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十篇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十篇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5:38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1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学生干部管理能力的培养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而立足学生管理的本职工作,结合辅导员实际工作情况,在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上抓思想、抓作风、促实干、重效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阶梯式学生管理模式和方法,对实现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可起到重要作用。

二、高校班级阶梯式管理内涵及思路

1.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班级管理内涵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将其作为知识教育之魂融入教育教学、校风学风。而树立科学发展观其中最为本质和核心的内容,则是如何以学生为本发展教育,进行管理。而要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穿到高校班级管理之中,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培育基地,只有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学生干部的工作水平,才能够真正提高高校的学生管理质量。

2.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的问题及阶梯式管理模式的思路内容

(1)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也会面临不同的班级管理问题:新生入学时,对于全新的环境不熟悉以及安全意识淡薄,学生干部能力参差不齐,班级管理早期松散,学生干部面对班级出现的个别状况无法应对。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逐渐形成,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贪恋网络游戏,学生干部有惰性问题产生。到了大四,班级管理松散,一些学生就业意识不强,对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心理问题及突发事件频发。而面对这些问题,辅导员需要耐心引导、逐步培养,提高班委会管理水平,不断增强班级向心力。

(2)根据高校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遵循“全程化、分阶段、呈梯度”的管理原则:将班级管理模式目标按照年级学段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将班级管理分解为班级干部培养目标、学习能力提升目标、生活管理目标,将培养阶段按年级分为四个阶段,程度逐渐加深,阶梯状分明。其中,针对“三大目标”“四个阶段”,制订管理考核制度,组织培训教育,设计相对应的体验活动,以提高班级管理能力,这样就形成了纵向呈体系、横向相关联的阶梯式管理模式。

(3)阶梯式班级管理模式的内容:阶梯式管理以班委会为管理基础,以阶段式评价机制为主线,以班级管理委员会为主体,定期对班级及班委会进行考核,建立完善的培养和考核机制。在大学四年内,逐步增强班委会工作动力和竞争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除班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管理模式外,阶梯式管理还从班级干部培养、学习能力、生活管理三大方面制订目标;依托“辅导员三课”“骨干素质拓展训练营”“班级干部年度考核”等方式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提高干部素质,调动其积极性,提升学生干部管理水平;提高班级整体学习能力,形成良好学风,进一步制订适合专业发展的学习计划,对下则建立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利用微信、QQ、人人网等网络平台建立群组,交流学习和生活经验;组建学习监督小组,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分专业制订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挥党员作用,建立党员帮扶小组等。在生活管理中,以宿舍为中心,构建和谐的宿舍文化氛围,倡导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交流,从而带动整个班级营造良好生活管理氛围。

三、高校班级阶梯式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及管理方法

1.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全程化提高班级组织管理能力

除各班在新生入校后制订四年的班训班规外,根据《天津科技大学学生管理规则》的要求及历年班级及学生个人的评奖评优要求,建立年级委员会监督制度,制度对主要职能、基本任务、组织结构、工作纪律、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专门规范。

(1)例会制度:要求班委会及其年级管理委员会做好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年度的总结工作,对于班级中出现的学习生活情况、突发事件等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不足,调整班级管理方式。学年工作则在一个学年末,需要对一年来的班级工作进行整合,总结一年来的成绩及优缺点,由年级委员会成员进行评点打分,各班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班委会调整,班委换届,并做好新一年的班级工作。

(2)培训制度:学生管理办公室或年级委员会根据班级例会中反映出的问题和班级特点,组织骨干培训营,开设“辅导员三课”,进行素质拓展,提升学生干部的能力。培训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巧、人际交流、体能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危机意识、团队合作等,为每一位学生骨干提供自我提升、不断进步的机会和空间。

(3)考核制度:班级根据一年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述职,通过年级委员会评价打分,作为评定优秀年度班级的考核依据;班委会成员则以半学期进行班级评定,自我改进,调整工作方法,干部进行自述,班级打分评定,并由年级委员会核算记录分数,并根据班级评定结果,作为年度个人奖项的评选依据。

2.以阶梯状管理模式,提高班级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

(1)采取“双轨引导”“21天循环”方式,以民主方式提升班级自制能力。在学期伊始,班级采取自愿报名、公开竞选的方式对班委会进行改选,树立“管理出效益”的观念,选拔、培养、任用一批工作能力强、热情高的学生干部,组建实干、高效的班委会,通过年度改选调整班委会成员,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对于低年级,采用“双轨引导”模式,第一轨为“教师”,利用好班导师的良好资源,为大一新生分专业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做好专业引导,促使学生对专业有兴趣、有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辅导员则对学生从思想上进行引导,在生活上进行指导,在心理上做好疏导工作,做好分类指导工作,为学生在高校的生活导航。第二轨为“家长”,做好与低年级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拓宽沟通渠道,做到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与家长及时互通,以减少家长对学生情况完全不了解的情况发生,确保学生在校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此外,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制习惯,在新生年级班委会实行“21天循环”模式,即在新生军训后,实行班委会轮换制,由学生制订轮换规则和人员安排,辅导员监督学生在21天内的学习生活情况,以提高全班同学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同时辅导员通过此种模式可发现学生中的骨干,为此模式后确定班委会成员和骨干学生提供依据。

