从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从他们的发展出发,根据主体发展的要求,变革教学方法和方式,充分体现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构建和创新。教师的正确指导和教导,是给予启发、解释难点、教授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同时更应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认知和操练,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新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其奠定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三、差异性原则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约有12%的信息是依靠听觉获得的,82%的信息是依靠视觉获得的。按照“左右脑分工”理论,人的右脑掌握形象思维,左脑掌握抽象思维,左右脑同时使用认知信息,可以增强工作记忆的效率,并且大脑的潜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国外学者的多媒体学习生成模式表明:1.视觉和听觉信息分别通过各自的不同信道进行处理。2.每个信道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信息加工在两个信道进行,这两个信道各自相对独立。听觉信道加工声音信息,视觉信道加工视像信息,听觉工作记忆在听觉信道完成,视觉工作记忆在视觉信道完成。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视觉感知敏锐,信息进入信道后,视觉信道对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听觉信道中的语言信息加工就相对减少。由于工作记忆的存储量有限,所以视觉与听觉的信息加工量也是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存储超量时,就会产生记忆负荷,影响有意义的学习和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有意识地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语言学习,进行高效知识构建。学生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及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语言输入时,教师也要注意这一群体的差异性,因为语言输入方式、内容及输入量决定了每个学生加工和存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及语言输出的数量和质量,要尽力降低教学中厚此薄彼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四、适度性原则

从外语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看,语言输入是外语学习的首要环节,创设多维输入环境是英语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多媒体的集成化、多样化和情境化改变了信息呈现的方式,刺激多种感官去感悟语言信息,引起相关联想,唤起相关知识、经验和表象去同化顺应新旧知识,内化并类化于它们的语言系统之中。

输入足够的语言信息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保证。输入量充足意味着学生可以更多、更全面地接触语言。学生视域的开阔度标志着他们对事物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着他们思维、想象的向度。由于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使得大脑在一定时间里,很难同时加工多种信息,因此,为促进有效的学习,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风格来控制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输入量,找准信息输入的切入点,对学生已知的或难度偏低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省略,以免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尽量减少负载意义多的语料投射给学生,以防加重认知负担,引起认知疲劳,造成教学效果偏离预期的设定。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输入的语言信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向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语料,扩展和深化教学内容,用以满足教学和学生对信息量的需求及教学任务的高质完成,养成学生接受新知和创新的个性特点与倾向。

五、互动性原则

恰当的教学互动是提升学习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过程中互动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彼此相互交流与促进的综合系统,是教与学的相互接纳,是师生间的一种共享,也是知识获取与学习能力培养的一种过程。实践表明,互动教学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设计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又能形成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互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为一些文静的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及语言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

1.师生间互动

其实质是师生双方在教、学、练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提示、解释、纠正、评判,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实践,双方共同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2.学生间的互动

是主体之间进行对话交流,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共同分析问题,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更多的见解与答案并获得新知。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学习他人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在彼此竞争中激发灵感,使各自的心智得到深耕。

3.课堂舞台

把课堂变成语言学习的舞台,使语言学习更具新意。可以利用媒体导入的各种语言材料进行语音、语调的模仿,人物的对话,或是多人表演,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用英语简要评判导入材料画面的特点,在这样的共享中,相互借鉴,有利于语言的掌握。互动性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语言水平及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多媒体英语教学设计要建立在一定的原则之上,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学习风格和思维差异。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和操练展开,为他们提供一个优质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深层的育人环境,并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得到语言知识全面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心智全面发展,更好地体现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巴班斯.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吴文倪,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2]王东利.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张楚远.课程与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多媒体平面设计篇4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多媒体平面设计;课程设计

1混合式学习概述

Singh&Reed认为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内,用适当的学习技术和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协调,用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以取得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学习方式[1]。

我国学者何克抗认为,混合学习的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发挥二者的互补性,以达到降低教学成本、获得最佳学习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2]。有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者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形成[3]。

笔者认为在不同的课程和教学条件下,混合式学习应该进一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基于我国教育领域中的课堂教学、在线学习、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不能有机整合的问题,本文主要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将课堂教学、在线学习、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整合,以指导《多媒体平面设计》课程的实施。

2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学者BadurlKhan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结构理论中,教学机构、教学论、技术、界面设计、评价管理、资源支持和道德伦理是影响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4]。可见,混合式教学包含的因素是多元性的,需要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有力支持,要有具体的学习和教学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多媒体平面设计》课程的设计,需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几个要素。

3基本过程模型

本文根据混合式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和《多媒体平面设计》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本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过程划分为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分类、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境的选择和教学评价几个模块。

(1)学习需求分析。在进行学习需求分析时,可以采用内部分析法和外部分析法。内部分析法指根据教育部门内部制定的教学大纲的能力要求进行学习需求分析,这种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快捷鉴别出学生的学习需求,但也存在学习需求分析与社会人才能力需求不能很好接轨的问题。外部分析法指根据社会的、职业的要求来分析学生现有能力水平与期望达到水平的差距。这种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学习需求的分析结果能够很好的与社会和职业接轨,缺点在于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由于条件的限制,可操作性差。笔者建议由各个教学单位的相关主管部门,比如各高校的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学生处等进行外部分析,一线教师采用内部分析,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协调来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效的、客观的分析。

(2)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指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或课堂教学中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情感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它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用于解答“是什么”的问题,对于陈述性知识,学习重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于对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系统性。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做”的问题,用产生式系统来表征。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知识学习的机械化,由于课堂教学的时空及教学环境的限制,仅依赖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5]。策略性知识是在实践环境下解决问题方法的宏观思考,即学习者的认知策略,需要真实学习情景或虚拟化程度较高的教学环境的支持。这三类知识的构建,要求不同的混合学习条件、学习时间和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在混合学习实施之前认真分析课程内容,详细的划分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3)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也最终决定人才培养规格。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更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定向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有导向、反馈、调控作用。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目标要适度、恰当的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可以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来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4)教学环境构建。教学环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知道如何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学环境分为课堂教学环境、实验室环境、网络学习环境和社会实践环境。根据《多媒体平面设计》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本课程的教学环境设计应考虑学习任务、相关教学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和协作工具等要素。

(5)教学活动设计。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网络教学活动虽然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自主性,但又缺乏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可控性。在混合式教学中应注意二者的互补性,进行有效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

本课程的基本学习活动模型包括四种学习空间: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实验室学习及社会实践。课堂学习包括教学的教学演示、知识讲授、问题总结和组织学生讨论四种教学活动方式。网络学习包括网络交流、作业提交、问题探究、资料下载与共享、学习任务布置等教学活动。实验室学习包括实践操作、作品创作、小组协作和个别指导几个基本教学活动。社会实践包括问题反馈、环境适应、能力培训、实习教师指导和经验总结几个活动。

4教学评价

评价的基本内容为:知识评价、技能评价、能力评价。按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知识评价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几个层次。按照学生对所学技能的内化程度将技能评价分为指导性操作、机械操作、熟练操作和综合应用几个层次。学生能力评价分为限制情景下问题解决能力、真实情景下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三者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知识30%、技能30%、能力40%。

参考文献:

[1]SinghH.&ReedC.awhitepaper:achievingSuccesswithBlendedLearning[DB/oL].http:∥/download/whitepapers/blendedlearning.pdf.2001.

