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十篇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十篇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5:26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篇1

(绍兴市上虞区财政局浙江·绍兴)

摘要: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是指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对计划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及其项目设定计划期内预期应达到的业绩目标、预期产出的效益和效果,并据此进行编制、审核、批复的过程。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是绩效评价向绩效管理提升的要求,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相辅相成,构成绩效管理的两个关键点。

关键词: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实践经验:对策措施

一、工作成效

2014年绍兴市上虞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和《上虞区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邀请专家组对区级部门申报的14个事关民生的重大预算项目绩效目标进行审核,并出具专家评审意见,同意立项13个,不同意立项1个。各项目单位申报预算金额38247.7万元,评审专家组建议安排预算金额12813万元,下调了66.5%。通过绩效目标评审遏制了部门(单位)空报、虚报项目预算,促进部门(单位)绩效意识的提高。通过推行财政支出第三方评价,发挥第三方独立、客观的评价作用,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公信力,促进了财政资金管理规范化。

一是进一步深化了预算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和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本区明确提出了对80万元以上部门项目和年度立项300万元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必须申报绩效目标,项目单位在申报项目资金时要细化和量化编制绩效目标。不设绩效目标的不予立项,不安排预算资金,以增强单位绩效意识。开展对预算绩效目标跟踪管理,建立预算绩效目标双月报制度,有关项目实施期间的绩效评价,掌握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实施进度和支出执行进度,当绩效运行与预期目标发生偏差时,及时予以纠正。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得到了强化。在项目评价结束后,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项目实施单位和主管部门,要求其根据评价结果,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措施,增强支出责任;对重大项目评价结果及时向区政府报告,为政府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做好评价跟踪“回访”工作,加强对评价结果整改后的“回头看”,确保评价结果发挥实效。

二是专家评审机制为缩小财政资金需求与供给差距提供了有效路径。传统预算分配制度下,单位往往将设立项目作为争取资金的手段,经常“报大数”,而对项目缺乏论证,预算不具体、漏洞多、依据不足,财政审核难度大。项目评审中引入专家机制后,就要求单位要以实实在在的数据及依据说服专家,促使单位自觉压缩虚列的资金需求,逐步缩小财政资金需求与供给差距。近年来评审的项目,项目立项通过率逐步提高、资金核减率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被评审项目预算在逐步做实。

三是促进了预算单位对预算编制绩效化的认识。与原先部门只管提项目资金需求或绩效目标申报基本敷衍应付的状况相比,近年来试点单位的项目申报材料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大部分试点单位对参加专家答辩都比较重视,单位的资金观念正悄然改变。

四是在利用第三方力量参与财政绩效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设置条件、委托中介机构在全省范围内聘请高层次的专家,邀请人大、监察和审计机关参与监督,探索试行公开招标选取中介机构,这些方面显示我们在实现预算管理“透明化、公开化、公正化”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随着评审项目的增加,评审成本的规模化效应也逐步显现,单个项目评审成本逐步下降。

五是增强了预算执行刚性,促进了项目绩效评价作用的提升。通过部门申报和专家评审,使项目有了一个各方认可、较为明确的绩效目标书面依据,既可发挥对项目单位执行的约束作用,同时也可为事后绩效目标考核提供了切实的参照依据,使评价结果更有效、可利用。从首批项目事后核查情况看,各项目单位对纳入绩效目标管理试点的项目,都能引起重视并认真组织实施,除个别项目实际完成情况与原定目标差距较大外,其余项目基本完成年度绩效目标,执行情况较好。

二、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绩效目标申报不够明确细化

项目绩效目标报送还不规范,普遍未按规定要求在年初申报资金预算时及时报送绩效目标和相关资料,有的虽然报送了绩效目标,也往往较为粗放笼统,只是一些大的原则性目标要求,没有细化到逐项支出所要完成工作数量和达到的效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资金使用的随意性相对较大。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细化的绩效目标,也影响绩效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2.财政绩效评价意识尚薄弱

部门单位对编好预算争取资金的意识深入人心,特别是随着财政保障能力的增强,部门单位对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的意识仍较薄弱,甚至存在认识误区,以为资金只要经过审批,用了就用了,进行目标申报和绩效评价只是财政部门的“新花样”,没有多大实际意义。部分单位领导对绩效管理工作尚未予以重视,未真正调动起部门的力量,致使工作流于形式,拖延和被动应付。

3.专家队伍建设仍然是制约评审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由于不同部门的财政支出项目千差万别,随着纳入试点项目范围的不断扩大,评审工作量越来越大,对参与绩效目标评审的专家数量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评审专家的专业、数量局限与评审项目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将更突出,使此项工作在地方大步推进面临很大的困难。

4.适应不同项目专业特性的绩效目标评审和事后评价的指标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我们在实践中应用的评审指标和标准都偏向通用性和简洁性,而制订多样化和细化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财政部门人员而言难度很大,对于基层财政部门更难。实际上,我们细化评审指标和标准的制订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而这种状况显然无法适应不断提高的评审工作要求。

5.与绩效目标管理相适应的具体、细化的结果应用机制尚未建立

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尚缺乏法律规范,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对财政支出项目中的成绩、问题与相关责任,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责任人缺乏直接约束,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现有制度办法只是原则性规定了评价结果作为编制和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但在具体应用中由于缺乏细化和可操作性强的制度,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安排挂钩的界限仍较模糊。

三、对策措施

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需要科学设立和管理预算项目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跨年度项目的滚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和财政“大监督”机制的有机融合,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实施结果的跟踪和监控。

1.科学设立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不再是单纯的事后评价,而是贯穿于整个预算的管理过程中,注重与单位业务科室协作配合,科学设立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的指标体系,共性指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个性指标由财政部门会同预算部门制定。绩效目标应当指向明确。绩效目标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应当具体细化。绩效目标应当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做到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时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预算项目绩效目标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预期产出,包括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其他。

2.加大对预算单位绩效目标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利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网络等宣传工具,开展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宣传活动,扎实开展科学设置预算绩效目标指标体系、自我评价和主管部门评价的实施管理、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业务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