(2)对学生干部采取多种培养模式,提高班委会干部能力。在班级骨干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个人素质也是重中之重。学院以骨干训练营为支撑,以社团成员、学生会成员、班级干部为培训对象,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大学生发展中心为平台,创新团学管理模式,锻炼学生干部,做到锻炼多角度、培养长期化。自2010年起,学院每年举办学生骨干训练营,开展多样的团队训练活动,增强了干部团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他们的领导、沟通与协调能力。在骨干训营开营期间,还开展“辅导员三课”活动,思想引领和行为要求双管齐下,做到“以点带面”,用思想教育带动行动自觉,切实提高学生干部素质。“三课”引导学生重温党的历史,了解发展党员工作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增强学生入党的自觉意识,提高理论水平,端正入党动机,坚定理想信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他们未来的路走得更加顺畅。

学院依托党员党课教育,通过党史党情教育,对学生干部进行熏陶和培养。在新生入校期间,组建党员先锋岗,对新生入学安全进行教育和提醒,并在大一期间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党知识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学院组建了三个层次的师资团队,聘任党政领导、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教师、青年博士及优秀研究生、本科生党员等担任院二级党校兼职教师,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党员学生进行党员课程培训,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同时也提升他们的班级建设管理热情和主动性。

(3)依托分类指导、学风管理平台,建立班级管理小组,提升班级学习生活能力。在班级中建立中短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活目标。大一年级委员会制订各专业各班管理方法,其他年级各班建立班委、党员帮扶小组,对出现学业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家庭困难学生从不同渠道进行帮扶;对于问题较严重的班级,安排党员一对一帮扶、指导,切实做到认真筹划、统一部署;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帮扶联系体系,针对面临人际交往和学业压力的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一对一个体指导体系。充分发挥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作用,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能力,促进良好班级风气的形成。

(4)制定班级考核机制,提升班级整体向心力。为保证班级有合理的管理机制,提高班委会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班级评价采用阶段式评价,按照班级工作考核细则打分,并进行评比表彰。班委考核由学院领导、辅导员、班级成员对各班班委进行相关考核。班级考核每学期计算一次总分,一个学年计算两个学期平均分,各班根据实际情况,上报班级考核辅助材料(成绩单、照片或荣誉证书),学年进行分数结算,得分越高的班级,在参加各类评奖评优时将会获得更多的名额和荣誉。

四、高校班级阶梯式管理及考核的主要成效及经验

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遇到学习生活压力和心理健康等问题,这些都是班级建设当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工作当中采用阶梯式班级管理模式,还需要提高各管理主体沟通交流意识,及时发现班级工作当中的问题与漏洞,并做好整改工作;搞好班委会成员的培训工作,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从而更快更好地提高班委会成员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红玲.“阶梯式”晋级:让好习惯持续生长[J].中小学管理,2015(6):53.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选取我校2017级护理6班为实验班,该班有69名学生,年龄(16.50±0.64)岁,均为女生。1.2oeC管理模式。本管理模式由目标体系、日清体系、考核激励机制3部分构成。其主导思想:首先分解量化目标,随后“日日清”每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情,最终按量化指标去考核日清结果。1.2.1班级目标体系。将班级管理内容分解细化为正常教学考勤、纪律,早读、夜修考勤质量,教室、公区、宿舍安全卫生,日常行为规范,仪容仪表,早操,板报宣传,宿舍夜寝考勤质量管理8个方面。分解细化到每周每天每人每件事情,并在班微信群及班务公布栏公布,实行个人目标责任制。如教室卫生,分室内、走廊两个区域,室内再分地面、黑板、讲台、课桌椅、窗台、垃圾桶、工具摆放栏等,实现个人目标明确而具体,每件事情都有专人负责。1.2.2班级日清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建立每人每天对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进行清理检查的“日日清”控制体系,包括学生本人自查、同伴互查、管理小组复查,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及时发现问题,弄清原因,分清责任,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1.2.3班级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激励机制是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奖惩机制尤为重要。依据广东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操行评定办法》《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和学校有关规定,广泛听取各方建议,结合班级实际,制定班级《学生操行考核与评定办法(暨班规)》。该内容分基础和附加两部分,详细地对班级各项事务进行规定,量化、细化、透明化,有相应的分值和计算方法,便于考核激励。以教室卫生为例,考核机制规定:(1)无故缺席打扫教室,每次扣3分;打扫不干净,扣2分。(2)教室垃圾没有及时倒掉或垃圾过半,扣2分。(3)没有“三关一锁”,扣2分。(4)讲台、课桌椅摆放不整齐,各扣2分。(5)黑板、窗台、窗玻璃洗不干净,扣2分。(6)管理小组复查时值日生还未打扫完,扣3分。(7)打扫后工具摆放凌乱,扣1分。激励机制规定:(1)值日小组每位成员当天各项任务均完成质量好,每人加2分。(2)非值日小组成员发现值日同学未能按时完成值日任务,主动帮忙且完成质量好,每人每次加2分。(3)班级巡查小组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处理,每人加2分。(4)每周三下午班级大扫除,学生自愿参加且打扫干净,每人每次加3分,打扫不干净则不加分。1.3评价方法。1.3.1班级综合测评。为呈现班级管理成效,在学校学生科的领导下,每天定时安排各分管教师、宿舍管理人员及学生会人员对各项常规工作进行检查,同时将检查结果量化汇总成班级综合测评结果并及时公布,每天各项目总分为100分。1.3.2考试科目成绩学期结束后,考虑到各专业学科特点及任课教师不同,以考试科目成绩(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来评价班级的班风学风。成绩由教务科提供,各考试科目成绩总分为100分。1.3.3班集体效能感量表。采用陈顺森编制的班集体效能感量表对学生进行调查。该量表分班级正向联合力、成员自我效能感、优秀成员效能感、班级负向联合力4个维度,该量表及其各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85、0.88、0.88、0.76、0.78。量表共有19道题,采用6级计分,从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分数越高代表效能感越强。oeC管理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由调查人员统一发放量表,学生独立作答,当场回收,有效回收率100%。1.4统计处理。将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x±s)描述,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实验班与年级其他班班级综合测评情况比较。实验班班级综合测评成绩显著高于年级其他班平均成绩(p0.05,见表1)。2.2实验班与年级其他班考试科目成绩比较。实验班学生正常人体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两门考试科目成绩显著高于年级其他班平均成绩(p0.05,见表2)。2.3班集体效能感调查结果。实施oeC管理模式后,实验班学生班级正向联合力、成员自我效能感、优秀成员效能感维度得分均高于实施前,班级负向联合力维度得分低于实施前,实施前后学生班级正向联合力、优秀成员效能感和班级负向联合力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3