[2]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3)、(4).

[3]韩立华,常樱,王玉梅.基于BlendedLearning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6).

多媒体平面设计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平面设计;广告招贴;关系

1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

数字艺术是一个以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新兴专业,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通过新媒体技术更好地去实现设计师的想法和方案。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媒体艺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由以前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2平面设计的定义

平面设计是把“视觉”艺术当做设计师和大众们重要的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通过结把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再用字体排印、视觉艺术、版面等方面的专业技巧,来传达出设计师的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平面设计一般是指设计时的过程,以及最后的完成品。

第一,经过软件处理一些已经是数字化的图片的过程。

第二,它是电脑技术、数字技术和艺术创意相结合的综合设计。

平面设计目前最为常见的设计项目可以可归为这十大类:网页设计、包装设计、Dm广告设计、海报设计、平面媒体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样本设计、书籍设计、刊物设计、Vi设计。

3数字媒体艺术和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

以前传统的平面设计就只要是平面的一个载体,在有了各自的设计理念之后,不断的发展和延伸,由此出现了更多新的载体,也就是大家现在熟知的数字媒体艺术。不难发现,数字媒体艺术是顺应时代潮流设计而生的,同时也是为培养设计人才而服务的,平面设计当然也包含在其中。稍有不同的是,平面设计更注重“视觉”所传达出的信息,而数字媒体艺术更加注重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但无论怎样,这两门都使属于艺术设计的延伸学科。它们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关联,我们来简单地分析一下。

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一直以来,各行各业的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媒体,特别是当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史就是媒体不断进化而来的历史,媒体进化的同时又不断地促进了人们观念、语言形式和视觉表现的变化。平面设计是电脑技术、数字技术、美术知识和艺术创意相结合的综合内容,这与数字媒体艺术所包含的美术修养和艺术风格恰恰是不谋而合,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从而培育出从事平面设计、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由此可见,两者之间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另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又与平面设计交融、互相渗透。数字媒体是从视觉传达设计即平面设计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学科,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平面设计,也发展和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内容,数字媒体艺术同时也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特征。虽然互联网一开始不是为艺术创作而发明的技术,但随着它的发展逐渐演变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工具。然而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现代媒体与艺术的结合体,它所呈现出的互动性、虚拟性、综合性、娱乐性和商业性等特征推动了平面设计的新发展。

3.1互动性

互动性是数字媒体艺术独具的艺术特征,它表现为让观众参与进来,激发了我们的各个器官感受。让他们真正参与、享受和体会艺术,拉近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数字媒体也是技术家,把以往的一切艺术形式包括绘画、文学、设计等都纳入其中,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方式得以体现。当然平面设计也不例外。互动性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打破了多年来传统的设计模式,是设计中人性化的最佳体现。

3.2虚拟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平面媒体设计中的又一表现特征为虚拟性。在平面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将改变传统的艺术品的设计方式,即不需要笔和纸等实体工具。传统的设计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但是在数字媒体面前这些问题不再是问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设计,走近艺术,使设计者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去设计,通过数字艺术的方式达到了传统平面设计所达不到的冲击力和效果,这正是其艺术特征的表现。

3.3综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式多样化,另一方面则是人的感官多重性。数字媒体艺术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以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电影、视频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转化为统一的数字语言,艺术家可以随意选择两种以上艺术形式进行处理,使艺术设计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上,还可以享受听觉、触觉等感官器官带来的丰富世界。因此,数字媒体艺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就带有了综合性的特点。

3.4娱乐性和商业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人人参与性质决定它具有娱乐性和商业性的特征,艺术从少数化走向平民化。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设计,像报纸杂志、网络上面的美图是最典型的例子。

由于在早期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太高,个人或团体对社会成员的宣传方式多是以张贴海报的形式进行,为了达到既可以传达设计师的目的,又可以尽可能吸引人们目光,还可以有效传达信息的功能,招贴设计则应运而生。招贴设计作为视觉传达的分支之一,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传达信息。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平民化特征更加的明显,数字媒体作为平面设计新的载体和延展,对平面设计的各个设计项目种类也有深厚的影响。

笔者觉得广告不仅体现了宣传商品的作用,而且也符合了当前年轻人的时尚心理,进一步促进商品销售。带给受众一定的迷惑性和趣味性,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

总之,招贴的形式与内容多种多样,而且还随着时代与科技、经济等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新媒体广告与新的营销方式。

总的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平面设计从诞生至现在,它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先导的双重属性始终没有变味。不论是设计潮流的变化还是应用技术的革新,乃至社会思潮的涌现,我们总能够从平面设计的过程中看到数字媒体的影子,它的出现也让平面设计焕然一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交融贯通,共同发展,必将为新媒体和新艺术形式在人类历史文化长廊中增添新的色彩,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地推动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坤.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7).

[2]付海菊.设计学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建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多媒体平面设计篇6

关键词新媒体平面设计专业教育思考

1新媒体之于平面设计

通常来讲,平面设计主要是通过视觉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将文字、图形、色彩等重要元素结合起来,实现表达和传递信息的目的,如果要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就涉及到立体、行为等该层面上来。平面设计同时也被称之为视觉传达设计,其实是通过人体的视觉来进行信息的传递。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恰恰离不开这种视觉的传达。新媒体是在平面设计中原有的文字、图形、图像、色彩等基本视觉元素的基础上,结合听觉元素,形成一种互相交互的触觉体验,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处理,再通过独立以及合成的形式得以体现。这种融合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新媒体方式,不仅多角度地刺激了人们的官能,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人们的视觉体验。只要有过对苹果公司相关产品的体验后,必然会更了解这种新的体验带给人的新鲜感,苹果产品之所以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欢迎,也正是由于其为用户带来了这种奇妙的体验。

新媒体借助广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载体,这也是其最独有的特点之一。而对于艺术教育而言,必须结合新媒体的这种优势和特点,开展综合性的教育,所涉及到的艺术类别也是极其广泛的,因此必须拥有多种技术手段。电子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发展息息相关,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也正是因为如此,也使其具有一种难以估测的神秘感,新媒体融入到艺术教育中,赋予了教育更多创新、探索、新思维的东西,而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正是要具备这种新的东西和生命力,才能不断创新和突破。