3.继续扩大项目绩效目标评审和评价实施范围

对下属单位较多的部门,继续扩大纳入目标评审的试点单位数量;改进预算绩效目标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绩效目标平衡机制,对项目较多的部门,继续扩大纳入目标评审的试点项目数量。对以前年度已纳入试点的项目,重点要在绩效目标的细化和量化上t功夫。科学选择部分社会关注度高、对社会经济发展意义大的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提高评价报告质量,扩大绩效评价的影响。

4.实现预算绩效目标与预算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

通过绩效目标管理,结合部门预算的编制,制定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流程,并通过反馈机制,促进财政和预算部门自觉采取措施改进预算,从根本上促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逐步形成财政资金从申请、使用到结果全过程的绩效约束环,形成完整的资金使用管理系统,从而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和效率。在批复年度部门预算时,把绩效目标随同部门预算一并下达到预算单位,实现预算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编制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三个同步”。建立项目预算执行跟踪监控机制,与当前正在启动实施的财政“大监督”机制结合,发挥财政部门各职能科室共同监督作用,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发现执行进度与目标差距过大的项目,要求项目单位说明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实施。将事前预算绩效目标评审意见和事后绩效评价结果充分应用于预算管理。项目预算评审意见为部门预算项目控制数提供主要参考意见;项目实施评价结果在下一年度预算资金安排中提供辅助参考。对绩效良好的项目在同类项目中优先安排,对绩效差劣的项目视情减少、暂停直至取销专项资金。

5.完善绩效管理考核问责机制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篇2

关键词:财政预算;事业单位;资金绩效管理;策略探究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顺应时展,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一般情况下财政预算以年度为周期,如何强化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将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打破入不敷出的局面,缓解财政透支的恶性循环,已成为当下事业单位财政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

强化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1.从国家层面上,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贯彻落实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强化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是政府治理方式深刻变革和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也是各级政府在实施新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决策部署的有效途径。

2.从社会经济层面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财政部门的预算收入却并未相应的出现高速增长,相对支出的刚性增长与预算收入的缓慢增长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我国财政部在2020年公布的报告指出,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20年前三个季度同比下降6.4%,而2020年前三个季度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则同比下降1.9%。上述数据显示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的矛盾,在国家对预算资金管理的规范化与透明化逐步加强下,高效合理的利用预算资金则更加重要。现阶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为优化财政预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预算会计改革的完善,对财务预算的编制、内部控制以及监督等方面变得更加高效与透明,即提高了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水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怎样把财政绩效工作落到实处,成为当下财政部门研究的重要问题。

某省水库管理局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现状

1.单位简介某省水库管理局成立于1977年,隶属于某省水利厅,正处级建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黄河某段库区管理工作,承担该河段的河道治理和防汛、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同时承担省水利厅委托的水利行政执法管理工作。

2.现状分析在对某省水库管理局调查中发现,项目业务管理人员对财政预算意识不强,只是以项目完成为主要目的进行任务考核,未形成对项目全过程绩效细化管理。目前,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无法完全适用于新的工作制度中。还有项目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足,款项未严格按照已有预算执行,打乱财政预算,使得财政资金仅存在于形式上,没有导向和约束力,有效利用率低,单位资金紧张,国家资源浪费。

某省水库管理局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管理实践而意识为先,在意识理念方面。由于单位近年来机构改革原因和项目缺乏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在项目实施中设计上与相关要求较低,同时程序也相对简单,导致项目管理人员在认知方面存在欠缺,相应的在决策上则造成预算资金绩效管理无法达到实际要求。在预算编制完成后若?不能确认预算方案及管理活动的价值,进而频繁变更项目预算执行,则会导致部分财政资金不能按照预算路径投入使用,造成预算管理浮于表面,不能发挥预算编制的导向与约束作用。同样,在项目预算编制中,编制人员的意识不到位问题、工作态度不够端正问题、责任心淡化问题,同样导致项目预算编制依据不充分、实际操作存在困难等现象,进而导致预算资金绩效管理活动价值降低。

2.管理体制2011年,财政部取消了某省水库管理局中央级财政预算户头后,业务主管单位对防汛、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特大防汛费等项目与单位签订了委托协议,资金通过业务主管单位直接拨付到某省水库管理局,再由某省水库管理局向业务主管单位开具正式发票。项目资金的使用由黄委负责监督审计。该模式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某省水库管理局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带来不必承担的税金问题;二是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定位为“既不属于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也不属于承接主体,不得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活动,因履职需要购买辅助性服务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有关规定执行。”相违背。同时签订委托协议后,各单位职责不清,权限不明。所属的县级水管单位仍承担运行观测、编制实施方案、监督检查、初步验收、资料整编等任务,但不承担财务管理职责,项目管理职责也相应弱化和不明确,在监督检查中项目参建各方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工作力度也大打折扣。从而也造成项目预算资金绩效管理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在监管上有所降低。

3.资金预算管理编制不系统系统预算管理编制是完好的呈现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利用率的基础,是一切预算管理的前提。而目前在某省水库管理局,项目预算编制方式过于简单,无法与单位现状、实际工作需要充分结合,前瞻性低,对后期预算参考价值不大。日常工作中经常无款可用,限制了已规划业务的开展,使得资源浪费。目前,编制评价标准也不够完善,使审核难度增加,监督难度增大。

强化某省水库管理局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的策略

1.提升意识要引导和支持项目管理人员从意识层面做出改变,以便于提升非财务人员的认识,保障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第一,从财务部门着手,及时向业务部门或项目管理人员及时下发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的相关文件,通过业务部门或项目管理人员参与文件学习,带动全体人员了解特定阶段的项目进展和工作部署;第二,根据每个项目预算的特殊性,制定相关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及考核办法,并要求做到监督有法、检查有依、整改有力,形成上下联动的有效的监管体制;第三,行政事业单位以领导人员带头开展全程化管理工作,在财政资金过程管控中鼓励并组织各岗位人员持续参与,实现预算方案顺利落实及动态调整的目标。通过上述动作达到积累有价值的评估信息,提高资金利用和绩效管理质量。