第一:制定班级目标和管理制度

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的方向,也是学生管理自我的航标和动力;而班级管理制度是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行为准则,是保证班级奋斗目标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和保障。没有奋斗目标的班级会缺乏竞争力,而没有制度作保障的班级目标就成了空想。

每接一个新班,班主任首先要给学生宣讲学校施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如《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高中一日常规》等。然后,结合学校已有的管理制度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讨论本班的奋斗目标和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制度细化。班级的奋斗目标和各项规章制度是由全体学生讨论制定的,始终反映学生的共同愿望和要求,真正让学生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如去年笔者接手的计算机2班,在职中二年级是全校有名的“乱班”,纪律差,成绩差,行为习惯差,原本有上进心的学生缺乏信心,任课教师很难上好课。学校安排笔者接手后,首先私下里笔者找班级学生一个个谈话,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诚心地告诉学生,老师是你们的朋友,鼓励他们树立个人和班级奋斗目标,并定为“力争上游”,又在讨论的基础上制订了《班级财物管理制度》、《班级奖惩制度》、《班级值日制度》、《班级卫生条例》等,全班学生观点一致,慢慢地适应这些常规。后来,基本上班级学生都认真遵循,一改过去散漫的班风。实践证明,只有纪律严明的班级,才会有纪律严明的学生。

第二:创建班级管理组织

一个班级如果只靠班主任的个人力量是不行的,班主任必须要在班级管理组织中,全员参与,丰富班级管理角色,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现班级学生自我管理。笔者不仅设有常任的班委、小组长、科代表,另有班级事务监督小组以及小管理员,如公物管理员、四项竞赛管理员、卫生管理员……分工明确而具体,学生能做到有事做,积极参与。大家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这大大提高了每一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师作为监督者和指导者,定时召开各类学生负责人会议,过问班级的管理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平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能努力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荣誉感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班主任培养学生对班级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尤其重要。其一,利用班会团队课、读写唱时间讲此类故事并进行评论,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无声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下列观念:“班级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都得珍惜保护好”,“我以班级而骄傲,班级因我而自豪”等。其二,以各类集体活动、比赛为突破口,进行教育。如学校艺术节、运动会、冬季三项竞赛等,鼓励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积极参与,努力拼搏。其三,严格实行《班级奖惩制度》,奖赏分明,让学生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是非感和责任感。其四,班级管理组织中每人参与管理与被管理,激发了学生对集体的责任心,以及集体服务意识和荣誉感。

第四:争取学生和家长理解配合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班级管理职能制矩阵制

一、现行学生班级职能化管理模式及其不足

1、现行学生班级管理模式——职能化管理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的班级管理大都采用的是职能化管理模式,也就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采用职能制组织结构。具体可描述为:班主任全面指导班级工作,班长具体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按照职能不同设置相应的班干,实行分工管理,一个班大概有5—9名不等的班干部,不同的班干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都有权向全班同学传达班主任的命令和指示(图略)。

2、学生班级职能化管理的弊端

学生班级职能化管理模式是与1999年高校全面扩招之前的学生管理体制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总体来讲,在那之前,学生主体意识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并不强;同时由于学生人数少,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的管理比较细致,因此,对班干部的要求也就不高,他们的身份仅仅是上传下达的桥梁,职能化管理的弊端没有显现出来,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班级职能化管理的弊端也就逐渐显现出来。1999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时间,“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等呼声越来越高,大学生参与教育互动的主动性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普通高校全面扩招,学生人数猛然增多,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压力增大的同时也就对学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职能化管理的弊端就明显地暴露出来。而且,这一弊端在生源质量总体不如公办高校的民办高校显得尤为突出。

(1)学生干部成为班级学生中的“官”,对任何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都可以指手画脚,所以尽管只有一个班主任,但学生往往感觉自己的周围有许多双班主任的眼睛。且整个体系中班长权力过大,易形成“皇帝式”管理。

(2)由于班干部的职能过分单一,发挥主动性的余地不大,因此班干部往往都是被动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3)班干部只需按照班主任的要求办事,不同的班干部之间关系疏远,容易产生矛盾,所以即使个别班干部办事效率高,但整个班子办事效率及协调能力差。

(4)由于排除在班干部队伍之外的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少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在几个班干部身上得到了“体现”,而且已经变形,这就使得广大学生不去关心班级建设,班级的凝聚力极大地下降。

