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生命基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0:49

共筑生命基石篇1

首先,我们来到临沂的南部,打卡成立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鲁南第一支部旧址。

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成立于1929年10月,由刘之言同志开创并组织工作,是我党在临、郯、费、峄地区创建的第一个党支部。原支部驻地位于古镇马头北首,沂河岸边(现郯城三中校园内北隅)。

刘之言(1905-1933),是中国共产党在鲁南临沂、郯城、费县和峄县地区的主要奠基者和创始人,是中共郯城县委、中共临郯县委第一任书记。1929年秋,中共郯城县第三小学党支部在这里诞生(后被称为鲁南第一支部),并开始了一系列大型的革命行动。1933年7月,为减轻中央苏区面临的反围剿压力,刘之言等组织领导了震惊鲁南的“苍山暴动”,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刘之言等人壮烈牺牲。刘之言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篇章,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郯城马头也就成了鲁南党的重要发祥地。

下面,请将目光转移到位于鲁南第一支部旧址西北约120公里的费县薛庄镇,这里将是我们第二个打卡目的地——发生与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位于费县薛庄镇驻地北11公里处,由胜利突围纪念亭、入口广场、纪念碑、纪念馆、烈士墓区、综合报告厅等部分组成。

纪念馆以理想信念、鱼水情深为主题,以大青山突围战斗为主线,分为抗日烽火燃遍沂蒙、浴血青山胜利突围、蒙山沂水铭记殊功、军民一心水乳交融、坚定信念继往开来,全面展示了山东党政军民在大青山突围中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悲壮场景。纪念馆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主,辅以景观、油画、雕塑、多媒体等展示手段,突出展现了大青山突围战中英烈人物顾全大局、同仇敌忾、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接下来,请将时间线转移至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东北方向约20公里的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这里是我们的第三个打卡目的地——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位于蒙阴县东南28公里的蒙阴、沂南两县交界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位于孟良崮烈士陵园区中部,为乳白色的厅式建筑,座北朝南。纪念馆包括正厅、展厅及辅助建筑,分为5个展厅: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

1947年5月,为打破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华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粟裕、陈毅集中兵力,猛攻敌中部突击部队,于14日将国军王牌整编第74师分割包围在孟良崮山区。经过激战,全歼74师及部分援军。此战的胜利,扭转了华东战势的不利局面

最后,我将来到临沂市区,打卡本次最后的红色地标——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是为纪念自第一次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地区牺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大型纪念性建筑群,是宣传和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基地,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由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梁思成先生主持设计,于1949年4月开始建设,初名“临沂革命烈士陵园”,1986年10月,经民政部门批准改为今名,并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陵园坐北朝南,占地15万平方米(约225亩),目前共有塔、堂、馆、亭、廊、墓等大型纪念建筑物19座,整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式,风格为仿古建筑,南北大门与主体建筑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堂在一条中轴线上,其它建筑物对称布列于东西两侧

共筑生命基石篇2

【放鹰台遗址】位于武汉城内武昌水果湖畔。遗址为一椭圆形台地,传说因李白于唐乾元三年(760)曾在此观放鹰捕鱼而得名。面积约1万平方米。1956年考古发现,1965年和1997年两次发掘,证实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屈家岭文化类型,距今5000~6000年。遗址上层还发掘出20余座唐宋时期墓葬。?【马投潭遗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西12公里处东西湖区三店农场马投潭村。遗址为高出周围地面4~8米的椭圆形小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1984年发现,采集有磨制石斧、鬲、鼎、罐等陶片及兽骨、鹿角、贝壳等遗物,其年代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晚期至湖北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4500年。?