2.增加培训机会创造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使业务部门或项目管理人员认识到财政预算的重要性,定期学习了解阶段性的经济管理预算以及财政预算,利用网络渠道,定期单位相关决策,单位主要负责人积极参与项目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绩效考核管理,并强化业务部门或项目管理人员支持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制度,使预算方案能够顺利实施,为后续绩效管理工作积累有效信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和绩效管理质量的稳步提升。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聘请上级预算执行管理或绩效管理专业的人员,讲解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方法,提高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保证本单位每年年度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顺利进行。不定期组织本单位相关工作人员与其他单位互换方法与思想,多多交流,做到遇到问题、提出问题、攻坚克难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年轻职工和年老职工沟通、交流工作,以老带新、以新帮老,为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写下新的篇章。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篇3

一、基于事业单位视角的新预算法特点

1.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全部收支纳入预算

新预算法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内入预算。近年来,随着中央和省、市预算编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部门预算编制也在不断创新,政府全部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也明确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将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全口径预算提高了预算的完整性和政府统筹能力,适应了当前预算管理的需要,符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

2.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规范结转结余管理

新预算法要求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这是对长久以来的单一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的改进。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更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支出预算更加硬化、刚性,超收收入、结余资金难以随意转化为支出。事业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当具有前瞻性、全面性意识,不仅要考虑当年的收支计划,还要预计中长期的收支规划,充分考虑结转结余情况,切实减少结转结余存量。执行部门预算时,严格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没有预算不支出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保证非税收入依法征收,全方位保证跨年度预算平衡。

3.坚持厉行节约,推进预算公开,严控预算支出

勤俭节约入法,新预算法确定了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严控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等。预算公开入法,新预算法对预算、决算、预算调整、政府采购情况的公开做出全面规定,确保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切都在阳光下进行,预防腐败。事业单位应当按支出功能和经济性质,规范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细化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支出,确保只减不增;合理确定项目支出,对其进行详尽审查、分析和测算,确保重点,兼顾一般;贯彻勤俭节约,严控预算支出,硬化预算约束。

二、强化部门预决算管理新预算法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决算等方面,都有一些细化规定,预决算支出的编制,应当按其功能分类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这些规定加大了预算编制的难度,明确了预算执行的责任,提高了决算编制的准确性。事业单位应当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支出项目,优化资金配置;细化预算执行程序、责任,确保预算控制的权威性;细化预算考评指标、奖惩方案,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提高部门决算编制质量。

1.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提升编制科学性

事业单位应当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推进部门预算的全面性、完整性。首先,动员全体职工积极参与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控制,减少领导与职工之间山于预算信息不对称等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有利于预算的有效执行。

其次,早规划,在部门预算布置之前即根据主管部门要求及单位发展规划,落实当年工作任务,明确未来儿年工作目标,提前开展项目论证及政府采购计划等工作,确保预算连续完整、科学可行,以防预算调整情况的出现。

2.完善部门预算执行机制,硬化预算约束

预算的执行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其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事业的运行与发展。树立其权威性尤为重要,不论是领导还是一般职工,都必须以预算为工作准绳。为确保预算得到有效执行,在部门预算正式批复后,有必要先进行预算分解,对预算指标进行细化和落实。首先按科室进行分解,明确各科室的具体指标;然后将其落实到岗位、个人;最后落实到季度、月份,甚至周、日。各科室负责人要全面管理本科室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时把握预算执行进度。

3.细化考评体系,强化部门预算绩效管理

加强部门预算管理,还要进一步强化绩效管理,细化绩效考评体系。事业单位应当成立预算绩效考评机构,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包括预算编制、执行、核算、分析等环节的考评制度,实现绩效考评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全面化管理。细化绩效考评指标,据此进行预算绩效评价和奖惩兑现,促使各科室紧紧把握预算执行进度,完成预算任务,确保单位全年预算目标的实现。

三、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新预算法要求预决算都要细化、收入足额上缴、不得擅自改变预算支出的用途等等这一系列的规定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

细化会计核算,做到与预算、决算口径一致。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实行收付实现制,引入权责发生制。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促进专项资金规范核算。建立健全收入支出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坚持收支两条线,根据收支配比原则,准确核算各项收支。贯彻勤俭节约原则,明确各项支出事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严格执行预算限定的用途。加强授权审批控制、支出审核控制,确保资金支付合法合规、会计核算准确无误。完善收支报告、分析制度,及时发现超标准支出、预算完成进度迟缓等各类异常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确保预算稳步执行。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篇4

区就业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文件要求设立组织保障、执行过程管理、建立基础支撑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达到预算绩效目标要求,各项指标执行情况良好。

二、自评得分情况及说明

区就业局2020年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自评得分为99分,具体得分情况如下:

1.1.1区就业局在职能职责划分中明确专人从事预算管理工作,得3分。

2.1.1区就业局无新增或延续性的政策或项目,得6分。

2.2.1区就业局在规定时间内编制绩效目标并报送区财政局,得7分;

2.2.2区就业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内容完整。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内容完成,部门年度主要任务指向明确,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单位)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等要求,共得4分。

2.2.3区就业局项目绩效目标内容完整,按数量、质量、成本、时效等分类细化、标准合理,得5分。

2.2.4区就业局在区人大、区财政局审核当年度绩效目标时一次性通过,得5分。

2.2.5区就业局将所有项目纳入绩效目标管理,得6分。

2.2.6区就业局所有预算支出均按要求填报部门整体支出及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得4分。

2.2.7区就业局无下属预算单位。

2.3.1区就业局按财政局要求开展展区级年初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并按时报送绩效监控动态表至财政局,得7分。

2.3.2区就业局主动对预算项目开展全程跟踪监控并形成规范完整的监控报告,得3分。

2.3.3区就业局根据绩效监控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反馈意见建议,得5分。

2.4.1区就业局开展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自评并按时报送整体支出绩效自评报告,得7分。

2.4.2区就业局对本单位被抽选的重点评价项目开展绩效自评并按时报送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得7分。

2.4.3区就业局绩效评价报告格式规范,报告中对问题分析全面深入、所提措施建议针对性强,共得3分。

2.5.1区就业局对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全面完成整改,得6分。

2.5.2将部门(单位)整体支出及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在相关网站等公开,得5分。