从管理学原理对职能制组织结构的分析来看,以上所列举的学生班级职能化管理所带来的弊端是这一结构在新形势下必然会出现的问题,而且是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一种制度所带来的问题是这一个制度本身无法解决的,那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只有放弃这一制度,寻求新的制度。正是基于以上对民办高校现行职能化管理模式的认识,我们才思考寻找一个新的班级管理模式。

二、学生班级矩阵化管理模式及其优点

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要根据组织自身的特点以及组织所处的环境而定,同一组织,在不同的时期,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因此,当职能化组织结构不再适应如今的民办高校学生班级管理时,我们必须根据民办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要求提出新的组织结构形式。通过对几种流行的现代组织结构形式的分析,我们最后确定了其中的矩阵制组织结构形式,并将其应用于学生班级管理,提出了学生班级管理新模式——矩阵化管理。

1、学生班级矩阵化管理概述

学生班级矩阵化管理指的是在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采用矩阵制组织结构,也就是在现行纵向的职能化管理的基础上,增加按5~6人组成的学生兴趣小组组成班级活动的横向系统,形成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和按兴趣小组划分的横向兴趣小组相统一的矩阵制组织结构(图略)。

2、矩阵化班级管理体系的组建

(1)垂直领导系统的组建

在垂直领导体系的组建过程中,我们利用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班干部的选拔。这一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故不做说明。

(2)横向兴趣小组的组建

我们的做法是,在垂直领导系统组建后,根据矩阵化管理模式的需要,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基础上,由团支书和文体委员进行组织,按照同学们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组建兴趣小组。具体做法是,首先由团支书和文体委员制定调查表,统计同学的兴趣、爱好、特长、然后按照统计结果进行自愿分组,确定小组成员。在兴趣小组建立后,根据各小组之间的不同特点的,由小组成员制定兴趣小组的有关相关规章制度。

(3)监督体系的组建

在垂直领导系统与横向领导系统建立后,为了使各项工作能够按照矩阵化班级管理模式的要求进行实施,我们设立了相应的监督体系,这一体系的组成人员由班主任和各兴趣小组组长组成,主要职责是对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和班干部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在监督过程中如发现问题直接报送班主任,然后班主任召开班干部会议,解决监督体系发现的问题,使整个矩阵化班级管理体系健康发展。

3、学生班级矩阵化管理模式的优点

管理学认为,矩阵制具有职能制所不具有的优点,这些优点决定了将它应用于学生班级也必然能大放光彩:

(1)解放了班主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班级实行矩阵化管理,将班主任的作用由传统的最高管理者变成了“中枢神经”。由于班级管理既有按职能划分的专门管理,还有学生自发组成的兴趣小组的自我管理,因此,可以将班主任从繁重的班级管理中解放出来,从“演奏家”变为的“指挥家”;评价班主任工作的好坏不再是“管得如何”,而变成了“协调的如何”。

(2)改善了干群关系,在提高学生干部积极性的同时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学生干部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以双重身份出现:既是全班某个职能管理者,又是某个兴趣小组的成员。作为职能管理者,他不再是对全班学生“指手画脚”,而是在这一职能范围内对各兴趣小组进行指导和参谋,作为某个小组的成员,他又必须接受小组的制约,在小组内发挥他组员的作用,这也有利于他与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班干部与普通同学的关系就比较融洽。班干部不再因为职能单一而失去主动性,班级管理效率提高;同学们也因为兴趣小组的存在而易于协调,班级凝聚力就会增强。

(3)体现了民主与自我管理意识,促进了大学生的发展。兴趣小组不是由班主任指定的,而是由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人际关系自发组成的,与此同时,兴趣小组又不是无纪律的组织,它必须由小组成员共同商订出有利于整个班级和所在小组发展的规章制度。与班级的几大职能相对应,在每个兴趣小组中都有相应的负责人。在这一过程中,既发扬了民主,又养成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意识,同时还扩大了学生干部队伍,使得更多的同学参与了班级管理,得到了锻炼。

三、实施矩阵化管理的意义

1、适应了民办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的需要

(1)从大学生的共性来讲。作为大学生,民办高职学生和所有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一样,年龄一般都在17-22岁之间,属于个性心理发展的青年中期。他们的心理处于迅速发展,但尚未完全成熟阶段,这一阶段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独立意识与成人观更加突出,学生随着智力、体力以及思想上的成长,对自我的兴趣逐渐增强,由于在中小学时班主任、班干部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对待学生非常严厉,学生倍受压抑,使其在上大学后希望从压抑和束缚中解脱,所以,如果在大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职能化管理模式,势必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反抗,从而导致班级管理困难重重。

(2)从民办高校高职生自身的特点来讲。一方面,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高职层次招生居多,而且还是高职招生过程中的最后一批次,和那些公办本科院校甚至是公办高职高专的大学生相比,不管是在知识水平还是能力水平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入学门槛比别人低本身就加重了民办高职学生毕业求职的压力,而与此同时,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相对公办院校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只有更加关注自己,以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就业为学习动机,否则他们就会面临毕业无法就业的压力。所以,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程度往往远远超过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关注程度,除非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否则不理不采,似乎天塌下来也与他无关。

针对民办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只有因势利导,将兴趣小组与班级管理结合起来。为了能参与到兴趣小组中去,他们自然而然就会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以接受兴趣小组的约束和激励,班级管理也就成功地迈出了一大步。这是实施矩阵化班级管理的意义之一。