【盘龙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5公里处黄陂县滠口镇叶店村。是一处相当于二里冈下层晚期的商代大型文化遗址。1954年防汛取土时发现。遗址东西横距约1100米,南北纵距约1000米。考古发现城内有保存完好的大型宫殿基址。城外分布有居民住地、手工作坊、小型墓地、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商代铜兵器、酒器、食器和礼器等。其中一件大钺长达41厘米,刃宽26厘米,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一件玉戈,长94厘米,为目前出土的最大的商代玉戈;一只高55厘米的大铜鼎,为目前出土的最大的圆腹鼎。该遗址是武汉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古城遗址,距今约3500年。?【鲁台山古墓群】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43公里处黄陂县鲁台镇滠水河畔。系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化遗址。1977~1978年在其西南部清理发掘两周时期墓葬30余座,出土一批珍贵的青铜器、陶器和玉器。在数件铜器上铸有"公大史作□□"、"长子狗作□□"等铭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湖泗窑址群】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南江夏区梁子湖沿岸,因最早发现于湖泗乡而得名。已查明烧制青白釉瓷的窑堆98座,年代为五代至北宋末期。窑堆一般高约5米,围径100米左右,最大的高达9米,围径约200米。以仰烧法烧制民间常用瓷器。1988~1995年湖北省考古所、武汉市考古所和武汉大学曾进行过三次发掘。?【陈友谅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城内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引桥南坡下。墓高2.2米,墓基周长12米。陈友谅初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建"汉"政权,自称皇帝。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与朱元璋战时中箭身亡,还葬于武昌黄鹤山(今蛇山)现址,次年朱元璋曾到墓前致祭。1913年湖北省内务司对墓园进行整修时在墓前修筑了墓道和一座高大牌坊。牌坊前额书"江汉先英",后额书"三楚雄风"。墓两侧还各建有碑亭一座。?【明楚王墓群】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东南40公里处江夏区龙泉山,系明朝8代9位楚藩王的陵寝。各寝占地均在百亩以上,除墓冢外,原都有碑亭、茔城、大殿、配殿、祭台等建筑物,现多已不存。1982年,对昭王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龙泉山和明楚王墓群现被辟为风景区。1991年湖北省考古所和武汉市考古所对昭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金册(铜质)、玉印、腰带等100余件文物。?a【兴福寺塔】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无影塔。位于武汉城内武昌洪山西麓。建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原在洪山中部兴福寺故址,1962年因塔身倾斜破裂迁移至此。为仿木结构石塔,四层八面,重檐楼阁式,高11.25米,底径4.25米。塔为偶数分层,殊为少见。?a【古琴台】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伯牙台。位于武汉城内汉阳龟山西麓月湖南岸。北宋时为纪念春秋时期俞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故事而建。后屡毁屡建。台呈方形,汉白玉砌筑。台中立一方形石碑,高1.75米,上刻"琴台"和"伯牙抚琴图"。台周环以石栏。连同其周围的古建筑群,占地共1公顷,为武汉名胜之一。?【宝通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城内武昌洪山南麓,占地7公顷。南朝刘宋时在此建"东山寺",唐初鄂国公尉迟敬德更名"弥陀寺"。南宋端平年间,随州大洪山幽济禅院迁僧众及所供佛足至此,扩建殿宇,奏请宋廷赐名"崇宁万寿禅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宪宗敕赐"宝通禅寺"。后屡罹兵燹,现存建筑多系清同治四年(1865)至光绪五年(1879)重建。该寺建筑依山就势,自下而上为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楼、禅房、铁佛寺、华严洞、华严亭、法界宫等。中轴线上的建筑多为单檐歇山顶式,大殿木构架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晴川阁与禹稷行宫】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城内汉阳龟山东麓长江边的禹功矶上。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名取自唐代诗人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有"楚四名楼"之誉。因与对岸黄鹤楼隔江对峙,相映生辉,被称为"三楚胜境"。曾多次被毁,现阁系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1985年重建,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其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顶层面阔3间,进深2间。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其北侧为"园中园",园中青草如茵,竹木葱茏,瘦石嶙峋,幽静雅致。禹稷行宫并立于晴川阁西南侧,原名禹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也曾数度毁坏。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占地350平方米。其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带墀头布瓦屋顶,屋脊微呈凹形曲线。中轴线两侧卷棚吊顶廊庑与宫室连通,形成长方形天井。其西侧有一个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六角攒尖顶禹碑亭。亭内立有毛会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刻禹碑残片及摹刻的毛会建禹碑石刻。禹稷行宫与重修的铁门关和晴川阁组成古建筑群,为武汉名胜之一。?【胜像宝塔】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城内蛇山西首。又名元威顺王太子墓,俗称"孔明灯"。原立于长江边黄鹄矶上,1955年因建长江大桥迁至现址。始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白石砌成,高9.36米,底座直径5.86米,形制与北京妙应寺白塔相同。塔身分为座、瓶、八山、相轮、悲领、伞盖、宝顶等部分。塔座刻有精美的花纹和梵文。?【长春观】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城内武昌大东门,占地1.8公顷。始建于元代,为纪念长春真人丘处机而命名。原建筑有屋宇千间,分三路由南至北依山而上,层层递进。其中路主体建筑有灵官殿、二神殿、太清殿、古先农坛等,右路为十方堂、经堂、大客堂、功德祠、大士阁、来成殿、藏经阁等,左路为斋堂、寮房、丘祖殿、方丈堂、世谱堂、纯阳祠等。其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五开间,前置廊,青布瓦屋面,翼角飞檐,如意斗拱,素栋雕梁,木构架中为抬梁式,次为穿斗式。整个建筑群极具湖北道教建筑艺术特色,兼得雄、秀、庄、艺诸种风格。1852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时大部被毁。同治二年(1863)始加修葺,现为武汉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建筑群。1983年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开展宗教活动的重点道观。?【洪山宝塔】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城内武昌洪山宝通寺后山。原名灵济塔。始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石塔,塔高44.1米,塔基周长37.3米。八角七级,塔身内空,每层各面有窗,游人可凭窗远眺。清同治十三年(1874)大修时将原各层木质飞檐改为雕凿精美的石质飞檐,塔顶增高1.67米,安装重达6500公斤的文笔峰式铸铜顶,使之更加巍峨挺拔。?【南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南75公里处江夏区贺站镇大屋饶村。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有建桥碑记和清康熙年间维修碑记嵌于桥身。桥长28米,宽6.2米,单孔,半圆形拱,跨度10米。桥身以红沙条石砌筑,糯米石灰浆勾缝,桥面为大块青石板铺墁。是武汉市现存最早且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古桥。?a【北洋桥】又名白杨桥、白洋桥。位于武昌城北8公里处洪山区和平乡北洋桥村东湖港上。始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年(1602)重建,清代和民初曾屡加修葺。桥为单孔拱顶,全长50米,宽7.76米,净跨10米。双圆心拱,桥身为红沙条石砌筑。1995年对桥面进行过全面维修。?a【双凤亭】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43公里处黄陂县鲁台镇鲁台山上。占地36平方米。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因程氏兄弟生于黄陂,宋代即在黄陂县城内建亭。明天顺七年(1463)复建亭于鲁台山麓二程祠内。现存双凤亭系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建,三层檐,六角攒尖顶,青筒瓦面,琉璃宝顶。亭中立方形石碑。亭西面悬挂郭沫若题写的"双凤亭"匾额。?【槐山矶驳岸】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南28公里处江夏区金口镇长江之滨槐山矶。驳岸筑于明代,全长290米,平均高度7.5米,分三层台阶构筑,每层台阶宽2~2.3米,为纤道,行若坦途。上两层每层高2.3米,底层因地势而调平,平均高度3米左右。驳岸全部为大块花岗岩方整条石砌筑,顶层装有花岗岩栏杆,气势磅礴,工程宏大,施工精细,具有特色。?【木兰山古建筑群】位于汉口城北60公里处黄陂县木兰山。木兰山原名建明山、青狮岭,传说巾帼英雄朱木兰曾在山下居住,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在山上建寺纪念,山亦更名木兰山。古建筑群分布于将军坟、东泉庵、水晶宫、古寨四区,以古寨区最宏大。古寨环两座主峰一周,长5公里。寨垣依山就势,以青石干砌而成,高4米左右,现保存基本完好。寨内建筑均就地取石干砌,不用沙浆勾缝,历数百年风雨而不倒塌,别具特色。木兰山现已建成风景区。?a【卓刀泉】位于武汉城内武昌伏虎山西北麓御泉寺内。相传三国时期关羽驻兵于此,以刀凿地,得泉,因以取名。明初楚昭王朱桢游玩至此,饮此泉后称其甘美可口,为之修筑井台,建造井亭,书"卓刀泉"3字刻于井栏。泉现存,水质淡碧甘冽,冬暖夏凉。?【归元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阳城内翠微路。是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创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取偈语"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中"归元"为名。占地4.67公顷,有殿舍200余间。建筑布局分为中院、南院、北院三组。中院有放生池。池两侧为钟鼓楼,正中为韦驮殿,再进是大雄宝殿。其南北两厢为客堂和斋堂,其后为禅堂。南院罗汉堂供奉有500尊以脱塑工艺制作的罗汉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我国传统塑像艺术中的上品。北院有藏经阁、大士阁、翠微井等建筑。藏经阁一层为陈列室,陈列有北魏石刻、唐代观音及历代雕塑的其他佛像,以及各种珍贵法器、字画等;二层收藏佛教经典7000多卷,其中有印度、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刻印的经卷和贝叶经。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开展宗教活动的重点寺庙。?a【莲溪寺】位于昌武城南2公里处。占地1.8公顷。原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创建于明代,曾两次毁于兵燹。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寺院分四进。入山门有一院落,院落东为祖堂,西为禅堂,中为弥陀殿。弥陀殿后为大雄宝殿,再进为藏经楼,其东面为仓廪等附属建筑。整个寺院建筑布局严整得当。民国初年该寺曾创办华严大学,时为全国佛学最高学府。寺周原有大片树林,古木参天,葱茏茂密,1948年被当局砍伐殆尽。?a【古德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黄浦路北侧。创建于1877年,原名古德茅蓬。1905年扩建后改名为古德禅寺。1921~1934年仿缅甸阿南陀寺式样建成大雄宝殿,殿基729平方米,殿高16米。殿顶有象征五佛四菩萨九位尊神的九座密宗形式的佛塔,塔周沿女儿墙有96个莲花墩和二十四诸天菩萨像,大殿外墙墙面和窗、柱集东西方艺术造型和装饰手法于一体,别有特色,为内地少见。现保存基本完好。?【汉口汇丰银行大楼】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沿江大道与青岛路交汇处。1866年英国汇丰银行在汉口设分行,1913年在原址建此大楼。大楼分两期建成。内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以花岗岩构筑。占地3591平方米,建筑面积10900平方米,四层,高约20米。正面立一列巨型石柱形成柱廊,柱头为爱奥尼式。墙面和檐部有花篮吊穗、火焰球等装饰浮雕。建筑古朴典雅,雄浑高大,属古希腊建筑风格。?【大智门火车站候车厅】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车站路西北端。又称汉口火车站,原为芦汉(京汉)铁路南端终点站。1896年破土动工,1903年建成,占地1176平方米。候车大厅为一幢西欧近代建筑风格的大楼,建筑平面呈横亚字形,中部突出。立面造型为中部和两端突出,五个屋顶。中部四角各修筑有高20米的塔堡。堡顶为铁铸,呈流线方锥形。墙面、窗、檐等部位以线条和几何图形雕塑装饰。整幢建筑极具艺术效果。是我国少数尚存的早期火车站候车厅之一。?【詹天佑故居】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洞庭街51号(原俄租界鄂哈街9号)。是我国著名爱国工程师詹天佑1914~1919年任汉粤川铁路督办期间自行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故居为一栋砖木结构西式两层楼房,坐西朝东,占地约250平方米。楼上右前房为其卧室。楼前是种植葡萄和花草的庭院。现保存完好,辟有詹天佑故居陈列。?【汉口花旗银行大楼】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沿江大道97号,青岛路口南侧。建于1922年,占地91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5层,外观以花岗岩构造,为仿古希腊建筑风格。临街的东、北两立面以巨型立柱贯通形成柱廊,柱头为爱奥尼式。建筑雄浑壮观。?【江汉关大楼】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汉口开埠以后,清政府于1862年在汉口设立海关,名江汉关。现存江汉关大楼落成于1924年,耗银100万两。主楼四层,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楼顶有一座塔式钟楼。楼的外观造型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结合英国钟楼式样,四周立柱,外墙、柱全部用大件花岗岩构造,石作精细。建筑坚固壮观,雄浑典雅。楼顶钟楼四面装有直径4米的时钟,按时奏乐,声传三镇。为汉口的标志建筑。?【九女墩】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东湖风景区西北湖畔。1856年太平军与清军在武昌激战,有9名太平军女战士战死在东湖岸边。乡人敬慕她们的义烈,将其合葬在湖边。其墓冢称九女墩。墓高2米,墓基周长15米。1952年地方政府对陵墓进行了培修,建立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以石块砌成,顶部悬有铜铃。正面镌刻董必武撰写的《九女墩记》,碑阴及两侧刻有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张难先等题字、题诗(词)。墓四周遍植花木,葱茏茂密,庄严肃穆。?【庚子烈士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洪山东北麓。是1900年自立军起义领导人唐才常、傅慈祥等7位烈士的合葬墓。墓高6米,墓基周长150米。1912年4月孙中山莅汉,为表彰庚子自立军起义的功绩,将草草掩埋的烈士遗骨迁此,建成烈士陵园,立"铁血精神庚子之墓"石碑一通。1929年加以扩建。陵园占地面积1.2公顷。1935年国民政府又"赐金治葬",在墓前建立了一座六柱圆顶纪念亭,亭内立记述庚子自立军革命史实的碑刻。依山铺修了300米长的墓道,墓道上立有四柱三门的牌坊,坊额书"庚子革命先烈墓道"。?【鲁兹故居】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鄱阳街32号院内。占地面积323平方米。1904~1938年间美国主教鲁兹(中国名吴德施)携全家居住于此。鲁兹非常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辛亥革命时期,他的家成为掩护反清革命志士及进步人士活动的场所。抗战初期,中共领导人、等曾在此开展革命活动,国际友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史沫特莱、白求恩等都曾客居于此。故居西北向,是一栋西式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646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三烈士亭】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解放路武昌造船厂旁。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因筹备起义事泄被捕,10月10日凌晨在此英勇就义。1931年为纪念三烈士,在原湖广总督府前建亭,改原总督府门前街道为"三烈士街"。亭为木结构,八角攒尖顶。亭额题"三烈亭"。亭内立有花岗岩石碑,高3.1米,正面刻"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处"9字,碑阴刻三烈士生平事迹。?【起义门】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位于武昌城内区首义路起义街。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中和门,参加起义的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其他起义部队的战斗。城门高7.1米,宽5米。城门上有重檐歇山顶城楼,朱柱青瓦,斗拱飞檐。"起义门"3字系元帅题写。?【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阅马场,背靠蛇山。因整幢建筑采用红砖红瓦,故称"红楼"。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在此成立湖北军政府(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颁布了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布告,通电号召各省起义。旧址原是清末湖北咨议局所在地,建于1909年。占地1.87公顷。主体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其上层顶端正中有望楼。主楼后方也是一座两层楼房,两侧各有一排平房,与正前方出口处装有铁栅的大门连接,围成方形院落。院门外正前方立有孙中山铜像。"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系由宋庆龄题写。?【辛亥革命烈士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位于汉口城内球场路和利济北路、汉阳城内扁担山、武昌城内伏虎山北麓。前三处是武昌起义后在汉口、汉阳保卫战中阵亡的烈士陵园。其中球场路辛亥烈士陵园(俗称六大堆)有6座合葬墓。墓前皆刻"铁血精神辛亥首义烈士之墓"字样和红十字图案。立有"国殇"石碑。陵园正中建有辛亥首义烈士纪念碑。武昌伏虎山是辛亥革命先烈刘静庵、武昌起义主要领导人刘公和蔡济民及革命党人蓝天蔚的墓。诸墓在""中均遭毁,1981年分别在原址修复。?【黄兴铜像】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阳城内龟山东麓。1911年武昌起义后黄兴从香港赶到武汉,就任起义军战时总司令,指挥了"阳夏保卫战"。为纪念黄兴的历史功绩,1933年建造了这尊通高为5米的铜像。铜像着西装,手撩大衣襟,气宇轩昂。像座正面花环中央的大理石上刻"黄兴先生之像",其他三方刻着由领衔署名的《黄克强先生像赞并叙》。?【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解放大道1057号。1923年2月3日,京汉铁路总工会从郑州迁此办公,以此作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秘密指挥中心。旧址是一座旧式砖木结构普通民房,占地面积204平方米。现辟为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陈列馆。?【施洋烈士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洪山南麓。施洋是在中成长起来的著名进步律师,积极支持和投身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1922年在汉口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期间被捕,旋于2月15日在武昌惨遭杀害。烈士墓呈八方形,坐北朝南,边长1.9米,高2.5米。墓前有纪念碑,高5米,左侧刻烈士生平事略,右侧刻"二七惨案"经过。纪念碑前是施洋烈士塑像。董必武题诗:"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萧遗臭万年秋。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南洋大楼"。位于汉口城内中山大道706、708、710号。占地约885平方米。爱国华侨简照南、简照强兄弟于1917年投资兴建,1921年竣工。大楼为前后两栋,前面主楼高5层,后面附楼高4层,主楼建筑面积4740平方米,外观雄伟壮观。1926年底国民政府从广州迁汉口,于1927年元旦开始在此办公。宋庆龄、邓演达、唐生智、谭延?、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恽代英、、谭平山、苏兆征等人都在此工作或活动过。1927年3月10~17日,在该楼三层会议厅召开二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坚决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的军事独裁作了积极的斗争。会议通过了《统一党的领导机关案》、《对农民宣言》、《惩治土豪劣绅条例》等20多个决议案。旧址现保存完好,在三楼辟有武汉国民政府旧址陈列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红巷13号。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一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该校的领导机构为常务委员会,由邓演达、、陈克文三人组成,主持工作。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共800多人。于1927年3月开学。学员经3个月的理论学习和严格的军事训练,于同年6月毕业。旧址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共有坐北朝南4栋房屋,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其中第三栋为二层楼房。此地原系张之洞创办的武昌北路高等小学堂,后为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商业学校并入中山大学,校址遂为农讲所所用。1958年开始筹建纪念馆,其馆标"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系由题写。?【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旧址】位于武昌城内解放路259号原两湖书院内。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培养国民革命军事政治人才而合力创办的高等军事院校,隶属于中央军事委员会。1927年2月12日正式开学,学生3700余名,由任校长,任党代表。二届三中全会后,改为委员制,由谭延?、邓演达、恽代英3人组成常委,恽代英主持日常工作。七一五反革命后被迫解散,大部分学生编入国民革命军四方面军第二集团军军官教导团,成为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旧址建筑现尚存三栋砖木结构平房。?【旧居】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都府堤41号。占地414平方米。和及儿子、毛岸青于1927年上半年在此居住。其间蔡和森、郭亮、彭湃、毛泽覃、夏明翰、罗哲等人都曾客居于此。在此写成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旧居是一栋晚清三进三天井民居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原房于1956年拆毁,1967年按原貌重建,并复原了和、彭湃、蔡和森等人居住的房间,辟有陈列馆。?【中共五大开幕式暨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都府堤20号。旧址原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现为武汉市文华中学分部。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学校小礼堂内举行开幕式。随后,共青团四大也在此召开。这里还是陈潭秋等人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他与夫人徐全直曾在此居住和工作。旧址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1983年复原临街一栋楼房,开辟了中共五大会址陈列室和陈潭秋烈士纪念馆。?【中华全国总工会暨湖北省总工会旧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友益街16号。1926年10月湖北省总工会在汉口成立,机关设在旧址的左楼。1927年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自广州刘少奇、项英、林育南等工会领导人均在此办公。旧址为两栋砖混结构法式楼房,右楼3层,占地面积340平方米。左楼2层,占地面积450平方米。现保存较完好。?【八七会议会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鄱阳街139号(原三教街41号)。1927年8月7日,决定中国共产党命运的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在此召开。旧址为一幢3层楼砖混结构西式公寓建筑的一个单元。当年会场设在2楼,现保存完好。1978年开辟纪念馆,1980年邓小平题写馆名。?【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洪山南麓。1926年9月在武昌攻城战斗中叶挺独立团191位官兵牺牲。为表彰和纪念烈士,独立团于1927年春在叶挺亲自主持下修建了陵墓,占地300平方米。1980年扩建为陵园,占地面积11889平方米,由牌坊、纪念碑、曹渊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组成。坊铭和碑铭分别由邓小平、题写。?【向警予烈士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龟山西头。向警予是中共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1927年任中共汉口市委宣传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次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汉口余记里草坪刑场被杀害。共产党员陈春和将其遗体与当时牺牲的其他烈士安葬在一起。1978年迁墓于此,墓园占地150平方米。墓为白色混凝土结构,呈半圆形,墓前立有汉白玉雕刻的烈士全身坐像,墓后建有大理石照壁,上镌刻有邓小平题写的"向警予烈士之墓",背面碑文记叙烈士生平。碑顶为汉白玉烈士半身像。四周苍松翠柏,环境幽静肃穆。?【红色战士公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阳城内龟山西头。1927年七一五后,在武汉屠杀共产党员和群众上万人。当时中共党员、海员工人陈春和将部分烈士安葬在龟山脚下补乾亭附近,称为红色战士公墓。1955年因建长江大桥迁至扁担山,1987年3月迁现址。公墓由广场、墓和碑组成,东西横距31.5米,南北纵距17米。东边两角建有小亭。墓碑似一扇屏,正面上部镶嵌铸铜中国共产党党徽和花环,中部镶嵌白色大理石,上刻"红色战士公墓"。?【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长春街57号。占地774平方米。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在武汉成立长江局,机关也秘密设在这里。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董必武、秦邦宪、等在这里领导长江局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和统一战线工作,并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筹集粮饷及各种军需物资,输送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线。旧址主楼4层,两侧为3层附楼,原为日本大石洋行。?【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解放公园内。1938年在保卫武汉的对日本空战中,有15位苏联空军志愿队员英勇牺牲,葬于万国公墓。1956年迁墓于此并建墓园。墓呈长方形,高3米,墓基周长77米,墓冢用花岗石砌成,正面嵌有15位烈士中俄文姓名石碑,两侧有中俄文记事碑。墓前立一正方形纪念碑,碑前有花坛和草坪。?【汉口中山公园】位于汉口解放大道中段。此处初为1923年修建的西园。1927年汉口市政当局没收西园辟为公园,取名中山公园。1949年后加以扩建,现占地32.2公顷,分前、中、后三个景区。前区基本保留以前的园艺格局。中区植草坪、树木,为休闲运动区。后区为草坪、梅山及大型儿童游乐活动中心。由于该园地处汉口闹市区中心,吸引了较多的外地游客及本市居民,在市民的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昌东部,包括磨山等沿湖群山,规划范围88.2平方公里,其中湖面33平方公里。湖水清澈,湖岸曲折,植被良好,风光极佳。1951年开始规划并兴建风景区。现分为六区,即听涛区、磨山区、落雁区、白马区、珞洪区、吹笛区。每区均依自然景观设计建造景点。其中听涛区营建和开放最早,占地126.1公顷,内湖水面60公顷。湖周原有古迹名胜,如三国时刘备祭天的郊天台、明楚昭王揽胜的吹笛山、太平天国时的九女墩等。1987年在磨山北部兴建楚文化游览区,建有"楚城"、"楚市"、"楚天台"、"祝融观星"、"离骚碑"、"唯楚有才"等景点。1996年又在听涛区东北隅兴建"欧洲风情园"。目前风景区已成为园林与文化相结合,集旅游、娱乐、度假、疗养、养殖、科研于一体的全国重点风景区。?【黄鹤楼公园】位于武昌蛇山,西抵司门口大桥头,南临阅马场及红楼,北临京广铁路干线,海拔平均高度85米。黄鹤楼为公园主要景观。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吴黄武二年(223),隋唐时已成为墨客骚人赏景游宴之所,孟浩然、崔颢、李白都有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后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历史上黄鹤楼多次兴毁。1981年以清同治年间式样为原型,重新设计、兴建。新黄鹤楼共5层,高51.4米;外形正方,四望如一;每边长35米,72根立柱拔地而起,全部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主楼于1985年建成开放。尔后又陆续建成"南楼"、"诗碑廊"、"九九归鹤图"、"西爽亭"、"紫竹苑"、"白云阁"、"涌月台"、"禹碑亭"、"岳飞塑像"、"梅园"、"杜鹃园"及140多个园林小品。该园已成为武汉市对外交往的窗口,至1996年底共接待中外游客3500余万人次。?【江汉路商业街】历史街区。位于汉口中心区沿江大道至解放大道之间,长1590米,宽15~20米,是近代汉口开埠以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其东端路段旧为英租界与华埠界线,因此在这条街上集中了一大批著名商家和银行,自兴起至今始终十分繁华。历史上曾是汉口这座工商业大都会的缩影,改革开放以后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走向繁荣的象征。现保存着一大批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和繁盛的工商业大都会的商市景观,为多家金融机构和200余家商业网点的集中地。?【汉口原租界风貌区】历史街区。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俄、法、德、日相继在汉口强辟租界,从而在今江汉路至黄浦路、中山大道至长江之间,形成约1.8平方公里颇具西洋风格的城区。除街道格局基本保持原状外,目前尚保存近代西式建筑500多处,其中列入"武汉市保留历史优秀建筑"名单的达50余处。区内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其中部级重点文保单位1处。在近代历史上,这里是西方建筑文化、科学、艺术传入中国及中国民众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租界的规划与建设以及租界的建筑,曾对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及建筑业的进步与发展,起了诱导和促进作用。一些西洋古典主义和早期现代主义建筑,至今仍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特别是上起江汉路,下至一元路之间地段,至今依然保存着较浓郁的近代风貌,近代建筑也最为集中,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共筑生命基石篇3