3.1.1区就业局出台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业务技术层面的制度办法、方案细则、操作规程,得3分。

3.1.2区就业局在2020年度举办本部门、本系统预算绩效管理业务培训,得3分。

3.1.3区就业局将未将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在本部门门户网站、省级党政网及其他相关媒体登载宣传,不得分。

4.1.1区就业局积极配合各级评价组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按时提供自评报告和相关数据、资料等,得3分。

4.1.2区就业局按时报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自评表及相关材料的,得2分。

三、主要经验和存在不足

区就业局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良好,无不良记录及违规违纪行为,预算支出和决算支出情况相符。在预算编制科学化方面还待提升。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改进措施

区就业局将进一步细化预算绩效评价,各经办股室分季度对项目进度就行总结、评估,提高项目预算使用效率,避免年末集中用钱。

三、建议意见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篇5

绩效预算改革趋势

自2000年以来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部门预算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政府采购改革,上述改革基本是投入控制取向的预算管理改革措施,投入控制取向的预算管理加强了财政对资金的控制,减少了资金的浪费和沉淀,克服了过去财政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对公安院校来说,投入控制预算主要体现在基本支出按照生均定额标准拨付,项目支出经费按照核定项目专款专用,扩大国库直接支付范围等方面。近年来在财政部门的指导下,公安院校预算趋于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就是在把握公安院校财务管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财务管理,不断提高公安院校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现阶段公安院校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本质上还是重视从预算投入上控制,是投入控制取向管理模式的深化。然而,仅仅强调从源头上控制投入,强调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并不能保证公安院校资金支出取得好的效果。绩效预算就是指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绩效预算强调资金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要求公共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公共部门行为更加务实、高效。绩效预算强调以结果为导向配置预算资源,有助于弥补单纯投入控制取向预算改革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公安院校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资金支出管理水平。当前,国家财政部门也在大力推进绩效预算改革。继财政部早年出台的《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3]28号)之后,2009年,财政部制定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09]76号),并于2011年4月进行了修订。2011年7月,财政部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同年9月财政部廖晓军副部长在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上做了《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讲话,对我国近年来的绩效预算管理实践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出了思路和工作要点。2012年9月21日,财政部下达了《关于印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财预[2012]396号),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三年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实施绩效预算管理的具体步骤和评价方案。同时,对于中央级普通高等院校开展绩效拨款试点工作,2011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中央级普通高校绩效拨款与项目支出预算执行挂钩办法的通知》(财教[2011]39号),规定了关键时点的预算执行率要求,督促中央高校加快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近几年来密集出台的规章制度可以看出,绩效预算管理已是下一步公共财政改革趋势。因此,在财政部门大力推进绩效预算管理的背景下,公安院校有必要顺应财政预算改革的趋势,探讨适合公安院校特色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

公安院校推进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首先,要提高公安院校预算管理意识,强化绩效理念。校属单位必须清醒认识到公安院校预算管理的目的是最大程度推动公安教育事业发展,要紧密结合公安院校事业发展的需要申请经费,同时要把绩效管理引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重视资金的产出和效果。加强宣传,树立“全员预算管理”的理念,把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典型做法通过报纸、校园网络等多种渠道向广大教职员工渗透,让教职员工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为学校筹措办学经费、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效益。其次,建立绩效管理机制。绩效预算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与传统预算管理有很大的差别,公安院校应当对原有预算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成立以分管财务的校领导为组长,校属单位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组,总协调和负责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配备业务精干、管理能力强的人员,真正负起绩效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同时,要建立健全绩效预算管理制度。以财政部门关于绩效预算管理的规章制度为基础,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绩效预算管理办法、绩效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尤其是随着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出台,新制度强调在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公安院校也应顺应改革,逐步树立投入产出、成本效益意识,明确高校绩效成本范围、核算规程和核算方法,设置反映绩效成本核算和对办学支出进行分摊的会计科目。同时,改革现有的会计报表体系,增加反映公安院校办学成果和成本消耗的报表,正确地核算办学成本。第三,设立科学的绩效管理目标。绩效管理是目标管理,公安院校绩效预算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对办学活动设立目标,根据目标来衡量办学的工作量,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依据将工作量转化为可以计算的成本,以此为基础编制开展工作所需的经费预算。公安院校的绩效目标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宏观办学绩效目标和具体分项目标。宏观绩效目标是指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是学校办学达到的期望水平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是一个中长期目标。宏观绩效目标是依靠具体分项绩效目标来实现的。分项绩效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绩效目标、教学目标、科学研究绩效目标、社会服务绩效目标及财务、资产、后勤管理绩效目标等。公安院校应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设立科学合理、可具操作性、易于实施管理的目标体系。第四,实施绩效运行过程的监控管理。预算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公安院校要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定期汇总分析绩效运行信息,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发现绩效运行目标与预期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五,建立预算支出评价体系,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公安院校要结合学校实际编制绩效评价方案,设计评价指标,选择评价工具,制定评价方法。在经费类别方面,区分基本经费和项目经费,基本经费的绩效评价侧重资金支出的合规性,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侧重经费支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经费使用单位要根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提交绩效评价报告。公安院校的预算管理部门要根据取得的成绩与绩效目标进行比对,找出结果与目标的差异并分析原因,努力查找预算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通报、反馈和应用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预算资金使用单位,要求预算使用单位根据评价结果整改落实,降低支出成本,增强支出责任。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的依据,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向教职员工通报,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接受教职员工的监督。

作者:成丽敏李热风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绩效;方法;对策

1.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单位管理的重点问题,而财务运行绩效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问题,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财务运行绩效的综合管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运行绩效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没有对单位的资产使用调度制定明确的制度,导致无法对单位的资源实施有效配置,甚至产生单位资源长期闲置以及浪费的现象。有的单位的材料采购存在随意性以及重复性,造成单位的资金的大量浪费。其次,单位的财务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单位的财务资源配置不合理。另外,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有的单位经常将一些非零基预算当作最主要的使用方式,严重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准确性以及有效性。最后,有的事业单位的有关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观念以及责任感较为薄弱,单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违法乱纪的现象。因此,单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财务管理中财务运行绩效的权威性受到严重的损害,导致其严肃性以及威慑性不够。同时,单位的有关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偏低,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很难完全胜任财务管理的工作,严重影响了财务工作的良好运行,同时也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2.改善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绩效的管理措施