无论是哪一种新型的技术应用到艺术设计中来,不仅仅带来不仅仅的是冲击,更是一次新的突破和发展。摄影的出现赋予了绘画新的功能,从此,印象派、点彩排应运而生;动态影像的出现使艺术家陷入了一次对艺术真实性的思考。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营造出一种全新的体验,同时,也为平面作品在设计中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方式和评价标准。平面设计若能抓住新媒体的这种良好的发展契机,其发展前景将是较为可观的。

2新媒体时代的平面设计教育

包豪斯办学一直秉承:“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立新思维”的指导思想,而这也是当代设计教学所追求和关注的。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时代背景下,平面设计教育不能固守以往的教育模式,不能局限于只是怎样更好地适应新媒体设计,而应该将人才的培育目标放在如何引领新媒体设计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上,因此必须从根本上使学生转变以往对平面设计学习的观念,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也应该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新媒体,掌握新媒体的实际特性,了解其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1专业设置需科学化的重新洗牌

目前,在平面设计教育中,主要涉及到的范围和领域还只是局限在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训设计这些传统的设计中,众所周知,这和当下时代的发展是完全不同步的,新媒体设计其实也是设计领域的一种全新的变革和改变,其中包含平面设计的内容和范围也是比较广,不仅是一门独立性的学科,同时也有着较强的基础性。而现阶段的新媒体仅仅是实现了信息从纸质版向着电子版转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将其传播介质做了替换,这完全不能够被称之为新媒体设计。所以,对于平面设计师而言,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新媒体最优的传播作用和效果。

2.2课程的设置应与专业需求全面对接

新媒体以其独有的特性和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其让我们体验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和迅速方便的传播途径。而这些改变正是要以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作为基础,技术赋予了新媒体设计发展和更新的不竭动力。因此,在进行设计教育课程的开展,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同时还应该将技术性的课程引进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技术的前提下,拓展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这才是新媒体时代对未来设计师的培养方向和发展要求。

2.3引导学生认识新媒体

新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然而,对于新媒体设计专业性而言,很多人都不够了解,比如,我们在阅读纸质版的书籍时,在我们手里的书是有着一定物理形态的,比如纸张的质感、重量、幽默等,传统设计美学所体现的就是这些特点,而电子版的阅读恰恰不具备这些特点,人们直接面对的是屏幕,不会出现任何机理和触感,在翻阅中也不会发出任何声音,,然而新媒体也拥有许多传统媒体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比如声像效果、人机交互体验等,最终产生的这些转变,其涉及的根源都是以其载体的创作为基础。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站在实用性的原则去重新审视新媒体,了解新媒体、掌握其本质特性。

3结语

总之,我们处在一个以信息处理、数码技术为工作基础的时代,通过高科技、新技术所带来的劳动力所产生的附加值已经超过了脑力劳动,因此,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该过分重视创新型理论人才的培养,而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作为重点内容来抓,传统设计教育者怎样在新的媒体时代寻找一条开阔的路径来培养出站在时尚顶端的新媒体设计师,这也是教育工作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邓卉.新媒体艺术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叶剑虹.数字媒体技术给现代平面设计教育的启示与教学思考[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05):61-63.

多媒体平面设计篇7

关键词:网络媒体;标志;多维化;成因

一、标志设计

在视觉传达中,标志又称标识或标徽,即以特定而明确的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表示、象征某种事物。与图案设计不同,标志设计具有极强的语义性。标志设计具有识别性、传达性、审美特征性这三个方面的设计特征。识别性,即标志设计需要做到特征明确,便于识别。其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标志设计必须与其他标志区分开来,即与其他标志相比具有较强的识别特点。其次,标志设计需要考虑到标志在其所处视觉视觉环境中的突出性,即标志明显地区别于视觉环境中其他视觉元素。传达性,即标志需具有一定的传达效果。标志的传达效果可分为语义性传达和非语义性传达两个方面。语义传达,即通过视觉元素的“能指”传达一定的符合语义学内容的“所指”。如,医院的标志设计通过加入红十字以表现其行业特征,食品店运用其原材料或成品的图形作为标志。非语义性传达则是指标志设计通过视觉元素传达出某种心理影响或印象。审美特征性,即标志设计必须符合一定的审美观。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标志设计在具备适当的审美特征以吸引特定目标人群的同时,亦具有一定的传达性。如,某电脑公司标志中使用色彩渐变以模仿金属浮雕的视觉效果,以便迎合其主要消费群体的审美需要。

二、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即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信息平台,以计算机、移动设备、数字电视等设备为终端,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形式的多媒体传播媒介。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2015年3月,“零点调查”的关于民众信息获得模式的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在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中,96.4%的大学生、90.7%的白领群体和78.8%的中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渠道为互联网;58.7%的城市务工人群和53.7%的县城民众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为互联网;城市中老年群体也有25.4%以互联网为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对于标志设计,网络媒体以终端设备为媒介呈现其视觉形态,通过网络获取实时信息的运作模式,为标志设计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并提供了新的设计空间。

三、网络媒体中多维化的标志设计形式

1.虚拟空间的表达

标志的虚拟空间表达,即利用色彩、形态等视觉元素的安排,使平面形态的标志获得立体的视觉效果。标志设计的立体化手法并非为网络媒体所首创,在网络媒体普及之前,即有公司采取这一手法设计其标志。如,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公司的标志就是用渐变的浅灰色和绿色,组成一个由金属材料和透明绿色材料镶嵌而成的球体视觉形象。在网络媒体中,标志立体化的趋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很多公司在保留其标志轮廓的同时,在标志中加入渐变的色彩以取得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其一,模拟浮雕效果。标志设计的浮雕效果,即利用渐变色彩和形态模拟出浮雕的视觉效果,这种设计手法常用于老标志的现代化改造,即在原有标志的轮廓线内用色彩和形态模拟出立体材料的效果。这样的设计手法在当今的标志设计中十分常见,多运用于电子、软件和房地产公司的标志设计。如,苹果公司的标志从早期的由平面色带水平排列的“彩虹苹果”,发展为利用色彩渐变以模拟透明材料浮雕和金属材料的“水晶苹果”。

其二,平面形态的空间模拟。平面形态的空间模拟,即运用平面形态的扭曲变形模拟空间形态。与在平面轮廓内添加渐变色彩以模拟浮雕空间不同,这种设计手法主要利用形态塑造空间感,如,利用点阵的变形塑造一个弯曲的平面。