2、适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现代教育讲求“公平”。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讲,每个学生都应有机会挖掘和培养自己在管理方面的能力,都应有充当管理者的亲身体验,因此,参与班级管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和义务。这是教育公平和班级管理与学生发展关系上的必然要求。在矩阵化班级管理模式中,从班级纵向的领导系统,到横向的兴趣小组的管理,班级管理不再是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的事情,大部分同学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参与了班级管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另一方面,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而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民利的获得。民主治班的根本内涵,在于让学生树立民主观念,行使民利,学会自我尊重、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监督并促进自我修正,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以学生自发组成的兴趣小组为基础的矩阵化管理,就是在调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024-01

班级是小学体系中的重要形式,班主任是管理班级的主体,对班集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如何更好地管理班集也成了小学教育中十分关注的话题。

1.对当今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提教育改革这样一种大背景下,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的重视。在现如今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班级管理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小学管理班级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笔者根据多年班级管理经验,在相关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点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1.1班主任班级管理观念落后。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般都是选取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管理理论知识。再加上现如今小学班主任趋于年轻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班主任既缺乏专业管理有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的现象,造成班级管理制度较为混乱的局面。

1.2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素质有待完善。小学班主任的选取一定要经过考核才能决定,但是,在实际的小学班主任选取过程中,并没有一套系统的考核标准,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培训。这就导致了小学班主任管理专业水平参差不平,严重影响了小学班集管理质量。

1.3班主任工作量大,难以维持教学与管理之间的平衡。小学班主任一般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科目教师也是班级管理者。这就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导致班主任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班级管理制度,小学班级管理水平普遍较低,教学与管理难以平衡。很多教师虽然从事了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但管理水平依然停滞不前。

2.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2.1班主任要注重情感的投入。随着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入,越来越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深入贯彻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开展情感方面的交流,打开学生的心扉,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在贯彻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情绪放在第一位。班主任在制定班级规则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人性化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听取学生的建议,避免伤害学生的情感。应该彻底剔除像迟到罚款、犯错误抄课文等落后的班级规定,虽然罚款是教师严格管理班级的体现,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但是像罚款和抄作业这种形式的惩罚,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小学班级管理,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2.2倡导鼓励教育,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主动与学生沟通,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基础。此外,在处理具体的班级事务的时候,要坚持鼓励教育的原则,避免对学生苛责批评。学生在违反了班级纪律时,教师不应该质问、惩罚,而是选择一个比较隐私的场所与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交谈。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和自控力还不是很强,这就需要班主任多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意见,理解学生的想法,然后激励学生主动改善自身的错误,规范自身的行为,一起守护班级制度。

2.3建立团结和谐的班集体。班级是一个集体,也是一个家庭。在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稍有不慎就会将班级管理成一盘散沙,将很难开展管理工作。因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要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构建和谐团结的班集体。比如,可以定期举办班级团结会,抽出一个课时的时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班级管理目标,展开讨论,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或开展游戏活动,如拔河比赛、创建黑板报等,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集体的重要性,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助和关爱中,共同建立一个更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同时,在这样一种和谐、团结的环境下,学生对学习会更加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此外,教师还应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在增强情感投入的同时,还有加强与其他班主任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班级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丽.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9):22-23. 

[2]仝建强.试析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的创新[J].亚太教育,2015(5):83.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6

一、创设环境文化,让学生在熏陶中浸润自我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环境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窗口。净化、绿化、美化是班级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健康优美的教室环境就像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能给学生增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激发热爱班级的情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这些物化的班级环境布置体现了班级形象的无声魅力,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美的吸引力,让学生从感性的“美的愉悦”达到理性的“美的行为”的实现。

二、完善制度文化,学生在自治中规范自我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维持班级正常秩序、形成良好班风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可以规范班级成员的思想行为,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健康成长。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能给学生以巨大的约束力,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在这一约束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

1.我们的制度我们制订

在完善制度文化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制订班级制度,如在校一日常规、班级公约、班级公物管理制度、班级卫生管理制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评选制度等,将“硬制度”与“软文化”紧密相融,既发挥强制规范作用,又发挥激励鞭策作用。这些制度科学、规范、有效的实施,能使班级管理跃上新的台阶。

2.我们的制度我们执行

科学的“制度文化”还可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产生自我教育的效应。班主任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实行民主管理,设置民主岗位,给班级成员人人一个服务、管理的岗位,使其参与到制度建设中来。如实行干部轮换制、值日班长制,鼓励学生人人都当“班级小管家”。除保留中队小队干部、科代表、小组长外,还可开发多项管理项目,把电灯、饮水机、门窗、图书角……每个角落都交给学生管理,真正实现班级中人人是主人,事事有人做。这些做法为班级活动的相关制度等营造了一种适合的文化氛围,把学校教育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化作有形的或无形的制度物。

三、丰富活动文化,学生在交往中锻炼自我

活动是教育的手段和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班级文化的生命,是锻炼学生、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平台,可使学生充分地施展才华,发展个性。

1.阵地活动

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班级中少先队阵地的文化引领作用,队角的布置建设、广播站的撰稿播放、校报的投稿、板报的设计、队室的轮值、读书角的管理……对于这些领域的建设,班主任要用自己的“点金之手”巧妙指导,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和特长,展示出自己班级的独特文化。