2.1提高事业单位的资产的运行绩效

单位需要不断完善其资产运行绩效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定的管理程序进行资产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单位资产运行效益提高的目的。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事业单位资产的具体的配置状况,建立健全相应的资产使用调整机制,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效率,从而有效地节约资金。因此,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需要建立相应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地掌握单位各个部门的资产使用状况。同时,单位需要建立健全资产的流动审批手续,不断强化对资产调度的管理力度,比如,在同一事业单位,其内部资产的使用调度需要经过单位负责人的审批,而单位之间的资产使用调度则需要报备其主管部门审批。其次,由于单位的资产购置与雨伞管理严重脱节,因此,单位的主管部门在下达经费之前,需要购置的资产的具体事项应该经过本级的财政部门的审批,然后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的支出进行有效地监督与引导,同时需要对资产购置设定限额,一旦需要超出规定限额,则需要上报给主管部门审批。工作人员购置资产后,需要将有关的事宜上报给相应的财政部门,以便备案。最后,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制度。为了有效地提高存货资产的使用效率,单位可以建立存货资产与增量资产的预算联动机制,从而为单位的资产购置预算的编制提供依据。同时,单位也可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内部职能部门进行明确地分工,不断规范单位的资产配置审批程序,充分发挥单位的财务部门的资产调度的职能。

2.2实行科学的绩效预算

事业单位实施科学的绩效预算,需要做到严格按照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充分做好前期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事业单位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编制预算经费,紧接着编制所有的预算经费的收入与支出,对各项支出项目进行合理分配,不断细化各项预算的支出明细,使单位的预算方案能够有效地执行。另外,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的绩效管理时,应该严格按照投入与产出的具体比例,对支出的效率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的有限财力发挥最大的效用。其次,对预算编制的过程实施有效地监控。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库,根据成本效益的原则,加强信息收集工作,通过对信息进行科学的整理与分析,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同时,单位需要严格制定部门预算,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对预算的执行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加强对单位财务执行,的有效监督,不断规范单位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财务管理的各个控制点执行的有效性。

2.3将绩效管理运用到财务人员的素质管理中

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其财务人员素质的综合有效管理。首先,对单位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地分析,制定相应的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目标。在进行财务运行绩效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将绩效目标与评估有效地联系起来,收集和分析有关的绩效管理信息,对单位的部门的内部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及时找出财务运行绩效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其次,确定相应的绩效指标,达成评估者与被评估者的共识,不断完善财务运行绩效工作。最后,反馈财务运行绩效的评估结果,营造良好的绩效评估氛围。

3.总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要想提高其财务运行绩效管理水平,则需要结合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的财务环境,引进国外的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对单位财务运行绩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地剖析,根据相应的解决措施,实行科学的绩效预算,将绩效管理运用到财务人员的素质管理中,加强其财务管理,最终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远景.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研究――以aQ地质队为例[J].2012-安徽大学:公共管理,2012.11(23):112-113

[2]李岩.我国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创新研究――一种基于修正的平衡计分卡的新体系[J].2011-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2011.12(23):189-190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篇7

关键词: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科学化

一、实施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建立符合我国服务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基层事业单位实施科学化和精细化的预算管理,不仅可以让部门的支出大大节约,而且使政务更加透明化,除此之外,还可以使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得到大大的提高。由此可见,加强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为了让其向更长远的未来发展、符合建立服务型单位的客观性要求。放眼全球,在中国政府建立起来的成功案例的基础上,许多发达国家也开始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实行了预算管理活动,让其在经济上的支出更有计划、更规范。

(二)是加强财务预算和管理的客观要求

首先财务预算和财务管理是基层事业单位为实现其职能,科学规划资金用途的两种独立的手段。预算管理更是基层事业单位内部用来节约成本以及让各方面的资源合理运用的一套管理方法。另一方面,两者之间相互联系,财务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点部分,二者相辅相成,所以,想要更完美的达到之前所定下的财务预算就要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要求。

(三)是提高基层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的客观要求

从基层开始的预算编制方法,促进全体基层员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预算管理中,从而使其对本身的岗位定位有了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如此,使得单位的预算编制更加符合实际的工作需求,有利于提高执行力度。这样一来,全体工作人员就有了目标和为之奋斗的动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基层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会逐步提高。

(四)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节约型顾名思义要杜绝浪费现象,要用最少的支出创造出最大的利益。预算管理对一切支出做出定额的标准,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情况,强化预算执行力度。通过细化支出使得预算编制更加的精细化,通过财务明细的报表γ恳徊街С龆冀行审计。

二、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一)加强监督原则

我国的基层事业单位在经费支出、监督和考核方面都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所以绝大多数的单位也没有做出相应的措施去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基层事业单位的经费盲目支出而不需要任何人负责。进行科学化和精细化的预算管理的首要原则就是加强监督原则,为了使预算职能正常实现,必须要对物资进行统一的编排,尽量做到财务细节的精细化,使得每一笔预算的来龙去脉都得到监督。

(二)量入为出原则

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合理的定制公费支出预算,也没有详细具体的考察实际情况,只是大致简单的概述预算,并且随意的执行预算管理制度,没有严格的按照其制定的预算进行支出,所以导致入不敷出的情况发生。因此,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量入为出是最基础的要求,其是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基本原则。监察、审计部门应当建立政府监察和审计的制度,严肃处置违反预算管理制度的相关工作人员,保证这一原则的实现。

(三)全面参与原则

全面参与预算才能使基层事业单位全面了解单位各部门日常经营的情况,深入到实际的财务运作中,使得预算管理制度更加的科学化、精细化。通过这种全面的了解还能提高基层的工作人员对预算管理的深入了解,有利于预算管理制度更加有效的实施下去,同时全面参与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目标制定可以让基层工作人员有了自己的决策权,在工作中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提高其日常工作表现和工作的效率。