其三,虚拟立体形态的雕塑效果。由于当今计算机辅助3D设计的发展,有些公司干脆将自己的标志设计成一个虚拟的立体形态。为全面地展示标志,这样的标志通常被做成动态或互动性标志投放在网站上。大部分时候,设计立体标志的同时还需要制作相应的平面投影图或相应的平面标志形态,以运用于传统印刷媒体或产品等不便于表现立体形态的情况。

2.时间维度的加入,动态化与节假日专用标志

标志设计中加入时间维度,是指标志设计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图形,随着时间的不同,标志设计的图形也不断发生变化。按照时间变换的形式,可将其分为动态化标志和节假日专用标志两类。

其一,动态化标志。动态化标志即将标志以动画的形式加以呈现。这种设计手法最早见于电视媒体,在网络媒体环境中,其运用范围和设计形式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阶段,这种标志设计手法多与静态标志设计相结合,即在静态标志的基础上进行组合、打散、变形等变化,且常与立体化标志和互动化标志等设计手法结合运用。

其二,节假日专用标志。节假日专用标志是在主标志的基础上添加相关节假日的元素,在节假日期间使用,节假日过后恢复为主标志的一种标志设计手法。现在,节假日专用标志已经不仅仅针对节假日和纪念日,重大时事新闻等题材、新闻人物等素材也被逐渐加入。1998年,Google网站开始使用节假日专用标志。现在,节假日专用标志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已经很常见。

四、网络环境下标志设计多维化趋势的成因:网络条件下标志设计条件的改变

从网络媒体下标志设计的多维化趋势中,我们不难看出,标志设计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向多维化方向发展的原因在于网络媒体为标志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同时,网络媒体中视觉环境的改变也对标志设计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

1.网络媒体带来的新的表现空间

其一,网络终端设备的动态表现能力。网络媒体中的所有视觉信息都是通过终端设备的屏幕传达的,其与印刷媒介最大的不同,在于显示屏上所显示的信息具有动态性,即可以显示动态画面。在传统的印刷媒体上,动态化标志只能通过不同时间的快照进行表现,其视觉效果与系列化标志相当。而在网络媒体中,由于终端能够显示动态画面,因而使不停变化的动态标志设计成为可能。

其二,网络媒体突破了印刷技术与成本对标志设计形式的制约。在网络媒体中,显示的视觉元素内容对成本没有影响,在印刷媒介中,因技术、材料、成本等的限制而对标志形态与色彩的制约,在网络媒体中已经不复存在。如,在网络终端屏幕上显示黑白或单色的信息,与显示一幅色彩丰富的彩色照片,两者在成本上没有多大区别;在网络媒体中显示一个简单的纯色标志和显示一个造型精细的立体化标志,对于显示器来说没有太多成本上的区别。因此,在网络媒体中,标志设计可以抛开印刷成本、印刷精度、色彩表现范围等技术与成本的制约,采用更丰富的形式。

其三,网络媒体的快速更新能力。网络媒体以互联网作为平台,因此其信息更新的快捷程度是以往的印刷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如,一家公司希望在节日期间短暂更换其标志,这样的任务对于传统的印刷媒介来说较难完成。对于已经安装好的广告牌等设施,如果想对其上的标志进行更新,就必须重新制作,这样的工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而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完成这样的更改十分简单,只需要在服务器上更新标志的样式,即可让节日期间访问网站的受众都看到新的标志,在节日过后再将其更改回来即可恢复,非常方便。网络媒体的快速更新能力不仅仅表现在时效性上,在更新成本上,网络媒体也具有传统印刷媒介难以比拟的优势。在传统印刷媒介中,印刷品中的图形和文字在印刷完成后便固定下来,如果想更改其中的内容,只能印刷新的印刷品将其替代。而在网络媒体中,只需要在服务器端对信息进行修改,就能使所有浏览该网站的用户看到新的视觉效果,再加上网站设计时预留了信息更换的空间,因此,在网络媒体中更新一个标志的成本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网络媒体的快速更新能力,使节假日专用标志的大量运用成为可能。在传统的印刷媒介中,节假日标志大多运用于节假日期间的店面装饰、宣传材料等方面,且投放成本较高。而在网络媒介中,节假日标志的投放几乎是实时且零成本的。如,Google希望在教师节推出新的节假日标志,只需要在服务器端进行修改,全球所有访问Google网站的受众就立刻能看到新的标志。

2.新的设计要求,网络媒体中视觉环境的改变,标志需要在复杂的平面化形态中突出自身

其一,视觉竞争的加剧与浏览速度的加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人们的阅读速度也不断加快。而在网络媒体中,阅读速度提高的情况更为明显。由于网络媒体以互联网作为信息交互平台,其信息总量十分巨大。同时,网络媒体中,受众获取信息的速度完全由自身掌握,因此,网络媒体不像电视媒体那样可以通过播放时间控制受众的信息接收速度。在网络媒体中,人们每天浏览的信息量远超通过传统纸质媒体接收的信息量。网络媒体中更大的信息量和受众更快的阅读速度,对标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识别率要求和信息量要求。识别率要求,即要求标志在版面中需要足够明显,方便识别。传统的简单图形构成的单色标志很容易受到版面中其他视觉元素的干扰,而更为复杂、信息量更大的立体标志,更容易在视觉环境中凸显出来。

其二,相对于传统印刷媒介,网络媒介对标志信息量要求更高。传统印刷媒介由于其印刷成本与技术的限制,在正文等对印刷质量要求相对较低的部分通常采用单色或套色印刷,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版面中的视觉信息量。而在网络媒介中,这种制约不复存在。同时,由于网络媒体能够传达多媒体信息,音乐、动画等元素的加入使网络媒体页面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而标志作为版面中一个重要的视觉中心,其所承载的视觉信息量不能过低,以免在版面中形成一个信息量上的“空白点”,影响人们的阅读感受。随着网络页面内容的丰富,结构简单的单色标志就显得与周边的版面有些不相匹配,因而需要设计形式更复杂、更精致的标志,以便与日渐丰富的网络版面相匹配。

五、结语

多媒体平面设计篇8

(一)数字媒介的主要形式

数字媒体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但是,总体上说,主要有两种主要形式:首先是传统的传播方式在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之后形成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杂志、线上观影、网络广播等等。第二种是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传播形式。在网络高度普及的背景之下,传统的媒体必须进行数字化革新,与信息技术相融合,顺应时展的趋势和要求。