关键词:碎石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应用

1引言

近年来,20世纪90年代初期修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和重载车辆的反复行驶,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严重,出现了断板、纵横向裂缝、角隅断裂、错台、唧泥等病害现象,路面技术状况日趋下降,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和舒适性。面临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改造新技术新课题研究,采用传统的加层式、破碎后加铺基层和挖除式重建等方式,施工周期长,投资大,环境污染严重,影响车辆通行安全。根据省公路局要求,对104国道临海境1687K+000-1693K+000路段和35省道临石线临海境8K+700-9K+900路段实施旧泥混凝土路面共振碎石化技术试验段,共振碎石化技术具有施工周期性短、环境污染少、有效防止或延缓沥青混凝土面层出现的反射裂缝等病害,采用共振碎石化技术实施的“白改黑”路段建成通车后,效果良好,有效地改善了路容路貌。

2试验路段概况

104国道1687k+000-1693k+000路段和35省道临石线8K+700-9K+900路段,分别于1991年11月和1992年9月建成通车,2006年104国道平均日交通量6323辆/日、35省道临石线9926辆/日,原路面结构组合为22cm水泥混凝土路面+20cm水泥稳定基底+15cm级配碎石底基层,水泥混凝土设计抗折强度4.5mpa。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严重,主要表现为碎板、断板、纵横向裂缝、角隅断裂、错台、脱空、唧泥、接缝料散失等。据调查统计104国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板率平均达到50.49%;临石线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板率平均达到49.3%。近几年多次进行挖补,局部路段已采用挖除碎板重新修筑水泥板,部分路段采用了沥青混合料修补板块、沥青混合料修补板块长度数十米至百米左右不等,但板块修补效果不佳,影响行车安全。现路面结构改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共振碎石化后,碾压密实,作为路面基层,直接铺筑4㎝细粒式沥青混凝土+5㎝中粒式沥青混凝土+6㎝粗粒式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

3共振碎石化施工工艺

3.1机械设备选择

共振破碎机械,选用美国共振机器公司生产的RB500系列共振破碎机,设备具有独特的共振技术可以持续产生高频低幅的振动能量,通过破碎锤头传递到水泥板块里。在特制振动梁偏心轴驱动下,产生振动谐波,支点与配重点振幅为零,破碎头以高频低幅(2㎝)敲击路面,混凝土路面产生裂纹,并随着振动迅速有规律地扩展到材料边界,由于冲击力很小,且裂纹只扩展到边界,所以对基层没有任何损害。压实机械选用重型钢轮压路机。