2.主题活动

在工作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利用好学校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班级活动文化。如在参加艺术节、英语节、读书节、体育节中凝聚班级精神,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系列活动中了解民族精神内涵……这些极具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活动,以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指导他们的休闲生活,营造出一种积极、快乐、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真正把“烂漫的童年”还给学生,把“永恒的童真”还给学生。他们亲身参与、积极实践,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他们的才干,又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3.校外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是班级活动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春天,“宣传小队”走进社区给居民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单,给春天增添一抹温暖与感动。“环保小队”走进家乡的森林公园,开展保护家乡一草一木活动,他们捡拾果皮纸屑,扶起折断的树枝花木,张贴环保宣传标语,向街道卫生办提出环保建议,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秋天,“爱心小队”的队员们挑选出亲手采摘的、来自学校橘园又大又红的橘子,再用自己省下的零花钱买来苹果、香蕉等其他水果,高高兴兴地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送上饱含他们心意的“爱心果餐”,还给他们敲敲背、捏捏腿……学生们不但品尝到了活动的乐趣,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锻炼了能力,塑造了人格。

四、追求行为文化,学生在成长中提升自我

行为文化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和实践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学生是行为文化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学习者、承载者、实践者、发现者,更是受益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通过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的培养,为孕育行为文化提供肥沃的土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1.“小手拉小手”

班主任要从小处入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的行为礼仪细化成每周的常规训练点,如:用餐安静节约、路队整齐右行、作业整洁质量好等。我们通过“小手拉小手”,在班级中开展“好习惯伴我行”“文明礼仪在我心”“争做文明小标兵”等活动,引领学生互帮互助,在行为上规范自己,在思想上提升自己,使学生由原来的“让我成长”转变为“我要成长”。我们还通过“优秀学生”“光荣护旗手”“礼仪之星”“进步之星”等评选奖励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推动班级文化的建设和传播。班级里,优秀生帮助后进生进步;校园里,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优化班级常规;大家自觉读书,主动清卫,路队成线,班级自治,朝着“人人变得优秀或进步,人人变得自信或智慧,人人变得坚毅或独立”的美好愿景努力,有力推动了班级文化建设。

2.“小手拉大手”

我们还积极拓展育人渠道,通过“小手牵大手,礼仪伴我行”的活动,将行为礼仪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区,让全体学生面向家庭和社会进行礼仪知识的宣传,着力营造争创“和谐小队”“和谐班级”“和谐家庭”的良好氛围,开展“礼仪进家庭”“礼仪进班级”实践活动,扩大行为文化的辐射面,增强行为文化育人的有效度。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7

当前,在许多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中,一体化模式和班级相对约束仍然是被广泛采用的教学管理,而这样的管理方式体现出的是班级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但将学生的自主个性和独立想法,以及创新班级的开展全盘忽略。这种教育方式会因为学生随着年级增长和思维的发展出现很多变化,尤其在毕业班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因为学校老师过于管制而出现很大的逆反心理,这样会使班级会出现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对于小学毕业班的班级,老师在管理上很大程度上应采取严抓的态度,采取力度非常大的教育和管理,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在毕业班的认真学习,但这样过于死板的管理却只是解决了他们的学习态度问题,而且收获甚微。正如很多学者提到的那样,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老师单纯的将自己摆在一个教师权利至上的地位,过分强调管制和严抓,往往会酿成反效果。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已经不像当初刚踏进小学那样无知,而且现代化社会充斥着太多不同的思想,让毕业班的学生产生了不该有的心理。如果班主任过分抹杀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制性地让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处于一种集体化的方式,会让学生的自我发展变得单调和无趣,也让班级管理处于尴尬的地位。

二、小学毕业班班级管理措施

1.加强日常教育,制定符合班级情况的管理制度

在一些农村偏远地区,上课条件并不完善,但即便如此,也要制定符合班级情况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制定好了相应的上课管理制度、作业上交制度,才有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班级凝聚力的产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

2.在学习指导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小学升初中的最后一年,学习已经不同于其他年级那般轻松,而且到最后一年,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也会逐渐体现出来,这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优秀学风,均衡每一个学生的各科成绩,需要老师在学习指导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单一地采用一种方式面向多个学生,而是面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疑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得到知识并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

3.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8

一、本年级组现状

本组共有教师11名,每位教师都能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精神,工作服从安排,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转变教育观念,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教师们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二、本学期年级组工作的特色

常规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育的好差反映了班级管理的水平。这学期一开学,我们就非常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常规教育。一年级两个班利用课间操的时间,练习站队、广播操、礼仪训练,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各班都针对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班规,并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加以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本学期年级组工作特色总结如下:

1、开学初,二年级两个班进行了寒假作业展评。

2、一年级两个班在第三周召开家长会。

3、第五周,二年级在校园内进行的寒假综合实践活动展示。

4、一二年级礼仪训练见成效。

5、一二年级在少先队建队节时一年级每班十人入队,二年级剩余学生全部入队,并且一二年级组演出节目时集体背诵《弟子规》。

6、一二年级组九月、十月共出两次板报,两个年级办板报的形式各不相同,一年级的多为老师和学生一起办,二年级的多为孩子们和家长共同完成,充分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7、每周大扫除,由于本年级组学生太小,都是由老师带领学生完成卫生大扫除。

8、第十周一二年级组举行了“故事大王”比赛,孩子太小,组织很困难,但是台上的同学表现能力强,家长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

三、班主任班级管理有妙招 

一年级是学校的起始年级,学生的管理难度很大,但是 班主任老师却有好办法:

一年级(1)班:

1、班主任安排家近的学生带钥匙,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2、进班后先交作业后打扫卫生,老师检查卫生及时。

3、中午小班会,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弟子规》。

一年级(2)班:

1、班主任时刻紧跟班,早到校为学生树立榜样,一个月后,由学生带钥匙。

2、早晨学生到校后能及时的打扫卫生,老师检查到位,作业收缴速度快。

3、中午小班会,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弟子规》。

二年级(1)班:

1、班主任每天早晨到校后,能迅速组织同学进入早读,课代表领读,值日生迅速打扫卫生,作业收缴有序。

2、坚持每天检查室内外卫生,及时进行讲评。

3、一直鼓励学生自己办黑板报,从写字到绘画都是由学生完成,虽然板报的名次不理想,但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4、中午小班会,由魏昱嵩同学领读《弟子规》。

5、学生制作自己的“个人成长档案”,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6、班主任为班级制作“彩虹之家班级成长档案”,记录班级的活动。

7、班级实行小组竞赛制度,每周一次评奖。

二年级(2)班:

1、班主任每天按时到校,迅速组织同学交作业,安排值日生打扫卫生,早读有序。

2、中午到校,能够迅速组织学生进行卫生打扫。

3、课间操跟班及时,讲评及时。

4、实行班干部负责制(试行)实现了事事有人管,既调动了班干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管理能力。

5、实行班干部负责制(试行)实现了事事有人管,既调动了班干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管理能力

6、实行班干部轮岗,让一些胆量较小或性格内秀的孩子担任小组长或课代表,让他们融入班级大家庭中,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班干部的职则促使他们和别的孩子交往,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大力支持。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正的措施

存在的问题:

1、德育活动:还需要在德育活动中寻找新的创意,找寻适合学生的新颖活动。多制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

2、常规方面:一日常规常抓不懈,特别是起始年级。(1)

同栏目文章:

||||||||

到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改正措施:

1、多与本年级组的教师沟通,多了解学生,组织适合学生的新颖的德育活动,找创新点。

2、加强一日常规工作,班主任做到紧跟、勤跟班。

3、多与家长沟通,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学生,制定适合学生的特色活动。〖2〗同栏目文章: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级管理;激励制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27-01

小学阶段与初中、高中阶段不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还不够成熟,自制力也比较差,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的时候,班主任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性格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以往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加强班级管理。激励制度是一种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的管理制度,可以将其合理地应用于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以此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

1.激励制度应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首先,增强学生的信心。小学生的年龄小,渴望得到他人的表扬和鼓励。大量的实践证明,对一些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以鼓励式、激励式的方式进行教育与管理,要比批评式、责怪式的教育与管理更有利于学生改进错误,增强学生的信心。

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间共同相處的基础,考虑到小学生普遍都对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将激励制度合理地应用于班级管理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激励制度已经被大量的班级管理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可以应用于辅助班级管理的制度,它的应用能够在班级中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帮助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对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2.激励制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1竞争式的激励。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小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和同学"争"。比如,争谁来的早,争谁写的好,争谁跑得快,等等,这就为竞争式的激励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建立起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机制帮助进行管理。在进行分组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小组和个体进行奖励,激励其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更加努力。在进行劳动实践的时候,有的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选出其中三名表现最后的学生,奖励其一些学习用具,如小刀、钢笔、作业本等。需要注意的是,在竞争式的激励中,教师应当注意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进行结合,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防止学生产生为了获得奖励而竞争的情况。有序的竞争激励,可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2.2榜样式的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给人强大的精神鼓舞。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榜样的力量实现对学生的激励,以此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发挥出为人师表的作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形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产生一种"既然老师都这样作了,我也要这样做"的感受。同时,学校应当积极组织一些活动,邀请业内一些优秀的专家学生起来学校讲学或者开交流会,让学生与前来讲学的专家学者进行更多的交流,从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积极向榜样学习和靠拢。班级中也有榜样,教师也应当加强发现和挖掘,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2.3情感式的激励。人是有情感的,感性认识是一种基于基本情感的认识[2]。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了解还不太熟悉,形象思维、感性思维比较常见。在对一个人进行判断的时候,往往只是从其表现的一些语言和行为进行判断,语言亲和、行为友善就是好,语言恶劣,行为诡异就是坏,这其中注入了很多个人情感。因此,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应当更多地从情感层面出发,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尽量放低姿态,以学生朋友的身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用和蔼的态度去激励学生,鼓励学生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发生的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将会给学生很大的信心,让学生意识到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身后既有家长也有教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深深爱意。

2.4评价式的激励。评价式的激励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比较常见,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以往,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通常都是根据学生的最终表现来进行评价,学生的最终表现好,对学生进行表扬,学生的最终表现差,不对学生进行评价或者对学生进行批评。评价式的激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既要看到学生表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学生表现不好的一面;既要看到学生的最终结果,又要看到学生的表现过程,针对以素质为核心,思想、知识、道德为参考进行评价激励。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激励制度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还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的时候,在对激励制度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合理地应用激励制度进行班级管理,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付金燕.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构建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06):231-232.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10