(二)数字媒介的本质特性

数字媒介目前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它的本质特性与传统媒介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1)针对性的传播途径。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导致目前传播途径的方式多种多样,公众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也开始对于资源进行筛选,只接收所需要的部分资源,而摒弃不符合需求的垃圾信息。因此,数字媒体也开始适应公众的选择性,根据群体的划分去提供信息资源。这也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大大提升,广告的对象能够更加准确,避免花费高昂的成本。(2)公众主动积极地获取资源。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下,公众在获取信息方面都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而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海量无序的信息使这种模式不再符合公众的要求。因此,信息通过各种数字媒介被归纳整理,使用者能够清晰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并且,在寻求资源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3)形成互动化的传播模式。过往的传播媒介往往是由受众单向接收的,但是,在网络化的发展背景下,传播模式转变为产品与受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4)传播范围扩大化。网络传播媒介打破了边界壁垒,不再受到国家和民族以及地域的限制,使信息资源能够在各个区域自由传播。(5)信息传播不受时间限制。传统的信息媒介需要观众与其保持时间上的一致性,一旦错过时间,就无法再获得信息资源。而观众在使用数字媒体的时候,不需要考虑时间上的同步性,摆脱了时间的束缚。(6)虚拟化。网络传播媒介使现实生活与虚拟空间相结合,使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7)信息传播的自由性。网络传播媒介的应用使信息资源的交流不需要局限于特定的场所和时间。(8)无限制性。在以往的传播媒介当中,信息的传播受到各种因素的控制,但是,网络传播媒介可以使信息的交流实现自由化。比如,观众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时间和地点通过数字媒体进行信息的获取,而不需要局限于某一个传播途径和时间点。(9)信息的协同共享。通过网络传播媒介信息可以在多个平台、多个区域和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共享,多种形式的传播媒介也可以综合运用,形成合力,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网络媒介对平面设计表现形态的改变

(一)对创作方式与过程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的大范围普及,使网络媒介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同时,许多软件和平台都对平面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力。首先,在图像设计中,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体现。大多数设计师已经开始频繁利用三维建模,二维建模等技术形成设计图像,这使得设计作品更加立体化,能够从全方位体现创作者的设计创意。其次,数字化的设备也使得设计师不再受到传统工具的局限,过往用纸和笔进行设计的设计师们可以通过学习一定的信息技术,直接通过计算机进行设计。这也使得平面设计彻底摆脱了过往需要使用传统印刷技术的局限,不需要再担心设计作品无法得到有效的视觉呈现的问题,设计师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设备实现设计理念。最后,网络传播媒介也使得平面设计的表现方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平面设计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目前,3D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设计师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形成动态立体的设计图像,并且,能够将平面设计放在真实的环境当中进行结合,可以对不妥当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更正,提高设计作品的现实利用水平。

(二)扩大了设计师的设计领域与设计途径

第一,目前,国内外在图像设计领域有较多的先进软件和平台,这些都能够使图像的处理更加便捷,使得设计师能够更好地表现创作理念,不会受到技术水平的局限。同时,也提升了工作质量,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真正的设计上。第二,网络化的不断进步,使设计师能够轻易地获得有关领域的先进前沿设计理念,在深度学习其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式之后,提升自我创作水平,从而使其创作范围更加宽泛。第三,虚拟化数字媒体的发展使设计师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纸上,而是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屏幕进行展示。在纸张上呈现出来的设计作品,很难对受众产生吸引力,从而也无法实现设计本身的价值。通过计算机呈现设计作品,设计师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原本的设计创意,而不会因为客观因素的局限导致设计创意无法实现。第四,数字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平面设计工作不仅仅是由设计师去完成的,更多的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进行自我创意的设计与开发。设计工作不再是设计师的专属,即便是没有学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设计人员,也能够通过简单便捷的设计软件和平台展现自己的设计理念。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将作品进行展示,使得平面设计领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刺激新的设计创意的诞生,促进平面设计的长效发展。虽然网络媒介对平面设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这些都只是平面设计发展的辅助工具,是平面设计发展的客观存在因素,但是,要想平面设计实现高效发展,关键因素在于设计师的创意,这是平面设计进步的根源。因此,在先进的数字媒介的帮助之下,设计师应该不断激发创作兴趣,挖掘自身的创作潜能,创作更加优秀的作品。

(三)激发了设计师的创作热情和灵感

依托于数字媒体的强大力量,设计师不再会受到工具上的局限,通过符合自己标准和要求的软件和平台不断提升,使用技能就可以将设计理念完美地呈现出来。并且,由于平面设计需要进行反复修改,而使用网络化设备纠错成本几乎为零,使设计师不需要考虑成本的问题,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包括很多新兴数字技术的使用,使得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能够更完整地表现出来,作品更加具体。在能够轻易获取更多设计信息的同时,这也导致了很多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存在抄袭的现象,再将多个作品进行拼接之后,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设计作品,使得设计失去了它的本质含义。这也导致了文化产权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损坏,破坏了社会文化和艺术良好发展的氛围,不利于平面设计甚至是文化艺术领域的长久进步。所以,拥有独特的特点的设计作品能够在市场上得到更多的赞同,并且,在设计领域有立足之地,展现其真正的艺术魅力。

三、网络媒介对平面设计传播途径的改变

(一)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更加高效

传统的传播媒介之所以会被逐渐淘汰,是因为它使观众无法准确表达需求,并且,严重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数字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传播途径丰富多样,能够增强观众的体验感。数字化的传播媒介将传统的传播媒介的特点进行了整合,实现了视觉、听觉和美觉等整体优化,传播速度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传播实现高效化,使得用户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实现双向沟通。数字媒介的发展使得图像的呈现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视觉观感。

(二)受众体验感增强,互动性提升

设计师的设计作品的主要目标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作品深入体现其设计理念,并且,与受众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交流。同时,设计作品的价值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受众能否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比如,产品的包装袋,如果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话,那么就会增加其对这件商品的关注度;对于产品的广告宣传,优秀的设计作品能够使消费者产生了解该商品的欲望,并且,有消费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设计师根据受众对其设计作品的评价,然后,对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意进行调整,去迎合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需求,使设计作品有更高的价值体现。相比较于传统的平面设计模式,数字化与平面设计的融合,使设计师和受众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并且,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基础之上,实现相互之间的情感传达。

(三)多元媒体协同合作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过往相对独立的传统媒介合为一体,形成了多元媒体构成的统一平台。多元媒体的组合主要包括立体建模、平面设计和网络媒介。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与报纸杂志进行协同合作,结合数字化媒介和传统媒介的独特优势,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传播媒介,更加适应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多元媒体的协同整合,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体平台,将更多的信息资源向外传播并且实现其时效价值,形成媒体传播的合力。多元媒体的协同合作模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多种媒介中的相似或相同的信息资源,实现统一的呈现和传递。避免受众在不同的媒介当中,由于复杂烦琐的信息而失去方向,节省了时间成本。第二,多元媒介之间进行协作,实现各种媒介的特色高度整合,形成突出优势。受众在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取时,也不会仅仅通过一种网络媒介,而是会从多种途径进行自由筛选。因此,在进行相关宣传和广告工作时,要从多元媒介入手,综合考虑各种媒介的不同特点和优势,进行最大效益的排列组合,实现最佳效能。