3.2技术特点

共振碎裂技术产生的高频低幅振动能量,通过破碎锤头传递到水泥板块里,使旧水泥混凝土板块表面4-6㎝深度范围碎裂成3㎝以下粒径的碎石层。由于共振破碎机动量高,和板块接触时间短,将水泥板块表面的“裂纹”瞬间均匀地“扩展”到板块底部,作用于水泥板块内部的高频振动力使得整体碎裂均匀,碎块大小和方向极其规律,水泥板块产生斜向裂纹,与路面呈30-40度夹角。水泥板块表层粒径较小,较松散;下层粒径较大,嵌锁良好,使碎石层下部形成“裂而不碎、契合良好、联锁咬合”的块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拱效应”,能将竖向压力变为水平推力,利于从根本上减小或避免反射裂缝的发生,对基层、路基及周围的结构设施无损伤。

3.3施工程序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共振碎石化技术施工程序:路况调查——清除沥青修补层——洒水湿润——试振——检测验证——共振碎石化——清除表面粗粒料——压实——技术指标检测——铺筑沥青混合料——压实——保养——开放交通。

3.4试振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共振破碎质量主要受到破碎机施工速度、振幅、破碎顺序、破碎施工方向以及不同基层强度、刚度条件、对破碎机调整要求等,均对破碎程度、粒径大小排列和形成的破裂面方向影响。为了确保共振破碎质量,实施共振破碎豢必须进行破碎试振。试振后,通过开挖坑穴,检验破碎粒径分布情况,以及均匀程度,确定破碎机施工参数及施工组织措施等。

3.5破碎施工顺序

破碎前,应对破碎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洒水湿润,防止破碎时扬尘飞扬,污染环境。破碎顺序一般由水泥路面外侧车道开始,从边缘向中间破碎,每次间隔20cm进行往复破碎。如果纵向车道作了纵向切割,也可由中向边顺序破碎。破碎一个车道的宽度,实际破碎宽度应超过一个车道,与其相邻车道搭接至少15cm。

3.6压实

压实前,应清除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内大于5cm的碎石块,并对凹陷的路段采用级配碎石粒料回填。然后采用光轮压路机碾压密实。

3.7技术指标检测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实施共振碎石化后,采取外观鉴别和实地检测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路段挖坑穴抽样检验、检测,一般每隔250m处距路边2.5m位置处开挖1㎡左右的坑穴,深度至路面基层顶面,分析共振破裂效果。鉴别板块内是否产生斜向受力和嵌紧结构,判断、分析、评价共振碎裂技术作用力扩展到板块的何位置完成了能量的传递,以及对板块周围的结构物和基层是否会造成损坏。同时,定点检测沉降量,回弹弯沉值测定、破碎状况检测、纵横坡度检测等。结果表明:共振破碎使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纵、横坡度发生变化较小;沉降量和侧向位移相对较小;回弹弯沉值测定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回弹弯沉值小,共振碎石化碾压后回弹弯沉值大,符合充当基层的回弹弯沉值,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后路表回弹弯沉值测定小于路面容许弯沉值,符合设计要求。

4效果分析

共振碎石化技术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能够快速、有效地修建路面工程,施工周期短,环境污染少,节省投资,节约资源。共振破碎机正常作业每台班破碎一条车道1600-2700m,采用流水作业法施工3-5天即可完成单车道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开放交通。若采用挖除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块,重新修筑基、面层,施工周期长,挖除的水泥混凝土板块废弃,造成环境污染。遇雨、雪天气,造成路基排水不畅、积水,路基松软、强度降低,直接影响车辆通行安全。104国道1687k+000-1693k+000路段和35省道临石线8K+700-9K+900路段实施共振碎石化技术铺筑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平整密实,建成通车后,路面未出现网裂、裂缝和坑洞病害现象,共振碎石化技术应用有效地控制和延缓了反射裂缝的发生,路面技术状况良好。

共筑生命基石篇4

关键词:生态要素;建筑形态;建筑环保与节能

1从生态要素到建筑设计:对建筑形态与外观的影响

建筑出现伊始,无论“穴居”或“巢居”,都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立的人类的庇护所,却时时刻刻体现着与自然的交流和对话。生态因素对于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地的太阳辐射、热、光、阴影、降雨、水文、风、植物、地形等自然条件参与了建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从方方面面影响着建筑的功能和外观。

建筑不是大地的“领主”,建筑的造型语汇是自然风景的直接反映,任何建筑最重要的关系是与自然的协调。建筑的形式、布局、室内外空间组合应与不同时(季节、时令)空(场地)充分联系起来,力求建筑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控制温湿度。

气候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设计师在了解建筑所在地区的温湿度、风力风向、太阳辐射、降水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后,因势利导,通过适当的建筑体量和空间组合,建筑朝向,建筑材料,表面色彩等选择来满足人体舒适感。对于炎热地区,遮阳、通风、隔热是提高建筑空间舒适程度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深檐、骑楼、敞廊、通透、架空等设计语汇。对于寒冷地区则以保温、纳阳为主,形成双层墙(窗)、日光廊道,围护结构蓄热,封闭等设计语汇。而对于温带地区,则需建筑空间具有可转换的灵活性,即空间有开与闭,内与外的双重性。中东地区传统的双院式住宅小而荫庇的庭院比大的庭院凉快,从而形成空气压力差,引起空气对流。即从小庭院(凉)到大庭院(热)的穿堂风,而两院间过道中的水槽又可以冷却微风。

土地是建筑的载体,建筑适应于土地成为其存在的条件。土地通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影响着城乡、建筑的布局和形态。地形地貌从形态上直观的影响着城市布局与建筑形态。在中国陕西、甘肃、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窑洞作为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既符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又体现了独特的地质特点。黄土高原的条条冲沟,块块坡地上挖掘而成的黄土窑洞,既不占耕地,还可防止水土流失,冬暖夏凉,适于人们的居住要求。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说是对土地“文脉”的一种延续。地下空间的开发是对土地的创造性利用,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还意味着较低的运营费用和能源消耗。中国古老的“覆土建筑”——窑洞就是早期开发地下空间的居住地设计。

自然界为建筑的营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一般建筑通常采用当地资源:木材、石材、土等等。北京的紫禁城、雅典卫城、福建的客家土楼分别是由这三种材料建成的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植物材料可以利用。芦苇、麦秸以其柔韧的特性与黏土结合在一起制成土坯砖,可砌筑既坚固耐久又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在许多地区。茅草是很理想的屋面材料。在非洲的有些地方,甚至用牛粪作为屋顶的覆面材料。竹子的应用就更为广泛了,既可以直接用作建筑的结构材料,也可以加工成各种构件。

2从建筑运营到生态环境:建筑环保与节能两重性

作为城市人工环境的主体——建筑,其内外部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的利用效率和程度关系到城市代谢质量水平。建筑从建设到使用需要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消耗地球资源,同时又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欧洲,约有半数的能源消费被用于房屋的建造和维护。可以说建筑对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等问题有直接的影响。而因势利导-合理利用生态因素建造房屋。既可以有效的减少建筑运营时所需的能量损耗,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避免污染环境。下面就从节能、环保两个方面分析建筑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2.1建筑节能:针对不可再生资源

建筑节能是指:建筑全过程(从建设筹划、建设、维持到建筑拆毁全过程)能量及相关能量链的相对减少,它的根本是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消耗的减少。

2.2建筑环保:资源可持续性,再生性利用

建筑环保是指:建筑全过程对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相对小的影响,它的根本在于自然资源可恢复性和再生性地利用。

环保比起节能的分析要复杂得多。环保更像是平衡,一种对于自然大系统的平衡。我们不能只建立在一个房间、一个房子、一群建筑的范围来分析是否环保,很多所谓环保房子是对大环境平衡的破坏。比如大面积推广雨水回用和过度抽取地热(且不说热水是否得到100%的回灌),都会使得地表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发生改变,都是对自然平衡的破坏。一种建材是否环保,也不能进行绝对的判断,比如木头、石头是环保的,塑料是不环保的。同是取自天然的木材,过度砍伐和森林自然代谢,或是可恢复性砍伐,意义和性质将是完全不同的。

请看下例:“石材向来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列表里绝对没有它,因而只要无毒无害无放射性,石头在建筑中的使用一定是环保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根据调查得出如此数据;买下一座山,山体上可用矿带只是一部分,或是极小的一部分,20%以上的算是好矿山了。采矿的普遍办法先是从山下的石材加工厂修一条简易公路通到山上。然后炸山暴露矿带,通过进一步爆破形成作业面,最后可供真正开采的仅仅是矿带的30%~40%。开采通过火焰切割机进行(烧柴油形成喷射火焰),切割下来的石块够得上荒料标准的,由大马力柴油卡车(多为进口)运下山,这样的荒料占矿带的1%~10%。荒料到了加工厂,要通过大砂轮锯的切割形成板材,砂锯片一般2至3公分厚,板材也是2至3公分厚,因此出材只是原有荒料的50%。这些石板还有根据建筑师的风格设计进一步加工,加上运输和施工的损耗,铺在地上、挂在墙上的也就60~70%。按照以上的步骤列成山体利用率的算式;20%×40%×5%×50%×70%=0.14%。

共筑生命基石篇5

关键词:金属结构;防火材料;应用现状

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的今天,建筑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建筑金属结构中越来越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防火,这不仅关系着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情况,还直接决定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生命安全能否得以保障。许多建筑工程被迫中止,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管理者防火意识淡薄和防火材料质量不过关。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选用科学合理的防火材料,保障建筑物的消防安全。

1建筑金属结构中防火材料的应用现状

建筑金属结构中防火材料的类型很多,功能也各种各样,对现代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起决定作用。在如今比较常见的防火材料主要有:防火板、防火玻璃、防火涂料、防火门等。文章就具体介绍了防火板和防火玻璃在建筑金属结构中的应用现状。

1.1防火板

防火板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防火材料之一,主要分为两种:高压装饰耐火板和玻镁防火板。两种防火板的共同特点就是防火、耐磨、耐油、耐高温。玻镁防火板更是能耐住1500度的高温,深受广大使用者的喜爱。防火板主要用在建筑物的通道口、楼梯井和走廊等处,在火灾发生时,确保疏散人员能够安全撤离,并能够有效控制火势蔓延。因此,防火板在新型防火建筑金属结构中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1.2防火玻璃

防火玻璃的防火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有效控制火势的继续扩大,达到尽量减少损失的目的。一般在图书馆、金融保险资料库、珠宝库和公共建筑处安装防火玻璃,这样就能阻止火势继续蔓延,最大限度减少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防火玻璃还具有耐热、耐压、隔音和透光性好等性能,既能满足如今使用者的日常需求,又能起到防火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建筑金属结构中防火材料的应用

如今的建筑防火材料很多,但是如何选择科学、合理、安全的防火材料是选购者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防火材料选购者一定要掌握各种建筑金属结构中防火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达到保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目的,最大限度降低火灾发生机率。下文就仔细分析了建筑金属结构中几种常见防火材料的应用。