(四)强化合作原则

进行预算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工作不是单独的某个基层事业单位自己关起门来,自己造车的事情。而是各个事业单位通力合作一起推动中国的预算管理工作进步的大的开拓性工作,因此,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必须要以加强合作作为其原则。这种加强合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加强信息交流,预算的科学化和精细化需要比以往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要通过合作和信任的市场机制才能获取。第二,加强业务操作合作,成立基层事业部门工作交流会,专题研讨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工作流程和工作问题,通力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工作水平。

三、优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预算管理意识

首先,基层事业单位领导要加强预算意识,严格按照预算制度来,不能让其形同虚设。当然,整个预算体系的编制与执行是需要整个基层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的,预算执行的程度和完成效率会直接影响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加强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刻不容缓,促进预算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让基层事业单位的发展跟上时展的要求。

(二)做好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

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工作的升级,实施科学化和精细化的预算管理必须要从预算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开始改进。真实核算部门资产和资源是准备工作的核心,真正做到信息公开化。摸清自己部门的家底,为预算编制提供真实依据,就可以有效避免后期进行科学化和精细化编制预算时出现信息不足以及仓促敷衍的现象发生。

(三)对费用支出制定准确标准

国家制定的各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开展工作费用支出的标准是国家为各个基层事业单位提出的一个方向上的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所有的工作细节都能够涉及。因此,基层事业单位应当对本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工作人员制定符合部门工作内容特质的标准,进行费用支出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上改变预算编制的方法,将采用“零基预算法”来编制预算,使得财务预算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

(四)提高预算管理执行力度

想要预算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重要的是对每一个项目资金的严格审核。财务部门应该做到为各项支出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促进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应该建立起全面的预算分析、考核制度和考核目标。相关领导要建立起一定的考核意识,要重视原始票据的管理。同时,也可以将不同的预算执行类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要求各个部门按时按量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来执行,而预算监督则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完成。如此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五)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

对于基层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和经费支出,目前还没有一套健全的监督机制体系,绝大多数的预算编制还是比较随意。在监督考核方面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约束方法,因此需要一套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执行的严肃性。通过定制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将预算的结果应用于各部门之间的绩效考核,通过如此形式来评估最后的a算管理制度的执行结果。通过全面的考核工作,基层事业单位可以有效的减少实际与预算之间的财务差距,从而加强了对支出的合理利用和监控。

(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两者并驾齐驱共同造就一个优质的财务管理人员。那么,在提高员工素质方面,首先应当考虑,增加员工的道德品质,培养员工对工作负责的积极心态,培育财务人员谨慎的工作作风。其次,提高财务人员预算编制水平,财务人员对预算编制的各个流程和细节应当熟记于心,对于已经建立预算中心的基层事业单位,应当树立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顺应财务管理思潮,积极提出适于本单位的建设性的意见。

四、总结

总体而言,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大工程,它的实施成绩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本单位整体目标的达成。因此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从自我意识、工作方法、工作流程等方面做出改进,努力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预算管理的目标,使得预算管理独立的在财务管理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晶晶.如何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30):24-25.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篇8

为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市财政局《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渝财办〔〕269号)文件精神,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二大城市建设提供财力保障,推动财政工作上新台阶。现就年至2012年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财政部、市财政局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握财政管理规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基层基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保障水平,着力解决财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乡镇财政管理、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机关基础工作等为突破,进一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健全改革配套、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制度创新。进一步解放理财思想,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以创新求突破,通过规范的流程设计、完善的岗责体系、健全的机制配套、有效的绩效考核破解管理难题,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二)注重统筹兼顾。既要着眼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全面谋划、整体推进,更要着手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提升乡镇财政效能、规范细化资产管理、加强信息化保障和抓实机关基础工作,重点突破、务求实效;既要重视精细化,规范管理,更要突出科学化,提高效率;既要关注基础工作,更要夯实基层工作。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充分调动财政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实现财政管理与队伍建设的共促进、同提升。

三、工作要求

(一)规范科室管理。充分发扬民主,注重激发职工智慧,关怀职工生活和干部成长,制定科室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科室管理,为干部发挥工作积极性、追求事业进步、做出工作贡献提供良好环境。

(二)规范工作管理。完善岗位职责,按照科学合理、方便简捷、责任分明、标准明确的原则设计工作流程,制定和完善每一项资金的管理制度,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绩效评价等各项工作按规范流程进行管理。

(三)开展工作创新。善于总结工作经验,重视开展基层调研,注重借鉴他山之石,勤于学习和思考,以追求财政资金的绩效性为目标,改革完善已有的管理机制和方法,探索创新新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各科室每年完成两篇调研文章,实现一项管理创新。

(四)提供优质服务。规范服务用语,制定科室服务标准,明确岗位aB角,减少、避免差错,热情周到接待前来办事的干部、群众,及时准确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

四、重点工作内容

(一)建立健全政府预算体系(责任科室:预算科;配合科室:国库科、各收支科室)

逐步建立起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继续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细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继续探索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

(二)完善部门预算编制(责任科室:预算科;配合科室:国库科、综合科、各收支科室、资产科)

一是充实基础信息。从年预算编制起,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公务员、参公管理人员、已实行绩效工资改革人员和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逐步建立起预算与资产、人员等基础信息相衔接、预算与决算相结合的机制。

二是将公务员津补贴、已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单位人员绩效工资编入年初部门预算。科学核定津补贴实行打卡发放单位非税收入成本性开支内容,确保津补贴实行打卡发放后不影响收入单位的积极性,不影响财政收入大盘子。

三是完善综合定额。按照单位职能职责,细化公用经费定额分类分档,合理确定单位经费标准。研究部门单位房屋装修、业务车辆配置及运行、办公设备购置和会议等支出定额。制定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网络建设运行维护费和水电费等标准,逐步建立公用经费动态管理机制。

四是加强项目支出管理。对部门单位项目支出分类调查,摸清、核实经常性项目支出情况,对事业发展专项,加强前瞻研究和滚动平衡。项目预审和投资评审。加强项目储备,减少待编额度,尽量将项目支出细化到具体的项目。

(三)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一是优化支出结构,以保人员工资、保津补贴和绩效工资发放及单位基本运转为前提,加大民生投入,切实改善民生,确保法定支出增长需要和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调整项目支出、切块资金安排办法,坚持同一性质的单位公用支出标准相同;坚持综合预算,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实施细则。(责任科室:预算科;配合科室:国库科、各收支科室)