四、网络媒介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一)创作思维模式的更新

艺术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数字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艺术的呈现形式单一,难以深刻体现设计师的真正设计理念。在各种设计软件和平台的不断进步的背景之下,使设计师们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作品的设计,并且,根据受众反馈及时进行更改,呈现更多样化的设计理念,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网络媒介的使用也使设计师的设计模式发生了转变,使平面设计不再局限于一维空间,而是更加立体和动态化的去展现设计师的创意思维。设计师也能够更加方便的去获取受众对于作品的意见和评价,从而针对自己的创造模式和理念进行不断地更新,实现更加符合大众需求的平面设计。在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当中,平面设计的学习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包括时间和资金的投入都是一般普通人所无法承受的。但是,在数字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平面设计的门槛在不断降低,只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能够具备使用设计软件和设计平台的操作技能,就可以进行平面设计。同时,设计师在摆脱了各种技术上的局限之后,能够更加关注灵感的迸发和创意的构建,不需要去考虑创作理念能否呈现出来,只需要创作者去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这也使得平面设计领域出现了更加多样化的趋势。

(二)创作方式与设计输出的变化

1.创作方式的变化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充分发展的背景之下,先进的网络设备已经使得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也使得数字化在发展过程当中适应各个领域的需要,从而产生了一些相应的软件和平台。在平面设计领域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便捷化的设计软件被应用,并且,逐渐影响到了其他的领域。在这些设计软件的应用之初,传统的设计师们认为,这些软件还存在许多问题无法完美的呈现设计理念,反而继续沿用传统的创作手段。但其实传统的创作手段主要是通过纸和笔以及其他工具进行创作,创作者首先要有大体的创作思路,然后进行设计作品的呈现,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改,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资金和成本之后,才能够最终呈现一个设计作品。但是,设计师通过数字媒体可以使创作的全过程在网络媒介上就可以实现,作品的设计过程更加连贯流畅,避免因为环节的割裂而导致灵感的破坏。通过计算机,设计师可以利用软件调节自己想要的颜色和字体,并且随意进行修改,不需要考虑成本的限制。这种设计方式的转变,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设计时间,提升了作品的质量。目前的数字技术已经能够实现设计作品的立体化呈现,这是传统的纸笔无法实现的效果,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开展设计工作,能够使艺术创作回归艺术本身的魅力,实现创作者的初心。2.终端输出的变化数字媒介的使用,使得平面设计的最终呈现效果更具视觉上的刺激性。在平面设计作品当中,色彩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一个完美表现设计师设计理念和创意的作品,应该在色彩上有着丰富的呈现。色彩的深浅变化、明暗对比都可以使受众更加深入理解创作者的理念以及所表达的内在情感。传统的图像呈现模式在色彩上的表现是缺乏强烈的表现力的,即便设计作品有丰富多样的色彩,但是,最后通过排版印刷在纸张上表现出来的作品仍然缺乏色彩本身的张力。运用数字媒体将平面设计通过电子屏幕呈现,使得设计作品本身的色彩未经任何修饰表现出来,对于受众能够形成更强烈的刺激感,由此激发他们对作品产生的情感共鸣。这可以体现出终端输出的方式对于平面设计作品的呈现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不同的设计作品,设计师需要考虑作品所需要呈现的效果,从而选择不同的输出终端,达到最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图形分辨率也会受到输出终端方式的影响,如纸张媒介所展示的图形,其分辨率不超过350,而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分辨率要高得多,且方便设计师控制。对于需要印刷的纸张作品,设计师可适当地调低分辨率。对于通过显示屏展示的设计作品,设计师可适当地调高分辨率。由此来看,以数字媒体为载体的输出终端更能满足人们对设计作品的要求。3.设计内容的大范围扩展网络传播媒介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设计师们的作品呈现提供了多种传播途径。传统的传播媒介无法进行及时更新,存在一定的信息滞后,而且,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通过数字化媒介获取信息能够使信息资源更加丰富,传播互动性增强。由于数字化的传播媒介需要给受众带来视觉、听觉以及各种感官上的强烈感受,因此,设计师需要广泛了解公众目前的真实需求,针对这些需求进行特定的产品设计,而这个过程需要设计者了解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使作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比如,当设计师的作品需要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广泛的传播时,设计师就要针对手机本身的特征与设计作品的特色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进行调整。同时,还要考虑到受众在使用手机时的习惯以及手机本身可能会对设计作品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而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设计学基础,同时,也需要对相关领域有基础的知识储备。数字媒介的不断发展,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设计师只需要钻研设计方面的知识,而在数字化背景之下,设计师要不断提升个人的知识素养和操作技能,并且,需要从整体出发,站在全局考虑,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平面设计的广泛价值。

五、结语

多媒体平面设计篇9

关键词:媒介融合;品牌设计;ip形象;叙事设计;媒介类型;设计策略

科技的发展使得媒介的传播模式发生了改变,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与作用下,不仅促成了新媒介的出现,同时还使多种形式的新旧媒介融合成为一种趋势,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之间的融合,形成了当前独特的媒介融合语境。作为新兴媒介品牌传播中蓬勃发展的形象资源,品牌ip形象在媒介融合语境下体现出的优势,正是由其在品牌设计与传播过程中,因多元立体化的叙事化输出方式所带来巨大的价值。与此同时,受当前融合文化的影响,品牌ip形象的叙事化设计已由传统的单向设计模式,转向更丰富的叙事方向发展,并为品牌的传播、叙事的延展、与客户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更多渠道。

一、媒介融合与品牌ip形象

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交互技术的成熟应用,使各种媒介之间成功打破了传播壁垒,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由此带动了媒介形象的跨媒介传播,并使媒介形象的传播主客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等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ip(intellectualproperty,中文为“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新兴的名词,近年来在中国品牌形象创新中常常被使用,其意义也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产权,成为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结合体。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ip形象成为品牌开展形象传播的核心热点。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壮大,媒介融合形式日益丰满,强大的数字技术使得文本的构成从仅有的文字组合扩充到融合着文字、语音、音乐、音效、图像、视频等多种元素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个表达任务,由此推动了品牌ip形象叙事化设计的丰富性。品牌ip形象在多种媒介平台的传播过程中,受媒介技术与艺术的多重语境影响,品牌形象的构成已超越了传统的设计,具备了多路径的交互性和传播形态的特征,品牌ip形象的设计与传播不再完全受品牌方、设计方的控制,而是通过各个媒介平台,在受众群体的推动下进行。受众群体从以前的品牌ip形象接受者成为了品牌ip形象设计与传播的重要参与者,由此也使得品牌ip形象的叙事化设计更为多维度立体化,并在实现品牌内容与ip形象的有机整合方面,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多元化叙事传播参考。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品牌ip设计与传播的现状分析