2.1复合高分子防火材料的应用

2.1.1新型天然阻燃液

纯天然开发的新型阻燃液已经被广大建筑行业所接受。首先我们从ZpY天然纤阻燃液的性能说起。它一种无味、无色、无腐蚀性、无毒的天然阻燃液。一旦经ZpY阻燃液的效果处理,所有木制品、棉麻织物、纸张、金属板材、复和金属材料及其他一些植物纤维都会产生显著的阻燃性能。ZpY天然纤阻燃液它自身的性能是不可燃性,假如遇火也不会燃烧,只会出现局部碳化。此性能被很好的利用于消防事业,能够有效防止火势蔓延,提高安全性。

2.1.2石膏

石膏作为新型防火材料,有许多优秀的防火特性。石膏材料质地轻,便于安放。石膏强度较低,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因为硬化过后分子空隙放大,起到了很好的保温、吸声、耐火效用。现在许多石膏板材都是以无机质石膏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石膏相较其他防火材料,能够迅速凝结硬化,硬化后形成的二水石膏可以脱出结晶水吸收热量,有效阻止火苗扩大。因此,由于石膏防火性强,很多高层建筑的吊顶和墙体均采用石膏这种高效能新型防火材料。

2.1.3新型金属板材和复合金属板材

建筑工程所采用的夹芯板就是金属板材,两面都由极薄的金属板构成。夹心材料必须由保温、低强度,高刚度的金属板材保证,才能起到耐火作用。复合金属板材主要有以下几种,铝合金复合金属板材、岩棉夹心吸声板、聚苯乙烯复合板等。金属板材按照一定的工艺和制作要求,生产出燃性较好的金属板材。一般应用于低层建筑的屋顶、墙面、阻隔版,建筑厂房和宿舍区的材料也通常用金属材料制成,既节约了建筑成本,有起到很好的耐火防火作用,尤其是在危险较高的工程地上。

2.1.4高分子纤维水泥板材

高分子纤维水泥板材是以水泥为主的基本材料和粘合剂,玻璃纤维和石棉为辅的增强材料。其质量轻、厚度小、抗压性和冲击性好、不容易受环境和温度因素影响。另外,它的难燃性、可加工性、耐高温性等特点是决定它作为墙体和复合墙体的首要条件。石棉水泥平板、GRC板、tK板、水泥木屑板、不燃埃特板等都是常用的高分子纤维水泥板材。

2.2新型轻质无机防火材料

2.2.1玻璃棉

玻璃是现今出现得最早的绝热性好,容重轻的优良保温隔热防火材料。玻璃棉主要由蜡石、石英砂、白云石等天然矿石制作而成的纤维状材料。它的隔冷、吸声性通常用于建筑工程。市场上的玻璃棉保温管、玻璃棉板、玻璃棉毯等都是由玻璃棉加工成的保温制品。

2.2.2矿渣棉与岩棉

矿渣棉是由冶金炉中的矿渣所熔化形成的絮状棉,具有导热性低、不燃等特点。一些建筑保温材料是以其基材加工提炼而成。岩棉是天然岩石经过高温熔化而成,许多防火构件、隔热板的原材料就是采用岩棉制成。岩棉一旦遇到高温会收缩、熔点较高,在建筑材料中能够用作高效防火设备,缓解灾情。岩棉本身经过燃烧后不会散发有毒气体,因此被国家征用为a级防火材料。

2.2.3混凝土板材和砌块加气

混凝土是我国建筑施工的重点,受到越来越多的推广。加气混凝土是在混凝土的基础上加入大量含钙、含硅物质、发气剂加工制成。砌块和调板是它的主要制品,可承受性极强,用于建筑物砌墙结构材料。加气混凝土在建筑金属结构中的应用既保证了建筑结构稳定性,又加强了安全性。

3建筑金属结构中防火材料应用的前景展望

当今影响人们健康生活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环境,所以建筑材料的选购一定要符合环境指标,材料中化学物的成分一定要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在人们防火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对防火材料的选购和使用时,要充分考虑到其环保性和安全性,为人们日后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础。因此,当今建筑金属结构中防火材料正在朝环保化、文明化的方向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发展成为了当今建筑业的龙头产业。

4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得知:建筑金属结构中防火材料的应用不但对保证建筑物质量和安全起巨大作用,而且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但是,随着如今人们对建筑金属结构中防火材料要求的升高,不但防火材料要具备较好防火作用,还需要具有一定装饰作用,给人带来视觉享受。因此,对建筑金属结构中防火材料的研发和创新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雷祥勇.浅析新型建筑防火材料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2:305.

[2]杨丽萍.浅析新型建筑防火材料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3:162.

共筑生命基石篇6

abstract:ontheoldtownisSichuanoneoffamoustenbigoldtowns,afterhavingexperiencedseveralhundredyearvicissitudesvicissitude,untilnowitspreservationwasstillverycomplete.thisarticlemainlyfrominoldtown'sformationandthedevelopment,aswellasoldtownuniquehistoricbuildingartandvillagehistoryculturethesetwoaspectscarriesonsomesketchydiscussions.

关键词:上里古镇建筑艺术乡村景观

keywords:onoldtownChitecturalartVillagelandscape

作者简介:程丽颖,女,1972年生,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画与色彩教学方向

一.上里古镇概况

上里古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距市区27公里。上里古镇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

上里镇历史悠久,根据境内尚存的文物记载,古镇初名“罗绳”,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便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至今仍流传着这五大家庭的各自千秋,即:杨家顶子(官宦仕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长得标致)、张家碇子(习武卖药)。

二.上里古镇的古建筑艺术

从建筑格局、文物遗存等物质形态来看,上里古镇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它们寓意深刻,从中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理念。

2.1古场镇――“井水制火”

上里古场镇街边的老店铺和房舍都是以木结构为主建造,古镇中的街道纵横排成一个“井”字形。寓意“井中有水、水火不容”,由此来寄托心愿:使小镇建筑免受火灾,小镇居民平安度日。这也是古镇最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形态。

2.2古桥――二仙桥

从古镇沿河上溯,隔着几十米就跨着一座桥,短短一公里的距离内,竟然有十余座古桥,而且无一造型相同。有拱桥、有石板桥、有石墩子、有单孔的、有7孔的、有11孔的……古时修桥是一个大工程,能如此密集地修建桥梁,可见历代上里的商路繁华。

二仙桥在众多桥里非常具有代表性标志性建筑。它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初第一、二次建成后均被洪水冲毁,第三次再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这是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石拱桥,该桥为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正中雕刻龙头、龙尾,桥头坚一宝塔,正面浮雕神像和二仙桥三个大字,塔壁阴刻文字,记述了曾先后三次建桥过程,此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

2.3古塔

古塔石牌坊是上里古镇的三大特色景致。古镇的古塔分为四大类:文峰塔、建桥塔、药王塔还有舍利塔。

文峰塔又称字库塔,建于清同治五年。塔下有字纸炉,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舍利塔相传是隋文帝杨坚为感谢尼姑智仙对自己的抚养之恩,诏令全国各座名山修建佛塔供奉智仙的舍利子。每一座古塔就是一页古镇的历史,细细翻开,能体味很多历史的悠远。

2.4古石牌坊

古石牌坊在上里古镇地域之内共有三座:双节孝牌坊、九世同居坊和陈氏贞节坊。

双节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清廷为褒扬韩家姑媳二人守节,敕建旌表节孝牌坊。该坊结构为四柱三间十二翼出檐多脊,镂空石雕彩绘,采用当地优质石英红砂岩石建造。通高11.25米,进深3米,基座宽7.8米,出檐1.1米。坊上图饰花纹、历史故事、戏曲坊面、匾额对联等,自然古朴,镌工精细,造型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扬威于坊上,一组组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之间。石坊建成后施石青、石绿、石红、金箔等彩绘。

位于古镇东陈家山犀牛望月处的“九世同居”和“陈氏节孝”石牌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九世同居石牌坊,系陈氏家族自五代迁居上里,一直延至第九代,一家人口逾千,共聚一堂,在当代被誉为是中国汉族最大一个家庭,曾两次受到朝廷嘉奖而立家谱石坊。另一座因陈氏家族中一妇女守节,奉旨而建贞节坊。两座牌坊呈一字型排列,坊前30米处立八轮双斗雕花石桅杆一对。

2.5古泉――白马泉

白马泉位于白马寺内,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宋乾道元年诏封泉池为“渊泽侯”。地处龙头山麓的南丝绸古道旁,与天台山一脉相连,该泉是全国独具特色的十大恒温间隙泉之一,因起潮落潮均能听见马蹄的声音而得名。白马寺内现存的巨石石雕观音、唐代凿挖的古圣井尤为罕见,寺内还存有明代的钟亭、照壁、石雕兽、佛道两家的石刻香炉等。

现在的白马寺观音大殿内所供“十八罗汉拜观音”的摩岩雕像就是唐代所塑,殿内那口泉就是“观音泉”,这也是中国佛教中唯一在大殿内有泉的建筑。

2.6古宅院――韩家大院

昔日的“五家口”,如今仅有“韩家大院”尚有往日的恢弘。韩家大院,是清代官吏韩廷藩家的私邸,建成于道光四年(1824年)。一个大院又分为了七个小院,真是天外有天,院中带院。最引人注目之处,则是里面精美灵动的木雕,窗花、门楣、过廊上比比皆是,可以细细品味。韩家其实不光银子多,顶子与“锭子”也不少。

上里古镇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位于四家村,一位于古镇内。韩家大院位于上里镇四家村,始建于清道光四年前。该大院独具地方建筑特色,采取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筑群,接近地表处采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铺地和嵌镶地角坊。此种形式的建筑有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能,在雕刻装饰上:以门窗、桌台、墙壁隔板、栏板、檐枋、裙板、檐帘等,以变化无穷的民间雕刻艺术展现了淳朴的造型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匠人们丰富想象力以及独特造型手法,创作了千余幅精品,装饰在建筑物各个表面和室内陈设家具上。所有雕刻艺术品给人留下了民间装饰美的享受。这些精美的雕刻和绘画,内容丰富,表达的寓意多样,有喜庆、吉祥、富丽,也有褒扬节孝、劝世正俗等,地方风格明显,民俗情趣盎然,还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极具观赏和审美价值。

三.上里古镇的乡村景观

古镇的存在价值是以其完整的文化形态而出现的,这一文化形态,不仅包括古建筑物、古朴的环境以及众多文物遗存这些凝固的、静止的事物,而且还包括世代生活在这些老房子里的古镇人传统的生存状态,即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

3.1红军石刻

1935年6月至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经雅安在夹金山下的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一方面军继续北上,四方面军因受错误路线影响而南下。红军在上里境内驻扎期间,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成立名为“认真、德诚、紫光、崇安”等四个代号的政治部,并刻下七十多幅标语,如: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共产党是穷人的政党、赤化全川、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是北上抗日的主力军等。

红军离开后,当地群众用石灰和泥土将其石刻标语覆盖保护起来,解放后又将其覆盖物去掉,使这批珍贵的革命文物又恢复原貌,成为今天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教材,并形成一条“红军走廊”,是后人重走红军路,体味红军文化的理想所在。雅安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雅安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7月将红军石刻标语批准公布为雅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雅安市被命名为革命老区。