一、问题分析 

(一)高中生自身心理因素影响。由于国内对儿童教育偏向于“圈养式”,大多数孩子从小便是由父母操持生活事宜,包括学习上。由此孩子在心理上缺乏自立想法及独立能力。高中教育高压骤降,有些学生由于其性格偏向开朗,能够通过转移注意力以适应环境。但有些学生性格较为阴郁的,称之为“抑郁型人群”。此类人群在遇到小小挫折时就表现出极大的恐惧感及失败感,极其情绪化但一般不会将情绪轻易流露,由此造成心理严重不健康,表现为不愿参加班级活动,消极与人交流,容易产生自杀的倾向。 

(二)班级制度不够完善。当前不少的高中班级管理制度多表现为形式化,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生活管理关注度不够。班主任年轻化,往往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也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班干部忙碌于学习,无暇做到周到全面的监督管理;由此产生班级管理漏洞。此外,对学生逃课,作业不交,抄袭,作弊情况的检查、处理结果未及时公布,没有做到公开透明,使得部分相关人员管理随意性严重,班级管理流于形式;学生之间产生相互包庇的现象,侥幸心理日益加剧。 

(三)班级活动少。班级活动参与率低,除去之前分析的学生自身心理原因及较重的学习压力,大部分源于班级决策、组织上的失误。活动创新性低,时间安排不合理,通知不及时等等,此类问题大多由于组织者考虑失误、怠于工作造成的。此外,缺乏对不合理缺席情况,组织者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破窗效应”产生,对班级活动参与率有较大的消极影响。再者,就是学校不够重视课外活动、班级活动,怕出安全事故、怕承担责任,所以表现出消极对待的反应。 

(四)控制力度不足。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习惯,行事难免有所纰漏。正因此,班级管理才显得格外重要。在营利组织中,雇主以工资、奖金为杠杆,控制协调雇员关系,但班级异于工作组织。班级中负责管理的相关学生并没有其他同学所没有的地位落差,由此对班级的控制力度是比较微弱的。此外,高中生已逐渐拥有个人想法,对班级管理的控制力提出了抵触与挑战。 

(五)班级文化不牢固。班级文化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班级活动的组织、班级氛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班级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班级活动的态度。班级文化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班主任及核心班干部(如班长)个人性格、喜爱偏好的影响。班主任关注度低、核心班干部选取失误、缺乏及时巩固维护等原因都会造成班级文化缺失或走偏。由于班级的人员规模较小,班级文化的确立相对更加容易。但若出现较为频繁的班干部的替换无疑是对班级文化极大的冲击。 

二、解决方案 

(一)加大人力投入。第一,适当增加学校管理者班级管理力度,使其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有效管理班主任、班级。第二,需要加强对班主任培训,及时更新其知识储备,与现代教育步伐保持一致。第三,实行奖惩工薪制度,要求班主任薪酬与学生优秀率、升学率等数据相挂钩,激发班主任工作积极性。 

(二)完善班级可视化管理制度。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公开透明、可视化,让学生清晰可感地了解班级制度。针对班级组织相对宽松的特性,制度的确立要做到宽泛与严格的统一。在坚持首要原则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协调各方意见后确定制度具体内容。第一,明确底线。直接列示何种行为是禁止的,何种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例如夜不归宿、旷课外出、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查明立即作出严肃处理。第二,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部分可做弹性处理。充分考虑高中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对部分违规事件弹性处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三,制度可视化。将确立好的制度及时整理公布,确保学生理解清楚。第四,加强对班干部的监督。有效的监督可以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共同管理班级的同时,激励班干部认真负责处理班级事宜。 

(三)加强班级管理者培训。加强对班级管理者即班干部的培训是完善班级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选择班干部到学校培训,加强班级管理者的危机感与责任感。第一,民意投票与事后协调相结合。在选举班级管理者时,考虑其能力、性格及其班级组织参与情况,综合同学、班主任等各方意见。第二,加强班级管理者之间信息交换机制。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协调各方关系,加强交流与合作,及时有效告知对方当下的班级任务及执行进程。在对外信息时保持一致口径,增强班委信服力。第三,加强班委心理培训。班委是班级形象的代表,是深入班级个人的主通道。把握好班委的心理培训,以点带线,实现班级心理健康全覆盖。 

(四)构建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一定程度上是班级学生的一致选择,是全体成员的动力源泉与规范标准。要充分考虑班级整体性格中的积极成分,做到“因地制宜”。第一,确定基调,选出代表。由班主任初步了解班级整体性格趋向后,在班委候选人中选出较为符合班级文化基调的核心管理者。第二,适时强调、维护。可通过设计班服、口号等手段,提升班级文化的可感度。集体活动时加强班级文化互动,加深学生理解。第三,增强开放性,避免僵化。注意班级文化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面对任务时灵活机变,切勿“闭关锁国”。

(五)搭建师生自由交流平台。高中生以学业为首要任务,及时与授课老师交流反馈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搭建师生自由交流平台不仅可以促进学习,亦可通过老师的言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第一,以遵循师道为原则。尊敬师长,在交流时保证应有的礼节,进退有据。第二,实现线上线下无障碍化交流。利用发达的通讯工具,实现与老师零距离沟通。第三,加强对老师课堂教学的反馈,以促进任课老师采取最佳的授课方式。 

加强、改善班级管理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纵观近年关于高中生自杀、谋杀事件,无一不与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有关。班级管理意义重大,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管理者、班主任、班委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在结合班级具体状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管理理论。加强班级管理,事关我国各阶段教育的成功与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晓智.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06):111-113. 

[2]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04):99. 

[3]陈发初.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11):110-111. 

[4]蔡世华.大学组织文化变革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