随着媒介融合形势的明确,在此背景下的品牌ip设计与传播开始发生相应的改变,在适应当前媒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品牌ip形象的设计与传播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不同。

(一)即时碎片化与传统的品牌ip设计与传播方式不同,媒介平台的数字化发展使得媒介地域和时空发生了改变,由此也使得以往平面的品牌ip设计与传播方式随之改变,不仅可以利用平面图像展开设计与传播,同时还可利用动态影像、app应用、新媒体展陈等多种媒介平台进行品牌形象信息的设计与相关内容的传递与交流。通过各种公开媒介,品牌形象的受众群体可以同时获得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方式的信息接收,从而使品牌形象及相关信息更为深入人心。媒介融合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将多种碎片化的交流与传播形式进行了整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品牌传播与叙事路径,将品牌ip设计与传播的方向引向了双向的多维度延展,为品牌方、设计方和受众群体打开了一道交流沟通的大门,以共享体验的方式,进一步丰富品牌ip形象的叙事化内容设计,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当然,品牌ip形象叙事的故事可以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展现出来,但这些媒介中叙事的内容是基于一个完整故事的叙事系统和时间顺序进行构建的,内容、情节必须相互一致,且需要具有连续性。

(二)多维交互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各种媒介处于分立状态,占据传播链条主动地位的是大众媒介,品牌的宣传也是由大众媒介掌握控制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之间以往固定且封闭的分立状态被打破,各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媒介融合环境逐渐形成,并兼容并蓄了各媒介的功能特性和形态,各媒介的地域和时空之间的相对距离缩小,交流与传容量的单向性形式突破成为分散聚集、网状交融的状态。由此,确定了媒介融合语境下,受众群体在媒介选择上的自主性,同时也决定了受众群体在品牌形象及内容构建方面具备了较强的参与性,并成为了品牌ip形象设计与传播中的重要因素。

(三)受众参与化多元媒介的传播以及多样化的终端接收,使得品牌形象受众参与叙事互动交流成为可能。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平台和终端,受众借助技术手段完成故事分享与交流,基于获取的品牌信息和相关的故事情节与内容,进行延展创作,实现品牌ip形象媒介叙事的沉浸式参与,并从中获得自我身份的重构和群体身份的认同。与此同时,当受众通过多元媒介沉浸在品牌故事世界中并基于品牌故事进行延展的文本创作时,其身份由信息接收者、消费者变成了内容的生产者、创作者,这种从受者到传者的转变,不仅可以帮助品牌ip形象进行叙事化表达的创新,实现相关设计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同时还可加强品牌与受众群体之间的关系,在巩固原有受众的同时进一步扩展受众群体。

三、品牌ip形象叙事化设计价值

(一)跨媒介叙事优势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品牌ip形象的叙事模式转变为由多元传播媒介搭载着完整故事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各个媒介平台形成协调统一的视觉、情感体验的完整系统。同时,还可通过在各个媒介推进品牌ip形象故事的发展,将叙事内容进一步完善与延展,将各个媒介的信息传递及交流功能发挥到极致。在跨媒介的品牌ip形象叙事化设计模式中,利用不同媒介的特性完成其叙事能力的协同合作,可以使品牌ip形象更为丰满、立体,并形成多维度的传播形式;同时受多元媒介的频繁传播影响,还可以创新受众的参与方式。由此,品牌ip形象设计方案可以结合媒介融合的优势,在构建品牌故事内容时,基于故事内容本身的时空和逻辑顺序,将统一的核心故事的各个情节分散于各个媒介平台,可以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进行有侧重的品牌ip形象叙事内容的传播,并在各媒介之间进行自由转换,由此也使得品牌ip形象从传统的不可迁移的单一传播模式转变为可迁移的多元化传播模式,从而构建更立体、更具传播深度和广度的品牌ip形象。

(二)品牌整合优势多元化的媒介叙事化设计,使得品牌的ip形象得到更好的整合。由不同媒介传播的品牌ip形象叙事内容融合而成的具有整体性的品牌故事,可以在内容构建、形象传达、叙事传播方面,通过凸显媒介的各自特性进行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建立起更为立体、丰满的形象,并以精准的表现手法和精彩的内容演绎使品牌形象更具辨识度,从而以视觉形象带动故事情节发展,实现品牌形象与品牌故事之间的有机整合,突出产品的个性化特点,提升用户对产品的认知程度,加强用户与产品之间的粘合度。

四、媒介融合语境下品牌ip形象叙事设计策略

(一)叙事化策略构建结合媒介融合语境的特点,在进行品牌ip形象设计时,针对叙事化的构建,需完成构建叙事内容、选择叙事媒介和ip形象视觉设计3个部分的工作。叙事内容构建需基于品牌的特性和受众,确定品牌的主题和相关信息,以及品牌内容等故事主体内容和情节转化方向;叙事媒介选择,则需结合品牌的故事情节设定确定形象传播的主要渠道,由此展开有针对性的形象传播;视觉设计部分则是根据品牌叙事内容的构建与情节的设计,以及传播媒介的选择,进行品牌ip形象的视觉转化,并在品牌形象叙事化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从各个媒介收集到的受众群体反馈,对视觉设计进行相应的互动,最终完成品牌的完整叙事化传达。以上三个部分的工作环环相扣,形成相互指导的关系,为完成和深化品牌传播目的奠定了基础。在构建品牌叙事化内容主题时,相关的内容确定需紧密围绕品牌,因此需针对品牌开展广泛且细致的研究,并结合品牌传播对象的特征,对研究结果中符合受众特征的部分进行提取,作为品牌形象叙事化内容的主题。在设计品牌ip形象叙事故事策略时,其故事的明确应是整个叙事主题的重要立足点,并由此来界定更贴近于叙事主题的品牌故事的展示片段部分,从而为以后故事情节编排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ip形象视觉设计ip形象视觉设计是品牌在受众群体中形象具体化、视觉化的体现。首先,开展ip形象视觉设计,可以提升品牌在受众群体中的形象辨识度。与独立的ip形象不同,品牌ip形象是立足于品牌形象并围绕其展开的主题内容所进行的形象化设计,并通过形象确立使品牌形象更为明确。其次,品牌ip形象可以实现对主体形态的无限延展。优质的ip形象具有鲜明的视觉特征和独特的风格,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审美享受,可以在多元的媒介平台和碎片化的交流中,给受众群体留下深刻印象,并达到品牌形象传播要求。第三,品牌ip形象可以塑造出更易被受众群体认可和接受的人格化的个体形象。就媒介传播而言,ip形象具备符号化传播的巨大优势,通过视觉叙事,将形象的外在表征与感官审美相结合,形成兼具内涵与外延的人格化形象,加强与受众的情感传递,从而可以在品牌故事的表述过程中传达更多的审美特质,为受众营造出审美愉悦感。因此,在开展品牌ip形象的视觉设计时,应对应现实中的人物原型,融入风格鲜明的外形特征与人格属性。