3.2古镇丰富的民俗风情

逢年过节的时候,上里古镇上的居民会请戏班在戏楼唱戏,其中蕴涵着“万人共乐”的思想。具有传统民俗风情的上里古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年猪节旅游主题活动正式开幕。

3.2.1赶年猪节

薄雾笼罩中的上里古镇就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家家户户都起了个大早,在自家的楼阁上挂中国结、红灯笼并贴上对联。在修整一新的古戏台边,几个唱大戏的人已穿好了戏服,正在紧张地化妆。10点半在这里举行的年猪节。

年猪祭天重现100年前仪式。随着祭祀师手中的香火一比画,周围一下安静下来。“祈祷明年风调雨顺,祝福上里五谷丰登”,只见祭祀师口中念念有词,100多年前上里古镇祭祀上苍的场面再现在人们面前。

3.2.2千人共吃年猪饭

祭天仪式结束后,锣鼓声再次敲响,几个小伙子又抬起大肥猪开始巡街,11点过,在古戏台所在的院坝中传来了人们的欢呼声。原来,这次年猪节的一出大戏―――杀年猪开始了。

中午时分,上里古镇各户人家的堂屋里都已摆好了酒席,当地纯朴、善良的老百姓和上千名来自城里的游客像一家人一样,端起了大碗的白酒,吃起了大块的猪肉,大家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猪饭。

由于远离繁华都市,上里古镇乡村淳朴的民风、闲适的生活节奏、简单的日常饮食起居、富乡土气息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及手工艺品、热闹的节庆庙会等民风民俗,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传承,又相对完整地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间传统。

结束语:

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总体描绘。这水一样的明清古镇,她的古朴无华而富有文化底蕴的古镇风情,已引起了众多人的青睐。总的来说,古镇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总体建筑风格以及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形成古朴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姜晓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共筑生命基石篇7

1.1选址

选址,是灯桩建设的首要环节。为满足助航导航功能的需要,灯桩一般建设在偏僻的航道岸边和礁石上,但选址也必须照顾工程施工的可能性,若施工太困难,造价过高,那么再理想的地点都是不现实的。此外还要考虑便于灯桩建成后的维护管理,因为灯桩建设的施工过程是短暂的,而建成后的维护管理是长久的,因此要尽量使建成的灯桩管理方便,维护费用合理,因此必须考虑灯桩的防腐情况、交通情况、维护所需设备等。

1.2建筑设计

灯桩属于构筑物类,一般说,它的体量与房屋建筑相比小得多,但是由于灯桩大多孤独地立于场区的突出之处,非常显眼。因此灯桩虽小却可成为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海区)的标志建筑。从这一点上说,它的外观最好是一个“艺术品”,但它与一般的雕塑艺术又不尽相同,它必需满足构筑物的功能需要,满足有关的规范要求,不能随心所欲,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形的创造空间,这可以说是灯桩建筑设计之难点。

1.3结构设计

众所周知,结构设计主要是保证构筑物的强度、刚度和使用寿命,并兼顾经济合理性。

位于陆地上的灯桩,其结构设计是比较简单的,可以按常规的设计方法进行结构设计,但在海中建设的灯桩,其结构设计就比较复杂,除要同陆上灯桩一样考虑抗地震、台风外,还要考虑水流、波浪等载荷,尤其是基础设计,往往依赖于海洋工程手段,但由于工程量小从经济上又很难完整地执行海洋工程的一套,这是个很大的难题,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恐怕还是尽量从选址上做到“靠水而不沾水”。

1.4施工

对施工有利的建设地点,自然是路通,有淡水,有交流电等,这是最理想的地点,但由于灯桩的特殊性,往往难以做到,往往需要建设在孤岛上或者海中的礁石上或者潮间带上,材料、设备搬运特别困难,又没有淡水,没有交流电,而且常受台风等天气影响,可作业时间受限。

为减少灯桩施工的这个难点,最好的办法还是尽量采用轻质材料,采用工厂生产的组件,以减少运输量,减少现场施工工作量,缩短施工周期。

2.材料选择在灯桩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2.1建筑设计方面

回顾灯桩的发展,不同材料的选用,在灯桩的建筑设计上,会影响灯桩的造型和外观艺术效果。

早期用的砖石,由于其可塑性小,所以砖石结构灯桩的造型必然壮实而单调;及至钢筋混凝土结构,它的可塑性提高了,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灯桩可以设计成任何造型,但现存的基本上仍是实体的。待到钢结构的采用,才设计成具有一定的通透感的外型。

八十年代,广东曾用过玻璃钢建造灯桩,优点是可设计成各种壳体,外形多样化。可是由于所用材料的固化剂含苯有毒,现场施工又很难作保护措施,对施工工人有害,即使在工厂制造也大多靠手工,难以机械化,发展前景有限。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玻璃钢虽同为高分子材料,但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工厂制造在现场组装,因而不存在玻璃钢的缺点。而工业用铝合金,更可在工厂制造现场组装,又由于铝合金可以在现场焊接,更具灵活性。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工业用铝合金,这二种新材料,表面闪闪发光,光彩夺目,都有极好的视觉效果。因之外形的可塑性极好,所以,新材料的应用,必能激发建筑设计师的艺术灵感,为灯桩的外形设计开辟新的天地。

2.2结构设计方面

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不同,必然影响它们的结构设计。新材料力学性能与Q235-a钢力学性能对照如下表:

从表中可见,超高分子量材料的优势在自重轻,强度虽低一些,但只要合理的设计是可以满足需要的。而铝合金,特别是5000系列的铝镁合金,性能与钢差之不大。在此,我们必需改变一说到铝就想到“软”的老概念,对民用铝的确如此,但对工业铝则完全不同。因此用新材料建造的灯桩完全有可能比钢结构更轻巧耐用且便于维护管理。

2.3使用寿命方面

砖石结构灯桩、钢筋混凝土灯桩、钢结构灯桩和玻璃钢结构灯桩的使用寿命,在良好的维护保养的情况下,设计使用寿命一般在50年以上,这已被许许多多的工程实例所证实。至于现时,玻璃钢灯桩不再采用的原因,不在于寿命问题,而是由于玻璃钢是半透光的,制作又是手工涂刷树脂难以均匀,因此从内部向外看疙疙瘩瘩斑斑驳驳很不美观,加上含笨固化剂的毒性,不受欢迎。

目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铝合金材料的老化试验都表明寿命都可达到50年。从灯桩的使用实践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灯桩近几年虽已在使用,但年份有限难以对寿命作评价。铝合金用作灯桩还没有实例,但这种5000系列的铝合金特别是其中的5a05、5a02有很好的防腐性。已广泛应用于船舶、舰艇、汽车和飞机板焊接件、需严格防火的压力容器、致冷装置、电视塔、钻探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导弹元件、装甲等等领域,可以相信它的使用寿命是不成问题的。而船用铝合金的水密门窗我们在灯塔、导标上已采用多年,效果甚好,可作间接佐证。

3.新材料用于灯桩建设的优点

综上所述,新材料用于灯桩建设的优点可归纳为:自重轻、耐腐蚀、免维护、寿命长、标准化程度高(这二种新材料都有标准化的平板与管材,都可在工厂预制)、现场搬运方便、施工便利、工期短等。

值得指出的是,新材料的采用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

钢筋混凝土离不开现场“湿”作业,在海边缺淡水之地不仅供水困难,而且污染水环境,寿命结束后的残弃物又无法循环利用,不利于环境保护,我们必须拼弃那种反正在荒野,些小污染无所谓的旧观念。环境是一个整体,必须从点滴把关,而新材料灯桩建设时干净,寿终后可再利用。此外,新材料的采用也符合创新拉动经济的新经济政策。

4.经济性讨论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灯桩价格比较划算,例如CmL806-6000型灯桩每座20.9万元(每米约3.5万元)。

5000系列铝合金板材价格约40元\公斤,建造一座直径1000毫米、壁厚20毫米、高10米的灯桩的铝合金用量约3.0吨,铝合金材料的费用约12.00万元,据了解专业铝合金加工生产厂,全部加工制作成灯桩也可控制在20.00万元左右,这是可以接受的。

5.新材料灯桩设计中的一些特殊问题5.1上部结构与基础的联接问题

新材料灯桩的基础仍是用传统的混凝土基础为好。

对于铝合金灯桩,由于目前钢与铝尚不能直接互焊,因此基础的顶面应预埋钢板一块,灯桩的底部应有铝合金板一块,二者用螺栓连接。一般说不同材料间会有电化腐蚀,但由于灯桩交接处所在环境是干环境,这种电化腐蚀是很小的,为进一步避免这种可能出现的腐蚀,可在二者界面间涂以油漆或其它合适的防护物料作隔绝层。

共筑生命基石篇8

关键词:凤台茅仙洞清天观寿唐关摩崖石刻慰农亭罗平

淮南市凤台县位于安徽省的中部偏北、淮南市的西部,南隔淮河与古城寿县相望,县域呈东南、西北斜形,总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凤台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峡山口就有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动物骨骼和陶器,夏商时期淮夷人在此繁衍生息,西周时建立了有史可考的州来国。但是,由于野外考古发掘工作的滞后,在凤台县境内遗留下的遗迹发现较少。淮南市文物管理所先后通过开展三次(1958年、1985年、2007年)全市范围内的全国性文物普查活动,最近几年又加大文物保护力度,陆续申报了四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所蕴涵的历史信息,可以粗略地了解凤台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若干历史面貌。对此,我做一简单的梳理,希望能有助于促进凤台文物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凤台县境内现存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它们是:

一、茅仙洞、清天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茅仙洞、清天观,是位于凤台县城南约3.5公里处的茅仙洞风景区内的两个景点。

茅仙洞,秦代时称子期洞,因公元前127年(西汉元朔二年)茅氏三兄弟曾在此修炼而改名。茅仙洞位于八公山余脉淮上双峰山(古称三峰山)之阳,洞高约5尺,进深达10余丈。传说西汉时期茅盈、茅固、茅衷曾在此修道。茅盈,汉景帝时渭城(今陕西咸阳)人,字叔申,十八岁弃家入恒山(古称横山)修道,后隐居江苏句容句曲(茅山),修炼兼采药为人治病。相传,汉成帝年间,茅盈云游朝仙,路经此地,见景色绝佳又有深洞修炼,便留下隐身修道。不久,其弟茅固、茅衷也弃官寻之。兄弟三人在此边学道边建观,世称“三茅真君”,茅仙洞也由此得名,故三峰山又称“西茅山”。茅仙洞踞于双峰山南侧,依山面淮,旷视原野,淮水自东向西倒流,是久负盛名的淝水三湾之地,古往今来,历史演绎,涌现出众多古文化名人,有“碧溪百里传佳话”之说,洞口上筑三茅殿。自汉至今,多次废兴,现保存完好。