二是开展预算执行动态分析与监控,建立预算安排与执行进度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和意见及时提供给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责任科室:国库科;配合科室:预算科、各收支科室)

三是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及时解决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责任科室:国库科;配合科室:各收支科室)

四是加强专项结余资金管理。对专项历年结转和结余资金进行清理,上年项目支出净结余资金纳入下一年度统筹安排,两年以上的项目支出结转资金予以收回。(牵头科室:预算科;责任科室:各支出科室)

五是建立资金使用额度管理机制。在每月25日前,各支出科室将下月使用的资金额度报送国库科,作为国库科调度资金的依据,动态把握和合理调度库款。(牵头科室:国库科,责任科室:各支出科室)

六是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联络机制,加强沟通,定期检查指导单位会计业务。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全面、及时、动态掌握预算单位财务信息状况。建立资金拨付与单位账户余额挂钩的约束机制。(责任科室:会计科)

七是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建立完善各业务科室司职监督检查的大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财政监督检查、复核、处理、执行四分离机制;开展重点单位的监督检查工作,对所有部门单位执行预算收支情况分批进行监督检查。(责任科室:监督检查科)

(三)提升镇乡街道财政效能(责任科室:乡财科;配合科室:预算科、国库科、税政科、社保科、综合科)

一是完善制度体系。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调整完善区对镇乡街道财政体制,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简明规范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制定《关于加强镇乡街道财政管理的实施意见》,研究出台镇乡街道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办法,形成全区镇乡街道财政管理的制度体系。

二是健全管理机制。深化“乡财乡用区监管”改革,调整完善监管模式和运行机制,按“大财政,全过程”的原则,将所有财政性资金使用纳入镇乡街道财政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加强资金分类监管,逐步实现镇乡街道预算单位及村(居)集体资金“一站式”集中核算、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涉农项目资金全覆盖监管;完善镇乡街道财政干部定期培训和轮岗交流机制,促进财政知识更新、人员合理交流,激发基层财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整合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搭建镇乡街道财政资金管理信息平台,实行资金信息纵向通报,加强镇乡街道财政与主管部门、站所、村(居)会的横向联络;在加快推进财政部、市财政局定点联系镇乡财政所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全区镇乡街道财政便民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规范基础工作、办事流程、政策宣传、信息查询和服务方式,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

(四)加快网络信息建设(责任科室:办公室;配合科室:预算科、国库科、综合科、政府采购科、资产科)

一是加快推进平台一体化。遵循市局统一规划,构建市区乡三级结构一致、业务管理和行政办公无缝运行的一体化格局。年初实现预算编制、指标管理和集中支付3个子系统接入上线。在总预算会计、非税收缴、政府采购等子系统与市财政局完成接入改造,启动资产管理、决算等子系统平台整合,初步实现财政管理的平台一体化。

二是统一信息系统入口。年初建成统一门户雏形,初步实现核心业务系统单点登录,并随着子系统的改造接入不断充实门户内容。制定平台运行维护、身份认证管理、新系统开发等制度。建立综合查询平台,逐步实现数据的全面、动态掌握。

三是尽快完善网络系统。提高广域网带宽,推进市区乡财政广域网三级贯通。建成覆盖全区各预算单位和乡镇街道的财政综合业务网络平台,切实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建立运维管理平台和大集中的财政行政办公平台。

五、组织实施和监督

(一)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载体是“创先争优”活动。继续深化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一讲二评三公示”的形式,开展岗位竞赛,开展管理创新,推进服务型、效能型、学习型、和谐型机关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努力建设绩效财政。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篇9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体制和预算决策机制,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实施方法〉通知》财预〔〕134号)精神,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照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探索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实现预算管理改革的新突破。

二、实施原则和评价范围

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为主,依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重点评价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选择涉及民生工程和重点工程建设等6个以上重大项目先行试点,稳步推进我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待条件幼稚时,再逐步推进单位财政支出整体绩效评价工作。

三、评价项目和组织方式

(一)评价项目的确定

下同)根据年度绩效评价工作重点及预算管理要求,年初由县财政部门会同县主管部门及项目单位(含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评价范围内选定评价项目,并根据选定的评价项目特点选择评价组织方式,报县政府审定后,由县财政部门负责下达评价项目通知书,其中包括评价项目、组织方式、评价目的评价时间、评价方法及相关工作要求。对县政府确定的评价项目,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在项目实施前,应明确项目的预期绩效目标及能体现绩效目标的具体绩效指标;绩效指标应尽量细化、量化,并报县财政部门备案。

(二)评价组织方式

项目评价的组织方式主要有:项目单位自评、主管部门组织评价和财政部门组织评价等。

1项目单位自行评价

由项目单位依照规定自行组织绩效评价,根据确定的评价项目。县主管部门要对自评单位进行指导和监督。

主要偏重于对项目资金执行情况、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项目单位的自行评价。自评演讲中应包括对基本指标内容的分析与评价,县主管部门对项目单位另有要求的从其规定。项目单位应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撰写自评报告。

县主管部门和县财政部门可对项目单位的绩效自评情况进行抽查。自评报告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县主管部门和县财政部门。

2县财政部门和县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价

由县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依照绩效评价要求组织绩效评价,根据确定的评价项目。项目单位应积极提供反映项目绩效的相关资料,做好绩效评价的配合工作。

应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县主管部门和县财政部门在组织实施项目评价时。设置、选择一定数量且能衡量项目绩效的具体指标和相应的分值(权重)具体指标由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研究确定。根据收集的资料和信息独立地作出分析和计算分值后,撰写、上报评价演讲。

县财政部门可对县主管部门的绩效评价情况进行检查。县主管部门的评价演讲应在县财政部门规定的时间内报县财政部门。

原则上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或组织专家实施,具有代表性和一定影响力的重点项目评价由县财政部门组织。并可邀请县人大工作委员会和县政协专门委员会的委员参与;一般性项目的绩效评价可由本部门、本单位内部相关专业人员实施。