(三)媒介与叙事情节设计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品牌ip形象叙事化设计应结合叙事媒介的选择,在保证叙事主题内容、叙事情节和各种叙事媒介之间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开展不同的叙事情节设计。视觉交流设计叙事的表达方式有两种,叙事媒体和叙事方式。从媒介类型角度出发,叙事的主要媒介可分为二维单向媒体、三维单向媒体、互动式即时媒体三种,在进行品牌形象叙事情节设计时需结合这三种不同类型媒介的特质将情节设计进行细分,做到有针对性的叙事情节表述,并结合三种媒介的传播力量共同完成叙事主题的表达,完成品牌ip形象主体的塑造。由此可以明确,不同的叙事媒介类型应选择相对应的品牌形象叙事主题内容与情节,品牌形象的叙事内容主题与情节有效表达也需要通过相对应的叙事媒介才能完成。

(四)交互式叙事延展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品牌ip形象的叙事方式是交互式的,受众群体可以通过媒介平台参与品牌ip形象的协同叙事。品牌形象的跨媒介平台叙事传播,已出现在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让受众时刻沉浸于故事世界中的需求。受众则通过媒介平台的互动功能参与互动交流,在享受故事的同时,还能参与叙事过程,制作自己的文本。受众的沉浸式参与,使得品牌ip形象的叙事化传播不仅可以呈现其设计者输出的故事主题、情节内容,还可经由受众参与的方式进行故事情节之外的延展,使故事可以超越原本的意义和内容,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继续保持有效的传播,并进一步扩展受众群体。在多元媒介平台,品牌受众注重对体验消费的个性化追求,而传播媒介为受众与品牌搭建的交流平台鼓励受众成为生产型的消费者,可以实现受众在感受品牌叙事内容的同时,为喜爱的故事去消费,同时参与到协同叙事中去,根据现有的故事创造出新的内容,拓展原有的故事情节,由此帮助品牌获得品牌内容的进一步完善,甚至达到延展ip形象内涵与外延的效果,这是传统线性叙事形式难以达到的程度。品牌ip形象结合媒介进行叙事设计,在叙事延展方式方面有两种选择,即分叉式交互延展形式和网状叙事延展形式。这两种叙事延展形式在品牌ip形象叙事传播中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通过协同叙事完成与受众群体的交互。分叉式交互延展方式的实现,需要设计者完成故事发展主线的布置,并根据不同媒介的特性,在相应的媒介平台提前设置若干交叉的节点,由受众在媒介平台使用交互功能参与协同叙事。这种叙事延展形式的主动权在预置交互节点及叙事情节于媒介平台的设计者,受众群体为协同叙事的参与者,两者共同作用完成相应的叙事结果。网状叙事延展形式是当前多种强交互性媒介平台推出的叙事延展形式,与分叉式交互延展方式相比,网状叙事延展形式具备更强的交互特性,受众群体对于品牌形象叙事的推动作用更大。设计者只需结合对应媒介平台的特性,完成形象主体与主要情节的设计,并刻意设置叙事留白由受众来完成叙事情节与内容的延展。就两种叙事延展形式的特点而言,网状叙事延展形式具备更强的传播潜力。

多媒体平面设计篇10

关键词:交互艺术设计;岗位需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就业岗位概述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传媒行业和it企业,包括广播电视媒体、出版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公司、数字媒体制作中心以及各级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主要职业岗位为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数字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岗位,包括平面设计制作员、网页设计制作员、网络动画设计制作员、三维设计制作员、数字影视制作员等。

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新课程开发的目的

(一)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与新岗位对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群,依托数字化平台,形成了以影像、动画、图形、声音等技术为核心,其内容涵盖面越来越广已经不仅限于信息、传播、广告、通讯、电子娱乐产品、网络教育、娱乐、出版等多个领域,还包括一些数字产品,数字媒体的使用和传播环境等。在这些传播环境中人机交互设计与界面艺术设计作为提高产品效力与吸引力、强化品牌印象、提升用户体验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许多涉及人机交互的行业基于交互设计的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包括产品策略师、用户研究员、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根据工作任务的侧重点不同这4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在专业选取上也有不同。而这4个岗位中视觉设计师(交互艺术设计师)符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发展要求。因此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增加与新岗位对应的相关课程。

(二)教学理论和方法需要与市场对接

由于交互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稀缺,并且目前全国交互艺术设计专业的系统教学很少,即使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仍然是沿用了平面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在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上简单地加上数字媒体技术。而交互艺术设计并不仅限于平面设计的图形图像、版式、色彩、文字的二维构成表现等;它是以数字媒体为媒介,版式相对平面印刷而言带有互动性,更侧重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对于这些特点我们需要与市场对接有针对性的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有益补充,开设多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这门课程。

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新课程目标与定位

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的多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课程目标是培养出合格的交互艺术设计师。其需要具备以下能力:有较高的艺术创意与设计理论素养,掌握互动媒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收集和分析各种相关软件用户群的需求,提出构思新颖、有高度吸引力的创意设计;能对页面进行优化,使用户操作更趋于人性化。并能熟练运用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3DmaX等多种图形软件和互动技术完成软件界面和图标的美术设计、创意工作和制作工作。

因此本门课程必须开设在设计构成、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页设计制作、Flas设计制作、三维设计制作等课程之后才能更好的使本专业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结合前导课程所学的技能设计并制作出完整的交互艺术设计作品。

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新课程内容开发的基本思路

多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这门课程内容开发时基于交互艺术设计师德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列举出信息图标,数字媒体界面的设计这两种典型的工作任务,然后力图从信息传达、用户体验、视觉设计方法的角度出发,结合数字化时代的特点配合各项设计软件,从简单的数字媒体界面和信息图标的概念与制作入手,分析了交互艺术设计的要素、原则规范、设计流程,并对数字媒体界面和信息图标的分类及其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详细介绍了信息图标,图形界面的设计方法、开发流程和具体设计的把握,给学生提供一个清晰完整的交互艺术设计思路和过程。

五、结论

为了适应数字媒体交互艺术设计的行业发展,了解现代传媒业经营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及数字媒体的发展方向。高职高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数字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行业的岗位需求将教学理论和方法与交互艺术设计工作流程对接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交互艺术设计课程。

参考文献:

[1]王波,吕曦著.数字媒体界面艺术设计.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2]李四达著.交互设计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