凤台县及其东部的淮南市区,西汉时期是淮南国的京畿要地,淮南王刘安曾分封于此。在汉代,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十分风行,上自皇帝下至平民,都召集方士炼丹制药、磨玉食气。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来自江苏的三茅兄弟隐身于八公山上,苦心炼丹就显得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了。

清天观,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秋由当时住持道长苏理纯监修,二进院落并留有碑记。其建筑布局巧妙利用山势建成戒台式宫观,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东西走向中心轴线,汇集了南北建筑风格,有歇山式、悬山、硬山式飞檐等。1985年增建前山门使其为三进院落,现由前山门、中殿、后大殿组成。除右侧房为明代建筑外,其余为后期修复。清天观于1984年恢复对外开放。

清天观是在茅仙洞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两千多年来,茅仙洞历经沧桑,几经兴衰,僧道交替居守,几易其名。历代名人辈出,有着丰厚的宗教文化底蕴,至民国时已是江淮一带有名的道教圣地。茅仙洞(清天观)历代涌现出无数名人高僧,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西汉茅氏三兄弟、唐代高僧道树和尚、明代高僧昭果、清代莲谷大师等。清天观道院为道教圣地,是安徽省内三大道教名观之一,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为省级重点宫观,同时又是全国稀有的“佛道并尊”宗教活动场所。

二、寿唐关(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唐关位于凤台县城南三公里、三峰山东1公里处。关隘现仅存拱形关口,为块石条砖混合式拱券结构,南北走向偏东10度。南北通长18.80米,东西宽2.56米;南向通高4.41米,北向通高3.87米。南向券门两侧各用块石砌筑,共8皮,其高1.96米,块石规格不一,用白灰膏嵌缝;块石之上用条砖起拱,先站砌一皮,再扁砌一皮,然后又站砌一皮,最后扁砌一皮收拱,并向外挑出6厘米。北向拱券做法与南向同,因地势高于南向,因此券门两侧块石砌筑只有6皮,拱券内先用块石砌筑,共6皮,其上是条砖起拱,共37皮,错缝扁砌,白灰膏嵌缝,灰缝宽1-1.3厘米不等。东西两边石墙有收分,比例为10%。拱券顶上现为土墩。

凤台是古代战争中的屯兵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春秋战国时吴楚于此争霸,五代后唐时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寿唐关始建于公元957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兵马被后周军队围困于寿州,南唐主帅石景达率兵救援,据八公山于后周对峙,并在四周的山头上设置十八连珠寨,与后周军队作战。为对付南唐的援兵,周世宗命令在石山口筑寿唐关,前拒唐兵,后与下蔡相呼应,便遗留下了重要军事要塞遗址――寿唐关。

寿唐关又称“梳妆台”,是为纪念宋代女英雄刘金定而得名。传说,北宋乾德年间,赵匡胤率兵讨伐南唐军,结果被南唐大军围困于寿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情况危急时,刘金定选精兵五千,首先攻占了寿唐关,在此安营扎寨。南唐兵将寿唐关团团围住,而刘金定毫无惧色,依然在关上梳妆打扮,然后再催动战马,手舞金刀杀入敌阵,杀得南唐军四散而逃。勇解寿州之困,大破南唐。后来,人们为了歌颂这位女英雄,将寿唐关也称“梳妆台”和“过驾楼”。今天楼阁虽已荡然无存,但那雄关漫道仍赫然在目,关下一块突出的巨石上,还留有深深的马蹄印,据说那就是当年刘金定操练兵马时所留下的印痕。

寿唐关不仅是军事上的要塞,同时也是交通关隘。历史上重要的鄂君启节车大道,就从寿唐关通过。这条重要的交通命脉,据说是楚幽王时期修建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如今,尽管这条陆路交通线因科技的发达和桥梁的建筑而重新改道,但基本的路线相差不大,只不过避开了土岗和洼地。可见古人在交通路线的勘测上,已经具备相当高的水平。

三、摩崖石刻、慰农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摩崖石刻位于凤台县刘集乡山口村东南侧,北距慰农亭约80米。石刻文字在西硖石南端面淮的东侧峭壁上。摩崖石刻面积27.28平方米,字若碗口大小,由于近800年的风雨剥蚀,现字迹漫漶。

南宋度宗淳熙十年(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兵南下,兵至寿县正阳关一带,南宋度宗深知硖山口是阻御元兵从水上南下的重要军事关隘,于是“朝廷以银二万两命寿春措置边防”,寿阳都统夏松奉命筑硖石城。筑城告竣,夏松亲书《筑城记》,全文为:“硖石两岸对峙,旧立二城,以为长淮津要。去腊巳城筑东岸,西岸犹榛芜荆棘。今负松弛檄总统舟师,攻剿正阳虎巢,给假。秋,奉阃命创筑,同都统孙位、都统彭宗位,都统孙应武,率步将士,协力用工,不一月城成,以复版图之旧。咸淳甲戊仲秋朔日,寿阳夏松题石。”该石刻保存状况基本完好,为研究南宋咸淳年间南宋兵与元兵对峙、攻防的历史实况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研究淮南地区在南宋末年的军事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慰农亭位于凤台县刘集乡山口村东南侧淮水边侧孤岛之上。慰农亭,又称禹王亭,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四柱方亭,石柱飞檐,亭柱上刻有光绪年间凤台知县颜海杨手书对联,由石匠刻勒于迎淮的两石柱上,文为“选胜值公余,看淮水安澜,硖石拱秀;系怀在民隐,愿春耕恒足,秋稼丰登”。该亭柱为石质,共四根,亭栏为石质,亭顶为木结构,亭盖内面中部绘有太极图,顶上有脊兽蹲立坐卧,下有兽面瓦当走檐。临河一面,以两只精美石雕镇水牛头作基础。亭西南侧有一古皂角树。

清初,凤台属凤阳府,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两江总督尹继善呈奏清廷批准,与寿州分设一县,因县北有凤凰山而得名“凤台”,县衙设在今寿县城东北角。同治二年(1863年),移县治于下蔡,下蔡遂改名为凤台,沿革至今。

1992年,因该地水利拓宽工程,致使慰农亭现伫立在西硖石孤岛之上。

四、罗平烈士墓(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平烈士墓位于凤台县南平山公墓内。原在古店集,1964年秋迁入凤台县城南南平山陵园内。

罗平(1909-1948),原名罗怀德,安徽省寿县仇集人,于1931年在皖南参加红军,1934年入党,参加过皖南红军游击队,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在延安抗大学习,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和副团长等职。罗平烈士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声名远扬,功勋卓著,全身负伤达72处。其中有:抗战初期的平型关大战;1946年涡阳攻城战,率部一举歼灭一个团;1947年的颜寨战斗,消灭了伪亳县长警备队的一个中队和一个镇公所的卫队,缴获长短枪一百七十余支;以后又进行八里庄夜袭战,伪凤台县长警备队的三个中队如惊弓之鸟,未敢抵抗闻风而逃;1948年5月在凤台潘集区王圩孜(现属淮南市)战斗中,罗平亲临指挥,表现英勇顽强,将新编七十四师一个营打得落花流水,罗平在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抢救无效光荣牺牲,时年四十岁。

罗平烈士墓现为凤台县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共筑生命基石篇9

中山陵导游词一

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孙逸仙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提出了"驱除按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据说,早在1912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当年3月31日,中山先生为求南北和平统一,毅然辞去总统之职。4月初的一天,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孙先生环顾四周,对左右说,我将来死后,想向国民求得这块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时间并不长,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宋庆龄、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实地察看,选好陵址,划地2000亩修墓,又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应征者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1926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历时3年多,耗资150万银元,中山陵终于在1929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学美国、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主持建陵过程中,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近尾声时病逝,年仅35岁。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孙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从此60余年,孙先生一直长眠在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枢,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梧桐。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只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车出中山门,沿陵园路行驶,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大家请朝南看,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径1.23米,是中山陵纪念性装饰之一。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这座牌坊建于1931~1933年,高12米,宽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块福建花岗岩,但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大家抬头可以望见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的手迹,原出自唐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孙先生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长480米,宽数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体设计,突出中国的传统风格,庄严肃穆,独具特色。为了体现孙先生的崇高伟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为陵的惯例,将墓室筑于海拔约160米的全陵最高处。此外,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请大家向前看,朝北顺坡而上,依次有陵门、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墓道两边的这些雪松、桧柏、银杏、红枫两两相对,代替了古代惯用的石人石兽,象征着孙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雪松是世界四大观赏树种大一,现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

墓道尽头是平台。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平面为"木铎"形。铎,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大铃挡。在古代它是用来宣布政教法令和战争令的。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陵墓选用这样一个图式,让人不禁想起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这里的平台广场就是当年吕彦直设计的"自由之钟"的下缘。这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正式开端。它高16米,宽27米,进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正中这块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葬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颜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墓志铭等。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写出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改用现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是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所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来数数看,怎么样?

来到临近顶端的平台,可以看见一对大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样,是当时上海市政府捐赠的。大家仔细看,会发现在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洞。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是1937年末日军攻占南京时向中山陵炮击造成的,这两个洞就是当时留下的弹洞。如今虽时过境迁,但这两个弹洞仍时时提醒我们莫忘国耻。距此不远的前方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那是由孙先生的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

拾级而上,终于登上顶台。由此既可鸟瞰,更宜远眺。置身此间,背倚巍巍钟山,耳听阵阵松涛,更觉伟人的浩然正气与大自然同存。祭堂处在钟山半山腰,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392级台阶,高差约70米,平面距离700米。如从碑亭数起则有290级台阶。建筑师为避单调,将这392级台阶分作10段,每段1个平台,总计有大小10个平台。更妙的是,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平台;而各位现在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了。这392级的数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中国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现在大家面对的就是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当年吕彦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绝症而逝,常令后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祭堂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篆字,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居中的"民生"门相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

请各位跟我进入祭堂。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堂内有直径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见东西两壁上所刻的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整个祭堂以黑白蓝色为基调,均为中国传统孝色。而镶嵌彩色玻璃的内窗,在阳光照射下却显出另一番西洋风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风格,正与孙先生融贯中西的精神气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阔2.1米。这座雕像是当时世界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受孙中山葬事委员会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全部造价150万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6个片断。它们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

经过祭堂来到墓室。墓门分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的神兽(椒图)极富中国传统特色。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墓所书手迹。第二道门为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以马赛克镶成党徽图案。室内圆形,铺以大理石,直径约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围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圹内墓穴上安放着孙先生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先生的遗体形象所作。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为什么祭堂内的坐像身着长袍马褂,而这里却改穿中山装了呢?原来当年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主张塑像穿长袍马褂;而左派则主张穿中山装。两派意见不合,结果各搞各的,就出现了上述情况。

各位朋友,孙先生的遗体究竟是否还在中山陵,这是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最关心的问题。事实上,自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的确是历经磨难。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时,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时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1926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阀张宗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遗体。后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气侵蚀。1929年5月28日灵柩由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浦口,6月1日运达中山陵。奉安大典仪式完毕后,即用水泥将灵柩浇入圹中。墓穴用花岗岩垫底,四周建隔墙,紫铜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垫,棺上有一层密封着的水晶透明板。当年公祭时,站在石圹边,扶栏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遗容。抗战爆发后,政府曾准备将遗体运往重庆;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又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受到工程界爱国人士和左派的极力劝阻,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广场两侧后壁有一道门,通向墓堡公园。中为墓室宝顶,呈覆钟形。墓堡后墙设有"中山陵建设史料展",近200幅珍贵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山陵的建设和中山先生的遗体奉安全过程。

除了陵墓主体建筑外,中山陵周围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设施。包括藏经楼、音乐台、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们大多是1929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于梅花山顶的博爱阁,是一位台湾同胞捐资兴建的,于1993年11月12日孙先生诞辰127周年时落成。

各位朋友,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伟大的功勋,也赢得了中外进步人士的广泛拥戴和颂扬。解放后,中山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作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炎黄子孙与国际友人。人们怀着对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崇敬与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在两岸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对目前海峡两岸的现状,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衷心期盼着祖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彼时彼刻,倘若孙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会含笑长眠的。

谢谢大家!