对项目的评价可按项目的实施阶段实行事中和事后评价。

四、评价结果的应用

(一)项目单位、县主管部门应将项目评价结果作为编报年度部门预算的依据。对管理中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时提高管理水平。

(二)绩效评价结果是县政府对县主管部门实施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安排下年度部门预算时从紧考虑,并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对象。

条件幼稚后,重点绩效评价项目的评价结果应报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阅示。绩效评价结果将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以加强对部门或单位预算执行的监督,增加公共财政支出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五、保证措施

(一)项目自评单位应按规定开展自评工作。项目单位逾期不报项目绩效自评报告的视同该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绩效目标。

(二)县主管部门应积极配合组织实施评价工作。督促项目单位及时报送自评报告,并和县财政部门对项目单位报送的绩效自评演讲进行抽查。

(三)县财政部门应及时做好项目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并根据《省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实施方法》和本实施方案,制定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考评操作细则。

形成年度绩效评价演讲报县政府和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县财政部门要对年度内开展的绩效评价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

(四)实施绩效考评所需经费。

(五)评价机构对项目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业务文件等负有失密义务。

(六)参与评价人员应严格依照要求进行评价。

六、时间方法

(一)年8月上旬:成立县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强绩效考评工作的宣传。

(二)年8月中旬:选择确定并下达年度预算支出绩效考评项目。开展业务培训;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篇10

一、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

计划经济时代,预算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划与预算理念深深的根植在事业单位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预算绩效管理开始迸发活力,预算绩效管理强调主体对社会的价值贡献与其耗费的社会资源的对比,引入了经济、效率、效果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事业单位顺利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保障。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管理机制,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存在误区,预算绩效管理意识薄弱。预算绩效管理属于内控管理的范畴,但一些单位把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分开处理,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尤其是在现实工作中,编制预算、预算绩效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都被安排在财务部门,这导致很多财务人员消极对待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进行绩效评价。同时单位负责人及各部门主管领导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管理理念和工作经验。

2.预算制度体系尚不完善。《预算法》没有相应的预算绩效管理条款,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作支撑很难引起相关单位的充分重视,财务部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严重受阻,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实施并发挥真正的管理监督作用。

3.没有相对独立的预算绩效管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一般被安排在各单位的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任务已经很繁重,多数财务人员会选择临时突击完成预算编制任务,对于预算编制的政策、指导思想等都没有系统的掌握,预算编制仅仅被认为是填列表格,而且业务部门很少会参与到预算编制工作中,业务部门的真正需要被不同程度的忽略,这些问题都导致预算编制的随意性较大,初始的预算编制阶段效果已经不理想,后续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很难开展。

4.信息技术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应用有待加强。内部控制规范中明确提出“单位应当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保护信息安全。”但目前预算绩效管理的手段仍比较落后,多数信息资料仍需要通过复印原始资料,或临时手工填制,这导致绩效管理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很难保证。

5.预算绩效管理与内控衔接存在问题。目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大多是在财政部门的要求下,对财政资金支出项目开展事后绩效评价。积极主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单位非常少,这种状况下很难实落实内控风险评估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衔接。事实上,预算管理存在很多风险,如在预算编制环节,可能存在预算编制不规范、不完整,预算基础数据不准确的风险;在预算执行环节,可能存在预算外支出随意增加,或者无预算、超预算支出,越权审批,缺乏有效监控,执行不力的风险;在预算考核环节,可能存在考核不严格、流于形式的风险等。

6.绩效评价结果未得到充分发挥。现实工作中,影响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因素较多,一是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专项资金情况,评价时点不好选择,无法做到及时调整预算;二是目前预算绩效目标大多是事前既定的,即使绩效管理中发现绩效目标存在不足,也很难影响预算安排。个别单位对绩效评价结果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

7.财务会计核算存在问题。首先,目前事业单位现行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处理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易于理解,但是不适应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未考虑资金收支的配比性,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其次,财务核算和会计科目设置不符合预算绩效管理的需求,不能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三、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1.充分认识全体职工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纠正部分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错误认识,员工素质是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关键所在,应重视全体员工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作用,组织全员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与讨论;二是提高管理层执行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能力;三是单位文化影响内部控制环境,决定员工对待预算绩效管理的态度,单位管理者应以身作则,发挥重视预算绩效管理的模范作用。

2.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落实管理层问责制度。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根本保障。首先,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规范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其次,明确预算绩效管理部门领导职责,真正落实管理层问责制度;再次,要不断的将绩效管理的目标细化,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透明度,把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转换为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预算的编制要求、内容以及信息的传递流程,使员工更清楚的认识预算绩效管理;最后,适当引入专家参与管理和评价,借助专家的专业知识,帮助相关单位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3.设置相对独立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坐实做细具体工作。单位应设置相对独立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全面负责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预算绩效管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预算收入的预测应以实事求是为原则;预算支出应采取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其次,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支出一般不得超过预算编制水平,特殊情况需增加计划外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部门需进行跟踪问效,同时,绩效管理部门应重点关注支出进度,适时提醒支出执行部门。最后,预算绩效管理是单位的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保证预算管理能够在各部门间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预算考核机制,将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明确责任,奖惩分明,从而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达到预算绩效管理顺利实施的目的。

4、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财政部门应组织开发满足预算绩效管理需要的系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收集、比较、分析、共享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有利于保证有效信息及时传递,为单位内外部信息及时沟通提供载体。

5、在预算绩效管理中找出风险点,注重与内控中风险评估控制相衔接。针对预算管理中的风险,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在预算编制环节,应适当延长预算编制时间,全面做好预算编制资料准备工作,严格坚持零基预算,在全员参与预算编制的基础上,落实编制责任;在预算执行中应当将预算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明确执行方式,明确预算追加调整的范围,严格履行审核和审批手续;在预算考核环节,应建立定期报告和分析制度,同时注重报告的质量。做好预算绩效管理与风险评估控制的有效衔接。

6、积极应用绩效评价结果。事业单位应逐步将预算编制、资金安排和改进预算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以加强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利用评价结果,收回未用完的项目结余、核减项目资金。完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的职能部门,还应将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对单位和个人进行奖惩;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透明。同时,将评价结果作为次年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