中山陵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朋友:

这里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中山陵。

孙中山先生名孙文,字逸仙,因1912年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尊称他为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于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

中山陵墓址是由孙中山先生生前选定的。1925年3月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左右“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平面为一木铎形。表示“唤醒民众”及“木铎警示”的含义,又象征着中山先生精神如响亮钟声,响彻遐迩。陵墓在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奠基,1926年6月1日开工,1929年春天完工。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就来到了中山陵前的广场。

在这个半月型广场正南面的三层八角形石台上矗立着一尊三足双耳的紫铜宝鼎,重达万斤。是中山大学的全体师生在1933年秋捐赠的。鼎身外铸有中山大学校训“智仁勇”三字,鼎内立有一块六角形铜牌,刻有《孝经》全文,所以又称孝经鼎。

孝经鼎对面的这座四柱三楼檐的冲天式石坊名为博爱坊,在它正中的横额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镏金阴文,“博爱”一语出自唐韩愈《原道》中的“博爱为之仁”。

穿过博爱坊向前,我们来到的是长480米、宽近40米的墓道。墓道两侧种有两两对称的雪松、桧柏、银杏、红枫等树木,代替了古代陵墓前的石人石兽,寓意中山精神如青松翠柏万古长青。

走过墓道,我们来到陵门前的平台。平台正北方为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单檐歇山顶的陵门,上盖蓝色琉璃瓦。陵门檐下的石额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陵门前有一对三米高的石狮,两侧半环形的石拥壁与陵墓围墙相连,勾勒出“自由钟”的下端轮廓。

陵门后我们看到的是拱券式的碑亭。亭顶为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亭身用花岗石砌成。中立花岗岩石碑,碑高8.1米,碑座上有山海图案,碑身刻有“中国葬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颜体楷书镏金大字,为原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所写。碑额上有阴刻的党徽。突出了“党葬”这一最高规格的葬仪。

从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八段石阶,每段设有一平台。上三下五计八段平台,其寓意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三民为:民族、民权、民生;五权为:立法、司法、监察、行政、考试五权。从博爱坊算起,共有392级台阶。意图让游人在攀登时记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一的遗言。

走上台阶,我们便来到了祭堂。

祭堂两旁立有一对高达12.6米华表,上刻祥云纹饰,平台石栏后面东西各有一尊仿古铜鼎,为孙科一家敬赠。

祭堂为仿古代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为歇山重檐蓝琉璃瓦顶,在重檐正中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直额。檐下祭堂正面三个拱门的门楣上方从东到西分别刻有“民族”、“民生”、“民权”六个阳篆镏金字,由元老张静江先生所书。

祭堂内用云南产大理石铺地。堂内四隐八显排列着12根巨大石柱,下承大理石柱础。四壁上部为人造石,下护壁为黑色大理石。东西护壁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书写的《建国大纲》的全文。

祭堂的正中端置中山先生长袍马褂全身坐像,高4.6米。孙中山先生端坐于太师椅上,双脚并拢,膝上摊着展开的长卷,双目凝视前方,表现出一位思想家的深沉与睿智。这尊雕像由法国籍波兰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造价150万法郎。石像像座四周有六幅反映中山先生生平事迹的浮雕。南面为“如抱赤子”,东面是“出国宣传”和“商讨革命”,西面是“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北面是“国会授印”。白玉的坐像在黑色大理石的衬托下,更加显得高洁。

墓室外门是两扇铜质大门,外门横额上刻“浩气长存”。第二道是单扇铜门,门上刻有“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墓室为天穹状半球形封闭建筑,直径18米,高11米,顶呈天穹状,上用马赛克镶成的党徽图案。四壁米色大理石贴面。墓室正中的圆形大理石石圹,直径3.9米,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石圹深1.6米,圹内棺座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着中山装的汉白玉卧像。由捷克雕塑家高祺按孙先生逝世之初在水晶棺中形象而做。

卧像下五米处为墓穴。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安放在穴中央楠木棺座上。自1929年6月1日放入墓穴后,从未被打开、移动过。

共筑生命基石篇10

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对旧农宅和一些构筑物的拆除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以混凝土石块、砖、砌块废料为主,同时,也包含其他零碎建筑材料。

2建筑垃圾的处理

考虑到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对于建筑垃圾的低碳化处理方法在对建筑废料改造再生利用中,将废弃的混凝土石块、砖瓦和砌块等进行破碎后,代替天然粗细骨料,重新制作混凝土,有关此类方案的学术文献已十分丰富;或者将建筑垃圾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破碎到一定粒径直接应用在修复改善路面或者地基软弱层也不在少数;还有通过利用高性能的绿色材料,增加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循环率来解决建筑垃圾也是一种合理的方法构思,对即将修建的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不适合解决已经拆除改造的旧建筑所带来的建筑垃圾。下面本文将提出以人造堆载造景来处理新农村建设所产生的主要建材垃圾。换言之,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将建筑垃圾通过合理简单的筛选处理之后,作为城镇园林景观主要填充物,在减少园林绿化对优质泥土的使用量的同时,间接提供垃圾堆放的理想地点。下面将从必要性和充分性两方面对该方案设想进行论证,说明该方案对减缓甚至是解决建筑垃圾、自然环境、新农村建设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具有巨大的作用。

2.1堆载造景的必要性

以杭州临安市某地为例,论述堆载造景的必要性。临安市是首批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拥有“部级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但是却反映了在建设的过程中建筑垃圾的随意倾倒现象,这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面貌,与城市的建设宗旨存在相悖之处。人工堆载造景的方案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主要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将建筑垃圾作为人造土坡的基本堆积材料,代替天然土石,然后在表面覆盖土工复合材料等,以防表面覆土水土流失,最后在建筑垃圾表面覆盖一定厚度的土壤层,并种植适应力强的植被。此设想可以高效快速地处理掉大量因建设规划需要而产生的建筑垃圾,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一种表现;能够根据城市规划要求,把每一个绿化建设点作为建筑垃圾的收纳点,促进了城市绿化建设的同时,节约了因收纳建筑垃圾所需的土地;可以把建设垃圾运输到距离垃圾产生处的最近人造堆载建设点处,以减少运输建筑垃圾的距离来降低由此产生的人工物力费用;大大减少对天然粗细骨料的依赖和需求压力,一定程度上减缓因“开山采石、挖河淘沙、掘坑取土”而带来的环境破坏;在绿化生态自然景观建设的同时,把景观建设与垃圾处理合二为一,可明显减少相关处理的造价成本费用等。若将建筑垃圾堆砌在被开采严重的山坡处,按照上述原理并结合生态学知识,可以一定程度恢复此处的自然环境,或者把此举视为把建筑垃圾作为未来原料资源存储起来,等科技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把建筑垃圾进行广泛利用时,可考虑再次开挖综合利用。

2.2堆载造景的充分性

浙江的多山地特征决定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当地的山体产生破坏。而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建造新建筑,而且还要考虑当地的地域文化、人文景观等各种因素,实现与当地生态和谐共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强调“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新农村住宅应因地制宜,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所以,堆载造景除了维持建筑物群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关系,还将传统文化传承到现代文明,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有着重要的意义。堆载造景所需的建筑垃圾像混凝土石块是难分解物质,这为土坡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操作工艺相对简单,只需在进行简单分拣后进行破碎到合理粒径即可。而这恰恰适应了目前我国国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较低的现状,也为其可操作性提供了可能。如天津市最大规模的人造山,占地40万m2,利用建筑垃圾500万m3,完成“山水相绕、移步换景”的特色景观,如今垃圾山已成为天津市民游览休闲的大型公共绿地。值得注意的是,堆载前,可参考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工艺,在堆积基础处,铺上由HDpe膜、GCL垫和土工布组成的防渗系统和液体导排系统,以防建筑垃圾中可能存在的有毒物质渗入土壤,造成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

2.3堆载造景的问题

目前,对于堆载造景的实施方案基本停滞于理论上,很少真正切实应用到实际中。原因可能如下:

(1)缺少相关的指导文件,发展计划纲要;

(2)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没有积极给予相关引导补助;

(3)施工单位没有针对建筑垃圾低碳化处理的行动手册;

(4)缺乏对于此方案的系统研究分析,没有足够完整的指导经验;

(5)在运用该方案时,资金费用和权责区分不清晰明朗。正确发现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克服问题是促进本方案能够快速应用到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前提。

3建筑垃圾的认识建筑垃圾

伴随着建筑物生命周期的结束而产生,是具有周期性的。因此,对待建筑垃圾的态度不能仅停留在已经存在的建筑废料上,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辩证认识,以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来达到处理建筑垃圾的间接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1)对于建设单位,可提高对绿色建材的了解与认识。积极投入对绿色建材的使用,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顾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倡导对绿色建材投入使用,是为下一轮的建筑垃圾废弃材料的可循环利用提供客观条件保证。

(2)施工单位应根据规范要求,认真施工操作,杜绝因施工不合理或者施工设计不良造成的返工处理所带来的建筑垃圾。同时,也是禁止出现偷工减料等不良行为,为建筑物正常使用寿命提供保证。良好的施工工艺甚至可以延长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减少建筑物生命循环周期时限,从而减少平均每年建筑垃圾的产生量,达到控制建筑垃圾的作用。

(3)重视房屋检修与加固技术在房屋正常使用过程中应用。通过检修加固,可有效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平均每年的建筑垃圾产生量,间接减少建筑垃圾的总产生量。

(4)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法规政策,加大处罚制度,提高监管力度等措施,禁止建筑垃圾随意倾倒;采用费用补贴、减少税收等资金扶持工作,引导形成一个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的产业链,带动社会不同部分良性运作,促进形成新兴市场,通过市场调节,来加大对建筑垃圾的低碳化处理热度;完善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把建筑垃圾的低碳化处理列为招投标中重点、强制性项目,为建筑垃圾的能够彻底处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4结语